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帳棚說「拜拜」
◎撰文/賴麗君
【安身計畫】
大愛小屋
早晨的大愛村充滿活力,
庭園裏、街道上到處可見人們在運動、晨跑;
黃昏的大愛村充滿祥和,
孩童迎著夕陽餘暉,在紅磚道上騎腳踏車……
早晨六點多,清脆的鳥鳴聲在大愛一村裏忽近忽遠地響起,村民們三三兩兩在庭園做運動,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不遠處傳來一陣陣叫賣聲:「賣菜哦!有人要買菜嘸!」
幾個小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去,一位阿嬤牽著她的孫子,不斷地叮嚀:「有新厝住,要好好讀書,不應擱啪啪走(不要再到處亂跑)!」
上班族也陸陸續續地整裝出發。
一天的生活就要展開。
「我們終於有個家了,從此可以跟帳棚說拜拜!」
災民們說,自從地震後,
已經好久沒這麼開心地笑了。
位於南投市光明南路的大愛一村,自九月底慈濟人在此動土興建,不到一個月即完成了一百六十二戶住屋,另外還有一間社區圖書室和一間警察室。
經南投市公所抽籤分配後,無家可歸的災民終於在十月二十四日歡喜遷入「新家」。一晃眼,他們在大愛一村已生活將近一個月了。災民們說這一個月的日子才真正恢復「人」的生活。
入住當天,整個大愛一村如同辦喜事般,人聲鼎沸,災民們一家大小將搶救出來的家具搬入新家,扛沙發、搬床、抬櫥櫃、推冰箱……一個接著一個穿過村裏的寬廣巷道,如同媽祖繞境般,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我們終於有個家了,從此可以跟帳棚說拜拜!」災民們說,自從地
震後,已經好久沒這麼開心地笑了。
許多人沒來得及將家當搶救出來,看到人家熱鬧地搬家,好不羨慕;直到進入屋內,看到全新的衛浴設備、流理台、廚房吊櫃、抽油煙機、熱水器及紗窗已經裝設齊全,還有志工們為他們送來的瓦斯爐、收音機、電子鍋、棉被、毛毯、米糧、泡麵、礦泉水、緊急照明燈……眼睛不禁一亮,「都幫我們準備好了,真不敢相信!」內心一陣悸動,久久無法自己。
「這樣擺比較好看啦!」災民一家大小忙著布置新家、清洗家具,好像大過年一般。當天一早,一百多位志工已將災民的「新家」打掃乾淨,所以他們可以很快地將家裏就緒。
沙發、籐椅一擺,再加上幾幅畫,就成了一個溫馨的小家庭,許多災民精心地將家裏布置得美輪美奐,還有人將自己撰寫的書法貼在客廳及房間牆壁上,宛如騷人墨客的雅築小居。
「雖然只有十二坪,看起來可不小,桌子、沙發、床、櫥櫃樣樣都擺得下,而且剛剛好。」布置好後,災民們不禁讚歎房子設計得完善精準,「好像都是量身訂作的一樣!」
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火鍋,如同除夕團圓飯一般,「恭喜!恭喜入新厝!」親朋好友也前來道賀,索性大家就泡起茶來聊天,「過去一個多月像是在地獄,現在感覺像到了天堂!」災民們說。
大愛一村大約容納了九百多名災民,
他們來自不同社區,
但背後都有一個共同感傷的故事。
翌日,許多人都起了個大早,將搶救出來的神明及祖先牌位「請」回家,虔誠地燒香、拜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人。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嬤還熱心地請志工到家裏吃湯圓:「多謝恁起這麼好的厝給阮住!那嘸,不知影要住帳棚住得何時?」阿嬤握著志工們的手說。
雖然大愛一村是災民臨時住所,但是整體設計相當完善,不僅有圖書室、兒童遊樂場、寬敞整齊的紅磚步道,還有美麗的庭園造景,每戶周遭都種有小樹、小花,每十六戶之間還有一個造景綠地供人休憩,難怪災民將這裏稱作度假別墅!
考量社區居民安全及心理調適問題,社區內也設有社工室及警察室,當地中興分局每日派遣三至六名警員進駐,全天候維護社區安全。
「這裏的環境規畫及景觀設計很人性化,而且房子三面都有窗戶,採光通風佳,到外面找房子可能也找不到設計得這麼好的社區。」住戶黃安欽說。
大愛一村大約容納了九百多名災民,他們來自不同社區,但背後都有一個共同感傷的故事。
四十三歲的蕭太太,先生在地震中不幸喪生,三棟房子也在一夕之間全毀,以前一家子都是靠先生種果樹、養蜂維生,往後四個孩子和老父老母都要靠她扶養,來不及收拾悲傷,艱苦的日子已經緊逼在後頭。
「先生走時,我曾經對他說,請他安心地去,我會好好照顧四個孩子和父母親。以後無論日子多麼苦,我一定要堅強去面對!」蕭太太堅毅地說:「雖然我是個女人家,果園的苦差事一樣可以勝任。」
九二一地震後不久,住在彰化的一位師姊曾去關懷她,這位師姊和她有著共同的命運,多年前先生不幸溺水喪生,那時她才剛懷孕,小寶寶還未出世就沒了父親,但她卻因此更加堅強地面對生活,並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學習付出愛。
「聽了她的故事之後,我很感動!當她遭遇到這樣悲慘的事,還可以來關心別人,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慈悲心,所以我更要堅強地站起來!」蕭太太說。
