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以愛療傷,以和止恨
◎主講/證嚴上人
國際間,天災人禍頻傳,
讓我們以至誠的心祈禱--
願世間遠離兵厄災難,
願人心祥和、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消除。
在台灣,大水肆虐家園,
讓我們以實際的行動付出--
樓上幫助樓下,
平安的人幫助受災的人;
扶持共度難關,
社會才能快速恢復生機。
唯有大愛,才能改善對立,
心存寛恕,才能化解仇恨;
人與人之間能夠
「合心為善,和氣付出,
互愛讚歎」,
就能化戾氣為祥和之氣,
世界,才能真正平安。
▲社論
災難的警訊
近一個月來,國內外前所未有的災難接連發生,先是紐約兩棟摩天大樓世貿中心遭受劫機者攻擊,六七千人葬身爆炸後坍塌的濃塵廢墟中。當國人正注視這舉世震驚的新聞事件時,納莉颱風倏忽而至,兩三天的豪雨就使得北中台灣氾濫成災。
眼看著土石流再度奔騰,眼看著傷亡人數又是以百計,眼看著泥漿漫掩大都會的樓層,十幾萬人陷入缺電缺水行不得的困境,生活為之失序癱瘓。對習於富足方便的現代人而言,這豈只是噩夢一場。
災難的景象不斷重演,如此真實,不管是遠方傳來令人不安的戰爭訊息,或近處無情洪水吞噬我們的鄉親,好像從電影搬演至生活中。這是什麼警訊?需要怎樣的作為才能讓我們超越苦難?
充滿傷痕的大地,需要加倍的溫柔對待,才能重生;驚恐苦痛的人心,需要相互的扶持幫助,才能得到繼續活下去的生存憑藉和鼓舞力量。
在這一次抗洪和清掃污泥的過程中,我們看了令人合十禮敬的人性光輝,在滿目瘡痍的復原接力賽中發亮。慈濟出動三萬多名志工,分頭進行總數達五十九萬多份熱食便當的持續製作,送達為水所困斷糧的居民手中,協助清理鄰里巷道學校的浩劫殘局。
不顧疼痛揮動鍋鏟的手,沾滿泥巴早已汗濕的衣服,為垃圾刮傷的手腳,遠從中寮北上的阿公阿嬤以鋤頭剷淤泥的樸實模樣,這些組合了救難英雄的形象。
英雄無名,愛與無私是他們共同的名字,溫暖包裹受創的心靈。
雖說人生本有缺憾,但在傲人的建設旦夕被摧毀,人性中貪求無厭的弱點又脫不了關係時,愛與互助的謙懷益發顯得珍貴。
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在無常徹底的震撼後,我們真切體會個人的渺小有限,但也清楚看到個體與個體擁抱牽手的強韌力量,那才顯現生命的完整與深層意義。
對苦難細心體察,慈悲撫慰,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靈性所在,是佛陀所說的自性,也源自上天的好生之德。我們的生命普受大自然滋潤、眾生供養的恩澤,出一分力量回報也是本分事。
證嚴上人在此空前的考驗中,不斷提醒弟子:「驚世的大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人人心中要有一分覺醒,台灣現在就像一艘船在汪洋大海中,只要大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這艘船才能穩當,自能乘風破浪。」但願這樣的覺悟超越家園、城鄉、種族、政治、宗教的藩籬,世人才能平安共享。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展開「愛台護台」行動
敬愛的上人:
近日台灣家鄉飽受颱風侵襲,幾成水鄉澤國,弟子等雖身居海外,心與災民同感悲痛。無獨有偶,擔負淨化人心重責的大愛電視台,也未能倖免於洪水之患,多少珍貴史料、器材盡付其中,聞之愈加扼腕嘆息。所幸慈濟人不辭勞苦,奮勇救災,撫慰災民,發揮大愛精神,無私情懷令人感佩。
弟子等亦深知,天下眾生之苦難是上人心頭的重擔,因此我們唯有合心協力為淨化人心努力,遍撒大愛種子,方能為上人分勞解憂。是以日前已展開「愛台護台」行動,並將於十月三日舉辦點燈祈福募款晚會,為鄉親們送上一分祝福,同時祈願能啟發大眾的愛心與善念,讓人間充滿愛與善的循環。
思及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傳,從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桃芝風災再到最近的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及納莉風災等,上人的心,時時在為受苦的眾生牽掛與不捨。然而未能見上人輕展歡顏,令弟子們感到心疼,謹請上人放寬心懷,為天下眾生保重法體。
澳洲布里斯本全體慈濟人
大愛電視會更好
驚聞台灣遭逢納莉風災肆虐,我們透過大愛台目睹淹水慘狀,及台灣慈濟人在搶救大愛台過程中所表現的精神,令人感動。
雖然紐約長島也正處於九一一世貿中心之人禍災難中,但所有慈濟人亦本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竭盡所能地投入救災,給予災民實質的關懷。
天災人禍不忍卒睹,我們此刻雖然無法與鄉親共度苦難,但我們的心與大家同在,並且為你們加油--長島的志工聞訊後短短三個小時,已募集一萬兩千七百二十美元,聊表寸心。
大愛台是海外慈濟人的精神糧食,也是上人淨化人心,傳播真、善、美之所託;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大愛台一定能繼續並且恢復得更完整!
美國長島支會全體慈濟人
我們的心同在
剛剛看到大愛台的報導,搶救多日的錄影帶,終於出現畫面了!一看到試播成功的帶子,我的眼淚無法克制地掉下來,只能說「感恩」!
這幾天看到大愛台持續報導受災後的台灣。看到許多慈濟人投入了救助災民的行列,還有搶救大愛台--他們不眠不休,細心擦拭從水中撈起來的錄影帶、搶救靜思文化的書……
看到九二一受災的國姓鄉居民,自掏腰包租機器北上幫忙抽水;看到中寮鄉的爺爺奶奶拿著鋤頭來幫忙救災;看到清潔人員夜以繼日地清除垃圾;看到自助餐店的老板持續提供災民熱食;看到一卡車一卡車載往北部的新鮮蔬果……真恨不得自己就在台灣,可以投入幫忙!
