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心寬即是福

◎證嚴上人

能對別人原諒一分、讓一分,就能得到十分的福。所以說:「心寬就是福。」

每個人都有缺點過失,若不去計較,則這個人就是很好的人。比如稍有缺口的杯子,除了那微末的一角之外,整個杯口都還是圓的。

因此,我們應學習欣賞他人的優點,如此才會心存感恩、歡喜自在。面對積習未改,時常犯錯的人,更應該原諒他、憐憫他、幫助他,以無量的愛心和耐心來教育他、開導他、感化他。

人都需要愛,待人處世要用「圓融」的方法,勿用尖銳嚴厲的態度,否則會刺傷別人的心,使對方再造業,也令彼此痛苦煩惱,怨上加恨。

「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原諒他人即是善待自己。做人要多為別人著想,氣度更要學得寬宏,當你原諒他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將同時消失!

▲社論

明月、歷史共為證

慈濟第四梯次大陸澇害賑災團於六月七日出發,並於六月十三日順利完成任務返台。這次賑災的任務,一方面驗收與展現賑災的成果,一方面繼續播下台灣同胞愛心的種子,總的來說,也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新模式的開端。

自從去年十月,慈濟展開大陸賑災工作以來,所動員的人力之多、所花費的心力之深、所投入的物資之大、所濟助的範圍之廣、所受益的人口之眾,都是史無前例。更難能可貴的是,儘管賑災工作至艱且巨,卻點點滴滴均由慈濟獨力完成,這種為人所不敢為、做人所不能做的貢獻,雖不能說是絕後,但至少應是空前。

或許下列的一些統計數字,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賑災工作的龐大與艱難,也或許從這些統計數字中,可以顯示些不同凡響的意義:

在安徽、江蘇、河南三省四縣裡,慈濟共規畫了六十三個社區,興建了三一0七戶災民住宅,蓋了二十二所專門收容孤苦無依老人的敬老院,十一所中小學校,發放了棉被三四、六六八條,棉襖褲六一、二0三套、衛生衣二一、三二0件,大米三、0三二、九二五公斤,受災戶慰問金二、三九八、五二0之人民幣,五保老人慰問金一一七、三00元人民幣,稻種三六、九八0公斤,化學肥料九一九、五六0公斤;總計受濟戶數一五、二八九戶,共六一、七五九人。這些都是本著慈濟「直接原則」與「重點原則」進行,對促進海峽兩岸彼此了解,有很大的助益。

從賑災的過程中,我們發覺:感恩的心最美,誠懇的笑最甜,樸質的舉動最真。澇害災民感恩台灣同胞的關懷、感謝慈濟功德會的濟助;而慈濟賑災團感恩受災民眾能給與幫助的機會、感謝縣市政府在賑災過程提供了幫忙。在相互感恩與感謝中,構成一幅最美的畫面,這是人性光輝的綻放,是賑災工作的令一項收穫。

中國農民一向刻苦儉樸,他們樂天知命,逆來順受,善良無比,去年澇害讓他們原來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使他們雙眉深鎖,難得開朗;這次面對慈濟賑災團,他們終於笑了,笑得那樣的誠、那樣的甜,讓賑災團的每位成員都感受到他們的開朗,這難道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體現嗎?看見他們笑了,賑災團的成員也笑了,在笑聲的互相激盪中,關懷與感恩交流在一起,又是一幅感人的畫面。

中小學生以最盛大的陣容,聲嘶力竭的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感謝,感謝,衷心感謝!」而受災農民們以粗糙而厚重的手,緊緊地握住慈濟賑災團每位成員的手,他們雖然拙於言詞,但透過他們質樸的雙手,似乎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感謝之誠與激動之真。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應如此。」時間不斷推動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歷史不斷發揮著惕勵的作用,慈濟的大陸賑災工作,是海峽兩岸史無前例的工作,將來如果發揮作用,歷史與明月將是最可靠的證人。

▲甘露清涼

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難(十六)

◎證嚴上人

人生的是是非非,永遠都存在於凡夫的生活當中,所以佛陀說:「不說是非難」。我們學佛若能撥開成見,遠離人事是非,則萬事萬物無不是佛法,古德云:「大道無言說」、所謂「言語道斷」,是說:「道」,絕對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詳盡的;但是只要我們用很單純的心,很純真的意去行動,則無一不是佛法。

佛陀會說:「會善知識難」,離是非惡友的確是很難,然而要和善知識相會,則更加困難。

成見迷茫,善知識難會

什麼叫「善知識」?就是能啟發我們良知智慧的人。在我們陷於煩惱之際,他可以開導、解除我們的心結,使我們從凡夫黑暗的一面,轉向聖人光明的境界。

世間有多少善知識能勸導化解、圓融人我是非,以降伏我們的煩惱?換言之,能把我們的成見分析清楚的善知識,到底有多少呢?

向外尋求善知識確實非常困難,設若找到一位善知識,而自己的心無法斷除成見,那麼即使再好的人在面前,我們還是無法吸收他的知識與教化,所以說「成見若迷茫,則法界善知識難逢」。

人人若能將成見去除,則善知識所說的話,就能幫助我們解除人我是非的煩惱。

妄情偏愛,是非之源

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去除「妄念」;有些人說話的用意很好,而聽者若用妄見的是非心、煩惱心去承受,那麼明明對方是一

片善心,出自愛心給予教導,但是我們卻扭曲了他的一片好意,以是為非。

我們常常會如此,雖然別人說的是真話,但是聽的人還是會起疑心,心想他對我有偏見;或者是看到他人在交談時,就以為他們是在談論我的是非,在毀謗我、中傷我。這就是自我產生的是非心,也就是妄見與癡迷情結。若不去除妄見,那麼再好的佛法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也都無法接受了。

所以說,要以天真的本性來面對人間世事,若能如此,即使是鳥叫雞啼……溪聲山色,宇宙一切無非是在演說佛法,這些聲音也都能啟發人心的純真無邪,因此都是佛法呀!

