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醫師護士
◎撰文/范毓雯
環保老志工說:「做環保,我是『台大』的--
因為我在台灣長大,我非常非常愛護這片土地!」
有感於這分疼惜大地的心,
上人讚譽環保志工是「地球的醫師與護士」。
你願意解開未分類好的垃圾袋,結果一伸進袋中,掏出的竟是別人酒醉吐出的穢物;在酷暑嚴寒下,把資源回收當作「健身」,還得面對「是不是垃圾錢好賺?」「是不是斷了拾荒者生路?」等疑問。
心若有遲疑,那就更應該向環保志工致上崇高敬意,因為這彎腰、撿拾、分類垃圾的舉動,無非是出自一顆「疼惜大地」的心。
「環保」在社區「發酵」
「剛推動環保時,想的很單純--就是將人家不要的東西回收起來。但實際去做,才知道並非想像中簡單。」慈濟北區環保總幹事陳金海說。
十年前,慈濟推動環保初期,多半是由師兄姊提供自家樓下、樓梯間作為回收定點,呼籲民眾將垃圾分類好拿至定點回收。但歷經一段時日,隨著回收量大增與必須耗時整理未及分類的垃圾,人力、環保車不敷使用與環境維護上的困難……形成各區推行環保工作的一大瓶頸。
「當時便開始思考環保工作不是一蹴可及的,也不應只是回收,更應涵蓋教育的理念。」陳金海說。
在一番集思廣益後,便由常態定點回收轉型為每月一次的大型資源回收日,請民眾在家先行分類堆放,到每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再拿至定點回收,並帶動社區居民一起來投入環保。
這轉型過程必須經由不斷地宣導,利用各種機會,在社區鄰里、學校、公司機關等,舉辦環保茶會、說明會。
「為了落實環保,救山、救海、救下一代,我總是想盡辦法與人溝通、與人認識!」跑過綠島、蘭嶼、太麻里、東管處等地宣導的台東環保推動負責人賴阿柳說。慈濟北區環保副總幹事林秀華也深有同感:「要讓人家能夠心動一起行動,就要不厭其煩地宣導環保理念!」
宣導的過程,每位環保志工如同「酵素」在左鄰右舍間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至今,一到資源回收日,民眾自會將回收資源拿至定點或回收場,志工群中更是不分男女老幼踴躍地參與。
「無」時節約,「有」時惜福
如滴落水面的漣漪般,慈濟環保從民國七十九年起逐漸向全省擴散,至今全台灣有近兩萬名環保志工、兩百個資源回收總站及一千兩百個回收定點。
十年了,慈濟資源回收定點、投入人力、回收量,仍呈持續成長現象。有人提出質疑:環保真正做得好,應該是回收量愈來愈少,不是嗎?
「沒錯,但現在是過渡期,因為我們忽視地球環境太久,今天回收量或定點愈來愈多,也代表大家漸漸在覺醒,民眾愈來愈重視環保。」慈濟中區環保志工黃元杰指出。
追本溯源,環保工作除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更是一著眼
點。一九九二年里約全球高峰會議中達成的「環境永續原則」,也呼籲垃圾減量,並對垃圾中可回收的資源加以分類。
「我已經很浪費了,沒想到還有人比我更浪費!」一位環保志工道出他的心聲。的確,不少人投身環保工作後,個個都成了「惜福專家」--一些丟棄在回收場的電器用品、電腦、桌櫃等,經一番修補後,又讓廢棄物煥然一新,延續物命。
舉例而言,減低垃圾量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隨身攜帶「三寶」--環保碗、環保筷、環保杯,對塑膠、紙類、保力龍等製品有莫大的減量效用。
「有次,去祕魯賑災,坐了三十幾個小時飛機,算了算大約省下十幾個免洗杯,因為我們都自備環保杯啊!」陳金海笑著說。對他而言,環保早已成了責任與習慣;假如他在馬路上看到寶特瓶而沒撿起的話,還不習慣呢!
台北雙和區負責人張森田也以「無時節約,有時惜福」八字,內化上人所說「知福、惜福、再造福」的觀念。
「沒做環保前,生活重心就是吃飯、煮飯,顧丈夫、孩子,還有爐和鍋;閒下來就東家長、西家短……」家住花蓮、人稱久合師姊的林翠雲,如今對垃圾減量與惜福愛物可說相當有心得。一件床單她可分別做成面紙盒袋、踩腳墊、枕頭套等,破損雨傘的傘布可製成斗笠帽的布面、提袋等。
「有人說過,隨便拿起一袋垃圾,裏面有百分之五十是可回收的、百分之四十是果皮、廚餘、有機菜葉,真正不可回收的垃圾只有一點點。我是一個星期才倒一次垃圾,而且主要多是浴室的垃圾,廚房裏除了用髒用破的塑膠袋,其他都做廚餘回收,再加上出門自備環保袋,這樣一來那有什麼垃圾!還有人問我吃剩的東西怎麼辦?我說就不要煮那麼多嘛!」林翠雲一談起環保經,可以聊個三天三夜也說不
完。
有位環保老志工,當別人問她最會做什麼時,她總說:「我最會做環保!雖然我小學都沒畢業,但是我自認是『台大』的!」問她為什麼?老志工會接著說:「因為我是在『台』灣長『大』的,我非常非常愛護這片土地!」
上人常以「地球的醫師與護士」來稱許環保志工,尤其許多年歲已高的環保志工,很單純的心念就是「垃圾變黃金,給上人蓋醫院、蓋學校!」於是日復一日投身資源回收工作。
不只行動,心靈也環保
