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到五十之間
◎撰文/康慈定
〈美國〉
十年志工生涯,
讓我從一位自怨自艾的家庭主婦,
變成一位忙得快樂自在的志工。
一九九0年,我在紐約接觸了慈濟,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年了。
十年的志工生涯中,有歡笑、有淚水;有悲傷、有安慰;有挫折、也有鼓勵。這些寶貴的人生智慧,都成為我生命的資糧,伴我成長。
四十歲以前
四十歲以前,我是個職業婦女兼整日為先生及四個孩子疲於奔命的家庭主婦。
先生是個忙碌的新聞工作者,他什麼都好,就是不會開車,所以家裏一切民生物資採購及接送孩子上下學,都自然而然落在我身上,其中的辛苦真不足為外人道。
我覺得生活既辛苦又無奈,常常會萌生一股「做人很累、很
沒意思」的念頭,不知何時才能解脫?生活中也缺乏理想與目標,日復一日,只盼孩子快點長大。
四十歲那年,我在紐約認識了慈濟,得知台灣居然有一位瘦弱的比丘尼,終其一生都在為貧苦的大眾奔走,後面還跟隨著一群默默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活了四十年,從來沒有為別人做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每天幫丈夫、孩子做點事就叫苦連天,還不斷抱怨日子過得痛苦、無奈。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可以不顧自己的辛勞,凡事總替別人設想?那是一種怎樣的胸懷啊!基於這分好奇,我開始研讀上人的著作,被她那無私的大愛感動;相較之下,自己是多麼渺小與自私。
我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一九九一年開始,我把整個生命投入慈濟志工生涯。
走出小家庭
原本,我是個十分內向、喜歡獨處的人,剛開始要去跟人家勸募善款,實在很不習慣。但想到這是在成就他人布施的機緣,於是我放下身段,還要聲色柔和,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一片真誠。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做到了,也因此結交了不少朋友。
除了募款外,募心更是重要。海外移民生活不易適應,許多人常會遭遇困境與壓力,如果再發生不幸事故,真的很慘!這類個案兩岸三地移民都有,只要對方需要幫助,我們一定盡力而為。
由於大家平時都要上班,所以個案探訪除了安排在週末、週日外,有時也利用下班之餘。從無數次的關懷探訪中,我發現這是與人廣結善緣的最好因緣,當你對別人付出愛與溫暖時,自己反而獲得很多的快樂。
像美國這樣一個較重視個人主義的社會,人老了通常很寂寞,所以老人院也特別多。我們選在逢年過節到老人院去慰問老人,除了表演節目、幫他們剪頭髮,還帶一些青少年去為他們修
指甲、按摩,讓老人家開開心。
有一次,我在老人院遇到一位以前的同事。他原本脾氣很壞,經常罵人,沒想到中風後兒子送他到老人院來。他每次看到我就老淚縱橫地拉著我的手不放,看了實在很難過,我們也只能常常去看他、安慰他。
人生戲一場
以前我很怕看到死人,自從當了志工,卻三天兩頭往殯儀館跑。因為在海外很多人碰到這種生死大事時心都慌了,自然而然就想到慈濟,請求協助。
記得剛開始去為人助念時,都不敢太接近亡者。有次一位朋友的先生往生,當他被送到殯儀館時,整個人只是裹著帆布被安置在陰暗的走道上。有些人看到這種淒涼景況,沒有心理準備而顯得害怕,當時我也不知那來的勇氣,領著大家走上前,為他上香、念佛,還靠近他耳邊跟他說話。