每天早出晚歸的她,上山處理果園農事,扛起一家的重擔後使她更勇於面對悲傷,不再以淚洗面;女兒也輪流負責烹煮三餐及家務,幫媽媽分憂解勞。
雖然富裕的日子不再,三棟房子沒了,但是蕭太太說:「十二坪的小屋也很溫暖,而且應有盡有。有個穩定的家,就要好好重新出發,不要辜負許多志工們的愛心。」
「這裏比我們原來租的地方還要好,
有三個房間,我們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全家人擠一張床睡覺了。」
小女孩高興地說。
地震後,許多人由富轉貧,貧者更貧。四十八歲的阿金一家是低收入戶,也是慈濟照顧戶,一家三口皆靠先生賣豆花過日子,一場地震不僅使得住處全毀,也將所有的家具、謀生工具摧毀。原本患有氣喘的先生,
因為一個月來都睡在帳棚,致使病情更加嚴重。
「阮尪已經一個多月沒法度工作,阮有糖尿病也沒法度做工,連三餐攏呷不飽,哪有錢租厝?要不是慈濟起厝給阮住,真的不知影要住帳棚住到什麼時候?」阿金說,原本她不知道市公所安排的抽籤日期,還是師姊通知她去的,「那天阮抽到厝,真正歡喜到眼屎流下來。」
阿金知足地說:「有一個安定的厝,阮已經很滿足了,等阮尪身體卡好一點,就可以再賣豆花,重新再來。」
丈夫早逝、獨力扶養四個孩子的阿麗,地震後不僅租的房子全毀,還因請假處理家務遭到老闆革職,「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還好有這個臨時住處,否則不知道要流浪到什麼時候。」原先他們都是偷偷睡在人家的工廠裏,白天則四處流浪。
搬進大愛屋那刻,她的小女兒高興地歡呼:「這裏比我們原來租的地方還要好,有三個房間,我們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全家人擠一張床睡覺了。」
十九歲的阿偉也在這次地震慘遭失業,因公司要維修必須歇業半年,他只得另謀他職,但原本當地經濟就不景氣,遭逢地震更是滑落谷底,加上阿偉只有國中學歷,更是一職難求;阿偉的父親已是七十二歲的老人家,後半輩子都完全寄託在阿偉的身上。
如今阿偉和父親的生活,暫時靠父親的老人年金及慈濟捐贈的米糧度日,「一直靠別人救濟也不是辦法,還是得趕快找到工作。」阿偉說,他想要找個大夜班工作,白天可以照顧父親,也可以念點書,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十多歲的許先生才剛買新房不久,卻毀於這次地震當中,太太即將在明年一月臨盆,這一個月來他暫住朋友家,太太則住娘家,遷住大愛屋後,他高興地說:「終於可以和太太團圓了!」
未來雖要面對兩百多萬元的貸款壓力,但許先生樂觀地說:「我們會打拚賺錢,讓寶寶過好日子!」
短短半個月,大愛一村的村民由陌生到熟悉,
共同的命運讓他們珍惜在此相聚,
更能彼此關懷。
災民遷入大愛一村半個月後,我再度造訪這個新社區。
早晨的大愛一村充滿活力,庭園裏、街道上到處可見人們在運動、晨跑;黃昏的大愛一村充滿祥和,夕陽灑了一地餘暉,孩童在紅磚道上快樂地騎著腳踏車,婦人帶著小嬰兒出來散步、玩耍,老人家在庭園裏下棋、泡茶……
接近六點鐘,家家戶戶就開始傳出清脆的炒菜聲,當夜晚悄悄地來臨,街燈也一盞一盞地亮了起來,映照著紅磚道及庭園,蟲兒也奏起動人的交響樂。許多人家不願錯過美麗的夜景,都團聚在庭園裏賞月、看星星。一片溫馨的景象,彷彿來到鄉村農家。
短短半個月,大愛一村的村民由陌生到熟悉,共同的命運讓他們珍惜在此相聚,更能彼此關懷。
張媽媽因為工作關係常常感到胸口疼痛,一位住戶的朋友是中醫師,馬上請來朋友為她免費看診;李先生因地震受傷,必須靠太太外出工作養家,兩個孩子白天沒人照顧,身為家庭主婦的陳太太義務充當保母看顧;湯爺爺是個獨居老人,隔壁鄰家常常前來探望,送來許多蔬菜、水果,宛如一家人……
■
兩年後,住在這裏的人們終將各奔東西,但這段生活也許將成為他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回憶--曾經他們相聚在此,一起共度最艱難的時期,還有最溫馨的歲月,在每個日出、日落裏。
▲打造夢土
「失而復得」
◎撰文/范毓雯
【安身計畫】
大愛小屋
「妳們看,牆壁我都不捨得釘呢!」
張先生指著用磁鐵掛勾懸掛的月曆說。
失而復得,總是令人格外珍惜。
時隔一個星期,再度造訪張氏夫婦,問及他們入住大愛屋的感受,張先生露出如在炙熱沙漠中淬取到一口沁涼甘泉般舒適暢懷的神情說:「真是無法形容啦!」
還記得十一月二日豐原市豐洲路二十戶大愛屋入住當天,遇到張先生時,類似的神情也乍然而現,因為總算企盼到住進大愛屋了,但一提及殘破的家園,取而代之的是一張落寞的神情。
「小姐,妳沒親眼看到,妳看到的話也會心酸的,如今家當全毀,連個碗都不剩!突然間不知道要買些什麼?」當時張先生苦笑著。
如今再踏進張先生的住所,發現才入住一個星期的張家可說是一應俱全,張太太的娘家還像嫁女兒時為他們的新居「ㄍㄧㄣ灶」一樣,添購電冰箱、茶几等家具用品。
「那碗有沒有呢?」我順口問了一下,張太太三兩步立即從廚房裏將碗拿出來讓大家瞧一瞧;張先生則在旁順手一指說:「師姊,妳們看,牆壁我都不捨得釘呢!」月曆是用有磁鐵的掛勾懸掛,「失而復得」總是令人格外珍惜。
戴太太輕拍著躺在沙發椅上睡覺的小女兒說:
「能夠安心睡,真是一種福氣!」
走進曾太太的住所,迎面而來的是四張不約而同的笑容,她和先生、四歲的兒子及父親一家四口才剛用完餐。
