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2.10.01 北區慈誠隊組織確立,精進出發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

今日上人前往慈濟榮譽董事李宗吉先生位於汐止的環球倉儲股份有限公司參觀。

佔地三萬多坪的環球倉儲,員工有一百三十多位;李董欲將環球倉儲的部分股份,登記在慈濟名下,做為長期護持慈濟志業的基金。李董白手起家,赤手空拳開創基業。「年輕時將身心奉獻社會;年老了,不為自己享樂,仍將身心投注在社會人群的付出上,這是大智慧的人。」上人盛讚這位現代給孤獨長者,並對在場的員工說:「百善孝為先,李董一向侍親至孝,秉持忠孝傳家的古訓,你們能跟隨這樣溫良敦厚的領導者,是褔氣啊!」

下午回到台北分會,上人未曾停歇,便直接到存放書籍、錄音帶的倉庫,巡看整個作業情形;並詢問分會小姐文物流通的情況。

晚,慈誠隊共修,上人在地下二樓講經堂對慈誠隊員開示。上人提到,十戒的「戒」,是要防非止惡,時時警醒自己,勿因一時的疏忽,而讓身意言行有所偏差。人人在自我規範中,創造出特有的慈濟人文典範。此外,上人亦重申「禮敬諸佛、懺悔己過、多聞法」,勉諸慈誠隊員。

由於適逢慈誠隊組織改選,上人宣布新的正、副大隊長名單--大隊長:黎逢時師兄;副大隊長:邱奕鍊、林徽堂師兄。上人感謝簡乾成、黃永存等慈誠隊開路先鋒,奠下基石,除希望今後大家要群策群力、團結一致外,更願慈誠隊也能有文宣組、慈育組……的編制,讓更多人能適才適用。

▲隨師行記

1992.10.02 對北區會員開示:愛是人生的大力量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日

一早邱玉芬師姊便向上人報告,日前在香港辦茶會的情形。師姊們除了介紹慈濟四大志業的緣起與展望,並以「感恩、歡喜、知足、善解」四語,送給與會人士。會後許多人因而發願要學習台語,如此方能聽懂上人的法語。香港聯絡處的成立,無疑地可將愛護慈濟的人士,凝聚在一起。

上午九點至十一點,下午二點至四點,各有兩場上人對會員的開示,台北分會地下二樓講經堂擠滿了前來聆法的會眾。

「愛是人生的大力量,慈濟憑藉這股力量,走出了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而今醫學院教育的推展,就是希望播下愛的種子,雨露均霑,普及更多人。」

在開示結束的空檔,許多人乘機向上人請益,上人始終慈藹地隨緣觀機逗教。中央社記者沈靜請問上人:「為何很多人談戀愛談到自殺?要如何培養大愛呢?」上人說:「那是因為愛錯了方向,對人生的愛認識得不夠徹底,才會如此。在慈濟團體裏有慈誠隊、大專青年聯誼、教師聯誼……等組織,他們在團體中體認,什麼樣的愛才是正確無誤的大愛。」上人並對沈靜說:「一筆可以動天下,一筆也可以定天下。」表示文字影響人心的重要性。

晚上,上人參觀吳卿木雕展。有「螞蟻雕刻家」美譽的吳居士,去年為表達對慈濟大陸賑災的支持,毅然以其精緻作品「親情」--金雕螞蟻一對,贈予上人。吳居士此次展出作品中,以木雕為主,在他詳細解說下,上人一一細觀每件作品,盛讚其雕刻之用心:「用毅力穿透,常在三昧中,這就是修行的心。」上人指示隨行弟子:「要用『心』看啊!」

「有人建議我,何不將花費在雕刻上的時間,好好老實念佛?」吳居士請上人開示。上人說:「這就是念佛--用『真心』,而不是妄念。」

居士日後有意往佛像雕刻發展,希望上人給予指導。上人示:

不妨從『造景』方面思考,不只是單純雕一尊佛像,而是透過造景表現故事,讓人更深一層會意、會心。」

「多年來雖在雕刻上用心,但總覺得沒有得到精髓,可能是智慧不夠。」吳居士慨言。上人勉勵他:「不要說自己沒有智慧,要說自己『一直在發揮智慧的功能』。」

▲隨師行記

1992.10.03 勉台北分會工作人員深入人生大藏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日

接連多日的會議,本來一早即將返回花蓮,然而台北分會的工作同仁,希望上人給予大家精神鼓舞,上人遂將返花的時間延至下午。

上人以「媽媽不要擔心、不要煩心,女兒才能安心」,說明一位嬌生慣養的女孩,當她離鄉背井到外地求學,生活上遭遇種種不適應,聽了這句話後,突然一夜之間成長了,不僅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並且還有餘暇從事社會服務。上人以此說明「一句話放在心裏,一輩子受用無窮;而每天聽,卻不放在心上,說再多也枉然。兩隻耳朵,用一隻,僅能一知半解;所以用『心』聽。」

上人認為,「可以轉動他人的心就是法」,而所有工作同仁都是在慈濟法輪的中心,若中心不堅固,如何轉動法輪?期勉大家要禮敬諸佛、懺悔己過、多聞法,如此就是深入人生的大藏經了。

中視導演勾峰先生導演一齣有關佛教的連續劇--「再世情緣」宏揚佛法,今在王時政師兄陪同下拜會上人。飾演玉琳國師的楊慶煌先生亦前來,他表示,當初不懂佛教,一直不知如何飾演,後來聽到「俗情不比僧情濃」,才恍然若有所悟。

搭乘下午二點三十分的自強號返抵花蓮;睽違多日的精舍,是眾人心靈的故鄉,如慈母般的靜待大家歸來,同時也歡迎一百四十位志業體新進同仁前來「尋根」,真是「生生不息」的菩薩之旅!

