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浴佛.淨心

◎主講/證嚴上人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海,
五濁眾生塵離垢,
願證如來淨法身。

浴佛於現代人而言,
是象徵以淨智功德法水,
淨化己心、莊嚴自我。
人人本具清淨自性佛,
我們要開啟清淨光明的智慧,照亮世界;
更要啟發人人的佛心本性,增長德慧。
時時刻刻恭敬、反省,
洗滌貪、瞋、癡、慢、疑煩惱心,
以清淨大愛相互祝福、彼此感恩,
以慈悲清流細水長流、淨化人心!





▲社論

新世紀佛國淨土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全球慈濟日」,近年來的這個日子,也是海內外慈濟人歡喜團聚的時候,不管相不相識,因為共同的愛的語言和行動,而有法親的親和牽繫,相互照亮不斷綿延開展的菩薩願景。

海外志工藉此機會展示的各地活動概況,令人有目不暇給之感。不同的風土民情,不同的人種和社會問題,慈濟人的著力點亦因地制宜,呈現十分豐富的面貌。

然而,儘管事相殊異,助人的心念則一,那熟悉的藍天白雲身影,是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當代形象,在慈濟以因緣和合,在家庭與事業的軌道之外,投入人間大愛的行旅。

這個旅程是生生世世的長,美與善的心靈風光無數,所以總給人不斷的鼓舞力量,願意再深入再前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海外慈濟人辛苦繞過大半個地球,也要回來分享與學習走菩薩道的心得,好增長信心與勇氣的重要原因。

慈濟志工修行不為自己,因關懷他人而付出時間、金錢和心力。隨處所在,以清淨身語意助人、利益他人,當下就是佛國淨土,此可用《維摩詰經》一段話來說明。

此經「佛國品第一」述及佛言:「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這段話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維摩詰經》時所強調,說「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菩薩應眾生所需,也調伏度化眾生,幫助更多人薰習佛的智慧,啟發菩提善根。只有這樣饒益眾生,才有所謂佛國淨土可言。

立基於人間的佛國淨土,對照二十世紀末舉世的天災人禍頻仍,人心虛浮混亂,益發顯得重要,但要推廣也並非易事。畢竟淨土不能只存在於心識間,得要幫助許多人離各種苦惱,在實際人生中得樂,方有意義。

在這方面,海內外慈濟菩薩雲集的景象,給我們很大的信心轉紅塵為淨土。個人有心做菩薩,可能會因各種考驗或內外條件不足而受阻,但是眾人一起學做菩薩,相互切磋琢磨,為彼此打造蘊藏無盡福慧資糧的環境,提供助緣成就別人,也成就了自己。

三十四年來從精舍發跡的源頭活水,至今江水百迴繞地球,此等因緣何等殊勝。令人只有恭敬合十讚歎,讚歎之餘,慈濟人當以更戒慎的態度,修養自己的聲色言行,讓慈濟的全方位志業運轉無礙,在有限的人生中,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福祉多盡心力。

證嚴上人殷殷叮嚀全球慈濟人,要包容、感恩、善解,互為菩薩道侶,的確是我們在營造新世紀佛國淨土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配備。因為自己也在眾生之中,就近落實淨土的理想,才能進一步推行至遠方。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見證一場大愛

今年母親節很榮幸應一位慈濟師兄的邀請,參與一場感人肺腑的骨髓相見歡活動。

慈濟骨髓捐贈中心舉辦的骨髓相見歡活動,是安排由慈濟轉介骨髓移植滿一年以上的受髓者,與他們的捐髓者見面。符合今年受邀參加相見歡條件的受髓者共有二十七位,其中八位為國內的病友,儘管有些人已不幸往生,但家人依然強忍悲痛,向捐髓者當面致謝。

病友們與從未謀面卻似若熟悉、非親非故卻救己一命的捐髓者相見時,現場無人不涕淚泣零,流露出感動之情。這群熱心熱血、捨己救人的捐髓英雄,所秉持的大愛,正是所謂無己無私、奉獻為人的胸懷。

在慈濟師兄姊的細心安排下,每位受邀的捐、受髓者與家屬們,都感受到了慈濟人的體貼與用心;能與自己殷殷企盼了一年多的捐、受髓者相見,一解滿腹感恩的情懷,都感到相當開心與滿足。

唯一缺憾的是,在會後若能安排捐、受髓者一同坐下來聊聊,談談彼此,讓受髓的病友與家屬們能更充分交流心中的感受,相信整個活動會更加有意義。

證嚴上人說:「髓緣布施,無損己身。」雖然捐髓得進手術房挨針,卻有機會可以拯救一位僅存一線生機的朋友,這付出的一切也都值得了!願天下所有病友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找回夢寐以求的健康。

髓緣之友協會執行祕書 許書賢

令人無法忘懷

我是九二一地震受難者,在此我要跟大家說聲謝謝!

地震後清晨,我便看到慈濟志工忙著賑災,幾乎每天都忙個不停。當我們夫婦從慈濟人手中接到慰問金時,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溫馨和感動。

您們雪中送炭的愛心令人無法忘懷。不知怎麼地,每次想到您們,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掉了下來,也許是對大家的一種感恩心吧!

目前我們經濟狀況仍不好,寄上兩千元是要捐作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之用。數目雖然不多,卻是我們的一點心意,希望以後還有機會付出愛心。

在此謹向災區的受災戶問候,祝福闔家平安,早日重建家園,勇敢堅強地站起來!並期盼慈濟大愛散播至每個角落,愛心永續。

苗栗 賴大廷、劉蘭英

這麼簡單也煩惱

我是一名幼稚園老師,平常自認為很環保。在教室裏設有資源回收箱,蒐集孩子們的廢紙;在家裏也會蒐集瓶瓶罐罐,決不任意丟棄。

最近園裏出現了一個問題:孩子們

下午的點心,有時會吃些蒸餃之類必須使用盤子、筷子的餐點,由於廚房阿姨埋首於洗中餐的碗盤已經夠辛苦了,因此不好意思麻煩她再洗一次。

「總不能由老師來洗吧?」我心中浮現這句話,「我要照顧孩子,又要打掃,又要……哪有時間?」於是只好讓孩子用紙杯、免洗筷來吃點心。

後來讀到《慈濟》月刊四0一期「勇者的實踐之路」一文,提到慈濟人發起隨身攜帶環保碗筷、環保杯,只為發願保護地球……所有的東西說了半天,沒有去做,也是沒用的……

這些話使我如當頭棒喝地清醒過來。對呀!平時自己總是環保來、環保去地掛在嘴邊,竟然連洗三十個盤子都懶,心知浪費紙杯,卻也任由執著心支配自己。

於是決心下次給孩子用點心時,要確實使用盤子和叉子,寧可自己晚十分鐘下班,也要落實環保。做,就對了!

