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2000.03.01 互為明鏡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一日《正月二十六(三)》
【靜思小語】與人相處,互為明鏡,照到別人的缺點,要溫柔為他擦拭一下。
師父的心情
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上人在志工早會裏談到,人生像一條煩惱的河流,在各種欲念中浮浮沈沈。
「有句話說『無風不起浪』,這個風是無明(註)的風。我們不知幾生幾世沈淪欲海中,稍有欲念,就會生起無明的風,掀起千尺高的波浪,淹沒我們的理智,也淹沒了我們的覺性。」
「唯有立願發心,向清淨的覺道去力行,才能脫離波濤洶湧的苦海。不過,凡夫總是反反覆覆,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因此浮浮沈沈,苦不堪言。」
數位美國慈濟人回到精舍,幾天來除了請示會務方向,也圍繞上人身邊聆聽法益。「菩薩道上要找到永恆的同伴,真的很難,儘管知心滿天下,但是能夠恆久同行者又有幾人呢?」
上人表示,只要看到「甘願做、歡喜受」的人間菩薩,就會生起愛敬之心;若聽到有人因為人事問題起煩惱而停滯、退轉了,就感到擔心又傷心。「哪一對父母不希望孩子之間很和睦?哪一對父母對於叛逆或翹家的孩子不心疼?大家都是我的弟子,很期待都能不後悔、不退轉,在菩薩道上一路走下去。」
上人長嘆表示,慈濟走過三十多年,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委員跟自己一樣都年紀大了。「心裏時常有著對弟子們的牽掛,尤其看到一些弟子儘管剛開始非常投入,但境界一轉,心又是載浮載沉,甚至因而退轉道心,令人十分心痛!大家既然選擇了慈濟這個法門,就要尊重自己的選擇;若沒有好好地堅持,往往道心的苗芽很快就會夭折。」
「每根手指咬下去都會痛,每個人都是師父心愛的弟子。」上人希望慈濟菩薩道上的每個人,都能相互鼓勵、扶持,「地藏菩薩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何況我們是同門同道同心,怎可不互敬互愛、彼此照顧?如果只關心千里外的苦難人,卻忘了自己身邊的人,是顛倒的行為。先把自己的心照顧好,才能好好去愛周圍的人,也才有力量去愛千里
之外的人。」
「大家都是凡夫,彼此相處難免有起無明的時候。我們可以相互做鏡子,彼此觀照言行舉止,如果照到別人的缺點,就溫柔地為他擦拭一下。」
上人的苦口婆心,讓師姊們流下淚水,表示會彼此相互扶持,更用心做慈濟,以「和」供養上人。
註:無明--愚癡,不明白道理。
▲衲履足跡
2000.03.04 感恩與尊重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四日《正月二十九(六)》
【靜思小語】被人指正,要「感恩的接受」;見人有錯,則「尊重的提醒」。
修行不離人群
天色如墨,清脆的鳥鳴聲從黑暗之中,忽遠忽近地傳入觀音殿裏,上人的法音就在這安詳的晨課時分,低低緩緩地流入大家耳畔。即將出門行腳,上人言及修行要旨,教大家用心顧好自己的慧命。
「學佛,簡而言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定要以信心、毅力與勇氣來斷除壞習氣、增長慈悲心,才能轉凡夫心為聖人心。」
上人表示,真正的慈悲,是推己及人、由近而遠--先讓自己心靈輕安自在,才能讓周圍的人常常感覺很快樂、無煩惱,進而推廣到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
「凡夫是非不清、道理不明、自甘墮落,真正是可憐的眾生。我們不能始終停留在凡夫的境界,應該將自己的清淨佛性發揮出來,要『慧命自救』啊!」上人強調,慧命是在眾生中成長,就如蓮花生長於污泥之中,修行不能脫離人群,所有人都是鞭策我們慧命增長的人。
「在慈濟的修行道場,大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習氣與生活方式,與人互動時要經常反省自己。當被人指正,必須『感恩的接受』,見人有錯,則『尊重的提醒』。人與人相互關心與成就,在個人來講是成功的修行者,對整體而言也是最美好的修行團體!」
莫三比克水患
志工早會,上人表示心正牽掛著非洲莫三比克的水患災情,以及前天出發勘災的南非慈濟人安危。
從媒體可見莫三比克大地一
片汪洋,密密麻麻的人擁擠在兩端斷裂的橋上,還有很多人在屋頂上避難,連大樹末稍也站滿了人,甚至有位婦人在樹上產子……如此境況教人不忍與擔憂。
南非慈濟人冒險開車前往,至今尚無消息傳回,上人十分擔心,多次以電話聯繫都無法接通,請南非其他師兄代為追蹤也音訊全無。
午後,當上人來到台北分會,與眾多訪客及慈濟人交談之際,終於接到赴莫三比克勘災的師兄來電。據師兄表示,目前仍有約百萬人浸泡水中,雖然有心救災,但得等大水退去,才能就地方需求如醫藥、帳棚、淨水或消毒等,設法給予援助。
針對莫三比克救災工作,上人靜待更多消息回報以謹慎籌謀;而國內「希望工程」則加緊作業中。大眾知曉希望工程耗資龐大,點滴捐輸的熱忱令人動容。
有位小男孩才十二歲,由父母幫他抱來兩隻沈甸甸的大豬公撲滿,母親說,孩子平日相當節儉,將省下來的錢存入撲滿。例如有一天,男孩回到家即嚷著口好渴要喝水,原來他寧願回家喝開水,也不要在外買飲料。上人望著兩隻大豬公以及可愛的小男孩,稱讚他的父母很會教育小孩。
另有一位中年先生言及,兄弟們在一場慈濟義賣會中,爭相為住院的母親捐款,並都以大哥的名義開收據。上人致勉:「兄弟和睦,就是父母的福!」
天色復歸於黑暗,上人在榮董會上提起莫三比克,也言及希望工程。上人說,社會的希望必須由人人來承擔,莫以為受災學校在中部與己無關,要知大家是「生命共同體」,未來的社會能否祥和、穩定、平安,就看孩子們的教育成果。
