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2001.05.02 恆持剎那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二日《四月初十(三)》
【靜思小語】要時時說利益人的美言,不要有醜陋的惡言。
供佛足香
「為了迎接燃燈佛,大家爭先恐後將身上的新衣服脫下來鋪在泥濘的地上,有人甚至奉獻出高貴的白毯,希望燃燈佛的足跡能踏過。雲童子雖然身無一物,但他恭敬地趴在地上,將頭髮往前散開,用身體將地上的出水口堵住,鋪路為橋、阻隔污泥……
燃燈佛來到以身及髮掩蓋污泥的雲童子面前,雲童子親見燃燈佛莊嚴相好,威儀具足,遂生起無量恭敬之心,頭面頂禮,手接佛足,歸命禮拜……」
佛誕日將至,上人以「燃燈佛與雲童子」的故事說明,禮佛足的意義在於以最敬信虔誠之心,向佛陀與菩薩行五體投地之最敬禮。
上人提及,燃燈佛向雲童子開示:「修行最重要的就在身、口、意。要時時發心,身莫貪物欲,心不要有染垢。行為表現在身形上,也表達在口上,所以說話要小心,要時時說利益人的美言,不要有醜陋的惡言。莫貪物欲,不能偷、不能搶,莫犯色戒,也不要造下殺人的罪。」
雲童子最後在佛的座下出家修行,並以這樣的心念,堅持一億劫的時間,終於成佛,名叫釋迦牟尼,在娑婆世界施行教化,利益無量的眾生。
上人以此教示,「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修行一定要抱持恆久心,道心堅固不動搖,才能有所成就。
▲衲履足跡
2001.05.04 千古佛心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四日《四月十二(五)》
【靜思小語】立下救濟眾生的志願,就能擁有真正柔和、質直的佛心。
讀經.行經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為使大家深入體悟慈濟是「行經」的修行團體,自四月末以來,上人利用志工早會時間,以《法華經》或《無量義經》經文,與慈濟所做之世間事相互印證與說明,闡明慈濟團體「以理啟事」、「藉事會理」之精神要旨。
上人例舉之經文如下--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泰國有很多棄嬰,許多都是未婚媽媽的孩子,或是有些父母養育不起,任由孩子自生自滅。慈濟人視普天下眾生年幼者都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常常去探望他們,除了為孩子們煮豐富的菜餚,還帶動團康,帶給孤兒們溫暖與歡樂。
上人開示:何謂「功德」?「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意即「內心要修,對外要做」。
佛經裏面佛陀教導菩薩的方法,可說與慈濟人日常的生活非常貼切。心中充滿清淨無私的大愛,那念心就是菩薩心。
我們立志發心要做利益人的事,就要以質直柔和的心走下去--質就是很純真,直是沒有彎曲;有真正柔和、真誠、質直的心態,方向不偏差,再辛苦、再長的時間,都能堅持走下去,能夠這樣做的人,「則皆見我身」--就能與佛心相契。
只要我們的心和佛陀的心不相違背,我們以與佛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方向走下去,這就是佛陀在為我們說法。所以說,佛陀的教法不離現代、不離我們的心。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
彰化福興鄉有一棵樹齡達一百五十歲的楊桃樹,到現在枝葉還很茂盛並且經常結果纍纍,鄉里間對這棵樹很有情,已經行文申請,將這棵樹列入縣境珍寶加以保護。
上人表示,百年老樹老當益壯,時間到了就開花結果,所以得到人們愛心的照顧。人也應該這樣,不論生命時間長短,只要做了有意義的事,就能化剎那為永恆,成為歷史。
上人表示,常說「為時代做見證」,剎那之間,可以為這個時代做非常有意義的事,影響無數的後代;但也可以在剎那之間遺憾終生,造成永遠的後悔。這就是「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
「不要想自己年歲大了就要『休』息,要創造怎樣的人生歷史,就看自己如何利用時間。」上人表示,每個「剎那」都非常寶貴;現在人周休二日,慈濟人則要福慧雙修,必定要搶時間,在菩薩道上全心以赴為眾生。「看看普天之下,多少慈濟人在
地球上付出再付出?這就是心地淨土,很多的心地淨土拼集起來,就合成世界淨土。」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高雄慈濟人定期前往療養院陪伴一位罹患肌肉萎縮症的重度殘障人士,他對於自己的生命永不低頭,堅持參加律師檢定考試;幾天進出考場,都是由南北兩地慈濟人接送,讓他非常感恩。
慈濟人則表示,從他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得到許多啟發。
又看到在東勢,有許多外勞為了「希望工程」學校辛苦付出,慈濟人以感恩心教外勞們手語、和他們同樂,希望他們不因離鄉背井來台灣討生活,而在精神上感到落寞。
上人表示,世間上有很多受盡苦難的眾生,行菩薩道就是要對芸芸眾生付出愛。慈濟人付出真誠的愛,只有一個期待--拔苦,拔除他的苦難,使他們身心安定;繼之慢慢地輔導,啟發他們的愛心、知足心、感恩心,讓鬱悶的心可以透入光明的希望。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
上人讚歎慈濟志工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所做的一切不離世間事,所以真正是人間活菩薩。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
大林慈院剛啟用時,有一位醫師因過於勞累而病倒,必須住院打點滴。大家很心疼,趕快為他準備營養的食物;但是東西送去,年輕的醫師卻不見了,一問之下,才知他又去看病人了。
花蓮慈院也有一位醫師,在春節假期時一天急診了幾百位病患,自己發燒三十九度多還吊著點滴,但一看到救護車來,馬上拔掉點滴,趕快救人要緊。
