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出的歡喜,上工去!
◎撰文/黃秀花
【生活在大愛村】
地震後三個多月,楊先生工作的電鍍廠終於復工了,
聾啞的他比手畫腳地告訴我們這個好消息!
楊先生雙手在空中比畫了好一會兒,小女兒這樣告訴我們:「爸爸說,他以前上班的電鍍廠已經復工,他又有工作可做了;肝病的檢查結果也已經出來了,是B型肝炎,不過不要緊,只要按時吃藥就好了!」
地震過後三個多月,隨大里慈濟人進行發放時,聽到楊家夫婦復工的消息,不禁為他們正逐步邁向重建而感到欣喜。
重擔一肩挑
楊家夫婦皆為聾啞人士,三個孩子分別就讀高二、國三及小四,還有一位高齡八十二歲的曾祖母與他們同住。位在遠見大樓的住家倒塌後,他們一家人就借住到大里樹王路的弟媳家。
初次與楊家人接觸,是和師姊帶著楊家長子阿明去拜託從事法律工作的師兄,協助解決他父親的負債問題。才剛領到政府補助的全毀屋二十萬元慰問金,他們就急著償還債主部
分欠款。
外形高挑俊秀的阿明是高二學生,看來要比同年齡的孩子來得早熟,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每週到速食店打工兩天;即使家境不如人,卻未因此挫了他樂觀進取的天性,據說他在學校是籃球校隊,鋒頭健的很!
由於父母皆無法言語,很多事都必須阿明出面處理,才十八歲的年紀卻要承擔超乎年齡所能及之事,對他而言實是一大考驗;師兄姊就是見他乖巧又懂事,才熱心居中協調,最後借貸雙方總算取得了共識。
住進大愛村
九二一地震造成中部地區房屋倒毀嚴重,很多工廠廠房也無法倖免,楊先生工作的電鍍廠就為此停歇了好幾個月,這期間全家經濟僅靠楊太太在支撐。
楊太太在一家木材工廠工作,每天清早得從大里騎一個多鐘頭的摩托車,風塵僕僕地趕到豐原上班,月薪僅兩萬元,扣除固定償還債主的利息一萬兩千元後,已所剩無幾。
原是一家經濟支柱的楊先生,這幾年不斷為肝病纏身所苦。先是慢性肝炎,幾年前突然暴發成急性,阿明為照顧生病的父親,曾忍痛休學一年,後來父親健康狀況逐漸好轉,他才恢復上學。
一場地震,不但震毀了他們的家園,也震亂了他們的生活秩序。功課不錯的阿明為處理災後的繁瑣事務,經常向學校請假,最後連導師都對他提出警告;楊先生則因工作無著,心情常處於低落狀態,夫妻倆一度還曾因溝通不良而吵架。
去年十一月底,他們住進了大里大愛村,生活暫能獲得安定。祈福晚會當天,我特意到楊家拜訪,楊小妹正抱著愛犬玩,楊家夫婦外出不在,重聽的曾祖母和楊家老二則靜靜地坐在客廳裏看電視,未久,見阿明一臉疲憊地從房間走出。
「怎麼一付愛睏的樣子?」
「昨天晚上熬夜看書!」阿明邊打哈欠邊說:「期中考快到了,我之前脫課太多,不加緊用功就讀不完了。」
師姊看在眼裏,只能疼惜地慰勉他幾句,讀書之事也實在幫不上忙。
比手兼畫腳
這次,隨同師兄姊到楊家發放慰問金,阿明不在,聽家人說他到同學家做功課。一向都由他適時地扮演師兄姊與父母間的溝通橋梁,這回就落到其他兩位弟妹身上了。
「天氣變冷了,妳騎車到豐原上班,要多加些衣服,才不會著涼!」「會的!我會多穿些暖和的衣服!」「家裏棉被夠不夠?」「被子很多,你們不用擔心!」
看著師兄姊竭盡所能將平日學得的手語使出,雖不全然比得正確,卻很有耐心地與楊家夫婦一來一往地比畫,實可謂「無聲勝有聲」。
楊家夫婦雖不能言語,但從他們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即可知他們已感受到陣陣的暖意;楊先生並要女兒傳達他上班的工廠已經復工的消息,師兄姊聽了也不禁一陣歡喜。
下個月,楊家夫婦就都有了固定收入,雖然仍有負債在身,之前的房貸也還未繳清,不知何時才能擺脫貧窮?五年?十年?或許等孩子長大吧!也因此,師兄姊一再地鼓勵楊家孩子要用功讀書。偶然曾聽阿明談起,希望畢業後能考上國立的技術學院,但願他的心願能成真!
