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人生之寶

◎主講/證嚴上人

真正的孝順,
是好好運用父母親給予的身體,
幫助別人。
懂得生命的意義、愛惜自己,
是報恩;
能付出、發揮生命的良能,
是感恩。

感恩有健康的身體,
感恩比別人多一分力量,
感恩一切都有餘裕,
可以去幫助別人;
能幫助人的人,
就是富中之富的人生。




▲社論

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

成立七年的慈濟大學,今年醫學系有了第一屆畢業生,護理系四年制也是首次有畢業生,同時投入醫療行列;我們欣喜慶賀他們學業有成,也殷殷祝福他們發揮專業良能,撫慰救助病苦眾生。

醫療護理的養成教育不易,面對的挑戰是挽救無價的生命,醫學知識儘管浩瀚無涯,肉體的生存維繫仍有許多奧祕難解之處。更何況,青年學子正處最燦爛旺盛的人生階段,要在接觸脆弱、老邁、死亡的生命面相之餘,體認自己的力量可以醫病醫心,醫得平安共享,則更屬不易。

慈濟辦教育的理想,是教學生以愛和關懷對待一切生命,對生病無助的弱者尤須如此。以人文精神為本,課程傳授的就不只是科學理性的知識。例如解剖實驗課中,學生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軀體,而是充滿愛,生前發願捐出大體的菩薩行者,這些「大體老師」的無畏布施,顯示生命相繫相助的可貴情操,學生從中學習恭敬與感恩心,明日仁醫的胸襟識見也由此獲得滋養。

我們願意相信,在此教育環境中薰習的學生,不會附從功利社會的價值觀,把行醫當作賺錢的傲人行業。身負許許多多陌生人交付生命的重任,醫者比其他人有更大的福報因緣成為菩薩,如果看所有生命都同等珍貴,一心搶救生命、拔除病人苦痛,「視病如親」地付出,這樣所贏得的敬愛豈是如過眼雲煙的名利可以比擬。

人生的價值在於真誠地愛人與被愛。靜思堂周年慶良醫展中,陳列多位曾經是台灣醫療拓荒者的外籍醫師影像,雖經歲月的洗滌,其留下的大愛典範依然長存。人間的溫情與生命照拂最美,美在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啟發更多愛的共振,和日月一樣生生不息。

在價值混亂多元的當前社會,心懷「全人照顧」的醫療工作者可以成為化解病患煩惱的清流力量。如能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醫院則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地方,而是幫助無數人重新找到希望,真正愛惜尊重生命的學校,醫者和求醫者都獲得成長。

醫院照見人受種種身心苦痛纏縛的困境,學道之人當知警惕。《法華經.安樂行品》中佛勸告放逸之人不應戲論諸法,「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

醫師也是人,與群體相互依存。如能以慈悲平等心問診,虛懷學習付出,則是上乘的醫者風範。其力量不是來自於白袍的權力象徵,而是愛與服務的威德。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異國溫情

去年耶誕節前夕,獲悉留學美國波士頓的么女生病住院,由於路途遙遠加上申辦出國手續延宕一些時日,無法及時抵達,令我心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但每天總有當地慈濟人透過越洋電話告知我小女的近況,使我寬心不少。

旅居波士頓的慈濟人,每天輪流至醫院探望小女,給她鼓勵、給她希望,在無限溫情的照料下,小女很快就恢復健康。

一週之後的傍晚,當我飛抵波士頓機場,慈濟波士頓聯絡處負責人張金宏夫婦及慈濟志工張伊珊已在機場等候迎接,使我感動莫名、滿懷溫馨;因為我事先並未通知他們,也不便再勞煩他們(小女已夠他們勞煩了)。

學校與醫院的接洽事宜,也由慈濟委員周元旅居波士頓的大姊周岷主動開車載我們辦理,甚至出院及大大小小的瑣事都由她協助接洽,她的熱忱、慈悲,令人感動。

感激上人創建慈濟,而旅居世界各地的慈濟人也給異鄉遊子很大的精神支柱,慈濟人無怨無悔的付出,令人無限感動與佩服。謝謝大家!

屏東 慕柔

給女兒的心裏話

「難行能行,難為能為,難忍能忍,才能昇華自己的人格。離開人群無法修行,面對惡言惡語也是一種修行,要藉境鍊心、藉事修心、隨處養心,逆境是增上緣。」「如果遭受別人批評或攻擊,要練就一身忍辱的功夫!要把服務當修行、工作當道場,做到付出時不起煩惱,如此付出才有意義。」

妹妹,這段靜思語妳看懂了多少?好難!是嗎?媽媽依然必須再三回味,慢慢咀嚼;做還是要做,行還是要行。

困難嗎?媽媽也覺得好難!就如同媽媽對妳的要求:每天「心平氣和」地做好妳分內的工作。把到嘴邊的「惡言」慢慢轉化為「良言」才緩緩吐出。很難嗎?妳回我:「好難!沒辦法做到!」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一試、二試、三試……一錯、糾正,二錯、糾正,三錯,再糾正……不停地錯,還是必須不停地糾正,直到不再犯為止。

媽媽對妳如懷著一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心境。有點深奧是不是?慢慢地,妳會懂的,妳終會了解體會一個平凡母親,一個平凡的、小小的心願。

妹妹,困境再大,可以因此而投降嗎?不行!我們可以一試再試!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再大的困境,讓我們一起攜手突破!好嗎?

台中 廖秋菊

及時行孝

《慈濟》月刊對我來說是一種心靈的糧食、希望的泉源,其溫馨感人的內容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另一面,了解到在這個看似污濁的社會中,仍然有許多不計利益,為整個社會、地球不斷貢獻的好人。

看了四一一期中「父親」一文,很令我感動。記得以前讀國中的時候正值叛逆的青春期,心情不好就亂發脾氣,要不然就賭氣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總覺得為什麼父母都不了解自己。

如今回想覺得自己當時真是幼稚,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憋在心裏不說,只是耍脾氣、賭氣,父母怎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即使對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不滿意也應該要提出來,相信他們會諒解的。親子間良性的溝通和互動,是維持一個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

看到有些同學很獨立自主,卻鮮少打電話回家問候父母,甚至放假也難得返鄉;當我興沖沖說計畫要跟父母去旅遊時,他們似乎非常不能茍同,覺得都已是大學生了還跟父母出國旅行,相當無趣且幼稚。乍聽之下我的確有些難過,其實與父母親近並非等於依賴,何不把他們也當作朋友?