有些人還從做環保中改變習氣,否則怎能放下身段、彎下腰,讓自己的心靈隨著大地的清淨而輕安自在?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志工彎腰、撿拾、分類的動作,但這無非也是一種「修行」,從中尋獲「自我價值」與提升「心靈環保」。
「我第一個收穫就是戒菸,重拾健康的身體;第二是矯正生活習慣。外在環保是做資源回收,心靈環保就是潛移默化改變習氣,即使有人不配合分類或亂丟垃圾,也不會起瞋恨心,還是會想其他途徑讓人認同環保理念。」從環保入門而加入慈誠隊的黃元杰說。
「愈是深入社區,愈發現社區愛心資源是無限的,我們只是啟發,因為人有無限潛能、無限的愛。當我們走入社區的時候,發覺它有種非常的生命力--其實大家都有愛大地、愛環境的心,希望生長在清淨、舒適和美麗的環境中。」這是陳金海十年來推動環保、與社區居民接觸的最大感受。
他更以「大樹」來比喻環保,做好環保就如為大樹紮下穩固的根基,未來才能以茂密的枝葉庇蔭眾人。
上人曾言:「『萬物』就是『自己』;因為愛自己,所以對於世間萬物乃至生活周遭的一切,都要愛惜。」以一顆不捨、疼惜的心善待大地,正是慈濟推動環保的精神理念,透過教育與啟發、帶動與關懷,營造一處處清淨地。
▲千手千眼
等待春雨潤澤
◎撰文/葉文鶯
冷颼颼的北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田野,
早青的麥苗已長至六、七公分高,
等待著冬雪春雨的潤澤……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清晨醒來,李百里趕在五點半搭上村人的拖拉機。他閉著嘴緊挨著人家的身體靠,卻依然被灌上幾口強風。
「這幾天好不容易身子強了些,決不能再受涼。」於是,他將外套拉高蒙住整個頭臉,再度昏昏睡去。當拖拉機駛進西洋店初級中學發放現場,天已經亮了!
賣掉母豬,雞子嗚呼
五十二歲的李百里個兒不高,說起話來又急促又用力,鼻尖經常泛著汗珠。他成年咳嗽,感到胸悶、氣喘,七、八年來一直在服藥卻不見起色。
不過,他的病還不是他最發愁的,他說:「我母親開了兩次刀,拿掉一顆十三年的腫瘤,又有肝硬化、白內障,為了替她治病,我花了不少錢,前些天才賣掉唯一的老母豬。」
賣掉母豬,不能算是損失;可是前一天晚上一隻雞貪嘴,跑進屋裏誤食老鼠藥,一命鳴呼可就冤枉了!「那些雞子我殺都沒殺,可現在就剩兩隻雞子啦!」他無奈地說,家裏六口人吃飯,單憑他耕作九分田,糧食嚴重不足,家中那一百九十斤麥子還是向鄰居借來的,得等今年五月田地收成,才有能力償還。
由於婚結得晚,李百里的大女兒今年才十六歲,「每學期學費要一百多塊,我負擔不起,所以兩個女兒都才念過三年小學,就留在家裡幫忙,只有十一歲的兒子還在就學。」
聽村委通知除了領取慈濟發放的麵粉、衣被外,現場還可免費瞧病,李百里的心情平衡了許多。他希望能多拿幾天藥,否則為了節省醫藥開銷,他常將一天服用三次的藥量減至兩次。當然,藥效降低了,他的身子也難痊癒。
看完了病,加上台灣來的洪宏典醫師提供他生活飲食方面的建議,他的精神不知不覺好上幾分。把才領到的兩袋藥品仔仔細
細放進衣袋內,提著他的外套和繩套,興沖沖地跨步去領麵粉和衣被了。
天災作弄,農民叫苦
二000年七月十三日起連續一個月,河南省平輿縣降下的雨量高達一千九百九十六公釐,超出過去同一時間降雨量的兩倍,導致縣內積水最深高過三米,淹水長達二十多天,一百三十五萬畝良田淹沒,其中六十萬畝絕收,三十八萬人口遭洪水圍困。
進入十月份,農人向泥地爭搶種植小麥的面積。此時,全縣八十五萬農業人口計有十萬災民缺糧、兩萬人急需醫療援助;入冬後,更有至少兩萬五千人缺乏衣被。此外,全縣倒塌一千八百三十七戶,有七成因缺乏資金而無力重建。
許多災民為了少吃家中一口糧,在播下麥種後紛紛到外地尋覓打工機會。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負擔得起返鄉車費的人還不打緊,不幸的更有須沿路乞討,甚至客死他鄉的悲劇發生。
貧、病互為惡性循環,加上天災作弄,農民叫苦連天,李百里的處境只是今年受災農戶的縮影而已。由此可知,農民何以甘願冒著攝氏兩、三度的低溫,早起來到義診現場排隊看病、領取糧食衣被,並在慈濟志工趨前遞上糖果、餅乾,或握住他們粗糙的雙手,在他們凍傷流血的耳朵邊緣抹上凍瘡膏時,感動地一再稱謝。
糧食衣被,暖暖過冬
冷颼颼的北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田野,早青的麥苗已長至六、七公分高,等待著冬雪春雨的潤澤。農民歡喜地帶著慈濟的物資回家,並將希望寄託來年,可是孤老貧病者在受災後免不了更多的哀嘆愁苦。
年過七十的楊埠鎮鎮民王省政,擠在大排長龍的隊伍中候診,他開口便說:「該死不死啊!從個兒這麼高就開始幹活,到現在什麼也沒得。」從十來歲就把力氣使在田地上,可是田地並不全然可靠,如今人老體衰,仍不得不靠勞力糊口飯吃。
「我老伴嚴重貧血,必須扶著桌沿才能走動,我自己也有腰疼、腿痛的毛病,沒兒子依靠,活受罪啊!」他任由兩行淚在多皺的臉上滑行,想著:那天等到自己像麥種一樣埋進土裏,才是真正解脫貧苦的時刻吧!
