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鼎龍,老年不老

◎撰文/范毓雯

從中山科學研究院退休的他,
以「做學問」的認真態度,
開始了關懷老人的志工生涯……

冬陽暖暖、微風徐徐,劉鼎龍從家中下樓步行了幾步,便進了斜對角的公寓中,他正要去探望獨居的周唯。

一位七十歲、一位八十歲,兩個老人家相偕到一旁樹木濃蔭的木柵公園散步。

「你每天都會來這散步,是吧?」劉鼎龍打開了話匣子。

「我每天到這兒散步,做做森林浴,吸收吸收芬多精。」周唯說。

「回去過大陸幾次了?」

「三次了,也許明年會再回去湖北!」

「你幾歲離家啊?」劉鼎龍問。

「十四歲,我上初二那年。」周唯說。

兩位老人之間的對話,簡潔、有力,話語中真切的關懷,顯現了男人間不輕易流露的情感。

不怕人笑老

十四歲離家,周唯隻身在台的歲月已有一甲子之久。

前陣子,周唯被一位莽撞的年輕人開車撞倒,恰巧劉鼎龍路過,發現倒臥路邊的周唯,便和肇事的年輕人一起趕緊將他送醫。

提起了這段事,劉鼎龍脫口而出說:「我們年紀大了,反應沒那麼快,可要小心點,出門儘量靠邊走、少穿深色衣服才好啊!」

閒話片刻,兩人緩緩步下斜坡,看著隨著風起翩翩落下的樹葉,劉鼎龍不禁對身後的周唯說:「天涼了,可要穿長袖啊!」

石子路上設有扶手,是擔任木柵公園榮譽管理員志工的劉鼎龍,向公園管理處反應所增設,否則時有老人跌倒頗令人擔憂。

「你可不要怕人家笑喔,我也是會扶著走啊!」話從同是老人的劉鼎龍口中說出,格外有說服力,周唯輕點了頭,伸手扶住了把手。

留美航空專家

有著一張慈眉善目的劉鼎龍,總是一襲素淨的穿著,靦腆的笑容一露出,就像一位鄰家老爺爺。

退休前,他服務於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太空航空領域的研發工作,服務三十一年間,曾以公費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研究所深造,獲航空工程碩士與航空工程師學位,後來又被派遣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慣性導航尖端科技,至民國八十六年退休,受聘為不支薪的中科院顧問。

「飛機起飛時比較簡單,但降落時,受到橫風影響會使飛機左右搖擺,因為兩側機翼皆有油庫,危險性也相對提高……」提起飛機結構與航空原理,劉鼎龍可是滔滔不絕。

當所有頭銜卸下,彷若絢爛歸於平淡。問他是如何安排退休生活,他又神清氣定地說:「慈濟志工生活,就是我老年生活的安排!」

何謂慈濟志工生活呢?就是包含了照護居家附近的獨居老人、在區內慈濟活動中擔任撰稿的筆耕隊、參與慈誠委員幹部會議、共修等,加上平時休閒運動,時間對他而言可一點都不嫌多。

愛的「加速度」

劉鼎龍於民國八十四年、八十九年分別授證慈誠與委員,法號「惟絧」。「絧」即是心思細密的意思,正貼切表達了劉鼎龍的個性與處事方式。

為了對獨居老人的關懷能更

加徹底,他以「做學問」的態度,研讀了老人福利法規、老人失智等病症的相關資料。

負責關懷獨居老人的志工,在每月二十日到月底間進行訪視,然後將訪視紀錄交由劉鼎龍於隔月初彙整後,再送交台北市文山區老人服務中心的社工員。

「社會局的社工在每月初五左右,就會由我這裏收到訪視紀錄,這樣的資料是很『新鮮』的。」劉鼎龍說。

為何以「新鮮」來比喻呢?

