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容中心那一天
◎撰文/慈烘
看到鄉親們從濕淋淋、驚嚇地走進來,
到溫飽、滿足地躺在睡袋裏,
就覺得既安慰又安心。
十一月一日下午一點,我們來到汐止慈濟救災指揮中心,協助清理二樓場地;這裏稍後將作為災民收容中心。
「不好意思!這原是我們該做的。」汐止市公所職員林先生見到慈濟人個個捲起袖管、脫了鞋襪,拿著掃帚、拖把,賣力地擦地板,直說謝謝,並請同事們幫忙換水,加入清掃近兩百坪地板的陣容。
一桶桶揉過拖把的黑水,在大家通力合作下,變得愈來愈乾淨了。完成任務後,二樓入口處的牆壁早已貼著「台北縣政府社會局汐止市民收容中心」兩行大字,門口排了兩條長桌作為災民登記處及協調中心。我們從慈濟汐止聯絡處取來一些衣服、墊被,又從慈誠大隊調來一千個睡袋,放置在收容中心。
【聽著許家三代的歷險記,彷彿自己也被困在水裏, 不禁著急地問:「後來呢?」】
登記第一號的是住在大同路的許家三代。
許老先生原在士林通河街做麵食生意,三年前搬來汐止,「沒想到,三年就淹了兩次大水!」許老先生說。
「還好我有先見之明,一早就將以前在海邊玩的橡皮艇打好氣。」坐在旁邊的三兒子得意地補充。
我說:「哦!你們是坐『自用橡皮艇』來的。」
「下午水一直漲起來,根本走不出去,爸爸發現不對,要二哥先帶二嫂及兩個小孩坐橡皮艇,到附近較高的地方躲一躲;沒想到,二哥回來接我們的時候,橡皮艇卻刮破了。」
許家老三談他們的歷險記,我聽得入神,彷彿自己也在水中一樣。「後來呢?」我著急地問。
「後來,我們被水困住了!二嫂在吉野家久候不著,央請正在那邊避雨的阿兵哥來家裏相救。」
「你知道水有多大嗎?不是普通的大耶!我看比淡水河還大。很幸運,我們全家遇到貴人,第一回是被阿兵哥救到吉野家二樓。」許老先生談到淹水,像是揮不去的惡夢。
「還有第二回?」我很想知道結果。
「幸好透過阿兵哥的聯絡,不久消防隊員用橡皮艇分三次將我們從吉野家一一救出,最後全被送來這裏。」
一直聽著我們談話,同時眼睛盯著孩子的二媳婦開口了:「真多謝慈濟,一會兒薑茶、一會兒便當。」
我看許家五個大人真的累壞了,因為他們從坐著到現在半躺在睡袋裏,而那兩個三歲與五歲的小孩卻高興地跑來跑去。因為和外面比起來,這裏實在太大也太溫暖了。
【眼看水直淹上來,三位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 撐著快翻開的傘,爬上高速公路……】
兩位全身濕淋淋、臉色發白的阿嬤被扶來收容中心,師姊立即挑幾件合適的衣服為阿嬤換上,又端來兩碗薑母茶和熱騰騰的包子為阿嬤解寒。阿嬤冰冷的手握著師姊忙碌的手說:「恁怎麼這麼好啊!」
這兩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是妯娌,一位滿頭白髮,另一位黑髮。白髮阿嬤喪偶多年,與黑髮阿嬤夫婦一起住在樟樹二路的老房子。
由於颱風帶來豪雨,眼見水直淹上來,三位年齡加起來超過兩百三十歲的阿公阿嬤,決定離開老家;他們撐著被雨打得快要翻開的雨傘,跑到附近高速公路下的涵洞,希望藉此躲過水患。
但是從早上等到下午,從衣服乾的等到衣服濕了,水不但沒退反而愈漲愈高,如果繼續等下去實在不是辦
法,八十四歲的李老先生行動不便,遂由兩位阿嬤向外求救。
「我們爬上高速公路,爬得好喘哦!」白髮阿嬤心有餘悸地說。
「什麼?爬上高速公路!」我非常訝異,心疼兩位阿嬤當時擔心害怕的心情。
「後來,警察看見我們,就用警車把我們送來這裏。」黑髮阿嬤接著說:「當時我告訴警察,我的老伴還在涵洞,希望能一起送來。」
我看得出她有多掛心,但安慰她卻一點用也沒有,只好說:「阿嬤,您們累不累?我來幫忙鋪床。」
「免了,我們待會兒就要回家,兒子會來接我們。」白髮阿嬤充滿期盼的眼神,看著天色漸暗的窗外。
我不忍看她們的眼睛,低著頭只顧鋪床,然後拿來兩個小睡袋讓她們當枕頭、大睡袋當被子。
【整個學校都變成河了,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只是一直喊著:「快點來救我們啊!」】
門口忽然黑壓壓一陣騷動,一群十幾歲的孩子蜂擁而進,原來是秀峰中學住校的壘球隊員。
今晨五點多,水已經淹到樓下的高中宿舍,而且愈漲愈高,教練楊慧君將睡夢中的孩子喊醒,老師要大家用接力方式幫樓下的學長搬東西到二樓國中宿舍。
「我們拚命搬,可是水比我們更快,一下子學校一樓通通淪陷了。」有著原住民血統的盧安妮,坐在地板上眨著濃黑的睫毛告訴我。
「很快哦!整個學校都變成河了,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是一直喊著:『快點來救我們啊!』還好老師有聯絡警察叔叔。」安妮說完後,隨手抱起她的小浣熊。
國二的林綿芳是阿美族,她說:「有幾艘橡皮艇接二連三來了,老師要我們國中生先坐接著就被送到這裏了。」
此時,有兩位師姊走過來,各拿一大袋的熱包子和一箱飲料,孩子們立刻一掃而空。綿芳問我,有沒有便當?看看錶快四點了,想想不太對勁,大聲問:「沒有吃中飯的人請舉手!」結果通通舉手。天啊!都是象神惹的禍,大家一定餓慘了!兩位師姊立即到樓下領取便當。
