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2000.05.03 純淨之愛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三日《三月二十九(三)》
【靜思小語】跳脫怨懟、爭執、憤恨的雜染,回歸自性純淨之愛。
教富濟貧
「天真、可愛,無邪思、邪念,只有一片單純、善良的心腸,這分純淨之愛,正是人的清淨本性。」上人於志工早會上,感嘆孩子年紀雖小,卻對世間萬物有清淨的愛;反觀大人,入世愈深,污染愈重,計較多、煩惱多、得失心大,每每陷在欲望深淵裏不能自拔,這樣的人實在很可憐!
「在人世間,要照顧好這分清淨本性,不要受到後天環境影響,使原本清淨的愛心,變成易生怨懟、爭執、憤恨等雜染的心。無論大人或小孩,也不論貧窮或富貴,每個人都有平等、不增不減的愛,希望大家多用心,啟發愛心,回歸自性的清淨。」
澳洲是個福利很好的國家,當地師兄姊一行人回來精舍,上人與他們談到,即使民生富裕宛如天堂,也要鼓勵民眾發揮愛心布施,所重視的不是錢的多寡,而是那一分清淨的愛心;啟發人人愛心,就是淨化人心。
再者,全世界不論是多富有的國家,無常的意外、天災也會發生,所以平日就要帶動富有的人常布施,當災難來臨時就可救急;或是集眾人的愛心從事他國賑災,幫助苦難國家的人。
上人勉眾,「師父引入門,修行在自己」,為人師的只負有導引的責任,有緣人自然會一路精進。「雖然大家愛慈濟、愛師父,但做慈濟是為自己做--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啊!」
▲衲履足跡
2000.05.05 向大地道感恩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五日《四月初二(五)》
【靜思小語】以感恩心觀看大地萬物,無一不充滿奧祕,無一不包含萬法。
大地的奧祕
「我們到底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世間萬物?」上人於早課開示中,教導大家要以感恩心面對世間萬物,如此才能領略大地之美,也才能止惡行善,成就幸福人生。
「在大地上生活,應該時時抱持感恩心;打開心胸觀察一切,則無一不充滿奧祕,無一不包含萬法。因此,佛陀教導眾生體會大自然的循環、感恩大地的生機,珍惜生命的可貴!」
「只要用心,隨處可見的一枝草,都含藏著無限生命的奧妙。」志工早會上,上人接續早課的開示,與大家分享如何欣賞大地之美。
「地底下的蟲鳴、樹上的鳥叫……聲音是如此和諧,充滿動人的韻律;儘管牠們是很微小的生物,卻都有著強韌的生命力。又如戶外的樹木、花草,幾天前才冒出嫩芽,如今仔細一看,已是枝葉扶疏、綠油油一片的美麗景象。」
「大自然的美,讓我感到萬物的生命實在太奇妙了,使我內心湧出一分愛,很想去呵護她,使大地萬物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與成長!」上人難過地指出,人類生命的維繫,有賴於大地萬物源源不斷地提供,但對大地萬物最具破壞力的就是人。
「人人隨心所欲,因為貪欲而破壞一切;以致才一陣雨,就造成山崩、土石流。人們不以為意一點一滴破壞自然的行為,日積月累下,演變成大地的大災難。所以說,『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而普天下的大愛,也少不了人人一點點的付出。」
上人叮嚀大家:「普天下的美,不能少我一點善念;普天下的災難,都是起於一點惡念。人人的心地都是一畝田,要用心耕耘,則大地景象便是一幅相互扶持、最美的境界。」
▲衲履足跡
2000.05.10 浴佛、沐心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十日《四月初七(三)》
【靜思小語】用甘露法雨洗淨心靈塵垢,展現清淨自性。
紀念覺者誕生
上人在早課中,細述佛陀出生人間的因緣,從而說明「浴佛」的意義--
春天是草盛、鳥鳴的好時節,兩千多年前的迦毘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正是在春天誕生下釋迦牟尼佛,當時整個迦毘羅衛國城內城外歡喜慶祝,期待國家能得一聖子領導人民。
當時有一位年紀很大的外道修行者阿私陀仙,他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聽到太子出世,自動跑來王宮請求為太子看相。
國王將太子抱出,阿私陀仙恭敬地接過太子仔細端詳,看著看著,忽然間哭得很悲傷。國王見狀非常著急,擔心是不是太子有什麼不測的相貌,趕緊詢問原因。
阿私陀仙回答:「太子相貌具足,如果好好領導國家,將使天下人民安祥和樂;若脫俗修行,將成為千古聖人,利益普天下眾生。」
國王問:「既然太子相貌這麼好,為什麼你會這麼悲傷?」阿私陀仙說:「我是為自己悲傷!我年紀這麼大了,雖然今天能親眼看到太子,卻無法等到那個時候,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國王趕緊向摩耶夫人傳達這個好消息;摩耶夫人很歡喜,但因為身體虛弱,於是向國王推薦讓妹妹摩訶婆舍婆提來協助扶養太子。
太子出生七天後,摩耶夫人就往生了,摩訶婆舍婆提於是進宮照顧太子。她對太子的愛,不亞於一個親生母親,所以太子的童年是在幸福中成長的。
孝順、感恩、精進
佛誕節為什麼要舉行浴佛儀式?上人表示,這是一種象徵意
義,紀念覺者降臨世間。
「佛本來就是清淨的,何須凡夫去洗?只不過佛教徒藉香湯灌沐佛身的儀式,來淨化自己的心,願己身也能滌盡煩惱,清淨如佛身。」「凡夫身在五濁惡世,心靈充滿種種煩惱,苦不堪言。佛陀把智慧帶到人間,洗除眾生的無明煩惱,期待五濁惡世的眾生能遠離塵垢,證得清淨無染的法身。」
上人強調,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佛誕節、慈濟日,真是吉祥的好月!「母親的生育,讓我們有這個身體;佛陀的教育,讓我們的慧命成長;慈濟的精神,讓我們懂得人生目標,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因此慶祝母親節是宏揚孝道,慶祝佛誕節是感恩慧命成長,慶祝慈濟日是要讓我們慇勤精進。」
上人叮嚀大家自我期勉--天天是母親節,要盡孝道;天天是佛誕節,要感恩;天天是慈濟日,要精進!
