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和心互愛

◎主講/證嚴上人

與人共事,彼此間相互「尊重」,
是事情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真正的尊重是善解,善解可以將事情簡單化;
若曲解、誤解,則一切就變得複雜難以成就。
「尊重」不是只在口頭上的應付,
而在於謙和誠懇的態度。
自己不對時,要勇於承認、積極改進;
別人不對時,要善解包容、共同承擔。
期勉人人同心、同志、同道,
和心互愛,成就大福緣。






▲社論

付出大愛不能等

慈濟醫院關山分院本月十五日正式開幕,在花東公路和南橫公路交集處,將提供交通意外事故的緊急醫療救護,也為此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開設一般門診、住院業務,並成為衛生署委託成立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關山分院開始救人的這天,也是慈濟醫院玉里分院屆滿周年,慈院在東部篳路藍縷奠基發展,非以營利為目的,而以人間菩薩的悲懷施醫施藥,關懷的觸角不斷延伸到山海之間的各個角落。而今年七月,在中央山脈另一邊的大林醫院也要正式開幕了!

慈院醫療網的具體成形,明年還將加入新店的台北分院,對於已升格為準醫學中心,並獲得醫療品質ISO9002認證的慈濟醫院而言,這是醫療志業深耕後,新世紀格局的開展。

醫療專業領域所需的人才、設備與管理,皆是無量的投資與精益求精的挑戰。但是,在證嚴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感召下,再大的承擔,慈濟人也認為是本分,而予以全力護持。

同樣地,慈濟在地震後的中部災區,援建四十餘所中小學的「希望工程」,從規畫設計、動工興建到完善校園的完成,其間的經緯萬端,百年大計的重擔更甚於慈濟目前已建立的教育志業。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慈濟並非錢準備好了,等著學校來求援;而是因為教育不能等,必須承擔下來。」此為下一代成長立下的誓願,刻正喚起海內外善心人士一波波地出錢出力相隨。

機緣稍縱即逝,付出大愛不能等。被地震摧毀的校園如不立即重建,不知有多少稚嫩青春的生命來不及長大,心靈就淪為蒼白荒蕪。

那當下的一念:救!不同於濟貧的物資給予,也不同於資訊時代所謂理性評估的行事邏輯,而是對眾生一體的憫念:那些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救誰救?

慈濟從四大志業而走到「一步八腳印」,各項志業齊頭並行,可說皆非當初構築藍圖才一一落實,而是源於「一念悲心」的種子,而灑出一畝畝的福田。

回首過去,上人口中的「自不量力」,如開始有蓋醫院的構想,在今日看來皆是把握因緣,增長無量福慧資糧的明證。濟世事業是事相,彰顯的無非是人人本性皆具的慈悲大愛。

慈濟隊伍今日浩浩蕩蕩,也就是這分愛的相互啟發激盪形成,也是付出大愛不能等的共鳴。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賀《慈濟》月刊四00期

【歸屬】

不需要堆砌華麗的辭藻,不需要虛擬杜撰的情節,只是將慈濟走過的腳步,真真實實地記錄下來,用文字、用圖片、用一顆善心。這,是我在《慈濟》月刊中所找到的感動。

《慈濟》月刊是一本足以讓人用心體會的刊物,在反芻與咀嚼箇中故事的同時,慈濟人慈悲智慧的付出,是人性中真善美的落實。特別是任職於慈濟基金會後,隨著慈濟活動的參與,與師兄姊們的互動日增,讓原本於文字敘述中所獲得的感受逐漸轉為具體。

在大陸賑災行,於彼此感恩及道謝聲中,再一次印證付出過程的喜悅;九二一「希望工程」會議的召開,從白天持續到黑夜,一切只為了將學校建得更好更美。有幸親身經歷月刊中所描述的場景,而於字裏行間找到一些相類似的經驗時,愈發覺自己的渺小。

我嘗試著把因文字而感動的情緒,於腦中勾勒出報導者當時所見到的畫面,最先是委員們訪貧的慈懷柔腸,接著又見到慈誠隊們灑著汗水建蓋大愛屋時的同心協力,然後是慈青們……

隨著每一幀畫面的逐漸清晰,我知道自己在《慈濟》月刊中找到了一種感覺,叫做「歸屬」。

台北 李昭鴻

【伴我成長】

月刊是我每月期待的刊物,因為它一路伴我成長。

當我還是個學生,來到慈濟實習之初,因為拜讀了它,讓我比起一般的實習生更了解慈濟精神,並自勉是慈濟的孩子,一定要精進再精進。

調任台中分會後,培養出閱讀月刊中「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習慣,主管常叮嚀我,來慈濟不只是工作,最重要的是修行,應奉行上人平常教導我們的法--做就對了!

曾目睹一位直屬主管,在月刊中用紅筆畫了許多的重點記要,他說,來慈濟就要了解慈濟的文化,吸收月刊的內容後,將有助於方案的策畫,掌握慈濟的脈動與方向。

《慈濟》月刊四00期了,祝福月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願月刊永遠伴我成長!

