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聰明與智慧

◎主講/證嚴上人

「心」的方向,
決定生命的方向。

一心想使詐,是聰明;
利用聰明製造對立和衝突,
會造成人心動盪與不安。

一心想愛人,是智慧;
發揮智慧愛人、愛大地,
將使社會祥和且平安。




▲社論

掌握自己生命的時空

這兩個多月以來,國內外局勢擾攘不安,國際上有美國對阿富汗的持續開戰,雖說是九一一事件之後的緝凶行動,但戰爭造成許多無辜人民傷亡與流離失所,在全球多處掀起反戰的示威甚至暴動,只怕地球村的和平理想實現更前途多艱。

國內則風災水災剛過,大家還來不及重建遭受重創的家園和土地,隨著選舉的到來,政治語言的漫天相互攻擊,恐怕形成不少人際間新的裂痕,損害社會與經濟復原的合作力量。

從社會的觀點看,這樣的時代真是風雨如晦,人類不知何時才能脫離不同形式戰爭的陰影威脅。然而,從宗教的觀點看,亂世正可以提供我們明心見性的修行機會。

修行的人並非沒有憂懼,而是能夠反觀自照,看自己的憂懼如何升起。憂懼可能是因只圖自身安逸,一味指責他人的不是;能調整心念和行動,做一個對別人表達善意與關懷的人,則會時時懷抱溫情,也為溫情所擁抱,而漸漸遠離憂懼。

這樣的人是掌握自己生命時空的人,不論外界發生何等變化,不會隨境而轉,徬徨不已,因為他們的內在世界十分豐富,在念念分明的覺察中,學習從貪瞋癡的煩惱束縛裏解脫。舉世雖滔滔,他們不尚雄辯,不談高調,踏實地從善待周圍的人做起,以柔軟的身段撫慰受苦受難的人,內心平和是他們最寶貴的資糧。

其實,千古以來戰爭或人心的動亂並未止息,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空不平安,也是某些歷史的重演,而現代人又過度依賴高科技而疏於心靈的耕耘。創造心靈的時空來超越,甚至改善現實的無常與缺憾,發揮一個人來世間走一遭的意義和價值,在這個世紀初就顯得非常迫切。

這個心靈的時空非靠離群索居得來,而是洞悉世間災難多源於人心偏執,不但時時懺悔己過,求得清淨自在,也以整體生命投入利益眾生的善行,所得到的另一番生命境界。

最近慈濟一直在推動「愛灑人間」與「一人一善,遠離災難」的運動,也就是在呼籲大家掌握自己生命的時空,發一分善念、做一份好事,都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潛力,如能集結眾人身體力行,久而久之,就能轉自身所處環境之戾氣為祥和。

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是大愛的滋潤與膚慰,能化世間憂苦的容顏為歡顏。

人生不免起落無常,但是如能縮小自我,協助成就互助互愛的大我,那麼就能以海闊天空的胸襟來看待一切人事。

這些都有賴掌握自己生命的時空,而非身陷現實的時空徒呼奈何。學習當下的付出,當下的去我執,我們就能翻身進入這個神聖的時空。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被祝福的感覺,真好!

從十月十三日上午九點十一分開始,由慈濟發起的「一人一善、遠離災難,愛灑人間植福田」運動展開之後,我就和幾位志工挨家挨戶去拜訪民眾。

走入社區才深深體會到人間真的是苦啊!東邊那條街有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口腔癌;西邊這條街先生往生多年,媳婦跑了,留下四個孫子待養……

走過大街小巷,有人響應加入慈濟會員,有人想參與社區志工,有人隨喜布施,還有人讚歎慈濟的付出--尤其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接連的災難頻傳,不管上山下海都可見到慈濟人的蹤影……

人生幾何,能走出去傳播善的種子,還有被人祝福的感覺真是美好、幸福。祝福大家!

南投 簡麗真

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看完第四一七期月刊「桃芝過後,大愛見晴」專題報導,讓我感觸良深。

土石流,這個已成台灣最大夢魘的怪物,絕非從天而降,而是人們多少年殘虐山林,有法無治,只重經濟開發與生活富足的單一思考,以及錯誤觀念所導致的惡果。今天我們若不再自我覺醒的話,那麼曾經風華絕代、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福爾摩沙山林河川,將在台灣人的過度欲望中成為吞噬人們的煉獄。

因此,唯有我們選擇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大自然的土石流才會真正遠離,生命的土石流也才會永遠消失。台灣的子民們當前最重要的思考與行為,應該是保護孕育我們生命的這塊美麗的土地,讓那曾被葡萄牙水手驚豔的「福爾摩沙」能永續經營下去。

馬來西亞 沈國聯

心靈SPA

常常在想--能加入慈濟走進大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幸運的是,我也是那最幸福的人之一。

基於參與慈濟就要先把家庭照顧好的理念,也許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暫時無法承擔更多的事情,只能量力而為。但我們時時刻刻都關懷著所有的慈濟人、慈濟事。

月刊裏的每一篇章,可說是豐富我們心靈的精神食糧。

透過阮義忠先生的攝影及文字,讓我們彷彿親臨重建區的校園;慈濟人面對生命轉折的親身經歷,總讓人讀後熱淚盈眶、感同身受;晶瑩童心的「看故事念童謠」,令小朋友的心變得更柔軟、更有愛心。

衲履足跡的「靜思小語」,上人的句句叮嚀是我必修的功課,不時拿來鼓

勵自己、修正自己,也是走在慈濟路上不可或缺的心靈瑰寶。

每次看完了月刊,就好像洗了一場心靈SPA。

台北 黃玉芳

學會「感恩」

生產那天,我畢生難忘!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眼科會同小兒科醫師大批人馬忽然出現眼前;在科學儀器的檢查下,他們告訴我,小兒因早產引發視網膜剝離,將導致失明。

那晴天霹靂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還等不及醫師步出門外,淚就像決堤般潸然而下,好像到了世界末日。千百個日子就在悲傷、自責與絕望中度過,猶如墜入萬丈深淵。