「父母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也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希望工程』。慈濟是在為未來代代子孫的教育著想,是在創造千秋百世的歷史建築,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時代因緣,所有參與者不論出錢出力出時間,都非常有價值。我們付出一點辛苦,可以造就多少人才!期待大家把握機會,匯聚力量成就未來的希望。」
▲衲履足跡
2000.03.05 人權的真義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五日《正月三十(日)》
【靜思小語】所謂「人權」,是彼此尊重,不任意妨礙別人的自由。
「人權」非「自私」
清晨,大愛電視台姚仁祿、楊憲宏及李壽全三位師兄,就拍攝基金會簡介錄影帶事宜,向上人提出初步構思;並表示將製作「等待良醫」之類的影片,呼籲年輕醫師到醫療匱乏地方行醫。
培育良醫向來是上人十分重視、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上人說,當初創立慈院時,就少有年輕醫師願意東來任職,行醫所在以高度的欲樂為考慮,而不以「吃苦」為人生方向。「以前的人學醫是為了救人,當老師是志在教育,但現在那分為人服務的志願已淡去,不曾想著『我要為人做什麼』,只是『我要有什麼』。」
「我們應該要喚起年輕人的使命感,告訴他們學醫是一分神聖的使命,能夠到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服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情操。」
大愛電視台等慈濟文化志業,目標都在發揮媒體教化的良能,導人心於正確的道路。「人的本性原是純真、善良的,但受後天環境污染,蒙蔽了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是分別智,能知曉是非善惡而有所為、有所不為;慧是平等慧,以清淨無私的大愛來對待每個人。」
上人提及,現在許多學生不能分辨對錯,恣意妄為造成他人的困擾。如「人權」之聲甚囂塵上,年輕的學生尚不明白人權的真諦,卻跟著盲目地喊,變成對學校沒有信心、對師長不懂尊重。
「人權的真義,在於彼此尊重,而非妨礙別人的自由。當前許多人對人權缺乏理性的認知,只著重個人的利益,所以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長此以往,社會將時時惶恐不安,這是很可怕的事!」
上人期待三位師兄在淨化人心的共同志願下,徹底發揮長才,為慈濟文化志業盡心盡力。
菩薩進階課程
今日有三場針對北區幹部及委員的大型聚會。上人在開示中指出,當前社區共修可以「三十七道品」為主。從凡夫進階到菩薩境界,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既是要在人間行菩薩道,不能不力行三十七道品。
「現代人共修的方式,必須要能適應現代人的根器。以助念來說,這是以前的教團為適應當代社會環境而設的方便法;既然過去的人可以定下模式,我們當然也可以研究適合現代人的方法,方式及名稱都可以因時因地制宜,不必執著一定要如何,總是簡單、單純就好。」
上人並提到,慈濟人從內心的「信實誠正」,表達出「慈悲喜捨」的行為,此便是「內修外形」,從個體的美呈現團體之美。「慈濟是眾人所成就,如今大家將慈濟推上國際舞台,雖然我每天都做得很累,但卻很歡喜,總是自許以戰戰兢兢的精神,做好每一天的本分。」
上人也談到,人生有兩種,
一是為生活而工作,一是為工作而生活。若是為生活而工作,在無法順心暢意時,就會自覺壓力大,內心也不歡喜;若是為服務眾生而生活,付出無所求,並且懷抱感恩心,則不論做得多麼辛苦,都不會厭倦。惜手腳不肯為人服務,是慳吝的眾生;能真誠付出,才是有福之人。
▲衲履足跡
2000.03.06 現代經典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六日《二月初一(一)》
【靜思小語】深刻微妙的道理,就在每天發生的人事中。
服從與領導
「志工」的名稱在當今社會愈來愈響亮,「成為志工」也日漸蔚為風尚。青輔會主委李紀珠小姐來訪,談到將在四月中旬舉辦「全球青年領袖會議」,約有兩百多位來自各國的青年參加。鑑及具有社會關懷服務精神者,才足堪成為青年領袖,故希望邀請上人就慈濟經驗為青年們演講。
上人認為,慈濟精神最重要的是去聽、去看、去做之後,深入思惟,才有真正的體會,進而啟發內在的善心。上人表示,請慈青去分享從事社會關懷的心得,比請他去演講效果會更好;慈青所說都是他們的親身體驗,這種分享能真正切入人心。
上人並提到,很多人想要做「領袖」,其實學會如何配合他人更重要,否則只想要帶領人而不願被人帶領,絕對無法帶動別人。
人間百態
南下台中分會。午後陸續有民眾前來請上人解心結。有位媽媽帶著年輕孩子來,孩子幾年前因結夥行搶、持刀傷人而入監,目前假釋中。上人勸告這位將隨媽媽遠赴異地的年輕人,改變環境是重新出發的契機,要藉此遠離過去的惡友,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間傷心事不少,但也有十分溫暖的事不斷在發生。有位老婦人由家族大小數人陪同前來。據家人說,老人家半年前遭遇車禍,肇事者是軍人,老人家為免毀了他的前途而未予追究,此舉也得到家族敬愛。大家此行是來為她捐款,祝福她快快復原。
為中區慈濟人開示時,上人說:要做人就要做事,「若能看得開、放得下一切人我是非,發自內心真誠去關懷苦難的人,就是人間活菩薩。」
上人並提到對於「講經」的看法:「佛在世時的社會環境與現代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常以每天發生的社會事件為例,為大家解說佛陀的教育;我所說的是『現代的經』,不是『古早的經』,期待大家從中體悟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待人處事。」
中區幹部會議上,上人期勉委員及慈誠隊員持續關心大愛村的軟硬體,務使居民住得安穩;而面對重建四十五所學校的「希望工程」以及志業體本身各項工程,趕著世紀末要為美好新世紀奠基,上人但盼大家相勉勵,為共同理想奮鬥!