純真本性,物我相融

日本的小學教材裡有這樣一則故事,用來教育心靈單純的孩子:

有一位獵人拿著槍要打樹上的小鳥,有一隻螞蟻,此時正好咬了他一口,讓獵人在拿槍瞄準時動了一下,因此小鳥得救了!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來那隻小鳥曾看過一群螞蟻,在水裡拼命掙扎,正當無路可逃時,這隻小鳥咬了一片葉子丟到水裡,讓水中的螞蟻全部得救了!所以當獵人要打小鳥時,螞蟻也趕來救牠。

日本人以這種方式來教育幼小天真的孩子,讓每個小孩子的內心都擁有「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觀念,這就是為了要保持人天真的本性。

眾生皆可為善知識

中國古代也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在晉朝時代,北方有一位十一、二歲的小孩叫毛寶,他家很貧困。中國大陸的北方,冬天會下雪,氣溫很低,有一天,毛寶到溪邊看人家捕魚,魚網收回來時,裡頭有一些魚,以及一隻非常可愛的小白龜,漁夫抓起小白龜驚喜地說:「太好了!難得有白色的龜,瞧牠白得發亮,一定很值錢!」

有人要買下牠煮來吃,也有人想要買牠去展覽賺錢。而小孩對白龜生起了一分憐憫心,便請求漁夫把牠放了。可是漁夫認為難得抓到這麼珍貴的白龜,無論如何也不願將牠放生,小孩注視著白龜,而小白龜也抬頭望著小孩,眼裡充滿求救的神情;小孩心裡起了無限憐憫,於是兩膝跪地把身上的外衣脫下,雙手捧著高舉過頭,真誠流露地拜託漁夫放走小白龜,而他願意以衣服來抵償。

漁夫看到小孩在冰天雪地中,竟把身上唯一比較厚的衣服脫下,這分赤誠的真情,令他佩服。但漁夫卻不願意有絲毫的損失,便把小孩的衣服拿走,將白龜給小孩,說:「這隻白龜不祇是這件衣服的價值,而你的赤誠感動了我,所以只好跟你換了。」

小白龜得救了,毛寶很高興的把牠抱在懷裡說:「你得救了!雖然我受寒風徹骨的苦,但幸運的換取了你的性命,這也是值得呀!」他們像是極為要好的朋友,小白龜似乎聽懂小孩的話,感激得流淚了,並向小孩點點頭,於是小孩很小心的把牠抱到江邊放生。

二十年後,這位小孩已經出人頭地,在朝廷官拜將軍,經常在戰場上得大功勳。有一次他和另一位將軍一起帶了萬餘兵馬出征,但對

方的兵力很強,把他們團團圍住,在九死一生之際,他帶著倖存的兵卒突破包圍,逃到了揚子江。那時他把所有的船讓士卒們先搭了,最後環顧四面,連艘小船也沒有了,而後面的追兵已到,他在情急之下,縱身一躍,跳到江中。

他在湍急的波浪中掙扎,正當危急萬分時,有個東西從水下把他托起來,他不支的昏倒了。等到他醒來的時候,看見身旁一片白茫茫的海,而自己正躺在一隻很大的白龜背上。他恍然大悟認出了這隻龜,就是二十年前他所救的那隻小白龜--牠如同二十年前一樣,流著感恩、報恩的眼淚,正抬頭看著他。

這真是不可思議啊!

他上了岸之後,大白龜依依不捨地離開,往河裡去了,牠不斷地向前游去,但是仍一再地回頭看他,向他點點頭,似乎因回報了他的恩德而深感安慰。

被救的這個人非常感激,他深深感嘆人與動物之間,竟能如此相親相愛,情感相契;為何人與人之間,要彼此侵擾殺害呢?他由此看開了人生,捨官隱居修行。

清淨心與人事相接

佛陀說:「會善知識難」,為什麼難?因為多數人喜歡談論是非、以是非之心待人,常常對人評頭論足。有了妄念成見,就有分別心,因此喜歡這個人,卻不喜歡那個人;喜歡這個人就想佔有,若有人對自己喜歡的人友好,就產生醋意瞋心。會產生這樣的是非分別,即是來自妄情偏愛。

有些人內心充滿是非,卻不知自我反省,若有人教導他,他就當成是諷刺。以是非之心來分別人事感情,如此在社會上,怎能得遇善知識?

以上兩個故事都是以純真的心來看一切事物,所以能和物類有融合的感情,而很多人卻以妄念成見相待,因此與人相處時,也就免不了會彼此鬥爭傷害。

我們修行必定要回歸純真的本性,以寬闊的心胸,來迎接所有的人。應縮小自己,去輔佐他人,如能做到這樣,那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能教育我們:就連精神恍惚的人,所表現的行為,也都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如此,世間的一切萬物形態、一切聲音,那一個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呢?因此,只要我們大家用純真正直的心,來面對自然與人群的境界,就能有所領會。

三人行,必有我師

常言道:「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由這兩句話,就可以知道,要得到一位益友或良師,的確很難。佛陀說:「會善知識難」,意思就是說,若希望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善知識、好老師,這實在是很難的事。

來到人間,每一個人所要學的實在很多,即使盡一生的時間也學習不完。孔子虛懷若谷、謙遜好學,凡是對他有所啟示的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甘拜為師;可見賢人、聖人,仍抱持不斷學習的心態。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即是好學的精神。三人同行,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好的人,是引導我人生的模範;壞的人,則是

我警惕反省的對象。

所以壞人也是我的老師,因為他表現出不好的行為,來讓我們明顯地比較,知道這樣做會惹人討厭;這種脾氣、行為,讓人看了不會喜歡。這是活生生的現身說法,所以我們要感激他,更需要自我警惕反省。

好的人我們應該要追隨,他的人生所展現的是光明的一面,充滿了希望,讓人歡喜,受人群稱讚,而我們所要學習的也是如此。

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凡夫的心態都是自我封閉的,自以為能幹,若是自己不好,也會想盡辦法自我遮掩,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時時提起熱誠的求知心,天天勤懇不斷地學習。

以愛互勉的慈濟善知識

回想二十七年前,慈濟只有三十個委員,但這三十人有共同的觀念--大家願意節省日常生活費,來發揮「愛」的功能;由於這三十人共同一心,互相看齊、勉勵和參與,才有慈濟的誕生。而這二十七年來,善知識不斷地增加,慈濟委員們一個影響一個,不斷地將影響力擴大;他們由於接觸佛法、瞭解慈濟後,先改變自己的人生觀,然後影響周圍的人,且以周圍的人良好的回響,來證明自己人生的轉變是正確的,也因此能感動家人和周遭親友,這就是互為「善知識」。慈濟是個充滿了彼此教育、互相鼓勵的團體,到今天已經有兩百餘萬會員遍佈各地,可說是相識滿天下;美國現在也已有超過八千位的慈濟人;慈濟的善知識,已經漂洋過海到異邦,在那邊發揮慈濟的功能及闡揚佛教的精神。

