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踏實寫出生命史
◎主講/證嚴上人
轉眼一年又過去了,
有句話說--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一般人總是「發心容易,恆心難持」。
不好好把握時間、空過人生,
生命的使用權就會白白消耗,
慧命更是一天天地減少。
若每一天都發揮愛心,
積極關懷人生、關懷世間,
就會感到很踏實,
生命的歷史已然寫成。
▲社論
同船渡的世紀之愛
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了!世紀之交的回首與前瞻,充滿了對人類苦難的深刻見證,但也產生對人類當何去何從,如何從精神心靈做根本改革的願景。
在本世紀中,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浩劫,以及無數次的武裝衝突,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上演。戰火硝煙下的生靈塗炭,似乎只顯示人命的輕賤,與人性沈淪在自私、好鬥、冤冤相報中輪迴不已的悲劇。
對照科技文明的突飛猛進,人類不只已飛上外太空一探究竟,生命與健康的奧祕也不斷被解開。眼看著人類就要能掌握長壽不老的祕訣了,卻任令精密的武器摧毀寶貴的生命;而過度開發山林的地球反撲,迷信科技萬能的輕忽,所造成的人為災難更已不計其數。這豈非極大的諷刺!
許多人看到世紀末亂象群生,不免充滿批判怨懟。其實,言語的指責無益,甚且只會掩蓋扭曲真相。追根究柢,世局紛擾的癥結是人心病了。股票指數起起落落,政治經濟鬥爭的風風雨雨,都只是人心有所蒙蔽,貪利忘義的表象結果。
從媒體的報導上來看,過去半年台灣社會似乎動盪不安,許多人對台灣的前途不僅憂心,而且沒有信心。針對人們見解分歧,而且相互猜疑的混亂局面,證嚴上人以佛經上的「見濁」來形容,一針見血地指出:是否整個社會的人都有共同的妄想症?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周圍的人,總是聞聲起舞。種種成見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人為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現在的利益,變得很短見。
上人以宗教家的悲懷呼籲大家說:「台灣這個島不大,而且周邊都是海,我們就像共乘一艘船。不管有多大的風浪,只要坐船的人穩定自己的位置,坐好不要晃動,就可以讓這艘船乘風破浪,穩定地度過這一波波浪,就會看到天晴浪靜。不過,這必須取決於坐船的人是否能穩定自己。」
若能真切體會同船渡的命運相連,人們當能從小我進入大我,思考如何避免自相殘殺,如何進一步合作,共謀最大的生存福祉。個人唯有不自私,沈穩固守本分,才能為自己,也為他人尋回信心與愛。
這個社會雖然有很多缺憾,但也有很多令人振奮,感到倍覺溫暖的地方。像數以萬計的慈濟志工,三十多年來單純無求地付出愛,關懷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發現其實任何人無法獨立生存,人與人間都是大有關係,所謂「心佛眾生皆是一體」。如此體悟後的大愛源源不絕,召喚更多人加入愛的循環。
想像一艘船如果裝滿了愛,大家同心協力,再大的風浪也能擋過。大時代的擾攘紛爭,需要有人們相互展現善意與愛的大作為。這絕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超越苦難,同時展現深度人文價值的希望之所繫。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視病如親的溫暖
林俊龍院長:
您好!感謝您在大林慈院默默地付出,拓荒者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學習。感恩在您的領導下,讓病患從此無須千里迢迢就醫,並享受到最佳的醫療品質。
在此,我們要向外科醫師魏昌國說聲:「謝謝!」此次家父承蒙魏醫師的關照,讓脆弱的生命得以重見曙光。看病找名醫,遠征南北,人之常情,我們也曾有過;但這次我們卻不再南北奔波,把年邁的父親交給大林慈院,並放心地交給守護生命磐石的良醫--魏醫師。
當父親第一次到大林慈院就診時,魏醫師視病如親的態度為醫病之間的「不信任感」注入了一股暖流,不易溝通的父親一向視手術為畏途,想不到這次居然當場首肯,或許是魏醫師給他的信心吧!也因此解決了父親一年多來的病苦--直腸腫瘤。
曾帶父親到過多家醫院就診,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樂觀」的,所以我們也抱著不樂觀的心情來到大林慈院。也許蒙菩薩保佑,經化驗後,竟是良性腫瘤,而手術的處理方式也遠比我們預期的好。天底下最高興的事莫過於此,我們豈能不心存感恩!
此外,也非常感謝9B的護理人員,尤其是雅玲、蘭君、嘉琪,不愧為白衣大士。最後要感恩明月師姊,您帶領的這群志工菩薩,已比軟體中的軟體更軟體了,感恩您們!祝
健康平安
病患家屬 陳箔福敬上
假如是我……
死亡,原來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這次參加八十九年度慈青學長會「志工營」,才親身體驗這個事實。
報到後,德昕師父告知我們有一位家住新莊的學姊很可能當晚就會往生。驚訝之餘,我們來到花蓮慈院心蓮病房,只見骨瘦如柴的她,僵直地躺在病床上,光頭卻仍帶著一絲清秀,身上穿的是她最喜歡的白色毛線衣,四肢已漸漸冰冷。她的母親告訴我們:「回到心靈的故鄉是她的心願,往生後『大體捐贈』是她最後的遺囑。」
這位學姊只有二十四歲,這樣的年紀不該是人生正值青春年華、展翅高飛的時刻嗎?心中突然湧現很多問號,不管對她父母或她自己,我想都是不公平的。
在大家和她打過招呼後,原本張口不動的嘴脣突然顫抖了起來,瞳孔也一直往上吊。醫師說:「這是鼻咽癌轉成肺癌擴散後的現象。」
這時「呼吸」對她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享受,她總是很費力一口一口地吞吐著空氣,儘管戴上氧氣罩、嘴巴張到最大、脖子伸到最直,也無濟於事;因為,死神的力量太大了。
德昕師父也只能安慰她:「快去快回,來生乘願再做一個慈濟人。」大家無言以對,一股哀愁的氣氛在空氣中彌漫著。
離去時,心中盼望平日常念的阿彌陀佛能解脫她的痛苦,接引她到極樂世界。出了門口,突然想問自己:「假如是我,怎麼辦?」