事情經過四年了,在很多朋友眼裏,這段日子我付出很多、也失去很多。剛開始,我自己也是如此覺得;但在《慈濟》月刊與大愛電視很多真實故事的感動下,我學會了感恩。

不論孩子在他有生之年是否有機會看看這個世界,我都下定決心要好好用心陪著他,踏實地走過往後的每一步。

我走過來了!感恩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儘管我的孩子全盲,但相信他日後也能在社會上發揮一己的力量,他會是我的驕傲!慈濟志工母子二人組,是我最大的努力目標。

台中 楊菁雅

從「心」開始

慈濟人的慈言善行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與敬佩,深深渴望能成為慈濟人。儘管目前身繫囹圉,但從未忘記發下的心願,因此每個星期六早上九點台視播出的「人間菩提」節目,便成了我從「心」開啟良知善念的動力,並期勉以寫日記的方式來鞭策自己。

每次觀賞人間菩提時,都令我感動落淚,善念瞬時充滿整個心靈;一旦電視關掉,這股善念又如潮汐般逐漸湧退,當生活出現不如意時,又不由自主地口出穢言,像如此惡習若無法從內心重新分解組合成善的基因,就算如願成為慈濟人,也是外表虛偽的老鼠屎。

有同學說,能否「悔改」,環境很重要。但我覺得他只說對了一半,環境固然重要,但有心更要緊。

不管環境好壞與否,我們都該分分秒秒喚醒自己的真心,因為這念心會時時牽動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只有照顧好自己的心念,才能改變命運及個人的習氣。

台中監獄 游振旗

「哇!好多師公!」

我家兩個小朋友,喜歡學爸爸拿書看,其中最愛看《慈濟》月刊,但是他們看月刊的方式卻與眾不同。

儘管看不懂文字,但由於裏面插畫多、照片多,又張張精采,經過我的解說後,記憶深刻。

姊姊便常拿著月刊,指指點點,煞有其事地對妹妹「說故事」,妹妹也常有模有樣地學著翻。

不過,最受他們青睞的,還是「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單元。每當爸爸將月刊拿回家,姊姊第一件事,就是翻到有上人放大照片那頁,然後,再去找出其他期的月刊,每本都翻到那頁,把月刊排成一列。完成這項大工程後,她就滿意地望著這一長排的師公照片說:「哇!好多師公!」

有次,拿到最新一期的月刊,姊姊和妹妹兩個搶著要,結果姊姊「拔得頭籌」,趕緊翻到師公的照片,然後對妹妹說:「妹妹,跟師公頂禮!」妹妹果然應聲撲倒,叩了個響頭。這就是我家小菩薩,看月刊的方式。

花蓮 懿念



▲無盡藏

恆持竹筒歲月精神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三十五年前,
家庭主婦每天存五毛錢,
每天發一個助人的善念,
創造了浩蕩長的慈濟世界。
三十五年後,
家家戶戶老老少少,
時時心存善念、身行善事,
將大愛灑向各角落,
相信世界終能祥和,
人間災難必會遠離。

大林慈濟醫院有位病人,在腦死後捐贈出全身器官;光是心、肺、腎臟、眼角膜等,就救了七個人;還有骨骼可以保存十五年,隨時補充在需要的人身上,皮膚也可以冰凍保存,造福其他人。

這位令人敬愛的生命勇者是一位慈誠隊員的哥哥,他曾到花蓮慈濟醫院參觀,當時就向弟弟表示,希望往生後能將身體捐出來回饋人間;所以,當他被宣布腦死時,家屬為了成就他的心願,決定將他全身的器官都捐出。

雖然病痛奪去了他的生命,不過,現在他的器官又重新在很多人的身上,繼續發揮生命功能。由於他的心中有愛、願意去付出,所以能延續生命的光輝;而家屬們強忍生離死別的痛苦,做出智慧的決定,讓很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續,這樣的生命價值觀真是令人敬佩。

生活在愛的光輝裏,
不只被光輝庇蔭著,
還要將這分光輝
照耀更多人。

人世間愛的光輝使人感動,但是天災人禍不斷地發生,不免令人感嘆人生多苦難。

自美阿戰爭爆發迄今,阿富汗難民們逃到邊界,有的病重或飽受飢寒……現在邊界已經開始下雪,無家可歸的民眾住在露天的難民營裏,不知如何度日?

慈濟不僅關懷美國九一一受難家屬,也與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合作,對戰火下無辜的阿富汗百姓提供援助。

很感恩愛德華博士及羅斯醫師等人,他們在十月十四日於紐約啟程,經歷無數的關關卡卡,在將近半個月後才真正踏上阿富汗邊境,展開物資發放工作。

人禍往往出於人心的顛倒,少數人心態偏差,引來這麼多悲慘的人生。看著難民們受苦受難,我們還是虔誠祈禱--希望兩邊都能冷靜下來,如果有一邊能柔軟,這一波的災難就能緩和;假如兩邊的心態都不緩和,真的很令人擔心。

每次聽到那裏有災難或有人受苦,都很不忍心。聽說這場戰爭光武器彈藥就已經耗費逾十億美金;國際間有那麼多可憐人,這些錢如果能用在人道救援上,不知道有多少窮困人們的生活品質將獲得改善!

除了人禍,最近國際間的天災也頻傳,中美洲有好幾個國家遭受颶風侵襲,數百萬人無家可居;位於東南亞的菲律賓和越南,也因玲玲颱風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近三百人失蹤,還有數萬人無家可歸,實在令人心疼。

慈濟人雖然家庭背景不同,但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寬闊的心胸與心靈的自愛。

慈濟人生活在愛的光輝裏,不只被光輝庇蔭著,而且每一個人都能將這分愛的光輝發揚光大。透過大愛電視台,每天都能看到全球慈濟人在各地「愛灑人間」,這分愛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更帶給人世間和平與希望。

在僑居地
推動「愛灑人間」,
與人結好緣、做好事,
這分愛的力量真偉大!