「善知識」真的是難遇,但是在慈濟世界中,善知識卻遍滿於天下。昨天有一隊很長的朝山行列,外面下著濛濛細雨,而大家卻風雨無阻,無視地上的泥濘,仍以虔誠的心朝山禮拜。耳聞目睹這種場面,多麼動人!這就是慈濟世界的美--大家都能互相鼓勵鞭策,每一位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那會有「善知識難遇」的問題?佛陀所說的「善知識難遇」,在慈濟世界只要你有心,就不難遇。

慈濟世界有很多難能可貴的故事,但慈濟的有心人做得到,這是真正可貴的人生。慈濟人走的是菩薩大道,我曾說過,佛心是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是佛心;菩薩是立志學佛者,菩薩心是大喜捨心;我們每一位都是佛的弟子,所以要培養慈悲喜捨心。

慈悲喜捨,天下盡知音

要達到佛的境界,必定要行菩薩道,而要行菩薩道,就要喜捨,不只財物的喜捨,還要身體力行,那怕是要捨身命,也要為眾生付出,這叫做「喜捨」;捨財、捨時間、捨去私愛,把小愛化為關懷普天下眾生的大愛,這才是「喜捨」。社會上若人人有慈悲喜捨心,則天下人,那一位不是我們的善知識?那一位不是我們的老師、知音?

有人慨歎「相識滿天下,知音無幾人」,然而,只要你講的是慈濟事,必定人人都會瞭解,而且大家都會喜歡聽,那普天之下,人人都是你我的知音、善知識。時時刻刻抱著學習、追求善知識的心,普天下的人,都是你我學習的好對象啊!

▲慈濟訊息

帶一把善的種子來人間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一年五月十七日
農曆八十一年四月十五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是農曆四月十五日,氣候明顯的接近夏天了,雖然天氣很熱,但大家所表現出來的,卻是這麼的和善與安怡自在,這就是慈濟世界的真善美。

每月一次的委員聯誼會,我們同時舉行慶生會,共同祝褔在這個月出生的大德;人間之所以會這麼美、這麼和祥,充滿了愛的氣氛,正是因為在無數個今天,有無數個的你、我、他出生在人間,大家共同付出心力,充分發揮人身功能,才有這麼美的慈濟世界呈現在世人眼前。

慈濟大家庭每個月都有很多壽星,也有很多人在為他們慶祝,被祝福的人懷著感恩,祝福人的人也滿懷歡喜,歡喜就是福;而無論福或歡喜,都是從我們的智慧中顯露出來的。

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

剛才有榮譽董事、委員代表、護專校長和學生,藉著今天是母親節,他們一一獻花給我,我雖然接受了﹐其實我是代替在座、甚至普天下的媽媽接受的。

人與人之間是生命不斷的延續,每個人都有父母,父母養育我們需非常辛苦的付出,因此,對於這分生命的延續,我們要時時懷抱一分感恩心。

昨天我到慈濟醫院,正逢院內同仁舉行慶生會,會中邀請委員上台現身說法;由於五月是母親節,所以委員們的話題,都離不開感恩父母。

其中有位慈誠隊員說,他的過去不只是讓父母親失望,甚至已到了絕望的地步。由於身為長子,父母特別疼愛他,而他卻不懂得為什麼要感恩,認為別人愛他、疼他,是應該的;自小學開始,他對父母的需索就無窮無盡,而且必得隨時滿足他。

他舉例說,譬如向父母要一百元,媽媽和他商量,可以打八折給八十元嗎?他一聽只有八十元,就說:「那我不要了!」立刻掉頭就走。媽媽看到他生氣跑了,就趕快追上說:「好啦!好啦!我給你一百

元。」他連理都不理的出去了。

等到晚上回家,媽媽就得看他的臉色,然後把錢送到房間給他,還要向他說:「早上媽媽沒給你錢,你生氣了嗎?對不起啦!這一百元趕快收下吧!你不要再生媽媽的氣了,拜託!拜託!」做媽媽的一直懇求,直到他收下錢為止,而最後他總會來一句:「下次不可再這樣了!」他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如此。

高中時候他就己學會「五專」--抽煙、吃檳榔、打電動玩具……等,不喜歡唸書。一直混到三十幾歲,父母對於這個孩子已完全絕望了。直到兩年前的一個晚上,百般無聊中,他打開收音機,正好聽到「慈濟世界」廣播節目,有位委員正在現身說法,懺悔過去;他聽了之後不禁疑惑:慈濟世界真的這麼美嗎?內心不禁對慈濟產生一股好奇心。

經過一段時間,他碰上一位會員,經由會員的介紹,他來到花蓮慈濟。聽我說起「慈誠十戒」,他想想過去的自己,連一戒都沒有做到,又聽到我說:「人是眾生之一,真正有資格做人的人很少--能把十戒守好的人,才是真正在做人。」

不怕有過錯,只怕不肯改過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人的本性即是佛性,是最清淨的。人之所以會誤入歧途,是因為成見和習氣的影響,只要下定決心把錯的觀念和習慣改過來,就會恢復清淨的本性。所以要改變的不是本性,而是觀念習氣。平常人就是欠缺決心和意志,才會覺得難改;只要有志氣、肯下決心,改過是很快的。

那位年輕人深刻反省之後,下定決心一切從頭開始。他三十六歲才接觸慈濟,剛開始要改的時候的確很困難;因為三十多年來的積習己深,平常他所講的話,別人都聽不進去,而他要推展慈濟,一定要先與同事結好緣。當他向同事介紹慈濟、勸募善款時,甚至有人對他說:「唉!你很聰明啊!以前要用錢便招互助會;現在要錢,就拿慈濟做幌子!」他聽了這些冷言冷語,心中非常難過,心想,一個人下決心要改過,為什麼會這麼難呢?到處碰到別人異樣的眼光,每個人都懷疑他、不信任他;但是,他下定決心,不管別人如何看他、說他,他一定要把腳步踏穩。

二年多來,他真正浪子回頭了,每天五點多起床,打掃屋前屋後,幫媽媽做飯;白天出去工作,晚上照顧患尿毒症需要長期洗腎的母親,長久以來,一時一刻也不敢疏忽懈怠。

昨天我問他:「晚上能不能留下來,明天在聯誼會上把這段過程說出來?」他回道:「師父,我很想留下來和大家見面,但晚上一定要回家幫媽媽洗腎。」可見現在的他和過去放蕩的人生相比,實在是判若兩人。他的親戚朋友現在一提到他都會讚歎:「真難得!」

諸位,人生不怕有過錯,只怕不知悔改,一旦能夠改過向善,真正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慈母心

另外有一位委員,說出她以前對母親很忤逆,直

到來到慈濟醫院當志工,面對一位患子宮頸癌的女病患,年齡和她媽媽相若,而一點求生意志都沒有。她以志工的身分,鼓勵這位病人,陪她聊天,當她握著病人的手教她合十唸阿彌陀佛時,發現病人那雙粗糙的手,跟媽媽的好相像!