▲衲履足跡
2000.03.07 驅散心頭陰影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七日《二月初二(二)》
【靜思小語】莫將心封閉在「計較」與「比較」之中。
平地起高樓
車到慈濟大林醫院,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映入眼簾。步入醫療大樓,乘電梯直達最頂層十二樓俯視空間配置。站在窗前居高臨下,眼界十分遼闊,風景甚美,上人迭聲讚歎。
這棟宏偉的建築是集全世界慈濟人愛心所成,在工地會議上,此次隨師行的海外師兄姊談起在僑居地為大林醫院募款的經過,更令人感到壯麗的成就是多少人心血澆灌。
上人開示說,興建大林醫院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搶救生命,以及提升當地醫療水準。如今,醫院建設工事已步入收尾階段,除了感恩慈濟人以及所有參與工程的營造廠商、建築師和慈濟營建處同仁與建築委員們的付出,也期待醫院在七月啟業後,能發揮保障民眾生命的功能。
即將離開之際,上人叮嚀當地師兄姊,凡夫因無法將心打開,所以常處在計較與比較之中,將他人的一句話、一個臉色放在心上成為陰影,如此怎算是學佛者?
「既是自動自發要做慈濟,就不要為他人的聲色、言語而耿耿於懷。別人有沒有修行是他的事,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在修行。不要老是去注意別人說了什麼話,應該關心的是自己的道業。在人事對待中,只要心有打
結就要趕快自我調整,否則心結太深,行善助人而不得輕安自在,實在枉走菩薩道了!」
走訪援建學校
隨著希望工程建築設計漸漸成熟,由慈濟援建的學校正進行地質鑽探中。上人今日乘著來到大林之便,到南投縣附近學校參觀。
首站來到草屯鎮旭光國中,遇到幾位師兄正協助技術人員做地質鑽探。上人趨前看了會兒,從已經鑽探的七、八洞看來,土質為良好的岩石層。來到操場上的簡易教室,校長張忠昌感恩慈濟援建該校,給予全校師生莫大的希望。上人表示,重建災區學校之事有很多人在關心,期待校長及老師們也多用心,為社會盡心培育人才。
在中原國小,上人受到小朋友熱烈歡迎,大家以稚嫩的聲音高呼「師公好!」上人也欣然叮嚀小朋友們要用功讀書。大成國小有兩棵枝葉廣茂的大榕樹,在如此美麗的大樹前方,有十二棟並排的二層樓教室。
陳鶴鳳校長等人說明,這排教室從民國六十四年啟建,有時撥下的經費只足夠建造一層樓,只好有多少錢就蓋多少教室,如今之樣貌便是在逐年加建的情況下,經歷十五年時間才完成。這種老背少的建築若不拆除,在安全及整體校園景觀上,都將是一大障礙,有待政府相關法令作專案放寬。
行車至埔里原住民慈濟大愛村,上人入內走訪,探詢連日大雨後是否有房屋漏水情形,所幸大致無恙。漫步其間,見房屋牆面繪有原住民文化風味的圖案,中心廣場也有原木架設的原住民式穀倉,上人饒有興致地觀看防止老鼠進入的巧妙設施。又有一棟小木屋,是幼稚園,孩童們在屋內戲耍,天真又快樂。
在埔里聯絡處旁的小木屋,住戶皆為受災的委員們,上人亦在此地隨意走覽,喜見大家都有良好的住屋。來到埔里慈濟大愛村,上人亦甚為關心是否發生屋內漏水情形。許多住戶前來致謝,上人表示慈濟人會持續關懷,也希望大家好好維護自己的生活空間。
看過大成國中之後,才步上歸程,車抵分會之時,天色已暗。
▲衲履足跡
2000.03.08-03.10 穠纖合度的「希望工程」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八日~十日《二月初三(三)~初五(五)》
【靜思小語】希望工程要做到完美的整體規畫,如一篇好文章,穠纖合度,不能增減一字。
百年教育
上人停留台中期間,有兩天半的時間參加「希望工程」會議,繼續與校方及建築師就模型進行商討。
為趕在二00一年建校完成,使孩子們及早在完善校舍裏安心向學,所有參與工程者莫不加緊作業;然而即使工期緊迫,大家仍十分用心於設計細項。有校長感恩地說起,建築師求好心切,甚至到校探勘十次以上,設計圖也多次修改。
建築師們以其專精素養,為硬體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如注意到造型及配置要有本土文化色彩,所以校址所在的地方人文,或客家莊、或閩式農村、或田園風味、或書院氣質等,都融入設計理念,學校因此能呈現獨特的面貌,各展風華。
上人曾比喻,所謂完美的「整體規畫」,必須做到如一篇好文章,增一字太多、減一字太少,並且所有文字都放在最合適的地方;最好的校園規畫亦如是,所有建築體都被安排在最恰當的空間,多一個建築就嫌多,少一個建築則不夠。上人希望建築師們體認到,人壽有限,慧命無盡,若能窮其智慧設計出最好的建築,此無異於建築師的慧命隨學校在千百年裏栽培學子一般。
上人非常重視「造景教育」,認為校園是育才重鎮,景觀本身必須具備開闊與寧靜之感,使學生很自然地陶鑄恢宏胸襟與器識;即使學校地小人多,還是要用心突破既有的困難與限制,利用當前的條件,規畫出理想的校園配置。
至於學校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本土化」是上人所強調,不論是運用地方風味營造親切感,或者留存地方文化令後人飲水思源,都甚具意義與價值。若學校地處山城,校園設計宜與山景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就是與自然景物融合,不要有所排斥或疏離。
追求卓越與完美,是大家共有的理想。有時校方對建築師的設計已十分滿意,上人仍再三推敲,務使真正達到盡善盡美。有時大家意見紛歧,上人也會苦口
婆心地說:「慈濟援建的『希望工程』,是千秋百世的建築,期待每個人都發揮最大的功能,同心協力來完成。一九九九年毀壞的學校,希望在二000年用心規畫,二00一年展現完美的成果。」
關於希望工程的理念,上人也在中區慈誠聯誼會中說明。「人的生命才幾十年,但若我們多用點心,做出最好的學校,則這學校不只幾十年在發揮功能,而是千百年都在培育人才,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爭取時間--只要我們有心,就能集合大眾心力共同打造千秋百世的大工程!」
希望工程會議進行時,副總統連戰先生及台中市長張溫鷹女士特地前來關心。上人向連副總統提到希望工程進度刻不容緩,但礙於現有法規,有些學校面臨禁建及舊建築不能拆除等困境,希望能以專案及時處理。連副總統表示將儘快助成。
土耳其媒體來訪
來自土耳其的太平洋基金會董事 Ferhan Merter以及當地 STV電視台導播 Hasan Karacadag等五人來訪。透過土耳其留台學生杜安的翻譯,除了感謝慈濟為土耳其震災援建災民住房及帳棚外,並訪問上人。
問:二十世紀充滿戰爭與衝突,若想創造快樂的世界,您認為人類應該做什麼努力?
