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淨土在身邊

◎證嚴上人

人生的苦難,起於貪念。
爭!奪!不擇手段!
即使爭取到了物質,
卻讓心地受污染、心靈入地獄。

人人都有一顆與佛同等的慈悲心,
有慈悲心,
就不會有非分之貪,
就能帶給人幸福、為眾生拔除苦痛。

天堂和地獄都在我們心中,
只要轉邪念為慈悲,
人間淨土就在眼前。



▲社論

愛的法輪常轉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至今已滿週年,這場台灣百年來最大的震災,至今仍是我們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但是,它也造就了人間難得的牽手大愛。

過去一年來,慈濟投入災後重建工作,可謂無一日停頓。從初期的緊急救助,包括提供民生物資、發放慰問金、給予緊急醫療、協助往生事宜,到三個月內完成近兩千戶的組合屋興建;之後是長期的訪視關懷與生活補助,以及援建五十五所中小學的希望工程。

經緯萬端的災後復建,何以能按部就班地開展?龐大的人力物力如何集結?我們靠藉的是海內外數萬志工的同心協力,以「菩薩行深行遠」的心念意志自我期許,以對團體的情感認同相互勉勵。

對於這樣連綿不絕的助人動力,對於全世界各地慈濟人一方面追思祈禱,一方面舉辦一場接一場的園遊會、愛心宴,證嚴上人以「愛的法輪常轉」來讚歎形容。

「愛的法輪常轉」凸顯了慈濟普遍化、生活化的信仰特色,對許多人覺得抽像的佛法,予以淺顯易懂的現代詮釋。說淺顯,是說人人都有能力做到,但要達到知行合一,還需點點滴滴的實踐功夫。

愛的行動實踐奧妙之處在於牽動湧現更多的愛,如心泉般源源而來。如大愛屋的興建,前後湧入的志工如「螞蟻雄兵」般不可勝數,投入的人經歷前所未有的感動,帶來更多的人加入;而許多人也因此成為慈濟隊伍的生力軍。

在大愛的和聲裏,分不出個體,只有整體,這個整體沒有邊緣界線,因為它已超越各行各業和國界。更可貴的是,這個存在於此時此刻的大愛,也創造了佛教傳統裏從未出現的「感恩文化」。

由於感恩彼此的造就,所以學作菩薩做得再累,也覺得得此機緣十分幸福。跨世紀的希望工程總工程費達數十億元,證嚴上人仍以和風霽月的胸襟說:「希望工程的負擔好重,但我還是感恩,感恩這麼多的慈濟人幫助我,感恩這麼多人有志一同。」這樣的胸襟是慈濟人感佩的表率。

愛的法輪常轉,轉出感恩,轉出眾志成城的信心,也轉出「明天會更好」的希望。本月中、下旬,慈濟在曾被地震嚴重襲擊的鄉鎮地區,輪流舉辦追思祈福晚會。我們在很多人臉上,看到了時間慢慢撫平傷痛的平和,看到了愛與關懷促成的生之力量。

無限的祝福要獻給仍在努力安頓身心家園,開創新生活的重建區居民。祝福他們對未來懷抱樂觀的希望,並相信自己也可以是愛的法輪的轉動者。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牽引

九歲父母離異,隨著父親離開家鄉;十六歲那年告別家人,隻身到台北學美容;翌年考上美容執照,開始從事美容工作。

因為好強不認輸的個性,讓我犧牲所有的假期,一股腦兒投入工作中,兩年間我只回家過三次。

十八歲那年有一次客戶與我談及慈濟,在她有心的帶領下,我聆聽了證嚴法師的開示,並決定加入慈濟會員。我問:「是不是可以用父親的名字加入?」在填寫了一些資料後,師姊問我:「要不要寄月刊給父親?」我點了點頭。

二十五歲那年我結婚,父親歡喜為我們見證,沒想到十二天後突然接到姊姊來電,要我趕緊回家一趟,還來不及思索,姊姊告知:「爸爸在睡覺時很安然地往生了。」我急忙攔下計程車,往家裏飛奔。

整理父親的遺物,打開不透光的書櫃,我愣住了,七年來爸爸竟然將《慈濟》月刊保存得這麼好。

我翻開了第一本,裏邊有爸爸的字跡「女兒長大了」,忽而從書裏掉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爸爸!我幫您加入了慈濟會員,他們每個月都會寄月刊來,您如果有空就翻看看。」

父親必定以為,我是因為參加慈濟的緣故才幫他加入會員,他想必是要了解我在慈濟做什麼,才會仔細的在月刊裏畫重點、做筆記。當下,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好好瞭解慈濟這個團體」。

辦完父親的喪事,我回到婆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電話,打到慈濟台南聯絡處,告訴值班人員我要加入慈濟會員。隔日,周秋敏師姊來收善款,大略介紹上人的理念和慈濟的文化。

第二次周師姊來收善款時,我請教她:「如何才能像您一樣成為慈濟委員?」周師姊告訴我:「做委員一定要認同慈濟精神,並推動上人的理念。」

三年了,我積極地參與文宣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見習、培訓,當組長告知我今年將授證委員時,心中感觸良多。每位師兄姊出任委員因緣不同,而今我將成為上人的弟子,肩負起這分使命,這得來不易的因緣,是因父親往生才又「牽引」起來的。

台南 林秀蓴

一償宿願

乘著返鄉省親之便,驅車前往大林,一償期盼已久的心願--參訪大林慈濟醫院。

車子行經嘉南平原,放眼望去,道路兩旁綠油油的農作物,在南台灣熱情的豔陽灑照下,更顯得生趣盎然。晴朗的天、潔淨的空氣、善良的農家人、淳樸的民風、祥和寧靜的氣息依舊,感覺是如此熟悉與自然,這就是孕育我童年的可愛故鄉。

抵達目的地前,在新開闢的道路那端,幾棟灰色宏偉的樸實建築物矗立眼前,一大片蒼翠的農作物彷如是後院庭園。

大林慈濟醫院從無到有,由平地到

高樓,是眾多善心人士點滴愛心的彙集,這分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的精神,怎不令人讚歎!