她想到,平常媽媽要牽她的手時,她都甩開不理,現在面對這個非親非故的病人,她卻能伸出雙手來緊握著她,為什麼媽媽的雙手,她反而不能接受呢?當下她恍然大悟,感到過去對媽媽的態度太過分了。

那天志工服務結束時,她回精舍立即打電話回家,正好接電話的是她媽媽,她一聽到媽媽的聲音,情不自禁的叫一聲:「媽媽!」後,就痛哭失聲。這一聲「媽媽」,是她從內心真誠的叫出來,以前她從不輕易開口叫媽媽。由於母親在她小時就離家,所以她從小就很怨恨母親;甚至當母親生病時,也未曾問候過。媽媽聽了她的哭聲,急忙問她:「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發生了什麼事?」她回道:「媽媽!我沒事,只是想到過去很對不起妳,我要向妳懺悔。」媽媽回道說:「傻孩子,過去的事媽媽都忘了,妳安心做志工吧!家中一切事情我都替妳處理好了,妳不要再想過去了。」女兒做完志工回去之後,人生態度完全改變了,對於母親百般孝順。

還有一位委員上台說她平常對女兒的心態;她對女兒一向百依百順,但女兒卻不了解媽媽的心。讓人聽了無限感慨。媽媽對子女的心,是天下最珍貴的,雖然這位委員在訴說女兒對她的態度如何如何時,但從她的眼神中,卻告訴大家,她是多麼的愛她女兒。諸位!天下只有母親能體會兒女的心,也只有媽媽能原諒兒女的過失。

父母對子女的忤逆總是萬般遷就,就如同第一位現身說法的慈誠隊員,他向母親要錢,還命令母親下次不可再這樣;母親都吞聲依順地包容下來,一點也不會怪他,這就是媽媽的心啊!在媽媽的眼中,永遠沒有不能原諒的孩子;反觀我們當子女,能否了解父母的心呢?

為人群付出即是報答父母恩

慈濟這個團體,就是提供普天下為人子女者,為人群奉獻和付出的機會。我也是人家的子女啊!我今天就是為了孝順父母、行大孝才出家。

人身是父精母血結合的,今天我們為天下做多少事,也就是以父母給我的身體來奉獻給社會,等於是父母把子女布施給天下。換言之,所有的成就、功德,應該都歸之於父母。

剛剛那些榮譽董事、委員代表們,他們也是以父母所生之身來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慈濟委員奔走於長街陋巷,做救貧教富的工作,他們的目的是為救天下的眾生,他們的身體,亦是父精母血的給合,他們都儘量在發揮人身的使用權。

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我們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而已,我們有能力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這就是發揮使用權。慈濟人將所賺的錢,用在社會福利人群的事業上,所有的力量,也都奉獻於慈濟,他們用心用力來完成慈濟四大志業。

就像濟亨居士,今天他告訴我:「師父,我已經想通了,以前的嗜好和興趣,我現在都不玩了。」他以往的興趣是賞玩古董字畫,那天我只和他說了幾句,他就想通了,現在他發心,願以佛陀所教育的理財之道,將日後事業經營所得的四分之一,捐給慈濟。

老實說,人生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長久歸屬我們所有,我們來人間時,什麼都沒帶來,只帶來一粒粒「業」的種子。若是帶來善因善業的善種子,這個人來人間所能發揮的功能就大些。例如帶來的是樹的種子,「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樹的種子栽下去,假以時日,因緣成熟,就可以長成一棵幾人合抱的大樹。

所以我們來人間只帶來一粒種子而已,你有多少福,就帶多少的善業來;因此心中有愛的人,就可以造更多的福。

發揮生命功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記得十二年前,慈濟醫院還在籌設階段時,有一位人士捐了三百萬元給我,以當時的幣值來說,三百萬元可以買幾棟房子了。同時另有一位婦女,她委託委員帶給我一個一兩重的金元寶,那位委員送金元寶來時向我說:「師父,這個金元寶不知能不能收下?」我問怎麼回事?她回道:「這個金元寶是一位苦命婦女收存了兩代的金帽花、金戒指,拿去熔化打造成的,是他們一家人辛勤工作好多年所儲存最有價值的東西。她一定要我拿來給師父建醫院,這種辛苦錢要收嗎?」

我聽了這些話之後說:「當然要收。」當時我旁邊正好坐了那位捐三百萬元的人士,我回頭向他說﹕「這個元寶雖然只有一兩重,但她的功德和你的三百萬元是一樣的,你不比她多,她也不比你少。」

我進一步分析給在場大眾瞭解:「他捐三百萬元,對他的生活並沒有影響,但存款簿上的數字有了變動,這是從喜捨心出發而獲得的功德;捐一兩黃金的人,他是累積了二十年的時間,捐出家中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他能把最具價值的東西喜捨出來,當然功德很大。」

以「心」而言,捐三百萬元的人,是要有相當勇氣才捨得捐出來;而捐一兩黃金的人,她是盡其所能,很勇敢的把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捨出來;以心態和力量來說,他們是完全平等啊!所以我說,錢不在於多少,而是在於有沒有盡心盡力去做。

人生沒有所有權,最有價值的是使用權,慈濟人會利用人生使用權,把生命的功能發揮出來。有一位榮董曾對我說:「師父,會賺錢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懂得用錢才是真正了不起。」他說:「我只會賺錢沒有用,我非常感激我的太太,他會幫我運用金錢,她用錢都是用在造福人群上面,我只在受福,而我太太才真是在修福啊!我因為帶福來,所以事業做得成功,而我太太帶智慧來,才能一直造福人群,連帶的使我的福源源不斷而來。」

總而言之,有錢應該要知道怎樣使用才有意義;有意義的人生,來人間才不會空跑一趟。

千言萬語,仍是一句﹕感恩大家對我的支持,祝福各位功德無量!

