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法語點滴--慈院志工篇

◎周淑美輯

【獻給你,愛心】

上人:各位大德、阿彌陀佛!在病房裏,有些病人很需要志工給予精神食糧;也有些家屬因為親人病危,面臨人生八苦中的「愛別離苦」,而糾緊心結,這些,都要靠志工付出愛心去輔導他們。

志工是醫院軟體中的軟體,不需藉用儀器就能治癒病人心中的苦悶。我們將愛的形象展露在病人、眷屬和醫護人員面前,不但可以導引出醫護人員的愛,使其源源不斷,也可以讓病人及眷屬打開心結,免受憂惱之苦。

志工這一分有形的付出,換來很多無形的感恩;在醫院裏各個角落都需要這股「溫情」--溫暖的菩薩情,希望大家自動自發,真正用心,努力的付出。

有錢不一定就是幸福

聽說有一位六十多歲的開業醫師,得了食道癌,曾在某家醫院開過刀,經過了兩年,舊疾復發而住進慈濟醫院。

由於身為醫師,得了這種病,除了身病外,心結更打不開,所以,他一直不肯與醫師、護士合作,也拒絕接受志工的關心。

直到有一位來自台中的志工,看了這醫師的資料,知道他曾受日本教育,就試著問他:「我和你用日語交談好嗎?」病人一聽,睜大了眼,生硬冷漠的表情逐漸緩和,志工便與他慢慢地聊,聊到高興時,病人說出了自己的心結。

原來病人的太太在十幾年前即已往生;膝下三個兒子,長子從軍隊退伍後,精神逐漸異常,回到家只會要錢,若不順他的意,不但將家裏東西搗毀、破壞,且對父親破口大罵;而老二目前正服役中,老三剛畢業亦即將入伍。這位病人平時在家裏,除了孤單外,還得承受長子精神異常的壓力;住院期間又沒有人來關懷、探望他。最近經過治療後,病情已穩定,日前醫生建議他可以回家療養了。

但是病人一聽到可以出院,心裏反而難過,情緒變得很低落。志工安慰他:「可以回家是一件好事呀!」病人回答:「回去後,沒有人可煮飯給我吃,也沒有人來照顧我。」志工又說:「您可以請護佐或特別護士啊!」病人嘆道:「我的脾氣不太好,就算高薪聘請,也沒有人願意照顧我。」

醫師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醫

師與病人的感情原本可以很融洽;如果平時能付出愛心,在診察時與病人建立一分深厚的情誼,相信那些曾經受他照顧過的病人得知他有病,一定很關心,也會來探望、照顧他。

但是,現在為什麼沒有人要受雇於他,沒有人要去照顧他?由此可見,他平日未曾廣結善緣。所以說,有錢並不一定就是幸福,要對人有愛心,而別人自然會給予愛的回饋,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至善至美的醫病關係

記得有一天,一位企業家到慈濟部和我見面,正好曾院長也在場,院長看到企業家的名片就問:「你媽媽現在如何?」企業家回答:「已經過世二、三年了。」院長接著道出他媽媽的病症。企業家納悶的問:「您怎麼對我媽媽這麼清楚?」「當我還是住院醫師時,你媽媽已是我的病患,我記得她得的是……」院長如數家珍般地敘述著這位病患當年的病情、生活習慣,甚至脾氣個性。

企業家讚歎道:「幾十年前的事情,您都還記得,足見您是一位好醫師,我想上人口中常說的良醫,就是像您這樣呀!我媽在世時也常提起一位曾醫師,原來您就是那一位曾醫師啊!」

這個真實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相隔了數十年,醫師仍能牢記病患的病情,而病患也對醫師念念不忘,可見得只要有愛心,即使只是診治看病的關係,醫師和病人彼此間也能夠建立深厚的情誼,呈現人性的至善至美啊!