上人以這兩個例子說明,醫師與常人一樣有生老病死,但他們在還沒有拔掉自己的病苦之前,就先發揮良能,解救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眾生,這種為人忘己的精神,就是「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的印證!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
上人解釋,慈悲就像是甘露潤澤大地,正如眾生有何需要,人間菩薩就應其需要而救濟--心裏的苦難,給他愛的滋潤;生活的苦難,給他糧食的幫助。待他們生活安定,再慢慢讓他們了解人生的真諦--一切唯心所造:天災與人禍雖可怕,但心的災難比天災更可怕。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出生入死,無怖畏想
高雄有一位婦人在懷孕十八週時,接受手術將五分之一的肝臟,移植在她兩歲的女兒身上;手術結束後,媽媽平安,胎兒也平安。這位媽媽在體力恢復後,立刻走出病房去看女兒,餵女兒吃飯。她說,看女兒病情改善,就是最大的回饋。
上人讚歎這位偉大的媽媽,也相信女兒將來長大,應該會更體會媽媽的愛,也會比平常人多付出一倍的孝心,因為媽媽不只懷她十個月,還將肝臟移植給她,真是「心肝寶貝」。
上人比喻,媽媽心就是菩薩心最好的寫照--為了要救人,出生入死無有恐怖與畏懼。「父母親對孩子那分無所求的付出,實在非常難得,我們應該多多發揚這種無私的大愛。」
▲衲履足跡
2001.05.05 與孩子講「禮」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五日《四月十三(六)》
【靜思小語】懂得生活禮儀,就懂得愛自己;自愛的孩子,才會愛人。
生活處處是教育
志工早會上,上人對現代孝親觀念淡薄感到憂心,表示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儒家說「父母唯其疾之憂」,為人子女者若能自愛,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甚至利用父母所賜予的身體去為社會付出,這就是報父母恩。
上人在慈濟中學慈誠懿德培訓研習中提醒大家,對待孩子要愛,不要用寵,要輔導孩子能自愛、付出,他們長大後才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慈濟中小學「綠色生活博覽會」所展示的學生作品,每件都富有創意及巧思;國一學生的生物課粘土作品,除了有細胞構造,也有人體器官解剖,維妙維肖;校園內的木蓮樹上吊有很多
孩子們製作的小卡,寫滿了對父母、師長的感恩,充分顯露出人性的純真光輝。
上人表示,教育是一條非常艱鉅的路,整個社會要有志一同,才可以從小學而國中、高中、大學,一直到碩士、博士,將全人教育建立起來。
「大前天,我從醫院要回精舍時,突然聽到很清脆的聲音,喊著『師公上人!』回頭看,是一群剛下課的慈濟小學孩子,他們很自動地圍繞過來,好甜!好貼心!從很單純、天真的幼兒一路培養他們到成年,讓他們學習感恩,感受到人性的愛與體貼,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理想。」
「有人說,吃飯、走路很簡單,為什麼還要教?」上人表示,學校教育不只要教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真正落實生活教育,從怎麼端碗、拿筷子教起,教育孩子們知道生命的價值,懂得生活的文化和做人的美學;孩子懂得生活禮儀,就懂得愛自己。
上人語重心長表示,父母是孩子的「模」,既然來當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就要做孩子的模範,說話、行動都要很謹慎、文雅;要多看多聽,以真人實事教育孩子,或帶他們去當志工,親身感受。
「自愛的孩子才會愛別人,要讓孩子從付出中學習感恩。」
▲衲履足跡
2001.05.09 人生舞台上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九日《四月十七(三)》
【靜思小語】人生如戲,要扮演好這場戲,要先自愛,進而為普天下人付出。
菩薩的足跡
泰國是愛滋病盛行之區,當地慈青鑑及愛滋病患者的年齡層下降,有些青少年即感染了愛滋病,連小嬰兒也遭波及,於是發心要輔導、教育愛滋病的預防之道。
「知道他們的發心,我非常
高興,不過也很擔心,建議他們一定要先了解如何保護自己,才能去教育別人。」
上人提及,慈青們到愛滋病收容所探視,所內設有許多個焚化爐,不停地燒著骨灰;還有些屍體裝在棺木裏,等待送去火化,「他們說棺木是病人生前自己做的,真是情何以堪!」
上人表示,人生如戲,這場戲要扮演得好,就要先自愛,進而為普天下人付出。能夠自愛,保護好身心的健康,就是報父母恩;能夠為人群付出,就是感念眾生恩。所以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唯有愛才能顯示人生的溫情,唯有愛才能感動人心;「大愛既是人生正確的方向,必定要好好把握,才不負這場舞台人生。」
北朝鮮藝術家們接連數天在道侶廣場下草坪完成人物銅雕之安裝後,又著手進行大幅寶石畫創作,夜以繼日趕工,奮勉盡責的任事態度,令人敬佩。上人幾次前來觀畫與探視,偶或提供些許建議。
牆上貼著粗筆勾勒的簡單草圖,地面上則放置正式作畫的長幅,這張橫幅畫作將放在靜思堂國際會議廳門廳牆上,此處部分空間也是慈濟志業相片展覽的區域,所以當初上人建議將彩繪換成黑白素描,在與其他大型彩色相片同時展出時,更能表現手繪藝術的價值與品質。
行至講經堂,講台壁上之馬賽克「佛陀灑淨圖」已完成,許多人正攀在高高低低的鷹架上進行鷹架拆卸;放眼對面高牆上的石雕與木刻飛天等藝術品,其材質本身的潔白與黃褐顏色,在這一片嘈雜聲響與灰塵濛濛之間,不掩脫俗的莊嚴氣質,予人宗教祥和氣氛的感動。
一位志工白髮蒼蒼,也跟著拖拉推車上的鷹架,上人問他多大年紀,「八十歲!」他回答時,手中仍繼續忙著。「八十歲!還在拉車!」在上人的驚歎聲中,這位白髮志工已拉著滿滿堆疊鷹架的推車走去了。
慈濟世界感人事多,人間菩薩應化娑婆的足跡,再多的藝術作品,如何描繪得盡這分人間的至情與至性呢?