教不同義理同
土耳其聯絡點負責人胡光中師兄日前返台,期間曾在榮星花園希望工程義賣園遊會上,義賣土耳其風味的銅盤、錫壺及茗茶等物,七位在台灣留學的土耳其學生也到會場幫忙……師兄今來報告義賣成果之餘,也兼述在土耳其進行貧戶發放的情形。
上人嘉勉師兄推展會務的用心,鑑及土耳其為回教國家,師兄本身亦是回教徒,遂與之言及佛教的根本觀念:「任何正信宗教,名稱雖異而義理相同,都在啟發人的愛心,這分愛並非口頭說說,而必須身體力行,且無條件地付出。」
上人又言,每個宗教的宗旨皆主張人人平等,教人尊重生命,啟發人真誠的愛,用愛化解仇恨。「大愛無國界的情懷才是宗教徒應當的行為,而無私付出也最能感化人。」
▲衲履足跡
2000.05.14 「現在」最重要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十四日《四月十一(日)》
【靜思小語】希望,固然可以將目標設定長遠,但最重要的是做好「現在」的事。
慈濟人文進學堂
政治大學商學院邀請慈濟人到該校講授「企業與人文--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課程,已近學期尾聲,陸續有大專院校希望慈濟人到該校開課;上人遂與十餘位擔任「講師」的師兄姊策畫未來授課方針。
上人肯定此課程的意義,勉大家要「再接再厲」。上人提到,慈濟三十四年來,從很草根式地開創志業,一路走來歷盡萬般困境,一關接著一關地突破,才有現在的成果。
「最難能可貴的是『恆持剎那』這分心--保持一顆初發心,從不後悔與停滯。」上人讚歎做慈濟一、二十年的資深慈濟人,這分堅定的心,即如佛教中所言「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令人深為感動!
上人表示,現在的年輕孩子,心浮浮沈沈很不穩定,教人擔心。「如今有各大學希望將慈濟人文注入年輕孩子的生命中,希望大家鍥而不捨、努力以赴,將慈濟人文『大愛與感恩』的文化,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社會有滿懷愛心與感恩的年輕人,才是真正之福!」
美國商業周刊記者來訪
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 WEEK財經組記者Mr. Dan Nystedt,為該刊「亞洲五十個最有影響力的人」專題,特來採訪上人。
問:九二一地震後,從媒體上知道慈濟做了很多好事,也影響中外許許多多人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好事。慈濟做這些好事的理念為何?
上人:慈濟是宗教團體,宗教的本分就是在教人發揮愛心。我們都是佛教徒,對於佛教的教義,應該要真實明瞭並且身體力行。
問:台灣政府也有意願建設醫院及學校,為何還需要如慈濟等機構來幫忙?
上人:政府的任務本就是在服務民眾,對於病人的照顧事實上也很不錯,但民眾那麼多,事事要依賴政府必然有所不周之處,唯有人
人發揮愛心,補政府之不足,才能普遍而周全地照顧到所有民眾。
問:對您而言,這分救人的工作為何重要?
上人:主要是基於「尊重生命」。世上沒有比生命更有價值的,所以要搶救生命;人生最苦的莫過於病痛,所以要解除病苦,使人人過著平安、幸福的日子。大家的幸福、健康,就是我的幸福、健康。
問:有人將您與德蕾莎修女做比較,您的看法呢?
上人:人不需要比較,我尊重、敬愛德蕾莎修女,但每個人都有其生命價值觀,盡自己的本分就是了。
問:慈濟在五年、十年之後,有何希望、計畫?