當日,院區到處可見男女老幼穿梭其間,或打掃、或整地、或植樹、或布置,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卻有一個共同的志工身份。因為心中有愛,烈日、汗水似乎已不敵而退,他們甘願做、歡喜受的精神,令人又愛、又憐、又敬。

回到老家,將此行所見的點點滴滴和心得與父母分享,這分法喜間接地滋潤著年邁雙親的心田,從他們誠摯的眼神中,我發現行孝、行善相容並蓄之美;平常節儉成性的雙親也發出喜捨心,慷慨解囊。

這次返鄉,可以說是收穫滿行囊,不僅盡了小愛,也見證了大愛。

永和 黃素蓮

菩提種子

因有感證嚴上人的大愛精神,發心護持慈濟大愛電視台,也因此與大愛台結下了智慧緣。

六月十八日中午時分,打開了慈濟大愛台,正播放「菩提種子」楊憲昌的心情故事--

一位從放牛班畢業的學生,後來考上台大研究所,而且發願行菩薩道、造福社會、關懷獨居老人……這分付出無求、啟發良善及大愛的智慧,短短的幾分鐘就詮釋得這麼完美,看了令人好感動!

隨著楊憲昌的現身說法,當下就教育了我和兩位稚子。今年將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馬上說:「媽媽,我本來也很不乖,現在我也要學楊哥哥,努力讀書、做好人。」

感恩大愛台製作了「菩提種子」這樣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實在是太棒了!

東勢 吳林潔

愛與驕陽

接近中午時刻,站在劍潭站等候往台北方向的公車。酷熱的驕陽,曬得柏油馬路似乎快熔了的樣子。望著車來車往的空氣中,有一層蒸騰的熱氣飄浮。

公車站牌後,有一長排的榕樹,如綠色的傘蓋。我躲到樹下,免於上烤下煎。一陣微風吹來,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聯想到父母的愛,有如酷暑裏的微風,好清涼。

如今自己身為人母,想到對子女那分含在口裏怕溶化,放在手上怕飛了的牽掛,更是感恩父母的恩情,真是養兒方知父母恩。

回想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讓父母操心;年少時光,強說愁的無理取鬧;婚後,偶有和先生嘔氣吵架,飛奔娘家,向父母哭訴。點點滴滴,在在處處,讓父母操心、煩心、憂心、掛心。

想到自己的不孝,何異於酷暑的驕陽,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而父母的愛,正如那高聳的榕樹,撐著大大的綠傘,讓我依靠,讓我躲在清涼的福蔭裏。

有幸今生能走入慈濟,追隨上人,讓父母所賜之身軀發揮良能。以寸草之心,寥報父母三春暉之恩情。

台北 曹麗雲

【四0五期更正啟事】

‧第九頁苗木捐贈芳名錄第六行「林燕淑」,應更正為「林燕菽」;
‧第三十頁倒數第五行「副院長賴其萬」,應更正為「副院長張耀仁」;
‧第八十四頁第三欄第十一行與十六行「盧素環」,應更正為「盧素緩」;
‧第一00頁第十行「曾彩雲老師」,應更正為「曾彩琴老師」。

謹向當事者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苦難已過,幸福會來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是個刻苦銘心的慘痛記憶,
但願往後每年的九月二十一日,
都是祥和平安的日子;
但要平安、祥和,
需要大家時時感恩、時時付出大愛。

日子過得很快,一轉眼,「九二一」已經屆滿一年了。每年都有九月二十一日,但是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幾秒鐘的天搖地動,毀滅了許多人辛苦建立的家園、奪走了親人寶貴的生命;也讓我們的心刻上血淋淋、不堪回首的記憶。

去年此時,我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中部為救災工作奔走,卻沒有勇氣走進一個個帳棚裏;因為實在不忍心看到災民那種無助又無奈的眼神。當時我的心可說完全碎了、空了。

被人罵、被人吐口水,
還能微笑鞠躬說感恩,
這就是修行,
就是行菩薩道。

去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四的強震,造成四、五萬人傷亡。我們實地勘察後,發起賑災募款活動,全球慈濟人紛紛捧著愛心箱走上街頭。

透過大愛電視,我看到一位坐著輪椅的重度殘障者,很吃力地將輪椅移動到委員面前,把一天所得都投入愛心箱。委員們趕緊問他:「今天的生活怎麼辦?」他說:「雖然我的生活比較辛苦,但我在台灣日子過得很

平安,比起國外那些受災者,我太幸福了!」真令人感動。

街頭勸募來的錢很多都是銅板,還記得當時台中分會有位同仁告訴我,他們必須一個個分類核算,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但只要一想到師兄姊長年累月在外募款,不僅飽受風吹日曬毫無怨言,即使面對形態凶惡的人吐口水,還是面不改色、鞠躬感恩,這種為援助災民而忍辱的功夫,讓他相當震撼!也覺得自己的辛苦不算什麼。

我聽了也很震撼啊!街頭巷尾無不是修行的道場,六度萬行中有「忍辱」度,委員和慈誠被人罵、被人吐口水,面對惡劣剛強的眾生,還能面帶笑容地鞠躬說感恩,這就是行菩薩道啊!

能做一個救人的人,
是幸福的;
台灣如果需要別人來救,
那就太不幸了!

有人看到慈誠隊拿了「馳援土耳其,情牽苦難人」的看板,竟然出其不意地一拳揮過去,慈誠菩薩還是鞠躬連聲地說感恩。

還有委員捧著愛心箱,有人突然把手伸進箱裏。委員馬上蹲下身,讓他的手離開箱子,然後問他要做什麼?