▲慈濟訊息

艱難琢鍊生命華光--對慈誠隊開示

◎上人主講╱弟子慈辛、慈願

很高興今天能在屬於我們自己的道場聚會,我感到很溫馨親切。講經堂的工程尚未完成,四處一片雜物,為了師父打算在今日和你們講話,結果動員了大家的力量,在短短兩天內,竟將場地收整得光亮潔淨,可見慈誠隊的工作效率和團隊精神,已經發揮最大的功能。

每次慈濟舉行任何活動,你們的出席率都很高,不管刮風或下雨,每個人都在維持秩序;這份付出,讓我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對你們的感恩心,實在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衷心感恩你們

以視聽組而言,視聽組不止把功能發揮在台北分會,就是在本會每一次開會、每一次的慈濟列車,視聽組也自動自發的回來花蓮,甚至不論我到中部還是南部,視聽組都跟著到處走,為的是讓師父輕鬆的講話,而每位都能仔細地聽進去,更希望我在場內講話,能讓無法進入會場的人,在外面也能看到我的影像、聽到我的聲音。幫助我有千百億的化身,這也是慈誠隊的一股力量。

對於慈誠隊,我真的非常感恩,你們對慈濟實在付出太多太多,你們除了出力、也出錢,讓我最感動的就是你們的身心奉獻。剛才你們唱的慈誠隊歌,裡面有:「扶持慈濟,敬愛上人,修十善、持八戒……」能愛護慈濟、敬愛師父,讓我把慈濟的四大志業,推動至社會每個角落,讓人人肯定、認同,這都是委員、慈誠隊共同建立的形象,大家守規矩、修十善、持八戒--「八戒」現在應該改成「十戒」才對,應修十善、持十戒。

建立社會愛的循環

社會若能人人修十善、持十戒,這個社會一定是光明而祥和的,所以希望你們每個人以身作則,持得住、修得正,身心奉獻,來感動周圍的人。有了你們

以身行感動周圍的人,慈濟的形象就會更好,社會上會有更多人來投入、參與慈濟利益人群的行列,這就是「愛的循環」。

昨晚有一位慈誠隊員的女兒來看我,流著眼淚對我說:「感謝師公!我媽媽是委員、爸爸是慈誠隊,爸爸媽媽和以前比起來,改變好多啊!現在他們兩個人志同道合,我們的家庭很甜蜜、很溫馨。」她自內心發出感恩與感動,以父母親為榮。

所以,你們愛護慈濟、護持我,就一定要遵守慈誠十戒,對家庭負起責任,為社會建立起「愛的循環」。

佛陀來人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強調了四個字--苦、集、滅、道。不管是大乘、小乘佛教,都離不開這四個字,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盡了人生的苦。人生真的是苦啊!諸位可能覺得奇怪,台灣這幾十年來生活如此穩定,社會如此富有和繁榮,這樣的社會怎麼會苦呢?說吃,人人有得吃,說住,我們也有得住,很多人生意亦做得不小,要名有名,可說是要什麼有什麼;究竟苦從何來?

我們不妨藉個境界來體會苦在何處。

天堂地獄一念間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組織慈誠隊到醫院做志工,他們回到精舍的那天早上,我都會先與他們談話,告訴他們:「在醫院可以看到人生的地獄、天堂和人間。」

我告訴志工,在醫院,要用眼睛聽、用耳朵看--也就是說要真正「用心」去看每一個人;若用心,就可以聽出人的心聲,體會到真正的人生。所以,在醫院一天的時間裡,就可以看到人間天堂--我們在醫院裡娛樂病人,讓臉色青黃、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只要看到志工進去,自然歡喜的從床上坐起來;聽到志工的聲音,會和著歌聲來唱歌。如此,很快地就會把他們從痛苦的地獄拉到快樂的天堂,使他們充滿了快樂。所以醫院裡,可以看到很溫馨快樂的天堂。

有個慈誠隊的志工曾說,來到醫院,才能體會到人老的確很苦,才體會到父母愛子女的心,也才知道老而沒有子女關懷的那分淒涼。因為那天他剛好分配到三樓,三樓有小兒科及婦科。小兒科病童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姑姑、阿姨……,所有的親戚都非常關心的來探病,充滿了人性的溫馨。而在婦科病房的老太太,卻沒有人來探望,志工問她:「阿婆,您的兒子、媳婦呢?」她說:「他們各人都在忙各人的事,光照顧他們自己的子女都忙不過來了,那有空來照顧我。」

同樣是生病,小孩子生病,六親四戚都來到;老人生病,卻被冷落在角落,這就是人生「老」之苦。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苦從何來?從病而來。有人生病可以得到很多人的關懷,因為此人曾經種下好因,集到好緣;反之,就冷冷清清被冷落在角落。

志工是醫院軟體中的軟體

醫生對病人付出的是醫學知識和功能,病人的心理,則需要志工智慧的良能。因此,志工是醫院軟體中的軟體,各位慈誠隊的志工,平日在各行各業,有位居總經理、老板,也有一般上班族,你們可以出錢

又出力,又回到醫院服務,且做得很高興,這份赤裸裸的愛,更觸發醫護人員的良知,那分很誠意的良知所發揮出來的,就是良能。

有一天我到醫院,在樓上的走廊,遠遠就聽到一位婦女在講電話,很大聲的說道:「你們不必來看我,我不是住在醫院,而是住在大飯店裡。我在這裡很好,沒空就不必來看我。」我聽到這話就走了過去。原來這位太太是昨天我從急診室進來時,坐在輪椅上讓人推進來的那位,而今天,她就能自己一個人走出來打電話,並且說她不是住在醫院,而是住在大飯店--因為這裡的醫生和護士的服務非常好。

要啟發醫護人員的良能,唯有我們一分赤誠的愛,這分愛,就是藉由各位穿梭在醫院各個角落而表現出來,因為你們臉上都帶滿笑容,都是很自動自發去幫助人,所以醫生和護士見到都會起歡喜心。「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每個人最誠懇的心表現在臉上,一定會讓人感動,且醫生和護士被你們所感動而發揮出來的良能,對病人所產生的效果,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說你們是「軟體中的軟體」。

人生的目的在服務人群

今天中午,一位市長來看我,希望我能到該市演說,談話中,他表示了他的苦惱。他有時覺得人生很茫然,到底以何為目的?雖然自認已經做得焦頭爛額,卻還處處遭人攻擊,「我到底要怎麼做才是對的?又應怎麼做,心才能平靜?」

我告訴他:「人生的目的只有一項-就是服務人群。我們來到人間不怕責任重,只怕沒有機會服務人群,若有機會服務,則我們來到人間的目的就達到了。我認為『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不管如何的坎坷,人須能禁得起天磨;人生若無坎坷,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唯有經過坎坷,我們才會了解自己也是一條鐵錚錚的漢子。」