夫妻之間

志工:一位才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的腸阻塞患者,話還說不清楚,路也走不穩,卻常見他對太太拳打腳踢。

太太前天要來看他時,騎摩托車跌倒,一臉的傷,來到醫院還要忍受先生情緒性的毆打,雖是很明理的人,難免怨嘆。

我們一直安慰患者,勸他要感恩並善待太太;他終於當面向太太道歉,並與我們一起唱「心中有愛」「阿彌陀佛頌」,大家都祝福他們夫妻往後快樂度日。

上人:夫妻間若有一方生病,彼此都會心情鬱悶,這是心病,你們要多舒解他們的心結。

分期繳費

志工:有位老先生原住在女兒家,生病後被送回兒子家,為此兒子與女兒發生爭吵!即使老先生住院期間,兒子與女兒仍在吵。

老先生有位看護,對他很好,我們覺得這看護應是他的媳婦。經過我幾天來持續的關心、親切的與老先生交談後,老先生終於透露,看護是他兒子的同居人。

今天這看護去借了五千元,卻不知如何辦出院,我帶她去辦手續,先繳了這五千元,其餘九千元必須再想辦法補繳。

上人:難得她比親生兒子、女兒還孝順。她繳了五千元,雖然還欠九千元,一樣可以讓老先生出院。還

欠的雖然讓他們分期付款,其實是希望他們的子女們盡責任。

眾生心病

志工:有一位老婦,子女帶她來看病,她本身並非沒錢,子女也很願意出錢為她治病。但是,她怕治病要花錢,怎麼也不願給醫生看診。

上人:人生本無事,就因為眾生生了心病;自己有錢捨不得用,寧願病、寧願痛,這就是眾生的心病。

見事會理

志工:上個月來時,遇到一位七十五歲老先生往生,德昇師父帶領我們去助念;這次來又遇到一位三十三歲小姐往生,昇師父又帶我們去助念。

這使我深深體會人生的生老病死,沒有年齡的區別,我們要好好走這條慈濟路,愛護自己的身體。

上人:這是見事會理,要深入經藏,就要觀看人生的各種形態。

引導愛心

志工:一位癱瘓的老婦人,請了護佐照顧她,我們進去病房時,發現老太太在哭,護佐並沒有過去安慰,後來看到我們在場,可能不好意思,才過去為老太太翻個身,抓抓癢。

上人:那是病人自己僱請的護佐,不在醫院護理人員的管轄範圍內,但看到這種情形,你們當場就可輔導,鼓勵那位護佐說:「老太太的子孫無法來照顧她,請你來幫忙,妳功德無量啊!妳用愛心照顧她,她的子孫會很感激妳的。」

把握當下

志工:有一位小姐,因為失眠輾轉反側,不小心從床舖上摔下,竟然就此昏迷不醒。送來慈院來檢查,發現是腦部受碰撞造成瘀血,如今還在加護病房中,情況極不樂觀。

上人:只是在床上翻個身卻摔落而腦出血,真正是人生無常。所以我們要把握分秒,在手腳還能靈活時,著眼於利益人群的事,能做就做,能說就說,能看就看,多多發揮身體功能。

袪除懈怠

志工:在急診室看到許多車禍受傷的騎士、司機被送來時,許多都是腳穿拖鞋;由於拖鞋容易滑脫,踩煞車就不靈順,容易發生傷亡。很多人總是忽略小節而造成意外,常常因為急躁或掉以輕心的個性,換來難以彌補的不幸,實在是太划不來了。

上人:急躁或不在乎的習性都應努去袪除。穿鞋、戴安全帽等一切必要裝束,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每個人都會做,不做皆因懈怠。懈怠也是一種惡業,凡事懈怠不得。

以智導悲

志工: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婆,必須動胃部手術,她非常害怕,拒絕接受手術,我勸慰她:「家中垃圾放著不清除,不久就會腐爛、發臭;你的胃壞掉,就猶同腹中有垃圾一般,醫生是要幫你清除垃圾,去掉不好的部分,你要用感謝的心和醫師配合才對啊!」阿婆認真的聽我說完,經過考慮,終於決定開

刀,結果療效非常好。

上人:我常說慈悲不離智慧。你這就是做到了「以智導悲」。

成佛在望

志工:現代人講求速率,所以有各種速成班,請問師父,成佛是否也有速成班?

