延伸生命的春天--速寫志工林照子師姊

◎陳淑伶

「師姊,麻煩您到ΧΧ病房來一下,有一位病人想自殺,我們怎麼勸也沒用!」護士哭喪著臉,求救的說。林照子師姊趕忙放下了手邊的工作,隨著護士來到病房。原來是病人心情不好,和前來探望她的先生吵嘴,一時想不開,便爬上窗檯,想跳樓自殺;旁邊圍了一些人,都感到束手無策。

照子師姊首先安撫病人的情緒,然後勸解道:「妳很有福報,先生這麼關愛妳,一有空便趕快過來看妳;妳應該體諒他才是呀……」,在不斷的善喻巧譬下,病人情緒逐漸平息,慢慢地從窗檯上爬下來,消弭了一場意外。

事隔未久,有一天照子師姊在詢問台正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師姊,謝謝妳!」一絲柔柔的聲音傳入耳裏,她抬頭一看,是上次鬧自殺的女病人,如今病癒後全身容光煥發,今日特地來向她致謝的。

看到血就怕的獨生女

林照子師姊,是花蓮地區的資深志工,多年來處理過的個案不計其數,一次又一次地從處理過程中,不斷地吸收經驗,也因此遇到任何疑難雜症,多能迎刃而解。然而,很難令人相信,是家中獨生女的她,以前只要看到血就會怕,甚至昏倒--她是如何克服心理障礙,

加入慈院志工的行列呢?

「細推起來,我加入志工行列最大的原動力,該是被上人慈悲的的胸懷,與犧牲奉獻的情懷所感動吧!」尤其是上人的一句--「我什麼都沒有,只有命一條」,更是重重的震擊在她的心裡。過去只把精神、時間和愛,放在自己家庭、子女身上,如今她更將時間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表面上我是在幫助別人,事實上卻是在幫助自己的心呀!」日子雖忙碌,她卻過得充實、愉快。

從醫院尚未籌建,功德會實施義診時,她便常去幫忙;後來看著醫院因佳山計畫而三番兩次易地,她亦曾發出疑問:「醫院真的能蓋起來嗎?」

然而,願力無窮加上因緣助力,醫院在眾人企盼下,終於如願發揮救人功能。而照子師姊也從慈院啟業的那一天開始,正式擔當志工的任務。

「只要每個人都能發揮一把沙的功用,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是她向來秉持的原則。

在醫院學習勇敢與堅毅

猶記得在病房區服務時,碰到一位張姓病人,她的勇敢與毅力,多年來一直令照子師姊記憶猶新。

那是一位罹患肺癌且腦部又長了四顆瘤的女性病患,醫生宣布她最多僅能存活半年;當照子師姊去探望她時,她不僅樂觀面對一切,且經常鼓勵其他病患勇敢面對疾病,有時更到地下室幫忙縫補被單、衣服。這位在疾苦中的病患,生命就像一支快要燃盡的蠟燭般,然而她卻把握最後一點光亮,繼續發揮功能,常以親身體驗向其他病患開導。

原本是抱著勸慰病人的心,沒想到卻被病人的勇敢而感動,尤其當病人緩緩訴說著身後事,彷彿事不關己的平靜神態,照子師姊走出門外,感動得落淚不已……。

後來病人雖捨報往生,然而卻留給癌症患者勇敢、毅力的榜樣,長留慧命與精神於人間。

親自看著張姓病人坦然面對自己人生最後旅途,讓照子師姊深深體解「人生無常,四大苦空」的真諦,人命在呼吸間,對於有健康的身軀,她更懂得好好珍惜及利用,發揮人身使用權。

有一次上人到醫院,見到一位師父來醫院看病,於是請德慈師父過去招呼;照子師姊便幫忙攙扶著上人上樓,沒想到才走到一半,上人突然站立不穩,「師父,你怎麼啦?」她急忙扶助,只聽得上人微弱的聲音:「不知哩!只覺得全身無力,站不住。」當下她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看到這一幕,更堅定她任志工永不退轉的決心。

花蓮志工服務隊班長

由於是花蓮本地人,比起其他地區輪流回醫院任志工的師兄、師姊來說,她更得地利之便,除了每星期一、四固定到醫院報到外,只要一得空,她便到醫院服務。

一分志願無酬的工作,她做得無限歡喜自在,目前她是花蓮志工服務隊的班長之一,負責組員的排班及職務分配。病房區服務時,她嬌柔的聲音、細心溫婉的態度,更

是給予病榻中的患者一絲撫慰,暫忘身心病痛。

生活的環境中,如果有太多的相同、太多的順理成章,就容易令人因循苟且下去;在生活中加一點變化,才能使一切變得有意義。

「其實到醫院服務,收穫最大的還是自己;我們付出的很少,收穫卻是頗豐。」任志工期間,讓她真正體會到「愛」的真諦,醫院中形形色色生老病死的示現,令她深體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遠存在,即使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終有煙消雲散的一天,也因此更把握人身,發揮功能。「以前我嬌弱得有如溫室中的花朵,動不動就生病,而且脾氣、聲色均不是很好;如今來到慈濟世界後,整個人都改觀了,學習得多、受益亦多,讓我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這是她加入服務隊後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走在路上,常會有人向她打招呼,原來這些都是以前曾探視過的病人,如今都已痊癒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有人更因此加入慈濟,以健康的身軀來回饋大眾,盡一分服務的心力。

被病人緊握的手

慈院志工服務的態度有口皆碑,除了溫慰病苦的心靈外,為孤老不便者餵食、擦澡、心理輔導、於病房中散播歡樂等,普獲病人與家屬的歡迎、認同。有一次,一位病人的媽媽因事需離開,又放心不下病中的小女孩,照子師姊知道後,便主動照顧病人;後來孩子的父母偕同而來,因細故竟在病房裡,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她上前勸解:「請不要傷到孩子的心啊!你們知道剛剛小孩怎麼說嗎?她說恐怕此生無法報答父母恩了……。」後來病人家屬知道師姊是義務來照顧孩子的,連連稱謝,並一再表示志工的精神值得他們效尤。

「醫院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讓我感觸良深,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尤其在ICU病房中,病人那種生死攸關,為生命作掙扎的一幕,有時能做的,只有虔誠地為他們念佛回向了。」

她記得有次在病房,一位身上

插滿各種管子的老阿公,以他唯一能動的手,微弱地拉著師姊的手,久久不放,彷彿拉往生命中最後一絲希望。她想到眼前的這一幕,不正是活生生的地藏經示現在人間?