上人:我的希望不只是五年,而是千千萬萬年!「希望」,固然可以將目標設定長遠,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現在」的事。就如慈濟目前著手的「希望工程」,規畫的是千秋百世的理想學府,但決不能疏忽現在,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必須認真去做。
「未來有規畫,現在很重要。」我常教慈濟人要把握現在,時時刻刻達到心中的使命,所以分秒都必須謹慎把握,如此未來的理想規畫才有達成的一天。
問:慈濟位在台灣,為何要幫助大陸?
上人:「愛」不應分彼此、種族、國家。台灣人是人、大陸人是人,美國人也是人,既然同樣都是人,就要互愛;何況台灣人的祖先是幾百年前從大陸渡海而來,這分血濃於水的關係十分密切。
再者,慈濟並不只幫助中國大陸,而是放眼全球,只要有災難、有需要的地方,慈濟人能力所及都會去救助。
骨髓相見歡
一年一度「骨髓捐贈相見歡」活動,午後在講經堂登場。
「您使我重獲新生命,過著健康人的生活了!」透過現場越洋電話直撥,大陸上海十六歲的少女楊珂,歡喜地表達對捐髓者黃瓊英的感恩之情。
此次相見歡活動,許多受髓者皆居住於海外,如丹麥、美國、日本、加拿大、香港、德國及澳洲,還有大陸的上海、廣東和杭州等地,因此現場安排越洋電話 call out。
隔著電話,受髓者自是再三感恩,捐髓者則關切地詢問:
「你現在身體還好嗎?」兩地相距遙遠,心靈的溝通竟是如此貼近。
而在現場會面的捐、受髓者,每每激動地相互擁抱,眼中泛著淚水,好一會兒都無法言語。
對受髓者來說,這淚水是出於一分感恩至情,也是重獲新生的歡喜之淚;至於捐髓者,亦是百感交集--有的是瞞著家人來捐;有的是拚命滋養自己,希望提供最健康的骨髓;也有是突破向來恐懼就醫的心理,為了救人鼓起勇氣接受全身麻醉的捐髓手術。
感人的場景在台上真情上演。上人開示時,感恩在眾人的愛心及現代先進的醫療技術下,將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命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看那大陸楊珂的相片,一個善長舞蹈的漂亮女孩,聽其電話中的聲音又十分甜美,令人感到這分愛的付出,真是非常值得!」
捐髓者可敬的愛心,挽回了人命,這分「大仁者必有大勇」的精神,其意義無法言喻,正如生命之無價!
▲衲履足跡
2000.05.15 莫比較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十五日《四月十二(一)》
【靜思小語】生活環境好的人高高在上比不盡,苦難的人到處都是也比不完。
警覺即自覺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說,人人善念不斷開啟,大愛就能普遍世界;若善念停滯,惡念時生,世界就會失去調和,人間就不得安寧了。
「愛與恨,善與惡,是相對存在,我們若能發揮愛與善,世間就清淨光明;若心有恨與惡,世間就污染黑暗。」上人以昨夜全球慈濟日祈福晚會景象,說明人心淨化並不困難,就如將一人手中蠟燭點
亮,把這燭火不斷傳遞下去,很快地整個地球版圖就全然亮起來了。「希望大家惡念消除、善念增長,先淨化己心再淨化他人,則世間終有大放光明的一天。」
回台參加全球慈濟日的海外慈濟人將歸返僑居地,圓緣會上,大家分享心得。言及加入慈濟後的改變,諸如脾氣好多了、更能接受挫折,以及對生活有著知足、感恩之心……
上人開示,慈濟人因為同樣的一分愛心而相聚,因緣殊勝,彼此相處應縮小自己、擴大心胸、包容別人。許多人因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置身團體間,常心生煩惱,如此實在非常辛苦!
「慈濟人要提起『警戒』之心--若發覺自己看人不順眼,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讓別人覺得很不可愛?這分警覺,也就是自覺;有這分反省的自覺,才能在學佛路上更上層樓。」
上人也勉眾要有知足心。「不要與人比較,生活環境好的人高高在上比不盡,苦難的人到處都是也比不完。當看到有人非常窮困或發生意外,應感到自己的幸福,進而知福、惜福、再造福。」
「無常的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生命之所以尊貴與價值,就在於能為人無所求地付出。人生之迷,常是為了自我的身軀花去大半時間、為了身軀的欲望享受而與人計較,頻頻造業、不斷後悔。如今應該由迷轉悟,自覺覺他,直到覺行圓滿而成佛。」
上人期待大家莫輕己能,要自我期許「世間少不了我去行善、付出愛」;若人人有這分心,散播愛的種子、不斷發揮愛心,則「大愛包容地球村」的理想,指日可待!