▲衲履足跡
2001.05.10 走在時光隧道中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日《四月十八(四)》
【靜思小語】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踏踏實實為社會人間付出愛的希望。
週「修」二日
慈濟援建之「希望工程」學校,將陸續在今夏完成啟用,有些學校地處小鄉鎮中,嶄新學堂的最後整理工事,遂成為全村一大盛事,家家戶戶扶老攜幼來幫忙,這幕美麗的圖景看在上人眼中,自是十分欣慰與歡喜,上人在今日志工早會中特別與眾分享。
「人生的希望展現在我們眼前!希望工程一個一個就快要完成了,就像從地上冒出來的藝術品,既美觀又牢固。全球慈濟人以最至誠、最清淨的智慧與愛心來奉獻,為的就是要打造千年的希望,所以說這些學校真正是以智慧為梁,以大愛為牆。」
在東光國小,小小的學生做搬磚等「粗重」工作,一個人做不來,總是以團隊精神來完成,感覺好可愛。村民說,慈濟帶給東光村希望,讓全村就像一個大家庭,所以都來投入當志工。一位八十多歲的老阿公,背已經駝了,也拿起鋤頭來掘土,想把整塊土地整平,做得多麼高興!
上人感恩之情溢於言表,表示這種場合當然少不了慈濟人,大家利用星期五下午或是晚上,坐著遊覽車從基隆、台北、桃園、新竹等地半夜趕路而來,抵達時剛好天亮,就馬上投入--慈誠志工造景觀、鋪地磚,委員則當香積或上工地鋪磚,直到週日半夜,才又回去準備天亮上班。
「慈濟人分秒必爭,每一天、每一秒鐘腳步都踏得穩穩當當,這就是慈濟三十多年來,踏踏實實地為人間、社會去付出的希望!」
靜思堂現代佛教藝術
「這幾天,第一梯次的全球慈濟人已經在北部和台灣慈濟人相見歡了。海外慈濟人回到台灣,桃園慈濟人去接機,高雄慈濟人是隊輔,也北上來與台北慈濟人一起迎接;大家如兄如弟、如姊如妹相互接待、陪伴,讓我人在花蓮但很安心。」
全球慈濟日前夕,海外慈濟人紛紛返回心靈故鄉,上人表示,靜思堂工程今年已是第十五年,因為慈濟事太多,搶救生命的醫療工程、或者建設慧命的教育工程都要優先做,倒是精神的堡壘反而慢慢來。
「今年靜思堂加緊趕工,使許多空間富於文化藝術氣息。在
投入藝術裝修者中,有一位觀想藝術中心的徐政夫老師,與大陸一所藝術大學的教授、技術人員用心投入,創造出慈誠飛天、委員飛天、榮董飛天,乃至於童子飛天;這些都是現代的飛天,是創新的藝術。」
完工後的銅雕飛天,高空作業必須動用重機械來勾吊安裝,上人感恩幸有勞工朋友們盡心盡力付出,否則真不知要如何完成。而由精舍常住師父精製的「想師包」,每一包外面懸有兩顆想師豆,裏面則包著講經堂佛龕刨下的檜木屑,上人希望利用這些有意義的木屑給慈濟人做個紀念。
上人有感而發地表示,靜思堂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許多人的愛心所鋪成,因此每回腳踏在地板上都「踏地怕地痛」;當抬頭來看一切藝術品,寸寸都是心血。「所以眼看著靜思堂就要完成,內心真是充滿很多的感恩,一切感人的事跡是道不盡、說不完的!」
一件泛黃的旗袍與被單
靜思堂志業博覽會現場,一襲藍色旗袍與白色被單被裱在委員館壁上的木框中,上人每回來此,總向人介紹這衣物因緣;而今觀看之,尚情不自禁地歎道:「因緣真是很不可思議啊!這地方實在很值得回憶……」
欲追溯這段舊事,時光得倒退到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那天。上人行腳返回花蓮途經鹿野,遠遠即看到一大群人,原來是臺北的慈誠隊及一群當地人士。介紹之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激動地念著:「就是你,你都沒有變……」一時聲淚俱下。
原來,當年上人還未出家時,與修道法師遠離西部故鄉流浪到此地,這位周沈金汝老太太看這位留著長髮的小姑娘衣服單薄,私下為她縫製一件藍色旗袍。當她縫好,興沖沖要送給上人時,上人正好到都蘭山探險,回來後就轉往知本清覺寺掛單,再也沒有回來鹿野了。
今日老人家特地帶來這件放了三十年的旗袍,以及當年為上人縫製的一套白色粗布被單,歷經三十年的箱藏,被單上已黃斑歷歷了。
當老人家拿出這兩件沒來得及送出去的禮物,上人感動地表示:「要帶回去當紀念品……」一件三十年前差一點穿在上人身
上的旗袍,竟然與目前慈濟委員的制服款式相若,上人深感因緣不可思議,感慨說:「或許慈濟的因緣,在當時就已埋下種子了。」
移居台北的周沈金汝老太太,在民國八十八年與上人尚有一面之緣。老太太不慎跌倒,在台北開了兩次刀後,來到花蓮慈院再做治療,上人遂上五樓病房探望她。
上人詢及老太太,鹿野一別後,老太太一直在聽「證嚴法師」的開示,果真不知道「證嚴法師」就是當年鹿野的女孩子嗎?老太太搖搖頭,表示實在是不知道。上人繼之溫言關懷,但見老太太眼眶漸紅……
▲衲履足跡
2001.05.11 八倍的人生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一日《四月十九(五)》
【靜思小語】「自性三寶」人人本具:自性佛是慈悲,自性法是智慧,自性僧是自律。
對準中心
慈濟香港分會負責人朱曉眉等人,與上人座談當地會務;上人叮嚀大家勿因身在福中而失去警惕心,必須體認「生命有限,慧命無窮」之理,進取永恆的慧命。
上人強調,佛世距今兩千多年,當時的文化與現在完全不同,若只是抱著追求學問的態度研究佛法,沒有落實在生活中,恐有愈鑽研愈迷茫之虞。在時空迥異的現在,想要探索佛法真理,最穩當的莫如「對準中心」--所說的「中心」就是「佛心」。
「事實上,『自性三寶』人人本具,自性佛是慈悲,自性法是智慧,自性僧是自律。學佛就在去除後天薰染的習氣,回歸清淨的本性。」
