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清淨無染蓮華心

◎證嚴上人

「一朵蓮花種在心田,萬朵心蓮開滿人間!」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

蓮花清香潔淨可人意,而人的本性純真善良;只因常在人我物慾中打滾,所以原有的良善本性離我們就越來越遠。

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這分清淨的智慧與自性。所以,智者應出離茫茫然的凡俗,如同出污泥的蓮花一樣,不染塵垢。

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堪忍事多,身為佛弟子,若能捨棄貪、瞋、癡、慢、疑等惡念習氣,進修慈悲與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
福慧無量。

在深切體悟之後,更應以清淨覺性來開啟眾生的智慧。自覺而後覺他,佛陀的本懷--圓覺,即是如此。

願--人人心蓮常開,處處蓮華世界!

▲社論

學道猶如守禁城

在一片恭賀新禧聲中,人們用除舊心送走了嚴冬,用歡喜心迎接了春天。在這「春滿乾坤福滿門」的季節裡,萬物再度欣欣向榮,孩子再度笑逐顏開,百花再度盡情開放,小鳥再度枝頭鳴叫,社會再度充滿希望,人們再度心情開朗。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組成總是存在著缺陷;千百年來,人類對社會存在著的缺陷也總是不斷的咒詛與改造。其實人類社會存有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會咒詛,不知改造。

怎樣的成員,就會成就怎樣的社會。社會有缺陷;正顯示組成社會的成員有缺陷;不改造社會成員,而咒詛社會,這不是倒因為果,捨本而逐末嗎?

許多人總是認為我們的社會似乎缺少了什麼,所以才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相當疏遠與冷漠,相當自利與自我。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台灣錢淹腳目」,但我們深深了解在「台灣錢淹腳目」的背後,我們社會所缺少的,正是知足、感恩與造福的心。

西方哲人梭羅曾說:人生的目標應該是「簡單的生活,高度的思考。」能知足,才能過著簡單的生活。「知足」的心,就是「常樂」的心,「知足常樂」是千古不移的名言與真理。

遺憾的是,我們社會裡有太多的人過的是「簡單的思考,高度的生活。」難怪整個社會給人的感覺是「思想內涵輕浮,生活享受奢靡」。

「漢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貌醜;彭祖焚香祝壽年。」這樣的得隴望蜀,這樣的貪求無厭,生活上豈會不心煩,思想上豈會不膚淺。

人間最美的是感恩。有感恩的心,才能付出關懷,才能妥適處理群己關係。一般而論,人不能離群索居,人必須互相依賴,身上穿的、口中吃的、避風遮雨住的、以及商旅遷徙行的,無一不是相互依賴、互相貢獻心力成就的。所以我們要有感佛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的心。

有感恩的心,才不會諸多計較,才會打心門、放寬心胸、豁達輕安。寒山與拾得是唐代禪僧最富傳奇性的人物,有一次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樣的寬宏,這樣的包容,社會那會不祥和,人間那會無溫情。

有了知足與感恩的心,還要有造福之心。「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燃光明。」這就是造福的心。造福的心是積極性的、建設性的,是起而行而不僅是坐而言的。「做壞事不能多我一個人,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人」,有這樣的認識,才是積極的、造福的人生觀。

古代的醫書〈千金要方〉曾有這樣的記載:「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養生之道在去除貪瞋癡。修心之道也在去除貪瞋癡。而知足、感恩、造福,正是對治貪瞋癡不二良方。

黃蘗禪師詩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般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新年伊始,我們就以此跟大家共勉吧!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4)

◎證嚴上人

母懷胎時,
第八月中,出生意智,
以及九竅。

意智也就是意識。胎兒成長到第八個月時,意識就已完全具足。

經文所說的「九竅」,指的是一個人身軀上的九個孔:頭有七孔,加上排泄用的二孔,合起來就是九孔;九孔其實是在七月足,八月初就已具足了。可見人體的形成,實在很微妙而且很辛苦,母親的子宮中,竟然可以創造這麼細緻的胎兒生命,真是女人身中藏乾坤,的確是偉大的母親啊!