將「新鮮」譯成英文即是fresh,依這英文單字,劉鼎龍自創出文山區關懷獨居老人一大特點的願景。

所謂「f」就是freshness,新鮮的;「r」是reliability,代表可靠性;「e」是equality,眾生平等的意思;「s」是safety,代表安全;「h」是heart,代表對老人家的一分愛心。

除了fresh的口號外,牛頓運動定律f=ma,也讓腦筋靈活的劉鼎龍聯想到該定律可印證上人說的話。

一次,他聽到上人開示說到:人多力量就大,而且力量要同一時間、同個方向進行。他一聽,這不就如同牛頓運動定律嗎?

「f是力量,m是質量,a是加速度;也就是說,作用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慈濟這個大團體不就是集聚眾人的力量,匯集眾人愛心,共同朝向四大志業而邁進所成就的嗎!」劉鼎龍說。

爬格子樂

劉鼎龍的老年生活中,另一項樂趣就是寫文章。

在慈濟志工傅秀美的邀約下,他加入了筆耕隊,但從未有過採訪撰稿經驗的他,在講求情境敘述與情感抒發的文字堆裏,與他過去實事求是、講究理論根據的背景,簡直是大相逕庭。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每次都會出現錯字,文句中常有日

文、英文、中文各種文法結構,所以每當文章完成後,我都會請人幫我看看。」劉鼎龍說。

舉一簡單的例子,「我要去學校」這句話,他不小心就會寫成「我學校去」,變成用日本語法思考而成的文句。

不過經過一篇又一篇,請人修改與不斷學習,劉鼎龍對於文字的運用可是愈來愈駕輕就熟。

家中的書房,擺著一張深褐色的大書桌,桌上一盞檯燈,書桌旁是一列的書櫃,在桌前燈下的空間,就是劉鼎龍爬格子創作的地方。

「鼎龍祖籍廣東省豐順縣,十二世祖仁充公因家境貧困,冒險渡海來到了台灣新竹縣北埔鄉……」這是劉鼎龍所寫的自傳。

「我雖不常爬山,但每看到一棵樹時,都會欣賞它的樣子,從樹木的外樣可以看得出,它抵抗大自然、自我成長的過程是相當的堅韌……」這是一篇有關「颱風與樹木」的文章。

「張德旺擁有木匠的專業技術,九二一地震後到國姓鄉援建大愛屋時,我發現他工作勤勉,小處不馬虎,節省木塊料板,左右手都可輕易鎚打鐵釘,而且很準……」這是描述一位志工的文章。

拜訪「老」友

對於與獨居老人間的關懷、互動,當然也成了劉鼎龍寫作題材的來源,而且他還會為文章中的人物另取稱號,如名叫梁仲明的老人,稱為「明爺爺」;名為霞棪山的老人,稱為「山爺爺」。

明爺爺是位熱心公益的快樂獨居老人,喜歡寫書法,退休後就一直在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擔任志工。

剛與明爺爺接觸時,劉鼎龍曾問他:「可否將您提報獨居老人的名冊內,方便每個月來探望您一次。」明爺爺卻說:「不用了,我的健康情況十分良好。」

沒想到不久之後,劉鼎龍接獲明爺爺被送到醫院急救的消

息。出院後,明爺爺接納了劉鼎龍的建議,讓他每月按時來拜訪聊天,喜好書法的明爺爺,當然也乘機大筆揮毫一番,秀給劉鼎龍看。

山爺爺則是與他四十三歲弱智的女兒相依為命,有時他會向劉鼎龍訴苦,但劉鼎龍總安慰他說:「身體健康就是寶!」



人生七十古來稀,不過對劉鼎龍而言,人生七十可才開始呢!重新感受另一種豐富、快樂、健康的新人生,每一天都是劉鼎龍老年生活的快樂篇章。




▲一人一善

捷運站裏的面孔

◎撰文/鄭姿珊

捷運車在地底下呼嘯而過,黑壓壓的一群人由台北市上車,充塞了所有空間。坐著的人瞪大眼睛,你看我、我看你;站立的人背貼著背、肩靠著肩。人們只有一種表情--冷漠,因為大家都累了,只想趕快回家。