答:需要很寬廣的愛,大愛的力量最大!人因欲念高漲,不斷造成國與國的爭戰以及人與人的互鬥。很期待人性本具的愛心在二00一年新世紀的開始重新發揚,這必須從現在就為未來做準備,將這分愛建立在人人心中。
問:目前在歐美或中東等國家都有宗教交流活動,這是建立和平的基點,您的看法如何?
答:這的確相當重要,若各宗教能相互包容、尊重與交流,而不要彼此排斥,對人類將有非常大的貢獻。就如土耳其大地震,慈濟在建造大愛屋時,得悉貴國回教信仰虔誠,每日要行五次禮拜,雖然當地並無要求設立禮拜堂,但我們仍主動提出建蓋禮拜堂的需求,這就是一種「尊重」。
看過慈濟在中部地區援建的
大愛村後,土耳其媒體工作人員感到驚訝不已:「如此美麗又舒適的大愛村,說是度假村實不為過啊!」
處眾立群不說是非
日本分會日前舉辦大型茶會,計有五百多人參加,盛況之熱烈讓當地師兄姊倍感振奮!來自日本的謝富美、辛碧紋、許麗香及林素子四位師姊,歡喜與上人談起當日情景,並言及日後諸多活動計畫。
在日本這生活步調緊張的國家,欲廣招來眾做善事,就現實來講非常不容易,上人肯定大家的辛勞與用心。
「想在當地遍布善種子,先決條件是大家的心要『和』。慈濟人選擇相同的路,一起走在菩薩道上,所以有共同的福緣;期待大家出自真誠的心相互包容、關懷、友愛,這條菩薩道才會走得順利而能抵達目標。」
「若彼此看不順眼,相處也不歡喜,就會有退轉心,想著『不要做算了』。這好像做慈濟是為了別人,所以遇到人我是非就無法抵擋。『發心立願』若是出於自己的志願,沒有絲毫勉強,就是清淨心,唯有清淨無私的大愛才能堅定恆持立下的大願。」
破壞團體的和諧,往往源於「口業」。上人說,處眾立群不要動輒說人是非,他人有錯,我們可以「尊重的提醒」;若別人指正我們,則要「感恩的接受」。論人是非是損德,讚美別人是莊嚴自己。
結束在台中的行程,上人一行於十日午後,經三義、三峽,轉道板橋、中和,於晚間抵達台北分會。
▲衲履足跡
2000.03.11 人生「宗」旨 生活「教」育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十一日《二月初六(六)》
【靜思小語】佛教不是拿香拜拜的信仰,而是走入群眾去付出。
心靈垃圾
雨水紛然落下,帶來一點冷意,卻更襯出一室溫暖,來客話題不斷,上人與大家談到宗教與人生等。
上人說,真正的宗教都是帶領人往光明處去,若說宗教會引發暴力衝突,則這「宗教」是「非法」,也是「不如法」。
事實上,宗教本身是至善的,所謂的宗教衝突,都是出於
人的私心,利用宗教行使暴力,而人性盲從的習氣,無法以智慧善加判斷,人云亦云之下,更助長暴力演變至不可收拾的局面。
上人又說,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彼此寬容以待,為人師者只能開個門,但是否要走入這個門中,就要看自己了。
「有的人雖然發願行菩薩道,但常因人事而退轉或停滯,這樣的人實在是很可惜。行菩薩道而無法領略心靈世界的美好風光,這種心態上的矛盾與掙扎,較之未進佛門時更辛苦。」
「既已走上菩薩道,就要甘願做才能歡喜受,才能領受到那分自我心靈風光之美。若要將人事煩惱放在心上,就如在心裏堆積垃圾。任何人都無法為我們清除垃圾,只有自己才能將心裏的垃圾清乾淨。但,凡人總是很可憐,只會堆垃圾而不會清垃圾,所以才說:苦難的眾生不是別人,是自己啊!」
文化的力量
在大愛台與同仁及主管們的兩場開示中,上人提到,雖然做慈濟不免因事務多而感到身體疲累,但「菩薩遊戲人間」,心境常能處於歡喜中。
慈濟四大志業從慈善開始做起,「出家人做慈善並不奇怪,宗教家本就是以天下眾生為己任,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從事慈善工作。但為何後來又要建醫院?只能說是來自於一種力量--愛的力量!」
「我體會到人生最寶貴是生命,最幸福是健康,每天我睜開眼起床時,為自己的手腳能行動自如而感恩,也因此更為那些長年累月臥病在床者而悲從中來。如何讓他們恢復身體功能?這便是我要蓋醫院很單純的想法。能救人的人生是最美也最有價值的!」
建設慈院之後,繼之又興辦教育。上人認為,教育是人生的希望;相信只要自己是無私的,也相信別人都有愛心,事情必能成就。就在這種信心之下,接連完成慈濟技術學院及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的教育工程。
至於文化志業,上人認為文化目的在發揚人性的美善,但有些文化人所思與所行卻有差異,或是言論過高而無落實,或是以偏頗的論調泯沒人的良知良能,社會大眾又盲從跟進,遂使人人本具的愛心無法發揮,整個社會風氣流於人情疏離,實令人擔心。
慈濟文化工作期待能報導現在世間正發生的真人實事,以啟發人人的愛心,一起從事助人的工作。所以,如何將人性本就具有的真與善,透過文化工作來美化人生、感動人心,就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也就是大愛台同仁們的使命。
「我們是任重道遠啊!」上人寄以深切期待。
一門「學習關心」的課
政治大學商學院日前開設慈濟人文課程,列入選修學分,以涵養同學們關心社會的人文氣質。今日,政大商學院吳思華院
長、國貿系林柏生主任以及雷惠民講師前來拜訪上人。