花蓮 慮正

【慈濟電子報】

每個月一收到《慈濟》月刊,就好比收到家書,內心的感覺是如此溫馨;因為從月刊中可以汲取到許多資深委員、慈誠師兄、慈青同學及小菩薩們,那分無所求的默默付出及奉獻精神。

這分大愛與感恩,除了從《慈濟》月刊中可以閱讀到外,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下,「慈濟電子報」亦成為我每日生活中一項重要必讀的資訊。這分精神食糧包括每日靜思語、歷史上的今天、證嚴法師開示、慈善新訊息……

每天早晨開啟電子報,得到一分上人的祝福,開始新的一天,已成為一種習慣;尤其每當面臨抉擇時,往往一句簡單的靜思語、或恭讀上人的開示,那

種心靈契合,往往是鼓勵我們往前的一股動力。

身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分子,內心時時充滿著感恩。感恩《慈濟》月刊的精神開導,感恩「慈濟電子報」打破時空限制,讓最新、最快的訊息,以及昨日的慈濟歷史,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感恩這群在幕後奉獻的文化工作者!

美國洛衫磯 慈慧

【編按】

使用網際網路訂閱「慈濟電子報」的程序如下:輸入網址 http://www.tzuchi.org.tw/ 進入「慈濟全球資訊網」,選取「慈濟新聞」,然後選擇進入「訂閱電子報」,再依指示說明完成訂閱程序。

【句句皆妙語】

每個月我都能在月刊中獲致良寶,喜如天降甘霖、滋潤心房,證嚴上人智慧法語,聽了受用,用了更覺得句句妙語如珠。

企業要經營長久並不難,但要千秋百世都很好才是不易。目前我的先生與兩位小叔經營一家小型企業,我常在茶餘飯後將靜思語推薦給大家--心寬自然能輕安自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慈濟四神湯」每日喝;人生四寶--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不可忘;別人的成見是小事,內心的障礙是大事;煩惱、憂愁放下了,做個快樂的布施人。

台中 李鳳珠

【潛移默化】

遊山水,希望青山翠綠,無污染;讀好書,希望明眸靜心,有增長。

加入慈濟會員已有三年多光景,《慈濟》月刊已成為我的明師,靜思小語成為我的座右銘,用以自惕言行舉止,並擇要讓孩子閱讀,對小孩的待人接物有所潛移默化。

板橋 吳揖光

◎感恩是最好的報答

我是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小孩,母親在我一出生,便將我留在彰化給外公、外婆扶養,獨自一人北上謀生。母親其實很疼我,只因從小聚少離多,所以感情一直不融洽,反而和外公、外婆較親密。

外公、外婆是典型的農家人,在我八歲那年,為了家鄉人對我及母親的異樣眼光而離鄉背井到台北。在人生地不熟的台北,寄宿他人的工廠,賣水果、開雜貨店、收破爛、破布,每天祖孫三人只有我吃午飯,他們頂多吃我吃剩的飯菜。

印象中,母親只負責生下我,從國小到專科都是外公、外婆供給的,他們還曾為了母親不讓我念高中而爭執了很久。

去年,全家人幸運躲過九二一的無情災害,但沒多久阿公便自殺了,享年八十一歲,他的人生似乎是為了扶養我長大,直到我將為人母即結束。

我一直無法壓抑自己內心深深的內疚,想當初一談戀愛便想趕快結婚,逃離那個家。婚後,雖然先生對我十分疼愛,但我始終無法真正快樂,心裏想的還是那個扶養我二十七年的家,直到外公往生,才真正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和痛苦。

如今我也即將為人母,晚上在先生的支持下繼續到技術學院進修,對母親的不滿,也因成長而漸漸撫平。

現在我只希望珍惜和外婆、母親、先生之間的感情,別再讓自己留下另一分悔恨;更希望將外公、外婆對我的心、對我的情,轉而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我知道,懂得感恩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台北 陳珠月

【更正啟事】

三九九期第四十七頁第二欄第五行「從『民』間鄉返家……」,應更正「名間鄉」。





▲千江映月

小鎮有醫院

◎撰文/黃秀花

〈玉里分院一周年暨關山分院啟業〉

「哦-伊!哦-伊!……」
三月十五日,慈濟關山分院啟業了!
啟業典禮進行中,救護車急促而刺耳的聲音數度響起,
腹膜穿孔、車禍骨折、突發性心肌梗塞……
四位急症患者接連被送來,
在急診室待命的七、八位醫護人員立即上前施救。

人口約五、六萬的關山鎮,
位處花東縱谷中段、南橫公路出口,
是熱門觀光點必經之路,交通事故頻仍,

卻無一家大型醫院,
居民每患有急症,只能往台東或花蓮送,
一、兩個鐘頭的車程,
生命往往就消隕在剎那間。

為落實照護花蓮南區民眾之責,
去年三月十五日慈院接下鴻德醫院,成立玉里分院;
一年來,扎根基層、推動社區醫療,
嘉惠了無數當地鄉親。
今年同樣是三月十五日,
在地方人士的促成及捐款支持下,
慈院又接下博愛醫院,成立關山分院。
今後,兩姊妹院,
一主聯合門診、一主急重症照護;
結合慈院,建構成一完整的東部醫療網。