曾太太的笑容讓我印象格外深刻,十一月二日那天,她還因為不確定到底可不可入住大愛屋而顯得抑鬱寡歡,不過在確定被分配到後,曾太太說她高興地簡直不敢相信。
「原先還煩惱過年時要住哪兒?租屋又貴、也不一定找得到房子可租。」曾太太邊餵兒子邊說。
「慈濟有心要蓋屋,妳不用擔心
啦!」曾先生氣定神閒地對太太說,畢竟住在帳棚四十多天沒水沒電的日子,教誰也不願再領教了。
曾太太口中暱稱的「弟弟」,一面玩著地上的玩具,一面鼓著兩頰咀嚼嘴裏的食物,曾太太說「弟弟」之前只要一靠近倒塌的屋舍就會直嚷著:「媽媽,媽媽!地震房屋危險,趕快叫阿兵哥挖掉。」連住家一步都不願靠近,但是來到大愛屋卻很自然地走近,一點兒也不害怕。
九二一大震造成豐原市向陽永照大樓、歡喜國社區等房屋倒塌。劉先生一家人才住進歡喜國社區四個月左右,尚在支付貸款的房子卻因地震而毀於一旦;從劉先生口中得知,有人尚在九月十九日入住,僅僅享受不到三天新居的喜悅,就如夢幻泡影般地消逝。
恰巧的是,劉家在歡喜國的鄰居戴太太一家,在住進大愛屋後又成了鄰居,難怪劉先生說:「注定要做鄰居的啦!」
「住在朴子活動中心,一點隱私權都沒有,住到小孩子都感冒了!所以大愛屋一交屋,我們就趕緊搬了進來,這裏舒適多了!」戴太太輕拍著躺在沙發椅上睡覺的小女兒,不禁深深地感嘆:「能夠安心睡,真是一種福氣!」
「有兩年的時間可以重新出發,算是蠻充裕的了。」
蕭太太洋溢著一股安心的笑容。
隔夜,來到建在新社鄉新社國小東新路旁的大愛屋,這兒少了豐原大愛屋旁車輛來往的穿梭聲,卻多了鄉間的恬靜安詳。
「總算安心下來了,慢慢回復到震前正常的生活。」蕭太太泛紅著眼眶、坐在客廳輕撫著胸口說。
蕭先生在十月中因病住院治療,因此家計完全落在蕭太太每月一萬出頭的薪水上,光是先生十月份的醫藥費就需九千元,加上震後租屋的四千元等開銷,未來生活簡直不知如何是好!
十一月領到震災健保卡後,醫藥費減為每月三千元,加上月初入住大愛屋又省下四千元房租,儘管還有兩個就讀國小六年級與國三的女兒要撫養,但比起前些日子只能整天以淚洗面,蕭太太如今已是如釋重負,對未來也較不恐懼了。
「有兩年的時間可以重新出發,算是蠻充裕的了。」蕭太太期待先生身體早日康復,也希望明年兩個女兒都能順利畢業。
上星期相繼入住大愛屋後,
蕭小妹和王小妹放學後又可結伴同行了。
和蕭太太小女兒同樣就讀新社國小六年級的王小妹妹,本來就是好鄰居也是好朋友,「我們放學後都一起回家。」上星期相繼入住大愛屋後,兩人放學後又可結伴同行了。
「喜歡住這裏嗎?」我好奇地問王小妹妹。
「這裏很漂亮,而且空間寬敞;阿嬤住一間、爸爸和哥哥住一間,還有我自己住一間。」王小妹妹口齒伶俐地回答。
「住這裏比較快樂!」臨行前王小妹妹還忍不住地補充一句。
住在蕭太太對面六十七歲的張伯伯,有了遮風蔽雨的房屋後,最希望的就是明年能夠回大陸貴州為百歲的父親祝壽。「父親從電視上知道台灣地震,他老人家焦急得不得了,一個星期後我聯絡上他,告訴他我很好、很平安,不用擔心!」
形容震後四十多天的日子為「流浪漢」的生活,張伯伯露宿在住家附近幼稚園所搭建的鐵棚下,雖可蔽雨,卻必須每天忍受著潮濕的地氣與呼嘯而來的秋風。如今入住大愛屋後,張伯伯感覺「心靜多了」。
▲打造夢土
找回我們的「國寶」
◎撰文/莊淑惠
【安身計畫】
大愛小屋
飽滿的陽光、流通的空氣、青蔥的綠地、溫馨的小屋,
「這是慈濟人、社會人士用愛的雙手砌成的,
我們會在這裏勇敢的站起來,讓這個社區充滿愛的生命力!」
「常懷念中山國寶的生活,晚上可以聆聽鋼琴、笛聲或小提琴等樂聲,聞到家家煮菜的香味,真希望那分溫馨的感覺能延續到這裏。」十一月十日,搬進斗六大愛村的盧淑珍說,地震後,她在中山國寶等了十二天,才找到先生與女兒屍體,對失去至親的人,心靈的創傷不是金錢可以彌補的,「很感謝慈濟人一直陪伴在我身邊!」
震後迄今一個多月了,
失去家園的居民不是投靠親友,
就是住在臨時帳棚裏。
斗六市中山國寶大樓震垮後迄今一個多月了,失去家園的居民不是投靠親友,就是住在臨時帳棚裏。原住在國寶大樓十一樓的張溪泉夫妻與兩個小孩,就是一直暫居親戚家。
這幾天,張溪泉把從倒樓搶救出來的家具陸續搬進大愛屋,「想到從此不用一家四口擠一個房間,真是高興極了!」
「媽媽,我們不要再住五樓了!」陳英昭的兩個小孩,因親眼目睹自己的房子砰然倒下,迄今仍舊害怕住樓房。因心疼孩子夜裏常做惡夢,陳英昭趕緊登記大愛屋,「雖住戶不多,卻很安全,格局也不錯!」
剛搬進國寶大樓三個月、新婚不久的許吉彥夫婦,樓倒後,原先只期待有個殼能暫時安身立命就好,「沒想到慈濟提供我們這麼好的環
境,還提供瓦斯爐、熱水器、流理台……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
「終於有個可以遮風蔽雨的地方了!」代表母親參加入住典禮的黃崢思說,父親在九二一地震中往生,姊姊脊椎被石塊壓成重傷,原已受傷的母親因一直在醫院照顧姊姊,也累得病倒了。
住中山國寶六樓的陳昭銘夫婦,災後因一直在醫院看護重傷的女兒及車禍受傷的公公,只好將就讀國一的兒子寄養在友人家。「現在大愛屋已經交屋,終於可以將兒子接回來一起住了!」
經歷一場生離死別的巨變,
住戶的感情似乎變得更親近了。
「這裏住戶雖只有十一戶,但大家面臨的災難是同樣的,未來社區若有任何事情要推展,相信可以容易達成共識!」盧淑珍說。