▲隨師行記

1992.10.04 志業體新進同仁尋根之旅獲「功德」法寶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四日

上人昨晚才風塵僕僕結束疲勞的行腳回抵精舍,今晨為了鼓勵回來參與「尋根之旅」的各志業體同仁,七點三十分準時出現在會上為同仁開示。

「所謂『功』,就是內能自謙,要認真地下工夫,修正好自己的心態;而『德』者,得也,平時內心若沒下功夫,又沒有

修養,要得到人家的讚賞、肯定,是很不容易的。」

「『功德』兩字,就是指做人必須從內心很誠懇地、努力地把自己的心態修正好,然後表達於日常生活、行為言語中,讓人看了心生歡喜、敬愛。而『功德會』顧名思義,就是要讓每一個人有好的思想,希望人人可以培養一顆美麗的心,向美好的人生方向同步而行。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腳步,相同的心與動作,將這些人會同在一起,共同淨化人間。」

午齋後,圓滿結束二天的尋根活動,上人贈予每人一串代表光明的夜光念珠。此次尋根,醫學院籌備處主任李明亮教授及陳幸一教授也報名參加,活動結後,分別代表致詞。

李教授說:「任何事情都必須先去了解,了解後才會更加去愛護,如同『慈濟世界』,越是深入,越是愛它。」陳教授又說:「參加這個活動後,才更了解慈濟志業是那麼辛苦地走過來的,並非一般人想像那麼簡單。更令人感動的是,慈濟志業那麼大,而精舍師父們的生活卻是如此地辛苦,為了平衡自己的生活,甚至換了二十多種代工。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更要開創好的未來。」

儘管前二天才於台北聽到上人的開示,但上人一回到花蓮,熱心的會員也尾隨著回來。兩列車的人,黑鴉鴉地擠站於中庭,使原已燠熱的空氣,再增添暑氣,雖然如此,不但沒人離開,反而不斷再增擠進來,只為一睹上人的慈顏及接受上人法語洗禮。

每逢星期假日或遇聯誼會,均有許多人回到精舍,由於氣候不穩定,加上人多,難免有些體力較弱者,出現不適現象。為此,慈院從今日開始,只要有列車回來,即會有救護車進來,一方面接受健康諮詢,一方面有量血壓服務、簡易急救護理等。

難得下午沒有安排訪客,昏暗的書房裏,上人書桌上的燈,未曾熄過,批了一件又一件積壓的公文,詳閱一篇又一篇的稿件……。

▲隨師行記

1992.10.05 財政部官員蒞會關懷志業現況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五日

委員們投注志業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猶記本週輪勤的台中區志工,上人出門前,他們在本會送駕;上人抵台中,他們在台中接駕;上人回抵花蓮,他們又回本會當志工。台中、花蓮雖有中央山脈之隔,但這分精進不捨的精神,使得路遠而心近。

在晨間的志工座談會上,顏師姊報告十天來,醫院志工工作及推動的情形。

上人說:「生命不能缺少『愛』,真誠的愛是生命一股莫大的力量。在醫院當志工,面對病苦的眾生,務必用一顆誠摯的心待之,用一分感恩的心去服務。彼此感恩,是人生最美的畫面,愛與感恩,是生命的泉源。」

慈濟護專新宿舍本學期已開始啟用,上人前往察看,並叮嚀校長、教官及老師們,要更用心關懷學生及注意安全。

下午,財政部張盛和副署長及花蓮稅捐處陸啟東處長,一行十餘人至本會參訪,對慈濟善績讚歎不已,更對上人賑濟大陸表示關切。上人為其簡述賑災的過程及原則。

▲隨師行記

1992.10.08 斯里蘭卡國際眼庫顧問魏偉傑先生來訪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八日

上午台北委員喬秋萍,陪同來自斯里蘭卡的國際眼庫顧問、馬來西亞沙巴州眼庫創辦人魏偉傑先生,以及天南電台工程部主任賴順風,一道來拜訪上人。

魏先生表示,他在斯里蘭卡創辦了眼角膜眼庫二十多年,讓三萬多人重見光明,光台灣地區就送了二千七百多枚的眼角膜;今日來,希望能與上人談「慈濟醫院」成為台灣東部眼角膜捐贈移植的據點之可能性。

據聞,在斯里蘭卡的佛教徒,認為布施食物會得長壽,布施眼角膜會得智慧,因此,佛弟子往生後,

大多願將眼角膜捐出。魏先生在市中心成立眼庫中心,只要有人發心捐贈,由專人取下來,馬上透過各聯絡網,直接到世界各地。魏先生家住印尼,因傳承先祖的收藏嗜好,收藏了很多的青瓷古董,知道慈濟基金會的組織後,今日專程來面見上人,希望這批東西將來能存放於慈濟紀念堂,與日月共長久。

與上人談過之後,魏先生即前往慈院及護專參觀,午餐後,與管理中心及曾院長會談,希望在將來的合作上,能嘉惠更多眼科病人,使之重見光明。

▲隨師行記

1992.10.10 孕育「白衣大士」的搖籃--護專三年有成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

今日是雙十節,也是一九九二年十月份慈濟全省委員聯誼會與慈濟護專校慶日。一早,數十位慈誠師兄及南部委員、會員共計三輛遊覽車,齊坐中庭,恭聆上人開示。

上人說,護士是病人心目中的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為了教育慈濟護專這些未來的白衣大士,希望每位師生都具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胸懷,所以選擇今日做為慈濟護專的校慶。「所謂雲來集菩薩,不管大家住得多遠,只要是關心、愛護慈濟大家庭的人,都會為著一大事因緣,聚集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分尊重、敬愛的心。我實在很感恩大家對慈濟的支持,這對我是很大的精神鼓勵。」

上人提到,明年元宵節將有香港藝人來台為慈濟舉辦演唱會,於後並舉行一場足球賽,門票所得,皆捐作慈濟醫療基金;而南陽實業贊助的北二高國際馬拉松賽,亦準備將報名費收入,半數捐作慈濟建設基金,「北二高公路尚未啟用,此番『為慈濟而跑』,深具意義,象徵慈濟跑開了國際的道路。『愛』的力量宏大,無遠弗屆,不論你們跑到何處,只要帶著愛的種子,必定能創造成功的人生。」

目前致力在加拿大推展慈濟會務的何國慶師兄,詳述慈濟在當地濟貧教富的工作。上人說:「現今社會上各種問題,多因『缺愛』而生,若能有充分愛的交流,則世間必能呈現美善。」