馬來西亞古晉地區只有三位慈濟委員、兩位慈誠隊員,但他們卻合心協力募集建屋的建材,並號召志工出錢出力,在四十天的時間裏,為一個八口之家蓋房子,改善他們居住的環境。

就連屋主鄭媽媽都不敢相信--幾十年來,他們家是那麼破爛,所過的生活是那麼窮困無助,原以為最糟最壞的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沒想到慈濟人來了,不只在物質上幫助他們,連居住的環境也想盡辦法改善。

這位老媽媽有好幾個兒女,但是他們的感情不和睦,彼此都不來往。慈濟人去幫忙溝通,作他們兄弟姊妹的橋梁。在房子落成的那一天,老媽媽看到孩子們齊聚一堂,跟她道

聲恭喜,她說這一生中就是這天最歡喜了。

由此可見,愛的力量真偉大!

加拿大慈濟志工推動「愛灑人間」運動,受到當地社會的支持。大家集資做好事--資助救世軍的醫院設立安寧病房、關懷癌症末期病人,並提供助學金幫助窮困孩子解決教育問題。

有一位就讀八年級的男孩,先天雙目失明,慈濟人資助他學音樂。他的奶奶說,孩子自從學了音樂後,更聽話也更專心了。這個孩子雖然看不到世界的景象,但他擁有天分以及豐富的心靈韻律,他的心境很快樂,未來將會是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這正是一分跨越國界、種族、宗教的大愛啊!

將愛灑給別人,
也要灑向自己,
向內心作大懺悔,
消除煩惱與愚癡。

愛灑人間,還要再盡心地推動,不只是在台灣,還要擴展到全球。就如同慈濟小學學生們以畫圖表現「愛灑人間」的創意--灑水的桶子長長的壺嘴,灑出來的是一顆一顆的心,表達出將愛心撒播到人間的意涵。

還有一個孩子畫出兩隻手捧著一顆愛心,以及飛機撞大樓的畫面,他在畫紙的兩旁寫著「用愛灑人間,不要起恐怖心態」。這些創意的圖畫,都離不開關懷世間苦難的慈悲心懷。

而慈濟中學的高中生,則以清唱唱出「愛灑人間」歌詞:「他們默默憐視著人間……他們永遠陪伴膚慰人間……」我問他們:「『他們』是誰?」他們異口同聲說:「我們。」

「愛灑人間」不是口號,是運動。因為「我們」不忍看到世間這麼多的苦難,所以要用愛來陪伴、膚慰人間。三十多年前的竹筒歲月,我就要大家每天存五毛錢,每天都發一個善念;現在,同樣還是要將這樣的愛灑向人間--每人每天都要發好願、做好事。

在將愛灑給別人的同時,也別忘了要灑向自己。如果沒有將自己的心地照顧好、消除心中煩惱,就只是造了人間的福,但阿修羅的種子還在心裏。

人世間,毀掉慧命比毀掉生命更慘。每個人要將心照顧好,貪、瞋、癡不能有,還有我慢、疑心也是很大的毛病。如果沒有向內心做徹底的大懺悔,儘管發心要利益人群,一定會遇到逆境障礙。

一般人很難做到「對境不生心」,但是,心若生起瞋火,必須立即熄滅掉,切莫讓這把「無明火」燒掉「功德林」。若人人心中有佛,尊重人人都是未來佛,即使聽到難聽的話,也會感恩--這是未來佛在教我、未來佛現境在考驗我。

台灣有很多充滿愛心的人,要趕快把握這些好緣,將愛灑向人間。人與人之間若能以愛互動,國與國之間能產生愛的循環,相信社會就能祥和,天下就會太平了!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七日至二十日)



▲千手千眼

飛越塔阿邊界--愛灑阿富汗難民

◎撰文/李委煌

「我們不是英雄,我們只是擇善固執,
尤其當我們知道有難民因飢餓而喪生的時候,
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勇往直前。」
深入阿富汗完成慈濟援助難民任務的愛德華說:
真正的英雄是阿國難民營裏那些爸爸、媽媽--
他們勇敢地帶著兒女,走向不可知的地方,
然後,繼續奮力生活下去……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的畫面,來自阿富汗北邊一處難民營--

一村民對記者說,他的孩子才十天大,太太又生重病,他帶著全家逃難了一年半,才輾轉來到這兒;「We need help!」他對著鏡頭求救,因為他們沒有東西可吃。

當愛德華親手將小麥交給他們,有村民抓起就直接往嘴裏塞,因為實在是餓壞了;在此之前,難民營裏已有多人因飢餓而死亡……放眼望去,可見許多荒塚。

在荒漠裏,物資運送相當困難,多以驢子馱運;當大人幫忙搬運物資,小孩便得代替拿著彈袋、槍枝戒備……發放當天,有村民說:「這是幾個月來最豐盛的一餐。」

一趟最艱難的救援任務

由於長年內戰與乾旱,據聯合國統計,九一一事件發生前,

阿富汗已有四百萬人陷入饑荒,而境內超過一千萬顆的地雷,則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伊朗;還有七百五十萬人無家可歸。九一一事件後,有一百五十萬阿富汗人為躲避戰火逃往鄰國。

美東時間十月十四日下午近三點,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與慈濟基金會在美國洛杉磯簽訂合作計畫,對阿富汗難民進行人道援助。

當天晚間六點,騎士橋四位成員包括主席愛德華.阿提斯(Edward Artis)、會長詹姆士.羅斯(James Laws),及成員華特.拉特曼(Walt Ratterman)、愛吉恩.貝利克(Adrian Belic),在紐約慈濟志工的祝福下,自甘迺迪機場啟程前往阿富汗。

歷經重重艱難,三十五天後--十一月十八日,完成援助任務的愛德華與華特直奔台灣,代表騎士橋向證嚴上人簡報此行經過。

華特說,進入阿國小村,所

見盡是戰火蹂躪之跡--電力、道路、郵政、公共設施、廢水處理、供水系統等全遭破壞,村民每天所忙碌的,就是與生存奮戰;設想「未來」太遙遠,他們擔心的只是「明天」。

「三十年出生入死經驗,這次任務雖非最危險,但卻是最困難的。」愛德華表示,許多國際慈善組織有心進行人道救援,但在物資通關困難、通行證件屢遭刁難,再加上危險、貪污、仇恨等眾多因素阻礙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騎士橋此行主要透過阿富汗救援組織(Afghanistan Relief Organization)的協助,以及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與聯合陣線(United Front)的保護,才能在戰火下完成此一艱鉅任務,親手將食品、衣物、藥品,交到難民手中。