他說:「你們不是講愛心嗎?我需要錢,你們要救濟我啊!」

委員說:「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把資料給我們,我們會去拜訪你,瞭解你的需要;我們一向都是專款專用,這些錢是要做國際賑災用的。」

那個人馬上破口大罵:「台灣不救,還去救國外!」

這句「為什麼不救台灣,要救國外」傳到我耳中時,我的心一陣痛--為什麼要自我咀咒呢?能做一個救人的人,不是很幸福嗎?能救別人表示我們平安、表示我們有力量,不是嗎?如果台灣需要別人來救,那就很不幸了!

甚至有一位先生指著委員說:「土耳其在哪裏?科索沃在哪裏?你指給我看啊!」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又震動了一下--如果我們用手一指就看到災難,那災難必然近在眼前

啊!

記得去年九月十九日是慈濟的全省委員會員聯誼會,就像今天一樣,來自南北各地的會員都坐在這裏。當時我向大家說:我們要自我祝福,時時發願做救人的人,千萬別自我咀咒;因為台灣位處地震帶,像土耳其這樣的大災難,並非不會發生。

沒想到二十一日凌晨就開始天搖地動,一點四十七分,大地震在台灣發生了!

苦日子過了,
幸福日子就要到來;
重新打拚的過程雖辛苦,
但回憶一定很甘美。

在九二一大地震屆滿一年的此刻,慈濟人在集集等五個大愛村舉行追思祈福晚會,虔誠地為重建區的鄉親祝福。

我雖然沒辦法親自到現場,但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相較於去年災難發生後我們舉辦的祈福晚會,如今畫面顯得祥和且安定多了!一年後的大愛村,樹木長大了,人們的臉上也流露出「希望」的光芒。

歷經這場大浩劫,住在大愛村的鄉親們,由原本的不認識到現在像一家人,社區家族化的親和感讓人好安心啊!

然而,儘管三百多個日子過去了,仍有不少人還住在帳棚或是組合屋,忍受著颳風、下雨,生活相當艱辛。不過,人生總是要忍耐,只要有信心,不怕路途遙遠;只要有信心,不怕沒有力量復甦。

有句話說:「能受天磨方鐵漢」;苦日子過了,幸福的日子就會到來。希望大家挺起胸來面對現實環境,重新打拚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將來的回憶一定很甘美。

重建的擔子雖然很重,但慈濟人的投入和付出從沒有間斷,感恩這一年來,大家用愛的力量支援受災民眾走過坎坷,迎向光明的未來。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是個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但願往後每年的九月二十一日,都是祥和平安的日子;但要平安、要祥和,需要大家時時感恩、時時付出大愛。只要人人有愛,苦難的時刻很快會過去,迎面而來的都是光明而幸福的人生。

期望大家共同努力,讓「感恩」與「愛」在我們的社會循環不息。祝福人人平安、日日吉祥!

(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十七日講於花蓮靜思堂)

應以善法 扶助自心 應以法雨 潤澤自心
應以妙法 治淨自心 應以精進 堅固自心
《華嚴經》

應以忍辱 卑下自心 應以禪定 清淨自心
應以智慧 明利自心 應以佛德 發起自心
《華嚴經》

▲九二一周年紀念

九月晴空

◎撰文/何貞青

九月的晴空,
吹拂著溫柔的秋風,
捎來了微微感傷的氣息,
也揚起深藏一年的記憶。

碎裂的大地傷痕未癒,
且讓我們輕輕呵護疼惜。
沒有人該永遠悲傷,
我們依然帶著無限想望,
在發出新芽的土地上繼續築夢,
一起走過春夏秋冬……

如果,
傷痕仍在心底隱隱作痛,
夢魘仍在深夜幽幽晃動,
請許我們以更大的寬容相擁,
讓逝去的身影在記憶中安息,
活著的人帶著勇氣繼續。

迎著九月微微的風,
我們對未來歌詠,
帶著感謝回首一路顛沛,
震盪的心會凝聚,
愛也會傳遞。



▲九二一周年紀念

看見勇士

◎撰文/何貞青

衰敗與生機,在災後一年的重建區共存。

外界的助力常如海潮湧至,短暫潤澤後又急流退去;唯有在地本身滋長的力量,才能在歲月累積下成為生命的泉源。

這些力量可以是市井小民,相邀為境況更慘的鄉親起厝建屋;也可能是團結的產業組織,再接再厲為重建區復甦而努力;或者,組合屋一個樂觀的災民,鼓舞鄰居奮起;藝術家、文史工作者為共同的歷史留下印記……甚至,在滿身創傷後只要讓自己好好活下去,都是一種勇氣!

透過報導,我們呈現在地鄉親們努力的點滴,期望在掌聲和敬意之中,以更多的鼓勵,支援他們繼續走下去。



▲九二一周年紀念

我擁有屋外整片風景

◎撰文/何貞青

【看見勇士】

地震震毀一切,需要幫忙的鄉親很多,有幸活下來就該盡量做,哪有時間抱怨!
我是登記有案的低收入戶,但我沒有接受其他單位的幫忙;
我屋裏沒一樣新的東西,但屋外整片風景都是我的。
--東勢大愛屋住戶吳惠麗

俐落的短髮,宏亮的嗓門,無論何時看到吳惠麗,她總是精力充沛,四處奔走在東勢的街道,當個快樂志工。

「我是登記有案的低收入戶,但我沒有接受其他任何一個單位的幫忙。」吳惠麗十分自豪地說。先生早逝,二十年來獨自帶著三個女兒拚生活,早上送羊奶,接著又趕到工廠打工,農家的梨子收成時就幫忙採收……這樣一路過來,維持住家計,也養成她強韌、凡事向前衝的個性。