上午九時,上人前往護專主持校慶活動。甫入校園,學生們正排隊進入會場,見到上人,紛紛欣喜合掌:「師公,阿彌陀佛!」行至一樓辦公室,韋恩、多多、柏仁三位小菩薩,圍著上人捐出他們的零用錢。上人知道他們自己開辦茶會推展慈濟精神,藹切地看著多多、柏仁兩位大姊姊,叮嚀:「你們要用心把小菩薩帶領好,可不能走偏了啊!」

校慶由十點進行到十一點四十五分圓滿結束,用過午餐,上人前往行政大樓參觀學生成果展。

▲隨師行記

1992.10.11 人生的幸福,在於看清並掌握人生的目標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一日

昨日是護專校慶,提到護專,上人不禁喜上眉梢,三年的教育終於看到成績、受人肯定;早上,上人喜悅地與前來告假的台南、高雄會員分享。護專已有兩屆畢業生,有些醫院一聽是「慈濟」護專的畢業生,相信她們必有充分的愛心,便免面試;而病患也反應,護專學生很乖。「充分的愛,是要透過教育開啟智慧的源頭,有教育才有精神文化。人生的幸褔不是來自物質的歡喜;而是看清人生目標的歡喜;人有歡喜,心就安、就自在。有心不必等待,發無量心,就會將心變成力,得到幸褔的人生。」

花蓮的委員、慈誠隊員,今日特地入精舍共修,希望能提昇慈濟精神;上人趕赴工地會議,臨出門前仍給予精神鼓舞。上人語重心長說道:「我的精神,你們若能用心聽,則時時可以聽到、吸收到;無心,則連影子也看不到。共修要先安置心靈的道場,時時心懷歡喜、感恩與大愛。」

一位就讀文化大學四年級的學生,腦部動手術後挽回一條生命,卻有手腳不靈的後遺症,女孩因此鬱鬱寡歡,父母深為其憂,專程攜女前來,請求上人給予精神鼓舞。上人慈祥道:「學業總有畢業之日,但宇宙人生的大學堂浩瀚無窮盡。所以不要執著學業,心情不開,念多少書也沒用。看看『學』字下面是一個『子』,表示心智尚幼稚,所以才要學;而『覺』下面是『見』字,可見心開才能看到外面的境界,就像房子為何要開窗?為了空氣流通,引進陽光,才不會發霉。所以要打開心門,何況妳有很好的頭腦,要趕快發揮身體的使用權,不要為了某部分怎樣,就喪失全部。」原來海闊天空是「心」造成的;女孩終於破涕為笑。

下午工地會議,上人感恩大家的投入,尤其紀念堂的建築是無數人愛心的期許,連國際人士都不斷地關懷;「關心是從愛中來,要讓人覺得這是歷史上的建築,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需要借重大家的力量,奉獻智慧,共同來成就。」

自華盛頓前來的耶喜寧波.毘桑喇嘛拜會上人,希望從上人手中接到慈濟的土,並給予祝褔。有朋自遠方來,上人道:「很感謝,宗教家的心胸很寬廣,所以能容納台灣的土。」天涯若比鄰,人人如能開闊胸襟,何愁娑婆不成淨土?

▲隨師行記

1992.10.12 勉海外委員以禮佛的心,恭敬、感恩眾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

一早,何國慶師兄即來向上人請安,針對未來在加拿大推展會務,請上人提示原則。

「真正的佛法是在生活中表現出來,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意見和、行動和,則相處和睦。再美、再善,仍是凡夫團體。凡夫的事難免有雜音,定要掌握『信』的原則。在人事中遇挫折時,要學習將是非當教育。」「懺悔己過是懺自己的心、洗自己的垢,在你、我、他的面前清洗,這是超越是非個人修養。切記『禮諸佛』--尊敬諸佛是佛心看待眾生;佛像是師傅手雕木刻的,眾生是活佛,要互相恭敬,不是彼此互傷;右手要感恩左手捧碗,左手感恩右手拿筷,才能吃飯滋養。要有愛敬眾生的心,慈濟精神才能推廣,而且能從人生中吸取智慧。」

「慈濟推動國際化,是為佛教

、為眾生,要自我警惕,藉事鍊心;菩薩心是很坦蕩的。腳步踏穩,不要忘記慈濟是以慈善起步,以救人為主。學佛如初才能成佛有餘。」

下午,一位自遠地搭機前來拜見上人的小姐,滿懷心事,悲傷無奈向上人訴說:「因家財萬貫,而父親突然過世,致使財產不知如何分配,甚至引起不肖分子的覬覦,危及生命安全,造成有家歸不得之苦。」

上人慰勉其勇敢、冷靜地面對問題,以智慧思考如何善用金錢,祝褔她拿出信心,為自己開創出一個富中之富的人生。

▲隨師行記

1992.10.13 歡喜、善解與感恩,是最美的心路風光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三日

慈濟志工辦得有聲有色,喚起人人以穿「迷你袈裟」為榮的感受,使得全省各地委員都不惜路途遠近,以服務為職志。此次志工就有台北、屏東、新竹的大會合,上人喜愛這分和樂融融的氣氛,認為各地藉此機會聯誼,緣才能結的廣,希望大家「歡喜、善解、感恩」三心,來體會菩薩的歷程和心路風光,則必能法喜充滿。

一位原是慈濟會員的出家人,方才出家四個月,即被自己的人事環境困擾,特來精舍,請上人開示。上人勸解道:「對人的感情和聲色要顧好。先做『好人』,才能成佛。做人讓人添煩惱,是『眾生』而不是『人生』,所以出家人自稱『學人』;學人的意義要先瞭解,才能『學佛』啊!」

賴美智師姊陪同世達公司朱太太前來拜會上人。朱太太表示,世達公司從事航空公司總代理已三十年,朱先生很感恩自己從小至今走得比別人順,所以希望能回饋社會,而員工們亦熱烈響應。大家都很歡喜能經由慈濟完成心願。

台中委員帶了一慈濟列車的人回精舍尋根,因明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他們要採訪這千手千眼觀世菩薩的根源地--靜思精舍。上人與這群心中有愛,忘了疲累的有心人士,分享三年護專教育的成果。

▲隨師行記

1992.10.14 港星曾志偉、黃杏秀為義演事,探訪慈濟源頭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四日