化迷情為覺情
午後,海外師姊帶著一位神情落寞的年輕人前來。年輕人即將取得碩士學位,但原本十分恩愛的妻子遽然離世,遂使他終日魂不守舍,也曾藉助民間信仰探詢愛妻下落……
上人慈祥開導,世間一切是因緣,緣來則聚,緣盡則散;就如舞台一般,上台時就共同演出,下台後就互無關係了。
「人生不只有夫妻之情而已,縱使兩情相悅恩義重,但要體認到人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第一,要報恩;第二,要付出愛。明知父母為子女付出偉大的愛,就要將感恩化為行動,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有能力就為社會多付出;若只為男女之情而困在煩惱中,人生的價值就變得太狹隘了。」
「看看有這麼多慈濟人很用心地陪著你、無所求地關愛你,你是否也該將這分愛付出給別人?」上人勸說,既與妻子緣盡,就要讓她安心離去,要多做好事,用心為她祝福。
「若真正深愛著她,就要化悲情為力量,付出自己的才華去助人。執著短暫的情是迷情,若能轉迷情為覺情,那就是充滿愛心且灑脫的人間菩薩了!」
▲衲履足跡
2000.05.16 你需要,我給你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十六日《四月十三(二)》
【靜思小語】骨髓捐贈,教人互愛感恩,共造善的循環。
愛心密度最高
慈濟在一九九三年成立骨髓資料庫,累計至二000年春天,共召募到十九萬餘名志願捐髓者,相對於台灣兩千多萬人口,台灣堪稱愛心密度最高的寶島。
在靜思堂舉行的「骨髓捐贈」會議,出席者有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主任李政道、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師兄等人,及志業中心三位副總。上人在會中詳細說明成立資料庫的緣起,並感恩大家用心付出,才有今日的成果。
上人提到,當初決定成立資料庫,經過廣泛閱讀資料,並實際看到骨髓移植手術後的成果,遂呼籲大眾捐髓。
「當時,我想著:台灣有什麼可以超越別的國家?我想,那就是--無私的愛。骨髓捐贈這分『你需要,我給你』的愛,我相信台灣眾多愛心人士可以做得到!」
當慈濟發起骨髓捐贈後,沒幾年就高達十五萬餘人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當時日本相關人員來到台灣,相當驚訝台灣的推展成就,短短時間就超越日本。
八年來,為骨髓捐贈事宜,發生多不勝數的感人故事,上人希望能編輯成書,帶動更多人的愛心與感恩心。「但盼各國人士能藉以明白,台灣骨髓捐贈是多少人愛的付出所成就,如此我們就能以真誠的愛搭起橋梁,教世人互愛、感恩,共造愛與善的循環。」
全球海外慈濟幹部會議,今明兩天分兩梯次舉行,大家在靜思堂四樓席地而坐,陸續向上人報告當地會務。上人深為海外慈濟人種種愛心事蹟所感動,並言,愛心的表達就是「捨」,「『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是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分真誠的悲心流露,足以感動人、帶動人,一起去做救人的志業。」
談及如何帶動人,上人強調修「德」的重要。「『內能自謙,外能禮讓』,縮小自己、擴大心胸--真正做到這分『德』的內涵,則必定受人尊敬,人也必能服你。
▲衲履足跡
2000.05.17 覺與迷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十七日《四月十四(三)》
【靜思小語】好好照顧一念心,就能轉苦為樂,轉憂為喜。
觀受是苦
今日是海外慈濟幹部精進佛一,上人分別在上下午作兩場開示。鑑及「三十七道品」是學佛的重要基礎,上人詳細闡明其中的「觀受是苦」、「觀法無我」。
以「觀受是苦」來說,上人表示,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簡單的衣食住行,往往也因不能隨心乘意,而生起不好的感受。世上多少人便是在感受中迷失自己,如沈醉於兩情相悅的美好感受中,一旦分離,就感到苦不堪言,這就是在愛執中迷失了。慈濟人要化小愛為大愛,如此愛人者輕安自在,被愛者也無煩惱掛礙,這就是清淨的大愛,也就是無私的愛。
「人生要有歡喜或痛苦的感受,決定於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上人分析「感受」有五種--苦受、憂受、樂受、喜受、不苦不樂受。
上人說,人都是隨業而來,生活上有重重苦難,所以有許多的苦受;憂受則較苦受更進一層,這分苦如影隨形,使人常感到憂鬱,就如現代人所說的「憂鬱症」,是一種心理的病態;喜則是較樂更上一層,在離開快樂的境界後,心仍感到很歡喜,一如佛教所說的「法喜充滿」,心靈輕安自在;至於對別人的遭遇,什麼感覺都沒有,這種不苦不樂的人生,也沒有什麼值得好回憶的。
「大部分人都是喜樂少而苦憂多,所以才說『觀受是苦』啊!」
觀法無我
再者,「觀法無我」。上人解釋此句意義在說明宇宙萬物,都是無常、空虛與遷變的。因為一切看得到的形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同的因緣,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形質。
如一顆種子與大地結合,加上空氣、雨露、陽光等種種因緣的組合,隨著時間這顆種子慢慢地就萌芽、成長、茁壯,長成一棵大樹。然後這棵大樹被砍下來,以不同的方法製作,就變成各種不同形式的成品,或雕成莊嚴的佛像供人膜拜,或做成糞桶來盛裝污穢之物。
所以說,世上有形之物沒有固定的形,隨因緣而遷變;就如
人也非永恆不變,身體的細胞分秒都在生滅之中,五蘊構成的身心總在很微細地轉變,只是我們不自覺而已。
學佛就是要「覺」,才不會執著於何物是「我的」,即如身體也是因緣所成,又何必為這虛幻無常的身體去造業?