證嚴上人常言:
世間最寶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苦。
期待--
在以大愛為基礎、醫護群樂奉獻的耕耘下,
花東民眾能普遍受到專業且人性化的醫療呵護。




▲千江映月

連歐巴桑也這麼講

◎撰文/黃秀花

〈玉里分院一周年〉

「慈院的醫師願意來玉里看診,
讓我們不必來回奔波,
實在乎人真感心耶!」

【走路只要幾分鐘】

午后,慈濟玉里分院出現一位手持礦泉水的青年,從門口緩步走向耳鼻喉科候診區,時而見他拿起水往嘴裏沾潤。

他是鼻咽癌患者,出院三個多月了,從外表看來絲毫不見病容,任誰也很難想像幾個月前施行化療後的他,掉髮、體重直降的羸弱模樣。這天他是來掛主治醫師徐莉萍的診。

「我的龐克麥當勞頭只出現一、兩個月,上個月就長出新髮了!」說起這話,他頗為自豪,這分得意緣自於復原情況良好,整個人也就跟著神清氣爽起來:「我現在不需要再靠藥物治療,只要定期來醫院做追蹤就可以了。」

現任玉里國中體育老師的張文義,去年二月出現腦後單側神經疼痛,起初因症狀不甚明顯,並不以為意;隨後卻出現聽力減

退、鼻塞、鼻子大量出血,他才警覺病況的嚴重性。

去年八月,他住進花蓮慈濟醫院檢查,證實罹患鼻咽癌後期,幸運的是腫瘤只侷限在鼻咽部,並無轉移到到頸部淋巴結或全身,但卻有往顱底竄延的跡象,導致視神經受到影響。

從八月至十月,他總計進行了三週的化療、五十七次放射線治療,並採用最新進的光子刀手術治療顱底的癌細胞。雖然治療成效良好,但化療卻使他的頭髮脫落,放療造成他耳內腫脹、唾液黏稠及出現慢性鼻竇炎現象。

張文義在得知自己罹患鼻咽癌後,便開始閱讀病症的相關資訊,因此對治療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頗能處之泰然;出院後,更積極配合醫囑耐心調養身體。

從慢行到有氧體操,他每天都會督促自己漸進性地做運動,現在體力已逐漸恢復往常;為刺激唾液腺的分泌,他試著吃葡萄、檸檬、梅子等酸性食物,果然頗具成效,只是唾液仍顯黏稠,必須常補充水分。

眼前,他還有慢性鼻竇炎的問題,得定期回診找徐莉萍醫師清理鼻內分泌物及做病情追蹤。「你的鼻竇炎比一般過敏性鼻炎來得容易治療,再經一段時間的調理就可恢復正常!」徐莉萍的話給了張文義莫大的信心,也肯定慈濟在玉里設立分院,讓他不須為回診而大老遠跑到花蓮。「玉里分院離我家很近,走路只要幾分鐘就到了,真是方便。」

「徐醫師建議我,下個月再到花蓮本院做鼻咽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掃瞄的追蹤檢查,看有無復發現象。」張文義慶幸自己遇到一位良醫,能對他的病況做迅速地判斷及治療,並在出院後還持續關注他的病情。

【不必麻煩先生載】

你可能很難想像,有人從富里到花蓮兩個小時的車程,途中下車不下十次,只為跑廁所解尿!

自產後就深為頻尿所苦的林潘彩雲,三十多年來嘗試動手術、吃過無數偏方,卻始終難以根治頻尿的毛病。直到去年她到慈院就診,泌尿科主任郭漢崇醫師採用抗凝血劑治療,那惱人的宿疾才漸獲改善。

期間,她每週都必須從富里到花蓮慈院來灌藥兩次,療程長達三個月。後來玉里分院啟業,郭漢崇告訴她可就近前往玉里分

院治療,這對她真是一大福音。「從富里到玉里只需二十五分鐘的車程,既省錢又省時。」

林潘彩雲的頻尿是間質性膀胱炎所致,據她稱未灌藥之前,每晚都得起身上廁所十幾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我睡前並沒有喝很多水啊!可是一躺下來就想跑廁所,每次都要蹲好久才尿得出來,偏偏尿量又極少,實在夠痛苦的。」

林潘彩雲是個家庭主婦,每天除了料理家務外,偶爾也到池上丈夫開的電器行幫忙煮飯,不需為家計而外出奔波,日子過得還算悠閒。只是每當頻尿的毛病加劇,痛苦難當,丈夫就得放下手邊的工作,陪她北上到花蓮慈院就醫。

「兩個鐘頭的車程,我是沿路解尿,每看到一個加油站都跑下車不說,有時尿急了,四周又找不到廁所,只好在路邊找個隱密處就地解決,尿到臉色蒼白,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林潘彩雲提起先前的「不方便」,再對照如今治療後獲得改善的景況,心情愉快極了!