「我對這個小社區也有很高期待,希望大家相互扶持,回到像以前中山國寶大樓的中庭花園--媽媽們彼此話家常、小朋友嬉戲玩耍的畫面,將社區居民互動的感覺找回來。」被推選為村長的許吉彥如此期待。
「震前,中山國寶的住戶彼此並不很熟識;震後,大家經歷一場生離死別的巨變,彼此的感情似乎變得更親近了。」
為了更了解大家目前的生活情況,許吉彥逐一拜訪大愛屋的住戶:「剛與震後一直在醫院照顧女兒的陳太太聊天,發現她的情緒還很低落,需要大家多給予關懷。這讓我感受到,自己要趕快站起來,才能帶領大
家走出傷痛,回復到從前快樂的景象。」
驚慌的日子終於要結束了,
面對未來的生活,
「我們會勇敢地站起來!」
「感謝大家讓我們有愛的小屋,雖然這些房子不比中山國寶豪華,但卻是慈濟人、社會人士用愛的雙手砌成的。驚慌的日子終於要結束了,面對未來的生活,我們會勇敢地站起來,也希望十一戶居民團結一起,好好規畫經營這個社區,讓它充滿愛的生命!」入住典禮當天,盧淑珍代表十一戶住民表達了對慈濟人的感恩。
「您好,需要幫忙嗎?這置物架會組裝嗎?」陽光溫暖地灑在兩排大愛屋間的步道上,慈濟人熱心地將兩床棉被和棉衣、五公斤的米、收錄音機、緊急照明燈、置物架、靜思語系列書籍及錄音帶等送到每戶家中。
雖然,暫時沒有悠揚的琴聲、晚餐的菜香,也沒有孩童嬉戲的笑聲,以及媽媽們話家常;但,飽滿的陽光,流通的空氣,青蔥的綠地、溫馨的小屋,已讓中山國寶居民心中,勾勒出一幅小而美的社區生活景象。
▲迎向未來
打造希望學園
◎撰文/葉文鶯、張旭宜
【希望工程】
踩著清晨的陽光前進,讓身後的大地拉出一條長長的影子;明亮的課堂裏,不時傳出琅琅的讀書聲;寬闊的操場上,爭相競逐的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
讀書,是孩子的生活重心;學校,是學童追求知識的殿堂,然而,九二一地震造成中部災區八百多所學校校舍倒塌,家長、校方、教育單位,甚至社會各界,都不免為之心急。即使不放棄僅存可用的建築物,多數學校仍必須遷就有限的學習空間,以併班、輪流上課、借用他校教室,或在帳棚、組合教室裏上課,部分學生則迫於環境因素,不得不到外地寄讀或轉學。
證嚴上人說,教育工作不能等,若復健時間拖得太長,不但學生的心收不回來,也將使得教育出現斷層。援建校舍是一項龐大的負擔,但是,慈濟願以「愛」來承擔--援建南投、台中、嘉義三縣共二十八所中小學,只為號召眾人善心,帶動更多民間力量一同加入。
大愛撫平大痛,慈濟以溫柔、包容和體貼,撫慰受災者的創痛,也以智慧為學子描摩校園藍圖,為學子打造希望學園。「希望工程」計畫在明年三月前完成建照申請及工程發包,期望在公元二00一年八月前,完成各校重建工作。
「希望工程」慈濟援建學校一覽表
┌─────┬───┬────┬───┬───┬────┐
│ 縣市 │鄉鎮別│ 校名 │ 班級 │ 學生 │教職員數│
├─────┼───┼────┼───┼───┼────┤
│ │ │中寮國中│ 9 │ 290 │ 27 │
│ │中寮鄉├────┼───┼───┼────┤
│ │ │爽文國中│ 6 │ 126 │ 16 │
│ ├───┼────┼───┼───┼────┤
│ │草屯鎮│旭光國中│ 41 │ 1183 │ 117 │
│ ├───┼────┼───┼───┼────┤
│ 南投縣 │ │集集國中│ 11 │ 327 │ 32 │
│(十四所)│集集鎮├────┼───┼───┼────┤
│ │ │集集國小│ 8 │ 194 │ 15 │
│ ├───┼────┼───┼───┼────┤
│ │ │竹山國小│ 39 │ 1351 │ 71 │
│ │ ├────┼───┼───┼────┤
│ │竹山鎮│社寮國中│ 6 │ 215 │ 18 │
│ │ ├────┼───┼───┼────┤
│ │ │延平國小│ 23 │ 784 │ 40 │
│ ├───┼────┼───┼───┼────┤
│ │ │埔里國中│ 50 │ 1850 │ 140 │
│ │ ├────┼───┼───┼────┤
│ │ │埔里國小│ 80 │ 2826 │ 132 │
│ │埔里鎮├────┼───┼───┼────┤
│ │ │大成國小│ 18 │ 602 │ 36 │
│ │ ├────┼───┼───┼────┤
│ │ │大成國中│ 39 │ 1415 │ 105 │
│ ├───┼────┼───┼───┼────┤
│ │國姓鄉│福龜國小│ 7 │ 160 │ 17 │
│ ├───┼────┼───┼───┼────┤
│ │南投市│中興國中│ 42 │ 1594 │ 108 │
├─────┼───┼────┼───┼───┼────┤
│ │ │塗城國小│ 96 │ 3700 │ 159 │
│ │ ├────┼───┼───┼────┤
│ │大里市│大里國中│ 33 │ 1171 │ 83 │
│ │ ├────┼───┼───┼────┤
│ │ │瑞城國小│ 62 │ 2318 │ 101 │
│ ├───┼────┼───┼───┼────┤
│ │ │五福國小│ 11 │ 246 │ 19 │
│ 台中縣 │霧峰鄉├────┼───┼───┼────┤
│(十二所)│ │霧峰國小│ 59 │ 2023 │ 96 │
│ ├───┼────┼───┼───┼────┤
│ │太平市│太平國中│ 54 │ 1864 │ 130 │