上人期待大家在慈濟團體裏藉事鍊心、去除習氣。「我們一方面要從人間疾苦體會人生無常,一方面要從宗教精神體會慧命永恆;唯有把握住『生命無常』與『慧命永恆』,將二者平衡看待而不偏執,如此才是取中道而行的菩薩道。」
上人強調,若能深知其理,當面對苦難眾生,在勇於付出熱情幫助的同時,也會提起冷靜的理性,真正做到「付出無求並且感恩」;能夠兼顧熱情的心腸與冷靜的理性,就能從人間疾苦體會人生無常,從宗教精神體會慧命永恆。
「生命有限,眾生苦難偏多,所以我必定要『一步八腳印』,人做一份,我做八份,過八倍的人生!」上人寄望香港志
工們,要放開心量接引大眾同耕福田,並要在「清楚時快做,能跑時快跑」,充分發揮人生使用權,才不枉來人生一趟。
由大陸年輕畫家唐暉創作、北朝鮮藝術家以馬賽克拼成的「佛陀灑淨圖」,今日因為講經堂鷹架已全然卸下,終於能一覽無遺仔細端詳。上人仰視這幅圖畫,含笑輕歎道:「啊!大功告成了!」
這幅長二十四點六米、寬十六米的巨構,創作過程十分不容易。唐暉為融合「古典、現代、東方、佛教」等精神在畫面上,經數次重新創造,著實絞盡腦汁構圖。北朝鮮藝術家多人,精密計算出每個長寬皆一公分的小石片,必須多少數量才能拼湊出如此大型的彩色馬賽克,然後再一小片、一小片地以耐心完美拼成全幅圖,想來亦是歷經萬般艱難。
畫面上,身披袈裟的佛陀立於蓮座上,略微側身地以手輕觸地球,以示灑淨地球,祈願世界淨化永保安寧。上方復有幾尊似隱似現的佛像,寓意十方分身之佛陀歸於一尊。
上人行至法華坡道,仰視前方講台壁上的佛陀灑淨圖;莊嚴相好的佛陀斂眉垂視正在講經堂裏演練浴佛典禮的三十多位常住師父們,看佛子們一步一步緩緩地走入「讚仰三寶之歌」的清淨世界裏……
▲衲履足跡
2001.05.12 有心就沒有困難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二日《四月二十(六)》
【靜思小語】引導人將好話聽入耳中,進而發揮在待人處事上。
凋零又新生
「你毅然挑起英文翻譯工作,並且在一片『不行』的聲浪中真的做到了,正可說是『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上人與夏威夷慈濟志工慈光甫在會客室裏坐定,即講起為大愛台「人間菩提」節目新增英文字幕翻譯
的箇中甘苦。
「人間菩提」為上人每日志工早會講話內容,為當天說、當天播之立即性節目,使大眾得能及時聽聞上人最新之理念。然因上人以國、台語發音,在慈濟國際化的今日,許多外籍人士與海外新生代受限於語言隔閡,失去聞法與認識慈濟的機會;為彌補此一遺憾,在大愛台總監姚仁祿的提議下,遂由慈光負起英譯工作統籌人力與最後定稿的責任。
慈光先是單人奮勇翻譯,從早到晚斟酌字句,從全然生手到漸入佳境,人力資源也不斷擴充,「從二十人,漸而三十人、四十人,以至五十多人,到現在仍有各國的有心人表示要參加翻譯隊!」
四月十七日慈濟三十五周年慶當天,配上英文字幕的「人間菩提」首播後,大愛台淨化人心的影響力量,由此更登上國際舞台。
上人感恩地表示,一棵樹成長茁壯為高聳入雲的大樹,必經老葉凋零、新葉再生的輪回過程;不斷地凋零與新生,千年大樹因此枝葉蓊鬱,屹立不搖。大樹如此,慈濟亦然,這是人生很自然的現象,但也幸有許多好弟子能接續傳承,慈濟志業才能天長地久。
「我生長在台灣,只會說閩南語,而世間語言種類甚多,大家有心將我說的話當成法語,一字一句地用心翻譯傳播,雖然我看不懂,但內心充滿感恩。只要能引導人將好話聽入耳中,進而發揮在待人處事上,這是令我非常歡喜的事。」
上人表示,中華文化非常優美,文字與語言內涵豐富,一個字常是含義多重又深刻,想要以別種文字詮釋得宜,並非易事;何況尚得顧及「當天翻譯,當天上電視」的時效壓力,雖然如此,還是希望大家要有恆心與耐心,發揮團隊精神,接引更多人發心投入。
對於英譯工作,上人亦寄望甚殷:「佛教雖有三藏十二部經,但版本互異,有時即使是同一故事,人名與字句翻譯也不盡相同。再追究更早經典結集時,口耳相傳難免也會有以訛傳訛之處。大家乘師父還在,悉心翻譯我的話,這是第一手的『師父如是說』,而不是因人而異、輾轉不已的『如是我聞』。但盼用真誠的心再接再厲,只要有心就沒有困難。」
「二00一年全球慈濟幹部精進研習會」一連六天在靜思堂舉行,九百多位海外志工齊聚講經堂參加祈福晚會,並由上人親自為「佛陀灑淨圖」揭幕。上人勉勵要分分秒秒把愛奉獻給大地、奉獻給眾生;不管是在東、西、南、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都要以同樣的一念心來預約人間淨土,打造一個不休息的慈濟世界。
▲衲履足跡
2001.05.13 愛的共同基因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三日《四月二十一(日)》
【靜思小語】用心除草、勤施肥,還要不時以陽光、水分滋潤心中的善種子。
救人的感覺
一年一度的「骨髓相見歡」活動,總是掀起全球慈濟日的高潮,捐髓者與受髓者相擁泣淚,歡喜與感恩盡在不言中,最是教人動容。
一對來自新加坡的父母,帶著感激的心情前來向捐髓者許先生致謝。雖然受髓的孩子已往生,但捐髓者許先生還是肯定地表示:「天生我才必有用,這次我用得最有意義!」
二十一歲的台灣女孩,怎會與五歲的白人小孩配對成功?一對來自美國新澤西的夫婦帶著小孩上台,健康、可愛的小男孩不時揮手與觀眾打招呼,笑容滿臉的他,說自己最盼望能見到捐髓者。可惜大女孩未能出現,是飛機被天候所阻了。
上人讚歎,生命的確很奧妙,受髓者身上的造血功能是從另一個人身上,像種子一樣種下去,讓他們重新擁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而「感恩」與「救人的感覺真好」這兩句話,從捐髓者口中說出來,令人覺得他們是真實的人間菩薩,也見證人間確實有真善美。