母親懷胎生子,必須歷經十個月的時間,在這段過程中,彼此都會經過痛苦的掙扎。不論是生子的母親,或被生的孩子,都非常辛苦。所以說,「生命」應該好好地珍借,並善加利用。

母懷胎時,
第九月中,兒在母腹,
吸收食物,所出各質,
桃梨蒜果,五穀精華。
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
喻如地面,有山聳出。
山有三名,一號須彌,
二號業山,三號血山。
此設喻山,一度崩來,
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

第九個月時,胎兒在母腹中長得更成熟,已有完整的人形,而且會吸收食物的營養。

世俗人常會對懷孕的婦女說:「妳懷孕時要多吃一點,一個人必須吃雙人份的食物。」也有人說:「一人吃,二人補」,意思都是說,孕婦所吃的食物,胎兒會吸收其養份。母親吃了水果、蔬菜、五穀之後,經過消化、吸收,殘渣則由排泄器官排出體外。在這過程中所吸收食物的精華--營養,除了供給母體本身的需要外,還會被胎兒吸收。胎兒是經由臍帶從母體吸收營養。

胎兒臨出生時,在母體中是倒懸的

佛陀告訴我們,人來到世間之前,有一段時間必須經過黑暗的「胎獄」;雖然每個人出生之後,都是頭頂天,腳立地,但是母腹中的胎兒,到八、九個月時,是上下顛倒的,是倒懸的姿勢--頭朝下,腳朝上。

在醫院的婦產科,可看到「胎位圖」:從母親懷孕開始,胎兒在母體中成長運轉的情形。漸漸成熟之後,胎身呈倒轉形狀。所以說「生臟向下,熟臟向上」,這就是說胎兒身體的位子。

「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是說母親尚未懷孕時,腹部平坦,甚至腰部非常苗條,等到懷孕四、五個月時,肚子就慢慢凸顯。孕婦的腹部漸漸隆大,好像在平地上聳出一座山一樣。

俗言「母親為子女,不怕體態醜」,就是說很多人懷孕之後,披頭散髮,沒有心情梳粧整容,平常的衣服已不適合穿,只能穿布袋式的孕婦裝。為了腹中之子,不敢束腰緊身,怕傷了胎兒,因此必須穿著寬鬆的衣服以保護腹中兒,讓胎兒有足夠的空間伸展手腳及活動、生長。

佛陀以其智慧,分析人最初由父精母血結合而成,如一滴草上的露珠,然後慢慢成長,一直到九個月的胎兒體型構造,佛以「三山」來作譬喻,形容母腹如山峰一樣。

懷胎九月,腹大如須彌

首先,將母胎比喻成「須彌山」。佛說:「母體如大地,兒在母體,如突出山峰,喻須彌山。」

「須彌山」是比喻全世界最高的山,就是現在所謂的喜馬拉雅山。兩千多年前,佛曾說過須彌山是世上最高峻的山峰;而將母腹比喻作彌山,是因為孕婦懷孕九個月時,是小生命增長到最高峰的時期;胎兒在母體中,已經達到最大的程度,所以母腹最突顯,增長到最高的程度。有些孕婦會晚產,懷孕至十一月或十二月才分娩,但是無論如何,在第九個月時,腹部增長到最大。

人的體格發育成長有一定的限度,胎兒在母體中,最初由點滴的父精母血凝聚結合而成,好像草上的露珠一樣微脆,然後慢慢生長,一直到第九個月時,已到達最頂點,不會再長大。亦如同人出生之後,從幼年、少年至青年,身體發育成長至二十歲左右,漸漸定型,過了三、四十歲壯年期之後,就不會再增高長大。絕對不可能因為他活到八十歲,受天地孕育的時間比別人長,就比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還要高大。因此在第九月將母腹比喻為須彌山。

因緣和合,業力牽引

第二是「業山」。

佛說:「六根塵識成熟,七情六慾始焉,帶業而生,自必亦造業入苦,喻業山。」

人來到世間,並非無中生有,是無始以來,帶「業」而來,造「業」而去,「業」積累如山,所以稱為業山。

七月胎兒具足人形,具足六根與意識,若經過八、九個月,則會更成熟,在此期間,胎兒開始有七情六慾,在母體中還會鬧情緒。有的孕婦會覺得肚子一陣陣的轉動撞擊,這是因為胎兒情緒起伏,拳打腳踢,躁動不安。甚至母親吃的食物太冷,太燥……。胎兒都會主動反應。

胎兒六根成熟時,母親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情緒、言談舉止……,所有的一切,都會灌輸在胎兒精神教育中。母親如果常常發脾氣、鬧情緒,這種意識會牢牢地灌輸在孩子的心念中。

有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開始學講話,可是很愛哭,動輒掉淚。有人問她為何這麼愛哭,她竟然回答:「是我媽媽教我的。」人家問她「妳媽媽如何教妳的?」她說:「我常常看到媽媽發脾氣。而且我還在媽媽的肚子裏時,媽媽和爸爸吵架,把枕頭丟過去,媽媽就開始哭了!」三歲的小孩子,天真無邪地將自己潛意識裡牢記的事說出來。