愛是最能感化人的力量;慈濟因這股清淨無污染的愛,感動了香港影視明星,願意奉獻一分力量,為慈濟義演共襄盛舉。今日曾志偉先生、黃杏秀小姐等人代表,前來精舍與上人商談明年為慈濟義

演的原則。

為了使大眾深入了解成立醫學院的緣起,上人細說當年從濟貧中,發現許多因病而貧的個案,而三十幾年前,花東地區僅有公路通行北部,八個小時的車程險要,但人命僅在呼吸間,於是慈濟辦理「義診所」,但無法根治大病,為了尊重生命的權益,決定蓋醫院。

「從沒有寸土片瓦、沒有資金,到醫院落成,這段艱苦的心路及艱難卓絕的毅力,是坎坷與堅忍的歷鍊,只為了單純的--救病人。」

為了病人,要培育良醫,為了良醫,必須以教育啟發良知和良能,於是興學辦教育……。」汨汨不絕的悲願慈心,讓聞者動容。

此次參與義演者,都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上人希望他們能藉此次機會,送一句座右銘,淨化少年的人心,引導迷失的青年回到正途。

有位會員自美國返台,向上人哭訴自己為了產業,居於婆家和娘家之間,左右為難。

上人感嘆,人情常為了「利」而傷和氣,「利」字禾邊帶「刀」,為了錢而爭利追殺;褔是與生俱來,「憨人憨褔」--憨人使人信任,太能幹反而別人會怕。只要人平安健康,就是「賺錢」。

下午,蔡哲雄教授伉儷拜會上人,蔡教授有意歸國服務,所以前來了解慈濟醫學院。

上人強調,慈院是為病患而建的,希望能做到「愛的醫療」,而不是培育「醫匠」。護專教育中的「宗教精神的啟發」和「懿德媽媽」輔導人生方向,也獲得自美國來訪教育學者的讚歎,使上人對醫學院的教育,更具信心。

▲隨師行記

1992.10.16 南非國家電視廣播公司探索慈濟世界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六日

「褔慧雙修的目的就是莊嚴淨土。」晨,志工座談時間,上人說道。「信為道源功德母,可見信心之重要。信心非只是一念的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長久的耐心,愛的種子必須用『信心』與『

耐心』來培養;若能具備信心、愛心與耐心,那麼慈濟精神,就可普遍寰宇。」

馬來西亞陳姓夫婦,再度回到本會,夫婦倆分別道出進入慈濟後,許多不可思議之事,讓他們對慈濟有信心;此次回去,要將這分精神,再廣布播撒到越南。

上人說:「有好的因緣,就要好好惜褔、造褔。很多的『不可思議』,其實是由於自己內心的力量所散發出來的。」

南非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記者 Karien小姐及攝影師彼得先生,由劉金鵬師兄陪同,前來拜訪上人。

Karien 喜歡研究中國儒家思想,對佛教也很好奇,頻頻向上人請教許多有關佛教的問題。

問:南非的人民對佛教毫無概念,此次來,是想對佛教有個認識。我看過您的書籍,對您的精神十分敬佩。請問佛教代表的是什麼?與天主、基督教有何不同?

上人答:「佛教是人性的教育,與其它宗教相異之處,只在於名稱。天主、基督講的是「博愛」,而佛教說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一切生命,而不僅僅是人類。

問:佛教對生死的看法?每位佛教徒是否都相信輪迴?

答:佛教將生死的觀念昇華了,談的是「覺悟」,這是較特殊的一點。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捨此投彼,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開端;生死是很自然的事。要看清生死輪迴,就要「覺悟」--佛教談天堂、地獄「唯心造」,人的意念、行為,決定往生去處,而不是信了佛教,就等於踏進了天堂。

問:是什麼原因驅使您帶領這麼多人,完成這樣了不起的事蹟?

答:我並不覺得自己成就了些什麼,只不過盡本分罷了。既然來人世,就要貢獻心力,做有益眾生的事,我把這當作我的責任,也是我的使命。因此,雖然忙碌,但我樂於接受並享受我所忙碌的事。

問:聽說您的健康狀況不是很好,是否因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答:我從小就有心臟病,身體不好對我來說,是一項警惕,警惕

我該把握時間,抓住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發揮人身的功能。

問:聽說許多高僧大德都知道自己壽命的長短,請問您是否知道自己將活多久?

答:那並不重要。

問:是否所有接受幫助的人,都必須信奉佛教?

答:不論生活在哪個國家、地區,也不論他是哪一種族、信仰什麼宗教,只要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的欠缺,能力所及,我們一定盡力伸出援手。

問:我本身是基督徒,為何在此仍能感受到一分寧靜、安詳的氣氛?

答:每個人要心靈淨化做得徹底,都能自然而然散發出內心的慈悲與愛,給予人寧靜、祥和之感。佛教談「褔慧雙修」--服務他人,使人快樂,是「褔」;淨化心靈,排除過犯,就是「慧」。褔慧雙修就是淨化心靈。

問:我在台灣看過一些廟宇,許多善男信女在求神、拜佛,請問佛陀到底是誰?很多基督徒認為他是偶像。

答:一般民間信仰佛道不分,不了解的人會以為那就是佛教。佛教與民間信仰不同,正信的佛教徒是內求諸己--向自己本性、心中的佛祈求,而非求佛。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是印度的王子,真正出生在人間;他是人的典範,不是偶像,是聖人。

問: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雙眼睛,如您這般明亮,充滿著智慧,無法形容。

答:我和常人一般,並無特殊的地方,我每天要吃飯、睡覺、看書,甚至有時還生病。我只要看到需要幫助者受到濟助,就十分高興了。

Karien 除了對佛教感興趣外,對慈濟的種種亦有心了解,對於她所提的問題,上人一一為其細說。只見她聽得入神,淚眼盈眶。她請問上人,一個基督徒,是否也可以是佛教徒?上人慈悲點頭。