還有一次半夜,接到一位開餐館的朋友來電,說她店裏一位員工心臟病突發死了。兩天後出殯時,除了我那位朋友,就只有慈濟志工為他送別;那種淒涼的場面,令我感到很辛酸--想想人生奮鬥了一輩子,最後卻客死他鄉,連一個親朋好友都沒來相送。
見過太多的生死離別場合,如今生與死對我來說,就像一個人在舞台上演戲一樣,演完了自然就鞠躬下台。如果人生像列車,車子到站時,有人先下車,有人晚下車,無論順序如何,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用心地生活,將愛還諸人間。
鼓勵邊緣人
一些年輕的孩子隨父母移民來美,因課業壓力加上父母的疏忽,往往容易受誘惑而加入幫派,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一九九二年,我在慈濟紐約支會接到一封信及一張一百元的支票,那是兩個在監獄服刑的十七歲中國少年寄來的,表明要捐給慈濟。我被他們真誠的心感動,開始跟他們通信。
那兩個孩子,一個來自大陸,一個來自台灣;一個被判二
十五年,一個無期徒刑。為了表示懺悔,他們在獄中吃素,並且做苦工賺一點零錢,存到一定金額就捐給慈濟。
每次讀他們的來信,我都感動得落淚。後來有一個機會和他們見面後,我就常常帶一些志工去看他們,其中有位朋友更資助他們學費,使他們能夠繼續修學分;他們也發奮上進,如今已取得大學同等學歷了。
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我就經常往監獄裏跑,特別關注這些因一時失足而活在社會邊緣的華人,和他們通信或寄書刊給他們,希望喚醒他們的良知,進而改過自新。
我們還經常到康州一所女監探訪,那些女受刑人見到我們來訪都感動地流淚,並表示出獄後也要跟我們一起做志工。此外,亞特蘭大監獄一位從台灣來的博
士受刑人,也發願要在監獄裏幫助其他受刑人。可見愛的力量有多大!
長期從事監獄關懷工作,家人難免有些擔心。但我對人性一直都抱著樂觀的想法,相信人人心中有愛,只是還沒被啟發出來。
報答父母恩
一九九五年,住在台灣的婆婆因腳疾到花蓮慈濟醫院開刀,先生與我因工作關係無法返台隨侍在旁;想想自己在美國都經常去探訪病人,現在居然無法陪伴自己的親人,十分焦急懊惱。
然而公婆告訴我們,證嚴上人常去看他們,醫院志工也把他們照顧得很好,要我們放心。當時適逢紐約艾姆赫斯特醫院與慈濟合作在徵求志工,基於這分感恩心,我也加入了醫院志工行列,讓愛的循環綿延不斷。
在醫院當志工的一年裏,才真正看透了一個人對生老病死的無奈。人只有到病痛纏身時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我看到很多癌症病人兩眼無神、奄奄一息地躺在那裏,儼然成了一個被世界遺忘的人,孤零零的無人理會,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苦的呢?
我也經常協助護士為病人翻身擦澡。一些病人因長臥在床,背部長了褥瘡,皮膚潰爛得都流出血水,我與護士幫他們清洗以後,病人看來輕鬆多了,而我的心也彷彿再度被滌淨。
醫院可以說是一個活生生的地獄景象,讓人很容易看透生老病死;每當我從醫院返家,都懷著一分感恩心慶幸自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覺得是老天對我最大的恩賜了。