「從民國六十年結婚至今,今年過年算是我度過最快樂的新年,我不必再為頻尿的問題而不敢出門了!」由於治療成效良好,林潘彩雲已從每週必須灌藥兩次減少到一次即可,每週一郭漢崇在玉里分院的門診時間,她都固定會去回診。

「現在我可以自己騎摩托車到玉里看病,不必再麻煩先生特地撥出時間載我過去!」

「慈院的醫師願意來玉里看診,讓我們不必來回奔波,實在乎人足感心耶!連經常遠從台東來掛郭醫師診的歐巴桑也是這麼講,她說現在看病方便多了!」林潘彩雲說。

【看病方便又省錢】

罹患肝病多年的劉雙妹,兩個月前因肝硬化併發脾臟腫大及食道靜脈瘤曲張,在花蓮慈院進行脾臟切除及食道靜脈瘤分流手術。最近她因常感覺頭暈,走路不甚平衡,懷疑是貧血所致,便到慈濟玉里分院掛胃腸肝膽科主任林憲宏醫師的診。

曾在省立玉里醫院養護所工作的劉雙妹,對疾病的警覺性很是敏感,基於長久就醫所建立的信賴感,每當她身體稍有異樣,便想到要前往慈院就診;得知每週五早上林憲宏在玉里分院有門診,家住富里的她不禁喜形於色,因為距離拉近,就醫方便多了。

劉雙妹算是林憲宏的老病號了!民國八十二年她因照顧中風住院的公公而積勞成疾,公公往生後,她也掛號入院了。經檢查證實罹患C型肝炎及肝硬化,並有肝結石的現象,林憲宏於是將她轉診到外科切除膽囊,結果手術相當成功,整整六年未再發病。

去年七月,她陸續出現發燒症狀,常跑慈院掛急診,這期間都是由林憲宏診治,病情也都在控制中;直至十一月她又再度發高燒送急診,白血球和血小板迅速下降,林憲宏建議她進行脾臟切除,並交由外科醫師李明哲負責主刀,術後她恢復情況良好,次日即可下床走動。

肝病最忌諱勞累過度,為免富里和玉里兩地奔波,劉雙妹在發病後次年便辭去養護所工作,全心在家調養身子。「我現在很注意保養身體,晚上八點就上床休息,白天稍微做一下運動。只要耐心配合醫囑做治療,病情就能控制得當,千萬不要亂吃什麼草藥,這樣反而會延誤病情。」

剛看完林憲宏醫師的門診,發現並無貧血現象,林醫師囑咐她要多休息。「有了玉里分院真方便,在這邊同樣可掛林醫師的診,小毛病就不需大老遠跑到花蓮去了!」

「聽說慈濟關山分院就快啟業了!」劉雙妹神情愉悅地說:「想起以前到花蓮就醫,來回一趟就要花三千多元,交通費比醫療費還貴,實在很不划算;今後有了關山分院,我們就可左右逢源,兩邊都可看病,真是一大喜訊!」





▲千江映月

貼心溫度計

◎撰文/黃秀花

〈玉里分院一周年〉

「您好!這裏是慈濟玉里分院……」
話還沒說完,電話那頭就接著說:
「我知道,我明天有掛號,一定會去看病。」

清晨七點半,醫療車載著醫師們從本院出發,出了花蓮市區,奔馳在花東縱谷上,沿途群壑環繞、風光明媚,盡入眼底。醫師們坐在車上,或覽風景、或閱新知,盡可能在一個半鐘頭的車程中,養精蓄銳、儲備活力。

九點抵達慈濟玉里分院,掛診的民眾已坐滿候診區,醫師們稍作紓解,便逕自快速步入診間。診病情、作檢查、開處方,時間一點一滴過去,門診的燈號數字也跟著不斷累加。

近午時,早診的醫師忙完了,匆忙吃過午飯,十二點四十分,醫療車又載著原班人馬往回程的路上駛去。看了一早上的診,醫師們多半疲憊得在車上打盹。接近本院時,有人扣機響了,是開刀房來提醒下午有排刀,忙碌又即將展開。

而在此之前,午診的醫師群也早已搭上火車,前往玉里分院的路上。

一個醫師去
五十個病人不用來

不管是政策調派或自願前往玉里分院,一年了,醫師群早已習慣每週固定一次的出診模式。

「出診,就好像是度假一樣,不會辛苦啊!」腸胃內科主任林憲宏醫師說,坐在車上的三個小時,可以放空一切,反而增加了休息的機會。

「在開刀房內,所見非白即紅,偶爾出去看看青山綠樹,很好啊!」骨科醫師黃盟仁說。

多數醫師都認為,從花蓮到玉里來回一趟要花去三個鐘頭,但換個角度看,倒不失是紓解身心的好時機。

「本院醫師到玉里看診,可免去許多病人奔波之苦。若以門診量五十人計算,一位病人少花三小時,五十位病人加起來,時

數就很可觀。」泌尿科主任郭漢崇醫師甚至推論,有些老人家從南區到花蓮看病,家人還得請假陪伴,不但減少家庭收入,對社會經濟也會造成影響。

耳鼻喉科主任陳培榕醫師也有同感:「我有位鼻咽癌病人住在玉里,每次到花蓮看病,太太就得請假陪他來,當天就不能去工作了。」

老家在玉里的泌尿科醫師陳鼎源,對南區醫療不足感受尤其深刻。「我念高中時,母親曾因子宮肌瘤送到花蓮開刀,更早之前祖父生病,還必須送往台北醫治。因此前往玉里看診,我責無旁貸。」