德本的慈濟人利用假日齊聚聯絡處,做饅頭義賣。耳聽著佛號聲、手揉著麵糰,希望藉著一點點力量支援台灣。感恩你們所有的付出,雖然我們不在一起,但是請相信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南非德本慈青
搶救善的種子
半夜了,從大愛台目睹志工們為了搶救慈濟的歷史,在關渡聯絡處用心漂洗錄影帶的每一個鏡頭,不禁感動得流下淚來。
約旦地區在土耳其胡光中師兄的指導下,今年八月一日,終於能全天候二十四小時接收到大愛電視台的訊號;人
間菩提中上人的慈示、大愛Callin等,讓人真正體會到善的種子,已藉由大愛台不斷在傳遞了。
約旦聯絡處已展開納莉颱風救災及護持大愛台募款,請台灣慈濟人保重!
約旦 陳秋華
同舟共濟度難關
納莉颱風橫掃全台,夾帶激雨急風,一夕間,重創北台灣。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連連之災難,讓多少無辜的生命頓時消失在人間,美麗的家園也一片哀戚。災民之痛,也讓身在海外的我們心痛不忍。
看到那麼多的藍天白雲身影,在風雨中不畏艱險送上熱食或關懷,付出只為不忍災民受餓,更讓我們以身為慈濟人為榮。
雖然身在海外,我們卻心繫台灣,秉持著「風雨飄搖齊協力,同舟共濟度難關」的精神,我們正籌辦募款及義賣等活動,願能略盡棉薄之力,以幫助災民重建家園。
阿根廷聯絡處全體慈濟人
點滴在心頭
九二一大地震以前,只從他人口中及電視上聽聞過慈濟,覺得它離我甚為遙遠;印象中的慈濟人總是一身藍天白雲的制服,面帶祥和的微笑。
我的家鄉位在南投縣中寮鄉。中寮鄉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受災相當嚴重,地震發生之初,斷水斷電、也沒食物,甚至日常用品亦無著落。許多善心人士包括慈濟人供應我們熱食,並在第二天為我們設置安身之處。對此,我自內心深處感到溫暖,也感恩那些不認識我們、卻及時給予我們援助的人。
九二一震災後,雖然我沒有太多機會及金錢去幫助許多人,但我很驕傲地可以成為慈濟會員,今後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
從《慈濟》月刊上得知慈濟援建九二一希望工程的學校已陸續完工,其中一所是我的母校中寮國中。當我一眼見到它時,深深地被它所感動,真的非常感恩您們的幫助!
南投 田百忍
心境的甘霖
《慈濟》月刊是我每個月補充心靈能量的最佳資糧。每次一拿到手,從封面到封底,我都一字不遺漏地在一天之內拜讀完畢,更重要的是每篇裏的人事物,都是慈濟人用心譜成的愛的樂章。從這當中,除了了解慈濟最近的脈動,藉著慈濟人走過的愛的足跡,讓魯鈍的我,也能從中體悟一二,甚至偶遇逆境時,這本月刊就成為轉化心境的甘霖。
然而,四一四期的封面故事,卻讓我有刻骨銘心、心疼不已的感覺;那是慈濟三十五周年慶靜思堂的一個畫面,看到上人的背影,第一個感覺就是--上人肩頭的擔子好沈重!是心疼,是不捨,當下一陣鼻酸。
上人實在太累了!不敢奢望世間沒有壞劫,但可不可以少一點、輕一點,天下善士可不可以多一點,人類的愛可不可以深一點、廣一點,好減輕上人肩頭的重擔。
懊惱自己的力量不足,只能做一株小草,遺憾自己無法為慈濟志業承擔龐大的經費,能做的就是更用心廣邀善士,傳遞上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理念,一起來為這個已經是遍體鱗傷的地球盡一分心力。
高雄 蕭亦鳳
一百元就可以助人
今天家裏來了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帶了兩本《慈濟》月刊,順便問我是否願意成為慈濟會員,只要每月繳一百元就可以助人?當時,我一口就答應了。
當朋友離去後,我拿起月刊翻閱,仔仔細細看了每一篇的內容,每當看完之後,總是不自覺地流下感動的淚;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分愛心,但能將這分愛心轉化為大愛身體力行,更是難能可貴。
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一百元的行列,協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大家分享珍惜這個福分!有心不怕錢少,積沙也會成塔。
高雄 林佳玲
【更正啟事】
第四一七期第三十六頁「第一次穿上雨鞋」一文,文中提及的「陳美君」應更正為「林美君」。謹向當事人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驚世的災難,警世的覺醒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編輯部
以善心破災害,
是驚世大災之後,
應該要有的警世覺醒。
此刻讓我們共同感恩過去的平安富有,
並且「合心為善、和氣付出、互愛讚歎」,
讓整個社會快速恢復生機。
兩年前的九月二十一日,是台灣歷史上永遠的痛,在那幾秒天搖地動的強震中,多少生命哀號呼救、多少家庭應聲而倒。
全球慈濟人感受到受災難的人們是我的親人、倒塌的是我的家,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為呵護台灣伸出援手;從投入搶救、興建大愛屋到援建希望工程,一路走來非常辛苦,但我們還是不斷地向前進。
然而這兩年來,台灣又發生了很多事,只要下大雨,就會發生
土石流。七月三十日,桃芝颱風才剛重創台灣山林;九月十六日,納莉颱風又帶來豪雨,造成北部地區損失慘重……
台灣的山林就像一個人的皮、肉、骨受到重傷,再也禁不起創傷了!風災過後,我天天擔心,最怕的就是再有颱風帶來雨水,受傷山林上的巨石隨著大水滾落,必定會造成大災難!
每個人的
心能淨化、愛能啟發,
以共同的善念轉化惡業,
用愛與寬恕的心
彼此對待,
世間災難才有可能消除。
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遭到恐怖攻擊,成千上萬的人瞬間失去寶貴的生命,這是多麼可怕的人禍啊!接連幾天,我的心情很沈重、很空洞,總有欲哭無淚的感覺。為什麼要這樣傷及無辜呢?