頓時雲過天晴,豁然開朗,這麼簡單的問題竟也困擾自己許久呢!

新店 詹斐俐

愛心雲集

有人說,付出就像山中的回音一樣,怎麼出去,就怎麼回來;但是慈濟的大愛付出卻不一樣,一面的付出,卻有四面熱烈的迴響。

四月二十三日,我參與在三重市運動場舉辦的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園遊會,雖然天候不佳,卻澆不熄愛心的火焰--八方雲集,熱鬧非凡。

師兄姊們義賣物品,不論喝的、吃的、用的、欣賞的、藝術的、心靈的,無不卯足了勁;義賣一份,希望工程就多了一分希望。看到大家熱情的參與,深深感到愛心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垠的。

雖然現場真是寸步難行,卻象徵著慈濟大愛精神,永遠向前邁進。

板橋 吳揖光

震撼、感動和感恩

四月十五日,我與其他新進志工到台中分會參與志工培訓,由高雄區鍾月霞師姊主講「志工生涯規畫」。課程中,她分享當志工時輔導的一個個案,使我感到十分震撼、感動,也更加感恩。

震撼的是,一位年僅三十八歲的光學博士罹難,我對他父母、妻兒的悲慟感同身受;感動的是,上人以智慧適時對他的妻子開示,使她能勇於面對往後的人生;感恩的是,自己有幸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員,能與眾師兄姊們共撒菩薩網、共行菩薩道。

苗栗 賴憶雯

何必分你我

敬愛的師公上人:

藉著《慈濟》月刊,我知道您時常去關心一些有苦難的人,這使我對您充滿了敬意!

您的想法打動了許多人,使這些有愛心的慈濟師姑、師伯去幫助更多的人。您的心胸寬大,不只幫助自己人也幫助外國人;「因為都是人,何必分你我。」您的這句話,使我瞭解到人要有大愛啊!

最後,希望您能保重身體,因為這個世界要靠您來維護和平呢!敬祝

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高雄市光華國小六年七班 吳佳璇敬上

【更正啟事】

四0一期第三十二頁第二欄第四行,「李重慶」應更正為「李崇慶」,因記者疏失,謹向李先生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祝福.感恩的日子

◎主講/證嚴上人

藥師法會的由來

《藥師經》是教我們發願行菩薩道--
人人的愛共聚,
就能造福社會;
人人付出無求,
就能啟發智慧。

看到這麼多人從各地前來祝賀慈濟三十四周年慶,內心實在無比喜悅!

三十四年對人間來說,並不算短;但對宇宙天地而言,實在微不足道,不過是一個起點而已。

慈濟人都知道每月農曆二十四日是藥師法會日;而每年農曆三月這一天,海內外慈濟人都會回來盛大慶祝,因為這一天是慈濟周年慶。至於為什麼要以農曆二十四日作為藥師法會日?其實只是為了一個心念--報恩。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
我不斷地尋找答案,
直到認識了「無常」。

回溯因緣,要從四十年前我父親突然病故說起。

那時,我真的非常悲傷,有句話說「悲極無淚」,我真的流不出眼淚。父親本來是很健康的人,但是一口氣嚥下去,就再也不能呼吸了。為什麼人生這麼無常呢?我對生命起了很大的疑惑--死到底是什麼?人死後又去了哪裏?

我整個人好像空了似地,朋友努力地勸我、安慰我,可是我好像什麼都聽不進去,一點感覺都沒有。

後來朋友告訴我,豐原寺的妙廣老法師正在講解《地藏經》,或許可以解答我的疑惑,於是帶我去聽經。

剛開始聽經時,我並沒有什麼感覺;直到有天傍晚,我照例騎著腳踏車到豐原寺,開門見山就問老法師:「您知道我的父親到哪裏去了?」

老法師很慈悲,他說他無法回答我,只轉身回寮房拿出一本經書說:「你把這本經拿回去看,說不定能解答你的問題。」

我永遠記得那部書的名稱是《解結科儀》,雖然不是正統佛教的經典,但對我而言卻是體悟人生的起步。

我回去之後,反反覆覆地翻看,還是找不到答案,但裏面一個道理觸動了我的心--無常:即使爭奪到如楚霸王般的高位,最後也是命斷烏江;就算如月女嫦娥一樣美麗,如今又何在?縱使擁有百歲的生命,也終有歸去之日……

追根究柢,世間沒有常住不變之事,也沒有永生不死的人。

親情如一場戲,
依業緣而聚;
要把
「小愛」擴成「大愛」。

雖然我從書中得到了這個啟示,但當時社會流行「觀落陰」,老一輩人會藉此以探知逝去親人歸往何處。

母親的乾媽--我的阿嬤,也跑去參加,得到的答案卻教人心痛。她說:「你父親是墮入枉死城。」當年尚未學佛的我聽到這樣的話,一時之間無法突破心靈的惶恐與迷惘,加

上親情難解的悲痛,真是苦不堪言。

朋友得知我的情況,又來探慰我:「不要太悲傷!既然人已經往生,妳一直放在心裏也不是辦法。如果說真的墮入枉死城,我們趕快去佛寺為妳父親做一堂法事。」

當時我的心境好像是掉落大海中,只要有人丟個救生圈,我都會立刻抓住。聽到朋友這麼說,我們趕緊去了豐原慈雲寺。

一整天,我字字、句句跟著法師拜誦《梁皇懺》。剎那間,突然心開意解--我體會到人生無常、凡事皆是苦空幻滅。我的生命彷彿跟經文相契,感覺到已經不是為父親超度,而是自己的心靈超脫了!所以後來一步步走進佛門。

入佛門後,我才瞭解,「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死後不只是升天不易,即使要墮落三塗(註),也除非是十惡不赦,才有可能。父親平常為人豪爽、對人有義,曾幫助過許多人,我知道他決不可能墮落三塗。

我也知道親情猶如一場舞台劇,依業緣而聚。未來,我的人生要把愛放到哪裏?是要愛自己呢?還是愛我的家庭?或是愛我所偏愛的人?