一切都只是因緣組合,實不必為「我」而與人計較、爭執。凡夫總在苦與憂的感受中,苦不堪言;其實任何感受都只在一念之間,若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就能轉苦為樂,轉憂為喜。
不做自了漢
「學佛不做自了漢,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出世精神就是與人、事、世無爭,如此心境就能海闊天空,及時造福而不懈怠,智慧自然而得。」在下午的開示中,上人提到,身為領導者,自己做得很歡喜還不夠,必須在做到歡喜的同時,還要能縮小自己,縮小到進入人的眼中而不礙人眼,並在不知不覺中入人心中,這才是修行真功夫!
「大家做事若只計較著:『你為何不聽我的話?為何不配合我?』這種一味想要人來聽我的指揮、尊重我的作法,只會帶來煩惱。為人做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德』。」
上人表示,凡夫之間難免會有摩擦,也都會有投緣與不投緣的分別心。有緣的人說話,聽來句句是妙法,無緣的人說話,聽來句句是是非;若起分別心,在團體中就容易分黨分派,常起爭執而造下不好的因果。修行就是要與眾和合,待人處事常喝「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就能遠離人我是非。
「學我之所說教,行我之所行道;即使離我千里,亦如同處一室。」最後,上人以佛陀所說之教,希望大家依法奉行,做好自己心田的農夫,播善種、除雜草,以成就功德。
▲衲履足跡
2000.05.19 處處結好緣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十九日《四月十六(五)》
【靜思小語】對無緣無故的人,可以想辦法拔苦予樂;對生活周遭的人,怎可少寬懷、善解之心呢?
病人、醫師互感恩
慈濟大林醫院行將啟業,各方人才紛紛投入,上人早晨與一位有意到大林醫院任職的醫師談到,慈濟人共有的一個觀念--付出的同時要感恩。
上人表示,慈濟醫療文化也強調感恩心。「醫師醫術之提升是病人所成就,病人付出身體的苦難折磨,在生死邊緣掙扎,使醫師有看診的因緣,所以醫師應當感恩病人。」
「對病人來說,最寶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生病;醫師能夠減輕病人的痛苦、恢復病人的健康,可說是病人的『再生父母』,病人也應該感恩醫師。」
「病人與醫師互愛、感恩的醫療倫理,就是慈濟醫療文化所要建立的醫病關係,雙方面都存有愛與感恩,才是最美的醫療文化。」
上人十分推崇醫師救人的天職:「人的價值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人格是否令人尊重。社會上,人人普遍都非常敬重醫師,因為醫師是『生命的守護神』,生命不健康,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
「好醫師在佛教的意義等同於活佛。當病人病痛徬徨時,最期待的就是能遇到好醫師;如同眾生無助時,最期盼的就是佛菩薩,所以說醫師就是活佛、活菩薩。」
上人創立慈院時,即期待慈院建立以人為本的醫療文化,希望醫師是病人心中真正的活佛!
為師之心
美國是海外慈濟人最早的根據地,又是慈濟海外最大的聚點。
近年來「全美董事會」已數度在花蓮召開;今天除有全美七個分會執行長出席外,志業中心三位副總亦與會。上人聽取大眾報告,並在會議中開示,教示大家學佛綱要在於「和心、互愛」。
「淨化人心首從自己開始。與人相處共事時,不論遇到何種人事問題--或受批評、或看人臉色、或別人不配合等等,都要用智慧將人事當教育。」
上人表示,世間苦難多,慈濟人聞聲救苦,這分菩薩悲懷令人肯定與讚佩;但若對苦難眾生能夠「大慈大悲」,對身邊的師兄姊卻不能以「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相待,令人十分遺憾。
「我們對無緣無故的人,可以想盡辦法拔苦予樂,但對同心同志的師兄姊,為何會少了那分寬懷、善解、包容之心呢?這在修行上是很矛盾的事!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沒有顧好自己的心,一旦給人臉色看,彼此就結下了惡緣。」
「大家有好因緣來到慈濟,應該珍惜這福慧雙修的道場,將心地這畝田播下好種子。若心田有雜草,就要下功夫儘快拔除;心中雜草不除,煩惱未斷,業就難消。」
「修行有何困難?難在自心雜草不除、執著『我見』、事事以我為中心,所以有我愛、我不愛的分別心。」上人表示,若不知在八識田中播下好種子,與別人相處也無法包容、善解,實在令人心疼。
「團體要有包容力,即使對曾經做錯事的人,也必須容納、疼惜,使他的菩提道苗繼續成長茁壯,而不是分黨分派。孔子說『君子不黨』,何況是學做菩薩之人,怎能畫分彼此排斥同修呢?」
上人殷切致勉,為人師者最期待弟子成長慧命--不只待人要「大慈大悲」,對己也要「大徹大悟」,凡事不計較太多。如此才能教為師安心與寬心!