儘管如此,透過物資發放、義診服務和居家關懷,賑災團員還是以實際行動將愛心傳達給居民,並祝福他們早日重建家園。
劉文周奶奶患有腎結石,直喊腰疼。「妳每天就照我這樣做,彎腰三十下、後仰三十下,然後左右轉身各三十下,然後再配合我開給妳的藥,包準特有效!」
「可是我腰疼了二十年啦!」劉奶奶話裏雖仍帶著幾分懷疑,可是看見台灣慈濟人醫會薛文正醫師滿懷自信的表情,便放心地前去領藥。
不論是一句鼓勵人的話,一個有力的擁抱,又或者只是一次默然相望,志工們無非只想安災民的一顆心。
行善助人,體會多多
慈濟在平輿縣的發放是針對九個重災鄉鎮的一萬零一百七十一戶特困戶,發給麵粉、棉衣、棉被以及家庭醫藥箱;元旦的發放是繼去年十二月中旬的第二次發放,台灣慈濟人醫會同樣和平輿縣人民醫院、公費醫療醫院合作,兩次義診共服務了一千五百人次。
賑災發放固然針對災民,可是在當地所引起的回響還包括領導階層和民眾。他們將參與賑災,看成是慈濟朋友帶著他們一起做好事。
「第一次我原本不想來,可是來了之後感覺你們很好、很熱情,所以這次又來幫忙,反正待在家也沒啥事嘛!」二十二歲的周禮鵬家住玉皇廟村,雖然家中受災,可是還不算特困戶,慈濟接連兩次在射橋糧倉發放,他都來幫忙搬運麵粉。成天勞動沾得滿頭滿臉白色麵粉,活像五、六十歲的老頭,只有在微笑時才顯得稚氣未脫。
「來到這裏,看到那麼多老人家來領麵粉,有的都老得快走不動了,確實應該被救濟,而我還這麼年輕,受不受濟助?就算了
嘛!」周禮鵬參與發放,不但交了慈濟朋友,更懂得知足。
公安張衛東在義診區維持秩序,每遇行動不便的長者總特別引領他們往前掛號,「全向你們學習的!」他笑說,慈濟人非常有禮貌,再說,父母四十多歲才生下他,老人家的心情他能體會。
站在棉麻公司發放定點門口的公安王文強,從早上七點半開始執勤,下午三點半仍在原地站著,可是他並不叫累。他說,發放現場內盡是美麗良善的事,絲毫不存在任何衝突危險,較之日常勤務更加輕鬆愉快!
平輿縣縣長王廷軍平日便常自掏腰包濟助窮人,慈濟兩次賑災發放,身為父母官的他可說是「全陪」。他說,陪著慈濟人做善事、獻愛心,他學到三點精神||刻苦耐勞、待人有禮貌,還有
組織紀律嚴明。
「慈濟人夏天來過,他們冒著酷暑、淌著水到災區去,冬天他們也來過。我想,我們做民政慈善工作、做父母官的,應該好好深思、學習慈濟朋友的榜樣。他們各位都是在台灣事有所成的人,他們放棄了舒適的生活,帶了上人和台灣同胞的問候到這兒來,為什麼呢?為了救苦救難,把一切貢獻給災民,讓大家也能過好的生活。正是這樣一種崇高的願望,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中華慈善總會會長閻明復在慈濟賑災團首次到平輿縣發放物資時,發表過這樣的談話。
受到閻會長和慈濟賑災團的影響,河南省民政廳副廳長劉蔚峰,在陪同慈濟團員前往一九九一年賑濟過的固始縣探訪時,正式宣布將卸下副廳長職務,成為慈善會籌備組的一員,專心向閻
會長學習做慈善志業。
完成心願、了卻心結
參與「賑災」對慈濟團員而言,也是一項「自我完成」。
十年前患癌切除胃部三分之二的梁清典,十二月二十一日才拿到新年度的年假,便用來參與八天的賑災工作,體會「大愛無國界」的胸襟。
謝淑惠特地向公公請假,感受大陸災民在物質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仍然樂天知足。
何筱樸的父親籍貫河南省洛陽,他說:「我只是來盡作為一個『親人』的義務而已。」
新加坡慈濟人李國香說:「我願做上人的腳,關懷世界。」
領隊陳金發在第二次出團前夕,父親突告往生。為使平輿縣賑災工作能夠順利圓滿,他暫捨私情,繼續綜理團務、維持團隊精神,直到發放工作結束才先行回台灣。
吳月珠的河南賑災行牽引內心隱藏多年的「大慟」,但是在見到災民面臨的「大苦」之後,從此了卻心結,重新找回自己的心。
大悲化解大慟
◎撰文/吳月珠
一九九七年五月六日當夜,父親在深圳的自家廠內,被五名河南省籍的青年男女,以極殘暴的手段,洗劫財物,奪走了性命。我想父親當時必是惶恐難安,身心俱痛不堪!
也因此每當我聽到上人提及大陸賑災的種種,內心便猶如針扎般地抽痛著,也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面,無法抑止。在那當下,我真的分不清是對父親命喪大陸的那分不捨之情,或者對大陸人民有著一股憂怨之心?
上人常要弟子們做到「慈、悲、喜、捨」的精神,學習去付出「大愛」!矛盾的是父親竟喪命在那裏,我是該捨下私人恩怨情仇,抑或做個聽話的弟子?