「若非上人慈悲,將有更多難民因飢餓而死亡。」愛德華說,這是阿富汗友人請託他轉達的感恩話語;他並將一面慈濟會旗交

還給上人,表示不負慈濟所託,圓滿達成任務。

奔走十餘天終於輾轉入境

騎士橋一行人長達一個多月的艱難行程,首站來到阿富汗北方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Uzbekistan)首府塔什干(Tashkent),打算取道東北邊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國(Tajikistan)進入阿富汗難民營。

為了辦理塔國簽證,在烏國停留了四天;進入塔國後,採買物資、克服交通問題等因素,又耗費了六天。前後共十天終於進入阿富汗領土。

「塔、阿邊境湧擠著來自世界各地一千三百名記者,他們被卡在當地已超過三週,遲遲難以進入阿國;比較起來,我們算是幸運的。」愛德華說。

騎士橋人員從美國出發前,一個四十呎貨櫃的物資已先運往塔吉克首府杜尚別(Dushanbe),等待與人員會合;裏面裝有醫藥


用品、五百戶家庭衣物、兩千五百雙鞋子等。騎士橋人員抵達後,又就地採買小麥、糖、食用油等物資。

近四十輛車子滿載著救援物資,經過六個多小時的顛簸路程後,終於跨越邊境。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一日,十二天的時間奔走在胡記馬拉難民營、古茶巴丁一所醫院及查阿柏鎮三個地點發放物資。

阿富汗難民什麼都沒有,騎士橋成員也跟著餐風露宿,隨處倒地便睡。期間,遭遇沙塵暴、大雨與炙陽,在惡劣環境下工作,大家輪流生病。

華特說,他們隨身只有兩套衣物、一個睡袋,其他的多是通訊設備。由於環境惡劣,攜帶的四部衛星電話、兩台手提電腦,竟陸續故障;曾有八天之久,他們無法對外聯繫。

只要多救一個人就值得

位於阿富汗北方的小城鎮古茶巴丁(Khoja Baldeen),距離戰火前線僅十四公里,目前約有十五萬難民在區內;其中胡記馬拉(Hoji Malla)難民營是騎士橋第一個發放地。

愛德華表示,此難民營收容約一千兩百多人,住在由泥巴、紙張、樹枝或塑膠布搭起的簡陋棚子裏。過去五個月來,僅有少量小麥可供食用,許多人甚至吃著士兵遺留下來的垃圾,村民說,已有多人餓死。「當我們知道有不少老弱婦孺死在那邊的時候,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勇往直前;只要能夠救到一個小孩,這趟就值得了!」

騎士橋人員四度前往胡記馬拉難民營發放,提供村民小麥、糖、食用油、帳棚等物資。「這些物資至少可供一戶家庭食用兩個月。」愛德華說。

在胡記馬拉難民營發放時,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記者隨行採訪。當愛德華將一袋五十公斤重的小麥發放給一老人時,攝影記者隨著老人的蹣跚步履一塊回家。

一個小時後,攝影記者返回,淚流滿面地告訴愛德華:他所見到的房子,竟是由樹枝、稻草搭成的圓屋,幾乎就像是個「大鳥巢」;巢裏住著老先生、太太和一對女兒。

「這袋小麥,對你們是否很重要?」老先生緩緩吐了口氣,回答記者的問題:「上週,我還有三個女兒……」他帶著記者到屋旁一處小墓園,那裏埋葬著他因飢餓而死亡的女兒。

愛德華聞言,也跟著哭了出來,他但願自己能早點將食物帶進來。

「你們援助物資那麼少,對難民能有什麼幫助嗎?」曾經有人這樣問愛德華。「現在,我可以清楚回答:雖然只是一袋食物,卻可能讓老先生的兩個女兒免於死亡。」

古茶巴丁裏有一所醫院,負責人是位心臟科專家;大概是飽經戰火磨鍊,在設備嚴重缺乏、電力微弱的情形下,醫師們仍能

進行精密手術。

由於該院已五年沒向病患收取費用,騎士橋除捐贈該院藥品外,還加上一台全新心電圖儀器。而這些藥品隨後立即發揮救命功效。

愛德華表示,幾位國家地理雜誌記者在前方收集戰地資料,其中一人的大腿和臀部被炸彈碎片擊中,一人則因躲避坦克而被震傷,都在古茶巴丁這所醫院獲得治療。

距離古茶巴丁以東約四小時車程的查阿柏(Cha Ab)鎮,受迫於塔利班政權與戰亂,近來許多難民陸續湧入。騎士橋人員十一月十日抵達查鎮,當天就發放了三十噸小麥及油、糖、毛毯等。愛德華說,此鎮因地處偏遠,已有四年未曾接受到慈善組織的援助。

寒冬將屆,第二波救援迫在眉捷

一九九八年與九九年,騎士橋曾與慈濟共同馳援阿富汗與科

索沃難民,這次合作,已是第三次。五度進出阿富汗的愛德華表示:「我們不是要當英雄,只是帶著證嚴上人及數百萬慈濟人的祝福,懷著善願前往阿富汗,幸能全身而退!」

此次發放的醫藥品主要由騎士橋會長詹姆士.羅斯捐贈。他說,九一一事件後,他和大多數美國人民一樣,懷著復仇的心理;直到十月十三日受邀參與慈濟在新澤西自由公園舉辦的「愛灑人間」祈福會,會中透過影帶聽聞證嚴上人開示,深受感動;於是不只捐贈醫藥品,還跟隊前往阿富汗賑災。

另一成員華特為了這次人道救援,也暫將工作放下;期間他母親過世,仍選擇繼續往前行,將對親情的愛轉為對阿富汗難民的關懷。

愛德華非常感謝慈濟的合作,他說:「基督教的騎士橋組織和佛教的慈濟基金會再度合作,賑濟受戰火摧殘的回教難民,象徵著真正的世界和平。」

寒冬將屆,擔心無家可歸的難民無以禦寒,慈濟決定資助騎士橋第二波援助行動,預計十二月中旬展開,以阿富汗北部及巴米揚(Bamiyan)大佛區為主;若情況允許,將考慮在烏茲別克最南端的城市塔梅茲(Termez)設立「物資集散中心」,方便物資的集散與運補。屆時將把米、小麥、茶磚、食用油、糖等物裝成一個「家庭包」,依戶發放,並提供帳棚與家庭醫藥箱。