憶及十幾年前計畫興建醫院、成立骨髓資料庫,和提倡器官捐贈,上人表示,當初台灣社會很少有人能接受,「但慈濟有
信心做人家認為不可能的事,我輕輕的呼籲,所有慈濟人就很用心地投入去付出,現在再回憶過去,真的非常感恩。」
「這其實也有基因存在喔!我們的緣就是基因,你我配對到了,大家看到師父就很歡喜。但就像捐髓者以一股很真誠的心要捐,是否會被排斥,就要看對方的體質了;師父給的法,也像捐髓一樣,會不會被排斥?端看接受的人是否有把法種在心中,並且用心除草、勤施肥,不時地用陽光、水分滋潤自己。」
「不管是那一位,不管距離有多遠,每一個人都跟我有情有緣,只要大家用心付出,我們這分緣就永遠不會斷。」上人叮嚀慈濟人:「我給你們種子,還時時透過大愛台說法,給你們陽光與水分;心草則要靠每個人自己拔,水也要自己澆,如果不好好照顧這一畝心田,的確很可惜。」
▲衲履足跡
2001.05.14 先自耕,再耕地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四日《四月二十二(一)》
【靜思小語】自我的心草拔除了,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拔除心田雜草。
過秒關
第一梯次「全球慈濟志工志業體巡禮」圓緣在精舍舉行,一百三十九位學員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十四個國家。上人為十一人授證榮董、慈誠和委員,並贈想師香包、福壽龜及靜思小語,期勉大家好好應用靜思語,遇到人事問題多善解、包容。
闊別慈濟七年的紐約慈濟志工施濟正,以「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來形容重回慈濟的心情,並自許要好好耕耘心田。新澤西的呂育芳表示,九二一災後居民的心靈重建令人憂心,此次回台實際參觀希望工程、見到校園內推動的靜思語教學,感受到「靜思語是安定心靈的良方」。
心得分享後,上人開示,人生無常,一切都在剎那間變動;慈濟世界日新月異,分秒都在成長中,希望大家珍惜慈濟深緣,在菩薩道上追求永恆的慧命。
回顧三十多年來,許多跟隨在身邊的慈濟人,現在都已是
八、九十歲的白髮老者,上人感恩地說:「看到他們三十多年來,從黑髮變白髮,分秒間不斷地老化,仍然為慈濟努力不懈,那一分情是無法形容的。」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生的最後什麼也帶不走,只帶走這一生中所做的一切,也就是『業』。」上人開示:「讀書時,老師出的功課叫作業,作業沒做完,那堂課就無法交代。我們每天也都在寫人生的功課,假如我們很用心把每天的功課做好,人生絕對關關都能通過。」
上人強調,慈濟不同於一般的慈善機構,而是一個藉人間事來修心的菩薩團體、修行團體。「有人以為修行就是要拜經、念經、聽經,這樣才是真修行;或是要念佛、打坐,這樣才能了生脫死。事實上,念經、拜經、聽經等等,是引導人親近三寶、了解真理的方便法門;重要的是聽了之後能做到嗎?能依法修行嗎?大部分人都是『休』而無『修』--以為修行就是關起門來,把心保持清淨、不惹煩惱。也因此變得消極,不會積極走入人群去付出。」
上人殷切叮嚀,修行要從人事中用心,放棄小我和人我是非,照顧好自己的心;一心為別人付出,就能真正覺悟何謂「無我」、「不計較」的道理。
上人表示,在慈濟道上要自在,不管遇到任何人與事,都要以包容、寬容的心對待。「我們能去愛不認識的苦難人,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他;對於愈接近我們的人,更要善解、包容,才不會常在是是非非中起煩惱,也才不會在菩薩道上半途而廢。」
農夫精神
聽取海外慈濟幹部會務報告後,上人欣慰地表示,雖然種族、宗教不同,但每個人身上流的熱血都是紅色的,愛心也都相同;人人的心胸若都能寬如大海,這將是世界和平的起點。
「宗教有如大海,能匯納四面八方的小河、溪水;不論信仰何種宗教,大愛的心應該是相同的,都希望為苦難的人付出。」上人讚歎土耳其台商胡光中,雖是回教徒,但心胸寬大,沒有宗教的分別心;其於前年土耳其地震後,與前往賑災的慈濟人初次接觸,並在認同慈濟理念後,持續不斷地在僑居地推動慈濟會務。
「不管你在那一個國家,不管你幫助的是白、黑、紅、黃那一種膚色的人種,都要抱持農夫的精神,廣泛撒播愛的種子,並且勤於施肥、除草、灌溉。而農夫要先自耕,才耕地--如果自我的心草不好好拔,怎麼能除別人心地的草呢?」
上人表示,「經」是「道路」,若天天聽經、拜經、誦經,而沒有身體力行,那就是天天原地踏步;每個人自性中都具
足佛、法、僧三寶,要從「做中覺,覺中做」。
「彌勒菩薩很有智慧,可惜缺少眾生緣,因此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成佛。唯有為人群付出,才能廣結眾生緣;能跟著我做慈濟三十五年而不退轉,都是有此體悟的人,他們決心『行經』、為天下眾生付出。而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磨鍊、藉事鍊心,就能開智慧。」
▲衲履足跡
2001.05.15 要看淡,還要看透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五日《四月二十三(二)》
【靜思小語】看淡臉色、看淡聲音;磨人的人就像粗石,自己會受損;耐得住被人磨的,則會像鑽石一樣發光。
四無量心