美國受到這樣的攻擊,也計畫採取行動,戰火似乎一觸即發,令人擔憂。人禍確實比天災更可怕,會為世間帶來大災難。
人世間為何會有這樣的仇恨對立呢?人禍出自人心的偏差。每一個人的心能淨化、愛心能啟發,以共同的善念轉化惡業,世間災難才有可能消除。然而,這不是少數人的力量可以達成的,需要很多人、甚至全人類共同覺醒--驚世的大災難應該要有警世的覺醒。
看看美國,台灣也要自我警惕!尤其台灣是個海島,就像一艘航行在波濤洶湧、汪洋大海中的船,唯有同舟共濟,每個人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上,善盡本分,不管外面風浪多大都能把心安下,不輕舉妄動,才能穩穩當當地乘風破浪。
讓我們用至誠的心來祈禱,願世間遠離兵厄災難,願社會祥和,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消除;如果全人類的心都能淨化,人與人之間能用愛、用寬恕的心彼此對待,相信全世界就能平安祥和。
納莉風災後,全省動員了近兩萬名慈濟志工接力投入關懷、援助災民的工作。中南部受災較輕,志工部分留守,部分的人就把愛集中到北部災區。
慈濟人為受災民眾送去礦泉水、棉被等物資,協助清理學校與部分街道,並在一星期內供應了近五十萬個便當,給無水無電炊煮的災民。
幾個做便當的定點,小小空間擠了滿滿的志工。他們日夜不停做便當,不說辛苦,反而說「感恩!」因為看到很多感人的事--雜貨店、菜販聽說慈濟要為災民做便當,免費提供米麵蔬果;有人在家裏用電鍋把飯煮好送來;也有人用貨櫃從中南部滿載油、米、菜專程送來,甚至不願留下名字,只說:「感恩你們替我做!」
看到台灣有愛心的人這麼多,讓人很安慰;「以善心破災害」,這就是驚世大災之後,應該有的警世覺悟啊!過去我說「為善競爭」,現在
我要說「為善和心」--大家用愛帶動、彼此合作,讓愛減輕災難帶來的創傷。
大愛台受災,
全省志工接力搶救,
他們視大愛台
為善的泉源,
一定要讓善的清流
不斷湧出。
位在南港的大愛電視台因為淹水,地下四層樓包括片庫、靜思文化倉庫、發電機、攝影棚的重要器材全都泡在水中。其中片庫裏保存的幾萬支帶子,有很多寶貴的畫面,可說是慈濟大藏經、慈濟的慧命。
為了搶救大愛台,延續慈濟慧命,全省志工從各地載來發電機、抽水機,一波波投入清理的工作。志工們在專家指導下,細心漂洗掉每支帶子上的污泥、浸泡在蒸餾水中、再小心拆開、將磁帶一吋吋陰乾……通宵達旦工作,試圖保留住清晰的畫面。這可以說是「淨化」慧命的工作,真的很不簡單;能救回多少不知道,總是盡力而為。
美國、南非、澳洲等地慈濟志工知道大愛台受災,目前暫時在林口、大林、花蓮三地簡單的攝影棚克難播出,也紛紛表達關心。他們說,大愛台是他們的精神食糧,雖然不能回來幫忙搶救,但大家要捐款支援大愛台儘早復原;因為他們視大愛台為善的泉源,一定要讓這淨化天下人心的清流不斷湧出。
不管是人力投入或物力援助,我都非常感恩。大愛台在抽水搶救期間,在外面借的臨時播出中心機器設備不足,影視志工從災區拍攝回來,無法剪接、無法上字幕,只好親自上播出現場解說;從中我聽到許多感人故事--
風災發生時,基隆影視志工陳金髮因胃病住院,其他志工帶著攝影機到醫院去請教他如何使用?他馬上向醫院請假,在風雨中抱病負起影像記錄的工作。
回想象神風災時,罹患癌症的慈誠隊林連煌也是影視志工之一,同樣跋山涉水到災區拍攝。記得那時我問他:「你剛開完刀還在住院,怎麼可以跑出來!」他說:「師父放心,我盡量不拿重物,但這件事我一定要做,要把歷史留下來。」
他們這樣賣命去付出,讓我不捨,也很敬佩,這不就是用生命去換慧命嗎?的確是人間的活菩薩啊!
還有林宜龍、張阿英這對夫妻,從九二一、象神風災、新航空難……到這次的納莉颱風,他們夫妻倆
都用影像寫下歷史;看到種種人生無常的景象,令他們體悟良多,夫妻倆同心同道同志願,把生命的價值觀實踐在菩薩道上。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看到苦難彰顯了菩薩的精神。
台灣需要的是祥和之氣,
企求平安和樂的生活,
唯有人人心平氣和,
用好念頭、好行為
來互動互愛。
這次納莉颱風為北台灣帶來很大的災難,許多家庭被洪水所毀,就算位在樓上或是高地沒有直接遭受水患的民眾,也過了一段沒水沒電的生活。
想想台灣幾十年來的生活品質多好啊!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水可用;電開關一按,室內就亮起來;按個電梯鈕,不用花力氣即能從地面升到十幾層樓高。這些日常生活看起來小小的動作,不正是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嗎?平安無災的日子,多麼值得我們感恩啊!