欲離去前,她雙手合十,向上人問訊,感動地說:「我會永遠記得今天,師父這麼有修持,我真不知要如何把您介紹給我國家的人民!」

十時許,上人抵慈院各病房探慰病患。下午,和三位副總執行長討論紀念堂設計事宜。

▲隨師行記

1992.10.17 愛的種子,要以信心與耐心培育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七日

「上人提倡騎機車戴安全帽,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但上人又再呼籲騎腳踏車也要戴安全帽,剛聽到時,我覺得很好笑。昨天在醫院親眼看到幾個案例,都是因騎腳踏車未戴安全帽,而受到嚴重傷害的案

例,讓我深深感到安全帽的重要,更敬佩上人的智慧。」晨,志工道出自己的經驗談。

「一位婦女懷了八個月的身孕,昨天因故胎死腹中,她為此感到傷心不已。這讓我感受到人身脆弱,生命可貴,當自好好珍惜。」「一個中風女病患雖有四個子女,卻不見誰來照顧,情何以堪?昨天辦出院時,竟聽到兒子詢問櫃台工作人員,醫院有無安樂死?」

世間百態,一個母親為了未出世的孩子胎死腹中而傷心不已;一個則是媽媽對孩子從小百般疼愛,撫養長大成人,現在媽媽老了、病了,孩子卻不耐煩地問安樂死,試問世間情為何物,親情何在?

台北李師姊專程攜回一份先生黃華德至外蒙實地勘察的心得報告。師姊感恩上人給予先生機會前往外蒙,此行讓他對慈濟有更深一層認識與肯定,更敬佩上人慈悲的智慧。

夜,台北朱文儀師姊陪同香港唐小姐拜見上人,在委員的鼓勵下,唐小姐也有意從事慈濟志業工作,特來請示上人。

上人云:「做慈濟的工作必須要有耐心與信心。愛心人人皆有,但愛心要靠耐心與信心的支持,才能恆久。慈濟是一個相當美的團體,但是它也有一股很大的壓力--任勞任怨,在行為、聲色上,要像個修行人。」「慈濟是以佛教的精神在做事,要有智慧,一定要心量大、信心強、愛心足、耐心廣。要投入相當的時間,並且要有隨時『整裝待發』的精神。」

國泰醫院王欲明副院長回來參加明日的董事會,今晚入精舍拜見上人,談及現今醫院經營的甘苦。

上人:「慈濟以慈善為中心,為解決『貧』的根源,才設醫療。對慈濟醫療我很有信心--因大家對慈濟投入與支持的這股愛心,讓我有很強的信心。為了醫療,我們再辦起教育,幾經波折與奔波,終於塵埃落定,對於教育當局的支持,我們不能有失他們的期待,對社會大眾,也要有交待。」

▲隨師行記

1992.10.18 期全省中小企業經理人共為社會付出大愛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八日

元化寺善超法師等七人,帶領信眾二百人朝山入精舍請上人開示。

「佛教是大家的,要乘著因緣還在,趕緊把握。只要將大家點滴的愛心匯聚在一起,就可以做許多善事!」

經過一夜細思,一早,唐小姐再度請上人給予機會從事慈濟志業工作。

上人說:「從事志業工作,一定要發自內心的歡喜,不能有半點

勉強。發心要及時,但是這條漫長的菩薩路,必須自己體會,而不是看別人做得歡喜,就要跟著做,一定得先了解再投入。慈濟是以佛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及誠、正、信、實的態度在做志業工作,真心要做,一定要有誠正信實的心念。」

八時三十分,上人於慈院二期講堂對二百位來自全省中小企業專業經理人開示。

上人以「四無量心」闡釋志業工作的精神,說明社會要祥和,必須將小我的私愛,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能生活在安定的生活當中,當要取之社會,回饋於社會。」上人呼籲:「社會要祥和、要安定也要靠各企業家的幫助。」

結束開示,上人快步來到第一會議室,開始馬拉松式--醫學院、醫院及護專--的董事會議。

十點二十分,首先召開的醫學院董事會,各項報告及討論事項後,上人說道:「我們的教育,為的是培育良醫及護士,除了學術理論,更需要真正投入臨床。現在的教育著重學歷,實在讓人無可奈何。慈濟的教育不但要有學術水準,更要道德教育,這才是福慧雙修--臨床工作是褔,學術是慧。」

在建設方面,上人也指示,不能只是目前看起來還不錯就滿足了,必須要有前瞻性,必須在水準以上,要做得實惠而不浪費……。

醫學院董事會於下午兩點半結

束,緊接著馬上續開醫院董事會,三點十分再接續護專董事會……。換場席間,只見董事異位更替,唯上人自早上即未移動過座位;一連串的會議,包括午餐時間,亦是邊吃邊討論。

▲隨師行記

1992.10.19 淨化社會最大的力量是「愛」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九日

今日是每月本會發放日。晨,黃文欽師兄攜來榮譽董事聘書大樣給上人看,並報告近來推動環保的情形。上人說:「環保的工作我們只能站在帶動、推動的角色,而非取代;隨時負起教育的工作--有茶會時,要宣導大家分類的觀念。」

依常例,十時正,上人準時入大殿主持藥師法會,會後上人對大家說:「慈濟是愛的大本營,許多人來到這裏,自然就會覺得這裏特別美,那是因為心境美;心境美,環境自然就美。淨化社會最大的力量就是『愛』,愛要由本身做起,心中有愛就能表現。個人把自己的心照顧好,抓準人生的方向,不使偏差,再把這分愛,充分發揮在社會上,社會自然可淨化。」

「不要忽視自己點滴的力量,社會就是需要一分點滴力量,才能匯集為一股力量之源。因此,要盡心,不要讓社會因為缺少了這點力量而有遺憾,我們要有『因為有我這一分力量,社會才會圓滿』的信心。」

午後,宜蘭委員來請上人前往當地為委員開示。

上人說:「法不在多,在於受用。我的師父印順導師當初給我二句話,就足以讓我一生受用不盡。平日我的開示若能聽進心裏,就足以運用了。光聽不受,說再多也無用。看看海外,我雖不曾去過,他們只是聽錄音帶、看資料,就已做得有聲有色了。你們在台灣,離本會近,我們不僅可常見面,你們也可常聽到開示,更應聞一法而拳拳服膺啊!」

▲隨師行記

1992.10.21 應發願「人間一天不淨化,就無休息之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上人形容醫院是迷你的娑婆世界,人間百態都在那兒一幕幕上演。志工報告最近自殺案例漸增,多數是感情問題造成,也有因孤老無依,找不到人生意義,因而採取消極行為。