│ ├───┼────┼───┼───┼────┤
│ │ │東勢國中│ 61 │ 2340 │ 143 │
│ │東勢鎮├────┼───┼───┼────┤
│ │ │東勢國小│ 67 │ 2356 │ 104 │
│ ├───┼────┼───┼───┼────┤
│ │ │石岡國中│ 13 │ 434 │ 36 │
│ │石岡鄉├────┼───┼───┼────┤
│ │ │石岡國小│ 16 │ 480 │ 30 │
│ ├───┼────┼───┼───┼────┤
│ │豐原市│豐東國中│ 75 │ 2929 │ 150 │
│ ├───┼────┼───┼───┼────┤
│ │新社鄉│新社國小│ 19 │ 605 │ 33 │
├─────┼───┼────┼───┼───┼────┤
│ 嘉義縣 │番路鄉│民和國中│ 9 │ 403 │ │
│(二所) ├───┼────┼───┼───┼────┤
│ │民雄鄉│大吉國中│ 9 │ 297 │ │
├─────┴───┴────┴───┴───┴────┤
│總計:28所(國中15所、小學13所),學生34,083人 │
└───────────────────────────┘
製表日期:1999.11.20
▲迎向未來
沒有教室的課堂
◎撰文/葉文鶯
【希望工程】
找不到有屋頂、牆面的空間,只好實施「戶外」教學;
雖然空氣新鮮許多,卻免不了蚊蟲與幾近隱形的「黑金剛」偷襲;
毀損教室拆除期間,怪手與電鋸齊聲灌耳,
連耳膜也感覺在地震。
清晨,災區學子從補強修整過的家,或借住的親友家,或空地帳棚、車上走出來,經過變容的街景,或許也改變了行進路線,再走向光景不再的校園。
隨著災區民眾現階段的安身或遷移,他們的子女也因家庭與學校的受災,改變了住家和學習環境,甚至轉學或依親寄讀。
被震垮的教室不計其數,
學生到哪裏上課?
校方為此傷透腦筋。
校方被要求儘早復課,一來顧及正常學習,二來家長忙於重整家園,可減輕其照顧負擔,再者回復災前生活模式,藉師長及同儕的鼓舞,有助於學生心理復原,將震災影響減至最低。
然而,被震垮的教室不計其數,學生到哪裏上課?校方為此傷透腦筋。
草屯鎮旭光國中偌大的禮堂裏,講台上有一個班在上課,講台下方則以木櫃及看板架子分隔成幾個班,左右兩側則是成排辦公桌椅,師生共用一個空間。人多也是「熱」「鬧」,錯落其間的電扇、吊扇,怎驅得了秋老虎的高張氣燄?
禮堂、倖存的教室及專科教室被進駐外,有些班級著實找不到有屋頂、牆面的空間,只好實施「戶外」教學,在樹下搭帆布棚上課。雖然空氣新鮮許多,也擺脫呆板的空間隔局,卻免不了蚊蟲與幾近隱形的「黑金剛」偷襲,又值毀損教室拆除期間,怪手與電鋸齊聲灌耳,幾位工人將毀壞的門窗框架敲得匡啷作響,耳膜感覺在地震。
大里市瑞城國小三棟大樓,僅有一棟勉強堪用,校方為顧及安全,只開放一樓給六年級使用,三至五年級的學生則在操場搭棚架,併班上課,原本狹小的校地,因而更顯侷促。
總務主任林淵輝表示,以前教室內有電視、錄影帶,可提供老師多樣式的教學,或透過投影片補充教學不足,藉以維持孩子的新鮮感;現在帳棚內僅只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位老師,教學效果當然不比從前。
埔里鎮大成國小僅存一棟大樓,一樓是行政辦公室,二樓暫放教具,大樓部分空間損壞嚴重,正等待被「截肢」,學校不放棄爭取全拆重建的希望。有個班級藉著至少有片屋頂、一面牆的小小司令台充當教室;高年級學生人手一張椅子,帶到操場跑道集合,老師就地傳道授業;跑道內有個班級正在進行團體遊戲;跑道另一方角落則聚集數十頂張開的鮮豔帳棚,等待主人入夜歸營。
或採行上、下午輪流上課,
或以同年級併班方式解決,
或繼續放假等待簡易教室完工。
操場顯出有容乃大的氣度,不過隨著跑道旁簡易教室的完工,這樣的生態將有所改變。
十月二十九日,大成國小師生抬著講台和教具,走過凹凸不平的黃泥地,避開扭曲的鋼筋鐵條,進入簡易教室。幾個孩子以抹布擦拭桌面、櫃子上的灰塵,有了屬於自己班級的教室,總算可以逐步進入學習常軌。
有的學生留在教室抄寫作業;有的忙著搬遷教室、
進進出出;有的學生在廁所裏排隊,聽聞上課鐘響倒也不慌不忙。當鐘聲不再約制學生的動靜,校園秩序可見一斑。
東勢國中正在拆除禮堂,噪音和灰塵同時釋放,一位老師和學生雙雙戴著口罩在戶外談論功課,一旁的臨時福利社大排長龍。總務主任張士達說,簡易教室距離本校兩三百公尺,凡在簡易教室上課的班級遇電腦或體育課,一定要回到本校來,因此下課時間得再延長,課表也須重新調整。
塗城國小地震前有三千五百多名學生,扣掉因轉學、寄讀、罹難,目前最起碼還維持兩千七百名學生。因校內建築正在拆除,只好借用光正國中上課,高年級使用正常教室,四年級以下則利用空地搭蓋帆布棚,分為上、下午輪流上課。
因應教室使用量不足,有的學校採行二部制,有的則以同年級併班方式解決。前者造成家長的困擾較多,因為必須兼顧工作與接送孩子;後者則造成部分學生的不適應及導師負擔。
有的學校等待簡易教室完工,以便與可用教室合併使用,讓學生回復原班級、正常時段上課,不過諸如埔里國小這所擁有兩千八百多名學生、八十個班級的大校,為了配合簡易教室全數完工的時間,校方遲至十一月八日才復課,期間光來自家長的頻頻催促請託,就令校長大呼吃不消。
災區復課情形不一,
但大家始終相信--
未來會更好!