步伐要跨得穩

先生是公務人員,二個女兒中,大女兒已出嫁,而老二美智是精舍的文字工作人員;家庭無後顧之憂,也因此照子師姊可以有更多寬裕的時間,來投入志工的工作;對於每次的服務機會,她均捨不得放棄。先生有一次因公須赴日考察二十餘天,問她要不要同行,她一口回絕道:「那怎麼行,這一去那麼久,聽不到上人的法音,且錯過服務的機會。還是你自己去好了!」只有一次她隨著先生到金門,但隨身仍攜帶慈濟的文字資料,念念不忘宣揚慈濟。

除了擔任志工,照子師姊尚負責花蓮地區第四組委員的會務,帶組員訪貧,安排參加各項慈濟活動,她的時間全部投注在慈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體悟人生數十載的光陰,飄忽短暫,所以她更能把握每分每秒,盡情發揮良能。

「師父教導我,步伐要跨得穩,跌倒了不要怕痛,勇敢地再站起來。」遭受挫折時,她會看著上人的法相請示:究竟是該往前還是退後?而靜下心來細想所發生的一切時,她彷彿得到上人所賜予的智慧,豁然開朗,以全新的心情再面對新的一天。

路難行也要行

她深信在人生的旅途中,必然會經過諸多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既然知道路難行也要行,而只有生活得充實有意義,才能美化人生旅程,「積極去做,為善競爭,分秒必爭」是她努力的方向,同時也願以此和所有的人共勉。

「走上這條路是我永不後悔的選擇,除非師父不要我了,否則我絕不退縮。」依舊是柔柔的聲音,然而卻多一分堅定的語氣。「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她願珍惜每一個機會,精進於菩薩道上。慈濟這條永不後悔的大道,她發願將永無止盡地走下去!

▲人物專訪

我的未來.我的根--骨科陳英和主任深造歸來說心聲

◎陳淑伶

「很抱歉,陳主任還在開刀房裡開刀,你們是不是要改個時間呢?」與陳英和主任相約採訪的時間已經過二十分鐘,護士急急忙忙趕來通知。

陳主任似乎總有動不完的手術、看不完的門診,尤其甫從國外學成歸國,聞訊的病患更是蜂擁而至;手術中的病人,即是一位得知他歸來,特地遠從澳洲回國,接受他開刀治療的患者。

中午,在慈院二樓迴廊遇見陳主任,他剛從手術房裡出來,連續數個小時的手術,仍精神奕奕地說:「我先到病房巡一下病人,馬上來!」不顧手術後的勞累,一心一意懸念著病患;誠如二六東護理長陳慧純的稱譽;「陳主任真的是『視病如親』呀!」

從民國七十五年慈院即將啟業之始,陳主任就帶領著骨科逐漸步上正軌,六年來造福病患無數,尤其他超群的醫術,更在東部建立良好的口碑。

然而,有鑑於學無止境,即便是在臨床上有所成就,有疑問時,仍須經由實驗、研究中,找尋答案;再者,將研究成果經由文字的傳遞,可以與人交談,作經驗的交流與激盪,因此,他毅然決然暫放下一切,赴美深造。

「給你開刀!我才放心!」

八十年四月,陳主任帶著慈濟人的祝福與企盼,前往美國芝加哥RUSH大學附設醫院進修。今年七月,他帶著滿心喜悅與前瞻性的醫療新知,回到了慈濟醫院。

「慈院的成長相當迅速,由過去的中小型醫院,轉而為現今大型的教學醫院。」陳主任回來後的第一個感覺是病人增加了,從早上九點的門診一直看到下午二點多,一天下來,八十多個、甚至上百個門診數,是常有的事;尤其一些風聞他回來,特地來給他看診的病患,更是難以勝數。而等著讓他動手術的病患,比比皆是。

住在台東知本的林秀樹先生,一年多前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經人介紹而讓陳醫師診治。年初由於摔傷處感到不適,打電話來慈院,才知陳主任已出國進修,一直等到七月初陳主任回來後,才再次來到慈院接受開刀治療。他說:「陳主任不僅醫術好,待人又很親切,這樣的醫生那裡找呀!」另一位病患李三燕亦言:「我就是信任他,所以才讓他操刀的!」

出國,病人哭了;回來,列隊相迎

上人曾說:「一位好的醫師是病患心中的活佛」,陳英和醫師正是這句話的最佳印證。

多年來,陳醫師造福病患無數,尤其東部地區民眾發生車禍而導致骨折的比例頗高,在陳主任悉心處理、照料之後,每能迅速恢復正常作息;歷年來他收到病患集資購送匾額以感激他再造之恩,已不計其數。其間花蓮縣吉安鄉的鄉民們,更贈送一面「仁心良術」匾額,該鄉鄉長徐永滿並表示:「陳主任有愛心、熱忱,醫術高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師!」

也因此當一年多前,病人得知他要出國時,禁不住哭了!而知曉他回來後,亦在門口列隊歡迎。

志工林照子師姊談起,四年前,一位罹患肝癌的女性病患,丈夫狠心拋棄她;陳主任得知後,雖然不是他的病患,卻流露出關心之意。本身是基督徒的陳主任,那段日子每天跑到六樓佛堂,祈求菩薩保佑她早日康復,不要再受折磨了。另一位骨科病患,因無能力額外再負擔上萬元的藥物注射液,陳醫師默默地自掏腰包,為病人負擔這筆費用。直到病人康復,才從護士口中知道,原來他可以迅速痊癒,全得感謝陳主任。

「醫院實在太需要像這樣的醫師了,他雖不是佛教徒,卻有著慈悲的胸懷。」照子師姊感動地說。

與陳主任共事已三年的骨科病房護理長陳慧純,則透露他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主任可以為了一次完美的開刀手術,而高興一整天,完全沈醉在自己的成就裡;他也會為了病人,煩惱得整個晚上睡不著覺。」「這次回來後,主任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減少開刀次數與時間,多花精力在醫學研究與關懷病人身上。」

赴美汲取基礎醫學新知

在美期間,他所學主要分為兩部分--臨床觀摩及基礎醫學研究。

基礎醫學方面,主要著重於與生物力學有關的研究,他先後提出四個計畫。

第一個計畫是有關「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研究,利用生物力學的觀念,分析患者的X光片。他將手邊所取得的四百多位各式不同患者的資料與病歷,經由透視、分析這些病歷,設計出一套X光片測量方式

,此方法可預測患者在術後,髖關節發展的情況,若發展不樂觀的話,則可早些再做補救性的治療手術。這篇研究已被北美小兒科醫學會接受,並予以發表。

第二項研究則是「步態分析」;經由不同角度拍攝下患者走路的姿態,然後作電腦影像處理;此外,在腳踏處放置特殊的金屬板,板上可顯示出每一腳步踏下去的力量。陳醫師表示,利用此法可看出患者走一步路所需的能量(氣力),進一步分析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走一步路時,每一個關節需負擔多少能量。由實驗中他發現,走路愈快時,膝關節及髖關節所耗費能量愈高,踝關節反而愈低。這項研究將有助於臨床實務。