用心思考,這些都還不夠寬廣。同樣的一分愛,何不由小擴大!於是我決定離開小我的家庭,跨入如來的大家庭。

當年為了報恩,我每天
虔誠拜誦《法華經》,
每月農曆二十四日,
正是誦完經
燃香供佛的時刻。

雖然當時環境不允許,但是我追求佛法的意志非常堅定。非常感恩慈雲寺的法師成就我的道業,尤其是修道法師,他和我流浪到台東、花蓮,在艱難困苦中陪我一路走過來,終於讓我如願在花蓮出家;還要感恩許老居士,他不但收留我,還為我在地藏菩薩廟的後面蓋了一間小木屋。

接著,我想去受戒,然而天地這麼大,哪一位才是我的師父?本想等待因緣,沒想到因緣殊勝,在慧日講堂見到我的師父--上印下順導師,讓我順利進入戒場,完成三十二天的具足戒;我真的非常感恩。

之後,我回到花蓮小木屋安心修行,每天禮拜《法華經》,以報答生我養我的兩對父母親、陪我受盡辛苦的修道法師,以及許老居士護法的恩情……

有太多恩情需要報答,我每天用很虔誠的心念拜誦經文,每個月的農曆二十四日就是我誦完經、燃香供佛的時刻。

當我因緣際會離開小木屋,不知往何處去時,正好花蓮慈善寺有一些老菩薩想要學《地藏經》,我就順此機緣講述《地藏經》,跟老菩薩結了一分緣。現在跟在我身邊修行的幾位弟子,就是那段時間結下的法緣。

我常說:逆緣來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就是精進的空間。因為離開小木屋的因緣,讓我走入了人

群,也才有今天的慈濟;三十四年前的今天--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慈濟成立了!從三十個人、三十個竹筒開始了慈濟的志業。

為了感恩發心護持的慈濟會員,我每個月都會虔誠地為大家誦《藥師經》。因為《藥師經》是教導人如何發願行菩薩道--人人的愛共聚,就能造福社會;人人付出無所求,就能啟發智慧;《藥師經》是福慧雙修的法門。

無所求地付出,
有愛、有情、有智慧,
正是慈濟人
要努力的方向。

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每月農曆二十四日成為慈濟固定的藥師法會日。

隨著慈濟志業的發展,全球慈濟人愈來愈多,大家都期待每年能有一個共聚的時間相互分享,所以就訂每年國曆五月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海內外慈濟人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全球慈濟日」。

我天天都是抱著感恩心虔誠地祝福大家--從過去感恩父母、師長、護法,到現在感恩全球慈濟人無所求地付出;每次看到大家不辭辛勞地奉獻時間、金錢、體力,真的很感恩!

大家做得很歡喜,我也感覺很安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不就是要引導人往善的方向走嗎?不就是希望人人無所求地為普天下眾生付出大愛嗎?這種有愛、有情、有智慧的修行,也是我三十多年來努力的方向。

總之,希望大家不只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也不只是每月農曆二十四日精進,應該分分、秒秒、日日、月月……永久永久都是相互感恩祝福的日子。

慈濟之路走過了三十四年,未來還有天長地久的時間需要我們繼續前行。菩薩道是生生世世的道路,但願大家共同發心立願,讓這分法緣永不停息。感恩諸位長年累月的付出,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講於靜思精舍藥師法會)

註:「三塗」指佛教六道輪迴中的三惡道--地獄道、畜生道、惡鬼道。

若聞譏毀 心能堪忍 若聞讚歎 反生慚愧
修行道時 歡喜自慶 不生憍慢 能調惡人
《優婆塞戒經》

聞他祕事 不向餘說 不為世事 而作咒誓
少恩加己 思欲大報 於己怨者 恆生善心
《優婆塞戒經》


▲三十四周年慶特別報導

回到藍天白雲的故鄉

◎撰文/葉文鶯

【全球慈濟人】

一年一度的「全球慈濟日」吸引二十三個國家、上千位慈濟人越洋前來赴約。為了讓海外師兄姊感受「賓至如歸」,台灣慈濟人像朵朵白雲移向花蓮,進駐靜思堂準備著千人的食、宿、交通、研討課程、博覽會內容……

隨著別開生面的「海外慈濟人全省志業巡禮」參觀路線,各地慈濟人也把握機會結好緣,心甘情願地忙碌著。

突然間來了大批訪客,各分會、聯絡處相形成了「小」地方,除了眾人的住宿必須設法,每個人都必須使用到的浴室、廁所,也硬是變出了好幾間,雖謙稱「克難」盥洗室,待客誠意卻教人「呷水甜」。

感受在地師兄姊的辛勞,來自澳洲的沈士雄自動清掃浴廁;搭車時,主動替大家倒水、提送行李,他說「這是向台灣的師兄姊學習」。

在靜思堂諮詢服務處,凡須代訂車票、機票,接送至機場、火車站,代託運行李等,只要在表格上的「我需要……」一欄填寫需求項

目,就像是一張許願單,工作人員永遠令大家「所求皆滿意」。

自五月十日起,全球慈濟人分成三梯陸續回到心靈的故鄉,不論聆聽上人開示、參觀希望工程及大愛屋、全省志業巡禮,或行程中分享互動所發生的小故事,似乎可以故事接龍說上一千零一夜。