上人:你現在就身在速成班裡--「慈濟」是一條高速公路,目標固定,沒有岔路,你只要一心直行,它就是速成班;能時時刻刻力行善薩道的人,成佛在望。

自我成長

志工:骨科病房中有兩位青年,他們是好朋友,因共騎摩車發生車禍而住院。較年輕的一位從小備受祖父母疼愛、嬌生慣養,所以較難忍受病痛,經常呻吟叫苦;而較年長的一位則自小由姊姊照顧撫養,個性堅強獨立,雖然傷勢比他的朋友嚴重,但樂觀豁達,不讓病痛影響他愉快的心性。

另有一對婦人,分別是五十歲和七十歲,都必須接受手術。五十歲的婦人是位虔誠的佛教徒,隨身攜帶一串念珠,每有親友來探訪時,她反而安慰他們,並鼓勵大家多念佛就可減憂苦;而七十歲的阿婆則經常怨天尤人,心懷恐怖,雖然醫師一再安慰,她仍擔心害怕,日子過得非常痛苦。

上人:人的個性因成長背景、生活環境不同而不同,若懂得自我教育和提昇,就比較能坦然面對苦痛。

有宗教信仰者心靈有所寄託,精神有所依止;無宗教信仰者則易患得患失、恐懼不安,所以說,選擇一項正信的宗教是需要的。

忌服成藥

志工:加護病房中有位高血壓病人,因為平日不看醫師,自己亂服成藥,差點造成休克,還好媳婦發現送來醫院,否則後果就難料了。

上人:服用成藥是非常危險的習慣,大家在輔導病人時,要加強這方面的心理建設,讓他們養成「有病就找醫師」的觀念。

善解治瞋

志工:復健部一位患者邊治療邊抱怨太太。他因車禍受傷必須做復健,太太認為他到醫院是在「享受」,所以不叫車送他來,他越說越生氣。我告訴他要善解:「太太讓你自己走路來,雖然花去許多時間,但這也是復健啊,你就當做是運動、是練習腳力,如此復原的更快。」他聽完笑了起來說:「也對,這樣想就不覺得生氣了。」

此外,我知道敷用某些青草藥可以幫助復健的效果,不知是否能介紹秘方給病患。

上人:復健病患需要長期付出耐心和毅力,教他們用善解來轉化心境,穩定情緒,就是一種心理輔導,能幫助他「立志復健」,真是功德無量。

青草藥本身雖無害,但若處理不當,反而引起治療上的困擾,有人曾因塗敷青草藥引起皮膚病變,最後還落到靠皮膚移植來處理。所以,在醫院中不可向人隨便介紹秘方,以免延誤病情。

▲專題報導

給予,讓我們豐盈--志工的一天

◎謝寶慧

【獻給你,愛心】

足足等了三個月,終於輪到回慈院作三天志工,每位師姊們都懷著誠懇的心,放下身心牽掛,歡歡喜喜的回來修三天的菩薩行。

向慈院道聲早安

今早,搭車赴慈院之前,上人集合大眾在中庭開示,聽了數位師姊的心得報告後,上人叮嚀大家,病人因為身體病痛,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才讓志工有機會行菩薩道,所以要知道「感恩病人」。

「感恩」,是慈濟人最普遍的語言,也是心底最摯切的情感。

上人開示結束,志工懷著感恩心前往醫院,顏惠美師姊及組長利用乘車時間,以手語帶動教唱了幾首志工歌曲。

到志工室簽到後,隨即到內科門診處準備八點半到九點間,衛生保健課程之後的團康活動。師姊們一一邀請掛完號的患者一起參與衛教課程;公共衛生室的小姐正對這些患者、家屬講解如何正確選購藥品。

接著,志工師姊們則表演了剛剛在車上練習的手語帶動唱;配合著「兩隻老虎」的旋律,大家又唱了一首「感謝醫生,感謝護士,真辛苦,我要信任醫生,我要配合護士,早健康,早健康。」一些阿公、阿嬤用又厚又粗實的雙手,此起彼落不規律的打著拍子,看著他們質樸的臉龐,真想握著他們的手,天天在他們身旁,唱歌給他們聽。

團康結束,師兄、師姊分別到各個定點,開始了「志工的一天」。

⊙病房區志工說

在十點半以前是門禁管制時間。由於醫師需為病人做治療,而阿嫂也要為病人更換床褥、做病房的清掃工作,因而有門禁的限制。門禁的管理說來也是門學問,對於一些以各式各樣的理由,趕早前來探望病患的家屬,師姊需技巧地為他們解釋理由,好請他們盡量配合。所以必須把話說得圓融,聲色要輕柔,家屬才會接受。