捷運駛入永和,一群人「唰」地下車,自動門關上,啟動。一切約莫十一秒鐘,瞬間完成,下一站又是相同的步驟。如果不是身歷其境,還以為是一群泥人由自動系統操作,迅速規律、分毫不差地隨著捷運擺布。

小蓮搭上捷運,從站立到坐下,人潮漸漸稀疏。她在最後一站下車,車速遠遠地就減緩,慢慢駛入總站。

一位年近七十、白髮蒼蒼的老婆婆,身著素裝、運動鞋,使勁地拖著一堆壓扁的廢紙箱往車門移動,停放在門縫上,再繞過紙堆走出車廂,反方向地拚命抱著紙堆往後拉。重心搖搖欲墜,紙堆也向旁傾斜。

這時小蓮剛好看到,本能地順勢助她一臂之力;不料阿婆卻跌坐在地,紙箱散落一地。小蓮的妹妹尾隨而至幫忙撿拾,一位男孩也撿了幾疊抱在懷裏。

整理好紙箱,紮成整綑,阿婆和妹妹一起拎著,小蓮抱起地上殘餘的紙堆夾在腋下,一同步出捷運站。

夜深了,空盪盪的捷運總站只有四個人影。阿婆說,她是環保志工,在醫院做資源回收,她十分感謝大家這麼熱心幫忙。

手上抱滿紙堆的男孩,二十歲不到,是時下的新新人類,和大部分搭捷運的人一樣,面色凝重,冷冷的輪廓下卻深藏助人的熱情。

他不時走走停停,回頭看看阿婆與小蓮的妹妹。她們倆邊走邊聊,神情愉悅。大夥爬上長長的階梯,走出捷運站,整個過程男孩沒有說一句話。

撿紙箱只是舉手之勞,許多人趕著回家,而他們卻願意停下來等一等、動一動。其實有許多人也想要停下來喘口氣、歇歇息,看看身邊的人事物,卻總是身不由己地擦身而過,不知不覺地被「迅速」的步調所淹沒。

是什麼造就了我們習慣性的表情?是什麼冷凍了我們的外在,卻始終關不住那分與生俱來的愛?我們有太多的愛沒有出路可以表達,有太多的精力無法正常宣洩,而凝聚成扭曲的面孔。

阿婆、小蓮姊妹和年輕人,他們摒棄從眾、打破冰冷的樊籬,為愛找到了出路,為地球找到了生機。



▲聞思修

好好地活

◎撰文/慈玫

儘管九一一事件後,世界不一樣了,
死亡的陰影也提早進入我們的視線,但我們仍想好好地活。

紐約地標雙子星大廈被攻擊坍塌後,那一幅慘烈的景象不斷在電視螢幕上重演,傲人的科技傑作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何況區區肉身?生命的震撼莫此為甚。

影像傳播的訊息令人不安,仇恨的火苗在多處暗中滋長。我們還沒從這場巨大的人禍中回過神來,接連納莉颱風水漫台灣,不但沖走許多性命房舍財富,還令我們的生活陷入癱瘓。

北迴鐵路中斷,剩下空中交通勉強開放。那一天松山機場人潮蜂擁,滿室嗡嗡。候補櫃台前人人狼狽,探首向前擠成一堆,等待何時叫到自己的號碼。

不過是半個小時的飛行時間,飛機都還沒搭上,這段旅程卻已令人焦急難耐。至此才驚覺我們的生活已深深嵌入精密的機械設計中,機械暫時停擺,我們也就動彈不得。

然而,搭上了飛機,也未必就鬆一口氣。機艙內出奇地安靜,也許旅人疲倦了,也許不久前那飛機與建築物俱化成火球的印象,仍在腦海中盤桓不去。

當座前上方的小電視出現飛機優美的弧線滑過藍天時,我的心頭止不住地泛起悲哀。我一直都喜歡搭國際航線的飛機,那是自由與浪漫的逐夢開端,也有著發現自我的踏實感。說不定在美國墜毀的那幾架飛機中,我曾坐過那一架,說不定殉難的空服員中,有誰曾微笑地遞給我一杯果汁。