因此,全省筆耕志工今年再次大動員,每天若不是上演著「營本部夜未眠」,就是天未亮即就著走道燈光繼續奮筆疾書,以蒐羅學員心得、人物榜、趣事笑話等發行「快報」,留下眾人心靈沈澱的結晶,以及心與心的激盪共鳴。

除了生活起居方面的溫馨照顧,參加全球慈濟日也是一趟知性之旅。一路上,隊輔分享心路歷程、隨師行趣事、解答學員困惑;台東委員在王母娘娘廟前講上人出家因緣;台中慈濟人陪同前往潭子分院預定地;參觀大林醫院、關山分院、醫學院、中小學等重要建設,工作人員鉅細靡遺說明緣起與發展。

有學員打趣說,回到「慈濟」,不但整個人變得穩「重」些,更重要的是以前所聽聞的慈濟事,真實映在眼前,特別是慈濟醫療、教育建設及慈善、九二一賑災,都是國內外愛心的大彙集。他們也用筆記、相機抓住這些「愛」的足跡,這趟慈濟之行實在收穫不少!




▲三十四周年慶特別報導

愛滿懷

【全球慈濟人】

《慈善篇》

住在王宮裏的人--約旦聯絡處負責人陳秋華

◎撰文/陳美羿

「感恩哈山親王、王妃,和我太太的支援,才能回台灣參加慈濟三十四周年慶……」五十歲的陳秋華,旅居約旦二十五年,擔任王室護衛,是哈山親王的跆拳道教練和顧問。他說:「去年師姊送英文版的《靜思語》給哈山親王當生日禮物,親王非常高興。」

住在約旦王宮十七年,隨著哈山親王跑遍全世界,他很慶幸有一個好「老闆」,但最感恩的,還是此生有因緣進入慈濟。

一九九七年,張添能先生調任中華民國駐約旦商務辦事處代表,夫人林慧真原本在印尼即參加慈濟,隨夫到約旦後,也把慈濟種子帶到這個回教國家。雖然約旦只有三十戶僑民,林慧真依然以茶會方式鼓勵僑胞加入慈濟,陳秋華就是這個因緣踏進來的。

長期以阿戰爭及巴勒斯坦問題使得約旦湧入大量難民;全國四百萬人口,就有四十萬智障、殘障者;加上貧富懸殊,讓約旦一厥不振。

九八年,約旦慈濟人至巴喀難民營進行三次發放,計有一千多戶受惠;殘障學校、腦膜炎協會、傷殘人士復健中心……都是慈濟人關懷的對象;更長期、定期協助德蕾莎修女創辦的愛心教養院。他們都認為這群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是「阿拉」派來的使者。

最近,約旦慈濟人對境內湧入的六十九戶車臣難民進行發放,「最高興的是有約旦人來參與!」陳秋華說。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當天,陳秋華心焦如焚,兩個小時就在當地募到一萬一千多美元賑災基金;當此行參訪到埔里大愛村時,他看到眾人點滴愛心已化為美麗的大愛屋,更深刻感受到上人的慈悲心及無數慈濟人的愛心……

改變四十歲後的人生--美國奧蘭多聯絡處負責人林智

◎撰文/林少雯

身高一百九十公分,身材魁梧,講得一口非常溜的中國話,說起話來笑瞇瞇的,他就是來自美國奧蘭多聯絡處的負責人林智。

在銀行從事貨幣買賣的林智是美國人,在還沒有加入慈濟以前,常常看到他的妻子詹翠華到慈濟當志工回來後,歡歡喜喜,一付很充實、很安心、很滿足的模樣,使他非常羨慕。

林智說,他常思考一個問題,

就是人在過了四十歲之後,必須要有所改變,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工作、賺錢、過日子而已,應該提升心靈的品質,才能真正過得更好,讓人生更有價值。

加入慈濟後,林智覺得佛陀的教育很能啟發人、很有意思,他非常喜歡。目前林智負責的奧蘭多聯絡處,約有會員五百多人、志工三十多位;他們平時會去老人院服務,也參與募款、發放等工作。

前年開始,他們在一個五百多人的貧困社區供應餐食。煮食物必須準備許多菜,他們到各餐廳去勸募,餐廳的老闆們都很慷慨,答應提供烹調好的菜餚,他們只需派車去運送就行了。

林智去年曾去多明尼加賑災,今年還準備去宏都拉斯,真是馬不停蹄。做得歡喜,使林智不知疲累,他和太太詹翠華在慈濟路上攜手走來,不知羨煞多少慈濟人。

找到一條不悔路--多明尼加聯絡處負責人蔡玉雲

◎撰文/劉慧君

蔡玉雲第一次認識慈濟,是因某次在翻閱農民曆時,原本相當迷信的婆婆,竟然說:「上人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吉時』!」讓她非常訝異,也深感慈濟的力量之大,竟能改變一個人長久以來的觀念。

第二次和慈濟結緣,是先生在日本開刀住院,日本的慈濟委員

段淑華在先生住院近三個月的日子裏,多次前往關懷,並分享了許多慈濟小故事,讓蔡玉雲頗為感動,開始加入會員。

一九九八年九月喬治颶風橫掃多明尼加,造成數千人無家可歸。那時蔡玉雲人在台灣,回多明尼加後得知美國慈濟人將來賑災,反覆打聽之後,參與了第一次賑災,當時也有許多多明尼加的台商一同參與。

一九九九年二月,美國慈濟人第二次到多明尼加賑災,台商們又是積極參與,賑災結束後,慈濟多明尼加聯絡處成立了,地點就設在蔡玉雲家。

多明尼加聯絡點成立一年多以來,一步一腳印地將慈濟精神落實在當地,例如到拉羅馬那慈濟小學發放書包文具、定期關懷腦性麻痺收容所和愛滋兒收容所、定期到大型公園做環保。

第一次走進腦性麻痺兒童收容所及愛滋兒收容所時,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到垃圾山看到與豬狗爭食的海地流民,她才知道原來世上有如此黑暗的人間煉獄,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不再需要享受、競爭,沒有欲望的日子反而安詳充實。她覺得在慈濟,她終於找到一條不悔之路。