就在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早上,德融師父問我是否要參加為期八天的河南省賑災?當下,我不加思索就答應了!
在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夜,我們一行人抵達了河南省平輿縣,一連三天的發放及下鄉做居家關懷時,看到鄉親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又看到老爺爺老奶奶們孤老又攜幼,在那麼淒涼的歲月裏掙扎度日,心中真的很不捨!
就在當下,父親是被「河南五少年」謀害的心結,便一股腦兒地釋懷了!我憐憫老人家們,更不捨他們再次受苦難煎熬折磨。不禁深覺,當年家人相信一切自有「因緣」,並放棄追查凶嫌的決定是對的。因為就算把那五名年輕人都槍斃了,不但喚不回父親的命,說不定今日到河南鄉間,看到的是至少五口人家的爺爺奶奶,倚閭嘆兒們命喪他鄉而哀號涕泣!
慈濟援助河南省平輿縣物資發放一覽表
┌───────────────────────────────┐
│2000/12.11~12.12、2001/1.1~1.3 │
├───────────────────────────────┤
│援助戶數:10,171戶 │
├───────────────────────────────┤
│援助人數:38,290人 │
├───────────────────────────────┤
│麵粉:2,297,400斤 │
├───────────────────────────────┤
│棉被:17,147床 │
├───────────────────────────────┤
│棉衣:36,827件 │
├───────────────────────────────┤
│家庭醫療箱:200個 │
├───────────────────────────────┤
│註:援助範圍包含楊埠、李屯、後劉、射橋、西洋店、老王崗、東和 │
│ 店、玉皇廟、東皇廟等九個鄉鎮 │
└───────────────────────────────┘
▲千手千眼
十年興家,瓜瓞綿綿
◎撰文/葉文鶯
這個「家」,慰撫著遊子流浪的心情,讓他們擁有外出奮鬥的勇氣;
這個「家」,庇護著孩子們的成長,讓家人安身立命、維繫情感。
十年前,慈濟提供住房協助災民安身,
十年來憑著他們自己的努力,個個立業、成家,一片富庶繁榮。
慈濟人舊地重返,為老朋友深掬祝福……
白天,家裏來了一群慈濟訪客,教盧軍憶起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那天--八歲的他和家人從低地茅房遷入這棟全新泥磚房,父親盧洪斌一開心,當晚帶著他和母親、姊姊上小吃店,吃麵慶祝去了。
那晚,盧軍和童伴玩得很晚、也很興奮,在新家的睡榻上躺下時,並不清楚什麼是「慈濟」。可正巧,方自縣城師範學院放寒假回家,已經十七歲的盧軍今天總算把慈濟人的長相給瞧仔細了!
來看老朋友
新世紀開始的第四天,慈濟賑災團結束一連三天在河南省平輿縣的物資發放,驅車朝更東南方向行去。
看著手上的地圖,河南省東南方的「平輿」、「息縣」、「固始」三縣連成一個大三角形,三縣都因洪澇之災與慈濟結緣。固始、息縣係在一九九一年遭災,而開啟慈濟在大陸的慈善救災工作。
當時,慈濟發給糧票、衣被、慰問金,嘉惠兩縣四萬餘災民;並在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將完工的一千五百九十四戶住房,以及土地、房產權證,親自交到災民手中。
十年後,乘著再度到河南賑災,團員專程來到固始,走訪三河尖、往流、橋溝、李店、黎集等鄉鎮五個慈濟社區,探望睽別十年的「老朋友」。
社區居民以笑聲、掌聲、鞭炮聲相迎,邀請慈濟人到家中作客,並拿出供奉在正屋廳堂或珍藏在櫃子裏的「二證一約」--土地、房屋所有權證和住房公約,當作認親的「信物」。
相隔十年,沒想到慈濟朋友還登門造訪!有人興奮地拿出鑲有證嚴上人法相的螢光念珠、觀世音菩薩像、發黃的《慈濟道侶》、《慈濟》月刊,甚至當年裝慰問金的紅包袋、慈濟標幟仍依稀可辨的棉衣被……「都保存起來作紀念,當是咱們的傳家寶!」他們激動地說。
望崗村慈濟社區的盧洪斌,交屋當時代表災民致詞,十年後的他擔任村裏文書。「遭災後,慈濟來搞捐贈,尤其搞了建房讓我們更增加信心,各方面也發展得很快。十年前原本年收入才幾百塊錢,現在平均提高到兩千元了!」
盧洪斌的愛人和女兒平日在家打柳編,這是該縣最著名的手工產品之一,兒子盧軍明年九月就要為人師表了!盧洪斌對他的生活水平感到滿意,並說要特別感謝慈濟及時建房給他們安身。
立新街三十一號的盧國保,是當年代表接受慈濟啟鑰儀式的
災戶,如今家門口高掛一個大招牌,上頭寫著「德前快餐小吃」--經營早餐砂鍋炒菜,還請了僱員。兒子今年十八歲,也和盧軍一樣就讀師範學校。
德融法師是此行團員中唯一參加過當年賑災的人,慈濟村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多少顯而易見;其他團員雖是頭一次來,但憑著目睹平輿縣遭災半年後,生活依然極度困苦、髒亂和破舊的景象,也不難看出慈濟社區居民的經濟大翻身。
大紅喜字高高掛
才踏進往流鎮朱皋村慈濟社區巷道,很快就被門口張貼「喜氣盈門,龍鳳呈祥」大紅喜字的一戶人家吸引,進門道喜才知道,男主人田玉彬才在元旦當天,替二十八歲的兒子田其悟辦完婚事。
「以前住那底下年年發大水,這房子沒建起來以前,我們全家在矮房子裏湊和,擠一塊兒睡。」新郎田其悟大方地引領慈濟人參觀屋子裏外,正廳兩旁各一個房間,廳後一個小空間存放穀物,後院設有水井、洗物槽、廁所、豬圈,原來的廚房改作倉庫,前院增建個廚房,屋頂是個