▲九二一地震後
心中有了綠意--國姓大愛村
◎撰文/莊淑惠
【生活在大愛村】
老奶奶悠閒地坐在門簷下、媽媽在屋外晾衣服、
小孩騎著嘎嘎作響的三輪車……
因地震而裸露的山表,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晰
生活在大愛村重新開始,綠意也將在山頭慢慢滋長起
九二一地震,九份二山走山災情讓具有山城之美的國姓鄉一夕成名……
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底、寒流來襲之際,一百二十戶村民搬進慈濟在國姓鄉長豐、乾溝、福龜與石門四村興建的大愛屋……
未來兩年後,當村民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國姓鄉鄉長李增泉期盼將大愛屋轉型為觀光休閒民宿,重新開發國姓鄉的觀光美景。
老校長的隱憂
「我是南投縣國姓鄉鄉民,一位退休校長。國姓鄉大部分鄉民都在貧瘠土地上
討生活,有很多人因無土地耕植而靠臨時工過日子。震災後,房屋倒塌了,做零工的機會也減少了,生活倍加艱辛,孤兒寡婦尤甚。目睹鄉親境遇,真是感傷不已……」
乾溝大愛村住民--前乾溝國小校長覃鋒,住在國姓鄉二十幾年,對這塊土地有著血濃於水的感情,他擔心一無所有的災民因為貧困,無法讓子女繼續接受教育,因此在去年十二月寫了這封信,給認養國姓鄉重建工作的台北市市長與副市長。
地震震垮乾溝國小七十間教室,也毀了覃鋒的家。搬進大愛屋後,覃鋒本來也想寫信感謝慈濟,但身體一直還沒恢復健康,常得進進出出醫院。「很感謝慈濟在我們一無所有時,給我們蓋這麼好的房子,我常告訴村民要懂得珍惜。」
海南阿嬤的歡喜
「阿嬤,住在帳棚三個月,您怎麼生活?」
「偶爾剪剪香菇,收入很不穩定。前幾天寒流來時感冒了,一直都沒有好耶,現在還在流鼻涕,不過我還是每天出去做環保,看到地上有空罐、寶特瓶,不撿起來手癢癢得很難過。」
今年七十四歲的陳林美華,二十一歲時從海南島來台定居,人稱「海南阿嬤」,在國姓做慈濟環保志工已經三年了。
地震後這三個月,海南阿嬤住在國姓國小的帳棚裏,每天仍外出回收資源,有人看她年紀這麼大了,告訴她:「阿嬤,您攏沒厝住了,那還有時間出來做環保!」海南阿嬤卻說:「我做環保心情才會快活,身體才會愈勇健啦!」
如今海南阿嬤與兒子一起住在大愛屋,有空就到社區附近回收資源。
「阿伯,住這兒好,還是山上好?」
「住這兒好,這裏熱鬧。如果可以,真想把這房子買下來呢!」在山上務農的黃文秀,與太太、兒子三人
從山上工寮搬到大愛屋,「長豐村住民多數從事務農工作。地震後山上土地都出現裂縫,收成少,價錢也不高。」
六十三歲的黃文秀,白天到山上種植檳榔與檸檬,晚上回到大愛屋。「以前住在土角厝,很少曬到太陽,現在住木屋覺得較舒服,採光很好。」溫暖的房子,讓他臉上流露出真情的喜悅。
楊桃園變慈濟村
福龜村二十八戶大愛屋原是一片楊桃園,震後土地缺水,楊桃收成不好,林守國的弟弟林首都便將地借給慈濟蓋大愛屋。「地震震倒了房子,還好沒震壞我的地,慈濟幫我們蓋房子,大家才都有房子可以住啊!」
本來在舊房子前面搭帳棚的林守國表示,「搬進來前十天,有天凌晨氣溫降到約四度,我、兒子和七十七歲的老母親都冷得睡不著。現在住進大愛屋,就不怕寒流來了。」
林守國妻子的親戚房鳳奇夫婦也住在大愛屋裏,兩夫妻都已八十高齡,個性相當開朗、樂觀。提到地震,房老太太說:「我十六歲時住在東勢,后里親戚經歷了墩仔腳大地震;這次我自己真的遇到大地震了,好可怕喔!多謝大家來為我們收驚,師姊看到我就說:『阿嬤,免驚、免驚!』」曾被自己房子壓住的房老夫妻,笑容滿面地描述震後心情。
全家一起吃晚餐
「走進大愛屋,家的溫馨感覺再度浮現。過去三個月,生活好像無根的浮萍,很渴望全家能一起享受一頓晚餐,那種心情就像潘美辰的一首歌--好想有個家!」
地震後,石門村國姓國中的教室和宿舍全倒,負責學校重建工作的訓導主任劉耀桐,帶著一家四口棲身於學校活動中心控制室,「搬進大愛屋後,女兒高興地說,終於可以不用吃便當了!」
石門大愛村因緊鄰國姓國中,住有十位教職員、二十八位學生。國姓國中校長與劉耀桐正規畫一些回饋居民的活動,例如帶領學生從事社區環境整理、請老師晚上到村裏圖書館陪學生溫習課業……
「雖然這個社區是暫時的,但住民有義務與責任去協助社區環境、衛生與安全,我們希望將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延伸到社區,讓學生藉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更懂得珍惜這片土地。」
一月二日,劉耀桐帶著家人參加慈濟舉辦的祈福晚會,在點燃手上燭火的剎那間,他深深體會,「知足常樂!只要以樂觀開朗的心去適應環境、改善環境,必能開創嶄新的人生!」
還要再回山上去
以前從事造林工作的韋炎龍,全家深居北港村山區,地震後房子雖沒有損傷,但地層滑動,唯一的飲用水源--山泉水也消失了,與外界聯繫的公路常有土石崩塌,擔心孩子上學安危,因此下山搬進大愛屋。「慈濟的房子蓋得很細心!雖然住慣了大房子,但這裏感覺也很好,很人性化。」
地震時,韋炎龍全家曾受困在山區,當時太太抱著幼子,他與大兒子在半山腰挖路,二兒子則拿著鏡子反射光線向空中的直昇機求援;有一段日子,他們都是靠空投物資維生。「人生總有逆境,我認為人應該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我們。」
韋炎龍的很多朋友在地震後對人生產生消極想法,但他認為,人生本來就有起有落,就像上山總會下山,下山後還可以再上山。
「兩年後,若山上的山泉水恢復,路況也改善,我們就回去重建家園!」夫婦倆樂觀地表示。
暖暖冬陽遍灑在國姓鄉的大愛屋上,一百二十戶住民有了遮風蔽雨的家,未來的生活,會是充滿希望與期待的。
☆國姓大愛村小檔案:
位於南投縣國姓鄉長豐、乾溝、福龜、石門四村的慈濟大愛屋,共一百二十戶。前三村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啟用,八十四戶住民遷入;而十二月十日動工的石門村工地,共動員兩千多位志工在寒風冬雨中連日趕工,於十二月二十六日竣工。
▲九二一地震後
開啟希望藍圖--建築師與新學校
◎撰文/李委煌
【打造希望】
截至元月下旬,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援助中部災區傾毀學校重建,已超過四十三所,學生總數達四萬五千多人。
為協助慈濟實現打造災區教育希望的理想,超過十五家建築師事務所全力投入;在分頭進行設計的過程裏,蘊釀出一股「為善競爭」的驅力。
從這些建築師積極的溝通與設計創意中,我們看到了災區教育未來的「希望」曙光!