不久,秀峰高中二十幾位同學也進來報到,頓時,整個收容中心變得喧嘩。我告訴同學要注意安全和守秩序,又指指睡在牆角的一位孕婦,小聲地說:「她懷孕五個多月,因為家裏淹水逃到這裏來,可能太累、太驚嚇了,身體不太舒服;我們讓她好好睡,不要吵她好
嗎?」同學們點頭同意。
後來,門口放置一箱箱結緣食品--白煮蛋、饅頭、飲料、礦泉水……只要想吃,隨時可以拿取。孩子們高興地各取所需,然後圍了好幾個小圈,像開小組會般笑聲不斷。
【「房子泡湯了、爸爸的摩托車泡湯了、瓦斯桶也泡湯了……」 他眼神空洞地說。】
十九歲的吳傳賢,秀峰國中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和爸爸住在汐止街上,媽媽在台北幫傭,假日才回家。這次颱風,家裏淹大水,爸爸帶他來此避難。
我問他家裏淹水的情形。「房子泡湯了、爸爸的摩托車泡湯了、瓦斯桶也泡湯了……」他有點像在實況轉播,但眼神空洞,讓我也感染到水災的無奈。
「這是我的好朋友。」突然,他張開手掌,是一隻綠色烏龜,我著實被嚇了一跳。才看一眼,傳賢立刻放回口袋,然後一溜煙不見了。
未久,傳賢又走過來,且一臉疑慮,問他發生什麼事?他很慎重地說:「有一位阿公告訴我,人死後,如果是好人,他的蓮花會開在天上;如果是壞人,
就會到地獄。我好害怕到地獄去哦!」
我握著他的手,叫他別害怕,「只要有助人的心,而且隨時關心別人,那麼心裏的蓮花就會開,不用等死了以後才開。」看他似懂非懂,一會兒忽然大聲叫道:「慈濟阿姨!我差一點忘記告訴妳,剛剛我看到一位阿伯全身都濕了,還被警察揹進來。」
「謝謝你告訴我,現在帶我去看那個阿伯。」說完,我就跟他往外走。
傳賢指著躺在門口的人說:「就是這個阿伯。」我看他身上蓋了兩床睡袋,把頭都矇住了,旁邊還有兩、三位師姊守候著。師姊說,他剛才進來的模樣真令人憂心。
他是一位遊覽車司機,下班回家時,發現路上淹水不通,由於牽繫家中妻小想涉水回去,半路就被警察攔截,強揹來收容中心暫時安頓。剛來時,全身濕透、一臉愁容,看了令人不捨,師姊立刻取來乾衣服要他換上,又鋪墊被讓他休息。
過了好久,這位司機先生揉一揉惺忪的眼睛,迷糊地說:「這是什麼所在?」師姊向他解釋,並要他放心,等水退了再回家。
一位師姊端來熱湯和便當,他搖搖頭說吃不下,師姊勸說多少要吃一些才有力氣。
「阿伯,你不要擔心,你要先吃飯。」傳賢坐在旁邊關心地說。
「阿嬤,恁好!恁在吃便當哦!」我發現傳賢愈來愈聰明了,會用閩南語和阿嬤溝通。
「這是妳的兒子嗎?這麼乖。」白髮阿嬤顯然很開心,暫時忘了擔憂。
「他是阮慈濟的孩子,他家裏也淹水了,晚上要睡這裏。」
「阿嬤,恁不用怕,我就睡在旁邊這個位子。」傳賢指著自己的鋪被說。
我轉頭問傳賢:「感覺怎麼樣?」
「我好喜歡這裏,這裏像是慈濟的一個廟會。」他笑得好燦爛,像一朵綻開的蓮花。
▲象神風災關懷報導
我在現場
昨日不是一場夢
◎撰文/曾婉莉
【淹水現場】
隔日,手機裏留下的一一0通話紀錄,
提醒我這不是一場夢。
是緣分,
讓我陪伴素昧平生的林先生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象神颱風帶來大量雨水,造成汐止地區嚴重水患,慈濟人在最短時間內備妥橡皮艇,趕赴災區救援並發送便當,我和編輯怡蘋也在滂沱大雨中,隨師兄們前往汐止。
【在搖晃的橡皮艇上,我拿出手機幫他們撥了一一0,並彎身掩護,不讓雨水打濕這唯一還能對外通訊的手機。】
下午一點多,當行駛在近一層樓高水面上的橡皮艇接近汐止復興路一棟大樓,幾位「王牌保齡球館」員工愁容滿面地向我們表示,他們的經理林先生早上到地下室關閉電源,就再也沒上來了。因電訊中斷,他們請慈濟人幫忙打電話向警方報案。
在搖晃的橡皮艇上,我拿出手機並彎身掩護,不讓雨水打濕這唯一尚能發揮通訊功能的手機;我撥了一一0向警方通報,橡皮艇又駛往他處。
「先生,辛苦了!要一碗熱湯嗎?」傍晚五、六點,天色已黑,溫度也更低了,我和怡蘋隨陳美羿師姊帶著一大桶為救災人員、民眾補充體力的「大補湯」,再度回到災區。
這時水位漸退,而慈濟志工及中華搜救總隊的伙伴們不但沒歇息,反而更加忙碌;白天因大水未退而無法進行失蹤民眾的搜尋工作,現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水這麼深,有可能活嗎?……」有多年潛水經驗的林太太 癱坐在通往地下室的入口,現場氣氛彷彿凍結,我的心砰砰地跳著。】
「請問,你們有這位先生的消息嗎?」一位女士手
拿寫著名字的紙條,急切地詢問中華搜救總隊人員。我直覺地問:「妳是保齡球館經理林先生的太太嗎?我剛看到兩位早上要我幫他們報警的保齡球館員工。」
我帶著林太太和她約莫十四、十五歲的一對兒女,找到了保齡球館員工,她立即要求前往保齡球館。從下午得知林先生被困的消息、幫他們報警,直到天黑
巧遇林太太,我也不禁關心起林先生的安危,於是拉著徐美華師姊緊跟在後頭。
白天,我乘橡皮艇來過這裏;晚上,我在一片漆黑中踩著爛泥,再度回到保齡球館。「你在那裏?」「爸爸,快出來啊!」林太太用手電筒照向積水未退的地下室,小女孩也跟著焦急地趴在樓梯口大喊。