教授們表示,上過課的同學都說很感動,因為來講課的慈濟人都是在談自己親身做過的事,所以更覺真摯動人。他們也感嘆,現在年輕人功利氣息太重,非常有必要在傳授學識之外,也注入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人文精神。
教授又言及,有同學提出疑問:宗教進入校園好嗎?上人表示,「宗教」意指人生宗旨、生活教育,人人都少不了這分宗教內涵。當今智識水準普遍提升--期望台灣社會對佛教的知識也能提升,佛教並非是教人拿香拜拜的信仰,而是教人走入群眾去付出。
針對時下年輕人的弊病,上人表示,孩子們的心地都很單純,但需要正確的教育方針來引導;如孩子們太強調個己的人權與自由,卻忽略去尊重別人的人權與自由,孩子們失去「尊師」的態度,又如何能「重道」?這實在令人擔心。
教授們對於上人的看法深表同意,正因為考慮到教育對學生人格養成的重要性,所以希望藉著慈濟人文的啟發,將大愛精神內化於學生思想與言行之中,期待未來的社會更有美善的氣氛。
傍晚,有位八十多歲的老伯伯拄著拐杖蹣跚來到。老伯伯衣衫補丁多處,平日一粒饅頭吃一天,加上少量清粥、小菜,生活素樸,卻將省下來的錢捐助希望工程,以往已經捐贈三百萬元護持慈濟。上人體恤他年紀大,告訴他身體要顧好,飲食要營養,莫儉省過度而傷了身子。
點滴捐輸護持希望工程的人相當多,全省慈誠師兄亦號召大家踴躍投入工事,果然一經呼籲,除有建築專業的師兄表示願意參加,更有無數非專業的人也響應要到工地做小工。
上人在北區慈誠聯誼會中說,世間事非一人能成,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做。期待九二一災後藉著大規模的希望工程,既集結社會大眾愛心,也為下一代教育盡心。
▲衲履足跡
2000.03.12 君子如水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十二日《二月初七(日)》
【靜思小語】認真做事,看淡人事;不在煩惱裏鑽牛角尖。
說「大我」、談「大愛」
美國紐約長島的濟捨師兄向上敘述當地會務後,問及諸多修行要義。
「人是否都因為有『我』,而心生迷惑?」
「是的。人都是因為有『我執(註)』,將自己這個『我』的
圈子縮小,所以容不得別人,就易於彼此卡到、相互障礙。要說我就說『大我』,要談愛就談『大愛』,大我無私,眾生與我同為一體,如此的心量無邊無際,就是真正的去我執。」
「在工作中難免遇到阻礙,如何能令對方不成為自己的障礙?」
「退一步海闊天空,認真做我們該做的事就好了。」
「若他老是針對我,認為我所做的都不對,如何使他成為與我共同推動志業的一分子?」
「我也會遇到被人障礙的情況,我會自我檢討是否有不對之處。若省思之後認為自己是對的,就認真做自己該做的事,並且腳步要踏得更穩,方向要調得更精準。不要太在意障礙我們的人,若是太在意或起爭執,這也是一種『我執』。若是有大愛無私之心,時時想著要為大眾做事,就不會困在個己的煩惱裏掙脫不出來。」
「期待大家學習『君子如水』的修養。所謂『君子如水,隨方就圓』,君子任事合乎中道,太強硬、太軟弱都不行,必須將『我』擴大,將心門打開,才能堅定地往正確方向勇往直前。」
上人末了感嘆,對於在菩薩道上進進退退的弟子,心中甚覺悲憫。「做慈濟是為了自己的慧命,如果看不開、放不下,做得很苦惱,實在很可憐。所以我常說,如果滿心煩惱,則苦難眾生不是別人,是自己!」
上人致勉:「成就志業要有決心,不要怕煩惱來磨。要下定決心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態來面對,不要認真地在煩惱裏鑽牛角尖。在凡夫世界裏,不如意的事很多,事情做得多的人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自然會受到諸多挑剔,此時必須自勉該做的事還是要認真做,遇到人我是非的聲音要能自我消音。」
李遠哲博士來訪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博士來訪,與上人就社會現象交換意見。
李博士表示,回台數年,一直希望社會進步,但看到社會一方面在進步,一方面卻也在腐敗中,感到很憂心。上人則言,以往的台灣社會雖不富裕,但民風樸實;這些年來經濟突飛猛進,同時心靈的開放太快,人的貪欲一旦擴張,想再拉回來就難了。
上人提及,以前的孩子要讀書並不容易,若有求學的機會便非常珍惜,很守本分地努力上進;因為心地質樸,故能感恩父母的養育與師長的教育。
「現在孩子受教育太容易,反而放失自己的本分,迷失在社會大環境的矛盾型態下,欲念熾盛、不知感恩,動輒為個己利益而抗爭。只顧著爭取自己的人權、自由,卻忘了別人也應享有人權、自由;這種個人主義太盛,帶給社會很大的衝擊。」
李博士說,他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大家庭,除了父母與老師
的教導,叔伯等長輩也經常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現在大多數人都住在大樓裏,孩子們的天地狹窄,父母又太重視學業成績,導致孩子們不能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為防範這種弊病,想藉助社區營造來彌補現代家庭教育的缺失。