辛苦了半輩子,好不容易攢了點錢,加上親人的資助,在九二一前不久終於買了自己的房子。結果,卻在地震中毀去。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免不了自怨自艾,她卻一句怨言也沒有,「該做的事那麼多,哪來時間在那邊抱怨!」

怎可能只顧自己

地震當晚,她和女兒被人從瓦礫堆裏拉出來,還驚魂未定,就幫著送受傷的姪女到醫院。一看到滿滿的傷患被挖出後滿身污泥、處處血跡,她就知道自己走不掉了。

「醫院裏,有一位從土牛送來的小姐,嚴重骨折又內出血,她一直拉著我的褲管叫我救救她,說她全身好痛,口好渴……」顧不得自己身上也有傷,吳惠麗忙著安撫驚恐哭泣的傷者,擠破頭去買礦泉水,幫著沖洗傷口等待醫護人員處理。

還有一位因燙傷送來的小弟,家人都不在身邊,吳惠麗也幫忙照顧、為他敷手……「看到那情形,怎麼可能顧好自己就好?」

直到天亮,住外地的弟弟趕回來,吳惠麗請他

將女兒帶到台中安置,「你們不用擔心,我不會死掉,我還有一些事情要去辦!」丟下這句話,她就從親人眼前消失。

整整五天,她在殯儀館協助裝運罹難者遺體,幫忙不知所措的家屬處理後事。許多阿兵哥抬屍體抬到手軟,都會跑來跟她說:「阿姨,我們都很害怕……」她聽了也很心疼:「不要害怕,這是在做好事幫助人家。我們能盡多少力就盡多少力吧!」當時她也發揮不少穩定軍心的效果。

知道女兒已在台中安置好,沒有後顧之憂的她,接下來兩個月都住在帳棚區,只要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就幫忙跑腿辦事,或幫父母忙碌的小朋友洗澡。

「孩子們說要回來,我叫她們不要,我一個人沒問題。」她也沒想過要離開東勢到外地避難,因為「我這條命是被留下來的,本就該留在這裏幫忙。」經歷了這麼大的災難,對於一切,她已經沒有特別感覺,只是看到了,覺得該做,就去做了。

只是比較雞婆

這樣的個性,到哪裏都不會閒著,更不會自掃門前雪。

兩個多月後搬進東勢慈濟大愛屋,也恢復送羊奶的工作,生活算回到常軌,但她的熱心並未退溫;沒有擔任大愛村自治委員會任何職務的她,卻是每個村民都認識的志工小姐。

組合屋的生活不比以往,許多人適應不良,她卻永遠不會胡思亂想,因為村子裏有她做不完的事。

有名婦女精神狀況不穩定,她知道後主動協助,帶她就醫、監督吃藥,還幫忙帶小孩。長期下來對方信任她、孩子黏她,連鎮公所民政課也拜託她就近照顧這名案主。

還有許多獨居老人也在她照顧的範圍,每當住屋出毛病,只要一通電話:「吳小姐,我家水管壞了……」她馬上服務到家。「修修水管、家電難不倒我,這沒什麼,倒是這些老人家的身心狀況得特別注意。」於是,她的服務項目還包括餵食、換尿布……

外界捐贈的物資分配不均,來找她說句話,她乾脆把自己那份補給人家;有人失業了,她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還重要,四處打聽介紹工作;甚至,在送羊奶的途中發現有人孤苦待援,她都會主動提報社會局去解決。

也因四處提報個案,覺得需有更多知識才能給予最適宜的協助,近來她正努力研讀社會工作概論等書,一邊請人教她,一邊上課進修,只希望增強自己的能力,好幫助更多人。

「其實這都沒什麼大不了,我只是比較雞婆而已啦!」她不認為自己熱心公益,只希望透過微薄的力量讓社會更祥和些。「大地震已經震毀了一切,

要重新來過已經很難了,政府和民眾就別再吵吵鬧鬧;大家應當不分你我,站在本分上做點事吧!」

從不悲傷過日子

她很珍惜大愛村的一切,別人抱怨太熱或空間太小,對她都不是問題。「我在這裏日子過得蠻愜意的,大家會來跟我聊天、抱怨、說傷心事,每天回來都有人招呼我吃飯。我從不悲傷過日子,在這裏真的很快樂。」

儘管她屋裏沒一樣新的東西,外界送的物資不是分給別人,就是拿出去辦活動摸彩用,只剩下人家給的電風扇、撿來的桌椅書櫥、朋友送的舊摩托車。但,她卻可以坦然指著屋外的天空說:「這整片風景都是我的!這裏有自然的微風、寬廣的視野,以前還沒這樣的好環境呢!」她以感恩的心看待目前擁有的一切。

她的小屋裏整潔有致,卻也零散著

許多小雜物,有小朋友送她的酷斯拉娃娃,因為吳惠麗代替他忙碌的媽媽載他上學;另一位小朋友自己做的筆筒擺在桌上,還有受她照顧過的七十幾歲阿嬤,親手做了一幅壁飾掛在牆上……看來很阿沙力的吳惠麗,有著比誰都細膩體貼的心,否則不會把外界送的貴重物品全再送給更需要的人,獨獨留下老人孩童的小玩意。

在所有紀念品當中,她最驕傲的是一幅某賑災單位贈送的獎牌,上面雋刻著「自強不息」,表揚她在災後所做的一切。或許也只有這四個字,才能真正表現出她永不沮喪、勇往向前的精神吧!