此外,每週六我還在中文學校教小孩子中文,回復以前當老師的滋味。我希望孩子們在學習中文之餘,也能培養關懷別人的愛心,因此每年的母親節、聖誕節及中國年,我們都會帶大一點的孩子到醫院去探望那些無法回家過節的病人,送花或送禮物聊表心意,希望給孩子們上一堂活生生的人文關懷課程。
■
投入志工十年,我體會到團體中最重要的就是「互讓」--我讓一讓你才能整隊,你讓一讓我才能跟別人對齊。彼此要有互讓的心胸,才能凝聚成一支整齊美麗的隊伍;如果爭先恐後,只顧自己出人頭地,永遠是一盤散沙。
此外,平等心(沒有分別心)、平常心(做本分事)、感恩心(愛心)也是必備的,如果遭受別人批評或攻擊,還要練就一身忍辱功夫!要把服務當修行、把工作當道場,做到付出時不起煩惱,如此付出才有意義,這就是我的自我期許。
十年前加入慈濟,讓我的人生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一位天天為生活而自怨自艾的家庭主婦,變成一位天天都忙得快樂自在的志工,日子充實而豐富……
▲天涯共此情
愛在政亂蔓延時
◎撰文/倪銘均
〈菲律賓〉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月,菲律賓發生了十五年來最大規模的人民抗爭,
上百萬人走上街頭,要求艾斯特拉達總統下台。
在這樣動盪的政局下,當地慈濟人依計畫進行第二十五次大型義診,
為五千多位貧民紓解病痛,也幫助一位少女到她在台灣打工失去聯絡的父親「空中相會」……
元月十六日啟程當天,台灣寒流來襲,大約只有攝氏十二度的低溫,每個人都身著厚重的衣服。不過一到菲律賓,三十度的高溫,逼得大家把外套一件件脫下,彷彿洗三溫暖,也像是我從台灣飛抵菲律賓,在心情上的一個落差。
百萬示威民眾 街頭怒吼
第一次到菲律賓,一切都是新奇的。從商家、車輛到路人,我都張大眼睛,四處張望;其中一幕景象特別吸引我的目光--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每四、五百公尺就堆積了如小山般的垃圾。
原來是因政局不穩,市府人員怠工,以至於連垃圾都無
法順利清運。我們開始擔心,義診不知是否會受到影響?
下午前往東方大道醫院,了解慈濟志工在此地長期施藥的情形。東方大道是一所公立醫院,斑駁的外貌,顯示有些歷史了,走進醫院,映入眼廉的,是破掉的玻璃、掉下的扶手以及殘破的天花板;奇特地是,醫院裏聞不到一絲藥水味,倒不是環境衛生做得好,而是醫院裏根本沒什麼藥,甚至有時醫師開刀,連塊紗布都需請慈濟提供。
在菲國,到公立醫院看病不用錢,但藥品必須自費。許多人就是因為沒錢買藥,讓原本可以很快治癒的小病拖延成大病。在首都馬尼拉的公立醫院,就出現了醫療資源不足的情形,更何況是偏遠地區。
當晚,菲國國會以十一票對十票,通過不開啟總統貪污證據的文件後,引發人民走上街頭抗議,甚至傳出流血衝突,抗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慈濟義診團緊急協商後,仍決定明天開始的義診依原計畫進行。與其說完全沒有危險,不如說是不忍心讓已經準備好要來看診的民眾失望;志工掛心的,不是示威者的怒吼,而是鄉間貧困患者默默期待的眼神。
是愛,是關懷,是希望
一連三天的義診開始了,一早我們由馬尼拉朝蜂雅絲蘭省(Pangasinan)出發。
我一路欣賞著綠野平疇、村舍農宅,體會南洋風味的異國風情,也不時向窗外的人揮手,用微笑與他們結緣。
快到義診目的地拉古板市(Dagupan City)時,途經一個市集,車行緩慢下來,我向四位剛放學的中學女孩揮手,她們也向我揮手,其中一位女孩還雙手合十為禮。
我停止揮手向她合十,女孩也再度向我合十,這一來一往,女孩笑得更燦爛了……我不禁疑惑:菲律賓人以信仰天主教為主,女孩何以會用佛教合十的方式和我打招呼?