參與九二一街頭募款,蔡玉雲發現捐款者多半不是有錢人,反而是辛勤打工或收入不豐的人。其中,最讓她感動的是;當她對多國人民解說台灣大地震時,他們竟說:「我知道台灣,颶風時台灣慈濟曾來援助我們。」因此慷慨解囊,讓她深深感受到愛的循環與回應。

蔡玉雲說,他們還打算在六月十一日舉辦大型園遊會,為台灣「九二一希望工程」募款。

用語言搭起溝通橋樑--泰國分會志工昆意

◎撰文/莊淑惠

五月十四日,全球祈福晚會在靜思堂戶外廣場舉行,當上人親手點亮泰籍志工昆意手上的心燈時,她心中默默許下一分對上人的承諾:「回泰國後,我會認真做慈濟,協助當地慈濟人幫助貧窮的泰國人!」

泰國分會多數慈濟志工都不太懂泰文,在當地推展訪視濟貧工作亟須泰籍志工幫忙翻譯。泰籍人士昆意因參加慈濟清水寺老人院關懷活動,看到慈濟人為老人按摩、剪指甲與噓寒問暖而深受感動,遂加入志工行列。

慈濟人訪貧時,昆意常幫忙擔任翻譯,收容兩百多位孤兒的瓦保育幼院,就是昆意與她兒子昆A慢慢跟孩子溝通,讓這群原本不太敢接近陌生人的孤兒,漸漸接受慈濟爸媽的愛;昆A也帶領一些泰籍慈青參與關懷,並教導院童認識靜思語及學習種菜。

從事建築生意的昆意,常帶領公

司同仁參加慈濟活動,藉此讓泰籍員工了解慈濟。三月底,她帶著十五名員工一起到瓦保育幼院,拿起大鍋鏟炒泰國粿條給院童們當午餐,很多院童都吃得津津有味。看到孩子滿足的表情,讓她覺得再怎麼累也很歡喜!

《醫療篇》

從無到有--巴西聖保羅聯絡處負責人濟幸

◎撰文/慈烘

「我什麼都沒有,怎麼做慈濟?」移民巴西二十八年,經營油站生意一向忙碌的濟幸,回想起一九九八年十月初接任巴西聖保羅聯絡處負責人時,心頭壓力之沈重。

巴西普遍貧窮、醫療欠缺。濟幸九六年起就參與慈濟義診工作,當時借來兩台牙醫診療椅,就和兩位牙醫師、五位志工到離聖保羅四、五十公里的鄉間服務;病人只來了十位,但慈濟人不氣餒,堅持每月一次義診。

半年後,陣容漸龐大,除原有的牙醫外,還加入內科、婦產科、皮膚科,志工也增加三十多人,病人多達百人;九八年借來一部超音波加入義診,更及時挽救了許多生命。

由於兒童普遍營養不良致視力差,今年初有一家眼鏡行發心以成本價與慈濟合作,在眼科義診現場為患者配眼鏡,費用由慈濟支付。

接受慈濟義診的近視兒童,戴了眼鏡後視力改善,鄉里間廣為宣傳,第二次眼科義診竟然有兩百多人排隊。然而因為經費有限,只得向排隊的病患解說,並以最需要的近視患者優先。

由於成效見彰,故廣徵醫師、醫療儀器、藥品和志工;不久,當地華僑即捐贈一部價值三萬美金之多元化超音波及眼科精密儀器。

持續四年的義診,也受到當地市長的肯定,主動提出每兩個月合作計畫,擬提供場地和專車接送病患。

回顧九六年義診至今,從兩位醫師一科到二十多位醫師八科,志工由五位增至三十位,病人累計共兩萬人次。濟幸希望將來能成立義診中心,廣惠更多民眾。

數不清拔了多少牙--慈濟國際人醫會醫師林慧如.美國

◎撰文/李曉雯

當車子抵達大林醫院,一棟嶄新雄偉的建築矗立眼前時,林慧如眼睛為之一亮,連聲讚歎這棟彙集十方愛心的壯觀醫院。

「我好希望將來能成為大林醫院的一員,我迫不及待要告訴紐澤西曾捐款給大林醫院的朋友--你們捐出的一磚一瓦愛心,都在這個醫院被用心地呈現出來!」在美行醫十七年的牙醫師林慧如說。

林慧如也是慈濟全球人醫會的一員,曾參與哥倫比亞、多明尼加等地義診。她在多明尼加義診時,對當地民眾很少接觸牙醫師感到訝異,一整天下來不知道看了多少位病人,也數不清拔了多少牙。

麻藥一打,病人就希望趕快動手拔,林慧如擔心地問:「麻了沒?」他們總回答:「麻了!麻了!」一動手卻見他們表情痛苦、滿臉是汗,停下來再問:「會不會痛?」他們又說不會,一拔完牙個個都顯得很高興。

當宣布沒有麻藥不能拔牙時,許多民眾居然說:

「沒有麻藥沒有關係,我們還是要拔!」令她不知如何是好。由於當地居民疏於牙齒保健,牙齒是整排整排蛀,她的手幾乎無一刻暫歇,「我當時心想要是有更多牙醫師來參與就好了!」

因此,現在一有義診機會,她不但邀集美東地區的牙醫師一起參與,也希望藉由義診帶動更多醫師加入慈濟。「目前美東慈濟義診中心正在籌畫中,將來義診中心成立,期望能嘉惠更多貧病患者。」

學中醫實現義診夢--慈濟國際人醫會醫師沈士雄.澳洲

◎撰文/李玉屏

來自澳洲的沈士雄高挺英俊、成績優良,想必他的青少年時期過得光光榮榮、轟轟烈烈。所以從醫學院畢業時,父親告訴他:「稻子長得愈高,垂得愈低。」

在台北開業那段期間,他只要看到貧苦的病人就自動減少收費,遇有病人付不起錢也不計較。他說:「錢不是人生的一切!」

錢雖然不是一切,但一定有許多貧困的人因為沒錢不敢到醫院看病,沈士雄想到了義診。但義診不是簡單的事,尤其他的專業是外科,求診的病人如果有外科以外的病該怎麼處理?為了實現義診夢,他開始學中醫。

一九八九年,他移民澳洲;七年後,慈濟國際人醫會成立,沈士雄成了其中一員,第一次義診是到嘉義大埔鄉;之後,他又隨著慈濟人到大陸廈門和安徽義診。

我問他:「你常回台灣嗎?要不怎會參加那麼多次義診?」

他笑著說:「只要有心,時間是可以調整的,何況義診是我的

夢,能有實現的機會怎捨得放過?」

我問他:「經常從澳洲飛來飛去,不會減少收入嗎?」

他說:「錢是抽象數目,看自己如何定位。」

對沈士雄來說,生命的意義比錢重要!