自己打拚最重要

住進大愛村的人總不免有幾許悲情,可是吳惠麗始終認為:「我們長期接受別人幫助,今天既然已經穩定下來,就要趕快回饋,不要讓大愛村沈淪在被救濟者的角色中。」

她發起過兩次活動,以「溫馨快樂感恩日」為訴求,讓村民聚在一起、彼此打氣,同時邀請曾幫過他們的團體一起參與,讓大家知道他們已經站起,災民並不是只要糖果不做事的人。

至於未來,她還是想趕快搬出去,「並不是組合屋不好,而是我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真正的家。」背負著三百多萬元債務,她預計在原地蓋間簡易屋就好,倒是目前某些災民的狀況令她擔心。「每個人都該為自己做打算,如果一直想住在這裏,最後可能連搬走的動力都沒了。」

「雖然無法回饋大眾,至少也不能造成社會負擔。」這一直是她的想法。身為大愛村一分子,對她而言未來最大的願景就是:「希望居住時限一到,所有組合屋居民都是自動搬出,而不是被政府強迫遷離!」




▲九二一周年紀念

在被遺忘的角落,起厝

◎撰文/何貞青

【看見勇士】

大地震已經過了半年,聽到鎮郊還有獨居老人住在帳棚裏,心底好像又被
重重震了一次。即使同為災民,即使自不量力,我們也該起來做點事。
--九二一惜時聯誼會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八日,莫耀南、沈順從等幾位埔里居民,尚未從大地震的動盪中站穩腳步,就成立了「九二一惜時聯誼會」,開始著手協助弱勢災民建屋。

他們沒有想過要展開多大規模的行動,或執行多長遠的計畫,只是以最直接實際的方式,幫助自己的鄉親擁有一個家。

義不容辭的在地人

聯誼會負責人莫耀南,經營「埔里松泉行」賣山泉水十四年了,地震後整整一星期,他和廠裏的弟兄載著水四處分送,供鄉親及賑災團隊炊煮使用;得知慈濟將建組合屋,更義務提供慈濟埔里聯絡處及兩個大愛村工地用水,也因此與慈濟委員沈順從結識。

他們兩位是聯誼會的靈魂人物。莫耀南的住家和廠房在地震中沒什麼毀損,但他和太太曾芳美不因自己平安,就漠視整個鄉鎮頹敗的事實,反而萌起藉助沈順從在慈濟豐富的慈善訪視經驗,一起為家鄉做事。經營茶具行的沈順從失去兩棟房子和店面後,全家搬到工廠暫居,一聽還有人連住處都沒有,顧不得自家狀況就決定一頭栽入了。

兩人的想法一致:「外來團體都能趕來幫忙,而且已經為災區做了這麼多,我們在地人更該義不容辭接續下去。」

找出災民中的災民

廣大的災區,乍看之下景況幾乎相同,政府及各團體的緊急救助也盡力涵蓋各層面,但總有人會在交錯的救濟網路中被忽略。唯有看得夠深、夠廣,才能發現這些弱勢中的弱勢、災民中的災民。

一般而言,成群聚居的組合屋因為位置明顯,居民有組織,凝聚力也強,往往較易得到外界的關注。真正令人擔心的,反而是荒野深山以及偏僻陋巷的零散災戶。

尤其偏遠地方資訊匱乏,加上鄉下人多不懂法令程式,甚至連求助也不知從何開

始。距離太遙遠、聲音太微渺,慢慢就被遺忘,自立的遠景對他們是遙遙無期……這些正是聯誼會鎖定協助的目標。

而這幾乎也可說是整個災區重建難度最高的部分。因為廣大的山區道路蜿蜒,原本即不易辨識,加上災後地形地貌都改變,若非熟門熟路的在地人,恐怕連路都找不到,遑論去探訪散落各處的帳棚及貨櫃屋。

這一點,聯誼會佔了地利之便,也比外來團體容易著手。

◎潘老先生的土角厝倒了,他是政府的低收入戶,沒兒沒女的獨居老人。領了二十萬補償金後,不願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土地,便想請個工人隨便蓋間鐵皮屋棲身。

沒想到建築工拿了他的錢,只豎幾根鐵柱子就停工,老人知道自己受騙了,糟的是當初不知道要立下字據,法律也幫不了他。

求助無門,他就在帳棚裏耗著。從冬天、春天、到初夏,每天每天看著蓋了一半的房子,傷心自己的歹命……

熬了半年,聯誼會接獲提報,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一棟木板隔間的烤漆房屋,還辦個小小的入厝儀式,恭賀他脫離帳棚族的日子。

「三月時聽到有人要幫我蓋房子,我還不敢相信哩!想說只要隨便圍一圍可以睡就好,沒想到蓋起來像別墅。」潘老先生笑呵呵地說。

正午的日頭赤炎炎,微涼的風在小屋裏穿梭,午睡剛醒的他滿臉神清氣爽。「我的房子能完成實在太好了!他們來幫我入厝,有人還從彰化、草屯送傢具來,實在歡喜又感動,這個社會真溫暖,我已經滿足啦!」

◎柯女士是單親媽媽,一人帶著兩個小孩,以打零工維生。災後房子半倒,請領的補助金拿來整修都不夠,建築業者又因故入獄,房子拖在那邊沒人理。

一下雨,她就帶著兩個小孩拿臉盆四處接水,雨勢太大把床都浸濕時,母子三人就躲

在一角不知如何是好。這種情況下她也無法安心將孩子留在家中,外出工作。

「災後不景氣,工作很難找,為了一頓飯真的不容易啊!我們好像在夾縫中生存。」這個母親可說心力交瘁。

後來經過聯誼會的整修,原本是巷子裏最破舊的屋子,頓時成為最乾淨明亮的家,自此母親可以安心出去工作,孩子也能在此順利成長。

「每當我工作累了,都會想現在有一個溫暖的窩,在外受委屈也沒關係,只要回家安安穩穩睡一覺,等天亮了,我又充滿了希望。」

小眾匯集動人力量

對政府或大團體而言,蓋幾間簡易的屋子或許不太難,但對本身即受災的聯誼會員來說,並非易事。從今年三月到九月,他們已集資完成五戶重建。雖則協助的人數不多,但每一戶都是迫切需要庇護的;且每一戶的建屋歷程,都是台灣民間小眾力量匯聚的成果。