智慧與慈悲的考驗

十點半之後,我們先查詢昨日新住進來的病患,並為他們寫慰問卡,祝福他們早日康復。六西病房住了許多老先生、老太太,一見到我們即高興的拉著我們,傾訴心裏的點點滴滴。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先生,慨嘆年輕時需為困苦的生活打拚,美食佳餚是不敢奢想的;而今,兒女買了許多食物要孝敬他,塞滿了整個冰箱,但他卻沒有辦法吃。有位老太太,她是虔誠的基督徒,記錄上記載;她不太喜歡說話,極需精神慰藉;和她隨口聊起某位朋友也是基督徒,她便開始滔滔不絕的述說她的宗教感應。一位阿公因阿嬤好幾天未來看他,想念起阿嬤時,竟流起了「相思淚」,我們著逗著阿公開心,也感動於他們這份鶼鰈深濃的情分。還有因挨不住病苦而發脾氣的太太;也有相信神棍的話,要為患者「買歲壽」的家屬……。形形色色不一而是。上人說要從悲中生智,悲智雙運,這些個案正是考驗自己的慈悲和智慧到何種程度

十一點到十一點半是「病房區的佛堂弘法」活動。師姊們從病房邀請患者及家屬到二六西佛堂;他們

或推著輪椅、或吊著點滴,齊聚在佛堂內。

德如師父引領眾人齊聲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只見每個人雙手合十,莊嚴的佛號聲迴盪在病房。隨後,德如師父勉勵大家:「對自己的病要有信心,娑婆世界堪忍事多,人生在世,有此身,即有病苦;我們若失去信心,就無法產生毅力與勇氣,應該打開信心之門,把身體交給醫生、護士,心靈則託付宗教。看開世間一切事物,常想歡喜、快樂的事,求得身心的輕安自在,這樣身體才能快點好起來。」

藍玉師姊這次身著鐵衣,依舊回院擔任志工,她以現身說法告訴在場的患者:「因為我家裏開設米店,常常背扛重物而導致脊髓骨突出。開刀後,休養了半年多,現在不僅不能提重物,彎腰時脊髓骨仍會隱隱刺痛。但此時若不把握身體的使用權,只是空過一生。病痛啊!三分是身體,七分是精神,我們應以願力戰勝病魔的考驗,要相信我們背後有佛菩薩的加持以及二百萬會員的祝福,身體一定很快就能康復的!」許多阿公、阿嬤會心的給予熱烈的掌聲。

歌聲鼓舞病患「愛拚才會贏」

「志工老兵」顏惠美師姊更告訴患者:「人吃五穀雜糧,活在世間難免有病痛,今天你們來到慈濟醫院,是否感受到志工們對你們『疼命命』的照顧?所以待會兒你們回到病房,要好好的將飯吃完,然後安靜的睡一下,不要讓家人擔心,這就是菩薩。」

半個鐘頭的佈教弘法活動,在我們高唱「愛拚才會贏」的歌聲中結束。顏師姊再次叮嚀大家要相互照顧。有兩位患者聽了果真手牽手,一起回到病房。在四散的人群中,他們兩手相握的景象,是多麼溫馨、動人的一幕。

中午吃飽飯後,順道繞至二-三東病房看一位舌癌保外就醫的患者,他犯了強盜、勒索及強暴等多項罪名,不僅有警察看守,腳上還鍊著腳銬。多日來和慈院醫護人員及志工們接觸後,讓他深深懺悔罪過,如果早日認識慈濟,或許就不會鑄成一生無法彌補的大錯了;而警方看到我們對他的關懷,也慢慢改變對待他的態度。至於患者家屬所擔心的醫療費問題,已轉介給社服室而獲解決。他的太太對我說:「來生,他一定會好好做人。」

在另外一側是婦產科病房。一個個初生嬰兒並排

躺在嬰兒室裏哇哇大哭。是的,有人走了,仍有許多新的希望昇起,在這群小命身上,不停的承續下去……。

三點是病房的團康時間,「甘露水、直直落」、「愛拼才會贏」的歌聲,一間又一間的散播;而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顏師姊更搬出了日文童謠的絕活,把他們逗得個個笑逐顏開。看到老人家們關懷忘憂的模樣,內心深處佩服顏師姊真不愧是「志工老兵」。