上人慨嘆:人生種種形態真真假假,看開以後無非是一場空。有人因一通電話而負氣喝農藥自盡,卻又於心不甘,打電話求救,這種人生充滿了矛盾。「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皆不可得,重要的是此時此刻的心,不要迷失。內心自在的時候就是健康,這時要把握使用權,『用心聽』是修慧,『用心做』是造褔,如此就可體會四聖諦--生、老、病、死的真理。」

數位師姊為辦活動受到的閒言閒語困擾,請上人開示。上人寬慰道:「我們居凡夫界,要學善解,心中感恩就能善解。公道自在人心,計較並無意義,要人圓事圓。人事是當教育,學習改善自己,改到讓他人見到我們很順眼,就是修行。」

上人希望籌畫活動的人員,要「藉活動結合感情,連結心與力量」先立人後立己,要有成人之美的心量。

上人說:「基於對活動的關心,難免會有各種聲音,其實都是為了集思廣益,培養共識;但是反對要有理由,建議要有目標。預約人間淨土是慈濟的精神目標,要發願--人間一天不淨化,我們便不休息。」

▲隨師行記

1992.10.23 黃華德居士外蒙貧困情況初勘歸來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上人稱許甫自日本參訪歸來的顏惠美師姊,請她與大家分享此次日本之行的心得。

顏師姊談到,此行到日本分會,有位女子現身說法--她生於台灣,遠嫁日本,當初公婆不答應這門親事,但先生堅持,延遲八年才結婚,所以懷恨在心,婚後不敬婆婆,不做家事,三十斤的米可以放到生蟲。

有一天,她眼睛突然失明,心中一驚,打電話回台灣告訴媽媽,媽媽要她返台醫治。經治療後,恢復了視力,母親乘機帶她到花蓮慈濟。適逢聯誼會,她看到那些穿藍色衣服的人,覺得很親切,見到大家頂禮上人,卻覺得奇怪,媽媽要她頂禮,她不願,上人遂告訴這位媽媽:「不要勉強,讓她『慢慢想』。」

她果真記住上人「慢慢想」的話,回去思考後,覺今是而昨非,決心痛改前非,發心到日本分會當志工。現在她每天出門前,一定先把飯菜

準備好孝敬公婆,從此成為一個孝媳賢妻,因此感恩上人救了她。

上人欣慰道:「有心接受一句『慢慢想』,就能改變一生,終身受用。」

上人也與眾分享今晨接到一封紐西蘭連太太的來信,她女兒的鋼琴老師是基督徒,她送老師一本英文版的《靜思語》,老師不便當面回絕,事後一見上面有「法師」兩字,便很排斥的把書擱置一旁。連太太鍥而不捨,又送慈濟道侶給她,她剛好看到上人為醫學院動土的法照,不知何故,竟淚如雨下,一口氣看完慈濟道侶,又開始看《靜思語》。原先她認為「人可以尊敬,不可崇拜」,等她翻閱《靜思語》後,從此一家人不知不覺都在說「師父說、師父說」,孩子也會說「師公說」了。

上人感動道:「世間多有心人,就聚生一股清流。」

黃華德先生和弟弟前來向上人報告赴外蒙勘察的情形。據他看到的景象,他認為外蒙普遍都很貧窮,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是十七歲以下,所以生產力弱,水平低,目前已有救濟單位派人接濟。

黃先生感恩上人給予這次機會,上人表示:「慈濟需要你這股勇氣,所以慈濟踏上外蒙這歷史的第一步,由你開路。」

▲隨師行記

1992.10.24 慈院優生保健諮詢中心今起開放服務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懺悔己過,可淨化心靈。醫院的小娑婆世界,讓志工們親睹人生百態,當他們滿懷愛心,無所求付出的同時,內心隨之產生感恩心,感恩心使他們柔軟,縮小自己,看到本來面目。

今晨,台南慈誠隊一位師兄當眾懺悔他二十年來的心頭恨--他父親娶「妾」。他因為敬愛母親,恨「阿姨」橫刀奪愛,二十年來,他一直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恨」,但當他來慈院當了幾次志工後,不禁捫心自問:「和我非親非故的人,我都能付出愛,為何照顧父親二十年的人,我竟然對她懷恨在心?」於是他鼓起勇氣當著阿姨的面,脫口喊出第一聲「阿姨」,阿姨愣住了,而他內心如洩洪似地傾倒掉積壓了二十年的恨,頓悟「生別人的氣是虐待自己,要付出才能得到快樂」。

上人讚道:「一句『阿姨』,化解了二十年來的恨;恨能化解,就是消業。切記隨緣消業障,莫再造新殃。」

今日是慈院成立「優生保健諮詢中心」的大喜之日,於慈院一樓大廳舉行開幕式。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張博雅女士應邀前來觀禮,簡單的茶點,使院內喜氣洋洋。

慈院是全省第四家設有此項服務的醫院,而李明亮教授是其餘三家醫院的顧問,所以張署長表示,慈院將可以成為台灣最好的「優生保健諮詢中心」。

下午,自菲律賓來的柯集褔先生拜會上人,並轉達菲國總統羅慕士的問候之意。柯先生表示,菲國最近災禍連連,火山爆發後,接著北部地震、中部水災、南部旱災,全國幾乎籠罩在災難下。

上人示:「地方有天災人禍是共業;要社會繁榮,應從『心』做起,一切唯心造。天下之亂始於人心,要在社會上呼籲發揮良知、愛心。從人心改造起,自然家家祥和,就如慈濟大陸賑災後,啟發自助人助的道理,八月一日安徽全椒發生龍捲風,當地人就發動勸募自助,這就是愛的良性循環,將會改變天災。」上人請柯先生回去帶動愛的循環,慈濟願意提供經驗,讓清淨之愛遍天下!