本刊將陸續透過數位建築設計者,帶領讀者進行一場「希望之旅」!
慈濟「希望工程」援建學校一覽表
製表日期:2000/1/20
┌───┬───┬─────┬───┬──────┐
│ 縣市 │鄉鎮別│ 校名 │ 學生 │建築師事務所│
├───┼───┼─────┼───┼──────┤
│ │ │集集國中 │ 327│大元 │
│ │集集鎮│ │ │ │
│ │ │集集國小 │ 194│大元 │
│ ├───┼─────┼───┼──────┤
│ │ │中寮國中 │ 290│大元 │
│ │ │ │ │ │
│ │中寮鄉│爽文國中 │ 126│大元 │
│ │ │ │ │ │
│ │ │至誠國小 │ 50│黃建興 │
│ ├───┼─────┼───┼──────┤
│ │魚池鄉│東光國小 │ 112│黃建興 │
│ ├───┼─────┼───┼──────┤
│ │ │福龜國小 │ 160│黃建興 │
│ │ │ │ │ │
│ │ │※國姓國中│ 388│規畫中 │
│ │ │ │ │ │
│ │國姓鄉│※國姓國小│ 521│規畫中 │
│ │ │ │ │ │
│ │ │※北山國小│ 257│規畫中 │
│ │ │ │ │ │
│ │ │※北港國中│ 173│規畫中 │
│ ├───┼─────┼───┼──────┤
│ │鹿谷鄉│※鹿谷國小│ 360│規畫中 │
│ ├───┼─────┼───┼──────┤
│ │ │中興國中 │ 1,594│郭勝書 │
│ │ │ │ │ │
│南投縣│ │南投國小 │ 1,842│許常吉 │
│ │南投市│ │ │ │
│ │ │※南投國中│ 2,500│規畫中 │
│ │ │ │ │ │
│ │ │※漳和國小│ 693│規畫中 │
│ ├───┼─────┼───┼──────┤
│ │ │※社寮國小│ 214│規畫中 │
│ │ │ │ │ │
│ │ │社寮國中 │ 215│張文明 │
│ │竹山鎮│ │ │ │
│ │ │竹山國小 │ 1,351│許常吉 │
│ │ │ │ │ │
│ │ │延平國小 │ 784│張文明 │
│ ├───┼─────┼───┼──────┤
│ │ │埔里國中 │ 1,850│新雄 │
│ │ │ │ │ │
│ │ │埔里國小 │ 2,826│新雄 │
│ │埔里鎮│ │ │ │
│ │ │大成國小 │ 602│丁達民 │
│ │ │ │ │ │
│ │ │大成國中 │ 1,415│丁達民 │
│ ├───┼─────┼───┼──────┤
│ │ │中原國小 │ 788│鴻範 │
│ │ │ │ │ │
│ │草屯鎮│旭光國中 │ 1,183│沈祖海 │
│ │ │ │ │ │
│ │ │※僑光國小│ 810│規畫中 │
├───┼───┼─────┼───┼──────┤
│ │ │※太平國小│ 2,200│規畫中 │
│ │太平市│ │ │ │
│ │ │太平國中 │ 1,864│沈祖海 │
│ ├───┼─────┼───┼──────┤
│ │ │塗城國小 │ 3,700│許常吉 │
│ │ │ │ │ │
│ │大里市│大里國中 │ 1,171│黃建興 │
│ │ │ │ │ │
│ │ │瑞城國小 │ 2,318│黃建興 │
│ ├───┼─────┼───┼──────┤
│ │ │五福國小 │ 246│何友鋒 │
│ │ │ │ │ │
│ │霧峰鄉│霧峰國小 │ 2,023│何友鋒 │
│台中縣│ │ │ │ │
│ │ │※桐林國小│ 102│規畫中 │
│ ├───┼─────┼───┼──────┤
│ │ │東勢國中 │ 2,340│鴻範 │
│ │ │ │ │ │
│ │東勢鎮│東勢國小 │ 2,356│曾啟川 │
│ │ │ │ │張甡壽 │
│ ├───┼─────┼───┼──────┤
│ │ │石岡國中 │ 434│吳金福 │
│ │石岡鄉│ │ │ │
│ │ │石岡國小 │ 480│吳金福 │
│ ├───┼─────┼───┼──────┤
│ │豐原市│豐東國中 │ 2,929│鴻範 │
│ ├───┼─────┼───┼──────┤
│ │新社鄉│新社國小 │ 605│潤泰 │
├───┼───┼─────┼───┼──────┤
│ │番路鄉│民和國中 │ 403│劉瑞豐 │
│嘉義縣├───┼─────┼───┼──────┤
│ │民雄鄉│大吉國中 │ 297│張世鐘 │
├───┴───┴─────┴───┴──────┤
│合計:43校,45,093名學生 │
└────────────────────────┘
◎註:※為慈濟受教育部委託重建之學校,共十一所
資料提供:慈濟希望工程專案小組
▲九二一地震後
請把夢想說出來--大元建築師事務所
◎撰文/李委煌
【打造希望】
「請把願望都告訴我……」姚仁喜鼓勵學校發揮想像
描繪希望的藍圖
而他期許自己是天使
努力讓這一個個願望實現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相信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台灣人普遍都有這種想法;同樣地,『我們建築師能做些什麼呢?』除了派員前往災區協建組合屋外,我也跑了好幾個山地部落去問:『我能幫忙做些什麼?』」
曾在民國八十八年陸續榮獲「傑出建築師獎」、「台灣建築師獎」、首屆「遠東建築獎」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姚仁喜,震災後,立即在事務所內召募了一組志願人力,前往災區協建組合屋及協助危樓鑑定工作;而這支愛心隊伍,後來也成了慈濟希望工程的主要設計團隊。
團隊成員之一江之豪說:「接下慈濟希望工程案,其實也打亂了我原本的規畫!」本來已打算請兩個月長假進修,但篤信基督的他心裏很清楚,若缺席了這次災後校舍重建工作,今生一定會後悔!