所以說,婦女懷胎時,要有良好的胎教,將來這個孩子脾氣

才會溫和,在社會上與人相處,才能有寬容的心懷,時時保持愉快的心情。

因此,將為人母的準媽媽,在懷孕期間,要做好心理準備,做一位快樂的媽媽,將愉快、樂觀、心胸寬大、和氣愛人的心理,孕育給即將出世的嬰兒。

一個人在母胎第九月中,六根塵識已經成熟,七情六慾也開始產生,這就是「人之初」。並非初生嬰兒才是「人之初」,這時候在母體內的「胎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是不是無中生有而來的呢?不是,每個人都是帶業而來世間。人是從過去生中的業識來跟隨父母。與父母之間有善緣,也有惡緣,子女受善、惡因緣的業力牽引,與自己的父母結緣,投胎下生。

如果與父母結好緣,原本是一對歡喜冤家的夫婦,可能因為子女的投胎,而變得互相禮讓,無形中父母與子女便產生歡喜結合的心念,這就是子女與父母結好緣。由於他的到來,父母會受影響,轉變自己的情緒,而且能教育子女善良、清淨、樂觀的心態。

設若與父母結惡緣,會使原本單純柔和的婦女,在懷孕的時候,動不動就生氣,有的人稱為「孩子癖」,本來非常柔和單純的婦女,因懷孕而改變個性。

人生在世,是帶業而來,子女投胎時,與母親結下業緣,互相牽制。子女鬧情緒,則母親亦受影響;母親的情緒亦會被子女所收受,連母親的個性都會遺傳給孩子,此即是「胎教」。

業積如山,高大難移

人離開母胎之後,在人世社會上,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容易造業。本來我們是帶業而來,又在母胎內接受業的習氣,然後來人間,又累積一些業……。不斷增加積聚,所以佛陀將此比喻為「業山」--人的業多如須彌山,就是因為業積如山,高大難移。

「業」是造作的意思,必須有造作之「人」,與所造的「業」,兩者結合才會成就「業」,這是相對的。一個人平時所做的一切,構成業緣的牽引,業因的種子配合著緣,所以會造業。

這裏說「業山」,除了被生之人是承受過去所做的業之外;生子的人,也是承著過去與子女所結的緣。所以被生者是業因,生人者是業緣,因緣和合,才能結為母子,此即是因緣。因緣中業力互相牽引,所以稱為業山。

人既然帶業來人間,在這幾十年當中,一切起心動念、舉手投足,所作所為無一不是業從心生,無一不是業由身做,心念如何想,身體就如何做。造者,令造者及所造,形成一個新的業。

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帶著舊業來投生,又累造新業,舊業新業互生互成,痛苦就會不斷延伸下去,所以說「造業入苦」。

問問世間上的人,那一個是快樂的人呢?

起心動念,造就惡業

曾有一位先生告訴我:「師父,我聽過很多人開示佛法,都說要專精地去修行,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造業。本來我很有心研究佛法,不過一想到學佛是這麼困難,我就很害怕,不敢再看佛書、聽經,也不敢再研究了。」

他又說:「我心裏很惶恐,本來我覺得做人很不錯的,不過聽人家說人生很苦,人生世間,不是受業,就是造業,實在很可怕。」他覺得心裏很矛盾。最後他說:「我從刊物上看到師父說的一段話,打開了我的心結,讓我覺得非常快樂。師父說--做人是不錯的,做人也是很快樂的,只要在業來現前的時候,能歡

喜接受業,不執著於苦,就會生活得非常快樂。」他看到這一段話後,心結就打開了。

諸位,真正能脫離痛苦的,是心中完全沒有矛盾,沒有惶恐害怕,能夠很自在安然接受周圍的環境,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人若能隨遇而安,隨順環境的轉變而安然接受境界現前,那麼,此人必定是靜定自在的人,就比較不會在日常生活中隨意起心動念,造就惡業。

人懵懵懂懂帶業而來,又迷迷糊糊地不斷造業受苦,如此一層一層,重重疊疊造業如山,所以佛陀將母腹比喻作「業山」。

獄海血河,倒懸十月

第三就是「血山」。

佛說:「血腥昏暗如獄,隨之大量流出母血,使人目之為眩,神之為奪,感五光十色世界,此謂娑婆,堪忍事多,豈非昏沈之獄海血河,喻血山。」

人在出世之前,於母胎中所承受的除了不自由、不自在,以及黑暗的痛苦之外,還有那些呢?還有血腥。血非常腥臭,而我們每個人都浸在母胎的血腥中,長達十個月之久。如此腥臭、黑暗的血河,我們竟然能在裏面委曲彎縮,倒懸十個月。所以說人在出生之前,就必須經過黑暗的胎獄。