▲衲履足跡
2000.05.20 無爭之美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日《四月十七(六)》
【靜思小語】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
莫自輕
「若天天要面對許多瑣碎的事情,是不是會影響修行?」
上人針對一位海外師兄的提問回答:「修行是什麼?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人圓、事圓、理圓』,才是真修行。人事未圓滿,要談修行還早。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的心念照顧好,不要不好好地拔除自己心地的雜草,卻一直看著別人的過失。」
上人叮嚀:「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磨鍊!不要捨本逐末。」
第二十四期靜思生活營學員多為中區榮董,上人開示時,從世間的美談起。
「世間的美,美在哪裏?美在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普天之下,不管是富有或貧窮的國家都會有不安定的感覺。為什麼呢?起因於人心啊!」
「有句話說:『寧願跟猛虎、毒蛇在一起,也不跟心惡的人在一起。』因為人心明爭暗鬥
所造成的精神壓力,猶甚於猛虎、毒蛇對生命的傷害!」
「人禍出自人的心!人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可能讓整個國家動武相殺;反之,心念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就能創造一個非常祥和的社會、安定的世界。如此人生不是很美嗎?」
「有人會懷疑:只有我一個人不與人計較,力量夠嗎?其實,就差你一個。大家若都這樣想--不能差我一個人!我想這個社會會很美,也會是一個很平安的世界。」
李多壽爺爺
上人舉李多壽爺爺為例,說明貧窮布施並不難!
李多壽爺爺是一位獨居老人,他有老人津貼、有榮民月俸;領了錢之後,就一點一滴存起來,每幾個月就會累積一筆錢捐給慈濟。他說:「我的生活可以省,但是我一定要幫助師父,救濟窮困也好,建設醫院也好,建設學校也好。」
他天天到慈濟醫院當志工,直到有一天病倒了,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幾天之後,他就急著要出院。原因是:第一,雖然他有健保,也不願浪費國家的醫療費用,而且可以節省床位給其他病人住;第二,出院後可以趕快去當志工,跟人談話比躺在病床上快樂。
以他的病情,當然不能出院。隔了幾天,他又告訴我:「師父,我很想出院!」我說:「為什麼要出院?你想家就請志工陪你回去走一走,回去後要馬上回來,你一定要有人照顧。你住醫院,師父才會安心,聽懂嗎?」他說:「好!師父這樣說,我就這樣做。」
五天前,志工帶他回家看一下。昨天早上七點多就接到他往生的消息,我問志工:「昨天有什麼異樣嗎?」志工說:「沒有!他還是一樣說要當志工,到處去鼓勵病人。」
我趕快到病房,見到他很平靜地躺在那裏,志工背心別著名牌還掛在床沿。我對他說:「你很有福氣!雖然有病,卻沒有痛苦,就這樣安詳地走了。記得你的願,趕快去,快一點回來。」
我出來之後,醫師及護士都說:「昨天他還在跟我們講話,只是到黃昏時,呼吸比較快一點,用氧氣讓他呼吸,他就一直睡。直到剛才去看他,才發現他已經走了。」
他往生後並將大體捐贈出來。多麼灑脫啊!由此可知貧窮布施不困難!
「佛陀說:富貴學道難。為什麼呢?因為雖然生長在富貴中,但沒有透徹人生的真理,只知道如何爭取名利,缺少如何增長慧命的智慧。」
上人期許榮董們有心學道,就是要去探討人生的真諦,對於生命的目標價值要好好地思索。孤老無依的李多壽爺爺,真正貼切落實了他的生命價值,未來必定很多人都會懷念他,這才是人生的尊嚴!