於是,江之豪放棄了休假,承擔
起大元「認領」的南投中寮、爽文、集集三所國中和集集國小四校重建案設計之責。
用愛與關懷來興建
「未來這些學校要用『愛』與『關懷』來興建!」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的這句話,重重地撼動了姚仁喜的心,他立刻抄入隨身筆記本,「這種發心,不正是眾力匯聚、共同投入希望工程的動機嗎?」
他回想十多年前設計的薇閣小學,正是包含了愛與關懷的投入。當時他花許多時間待在工地,與校方、工人密切互動,甚至還跑進教室請學生畫出理想中的學校;孩童的內心世界,勾勒出他對校園的構思。
「人人都是設計的參與者。」姚仁喜說:「當時有位水泥工洗石子洗得很棒,很以學校的工程品質為傲,他說,以後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讀這個學校。」令姚仁喜感動的是,日後全體師生都很照顧學校環境,因為大家都認同環境是所有人共同經營的,而非設計者一人獨立完成。
「當大家共同一心投入時,一定會為工程挹注愛與關懷的品質。就像慈濟的希望工程,一開始就在充滿愛的氛圍下逐步成型。」為了讓校方對建築師能有多些了解,姚仁喜除了邀約他所負責四所學校的重建小組人員北上參觀事務所外,也帶大家親蒞薇閣小學,觀摩學校的空間配置與使用情形。
重視人性基本需求
「我們蓋過很多很貴的大樓,現在,我們必須設想的是--如何蓋出便宜且有品質的房子?我想,這並不衝突。」江之豪表示,相對於過去所接觸的設計案,這次大元建築師事務所承接的四所中小學,都是規模很小、班級數很少的學校。
姚仁喜以「直觀」來詮釋他的設計理念--「直接」去掌握空間與環境的狀況。例如南投多山,如何融合這樣的自然環境、如何留下大樹、如何兼顧走廊與樓梯功能與趣味等,都可以是「設身處地」後所產生的「直觀」。
「直觀根植於人性。」姚仁喜相信,「設計一棟房子若能照顧到人性基本需求,使用者在這樣的空間生活,自然會與環境激發出正向的氣氛。」
「這樣的人性是超乎文化、宗教的。就像去國外旅行,看到中世紀歐洲建築、或是尼泊爾寺廟,不論懂不懂建築或歷史的人,總會有一分感動。」姚仁喜表示,只要能把這種感覺做出來,一定會獲得共鳴。
江之豪也認為,每個案子的特殊需求、特殊困難與特殊解決方式,其實不脫人的基本需要;這與慈濟重視人與空間互動、不拘泥於固定形式的態度非常相似。例如慈濟對通風、採光的重視,就是著眼於人的基本需求。
順應自然的建築觀
除了滿足校方使用需求,建築師更應有理想的設計遠景,江之豪表示,大元建築事務所希望在每個設計案中,都能設計出兼具需求與品質的建築。
「建築不該只是一棟冰冷硬體,而是一群人與環境的關係。」江之豪認為,建築與環境需要透過一種過程將之具體化。
他舉校園腹地廣大的中寮國中為例,配合校方希望發展成為全南投縣露營中心的理想,於是他們將位於台地的中寮國中設計成森林學校,遠遠望去,就像是森林中的一座城堡;相對於山頭四周遍布的檳榔樹林,也有環保教育的意義。
中寮國中校長陳聰連相當贊同這樣的設想,決意要大量栽植中寮鄉土產的肖楠樹、相思與苦戀等本土原生植物,作為將來鄉土教育的一項資源。
校園若缺乏樹木,自然就少了些生機,在慈濟的希望工程裏,證嚴上人相當強調老樹木的保留;也就是說建築物應盡量避免破壞老樹,而非遷移老樹來配合建物。
就呈現校舍歷史感而言,姚仁喜認為「自然感」是最重要的。「樹木讓校園顯得有生命力、有希望!」當年姚仁喜設計的薇閣小學,校園的幾棵榕樹就「主導」了空間的發展:為配合彎曲生長的大樹,他將四層樓教室設計成階梯狀,好順應榕樹的「自然」發展;因為這樣不但可以留存校園歷史,也是尊重生命的啟發。
挖掘想像,實現夢想
「請把你們的願望都告訴我,把所有需求列出來……」姚仁喜自信、幽默地表示,「我們希望把人們的『想像』挖掘出來;而自己就像是來
完成人們願望的天使,努力使大部分業主的願望都可以實現;當他們實現願望的同時,我們的理想也會跟著實現!」
在姚仁喜的觀念裏,「設計」並非建築師「創造」出來的,「我們比較像是考古學家;以設計學校而言,其實那學校本來就存在了,我們只是順應自然,小心將它的原型發掘出來。」
集集國小校長簡泗淵說,該校位於集集鎮中心,有名的集集小火車從一旁駛過;為顧及觀光特色與鐵路味道,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便將「枕木步道」規畫入校園當中,並以石板建材為主來構思庭園設計。
「他們設計的學校就像公園,孩童會愛到學校來、也會愛讀書!」簡泗淵相當喜愛這樣的設計風格,也提供建築師許多集集鎮文化的構想。
江之豪認為,建築設計的過程裏,不只需要創意,更重要的是「讓人滿意」;尤其是慈濟的希望工程案,如何在各方間取得設計的共識,無疑是一大挑戰。
回憶當初剛接下慈濟希望工程案時,江之豪本著「實際」的想法,想用最快時間援助學校重建即可;「沒想到上人卻站在更理想的角度,希望我們設想一個『百年大計』的校園,他在大方向上給予我們很多引導。」