台灣這幾十年來的安定日子,是老一輩的人打拚出來的。我們要心存感恩、懂得知足,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合心、要善解,千萬不要彼此對立。
然而,這幾年來,台灣也令我擔心。祥和之氣若變成一股戾氣,將會帶來家庭的厄運、社會的危機。我們要求平安、和樂的生活,必定要從自我做起,人人心平氣和,用好心、好念頭、好行為來互動互愛;我們要共同創造一個祥和、彼此祝福的台灣,如此才能真正撫平災難。
在這個災難過後的時刻,儘管生活上還有些不便,但我們應該把心安定下來,感恩過去的平安富有,並且帶動整個社會「合心為善、和氣付出、互愛讚歎」--樓上沒有受災的人,要多多關懷樓下的人;也希望更多的人伸出援手來幫助災區,讓他們儘快恢復生活常軌,如此垂直、橫向的互動關懷,整個社會才能恢復生機。
如果本身是受災的人,要先把心安下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精神更要堅強,不要因此亂了方寸,要對自己有信心,並且接受眾人的關懷與扶助,能夠如此,相信復建家園並不困難。
人人啟發一分愛,生活就多一分吉祥,有一分吉祥就可破除一分災禍。但願台灣能早日雨過天晴,看到亮麗的陽光;也希望人人能撥開無明偏私的心態,如此陰霾才會過去,真正雲開見月。
(民國九十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講於靜思精舍)
▲納莉風災特別報導
不眠的夜,從納莉登台那一刻……
◎撰文/賴麗君
災難,從納莉登上台灣那刻開始--
雨,狂暴地打擊脆弱的土地
大水吞噬了人們的家園
風雨中夾著哭泣聲
無水、無電、無食 日復一日
濕冷的黑暗 似無盡頭
一雙手 兩雙手……
無數人的手 送來了愛
送熱食 清淤泥 漫漫長長的相伴
讓黑暗中有了光亮
讓受傷的人有了力量
迎接明天
那終將升起的暖陽……
⊙編按: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納莉颱風造成全台九十三人死亡、十一人失蹤、兩百零八人受傷。慈濟志工災後立即投入煮食、送食、發放應急金、協助校園清掃淤泥等工作。截至九月二十四日為止,災後七天共送出五十九萬多份便當,協助二十六所小學清除淤泥以便復課。目前慈濟各項賑災工作仍持續進行中。
▲納莉風災特別報導
水返腳的悲歌
◎撰文/賴麗君
汐止本名是水返腳 先民開拓呀入山林
雞籠河頂咧運土碳 清幽美景是秀峰山
祖先流血擱流汗 開墾山田予咱住
時代雖然有變化 咱著好好 好好給續落去行
雞籠河邊台北城外 大家相依和相偎
文化立鎮民俗落根 作夥鬥陣來打拚
--水返腳歌.詞/林良哲
隸屬台北縣的汐止市,位於縣之東,依山傍水,基隆河貫穿市中心,每逢漲潮,夜闌人靜常聞潮汐聲,其聲悅耳,昔有「灘音」之稱。
清朝時將此地命名為「水返腳」,係指基隆河的潮水,漲到此而退返之意;民國九年更名汐止,亦即基隆河潮「汐」所「止」。
然而近幾年來,每遇颱風豪雨,基隆河的水一漲到此就氾濫。深夜聞水聲,反成了居民的夢魘。
九月十六日的納莉颱風再度重創汐止,四十多個里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幾乎全市受災!有些地方甚至淹水至二、三樓高。
所幸每雨必淹的居民警覺性高,已事先逃至高處,才未造成重大傷亡。
淹水,一次比一次高
十六日、十七日,我隨慈濟志工來到汐止為災民送便當。走過的每一條街道幾乎都是同一個面貌--淤泥遍布、垃圾如山;看到的每個災民也是滿身爛泥巴、一臉疲憊,大家從早到晚不停地清掃,但厚厚的淤泥似乎怎麼清也清不完,因為沒水又沒電。到了第二天,街道家戶已經開始傳出異味。
如果你問當地居民這次水災的嚴重性,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
「幾十年來從沒這麼嚴重、恐怖過!」幾乎每個災戶都是年年受災,但比起去年十月象神颱風,這次淹水又更上一層樓--之前只淹到一樓的地方,這次已經淹到二樓。
住在忠孝東路開雜貨店的李太太激動地說:「去年象神颱風,就泡過一次水,這一次又血本無歸,看到就想哭!」阿兵哥正在協助她清掃家裏,她在一旁心疼地說:「還可以用的東西,要幫我撿起來啊!」
想到那夜逃生情形,李太太更是激動。她說,看見水灌進家裏,慌張地從一樓逃命到二樓;水一下子又淹到二樓,他們又繼續往三樓避難;顫抖地握著手電筒,照著晃動的水,視線未敢稍離,深怕水又要往上淹。
也是住在忠孝東路的張太太,則敘述當晚離奇的逃生過程。「雨下得又急又大,鄰居的狗突然往樓上衝,直奔四樓。大家都覺得不妙,就跟著狗往四樓跑……」
果然深夜十二點多,水一下子就淹到二樓,她從四樓往下望,看到水源路的車子一部挨著一部浮在水面上,甚是恐怖!
住在「黃土高原」
淹水,對汐止市民已經是司空見慣,有些災戶無奈地稱汐止是「台灣的威尼斯」!從民國七十六年琳恩颱風起,幾乎每次颱風就造成汐止淹水。在水碓街住了五十年的張太太就說:「近年來,每年都淹,現在一年淹兩次,賺再多錢也不夠受災用!」
為什麼淹水會愈來愈嚴重?每位居民幾乎都能將淹水的原因加以剖析一番。住在溪邊的八十歲郭阿嬤一針見血地指出:「這都是人害人啦!很多建商黑白起厝,破壞水土;另外,河道整治也有問題,才會一年比一年嚴重!」
郭阿嬤指著毗鄰住家的茄冬溪說,本來這是條大溪,因為一直加蓋堤防,結果成了一條臭水溝,「不知河道愈小就愈容易淹水嗎?用肚臍想也知影。唉!花那麼多錢做堤防,結果愈弄愈糟!」
溪旁的房子一樓被大水挾帶而來的淤泥灌入,連窗戶也被堵住。隔天淤泥已經變硬,儼然成了小土丘。居民苦笑說,他們是住在「黃土高原」上。
沒水沒電的苦日子,讓居民的生活宛如倒退五十年;夜晚,整個汐止市就像一片黑夜城。
隨著志工到各街道送便當,每次下車幾乎都是伸手不見五指,整條街道沈靜無聲;直到志工們喊了幾次,才看見一點、兩點接著無數點的火光,遠遠地,誤以為是螢火蟲,用手電筒一照,才知是災民提著燭火來領便當。
災民似乎已經習慣了黑暗,車子經過住家,常常隱約瞧見許多人摸黑在搶救家具或商品,看不清他們臉上的表情,卻聽見他們深深長長的嘆息聲。
預存的水要省著喝,洗澡就接雨水洗,或到河邊洗,有時只是隨便以毛巾擦一擦,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何時才能恢復供水。
最難以忍受的是廁所的惡臭,幾乎一打開門就薰得令人作噁。一次我向居民借廁所,留下深刻難忘的「回味」,那味道到離去後還一直殘留在身邊,汐止居民卻不知要忍受多久這種日益加深的薰人氣味!