原來,三年前此地遭逢水災,慈濟曾來發放。或許女孩看到藍天白雲的衣服,認出我們就是幫助過他們的團體。
義診時,我在手術房幫忙將開完刀的病人抬到擔架上,並送至恢復室,所以有機會近距離看到手術情形。
這些病患大多是兔脣、疝氣、肉瘤和甲狀腺腫,尤其是兔脣孩子--扭曲的嘴脣、外露的牙齒,實在有些嚇人,也難怪一個十三歲女孩在開刀修補完成後,非常高興。
這位女孩過去常遭受鄰居、同學嘲笑而哭著回家,怪母親為何把她生成這模樣,有時母女還抱在一起痛哭。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快樂長大,但是四萬元的手術費,縱使他們不吃不喝也要兩年才能存足,母親無力負
擔,對女兒一直深感愧疚,卻也無可奈何。
剛開始在手術房看到血淋淋的畫面,實在有些害怕,但後來念頭一轉,我不再害怕,反而覺得這是愛,是關懷,是希望,是許多人的祝福--開刀解決了他們終身的病痛,也擺脫了家庭因病而貧的惡性循環。
令人心酸的不只在手術房,義診中有位六歲的小男孩,一出生就沒有肛門,醫師只好在他肚子開個洞,方便排泄,但因沒錢繼續就醫,以致整個大腸都裸露出來,只用一般的膠膜裹著,一排便,小孩就痛得哇哇大哭。由於這項手術現場無法進行,只好將他轉診到附近的大醫院;參與義診的台商決定負擔全部醫藥費。
另一轉診個案,是個營養不良的小男孩,如果不是母親說出來,實在很難相信小男孩已經三歲了。我的手掌張開比他的肚子還大,他手臂的大小,大約只有五十元硬幣直徑再大一點,很難想像,這些過去只有在非洲才看得到的畫面,竟活生生呈現在我眼前。
短短三天義診,三百八十一人的龐大醫護志工團,總計服務了五千兩百八十三人。
失散父女 菲台「空中相會」
義診第二天,我在手術房裏,一位醫師突然向我說:「你來自台灣,能不能幫這位女孩尋找父親?」
醫師說,十五歲的王珍珍身上長了兩個肉瘤,他給予半身麻
醉後開始手術。手術中和珍珍聊了起來,說著說著,她卻在手術檯上哭了。原來母親往生後,她遠赴台灣工作的父親,已近兩年沒有任何音訊。
珍珍告訴我,這些日子都是靠阿姨寄一點生活費給她,她自己也必須打零工才能維持生活,有時整個晚上沒睡覺,隔天又要上學。
長期疲勞把珍珍的身體搞壞了,更讓珍珍擔心的是,積欠學校高達兩萬多元的學費,任憑她再怎麼努力工作也還不清……
隔天,珍珍再次出現在義診現場,帶來爸爸的照片,還有在台工作的電話。當場我們就幫珍珍撥電話,找到工廠老闆。
老闆說,王先生已經不在他的工廠上班了。但熱心的老闆幫我們找到王先生的電話,使我們順利地聯絡上珍珍的父親。
我們請珍珍透過大愛電視台的攝影機和爸爸講話,珍珍含淚說下這段話--
「爸爸,我很想念你,慈濟幫我開了刀……希望你能寫信回來,或回來看看我們……」
返台後一下飛機,我們就直奔王先生鶯歌的住所。我們播放了珍珍對父親說話的錄影帶,王先生一看到畫面中的女兒,淚水流個不停。
看完錄影帶,我們幫王先生播了電話到菲律賓,讓他和珍珍說話。一聽到女兒的聲音,王先生的淚水如潰決般湧瀉,他說他目前在台灣打零工,有一天沒一天的,加上身體不好又長骨刺,不太能搬重的東西,曾有兩、三個月的時間都是靠吃泡麵度日。
聽著王先生哽咽的談話,現場氣氛也隨之凝重起來。而在電話另外一端,珍珍也哭得很傷心,希望爸爸能夠早日回菲律賓看她。
雖然珍珍的處境讓我們難過,但終究有了圓滿的結局。當地議員林國民,也是珍珍學校的家長會副會長,表示願意負擔珍珍的學費直到她畢業;而菲華志
願消防會會長林良順,也願意長期幫助珍珍。台灣方面,桃園區慈濟志工也會關懷王先生的生活狀況。
愁容就診 笑臉回家
二十五次義診都擔任領隊的馬尼拉崇仁醫院副院長呂秀泉,其實心臟並不好,體重過重,腳關節又受傷,應該要多休息,但這次他仍堅持坐五個小時的車,帶隊下鄉義診,並親自操刀。
每次義診,他都是從早開刀到晚,腳腫到脫下鞋子就穿不上去了。甫授證為慈濟委員的他表示,現在已經是慈濟的醫師了,更要把大愛精神帶到義診中,也要帶給院內的所有同仁。