奇蹟在兩天後發生了--慈濟國際人醫會醫師 Minh Tam Nguyen.美國

◎撰文/李玉屏

Minh Tam Nguyen在越南出生、到法國巴黎求學、在美國行醫,兩年前加入慈濟,今年第一次到台灣,首次見到證嚴上人,在上人的主持下皈依。

兩年前,Nguyen的診所來了位血癌病人。Nguyen認為如果能用骨髓移植法,病癒的可能性相當高。問題是:到哪裏找願意捐髓的人?

有人告訴她,台灣的慈濟擁有世界最大的華人骨髓庫,也許可以去試試看。Nguyen有點好奇,經人介紹透過一位北加州的慈濟委員,把資料傳送到台灣。

奇蹟在兩天後發生了。慈濟醫院傳給她一份骨髓捐贈者名單和他們的HLA及詳細資料。當她得知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擁有十九萬多筆志願捐髓者,且國籍不止來自台灣本島,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不禁好奇:「是怎樣的組織,能激起這麼多人的愛心?能有這麼快的工作效率?」

透過病人及慈濟委員, Nguyen認識了慈濟,也加入了慈濟,她以醫療服務成為慈濟國際人醫會的一員。

隨著全球慈濟人在台灣巡迴參觀,從大林醫院、台東關山分院、玉里分院,到花蓮慈濟醫院……Nguyen說,她看到了台灣奇蹟!

《教育篇》

這是神的旨意--澳洲雪梨人文學校校長龔林英

◎撰文/李曉雯

出生就受洗為天主教徒的龔林英,帶著幾許興奮和期待,參加生平第一次浴佛典禮。「我曾聽說在慈濟醫院幫病人洗澡叫『浴佛』,誤以為浴佛就是替人家洗澡的意思。原來,浴佛是要清淨自己的心,讓塵世中蒙塵的心靈,藉由這樣的儀式明心見性。」

龔林英出生天主教家庭,以往卻不讀《聖經》、不上教堂,她認為只要有心為善,並不一定要拘泥宗教形式。

直到十年前,父親因癌症過世,她目睹父親坦然地面對生命的最後,母親也平靜地面對父親離世的事實,才漸漸明白是宗教帶給雙親支援的力量。於是她開始上教堂、研讀聖經、和神父討論教義。

這樣虔誠的天主教徒,在聽到慈濟要在雪梨辦人文學校,憑著一股做好事的熱心,不但協助籌備學校成立,更擔任校長一職。

「當初慈濟人來找我時,我沒有任何猶豫,因為天主教是博愛的,更何況慈濟人前去關懷的老人院等機構很多都是天主教設立的,師兄姊也從來沒去分別宗教問題;我覺得能和這樣一群人做慈善工作是神的旨意,我是愈做愈快樂。」

投入慈濟人文學校工作兩年多來,龔林英不但發心將所有薪水捐出來,更多次回到台灣參與靜思語教師研習營,她還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成為慈濟委員呢!

談起教育就滔滔不絕--美國北加州分會副執行長林正宗

◎撰文/李曉雯

「我很想抱抱這些受驚嚇的孩子,摸摸他們的頭,給他們祝福與安慰。」北加州慈濟人慣稱「校長」的林正宗,來到南投中興新村慈濟援建的幾所小學參觀時,看到學生在燠熱的鐵皮屋教室中埋首進行月考,心疼的感覺溢於言表。

林正宗曾在台灣從事四十年的教職生涯,五年前從小學校長退休,退休前一年,加入慈濟教聯會;到了美國,得知北加州分會正在灣區北部籌備慈濟人文學校聖馬刁分校,便義不容辭協助學校成立,曾任美國慈濟人文學校聖馬刁分校副校長。

由於慈濟人文學校著重人文教育,一位學生的媽媽告訴林正宗說,就讀高中的女兒原本反叛性很強,到慈濟人文學校上了半年課後,竟然會主動幫忙做家事。在許多家長的親身體會下,慈濟人文學校的風評漸漸在華人圈傳布開來。

去年三月,灣區中部成立慈濟人文學校庫比蒂諾分校,首次說明會就吸引近一百六十位學生登記報名,來不及趕上報名的候補名單還不斷湧入。

這次,林正宗要回台參加全球慈濟人研習會前夕,還接獲北加州分會附近一所學校校長邀請,希望和慈濟合作推展社會教育。

談起教育就滔滔不絕的林正宗,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在灣區南部成立人文學校,就近讓更多人學習中華文化,體會靜思語教學的功效。

此起彼落的咳嗽聲--上海慈濟志工胡淑媌

◎撰文/莊淑惠

南投埔里大成國小,孩子們在裝飾彩色圖案的簡易教室裏上課,胡淑媌看到災區孩子健康活潑的模樣,未來似乎充滿著希望。然而她的腦海中,卻浮現出一群大陸貴州山區失學兒童的影像……

攝氏零下的氣溫,許多小孩因買不起毛帽,頭上僅包著頭巾,在玩靜思語攻佔遊戲過程中,不時聽到孩子此起彼落的咳嗽聲……

去年中秋節才加入慈濟的胡淑媌,年底首次與上海慈濟人至貴州山區發放失學兒童助學金。「看到大陸山區貧窮孩子,真不知他們未來的希望在哪?」

一對失怙的姊弟,一年只穿慈濟送給他們的兩件衣服,平日姊姊煮飯、弟弟種菜,每次看到慈濟人來,彷彿看到親人般留下淚來;發放結束後,一個哥哥背著小弟弟,走了很遠的路歡送慈濟人,純真的孩子們揮動著比工人還粗糙的小手,向慈濟人說再見。