台北 陳鏗元
逆境中勇往直前
曾看過大愛電視台「春風化雨」一戲,對於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小學老師的我,心中非常感動,更一度為戲中的劇情紅了眼眶。
對於教育,我有一股滿腔的熱忱和理念,認為建立孩子們獨立而健全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我想教孩子們的,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希望教導他們課本以外的知識--懂得如何用心去體驗生活;並非只為了應付升學考試,而是真正能讓孩子們受用一生的永久性知識。
我認為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強制每個人都該走同樣的道路,而是幫助我們走上最適合自己的路。然而,卻沒多少人有這樣的認知,以致於埋沒了孩子的潛能,並成了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
在過去兩年高中生活裏,因為不適應導師過於嚴苛的教育方式,每天處在緊繃的狀態下學習,曾一度喪失了讀書的興趣。但慶幸地,一路上由於父母、朋友及國文老師的鼓勵,使我在逆境中還能不放棄自己、不放棄理想,重新確認自己的價值,畢竟國中小學的我,不論是在學業或競賽各方面曾是那樣地突出。
不過我還是很感謝我的導師,因為她,我才有機會學習到更多的道理,並從中學習成長,變得更成熟;更感謝過去兩年來一直支持、鼓勵我的人,也許他們不能代替我承受挫折或失意,但他們的關懷,使我在逆境中更勇往直前。
今年我高三了,今後我必須更加努力,並一直保有對教育的熱忱及作為一位人師的決心。
台北 林芳儀
無處不感動
《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兩份刊物皆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以人道精神為出發,篇章中無處不是感動,並在感動之中加入客觀之撰述,使讀者們不僅僅是感動,並能從中學習關懷他人,誠屬可貴。
兩份刊物對於志工付出的種種,以及志工間的活動多所報導,對於凝聚志工有著莫大的鼓舞力量。此外,慈濟人參與行動的現身說法,對於有心參與慈濟之人,不失為參考之依據。
《慈濟》月刊中「無盡藏」與「隨師記行」專欄,採一前一後之編排方式,使其主要精神立即凸顯。而封面與封底的設計更見巧思,雖是短短的幾句話,卻藉著照片的視覺效果,將意念傳達盡出。
台中 黃雅琪
一起來做好榜樣
今天我自備塑膠袋去購物,當我跟老闆說:「我不用塑膠袋。」老闆給了我善意的回應,讓我覺得好高興!
之前還怕老闆會笑我,後來才發覺是自己多想了。我曾在一本書裏讀過一句話:「做年輕人的榜樣」,這句話很有啟發作用。
是的!我們的行為舉止多少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好行為就是一個好榜樣;就像自備購物袋,就是落實環保的好榜樣,大人、小孩看到就會跟進。
希望大家都來做好榜樣,就像慈濟人一樣。
基隆 江宜螢
▲無盡藏
只要有愛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只要有愛,
不論是金錢的佈施、
時間體力的佈施,
甚至身體的佈施,
都可以做得到!
時間不斷流逝,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在很多人的愛心關懷下,持續成長、茁壯;五百位來自全省各地的環保志工幹部,回來參與今年度最後一次尋根之旅,每次看到這些環保志工,我都非常感恩,因為他們把做環保當成一種修行。
我常看到八、九十歲白髮如霜的老菩薩投入志工行列;也看到事業有成的中壯年人同樣放下身段做資源回收;當然也看到中小學生做環保。
不論身份、地位、年齡、學歷,大家都平等;最令我感動的是--大家都抱持修行的心、大愛的心,真正疼惜大地資源。
家有幼兒的媽媽想做慈濟,
視力不佳的阿嬤心在環保,
她們想到了一個
互補的方法……
半個多月前,我行腳在外為這群環保志工歲末祝福,聽到許多環保菩薩的心得分享,其中一位阿嬤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這位阿嬤揹著一個小孩,由別人陪同摸著上台,她說:「我揹的小孩不是我的孫子,是免費幫人家帶的;我的眼睛看不到一公尺遠,但是我在做環保。」
就是這段開場白,吸引我非常用心地聽她說話。
原來阿嬤很肯定慈濟、很想做環
保,可惜眼睛幾乎看不到。剛好有位年輕媽媽對她說:「我也很想做慈濟,可是我的孩子還小,所以沒辦法……」阿嬤聽了就說:「傻孩子!妳想做,那是最好了,我幫妳帶孩子,以工換工,妳專心去做慈濟吧!」
從此,阿嬤白天幫忙帶小孩,年輕媽媽專心投入慈濟。儘管阿嬤眼睛看不到,卻也沒閒著,揹著小孩一樣幫忙將資源整理分類。
聽了這段心得,真是令人感動!我常說要「合心」、「分工合作」,在她們身上印證了!也因此我對環保志工有著一分特別的敬與愛。
人的身體也可以資源回收,
當生命走到盡頭,
捐出的器官、遺體,
可以在人間繼續發揮良能。
事實上,人的身體也可以環保回收--當我們往生時,很多器官都是好的,還可以把它捐出來移植給需要的人。
今天早上我參加在慈濟大學舉行的大體、器官捐贈相關會議。心得分享時,我說,佛陀教育我們要有愛心、悲心,要行菩薩道,佈施不只是身外財物的佈施,其實頭、目、髓、腦都可以佈施。
人的身體有病痛時,會想找醫師看病,找出病因才有辦法對症下藥。醫師如何知道病因呢?必須借重人體解剖,深入研究人體構造,分析病從那裏來。這就是大體捐贈的目的--供醫學解剖研究。
好多慈濟人都很看得開,平常把握時間付出生命的使用權,認真地濟貧教富;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慨然把遺體捐出來。
慈濟醫學院大捨堂可容納三、四百位往生者的骨灰,有位老委員參觀後問:「登記到多少人了?」當她聽說已經八百多人了,就說:「那先走的先贏,我如果先走一步,那個位置我就用得到了!」慈濟人就是這麼灑脫、自在地談生論死!如今,已有六千多人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了。
可見只要有愛,不論是金錢的佈施、時間體力的佈施,甚至身體的佈施,都可以做得到!慈濟是大愛的組合,期待四大志業、八大腳印都有你們的足跡。
新的一年即將來到,祝福大家諸事如意!