獨居老人、單親媽媽、貧病家庭、謀生能力低弱的民眾……只要最根本的土地問題解決,聯誼會立即動手決不拖延。因為那種渴求安定的心情,他們最是清楚。

感人的是,最先由埔里當地民眾發起,結果透過口耳相傳,災區之外的民眾也一一加入。

上班族、家庭主婦、宗教道場、公司行號、甚至遠在大陸的台商,參與過的成員彼此間常是素不相識,知道有這樣的組織後,願意盡一分心的人就主動匯錢過來。待建屋完成,捐助者同時會收到一份資料,詳細紀錄著一位災民因為自己的付出而獲得安置。

「我們做的是沒有掌聲的事,可是還有這麼多人願意參與,真的是很感謝!」莫耀南說。

「成員多一個是一個,這也算拋磚引玉,如果其他重建區也跟著動起來,未嘗不是好事。」沈順從說。



看到鄉親從茫然無措,到沈穩面對未來,聯誼會成員心中湧現的不只是欣慰,還有深深的期待。

「人就是要在安穩的環境下才能振作精神。只要幫助一位鄉親站起,災區也就多了一分希望。」莫耀南說,除非災區每個暗角的人都得到安置,聯誼會不會解散。「我們的工作是細水長流,一個一個進行,日後會做得更好。」

而自己的家仍未重建的沈順從,則輕描淡寫說:「這些是我們該做、能做的,平常心看待就好,就像船過水無痕。」




▲九二一周年紀念

菩提長青不孤寂

◎撰文/范毓雯

【看見勇士】

菩提長青村是老年人的幸福、中年人的福氣、年輕人的責任。我們的努力
不為別的,只為了讓七十三位老人家可以彼此相伴,在這裏快樂生活。
--陳芳姿、王子華

天上月牙兒更高昇些時,無星子點綴的夜空更顯得深沈,望向地上人間,原來夜空的星子早就順著流洩一地的月光滑落下來,點綴成家家戶戶的光亮。

陳芳姿和工作人員手捧著才剛包裝好的父親節禮物,在埔里菩提長青村裏逐戶發送;寂靜的夜裏只有蟲聲為伴,收到禮物的老人家不多話,只是單純的一句「謝謝」,以及掛在嘴角邊的那一抹笑。

七十三位老人的村長

菩提長青村住有七十三位老人家,都是一群震後屋倒的獨居老人;年約四十的陳芳姿笑笑說:「我也住這裏!我和先生『分居』了,現在他住埔里大愛村,我住這裏。」

九二一地震震垮了陳芳姿位於埔里的家,以及與先生共同經營的野菜餐廳;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她非但沒被擊垮,反而更積極協助安置無家可歸的獨居老人,並因此受邀擔任菩提長青村村長一職。

陳芳姿原以為之前的開店經驗,可以讓她輕鬆勝任

村長的工作;沒想到在她忙碌了一天之後,常常才剛回到埔里大愛屋的家,緊接著電話那頭便傳來長青村裏老人吵架、淹水等突發狀況,讓她不得不趕回去處理。

為了照顧好這群老人家,陳芳姿於是和先生商量,搬到長青村住個兩三天,沒想到最後,竟「定居」下來,整整兩大櫃的衣物都叫先生給搬來。

陳芳姿和先生曾經因為沒有小孩,夢想著未來要開一家孤兒院。如今「因緣如此,我們的孤兒院沒開成,反倒先照顧起老人來了!」陳芳姿呵呵地笑了起來。

柴、米、油、鹽靠幫忙

七十三位老人家的生計,定是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陳芳姿說:「怎麼支援?如何生活?這是大家最常問我的。」

「我很慶幸能在四十歲做這樣的事情,若是再年輕十歲,缺乏社會歷鍊,可能做不好;年紀再大一點,可能又沒有衝勁了。」陳芳姿說,目前,菩提長青村裏共有九位工作人員,五位編製於照護組,還有三位負責廚房烹煮、一位行政,以及三位以工代賑,負責綠化、打掃公設的工作人員。

這一年來,透過陳芳姿個人人脈,或經由大眾傳播媒體的呼籲,菩提長青村漸被人所知。但是,每當有人打電話來瞭解狀況,陳芳姿會立即回應:「我需要你們來看,看了就知道這裏需要什麼?因為有時不見得是金錢,而是關懷與鼓勵,才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這段期間,村旁不遠的中台禪寺志工會帶著食糧前來探望、埔里農會也會提供蔬果,甚有一位婦人來村裏看過後,隔天就載來四百五十公斤的白米。其他像是鎮公所、青商會、基督教女青年會、華僑銀行等團體,也出錢出力協助興建硬體設備。

菩提長青村因為有社會大眾的幫助,老人家的食宿、水電、瓦斯費皆全免,整個村莊一個月的花

費才可控制在四、五十萬元左右。陳芳姿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可以村莊名義成立基金會,申請政府的補助。

唱歌、畫畫都有「老」伴

「王…昭…君……」村裏傳來一陣陣渾厚的歌聲,原來是許伯伯獨自在KTV室裏引吭高歌。許伯伯一口氣唱完幾十秒的歌

詞,還臉不紅氣不喘。乘著換曲空檔,稱讚了伯伯的好歌喉,他靦腆的笑容伴隨著一口外省腔說:「沒有事就來,消磨消磨時間!」

「住這裏不用操心、也不花腦筋。」愛看書的王伯伯,因為常跑圖書館而被視同是村裏圖書館的「館長」。

除了KTV室、圖書館外,長青村裏還有視聽閱覽室、餐廳、佛堂、教堂、老人緊急求救系統等公共設施,每天早上有工作人員教導香功,星期六早上教授太極拳,偶爾也有老師前來教老人家們畫畫。