喊了幾聲,「水這麼深,有可能活嗎?……」有多年潛水經驗的林太太癱坐在通往地下室的入口,她知道先生是凶多吉少,現場氣氛彷彿凍結,我的心砰砰地跳著。
由於地下室水仍深,無法進行搜救,林太太時而走動、時而枯坐在大樓外階梯。「我很好,我沒事!」徐美華師姊上前關懷、安撫,林太太總是一臉鎮定、堅毅。
「我了解我的孩子,我知道他們可以承受。沒關係!爸爸不在,還有媽媽在,我們一定可以活得很好,一定可以……」林太太將兩個孩子攬在懷中,此時,她知道唯有自己鎮定,才能給予兩個孩子面對現實的勇氣……
林太太堅持要見先生最後一面,不肯離去。黑暗中,幾支手
電筒帶來微弱的光源,形成一種讓人無法忍受的窒息氣氛。
【當林先生的遺體被搬上來,林太太壓抑的情緒也同時崩潰……見到林先生深鎖的眉頭,我再也忍不住掩面哭泣。】
因暫時無法進行搜尋,我和徐美華師姊又摸黑走回慈濟人、中華搜救總隊指揮救災的聚集地。此時,大部分地區積水已退,被困民眾紛紛出來領取各團體提供的熱食及礦泉水。
八點左右,美華師姊不放心林太太,於是我們再度前往保齡球館;這次,我見到了林先生。
「爸爸,平常你都要我們早點回家,為什麼自己卻在颱風天外出工作?」當林先生的遺體被搬運上來,小女孩哭著問已往生的爸爸。林太太壓抑的情緒也在此時崩潰……
汐止慈濟人返回聯絡處為林先生帶來往生被,美華師姊帶著我和怡蘋合掌為林先生助念。由於遺體全身被泥土覆蓋,我遞了礦泉水給林太太的親友,好替林先生清理面容。見到林先生深鎖的眉頭,我再也忍不住掩面哭泣;然而我不能哭出聲,以免波動家屬情緒。
怡蘋手掌間夾著一隻小手電筒照向林先生,那是陪伴他走完四十年短暫人生的最後光源。
隔日,手機裏留下的一一0通話紀錄,提醒我這決不是一場夢。是緣分的牽引,我認識了素昧平生的林先生,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衷心地為他獻上千千、萬萬個祝福……
發放現場--瑞芳的受驚老人
◎撰文/覃月芳
水已淹到胸部,
阿嬤因涉水著涼而生病;
站在桌面的老太太被救起時,
桌子立刻飄浮起來……
新聞不斷播報象神颱風災況,揪緊了大家的心,十一月五日,我們進入瑞芳鎮爪峰里水患災區關懷並發放慰問金。
踩在水位曾高過人的泥濘地,入眼,路旁堆積的廢棄物及家家戶戶清洗打掃的畫面,彷彿過年前大掃除般。若不是身歷其境,對受災的刻痕也只是過眼雲煙罷了!
隨著爪峰里三爪子坑路九十一巷九鄰的鄰長夫婦,一戶一戶地拜訪問候,受災民眾向我們描述大水來時的
情境。相信在他們的腦海,這場風災是難以抹滅的記憶。
【這裏住著許多老人,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外工作;老人家多能勇敢面對災情,只是體力不堪負荷。】
此區住著許多年長的人,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外工作、結婚生子,留下老人獨守房子,老人家多能勇敢面對災情,只是體力不堪負荷。
我們走訪到一位阿嬤,由於兒子皆在外地工作,平時她一人獨居,水來時慌張地不知所措。兒子打電話教她到樓上去,她堅持站在床上就可以了;等到她涉水要
往高處時,水已到達胸部。阿嬤後來因涉水著涼及驚嚇而生病,水退了,兒子們回來幫忙;我們獻上一分祝福與慰問,希望災難從此不再降臨。
另一位太太也是獨自面對災情,當我們拜訪時,她的眼淚立即奪眶而出,幾天來的壓抑終於渲洩,令人看了於心不忍。同行的金晉卿師姊頻頻問她有沒有任何需要幫忙的?她搖搖頭,不知眼淚是在訴說災難的無情,還是人的有情……
一對獨居的老夫婦,水來時,老先生正在附近廟宇當義工,老太太打電話給老伴說:「水來了,你不要回家啊!」老先生不放心,想回去救老伴,然而此時水勢洶湧,已無路可走,老先生於是趕緊請救難隊出動橡皮艇營救。
當時老太太家裏的大型家具已隨流飄浮,連大冰箱也擋不住洪水而傾倒,老太太搬了許多東西到桌上,自己隨即站上桌面;當她被救起時,桌子立即飄浮起來。
這是老夫老妻共患難的經過,但他們對於這場災難沒有抱怨,反而感恩我們的到來。
家裏經過洪水的肆虐還未恢復,當我們致上慰問金時,老先生堅持不收,我們互推了好久。老先生說:
「我自己都在廟宇當義工幫助人家,今天怎麼能收這個錢呢?」
【鄰長「阿嬌」夫婦熱心服務里民,在他們身上,我們尋到「社區」的精神--鄉土人情及互助。】
六號的蘇家是整個鄰災情最嚴重的一戶,因臨近河邊,所有家當全被洪水吞噬,損失慘重,唯一慶幸的是人平安。見到我們,蘇先生再也藏不住背後的辛酸,淚水潸然而下,面對未來的生計,他也不知該怎麼辦?
蘇先生在該鄰租了兩戶房子,一戶臨馬路邊開雜貨店維生,一戶當倉庫兼住家,如今家當蕩然無存,還要負擔每月三、四萬元的房租。所幸三個子女孝順,一家人同心協力恢復家園。
「阿嬌」這對鄰長夫婦熱心服務里民,令我們印象深刻,在他們身上,我們尋到「社區」的精神--鄉土人情及互助。
這次慰問金的發放,能夠挨家挨戶落實在受災民眾身上,多虧了這對熱情的鄰長夫婦相助,臨走時,心中對他們有無限地祝福與感恩!