另一位柯賢智醫師,不僅負責義診動線規畫,手術房中更見識到他精湛的醫術。持續進行手術讓他的腰承受不了,還必須以束腰支撐,但三天義診開刀的人數,竟是他在醫院半個月的手術量。
所有醫護人員都是犧牲假期來幫忙,而且工作量要比平日上班繁重許多,但他們卻相當樂意付出,「儘管自己累一點,只要能多幫助一個人,讓他終身受惠,就是值得的。」這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三天義診結束了,站在空蕩蕩的場地,耳邊再度響起哈利路亞和阿彌陀佛的歌聲。在這裏,我看到許多人愁容滿面進來、堆滿笑容出去,我知道,就在這一刻,很多人終身的病痛得到治療,很多家庭可以重拾歡樂。
菲律賓政局不穩,治安也不是很好,一半以上的華人商店都雇有警衛;然而令人感動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志工仍然秉持上人所說,「頭頂別人天、腳踩別人地,要懂得回饋付出」的教誨,默默推動各項志業,在動亂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務。
這次自費自假當志工,和以往身為記者只是採訪的經驗很不相同,覺得能為需要的人付出汗水,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
回到台灣,我見到外勞,心中多了一分慈悲的看待,我知道,他們也是為了家計才離鄉背景到台灣來打拚,或許背後也有著辛酸的故事。無論如何,我在心中默默為菲律賓祈禱,希望他們國家富足安康、人人幸福吉祥……
▲千手千眼
震後四十天,在薩爾瓦多
薩爾瓦多,中美洲一個小國,
面積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二。
元月十三日一場芮氏規模七點六地震,
引起國際關心。
就在居民剛度過災後最艱困的一個月,
二月十三日、十七日又接連發生兩次大地震。
三次強震,人口不及台灣三分之一的薩國,
死亡人數高達一千兩百多人、
受傷人數超過七千人,
三十多萬戶房屋毀損,居民只能暫棲陋棚中。
災變至今四十天來,
約一百五十人次美國慈濟志工踏上薩國災區,
發放食物、義診施藥……
兩萬七千位災民一個月三餐將無虞,
三千九百位受驚受傷災民創痛得以紓解。
未見識過中醫的人們,
對針灸療效大呼不可思議,
明明痛的是背,醫師卻在手上扎針,
而疼痛果真一點一點消失……
「只有他們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老人說。
救急安心仍持續,建屋安身也不容緩,
一分感同身受的關懷,一個溫暖的擁抱,
讓薩國災民重建之路,遙迢卻不再孤單。
來自佛教徒的援助(La ayuda de los budistas)
◎作者/Oscar Tenorio 西班牙文翻譯/陳純真
雷蒙很驚訝地看著那位中國人熟練地把兩根細針插在他的左手上,只覺得像是被螞蟻咬了一下。他張大雙眼,聽著醫師講著他無法理解的語言,卻也看到他一臉的悲憫以及專業的精神。
對於這一切,雷蒙覺得很新奇,但來的也正是時候,因為自地震發生以來,他的背一直感到疼痛,好像有人在他脖子揮了一棒。現在這些中國人來了,帶著他們醫治的良能及這些小小的針。
這位八十五歲的老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明明痛的是背,他們卻在他的手上扎針,然而疼痛確實在消失,「只有他們曉得這是怎麼一回事。」老人說,顯然他對這些神奇的小針充滿了信心。
更有趣的是,他們所在的地方是鄉下教堂裏的內堂,平日只有神父可在此停留。今日這裏架起了臨時的床,雷蒙還無法回頭看看十字架上的耶穌,因為脖子還在痛呢!