生命曾如此擦肩而過,各自走向不同的境遇,沒有人知道前面的境遇會是什麼。

有一陣子氣流不穩,飛機搖晃著陡降,有人低聲驚呼,隨後是一片沈寂。

飛機落地後,我座位後方泰雅族的小男孩睜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湊到媽媽的跟前,好像分享一個祕密般地說:我剛才以為我們要死了。樸拙的媽媽溫和地笑著回應。

想活,小男孩說出人們的心聲。儘管九一一事件後,世界不一樣了,我們不敢再到處旅行,死亡的陰影也提早進入我們的視線,但我們仍想好好地活。

如何好好地活,就是在看到人類必須承受種種的波折苦難後,以同船度的共感情懷,多幫助別人,也同時幫助自己走出虛妄煩惱,別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恐怖敵人或破壞分子。



▲大愛引航

小英的故事

◎口述/盧春安 撰文/徐錫滿

開學後,
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靜思語帶到教學中,
不料就遇到小英與她的母親……

剛開學便見到家長來教室門口罵學生、罵老師,原來那是小英的母親。和小英已相處三年的同學們早就見怪不怪,而剛接這班導師的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場面。

雖然才小學四年級,小英已是令校方十分頭痛的人物,動不動就生氣、打架,偷東西、曠課更是家常便飯;而小英的媽媽往來學校間也是經驗老到,對老師的態度非常不友善。

想著過去剛為人師時「願教育以終身」的熱忱,早被現今學生種種令人失望的表現,以及家長們不尊重與不合理的對待,轉化為既無奈又無力的感覺;這種打也不是、罵也不是的心情,讓做了十多年老師的我,反而「怨教育以終身」,常常煩惱:「當初為什麼要入這一行?」

無意中接觸到《靜思語》,才讓我從悔悟中重新檢討反省;書中的隻字片語,不但點出我的缺點,更提供了改善的方法。上人說:「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算是好人。」我恍然大悟,之前打、罵學生的舉動,全是因為自己無能。

開學後,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靜思語帶到教學中,不料就遇到小英與她的母親……

老師,請幫我轉班

面對小英的霸行與她母親口無遮攔的數落,靜思語不斷地在我腦海中閃過,提醒自己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發脾氣,一定要寬容以待,先要求自己做到「調和聲色,理直氣和」!

小英生長在單親家庭,母親靠聚眾賭博獨自將她撫養長大;複雜的環境造成小英怪異的脾氣與習性,常常課上到一半,不識字的媽媽就來找她幫忙撥電話邀賭客上門。

為了不讓上課被打斷,我要小英回家教媽媽認數字:「妳教媽媽從零到九,看著數字撥,媽媽一定很快就學會……」果然,幾次之後媽媽學會了,小英也就能專心上課。

然而小英的問題卻不僅止於此。一位小朋友向小英借了三十塊,小英強迫他要還五十元;小英在週末到同學家玩,同學家便丟了一萬多元;更甚的是,連當地土地公廟裏的金牌,也未能倖免於難……

小英「善戰」的聲名更是全校皆知,可說是打遍同年級無敵手。她每每在打架後,連書包也不帶便罷課回家,「老師她常常都這樣啦!兩三天不來也沒什麼特別的……」我只好帶著她的書包,到她家裏看看。