長年內戰讓阿富汗兩千萬人口中,近半數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和兒童,還有許多寡婦。「寡婦面紗中露出的一隻眼,流露出渴望救援的眼神。」愛德華強調:「阿富汗難民不是恐怖分子,他們需要你、我的幫忙。」



▲新世紀校園

延平國小的花戒指

◎撰文/葉文鶯

今天早上的陽光 真明亮,
照在宏偉的教室大樓 真耀眼;
早上的露珠像五彩繽紛的珍珠,
灑在美麗的花草上 閃閃發亮。

雖然不是春天,
小鳥也都飛回來了,
只因為我們建了新校園,
齊聲歡唱,
向「九二一」的災難 說拜拜!
--延平國小六年丙班 陳冠霖

蘋果綠、天空藍、橙色橘、鵝淡黃、愛心紅……,十一月十一日這天,才走進竹山鎮延平國小,那座落在大草坪後方、知名度遍傳的「佛手」,好像「訂婚」了!

手指高低起伏的小丘,掌心的表演平台,別上許許多多小汽球,炫人的五色花瓣,像一個個花戒指。

一群穿著五顏六色便服的小朋友,佔據拇指上的兩道溜滑梯,自顧攀爬嬉戲;不過,延平國小學生並不在其中。穿著校服的他們,正在草坪上所搭設的遮陽棚下排排坐,一副正經觀禮的模樣。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校門入口球場上架設了一個舞台,橫掛的紅布條昭告了今天的喜訊--慶祝延平國小八十一周年校慶暨校園重建落成典禮。

去年六月一日動工重建,今年四月完工,五月四日搬進新校舍,接續進行的體育館二期工程也在近日完竣。配合校慶活動,延平國小在同一天慶祝校舍落成啟用,各界嘉賓前來參觀校園新氣象及教學成果,吃湯圓、喝喝茶,分享了師生心中的甜蜜。

愛校大行動

以往,校園建築多呈一直線、方格子造型,中規中矩地;但延平國小新校舍造型極富變化,整體看來清新又活潑,像個人見人愛的小朋友。

七十歲的老校友林懷龍偕妻子前來參觀母校的變化,兩人站在「佛手」露台俯看慶祝活動,直笑說:「蓋得真是漂亮,跟一般的學校不一樣喔!」神情流露的那股舒暢,來自空間環境賦予人的自然反應。

「校園今天有這麼美麗的成果,很多出自民間團體的認養,學校同仁和家長也都熱心參與,點滴我們感念在心。」張樹興校長致贈紀念品給所有參與校園重建的單位及個人,以表謝忱,包括一向默默投入景觀工程的慈誠隊、為學校記錄重建歷史的影像志工,都被點名上台。

「一分捐助一世情,等將來我們長大了,也要去幫助別人!」學生代表致詞,全體發願做一盞點燃的蠟燭,溫暖世界各角落。

熱鬧的舞台後方是高大的體育館,三片灰色斜屋頂由上而下,層次明顯地標出了它的高度。偌大的室內空間正展出師生攝影、作文、繪畫作品;地方社團也提供石藝、竹編、書畫等創作參展,表現竹山鎮濃厚的藝文氣息。

學校長期缺乏一個室內集合的空間,張校長十分心疼學生必須忍受戶外日曬及小黑蚊的侵襲,建築師應校方需求,取消原來的操場建地,改建成這座體育館,師生終於得償宿願。

為了歡迎嘉賓,位於新校舍三樓一角的「竹藝館」也開放了!濃郁的茶香中,鎮日洋溢著笑談聲。

開闢竹藝館出自張校長巧

思,由校友贊助經費,無論是屏風、桌椅、牆面或櫃子,都以當地生產的竹子做素材,室內闢作「茶道教室」兼竹藝展覽館,走廊也有一座竹製涼亭,定名為「滌心亭」,是泡茶、談心的好地方。

張校長說,日前針對社區民眾舉辦一次茶道研習會,校慶這天為來賓奉上熱茶的社區婦女,就是第一梯學員。他期待以「竹藝」和「茶道」等鄉土教材,在校內及社區推廣茶藝,提升生活品味。

校地上新種了竹子、茄苳、黃槐、福木、肖楠、木棉花、台灣欒樹、小葉欖仁等六十多棵植物,每一棵植物都掛上名牌「自我介紹」。為增進校園綠化,師親生共同出資認養樹種、親自栽種,還負責永久照顧,堪稱一次愛校大行動。

在校舍之間的草地上,點綴了幾座大型遮陽傘和白色桌椅,在校慶這天,儼然成為超大型的庭園雅座,供來賓休憩、聊天的美意,處處都看得出校方的用心。

一件「大禮物」

靜態的教學成果展設在一樓教室區,陳列著學生的作文、美勞作品等。

教室灰色牆面嵌上一個個棕色窗格子,素雅且迎風面大,室內好不涼爽。擦拭得一塵不染的教室,師生平時入內即換穿脫鞋,來賓頓時也感覺像在家裏一樣輕鬆。

有的老師在教室前方布置一個「讀書角」,陳列各式圖書;後方也闢出一處「學習角」,小朋友可以在教室內玩遊戲,任意或躺或坐,也能趴著聊天或繪圖。用心營造的學習環境,家長看了倍感溫馨。

「能夠安定下來,真好!」曾彩琴老師說,搬進校舍那天,就有好多小朋友直呼:「哇!好像大飯店喔!」空間規畫以「學生」為優先考慮,孩子們覺得教室很大,設備和材質上看起來都很高級,彷佛收到一件「大禮物」!