突然,雷蒙覺得疼痛完全消失了,那位中國醫師走過來,在他背上輕輕拍了一下,笑了一笑,這令人會意的笑容好像在說:「好了,您現在可以扛著糧食走了。」老人也以同樣的表情回答他:「上帝會祝福你的!」然後便消失在人群中。
老人並不知道這位中國醫師的名字叫王全民,他是這一百五十多人中的一位,他們來此的目的是為了照顧地震受災的人。這群人雖然來自全美各地,然而凝聚他們的卻是台灣的慈濟佛教團體,還有他們的教規以及奉獻的精神。
這群人中有年輕的、也有中年的男女,穿著藍天白雲的衣服,只有少數幾人會講西
班牙語。他們在幾小時之內便聚集在薩爾瓦多的首都,並且很快地就組織起來救援薩卡哥友(Sacacoyo)的居民,他們將籌募一百多萬美元來援助薩卡哥友市。
據薩卡哥友市長估計,市區及鄉下的受災戶共有六千五百人,慈濟便依照這個數據發放糧食袋,袋中有榖類及其他基本糧食。此外,慈濟所勸募的款項,將在往後的數月中建造一千三百二十七棟房子,照顧包括薩卡哥友市七百七十七棟全倒戶,以及五百五十棟受重創不能再居住的半倒戶。
在整個活動的終了,雷蒙高高興興地回到他棲落在阿戴歐鎮(Ateos)墓園旁的家,他的病痛已被醫治,袋子裏裝著滿滿的糧食。雖然他不知道那些中國人都已離開回那兒去了,但他知道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他們幾乎沒講什麼話,但是大家都明白他們做了些什麼。」
※本文摘錄自薩爾瓦多兩大報之一的“El Diario de Hoy”,二月四日第六版。
慈濟援助薩爾瓦多震災一覽表
┌─────┬─────────────────┬───────────┬────────────┐
│ 日期 │ 發放 │ 義診 │ 備註 │
├─────┼─────────────────┼───────────┼────────────┤
│1/16~1/20│家庭醫藥箱、急救包、藥物、尿布、奶│5位醫護人員義診四天, │針對1/13日芮氏規模7.6 │
│ │粉、麥粉、乾糧、飲水、毛毯 │服務2,300人 │強震 │
├─────┼─────────────────┼───────────┼────────────┤
│2/3~2/5 │7,000人一個月份食物袋 │18位醫護人員義診三天,│ │
│ │ │服務1,603人 │ │
├─────┼─────────────────┼───────────┼────────────┤
│2/13~2/18│3,300人一個月份食物袋、提供約十萬 │3位醫護人員義診半天, │針對2/13日芮氏規模6.6 │
│ │元的醫療用品予歌荷戴貝災區醫院 │服務288人 │強震 │
├─────┼─────────────────┼───────────┼────────────┤
│2/23~2/25│17,000人一個月份食物袋 │ │ │
├─────┴─────────────────┴───────────┴────────────┤
│總計:發放約27,000人,義診服務3,891人;另薩卡哥友市1,327戶大愛屋規畫中 │
└────────────────────────────────────────────────┘
製表日期:2000/2/21
五十歲生日之旅
◎文/曾濟迎(美國阿靈頓執業中醫師、國際慈濟人醫會志工)
因延誤治療差點被截肢的小男孩,
因憂傷過度而昏厥的災民,
腳痛幾十年無法走路的老婦……
短短二十天內兩度深入薩國義診,
為了紓解災民身上的痛,
我們忘了時間、忘了飲水、忘了飢腸轆轆,
從烈日當空忙到點燈的深夜,
七天服務超過三千六百人……
突然接到要前往薩爾瓦多勘災的緊急召集令,望著預約記錄本上滿滿的病人,想著上人為薩國災民憂心哽咽的畫面,我似乎沒有時間猶豫,緊急調整病人的預約時間、訂購機票、準備乾糧食物,忙著忙著天色漸白已近破曉。
出門之際,發現女兒在門口擺了一個精緻的小蛋糕、一張賀卡,原來天命之年已悄悄的到來,不禁莞爾,這次薩國之行該是給自己五十歲的一份禮物吧!