平台,上面曬著成堆稻草。
至於他的新房--紅色系列的床單、被褥,還掛了一只漂亮的藍色窗簾,新買的電視機、大衣櫥是他愛人的嫁妝,屋裏的通風、採光都很好。
根據十年前慈濟勘災小組留下的紀錄,災區房舍是「以油麻果編造的房屋,站在屋內可以透視外面,擋不住寒風的侵襲,儘管已修補過的房屋,以上不漏雨、中不透風、下不泥濘為標準,但貧困情形實難以想像。」
如今,擁有舒適的房子和漂亮的妻子,田其悟沒有後顧之憂,他打算做點小生意,並期許自己更加努力,不辜負慈濟人一片心意。
中國人常講:「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這時節趕辦喜事的人家真不少,位於三一二國道旁的南園村慈濟社區的喜宴,也才剛剛散場,一名男賓客還因為貪杯,不勝酒力地俯在桌上睡覺。
「花好月圓開並蒂,志同道合雙飛燕」,又是一幅嶄新的紅色對聯。當慈濟人湧進蕭恩富的家,把小小的前院擠得水洩不通。新娘頂著朱豔色的大頭花飾輕偎著新郎,一家人客客氣氣地接受了慈濟人的禮物,慈濟朋友則把他們幸福的笑靨留在相機底片裏。
固始縣慈濟社區共九百一十一戶,分為平房及兩層樓房兩種,前者面積十八點一五坪,後者則有二十四點二坪。慈濟當年蓋新村都選擇建在不受水淹的高地,並且考慮生活的舒適與方便性,設計了室內樓梯和衛生間。
社區公共設施還包括修整道路、供電照明,因此後來家家戶戶都有日光燈、電視機;以朱皋村八十六戶人家來說,目前至少十戶人家已經擁有電話。
相較於附近農村至今還存在不少小土厝房,慈濟社區在十年前被稱作「高級住宅」,實不為過。
人助自助熬出頭
就讀初三的女學生張岩,今天因身體不適請假在家,見慈濟人到訪,顯得落落大方。客廳裏,張貼了五、六張獎狀,是小學三年級的妹妹婷婷在校爭取來的好成績。
張岩說,父母從去年開始到杭州打工,平均幾個月回家一趟,平常都有電話聯繫;雖然這個家就兩姊妹住,但是奶奶住在附近,她們一點也不害怕。
父母不在家期間,張岩換到父母的大房間睡,她自己的小房間則收拾得整整齊齊,她指著床上一條棉被,說是慈濟十年前送的。雖然只剩裏被,卻保持得乾淨鬆軟。
「爸媽就快回來了!」張岩笑起來,一張圓臉就更紅了。
三十五歲的主婦屈開芳待人和氣,兩個兒子都在上學,她的愛人張全新也在杭州打工。她說十年前剛從安徽嫁過來沒多久,夫家就遇上大水災,災後的經濟條件很差,家鄉裏的人都說她父母怎捨得把閨女嫁到窮地方來。
可是憑著慈濟的幫助和一股志氣,他們終於熬過來了!
張家房屋裏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前院豬圈裏養了一頭小黑豬,身上沒沾上丁點泥巴,更沒半點臭味,那群在院子裏走動啄食的雞,不但羽毛漂亮,而且昂頭弔嗓子時,啼聲如雷。
屈開芳有一架縫紉機,她的房間、客廳和廚房,一切擺設都井井有條。在她家後院,闢了個小菜園,水井旁邊的竹竿上吊了一隻醃過的雞,屋簷下,掛著兩大塊豬肉,還泡了兩桶糯米。原來她已經準備炊年糕,迎接丈夫返鄉團圓。
終究與平輿縣部分災民到外地打工掙錢或逃荒的處境不同,這裏的住戶儘管家人出外打工,可是彼此都還保持著聯絡,共同維繫著一分「明天會更好」的盼望。
幸福掛在笑臉上
李店的老李集慈濟社區共有四十戶,村子裏出了兩個大學生,其中一位是吳治貴的兒子。
「兒子念完合肥工業大學,現在到深圳工作!」女主人陳國蘭頗健談,她眉開眼笑地指著牆上的許多幀照片,一一把她的家人介紹給我們認識。「當年要不是靠你們,我們根本就吃不上、喝不上啊!你們送的棉被,教我兒子上大學時候帶去了,他很珍惜呢!」
陳國蘭還拿出她收藏的《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小冊子,說:「我昨兒上午還坐屋外看呢!對你們真是懷念。」
二十五歲的張蕊身材高 又長得一臉標緻,他們家是四代同堂一共六口,所以前院增建了一個房間給公婆住,正屋兩旁一是奶奶的單人房,一是她和丈夫、孩子的大房間。
丈夫和公公從事建築,白天不在家。八十四歲的老奶奶身體還算健朗,沒事在家編編麻繩。張蕊自己擁有一個縫紉間,放了一架縫紉機、一架布邊車,工作台上有些布料和一件綠色童襖。
「我自己做的,給我的孩子穿!」張蕊學做裁縫四年多,平常幫人家做做衣服貼補點家用。張蕊的巧手把房間布置得很溫馨,床上鋪蓋著花色毛毯,四、五條棉被平整堆疊著,雅緻的梳
粧台上放了幾瓶保養品,大型錄音機和電視機全蓋了布套,衣服也吊掛得整整齊齊。
「謝謝你們!你們都是好人喲!又來看我們。」臨別時,老奶奶慈祥地握住慈濟人的手,仰著頭說。
位於社區主要道路旁的慈濟屋,正是開設店面的好地點。二十八歲的王佔年紀輕輕就成為一家雜貨店老闆,店裏貨品琳瑯滿目,店門口聚集了許多人,有人來買東西,有人圍觀看熱鬧。
王佔的雜貨店斜對面有一戶白色兩層樓洋房。現年四十歲的戶長吳志海到北京打工,吳太太站在店門口笑臉迎人。
她說,除了慈濟蓋給他們的房子,他們在經濟轉好之後另起這棟樓,經營公共浴池和撞球場的生意。村民到這兒來洗熱水澡,一次要付三塊錢,供作村民健身娛樂的撞球台,當然也是收費的。
由於經濟條件特別好,她十七歲的大兒子在念高中,不需到外地打工,十一歲的小兒子也在上學。誇讚著吳太太一家的富庶安康,面對著慈濟人和眾多圍觀的群眾,吳太太害羞地掩嘴,卻仍教幸福流洩出來。
熱熱鬧鬧過新年
余鳳安住的是兩層樓房的慈濟屋,在鄰居眼中,他是個勤儉的農戶,生活堪稱富足。在他家院子裏四目一望,牆邊停靠了一台拖拉機,廚房裏有電冰箱、瓦斯爐,再往二樓一瞧,頭頂上一長串的豬肉、香腸和醃雞垂掛下
來,嘖嘖,真是壯觀!