人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所以要把握當下。我們可以和朋友玩一整天,卻吝於付出幾分鐘來陪伴父母聊天,或許年輕的我們不覺得有什麼損失,但歲月無情,一去就不再復返;當你想起要跟父母說說話時,也許已經太晚了。誠如證嚴上人所言:「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一是行孝。」不是嗎?

台灣師大英語學系二年級 廖梓妤

愛的世界

五月八日我參與了豐原區十二組慈濟志工聯誼會,因逢每年五月全球慈濟日和母親節將至,因此各慈濟委員無不精心準備此次聯誼會。

慈濟委員王金福分享他如何進入慈濟、加入慈濟後的所見所聞及感想。他說,回首慈濟三十五年,令他感觸萬分,從以前的石頭路到今日的高速公路,從默默無聞走過篳路藍縷到今日的康莊大道,這些都是靠大家齊心齊力、無怨無悔地付出所成。

有位培訓委員上台分享她加入慈濟的因緣。九二一地震前夕她丈夫驟然去世,幸得慈濟人引導,使她走出悲傷的陰霾,今年還參與委員培訓。可見團體力量之大,一個善的團體自然能將人引導進入良善的愛的世界。

每當我們身處五濁惡世,遇到不如意或生起貪、瞋、癡的念頭時,志工聯誼會猶如一劑強心針,總能適時地點醒迷惑的我們。所以每逢舉辦志工聯誼會,我都會邀請會員們撥冗參與,這絕對比守著電視、守著睡蟲來的安穩與實在。

台中 郭玉蓮

【尋找早期《慈濟》月刊】

花蓮本會文宣組資料室現缺民國七十六年以前之《慈濟》月刊。如果您家中存有第一~二四0期之《慈濟》月刊且願意割愛,煩請寄到: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二十一號「靜思精舍」文宣組收,或親送至慈濟台北分會發行組代轉亦可。洽詢電話:03-8266779轉分機244

【更正啟事】

第四一四期第十四頁下欄第六~十二行,內容應更正為「南非雷地史密斯四所黑人小學與慈濟合作興建的模式,建材費由慈濟籌募,營造經費則由校方與慈濟共同負擔。」謹向讀者致歉。




▲無盡藏

救人,無上光榮!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救人的感覺真好!」
這句話是每位捐髓者的共同心聲。
兩岸送髓的實況轉播,
讓人們體悟到:
搶救到一條生命,
就是無上的光榮!

六月十三日兩岸三地五家媒體合作,全程實況轉播「用愛接力,搶救生命」活動。

這五家媒體是:台灣的大愛電視和東森電視、香港鳳凰衛視、大陸江蘇衛視,以及蘇州有線電視。到底是什麼活動,會聯合這麼多媒體全程轉播呢?就是從台灣一位二十六歲的青年身上抽取骨髓,送達大陸蘇州,搶救二十一歲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陳小姐的全部過程。

這是台灣志願捐髓者捐贈骨髓到海峽對岸的第八十六例。近兩、三年來,大陸血液疾病患者從台灣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到的機率非常高,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每星期差不多都有配對相合的案例,甚至一星期配對到兩、三例。

對於台灣每一次送髓的愛心行動,大陸不論立體或平面媒體,都以慎重其事的態度來報導。除了感恩台灣同胞,他們也希望藉此啟發大陸人民對捐髓的熱忱,讓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陸也能建立像慈濟這樣擁有豐富資料的骨髓庫。

此次全程轉播,並非慈濟安排,而是因為這是大陸蘇州首例非親屬骨髓移植,受到當地的高度重視,香港鳳凰衛視、大陸江蘇衛視及蘇州有線電視有意深入報導,讓更多人知道搶救生命的珍貴與價值,進而成為志願捐髓者;於是促成了這次兩岸三地媒體合作長達二十小時的實況轉播。

不是有人捐出骨髓,
受髓者就能得救;
還需要一群有愛心、
耐力的志工,
以及掌握救命時效的
醫護團隊共同合作。

雖然現在醫學科技發達,但是對血液疾病患者而言,骨髓移植是他們延續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

捐髓者就像人間菩薩,真正把愛付諸實踐,值得我們讚歎與感恩。然而,不是捐髓者捐出骨髓,受髓者就能得救;還需要一群很有愛心、耐力的志工護送骨髓;以及分秒必爭、掌握救命時效的醫護團隊進行抽髓、移植、照護。

整個骨髓移植過程,不僅是與生命搏鬥,也是與時間拔河。目前大陸、台灣送髓路線是從花蓮送到台北,再由台北松山機場送到桃園中正機場,再經香港轉機到大陸。慈濟志工自掏腰包擔負起這項送髓的愛心任務,儘管路途遙遠,還必須掌握時間、不能有絲毫延誤(編按:骨髓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植入病患體內),不過只要心中有愛,就沒有困難。

曾經因為氣候不佳、飛機延誤,或是高速公路塞車……仍必須設法排除萬難完成任務--因為已進行「殲滅治療」的病患正在等待骨髓,若不能適時將骨髓液送達進行移植,延誤了救命良機,病患的生命將有如風中蠟燭而消失。

六月十三日台灣青年捐出的這袋救命骨髓,歷經志工十五個小時的跨海運送,當天晚上九點多在風雨中送達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立刻輸入病患體內。移植過程順利,目前病患還要在無菌室觀察三個月。

聽說這位受髓的陳小姐剛從大學畢業,她得病以後天天寫日記,把心路歷程記錄下來,可見她是一位樂觀上進的年輕人。

而台灣這位捐髓的年輕人不只捐髓給她,還把他念了十幾年的佛珠,託送髓人轉交給她,希望這串念珠能帶給她福報;陳小姐非常感恩,也把佩帶多年的玉珮取下,回贈給捐髓者。

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啊!這分

髓緣,不知是幾生幾世以前就結下的,真的讓人很感動!