▲衲履足跡
2000.05.21 無常的啟示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一日《四月十八(日)》
【靜思小語】無常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有所為。
「明天」與「無常」
晨七時,靜思生活營學員與上人進行雙向溝通。
上人首先談起自己對時間的看法:「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與『無常』哪一個會先到?所以,每一秒關都要過得好,但不是指捨不得身體勞累,而是要用心去發揮生命的良能。」
有人問及,既然無常與明天不知哪個先到,我們又何須努力經營事業?上人表示:「無常不是消極,而是要積極有所為啊!無常是要警惕大家時時把握當下,對未知的變化,更應該把握時間好好做事。」
有位商界董事長來訪,因為同業競爭,與人打了官司,勝訴之後,又上訴到高等法庭。「原本希望能獲得更大筆的賠償金,捐作公益事業之用,沒想到這樣會造成對方家產被查封,這不是自己所願意見到的,請示上人該如何做?」
上人表示,得饒人處且饒人,得理也要饒人,撤回告訴最好。有錢能做有意義的事很好,但是不要傷害到人。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平平安安過日子;爭來爭去無了時,對方也會很苦。」上人再次強調,得理饒人,捐款也要衡量自己的力量,切莫做了一件好事,反而結下一個怨仇。
▲衲履足跡
2000.05.22 種子倉庫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二日《四月十九(一)》
【靜思小語】人人八識田中都有個大倉庫,行善、造惡的種子分別不爽地收藏著。
健康種子
上人在志工早會,從家庭倫理說起,一步步深入分析「因果」之理,闡明人生、社會幸福之道。
上人解析,一般人所信的「因果」,只在於「我前世欠他,今生還他就好」,並沒有進一步探討「因果」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離不了『因果』,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倉庫,付出的行動不論行善造惡都是在下種,也同樣都會有收穫:種善因得好果,種惡因得壞果,因果都收藏在八識田中。」
「也就是說,收成的好壞果實,都清楚分明地被收藏起來,佛教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些八識田中滿滿的種子,粒粒不爽地跟著我們帶到來生。」
「有人以為自己心地不錯,也有做好事,為何不能賺大錢?這就好似將種子下種後,明天即去撥土看種子,然後再將種子重新埋進土裏,可想而知這粒種子的發育必定不健康。」
「行善之後,耿耿於懷放在心中,就不是清淨的心,也不是清淨的愛,自然就不是清淨、健康的種子。」上人表示,以無求之心付出,才能輕安無掛礙。
上人表示,學佛就是要認清因果,依佛陀智慧的引導改變業因,也就是醫學所說的基因品質,若有優生的基因,生命的果實就是清淨的。
「凡夫有種種習氣,會累積成一個因、一個種子,所以要用心改掉不好的習氣,不要想著慢慢改,因為人生無常,必須把握時間積極改除習氣,否則習氣再帶到來生,實在苦不堪言。」
愛相「髓」
慈濟骨髓捐贈中心至今已供髓大陸逾三十多例,施行骨髓移植手術的醫院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及杭州等地共七所醫院,成功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慈濟此項大愛無私、尊重生命的愛心作為,深獲大陸肯定與讚佩。
甫從湖北送髓歸返的師兄向上人報告此行過程。
此次捐髓者是三十八歲的台灣青年,受髓者是年僅十二歲的小妹妹。小妹妹去年三月得病,父母在網上發出求援信,於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尋到骨髓配對相符者。
為小妹妹施行骨髓移植的是湖北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主任李政道博士於四月底曾赴該醫院進行考核評估,以決定是否合乎慈濟供髓要求。評鑑結果:該醫院無論硬體設施、醫療技術及服務品質都達一定水準,故促成送髓之行。
此行受到湖北各界及媒體注意,記者們對師兄姊自費前來的動機頗感好奇。一行人千里迢迢送髓的義行,在長江日報、武漢晨報及晚報等各地方報,都有醒目篇幅報導。
「慈濟從事骨髓捐贈的任務,唯有一個字--愛;對於大陸能給予機會,讓我們前往送髓,尤應懷抱感恩心。」上人說道。
▲衲履足跡
2000.05.23 因與果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三日《四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希望別人對你好,自己就要先對人好。
老農與牛
「有一位老先生,從年輕時就養著一條牛,每天跟著他下田辛勤耕種,他很愛這條牛,這牛也很盡心盡力地耕田。歷經二十多年,老先生年紀大了,田地也將休耕挪作其他用途,但他很感恩這條牛,每天早上還是帶著牛出去吃草,太陽下山了,再一起回家……」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感性地敘述這則新聞報導。「歲月悠悠過了數年,老先生有感自己年華老去,將來這條牛該怎麼辦?老先生希望有愛心人士能收養這條牛。」
果真有人前來收養,老先生相當高興,但條件是不能再讓牛勞作,更不能予以宰殺。一段時日後,老先生特地跑去探望,雖然牛沒有勞作,卻整天被綁在一棵大樹幹旁,老先生看了好心疼,與這位收養人交涉後,就把牛再帶回家了。
最近,老先生覺得自己真的是垂垂老矣,實在無法將牛照顧好,為讓老牛能安享餘年,他又再次發出希望有人收養這條牛的訊息。
一位先生深為老先生的愛所感動,願意代為看顧這條牛。因有了上次經驗,老先生除感恩他能收養這條牛外,並希望他保證決不虐待牛、也不讓牛勞作或宰殺牠,而且必須給牛自由,好好保護牠。
對於老先生的請求,這位先生愈聽愈感動,一字不漏地欣然寫下切結書。
「老先生感恩這條牛二十多年來,為他付出勞力辛苦耕作,雖然牠是一條牛,依然念念不忘其恩情。」上人表示,懂得感恩的人,就是心中有大愛的人。
反觀人與人之間呢?上人感嘆父母為孩子的付出是不計代價的,是一種無微不至的愛。不知為人子女的,能為父母付出多少?