(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講於花蓮靜思堂全省委員會員聯誼會)
知足之人 雖臥地上 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 雖處天堂 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 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 雖貧而富
《遺教經》
▲特別報導
希望工程--跨世紀夢想
◎撰文/葉文鶯
鋼骨一層層往上爬,
看得見平地起高樓,
也看得見溫暖人氣為「希望」加油!
四十一所援建中的希望工程,
工程人員憑著專業與熱忱,
預支了榮譽心與成就感,
重塑了做「粗重」工作,
卻不一定是「粗人」的新形象。
工地外,志工燒煮茶水、供應點心,
每週幾小時的付出,
卻教平淡的生活湧現歡喜心。
清晨出門散步的阿嬤「誤闖」工地?
其實是「關心」學校蓋得怎樣!
可以「坐享其成」的師生,
也不願錯過機會,
節省零用錢、發動義賣協助重建。
從殘破到完整、從空白到豐富,
建築物最終的宏偉壯觀毋庸置疑,
可是人心更美。
「世紀末毀壞,世紀初完成」,
是證嚴上人的願力,
也是許許多多人的想望。
當歲末最後一聲爆竹送走嚴冬,
新校誕生的喜訊將傳遍春的枝頭……
▲特別報導
不只是工地
◎撰文/葉文鶯
從兩個人撿垃圾,意外獲得施工人員的響應,
到社區媽媽加入,煮茶水、供應點心……
連地震後就荒廢的花圃也在「加油」聲中,
努力長出一棵棵青綠的菜苗;
大家對中興國中校園重建的共同參與,
讓工地不再只是工地,也有了「家」的味道。
「危險,勿近!」往往是大家對工地的第一印象,而被鐵皮、黃帶子重重圍起的工地裏,漫天煙塵、機具嘈雜加上鋼筋螺釘四伏,似把人推得更遠了。
慈濟希望工程之一--中興國中工地,外圍照樣有綠鐵皮、黃帶子,可是每天除了有社區媽媽輪流煮茶水,招呼工地人員呷涼外,校方也安排全校師生參觀工地,甚至邀請家長聆聽工程人員及校方講解工法和設計理念。
因為彼此間有了「招呼」,加上對校園重建的共同關心,工地顯然多了「家」的味道。
資源一把抓--模範回收站
全國最有氣質的工地就在這裏!工程人員不打赤膊、不穿脫鞋,甚至還做環保。
家住台北三重的影視志工陳美玲,繼拍攝慈濟興建南投大愛一村後,今年七、八月又不定期到中興國中拍攝校園重建,九月中旬借住學校宿舍,長態性駐紮工地記錄進度。
「剛開始只想好好拍攝希望工程,可是錄影時老看到垃圾,我就想:若能將上人的理念落實在這裏,該有多好!」陳美玲的腦子裏浮現教育、文化、環保、社區志工的概念。
既然鏡頭裏不時掃見垃圾,她與草屯慈濟人李容珠便從撿拾垃圾做起。檳榔渣、剩菜飯都在手裏一把抓,一位施工人員看了不禁問道:「慈濟究竟給妳們多少錢,做成這樣?這麼髒妳們也敢撿?撿這些做什麼呢?」陳美玲解釋她們是無薪志工,並說明維護環境與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不要這麼辛苦吧!我跟大家講一下,一起來做嘛!」憑著這句話,工地門口設置了資源回收站,白底木板上鮮明的紅漆字標明紙類、塑膠、鋁罐、玻璃等,工整大
方的標示全是營造廠太子建設工地主任葉武林親自所寫,包括後來的「慈濟茶水站」和「靜思菜圃」各式木板招牌皆由他製作。
工地最常出現的垃圾,不外飲料空罐、寶特瓶和香菸、便當盒,自從大家約定做環保,有人利用下工順手將當天的垃圾帶至門口分類。綁鐵條的嚴先生說,在工地做事多年還是頭一次做環保,面對他人好奇地詢問,他很有自信地說:「我們『隨時』都在做環保!」
至於落實最徹底的,莫過於每天開小貨車在工地外頭賣冷飲的邱貴美。待業中的她不只顧著賺錢,每次戴起安全帽「內送」飲料進工地,雙手沈甸甸地,可是出來時手裏的布袋全是空瓶罐和垃圾。笑容可掬的邱貴美請大家把喝完的瓶罐集中放置等她回收,她特別不放心玻璃空罐,萬一弄破,有人踩到要流血的。
邱貴美謙稱,因為門口已設有回收站,要不然就算她把瓶罐拿出來,也不知道要往那裏丟。憑著和工地人員的交情,偶爾也會聽到她好言勸請工地師傅:「人家慈濟都來做了,你們每天在這裏,也要有點『斬截』(分寸)啊!」有效提醒卻不傷人。
類似這番「向好榜樣看齊」的話,也在中興國中訓導主任李枝桃的口中出現。這天,她引領學生參觀工地並親自解說:「你們看,全國最有氣質的工地就在這裏!工程人員不打赤膊、不穿脫鞋,甚至還做環保。」
於是,學生乘著將回收物送到工地門口的當兒,也順手在感恩板上留下幾句慰勞工地叔叔、伯伯和志工的話:「叔叔,您辛苦了!要是我有飲料開水,一定拿過來給您喝。ㄍㄢ ㄅㄚ ㄉㄟ(加油)!」字跡歪歪斜斜、內容簡簡單單,讀起來卻頗貼心!
自行取用--養生茶水站
這裏有開水、茶葉水、芭樂乾茶、苦瓜陳皮湯、菊花枸杞……自己來用,請多多補充水分喔!
為了進一步達到垃圾減量,一方面也仿效過去工地「奉茶」的良好傳統,陳美玲借用教師宿舍區車棚一角成立「慈濟茶水站」,天天為工程人員燒煮茶水,鼓勵他們自行攜帶杯子或寶特瓶前來裝取。
「大家早,今天又要讓大家辛苦了!請多多補充水分喔!這裏有開水、茶葉水,自己來用,也麻煩告訴其他人來喝喔!」陳美玲每天在擺放茶水的地方招呼著。
忙著鍋爐燒水、分裝、放涼、凍冰塊、做工地環保,陳美玲有時從早上五點多忙到晚上八點多,拍攝工地的任務突然變成次要了;開店的李容珠張羅三個孩子上學後,放著生意不做,一早也到工地幫忙。
直到社區媽媽加入,兩人才鬆了一口氣。慈濟委會員、學生家長、熱心的鄰居……大家湊在一起竟可以固定排班了,連中興國中老師也來幫忙掃地。
記得榨檸檬汁那天,天氣很熱。陳美
玲起先徒手擠檸檬,後來附近開美容院的老闆娘帶榨汁機來,賣早餐的一對姊妹也來幫忙,很多媽媽聽到消息,帶著她們的砧板和菜刀到茶水站,像準備「辦桌」一樣,一大袋檸檬就這麼被絞成甜蜜蜜的汁液了!