第三、四項研究則是與「脊椎生物力學」有關,分析人體在「搬運」的這個動作上,脊椎須有多少活動度,並了解加速度的多寡,從其中去尋找造成脊椎退化的可能病因。

臨床觀摩制度與技術

臨床觀摩的重點是脊椎手術,何以選擇這項專科?陳主任認為,脊椎手術是近十年來發展最神速的醫療科;十幾年前,是項手術並不多,僅能就椎間板切割做神經減壓術或是骨融合術;然而,近十年來,由於生物材質的進步及開刀技術的演進,藉著精良的內固定器的發明及使用,能有效治療疾病,尤其是脊柱側彎或駝背等重症。今日的治療成果遠非昔日所能比擬。

這同時也最具挑戰性,它能給患者帶來最大的病狀改善,當然這也需要醫師本人的全心投入,才能有預期的成果。

出國前陳主任即已花了無數的心血在脊椎手術的服務和研究上;出國期間,他便選定脊椎手術為觀摩重點,廣泛的收集資料及精研各項細節,範圍涵蓋頸及胸腰椎,由椎間盤突出、脊椎骨刺、腫瘤、脊柱側彎到骨折,皆是研究對象。

除了固定在芝加哥的RUSH醫院往來從事臨床觀摩,如參加手術、病案討論、病房門診外,陳主任亦利用機會到美國各地參加學術演講會。「在美國有許多很好的學術討論會,我前後參加十五、六次之多,這也是吸收新知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時藉由交流,認識了很多世界級的大師,和他們迄今都保存著良好的聯絡,這是為以後慈濟骨科的醫師出國進修鋪路。」

此外,他更利用回國前的一個月到歐洲,觀摩當地的脊椎科。由於美國有藥品管制局(FDA),管制各項藥品的流通;相對的,醫師在從事研究時,或多或少亦會受到限制;而在歐洲則無此管制,因此無論在觀念或是技術上,陳主任認為,歐洲比美國至少進步五年。

他也在世界治療脊柱側彎最有名的法國一家醫院,作四星期的停留觀摩。「在美國,我學的是他們整套的制度,不單是技術本身,還包括如何經營整個骨科等;而在歐洲,則是加強技術層面,尤其是脊柱側彎方面知識的吸收。」從實驗觀摩中,將學術研究印證於其中,讓臨床觀摩與研究相得益彰。

除了學有所成外,陳英和主任更有另一項嶄獲--

在異國他鄉贏得美嬌娘芳心,完成終身大事。陳主任的另一半劉淑慧是護士,七十六年曾任職於慈院開刀房,與陳主任朝夕相處下產生情愫;七十八年離院先行赴美進修,目前在距離RUSH大學不遠的伊利諾大學主修醫學工程。「我欣賞她的工作態度及敬業精神。」陳主任說。兩情相悅而心心相惜,共結連理,完成一件美事。

慈濟舞台,任展長才

回想當初從繁華的台北,來到一般人認為是不毛之地的花蓮慈院時,他不諱言是抱著「服務滿兩年就回台大」的心理,因為當時台大骨科劉堂桂主任答應他回台大時,即升主治醫師;然而沒想到在跨入慈院後,他即打消了回台大的念頭。

他感受到院內的氣氛,存有一分濃郁的慈悲精神,愛心盈溢在院區每個角落;再者當時慈院是一所新興的醫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是正確合理的要求,都會獲得院方全力的支持,頗適合年輕醫師來此施展抱負與理想。

這一點,多年以來,令他深刻體受,他說:「比較起來,私人醫院的效率、活力,是公家醫院無法比擬的;然而一般私人醫院難免有濃厚的商業色彩,有所謂的業績壓力存在。但是在慈院卻沒有,只要盡力扮好醫師救人的角色就好。」

他坦承在慈院的這段日子裡,得到上人莫大的支持與完全的信任,讓他可以無限量地在舞台上展現長才。以過來人的身分,他竭誠希望年輕的醫師能共同投入慈院的行列。

建立次專科制度提升服務品質

慈濟醫院的骨科有相當完善的硬體設施,與世界水準同步的儀器品質,四位主治醫師陳英和、于載九、許世祥、彭成洋,都是一時之選;骨科目前擁有十一、二位住院醫師,陣容相當堅強。

然而,如何讓骨科能更上層樓,提昇品質,為病患提供一流的醫療服務?

「逐漸走上分科制度是必然的趨勢!」陳主任表示,除了一般的骨科治療外,院內的每一位醫師都能再選擇有興趣的次專科研究,如骨傷科(骨折)、關節重建科(現代骨科的特色)、脊椎外科、運動醫學科、顯微手術科、小兒骨科、骨腫瘤科,「只要分科制度做得好,不僅可以讓醫療品質提昇,對住院醫師而言,更有較好的師資教育;況且日後若碰到任何疑難雜症時,有專科醫師可以負責診治。」

對將來骨科的展望,陳主任希望以三年的時間,建立良好的分科制度,「如此將來慈院分院成立後,每一位分院的骨科醫師,若碰到任何困難,皆可由花蓮本院派遣任何一位專科醫師前往支援。」

「臨床不分科,學術要分科」是陳主任日後推動骨科的目標。

「骨科手術日新月異,即使是國外的醫院,仍有許多尚待加強之處,只要我們能掌握時機,努力迎頭趕上,必能與人並駕齊驅。」重新投入慈院骨科行列的陳英和主任,相信定能再締造慈院骨科的新紀元!

▲千江映月

煙波深處水雲鄉--澎湖行記之一

◎陳淑伶

澎湖的藍天碧海,每每令遊人流連忘返
在這燦爛的陽光下,一樣有蜷伏在暗角的貧病眾生,需要關懷,需要撫慰
慈濟的暖流,十三年來,已悄悄在島上散播開來
委員們以長情、以大愛,正積極推展這分愛的力量,希望為此地的暗角眾生,點一盞明燈……

悠悠十三年/歷史篇

「煙波深處水雲鄉,巍峨屹立海中天」在台灣海峽的碧波綠水間,羅列著一群小島,終年籠罩在季風吹拂下,它的美--美在於海水的澄碧、天色湛藍;美在於居民的純樸風情;也美在於這裡雖是慈濟精神散播較遲之處,成效卻令人刮目相看。此處即是令遊客流連忘返的--澎湖群島。

七月十一日,在林徽堂師兄的擘畫下,包括台北慈誠隊、委員攝影、採訪工作人員,一行十二人,造訪了這「風的故鄉」--澎湖,不為尋幽訪勝,而是訪視小島上的暗角眾生--慈濟照顧戶,為這人世間痛苦、無助的角落,捎來些許溫暖與光輝。

會員超過九千人

甫出機場,澎湖委員已在此佇候,浩浩蕩蕩五輛車如迎嘉賓似地來接我們。澎湖地處離島,比起台灣本島其他各地來,委員吸汲慈濟精神的機會極其有限,有如慈濟文化的沙漠。因此對於從本島來的委員,當地師兄、師姊莫不把握良機,作心得交流。

此地委員僅有十四位,幕後委員二十餘位,即便如此,在澎湖六萬五千多的人口中,慈濟會員就佔有九千多人,亦即在每十個人之中,即有一位慈濟人;蕞爾小島之上,委員們一步一腳印推動慈濟會

務,足可窺知他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

慈濟清流無遠弗屆,離島的澎湖亦能蒙受滋潤而生根發芽。究竟這股清流是如何在島上散播?