搶救生命
需要一分大愛的精神,
這分「大愛」,
不單指一個人的愛,
而是團隊的愛。

除了實況轉播外,大愛電視台也安排這位捐髓的年輕人隔天(六月十四日)在晚間九點的「大愛 Call in 」節目中,電話連線接受訪問,說出他捐髓的心情。

很多觀眾打電話進來稱讚他、祝福他。好幾位觀眾都說:「我已經抽過血存檔了,但是一直等不到捐髓機會。」也有人說:「我有一位朋友好幸運,我們同時抽血,但他五年前就配對到,已經捐髓了,真的好羨慕!」

其實,像這位年輕人一樣付出愛心的捐髓者,慈濟骨髓庫已有兩百多位了。慈濟骨髓資料庫自民國八十二年成立已來,到今年十月就滿八年了;最初三年因為台灣捐髓風氣未開,慈濟舉辦捐髓驗血活動還會被人罵:「你們瘋了嗎?『龍骨髓』怎麼可以抽!」在那樣的情況下,響應捐髓的人實在很少,願意加入志願捐髓行列的人實在精神可嘉。

如今,大家的觀念已較普及,台灣兩千萬人口已有二十一萬七千多人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慈濟骨髓資料庫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庫,曾來尋求骨髓配對的世界各地病患超過八千人,已完成兩百八十例移植;其中兩岸之間的捐髓活動在今年更加頻繁。前面已有那麼多的捐髓者,後面還有無數的人願意付出,為什麼這位年輕人能得到特別多人的祝福呢?他說:「我比較幸運!」的確,應該說是因緣吧!

其實不只是祝福這位捐髓的年輕人,過去兩百多位的捐髓者,還有未來的捐髓者,同樣都讓我們佩服與敬愛,每一位都是應該被祝福與感恩的。

當然,感恩捐髓者之外,我們也同時要祝福受髓者,因為這分愛的付出,最大目的就是要搶救生命。

搶救生命需要一分大愛的精神,所謂「大愛」不單指一個人的愛,而是團隊的愛。骨髓捐贈不只是捐髓者付出愛心就夠了,背後還要有一大群人付出無量的心血--骨髓宣導小組平日積極宣導「髓緣佈施」的觀念,台灣才能建立世界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造福全球的血液病患;還有關懷小組全程陪伴、關懷捐髓者,以及愛心與技術兼備的醫護人員……所以我們應該對整體感恩。

世間沒有
比生命更寶貴的了,
醫療團隊發揮愛心,
還給病人
一個健康的身體,
實在值得感恩!

搶救生命的行為值得弘揚,也值得感恩。

我從大愛新聞看到過一則報導。一位阿公專程從花蓮搭火車,繞了半個台灣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感恩五年前救他性命的一位醫師--李文星。

原來當年阿公罹患癌症,住在花蓮慈濟醫院,李醫師用心照顧他;阿公出院後,李醫師還是時常打電話問候他的身體狀況,叮嚀他:「要多保重喔!」溫馨的關懷讓阿公好感動。

李醫師後來轉調大林慈濟醫院服務,儘管阿公年紀已大,還是不辭路遙,專程從花蓮搭七、八個小時的火車來大林向李醫師感恩,多麼溫馨的畫面啊!

世間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了,醫師還給病人一個健康的身體,實在值得感恩!

我們應該多多提倡這樣良好的醫病關係。

看到有這麼多人為了
成就捐髓救人
而全力付出,
可以印證台灣真的是
「以愛為寶」。

這次能圓滿、完整地把兩岸送髓過程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真的非常感恩。聽說光是香港鳳凰衛視就有一億戶的家庭收視率,全球不知道有幾億人看到這場感人的實況轉播,見證搶救生命的過程。

就像台灣這位捐髓的年輕人所說:「救人的感覺真好!」這句話也是每一位捐髓者的共同心聲。尤其看到病患家屬及院方接到骨髓時的感恩與迫切期待,就知道自己奉獻出去的,是那樣有價值;能夠搶救到一條生命,實是無上的光榮。

每次看到這麼多人為了成就捐髓救人而全力付出,就感覺台灣真的是「以愛為寶」。再次祝福過去、現在、未來的救人者以及被救者,都擁有歡喜幸福的人生!

(民國九十年六月十四、十五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 發菩提心 無慈仁者 起於慈心
好殺戮者 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 起隨喜心 有愛著者 起能捨心
《無量義經》

諸慳貪者 起布施心 多憍慢者 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 起忍辱心
生懈怠者 起精進心 諸散亂者 起禪定心 於愚癡者 起智慧心
《無量義經》



▲專題報導

愛.感恩.對不起

◎撰文/葉文鶯

【病房密語】

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裏,存在過一個嚴父形象。那個在白天狠打你一頓,卻在夜裏偷偷為你上藥的父親,那一分令人動容的慈愛為何總是背著子女,直到垂垂老矣,父親的「威嚴」才隨著臉上的皺紋卸下。

中國人常以「嚴肅」「含蓄」「保守」「內斂」等語,為情感表達的「障礙」作解,徒在夫妻、親子、手足之間增添悔恨。

同個屋簷下,家人關係的親密與否,通常建立在平日的相處與對待。即便產生衝突怨隙,不見得存在真正難解的仇恨,而是溝通不良導致。

「病房密語」訴說五個在病房裏發生的家庭故事。從病人和家屬的互動,以及志工透過服務思索自己與家人的相處模式中,探討家人

之間雙向溝通、準確地表達感受和聆聽對方的重要性。

在醫院病房,不到十步便可以走出去的小空間,病人和家屬的距離拉近,面對面所勾牽的,可能是動人的、孤獨的、衝突的或是複雜的情愫;若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以選擇逃避--主婦躲進廚房、男人藏進書報鉛字裏、子女逃進工作堆或徘徊家門外。但在這麼窄小的地方,這些感情或衝突便無所遁形了!

「密語」是隱藏內心、不敢說出來的話,像是提款卡所設定的密碼,只有持卡人知道,卻是持卡人提領「感情」的關鍵。

在病人與家屬間,志工的出現和穿針引線,無異是兩者的潤滑劑,有助其調解紛爭、情意交融;家人是愛、是怨、是感恩或虧欠,一聲「我愛你!」「感恩你!」「對不起!」便取得了解與接納!