人手一多,茶水供應從白開水、茶葉水增加到青草茶、白鶴靈芝茶。李容珠笑說:「志工還研究養生茶,什麼顧肝、顧目睭啦!譬如前陣子工地在焊鐵,我們就煮顧目睭的菊花枸杞,陸續還煮七葉蘭、芭樂乾茶、苦瓜陳皮湯……」
茶水站原本只有一個快速爐,和一條由工地太平洋水電幫忙接好的自來水管,單純燒開水;可是隨著志工人數增加,服務範圍也在擴展--
有人清晨六點到工地外圍、教師宿舍區外的「思德園」童軍露營區打掃;
有人不時來探看茶水、冰塊是否充足、清洗茶桶、倒垃圾;
有人把家裏的冰箱、清洗糟和桌子送來,或借來湯桶、茶壺、勺子、鍋碗杯盆;
快速爐也多了一個,志工愈想找事做,茶水站就打點得愈像樣……
社區媽媽不時在思德園石桌椅閒坐、張望、談談、想想,用她們最富有的點子和衝勁「起家」,茶水站就這麼無中生有。
誠意呷水甜--點心時間
「做了二十幾年的工,從來沒有人拿東西請我們坐下來吃,這種感覺真好!」
茶水站甚至偶爾供應點心,讓工程人員墊墊肚子,可誰也沒料到煮點心的想法,其實是無心插柳。
「在靜思精舍買了一包薏仁,放了一個月沒時間煮,所以帶到工地煮給大家吃,沒想到有人說:今天有點心喔!社區志工以為除了煮茶水,也開始煮點心了,所以有人自動拿紅茶包、綠豆和砂糖來,接著就出現炒麵、鹹稀飯、蕃薯包,大家吃得很高興!」陳美玲笑說:「志工後來比較苦惱的反而是點心如何變化?為了不讓大家感到壓力,所以不一定每天煮。」
志工阿嬤林頒煮好大鍋桶裝的鹹粥,中午又來溫熱一次,她說:「平時只在兒子開設的醬油店門口閒坐、帶帶孫子,來這裏當志工,心肝卡開啦!」
被戲稱家住台北「萬里」遠的委員賴金碧
也南下當志工,她煮了一大鍋芋頭米粉湯招呼大家吃,一對在工地打雜的夫妻也被邀請。
「人講呷米粉芋,人人得好頭路喲!」歐巴桑高興地直嚷嚷。後來她感嘆地說:「做了二十幾年的工,從來沒有人拿東西請我們坐下來吃,這種感覺真好!」
離去時,歐巴桑特地跟志工合十又握手。只是吃了一碗米粉芋,卻教她那般激動著,她一再稱謝的並非湯頭好滋味,而是誠意呷水甜吧!
藉著號召社區志工,陳美玲繼續發現「人才」,原來廚房也是臥虎藏龍之地!賣水煎包的林玉玲,也是中興國中的學生家長,為了與參觀工地的師生結緣,一週來天天推出不同茶品,今天煮的是茉莉奶茶。
台中榮譽鋼構公司兩位先生拿著寶特瓶,笑瞇瞇前來裝飲料。
「知不知道今天喝的是什麼茶?跟昨天不同喔!」
「當然知道,今天喝感恩茶啊!」
「感恩茶?什麼飲料被稱作感恩茶呢?」問話的人反而覺得納悶。
「我自己取的啦!不管喝到什麼都是『感恩』茶。還沒有到這個工地做事以前,我以為工作就是為了生活而已,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謝謝你們!」
太子建設工務所所長陳漢耀說,大約在民國六十七、八年左右,工地還有燒開水的傳統,可是後來多由工頭改買桶裝水喝,如今中興國中工地由志工準備開水點心、恭敬奉茶,難怪在這裏工作的人都感到溫馨,即使是下包廠商的工人也感到備受尊重。
點「土」成金--靜思菜圃
埋在土裏的菜籽兒帶著祝福破土而出,但願趕上校慶義賣,為希望工程獻出最好的身價呢!
負責工務所的陳漢耀身兼慈濟委員、慈誠隊和榮董三重身分,自去年九月二十二日至東勢、石岡、中寮救災,後又協助建造南投大愛一村,直到與陳美玲在思德園石桌前喝茶,才漸漸想起兩人在中寮救災時曾照過面,沒想到希望工程讓他們從只是面善到合作無間。
「我做事全憑一股衝勁而已,只要覺得可行就趕快做,陳師兄一直是我們最好的後盾,社區媽媽也一直在問我:還有沒有事情可以做?」陳美玲說,有時臨時想到點子,甚至迫不及打電話通知,可以說只怕沒點子、不怕沒行動。
也是在茶餘飯後時間,那個經常教社區志工流連、「孵夢」的思德園石桌前,由陳漢耀提出一個構想--思德園的花圃反正也是荒廢,不如重新翻土來種菜!
經校方同意,太子建設的工程人員利用時間整地,掘出兩畦菜圃;在自家種了不少蔬菜的慈濟人楊木根帶來茼蒿、莧菜、小白菜等菜籽準備播種。十一月八日,參與的人包括在地和外地志工、工程人員,中興國中的老師也來探望,大家盡談種菜經。
家住慈濟大愛屋、每天在工地工作的張麗如,從自家菜園移植了許多十幾公分高的芥藍菜、青椒種在菜圃四周,為花圃變作菜圃預作代言;太平洋水電技工張智福從播種第一天便認領澆水工作,每天下工後必請菜籽兒喝足水分,才去接女朋友下班。
播種次日,在工地綁鐵的黃師傅從家裏帶來一包有機肥,出身農家且對種菜很有經驗的李豐章校長看了自然施起肥來。李校長說,以往年年在自家菜園種菜,可惜今年忙得沒時間種,不過乘著在靜思菜圃施肥,今年也算種過菜了。
儘管菜圃位於樹蔭下,嚴格講來並不適合種菜,可是既然播種了,而且關心的人那麼多,包括每一班中興國中學生,都曾為菜圃喊過三聲「加油!」於是,埋在土裏的菜籽兒帶著祝福破土而出,眾人還為它們設定目標--但願趕上十二月二十九日校慶義賣,為希望工程獻出最好的身價呢!