走過災區一遭,我們傾聽到受災民眾的心聲,也親睹了他們受災的慘狀;疼惜他們的辛苦,也感佩他們對生命力的堅持!雖無法與他們相伴重整家園,祝福卻深深地在內心吶喊--希望災難永不再降臨!
打掃現場--「玩」泥巴?
◎撰文/游萱(畢業慈青、汐止樟樹國小教師)
慈濟人很可愛,
在汐止打掃了一整天也不喊累,還說是去玩泥巴!
而年紀輕輕的我卻全身痠痛、手舉不起來……
晚上收到一封慈青學長會發出的電子郵件,說汐止打掃工作需要人手幫忙。由於我在樟樹國小教書,知道汐止災情嚴重,還好我們學校只淹到地下室,教室沒淹到,算是很幸運。
隔天一早,我便前往水患時淹到二樓的長安國小。當時一樓還有淤泥,高度到阿兵哥的膝蓋上,我們無法清掃,只好先整理二樓教室。因為缺水缺電,打掃起來格外辛苦,要用接力方式把地下室的積水用水桶接上來,當作初步清掃用水。
近中午時,一樓的淤泥已被阿兵哥清得差不多,我們轉移陣地到一樓打掃。一樓整間教室都是泥巴,更不用說課桌椅了,我們又以接力方式,把教室所有物品一一搬出,清洗好的課桌椅再往樓梯間較乾淨的地方堆置。
一整天下來,才清了四間教室,可以想像有多困難!我們不僅清理課桌椅和教具,包括窗戶、門、牆壁、講台、天花板、地板……也一一清洗。
還有學校後方停車場,淤泥深到人無法通過,慈誠隊用鏟子剷了一個早上,才清出一條車道供人通行。中午吃飯時,我看到每個人身上、頭上、腳上,甚至睫毛都沾了泥土,真令人心疼。
但慈濟人很可愛,做了一整天也不喊累,回到汐止指揮中心時,還說是去玩泥巴呢!而我卻全身痠痛、手舉不起來……想我年紀還輕,竟然這麼「不堪使用」,那麼那些上了年紀的師兄姊做了那麼多天,不是更難受嗎?
想到這裏,更佩服他們了!希望將來也能成為他們的一員,跟他們一樣在災難發生時站在第一線。
▲象神風災關懷報導
便當誕生記
◎撰文/高怡蘋
風災期間菜貴量少、交通又不便,
慈濟如何在短時間內,「變」出近二十萬份便當,
而且還熱呼呼地送到民眾手上?
象神颱風在海上拐了幾彎,十月三十一日半夜突然衝進北台灣。汐止、南港、基隆、瑞芳、石門等地受災人數和嚴重程度急速上升,等待救援、飲食、民生物資的心也更加急切。
正當受災民眾、救難人員飢腸轆轆之際,熱呼呼的便當要多少有多少。教人好奇的是,在短促的時間內,慈濟是怎麼「變」出近二十萬份午晚餐?
「有人需要,我們就做;有人說要,我們就給。務必照顧到所有的人!」這股決心突破了風災期間菜貴量少、交通不便等種種困難,災後連續八天,將菜色豐富、熱騰騰的便當,親送到受災民眾手中。
【變化球接得漂亮】
十一月一日到六日,由台北大安、信義、內湖、松山、板橋等十八區委會員、社區志工就近在自家或商借社區活動中心,甚至在公園前搭棚煮食,緊急供應慈濟汐止救災中心通報的餐飲需求。
板橋一組在民治街會員的家設置臨時廚房,利用前後院空地放置食材、設置鍋爐,約三十名志工每天從清晨四、五點做到深晚,小貨車進進出出頻繁。
由於有在草屯大愛村、關渡園區供應數百志工人次飲食的經驗,臨時廚房的作業空間、流程動線、人力調配,動作起來都十分流暢。廚房裏,洗、揀、切菜、調製配料;鍋爐前,加油添醋、火候控制,人多卻不手雜。
「電話一直進來,手上的五百份還沒做好,一下子又催著要一千!」簡黎雪描述十一月五日當天「變化球」應接不暇,百、千份便當的急速累算是前所未見的,師姊們都嚇了一跳,時間這麼急迫,有辦法做那麼多嗎?「沒時間想那麼多了,做就對了!」
颱風天能買的菜樣本來就少,又要在短時間內湊
成,師姊們所知道的菜場、攤販都跑遍了;從米、油、鹽到各式菜料,志工們一起動腦筋、分工完成任務。
近午,送出千餘份便當後,環境都清理得差不多了,瓦斯爐、鍋桶也都拆卸完成,此時救災中心突然通報需要一千份。「社區媽媽們都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我們趕緊追出去或是打電話,硬是想辦法把人都『兜』回來。」簡黎雪說。
一次次從無到有、從一袋袋生菜變成箱箱熱騰騰的便當送出;夜深了,志工媽媽們圍裙脫得心安,還有些許的成就感;「這變化球接得漂亮!」「是我們揮出一支全壘打吧!」
【「鬚眉」不讓「巾幗」】
負責運送便當到汐止災區的慈誠師兄,提早趕到板橋一組的臨時廚房,在等待的空檔揀些廚房雜役做。掌鏟的師姊突然扭傷手臂,疼得咬緊牙根,鍋鏟使得有氣無力,眼見就要脫手而出。
「啊,師姊讓我來!」師兄說著,便捲起衣袖,接過鍋鏟,「唰唰」幾下,熟透的高麗菜均勻上油,油亮油亮的。這一下功夫,讓簡黎雪靈機一動--何不讓孔武有力的師兄「掌鏟」,已經做累了一天的師姊負責鹹
淡調味就好。
「師姊請您看一下,這熟了沒?」
「嗯,再拌幾下。」
「師姊,味道可以嗎?」
師姊動筷迅速插向鍋中,輕輕啖一下:「嗯,再來一點鹽。」
撥進幾匙鹽巴,師兄的鏟子不敢暫停;師姊再一次動筷,滿意地點了點頭。
師兄拉起毛巾擦擦臉,相當疑惑:「喔?這樣真的就好了?我第一次燒菜耶!」「對啊!這樣嘟嘟好!(剛剛好)」師姊報以微笑,還鼓勵他:「對自己要有信心啊!」
一天下來,共有六位師兄輪流在二十多位師姊群中發揮良能,同樣包上頭巾、穿上圍裙,動作也和師姊們一樣熟練、俐落。
「師姊,下次不要忘記我喔!」自稱「退休後在家沒地位」的劉教官說,回家一定要施展一下手藝,一掃過去只會吃飯、看報,家事一樣都不會做的形象。「鬚眉」不讓「巾幗」!