■
飛行途中至尼加拉瓜轉機,勾起了一九九九年七月,來此勘察颶風後災民生活情形的一分酸楚回憶--那草叢裏的孤雛是否依舊在生死線上行乞?可可河畔的女孩是否依然為了五毛錢而不惜賣身?滾滾河水是否依舊為骨肉分離而哭泣?垃圾山的災民是否依舊是人畜爭食?
此時身處曾經走過的傷痛大地,心又繫著另一個哭泣的山
河,內心只能祈求上天--但願眾生得離苦,願慈濟人的身影能在悲涼的天地間給予眾生溫暖,在苦難中為人間帶來希望!
走在薩卡哥友地牛翻覆的土地上,不禁憶起故鄉九二一的災情,我彷彿又看到故鄉的同胞、故鄉的災難,那分不捨與心疼在
內心澎湃洶湧。
一位老先生聲嘶力竭的哭泣聲將我從回憶中喚醒,老先生的身旁躺著幾具家人的屍體,他邊哭泣邊敘述著那一夜的驚恐,那淌著血跡的雙手混著泥土,不停地在土堆裏挖掘著並且哭喊著:「誰來幫幫我?我的女兒就在這裏……」
天倫夢碎,肝膽撕裂,誰能體會?淒淒老者情何以堪?
■
因當地建物及土質的關係,地震將薩卡哥友整個土地翻覆得一點兒空隙也沒有,加上餘震不斷,挖掘工作十分困難,生還的希望亦十分渺茫。
漫漫災區醫療資源缺乏,浩浩災民無語問蒼天,勘災團五位醫師臨時組成醫療小組,在各地災民收容所展開義診。災民們在黃沙滾滾的土地上大排長龍,有的等候多時,有的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
我們廢寢忘食地為他們診治,忘了時間、忘了飲水、忘了飢腸轆轆,從烈日當空的白晝忙到點燈的深夜,兩天下來民眾奔相走告,求診的災民也愈來愈多,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完這些病人……
想著明天即將返美,想著診所裏已預約的病人,再回頭望望那等待就診的隊伍、那期待的眼神、那因延誤治療而差點兒遭受截肢的小男孩、那因憂傷過度而昏厥的災民、那腳痛幾十年無法走路的老婦……經我們診治後得以康復,我決定取消明天的回程。
我甩甩頭忘了阿靈頓那天堂
般的小鎮,忘了我那舒適明淨的診所,把握當下,行所當行。四天下來,我們竟診治了兩千三百位病患,災民們一個個感恩的擁抱是我們最大的回饋,一張張破涕微笑的臉龐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揮別薩國,我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波勘災的開始,我們將再回來醫治這些受傷的身心,為這片受創的土地付出一分心力。
■
返美後幾天內,我們召集了七十五位來自全美各地的慈濟人,有前置人員、有後勤補給、有行前策畫、更有堅強的醫療團隊。
二月五日在薩卡哥友發放當天,烈日高照。當我們布置妥當各就發放位置,一片祥雲飄來覆
蓋了整個發放區,頓時清風徐來涼爽不已。
災民們扶老攜幼前來領取發放物資,志工們協助扛送物品,手牽手有如一家人。當我們送走最後一位災民的同時,祥雲又悄悄地離開,瞬間陽光普照,這時一陣熱門音樂夾雜了人潮,湧進了一群當地的民眾唱唱跳跳的。
或許這分無所求的大愛也能感動天地,祥雲為我們遮蔭,人們為我們載歌載舞,這不就是「天地有情,人間有愛」的最佳寫照嗎?