「大家是否在想:世間法我已經在做,也看到、聽到很多見證,現在最想聽的,是師父說『佛法』。對不對?」在全球慈濟幹部精進佛一中,上人提出問話。當大家答一聲:「對!」上人卻表示,佛法不離世間法,慈濟人從事利益眾生之世間事,其實就是佛法的真實義。
上人從《無量義經》「無量義者,從一法生」談起,表示經文中說的「一法」,就是「心法」;人如果沒有把「心」顧好,就會常常掙扎在人我之中、掙扎在生與死之間,苦不堪言。「所以我常說要『多用心』,就是這個道理。」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之第一功德說:「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說明佛法就在生活中,菩薩就在人間,若人人能用心體會佛法,再把心得分享給別人,啟發人人與我們同心投入,這就是教化眾生;而人在世間所做的一切,如能歸納於至情至理,這就是佛法。
上人解釋「四無量心」:
「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大慈心就是予樂,給人快樂。沒有慈心的人,不懂得要與人分享幸福、快樂。慈濟是大慈的團體,幫助別人時不只提供物質,還會擁抱他們,讓他人在苦難中得到溫馨、自在與幸福,這就是
大慈。
「好殺戮者起大悲心」--慈濟人在救濟的同時,也要教育、啟發他們的悲心。對於生性兇惡、好勇鬥狠的人,要用至誠的心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從付出中看到苦難的眾生,心生不忍而生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隨喜心」--相互對立、怨恨,都是從嫉妒心開始,人如果有嫉妒心,心靈就會很痛苦。對於有嫉妒心的人,我們要好好引導,讓他能與人結好緣,看到他人做好事,能隨喜;聽到別人被讚歎,也能隨喜。隨喜也是功德。
「有愛著者起能捨心」--面對有愛執的人,要教他起能捨的心。除了捨身外物,還要捨我相、捨我執,縮小自己,敞開心胸包容一切。
上人強調,「不管是大慈無悔,大悲無怨,或是大喜無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大捨。要無私、無執著、沒有嫉妒。要有看透一切的智慧--看淡臉色、看淡聲音;磨人的人就像粗石,自己會受損;耐得住被人磨的人,則會像鑽石一樣發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四無量心』。」
六波羅蜜
「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上人以「六波羅蜜」,要大家安心、安住在慈濟世界的《大藏經》裏。
「你們可以自問,在慈濟有沒有學到佛法?有沒有聽到佛法?事實上不只是聽到了,而且已經在做了;不只在做了,還教導別人,分秒必爭地去為人群付出。」
上人表示,佛經中常說「百千萬劫」,百千萬劫到底有多長?「對我來說,一秒一劫,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所以一天就過了八萬六千四百劫。每一秒鐘都踏踏實實,就叫做恆持剎那。」
上人再次強調廣結善緣的重要。學佛除了要具足四無量心、六波羅蜜,還要「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
上人表示,眾生的心善惡無記,與惡的人在一起就做惡事,與好的人在一起就做好事。假如有人行十惡,就引導他起十善心;如果有人只計較累積世間福,我們就開導他三輪體空;多煩惱的人就引導他滅除煩惱心。
「行慈濟菩薩道,就已經在佛法中;所走的路能與道會合,沒有矛盾,這就是正法。請大家要具足信心,帶著滿滿愛的種子回僑居地,去遍撒大愛的種子。」
▲衲履足跡
2001.05.16 用心於人間事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六日《四月二十四(三)》
【靜思小語】在佛法中做人間事,在人間中修佛法行。
自作,也教人作
「這幾天聽各國負責人報告,他們將慈濟愛的種子播撒在僑居地,用心耕耘,大家都做得很歡喜,我感覺很安慰。」
今逢慈濟第三十六年首次藥師法會,上人特別提及多明尼加慈濟人將垃圾山變成住宅區並蓋學校的動人故事,強調慈濟人秉承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歡喜付出,「在佛法中做人間事」。
兩年多前,密契颶風侵襲中美洲與加勒比海諸國,當時慈濟人前往勘災,知道這些國家非常貧窮,就在台灣募集舊衣,大家用心、用愛整理成六十個貨櫃,捐贈給這些受災國家;多明尼加就是其中之一。
「我從慈濟人拍回來的錄影帶上,看到一望無際的垃圾山,大卡車從城市載來垃圾,才剛倒下去,就跑出一群人圍上來翻垃圾,孩子們找到食物馬上往嘴裏放……那一幕讓我記憶深刻,好震撼,好心疼。」
所幸,當時多明尼加一群台商協助台灣與美國慈濟人到災區關懷,當他們看見當地的孩子們竟從垃圾堆中撿拾東西吃,非常震撼。之後,美國新澤西慈濟人常常去垃圾山救濟,並為居民蓋學校,啟發了台商及當地人的愛心,開始在多明尼加組織慈濟聯絡處。
「慈濟人幫助災民脫離垃圾堆的生活,這就是大悲;他們不只自己作,還帶動當地台商一起付出,這就是『自作,教人作』,使一切苦難的眾生能離苦得樂。」
上人表示,慈濟三十五年來,步步踏實在佛陀的教化中,「每位慈濟人所走的路,都沒有離開經典上佛陀的教法。我們天天在佛法中做人間事,在人間中修佛法行,何須再往外追求什麼呢?方向既然正確,就要步步精進,放心大步踏出去,做就對了。」
上人再度叮嚀,四無量心中,不管是大慈、大悲、大喜,都不離一個捨字,人人捨去自私的心念,才能展開寬闊的心胸,發揮大愛。