慈善推展邁向第十三年

推溯其源,澎湖的會務肇始於慈善工作,從民國六十八年農曆十二月開始,展開首次的救濟工作。由當時澎湖地區唯一的委員陳有續居士,負責所有的發放工作。十餘載的悠悠歲月裡,陳居士孜孜矻矻的從事慈善救濟工作,範圍亦從本島而擴及其他離島。

之後,數學老師黃玉鈴師姊,因表姊靜品委員的引介,認識慈濟,「接觸慈濟有如品一壼好茶,清香甘遠」,本著「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理念,黃師姊將慈濟的良善宣介給學生家長知曉。就在一個介紹一個的情況下,民國七十七年,十位有志一同的師姊,首次結伴到花蓮參訪。

「猶記得那天是颱風天,原本想打消行程」張莊桂桑師姊回憶當時情形:「但是想到一切都已安排好,不能因為一點的阻礙而退轉初心;就這樣還是搭上飛機,又幾經轉車的回到了本會。」風雨的考驗,讓師姊們能更深入咀嚼慈濟世界的美善;而如何將這一方福田,引介給更多的人來耕耘,是他們參訪回來後共同的目標。

為了多汲取慈濟營養劑,一群有心的師姊們便常回花蓮本會,一個月之內回去二、三次,是常有的事;此外,台北委員跨海送去最新的慈濟訊息,協助推動慈濟會務,更是一股溫馨厚實的力量。澎湖的會務,就這樣步步踏實的逐漸開展出來。

民國七十七年成立聯絡處

推展會務,首先要有據點,以凝聚委員彼此間的情感。適逢張莊桂桑師姊位於馬公市中華路的新居落成,地下室尚未作其他運用,乃發心作為委員們聚會、聯絡之處,澎湖聯絡處於焉正式成立。

七十七年十二月,台北委員靜品、靜慇、慈斐師姊首次來到離島宣揚慈濟志業。七十八年二月的冬令發放,靜暘、靜潔、老三師姊等多位師姊,又再次來到澎湖協助帶領發放。

經由澎湖委員不斷回本會吸收慈濟訊息,以及台北委員的往來傳遞訊息,是年八月,澎湖十位師姊包括張莊桂桑、范黃翠英、莊吳素娥、黃玉鈴、許麗娟、張智幸、黃吳麗芳、黃林清雪、林明徐、陳翠正式授證為委員,擔任起會務推展

工作。

「身為澎湖人,我竟然不知道慈濟已照顧此地貧胞達十多年之久,想來頗覺慚愧;身處花蓮的上人都可以跨越時空照顧到離島貧病眾生,更何況我們是當地人!」張莊桂桑師姊頗為感概地說。由於十餘年來除了發放物資外,並未有委員深入向照顧戶宣介慈濟,新委員們深感責任重大,咸認如何推展慈濟精神,乃是當務之急。

十四位委員,二十餘幕後

澎湖因地理環境的關係,資訊有限,百姓生活純樸,宗教信仰卻頗為複雜,多崇拜民間神祇,佛教信仰並不普遍,民眾絕大部分未聽聞慈濟;因此,初期推展慈濟,只能靠委員們口耳相傳,其艱辛可想而知。

然而,信心加上毅力,多年來在委員們不斷努力經營下,如今會員人數已逾九千人,其背後的辛勞,可想而知。如許麗娟師姊早期即曾碰到連串挫折,向人勸募時,別人的回答竟是:「澎湖都救不完了,還救到台灣去。」然而她卻也發下恆願:矢志發揚佛教眾生平等的襟懷,推展慈濟志業於澎湖。

目前委員工作畫分有會務、活動、總務、文宣、念佛、及義工等多組,人人各司其職,同時每月召開一次委員會議,檢討會務及當月個案調查、複查報告,決定濟助事宜。此外每月的第二、四個星期六晚上,定期舉辦共修會,凝聚彼此間的情感,同時交換心得,共謀求提昇會務的方針;對外則不定時舉辦茶會介紹慈濟志業。

由於距離本會較遠,委員們除了千里迢迢地回本會吸收慈濟精神外,每一次台北或是高雄其他各地的師兄、師姊的到來,便是他們吸取寶貴經驗的另一個管道。八十年五月底,幸福人生講座首次跨海到離島,對此地而言,是一大盛事;今年四月,幸福人生講座再次於此舉辦,台北、高雄委員陸續前來,對於會務推展,更有莫大裨益。

八月二十二日,澎湖三十餘位師兄、師姊計畫連袂前來台北,學習觀摩台北委員召開的聯誼會、小組會議,並參訪樂生療養院。

加快速度踏穩步伐

澎湖由於島嶼星羅棋布,許多離島如花嶼、將軍嶼,島上無任何醫療設施,有的僅是偶爾護士輪流到離島施行衛教,因此居民生病,多自行處理,自己買藥打針;若病況嚴重者,則必須申請專機送台灣的大醫院,常因而延誤病情,斷送性命。而澎湖本島的醫療資源,雖

有省立醫院、天主教惠民醫院、海軍八一一醫院,然而遇到重大手術,仍需送往台灣。因此,正當上人欲於全省設立醫療網之際,澎湖委員們共同的期盼,即是希望能於澎湖設立慈濟醫療網,造福此地病患,同時帶動慈濟精神的散播。

目前澎湖委員希望能儘速成立志工隊,前往本會任志工,以便將來澎湖醫療網成立,志工精神能迅速落實。另外成立慈誠隊以支援各項活動,更是刻不容緩之事。而慈濟文化到離島,往下扎根、往上成長,舉辦淨化人心的活動,進而從聯誼茶會中,發掘有心的工作伙伴,加入慈濟行列,亦是委員當前致力的方向。

「只要我們有信心,將慈濟精神散播到各處,不久的將來,澎湖定能淨化成一個慈濟島。」這是澎湖委員們共同的心聲。

風的故鄉/地理人文篇

澎湖係由六十四個島嶼組合而成,位居台灣海峽稍東南方,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省的中介站,也是本省唯一的島縣。島嶼縱橫,港澳交錯,黑潮與親潮在此交會,因此漁業及近海養殖業頗為興盛。