「小英有兩天沒來上學囉?她怎麼了呢?」

「她生病了。」小英的媽媽冷冷地說。

「同學說,看到她騎腳踏車在街上蹓躂……」

「如果連出去玩都不會,那不就慘了!」小英的媽媽老實不客氣地說,並聲色俱厲地抱怨同學都欺負小英:「老師,妳幫我們轉班!如果妳不幫忙,我一樣可以去找主任和校長!」

「不會啦!班上同學對她很好,我也很疼她啊!您可以問問小英……」不管小英的母親怎麼不耐與煩燥,看到我柔和的臉色,竟也無話可說,令我不得不佩服靜思語的效力。

然而小英還是三不五時便跟同學發生衝突,小英媽媽這回來到學校,比上次客氣了些:「老師,妳幫我們轉班啦!」

「如果您堅持要她轉班,也有老師願意接受小英,我真心祝福她,但我很希望小英能繼續留在這班……」結果,小英還是留在我們班上,我想起上人所說:「愛之深,教之切。」便更加用心地看顧她。

教室演出全武行

好幾次到小英家做家庭訪問,正巧有人在家聚賭,小英替大人們跑腿買宵夜,常常到深夜才就寢。

我便向她媽媽說:「最好還是別讓孩子這麼晚睡。小英的字寫得很漂亮,國語成績也不錯,但她的數學因為常打瞌睡,沒有注意聽課,進度比較落後些;倘若小英以後能好好讀書,也許能有不一樣的前途……」

媽媽聽到小英也能有這樣的

表現,不禁眼睛一亮,她若有所思地表示:「其實我也想改行,從事這行真的很痛苦,以後有機會,說不定還可以幫人帶小孩什麼的……」

小英喜歡皺著眉頭,尤其生氣時,每每眉頭打結、愁雲深鎖,就是她要與人吵架、打架的徵兆。我發現這點後,寫了一句靜思語在黑板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的第一句靜思語:「皺眉是一個表情,微笑也是一個表情,微笑比皺眉好看。」

下課時,偷偷觀察小英,發現她的臉上難得多了那麼一點點微笑;我趕緊拿鏡子給她:「妳看,妳笑起來多美啊!」小英一看鏡中的自己,高興得不得了,皺眉的次數漸漸少了,班上發生火爆衝突的場面也跟著減少了。

但是,一天早上,我才剛進教室就聽到小英大聲罵小武:「你爸爸昨天拿菜刀要殺我媽媽!」原來是小英的母親欠小武父親賭債,前一天晚上,兩個大人發生爭執,小武的父親拿了菜刀,裝腔作勢與小英的母親對罵了起來。

小武被小英罵哭,全班同學也幫著小武與小英吵了起來。我發覺情況不對,靈機一動叫小朋友分

組演出,拼湊出大家所想像的全貌。有人演小英和媽媽,有人演小武,有人演小武的爸爸……

我讓大家討論最好的解決方式,最後不但解決全班的紛爭,也讓當事者小英與小武能有更成熟的設想與對待。

黑板上的發心紀錄

有一次,小英拿了六百元給我,說是她在路上撿到的。當時我才剛在班上宣布,拾金不昧者學校會頒發獎狀的消息;小英有這樣難得的表現,我也不吝於稱讚:「小英妳很誠實喔!」而小英也將得到生平第一張獎狀。

午休還沒有結束,一位小朋友和家長站在窗外指指點點:「那個小朋友,拿了我孩子的七百元!」原來是母親讓孩子帶了一千元來學校繳交旅行費用,老師找他七百元後,那位小朋友跟小英炫耀,結果被小英硬生生地從口袋裏把錢給「借」走。

我當機立斷,先補了一百元給那對母子,再私下詢問小英:「妳當時撿到的是不是七百元呢?老師已經把錢還給家長了,妳這幾天節省一點,把一百元還給老師好嗎?」

我不直接指說小英的不是,除了讓她自我反省外,也反省自己在宣布「拾金不昧」頒獎方式時,是不是有失當的地方。

我觀察小英的行為來自心中的貪念,想起靜思語闡述的觀念中,「布施」是除去貪念最好的方法,因此我決定一試。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顆虔誠的愛心。」這一句靜思語,寫在黑板上、聽在小英的耳裏,卻盪漾在小英的心頭上!