其實我們來到人世間,若不遭遇波折,又有何意義?就像我,因為病久了。已經習慣,若有段時間沒有病痛,就覺得怪怪的。既然要為人,就要知道人間飢餓與寒冷的滋味,也要知道病痛是何物,不然就不像在世為人。

我對自己很滿意的一點,就是能和病魔商量--對病痛我可以歡喜受,但須讓我在比較空閒的時候才病。說實在的,病魔與我也很配合,我的心絞痛,都發生在天將亮時,剛好我休息了一段時間,且是在我要去和弟子晨間講話之前。有的時候病一病、痛一痛,也是人生一段小點綴、小歷練,也蠻不錯的。

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有位人士說他最記得我的一項教育是「吃苦了苦」,和「傻人的哲學」。

人生若沒有苦可吃則會怠慢,有時吃點苦,精神會更好,人生也會比較有意義。好像一艘船在湖面,用兩枝槳,在水面一撥一撥,就可以過到對岸,這樣不是真正的在坐船;若真的要坐船,就須在大海中,受波浪衝擊,浪有多高、船就有多高,浪低,船就跟著低下來;如此的浮浮沉沉而不會翻覆,像這樣的船,才是真正有馬力的船。所以說「能受天磨方鐵漢」--能受得外境折磨,才是一條鐵錚錚的漢子。

人生不要逃避責任,要面對現實。不要在意別人說我們的長短,因為別人會注意我們,表示我們的話也是舉足輕重了,我們只要反省:「我們真如別人說的不好嗎?」若是,則要趕快改正,若我們問心無愧,就不要停止我們認為正確的事,倘若因別人的毀謗而中止,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在人間留下足跡

釋迦牟尼佛在佛教而言是「跡佛」。佛在人世間來來去去無數次,說不定現在這個時候也有釋迦牟尼佛在此。因為他示現與我們相同的身,不留一點痕跡,所以我們一點也不察覺。但是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做迦毘羅衛國悉達多太子時,現八相成佛,八相就是一個痕跡;佛陀在迦毘羅衛國藍毘尼花園裡誕生,於是在這藍毘尼花園裡,就有「足跡」。所以現在有些人若到印度朝聖,就會到藍毘尼園朝仰佛的「足跡」。另佛陀修道的地方,去印度朝聖的人也必定會去參觀;佛陀成佛之後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的地方,也是佛的「足跡」。總而言之,他就是現相讓人知道,他從出生直到涅槃之間,從人間走過留下了足跡,可以讓我們憑這足跡,來尋找他出生、入涅槃的地點,所以稱為「跡佛」。

慈濟這個團體,是人間的一個歷史,今天你們來聽我講話,也是一件歷史,因為我們的講經堂是第一次啟用,以後在慈濟歷史上來看,台北分會啟用時,工程尚未完成,慈誠隊就脫下西裝、換上工作服,努力的清洗和打掃後,才有這乾淨的地方;寫下第一次在此聽我講話的歷史。所以說,昨天的工作是今天的歷史,今天的工作是明天的歷史,慈濟的歷史是一天天不斷的累積下來的,而你們的足跡,也會留在其間。

學佛第一步是要入賢地

人多數是在凡夫地理,要學賢人、聖人,才能夠成佛。我們應該做忙碌的賢人,不要讓時日空過,若空過時日就枉費我們的人生。學佛的第一步,是要先入賢地。

要入賢地,我們就要「埋頭苦幹」,並且要「多做事少炫耀」。若能多做而少炫耀,再加上不論別人如何批評,自己都不動心,若此則由賢地提升至聖地,而成聖人。

最近你們若看報紙,應該可以常看到我的名字,這不是成名,對我而言是件非常困擾的事--報上登載「證嚴法師針對二二八事件發表談話,說『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計較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為人有兩個原則,一是「既往不究」,既然已經成為過去的事,何必去追究,這是我一貫的心態;二是「成事不說」,既已成事實,再說又有何用,這是我為人的原則。若凡事斤斤計較,心思就執著於此,那會有時間再做別的事?「既往不究,走了前腳要放後腳」,這些話是平常我常對你們說的,但對二二八事件,我從未表示意見,但不知為什麼這些話會牽連至二二八事件?因此大眾媒體就不停地來追問我,造成我的困擾。

經得起磨練才能益發光亮

有的人打電話來問,甚至罵我不能體恤受難者眷

屬的心態;昨天報紙說我如何,今天報上又登載讀者對我的反彈。

我真的很納悶,為何大家如此看重我?我話都沒說,只是報上左拼右湊的報導,就造成這麼樣的風波。有弟子建議我不要保持沉默,我說:「不論我說什麼,越描越黑,我越捲就會越深,我只能採取一個態度--愛說就讓他們說。」而我也自我安慰:不論外境如何折磨,我會愈磨愈光亮,越挫越勇。

各位,你們都是社會上很有成就的企業家,希望你們為人處事也抱持兩種態度:一、既往不究,二、成事不說。遇到任何波折,要記得「能受天磨方鐵漢」,經得起磨練,才會愈發光亮,人生難得有幾個機會可以讓別人來磨,所以我們若被別人磨時,應該起感恩心,別人若在我們背後批評、毀謗,我們不妨感謝他們的看重。如此想的話,也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這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方法。

歡喜和感恩是消除煩惱的力量

前些日子在台北,有兩位神職人員一大早就來看我。他們表示很肯定、敬佩慈濟,很想瞭解我是如何領導,使這個團體的人心如此的契合,形象如此的美好?「事情如此多、這麼多的人來看您,您不會覺得煩惱嗎?這又是何種工夫?」

我告訴他們:「我沒有什麼工夫,我也是凡夫,和平常人一樣,說沒有煩惱是假的,只有一項和別人比較不同的是,煩惱停留在我的腦海中只是片刻而已。是什麼力量把煩惱很快就推開呢?就是『歡喜心、感恩心』,只要有歡喜心、感恩心,就是一股力量,能讓煩惱一閃就過去了。」我們若能消除煩惱,讓心寧靜下來,使我們的精神保持明睿,則不管對任何人說話,都不會糊塗。

多一分煩惱,少一分明朗

普通人的煩惱是長久累積下來的,煩惱愈積愈重。一個人的腦,就像鏡子,若增加一分霧氣,明亮度就減少一分;即多一分煩惱,就少一分明朗。我們的智慧也像一面鏡子,鏡子若常擦拭,照山是山、照水是水,一點也不會模糊;假如煩惱一來,就如霧氣會模糊鏡面,無法照明外面的境界。所以最好不要讓煩惱停留在我們腦子裡;煩惱一來,我們就用歡喜心、感恩心來掃除。