許多一、二樓的受災戶連家也歸不得,只能借住在樓上鄰居的家,晚上大家擠在一起,鋪條毯子在地上就睡了。
好厝邊,來照顧
飲食也是一大問題。冰箱儲存的菜早已壞掉,超級市場休市,只好吃乾糧、泡麵。「乾糧、泡麵怎吃得飽!幸好這幾天慈濟一直為我們送來便當,肚子很餓時,那便當真是好吃!」周清祥說,尤其他和許多鄰居都吃素,慈濟做的素便當正好符合他們的需求。
十七日那天,我們遇到一位啞巴災民,他拿到慈濟送的便當,不停咿咿呀呀地喊著,不知要說什麼。後來他遞一張字條給志工,上面寫著:「謝謝你們!便當好吃!」
慈濟送來的礦泉水也解決居民的飲水問題,因為許多居民預存的水早已喝光。商店沒營業,一水難求,所以每當送水給災戶,不到五分鐘,便供不應求,於是志工一次又一次不間斷地送。
儘管缺水缺糧,許多居民卻向鄰居伸出援手。住在忠孝東路那位開雜貨店的李太太感動地說:「這幾天都是靠三樓的林阿婆煮飯給我
們吃,他們自己都快要吃不夠,還是分大家吃,真是太好心了!」
「這沒啥啦!大家幾十年好鄰居,相互幫忙是應該的啦!」背著孩童的林阿婆難為情地笑著說。
兩天來走訪各受災戶,曾經多次問他們為什麼不搬家?一位阿公的回答令我相當動容,「阮世代攏住在這裏,說什麼這攏是阮厝啊!住了七十幾年,對這裏已經有感情,怎麼能說走就走,大家還是要拚下去!」
此時,我想到「水返腳歌」裏的幾句詞:「大家相依和相偎……作夥鬥陣來打拚……」我想在最後加上一句:「汐止一定會好起來!」
▲納莉風災特別報導
何時才能「長保平安」
◎撰文/徐錫滿
踏進汐止最低窪的保長、長安兩里,
看著一年比一年嚴重的災情,
不禁令人感嘆:水患何時才會歇止?
災後第三天,慈濟汐止救災勤務指揮中心依舊人滿為患,川流不息的是奔走送食的志工,與滿身淤泥、冒雨求援的災民……
張太太從汐止大尖山秀峰路騎車下山來,短短十幾分鐘路程,她騎了快半個小時,冒著強風驟雨、滿路泥濘,為的就是要領取幾份可填飽肚子的便當。
張太太說:「水淹到二樓,鄰居出不了
門,我來幫他們領便當!」
為了讓受災民眾不致挨餓,慈濟志工今天分成十四條路線,往來南港、汐止等災區,發送便當、八寶粥、營養口糧、礦泉水等物資。
家住五堵車站附近的蘇登添,災後立即涉水出門,協助外地來的志工,到受災最嚴重也最難走的保長里與長安里發送熱食。
「早上先去巡了一回,保長里都是泥巴,長安里都是垃圾!」兩里相鄰,災況略有不同,但災情一樣的重,整個保長里滿是泥濘,鐵路也被泥水淹沒,交通全靠汽車強行在泥巴路上前進。
住在這裏的災民從一開始便沒有撤退的打算,因為他們怕水退去後,留下乾涸的泥沙,更難清理,只好乘著還有積水,將泥沙清出家園!
踩著濕滑的爛泥,走進巷弄內,問居民吃飽了沒?他們表示,趕快清理房子才是要事,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好,有人甚至忙到都忘了吃。志工趕緊送上便當,希望他們不要餓壞了。
翻過垃圾山,志工來到長興街及保長路發放熱食。家住保長路二十七巷三樓的吳先生,一樓大門被黃泥堵住,只能順著欄杆爬下樓來領取熱食;有些樓上住戶也是有門出不得,只好將便當往上遞,請他們伸手來接。
社區幹事陳先生說:「我們真的很謝謝慈濟送來便當,災區斷水斷電,即使有錢也沒有地方買;吃飽了,我們才有力氣繼續打掃!」
一路發放,眼看保長里、長安里的災情一次比一次慘重,在此定居二十六年的蘇登添不禁唏噓。一個星期前,他才請里長描繪一張去年象神颱風受災地域圖,希望能作為防災之用,圖還沒有完成,水卻已經淹過來了……
十年來的淹水經驗,保長、長安里居民對於水患早已習以為常,以往他們會在水來前先將家當往二
樓堆放,待水退去再搬下來;但象神颱風時水淹上二樓,打破了習慣法則,居民感到不知所措;當他們還在擔心下次風災不知會淹到幾樓,納莉颱風竟連三樓也給吞噬了!
當地人談到二十多年前,保長溪清澈深邃,常有人洗衣、玩水;如今,河床盡是滾滾黃泥,還有垃圾及廢棄的貨櫃堆積……
「泥水、垃圾越過堤防,沖刷進岸邊的住家,也塞住堤防內排水的涵洞;高聳的堤防擋住泥沙回流,陳先生位於河岸邊的工廠,才剛從象神風災中漸漸復原,納莉颱風又讓一切歸零。!」陳先生位於河岸邊的工廠,才剛從象神風災中漸漸復原,納莉颱風又讓一切歸零。
同樣的地點、同樣的災民、愈來愈嚴重的災情,令人不禁感嘆:何時,保長、長安里的水患才會歇止?何時,居民的生活才能長保平安?
▲納莉風災特別報導
救人,讓他們更勇敢
◎撰文/賴麗君
「家裏受災是個人事,鄉里受災是眾人事!」
沒時間整理泡水車,沒空管髒污的家具與滿屋淤泥,
他們一心只想著能為鄉親做什麼?