教室裏設計了許多櫥櫃,學

生可以放置書包、課本、文具等。「櫃子數量充足而且材質好,從前學生的扯鈴、美勞作品等,常因抽屜塞不下而亂放,現在連書包都不必擠放在小小的椅子上,桌椅可以排放得更整齊。」郭燦霖老師滿意地說,整座校園具有田園景色,教室內採光通風良好,下課時間留在教室批改作業,感覺神清氣爽。

各班還擁有自己的洗手台,使用相當便利,而且洗手台與教室有一段區隔,不會弄髒教室地板。

走出教室,寬大的雙走廊充分採光且適度遮陽;空心磚和洗石子取代之前的水泥牆面貼磁磚的護欄;走廊轉角成了小朋友喜愛聚集,觀天、聊天的地方。

校樹高至二、三樓,走在校舍圓弧型外露旋轉式的階梯上,小朋友在二樓階梯便可觸摸到樹木的葉子;當涼風送爽,除了鳥兒躲在濃密林間叫唱的音符,響在耳邊的,盡是樹葉迎風的沙沙聲,遠離塵囂、沈浸於大自然,只須「靜心」。

「你們是新校舍的第一批使用者,最有福,但也要惜福;我們要將物品保持得很好,以便將來子孫也能夠用得到。」曾彩琴老師告訴小朋友,校園是愛心人士所捐建,有的捐款人年紀雖小,卻節省買衣服、零食和生日禮物的錢,布施建校,因此學校裏每一件用品和設備,都蘊含豐富的愛心,使用時應多加愛惜。

曾經在克難環境裏學習,如今擁有全新又完備的教學環境,是福氣。曾彩琴認為,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硬體設

備,如此一來才能減少損壞及維修費用。

別有洞天

新校園不但在視覺上寬闊舒適,教室設計實用美觀,位於教室棟後方的田園教學區,更是別有洞天。

九二一地震時,車籠埔斷層自校園後方數十公尺劃過。為配合禁建線十五公尺的安全考量,除保留地震前在校園後方一幢兩層樓四間教室作為專科教室外,其餘空間規畫成一個環形溜冰場,以及一座枯山水景觀,結合後山整片植物所形成的自然教學空間,被老師們戲稱是學校的「後花園」。

建築師林怡君說,此處的「枯山水」景致,是利用學校後面山坡地形的高低落差,加上周邊排水溝所設計出的親水空間。冬天時是座枯山水,但到了夏季會因雨水流瀑,形成自然的小河。

「『希望工程』的建築,強調親和性、生活性、自然性,這樣的設計概念,既不需另增額外水費,也可節省水池維修費用,真正做到活用天然資源和環保。」林怡君建築師在設計上,強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融合,讓學生學習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感受大自然慷慨賦予人類的愛及財富,進而知道感恩天地萬物。

庭院中的小橋流水搭配一座涼亭,取名為「竹音亭」。材質乍看之下像木製,卻是不折不扣的竹子。張校長指出,這座涼亭和它後方預定開闢的「竹類標本園」,是農委會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振興地方產業而進行的一項計畫案,交由屏東科技大學執行,以帶動竹山鎮再出發。

涼亭雖小,但是光一個柱子就以兩百一十片竹片合成,這種建材的開發有助於竹子產業更廣泛應用在建築方面;而空地上擬種植一百多類竹子品種,也在推廣地方產業。產業開發融入學校景觀,使得重建校園具有地方特色,一舉兩得。

大愛揚起風帆

南投縣長彭百顯也出席慶祝典禮,他指出,南投縣因地震受損的一百三十六所學校中,慈濟投入援建的有二十三所,另有八所學校由紅十字會認養經費、教育部委託慈濟設計規畫及監造,總計慈濟共投入三十一所學校重建,貢獻相當大。

「在新校舍生活,象徵一個嶄新的開始;硬體可以發揮環境教育的功能,但透過教育軟體的配合,更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張樹興校長擬加強學生生活教育,建立學生未來人格養成的基礎,同時也注重「靜思語教學」對於學生善心的啟發。

「這不是一所由預算編列所產生的制式校園,它是以『人文』為主,由自然環境生成的校園。」林怡君建築師表示,延平國小的重建,表現出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尊重,她期許在這所校園裏,培養出堂堂正正、具有大愛精神的新生代,使九二一地震後的傷情,衍生出更強大而良善的力量。

「大愛揚起風帆,長情划動雙楫,航向毗鄰的地球村,滿載最好的消息……」

多數來賓雖然是以「客人」身分前來觀禮,事實上其中多數是校園重建工作的「參與者」。典禮最後,延平國小師生奔到台前,以手語歌與來賓同樂,歡慶這所由眾人合心、互助所締造的「希望工程」時,也表達了內心最深切的「感恩」!

幸福樂園

◎延平國小四年丙班 陳冠蓁

雄偉的活動中心,
是我們上體育、辦活動的地方;
五彩繽紛的小花圃,
是蜜蜂、蝴蝶玩耍的地方;
彎彎曲曲的親子步道,
是我們戲水、抓蝌蚪的地方;
大愛的手、歡迎的手,
是我們溜滑梯、玩遊戲的地方。
無情的地震震垮了我們的校園,
但是,慈濟的大愛,
打造了充滿歡笑的幸福樂園。

校園更美麗

◎延平國小三年丙班 陳俞均

看到了美麗的校園,
進到教室快快寫早自習,
下課快樂和同學玩遊戲。
大王椰子長得高,小朋友繃繃跳,
草皮綠油油,教室好整齊。
**與月刊紙本不符,以此為正確
小朋友有禮貌,學校好美麗,
小朋友穿的衣服更整齊,大家快樂上學去。
美麗校園別破壞,可要好好愛惜,
不要亂丟垃圾,讓校園更美麗。

愛的城堡

◎延平國小五年甲班 林睿哲

我們的校園就像座城堡,雄偉又美麗,
就像大自然的奇妙世界;
我們像大自然的小動物沒有憂愁和煩惱,
每天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慈濟就像溫暖的太陽散發愛的光芒,
**與月刊紙本不符,以此為正確
充分的把愛散播在每一個角落;
慈濟就像明亮的月亮照亮黑暗。
慈濟啊!
我們永遠地感謝您們。