慈濟是我自己歡喜做的,四大志業須多人參與,人多難免我心會有擔憂,所以我常婆婆媽媽地叮嚀你們--開車要開慢點,是否戴安全帽,是否繫安全帶?這是因關心而擔憂,不是煩惱。而事情放在心裡、不由自己的一直發起貪、瞋、癡、慢、疑之念,這就是煩惱。

擔憂裡面有愛,而煩惱裡卻充滿了恨、仇、怨。所以諸位最好不要有煩惱,若有,需用感恩的力量把它推開,若此,我們的心就可以常常保持寧靜,心若寧靜,智慧就明朗,做事業就不怕失敗。所以我們要趕快培養歡喜與感恩的心。

修行六波羅蜜轉苦為樂

我們從佛陀說法中,明白了因為集了種種的貪、瞋、癡、慢、疑的煩惱,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該

如何處理?那就須「滅」--想辦法把這些苦緣轉換成樂緣,要滅苦就要修行。行走在菩薩道上,要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六項條件。

首先是布施。我們要奉獻,不管是財、力、智慧,若我們能奉獻就表示我們有餘。財布施表示我們財有餘,力量布施表示我們力有餘,腦力布施表示智慧有餘;若是每一項都很豐富,如此的人生多麼幸福!所以我們可以布施時,要儘量去布施,布施可以獲得真正的快樂。

再談持戒,我們要行十善且不犯戒。若行十善又犯戒,是會墮落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就是有天福而無天德。有人說:「那人很有錢,但很討人厭。」討人厭就是阿修羅道,雖有福卻無德,因為若有德,每個人都會尊重、敬愛他。所以我們若想要有福有德,需持戒修十善。

你們現在要持十戒--除了佛陀所說五戒外,因應時代的變遷,我又再加五戒。

此次我到南部,有一位榮董來看我,說了他一個朋友的事給我聽。

他說,朋友的財產有好幾十億,簡直多的難以估算;膝下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年齡才卅二歲,生意做得頗大,時常應酬,財產已經累積有八、九億元了;偶然間感到身體有點不適去醫院檢查,豈知醫生告訴他是胃癌,而且是第四期;結果,一個星期後他就去世。經過不到一個月,第二個兒子又有事了,當初只感到胸口痛而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因他平時有吃檳榔的習慣,而檳榔的纖維日積月累積存在肺部無法清理,導致肺功能失調。又經過一個月後,二兒子也去世了,他也是經營十幾億事業的人。

我們這位榮董聽到這事後,就對這位朋友說:「你存那麼多錢又有何意義?不妨利用錢做些好事。」他卻回答:「我兒子一個個的去世,我何須做好事!」這位榮董感嘆的說:「師父,您看他是不是很可憐!」

以身作則教育下一代

我要你們不要吃檳榔,是愛護你們、關心你們,除了保護你們的健康、維持你們的形象外,且能響應環保。不抽菸不只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不會讓太太子女們討厭;因此你們要戒菸、戒檳榔。再來就是不賭博,有人常因賭博賠上整個家當、妻女,更甚者賠上自己的生命。所以,為了家庭的幸福,不可賭,甚至不可玩股票。另還有一項,就是不可以玩電動玩具,很多青年人因為玩電動玩具而沒上課,也有人忘了回家。因為社會存在這些問題,所以我要制戒,希望各位做爸爸的人要以身作則。

屏東大同國小五年甲班的老師,要小朋友每天寫一則靜思語。我這次去,這班的一位小學生拿了一個紙袋給我,裏面裝了一萬五千元,還有他們的作文簿。我問:「這些錢是如何來的?」他說:「這錢是全班同學、小慈濟人要給師公買一張病床的。」我問:「是不是全班同學的?」他說:「不是,這錢是我跟弟弟打工賺來的,還有三、五位同學做工賺的,我們把錢合在一起。」我說:「你們只不過是幾個人,怎麼說是全班呢?」他說:「雖是我們做的,但若說全班慈濟人不是更好嗎?」

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做好事,分享給全班同學而有光榮感,我覺得他們很有慈濟精神。我翻了幾篇他們的作文,其中有一篇是這樣寫的:

「師公,我覺得大人很奇怪,過年又沒規定大家要賭博,為什麼大人們要去賭博?還有大人們都說小孩子不能抽菸、不能吸安非他命、不能吃檳榔,可是大人們都抽菸、吃檳榔又喝酒。我覺得好奇怪!我發現這些實在是很壞很不好的習慣,以後我長大、結婚後,假如有小孩子的話,我一定不讓他喝酒、抽菸,當然,這是要我從自己做起。」

以上是一個五年級小朋友的心聲。所以要你們守戒,不要讓小孩感到迷惑,應該以身作則不賭博,如此小孩才不會去打電動玩具,會認真的讀書;這一切都須從自己做起,讓這些小慈濟人向大慈濟人看齊。你們要家庭更美滿、社會更安定,一定要從自己做起,這是我對各位的期望。

心中的愛要化為行動

再來是戴安全帽、繫安全帶,你們若到醫院看看,十件車禍有九件是不守交通規則、不戴安全帽。有一天慈誠隊的志工回精舍時告訴我說,他昨天看到一件令他很難過的事。有一位二十幾歲的青年騎士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整個救護車內都是血。青年的頭破了,到醫院時已經叫不醒了。他說,假如這位青年有戴安全帽,跌下去應不至於腦骨破裂。我希望你們能守戒,過很平安、很安全的人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守交通規則。

還有一戒是輕聲細語。人生的美是美在表達出來,你的心有多美,若沒用言語、行為表達出來,外人無法知道。今天中午開組長會議時,有位委員說自己實在很熱心,但是面部表情卻很冷,所以有人叫她「冷面菩薩」。她說她心中有股熱誠,想要以這股熱誠來感化他人,但是他的表情卻很冷漠,因此,大家都和她保持距離。諸位,心熱一定要熱在臉上,要是心熱而臉冷,人家也不知道你好在那裡;人稱她冷面菩薩還算客氣,沒叫冷面夜叉已經不錯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不僅要心好、人好,更要事好--只做好人那還不夠,要去做好事。