面對台灣普遍的升學壓力,災區國三學生通常最早復課,也最優先被安排使用正常教室或簡易教室,以
免影響學習效果;為了趕上進度,部分學校已經取消週休二日制,或利用晚間加強補課,且計畫將寒假假期縮短。
但對於位處偏僻的爽文國中和社寮國中來說,為顧及學生安全,根本不能實施晚自習;即使想利用星期假日,但因國中生往往是協助整理家園的得力助手,校方對此也諸多體諒,大幅減少學生假日在校時間。
此外,一般學生或可突破硬體限制,容許較大的「克難」學習空間;然而對特教班學生而言,既無法廣泛實施「戶外」教學,專用教室與特殊教具的使用需求更難以替代。
旭光國中特教組組長洪紹焮指出,特教班的教室像個小家庭,培養學生自我照顧及生活能力的訓練;災後因教室與教具遭到毀損,必須等到教室重建後,才可能改善硬體教學設備。
其實除了毀損問題,校園設備被竊也是一大問題;不僅災區民眾家中財物遭竊時有耳聞,連學校好不容易搶救回來的硬體設備也常告遺失。
這些設備有的堆放在教室、有的暫放車棚,或堆疊在球場、走廊,以帆布棚遮陽避雨,有的學校甚至還在操場加蓋簡易倉庫以便堆放。面對宵小乘人之危的憾事,校方怪只怪門戶上鎖不易而導致校產不保。
災區校園的復課情形,對學生、家長、校方三方面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儘管在接受與妥協、配合與努力之間擺盪,卻總是不放棄「未來會更好」的希望。
▲迎向未來
中寮學童遊學記
◎撰文/張旭宜
【希望工程】
有被愛的經驗,才能學會愛人的能力。
兩個星期的遊學之旅,不但成就至誠國小師生愛心的出口,
中寮的孩子也因愛心灌溉,結出愛的果實。
「慈濟媽媽好!」王貴美一進宿舍,孩子們的聲音此起彼落。
剛洗完頭髮的小女孩,一邊用大毛巾拭水,一邊到她跟前說:「慈濟媽媽,請妳幫我吹頭髮好不好?我還要綁兩條小辮子喔!」
寫功課的孩子將作業簿湊近她的身旁說:「請問這個字是不是這樣寫?」
晚上就寢後,也有孩子惺忪著睡眼喚醒她:「慈濟媽媽,我想上廁所!」
家長獲知慈濟人將代為照顧子女時,
寄讀人數馬上激增至三十八人。
九二一震災後,災區學校殘破,無法提供正常教學環境。台南市政府認養一百二十五位中寮鄉學生,分散在三個小學寄讀;其中,協進國小寄讀了三十八位中寮鄉至誠國小學生。
說到這段「遊學」因緣,至誠國小校長楊常婉滿是感激地表示:「學校危樓拆除需耗時兩個星期,台南市政府張開雙臂歡迎我們前往遊學,但學生家長擔心孩子長期在外無人照料生活飲食,剛開始只有十二位願意前往。」
楊校長向協進國小校長林文雄反映家長的擔憂後,林校長卻高興地表示,已請校內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何阿梅代為聯繫台南慈濟委員,且獲得全力支持的承諾。
「家長得知慈濟人要代為照顧子女,遊學人數馬上激增至三十八人。」楊校長說,這是因為中寮鄉親都看到慈濟人在災區的用心和盡力,小孩子或許不知道慈濟,卻都認得
「藍天白雲」。
為了迎接這群小遊學生,協進國小不但添購全新的寢被及大型洗衣機,並將新啟用不久的視聽教室挪作宿舍之用。學生白天隨班附讀,晚上和假日則接受來自台南各界的愛心澆灌。
孩子口袋滿滿的零食、宿舍堆積的禮物、不虞匱乏的各式餐飲和絡繹不絕的知性旅程,顯現出古都的熱情和愛心。所有的一切只為安撫稚童受驚嚇的心,喚回學子臉上的笑靨。
剛開始,孩子們想家、想回去;
兩個星期後,孩子的眼神變得熟悉自在。
「我們巴不得去災區服務,現在他們能來,當然是張開雙臂歡迎!」協進國小五年二班導師何阿梅的班上,也有四位至誠國小的女學生隨班附讀。
「其實他們的心靈很脆弱!」何老師說:「有一次上音樂課,大家在唱『紫竹調』,兩位小朋友突然趴在桌上大聲抽泣。幾個學生懂事地過去輕抱安慰,音樂老師也貼心地任他們用淚水宣洩悲傷。」
我想起在小山坡上的至誠國小,溪水淙淙的綠色台地,一進校門就聽到孩子的笛聲與鳥鳴,宛若天籟般在山環水抱間輕舞競逐。都市的繁華富麗再怎麼魅惑心目,還是難敵紫竹調的輕觸鄉魂。
剛開始,孩子們想家、想回去;兩個星期後,孩子的眼神變得熟悉自在。每當體育課進行接力賽時,小遊學生紛紛成為班上同學競相拉攏、挖角的對象。何老師笑著說:「有時校方會為小遊學生安排出外參觀的行程,班上同學會慫恿他們不要去,留下來一起玩。」
「十月二十二日嘉義大地震時,
他們馬上衝出去!」何老師心疼地說:「經歷過災難的孩子畢竟不同。他們到操場後驚魂未定,待回過神來才抱頭哭泣。」
餘震結束,孩子立刻打電話跟家人聯絡;當協進的學生看到至誠的孩子來打電話,紛紛自動禮讓他們。
孩子入睡後,慈濟媽媽還不能歇息,
蓋棉被、關窗戶,半夜帶小朋友上廁所……
雖然慈濟媽媽陪伴的時間是從每天晚上六點到隔天早上七點,但有的師姊會早一點來做準備,白天離去前也先將宿舍打掃後再離開。師姊對於能照顧中寮的孩子顯得相當高興。
「我們是扮演媽媽的角色。」王貴美說,慈濟媽媽協助打理孩子的生活瑣事,例如為他們準備晚餐、理髮、指導功課,晚上則陪伴他們就寢,為他們說故事、教他們比手語或閒話家常。
九點半就寢時間一到,有的孩子賴著不睡覺,不是翻來翻去,就是說頭痛、肚子痛。慈濟媽媽說,如果身體不舒服就要看醫師,但去看醫師前,要先向老師報告。聽到此話,孩子什麼毛病都好了。
何老師說,有個小男孩每天晚上都要慈濟媽媽「抱抱」才睡得著。孩子入睡後,慈濟媽媽還不能歇息,蓋棉被、關窗戶,半夜帶小朋友上廁所……楊常婉校長記得有天深夜,一位小朋友很不舒服,也多虧了慈濟媽媽幫忙協助送醫。
慈濟媽媽的表現讓協進國小老師留下深刻好評。因為校方也派老師輪值照顧孩子,老師看到慈濟媽媽總是輕聲細語、溫柔體諒,無不感佩!