江之豪強調,上人眼光很遠大,「要做就要做最好」,像這樣「大膽」的風格理念,讓彼此的溝通並沒有太多困難。或許這也是參與希望工程的十多家建築師事務所中,大元建築師事務所是最早與學校、慈濟取得共識的原因。
▲九二一地震後
給學童的禮物--黃建興建築師
◎撰文/李委煌
【打造希望】
負責的五校分散在台中、南投兩縣四個鄉鎮,
必須經常由宜蘭奔波往返,
黃建興說:「辛苦是必然的,但卻不會痛苦……」
行經山多海拔高的南投縣魚池鄉,天空開始灑落起綿綿細雨,建築師黃建興一路從宜蘭駛來,體嘗到南投縣山區陰霾濕重的氣候。這兩天,他帶著事務所建築師一行四人,握著方向盤、手持地圖,彎曲繞行於陌生的中寮、魚池、國姓、草屯等鄉鎮之間。
黃建興從原先接下的台中縣大里國中、瑞城國小兩校,到目前增加的南投縣至誠、東光與福龜三所國小,在協助慈濟希望工程的十五家建築師事務所中,他的所內設計成員只有少少七、八位,卻「認領」下最多的學校!於是乎,「奔波」成了他的必然。
循著地圖找校趕路
「剛接下這分責任時,連學校位置在哪兒、受損情形如何都不知道!」當黃建興親蒞學校勘察,才發現實際毀損情形與心中估計相去甚遠,他了解未來設計的困難度與挑戰性,將比預期高上許多。
三、四年前,黃建興以蘭陽女中設計案獲得《建築師》雜誌佳作獎,隨即應慈濟之邀到花蓮參觀慈濟醫學院與慈濟護專,以為未來慈濟中、小學校園設計給予意見;九二一地震後,慈濟再度邀請他參與災區中小學重建,他當時一口就答應了,並承諾完全配合!
性情頗具理想特質的黃建興,長年來接案往往不太考慮利潤問題,所以慈濟援建災區校園計畫,他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這兩、三個月來,整個事務所人員幾乎全投注在慈濟希望工程裏了!」除了慈濟的五所,黃建興受委任,承擔起水里鄉另一所國小的設計工作。
事實上,在故鄉宜蘭開業二十多年來,黃建興尚未接過外地的校園設計案。為與校方、慈濟溝通設計理念,他三天兩頭奔波於宜蘭與中部災區、花蓮之間;而宜蘭到這兩處皆不便搭乘飛機,循著地圖找校趕路,往往花去他們不少時間。
對散布在各鄉鎮間的學校,黃建興樂觀地說:「這幾個學校的位置剛好形成一個圓形,每個點約半小時車程,反正上山一天、下山也一天,乾脆一併認領了!」一句話就將災區學校重建工作扛起。幾趟路跑下來,他
對台中、南投縣地區也生起更多的情感。
由於校園復建的時效考量,建築師承接希望工程設計其實並不容易,「辛苦是必然的,但卻不會痛苦……甚至,我還覺得蠻有成就感的呢!」黃建興笑著說。
避免一個蘿蔔一個坑
頭髮布滿白絲的黃建興,給人濃厚的鄉土味感覺,但論起教育,他卻相當有自己的觀點。曾擔任過學生家長會長的黃建興,不僅常與校方溝通校舍配置等硬體設計,也與校方分享自己對國內教育制度與教學理念的諸多看法。
例如,從輔導的觀念,來探討是否一定要有「輔導室」的存在;從音樂教室的使用概念,規畫成同時具有會議室、村民大會、表演廳等多用途空間;「總之,空間使用儘量避免『一個蘿蔔一個坑』,要多功能使用才好!」
多年來投注於宜蘭的校園設計,黃建興充滿活潑、趣味的設計風格,吸引了許多學校與同業前往觀摩學習,「他們很驚訝,學校竟可以如此設計!」
黃建興擅長以中國傳統三合院作主要配置結構,「因為那樣較有向心、焦點、聚合的感覺!」像至誠國小人少地小,黃建興巧妙規畫成三合院式的小學,將一旁坪林溪與山林特色拉近校園,增添校區的田園趣味。
而呈五層階梯狀地形的福龜國小,正面恰好遠眺地震後禿了頂的九
九峰;為將九九峰意象融入校區,黃建興打算在校舍屋頂上使力,以類似峰頂狀造型相互呼應。
設計上活潑不受拘束的風格,正像他奔波在各校間尋求創作靈感的瀟灑。
發揮創意樂在其中
黃建興視所有承接的案子為一項「創作的機會」,「慈濟願意為希望工程募那麼多錢,讓我們有創作發
揮的機會,這是相當難得的!」
「一般中、小學設計費用不高,加上工期又長,許多建築師認為做學校設計會虧錢!」對黃建興來說,他以為最重要的是學校建築讓他較有設計的發揮空間,「所以我才會樂在其中!」
以東光、至誠國小兩校為例,由於是後來才加入慈濟援建名單,時間上更顯緊迫,黃建興一接到慈濟送來的地形圖與重建計畫書後,即帶領事務所人員挑燈夜戰趕製設計草案與模型;隔日一早,再紅腫著雙眼從宜蘭趕往花蓮作簡報。
「我上午才剛聯絡,下午資料就傳真過來了!」慈濟的做事效率,令初次與慈濟合作的黃建興感到相當驚訝。「諸如校方的書面資料、重建小組名單、工作人員聯絡方式、校方理念等等,慈濟都事先做好了,而且很詳盡。」
面對像慈濟這樣積極的「業主」,黃建興認為,對他們設計工作的推動絕對有正面意義,「我們相信自己的專業,卻也認為慈濟所提出的各項設計意見,是激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動能!」
■