余太太笑得合不攏嘴,說:「兩個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和媳婦就要回家過年,全為他們準備的!」
是這個「家」,慰撫著遊子流浪的心情,讓他們擁有了外出奮鬥的勇氣;這個「家」,既是孩子們成長的庇護所,更是所有中國人用以安身立命、維繫情感的地方。
十年前,慈濟提供住房協助災民安身,這些年來憑著他們自己的努力,個個立業、成家。他們的富庶繁榮,慈濟人不敢居功,但願藉此番舊地重返,為老朋友深掬祝福。
可以想見,當成串鞭炮再度響遍慈濟社區時,他們溫暖的「家」就真的要熱鬧起來了!
十年前……
◎口述/劉桂榮(河南省信陽市民政局副局長) 記錄/葉文鶯
十年前,我在河南省息縣擔任副縣長,一場大水沖毀住房、莊稼,慈濟人不辭千里深入群眾考察,他們考察後要怎麼做我們不清楚,但是職責所在,我就把災民的困難向他們報告。
不久,他們冒著大雪、踏著泥濘的道路,送來了棉衣、棉被和過年要用的糧款。當時因政治因素,兩岸人民交流不多,甚至存在著很多誤會,台灣慈濟為我們做了這樣的奉獻,消除了彼此間的隔閡。
後來,他們又策畫建房的事,派員按當地生活需求和習慣,編織計畫、設計圖案之後,開始施工。建房過程中,他們經常來監督工程,建成後又親自發給房產證。當他們看到老百姓住進新居,也是熱淚盈眶。
和慈濟師兄師姊接觸,讓我體會到「善念」的可貴--
當時救災衣物都在南京加工,我必須經常往返兩地。有一次,我帶兩個大車去載物資,出了南京中央路,大雪紛飛、飄飄灑灑。每逢下大雪,南京大橋是一定要封的,所以我在心裏默默地祈禱--尊敬的證嚴法師啊!我是為八十三萬災民在辦具體的事,您一定要保佑我通過大橋。
就在我們小心翼翼地過了大橋,兩邊就「卡」封住了!如果我們沒有順利通過,肯定無法如期發放。
那段期間,我的母親跟著我住。她患有冠心病,當我幾次冒著大雪到南京,我母親卻在家裏掛著氧氣急救。這對我,是忠、孝的「兩難」,萬一她在我離開的路上亡故了,我會一輩子難安;但我又是副縣長,承擔著救急救災工作。
後來,母親告訴我:「我的壽命長短早定了,妳去為老百姓辦事,就是替我增壽。妳不在我跟前守著,我還好過一點,我有這個命,活下來等妳;沒這個命,我也不怨妳!」
當時我擦乾眼淚,又到南京去拿物資和建房的合約,回來之後,母親的病也好了!那時,我深刻感覺到這都是善念使然。
慈濟師兄師姊都是利用自己的時間、自掏腰包過來幫助我們,他們的善良,和對人類苦難敬業、負責的精神,至今仍留在我心中。我在息縣和固始做了七、八年副縣長之後,政府讓我到巿裏去工作。他們問我想做什麼?我說,還是安排一份能夠讓我奉獻愛心的工作。就這樣,一九九六年三月我到民政局做慈善工作。
我把十年前慈濟人留給我的深刻印象,作為奉獻的動力。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要為人類做好事,就應該一點一滴去做。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十年過去了,接觸慈濟人令我一生受益匪淺,所以這次我也帶人來看慈濟怎麼做,我想這就是「榜樣」吧!