「象神颱風淹水到今天,還不滿一年,這次又淹了……而且更嚴重,想起來都會哭,心很痛!」住在汐止市仁愛街的慈濟志工劉麗卿心情沈重地說。
這次劉麗卿住的街道一樓再度成了汪洋大河,儘管她位在六樓的家倖免於難,但是那一夜她同樣無法入眠。漆黑的街道隱隱傳來喊救聲及孩童的哭泣聲,停水又停電,手機也斷訊,她一顆心懸在半空中,祈求黎明趕快來到。
翻牆徒步,到救災中心報到
早上八點,街上的水稍退,她一家三代五人冒著狂風暴雨,要去慈濟救災中心報到。「這次鄉親一定又受災慘重,我們得趕快去幫忙!」劉麗卿說。
一路上,一家人手牽手涉過及膝的積水,淤泥阻斷通路,只好從小學翻牆而過,再攀過附近的小山丘……徒步一個多小時,帶著兩腿淤泥終於來到位於新台五路上的慈濟汐止救災勤務指揮中心。
一整天,他們一家人充當「嚮導」,為送便當給災民的慈濟車帶路,忙到晚上七點多才又摸黑徒步一小時回家。
回到家,才想起停放在地下室的車成了泡水車,而且已經泡了一整天。「反正泡也泡了,暫時沒時間整理,就讓它去吧!」儘管這麼說,劉麗卿表情還是略顯無奈,因為去年他們家的車就曾泡過一次水。
第二天,劉麗卿還是和同是慈濟志工的女婿范長友繼續投入救災工作。范長友開著自己的小轎車,載著便當及志工們到各個災區,一天就跑了五、六趟,一輛銀色的車子成了泥巴車。
「很多志工都是外縣市前來支援,路不熟,有人帶路,便當才能快一點到達災民手中。」范長友說。
類似劉麗卿一家人的感人故事,散布在災區每個角落,許多汐止慈濟志工同樣受災,但為了協助鄉親,他們暫時放下「厝內事」,投入救災工作。
熟悉在地,提升救災時效
住在汐止十多年,最近移居瑞芳的慈濟志工鄧永誠,十八日一早就排除萬難趕到汐止協助救災。
由於沿路到處是堆積如丘的淤泥及積水,車行不易,他只好改騎機車,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抵達。「整個汐止等於全面受災,需要大量人力前來協助。我聽說需要一些在地人協助導路送便當,就過來支援。」
鄧永誠位在瑞芳的新家這次也同樣受災嚴重,家具全泡在污水裏,淤泥遍布難以清除,「我們住在這裏已經習慣淹水了,這也不是短時間可以清好的,先來救災要緊!」
住在水源路二段的慈濟志工潘秀淨說,她家地勢較高,從不淹水的,沒想到颱風夜水就淹到小腿肚,「每次人家問我住那裏?我都說住在很有『水準』的地方!汐止人真的很辛苦,每年幾乎都在逃水
患,一下雨就開始害怕淹水。」
去年象神颱風,潘秀淨忙了好幾天都不眠不休;這次,她還來不及察看家裏受災狀況,就到慈濟救災中心報到了。
「救災是相當緊迫的,根本沒時間想太多,現在斷水斷電,家具也無法清洗,以後再慢慢清吧!」潘秀淨說。
由於長期從事訪視的經驗,幾乎跑遍大街小巷的潘秀淨成了「汐止通」。在多次運送便當途中,道路受阻,她臨機應變找出其他小路通行,讓便當能及時送至災民手中。
一句感謝,溫暖彼此的心
家住秀峰里的慈濟志工蘇美麗除了自己投入救災,還帶了兩位鄰居顏漢城夫婦一起加入。
「去年象神風災,我們家淹水,斷水斷電,沒東西吃,一家人餓到皮皮搓(發抖),我們可以體會那種痛苦。所以儘管這次又受災,當蘇美麗問我要不要去協助救災,我一口就答應了。」顏漢城的妻子施月珠說。
「需不需要便當……」因為沒有擴音器,蘇美麗和施月珠賣力嘶聲呼喊,幾天下來喉嚨都沙啞了。
顏漢城則騎著機車,一次又一次載送幾百個便當到各個需要的地方,一天下來,從頭到腳濕答答的,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當受災的鄰居看到他馬不停蹄地忙著送便當,都感動不已:「阮這個阿城實在真好心,厝內淹水,擱來照顧我們,實在真感心!」
家住連興街,經營美工材料公司的黃華銘,住家和倉庫嚴重淹水,所有庫存材料都泡在污水中,損失無法估計,「我真的不敢去想!」黃華銘無奈地說。
九月十七日慈濟志工到他住處附近送便當,順道邀請有車子的鄉親投入救災。隔天早上,黃華銘就開著運貨卡車到慈濟救災中心報到,「那時很餓啊!慈濟送來便當讓我非常感動,我想多一輛車、多一個人力,就會有更多災民有熱熱的便當吃。」
以前只是從電視畫面看到鄉親受災狀況,這次他親自目睹受創慘重的家鄉,接觸和他一樣受災的鄉親,感受特別深,「當我把便當遞給他們,他們跟我說謝謝,連我自己都很感動!」
感動激盪著感動,溫暖了彼此,讓人們增添了重建家園的勇氣,也讓復原的路更近了!
▲納莉風災特別報導
無言的感謝
◎撰文/范毓雯
回收的環保碗上,貼滿了致謝紙條,在煮食站裏不斷傳閱……
「早上我們送早餐來的時候,還看到幾隻黑豬也在屋頂上避難。」負責木柵老泉里送食的志工梁昌枝一想到,不禁莞爾。
無法靠近,只好投遞
位於景美溪畔的木柵老泉里,在納莉颱風後因溪水暴漲成了水鄉,如洪水猛獸般的大水淹至兩層樓高,居民家當全泡湯,水退了還留下遍地及膝的淤泥。
十七日清早,志工帶著包子、乘坐橡皮艇來到老泉里。由於巷道已沒入水底,只能沿著堤防、屋舍邊緣緩慢行駛於水路上。志工黃孔明說:「工地有籬笆,擔心會刺破橡皮艇;屋舍有矮圍牆,怕會刮到也不敢太靠近。」
於是,正當雨勢狂瀉、水路危機充斥,無法靠近災民住處的情況下,幸好有梁昌枝擔任「投手」,將一個個熱騰騰的包子,又快又準地投向在窗邊引頸企盼的居民。
中午,第一批便當出爐,橡皮艇依著早上的路徑送食去,沒料到水勢正在消退,橡皮艇不斷撞到水中的突出物,一行人趕緊退回;在大水消退的泥堆中,思索著該如何將手中的便當送達。
「沒有辦法了,除非走進去!」志工梁昌枝、黃孔明、彭天喜聽到救難人員這麼說,像是望見一盞明燈,抬著便當便步行進去。
大水剛退的路面泥濘不堪,雙腳站在及膝的泥堆中,可是要相當費力才能拔起。走出泥堆之後,黃孔明卻光著腳丫子,大家問:「鞋子呢?」他望向後方,不用多說,已經「獻」在泥堆中了!