小英媽媽每當賭博贏錢時,就會慷慨地拿錢給小英吃紅,她替大人們跑腿買點心時,找回的零錢也常歸自己所有;但是,一

旦媽媽輸錢,小英身上的錢又會被討回去,因此在錢很容易取得又很容易失去的環境下,小英養成花錢沒有節制的習性。

為了啟發小英的善心,我鼓勵她每天存一點錢,「媽媽這麼辛苦賺錢給妳上學,妳幫媽媽存,一天五塊、十塊都可以救人喔!」我還特別在黑板的角落,幫小英記下她的發心,當存款累積到一百元,就幫她捐出去。

小英收到捐款收據後非常高興,為了證明自己也能救人,她便帶回去給媽媽看。結果,媽媽怒沖沖地跑來學校質問:「聽說妳叫我的小孩捐錢救人,我們家都欠人救了,她那裏還有錢去救人啊!」,

「小英非常喜歡喝冰水、飲料,對身體不好,我只是要她節省零用錢來救人,而且也叫她不可以跟媽媽要錢,她應該沒有跟您要吧?」

媽媽一聽,態度轉了一百八十度:「是這樣子喔!那我同意!」沒有想到後來,連媽媽也一起加入「救人」的行列!

妳認識我的老師嗎?

短短一個學年的相處,小英不那麼容易發脾氣,也不再是個令人處處擔心的孩子;難得的是,竟連母親也深受薰染,在老師面前收起常掛於嘴邊的滿口漫罵。「老師!有空來我們家玩啊!」在路上偶遇,小英的母親不斷邀約,熱情的態度令人動容。

同學們個個看在眼底,記在心裏:「老師!怎麼那麼奇怪?那個媽媽以前都會來教室門口罵人,現在怎麼都不會了呢?」

暑假過後,我不再是小英的級任老師,卻突然接到小英的電話:「老師!我這個月的功德款還沒有交耶!我現要交,但不知道妳家在那裏?」我正忙,便請自己的孩子去接小英過來。

進了門的小英,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的,背上還背著一個小嬰孩,這一幕看了好令人不捨,趕緊幫她解下背上的嬰孩,倒杯水給她。

小英喝了水,喘了喘說:「老師!我很想再多存五十元,下次也幫這個小孩捐款!」原來小孩是小英媽媽替人帶的,看著襁褓裏的孩子與愈來愈懂事的小英,心裏不由得升起了一股暖暖的感動……

升上了五年級的小英,因為搬家轉到另一個學區。當地一位慈濟委員家裏是開雜貨店的,見了我便說:「盧老師啊!有一位小孩子,我不知她叫什麼名字,但她來跟我買東西,看到店裏掛著的上人法照,一直問我:『妳是慈濟委員嗎?我們老師叫做盧春安!妳認識嗎?』」

我想了想,知道那是小英,心裏既感動又安慰,因為在小英的心裏,她一直沒有忘記我。因為小英與她的母親,讓我從教育與自省中獲得更多,反而能以「悅教育以終身」為職志;也因為小英,讓我一教靜思語,就是十幾個年頭……



▲同個屋簷下

孝子牽紅線

◎撰文/曹麗雲

孝心牽紅線,大愛為良媒,
二十二年分飛燕,慈濟聯誼續前緣。

二000年三月二十六日上午,一列從宜蘭開往花蓮的慈濟列車內,正進行著「世紀婚禮」。

沒有熱鬧的賀客、鞭炮聲,更沒有結婚進行曲;但見一群人臉上泛著喜悅的光彩,輪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