【千名志工天天報到】
七日經上人指示,於內湖聯絡處設「中央廚房」,以節省調度時間及品質管制;而直接從內湖上高速公路到汐止,也可提高運送效率。
接獲緊急通報,每天約計千名的志工,有萬華區辦桌界總鋪師、素食餐廳名師傅、自助餐老闆娘、菜場小販,更多是在家閒閒帶孫子的婆婆媽媽。有人帶來家裏用慣了的菜刀、鍋鏟,還有獨門素菜
醬料;或兩兩騎機車相載、三五人叫計程車或是團體包遊覽車,一時全集中在中央廚房。
人手來的多,事情就得搶著做;志工們無論如何都要「守」住位置,除非迫不得已如內急、口渴,否則不輕易離開崗位,
因為大家都知道--一離開,馬上就有人會遞補進來。
這些在家拿慣小鍋小鏟、餵飽家人的社區媽媽,此刻要滿足成千上萬受災民眾的胃,心情有些不同:「受災的人已經很辛苦了,還捨得看他皺著眉頭打開便當,又皺著眉頭把便當蓋上嗎?」於是,在每一個細節用心,是大家的共識。
萬華區志工何秀英,七日凌晨三點開出食材採買明細後,就在中央廚房負責午餐菜式設計。她穿梭在洗、切菜區、鍋爐前,緊盯志工動作;做菜原則、技巧、要領,只要有人問,通通傳授,決不藏私,「總鋪師」的尊榮得來不易。
何秀英堅持選用天然純素食材、健康烹調料理,力求「鮮、美、實在」--色澤美、氣味佳、富營養的絕對展現,將一盒應急便當的美味推上極致。
做菜的學問先從選擇菜材開始,「儘量避免會生出水來的,像蕃茄、湯匙菜,容易變黃、走味;要挑花椰菜、敏豆這一類,便當才不會濕濕的,飯吃起來才會鬆軟。」
青豆勾芡包圍黃色豆包的「素蹄膀」、油菜俐落切段拌油與老薑絲相間、高麗菜和紅蘿蔔簽在青脆口感與
對比色彩上取得平衡;裹著海苔的素旗魚薄片,油炸一遍快速浸進素蠔油,平鋪上白芝麻;素腰花先川燙,拌上砂糖、沙茶醬,淋上特調醬汁,一把香菜灑上去……總共做出七、八樣菜式,每盒便當擇一主菜搭配另四種副菜組合成梅花餐。
「聽過『一寸菜』嗎?」簡黎雪站在切菜的社區媽媽身旁觀察了好一會兒,開口便問這句。
「菜若是沒切好,是不是一段在嘴裏、一段在嘴外,像不像牛吃草?」志工聽了這段解釋,會心一笑,切菜時仔細咀嚼「一寸菜」更深的涵義;當下一位志工接手,這則「一寸菜」故事便又傳了下去。
比鬧鐘還早起.易鄭招娣
在熱騰騰的水蒸氣中,動作敏捷地將白拋拋的素腰花撈起;憑她露在頭巾外的幾絲花白髮色,猜測這位一定是六、七十歲的阿嬤級志工。
「伊好命喔,有好幾個孫囉!」萬華區的易鄭招娣師姊不僅「好命」,還很有力氣,好幾斤的素腰花在手中翻攪,不費吹灰之力。
「昨瞑十點多上床,調好鬧鐘四點起來,但心裏一直掛念災區,幾乎每隔一小時就起來一次,結果乾脆兩點就起床等出門了。」易鄭招娣說得輕鬆,整晚睡不到兩個鐘頭,卻毫無一絲倦容。
錶上的指針再走一刻就是四點了,從凌晨四點到傍晚四點,時針靠著石英震盪或是電池供應能量,已經轉了一大圈;但是,易鄭招娣為什麼「一點都不覺得累」?