途中雨勢忽停忽下,大水歇退後,居民開始整理家園,用過餐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
朱先生與媽媽站在一片狼藉的家門外苦笑:「我們已經在這裏住了五十幾年,要離開也會捨不得。這裏每年至少淹一次,希望等堤防閘門做好就不會淹了啦!」
「呷飽沒?」
「喔!兩頓沒吃了,沒辦法出去啊!除非從高速公路空降下來。」朱先生手指比向位於頭頂上方的北二高。
「有沒有筷子?」「沒有!」大水淹到屋頂,一天之內漲漲退退反覆三次,屋內的物品全都不能用了。志工送上便當,也附上筷子。高太太女婿詹先生說:「直到你們送來,我們才有東西吃,謝謝你們!」
暗夜中的叫喊聲
熱騰騰的便當繼續上路,從新店醫院載送便當到基隆的林永義說:「一定有很多人還在受餓!雖
然下著大雨,四處也都淹水,交通狀況十分不好,我們還是要想辦法送達。」
林永義將便當送抵基隆,接續由當地志工送往基隆國中、碇內國中、源遠路、百福社區、瑞芳、南榮路、自強里等處。
瑞芳鎮受災慘重,水一度淹到兩層樓高;志工載送晚餐抵達時,積水已經退去,但大街小巷一片寂靜,家家戶戶門戶大開,從屋內透露出的微弱燭光,更平添慘澹的氣氛。
「便當!便當!有人要便當嗎?」志工的叫喊聲劃破整個寂靜無聲的街道,此時一個個人兒的身影慢慢聚集在便當車前。「便當三個!」「給我五個!」「有沒有水?」
許多街道積聚了居民清理出來的雜物,便當車無法駛入,志工只好雙雙抬著箱子步行發送。
叫喊聲吸引居民的注意,謝國
楨倒是拿起了兩個鐵碗敲打,再搭配上「便當來了,要的請喊聲!」「各位大德,慈濟的便當來了!」中氣十足的叫喊,「招攬」來更多「生意」。
「從這邊才過得去!」莊先生熱心地為志工報路,「我太太是慈濟會員,去年象神颱風後也是你們來發便當,只有你們才會那麼好!」
途中,便當車一度深陷泥堆中,「再過去只能騎車,我用摩托車載過去好了!」新峰里里長黃茂峻也來協助發送便當;幸好車子在大家合力下終於推動了。
龍潭里里幹事李先生,帶領著志工在黑暗中進入瑞芳國小,因為有四十多位都是老弱婦孺或殘障人士,沒有地方投靠只能暫居禮堂中。
「我們聽說大水已經淹上馬路,趕快叫大家移到舞台上;後來又聽到水已經淹到學校走廊,才又趕緊移到看台之上。」李先生望著安置在禮堂中的災民說。
這些居民棲身的地方相當克難,只是用些店家提供的紙板鋪在地上,疏散之時也來不及攜帶隨身衣物,睡袋還是由國軍提供的。
不過,一見到志工提供礦泉水後要離去,一個個掌聲立刻絡繹不絕地響起。此時,掌聲代表感恩的心吧!
■
「謝謝你們使我免除對食物的憂慮。」「謝謝你們送的便當。」「我是慈濟每月一百元的捐款會員,第一次體會到施與受之間的感動,謝謝你們把溫暖給我們。」回收的環保碗上,貼上了來自居民的致謝紙條,在新店醫院的煮食站不斷傳閱……
▲納莉風災特別報導
便當車,從白天駛進黑夜
◎撰文/洪淑芬
便當車來來回回,從白天駛進深夜,
儘管暴雨狂瀉,淤泥阻道,
依舊不負災民期待,帶來滿車的溫暖。
災後第一天,我在慈濟汐止救災勤務指揮中心,看到許多民眾涉水前來尋求協助;他們多的是一整天沒有進食,身上又濕又髒、又餓又累,焦急與悲愁揮之不去。
他們有的帶著淚痕和大大小小傷痕而來;有的說起屋內滿是污泥,紅了眼眶;有的家中尚有幼兒、長輩,還要面臨斷水、斷電、斷糧的窘況……我站在這裏,彷彿親見昨夜的風雨,是如何驚醒老老少少;彷彿親見潰堤而出的滔滔巨浪,是如何在受災戶門前翩翩掀舞。
救災中心裏一批批堆得像小山般的救援物資,就像變魔術般,才剛送到,不一會兒就被領取一空;幸好有各地志工趕製的便當,以及
各界提供的糕點、礦泉水不斷補上,災民們只要有需要,在這裏都能得到最適切的援助。
「便當車」來了!
午後的雨勢慢慢歇息,慈誠志工們穿戴上雨鞋、救生衣、安全帽等裝備,並以起重機將橡皮艇自大卡車上卸下,準備深入重災區送食;但就在此時,傳來大水已逐漸退去的好消息。
大水退去的路面堆滿淤泥,已無法「陸上行舟」,底盤高的四輪傳動車,此時成為災區的馬路英雄。
我在救災中心門前認識了板橋區志工陳䓎堡。從事中古汽車買賣的他,一大早就開著九人座廂型車出發,繞了半個台北盆地才到汐止。
「陳師兄,我們要送兩百個便當,請你幫忙!」午後四點多,志工蘇美麗帶著五、六位社區媽媽準備送食去,我也跟著上車,目標是汐止仁愛路八十巷。
由救災中心所在的新台五路左轉進入仁愛路,視野陡然縮小,滿
地泥濘的曲折巷弄和密集老舊的低矮建築,襯著天地似乎低矮了許多。
車子停在仁愛路七十七巷內,地上的淤泥將近十公分高,又滑又黏不易行走。穿著雨鞋的蘇美麗下車後提著便當賣力前進,其他志工也抱著物資迅速鑽進巷弄間發放。只有我裝備不合格,腳上的休閒鞋不耐濕滑,每跨出一步都要大嘆行路難,只好留在車子附近發便當。
居民們漸漸聚集在車邊,有人甚至騎摩托車追來。陳䓎堡的廂型車後面三門全開,有人要六個便當、六瓶礦泉水,有人不要礦泉水,只要便當、口糧……志工們恨不得有千手千眼,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車上物資實在有限,只好請大家把需求再降低一點,以求皆大歡喜。
居民聚在車邊簡短交換家中災情、吐吐苦水,再抱著熱騰騰的便當、乾淨的飲用水回家;受災後有人關心、有人分享,重建心情可能會好過些吧!