相對的,志工在服務的同時,病人和家屬的親密互動,也提供反思甚至示範,促成志工面對家人時,也願意突破習慣、忍受難堪,拉近和家人的距離。

再凶惡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感情再粗糙的人,也還有細膩的部分。當內心柔軟的部分被啟發,收納於其中的感情、思想、情緒、欲望……便可能對外打開;而願意在他人面前開啟的人,等於自動奉上鑰匙,不需要猜心疑慮,情感便能交流。

在你心中,是不是也存放了未曾向家人訴說的「密語」呢?




▲專題報導

愛妳的心,妳敢會知恙?

◎撰文/張旭宜

經濟困頓,提早扼殺了阿明與阿惠婚戀的甜蜜時光,
志工巧妙安排病房獻唱,曲終時獨留阿明一人唱出:
「愛妳的心,愛妳的心,妳敢會知恙?」
洩露了心聲的阿明,才有勇氣繼續表達複雜的感情……

「那個啦!阿明,有看到嘸?」一票年輕人在快餐店外,比手畫腳地指著店內一位秀髮及肩的阿美族小姐。

「有夠水(美)唷!阿明,你生得卡漂泊(較英俊),你去追她看麥!」就在朋友的推擠中,阿明被推進快餐店,也從此進入阿惠的生命中。

這年阿惠二十一歲。在質樸的花蓮,青春的戀情沒有霓虹燈的炫目激情,只有山川星月作伴。

「有一年情人節……」阿惠回憶昔時相戀,忍不住微低頭,嘴角輕輕上抿,漾著笑意說:「他沒買花,就跑到附近的學校摘了一朵野花給我……怎麼講?只要他有那個心就好了。」

相戀四年後,他們互託終身;原以為是幸福的道路,誰知卻滿布荊棘。

紛爭不歇

對阿明要娶「番仔某」進門一事,阿明的家人相當不以為然。婚後大家同住一個屋簷下,口角紛爭自是沒有停歇。

「那時我們的大女兒才三歲……」阿惠回憶他們吵得最激烈的一次,導火線是女兒在婆家面前說:「那個(阿明的媽媽)不是我的阿嬤,瑞穗那個(阿惠的媽媽)才是我的阿嬤!」

「妳是怎麼教孩子的?竟教她說這款話!」大伯堅稱是阿惠刻意教孩子這麼說,還頻頻在阿明面前責罵他不會管教妻兒。

受了大哥的氣,阿明回到房內面對滿腹怒火的阿惠,雙方戰火一觸即發。爭吵到最後,結果是他們搬離婆家,出外租屋過活。

阿明一直在工地做水泥工,但都是臨時性的,收入並不穩定,自立後經濟捉襟見肘;這段期間,阿惠賣過早餐、當過店員,也曾擺路邊攤。生活愈窘迫,兩人火氣愈大,不但為了錢吵,連一丁點兒瑣事也可以大吵。

「有一次,他叫我幫他拿一件衣服,我不理他,就吵起來了!」阿惠說,那段紛爭持續近一年。

惡疾「變臉」

阿明和工地朋友都習慣抽菸、吃檳榔,下工後也是呼朋引伴喝酒消遣。

民國八十六年,阿明的嘴巴破了個洞,傷口很快潰爛,久久未能痊癒。這是口腔癌前兆,但阿明並未察覺,醫師檢驗報告出來前,阿明照樣嚼檳榔。

直到病理切片確定是口腔癌,阿明說:「聽到醫師說是癌症,整個人差點昏倒!」當時老婆還懷著第三胎,阿明怎麼樣也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原本就不好過的日子,現在還要負擔醫療費用,對阿明一家人來說無異雪上加霜。口腔癌導致阿明左半邊臉腫脹,原本俊俏的臉龐頓時變成如鐘樓怪人一般,清亮的眸子也硬生生被病魔摧折成大小眼。很多老闆一看到他的模樣,根本不願意雇用。

家計主要來自政府的低收入戶補助。生活的不順加上疾病侵襲,阿明無法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讓他心情沮喪得無以復加,脾氣變得更加暴躁,對阿惠動輒是三字經出口,爭執更加頻繁。

回想起那段日子,阿惠仍是皺緊了眉說:「還不是為了錢在吵!那時他沒有工作,我挺著大肚子,又要照顧另外兩個孩子,每次一想到明天要繳房租錢,過些時日又要繳水電錢什麼的,就煩惱不完!」

吵完了,靜下心一想,阿惠覺得不對。她說:「有時太衝動了,會講說:『乾脆離婚啦!』但是既然已經結婚,就有責任把小孩養大。」

獨唱心語

民國八十九年底,阿明癌症已到末期,再次住進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病房。此時,他的癌細胞蔓延,壓迫神經所引起的疼痛非常難受,阿明說:「這比牙痛還要痛上千百倍!」

身上的痛常常讓阿明對阿惠口出惡言,而心

理上對兒女的不捨,以及背負著無法兌現要給阿惠幸福的愧疚感,讓阿明變得自閉,不願與人接觸。

看到阿明的身心糾結成一團,阿惠只是無力地說:「我真的很捨不得。」

今年四月十八日,慈院志工蘇足在五樓佛堂旁,看到口歪眼斜的阿明帶著八歲的女兒在禮佛,之後父女倆在佛堂旁坐下,阿明靜靜摟著女兒,小女兒也乖乖依偎在父親懷裏。

父女無言。蘇足被他們父女間濃濃的親情所感動,主動前往關懷。蘇足真誠的關懷和智慧幽默的談吐,解開阿明的心結,也為阿明和阿惠瀕臨灰暗的日子重新粉裝上色。

有感於阿明夫妻患難情深,在蘇足的帶動下,志工們在病床旁為他們夫妻獻唱「雙人枕頭」和「你儂我儂」等歌;一邊唱著「雙人枕頭」,志工還一邊比著優美的手語。

阿明在氣氛感染下,也一起對太太唱這首歌,當唱到最後一句「愛妳的心,愛妳的心,妳敢會知恙(妳知道嗎)?」時,所有志工很有默契地不出聲,整間病房只剩下阿明對太太獨唱這最後一句歌詞。阿惠早哭紅了眼眶,夫妻倆緊緊握著手講出彼此的心意。