陳芳姿提到,剛搬進來時,村子裏可說是一無所有。簡易屋內就只有床鋪,椅子由鐵桶子充當、傢具則從日月潭倒塌的飯店撿拾回來;老人家除了彼此適應外,還常為了熱水器的使用發生口角。

在還未設排水系統之初,一下雨,屋裏就淹水。有一次雨水直直落,一位阿嬤憂苦地站在門口,陳芳姿得知阿嬤因怕水淹進屋內而不敢午休,心疼地號啕大哭。

只要一遇地震,許多老人都會恐懼地從屋裏跑出來,陳芳姿的雙腳其實也早已像軟腳蝦一樣,但還是得裝堅強,一一安撫老人回到屋內。「因為我對老人有責任,如果自己也嚇哭的話,那老人家怎麼辦呢?」陳芳姿說。

活到一百不孤單

「妳好啊!呷飯了!」用餐時刻巧遇一位紮著兩束揪揪的「古錐」阿嬤,她拉著我一同往餐廳用餐,沿路遇到的每一位老人家也都親切有禮地打招呼。

世事的滄桑讓老人家不易主動展露笑容,尤其又是在九二一屋倒房毀之後。一位八十七歲的阿嬤在剛住進菩提長青村時,時常嚷著不想活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感受到眾人的付出和關懷,阿嬤卻說要活到一百歲!

還有一位伯伯,剛來時鬱鬱寡歡,時常獨自一人散步。一天,陳芳姿湊近伯伯身邊,才喚了聲:「伯伯啊!」伯伯的眼淚竟撲簌簌地流下;第二天還是相同情況,到了第三天……

「伯伯,有委屈喔?」陳芳姿問道。「沒有,腿不好!」「那你要多運動!」「嗯……」「伯伯,你就安心住這邊,其它的不用擔心了。」「嗯……」

原來伯伯是見大家為菩提長青村而努力,自己卻因中風使不上力,心中不免感傷;可是經由陳芳姿的安慰,伯伯臉上的愁容也消減了許多。

工作人員像兒孫

與老人家朝夕相處,彼此間的情感當然也是逐日遞增,有的老人家像是疼自己的兒孫,三不五時塞些零嘴給工作人員,還會與陳芳姿開玩笑:「妳就是太忙,才會生不出來。」

工作人員之一的陳泰成說,「阿公阿嬤對我很好,把我當成孫子,在這兒感受到更多的溫情。」他在去年十一月聽到廣播,得知這裏有一群獨居老人需要幫忙,便辭去原先的保全工作,從台北來到埔里幫忙。

問他會不會後悔辭去台北的工作?陳泰成說:「要是我們這口氣沒有了,一切都帶不走,所以直覺要把握這次機會,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話才說畢,他又戴起墨鏡、穿起斗笠,頂著烈陽做工去了。

而陳芳姿的先生,雖然目前一個人「獨居」於埔里慈濟大愛村裏,他白天多半會協助長青村對外事務,晚上再與老婆分勞解憂村裏的事,來自先生的支援,也讓夫妻感情一如往昔鶼鰈情深。

「我們的努力不為別的,只為了讓老人家可以彼此相伴、彼此照顧,在這裏快樂地生活。」陳芳姿說。



▲九二一周年紀念

繁華再現水沙連

◎撰文/何貞青

【看見勇士】

這一年我們走得很辛苦,可是我們從不放棄。我們要更努力,看能不能趕
上合歡山的雪季,讓這裏再度恢復繁榮的氣象。
--埔里產業觀光促進會理事長林素貞

夜色中的金都餐廳,流露出幾許華麗風采。災後一年,這個在埔里被視為名流餐廳的地方,用著依然挺立的姿態,向外來者昭示她從未被打倒。

餐廳董事林素貞白天剛帶完一個藝文作家團,晚上又精神奕奕招呼來訪的記者。

「地震當晚從房子逃出後就趕了過來,在一路傾頹景象中,遠遠看到餐廳依然好好立著,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感激到只能一直哭、一直哭……」回憶起來,彷彿還是昨夜的事。

擦乾眼淚塗口紅

滿目瘡痍的景象讓所有的感覺都麻痺到只剩一個念頭:「活下去!以後慢慢再說。」

九二一後第三天,林素貞突然發現這樣下去不行,拿起電話開始向外面的朋友報平安;同時,身為「埔里產業觀光促進會」理事長的她,也一一聯絡促進會的成員,在確定大部分產業都可以繼續運作之後,大家便決定收拾傷痛重新站起來。

「如果你們的家倒了,可以搬到餐廳來,大家相互照顧。只要餐廳存在一天,大家就存在一天。」決心重振旗鼓後,她號召員工回來,宣佈餐廳一定會整修繼續營業,採以工代賑的方式確保員工的工作機會。

很多員工回來一起住在餐廳前的廣場,就連一般受災民眾只要找到這裏,帶著帳棚過來,都可以留下一起吃餐廳的存糧。廣場前最多曾有二十幾頂帳棚,當時金都的總經理還天天為居民燒洗澡水,大家都笑稱這是最豪華的難民營。

因為凝聚力強,餐廳在災後第六天、九月二十六日就辦出了第一場喜宴。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伯伯經歷大地震後,深感自己不知何時會走,堅持立刻為女兒完成訂婚儀式。

林素貞記得,那天早上又發生規模六點八的大餘震,沒人敢進餐廳吃飯,勉強開了七桌還坐不滿,大家是在非常心酸的心情下辦這場喜宴,因為他們看到新娘竟然沒有化妝,隻身著一件樸素的洋裝,腳下還穿著拖鞋……

後來剩下堆積如山的喜餅和菜餚,老伯伯與親友一一打包,送到災民聚居的地方結緣,讓悲傷的災區沾染一點喜氣。

那時員工也都沒心情打扮,直到一位熟客拉著林素貞說:「你們這樣看起來真像難民。」她才警覺這樣不行,告訴員工開始穿制服、化妝,那時她們的口號是:「擦乾眼淚塗口紅」,很多朋友聽了還特地拿口紅來送她!