言及對政治的看法,上人表示:「我是宗教家,責任是安定人心、淨化人心。我不參與政治,是認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我守在自己的本分上,盡力關懷社會。」
「社會的和平是人民之福,如果政治人物心存私欲,時而興風作亂,社會能否安定就很令人煩惱了。若大家都能將愛心擴大,懷抱使命感,為民眾的安和樂利著想,世間就不會有動亂。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之所以結怨連仇,都是人的觀念而已,唯有愛能化解所有仇恨,否則自相爭鬥將造成人間多少不幸!」
新泰、中山聯絡處啟用
位於新莊的新泰聯絡處今日正式啟用,此位於大樓地下室的場地由陳茂正先生發心提供,上人於上午前往參加啟用典禮。約有兩千多位民眾冒雨前來,偌大的空間不敷使用,很多人在露天空地上望著大型電視觀看節目進行。
「現在的社會,真的很需要大家共同來關心。」上人言及曾與李遠哲博士提到如何保護山河大地:「天災其實是由人禍造成,人心短視功利,只為一己私利不惜破壞山林,衍生諸多水土失調的災難。」
上人強調:「唯有先淨化人心,水土保持才會順利,人們的生活才能安和樂利。為了自己也為了子孫,大家必定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打開心胸去關懷整個社會,否則一旦社會風氣敗壞,對每個人的生活都將造成重大威脅。」
隨後,上人教大家出入聯絡處要有次序,不要妨礙到鄰居的安寧。此地是很理想的修行所在,若人心和合就是「道場」,人心不和就成「是非場」。
「來慈濟是要學佛,菩薩道上若遇人事挫折就固步自封,實在非常可惜。自己的意志、毅力要堅守,不求別人順我眼、合我意、適我心,而是要求自己順人眼、合人意、適人心。」
「人我是非不必認真計較,
倒是自己修行的信心與理想要很認真,不可輕易喪失。」
午後,上人又前往位在建國北路的中山聯絡處,參加啟用典禮;此處由江玉元老先生發心提供。上人在會中表示,希望大家珍惜這個菩薩道場,常來分享心得、相互勉勵,以帶動社區居民的愛心,一起為社會祥和努力。
沒有當時,怎有今日
吉林路上的台北分會舊址,如今將地下室闢作委員共修處,仍是由李清波師兄提供,今日亦欣逢啟用典禮,師兄姊特安排一場「回首當年」,讓大家懷古說昔。
最早推動台北會務的幾位資深師姊,紛紛坐在低矮的講台上回憶當年--有的師姊感動於上人崇高品格,有的師姊為上人教育弟子的苦心而感恩,也有師姊言及初次訪貧的過程與心得;回憶往事如數家珍,白髮皤然的老師姊們固然說得笑中帶淚,年輕一代的慈濟人亦聽得興味盎然。
始終怡然含笑的上人,亦隨眾人憶往而將思緒拉回昔日,於開示時細述當年台北會所遷移的因緣,提及今日走入此大樓電梯間,不禁為舊地重遊而感到親切,「有好幾年不曾坐過這電梯了啊!」
「千言萬語,都是『感恩』!」那一段為廣召善士籌建慈濟醫院,而每月上台北於吉林會所講演三天《藥師經》的往事,上人表示十分懷念,「若沒有當時,怎有今日!」
「現在聽老委員們分享,內心也有一種『失落感』……」上人忍不住想起剛往生的靜銘師姊,談到師姊是台北第一顆慈濟種子,而今已落葉歸根,在人生的最後安息於慈院,並將大體捐出作為慈濟醫學院學生的「無言老師」。
「第一顆種子在此地落下,成就如今一方大福田。以前我認識的人一個個都老了,許多已步入七、八十歲的年紀。人生是如此短暫,消逝得如此匆匆!期待大家珍惜光陰,多做多得。」上人勉勵大家以「信實誠正」為內修,以「慈悲喜捨」為外行,相互關懷與勉勵,共成菩薩道業。
註:我執--執著於自我的感覺、觀念、習慣、喜好等等。
▲衲履足跡
2000.03.13 菩薩遊戲人間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十三日《二月初八(一)》
【靜思小語】事情認真做,心態放輕鬆,才能輕安自在地承擔重責。
用人之道
上人晨間與眾座談時表示,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必須以智慧來輔導他具有穩定的個性,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心不退轉,不輕易受人我是非所傷害;並且能打開心胸,放下身段,與人廣結善緣,做到人事圓融,如此才具備領導者的條件。
上人嘆言,一般人往往能去關懷與己無關的人,卻不用心去愛自己的家人以及就在身邊的人;或者能夠原諒十惡不赦的罪犯,但與自己同志同道者卻無法包容。
「有心做事的人行事要沈穩,當做錯事要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若周遭的人不接納自己,還是要敞開心胸面對大家,不要因小事而起煩惱,也不要心生逃避而拒絕與人群和合相處,自己的心結要靠自己來解。」
以事顯理
上人為台北分會同仁開示,提到這次行腳聽聞的幾則青少年犯案事例,教從事文化工作的同仁們要多用心,深思以何種方式將美善人事呈現在媒體上,才能使人們接受、感動,往人生好的方向去走。
「文化工作的表現方法,最好是深入淺出,才能達到普及教化的目的。若過於學術化、理論化,雖有深度,但無法使人感動而應用在生活中。所以期待大家以人事相印的實例,貼切地表達深奧的道理。」