■
從不知道怎麼做,到帶動工地做資源回收、與社區媽媽設立茶水站、經營靜思菜圃,陳美玲不斷與志工、校方交換意見,讓工地、學校和社區一起動起來。
回顧工地近兩個月來已經辦過不少活動--
十一月初,在思德園舉辦社區感恩晚會素烤,工程人員、李校長和幾位老師加上社區志工攜家帶眷一百多人參加。
十一月十三日起連續一週,李豐章校長和李枝桃主任安排全校學生參觀工地,社區媽媽煮茶水接待,志工送給每個人一顆裏頭包著一句靜思語的糖果,不但將上人的好話帶進校園,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這是一處愛心匯集的工地。
至於存在腦子裏等待進行的活動也已經排到舊曆年前。陳美玲說,他們打算在十二月九日請社區媽媽林玉玲教做水煎包、芹菜餅,等於再來一次社區聚餐;也擬安排工程人員來一趟「工地文化」之旅,屆時將配合照片和文字說明製成的看板,呈現工地的進展與人情味。此外,應師生要求,靜思語及手語教學也將在校內展開。
「過年前,我們想請學生幫忙削蘿蔔,由社區志工炊蘿蔔糕送給大愛村村民過年!」陳美玲心裏這麼計畫著!
如果說,中興國中工地氣氛有任何地方稱得上「奇蹟」或「實驗性」,說穿了不過是上人常講的那句話--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
離夢想愈來愈近--中興國中
▲踏著堅定的腳,一步步往未來校園前行,我心情非常緊張的期待著。
進入工地,我驚奇地發現--施工中的全新教室,竟沒有半張紙屑!原來,工人們都做了垃圾分類整理;看到他們在炙熱的天氣裏工作,只為了讓我們早日進入新校園,真的覺得好感動。我用心祈禱著,希望能早日踏入這個充滿無數人淚水和汗水的愛心校園。
參觀慈濟茶水供應站時,看到一大堆婦女在那裏煮茶水給工人喝。我覺得好奇怪,買礦泉水就好了,何必這麼麻煩?原來,他們是考慮到工人那麼多,大家都喝礦泉水,就會浪費許多塑膠瓶子;自己帶杯子喝茶水,就可以節省資源了。
除了喝涼飲,我們每個人都拿到一顆糖果。糖果裏有一句靜思語,我的是「是非當教育,讚美當警惕」,這句好話我會記在心裏的。
離開時,我們在工地外的白板上留下祝福的話,感謝那些工人為我們付出那麼多心血,也提醒自己--不只要有感謝,還要有一顆慈悲的心去幫助、包容別人。(中興國中一年級.林美妤)
▲在國文老師帶領下,我們來到工地參觀工程進度,為我們解說的,是身穿「藍天白雲」的師姑。
來到「思德園」,師姑對我們說:「這裏有一個小孩子,你們一定要認識他。」師姑抱來一位名叫「雨豪」的小男孩,他只有三歲,也跟著媽媽來學校收寶特瓶做環保。師姑跟我們說他的故事時,我的眼淚忍不住一顆顆落下,一位師姑過來安慰我,順便拿一張面紙給我。
這個讓我落淚的故事是這樣的:九二一那一夜,「雨豪」的媽媽為了保護他,從二樓跳到一樓,母子當場頭破血流,因此,「雨豪」的頭上有一個包,裏面有一根管子一直通到肚子、膀胱,用來排尿。
從這次的活動,我體會到人們的人情味。希望日後搬進新教室時,每個人都抱著感恩心來使用新教室,因為這是社會大眾為我們流下汗水辛苦建好的,我們不要隨意破壞它!(中興國中一年級.李謙)
▲希望工程對面的思德園,有一座靜思菜圃,菜苗種在大樹下,少了陽光的滋潤,但小菜苗抱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決心,在菜圃中展露著青綠的葉片,彷彿在暗示我們--只要你願意,就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打倒你。(中興國中一年級.朱家俞)
▲特別報導
大家的希望
◎撰文/李委煌
埔里鎮民都很關心工程進度--
一下子有小朋友拉著家長在校門口張望:
「請問學校何時會蓋好呢?」
一下子又有歐巴桑說:
「年輕人啊,以前我們的教室是在那裏……」
偶爾,也有路過的鎮民說:
「真是辛苦你們了,幫我們蓋學校……」
埔里國小已有一百零四年的歷史,埔里國中也成立了五十六年;這兩個學校只有一牆之隔,埔小畢業的學生,多半繼續就讀埔中,也因此埔中和埔小留有許多鎮民們的回憶。
九二一地震,震毀了這兩所學校,也搗毀了鎮民們的共同記憶;不過很快地,在鎮民的期待下,今年七月埔中、埔小同時舉行動工典禮,預計明年三、四月,這兩所學校就要陸續完工了。
從動工到啟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有人付出勞力、有人付出心力,就盼著重建後的學校,不止屹立百年,還要屹立千年、萬年……
「工夫」要緊--鋼筋工頭張草
聽說慈濟的工程很嚴格喲!張草反問:擔心什麼?照圖施工、顧好品質不就好了。
人喚「阿草」的張草,是埔中鋼筋班的「工頭」;幹這行二、三十年來,因為做事實在、綁筋紮實,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工夫好。
太太吳如珍說,以前阿草為別人蓋房子時,有廠商想偷工減料,認為鋼筋搭接不必太標準,而嫌他「太浪費了!」
但阿草說,「鋼筋量不但要夠,鋼筋搭接處的綁紮也很重要,就像人體骨骼一樣,搭接不好全身就不舒服……」阿草知道,對多數人來說,一生恐怕只有能力購買一次房子,所以一定要做好!
阿草和師傅們曾在颱風天為人趕工,等到完成時廠商卻毀約,吳如珍甚至也賠上了「私房錢」……此外,偶爾收不到工程尾款、工程價格莫名被殺價等等,令他們不但沒有利潤,還自己倒貼!