除了本院支援醫師外,目前玉里分院有三位駐診醫師:張鳳崗、王德隆、楊行樑。

年近七旬的張鳳崗醫師,行醫已三十多年,三年前才從台中來到玉里鴻德醫院服務,因認同

慈濟照顧偏遠地區民眾的理念,在慈濟接手鴻德後,決定繼續留下來服務。他常隨醫療車下鄉健檢,從去年五月至九月跑遍了玉里附近的原住民部落及客家城。

「偏遠部落的原住民,由於對外交通不便,並不會主動求醫,我們下鄉健檢可助其找出身體的疾病,若有病就可早日發現、早日治療。況且早晨空氣清新、風景又好,下鄉出診就好像去運動一樣,還可以強身呢!」張鳳崗說。

去年六月才從澳洲回國的王德隆醫師表示:「這裏的人情味很濃,景色也跟澳洲很像,適應起來並不困難。」

「分院規模不若本院,在急診室,內科、外科、兒科都得處理。」王德隆說:「分院雖有電腦斷層掃瞄儀,卻沒有開刀房,遇有車禍骨折傷患,經初步處理後,仍須再送往本院;不過,還是能發揮功能,暫時幫病患穩定病情。」

由於空間不足,玉里分院並未設置開刀房;不過,外科醫師魏昌國卻認為:「外科醫師輪診可幫助病患找出病因,判斷是否有必要進一步動手術。況且本院和分院間有很好的轉診制度,馬上就能安排到本院進行手術。」

也是從鴻德醫院繼續留任的楊行樑醫師說:「感覺上,玉里分院比以前的鴻德醫院更有活力,也更有發展

的遠景。」

下鄉辦講座
認識疾病常保健康

醫療車穿梭在鄉間的羊腸小徑,下鄉的醫師上午進行醫學講座、兼作簡易檢查,下午就接著看診。一趟講座下來,往往會吸引一些檢查有異樣的民眾掛診。考量山區交通不便,村民又多為老者,玉里分院總是體貼入微地接送民眾到院就診。

來慈院服務甫一年的眼科醫師葉崇明,從元月到三月,走訪了卓溪鄉六個部落,「感覺那裏好像是另一個世界!」葉崇明說,義診的病患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白內障、青光眼的現象相當普遍,有些開刀後即可恢復視力,但有些已經嚴重惡化,卻還不知要就醫。

每週在玉里分院有三天門診的牙科醫師梁宏達,發現偏遠地區民眾普遍缺乏對口腔疾病的認知,因此打算下鄉教導正確的口腔保健常識。「在我的門診中有好幾位是因為牙齒不舒服來洗牙,結果發現他們的牙齒上出現白色凸起的斑點,經轉診至耳鼻喉科作進一步檢查,證實罹患了口腔癌。」

婦產科醫師謝瑞彬曾下鄉針對銀髮族婦女講解更年期後保健之道,對南區婦女普遍缺乏對更年期的認知感到印象深刻,「更年期婦女常出現的骨質疏鬆、失眠、熱潮紅及心血管方面等疾病,其實是可以靠藥物改善。」

「婦女是家庭的主幹,若健康或情緒上出現問題,很容易會影響到家庭的幸福。」謝瑞彬認為,婦科在南區很有發展的空間,辦講座也是希望引導怯於看病的婦女們就醫;若症狀嚴重者,則協助她們到本院做治療。

趁南下看診之便,謝瑞彬也從門診中蒐集到兩百多個病例,他正與慈濟醫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所合作,進行有關「原住民婦女更年期血中的卵巢荷爾蒙及腦下垂體荷爾蒙的濃度」之研究,希望將成果回饋病患。

「來到玉里分院服務,感覺與族人更貼近了!」護理長高翠萍說。前陣子在卓溪鄉古風村的眼科講座,就是由她聯絡促成,擔任村長的母親還義務充當翻譯,將醫師所講的醫學常識,逐句用布農族語複誦給族人聽。

在玉里分院,同高翠萍一樣是原住民身分的護理人員,不在少數。多場的醫學講座也都仰賴她們向族人通報,並隨行做翻譯。

「部落的年輕人大都往外去發展,留下的盡是老人和小孩,因交通不便,很多人生了病就隨便買成藥吃,往往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因此斷送生命。」住在卓樂村的馬春美,相當贊同玉里分院到原住民部落去辦講座,每有下鄉活動,她必定隨行參與。

「醫療下鄉對族人的幫助真的很大,以前他們不知道玉里分院有眼科,現在他們會主動來詢問分院還有哪些科,就醫的態度變積極了。」家住立山村的高俐

敏說,辦醫學講座有助於族人對玉里分院產生信賴感,她以眼科為例,現在的門診人次足足比從前多出一倍,就是個明顯的成效。

錢少事又多
回饋鄉里甘之如飴

「錢多、事少、離家近。」這句找工作的順口溜,對玉里分院的多數員工而言,除了「離家近」的條件符合外,餘則大相逕庭,但為何他們仍能用心投入工作呢?