上人希望大家負起這分文化使命,但也希望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態來任事。「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多接一事,就無法多一分智識。不要認為多一項工作就多一分負擔、壓力,要想成多一項工作,就多一項有趣的事,才能輕安自在地承擔重責大任。事情認真做,心態放輕鬆,就不會感到壓力大得無法承受。」
「每一時刻都在發生歷史,歷史需要各種媒體來留傳。不論是藉助聲音的廣播、影音的電視或文字的期刊,三者是一體的,期待彼此要有『共同一體』的精神,一起努力達到淨化人心的共同目標。」
午後,上人等一行搭火車返花蓮。
▲衲履足跡
2000.03.15 守護健康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十五日《二月初十(三)》
【靜思小語】發揮「尊重生命」的精神,讓愛的醫療更普遍。
關山分院啟業
慈濟醫院關山分院今日啟業。上人與醫療、教育志業體一級主管早晨七點多即出發,九點四十五分抵達關山分院。當地志工在院前廣場歡迎眾人到來。
居民們表演鑼鼓陣與土風舞後,上人主持揭碑、啟鑰儀式,觀禮的民眾雀躍地湧入分院大廳,洋溢熱鬧喜慶的氣息。上人在開示中提及,關山鎮是南橫公路出口,經常發生車禍,以往病患只能送往台東市或花蓮市,路途太遙遠而延誤救人的時機,成立關山分院就是為了及時搶救生命。「希望從今以後,這間醫院能守護這裏居民的生命。」
午餐後,上人在林院長陪同下逐層巡視病房及各科室。病房寬敞明淨、採光良好,從每扇窗往外看都是美景如畫。上人期勉護理長及護士們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把病人當成親人般照顧。
關山醫院的志工陣容龐大,除了台東師兄姊外,已有一百名本地居民報名;劉文瑞師兄特別介紹其中一位布農族婦女讓上人認識。當地原住民很多,這位布農族志工會四種方言,在翻譯上可發揮很大功能,上人除了讚許,也勉勵她多了解慈濟。
午後近兩點,上人來到玉里分院參加周年慶。
上人開示時,提起去年玉里分院啟用典禮當天,關山鎮長來請慈濟接手當地的博愛醫院,因此而有今日的關山分院。
「今天看到關山分院一啟用就發揮功能,把一個個病人的生命搶救回來,就覺得還好有關山分院。玉里分院也是一樣,因為諸位的努力,本地民眾才能享有方便的高品質醫療服務。」
除了表達感恩,上人也勉勵玉里分院同仁們繼續相互支持、視病如親,「不論在總院或分院,都要堅持『尊重生命』的理念。期盼由慈濟以身作則,讓台灣愛的醫療更普遍!」
▲衲履足跡
2000.03.18 看日子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十八日《二月十三(六)》
【靜思小語】天下時辰有別,以何為準?心歡喜就是好日子。
理智看選舉
今天是台灣總統大選之日,上人在志工早會中說,希望大家展現智慧投下神聖的一票,並且以大愛心、平常心以及沈著、穩定的心來接受開票結果。
上人言及,前兩天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人員來訪,令人想及慈濟曾與其共同幫助的國家如衣索匹亞、盧安達及車臣等,這些因戰亂而致民不聊生的國家,戰後仍然危機處處,時有衝突事件發生。上人感嘆百姓幸或不幸操縱在少數人的觀念,少數政治人物心念偏差,就造成國家連年苦難,使人民陷入煉獄。
「在歷經戰爭的殘酷劫掠後,數以萬計的難民潮往往求生無門、長期流浪,又併發傳染病、飢餓等苦難……台灣安定富裕的年經一代,無從體會這種苦難的日子,也就不知戰爭的可怕。」
佛陀說「眾生共業」,上人堅信這個真理,所以為眾生不知因果而迷於享受、不懂造福以避凶惡,而擔心不已;因此希望帶動人人發揮愛心,積聚更多善業、福業,以遠離天災人禍。
上人呼籲大家,社會要穩定,唯有人心都穩定下來;未來的歲月能否永保幸福,就看人人能否守持平常心,運用智慧冷靜面對人事;只要多數人心存善念、大愛,就能使社會、國家以及普天下形成愛與善的循環。
莫輕己能
菲律賓慈濟人覓得土地,將興建慈濟會所,林小正師姊等人偕同建築師陳建偉及凌雲山,來向上人報告會所初步規畫事宜。上人樂見其成,並言當地有眾多需要幫助的窮苦人家,可說是一畦大福田。
「農夫耕耘田地,我們則是藉著服務人群來耕耘心田,這就是淨化人心的方法。當地貧病者多,給予我們義診的機會,大家做了之後得到滿心歡喜,體會到人生的價值,這就是『耕耘心靈的福田』。」
由於當地治安不佳,上人教大家在推展慈善、醫療之後,再視因緣漸及於教育與文化工作,會所成立後要好好利用空間來發揮淨化人心的功能。
至於開工的吉日良辰,上人表示不必「看日子」,「天下時辰有別,同一時刻有些地方是白天、有些地方已是黑夜,看日看時到底以何地為準呢?其實心歡
喜就是好日子。」
有位師姊感嘆世風日下,年輕人教育水平提高但道德低落,不知如何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上人勉道,應該讓年輕人明白--以往民生不富裕的年代,人人生活但求溫飽,自然無法在學識上求取;如今自己學識高,可說是時代因緣所造就,有什麼可驕慢的呢?如果徒有學識而無品行道德,不論多麼有學問,對自己及社會有何幫助?