蘭陽平原的風,吹來檜木池的氣息,黃建興拾起離鄉求學時對這分味道的回憶,閉目間即知火車快要駛抵家鄉羅東了。
二十多年來對宜蘭校園的設計,使得家鄉的教育環境獲得肯定,也肯定了他的投入;或許慈濟希望工程的設計案,是他送給災區學童的一項大禮,也是他為國內教育灌注的一項新希望。
▲九二一地震後
發現美麗新校園--張世鐘建築師
◎撰文/楊倩蓉
【打造希望】
「案子可以少接,心思卻得多花!」
張世鐘經常奔波大吉國中做田野調查
以深入了解當地環境特色與人文風貌
構思中的美麗校園
也會是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管道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寒流過境的大吉國中,學生瑟縮在帳棚與厚紙板搭建的臨時教室艱困地上課。
九二一震災摧毀了校園建物,除了僅剩的兩間教室與廚房外,放眼望去幾乎看不到任何建築,只有滿眼蒼翠的樹木,若不是學生散聚其間,還真會讓外來訪客以為這是一所廢棄的園林。
通往大吉國中的這條鄉間道路,地勢高低起伏,住在各村落的學生大
多得騎上半小時以上的腳踏車,才能到達學校,辛苦可見一斑。
然而艱辛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居住在大吉國中鄰近務農的居民,由於水資源缺乏,只有隨四季轉換栽種一些鳳梨水果及煙田等旱地;農忙生活加上人口老化問題,大吉國中成了民雄鄉僅有的兩所國中之一。
「這是一處貧脊的農村,附近都是看天田。」如何縮短城鄉差距,讓鄉下孩子也能擁有小而健全的學校,是負責嘉義縣民雄鄉大吉國中重建工程建築師張世鐘一直努力思考的方向。
讓居民關心學校
嘉義民和與大吉兩所國中都是十月二十二日地震後慈濟希望工程增
援的學校,十一月初臨時接到徵召的建築師張世鐘,儘管起步較其他希望工程建築師晚,還是堅持先對大吉國中做完整的田野調查後,才開始設計學校重建圖。
張世鐘很贊同慈濟對百年建築的要求,他認為建築物要建得好,除了硬體方面整體設計要做好,也應該表現出對環境的尊重與在地精神,田野調查即希望能夠發掘出它的在地性與人文風貌。
經過數次實地走訪,了解大吉國中附近的環境與人文,張世鐘發現台灣城鄉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都市孩子到處都有學習的機會,但鄉下交通既不便、資源又少,所以鄉下學校應比都市學校具備更多功能,扮演類似社區文化中心的角色,讓居民可以充分使用。」
然而,鄰近居民一向視學校為孩子念書的地方,頂多清晨到操場慢跑,很少想到學校與社區如何互動。因此,當七個村的村長接獲通知,受邀參與討論學校重建議題時,第一個反應大都是:「蓋學校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甚至還有一位老村長說:「我已經七十多歲了,也用不到啊!」
進行一段時間後,他們了解到新建的學校將提供居民社區學習與終身教育的管道,大家的心思便開始活躍。
「以前他們從沒有想過學校可以為社區做些什麼,後來大家紛紛提出想法與意見。有人希望建游泳池,因為村裏會游泳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座游泳池;還有人希望興建禮堂,作為假日活動聯誼的聚會所,因為長久以來,他們缺乏一個完善的活動中心。」
穿過樹林上學去
至於學校的設計,說來令人莞爾,校舍被震垮後,大家才發現大吉國中擁有令人欽羨的一大片青翠樹林,只是以往被建物遮蔽而遭忽略,「如何保存和表現這些樹木的美麗,成為設計上的重點。」張世鐘鄭重地說。
張世鐘的田野調查還有另一項發現--從住家建築到周遭環境,村民相當珍惜資源,例如新房子用舊材料興建、以堆肥滋養果樹、利用具有隔熱作用的中空竹子作為抵擋台灣地理的西曬問題,或是使用附近的卵石作為住家的擋土牆。
此外,他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當地屋舍習慣採迂迴曲折的方式建築。「常常是田地在前,經過一段蜿延小徑才可看到住家,不僅具隔音隔曬效果,也顯示出鄉下人樸實、內歛的一面。」
張世鐘將調查心得融入學校重建的設計中,他不希望新建成的校園過於都市化,或像傳統學校開門見山的景象,而是保留大吉國中最美的一大片樹林,藉由有限的縱伸效果,讓入校的師生先經過美麗樹林再抵教室。
在大吉國中的重建藍圖裏,有多功能的專科教室,白天可供學生學習家政、音樂、電腦及各式技藝,晚間及假日則提供村民使用;另外,還有完善的活動中心與操場,在現有二點五公頃的三角形校地中,盡量朝小
而美、小而完善的規畫進行。
在愛中實現理想
從民國七十四年開始做建築到現在,留著一小撮山羊鬍的張世鐘苦笑地說:「沒有一點理想在裏面,還真是不容易堅持下去。」
十幾年的建築經驗,接觸太多台灣建築業的陋習與怪現象,張世鐘有嚴重的公共工程失落感。