「我也不曉得哪裏來的體力,可能是因為看別人都做得很起勁,無形中帶起一股動力。」
「最重要的是,感謝上人平時的訓練!」訓練?原來,易鄭招娣是社區環保志工,在資源回收站一天站個七、八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做完環保,又趕去收功德款,回到家煮晚餐給兒子媳婦孫子吃、看看大愛新聞,再準備隔日要做的事,十點多才就寢。
「我已經六十多歲了,不乘現在身體『勇勇』時做,何時才做?」易鄭招娣又提起攪拌盆,準備迎接下一次的美味起鍋。
超容量風火輪.許素卿
別人晚上睡覺是在作夢,住在板橋的許素卿一接獲要趕製便當的消息,人是躺在床上,頭腦可是轉個不停--搜尋在慈濟營隊做香積的經驗,規畫菜單、數量、菜色的搭配,「第一次掌大廚,可不能漏氣啊!」
天未光,許素卿就跨上機車噗噗噗地衝了出去,選擇附近兩處大型的果菜批發市場採買。颱風天菜貴量少是意料中的事,但是菜販、商家主動的愛心捐贈卻讓她意外。「桶裝桂竹筍一年到頭的價格不變,所以我買來代替葉菜類,老闆半買半相送;素牛排五斤裝一箱原價五百元,不但只算我三百元,還多送了七箱。」
一箱箱的食材暫時堆放市場路旁,必須來回載個幾趟。許素卿在引擎噗噗聲中,又在腦海中推演下一個步驟。
歡喜堂大廚師.黃運璋
想像中的大廚師,應該是高高壯壯、福態福態的,姿態或許有些高傲--因為他的一個念頭,就能主宰酸甜苦辣;一個輕重的拿捏,是鹹是淡「客從主便」。
經營「歡喜堂」素食餐廳的李正富師兄,引我採訪今天在中央廚房「站台」的主廚,所有菜色、調味料理皆由他掌控。
「大師傅黃運璋,就是他!」不到一百七十公分的他,黑黑瘦瘦,因為瘦,所以顴骨顯得高突、鼻子薄削,與我的想像落差頗大。
對於採訪,黃運璋揮揮手拒絕了,「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也不會說;我只知道,有人被大水困住了、有人餓了沒飯吃,我心裏難過……」話未盡又轉過身去,一會兒舀起油鹽,調理醬料,一會兒食材搬進搬出,不再和我說上一句話。我才明瞭「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真正的表現是用做的,而不是用說的。
「我們的廚師都是一級棒的!」李正富師兄拍著胸脯的保證,是來自對大廚師黃運璋的信心;而他們的用心,則源自於一分對專業廚藝的認真和同胞愛的展現。
【象神風災慈濟關懷紀要】
┌──────┬───────┬────────────────────┐
│ 事件 │ 援助期間 │ 關懷內容 │
├──────┼───────┼────────────────────┤
│ │ │.成立「象神風災救災總協調中心」、「汐止│
│ │ │ 救災協調中心」 │
│ │ │.三艘橡皮艇在第一時間內協助救援,並分送│
│ │ │ 便當及飲用水 │
│ │ │.連續八日供應便當、熱食和飲用水 │
│台北縣 │ │.動員逾三千人次,協助打掃汐止國小、長安│
│汐止、 │11/1~11/12 │ 國小、汐止國中、秀峰國中、樟樹國中、南│
│南港淹水 │ │ 港誠正國中及汐止巿區主要幹道 │
│ │ │.挨家挨戶關懷,發放慰問信及紅包,提供毛│
│ │ │ 毯、睡袋、棉被、照明燈等物資 │
│ │ │.提報個案三十七件,由訪視組後續關懷 │
│ │ │.北區人醫會連續三天出動兩輛醫療巡迴車展│
│ │ │ 開義診,計送出四百八十六份醫藥箱 │
├──────┼───────┼────────────────────┤
│台北市 │11/1~11/7 │.關懷慰問與發放物資 │
│內湖淹水 │ │.連續五日提供便當予災民及救災人員 │
├──────┼───────┼────────────────────┤
│台北市 │11/1~11/12 │.煮食薑茶供民眾取暖,連續兩日逐戶送便當│
│文山區淹水 │ │.探訪受災戶,並發放慰問金及毛毯等物資 │
├──────┼───────┼────────────────────┤
│台北縣 │ │.提供熱食予救災人員及民眾食用 │
│瑞芳、侯硐 │11/1~11/10 │.提供棉被給避難活動中心之民眾禦寒 │
│土石流、 │ │.提報二十戶經濟困難及需後續關懷戶予訪視│
│淹水 │ │ 組,其中三戶已予急難補助 │
├──────┼───────┼────────────────────┤
│ │ │.提供熱食予受災戶及救災人員 │
│台北縣 │11/1~11/8 │.協助獨居老人清掃家園 │
│雙溪淹水 │ │.連續四日關懷三百五十三戶受災戶,發放毛│
│ │ │ 毯、醫藥箱及慰問金 │
├──────┼───────┼────────────────────┤
│ │ │.發放物資、連續七日供應熱食、協助民眾清│
│ │ │ 理家園 │
│基隆市淹水 │11/1~11/8 │.七堵百福社區十四名老人、天道研究院十五│
│ │ │ 名學員遭淹水往生、南榮陸男童遭水沖走往│
│ │ │ 生,志工前往助念、關懷或發放慰問金 │
│ │ │.提報十八件個案,由訪視組後續關懷 │
├──────┼───────┼────────────────────┤
│台北縣 │ │.關懷受傷住院者及家屬,並致贈慰問金 │
│石門鄉 │11/1~11/6 │.北區慈誠隊11/3於石門成立救難聯絡中心,│
│土石流 │ │ 協助救災,並連續兩日提供便當約七百份 │
├──────┼───────┼────────────────────┤
│台北縣 │ │.前往鎮公所關懷緊急安置的民眾,和遭土石│
│三芝鄉 │10/31~11/6 │ 流掩埋之往生者家屬,並發放慰問金 │
│土石流 │ │.提供餅乾及泡麵給救難人員及民眾 │
├──────┼───────┼────────────────────┤
│台北市 │11/1 │.關懷、提供衣物及便當 │
│汀州路淹水 │ │ │
├──────┼───────┼────────────────────┤
│台北縣 │ │.關懷慰問、提供禦寒棉被 │
│三峽溪東裡 │11/1~11/8 │ │
│土石流 │ │ │
└──────┴───────┴────────────────────┘
資料來源:台北分會社服組
資料日期:2000.11.17
▲新航空難特別報導
火紅滲出的夜
◎撰文/子魚
未曾聽聞有人飲煙火餞行
前進洛杉磯 在雨速下
機翼縱身天際那一刻
偏用一朵燦爛洗身
洗成 徹夜的傷痛
猛烈的轟然 錯愕刺穿心臟
淚流至極 醞釀成蹣跚
焦慮是水銀砌成的心
掛起來 又碎裂滿地
找不到一處安靜
你 在那裏?
用碳元素姿態出現
披著白布幔 一動也不動的
是你嗎?