胎兒的臍帶與母親胎盤相連接,母親吃食物所吸收的營養,經由臍帶流入胎兒的體內。母親的血,包圍在胎兒的四周,胎兒就在黑暗的血水胎胞中吸收營養精華。雖然胎兒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經由全身血液的循環,也可以攝取到營養。

胎兒出生時,必須經過一番天旋地轉,因為胎身原本是曲縮著,此刻必須手腳活動,身體運轉,隨著母親腹中的大量羊水而離開母體。在黑暗的胎腹中,經過天旋地轉後,忽然來到人間,進入了五光十色的娑婆世界。

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裏,非常昏沈、黑暗,所以稱其為「獄海血河」,在黑暗的血獄中,既不自由,又要受母親的情緒、身體所影響。母親的病痛、冷熱、煩惱……,無一不在胎兒意識中感受到,說起來是非常不自在的痛苦。

母懷胎時,
第十月中,孩兒全體,
一一完成,方乃降生。

胎兒在母體十個月時,全身構造都已完成,六根、六識也都具足,等到時機成熟,就出生於人間。

其實,不一定要足足十個月才會降生,胎兒達七、八個月時命根就全部完成了。在滿十個月之前出生的,稱為早產兒;若超過十個月才降生的,稱作晚產兒,本地人俗稱為「過月」。

若是決為孝順之子,
擎拳合掌,安祥出生,
不損傷母,母無所苦。

善孝柔順的子女,在母胎中滿十個月,將要出生之時,「擎拳合掌」,雙手緊握合併,如合掌般,平安順利地降生,不會使母親受傷害。

這段經文是說,母親與子女之間,有「順緣」及「逆緣」,若母子結惡緣,則胎兒在母胎中,會帶給母親很大的折磨,若是很乖巧善順的子女,在母胎中就會很安然。

慈濟醫院婦產科曾有一位原住民婦人,她是第一次生產,臨盆時還不曾感覺有任何異樣或痛苦,仍然外出工作。後來羊水流出,她才發覺自己即將分娩,家人趕緊將她送到慈院,剛到電梯門口前,孩子就生出來了,非常順利平安,看起來既簡單又容易,而且母親一點痛苦都沒有。

▲慈濟訊息

愛心不斷,幸福綿綿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一月十四日
農曆八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農曆新年即將來臨,在此我要先恭祝普天之下的慈濟人新年快樂。

因緣聚會好緣綿綿人生有愛就有福

去年此時,我曾經向海內外的慈濟人說:「從八十一年開始,是慈濟的國際年。」果然在八十一年這一年當中,我們把慈濟精神散播到好幾個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奧地利、香港、馬來西亞、南非……等,都有慈濟人在發揮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我非常感恩有這麼多人為慈濟奉獻,造福人間。

除了感謝有這麼多人為慈濟、為人群奉獻之外,同時我也以最虔誠的心,祝福所有暗角的眾生--包括在大陸及外蒙古的父老兄弟姊妹們和可愛的孩子。

佛法談因緣,因緣真的不可思議。記得在民國八十年七月間,大陸華東與華中地區發生了大水災,由於這個因緣,啟發了台灣同胞發揮大愛,我們動員所有的慈濟人,由衷地發出人溺己溺的精神,也因此在大陸結下一分好緣。

佛說一切是因緣,假如不是八十年大陸的洪澇,就沒有機會把台灣同胞這股大愛傳送到大陸去;如果沒有幫助大陸的災民,今天我們也無法順力推動外蒙古的援助。

更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去年安徽全椒發生龍捲風災害,當地人民馬上自立自強,呼籲大家發揮愛的精神救助自己的同胞。物質援助總是有限,能啟發他們的愛心才是無量啊!