阿明吃力地說:「對不起!我這樣子沒有辦法幫你們……」阿惠含淚,死命地搖頭說:「沒關係!小孩子我來照顧,我會把他們帶大,你不要想太多。」

「菸酒、檳榔雖然讓人感到短暫的快樂,但卻要用命來換,還要賠上後半生的幸福,我真的很後悔!」阿明覺得很感嘆,又抬起頭看著阿惠說:「我這樣子,妳會害怕嗎?」阿惠除了搖頭、流淚,再也說不出任何言語。

「謝謝妳!」

在志工的關懷和引導下,阿明沒再對阿惠發過脾氣,也開始懂得及時表達情意。

有一次兩人獨處,阿明突然開口說:「ㄟ,阿惠啊!妳怎麼都不跟我說話?」

阿惠說:「你都在睡覺,我要怎麼跟你講話?」

「妳都不跟我講話,害我很無聊。」阿明語帶撒嬌地說。

阿惠趕緊回說:「好啊!我們來聊天啊!」

阿明就問:「今天去那啊?」

「那裏有去那裏?還不是一樣在這邊陪你,

時間到了,我就去接孩子。」阿惠說著便笑起來。

之後,一陣靜默,阿明突然聲調轉柔說:「我這個樣子拖累妳了!」

沒料到丈夫突然說這樣的話,阿惠趕忙說:「不會啊!」但接下來她也不知要說什麼才好。只聽到阿明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了聲:「謝謝!」

聽到這個不太會說甜言蜜語,甚至過去會用三字經罵她的老公對她如此說,阿惠的心不禁糾了一下。雖然嘴巴上回說:「夫妻嘛!幹嘛講那個話。」但心裏卻有深深的不捨。



溽暑陽光毫不保留地透過窗戶潑灑熱力。

阿明一躺下來便感到疼痛,只能坐著睡覺。我站在床邊看著阿惠拿紙巾為熟睡中的阿明拭去額頂汗滴,當我的視線穿過阿惠,看到窗外的市區,在氳氤的熱氣裏,恍惚間又看到一位手執小野花的年輕男子佇立在快餐店外等候的景象。

六月八日夜,阿明往生。

曾問阿惠,是否後悔跟著阿明?原本囁嚅羞怯的她竟馬上抬起頭,毫不遲疑地搖頭說:「不會!」

當我的眼光接觸到她堅定的眼神,隨即感受到一股如大地般不變的穩定。在那一刻,我確確實實知道:儘管他們夫妻命運多舛,幸福的安定感卻不曾離開過他們。





▲專題報導

老ㄟ,失禮啦!

◎撰文/葉文鶯

夫妻逗嘴,不應是家常便飯,
即使說不出甜言蜜語,至少也要輕聲細語。
當病房的「大聲公」遇見「疼某通人知」的志工,
同樣做人尪婿五十多年,
老大哥竟要向小老弟學習……

一個重聽的女人,會有一個什麼樣的丈夫?

他可能早已學會手語,夫妻倆眉目可以傳情,肢體動作可以達意,話不多卻感情不減;也或許,他是個直性子,妻子老是聽不清楚,他乾脆變成個大嗓門,講話就像夏日午后的雷聲轟隆響,教旁人分不清是在談天或吵架。

做尪要有步數

這天,大林慈濟醫院病房區就出現這麼一對夫妻。

丈夫的大嗓門引起旁人側目,志工趕緊進入病房一探究竟。但見七十八歲的阿公沒好臉色地坐在病床上,一旁的阿嬤也別過頭悶不吭聲,看起來是真的變臉了。

「發生什麼代誌,是不是講出來聽看麥?」七十二歲的志工陳進興算起來是小老弟,沈不住氣的阿公經這一問,未發夠的脾氣繼續爆發:「臭耳聾,我叫伊過來,叫幾聲沒聽見……」

「哦,原來是按呢。阿嬤『耳朵重』,沒聽見你在叫伊,所以你就生氣。」陳進興了解爭執的起因單純,直接提出建議:「其實你可以招個手勢,請太太過來身邊,靠在她耳朵旁輕聲講,不必大聲,她就聽見啦!」

可惜,阿公跟妻子相處了大半輩子,只知道有話大聲講,講了對方沒聽見,他就有理由生

氣,這種方式連「溝通」都談不上,徒把雙方的意思弄擰,氣氛也弄僵了;沒想到志工提出的方法「只要用心,不必用力」,其中的對待更有十足的溫柔和尊重。

眼見阿公有幾分領悟,陳進興大膽地故意打趣:「哎喲!說到你做人的尪婿,怎也沒半步(「招數」之意)?」

「啊?做尪也要有步數?」

「是啊!」陳進興以鄰居兩對夫妻為例打比方--

「兩個太太一聽到服裝店打折,高興地一起去買衫,兩人同時撿了大紅衫返去。兩人的尪婿感覺太太穿大紅不好看,但是話怎樣講,結果就是不同!」

「穿甲紅吱吱,難看死!」第一位先生看到太太的大紅衣服,像有一隻毛毛蟲自他頸後爬過,渾身不舒服地直接起反應。

「哼!我還未到厝就知:我花你一塊錢,你的嘴巴就翹到額頭頂!」在太太眼中,她的小氣先生捨不得她花錢過分打扮,但是先生愈有意見,她愈是不依。

另一位先生則對太太說:「某仔,妳水是水,穿什麼攏好看,但是依照妳的臉型和體格,若是穿青藍色的洋裝,線條簡單一點,比穿紅衫更加適合喔!」

太太聽了很歡喜,覺得先生的話中有讚美、也有真誠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流露出對她的關心。

「尪某之間,講話真正重要!」陳進興又強調了一次。

「哎呀!你講得對喔!確實,做尪嘛要有步數咧!」阿公覺得很新鮮,只嘆這個志工小老弟沒早點兒教他。

「人講:『一個某,卡好三個天公祖』,某在身邊,叫一聲伊就來;天公祖眾人求、眾人請,三個也不夠時間跑那麼多地方。所以囉,太太在這裏照顧你,你不應該對伊生氣,應該向伊賠失禮。」