過家門而不入
約莫半個小時後,蘇美麗和其他志工陸續回來。蘇美麗發號施令:「我們再往仁愛路八十巷去送吧!」大家一臉錯愕--因為七十七巷裏有太多人沒有用餐,便當已發得一乾二淨了!
但聽說仁愛路八十巷一整天都沒有收到物資,大家決定原車返回救災中心再領些便當、飲水來。
仁愛路八十巷鄰近秀峰路,社區裏大多是相連的傳統亭仔腳建築。我們抵達時,大雨忽然落下,天色也愈來愈暗。屋裏沒電沒水,許多年紀大的長輩群聚在騎樓下,看到有外車進入,顯得十分好奇。
「阿伯,阮是慈濟啦!」「阿桑,妳好嗎?」蘇美麗親切地問候。原來這是她的老家:「這裏有許多人都是我的會員哦!」
巷裏有一座深邃的水泥門,通過這道長長的門,才知道裏頭還有另一個自成格局的小小社區。我們徒步進入時,天色已完全暗了下
來,只看到幾片窗戶透出點點燭光,映著門前幾條賣力清洗家具的人影。
「有人需要便當嗎?」經志工這麼一喊,樓上有人探出頭來,但雨聲淅瀝瀝地,窗邊的人影看不到表情也聽不見聲音。志工們在雨中耐心等待,幾分鐘之後,果然有人從另一頭的樓梯摸黑下來。
「你們是慈濟人嗎?」一位年輕男孩靦腆地問。志工親切遞送便當加上兩瓶礦泉水,男孩微笑目送我們離開。
詹麗雲繞路去為一位行動不便的民眾送飯,上車後她亮了亮手上的手電筒說:「剛剛在巷子口遇到我兒子,他給我手電筒,要我小心一點、早點回家!」志工們會心地笑了笑,大家都是「過家門而不入」!
閃電中的逃難身影
晚間七點多,才剛從仁愛路發完便當回來,陳䓎堡又馬上開車載著三重區慈濟委員羅美珠、陳金海,與北區慈誠大隊長黎逢時等人到南港勘災。
行駛在宛如廢墟的南港路上,車燈是唯一的發光體,映照出泥濘、垃圾、拋錨的汽車以及豆大的雨滴;其餘的,什麼也看不見。
兩旁房舍幽幽暗暗,隱約看到一名男子站在騎樓下,眾人於是下車。這位先生展示昨夜的水痕,大概在一、二樓交接處。
再往前進,終於看到一間大放光明的油漆店,一群人在店門前清理貨品;相隔不遠還有一家土木技師社,裏面有幾個人也在昏黃的燈光下進行清掃。志工搬下一大箱礦泉水,託油漆店老闆分送給鄰里左右。
上路不久,地上開始出現積水。在南港家樂福附近,我們遇到一群年輕人,得知他們一整天都未進食,遂請他們到南港區公所等候,稍後再請人送便當去。
積水愈深的地方愈多人在行走,他們相互扶持、搖搖晃晃的前進,原來是打算逃離災區。在黑風夜雨中徒步涉水逃離?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此時天空不斷傳出轟隆隆的雷聲,遠方落難的身影只在一道道閃光下才能短暫出現。
一位先生半路攔車,希望我們載他到前面接出行動不便的老父親。沒想到抵達後,居然有五位大人、一位小嬰兒要上車;這輛九人座的廂型車顯然塞不下這麼多人,志工們只好下車,在風雨中摸黑等待車子完成任務後回來。
返程途中,我們掛念在區公所等待便當的那群年輕人,但因通訊不良,無法通知其他志工去支援,只好在勘察了汐止橫科路的災情後,再返回救災中心載便當。
幸好我們有來
一來一往的路途花了將近三、四十分鐘,我心想,那些年輕人真的會在惡劣的天候下,苦苦等候我們到來嗎?
車子停在南港區公所前,幾個人影迅速從樓梯上下來。果然是他們!
乘著志工分送便當之際,我捲起褲管,拾階進入南港區公所。這裏的環境比我先前想像的還糟,幾位民眾蹲在滿是泥巴的平台前,四周一片黑暗,而我的鞋子「前腳踏、後腳放」--卡在泥巴裏。
發放完畢,志工們在車內呼喊我趕快下樓;我像視障者般步履艱難地摸索著,害怕在黑暗中稍不注意,就在爛泥堆中跌得四腳朝天。
時間已是晚上九點多,我們繼續帶著便當往汐止橫科路前進。橫科路位於台北縣市交界,兩地以基隆河為界;此次基隆河潰堤,在台北縣市都釀災,地勢較低的橫科受災嚴重。
聽說,這裏原有一座熱鬧的傳統市場,假日時人來人往,入橋處常會交通堵塞,然而,眼前卻是一片死寂。
在車燈投射下,我們看到狹小的巷弄裏堆滿上游沖下來的垃圾、木塊和尖銳的碎裂物,居民們做生意的攤位更是被泥巴整個覆蓋,情況甚為狼狽。
此地已有幾位慈濟人在發放便當,原本打算只要將便當卸下,交給當地志工後就可返回,但來到路口一家暫停營業的便利超商前,我們嚇了一跳--怎麼還有這麼多人冒雨排隊領便當!
雖然帶來的便當還不夠,但幸好我們來了!也決定再回去載更多便當過來。
便當暖暖,心也暖暖
第四次返回救災中心,正好趕上九點三十分三重區志工送來最後一批便當。我們領了三百份就趕緊往橫科路奔去。
三百份便當層層疊疊裝在三個塑膠箱裏,堆在廂型車的座位上。災區路況極差,大雨又猛烈拍打著車體,便當像一塊塊豆腐般,在柔軟的座椅上搖搖晃晃。
我趕緊將身體半趴在便當上,盡力穩住。當皮膚與便當接觸的那一刻,一股熱氣直接滲進體內,原本半濕的身體暖烘烘的;早上在台北市看到志工製作便當的畫面又浮現眼前,心也暖烘烘的。
再次抵達橫科路已是十點多了,陳䓎堡大叫:「他們居然還在!」
陳䓎堡指的「他們」,是汐止區慈濟志工鄭玉櫻等人,我們今天第三次來到這
- May 20 Wed 2009 19:37
2001年09月 418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