■
說到孩子此行的收穫,楊常婉校長說:「他們學會愛的回饋。孩子因為這兩個星期感受到大量的愛,學會了愛人的能力。他們回來後,馬上寫卡片給協進的師生,想念時也打電話聯絡。」
關於這一點,何阿梅老師拿出學生給她的卡片,盛情邀約的熱度在字裏行間明顯感受。何老師說,「即使他們現在回中寮鄉了,還是會打電話來問好,甚至一有地震都特別打電話關切呢!」
對協進國小孩子的影響呢?何老師認為,孩子特別懂得把握因緣幫助別人。
有被愛的經驗,才能學會愛人的能力。兩個星期的遊學之旅,不但成就協進國小師生愛心的出口,中寮的孩子也因愛心灌溉,結出愛的果實。
▲迎向未來
校舍重建前
【希望工程】
校園重建非一時一刻所能完成,
組合宿舍、組合教室的陸續完工,
讓災區學生終於可以告別帳棚,
結束寄人籬下的求學生活。
《竹山高中組合宿舍》終於回到學校了
◎撰文/楊倩蓉
「睡在這裏很安心,就算地震來了也不怕!」
孩子們帶著羞怯的笑容,對師姊們鞠躬說:
「真的很感謝慈濟給我們這個新家喔!」
十一月九日清晨五時許,一陣搖晃再度驚醒竹山高中的住宿學生,「大部分同學還是熟睡著,不過我被地震搖醒後,想到現在是睡在新的組合宿舍,就一點都不害怕了!」就讀商經科三年級的楊雅婷笑著說。
寄讀生三兩天就打電話問何時能返校,
家長也不忍孩子住臨時帳棚。
九二一凌晨,沈睡的學生被劇烈的搖晃震醒,原本靠在牆壁的床鋪開始逆時針旋轉,許多學生都被嚇哭,在宿舍輔導員的指揮下,大家彼此扶持聚集到宿舍外操場。
飽受一晚的驚嚇,宿舍毀了,許多學生連家裏也倒塌了。校方連忙安排學生住宿問題,加開學生專車載送,或採寄讀方式讓學生盡量回到親
人身邊,甚至發動全校師生認養無家可歸的住宿生。
憶起那段忙亂的日子,學務主任張寬仁苦笑著說:「許多寄讀生三兩天就打電話問何時能返校,家長也不忍心孩子住在臨時帳棚,我們必須另外想辦法解決。」
怎麼解決呢?唯一辦法就是趕快建好宿舍,讓住宿生儘早回到自己的校園安心念書。
「十分感激慈濟為我們興建組合宿舍,但是我們最大的收穫不在宿舍的興建,而是看到更大的教育契機!」張寬仁表示,老師們常常利用戶外課程時間,要學生觀察慈濟人付出奉獻的精神。
於是,學校也有了新規定--學生每星期至少須奉獻一小時的義工時間,幫忙整理校園。校長謝耀亭說:「這是最佳的生活教育,在工作中撫平地震所受到的驚嚇。」
「把慈濟人當作學習對象,學生協助整理校園時,就算累得滿頭大汗、全身是泥,也非常高興,連垃圾分類都比以往進步多了!」張寬仁笑著說。
相較於學生的改變,竹山高中行政人員、亦是慈濟教聯會一員的宋美玉則開心地說:「以前竹山高中只有十幾位老師加入教聯會,這一個多月來,好多老師也紛紛主動詢問如何加入,現在約有五十位教聯會老師了。」
興建組合宿舍期間,一些學生家長都到現場協助,他們說看到慈濟人為孩子建宿舍感到相當安心。張寬仁說:「新的宿舍空間寬敞,家裏受災或住較遠的非住宿生,碰到天雨交通不便時,都可以住進組合宿舍來。」
傍晚,三十間組合宿舍燈火通明,
處處流盪學生的笑語聲。
歷經一個多月的流離失所,十
一月三日,住宿生再度回到熟悉的校園,住進嶄新的宿舍,在寬敞明亮的空間蹦蹦跳跳,一種新鮮卻又久違的神情洋溢臉上。
一天的課程結束後,大家迫不及待地返回新宿舍;傍晚五時許,樹蔭交錯中的三十間宿舍燈火通明,處處流盪學生的笑語聲,伴隨操場上孩子打球的叫喊聲,校園顯得生機勃勃。
張寬仁帶著微笑檢視眼前一切,他指著宿舍周圍說:「我們計畫在宿舍旁做一些簡單的圍籬來隔開宿舍和操場,昨天下午我到慈濟在集集蓋好的大愛屋參觀,發現綠化作得很不錯,我們要好好學習,發動學生一起動手美化居住環境。」
看到慈濟師姊前來關懷,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拉著師姊的手說:「比原先的宿舍大了一倍,還有自己的衛浴設備,我們住得很舒服!」
走進十二坪大的房間,通鋪上整齊放置慈濟贈送的棉被及貼心的盥洗用具,一位學生開心地打開特別設計的隱藏式置物櫃,展示她的生活用具;有的人在乾濕分離衛浴間的洗手台旁洗臉,旁邊傳來嘩啦的洗澡水聲;有的人坐在書桌旁準備功課……久違個把月的住宿生活,在輕鬆愜意的時刻重新找回。
「寄住在同學家覺得好彆扭喔,能夠回到宿舍,覺得好高興!」
「我家住得好遠,從住宿變成通車,一早五點就要出門才不會遲到,放學後回家又很晚了,根本沒時間念書。」
「寄讀在別的學校真不習慣,環境很陌生,功課進度也不同,天天都想回自己的學校。」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享別後心情,格外珍惜現在安頓下來的感覺,他們指著宿舍的天花板,與牆壁一角的緊急照明燈說:「睡在這裏很安心,就算地震來了也不害怕!」說完,這些孩子帶著羞怯的笑容對師姊鞠躬說:「真的很感謝慈濟給我們的這個新家喔!」