「這裏是慈濟玉里分院,我是員工XX

X,您一個星期前有掛號,怕時間太久了您會忘掉,所以特別提醒您一下!」這是玉里分院體貼病患的一項作法。當初,管理室主任黃馨嬌提出這項構想,希望能降低未就診的人次,並增加與病人的互動關係,病歷組組長陳秀金卻想:「這種作法未免太矯情了。」

沒想到實施後,陳秀金的家人也蒙受其利。「我婆婆就曾接到分院的來電,通知她隔天記得去看婦產科;先生拔完牙回到家,護士也來電叮嚀他,如果還會流血或不舒服,可以再去給醫師看。」無形中,病人對醫院的認同感就產生了。因此,當陳秀金偶爾因工作忙碌而晚歸,家人也能體諒。

陳秀金說,現在打電話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有時當同仁才說出:「您好!這裏是慈濟玉里分院……」話還沒說完,對方就已知是怎麼一回事:「我知道,我明天有掛號,一定會去看病。」

布農族的高翠萍專長是急症護理。從前她在其他醫院的急診室服務時,曾眼見自己的原住民同胞,因為沒錢就醫,以致院方在治療上不是很積極,讓她覺得很難過;甚至在小時候,她就常目睹自己的親友,因重病無法及時送醫而往生。這些都成了她難以抹滅的深刻記憶。

「以前在其他醫院服務時,我都會定下離職的時間表,來到慈濟玉里分院後,我卻沒想過這個問題。」高翠萍說,玉里分院相當注重人性化的照護,讓她很願意竭盡所能貢獻所長。

夫家在太平村、娘家住中平村的金美貴,就常利用下班後,順便幫族人把藥領回去;很多部落的老長輩生了病,也會來詢問她該掛哪一科,並請她幫忙掛號。「雖然分院有語音掛號服務,但老人家不習慣聽錄音。」對於有機會幫族人服務,她感到很開心。

不論是客家籍的陳秀金,還是原住民籍的高翠萍、金美貴、馬春美和高俐敏,都覺得玉里分院讓她們感到很貼心。「與其說是我們在付出,還不如說是分院在回饋我們,讓我們這些在地人感到很光榮。」陳秀金有感而發地說。

這也就是為什麼,玉里分院的工作人員雖不及四十位,工作量又遠比規畫的人力多出很多,他們卻依然甘之如飴。

「慈濟文化就是要無我、無私地付出,這跟天主教的精神很像,同樣都是在為社會、為人群服務。」高翠萍說,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但她覺得玉里分院讓她有回到家的感覺。她是待定了!





▲千江映月

大家長與管家婆

◎撰文/黃秀花

〈玉里分院一周年〉

院長王志鴻和管理室主任黃馨嬌絕佳的合作默契,
為玉里分院打下了穩固的根基。

早上七點半,一位挽著慈濟頭、身著整齊制服的女子,總會站在慈濟玉里分院門口,一一向來就診的民眾道「早安!」她就是玉里分院管理室主任黃馨嬌。

而他,固定於每週五現身分院,一進門就從急診室、掛號處、藥局,然後步上二樓的管理室,再上三樓的護理站,沿路向工作人員打招呼。他就是玉里分院院長王志鴻。

一個沈穩踏實、一個精明俐落,一掌醫療方針、一管醫務推展,王志鴻和黃馨嬌兩人合作無間、攜手互助,這一年來,已為玉里分院在花蓮南區打下了穩固的根基。

結合在地醫療資源

「玉里分院在地方扮演的是高層次的聯合門診中心。」王志鴻說,從本院輪派南下玉里的都是資深、臨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從專科再擴增細分次專科,門診類別可說是相當專門且多樣化。

「例如,內科又細分出心臟內科、腸胃內科等;許多症狀不明顯的疾病,透過專科醫師的診斷,很快就能找出病因,及早做治療。」王志鴻說,如此堅強龐大的醫師陣容,自然對南區民眾的健康更有保障,就不需再大老遠跑到花蓮去就醫了。

不過,他也坦承,目前分院有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儀、心電圖等設備,但像腸胃科患者常照的內視鏡,以及心臟內科所使用的多功能超音波,受制於分院空間有限而無法進駐。

為了彌補這項不足,王志鴻主動找上附近開業的柯龍吉醫師合作,授予兼任主治醫師聘書,請他協助有需要的病患做胃鏡檢查。「慈濟成立分院是站在尊重生命、服務病患的角度,與當地的醫療資源做結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對剛啟業、特別著重急重症醫療的慈濟關山分院,王志鴻表示,玉里到關山僅四十分鐘的車程,兩家分院可相互聯手,為南區建構一完整的醫療網。