「真的放心不下那些孩子,很想再去看看他們生活有沒有好一點?」貴州山區助學金發放這項希望工程,已是上海慈濟人每年定期工作。

《文化篇》

這輩子做最對的三件事--美國德州阿靈頓聯絡處負責人濟迎

◎撰文/林少雯

來自美國德州阿靈頓的濟迎和慈迎夫婦是大愛電視台的忠實觀眾,觀賞大愛台的節目是他們夫妻倆工作之外的活動重心。

慈迎說,以前沒有大愛台時,他們收看北美衛視的「慈濟世

界」,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是在半夜一點鐘,為了收看慈濟的消息,他們必須犧牲睡眠,常常睏得眼睛都睜不開,用手一邊揉一邊看節目,只為了想聽聽上人的開示,想瞭解慈濟人在做些什麼?

大愛台在全美開播後,濟迎一口氣安裝了三台電視機,一台在診所、一台在慈濟會所、一台在家裏,他不論走到那裏都可以收看到。慈迎說,濟迎告訴他,這輩子做最對的三件事,一是娶了她,二是做慈濟,三是看大愛台。

慈迎不但自己愛看大愛台,也介紹在美國的朋友看,因為看大愛台除了能學中文,也能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朋友看了大愛台,覺得很感動,也很高興孩子看了節目後,比較不會跟父母頂嘴了。

阿靈頓算是偏遠地方,濟迎和慈迎為了做慈濟,發心捐出了一千多坪的地,興建慈濟聯絡處,建築形式模仿花蓮的靜

思精舍、感恩堂、香積廚房、衛浴、菜圃、台灣形狀的池子,一草一木都是由當地師兄親手打造。

聯絡處緊鄰濟迎的診所,沒有病人時,他就過來看頭看尾。濟迎說,他要與上人結深緣,接引更多人來做慈濟。

無論您在世界哪個角落--美國推廣大愛台小天使李靜誼

◎撰文/李曉雯

「無論您在世界哪一個角落,大愛電視台可以時時刻刻陪伴您;當您需要充電的時候,大愛電視台是您生活中最佳的精神食糧!」美國推廣大愛台小天使李靜誼,無論走到哪裏,總不忘以甜美的笑容向各國慈濟人宣傳。

五月十四日全球慈濟日當天,是大愛電視台正式在歐洲開播的日子,「你知道嗎?倫敦慈濟人打電話回來說,他們看到浴佛典禮、骨髓相見歡等現場直播節目,即使無法親臨現場,卻能與台灣慈濟活動同步心跳,令人雀躍不已!」

由於大愛電視台無法在海外透過有線或無線電視台收看,只能以衛星方式傳送。李靜誼談起推廣這「小耳朵」,其中有許多客觀因素要克服:「比如房子的位置不能接受T5的衛星,就不能安裝;有的社區為了美觀,規範不能安裝;天氣、服務、競爭等問題,也都會影響安裝。」

為提供大愛台觀眾最好的服務品質,李靜誼成立一人推廣小組,從安裝、維修到售後服務,解決收視戶所有問題。開播至今,大愛電視台在全美已有一萬三千多收視戶。

真後悔當初沒多捐點--美國波士頓慈誠隊陳祥達

◎撰文/林少雯

「早知道,我就應該多捐一點。」來自美國波士頓的陳祥達,在參觀了大林醫院後激動地說。

在波士頓開餐廳的陳祥達,第一次與慈濟結緣是在一九九七年。當時他在報上看到慈濟基金會刊登一則廣告,寫著一位罹患血癌的中國同胞正在醫院等待善心人士捐贈骨髓。於是,好心的陳祥達便去抽血加入骨髓資料庫,那時,他對慈濟在做些什麼並不是很清楚。

第二次與慈濟結緣是在兩個月後,他又在報上看到慈濟舉辦的人文學校招生消息,於是,他將兩個孩子送去學中文。每週送孩子上中文課時,他看到慈濟志工熱心地招呼、工作,他也自願當起志工,幫忙掃地、清廁所。

人文學校校長看他如此熱誠,很誠意地邀他加入志工行列,於是陳祥達正式走入慈濟的大家庭。一年前,陳祥達成為慈誠隊的一員,這次專誠回台灣授證,並參加全球慈濟人尋根之旅。

他說,一九九八年時捐了一張病床給大林醫院,那時他不知道大林在哪裏。但回到台灣看到氣勢恢宏的大林醫院,且將在七月啟業,想到他捐的錢能成就醫院一部分,真是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後悔當時沒多捐一點。

九二一時,他也捐了一千美元;回到台灣看到整齊、美觀、舒適的大愛屋,又令他感動莫名。他看到慈濟把他捐的錢蓋了這麼美的房子給災民居住,身為慈濟人的驕傲油然而生,感動也難以形容。

繼九二一捐款後,陳祥達又計畫捐出一百萬台幣,為希望工程出一分心力。

【邊欄小故事】

輪流掌廚

露天的歐式自助餐,在落日餘暉中,有微風輕吹、有全球慈濟人的輕談淺笑、有臭豆腐、麵線羹、蘿蔔糕……共計二十九道菜。每一道菜都是香積菩薩為解海外遊子的鄉愁,用心做出的一道道家鄉味。

這次迎接全球慈濟人香積組的第一棒是由台北海山區接任,共來了六十四位師姊、十二位師兄,包括見習委員、社區志工,其中還有一位高齡七十七歲的老阿嬤。

海山區的師姊說,他們負責第一棒的香積,不但鍋碗瓢盆須備齊,還要搭帳棚,區長李花盆還交代要為每一位工作人員準備一雙防滑膠鞋。

不只這樣,五月十四日母親節早上,李花盆一一為香積組的工作人員佩帶康乃馨,區組長的貼心溫暖了所有香積組員,所以即使是準備一千八百人的餐點,一點也難不倒他們,因為大家有的是默契和凝聚力。