「設計圖畫得好是在保障設計品質及監工權利,但有些包商就是有辦法跟你比手法,他可以改變你原來設計的材料與工法,施工品質自然受到影響。」張世鐘舉例這次大地震一直為人垢病的建築物,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共犯結構」造成監工不嚴,才會弊病叢生。
「我很感激慈濟能夠讓我有機會來參與希望工程,它隔絕了很多的利益與瓜葛,讓建築師能夠專心設計,這是學校重建的契機所在。」就算再忙,張世鐘也不辭辛勞地來回奔波大吉國中探訪,不斷尋求最好的設計方向。
「我的案子可以少接,卻必須多花心思在希望工程上。」張世鐘的感觸其實來自於九二一地震的巨大衝擊。地震當天巨烈搖晃,家住台中二十一樓層的他,聽到鋼筋扭扯、天花板及各種管線的摩擦聲音,到現在都還覺得自己需要做心靈重建,更何況是那些受災嚴重的災民。
接案以來,張世鐘也看到慈濟希望工程融入眾多人的愛,「包括建築界的菁英,像是建築界前輩許常吉的加入;許多建築師不辭路遠從宜蘭、高雄前來參與;還有老榮民捐出畢生積蓄……真是不容易!」
「每天我都覺得壓力很大,想想如果辦好學校,讓學生與社區居民都能在鄉下好好發展,這就是希望!」張世鐘激動地說。
對張世鐘來說,懷著戰戰兢兢卻又愉悅的心情投入希望工程,是他對建築多年的理想與抱負施展所在,特別是看到孩子仍縮在無法遮風蔽雨的大樹下上課,更讓他覺得,如何為孩子設計出最完善的學校,乃是當務之急。
▲九二一地震後
走路「有風」--劉瑞豐建築師
◎撰文/楊倩蓉
【打造希望】
接下慈濟希望工程的劉瑞豐
開始覺得自己走路「有風」了
因為參與不僅是一項榮耀
更是對他建築設計的一種肯定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民和國中,是慈濟援建災區眾多學校中較為單純的重建工程,因為需要援建的部分僅校內一所主要的教學大樓。
「雖然只是設計一棟建築物,但思考上是按照校區的發展性來作整體考量,盡量朝慈濟所要求的二十一世紀校園建築邁進。」負責民和國中希望工程的建築師劉瑞豐說。
對民和的溫暖記憶
就像台灣尚有許多鮮為
人知的偏遠地方,如果不是受到九二一及一0二二兩次地震的損害,民和國中的所在地,大概就一直被遺忘在台灣的地圖上吧!
事實上,番路鄉在嘉義縣十八個鄉鎮裏,是唯一沒有都市計畫的鄉鎮;由於靠近阿里山區,受到地形影響人口分散,也無法生產高經濟農產品,硬柿與檳榔樹是目前主要的經濟作物。
番路鄉早期是阿里山原住民必經之地,因此得名。校地不足兩公頃的民和國中,有不少阿里山原住民孩童在此就學,山上孩子體格向來強健,故成為體育風氣極盛的學校。然而,「每逢颱風道路就會崩塌,學生上學十分辛苦!」劉瑞豐感慨道。
目前在嘉義市開業的劉瑞豐,早年服務於嘉義縣政府,專門審查嘉義縣各校建物,包括預算及設計方面,對於嘉義許多學校的一草一木知之甚詳,民和國中對他來說,並不是接下希望工程後才開始認識的。
民國八十年左右,政府推行「慈暉專案」,希望找回國中中輟生,讓他們習得一技之長。由於這項方案須徵求全省各國中校長的意願,當時民和國中校長主動認領了這項專案,他認為站在教育的立場本應幫助中輟生,就算無法幫助他念好書,至少也要給他們足夠的關懷;於是聘請劉瑞豐建築師在有限的校地上,另外規畫出一個區域,為這群孩子興建宿舍。
校舍規畫之初,附近農民都跑來向學校反對,他們直覺認為這是壞學生集中的住宿區,將會影響他們的住家品質。劉瑞豐一方面感受到校長對中輟生的關愛,一方面為了讓農民放心,於是盡量朝家庭式空間設計:既要求安全又兼顧生活品質,不讓宿舍看起來像收容所。
至於外觀上,則著重舒適宜人,而非一般冷冰冰的水泥牆,「沒想到興建時,很多外人都以為這裏有新房子要賣;隔年,農民更相繼建起農舍比鄰而居。」小小學校卻蘊藏感人的愛心,這是劉瑞豐對民和國中的溫暖回憶。
鉅細靡遺的計畫書
九二一地震時,受損不大的民和國中,卻仍逃不過一個月後一0二二地震的殘害;十月二十三日,劉瑞豐接獲民和國中校方通知,到學校察看損毀情形。
他將考察結果鉅細靡遺地提出計畫報告書,作為校方向縣政府申請重建的依據。隨著慈濟希望工程展開,原本嘉義縣大吉與民和兩所國中皆由張世鐘建築師負責,張世鐘看到劉瑞豐已為民和國中設計了完善的重建計畫,覺得應由他繼續負責;於是在慈濟邀請下,劉瑞豐再度與民和國中結緣。
劉瑞豐認為,好的設計應是雙方經常溝通,主要是以使用者的觀點來規畫、合乎其需求,建築師站在專業角度提供意見,因此,他邀請全體師生共同為重建的新大樓提供意見。
民和國中受制於地小而狹長,對外只有一條道路出口,交通不方便,加上山坡地形及距離阿里山觸口斷層近,校內高低差就有六公尺,學生從教室到操場宛如上下坡,費時費力。
主要教學大樓損毀後,學生都在操場旁的臨時教室上課,劉瑞豐在新大樓與操場間搭起一座天橋,讓三、四樓層的學生直接走天橋到操場,避免上下坡的辛苦。
原三層樓的教學大樓,則特別改為四層,規畫有音樂、美髮、電腦及視聽等技藝教室,不僅平日可供慈暉學生及一般生使用,晚上也提供給附近居民作為學習的管道。