上人午後前往靜思堂關心全球慈濟幹部研習課程,聞說慈濟技術學院有場慈誠懿德會,特地前往開示,強調「生活教育」的重要,表示「人若不自愛、沒有以禮節制自己,則與動物有何分別?」因此期待慈誠懿德爸媽用心將中華文化之美,落實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以塑造文質彬彬的氣質。
▲衲履足跡
2001.05.17 勇士之愛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七日《四月二十五(四)》
【靜思小語】富有愛、能付出,這樣的人生最安心。
臨別叮嚀
相聚數日,終須一別。海外慈濟幹部們將賦歸僑居地,懷著依依離情在圓緣會上,分享心得。
旅居法國二十年的許美英,本身學企業管理,她從企業講究效率的眼光來看慈濟,覺得慈濟三十五年能有今天的發展,是上人的悲心啟發眾人的善念,讓眾人的力量發揮出來,成就此世間「難得之美」。
南非因種族衝突,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許多人勸南非慈濟人為己身安全離開當地,但是慈濟人卻愈做愈勇。有一次,他們到祖魯族部落發放,酋長讚歎:「你們從那麼遠的地方來關懷部落裏的同胞,是真正的勇士!」
「想師豆」的歌聲繚繞會場,臨別時刻將屆,許多學員們難止住潸然落下的淚水。
「此刻真的很不捨,但每個人都將帶著滿滿的愛的種子回去,在僑居地當一個好農夫耕耘福田;從這一方面想,我就覺得很安心,也很歡喜。」上人開示:「佛陀來人間,就是因為眾生苦;苦在那裏?苦在心靈煩惱。要如何轉變心念?只要有心就不難。」
上人以佛世時「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精神,勉勵大家。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向佛陀請願,志願到混亂的國家去教化眾生。
佛陀說:「他們不會感恩,說不定還會罵你。」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回答:「假如他們罵我,我要感恩,因為他們沒有出手打我。」
佛陀說:「假如他們出手打你,你怎麼辦?」他回答:「我
還是要感恩他們,因為他們只是空手打我,沒有傷我的身體。」
佛陀說:「假如他們用棍子打你,傷到你的皮、肉、骨,你怎麼辦?」他說:「我還是要感恩,因為他們只是打斷我的手腳、打破我的皮肉,沒有讓我致命。」
佛陀說:「假如他們致你於死地,你怎麼辦?」他回答:「我還是要感恩。沒有這種業因,就不會有這樣的業果;能讓我還掉這一生的業因,我更要感恩他們。」
佛陀聽了非常感動,就說:「好,你能看得那麼開,就去吧!」
上人開示,經文有云「棄命必死難」,但是,有心就不難。「人生在世誰無死?有很多人只是被醫師宣布得了什麼病,心就已經放不下,非常的苦惱、惶恐。每次看到海外慈濟人面對僑居地社會動盪的險境,還是無所求地付出愛,內心總是非常地感動。修行要修到棄命必死--不以生死為慮,這對凡夫來說是很難,但對真正透徹道理的人,其實不難。」
「身處僑居地,如何才能做到受人歡迎、疼愛?要先付出愛去關心當地的社會、當地苦難的人;無所求的付出,自然會換得人人的疼愛。」
「不管你們住在那個地方,我們都有一分共同的愛--無染的、清淨的、無所求的愛,這是一分淨化人心的愛。希望大家能安住自己的心,負起大愛的使命。」
「什麼樣的人最安心?富有愛、能付出,這樣的人生最安心;愛人與被愛的人生最幸福。」
上人表示,「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人人把身體照顧好,就不會讓父母操心,把慧命照顧好,就是讓師父安心;若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正知正見的慧命,為普天下的眾生付出,這就是感恩。
海外慈濟人一一離去,這地方幾天來人潮滿堂,而今人群已散,上人仍兀自走到玻璃低欄前,俯視講經堂。隨後上人下樓來與負責此次活動的諸多台灣工作人員見面,說起數天來大家殷勤善盡地主之誼,給予全球慈濟人如家庭般的生活照顧,衷心感恩道不盡……
▲衲履足跡
2001.05.18 包容化解傷害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四月二十六(五)》
【靜思小語】勿將他人一句輕輕的話,變成一支利刃,往自己的心上刺。
看淡聲與色
因應日益龐大的會務,全美慈濟架構體系因時因地制宜,重新整編為以「美國總會」為中心,下設美東、美西、美南以及夏威夷四個區會,另有四十多個地方性之分會、支會與聯絡處。各行政單位在精神上源自慈濟「合作、分工、和心」的原則;權責與功能層面的細則,則有賴不斷溝通,「邊走邊整隊」地漸次完成理想的規模。
上人今日出席四場推動美國慈濟會務之會議,感恩全球慈濟人在窮困的國家、困難的地方付出,毅力與信心令人感動;而美國居慈濟國際舞台首腦的重要角色,其組織架構與權責功能,具有為所有慈濟海外分會「立法」的示範作用,責任重大。
上人表示,在國際舞台上要扮演好角色,人人必須自我肯定、自我信任。「慈濟不同於一般的慈善團體,是菩薩團體、修行團體,雖然沒有強調宗教儀式,但每個人必定有宗教的情操與心靈。」
「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人人對自己選擇的宗旨要很用心地堅定方向,並且透過生活的教育涵養品行、修正習氣。」上人勉眾體認「生命短暫」、「慧命永恆」,進而把握時間,在人生道上步步精進。