⊙急診室志工說

昨晚救護車送來一位車禍血肉模糊的女孩,有位師兄在協助處理的過程中,可能情緒過於激動,今早起來竟些暈眩、欲嘔。昨晚回到精舍時,我們都在佛堂為那女孩念佛。經過一夜,不知情況如何?才到醫院,馬上趕往急診處探詢,護理人員卻告訴我們,她在昨夜已往生了--。我當場楞在那裏,匆匆人世一遊,她什麼都未帶走,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留下,就這樣走了……。

剎那間走到生命盡頭

九點團康活動結束後,德如師父帶領我們到地下室的助念堂為其助念。伴隨著阿彌陀佛聖號,她的面容愈來愈安詳,好像睡著了一般;倒是家屬的情緒仍相當激動,尤其是她的父親:「她才十八歲,還沒念完高中,我還未將她培育好,她還要念大學呢!每次她出門,一定是我負責載送,為什麼昨天第一次搭同學的車就出問題了呢?她太年輕了,不該這麼早走,不應該啊!」淚水淹沒了老父的殷殷期盼;老年喪子最是難堪,在場者無不悽然……。

德如師父用佛法開導他們,並希望女孩後半段人生所應發揮的光采功能,由父母來為她延續這精神;此時家屬的情緒已稍平靜,他們非常感恩我們來送他女兒一程,給予他們精神的支持。

回到急診處,我思索著人性道德的問題。兩個女孩騎著摩托車,冷不防被停在路旁猛開車門的轎車撞倒,騎車者受了擦傷,後座被載的人卻被疾馳的貨車輾過,兩位肇事者早已逃之夭夭。如果人們知道因為自己的疏忽,使得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葬送,他們的心如何能安?

這問題一直縈繞心頭,久久無法釋懷。

剛吃完中飯,救護車的警笛聲迅速傳來,又是車禍!原來是三位年輕人共乘機車和汽車擦撞,其中一位因骨折需住院觀察、治療,另外兩位的傷勢因無大礙,做了急救措施後即先行出院。

今天的意外事故似乎特別多,相隔不到十分鐘,花蓮市的消防救護車送進一位昏迷不醒、滿臉皆是血跡的傷者,由其穿著的綠色長褲判斷,他可能是在郵局服務。迅速的將擔架送進急救台後,馬上透過掛號小姐向郵局查詢,果然確定他郵差的身分。可惜他也因為未戴安全帽,導致頭顱有淤血的現象。

大部分車禍所造成的傷害,皆因未戴安全帽所致。上人為慈誠隊制定了十戒,其中一戒--要遵守交

通規則、騎機車要戴安全帽。至此,自己才深深感受了上人的用心良苦。

緊急應變每一個無常

救護車又送來一位在住家附近玩耍,而被機車撞傷的五歲小孩。依醫師指示,我馬上將他推往放射線科照X光,又急急地把他送回急診處,準備進行縫合救治。

一個婦人赤著腳,衣服血跡斑斑,前前後後地跟著跑。當我先到放射科拿X光片時,沒想到她也一路跟著來。趨前握著她的手對她說:「伯母,你免煩惱,相信醫生,孩子一定會沒事的。」她強忍淚水,呆呆地望著我。「伯母,你念佛嗎?我們一起念佛好嗎?」她仍是沒什麼反應。我問她那是她的孩子嗎?許久她才開口說,是她的外孫。旁邊陪她來的鄰人,七嘴八舌描述了小孩受傷的大概情形,有位好心的鄰人暫時脫下身上的外套,要她把濕透的T恤換下。

這時X光片出來了,我趕快送到護理人員那裏,小孩的哭聲,隔著玻璃門驚天動地的傳來,「我不要啦!我不要啦!……」

不禁佩服起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一天下來,他們不眠不休的應變各式各樣的狀況、盡心付出,盡力醫治;感恩患者示現了人間的苦難,讓我們有這個服務的機會,教育我們要懂得珍惜有用之身,如上人所說的:「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應即時發揮良能才是。

對於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軀,無限的感恩在心中……。

⊙加護病房區志工說

病人躺在床上,氧氣罩、各式醫療導管、點滴……布滿身體各個部位,說明他們正處在生死博鬥間;在這場生命時空的競賽裏,他們的心,是否可以感受到親人的殷殷期盼?感受到我們的祝福?