「玉里分院以各科聯合門診為主,關山分院著重在外科和骨科手術,以後玉里有需要開刀的病人,便可就近送到關山分院。」王志鴻認為,若能妥善運用玉里和關山分院的醫療資源,必然更能落實對南區病患的照護。

營造溫馨就醫環境

專精於心臟科的王志鴻,大半時間必須待在花蓮本院看診及做心導管手術,有關玉里分院的醫務推展,便交由管理室主任黃馨嬌擔大任。

從慈院護理長轉任到分院管理室主任,面對著多數鴻德醫院留下的舊員工,黃馨嬌坦承剛開始對自己的角色扮演很不適應。「當時,員工教育訓練才一天,新分院的作業系統也與鴻德醫院大不相同,很多人都跟我說做不下去了,還有醫師和護士的配合問題也亟待解決。第一個星期是在混亂中度過的。」

為了重建分院新秩序、將慈濟精神融入員工身上,於是黃馨嬌開始推行禮貌運動。「第一階段是內部組與組之間的比賽,第二階段擴及到由病患和家屬評分,結果成效還不錯,服務品質提升許多。」

黃馨嬌說,志工就像是玉里分院的「耳目」,很多問題都靠他們發掘出來。所以,每天下午一點半,她固定召集各單位主管和志工一齊開會,針對當日發生的事,做檢討及改進,這就是「午餐會報」的產生。

一番勵精圖治,玉里分院果真脫胎換骨,展現出不同的風貌。在員工士氣逐漸提升、院內氣氛日漸和諧的情況下,黃馨嬌思及將觸角伸向外界,於是她和總務組組長王文健帶著醫護人員開始下鄉探路,尋求與鄰近各鄉鎮的老人會和婦女會合辦醫學講座,甚而深入原住民部落進行健檢和義

診。

「分院既然立足在玉里,就要走出去和民眾互動,讓他們知道慈濟玉里分院願意扮演醫療守護者的角色,負責照護他們的健康。」黃馨嬌定下了工作目標:第一年以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為宗旨,讓病患到醫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第二年則朝向社區扎根,做好在地醫療。

妳辦事,我放心

事實上,從去年八月病房開設,煮湯圓慶祝;到調配紅棗、枸杞和黃耆三種中藥熬出的「無量歡喜茶」,請病患及家屬享用;乃至於耶誕節的員工耶誕帽創意比賽及元宵節的燈籠創作競賽,無一不為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加分。因此,在玉里分院未滿一周年,即達到預期的目標。

預計第二年朝向社區醫療發展的目標,自去年十二月起就已陸續展開,從婦產科到眼科講座,從玉里、富里、瑞穗到卓溪,甚至遍及卓溪鄉的六個原住民部落。黃馨嬌特意安排原住民籍護理人員隨行做翻譯,讓她們回歸部落為自己的族人服務。結果回響良好,就有村民主動要求希望能舉辦有關「痛風」的講座,教導他們如何保健及對治疾病。

「小醫院有小醫院的經營方式,雖然在硬體設備上無法達到盡善盡美,但在軟體照護上要讓病患覺得很溫馨。」黃馨嬌說,現有的院區在過去鴻德醫院就使用了三、四十年,建物已顯老舊,空間也不足,無法容納更多的設備。不過,在可能的範圍內,還是要盡力做到讓病患及家屬滿意。

「用心的女人最美!」對管理室主任黃馨嬌的表現,王志鴻院長忍不住要如此讚美。尤其是她和住新加坡的丈夫長期分隔兩地,即使丈夫來玉里看她,她還是放不下工作,甚至帶著丈夫一起做事。

對於王志鴻的美言,黃馨嬌也稱讚他:「王院長是最沒有架子的主管,就好像飽滿的稻穗般地謙卑,他對員工尤其疼惜,常常自掏腰包贊助活動。」

由此可見他們的合作默契,就拿三月十四日開辦的中醫門診來說,黃馨嬌聽到民眾的心聲立刻向上反應,王志鴻考量可行,應了聲「好」之後,就實現了,彷彿是說「妳辦事、我放心!」




▲千江映月

關山第一所醫院

◎撰文/張端容

〈關山分院啟業了〉

在居民長久的企盼下,
台東關山鎮終於有了第一家醫院。

【先添佳話】

「當我看到那輛車正面直衝過來,根本來不及反應,『碰!』的一聲,我已經飛出去了!」家住台東縣池上鄉,服務於台東關山分局的警察林金勇,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早上八點,騎摩托車上班途中,在花蓮德高陸橋上與一輛轎車對撞,當場整個人彈了出去。