十五日起的晚餐,改由高雄師兄姊接棒;慈濟就像農業時代的大家庭,由妯娌輪流掌廚、各顯神通,海外慈濟人有口福了!(曹麗雲)

放下,才能放假

為了保障三百位環島巡禮的慈濟人健康,人醫會彭衛來醫師和夫人劉月惠特地隨車服務。

彭醫師帶來中西藥品、血壓計、溫度計、貼布、針灸用具。來求診的有感冒、血壓高、扭傷、中暑……

比較大的「案件」是在高雄分會,有人在浴室滑倒,一顆門牙「蹦」壞三分之一,上脣輕傷。

彭醫師表示,師兄師姊自海外來,時差未調適,加上旅途勞累,身體不適是難免的。「比起在家裏的診所,每天看一百多個病人,這兩天『生意』真是『輕淡』啊!」

「學習放下,才能放假。」彭醫師說:「把診所交給夥伴,這是放下;參加人醫會去義診,就好像給自己放假。」(陳美羿)

施比受更有「錢」

從美國回台前兩夜,兒子跟我和太太說,他希望在台灣的阿公、阿嬤送他一些好玩的東西。

我靈機一動,反問兒子:「你已經十四歲了,自己也有零用錢,或許你應該送他們禮物。」

想不到,兒子竟點點頭說:「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ake.(施比受更有福)」

我心想,兒子終於開竅了,總算這兩年來帶他去老人院及流浪者收容所做志工的心血沒白費。

太太也及時抓住機會,笑嘻嘻地問他要送什麼禮物給阿公、阿嬤?

兒子說,他口袋裏只有三十元,可以全部送給阿公、阿嬤。

太太馬上拿出三個紅包袋,每袋裝十元。

兒子問我們紅包上該寫些什麼,最後決定寫上:「感恩阿公及阿嬤」。

返台後,我把這件事說給父母及岳母聽。他們頗為感動,連說乖孫真是可教也!父親也馬上以紅包回禮,內附一百元,上面寫著:「阿公的禮物」。

兒子三十元的付出,居然得到一百元的回報獎勵,真是「施比受更有『錢』了」。(林國維)

種不完的福田

住在人稱「天堂」--紐西蘭的邱淑華說:「在社會福利健全的國家做慈濟並不容易,遇有需要幫助的人,大家總是搶著做。」

但來自印尼的劉素美卻說:「在印尼就有種不完的福田,因為印尼普遍是貧窮人家。」印尼雖然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回教徒,但對慈濟卻相當敬重;前年當地發生暴動,許多感恩戶都打電話來關心慈濟人的安危,也算是一種愛心回饋。

移民印尼將近七年的劉素美,目前專職做慈濟,和先生各司其職;一人「顧佛祖」,一人「顧肚子」。

「印尼雖然只有二十多位慈濟人,但大家同心協力,也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張錦雲)

無用武之地

賴索托聯絡處目前有四位委員、六位幹部和十多位黑人志工;負責人吳文彰在遙遠的異地推行慈濟,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當地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

五月十日吳文彰回台前,當地又發生動亂。他說,每次的暴動,對當地慈濟志業的推動都會造成很大的殺傷力,因為當地八十戶台商有六十戶參與慈濟,若局勢不穩定,台商便會遠走他鄉,而且因為對政府大起反感,影響他們對當地人伸出援手的意願。

當吳文彰提到賴索托當地的暴動情況時,其他人除了衷心祝福外,也打趣地對約旦哈山親王的護衛陳秋華說:「如果賴索托發生暴亂,你就去支援好了!」

陳秋華說:「沒辦法,我雖然是跆拳道八段,但在慈濟,再高的武功也無用武之地。」

可不是,慈濟一向是以柔克剛的啊!(張錦雲)

認養巴丹兒童

六十多歲的陳春蓉來自新加坡,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九二一地震的慘狀,哭紅了眼。忍著關節痛的雙腳,不畏日曬雨淋,夜以繼日上街頭募款,只想多募些回台灣。

她說,新加坡慈濟人也曾到印尼巴丹島義診,巴丹是一個貧窮的小島,居民月收入不過五十到一百元新幣(約合台幣一、兩千元),分會也展開認養巴丹兒童的行動。(陳美羿)

心開,病就好

擔任慈濟馬來西亞檳城洗腎中心關懷組組長的莊炳強與太太林觀蘭,今年首次返台參與周年慶,希望瞭解慈濟醫療志業,也帶腎友志工返台,一起到花蓮慈院當志工。

因身體不能自動排水,腎友一天不能喝超過五百西西的水,加上每星期須洗腎換血三次,四十六歲的腎友郭英珠仍克服萬難回台。

一九九五年罹患腎病時,郭英珠曾有輕生念頭。「心開,病就好!」上人的靜思語及林觀蘭的鼓勵,讓她重新站了起來,不僅積極參與關懷腎友工作,去年也參加為台灣震災的街頭勸募及義賣活動。

做志工一年多來,郭英珠的心情開朗,雖然腎病仍無法根治,卻開啟她的慈悲心。對從事炒粿條生意的郭英珠而言,洗腎費用並不輕,但她將慈濟每月給她的三百元洗腎補助金再捐回慈濟;另外一家五口每天還存五角錢,每月捐出七十五元給慈濟作濟貧基金。

「慈濟幫助我,我也可以幫助比我還可憐的病友!」郭英珠說。(莊淑惠)

黑人志工請助念

南非的慈濟人雖然人數不多,做的事可不少。他們在當地成立了一百七十四個工作所,造就了三千多人的就業機會,受到當地人的肯定,所以也有多位黑人加入志工行列。

潘明水說,有一次他們做完例行的關懷活動後,發現一位女志工已經很久沒有出來參與活動,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先生往生了,大家於是轉向她家慰問。

到她家後,她請師兄們為她先生「助念」。潘明水心想:南非都是基督徒,助念要念什麼呢?

他靈機一動,請當地志工先開口,誰知,他們開口唱的竟是:「阿彌陀佛!」(張錦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