從黑暗到黎明
整條航向改用DNA定位
目標鎖定 真正的你
此刻 哭泣是肺腑的聲音
攔截一滴淚水
深怕你漸趨冰冷的感情
還要為一場震驚 著涼
以身軀燃放 嚥下煙火之後
你說你有點累
想好好 睡個永恆
新加坡航空公司編號SQ006客機,十月三十一日晚間搭載一百五十九名乘客及二十名機組人員,由新加坡過境台灣,預計前往美國洛杉磯。
深夜十一點十八分,班機在中正機場跑道準備起飛前,撞及護欄起火燃燒。暗夜中竄出的火球,吞噬了八十二條寶貴生命;空曠漆黑的05右跑道,滿布飛機殘骸。瞬間意外教人措手不及。軍警消人員力抗風雨,搶救傷患、搬運屍體;志工隊伍飛車上路,協助安置亡者、關懷家屬、緊急供應熱飲熱食……更穿梭醫院、旅館,用溫柔的雙手撫慰受創受驚的心靈。
跨越生與死,機場那端天人永隔的哀號,猶然迴盪心頭;大難重生的親人重逢,更教人珍惜。(洪淑芬)
▲新航空難特別報導
轟然.心碎
難捨親情
◎撰文/洪淑芬
一場空難,奪走的不僅是八十多條寶貴的生命,
還有千百位心碎家屬永難割捨的親情。
雨夜中,姊妹倆飛車上高速公路,直奔中正機場。途中接獲消息,家人已被送醫急救,於是火速轉往醫院,林口長庚、中壢天晟醫院……遍尋不著。重回中正機場過境旅館,一份最新罹難者名單公布--兩姊妹緊懸的心急速下墜,情緒也終於崩潰……
「為什麼要騙我們!」顫抖的身體直立不住,慈濟志工一雙溫暖的手隨即攙扶:「你們要堅強,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辦,千萬要保重身體……」
■
「我們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麼大的意外,真的很感謝有慈濟人的幫忙。」穿梭在心焦的家屬間、胸前貼有紅色標籤的新加坡航空公司職員,感謝慈濟志工的陪伴及安撫,家屬哀傷的情緒才不至於失控。
中午十二點十分,兩百餘位新航空難罹難者家屬,歷經未闔眼的漫長一夜後,終於在志工的陪伴下,分乘六輛遊覽車,由中正機場過境旅館轉往國內航空站,準備認領罹難親人的遺體。
一路上眾人靜默無語。年輕的男子雙手抱胸沈思,空洞的目光彷彿穿透凝在車窗上的厚厚一層水霧。
突然間,車內傳出一陣低聲騷動,「到了嗎?」男子精神一振,伸手擦拭冰冷的車窗,試圖分辨目前所在位置。但外面風雨實在太大,就算他已盡量將頭貼著窗,也只能看見車窗外的一片灰茫茫。
「早知道距離這麼近,我們就自己過來了!」轉過頭來,男子露出一雙布滿血絲的眼,「我們一家昨晚就來了,在過境旅館枯坐一個晚上又一個上午。」
男子的沈重和不安,讓身旁的慈濟志工心疼地拍拍他:「我知道你很著急,但我們多一點等待的時間,讓航空公司將現場做最好的處理與布置,對往生者來說,也是一種尊重啊。」男子默然。
當車子緩緩駛進新航為往生者搭設的臨時靈堂前,男子起身招呼前座幾位親友準備下車;轉過頭來應答的
每張臉上,都有著一對紅腫的雙眼。
■
沈重的隊伍在國內航空站前依序下車,不管大雨是否會淋濕身體,志工們緊挨著家屬步入臨時靈堂。
「伊若不是那麼乖,我們也不會這樣不甘啊!」常年往來國際間洽公的洪淑琍,從小到大從不讓家人擔心,飛機失事前不久,她還打電話回嘉義老家向媽媽告別。「我們有說有笑,臨掛電話前,我還叮嚀她千萬要小心……」
想起女兒當時的笑聲,洪媽媽臉上的淚,就像外頭的雨,滴滴答答落不停。「伊是我的孤查某子,我真不甘啊!」淑琍的兩個弟弟不忍母親再受刺激,強打精神由志工陪伴入內認屍;洪媽媽則叮嚀:「姊姊的門牙有一顆假牙……」
「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她穿什麼、帶什麼出去。」淑琍的小弟說,他們家三個小孩,分別居住在台北、桃園,平時難得見面,只靠電話聯繫,「最近她才剛搬新家,我們都還不知道她住在那裏。」說到傷心處,二十多歲的大男孩也不免一陣哽咽。
兩兄弟在停屍間裏繞了一圈,仔仔細細核對罹難者名單和特徵,就是無法辨認出姊姊。再度出來詢問,洪媽媽哭著說:「不要認了,我們驗DNA就好了。」心碎的母親或許寧願在心中保有女兒最美麗、完好的身影。
再度返回現場,志工提醒洪媽媽先從三十五歲以下找起。由於淑琍的身軀嬌小,有位罹難者資料寫著「國中生」的字眼,志工扶持著洪媽媽去辨識,結果看到門
牙的那顆假牙而指認出,之後的DNA比對報告也正確無誤。
停屍間裏,這樣令人心痛的場景不斷出現。一位女孩不停地尋找一只擁有金屬彈簧錶鍊的手錶,那是她送給父親的禮物。當法醫從塑膠袋裏拿出一只已燒成漆黑的空錶殼,身旁的男友迅速摘下自己手上的那只,要求比對錶背的商標及型號。
原來,女孩也曾送給男友同一品牌的手錶,這兩個愛她的男人都片刻不離地帶在身邊。
法醫找出鑷子用力刮除錶面焦黑的污垢,經比對是同一個牌子沒錯。女孩無法接受,楞楞地說:「再看看好嗎?」但她前腳才剛跨開,眼淚就無法自抑地流下來,因為法醫說:「這種年紀的男人,戴這麼年輕品牌的不多。」
女孩難過地蹲下哭泣,不敢相信眼前這個腸開肚破、如黑炭般的人形,就如法醫所說,「百分之七十以
上是妳父親」。眼鼻也跟著一陣痠疼的志工,搭著女孩的肩安慰:「先不要難過,讓我們驗DNA好嗎?」
一具具焦黑的遺體難以辨認,家屬們的希望都放在DNA檢驗,每條長桌子前都擠滿了人。
一場空難,奪走的不僅是八十多條寶貴的生命,還有千百位心碎家屬永難割捨的親情。
無盡長日
◎撰文/呂祥芳
這種場合,做再多事情也不夠,
但是能夠付出一點什麼,卻又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十一月一日深夜,我遠遠望著新航空難罹難者臨時靈堂,那兒依然燈火通明。此際距離空難事發已經二十四小時,昨晚歡喜送行、今晚卻在香煙繚繞中尋找親愛家人遺骸,家屬們自此將不知會有多少失眠的夜晚,伴隨這些悲傷的記憶。