再艱難也要站起來

幾乎埔里所有的產業景點都一樣,九二一倖免於難,接著卻是更惡劣的生存條件。遊客對災區沒信心,再怎麼準備、強調安全都沒用。

「一年來大家都是在苦撐,我們面臨的是比九二一更可怕的經濟風暴,看到每個景點蕭條的情況常常就會想哭,好像看不到未來,不知道怎樣去面對重建的漫漫長路。」

當初有一些長輩比較悲觀,認為埔里經過這一震,沒希望了!觀光局的長官也關心地說:「埔里若開不下去,到台北來好嗎?」

但是青壯的這一代不相信就這麼結束了,「我們放不下這裏,因為這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既然選擇留下,無論如何也要站起來。」何況要顧慮的不只是本身,還有員工生計,如果他們撐不下去,也將連帶造成重建區嚴重的失業問題。

另一個理由是:「我們不甘心!」民國八十三年起,埔里幾個產業點結成促進會,致力於推行產業觀光、振興夕陽工業,期望將這個古稱「水沙連」的美

麗之地推廣出去。

終於,在民國八十五年獲觀光局認定為全國十大旅遊路線之一,也是全台第一個異業聯盟最成功的例子,「一個地震就要把我們震垮,當然不甘心啊!」

以整個產業促進會來說,金都餐廳本身可提供喜宴、團體聚會,運作較無問題。不過像龍南天然漆文物館受損嚴重,第一次被認定為全倒,第二次鑑定建築師認為還能修復,所以全力整修將近一年,於今年九月中旬重新開放遊客作知性之旅。

受損不到十分之一的廣興紙寮,在沒有觀光客的情況下慘澹經營,堅持將傳統產業文化延續下去;還有木生昆蟲博物館全力保存珍貴館藏,期待再為大眾展示豐富的自然生態……

但是,「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往往一場大雨或餘震,所有一切又化為泡影。」只要一個地方發生土石流,媒體報導出來,常常造成整個重建區也跟著淪陷的印象,所有旅遊行程馬上被取消。

「只要下一場大雨,我們就戰戰

兢兢地等待明天的頭條新聞……當我們這麼努力在做了,卻總是這樣的結果,怎不令人心痛!連寫日記時都會寫到哭!」

他們很期望媒體在善盡報導之責、提醒遊客注意安全的同時,也能詳盡報導土石流的區域,或許就能減少一些疑慮,帶來一些生機了。

挫折中不忘回饋

儘管挫折許多,他們卻更感恩各界曾給予的每一分支援。像災後初期,重建區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他們請旅行社協助安排當地解說員上車帶團,這些解說員

都是各行業的在地民眾,只要領個車馬費,就可以幫助他們好幾天的生活。

所有的旅行社都不曾拒絕。林素貞印象最深的是羅東鎮公所的自強活動,一次來了六輛遊覽車,促進會派了六位解說員帶團,感謝遊客之前對重建區的捐助,並告訴他們現在重建區最需要的是就業機會,「來這邊消費的每一塊錢,都是協助重建最重要的力量。」

結果那些阿公、阿嬤每到一處果真大包小包的採購,上車前還特地跟解說員說:「你看、你看,我們都有買哦!」幾乎每一位解說員都是哭著回來--因為感受到那一分關心,也因為覺得透過導覽的方式,自己總算也為家鄉盡點力了。

在接受各界關懷之時,促進會也不忘發揮僅存的力量。去年十月十七日,他們帶著災後搶救出的農特產品北上,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一場義賣會,一方面感謝各界支援,讓大家知道他們平安無恙;一方面也希望拋磚引玉,將義賣所得捐給慈濟作為援建災區之用。

日前發現中寮還有一些鄉親仍非常徬徨,不知如何著手重建,促進會基於鄉親的情懷,希望以自身經驗協助他們站起來。此外,也積極串連集集等災區的產業點,期望藉由觀光來帶動整個南投的復甦。

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雖然地震帶來這麼大的傷害,但我相信整個災區沒有人餓著,因為那麼多團體來協助,從救災、供食、到組合屋的興建,我們可以看到那一刻是全台灣最團結的時刻。」林素貞說。

「第一階段的救助,國人已經做得相當多了;現階段我們要呼籲的是給災民自立的機會,希望大家帶著關懷來這裏旅遊,用最實質的方式給我們尊嚴,幫助我們重建。」

今年七月十三日,觀光局發起旅遊業關懷重建區行動,帶動了三千五百多人來到埔里,當晚在宏仁國中舉辦的感恩晚會還有遊客要捐款,服務人員都表示現階段已不收捐款,而是鼓勵他們到埔里街上去消費。

當晚埔里的旅館全客滿,晚上十一點多,林素貞還看到很多埔里鄉親跑到旅館裏閒逛,一位歐吉桑說:「我來看熱鬧的,埔里已經好久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這正是所有埔里人期待已久的景象啊!

「這一年我們走得很辛苦,可是我們從不放棄。」林素貞規畫著未來,笑意中帶著夢想與信心,「等雨季結束,最慢在冬天的時候吧,我們要更努力推廣旅遊,看能不能趕上合歡山的雪季,讓這裏再度恢復繁榮的氣象。」

期望,在皚皚白雪映照下,重建區一片青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