分秒間與生命時空競賽

在這裏,生離死別的陰霾時時籠罩著,雖然每天只有上下午各三十分鐘的時間,得以進加護病房探望患者,但是大部分的家屬,皆日夜守候在加護病房外,我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焦慮等待的心情。

想起多年前,先生因攝護腺癌住進加護病房時,

自己每天等待的,就是能有機會進去看看他,甚至對他說說話;我為他虔誠念佛,至誠祝禱祈求他的康復。雖然最後他還是走了,但他走得安詳,毫無痛苦,想想這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思緒重回現實,視線正好落在一位哭泣的母親身上,極想對她說些什麼,可是她不發一語光是流淚,其旁陪著她的姪子說,是堂哥騎快車發生車禍--在他飆車的當時,若能想到此刻父母憂慮如焚的模樣,是不是就可稍稍收斂年輕好勝的心?那位母親希望孩子快點好起來,願意為他承受一切苦難的神情,看了好令人難過。我對她說:「相信醫師,心情放開一點,若是你兒子知道你這樣,他心裏也不好受,自己得先堅強起來才行,多念佛回向給你兒子,他一定會快快好起來的。」她微笑點了頭,然而淚水仍不住地在眼眶裏打轉。握著她的手,除了為她祝福,我不知道還能為她做些什麼?

和其它的病患家屬聊了一下,十點半到十一點的探視時間到了,家屬群湧在門前。因為每件隔離衣都按病床號碼編了號,我和另一位師兄忙著依家屬所說的床號,為他們拿隔離衣並幫他們套上,許多人等不及我們的協助,自己拿了分配的隔離衣便兀自進去了;緊張的氣氛,正如家屬此刻的心情。

「我要七號的隔離衣。」「七號已有家屬進去探望了。」「誰說的?我們現在才來,一定是別人把我們的隔離衣穿走了。」「對不起!那一你再等一下,待會他一出來就換你進去。」「怎麼樣?情況還好吧?」「嗯!醫生說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再過兩天就可轉普通病房了。」「恭喜你喲!下回記得勸病人心情放輕鬆,這樣才能復原更快。」「謝謝你!」「你的心情不要太激動,否則病人看到你紅著眼睛,他會猜想自己病得很嚴重;你要鼓勵他,自己可不能先被擊倒,沒有信心啊!」我一邊為家屬穿隔離衣,一邊用言語安慰他們。

半小時匆匆而過,看著他們爭相探望親人的殷切,心頭益發矛盾,不忍催促他們探望的時間已到了。

一道門述說愛別離苦

下午一點半到兩點半,在志工室的工作檢討結束後,回到加護病房輪值。

病房外面一位斷了雙腿坐在輪椅上呆望窗外的先生,目眶滿布血絲,下眼瞼仍有未乾的淚痕。為什麼一個大男人也在哭呢?他說他是秀林國小退休的老師,就住在精舍附近,由於太太車禍傷及腦部,醫師已宣告不治;目前只是盡力維繫生命,等待在外島當兵的兒子回來。「我也虔誠的念佛,但為什麼這麼的不公平--讓好人承受這一切,壞人卻逃之夭夭?兒子還沒開始孝敬她,她為何要拋下我們?」訴說的語氣充滿了無奈。四年之間,他的大女兒車禍離開人世,接著父母親往生,而他自己前前後後亦發生了三次車禍,因而左右腳皆傷殘……現在相互依靠的妻子也要走了。造化弄人,一個身體半殘的人,如何經得起再三摧殘?「我很好,沒什麼事的。我的小姨子是基督徒,她也不停地在為我太太禱告;謝謝你們的關心,真的很謝謝你們。」「一切祇能說是因果循環既定的業數,不要想太多,這樣對自己的健康不好。」「待會還得和葬儀社聯絡,接洽一些瑣事,現在就等兒子回來了。」停了一會兒,他說:「我先去和葬儀社聯絡看看。」

誰能掌握生死?人生有太多的無奈,望著他緩緩推動輪椅的背影,我不禁自語:「好好把握當下,努力發揮生命功能。」

⊙復健室志工說

復健室裏,一位師兄正協助一個全身皆用支架固定的女孩練習走路,那女孩就像機器人一般艱難地跨出每一步;她漲紅著臉,重新學習生命中再熟悉不過的事物,當她走到另一端,眾人協助她坐回輪椅的那一剎那,汗水已經自額角滑落……。