「『功能』得自於社會教育的成果,『良能』則有賴善知識(註)的引導。大家千萬莫輕己能,年輕人的道德與愛心需要大家好好來培養。」上人對於菲律賓慈濟人期待殷切,教大家務必要有平等心,不論貧窮或富有者都要善加接引。
「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是因應眾生根性而設。有的人心性驕傲,我們要思考如何令其漸能體會人生道理,而與我們同心同志來幫助別人;即使是富貴中人,也不要將其排斥在外;對於貧窮的人,也不要放棄,教他們舉手之勞就能幫助人,並非一定要出錢才行。」
立志做人間菩薩,過程中有諸多考驗是必然的。上人勸慰大家,在幫助人之時,就想著自己正登上舞台,有時扮演快樂的人生,有時則演出很煩惱的角色,不論在戲中扮演什麼角色,戲結束就下台演「自己」;而當明日又要去助人時,也就是再登上舞台演出。
如此心態就好比菩薩遊戲人間,上舞台就好好演出,不被同台演出的人我是非所困,心境瀟灑自在,才不枉人間走一回。
註:善知識--信解佛法、言行端正的人。
▲衲履足跡
2000.03.20 人生必修課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二十日《二月十五(一)》
【靜思小語】學校教育除了知識功能的傳授,更需要智慧良能的薰陶。
中山大學校長來訪
中山大學劉維琪校長暨校務基金會執行長詹玉如,前來精舍拜訪上人,希望慈濟人到該校支援人文及課外服務課程。
劉校長推崇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創校六年來,不只硬體設備優良,老師的教學方法、理念也都很值得學習,尤其人文課程一年開一百多堂,不愧是全國最重視人文教育的學校。劉校長希望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能讓學生習得仁愛濟人的精神,因此就這方面請教上人。
上人由慈濟醫療志業的緣起,談到人文的重要性。上人說,三十多年前慈濟由慈善開
始,見到許多因病而貧者,加上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缺乏,所以選擇在花蓮興辦醫院,幸得各方愛心人士響應,完成醫院硬體建築。但是軟體難求、良醫難覓,尤其年輕一代追逐名利地位,令人擔心,因此希望透過教育培育良醫。
上人強調,慈濟建學校不只給予學生功能常識,更希望給予學生智慧良能,所以校內設有慈誠爸爸與懿德媽媽的常態組織,關懷學生們心靈的成長。上人也向劉校長介紹醫學院的大體老師,起初的捐贈者都是慈濟的委員或其家屬,有些在生前住院時就與學生有對談的機會,其中一位曾說過:「寧願學生在我身上畫錯幾十刀,也不願他們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
劉校長表示,曾看過政大慈濟人文課程的內容,覺得很好,可以讓青年學子體會人生的真義,所以希望在中山大學也開辦類似課程,開放給全校師生參加。劉校長也提起,下學期將推動社區服務課程,雖然沒有學分,不過是必修科目,希望讓學生透過實際服務而有所體會,但是這方面的師資不夠,希望由慈濟委員擔任指導或帶領學生參與活動,昇華對學生心靈的薰陶。
上人認為,只要是對學子有貢獻、可以指引他們人生方向的,都是好事。「政大慈濟人文課程都是真實的經驗談,很容易讓人接受。而校外服務課程也很重要,國外的大學很多都倡導社區服務,甚至還有學分。上人鼓勵劉校長對於校內熱衷社會服務者應給分獎勵,而且「只要孩子們願意投入,慈濟人都樂於陪伴。這些志工媽媽並沒有什麼大學問,但有著非常誠懇的心念,這樣才能感動孩子。」
劉校長表示,現代的學生欠缺人文關懷,以為這個社會就是這樣,而不知成功者內心關懷社會的一面,課程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不懂得為社會發揮愛心,就沒有真正的成功。
上人強調,聽課的感動很短暫,實際去做才能終身難忘。
▲衲履足跡
2000.03.24 螢火蟲的光芒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三月二十四日《二月十九(五)》
【靜思小語】螢火蟲雖然很小,還是能在黑暗的地方閃閃發亮、散布光明。
點亮心光
「佛菩薩的心是至真、至善、至美,大愛充滿心地,心靈境界一片光明。所以能透徹宇宙萬象,任何事物都看得清楚明白,不受欲念污染,心境常在寧靜、安詳中。」
上人在志工早會中開示,這
種光明的心地人人本具,學佛就是回歸清淨的本性,教育的目的也在此。上人提起「希望工程」,衷心期盼每所學校都是一件藝術作品,就如國外一些歷史名校流傳幾百年,至今建築物不增不減,永遠那麼美好。慈濟援建的學校也是以能流傳千秋百世的精神來規畫,期待這些中小學將來能負起道德教育的功能,培育學生人性之美。
希望工程開工的腳步近了,上人勉勵大家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螢火蟲雖然很小,還是能在黑暗的地方閃閃發亮、散布光明。大家不要輕視自己一點點的光芒,能夠發心付出就有光明,就有力量!」
如來家有新佛子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精舍有十三位近住女將行圓頂儀式,落髮現大丈夫相,從此挑起普度眾生的如來家業。
一早,近住女們先由精舍長老削去長髮,之後脫去俗服,換上出家衣衫,在德慈師父帶領下拜見上人。上人慈視眾弟子,敦勉大家從此要真正去除煩惱、增長智慧。
九時三十分,出家典禮開始,家屬們同在觀音殿參加這場莊嚴的儀式。
上人開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靈的煩惱,大家從今天開始脫離私情小愛的束縛,走入佛陀智慧大海,希望從此以後去除一切貪念、永離瞋怒的心境,用柔和寬大的心來包容天下眾生,以一切眾生的幸福為職志。
新佛子向俗親一拜禮謝,接著懺悔發願及三皈依後,上人再叮嚀大家務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禮畢,新佛子們到印順師公上人的寮房禮謝,師公上人叮嚀大家:「出家是要修行,但是不要把修行的範圍縮小了。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都是修行的項目。慈濟的各
- May 20 Wed 2009 16:42
2000年04月 401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