▲新世紀校園

中興國中,「愛灑人間」的見證

◎撰文/葉文鶯

一次駭人的天搖地動,一棟棟校舍斷落傾毀,
收藏著歷屆師生的生活記憶,也因此而破碎。
如今,完工的新校舍彷若是裂縫中綻放的新芽,
失落與傷痛,已經結痂……

十一月十日晚間,南投巿中興國中校園大放光明。開闊典雅的建築體在燈光的烘托下,像一座即將上演名家巨著的大型歌劇院。高大的舞台燈光全都架設好,中庭廣場高朋滿座,環繞廣場的新校舍一至三樓走廊,有如包廂雅座。

慈濟「愛灑人間植福田」第五場祈福晚會,選在中興國中舉行,來自南投及附近社區民眾,以及中、南部慈濟志工數千人,共聚一堂點燈、祈福,也藉此一睹這所在今年八月完工啟用的「希望工程」校園風貌。

「你們學校好有『福報』喔!」前來參加祈福晚會的「心靈訪客」,見到中興國中師生,不忘開口道喜,賀詞頗為特別。

「學校才完工不久就在這裏舉辦大型活動,真是件光榮的事,而我們內心的喜樂,也來自於有這麼多人為我們捎來祝福!」師生以「分享」的心情歡迎來賓,一同來領受他們在此生活與學習的幸福感。

是幸福,更是驕傲

中興國中屬於一所大型中學,全校四十五個班級、一千六百五十名學生。全新的行政樓及三棟教室樓完工後,師生在八月十日搬進新校舍。距二000年六月五日動工,工期歷時十四個月。

搬家當天,學生自組合教室抬出課桌椅,結伴互助走到各班新教室。有的班級穿過寬廣的迴廊,有的走過中庭綠地,有的同學則沿著樓梯旋轉而上,從一樓

走到三樓才定位。

對於新校舍的觀感,新生劉宛柔、田邡秀異口同聲地說:「蓋得又美、又好!」家長都是慈濟會員,直接受惠的她們道是:「慈濟蓋房子最快了!」能在慈濟援建的「希望工程」學校就讀,是幸運;父母加入了慈濟團體,是驕傲。

「我喜歡灰色建築物的感覺,四周景色也很搭調,連接行政樓和教學樓之間的迴廊很寬敞,走在上面可以看得很遠。」三年七班王慕儀望向窗外,接著說:「以後如果考試考得不好,看看學校的風景,心情就變好啦!」

「妳啊,根本沒有機會!」王慕儀的話立刻遭來身旁同班同學林佑珊、曾筠鈞的反駁。原來王慕儀是班上功課頂尖的學生,上學期還連續兩次捐出獎學金,作為慈濟「希望工程」建設基金。

「很多同學也響應捐款,甚至將身上所有零用錢都掏出來,直到放學時才發現身無分文,趕緊向同學借銅板。」王慕儀不敢居功,也連忙宣揚其他同學的善行。

「師生安定下來後,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再去『幫助別人』!」教授數學的王長榮老師說,桃芝風災過後不久,師生有心捐款幫助受災鄉親,等不及開學後公開募捐,搬入新教室當天已有老師先將善款交給穿梭校園的慈濟委員。

訓導主任李枝桃也說,慈濟「震動大愛,重建笑園」師親生校園關懷活動,原本計畫在九月二十二日舉辦「圓緣」,由於志工忙於納莉風災救援工作而宣告取消,但中興國中師生深切體會「受災」之苦,集資捐出二十多萬元善款,交由慈濟幫助受災戶。

自助助人,已然跨越了「受災」的悲情。

「灰」姑娘換上禮服

王慕儀的班級位於教室棟走廊端點,走出教室門口來到「L」形走廊上,目光可以穿透校門入口的庭院。

矗立眼前的「人」字形屋頂建築,在白天散發一股莊嚴平和的氣息。行人走進校門,經過一座小橋,不知不覺被靜謐的蓮花池所吸引,便跨進了寬闊怡人的中庭廣場。

「愛灑人間植福田」祈福晚會這天,新校舍像白天的「灰」姑娘換上禮服,出席一場夜間的宮廷舞宴,「豔驚四座」說穿了,不過是燈光和人影相映照而已。

中興路上車水馬龍依舊,但經過郭書勝建築師的設計,校舍與道路拉開的「距離」大大消減車輛往來的噪音,視野更加寬闊;加上不時徐徐的涼風,難怪王慕儀認為這個走廊適合布置咖啡雅座,每位同學都可以想像自己是咖啡廣告的男女主角,享受浪漫與清閒。

曾筠鈞說,新教室既寬敞又通風,對健康很有幫助;學校眾

多美景中,她特別喜愛昔日思德園新闢的生態池。看那綠水環繞高大的樹木,確實比許多學校的「假山」設計更具活力!

鄒采玲的家在九二一地震中半倒,目前已經修復,在安全的新校舍讀書,她最大的歡喜就是環境中多了一分「安定感」;蔡智全和林義峰敬佩慈濟志工常駐學校進行景觀工程,那一分以積極參與面對別人災難的精神,教他們看在眼裏,也期許自己以「用功讀書」當作回報。

「九二一地震留給我們一段很不一樣的回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的喔!」張恆豪從中學到了「惜福」。

「學校能這麼快蓋好,都靠慈濟人捐錢出力,我們能在這裏讀書,很感恩!」林鼎原記得搬進新教室的第一個感覺是「涼爽」,吹自然風比起在簡易教室吹冷氣還舒服。教室位於三樓,俯看四周景色真美,林鼎原保證自己一定會愛護學校,將美好如初的學習環境留給學弟妹。

兩件事值得一提

「如果不是慈濟,學校的重建無法做整體規畫。擁有這麼美好的環境,我們都充滿了感恩的心!」王長榮老師說,慈濟這次幫了學校一個大忙。

在這次整體規畫設計中,有兩件事值得一提:將原來設在新興路的校門移至中興路上,成為寬敞、開放又大方的門面,「人」型屋頂建築成為視線焦點,走過小橋流水進入校園的感覺,頗富詩意。

第二件則是順利封閉了新興路。自民國五十九年以來,學校一直以新興路分隔成兩個校區,社區民眾早已走慣了的便道,對於學生出入及校方管理上皆感不便;而今社區居民同意封閉改道,還原校地,除了校方與社區的協商,重建期間「工地茶水站」所凝聚的「社區意識」,功不可沒。