因為吃虧得有些挫折與氣憤,接慈濟的工程前,他們正因事業低潮而推掉約兩千噸鋼筋量的工程。後來在同業介紹下,才接下埔中工地的綁筋工程。.
「聽說當時埔中的地基都已挖好,獨缺綁鋼筋的工人……」吳如珍說,九二一地震後太多重建工程同時進行,很多廠商都找不到適合的綁筋師傅。
她與阿草在八月份進駐埔中工地後,只要工班綁筋不合品質要求,就不惜全班撤換;「兩個月來,已換掉超過四十位工人了!」吳如珍說,邊工作、邊喝酒的工人,他們也不歡迎,所以目前工人流動率仍持續中。
有同業對他們說:慈濟的工程很嚴格喲!他們反問:「擔心什麼呀?照圖施工、整齊綁好就可以了!如果不顧品質,只想趕快做完,是不行的啦!」
阿草來工地後,只回過台中的家兩次。他陪著綁筋師傅,一起接受日曬、雨淋,也常告訴師傅們:「工夫好好學,把工作紮實做好,去任何一個工地大家都會歡迎!」
阿草雖然要求嚴格,卻也能體恤工人的辛勞。捨不得讓他們住在悶熱的工寮,爭搶少數
的盥洗室;他安排所有工人睡在旅舍,讓他們辛苦一天後,有電視可看、有冷氣可吹、有熱水可洗。
「老闆照顧我好多年了!」赤著上身,雙手也沒戴手套的阿羅,大概只有三十來歲,卻已跟著阿草六、七年了,算是阿草師傅班底裏最資深的一員。他說:「給我們綁筋的工地,在這次地震後都安然無恙哩!」
做出口碑--灌漿工頭彭正龍
「即使是橋梁的混凝土強度,要求也不過三千磅,慈濟援建的學校標準,卻是三千五百磅!」
「只要工地需要灌漿,我一定親自去現場!」負責埔中灌漿工程的工頭彭正龍,穿著塑膠雨鞋在綁紮好的鋼筋梁柱上走來走去,隨著混凝土的注入,免不了噴得一身漿漬。
彭正龍擁有四部幫浦車,太太、弟弟也分頭負責其他工地的灌漿工程,「但我特別喜歡待在慈濟的工地!」國小畢業後就離開埔里的彭正龍,有感於慈濟在家鄉援建那麼多所學校,更督促自己要加緊用心。
「橋梁的混凝土強度要求才三千磅,慈濟援建學校的混凝土強度,卻要求達到三千五百磅!」為配合慈濟工地的要求,彭正龍又花了近二十萬元買三組高週波震動器,因為它較一般震動器的轉速快,可協助將注入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混合得更加均勻。
一位監工說,一般廠商發覺欲灌的混凝土略硬時,都會因貪圖方便而加水,「這實在很不好,會破壞掉原先設計好的混凝土強度!」彭正龍的工班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他不會允許的。
一輛灌漿車只能載六至九立方米的混凝土,這天的灌漿需求近一千立方米,估計得百餘趟車次才能完工。而混凝土一灌就得灌到好,工作是輪流用餐、無分晝夜;不像一般模板、鋼筋等工項,可以有固定的上下工時間。
「慈濟工地要求很嚴格,但我覺得都是合理的,所以全力配合。」從事營建工作已近三十年的彭正龍強調:「依我過去的經驗,慈濟援建的學校,恐怕是我這生中見過最堅固的建築物了!」
經常陪同灌漿到半夜的慈濟建築志工謝雷諾也稱讚說:「好的工頭,永遠是跟工班在一起;工頭拚,大家跟著拚……」而他認識的彭正龍,總是最早到、最晚走……
相互跟進--工地主任許運昇、李文忠
李文忠繼許運昇成為慈濟會員後,也開始設定目標,希望帶動更多人參與。
「就讀小學時,在學校那裏跑、那裏玩,我還記得清清楚楚……」興亞營造派駐埔里國小的工地副主任許運昇,畢業於埔里國小、埔里國中,他認為能親手參與母校埔里國小的重建,是項別具意義的任務。
趕工時,他對工人說:「我們要用心做好希望工程,或許你們的小孩使用不到,但親戚、朋友的孩子就有可能用得到。」許運昇觀
察到,當一些工人提及「我在做慈濟希望工程」時,內心常覺得光榮!這分榮耀,也給他們帶來施工的成就感。
施工期間,許運昇發覺不少鎮民都關心工程進度。一下子有小朋友拉著家長在校門口張望說:「請問學校何時會蓋好呢?」一下子又有歐巴桑說:「年輕人啊,以前我們的教室就是在那裏……」偶爾,也有路過的鎮民說:「真是辛苦你了,幫我們蓋學校……」
「像這類的關心詢問,是對我們的鼓舞與叮嚀!」一百零四年的埔小校史,許運昇知道這裏留有許多人的懷念,所以更加督促自己加快工程進度!
和許運昇一樣首次接觸慈濟的李文忠,是泰有營造派駐埔里國中的工地主任。
一早進入教學大樓工區的李文忠,正為材料進貨、安裝、卸貨、組立與校正忙碌。「這麼大的工區、這麼細膩的工法計算,對我來說還真是頭一遭哩!」儘管受過鋼結構監工的專業訓練,李文忠面對埔中的重建工程仍是戰戰兢兢,需要時還得將學校讀過的書本翻出來。
七月十六日,李文忠剛到台中泰有營造任職,當月二十八日就接下埔中工地。由於工程實在太忙,一週至少住在工地三、四天,辦公桌抽屜拉開,換洗衣物都準備好了!