人只要有愛就有福,我很期待普天下的人,都能過著幸福的日子。福報需要自己創造,除了金錢上的付出,更重要的是付出愛心;所以我永遠都祝福普天下的慈濟人「愛心不斷,幸福棉棉」。

不論施與受,都是慈濟家庭一分子

不論是佈施或是接受者,我都要感恩;在感恩的同時,我也要祝福他們。在慈濟大家庭中,不管是施或受,都是這家庭中的一分子,就像我們長期照顧的阿公阿婆,他們明天也要回到慈濟大家庭過個歡樂年。

只要看到他們平平安安地又過一年,看到他們身體健康以及臉上所流露出的笑容,我們就會感到很安慰。

慈濟大家庭是每個人的,目前全省共有三千一百九十七位慈濟委員,八百三十五位慈誠隊員,合起來將近五千人。因為多數委員的先生或太太也都很支持慈濟,所以兩千多位委員再加上他們的同修法侶,實際上已有五千多位委員;此外我們還有很多的幕後委員,平均大約一位委員有三位幕後,如此算來,目前我們也有好幾千位幕後委員正在培養中。

慈濟志業的濟貧教富工作,就是依靠這些委員的付出奉獻。他們不怕山高路遠,不畏日曬雨淋,只要有貧困的眾生需要幫助,一點也不馬虎地去訪查,發揮這分救濟的功能。所以委員們是真正的千手千眼活菩薩,他們是聞聲救苦的人間活佛。

每個人都有愛心,才會認同慈濟的工作,因此我常說,社會上多一個慈濟人,就可以減少一個壞人。教富工作非常重要,目前除了有委員們在社會上發揮愛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千多位教師參加慈濟教師聯誼會,他們都非常用心地在探究慈濟精神,進而將心得化作愛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也都獲得了很好的回響--聽說有很多不聽話、調皮搗蛋的學生,在老師發揮愛及智慧的教育後,有了明顯的改善。

更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近千位來自全省各地大專生加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學生們純真、可愛,他們從在慈濟醫院當志工的生活中,發揮青年的愛,他們為許多年老病患洗澡、理髮、處理排泄物,傾聽老人家的心聲,或唱歌、說故事逗老人家開心。而在替老人們服務的當中他們自己也作了一番深刻的反省--與這些老人素不相識,竟能耐心地陪他們講話、替他們服務,為什麼對自己阿公阿媽的關懷叮嚀,反而嫌嘮叨呢?為什麼不能讓阿公阿媽歡喜呢?

因此他們覺知,回家後一定要對阿公阿媽有耐心,一定要把在醫院照顧病人的這分心,用在自己的阿公阿媽身上……。面對中年病人,他們會想:「這些人的年齡和我的父母差不多,今天我的父母健在,他們能關心我、照顧我、我應該惜緣惜福,回家後要及時報答父母恩,讓父母親高興。」這是讓大專青年在實際人生中體會的生活教育。

慈濟可以說是一所永遠不畢業的社會大學,人生在世是活到老、學到老,慈濟社會大學適合各年齡層的人,可以說是一座「宇宙大學」。

菩薩總動員,一同「預約人間淨土」

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但是娑婆混濁、眾生多業,地藏菩薩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度盡眾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使地獄成空呢?所以我們應該呼籲「菩薩總動員」,幫助地藏菩薩來淨化這個世間。希望諸位生生世世發心發願,時時行在菩薩道上。

我常說「預約人間淨土」,凡學佛者,都應該投入人群,不要逃避世間,應該以身作則,引導人間眾生踏上菩薩道,好好的接引他們接受善法,如此他們就能改正過去的錯誤,能改正錯誤就會走向菩薩道;而行十善道的人,就不會墮入地獄。

今日接受委員授證的每個人,胸前都別有「佛心師志」的字條,這就是要你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心要一心,志要一志,千萬不能三心二志。人生的時間不長,既然走在人生道上,我們必須把心神力量凝聚一處,真正作出成功的志業。

慈濟是我們共同的慧命。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但我們的慧命卻永遠長青不朽,因為慧命是無始劫以來與我們同去同來的,難得人身,更難得聞道佛法,我們又非常難得的能走在菩薩道上,這股慧命,一定要好好愛惜。

慈濟人右肩要擔負佛教的精神,左肩要擔負慈濟的形象,胸前要掛著自己的氣質。你們的心要平和,與人相處不要計較,不要執著。

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

通常,我都會以一句話「多用心」來結束談話;修行、修養、學佛、都離不開多用心--走路時心要放在腳上,做事時心要放在手上,講話時心要放在嘴上。這個意思也就是:身、口、意要時常攝受一處,如此就是修行、修智慧啊!

一切以和為貴,慈濟大家庭必須人人腳步一致,如此要淨化社會、淨化人間,就沒有什麼困難了。你們有心,你們也立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希望慈濟志業由我們的腳步開始,人間的淨化,也從我們的行動開始。慈濟國際年不只是委員、會員遍布國際,我們的救濟工作也是一樣。

千言萬語,深深祝福普天下的慈濟人,希望大家能把這股愛不斷的傳承下去,同造天下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