「他很乖,從小到大都沒有讓我們擔心,我們家環境不好,他自己努力念到研究所,很不簡單……退伍後第一份薪水給自己買電腦、給我們夫妻倆買手機……他出國前搭計程車,都捨不得讓我提行李。我已經七十幾歲了,為什麼出事的不是我?」
老爸爸涕泗縱橫,捨不得這個孝順的好兒子,志工
抱住他,請他務必要保重:「父子連心,你這麼傷心,他也不好受,既然緣分到此,我們不如來祝福他。」
見到焦黑難辨的遺骸,更是難以抑遏悲痛,遑論靜下心想想親人還有那些特徵可以指認。志工陪著家屬掉著淚,邊勸慰、邊拿著遺體特徵表請他們一一看過,那幾個編號最有可能符合,或是還有那些線索可以幫忙認出親人。
「她曾經切除胸部腫瘤……」志工聞言即刻跑入停靈處察看,再返回等候室:「沒錯,而且她有兩顆假牙,戴勞力士的手錶……」
「啊,那就是我妹妹……」
指認了可能的遺骸,也做完DNA抽血,待兩日後檢測結果出爐即可將遺體攜回。也有家屬一具又一具遺骸看過,還是無法認出,不禁雙手合十跪坐在前:「弟
弟啊,求求你讓我認出你,讓我帶你回家啊!」
如此大慟,志工們總是毫不遲疑靠近擁抱,我大多只能呆若木雞站立一旁陪著掉淚。我感覺這種場合做再多事情也不夠,但是能夠付出一點什麼,卻又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多數志工幾年前陪伴過大園空難的罹難者家屬,因此對於情緒調適,以及慰訪的任務,多能平衡調適。
「我們也是人,也有感情,陪著他們掉眼淚是正常的,只要不失控就好。」
「將心比心,如果我們突然失去至親,一定也聽不進任何的安慰。也許不用交談,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
夜色凝重,從國外搭機前來認屍的家屬才陸續抵達,陣陣哭泣讓氣溫更冰涼。清晨陪伴過國內家屬認屍的志工,稍事休息又再度出現,大批大批的志工也輪班讓佛號整晚綿延,「希望亡者能盡快被家屬認出,入土為安;也希望讓生者不要太驚慌,能漸漸隨著佛號聲心安。」
結緣
◎撰文/范毓雯、洪淑芬
.轟然一團火球,吞噬了王先生的母親、二舅和舅媽。家屬們接獲消息,趕往中正機場,悲戚的情緒與不可置信的念頭,早已淹沒他們對於親人外表特徵的印象。
「往生者有沒有開過刀?身上有沒有戴手鍊、手環?是什麼樣式或品牌的呢?」志工黃美月適時地在旁關切,眾多親友像被點醒了,紛紛從手術位置指認出三位往生者;隔日的DNA比對報告證明,皆辨識無誤。
包括王先生在內,三位往生者的孩子十一月三日自美返台。從協請法醫開立死亡證明書、到機場看遺物、領取慰問金等,黃美月一直陪伴著他們,不斷地在旁安撫與協助。「她在全家人最無助、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予很大的力量,當時若沒有慈濟人在,還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王先生說。
四日為往生者進行火化儀式,黃美月也在旁協助辦理領取遺體前的填單手續等。「我們與黃師姊根本就不認識,她卻義無反顧地幫忙。」王先生感佩黃美月一方面要安慰家屬、給予支撐的力量,另一方面還要調適自己的情緒,「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若無黃師姊,我自己一定辦不好母親的喪事,她是我的恩人。」
「經過這次與慈濟接觸,我感受到人間溫情,也相信世上真的有一群人在默默做善事。」因為母親生前曾捐款護持慈濟,所以王先生決定以母親名義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媽媽雖走了,我希望能追隨母親的善心與智慧,延續母親的慧命。」
.即將在十二月授證慈濟委員的張孝宜,這次不是來出任務,而是帶著培訓委員白小姐來找尋母親的下落。
六十八歲的白媽媽原本要赴美探親,順便留在親戚經營的超商打工。空難發生時,她的座位剛好就在爆炸點附近,遺體被炸得無法辨識,只有求助於DNA。
兩天後檢驗報告出爐,白小姐看到媽媽的肚子被炸了一個洞,手掌又不見,十分傷心。張孝宜安慰她:「慈濟人對生死要自在一點,妳千萬不要太難過,否則媽媽也無法走得安心。」
「白媽媽對我就像對親生女兒般照顧,我常勸她搬
來跟女兒住,也可以就近帶她出來做慈濟。那天我在新泰聯絡處值班,她還帶點心來,說過幾天要出國……」張孝宜和白家母女的深厚感情,更促使她義不容辭地陪伴關懷,並協助處理善後。
「上人曾開示:『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我們一般人都很幸福,若不是經歷這樣的悲劇,還無法體會人生有酸甜苦辣。」張孝宜深有所感。
.許多家屬看到罹難者遺骸,不可置信的臉孔、悲愴不堪的哭聲、慘痛欲絕的哀號,讓淒風苦雨的現場更添上令人鼻酸的氣氛。
桃園區志工溫素蕊陪伴一對新加坡夫妻前來找尋兒子的遺體,聽到現場助念佛號聲,本身也信佛的這一家人問:「一開始都有念佛嗎?」得知志工不間斷地輪班在臨時靈堂助念,家屬悲淒的臉上稍稍顯露欣慰。
「除了陪伴家屬外,助念也希望生者平靜,亡者安詳。」溫素蕊說,臨時靈堂人多、擁擠,志工在旁安撫,讓情緒失控、悲傷欲絕的家屬們能抒解與依靠,才能保持鎮靜與深呼吸,繼續找尋親人。
- May 20 Wed 2009 17:25
2000年11月 408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