在團體中,畢竟大家還是凡夫,各有習氣,難免會看到不好的臉色、聽到不好的聲音。上人表示:「『修行』志在超越凡夫,因此要敞開心胸,建立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態,這就是慈濟『四神湯』。對於富有愛心但有餘習者,不管他的聲音、臉色如何,要感恩他肯出一分力、肯邁進一步;也絕對要相信他有愛心,多予以包容。難得能與同心、同道、同志願者同在一個團體付出,應該要很滿足,千萬別將他人一句輕輕的話變成一支利刃,往自己的心上刺。」
上人表示,走在慈濟路上,如果提不起「四神湯」,就無法從開頭到目的地不退轉;而「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八個字,更是團體和合精進的關鍵。「天下事一個人做不起來,一定要有很多人手同時推動、要有很多腳力向前邁進。美國的慈濟人數相較於美國的土地,實在不成比例,少數菩薩如何耕耘大片的土地?唯一的方法,就是廣結善緣。」
「佛教說『般若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運用智慧的方法,度眾生到彼岸。現在美國也能看到大愛台,加上大家所做的事獲得肯定,要推動慈濟應該比過去更容易。所以要好好把握,從美國開始做起,多增加一個人力,就多一分淨化人心的力量;期待未來能建設慈濟地球村,那麼人間將成為淨土。」
▲衲履足跡
2001.05.23 勤拂心鏡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二十三日《閏四月初一(三)》
【靜思小語】無明會遮蔽智慧,若能將心鏡擦拭乾淨,映照外境必定明明朗朗。
自造福田
耕莘醫院院長陸幼琴修女、醫療副院長唐鴻舜醫師入精舍拜訪上人。修女讚歎上人為社會打開大體及骨髓捐贈風氣,並盼所有宗教間相互尊重,為醫界做出一股清流。
交談間,唐醫師問道,在天主教的說法,若人忽有靈感湧現,會認為是聖神所賜予的智慧;不知佛教對此現象,有何闡釋?
上人回答,佛教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一個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心鏡上若沾有很多灰塵,則外在境界再美,也無法照見;這就比喻人心若被蒙蔽,充滿自私、為執愛自己而排斥他人,就會看不清事理,而起人我是非爭端。這分自私自利的心,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無明煩惱會遮蔽人的智慧。若能將心鏡擦拭乾淨,映照外境必定都非常明朗。
「佛陀教育我們,眾生心與
佛心是平等的,眾生的智慧與佛的智慧平等;只是要用心將心鏡擦拭乾淨,自然就恢復本具的佛心。所以說,修行要靠自己,如果自己不去耕田,田地怎會長出稻米來讓你收割?」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上人意即,如果沒有種子,再如何用功也沒有成果;有了種子而不用功,亦無法結出纍纍果實。佛陀就像每個人的老師,如果能接受老師的教導,好好用功,要有好成績是不難的。
「不要以為我是信佛的人,佛會保佑我、加持我,會開我的智慧、賜我幸福等等。眾生自己種的業,自己要承擔;事事唯心,要相信一念心的種子--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衲履足跡
2001.05.27 付出之後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一年五月二十七日《閏四月初五(日)》
【靜思小語】人人心安,社會自然就平安。
智慧結好緣
第二十九期靜思生活營中區企業營在花蓮舉行。施錫銘與父親同為學員,他在心得分享時感恩父親從小教育他要無所求付出,慈濟團體的愛也正是這分無所求的付出。父親則感恩兒子加入慈濟十幾年來,對長輩孝順、對晚輩關心;他衷心祝福世界每個角落都有慈濟,每個人都能投入慈濟。
上人讚歎施居士一家是報恩、感恩的好模範--懂得自愛,將自己的品行照顧好,這就叫報恩;懂得付出,利用父母所賜的健康身體,為人群服務,這就叫感恩。這兩點,施居士都做到了。
隨後上人與學員座談。
問:心靈要如何解脫?
答:世間雖是苦,苦的界限很難說。「擁有」有「擁有」的煩惱,「無」有「無」的解脫,端看每個人的心境。看得開,沒有一件事不能解決;看不開,就算在享受,也覺得很苦。
有位九十幾歲的阿嬤跌斷骨頭,鄰居送她來慈濟醫院急診。她有四個兒子,但是散居各處,沒有人和她同住。志工跟阿嬤對談時,可以感受到她對兒子的體貼、疼愛,及對人情世故的善解、感恩;即使她吃過很多苦、
走過很多坎坷路、老年獨居、無依無靠,她沒有一點埋怨,心靈輕安、自在。
所以,解脫不是別人給的,在於自己的一念心;多聽、多看、多做,就會知道要如何解脫。
問:現在社會景氣普遍不好,上人會不會擔心如果沒有錢,各項志業如何繼續推行?
答:慈濟是從沒有錢開始,靠大家每個月發心一百元、五十元,從小錢累積起來。現在社會雖然不景氣,還是有很多人花錢如流水,卻吝於付出,這是「富中之貧」的人生;也有許多人雖然生活貧窮,卻富有愛心,願意為社會付出一分力量,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生。
有位「饅頭爺爺」是退伍老兵,他覺得慈濟救的人比他苦多了,所以他一天省一個饅頭錢--每天存十塊錢捐給慈濟作救人的工作。志工每月去他家收
- May 20 Wed 2009 18:53
2001年06月 415期-D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