比台灣開發早約四百年的澎湖群島,島上文化古蹟頗富。然而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先人的足跡似乎沒有為此島帶來發展;近年來雖因觀光事業帶來財富,居民卻仍無法跳脫祖先所遺留下的生活模式。

以海為田履風濤

由於四面環海,居民世代依海為生,使得捕魚成為他們天經地義的職業,這裡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從事這項與海爭利的工作。因居民以海為田,海上生活,蹈履風濤,瞬息安危,莫不托神明庇佑,也因此居民對天地鬼神特別崇敬。島上廟宇遍布,行至任何村落,均可看見寺廟;其中又以供奉「水上救難之神」的媽祖廟最受歡迎,澎湖廟宇的密度之高,居全省之冠。

道教、一貫道在當地頗為盛行,相對地對於委員師姊在宣介慈濟時,亦形成或多或少的阻礙;然而由於百姓民風純樸,對於「行善布施」的理念頗能接受,因此委員們在初始的勸募過程極為順暢,而對於慈濟精神的傳遞,則有待進一步

的努力。

硓咕石屋細說歲月

由於島上工業不興,年輕人在謀生不易的情形下,紛往台灣本島發展,因此人口外流的情形頗為嚴重,泰半剩下老弱婦孺。而年輕人在飛往繁華的城市之都後,迷失於追求絢爛中,往往與家中失去聯絡,進而形成社會問題。且在訪貧的過程中發現,因年輕人棄家、不顧父老而造成的貧困個案,不在少數,這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用硓咕石堆砌而成的屋宇和蜂巢田,是澎湖最特殊的景觀,斑駁的屋宇,似訴說著歲月的痕跡,以及祖先克勤克儉善用資源的成果。硓咕鄉土情蔚成了澎湖在建築上的奇特風貌,別具韻味,頗有海枯石未爛之慨。

碧波耀金,風光旖旎的澎湖,夏天的豔陽是出了名的「毒」;而時至八、九月東北季風又漸盛行,特殊的土質與氣候,形成此地僅能種植根莖類的作物,澎湖的金瓜、加寶瓜、絲瓜、哈密瓜與落花生,遠近馳名。至於其他生活必需品,則有賴於台灣本島的供給,尤以偏僻的離島,幾全仰賴外援。

天人菊迎風挺立

沿途可見澎湖的縣花--天人菊,迎風搖曳中展現澎湖的另一種風情,而蔓生的挺立姿態,彷彿象徵著當地居民堅韌而純樸的風情。

澎湖,是個令人樂不思蜀的人間仙境,更是有待大力推展慈濟精神的地區。

為暗角點燈/慈善篇

刻畫歲月痕跡的窄巷中,案主席地而坐撥弄著地上的泥土;四十多歲的人了,卻像個孩子似地。

十七歲出海捕魚,因一次事故,歸來後,他整個人精神異常。八十多歲的老母,仍須拖著老邁的身子,做些手工藝擔負家用;不幸的是,多年前,大海吞噬了她另一個兒子--海,是他們賴以維生的命脈,卻也那麼無情地奪走他們的生命、蝕去他們的生機。

澎湖的海水依舊碧藍,藍色象

徵著光明、希望,然而他們的希望又何在……。

照顧戶遍及偏遠離島

七月十二日,澎湖及台北的師兄姊們一行二十三人,搭乘澎湖縣政府觀光局快艇「澎興號」,前往離島花嶼、將軍澳嶼、望安島,訪查慈濟的照顧戶。

由於交通不便,澎湖的委員們亦少有機會到離島關照貧胞,尤其台灣最西的島--花嶼,甚且十幾年來,未曾複查過。此次因著台北委員西來之便,首次踏上離島,為照顧戶帶來關懷之意。

慈善工作是慈濟功德會發皇最早、歷時最久、亦做得最徹底的工作,無論山巔水湄、人煙罕至之處,只要有貧病的眾生,慈濟救助的觸角即延伸至此。離島的澎湖地區會務,即肇始於慈善工作。

澎湖地區的慈善工作從民國六十八年底開展至今,由最初救助的四十三戶,到今日已增至二百四十二戶(六百七十二人)。而救助的範圍,也從本島的馬公市區、澎南區,擴大到各偏遠離島--包括花嶼、望安島、將軍嶼、七美、吉貝嶼……等。

首次大規模複查

十多年來,每月的發放地點,皆設於陳有續居士宅,然礙於空間狹小,每遇下雨天,慈濟照顧戶們為領取物資,有時尚且在雨中等候。澎湖的委員師姊們為體恤照顧戶,並協助年歲已高的陳居士,乃於八十年的冬令發放日起,將所有的發放工作移到縣黨部,師姊們負起所有的發放工作。

遍佈於各島嶼的慈濟照顧戶,除本島的澎南、馬公市區,每月農曆二十六日在澎湖縣黨部發放外,其他離島地區,礙於交通不便、船期不定,多由花蓮本會直接郵寄。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為孤老無依者獻上一分關懷,向來是慈濟的宗旨,慈濟在澎湖地區的慈善工作,已邁入第十三年,嘉惠貧戶無數,深受當地民眾好評。

八十年五月,乘「幸福人生講座」在澎湖舉辦之便,台北多位委員曾探訪過慈濟照顧戶;今年農曆春節,林徽堂師兄更帶領十多位師兄、師姊,來到澎湖和受濟戶度過溫馨的年節,並且輔導當地師兄、師姊,如何對貧戶做評估,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此次再度前來,更是一次大規模的訪查活動。

智障、精神異常個案多

或許是地緣關係,或許是業力的牽引,澎湖地區的個案以智障兒

、精神異常者為多。本地的師兄提及,早年由於近親結婚者頗多,血緣太近的情況下,產下低能兒的比率偏高;近年來因外來資訊的普及,才逐漸遏止近親聯姻的風氣。

在往昔有「小香港」稱譽的將軍嶼,十五戶照顧戶中,即有五、六戶家有智障兒。

在將軍村一棟簡陋的樓層裡,門把上的鎖讓我們誤以為沒有人在家,然而耳邊卻傳來一陣咿咿啊啊的聲響,抬頭一看,三個孩子正趴在無欄杆屏障的陽台,讓我們直捏了把冷汗,深怕他們會這樣跳下來。

鄰居說主人在附近做工,妻子有輕微的精神異常,然尚能做點小生意。二女一子皆是智障,由於無人照顧,又怕他們到處亂跑,只好將他們深鎖在屋裡。

主人被鄰人喚回,打開門讓我們進入屋中。黝黑的室內,空氣窒悶,令人沉重的聯想:孩子關在家裡,難道不怕發生意外?家中只要有一位智障兒,便是很大的負擔,可能拖垮整個家庭,更何況三位?