其實,好人不做好事,就沒有資格稱為好人,若做好事自然就是好人。所以我們一定要輕聲柔語,愛在我們的心,表現在我們的行動上,如此才能把真善美表達出來。

以孝以敬侍奉父母

再來一戒是孝順父母。最近我常聽到有關老人問題,一聽到老人問題我就煩憂,因為我一直在老,你們也一樣會老;同樣是會老,將來你我都會面對老人問題,所以現在就應該來預防老人問題,提倡年輕人敬老尊賢、提倡我們家庭的子子孫孫孝順父母。

要子子孫孫孝順父母,首先就要從本身做起。老人問題不要丟給社會,你我都應該在我們家中侍奉長上、供養老人。人生若不孝,就不算人生。

有人常說:「父母我們在養」,亦時有人問:「父母誰在養?」這種話聽起來很可憐,父母還須讓人家用「養」的,應該說:父母由誰在「孝順」才對。其實父母不曾吃過你們的,那些資產都是他們年輕時

努力累積下來的,他們吃也是吃自己的,並沒有讓子孫養,況且碗筷也由他們自己拿,並沒有人在「餵」他們。所以孔夫子說,侍奉父母若沒有恭敬心,就像在養豬狗、牲禽一般;倘若說有養就是孝順,那養豬、牛、雞、鴨,我們不也是在對牠們盡孝嗎?所以我們要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真正的敬愛,將這份愛拿出來奉養父母。

誠如剛才所說,在醫院裡,小孩生病,所有的親戚都來探望,老人卻是冷冷清清躺在病床上,這種人生不是很悲哀嗎?所以,社會到了目前這個階段,我希望你們將老人問題收回自己的家中,把父母侍奉得很好,做給子女看,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的祖父母是孝順的。那麼等你們老時,子女自然就會像你們孝順他們的祖父母般的來侍奉你們。

此時我們都不覺得伶仃孤單的苦,因為每個人事業都做得很好,忙得不知孤單,等到你們的事業全交給子女們時,就知道孤單了,那時就需要子孫圍繞在周圍,極需天倫之樂。

要做實業家而不是事業家

所以,我們做生意不必做要應酬的生意,若要做應酬的生意,不是真正的生意;你們要做的是殷實的「實業家」而不是「事業家」。

若做「事業」家,會每天有「事」,很煩惱;做實業家,老老實實的做生意,又何必應酬?家中有太太、子女、父母在等候你回家;一整天的辛苦下來,最好的享受是回到自己溫暖的窩,在家娛樂父母、懷抱子女,讓子女感到家庭的溫馨,大家共享天倫之樂。

人生苦短,你們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和太太,事業做得再忙也是為了家庭的幸福,若放棄家庭的幸福而做要應酬的工作,是不是捨本逐末?我希望你們建立一個溫馨的家庭;要做實業家,不要做事業家。

以上就是我給你們的五戒--不吃檳榔、不抽菸,不賭博(包括不能玩電動玩具),股票可以投資不可投機;再來是調和聲色、注意交通安全和孝順父母、享受家庭天倫之樂。我們希望台灣成為現代的淨土、希望台灣是一個菩薩境界,而這些菩薩,就在你們人人的身上。

無量義經十功德行品第一品說:菩薩是從諸佛宮宅中來,意即人人心中有佛、每個人都具有仁宅仁心、都有很美好的心地。我常告訴你們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佛心,從佛心出發,致令眾生發菩提心,這就是目標。

菩薩走的路就是我們所要走、所依止的路,是以我們所做的,無一不是依法華經而行,沒有一項不是走在菩薩道路上。所以你們每個人都要慶幸,慶幸處於現在這個人生,慶幸我們遇到佛法,慶幸我們把佛法運用在人世間的生活中。我們的佛法不曾離開過我們的生活,這也就是我一直希望你們以規矩、行為,落實在這個美好的佛法中。

要具備何種資格才能成為正式慈誠隊呢?第一,出席率夠;第二,十戒守得很好;第三,不僅是外面人說你們好,還要家中的太太證明你們很有責任、小孩子們以有這樣的爸爸為榮。如此,我想你們就能由凡夫地提昇至賢地、聖地而到菩薩地。

祝福你們!(三月十日講於台北分會講經堂)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慈濟文化下鄉回響多

◎靜淇

住在樓下的王經理是南崗工業區某公司的負責人,有天下班回來喜孜孜的向我說:「阿彌陀佛哦!你們慈濟人的演講真有效,今天下班時有幾位員工還在加班,我問他們:『累不累啊?明天是端午節連續假日,早點回家休息吧!』妳猜他們怎麼說?他們竟然說:『謝謝經理的關心,我們是抱著歡喜心在做,所以並不覺得累。』」

他說這種情形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員工和公司之間是斤斤計較,分秒必「爭」的。他說:感謝你們把歡喜心種到我們公司來。

當天早上美蘭師姊才在他們公司的動員會中講「甘願做,歡喜受」,沒想到下午馬上就有了收穫,實在是支漂亮的安打。

另有中部某校的輔導主任,有一天打電話向我預約下學期仍要請慈濟委員到他們學校向學生講話。接到這通預約電話,令我既驚喜又惶恐:驚喜的是慈濟精神在校園有了回響,惶恐的是自己對上人的法寶體悟有限,深怕會有負眾望。

輔導主任語重心長的向我說:「感謝你們把慈濟的小故事帶到校園來,這些小故事遠比長篇大論的道理更能讓學生吸收。尤其那對四肢萎縮,躺在病床四十多年,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兄弟,他們已四十多年沒見過太陽和月亮的辛酸歷程,竟能使一位令訓導處頭痛的問題學生落淚,他終於覺悟自己有健全的四肢,卻不用在正途上,是件錯誤的事,所以痛改前非,現在的表現真令人欣慰。」

聽了這席話,我又何嘗不感到欣慰呢?不,我想所有的慈濟人也都會同樣的感到欣慰。因為他們正是積極的、默默的在為慈濟文化下鄉努力耕耘的一群人,這種成果,相信也是他們所期待的。

慈濟今年的重點工作,對外是弘揚慈濟精神於國際間,積極拓展海外的會務,讓普天之下苦難的眾生,都能同霑慈濟的雨露;對內是推動慈濟文化下鄉,讓上人的教育能深入民間、慈濟的精神進入校園,期能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所以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慈濟人,無不一心一志的擔負起這項愛和美的任務。而在大家埋頭苦幹,無所求的付出之後,能普獲回響,無異是對慈濟文化下鄉的認同和肯定;同時也印證了上人所說的:「我們將社會光明的一面推展出來,去啟發那些要做而還沒開始做的人,以及有心要做,卻苦無機會,有力量做卻埋沒良知的人,這就是淨化人心。」


▲慈濟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