反掌折枝身不由己

「你走得很好欸!」我對她說,她燦爛地笑了。「長到這麼大,才像小孩一樣重新學走路,真好笑!」「其實這樣你可以走得更好不是嗎?有過去的經驗,加上現在的用心,有誰能比你走得更穩、更踏實!」「說得也是!」她的樂觀與開朗,不禁令人為她感到高興,對於他們,精神層面的鼓勵甚至超過一切。原來她和男友是因酒醉騎車而發生車禍,男友尚住在八0五醫院,兩腿仍打著石膏無法動彈。一時的輕忽,怎料得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倘若當時能多加留心,是否這一切都能避免?

他們或踩踏車、或推木箱、或堆木箱、或堆積木、或做肢體平衡訓練,整個復健室一直在人聲鼎沸的忙碌狀態下;除了病苦的沮喪、頹廢,還可讓人感覺到患者彼此間的鼓勵與慰勉,暖暖的溫情洋溢著。

一位中風的老先生,右手麻痺癱瘓,治療師將他的手高舉,要求他用自己的力量將手放下,大家說破了唇舌,但是他就是無法隨自己的意識而動作。治療師軟硬兼施說:「你不試著放下,就不讓你回家喔!」旁邊一同做復健的朋友說:「你稍為動一下,手自然就掉落了呀!」大家乘機慫恿,期待看到他努力的成果,可是他臉上呈現的卻是漠然、無助的神態,他的手終究沒有放下。治療師將他的手用枕頭撐著,等

到他自動放下為止。「再試試看吧!」師兄和我同時對他說,他依舊沒有反應,他的太太在旁邊搖了搖頭說:「他很固執,沒法度。」

相較之下,身後一位做下肢肌力訓練的先生,就顯得相當有活力。坐在復健椅上,他的雙腳置於兩個圓柱滾軸後方,依序抬起放下,放下抬起,所舉起的角度雖然不高,但是他訂了一個目標,有一天他要讓腿部復健的程度,能舉高到和椅子平行的高度,他信心十足的說著。

看見一位脊髓損傷者也在做復健,他是我上回到醫院時認識的,那時他因有褥瘡的後遺症轉入慈院,如今他的褥瘡已經好了,至於傷及頸椎所導致的肢體癱瘓,雙手也漸漸在復健中恢復知覺,得以做些簡單的動作。

他用攣縮變形的手拿著好似隨時都會滑落的積木,緩緩的、緩緩的將它套入細鐵柱中,「好累噢!」他邊說還邊搖著頭,大家如釋重負的吐了口氣,歡喜的為他鼓掌,鼓勵他再做一次。他重覆這看似簡易,而卻如負千斤、「身不由己」的過程。

他們經過淚水的洗鍊而成長,我們則因他們所展現的生命光華而感動、而喜悅,對於他們一次好過一次的康復情形,這該是我們志工最大的安慰了。

⊙縫紉室志工說

「答!答!答!答!答!答!」腳踩著縫紉機踏板,數十年如一日的裁縫世界,日子平實,隨緣盡分,就像所車縫衣物--一針一線,清清楚楚,牢牢穩穩的。

歲月添銀髮,針線綴綿情

我年歲大了,對許多事早已無所求,與其在家消磨時間,倒不如和師姊們在一起快快樂樂的擔任志工。現在每天早上八點到醫院,下午五點「下班」,生活倒也也怡然自在,該感謝媳婦把家裡的一切照料得妥當,讓我能毫無後顧之憂,有這麼大的福報擔任志工。

而今學裁縫的人愈來愈少,師姊們戲稱這是「老人工」,縫紉室除了一位工作人員外,其它全是前來支援的志工師姊。由於人手少,即使從早車到晚,待

補的衣服仍舊堆積如山,還有醫院的床單、被套、手術用的綁帶,以及各式各樣--有時連自己都弄不清是做何用途的帶子需要車縫。

「這件衣服怎會破得如此?這該怎麼補呢?」看了一會兒,東比劃、西比劃一番,「若是這裏一塊,那裏一塊的補,這樣會很難看。」由於醫生們常做些研究實驗,接觸許多化學藥劑,使得衣服因藥水而腐蝕的機會亦增加,琢磨半天,還是決定把破的這半邊,通通裁掉,重新剪一塊新的布補上。說來醫院裏的醫護人員也真難得,他們非常惜福,有些已補了好幾次的手術衣、實驗服,破了,還是照樣送回來補。