▲隨師行記

1992.10.25 為社會盡大孝即是報父母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今日是光復節,又是連續假日,交大李文忠同學頗為用心,短短兩天的假日,也爭取讓同學們多來了解慈濟。上人看見年輕人的加入,就覺得希望無窮,歡喜的對這二十位學生開示。

今年寒暑假有大專青年回來慈院當志工,「到醫院把病患當作自己的阿公、阿嬤服侍,這是人性昇華;啟發愛心,才能懺悔、知褔,回報父母恩。不要輕視自己,要發願解決社會問題,不要製造問題,身體是父精母血的結合,要報答父母恩,就讓我們為社會盡大孝。社會的祥和,需要青少年的付出,希望您們在自己的心版上,刻上美好的人生。」上人勉勵他們。

陳幸一教授和林堅熙醫師,相偕入精舍見上人,希望提昇慈院的學術水準,並和花蓮地區的醫院有良好的溝通。上人表示:「為人要謙虛,但不要自輕,別人的成功要讚歎。我們要把『氣』換成『志』,彼此祝福。」

下午,林智慧、邱玉芬二位師姊,陪同自香港來訪的張氏夫婦和一位朋友,來精舍拜望上人。張先生為慶祝太太生日,捐一百萬元為太太祝褔。在一旁的朋友則因感情問題,鬱鬱寡歡,她稱讚上人很偉大,上人答:「你也可以啊!心胸放大就偉大。一個人生活在人間,不光是為情,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第一,對得起父母;第二,對得起自己;第三,感謝眾生。」

「男女之情,凡夫避免不了,但與父母之情相比,哪一邊真?父母不嫌子女醜陋,常常原諒兒女,但這分真情,往往被疏忽掉。將大好的人生,擴及給更多的人,投入社會,培養歡喜心,快樂的生活著。愛不是佔有,而是寬容、包容,以真情相待。每個人都喜歡笑臉,不喜歡苦臉,美容是開朗心胸,把心美起來。為一個人哭,實在不值得。」上人殷殷開示,小姐終於拭乾眼淚,綻開笑顏。

▲隨師行記

1992.10.26 鹿野山色清涼依舊,人情更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今日上人每月例行外出視察全省會務的日子,上午,由靜思精舍出發,取道台東,前往屏東分會。來自美國加州、德州的思賢居士等多位師兄、師姊,及本會隨行人員一行人,分乘四部車南下。

十一點多,行經台東鹿野途中,遠遠即見兩列整齊的人群--數十位慈濟師兄師姊,制服整齊的列隊等待上人。

沒有一通電話聯絡,只是一念直心的等候上人、追隨上人,上人拉下車窗問:「你們等多久了?」同時回答:「差不多一個小時」「一個多小時」……這分直心、道心,令人感懷。

同時在此等候的鹿野會總幹事,也是當地教會長老及本會榮

譽董事之一的潘永豐先生,邀請上人前往高台參觀由茶農示範的茶園。一行人連同台東的車子共十八輛,車隊浩浩蕩蕩來到一片只見青山綠意的茶坊。

潘總幹事帶上人登上涼亭,指著周遭遼闊的茶園表示,這片茶園是利用落差原理灌溉,四周沒有一個馬達或電線桿,卻能充分得到水分,又不會破壞原始的景觀。

走下涼亭,潘總幹事又熱心地帶上人驅車到一茶莊,大廳內有一幅巨大的鳥瞰圖,他向上人解釋,一般人指都蘭山的稜線,如觀音的側面,他卻在山腰依樹的形勢,亦看到了菩薩的耳朵,似「在此諦聽眾生的苦難!」潘總幹事更指出,山下整個茶園的地勢,一片片如

蓮花花瓣,「這是蓮花拜觀音啊!」這句話出自身為教會長老的口中,更令人欽敬潘先生對宗教的透徹及包容。

據聞,潘總幹事不僅時常聆聽上人說法的錄音帶,更常在教會佈道中引證。在上人與潘總幹事的對話中,可體會到他對上人由衷欽敬之意。

一行人來到鹿野慈惠堂的園地,在涼亭下,大家圍著上人席地而坐,台東的師兄師姊們紛紛拿出從家中帶來的便當、炒米粉,與上人共進午餐。有人拿出花生、醬菜,四處結緣,涼亭下洋溢親切、自然的法親之誼。

午餐後,一行人在台東委員送行下,繼續南下,一路上經過楓港等地,抵達屏東分會,已近午後五點了。

車抵屏東分會,大門兩列整齊的人牆,有當地委員、慈誠隊,有來自高雄的教師聯誼會……。大同國小尤振卿老師,帶領六年甲班邱進宏等六位小朋友,將作文呈給上人。

雖然整日的奔波,疲倦在所難免,而一如上人常言:「慈濟是一股因緣,慈濟人的這分熱心熱誠,推得他不得不往前精進邁步。」

▲隨師行記

1992.10.27 江氏夫婦悲心無量,女兒姚嬋精神常存人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聞知上人在屏東分會,一早,慧潤、依道二位師伯連袂前來。

上午九時,上人對南區三縣市委員開示。

上人表示,昨日路經屏東市區時,看見許多機車騎士未戴安全帽且超載,險象環生,不禁為他們捏一把冷汗,盼委員們能以身作則,大力宣導。「慈濟志業要『無間斷』去做,而不要『加減做』,騎機車戴安全帽的觀念要持續加強推廣。淨化人心、社會,人人都需要『幸好世間多我一人』,而不要有『世間不差我一人』的心理。」上人致勉全體委員,要一心一志在每個角落,推展慈濟工作。

隨後,有多位兄師姊上台現身說法,在眾人面前發露懺悔。末

了,上人總結表示,善解是人生向上的原動力,「有善解的心,信心才能自在;信心自在,愛心才能堅定;有堅定的愛心,才會有知足感恩心。」

下午三時,對南區慈誠隊員開示。上人勉勵所有隊員要能「禮敬諸佛、懺悔己過、多聞妙法」。上人指出,佛像是雕塑師傅雕刻而成,但師傅可雕出佛像,卻無法雕出佛性,「人皆有光明的本性、清淨佛性,而世間種種誘惑,讓人迷失本性;因此若能開啟智慧、良能,讓光明清淨的佛性再顯現出來,此即是『回光返照』。」上人揭示,禮敬諸佛,佛本在我們面前,「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以最虔誠的心來禮敬對方;而懺悔己過,是當眾懺悔內心的過錯,時時警惕自己改過遷善;而「多聞妙法」,意即人人皆是未來佛,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可作為我們的模範、借鏡。因此上人勉眾作「聽長」--聽法聽得深長;「講師」--出去之後講法,讓更多人受益。