「老ㄟ,失禮啦!」阿公毫不猶豫,對老伴行禮如儀。

太太沒想到才幾分鐘,一個外人講兩三句話就讓形勢逆轉了,遂故意不領情地說:「沒臉皮,先罵人才賠失禮!」

阿公不理會這些,一逕兒高興地說:「等我身體好了,也來這裏當志工。」似乎巴不得趕緊在病房當志工,就能擁有陳進興這般四兩撥千斤的智慧。

「你喔,怎甲人比?這款性地(脾氣)不改,做志工?免講!」阿嬤再度殺殺丈夫的威風。阿公也不在意,繼續編織著未來的志工夢。

舊式男人真感情

有人說,夫妻逗嘴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年紀

大了、兒女不在身邊,空盪盪的屋子裏,多了拌嘴聲才不至於冷清。

不過,陳進興從來不這樣想,他覺得「一夜夫妻百世恩」,對配偶凡事寧可相讓也不要多計較,尤其男人應該對妻子多體貼。

他與妻子的感情一向好得令人欣羡,日常生活中,他對妻兒的感情毫不隱藏,因此在病房服務,調和病人與家屬之間的爭執不快時,那一分為人夫、為人父的幽默圓融自然流露,不流於說教。

陳進興說,年輕時太太偶爾講話大聲,他都好言提醒;有時是他不小心提高音量,換成妻子提醒他,他也立刻回說:「失禮,失禮,我忘記了!」夫妻相敬如賓。

「男人要懂得跟妻小說說笑笑,家庭氣氛才會和諧。」陳進興回憶過去,每當自外工作返家,才走到庭院便朝廚房大喊:

「興仔嫂,無閒喔!我返來囉!」

「返來就返來,驚我嘸知,敢是腹肚夭(肚子餓)?」妻子嬌嗔應道,心中竊喜。

陳進興務農,與妻子到田裏插秧至近午,來到溪邊略洗手臉完畢,他先上岸然後伸手來拉妻子,溫柔地發出:「一 ㄒ一ㄡ!」的聲音。若水中鴛鴦緊緊相隨的恩愛模樣,曾惹得溪邊浣衣婦執起擣衣棒,笑叱:「沒見過別人尪某好甲這款,稍等我將槌子丟過去喔!」

他還記得與妻搭乘遊覽車出遊,在風景區停留時,買來妻子愛吃的醃芭樂。「一串四個,她一個人吃不完。村子裏一起出去玩的夫妻怕人見笑,硬是一人買一串,只有我們兩人,她一口、我一口,很自在啊!」陳進興笑說,村婦無不羡慕他們,回家專拿這事跟丈夫犯嘀咕,次日他與村子裏的男人相遇,個個開口責怪:「攏嘛是你,害阮某在我耳孔邊念整瞑,講您按怎按怎,講我又是怎樣怎樣,哎!」

在他那個年代,夫妻感情好的大多很內斂,像他們夫妻這樣自然表露的,不但人人稱奇,還遭猜疑呢!

那陣子,他們夫妻到外地替人做工,每天早上相隨從暫住的屋舍出門,不像人家一前一後地走;大熱天中午,他和妻子手牽手進冰果室吃碗冰、切盤水果,附近人便疑心道:「我看這一對一定不是尪仔某喔……」也有人替他們辯解:「跟你講是就是,什麼不是尪仔某!」

爭執傳到陳進興夫婦耳裏,他們都覺得好笑。夫妻感情好沒什麼不對,難道夫妻不比情人親密?

一輩子學講話

或許是妻子生前,他們始終真情相待,陳進興談起夫妻相處的種種,只有愉悅的回憶,而沒有絲毫的缺憾。

在調解病房這對老夫妻的衝突中,陳進興認為感情的建立,和溝通的方法與態度大有關係;即使是服務病人,面對不同的對象、情境,不但要懂得察顏觀色,還要「講對話」。

「我從三歲到七十二歲,一輩子都在講話,但我還是在學。」陳進興信手拈來一則笑話,說明「語言」的重要性。

「村子裏所有的人都知道五嬸婆嘴巴最壞,常講錯話。有一天一戶人家生小孩請吃油飯,主人原本不想讓五嬸婆來,但又怕她在背後講是非,不得已還是託人請她來,只是叮嚀她千萬不得開口。」

「五嬸婆來了,油飯也吃了,真的什麼話也沒講,大家總算安心了。五嬸婆快離開時,也很得意自己的表現,就說:『我今天什麼話都沒講喔!以後紅嬰仔若死,跟我五嬸婆無關係喔!』」令人為之絕倒。

在這所鄉下的大醫院裏,前來看病的老夫老妻,感情的表達絕大多數是含蓄,甚至是粗糙的,而陳進興這個舊式男人的真感情和「EQ」,卻帶給他人不少啟發。





▲專題報導

這輩子,我欠妳太多!

◎撰文/葉文鶯

病榻上的女人舉起纖瘦無力卻滿戴戒指、玉環的雙手凌空比畫。
「你看得懂她的意思嗎?」志工問。
「我知道。」男人語氣沈重;他沒想到,妻子至死都還愛他……

她病重住院,他來照顧。但是護士教導他替病人翻身時,他卻以「單隻食指」配合,似乎帶著極度的嫌惡不願碰觸病人。

當他買飯回來,直接擱在病床邊小桌,從不替她打開飯盒,甚至餵她用餐;有一次,她拿著餐盒吃飯,因為身子過於虛弱,飯盒低斜得就快掉落,他依然無動於衷。

「啊!她的飯快掉下去了!」護士輕呼起來,轉而對他說:「我看你來餵她吧!」

名義上是夫妻,可是從他們的互動中,社工麗馨發覺他們不但連普通朋友的感情都談不上,甚至帶著仇恨。向他們夫妻分別探問的結果,才了解這個缺乏愛情成分的婚姻故事。

恩怨二十載

「我從來沒有愛過她,我今天回來照顧她,只是擔心法律責任。」男人直言,當年相親是父母促成,他壓根兒不喜歡,第一次約會便想在中途放小姐鴿子。

後來母親託病為由,催促他早日成家,也好有個媳婦照料。他的妥協使他走入痛苦的婚姻,二十年來,妻子的日子也不曾好過。

妻子在家中是獨生女,父母疼愛、弟弟呵護;婚後與丈夫爭執不休,曾使她成為「逃妻」,回娘家暫時「取暖」。即使回到夫家,屋簷下的戰爭也是時戰時歇。經過了一年,兒子出生滿月後,她拋下丈夫、兒子和公婆,回娘家一住將近半年。

他責怪她任性,他的父母卻催促他一定要接回妻子,畢竟家裏多了一個嬰孩,更少不了女主

人。他總算依了,可是妻子回得門來,換他走人,這一走就是十九年!