林金勇至今仍心有餘悸地表示,摔倒地上的一剎那,腦筋一片空白,當他想站起來時,竟發覺雙腳無力且下半身沒有知覺,這才驚覺可能兩腳已經斷了。

意識模糊中,他聽到有人前來協助,並告訴他:「我們是慈濟醫院的護士,剛好路過這裏要到關山,可是車上沒有急救器材,只能幫你做簡易的救護,你忍耐一下,我們會等到救護車來再離開。」一聽到是「慈濟」,林金勇一顆恐懼的心頓時安定許多,不知不覺便昏了過去。醒來時,發現自己已躺在台東的一家醫院。

在醫院躺了三天,傷勢並未好轉,摔斷的雙腿竟發腫、變黑,來探望的親友們見狀,便建議他們:「再拖下去恐怕得截肢了,還是趕快轉往花蓮慈濟醫院!」夫妻倆決定馬上轉院。

「之所以決定這麼快,主要是因為在車禍當時,慈濟護士貼心的救助,讓我很感動。」林金勇微笑著說。

轉往慈濟醫院的第二天,重新徹底檢查一番,這才發現,由於車禍的重擊力,造成他嚴重的內出血,上半身主動脈破裂、膝蓋骨頭破碎,以及右大腿嚴重開放性骨折,全身上下僅剩頭部維持完好。「幸好轉到慈濟醫院,否則還不知道我的傷勢這麼嚴重。」

林金勇在慈院度過整整兩個

多月,期間動過無數次手術,術後全靠林太太一人不眠不休地細心照料。由於家住池上,距花蓮尚有兩個小時的車程,林太太只好以醫院為家,星期六、日再回家照顧孩子,或把孩子帶來醫院探望爸爸。不過她表示,孩子來到醫院卻生病了,她不敢再帶來,只好增加往返的頻率,來醫院兩天、回家兩天,兩個月來都是這樣奔波著。

因此,當他們得知慈濟醫院要在關山設立分院時,真是滿懷期待,計畫就近轉至關山分院。

「說起來真是有緣,從台東轉來慈濟醫院後,又遇見了那天為我急救的護士!」林金勇表示,來到慈院的第二天早上,有位護士一進病房就主動過來問他,是不是那天在陸橋上出車禍的警察?他才猛然想起:「喔?妳就是那天為我急救的護士囉!」兩人哈哈大笑,還成了好朋友。

原來,那天為他急救的護士陳雅芳,是關山分院的醫護群之一,當時服務於慈院二五東病房。

與慈濟的這一段特殊因緣,林金勇說,為了答謝醫師和護士們,他準備要給大家一個驚喜,至於是什麼樣的驚喜?他神祕兮兮地笑著說:「等我出院的那一天才能講啊!」

看來,關山分院尚未啟業之前,良好的醫病關係已添上佳話!

【一個期盼】

「目前東部地區很缺乏呼吸照護中心,我們相當期盼慈濟關山分院能夠給予協助,或許我的孩子會是受惠的第一人。」黃愉琇語重心長地說。

七年前的一個夜晚,黃愉琇起床餵四個月大的女兒喝奶,發覺孩子突然呼吸窘迫、無力,幾乎快要窒息,夫妻倆嚇得趕緊將女兒送往台東馬偕醫院急救。所幸保住了性命,卻從此得靠呼吸器才能存活。

醫師告訴他們一個聽都沒聽過的病名--「遺傳性退化性肌肉神經病變」,只曉得和基因方面有關,目前在醫學上幾乎無法預防、治療,是一種罕見的病例。

由於病例特殊,一星期後,院方建議他們轉到台北馬偕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三個月過後,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也查不出真正的病因。由於工作都在東部,家住台東關山鎮的他們,決定將孩子再度轉回台東馬偕醫院。

為了能夠醫好女兒的病,他們幾乎跑遍全台大小診所、醫院,試過所有中醫、西醫的治療方式,仍舊於事無補。兩人只得不時奔波於關山、台東市之間,雖心力交瘁,但無怨無悔。

戴文達說,由於肌肉嚴重萎縮,從兩歲開始,女兒的肌肉就不會動了,四肢、身體也都停止了成長,只剩頭能轉動,連言語也無法表達,幸好臉部的表情還算豐富,即使只是一點點臉部肌肉的浮動,夫婦倆都感到萬分的欣慰與歡喜。這也是多年來他們堅持不放棄的原因。

一晃眼,七年過去了;這七年來,孩子一直在加護病房靠呼吸器維持生命。當他們得知慈濟醫院將在關山設立分院的訊息,顧不得醫院仍在工程中,便殷切地前往詢問院內的種種設備,以及啟業時間。

「孩子不可能好起來了,我只求能有一個安心養病的地方,讓她度過生命中最後的幾年……」戴文達、黃愉琇夫妻倆語氣哽咽,忍著即將奪眶而出的淚水訴說著。

「她真的是個好孩子,只是活得很苦!我只期盼她能在關山安享她人生最後幾年……」黃愉琇再度潸然落淚。

在了解戴家夫婦的想法及期望後,慈濟關山分院表示,將會協調呼吸治療師盡全力協助戴小妹妹。

「雖然孩子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呼吸治療中心,但我還是很高興聽到慈濟要在關山設立分院的消息。因為,彷彿又燃起了一絲希望!」戴家夫婦展露笑容地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