五天之內,我們發給七千人一個月份糧食,義診一千六百零三人,所到之處災民們的笑容宛如一朵朵綻開的蓮花,當地的僑胞熱烈參與並協助翻譯,他們的用心與熱心令我們非常感動。
再度揮別薩國,回程路上,想著從災難發生的緊急救援到往後的重建工作……雖然我們的力量有限,但我們願意盡己所能,協助災民走出陰霾。
香蕉和盆栽
◎撰文/蘇惟璡(加拿大多倫多慈濟志工)
小女孩帶著兩大串香蕉迢迢步行而來,
老翁手捧一株盆栽在巴士旁等候……
只為了向遠方善意來助的陌生人表達一分感謝。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我正好在台灣,親身感受到地震來襲的恐怖,也親眼目睹了它所造成的破壞。這次薩國發生大地震,我志願前來參與發放、義診。
二月三日發放的地點在阿戴歐鎮的一個教堂。阿戴歐鎮受創嚴重,此區居民大部分是低收入戶,房舍原本簡陋,經過大地震的摧毀,用來遮風蔽雨的土角厝無一倖免,全部牆倒屋傾。可憐的災民僅以破舊的塑膠布或勉強堪用的木板搭建簡陋帳棚棲身,令人心酸淚湧。
發放前有一個簡單的儀式,來賓中有薩國外交部官員、當地市長、我國駐薩大使及教堂神父。
神父在致詞時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人活著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幫助他人。」的確,區區幾包糧食又能解除他們多少苦難?我們能給予的只是關懷之意。
第二天發放時,有位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手捧著兩大串香蕉,遠從阿戴歐鎮步行到此地。她說這些香蕉是家裏種的,母親囑咐她務必交給我們。小小年紀銜著母親的感恩心,竟然願意長途跋涉來此,多令人感動!
地震後物資匱乏,我們怎麼忍心收下這些香蕉?濟捨師兄婉言相拒,但小女孩說如果不收,她不敢回家。我們只得接受這分
好意,但請小女孩幫我們把香蕉轉贈給需要幫助的人。
當我們要回旅館時,又有一老翁手捧一株盆栽,在巴士旁等候,原來,也是要感謝我們給他的幫助。
人類的希望在於互助,人間至情就在無私的大愛中展現。虔誠祝福薩國災民儘快走出傷痛,也願慈濟援建的大愛屋能早日完工。
知道有人關心
◎撰文/郭慈遍(美國亞特蘭大慈濟志工)
我們能給的有限,
更大的意義是在傳遞愛的訊息,
讓他們知道有人關懷。
薩卡哥友街道窄小,因久旱無雨,郊區又無柏油路,前往發放點沿途,很多樹木都蓋滿了厚灰,不見綠葉,使人有乾渴之感。
在塵沙飛揚中,我們面帶微笑地發放了七千袋、夠每戶食用一個月的米糧;許多災民含淚接下。其實我們所能給的有限,更大的意義是在傳遞愛的訊息,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懷他們。
此次發放,投入的志工百分之八十是第一次參與。當地台商會會長夫人劉賴玉燕提到,賑災團一到,她就聯絡當地二十九戶台商,全部出動協助慈濟發放,連他們的子女也出來當翻譯。
來自休士頓的王敦正是銀行董事長,因久坐辦公室,患有腰痛宿疾,來薩國當志工這幾天認真投入工作,竟不藥而癒了;一位年輕的薩國志工,走路一拐一
拐的,還有一隻手殘障,但見他一手提著米,搬運速度快於常人……
醫療組的忙碌印證了濟迎師兄那句話:「就是不吃、不喝、不睡,都要儘量去做。」真的!義診的醫師們真是忙到不吃、不喝、不休息。只因有數百民眾在烈日下苦等,怎能鬆懈啊!
此次賑災,發放、醫療和探慰告一段落,一千多戶大愛屋,還有賴大眾共伸援手……
- May 20 Wed 2009 18:18
2001年02月 411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