「先生離開家,我一個人打零工撫養兒子,娘家的弟弟也幫我,今天總算栽培兒子念到大學。」與公婆同住熬過青春歲月,培養出一個有前途的孩子,她說這話時,心安理得勝過於婚姻的缺憾。

對先生來說,回來照顧病重垂危的妻子,不是基於道義而是法律責任,在旁人聽起來是有些無情的,由此可見夫妻怨隙過深。在窄小的病房裏,先生和太太況且還帶著怨恨,娘家父母見到女兒、女婿,心中自是極端不捨與不平。

這樣的婚姻關係,當事人彼此都難受卻無力改善,兩人就算在病房有所交談,也多是負面的話。病房工作人員見狀,希望解開這對夫婦的怨結,讓病人走得安詳、家屬也放心。

信物傳情

先生不在家期間,她多半靠自己;現在先生回來了,或許是身心軟弱加上尋求補償的心理,她相當依賴他。

夜裏,她發出呻吟,先生不問、她也不講。護士來了,她說想喝水,眼睛直盯著先生,希望先生倒水給她喝;平常只要她清醒著,若先生不在視線內,眼神便四處飄移找尋……

某天深夜,先生還在交誼廳跟其他陪病的家屬閒聊,她見他始終不進病房,便吵著要求護士以輪椅推她到交誼廳。留在先生旁邊的她,雖然沒有插上任何一句話,卻安靜下來了。

「你看,她多麼需要你。」社工麗馨和護士告訴病人的先生。他沒有答腔。

有一天,他自動把太太換下的衣物拿去清洗。醫療團隊早有默契,見到他便說:「哇!你的動作好快喔!一下就做好了!」凡是見到他為太太做事,那怕只是丁點小事,工作人員都刻意給予鼓舞肯定。

有時,他們建議他推太太出去空中花園散心。為免夫妻一路無話,偶爾安排志工陪伴,適時引導話題緩和氣氛。

也不知道為什麼,病人突然請母親將她結婚的首飾全帶來,其中有夫家的饋贈,算是先生予她的定情物,也有娘家父母留給她的紀念。

她在細瘦枯乾的手指上戴滿戒指、手環,也不怕冰冷堅硬的項鍊套在無肉的頸項間,感覺不舒服。

這一刻,她是不是故意在丈夫面前表態--雖然先生不曾愛過她,但至少她當年也是明媒正娶,名分上終究是他太太,這對她意義重大。藉著當年的信物,護衛著這段婚姻存在的事實,也證明她婚後雖然過得辛苦,卻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工作人員在為病人沐浴前,為她脫下厚重的首飾問:「這些東西先交給先生保管好嗎?」她

毫不遲疑地答應了。

「妳愛妳先生嗎?」與病人獨處時,志工陳鶯鶯認真地問。

「不愛,又怎會替他守這個家二十年?」她的回答教人心疼。

「結婚時候的首飾對她這麼重要,可見她很珍惜你們這段婚姻。」社工麗馨找到機會,替病人把內心的話說出來。

「可是這段婚姻,毀了我一輩子!」他痛恨造化弄人。

「不是你的一輩子,是她的一輩子;而你還有下半輩子。」

「我欠妳太多!」

依照病人的狀況,不得不與家屬討論她的喪葬問題。壽衣,是志工鶯鶯陪同病人的先生去挑選的。

「老闆說幾千塊到上萬的都有,他毫不考慮選了一套一萬兩千塊的。」鶯鶯特別向病人的父母提起這件事,希望他們了解女婿的心意,同時滿足老人家期望女兒的後事被慎重對待的心理。

工作人員向兩位老人家述說病房所見女婿用心照顧女兒的事例,並說:「你們的女婿照顧太太也很辛苦,都變瘦了!」

有天,病人突然想吃米苔目,志工在醫院附近的巿場找了半天,空手而回。病人遂請父母從家裏帶來,由志工在病房的廚房烹煮一大鍋,也請病房裏的病人和家屬享用。

「哇!今天讓妳請客喲!」還沒有嚐到米苔目的滋味,便有人向她稱謝。

「那裏!是師姊煮的。」她顯得很高興。

相較於住院初期,長年失婚加上與公婆感情不親近,她面對工作人員時心情並不開放,如今,卻能對他人表達關心,有時深夜見到護士還在忙碌走動,也會叮嚀一句:「這麼晚了,妳們應該要休息了!」

「一起來吃嘛!」餐廳好熱鬧,大家相互招呼來吃熱騰騰的米苔目。病人請客,她的先生自然是主人之一,他的心裏也很高興,當有人請他一道坐下來用餐時,他晃晃手裏的碗筷說:「不要緊,我先端去給她吃。」

「很好吃喔!今天讓你們請客,謝謝!」吃過飯後,很多人似乎成天記得這件事,一再向他們夫妻稱謝與讚美。這恐怕是在當年的婚宴後,他們倆第一次重新當男女主人請客,而且在病房

的公開場合中,難得再以夫妻相稱。

既知病人深愛著先生,鶯鶯鼓勵她學習兩句手語--「我愛你!」和「感恩你!」不論能不能或敢不敢對先生講出來,至少在適當的時機,虛弱的她可以藉手語說話。

「不是有話對先生說嗎?」當先生進入病房,志工代她開頭。但見她舉起纖瘦無力卻滿戴戒指、玉環的雙手,凌空比畫。

「你看得懂她的意思嗎?」

「我知道。」男人語氣沈重。他沒想到妻子至死都還愛他,即使他沒有盡心照顧,卻仍向他道謝……

「這輩子,我欠妳太多!」久久,他終於說出這句話,看到自己在這樁失敗婚姻中的責任。



當病人陷入彌留之際,家人和志工在她身旁念佛。

由於病人過於瘦削,眼皮無法闔上,工作人員鼓勵這位先生跟太太講幾句話,讓她放心。

「謝謝妳把孩子撫養長大,妳放心!我會繼續照顧兒子……」夫妻在生死線上鄭重道別,身體的距離很靠近,內心的距離亦不再遙遠,而慈院醫療團隊的努力,總算沒有讓病人帶著她的孤單和絕望,遠行。





▲專題報導

阿母,妳會想我嘸?