會後上人並宣佈新任慈誠隊幹部:大隊長王榮輝師兄,副大隊長李義輝、黃進清、郭永褔師兄。上人勸勉幹部要起帶頭作用,認真負責,發揮服務的精神,不為任何人做,而是為慈濟、為社會人群而做。「唇齒有時也會咬到,更何況人與人之間難免有磨擦,彼此間,要有包容之德、成人之美。」

「別人無法救我女兒,就讓我女兒來救人!」日前因女兒江姚嬋車禍往生,將其器官捐贈,以遺愛人間的張珍香女士,在王榮輝師兄的陪同下,娓娓向上人道出一段感人故事。

原來當醫師宣布女兒腦死時,

其母聽聞上人法音,了知驅體若火化則成灰、埋土化泥;但若將可用器官捐贈給需要者,可以讓人重生,是功德無量。乃決定為女遺愛人間。目前已有四人因其女的器官移植而重生,骨髓則暫存於骨骼銀行,日後將可嘉惠十二人。

上人藹言:「這真是徹底的慈悲喜捨!子女雖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但是往生之後,神識實已脫離軀殼;讓其再發揮良能,才是真正有智慧啊!」

▲隨師行記

1992.10.28 法音宣流台南成大,勉眾尊重生命及大地資源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為加強整合屏東地區的會務,上午,上人特地對屏東委員開示。上人藹示委員們,在團體中要有任勞任怨的精神,「我」最大的無明,切勿有貢高我慢之心。「學佛者,應先調好自己的心念,不要一味地要求他人如何,要有禮敬諸佛的恭敬心。人人都是未來佛,因此要相互禮敬。」

面對越來越多的濟貧個案,上人揭示委員,成立濟貧核心,由專人負責,「如此才不會像多頭馬車,找不到核心。」

今晚,上人於台南成功大學有一場幸褔人生講座,為了這場演講,台南區慈誠隊早於數天前,即出動二百多人到場打掃,原擬一天半的打掃時間,卻在大家賣力的團隊合作下,半天即完成清掃工作,從廁所角落到會場講台,莫不煥然一新。

來自全省各地近百部遊覽車,將成大校園附近道路擠得水洩不通;場外一百三十多位小朋友,人人手上抱著豬公撲滿,等候上人到來時,捐給師公上人蓋醫學院,原來這些都是他們日常賺工資所得。

在前往會場的路上,上人眼見騎摩托車者,大多未戴安全帽,因此在面對場內外二萬餘聽眾,上人特以「尊重生命及大地資源」為題,開示生命的重要性。

上人指出,父母生我們之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應勿

輕己靈,相信自己是有用之人,發揮生命的價值,才不枉人生一遭。上人並以在慈院加護病房中的幾個案例--一位剛出生的嬰兒,不知如何呼吸,全賴醫護人員用氧氣罩延續生命,及另一位因食道與氣管相通,出生三天便送進開刀房--「父母雖生其不齊全的機能,但其仍有生存下去的功能」,勉勵大家愛護、尊重生命,「『萬一』的機率並不微渺,其實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任何一秒鐘的疏忽,都會後悔莫及。」

在尊重生命的同時,也應想到尊重大地資源,上人以「吃果子拜樹頭」為例,勉眾飲水思源,珍惜我們休戚與共的大地資源,舉手之勞,即可發揮愛心;付出愛心,便可保護我們的資源。上人同時希望大家以「尊重」的心態,去使用各種物品,因為每一件物品,皆須耗費多人智慧、能力,才能造就,愛物惜褔才能永續資源生命。

演講結束,上人即驅車前往台中,抵大聖街寓所,已是子夜時分了。

▲隨師行記

1992.10.29 八萬六千四百秒,分分秒秒不空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甫授證為委員未久的劉師姊,每天都戴安全帽,卻因一時疏忽有一天忘了戴,結果竟出車禍往生了,留下二個女兒。女兒今晨在台中委員陪同下,來見上人。

上人勉勵尚在學的女兒:「回

學校後要發願,把心放在交通安全上,宣導同學戴安全帽,因為你母親即是一個例子。」

很多人都說「萬一」,而上人卻說「八萬六千四百秒」,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不知道下一秒將會發生何事,所以「分分秒秒皆須當心呀!」

台中老大師姊--陳貴玉,因身體違和,見上人淚涔涔地表示,以前身體好時,不知珍惜,如今想做了,身體卻已無法負荷,見到這麼多的師兄、師姊為台中分會落成啟用而忙碌不堪,自己卻使不上力,心裏頗覺難過。上人勉勵她:「只要將身體照顧好,便是眾人最大的精神支柱了。」

目前在台中市展出作品的佛經書法家周良敦先生,今日特攜其展出的攝影集,請上人過目,並邀請上人前去觀賞。周先生曾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書寫成一幅「地藏菩薩法相」;並運用工筆小楷,以《心經》書寫成「觀世音菩薩法相」。慈濟台中分會舉辦中部六縣市國中國小書法比賽時,他是評審委員之一。上人讚歎其用心發揚佛經藝術。

罹患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症」的劉氏三兄弟,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細心地拼湊二幅拼圖,請師兄送到分會代為轉送給師公上人。據委員們表示,其中一位已快走盡人生旅途,上人聞知,特於下午驅車前往東勢探慰三兄弟。

上人無限憐愛地輕撫三兄弟,並婉慰其母堅強走下去。其母今年榮獲由台中家扶中心舉辦的模範母親東勢鎮代表,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對子女的愛,真是無限深遠。

東勢委員向上人報告一件新個案,就讀高工的鄭姓同學,幼時因家遭回祿,母親及妹妹不幸喪生,而自己亦慘遭毀容,十多年來與父親二人相依為命。上人乃順道前往探視,並勉示她:「外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發揮人身功能。」

晚,上人於台中分會對中區十一位大專青年聯誼會同學開示。上人續昨日於成大演講「大地資源」未竟部分,勉示同學,要有「少數由我,多數由他」的理念--「凡事以身作則,打開風氣,勿浪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