主婚人林燦輝、李素華是一對慈濟伴侶;證婚人吳宏泰是東區慈誠副大隊長、林秀鳳是宜蘭委員組第五組組長;介紹人李美慶是宜蘭區培訓組長、吳燕雪是培訓委員。

這對被慈濟人用祝福包圍著的「老新人」,是五十八歲的吳禧禮和五十歲的李麗香。除了年齡堪稱「老新人」外,他們也是一對仳離二十二年的夫妻;孝順的兒子吳益銘,苦心尋找失去音訊的父親,用心搭起鵲橋讓父母再結連理,一家人終於破鏡重圓。

灰濛濛的童年

二十二年前,吳益銘年僅七歲,家住台北內湖,不知何故,爸爸帶著哥哥、媽媽帶著他,一家人從此分散了。

吳益銘和媽媽來到宜蘭落腳,為了生活,媽媽到餐廳及旅社當服務生。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雖不寬裕,倒也溫暖幸福。

但好景不常,媽媽認識了一位捕魚維生的人,不久便帶著他

住到那個捕魚郎的家,還要吳益銘叫他「爸爸」。

剛開始,這個陌生「爸爸」待他還算「友善」,但自從媽媽生了弟弟,繼父漸漸不喜歡他;三、四年後更視他如眼中釘,後來乾脆帶著媽媽和弟弟搬到羅東,將吳益銘丟給毫無血緣關係的阿公、阿嬤。

灰濛濛的童年,在悲哀的氣氛中一天挨過一天。上國中後的吳益銘更加自卑、孤僻,有次上作文課,題目是「我的家」,他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在老師盛怒逼問下,吳益銘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出自己的悲苦遭遇,有些少不更事的同學又因此而譏笑他。

從此,吳益銘的頭垂得更低,總想找個角落把自己藏起來。

牽腸掛肚的日子

國中畢業後,媽媽希望吳益銘繼續升學;吳益銘看到繼父成日醉醺醺,整個家的擔子落在母親肩上,他堅持不再升學,要為母親分憂。

吳益銘開始到母親工作的餐廳當中餐學徒,因薪水有限,又利用下班時間到酒店當服務生;如此夜以繼日地工作,並未換得繼父一絲愛的回應。

「他簡直把我們母子當搖錢樹,心情不好時甚至對我們拳打腳踢!」

吳益銘雖然秉性忠厚,但對這樣施暴母親的人,不免憤怒道:「我開始恨他,不再叫他爸爸了!」

不管日子多苦,日月還是如序更替。當了四年學徒的吳益銘「出師」了,同時也接到入伍令。

無奈的人生不斷考驗著吳益銘。入伍前,操勞過度的母親因甲狀腺開刀住院,繼父卻不聞不問。入伍在即,吳益銘不得不牽腸掛肚去報到,更令他感到無奈的是,被分發到離島金門。

服役兩年,吳益銘的母親先是罹患子宮癌開刀,後又因心臟病開刀,心似鐵打的繼父,卻任由母親一人住在加護病房。遠在金門的吳益銘心急如焚,幾次動了逃兵的念頭,但環顧四海茫茫無計可施,竟有了自殺念頭。

吳益銘情緒好低落,輔導長看在眼裏,主動關懷勸導;得知他情緒不穩皆源自對母親的牽掛,因此給他多一倍的探親假。

吳益銘退伍後,正式當起廚師,然而母親不久又中風了。為了照顧母親,他辭去工作,專心一意帶母親到醫院做復健。

繼父因長年酗酒,以致罹患肝癌,兩個月後不治身亡。吳益銘隨順台灣習俗,在繼父未滿百日之內完婚。

皇天不負苦心人

母親在吳益銘悉心照顧下,經過半年復健幾近痊癒;吳益銘重返職場,改為電子工廠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與母親、妻子和同母異父的弟弟過著平靜的日子。