窄巷裏,獨留孤老向黃昏

中國人向來有「養兒防老」的觀念,然而養兒真的能防老嗎?澎湖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除了出海捕魚外,鮮有其他生計;在謀生不易的情況下,少年子弟紛紛展翅高飛,遠離家鄉。年輕人像衝出籠子的鳥,一去無返,留下家中雙親,守著僅存的石厝,唱著人生哀歌。

訪查過程裡,幽暗的屋宅中,老人家頻頻拭淚訴說不幸,每每憤恨不平的數落子孫的不孝;這樣的景象一直在我們面前上演著,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輕聲慰撫……。

『貧』『病』往往依存而來,尤其在離島地區,醫療設備極度欠缺,一件看似平常的盲腸炎,在這裡卻足以要人命。花嶼地區不僅沒有診所,連公衛護士都已二年未來

到此地,村民們生病只能設法自己買藥、打針;居住的品質惡劣,衛生環境極差,加上無醫療設備,貧與病惡性循環不已。

綜括訪視所得,孤老無依、被子女拋棄的老人、智障兒、精神異常、重病傷殘、家中男丁出海無返……等,這些都是造成澎湖地區貧困個案的原因。

為眾生披上溫暖外衣

由於訪查的個案都是承續十數年前的舊個案,經由此次大規模的訪查,讓委員們能建立更完善的貧戶資料,同時輔導低收入戶能善用己身資源,重新站起來,活出生命的尊嚴與自在。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是慈濟人向來秉持的宗旨;而「為人間拭去悲苦的淚水,替眾生披上溫暖的外衣」更是所有慈濟人的工作--人間悲苦無助的眾生,正需要你我用愛來撫慰。

離島菩薩情/人物篇

每一件事情的成就,背後都有無數人付出心血推動,澎湖的會務得以逐步推展,可說是每一位委員默默奉獻的成果;而委員加入慈濟的因緣及獲得的心得,更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委員組長張莊桂桑

本身從事代書事業的張莊桂桑師姊,目前是澎湖地區委員組長,負責策畫一切活動,推動慈濟會務不遺餘力,且發心將自宅地下室捐出作為澎湖聯絡處。

她說:「慈濟就像一個大家庭,在這裡無私無我,人人因上人的精神感召而行善舉;盼能有更多人來參與慈濟行列。」

個性豪爽,一如她的外表,桂桑師姊辦起事來,巾幗不讓鬚眉,頗有大將之風,時而開著一輛九人座車子,載著委員四處訪查貧戶;慈濟會務在此得以蓬勃發展,其功不可沒。

民國七十八年,師姊的先生張武男師兄罹患重病,因及時送往慈濟醫院,而挽回垂危的生命。對慈濟醫院再造之恩,夫妻倆感激不盡,如今同心同志行走於菩薩道上。

長情大愛吳麗芳

副組長黃吳麗芳師姊,先生因車禍,癱瘓達九年之久,她細心照料直到先生安然往生,無怨無悔地負起照顧公婆及撫養子女的責任。

「在訪貧的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十個家庭之中,有九個是因另一半往生,而造成家庭貧困;我很慶幸自己還有這個能力去幫助別人。」她無限感恩的說。

娘家本來就是佛教家庭,來澎湖後能與志趣相投者共謀成事,以實際行動幫助貧苦人家,是吳師姊最感到高興的事,她常以上人的開示:「多一分感恩,少一分煩惱;多一分歡喜,少一分瞋恨」來鼓勵

自己。

交通菩薩許麗娟

而任職於華航的許麗娟師姊,更是交通組的菩薩,舉凡台灣本島的委員到澎湖,或是澎湖委員回花蓮本會,往返交通全賴她解決。

四年前,她抱著遊覽的心情和其他師姊在颱風天,參訪了花蓮本會,沒想到慈濟團體的美,深深吸引她。連續半年的時間裡,她不斷往返於台澎間,了解慈濟所從事的各項志業,進而發心投入工作中,於工作中更進一步感受到慈濟世界的真與善。

另一半林慈明師兄,雖是基督徒,卻完全認同師姊的作法,同時參與訪貧、慈濟各項活動。「慈濟就像是個快樂銀行,在這裡我們可以獲得快樂,也可儲存快樂,分享他人。」

其他如負責總務工作的范黃翠英師姊,是大家的精神支柱,每個月發放給貧戶的錢、白米,皆由她負責處理:「每次訪查貧戶回來,更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希望社會上更多人來嘉惠貧苦眾生。」

而被大家稱為「雪姑」的黃林清雪師姊,澎湖聯絡處未成立之前,就參與慈濟工作,這段期間令她深體「為善最樂」。她因著幫人做衣服而廣結善緣,不斷向人宣介慈濟,會員甚至遍及離島島嶼;她雖不擅言辭,但卻令人一見便起歡喜心。

在澎湖地區撒下第一顆慈濟菩提種子的黃玉鈴師姊;服務於馬公高中,夫妻皆一心一志同行菩薩道的張智幸師姊;李素珍、林明徐……等師姊,每個人對於慈濟工作,皆全心全力的投入,為淨化人間而努力。

花嶼園丁毛孝慈

值得一提的是,在花嶼遇到的村里幹事--毛孝慈先生,雖不是慈濟人,然而在孤島上所推動的工作,卻與慈濟精神相契合,堪稱是「孤島一菩薩」。

毛先生因基層特考及格,被分發至此,一年七個月的時間裡,他完全投入工作中,對島上的人事瞭若指掌,為貧困的家庭申請福利保險、急難救助、政府補助等,本著服務的精神,照顧島上的居民一如自己的親人般。

「目前由於人口外流極為嚴重,島上居民不及三百人,僅剩老弱婦孺;唯一的一所花嶼小學,學生只有三十一位,要再升學,只有到馬公市區;然而居民普遍貧困,根

本沒有能力負擔孩子升學住宿等一切開銷,因此文盲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島上的一切情況,他如數家珍,瞭若指掌

即使是阻礙重重,然而他仍本著初衷,推動島上的各項工作,如綠化、環保工作,自己出錢、出力買樹、整地、植樹。而居民卻認為所種植之樹非食用植物,不願意配合,他卻仍熱心地從事不輟;另外鼓吹居民重視生態保育,往昔居民常至南邊的貓嶼撿拾鳥蛋販售,致使鳥群銳減。毛先生到職後,不斷努力宣導,才使得花嶼成為鳥群重現的新天堂樂園。