拿起一塊布,順著裁剪,現在早練就了目測的功力,不必事先量畫,所剪下的布,剛好符合那片須重新補綴的大小。「想起自己還是綁著辮子的小女孩時,就是歡喜這樣裁裁剪剪的--幫洋娃娃做衣服,什麼洋裝啦、旗袍什麼的,幾乎是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家裏開布店的緣故,常會有許多剩下的碎布;有時拿塊布,挖個洞當領口,再挖兩個洞當袖口,然後稍加車縫,就為自己縫製了一件衣裳。別人見了,對我爸媽說:『你那個女兒的衣服誰做的?看起來有些怪怪的吔!』『那是她自己做的!』『十幾歲的女孩就會做自己的衣服噢!』而自己就這般摸索出自己的裁縫天地。」

推推鼻樑的老花眼鏡,那是童年一段瑰麗的彩裝夢幻。

口隆口隆的裁縫車聲中,一位師姊開口說:「我孫子好可愛唷!每次我一回去,馬上就幫我拿拖鞋,抱著我說:『奶奶,阿彌陀佛!』然後就講故事給我聽,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國王的兒子哦!兒童讀物裏的每個佛教故事,他都耳熟能詳,有時我自己都不知道哩!真可愛!」「我的孫子還不是一樣,昨天我的女兒打電話來,叫我到高雄玩,她說,嬰仔好想念外婆,其實我也很想他們,改天實在得抽空去看看他們了--。不過,去一趟又得耽擱好幾天的時間,而這是自己的工作,不做不行的。」

中午休息過後,大家又再度埋首在裁縫機中。「哈啾!哈啾!」「你又感冒了?」「不是啦!是布絮飛入鼻子裏。剩下這些零星的小布塊,丟了也可惜,想把它們車成口罩或細帶子。」「說實在的,真要感謝你們,縫紉室要是沒有你們的幫忙,自己一個人不知該如何承擔這麼多的工作?」縫紉組長邱戊蘭師姊說。「唉唷!我只懂得做衣服,若不做的話,你叫我做什麼呢?」「大家相處得投緣就好了,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本來就要做好它,上人不是說要寫好人生的成績單嗎?」「其實,都要感謝上人給我們這個機會,否則在家也是孤單老人一個--」……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時光又無聲無息地溜走。將這件衣衫手軸處的破洞補好,仔細端詳再三,嗯!頗像時下年輕人故意縫補的流行服飾哩!

收起老花眼鏡,這樣又過了一天。

⊙其它各單位志工

早上是醫院最忙碌的時刻,常有人到服務台詢問:「╳╳科在那裏?」「╳╳醫師看不看今天的門診?」「╳╳病房在幾樓?」也有初診的病人,尤其是年老或不識字的,師姊們親切地為其填寫掛號資料;由於服務台的工作極富機動性,有時電話鈴響,也許是各單位請求支援的電話,也許是外來的詢問電話;下午較輕鬆,他們便利用時間製作病歷卡或X光片、CT的照片夾。

在服務台對面則是為人量血壓的師姊。「舒張壓╳╳,收縮壓╳╳,你的血壓很正常,要記得:上了年紀,太油、太鹹的東西儘量少吃,平常要多運動……。」輕輕的話聲中流露著無限的關懷。他們和服務台的師姊一樣,同站在醫院的第一線,不厭其煩地應對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對於門診部的師姊來說,她們也和服務台的師姊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穿梭於患者間,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協助--帶病人到欲就診的門診區,協助病人辦理住院手續,帶他們到病房或到放射科照X光……。

藥劑科的師姊,則協助藥師包藥、發藥的工作,讓患者能迅速領到藥,也減輕藥師的工作負荷。

而送病歷的師姊,除了病歷的遞送,也幫忙病歷組整理一些瑣碎的資料,他們把送病歷視為「跑香」,以一上午三個小時為例,他們上上下下跑了不下二十趟,卻不克有一絲休息的時間。也有一群花蓮地區的師姊,一早即到餐廳幫忙揀菜,為護專同學們準備便當餐盒,為醫院員工、患者的伙食而費心;他們隱沒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