▲千手千眼
想貴州高原那輪明月
◎撰文/李委煌
高原上的夜裏,四野不見燈火,
涼風如水,明月皎皎,
農舍阡陌依稀可見,
原來這就是貴州人描述的「風掃地、月點燈」……
那夜為了趕路,慈濟志工從貴州中部的貴陽市花溪區,直驅南端的羅甸縣;黑暗路途中與我們相伴的,只有水墨般的層巒與亙古的星月。
車在山路旁暫歇,踩在高原上,每一吸氣,皆有鮮活暢漓之快。夜裏的貴州高原,四野並無光源,然稻田阡陌、農舍建物仍依稀可見,原來這就是貴州人所描述的「風掃地、月點燈」。
生火難
夜寒,眾人皆感微顫,據說翌日氣溫將降至攝氏零度。當旅店裏的熱水自蓮蓬頭瀉往身上,我憶起發放當時,一位年邁的農婦頻頻咳嗽、嗓門沙啞,叮嚀她要多喝些熱水,她聲調低沈地回應:「撿沒柴火,沒得燒呀!」
前來領取發放物資的村民說,整個羅甸縣羅沙鄉幾乎都靠撿拾柴薪作為燃料;有時寒冬撿得少,要洗澡只好用冷水。「怎不用煤炭呢?貴州不是盛產煤礦嗎?」村民答,山裏是有很多煤礦,但無錢開採;即使有煤,還得有錢買。
在羅甸縣董架鄉發放時,甚至有老嫗告訴我,她一輩子都在山中拾柴來燒,連煤炭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羅甸縣發放畢,我們一行人
決定下鄉到農村關懷,順道了解村民們領取物資後的使用情形。
群山組成的貴州高原,所謂的路,多是先炸後鏟。將山炸開後,以人力一段段、一圈圈地鏟,就這樣將群山串通起來,而路面多半像是台灣的產業道路。
我們行駛在黃土、碎石路上,一坐便是數小時的路程;崎嶇顛簸中,頭頂車蓋、臀部在座位兩側衝撞,一陣臟腑翻騰後,只覺頭昏眼花。
下車暫憩,一位身負柴薪的小孩,正沿著石山爬上眾人眼前,由於髮長覆耳,一時難分男女。我借背他身上滿滿的一簍柴薪,尚未邁步,便感沈重!看他繼續背上簍子,往前佝僂、吃重地跨出雙腿,不禁暗自為他叫疼。
行路難
我們走進一處無電、缺水的村落--東躍村,村民們從百米之遠迎了上來,逐一與我們握手致意。此村共有二十七戶,其中十二戶因特困而領有慈濟的物資。
身著紅線衫的吳昌才自幼即罹患小兒麻痹而致雙腿扭曲,太太因病瞎了右眼,襁褓中的嬰孩才兩歲,再加上近九十高齡的奶奶,家中可說全無勞動人口。
他拖行了三個多小時前往董架鄉的發放現場,隨身還準備了一封感謝信函。「見到來自海峽對岸的朋友,心裏就感到暖烘烘的。」吳昌才說。
環村公路長達十一點八公里,全由黃土、碎石鋪造而成。吳昌才說,鄉政府曾提供少許炸藥協助村民開路,但主要資金仍得由村民自籌。於是,大家販賣豬、牛換取炸藥、雷管,自行籌資籌勞,花了五年才將聯外道路鋪築完成。
「老是不改變,村裏根本富不起來!」五年期間,行動不便的吳昌才堅持參與幹些輕活。他強調,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來改
善生活條件。
原來方才我們在路上遇到的那位負柴小孩名叫吳勝菊,是吳昌才的姪子。吳昌才和哥哥吳昌學仳鄰而居,吳昌學破舊的薄外套下,穿著一件有多處破綻的紅線衫,問他怎不穿上剛領到的新棉衣?他說,新衣要等到新年才穿。
行經每戶村舍,門前皆張貼對聯。記憶中三年前參與慈濟首次貴州賑災,一戶農舍門前的對聯留給我很深的印象--
左聯:羞沒濃茶款賓客
右聯:愧無魯酒宴佳賓
上聯:問心有愧
貴州村民就像這幅對聯般單純而熱情,遇見外來賓客,總要客氣地邀請:「到家裏坐坐吧!」居家關懷時,就有村民抱歉地表示,沒有白開水招呼,執意要送我們手編的鞋墊。
董架鄉沫尖村公路旁,許多村民正揮汗埋頭建造磚房。他們是住在石頭山上的田壩村村民,慈濟出資協助他們遷移下來,以改善世代相沿的貧困生活。這裏未來將建三十多戶新房,正為住房打拚的村民遠遠望見一群藍衣白褲身影,紛紛置下工具,用力地與我們揮手。
上學難
一般來說,冬至過後,村民
再連算八個九天,就準備要送寒冬迎暖春了。當地諺語有言:「一九、二九懷中插手」,因為寒冬來了,雙手常要放進溫熱的懷裏;「三九、四九凍死豬狗」,表示這時段是最冷的;「……七九、八九隔河看柳」,表示春意漸顯,農人可準備春耕播種了。
在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發放時,多數村婦頭裹黑色布帕、身著鮮色長衫等少數民族傳統服裝。女公安周永琴說,高坡鄉百分之七十五是苗族,傳統衣裳多半是年節應景時才穿的。可見她們是「盛裝」出席這場發放了。
這裏近親通婚普遍,殘智障使得貧困情況更加深。高寨村十二歲小女孩柴興龍,在隊伍中等待唱名領取物資,身旁瘖啞的婦人是她的媽媽,問她爸爸呢?她先是支支吾吾,然後眼眶裏的淚珠滾啊滾地,順著臉頰滑落了下來。
她拭去眼淚說,近七十歲的爸爸愛喝酒,前陣子酒後從樓上摔倒受傷,昨晚她來回趕了三小時山路,尋求住在別村的舅舅幫忙。
柴興龍的紅色外套袖口反摺了好大一截,這件過大的衣服是她姑媽送的;裏頭一件深藍色毛衣,則是媽媽為她編織的。她說,母親平常會回收些鐵、紙、塑膠類的東西來販賣,賣得的錢買毛線來編織。