「其實島上居民雖知識貧乏卻很可愛,由於外來資訊鮮少,所有生活必需品皆必須靠外來船隻補給,有時船期不定,日報到此皆成了月報;居民純樸得如一張白紙,全然沒有受到污染,彷彿與外界隔離般。」是慈心、悲心支持著他不斷地在島上推展建設。

多聞第一陳金敏

七月十二日夜宿望安民宅時,一位年約六十歲的老菩薩,笑瞇瞇走了進來,「請問你們是花蓮慈濟功德會的人嗎?」頗讓大家感到驚訝!在這離島上竟會遇到慈濟會員,頗有他鄉遇故知之感。

陳金敏女士,二年前無意中聽到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深深被吸引住。晚上十點至十一點的節目,對鄉下人來講,似乎嫌太晚,但是陳女士卻不間斷的收聽,並且向鄰居朋友廣為宣說;從大陸賑災、紀媽咪的無子西瓜、浪子回頭、婆媳問題……,她皆能一一歷數,顯見其收聽之用心。老菩薩不認得字,卻能照著經文逐步學習,目前更擔任起慈濟幕後委員,向人勸募,如今在望安地區即有六、七個會員。

「慈濟世界那個主持人--慈韻居士,她的聲音很好聽,很會講話……。」經旁邊的師兄姊指點,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坐在旁邊的就是慈韻師姊,剎時慈韻師姊反倒成了明星,受到陳老菩薩不斷地探問。

在離島慈濟精神尚未普及之處,無意間碰到這位慈濟會員,實令人感到歡喜,這顆菩提種子,盼日後能成長、茁壯,遍撒於離島。

「合抱之木,發於毫芒;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澎湖聯絡處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然而在有心的師兄、師姊不斷地耕耘下逐步伸根發芽,日見茁壯,相信善緣的累積匯聚,不久之後,澎湖島將遍受慈濟風吹拂!

▲千江映月

硓咕石屋的悲吟--澎湖行記之二

◎慈暘

下了飛機,踏上馬公機場,來往的旅客穿著豔麗的休閒服,頭戴寬邊遮陽帽,鼻樑上架著一付遮陽鏡,個個悠閒度暑的裝扮。在這漫長的夏日裡,正是人人追逐旅行的季節;在觀光人潮的點綴下,澎湖這純樸島嶼突然亮麗了起來。

澎湖的開拓,追溯歷史,源於隨代之前,比台灣早四百年。全島由六十四個大小島嶼組成,文化古蹟頗豐,早期居民都以捕魚為生,曾被外國人稱為「漁夫之島」。近幾年來澎湖成為觀光遊覽勝地,享有「東方夏威夷」之稱。

由出境口望去,慈濟人親切的笑容已映入眼廉,我們一行人十二人就在澎湖師姊與師兄們的熱情引領下,分別搭上了五部車;桂桑師姊向有大將之風,殿後載著我們的行囊。

遙望天際,似乎聞到了海洋的氣息,碧綠湛藍的海水清淺,白色沙灘綿延,戲水弄潮,遊人如織,澎湖的天好藍好澄澈呀!

天依舊藍,雲一樣白

是的,澎湖的天依舊藍,雲一樣白,陽光璀璨一如往昔,但……藍天下的暗角眾生,不知怎樣了?

去年五月間,慈濟委員應勞委會、新聞局邀請,前往澎湖為「幸福人生講座」現身說法,我曾隨團同行;當時順道訪貧的情形,此刻剎那間浮現--彌漫屎尿惡臭的角落,老人蜷縮的軀體……一陣酸楚湧上心頭。

深深佩服澎湖地區的十四位委員,他們年齡不一,卻有著同樣的幹勁,小小的陣容都能秉持著上人的理念,在這慈濟訊息傳達較弱的地方,闡揚志業精神,如今已孕育了近二十位幕後委員。這是一群新進的生力軍,共同與委員們胼手胝足的力行慈濟志業;他們不讓鬚眉,經常兩人一組,分別騎著機車進行訪查貧戶及收取會款的工作。

十一日晚,我們參加了師姊們每月固定於澎湖縣

黨部禮堂舉行的委、會員聯誼會。見她們熱誠的工作態度,將慈濟四大志業的精神積極用心的散播弘揚;她們專注熱心的闡揚慈濟內涵,在她們的眼神中,一分堅忍的毅力和積極奉獻的精神,流露無遺。環顧會場四周,無不是她們運籌帷幄,策畫聯繫的成果,令人由衷感佩。

十二日,我們按計畫前往離島的幾處小島嶼--花嶼、將軍澳嶼、望安島,進行訪貧的工作,此行尚有一股助力推動--澎湖師姊的先生們也加入了我們的行列,使這次訪貧工作更加順利。

在他們安排下,我們搭上縣政府觀光局支援的快艇「澎興號」,奔馳於台灣海峽,剎時浩瀚無垠的海洋充塞了整個視野,那麼遼闊壯麗,寧靜安詳;行駛中的汽艇打起的朵朵浪花,在豔陽的俯照下,金黃黃的閃爍著,從我們身旁激起又歸於平靜。望著連綿的海洋,碧綠、深綠直到蔚藍,由近到遠,層次分明,讓人心胸豁然開闊。

失落康乃馨的花嶼

約四十分鐘航程,澎興號於望安鄉花嶼村靠岸。除了壯觀的海洋及浪潮,在岩岸上拍擊激起的朵朵浪花令人目不暇給外,這是個偏僻的小島。

花嶼村原有居民約一千人左右,近年來人口外流嚴重,所剩人數不及三百人,以老弱婦孺居多,島上居民都以捕魚為業。由於花嶼無定期船隻可為交通工具,居民所需民生用品,必須委託當地漁船出海捕魚時,赴馬公購買。據花嶼村幹事引為笑談述說,居民們買回來的冷凍水餃,回到島上時都已解凍,餡、皮分開,下鍋的水餃成了麵糊湯。更令人驚訝的是該島連一間診所也無,島上居民生病,只有自求多福了。

在慈濟照顧戶中,有個明顯的現象,孤老無依者佔多數;因島上生存條件差,年輕人紛紛離島往台灣發展,成家立業都不願再回島上居住,因此遺棄父母一去不回的例子比比皆是;出閣後的女兒,也如石沉大海般音信全無。

訪查中有對年邁老夫婦,身體狀況皆不佳,老先生患有腳疾,兩腳浮腫,不良於行;兩老育有一子二女,么子三十歲時死於癌症,另二位女兒皆已出閣,出閣後即未曾回家探望雙親。老婆婆談及女兒時,表

情沉重哀傷的說道:「生女兒沒有用,沒有用啊!我們已經無子無女了!」卻又帶著思念的口吻喃喃唸道:「一張信都沒,連一張信都沒啊!」見老人家無助而無奈的眼神,讓我深覺當今孝道之淪喪,無怪乎,上人極力提倡孝道,鼓勵三代同堂了。