經過中正大學地質研究所教授勘察後,判定斷層是東西向,劉瑞豐決定順勢蓋東西向,以避免將來碰到大地震將建物拉扯開。
至於慈濟所強調的水資源回收,劉瑞豐認為民和國中一年雨季頂多四個月,加上地形影響,雨水儲存不易,逢漫長乾季時,集水槽形同虛設,因此無法大規模設集水區,改為在建物屋頂上集水,再利用地下室原有的儲水槽,「這樣作為沖馬桶等使用就綽綽有餘啦!」
「台灣的學校喜歡建立圍牆以求管理上的方便。」劉瑞豐走訪過德國海德堡大學,很嚮往那種沒有學校與社區界線的校區,「但台灣的學校除了圍牆,甚至有些教室還裝設鐵窗,一來是學校與家長怕學生蹺課,二來是人民對公眾財產不愛惜,這都需要一一克服。」
在難過中看到希望
「臨時教室落成時,鄉民將之視為一大盛事,特地表演舞龍舞獅,幾乎所有居民都跑來參加了,更何況是幫他們蓋學校。」劉瑞豐表示,對於番路鄉的居民來說,慈濟能夠認養民和國中,並結合社區的發展,「是幫了他們一大把!」
而接下慈濟希望工程的案子後,劉瑞豐也覺得自己開始走路「有風」了,當嘉義鄉親知道此事,也更加肯定他的工作。
外表樸實親切的劉瑞豐笑著說:「大家都了解慈濟為社會做的事,還有慈濟做事的謹慎,能夠參與這樣的工程不僅是一項榮耀,無形中也好像是慈濟幫我們做了品質保證一樣!」
抱著學習態度的劉瑞豐,覺得參加希望工程得全力投入,才能更貼近學校的需求,不過他卻被更加投入的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給「打敗」了--覺得不可思議的他,搔了搔頭
說:「每次討論學校狀況與規畫,林副總都非常清楚學校甚至附近社區的情形,本來以為她經常出入那裏,後來才知她去過學校勘察一次,就全部記在腦海了。」
劉瑞豐鎮日穿梭於慈濟與學校間溝通往來,分享了多位專業建築師的想法,忙得不亦樂乎,每天,他都覺得自己學習到許多東西,也看到了慈濟人的奉獻、看到對未來展露歡顏的民和國中師生,以及番路鄉居民的感恩。
劉瑞豐幼年時碰到台南白河大地震的記憶已不復清晰,阪神大地震時覺得很慘,可是九二一大地震後,他在難過中看到了希望。
▲九二一地震後
童顏無憂--阮義忠鏡頭下的希望工程
◎撰文/楊倩蓉
【希望之光】
地震後趕赴災區,
看到曾經拍攝過的村落成為殘垣破瓦、
大地零亂不堪時,
阮義忠一度失望而返,
再也不想拿相機拍台灣了;
直到看見孩子們在困境中學習的驚人韌性,
阮義忠決定要用鏡頭抓住希望……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人文攝影家阮義忠接受慈濟大愛電視台邀約,與工作人員深入中部災區走訪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的學校,用鏡頭記錄學童的生活點滴與在困境中的成長。
這是九二一大地震後,阮義忠第二次走訪災區。
災後即趕到中部的阮義忠,看到拍攝過的村落成為殘垣破瓦、大地零亂不堪時,一度失望而返,再也不想拿相機拍台灣了;沒想到一趟希望工程之旅,卻讓他在孩子們身上重新找回了希望。
心中山河變了樣
二十五年前開始走遍台灣各鄉鎮,阮義忠記錄台灣社會的點滴變化,努力把即將失落的傳統社會,保存在一張張定格的影像中,獲得廣大的回響……卻不得不承認近年來已不太想拍台灣了。
或許就像阮義忠不喜歡別人稱他為「本土攝影家」,他認為「本土」的意義在台灣已走了樣,「因為太強調本土,大家變得心胸愈來愈窄,只會激起意識型態與族群的對立。」
阮義忠原本預定民國八十八年十月四日舉行「告別二十世紀」攝影展,不料展出前半個月,九二一地震震壞了他部分作品,也將他鏡頭下中部的好山好水震得走了樣。
於是,攝影展成了義賣會。阮義忠將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給震災中的孤兒後,坐上四輪傳動車來到了災區。山河變色是預料中的事,他期待看到重生與癒合,可是所見盡是一棟棟毀損的建物毫無章法地堆砌在殘寂的街道上,他悲觀地想:重建是很難了。
回台北不久,就接獲大愛台邀請,以文化工作者的觀點為慈濟「希望工程」作紀錄。阮義忠猶豫了,以他那時對台灣環境失望的心境,自覺實在不適合擔任這樣的角色。
聽聞他的心情,大愛台總監姚仁祿說:「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在瓦解中;若我們能出一些力,讓它崩塌得慢一點也好!」阮義忠感動地說:「好吧。我試試看!去尋找一些希望吧!哪怕是一點點也好。」
看見驚人韌性
「一出發就感覺來對了,因為小孩子最容易讓人感到希望。」阮義忠興奮地說。
學校倒了、教室沒了,課還是照上。阮義忠踏進台中縣大里市塗城
- May 20 Wed 2009 07:28
2000年01月 398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