《大成國中組合教室》我們班有自己的家
◎撰文/葉文鶯
「再翻一次,我就把你做成牛排!」
在「地牛翻身後,我有話要說」的看板上,學生如此寫著。
隨著學校生活步入常軌,震災帶來的恐懼也愈來愈淡薄了。
細沙平躺,願作草皮的墊被;被剪成一片片的方形小草皮,以菱形圖案連結,仰望紅的、黃的、橘的、白的小花盆栽。慈濟志工為冬日粧點顏色,明亮的教室內,一個國三女生不禁分了心,自窗邊報以一抹淺笑。
災後校園乍現公園化景象,
難怪學生下課時總愛佇立窗邊,欣賞美景。
慈濟為埔里鎮大成國中搭建七棟組合教室,其中六棟教室已在十月二十五日供國三學生使用。十一月十日,另一棟分隔成廁所與六個班級導師辦公室的建築也已經完工,志工在當天進行最後階段的庭園綠化工作。
除了堅固舒適,還要求細緻精巧,負責埔里大愛屋、大成國中組合教室的總工程師,同時也是慈濟榮董的陳明雄表示,不論大愛屋或組合教室,慈濟都將綠化工作納入工程範圍。而這分環境美化,使得災後的校園乍現公園化的視覺享受,難怪學生被吸引,下課時佇立窗邊或廊下,大大方方欣賞風景。
「校舍的毀壞使我們無法回校學習,但因各位的協助和幫忙,讓我們重回校園讀書,因此我們會更加認真。功德無量!」
「謝謝你們讓我們的班有個家,使我們的學習不至於落後!」
……
組合教室前張貼了幾張海報,即將面臨聯考壓力的國三生甚至使用佛教語彙,表達對慈濟的謝忱。
又一次地震,
唯一堪用的一棟樓也變成危樓,教室更顯不足。
校長歐源榮回憶初拜訪證嚴上人,上人一聽說學校向教育部申請的二十間組合教室不敷使用,有六個班級必須利用車棚搭臨時教室,「上人問我:若是冬天或下雨,怎麼辦?我不知怎麼回答。他說:無論如何不能苦了孩子。」慈濟遂捐建組合教室。
九二一震災後,由於還保留一棟忠孝樓,加上教育部及慈濟所搭建的組合教室,校方原本宣布十月二十五日全面復課。然而,十月二十二日上午又發生地震,忠孝樓變成危樓,教室更加不足;校方為此再向教育部申請增建第二批組合教室,僅讓國三學生如期復課,國一、國二學生則輪流使用教室,每週上課三天。
規畫有一般教室、教師辦公室及理化、工藝等專科教室的第二批組合教室共二十四間,除了廁所工程還在趕工,教室與辦公室已在十一月十日完工,國一、二學生搬進所屬教室,即日起恢復正常上課。
為了儘早恢復學習環境,不但校方與各界的努力看得見,學生也多少付出心力。如災後至今,仍有民眾在大成國中操場內搭設帳棚,雖然跑道被空出來,但學生活動空間還是很小,只要一個班級跑步經過,便將使帳棚蒙塵;因此,體育課時間被用來協助整理校園環境,學生也頗能體諒這段「非常」時期。
■
隨著學校生活的正常化,九二一震災所帶來的恐懼愈淡薄,甚至此時再向學生問起地震的事,他們還需要回想一下呢!
在分享「地牛翻身後,我有話要說」的一塊看板上,學生寫著:「下次翻身溫柔點!」「你如果再翻、害大家,你試試看!」「再翻一次,我就把你做成牛排!」幽默也好,故意揚言恐嚇也好,如此的應變態度,應該很健康。
大成國中是慈濟「希望工程」現階段援助重建的二十八所學校之一,目前重建計畫進入建築設計階段,校方期待重建一個現代化的永久校舍,並融入「奉獻」與「大愛」的人文精神。
▲迎向未來
大愛為梁、智慧為牆 共建新學堂
◎撰文/張旭宜
【希望工程】
學校重建工作一日不完成,孩子一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
慈濟希望以眾人的大愛為梁,建築專業的智慧為牆,
為災區學子打造希望的學堂。
十月二十一日,再度踏上那被無常玩弄、地牛翻攪的中部土地。市鎮街道不時仍可見到強震傷痕和石礫堆積,不同的是,怪手發出的拆除聲響,取代了原先急迫的救護車聲;重建家園的願景,取代了地震初來時的哀懼驚恐。
九二一地震導致中部災區八百多所學校嚴重受損,學校重建工作一日不完成,孩子一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連帶著無數的家庭也受到影響。如何讓災後的黑暗,很快轉變成光明的希望,證嚴上人認為,教育就是這項「希望工程」,「八百多所倒塌學校的重建要由政府完全承擔,責任太重大,況且教育工作不能等,所以慈濟用愛來承擔,儘管經費如此龐大,仍然不自量力--擔起二十八所全毀中小學的重建工作,希望藉此帶動社會大眾一同來參與校園重建工作。」
慈濟「希望工程」目前援助台中、南投、嘉義三縣二十八所傾毀的中小學重建,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希望工程的設計理念結合學
- May 20 Wed 2009 07:21
1999年11月 396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