郭書勝建築師指出,原分隔兩區的校地合併後,在整體規畫上考慮視覺景觀及學生休閒活動的戶外場所,除了結合原有房舍的功能,並且保留大型樹木,以全區「公園化」的作法,讓綠籬取代圍牆,提供了透視性絕佳的校內庭園,進而達到與社區交流、共融的目的。

此外,教學區的主要特色是「教學群」的構想,也就是每個年級形成獨立的學群,三棟教學大樓分別有三層樓,每一層有五個班級教室及其導師辦公室,藉以拉近師生距離,增進溝通的機會。

在每班教室後方,闢有學生活動角落,供課餘討論、研讀、上網等功能;還擁有自己的後陽台,且連接各班自行管理使用的廁所,兼具人性化與家庭化。

為了加強並排教室的通風、採光,欄杆採透空式,三樓屋簷也以透光功能佳的結構玻璃,增加一、二樓的採光量;整體斜屋頂造型,配合大型出簷的作法,加強遮陽功能,也避免雨水淋濕走廊的問題發生。

看著師生擁有舒適安全的新校舍,默默耕耘的工程人員在退出校園時,內心既歡喜又感懷。

太平洋水電的蔡師傅一方面高興著終於可以回到台北與妻女重聚,也開心地說:「中興國中一定是所有重建學校最漂亮的一所,就算沒有第一,也有第二名啦!」語帶謙虛地打著包票,聽得出他以參與「希望工程」為傲!

「阿嬤疼孫」的心情

「我願,『希望工程』為下一代的教育啟動光明!」郭書勝建築師在祈福晚會座席上,應邀上台說出他的心願。

「我願,普天下的人都心存善念,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善事。」中興國中校長李豐章以靜思語與大家共勉。

「我啊,希望身體健康,做更多的好事,還有人人平安!」八十歲的社區志工林對坐在台下,輕掩著嘴羞赧地與身旁的人分享她的願望。

林對阿嬤在學校重建期間加入「工地茶水站」志工,每天清晨四點半到六點練外丹功,結束後經過中興國中時,順便掃掃馬路才返家用餐。當有人買了鍋子、爐子準備為工程人員供應茶水,她也自願來幫忙。

林對阿嬤指指身旁林頒、劉

素華兩位前來參加祈福晚會的老姊妹,笑說「工地茶水站」就是她們成為社區志工的因緣。學校完工後,她們這些社區志工還是天天到中興國中報到,協助師生將資源回收物帶回社區定點做整理。

「有一天,同是社區志工的金珠告訴我們:中興國中草地上長了一些小小顆的『見笑草』,學生除草時沒有連根拔起,如果這些草再長大一點,學生走在草地上會被刺到呢!」林對說,她們幾位老人家一聽到,趕緊拿著工具到學校,將會扎人的含羞草根除。

這分熱心腸蘊涵著「阿嬤疼孫」的心情。曾幾何時,學校也成為社區民眾心目中的大「家」,維護與看管,人人有責。

師生搬進新校舍,克難期間所使用的簡易教室也拆除了,校園重建進入二期工程,動態區規畫興建多功能體育館。隨著二期工程動工,這群社區志工組成的茶水站也將重新「開張」,繼續陪伴辛苦的工程人員。

「愛灑人間」的見證

「我們一起祈禱,用謙卑心情,我們一起發願,用慈悲胸襟--

我們聲聲祈願為眾生,一願遠離兵厄去瞋恨,天下無災無難無號聲;

我們聲聲祈願為蒼生,二願社會祥和息紛爭,喜樂攜手邁向福慧路;

我們聲聲祈願為蒼生,三願人心淨化似清晨,恰如黑暗路上點明燈……」

在「誠心祈三願」這首平和的樂聲中,郭書勝建築師、李豐章校長、林對阿嬤和所有人將點燃的蠟燭捧在掌心,注視著眼前的一片光明。

虔誠祝禱的人群中,相信有不少人士曾捐款支持慈濟「希望工程」校園重建;有人參與過義賣園遊會、響應募款;有人曾以他們的雙手,妝點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在聽聞學校完工啟用,並且即將舉辦大型祈福晚會,這些關心中興國中的善心人士,更是懷抱歡喜心前來慶祝。

中興國中作為「愛灑人間植福田」運動的一個起點,卻早已成為「愛灑人間」的見證。

「如果女媧補天可填平蒼天的缺憾,那麼人間至愛也可以撫平

世人的創傷。

中興國中每一吋溫潤的牆垣,都是以淚水與汗水調和混凝土,用大愛塗抹上去的;它將世世代代訴說人間的大愛與關懷,它會日日夜夜站在這裏,告訴我們一段感人的歷史……」

中興國中學生代表林佳、梁唐鈞兩人,在祈福晚會中高聲朗誦重建紀念碑文,標題就叫做「浴火.重生」。

校園「浴火重生」之際,中興國中師生並沒有忘記--在這裏,曾經歷一次駭人的天搖地動,一棟棟校舍斷落傾毀,收藏著歷屆師生的生活記憶,也因此而破碎;如今,甫完工的新校舍彷若是裂縫中綻放的一株新芽,大地震所帶來的失落與傷痛,已經結痂……

如果你錯過了這場金碧輝煌、溫馨感人的祈福晚會,別忘了!下次有機會打南投巿中興路經過,不妨注意這所灰色斜屋頂、洗石子的校舍,你將會發現她正以一副「重生」後的堅強之姿,親切地歡迎你!



▲上布施

醫者之師

◎撰文/張旭宜

那隻纖弱的手
堅決地簽下了捐贈同意書
只為了不讓另一個人
繼續受同樣的病苦煎熬

稱您為「醫者之師」
是因為您用自己的身軀
做了最後一次教學
讓生命留下永恆印記

人生終有落幕
您讓我們了解
生命因為有愛、有奉獻
而有了不同的延續

笑看人生:大體老師陳慶祥

他將病歷資料整理好,
希望醫師可以一邊解剖一邊對照……

一住進心蓮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