老人在師兄、師姊的親切寒暄慰問下,哀傷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說:「麻煩各位來看我們!」說著說著,又喃喃自語:「生女兒沒有用啊!」林徽堂師兄明智的回答道:「不會啊!像我生了三位女兒,那怎麼辦?其實社會上許多關心你們的人,你們更要把身體照顧好!」老人聽後似乎同意他的說法,臉上綻開笑容,點頭示好。看看這對被子女遺棄,淒苦無助的老夫婦,讓人心戚戚焉。

據花嶼村幹事表示,花嶼居民均以捕魚為生,但從不做違法的炸魚行為,雖文盲眾多,知識不豐,但居民們淳樸敦厚,犯罪行為極少。該島設有一所警局,當地居民見到警局人員,至今還管叫「大人」,可見民風憨厚篤實。

花嶼村的巷道內,到處可見丟棄的漁船擱置於路面上,沿途破舊的漁網散撒牆頭曝曬;懸掛於門前,那半生半熟的魚乾,散發出陣陣腥味。島上的居民在未出海的日子裡,左鄰右舍老老少少,悠閒的常於屋外窄巷內閒坐,開懷暢談。在他們平淡的日子中,或許蘊藏著那分知足常樂的自在生活吧!

一行人頂著豔陽,滿臉曬得通紅,在行行復行行中結束了花嶼的訪查工作,輾轉搭上了一艘漁船,前往將軍嶼。

老婆婆悲歌傳唱將軍嶼

將軍嶼生活水平遠比花嶼來得進步,當地居民懂得利用社會資源,把貝殼、文石,經過加工後,擺於門口販賣;婦女們也利用閒暇時間為漁夫們整理捕魚的釣鉤,賺取外快。

當我們一戶戶對照名冊時,見一老婆婆坐著矮板凳於巷道內,手捻白棉線,專注的編織著。那粗糙黝黑的手和潔白的棉線,成了強烈的對比。詢問下,方知此位老嫗正是我們訪查個案之一。老嫗已屆八十高齡,仍代工編棉線帶以賺取微薄的工資貼補家用,

育有一子,母子相依為命。

師姊遞上結緣品給老婆婆時,她感激得眼眶充滿淚水說道:「我很歹命,從小就做人家的媳婦(童養媳),我是牽牛長大的,什麼工作都做過,撿牛屎、煮飯、洗衣;還常常被阿嬸打,生了個兒子,從小患有羊癲症……」,老嫗訴說著,順著她手指方向望去,見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縮著身軀正蹲在牆邊,吐了一地白唾液。

老婆婆強抑悲情說:「我現在編的這種棉線帶,島上沒幾個人會編了。」老人在師兄姊的溫言軟語慰問下,哼唱起她年輕時常唱的小調,「天亮起來……天上有…送君千里…」我聽不清楚她唱些什麼,只明顯的看見她佈滿皺紋的容顏,似乎正在訴說她一生的風霜閱歷吧!

望安島上豪傑女

「望安」,顧名思義,乃希望能得平安之意,傳說因鄭成功由金門帶兵東渡台灣,希望能平安抵達,故稱為望安。在這古老的傳說中,望安島上卻有著更扣人心弦的故事。

在我們的照顧戶中,有個四肢萎縮,不能行動的中年男子,他經年累月躺在床上,痛不欲生。他表示,自從染患上這種萎縮症,自殺的念頭常縈繞腦際,他憤恨自己不該在這人間苟活。而當他的母親往生離他遠去,簡直是世界末日!

沒想到,在他淒涼黑暗的人生路上,亮起了一盞明燈--他母親收為乾女兒的義妹,在他虛空痛苦、無助的時刻,伸出友愛的援手,默默的付出,任勞任怨的照顧了他的起居生活;食衣住行間,都仰賴她而生存。在這現實冷酷的社會裡,這位女中豪傑卻默默的奉獻了十年之久,這聖潔、高超的感人事蹟,直教我由衷敬佩!

十四日一早,再度前往澎湖本島進行貧戶訪查,一年前的景象依稀浮在眼前。許盧慎老太太顯得更加蒼老,所幸她的腿疾似乎好了些,難為她時刻仍需照顧著一對精神失常的兒女,和那不成人形的大伯。屋內彌漫的惡臭味,似乎更加濃厚,然而對許盧慎老太太而言,她對子女們的愛彌堅。

愛,是所有美德的種子

在她身上,我看見「愛」是包含犧牲與慈愛。詩人但丁說:「只有愛才是每一種美德真正的種子;愛是要用行為的代價去償還的。」愛,是豐富人生的種子,是世界最美麗的東西。

看看這戶人家悲慘的人生,我深覺世界上沒有一顆種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土地,同樣的,也沒有一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膚色一樣。人生,不正是一程長遠的旅行,路途有時平坦、有時崎嶇;在這個過程裡,只有摻合信心、勇氣與智慧了。

這趟澎湖的訪貧工作,我感恩上人為我們墾植了一方良田,慶幸的是,我這顆懵懂的種子能在慈濟的福田下成長,所以在日常言行中,更要自我警惕,反省是否有貪、瞋、痴、慢、疑--不要讓「五毒」侵蝕,才能收穫豐碩的稻穗呀!

▲千江映月

花蓮的星星眨眼睛--慈濟兒童的快樂暑假

◎張清淺

「剛升起的太陽最清新;剛長出的嫩芽最蒼翠;剛天亮的露珠最瀅潤;而剛成長的小孩最純真。

純真,就是無邪。

無邪,本是人性。

人性,即是佛性」--證嚴上人「童心映月」序

為發揚孩子純真無邪的本性,啟發清淨光明的佛性,七月二日起在慈濟護專,一連舉辦了十梯次「慈濟兒童學佛夏令營」,每梯次四天三夜,希望使參加的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學生,能在漫長的暑假中,透過慈濟學佛營活潑、有意義的活動,學習生活禮儀,讓佛法生活化的理念在心中扎根,成為關心、愛護他人,人見人愛的小菩薩。

學做小菩薩

「慈濟兒童學佛營」是由金車教育基金會義務策劃、支援。在四天三夜的活動中,每項課程都有明確的主題設計,內容以「佛法生活化」為主旨,進而將慈濟依慈、悲、喜、捨及悲、智、願、行發展出來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精神,編入活動中,希望小朋友從內在的身、口、意,到外在的語言行為態度,都能有學佛者的涵養。

因此,在需兼顧學佛的精神、慈濟的人文及志業,又需以兒童的心性及夏令營的活潑歡樂為前題下,如何「寓教於樂」地將這些精神及訊息,透過遊戲的方式,灌輸到小朋友腦海中,就成了活動設計上的重要考量。慈濟學佛營在環境、場地、活動內容設計、輔導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