偶爾,媽媽也會把破碎的木板釘成一大塊,然後在每週村民趕集時,出租給人墊墊東西。柴興龍說,每片每天租金兩塊錢,目前家中共有三片。至於家裏的一點田地,就靠她與媽媽來耕作了。
媽媽辛苦掙來一點錢後,都會悉數交給爸爸,但常被拿去換成酒。今年將從小學畢業的她說,打從四年級起,就沒錢念書了,所幸村長請爸爸去申請補助,才得以撐到現在。
這裏的學生,上學走個兩小時路算是稀鬆平常。有的父母會等孩子大些後才讓他們上學;有的則是輟學、失學後等有錢再復學,所以同班同學年紀常大小不
一。
提及學費,羅甸縣羅沙鄉小學老師廖曉尚說,同學積欠的學費老師有責任去催繳,否則會扣老師薪資。她曾為了學費之事,走了五、六個小時去家訪。「追不來就算了,能怎麼辦呢,捨得孩子因缺錢而沒念書嗎?」她無奈地說。
就醫難
在花溪區高坡鄉的發放現場,慈濟人醫會和花溪區人民醫院合作,舉辦了一場小型義診。
免費看病的消息一傳出,許多等待領取物資的苗族婦女,那管手裏仍抓著扁擔、袋子與繩索,立即一擁而上,列隊等待掛號。
一位阿嬤頻頻咳嗽,我隨手拿了顆喉糖給她,結果一堆人潮竟往我這兒湧來,以為那是什麼藥丸;隨即又有人對我說,他那裏痛、那裏痠,逼得我落荒而逃。
「我四肢骨頭都會痠痛。」一位苗族婦人透過當地護士翻譯,告訴花蓮慈濟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楊治國病癥。
「妳常擔負重物嗎?」楊主任先壓壓她的腰,詢問她那裏痛?結果所壓之處,婦人皆喊疼。然後再壓壓她的膝蓋,並要求婦人將鞋脫下。
鞋底的襪子,破了好幾個洞。楊主任摸摸後,又要她將襪子給褪去,然後再壓壓她的腳跟、腳踝;之後,楊主任又請婦人坐上桌面,先敲敲她的脖子,再叫她彎腰看看……
婦人說,她生完小孩十幾天就得下田幹農活,每天肩負八、九十斤的重物,在不慎傷到腰後,身體就逐漸四處痠痛了。
楊主任仔細問診,希望能確實找出婦人的病因。診間外雖大排長龍,卻無人抱怨。
另一診間,是花蓮慈院副院長張耀仁,只見他正在處理一隻浮腫焦黑的右手掌。負責翻譯的護士說,這位村民一週前摔倒在火爐邊,整個右手掌被火燒傷。一週來,都是自己用草藥敷,結果不但罔效,還造成嚴重感染。
張醫師細心地為他消毒,然後敷上碘酒、包紮紗布,並給予藥物、叮嚀定時換藥。
人民醫院院長趙麗萍表示,花溪區位於城鄉之交,人民醫院是該區唯一一所綜合醫院,服務對象多是較貧窮的農民,也因此每年的呆帳都不少。由於許多農人沒錢就醫,醫院也常組織醫療隊下鄉義診。
在這次物資發放裏,慈濟也
特別為每戶村民準備了一個「家庭醫藥箱」,內有對治感冒、腹瀉、過敏、胃痛、感染等八種內服藥,再加上溫度計、優碘、脫脂棉、繃帶、藥膏等,算是個小而完備的緊急藥箱了。每一件藥物使用方式與時機,都有請人當場翻譯給村民聽,並請地方衛生院協助日後宣導諮詢。
這次發放總共有五十位台灣慈濟志工自掏腰包、跋山涉水迢迢而來參與,為花溪區高坡鄉、麥坪鄉,以及羅甸縣羅沙鄉、董架鄉,還有紫雲縣宗地鄉共五地一萬三千多位特困村民,帶來度冬物資,包括大米、棉衣、棉被、棉襪、鞋子以及家庭醫藥箱等。
三天的發放結束,元月九日回到台灣,恰是農曆十五;舉頭遙望天際一輪明月,不禁懷想起貴州高原上的明月……
慈濟貴州扶困一覽表
2001/1.6~1.8
┌─────────┬─────┬─────┬─────┬─────┬───────┬──────┐
│ 地區 │大米(斤)│棉衣(件)│棉被(床)│家庭醫藥箱│遷村重建(戶)│助學金(人)│
├─────────┼─────┼─────┼─────┼─────┼───────┼──────┤
│ 花溪區 │ 204,180 │ 3,290 │ 1,539 │ 1,035 │ 81 │ 201 │
│(高坡鄉、麥坪鄉)│ │ │ │ │ │ │
├─────────┼─────┼─────┼─────┼─────┼───────┼──────┤
│ 紫雲縣 │ 204,240 │ 3,383 │ 1,373 │ 1,171 │ 50 │ 99 │
│ (宗地鄉) │ │ │ │ │ │ │
├─────────┼─────┼─────┼─────┼─────┼───────┼──────┤
│ 羅甸縣 │ 399,300 │ 6,188 │ 2,773 │ 1,663 │ 97 │ 83 │
│(羅沙鄉、董架鄉)│ │ │ │ │ │ │
├─────────┼─────┼─────┼─────┼─────┼───────┼──────┤
│ 總計 │ 807,720 │ 12,861 │ 5,685 │ 3,869 │ 228 │ 383 │
└─────────┴─────┴─────┴─────┴─────┴───────┴──────┘
- May 20 Wed 2009 18:14
2001年01月 410期-C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