「每個鋼骨接頭、每根柱子都是一張圖面;而每個梁柱,又可能會有兩、三或四個接頭面向……」李文忠強調,每個接頭皆不相同,全得分別繪製;他指著鋼骨矗立的埔中專科大樓說,「單單這棟,就畫了一百三十張圖!」
埔中工地現場,無論是工區、結構、施
作、工序、安全等,都令人一目了然;「安全帽、安全鎖、安全勾……」李文忠沈穩地為眾人一項項介紹,對工地安全很有把握。
有感於慈濟志工的投入與全球捐款者的愛心,繼許運昇決定成為慈濟會員後,李文忠亦隨之「跟進」,並打算在埔中工地帶動更多人加入,他宣稱:「我也要開始招募會員了,目標先設定十人!」
天天記錄--總務主任趙凌彰
拍照、寫日誌……記錄校園重建進度,已成為趙凌彰生活中的一部分。
上午十點正,剛結束公民與道德課程後,埔中總務主任趙凌彰,隨即從簡易教室趕來重建校區關心進度;每天前往工地記錄,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動工當天起,趙凌彰就開始每天拍照、寫日誌,每月結集成一本。此外,尚有幻燈片、光碟、影帶等等,他將學校重建過程系統建檔,希望忠實地記錄學校重建的歷史。
未來校舍落成時,就可以藉展覽來呈現重建的過程;而每棟大樓的舊照片,也可以鑲在新建築物上,讓後人了解這段歷史。趙凌彰對希望工程有很多期許,他不僅安排全校師生參觀工地,也希望校舍完成前的植栽、景觀、鋪地磚等,學校師生也有機會參與。
這天正午,工人紛紛休息用餐之際,趙主任仍在學校工地等著協調會議的進行,因為慈
濟的建築志工,每週都專程從台北南下巡視各校,溝通工程上的問題。
「慈濟志工都犧牲自己的時間趕來了,所以不管多忙我一定都參加。」趙凌彰說,若能為這些志工省下一分鐘時間,就能讓他們多巡視一分鐘的工地,也算是一種支持與回饋吧。
離夢想愈來愈近--埔里國小
▲歷史悠久的埔里國小抵擋不住突來的大地震,在九月二十一日那天,被震垮了下來……雖然地震給了我們無限的恐懼與害怕,但慈濟證嚴法師要為我們蓋一所美輪美奐的新埔里國小,讓我們充滿喜悅與期待。
十二月十三日是埔里國小的「上梁儀式」,那根梁上去以後,新的埔里國小就快誕生了!
慈濟大愛的人士們表演了精采的手語歌「許一個希望的未來」,一聽到這首歌,我的淚水差點湧出來,因為實在太感人了,在場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代表參與這場儀式的全體六年級學生,也表演了一首「感謝天,感謝地」手語歌,來答謝慈濟的大愛。
上梁儀式在鞭炮聲中完成了,感謝慈濟給了我們莫大的希望,也感謝參與重建埔小的工人們。謝謝你們!(埔里國小六年級.許家慈)
▲上梁那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埔里國小重建工程已到了第二階段。校長帶領各界人士拿香祭拜,祈求學校重建能夠平安、順利。
祭拜完後,校長與其他人拿筆在梁上簽名,各班的老師、班長也在梁上簽名;最後把梁吊上去,並掛上兩串鞭炮。鞭炮聲打破了天空的寧靜,也讓我心中有好多感觸!慈濟志工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要感謝他們,也要感謝許多在工地付出勞力的工人。
由於有慈濟人的大愛,以及工程人員努力的成果,使我們離夢想愈來愈近……(埔里國小六年級.解詩瑩)
▲因為「上梁」典禮的緣故,我們重新回到這個曾經讓我們有過美好記憶的校園。
看到叔叔、阿姨們表演手語的時候,神情非常專注,動作也非常好看。「上梁」完成,我看了看周圍,發現我們學校的結構都大致完成了,這都是因為慈濟的大愛!
我很希望學校快點完工,讓我們可以回去讀書。(埔里國小六年級.黃敬嵐)
▲特別報導
剛強的手,也可以溫柔
◎撰文/婁雅君
工地裏的大男人,比起手語是什麼模樣?
嚼了十多年的檳榔,如何戒得掉?
原本說「吃不合」的人,
竟也抗拒不了這場午餐約會。
「多一人,多一分力!」的信念,
讓眾人以大愛和智慧投入豐東國中的重建。
豐東國中工地旁的空地上,七隻胖牛、瘦牛、斯文牛……賣力地跳著。走近一瞧,原來是慈濟營建處監工張明貴,正率領著建築師事務所、營造廠商、包工等工程人員,認真地練習手語歌「阿爸牽水牛」。
跳得最有勁的曾瑞發說:「下工後,大家一起比手語,可以放鬆心情、沉澱一下,又可以將大家的感情凝聚在一起,蠻不錯的!」
「手語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涵義,像比到『大愛為梁,智慧為牆』時,也提醒和期許自己--要好好做這個工程。」建築師事務所張敬談說。
……
於是,下工後的夜晚,常可見到他們就著燈光圍成一圈,練起了「許一個希望的未來」、「拉車向前行」……
工地保母--慈濟營建監工張明貴
張明貴的「鼓勵加壓力」,讓工地主任戒掉十多年嚼食檳榔的習慣,菸也少抽了!
「以前,我都不知道喝那個飲料(含酒精性飲料)對身體不好,張師兄分析成分給我聽,我才知道。可是喝了這麼多年,實在很難改掉,但要
喝的時候,我還是會想到張師兄提醒我的話。」
施工人員口中的「張師兄」,也就是經常穿梭在豐東國中工地的慈濟營建處監工張明貴。從事營建工作十多年的張明貴,也曾經和香菸、檳榔為伍,深深明瞭多年的習慣要改,不是一、兩天的事,「從關心健康的角度出發,大家比較能接受。」
身材瘦長的營造廠工地主任曾瑞發,以前總是菸不離手,紅紅的嘴脣是長久嚼食檳榔的痕跡。在張明貴的「鼓勵加壓力」下,曾瑞發戒掉了十多年嚼食檳榔的習慣,如今正朝著戒菸的目標邁進。
「以前也想戒,但是沒有那個環境,工人請你吃,不吃就好像對不起人。在這裏看到慈濟師兄姊都沒吃,覺得自己也不應該吃,藉由這樣的環境便將檳榔給戒了。」曾瑞發談起戒檳榔的經過。
「我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和他人分享,戒掉這些東西,不但感覺到『淨』、還有『靜』。」張明貴說那不只是身體、更是心境上的轉變。
當兩人在工地相遇時,張明貴對曾瑞發說:「有沒有吃檳榔?」曾瑞發像個可愛的小學生
接受檢查,將舌頭伸出來說:「很久沒吃了!」兩個大男人相視而笑。
「他最近菸少抽了,看到別人也會自動將菸熄掉。」對於下一步的戒菸目標,曾瑞發說:「快了吧!」
週末之約--茶軒志工
為了帶給工程人員溫馨的感覺,志工們多次討論,終於做出了決定……
和四層樓高的鋼骨建築對立的,是一間由竹子、木材搭建而成的小茶軒,週六中午,茶軒內總是擠滿了人,大家或站或坐在茶軒內吃便當、水果、喝湯,將小小空間擠得水洩不通。這就是豐原區慈濟志工與工程人員每週一次的午餐約會。
「一到週六,我就很期待去豐東國中,看著建築物像孩子一瞑大一寸,好像也看到工人的心和建築物凝聚在一起。」身為活動組長的慈濟委員李美英,以自家起厝的心情,不只午餐約會,平日路過,也會彎進學校看看最新進度。
可別小看短短一個小時的午餐約會,這可是慈濟志工多次進入工地觀察討論出來的結果。為了替工作人員大量流汗的身體補充水分,志工選擇了口味清爽的素湯和水果來照顧大家,無怪乎張明貴直喊著:「豐東的工地最有福報了!」
每當週六工程人員上工的同時,豐原區慈濟志工也開始在市場選購所需的材料。玉米、紅白蘿蔔、香菇、粉絲……在眾人分工協力下洗、切、煮,一鍋
豐盛的愛心湯,就呈現在茶軒內,等待工作人員把它們吃光光!