吳益銘尋找父親的心未因生活安定而淡化,母親屢次託人探聽,甚至回到內湖舊居找尋,但一切人事景物已全非。

在偶然機會下,吳益銘的母親讀了朋友送給她的《慈濟》月刊,了解大體捐贈後,想起而效尤。吳益銘便帶著母親到慈濟宜蘭聯絡處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不久,吳益銘也加入慈濟會員和志工行列。

吳益銘回憶起和志工走上街頭,為土耳其大地震募款。不到一個月,台灣竟然發生了九二一百年大地震,多年找尋不到父親下落的吳益銘,心中更焦急了--重災區之一南投竹山是父親的故鄉,父兄是否安然無恙?

隨著大批宜蘭慈濟志工到南投協助蓋大愛屋,吳益銘無意間透露出尋找父兄的心願。在大家的關切討論下,志工吳燕雪自告奮勇要陪他一起尋親。

他們先到內湖戶政事務所查詢,得知父親遷往中正區。當天正逢週六,他們抵達中正戶政事務所已近下班時間,承辦小姐還特意留下來加班。

當吳益銘聽到承辦小姐說,事隔二十二年的舊資料恐怕找不到時,難過地哭了出來。他的孝心感動了承辦小姐,又用電腦搜尋了一個多小時,才查到父親遷往中和的地址。

當吳益銘按址找到中和住處,竟然又撲了個空。吳益銘不願就此放棄,又向其他鄰居打探。皇天不負苦心人,原來父親只是搬到不遠的對面而已。

喜出望外的吳益銘飛奔到對街尋找,應門的中年婦人告訴他,父親和伯父出遠門,三個月後才回來。雖然有些失望,但能確知父親無恙還是無比振奮,他立刻將這個大好消息告知母親。

二十二年重相逢

二十二年前,吳益銘的父母因家庭因素,在沒有爭吵的情況下分手。吳禧禮向妻子保證決不再娶,等到她五十歲,隨時歡迎她回家。沒想到他的願提早了一年實現。

童稚離開父親的吳益銘,再見面已是成家立業的大好青年。二十多歲和丈夫分手的李麗香,如今華髮已生,但吳禧禮一眼就認出來。朝思暮想二十多個寒暑的妻兒,再度相逢,猶如在夢中。

「他真的是爸爸嗎?」吳益銘第一眼見到吳禧禮時,帶著懷疑偷偷問媽媽。

媽媽也覺得不像,二十二年的風霜和歲月的刻畫,怎能讓二十二年前的印象駐足在臉上?

父子天性的血緣,就在吳益銘尷尬的一聲「爸爸」中連上了。二十二年的辛酸、思念,盡在淚眼中。

那年除夕夜,吳益銘下廚大顯身手,吃著團圓飯,一家人感恩又歡喜,忍不住都哭了。尤其是吳益銘,多少午夜夢迴的情境,此刻真的成真了!

吳益銘的大哥是位基督教傳教士,遠在美國,三月十六日返台,一家人真正大團圓了。

兄弟手足情深,不但一見面毫無距離,且一致認為父母應恢

復合法夫妻。

身為培訓慈誠的吳益銘,希望請慈濟人為父母證婚,但體貼大家平日太忙碌,因此選擇在回花蓮的慈濟列車上為父母辦婚事。

就這樣,喜訊也在當天的全省委會員聯誼會上漾了開來,在大家的見證中,上人為這對「老新人」雙雙掛上玉觀音,並祝福他們:要好好珍惜人生緣分,相互扶持、相互照顧。



吳益銘重拾失落了二十二年的父愛,不但每天下班急著回家享受天倫之樂,更常要求父母「抱抱」,以補償他童年失去的愛,弄得父母親呵呵笑。彩衣娛親,古本今演。

而他更大的福報是在慈濟找到人生的方向--二00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吳益銘授證慈誠,成為守十戒的慈濟護法金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