◎撰文/葉文鶯

身材高大壯碩的她,過去對於情感表達含蓄,
志工的角色讓她輕易向病人噓寒問暖,然而,對自己的父母呢?
她決心採取行動,展現三十多年來不曾顯露的女兒嬌態。

「阿嬤,您睡得好不好?」「阿伯,吃飯了沒有?」自從結束大林慈濟醫院志工培訓,蔡幸月挪出每月三個假日到病房當志工。

也許是訓練和實習的結果,無論何時見到病人或家屬,她都能親切問候幾句,她還發現:自己與上了年紀的人特別容易交談。

「奇怪,為什麼我無法對自己的父母講這種話?不敢表達對他們的關心?」因為工作緣故,幸月平常住在外地,休假日一定回家探望父母。可是每次在家,跟父母好像只停留在「我知道你在家,我也在家」的那種「相伴」之中,很少多聊。

「爸媽體諒我上班辛苦,常說:『去睏啦!』要不,就是大家坐下來看電視,真不知道是我們陪父母看?還是他們陪我和弟弟看?或者電視看我?」

幸月甚至自嘲,她知道父母曾度過困苦的童年,可是奇怪得很,她對病房住院阿嬤的背景,知道得比父母的身世還多!

原因無他,就是平常和家人聊得太少了!

阿母的腳趾甲

經過一番自省,幸月決心改變。首先,她在返家時邀母親出遊,並請弟弟權充司機。

幸月早知母親是養女,路途中借「發問」引導話題。

「阿母,我聽說妳的生母住在麻豆,她那時

向很多人打聽,好不容易才找到我們家來看妳,妳見到她時可還認得?」

「起先不識得,後來記起來了!」說也奇怪,母親講話時顯得幾分害羞。

「母女分開那麼久,生母來找妳,怎還認得?」幸月專注地看著母親,鼓勵她繼續說下去。

「這是天性。」

「難道妳從來不曾怨恨過她?」

「命運就是這樣,我還有一個養我的母親啊!」

母親後來主動談到他們的父親。「你們的阿爸,十歲就是無父無母的孤兒,人長得英俊,當時像他這種條件,大多請人家說媒入贅到女方家,只有他不入贅,偏偏來挑我做太太。」母親話匣子一打開,接續說起幸月的大姊。

「你們的大姊自小很辛苦,有一次我交代她煮一鍋飯,白米貴,所以多加水煮成稀飯。結果她把稀飯煮好,卻把白米飯撈出來,其餘的米湯全倒掉,哎呀!憨得不知道那是能吃的!當時我又生氣、又心疼。」從沒聽母親講這麼多話,想不到母親的記憶裏存在那麼多懷想。

這天返家,幸月見到母親的腳趾甲太長,鼓

起勇氣說:「阿母,我幫妳剪腳趾甲。」

「不要啦!我的腳很髒、趾甲硬,不好剪。」母親難為情地推拒。

「阿母,我不管,我要剪啦!」幸月趕緊拿來刀剪,彎身卡嚓修剪起來。

她不敢偷看母親的臉,自從長大後,母女倆的身體從來沒這麼親近過;而今握住這雙長了厚繭的腳,才感到心疼,眼眶含著淚水不好意思讓母親看見。

「會想我嘸?」

增加對話,可與家人增進感情。有了這次經驗,幸月更擅長運用此妙方。

「阿母,我現在安排休假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不像以前每禮拜都回家。妳會想我嘸?」最後一句話是她刻意說的,破天荒第一遭。

「會呀!想是絕對會想。」想不到母親這麼坦然。

「會喔?那怎麼辦呢?」她決定把「女兒嬌」繼續撒下去。

「不要緊,我知道妳在大林服務病人。」

「若是這樣,我沒有回家時,都打電話向妳報告好不好?我去當志工,你們很安心,那麼你們也要讓我放心才行喔!」靦腆的幸月差點沒和母親打勾勾。

說到打電話給家人,幸月以前打得不勤,因為她不知道要在電話裏說什麼。

「喂,阿憲喔!」確定是弟弟,幸月接下來的標準句型是:「厝內敢有啥米代誌?」

「無代誌。」弟弟的回答,也單調得像巡邏警員的無線電通訊。

「無?那好,再見!」

幸月笑說,就這麼簡短,沒事常打回家怪怪的,但沒打也還是不習慣。

自從想嘗試突破,幸月不肯放過父親出遠門這天。她預先知道父親乘坐的火車班次,當火車預定到站的時間,她立刻撥通父親手機問:「到了嗎?有沒有人來接你?」

要是以前,她可不這麼做,被預想的尷尬嚇退了!「其實換個立場來想,如果是我接到家人的詢問電話,雖然沒有提供實際的幫助,至少感受到關心。」自從幸月常打電話給家人,他們打來的次數也相對增多。

除了與家人多噓寒問暖,幸月進一步「分享」她的生活感觸,特別是志工心得。

「有一個慈青跟師姑去當志工,慈青本來希望跟在師姑身邊學,沒想到師姑有事,請他陪伴一位生病的阿嬤,就先走了。」幸月開講那時,正與家人在住家旁田間小路納涼。

「慈青剛開始很擔心,沒想到阿嬤看到慈青就一直跟他講話,都阿嬤一個人在講耶!」幸月說:「阿嬤講了半天,突然哭起來,慈青嚇一跳,阿嬤跟他說:『很久都沒有人像你這樣肯聽我講話了!』因為她在家時,沒有人願意聽她說話,一個陌生人卻安靜地聽她講這麼多,阿嬤好感動……」

幸月的母親立刻產生共鳴說:「對啊對啊!我在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