「心情與平常做菜不同,感覺很溫馨,也希望給他們一種很溫馨的感覺。」一位社區志工看著工作人員大口喝湯滿意地說。
「剛開始時,我們進入工地請大家出來,甚至端進去讓他們享用。」李美英回憶最初工作人員都客氣地拒絕邀請,甚至有人說:「阿彌陀佛,阮吃不合(素食),以後免叫阮!」
「大家攏歹勢啦!因為別的工地都沒有這樣子啊!做民宅時,有的主人會煮茶水,有的連茶水都沒有。」遠從台南來的模板老闆娘阿惠,便當放在一旁,連開都沒開,倒是一口氣喝了兩碗湯、吃了一個橘子。
「久而久之,大家就來了,看到師姊,就知道今天有好料ㄟ。」連那個自稱「吃不合」的人,也自動地盛湯、拿水果,坐在茶軒一角享用。聊著聊著,阿惠突然講了句:「感恩喔!」看到我驚訝的表情,阿惠很自然地說:「你們慈濟人不都這樣講嗎?」
無商量餘地--模板工頭白大仔
「要做就要做好,做嘎里里拉拉,會給別人笑!」白大仔說。
在工地,各個工種一前一後地搭配,呈現出每天的進度。鋼筋工先綁好鋼筋、接著釘模板,最後才灌漿。
「模板釘得漂亮與否,攸關日後灌漿的品質。模板工頭白大仔真內行,像曲線、弧形等較困難的造型都可以組裝得很好!」不只是建築師監工程順德,連慈濟的第四級品管建築志工,都對白大仔的模板品質稱讚不已!
「嘸啦,別人亂講!」白大仔聽到別人對自己的稱讚,雙眼瞇成了一條線,含蓄地笑了笑。他對於工作只有一個信念:「要做就要做好,嘸就麥做,做嘎里里拉拉,會給別人笑!」
「這個都是寶,他都記在腦子裏。」
張明貴指著白大仔上衣口袋裏的一張紙,這是他自己畫的模板施工圖。「多少都要畫一下粗圖,有不對的地方要和建築師討論。」從事模板工作有二十七年經驗的白大仔,謙稱自己只有一、兩年的功夫。
對於施工圖的熟記,讓白大仔巡視模板工作區時,能準確地掌握每一處的進度與品質。只見他時而從腰帶拿出量尺,神情專注地衡量釘好的模板規格;時而和師傅們討論:「擱差一公分喔」、「這不行,要拆掉重做」……工作時,白大仔可是個嚴格的工頭,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白大仔不只有嚴格的一面,他非常了解要工人全力投入就得先讓他們安心的道理。有次,承包商因故發不出工薪,白大仔便將自己的薪水先發給工人。「白先生人很好,可能是因為他自己也當過老闆,很能替我們設想。」模板老闆娘阿惠說。
盡一分力--工地主任協會陳鴻震
「既然要做希望工程,就要做出成績來,我參與的工地一定要堅固才行!」
「任何工地,不可能因為一個人去看就做得好,也不會因為一位設計師的圖,設計出來就沒有問題。但是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陳鴻震是中華民國營造業工地主任協會志願參與慈濟希望工程的成員之一,協助慈濟第三級品管的監工工作。
目前服務於台電的陳鴻震利用週末期間,從台北遠道而來,貢獻自己專長的背後,隱藏著一段悲傷往事。「實在很不願意談到九二一,我有十多位親戚在九二一中走掉了……」從原本明朗的談話,陳鴻震一下子陷入難以克制的悲傷情緒。
陳鴻震的老家位在受創嚴重的東勢鎮,他說:「離家多年,對許多事情都淡忘了,但是地震後回到家鄉,許多情緒再度被牽動起來……」
「來這裏,就是希望貢獻自己的經驗,讓以後的人不再經歷這樣的事。」陳鴻震看著眼前的鋼骨,說:「既然要做希望工程,就要做出成績來,我參與的工地一定要堅固才行!SRC建築遇到強震沒問題,而慈濟又特別加強這個部分!」
參與希望工程前,工地主任協會舉辦了一場尋根之旅,「既然要參加希望工程,起碼要了解慈濟想要做的和我們想像的有沒有一樣。」從未和慈濟接觸過的陳鴻震,在花蓮尋根後,
對慈濟及希望工程有了全新的看法與體會。
「以前覺得這麼多人捐錢給慈濟,當然應該幫忙蓋學校;現在自己參與才了解--希望工程真的很需要各方的力量。」因此,陳鴻震將每次協會所補助的車馬費全捐給了希望工程。
兩天的週休假期結束,陳鴻震的志工服務也暫告一段落,待工作人員都下工,陳鴻震填寫完檢查內容,離開豐東國中時天色已昏暗。家住台北的他,沿著台十三、十三甲、縱貫線上高速公路,等到下一個假日,他又將一路南下來到豐東國中……
離夢想愈來愈近--豐東國中
▲還記得怪手將學校北棟樓拆除期間
- May 20 Wed 2009 17:30
2000年12月 409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