現今社會人人生活忙碌,兒媳欲奉養父母,有時面臨無法全天候照顧及陪伴的無奈。上人表示,現在的小家庭,夫妻雙方都要上班,為因應時代趨勢,可普設如慈院「輕安居」日間照顧老人的地方--子女們白天去上
班,就將老人送至日間照顧的所在;當子女們下班後,再將老人接回家。這種方式最起碼能使老人們在晚上享有天倫之樂,也能對下一代起教育的作用。
「人生,感情很重要,有情有愛的人間,才是溫馨而幸福的。」上人強調。
「三世」與「現在」
加拿大國會女議員梁陳明任女士來訪,與上人提到北美雖文化發達,人心卻顯得複雜。
上人表示,人類社會有兩種極端,一是文明落後地區,打從人一生下來,就須面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因為普遍窮困,物欲少,反而生性比較單純,也容易知足;一是文明昌盛地區,人民的智識與悟性都很高,若能藉由宗教文化的洗滌,便能豁達開悟,不會執著在人我是非與小愛的糾纏中。
梁女士感嘆時下年輕人,一味追求物質享受,不懂得去愛人。上人也無奈地說,欲望是求無止盡的,物質愈豐富,心靈就愈空虛,這叫做「富中之貧」。
「以前我認為,只要我努力,一定會有作為,如今卻感到很難,畢竟孤掌難鳴。」梁女士常感覺自己就像丟到大海的小石子,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
上人勸言,只要盡心盡力為民服務,不必在乎是否受人肯定與認同,問心無愧心自安,謹守在自己的本分就是了。
較之複雜的政治環境,女士歡喜地表示,每回接觸慈濟人,總感到心情很愉快;而上人以其智慧與愛心,廣度大眾,真正是稀奇、難得!
上人說,「宗教的主旨就是在教導我們應以何種心態,來面對複雜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因果』之理,若真正透徹明白,就會謹言慎行。」
「可將佛教所說『過去生』當成『昨天』,『現在生』當成『今天』,『未來生』當成『明天』。你希望明天人家對你好,今天就要先對別人好;今天能對別人好,明天別人就不會給你臉色看。像這樣將時間縮短在『現在』的因果觀念,可說是相當科學而生活化的。」
▲衲履足跡
2000.05.24 心若開,運就來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四日《四月二十一(三)》
【靜思小語】敞開心結,心中會多一分情與愛;心結不開,則陷入怨與恨中。
化悲劇為溫馨
一件意外事故,造成兩個家庭的悲傷,幸有慈濟人相訪安慰,最終還是溫馨收場。翁千惠師姊陪同家屬們前來,並向上人訴說緣由。
據表示,有位計程車司機於路邊停車欲購買飲料,在打開車門的瞬間,突然一位騎著摩托車的年輕警員撞了上來,致使警員成了植物人。警員家屬求償一千八百萬元;計程車司機不堪巨額賠款的壓力,遂自殺。
慈濟人慰訪警員的年輕太太及一對稚兒後,也探訪司機的家屬,發現司機除遺留下龐大的賠款外,扶養三個小孩的家庭重擔,完全落在瘦弱的太太肩上,房屋也面臨查封。詎料,接下來又傳出警員太太罹患胃癌的不幸消息!
在慈濟人居中調和下,兩位太太終於相見,同為人生的無常與痛苦,而相互擁泣。警員太太最後決定撤消告訴,此時司機太太也取得先生保險費六十萬元,將這筆金錢致予警員太太,警員太太再湊足一百萬元,悉數捐作慈濟希望工程基金。
今日師姊陪同司機太太以及警員之父親、叔叔前來,親自捐上這百萬元。
「這段時間以來,大家都受苦了……」上人慈祥地關懷家屬們。「這件事是在一剎那的業緣之下發生的,好端端的有為警察成了植物人,難怪親友們心痛不已;而司機想不開自殺,景況也教人十分同情。」
「但事已發生,日子一樣要過,應該要善解,將心結打開,心裏就會多一分情與愛;若心結不開,就會陷在怨與恨之中。有句話說:『心若開,運就來。』期待大家真正就此化怨為愛,相互關懷,成為好朋友。」
▲衲履足跡
2000.05.27 動中禪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七日《四月二十四(六)》
【靜思小語】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中盡心。
事多,如何靜心?
《天下》雜誌總編輯殷允芃偕同《漢聲》雜誌總編輯吳美雲及台積電資深副總裁兼法務長陳國慈來訪上人。
吳美雲女士問:「修行與工作如何並行?換言之,工作繁瑣事多,心實難靜下來。」
上人表示:「若能在『難以靜下來中靜下來』,就是修行。修行並非在寺廟中,也不是在無人來打擾時,而是要走入人群;活生生的教材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慈濟人要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中盡心。」
問:「上人在幫助災民解決問題的同時,如何使心靜下來?」
上人:「慈濟人的文化,有所謂『付出無所求,同時要感恩』。付出無所求,則心無掛礙,自己無掛礙,接受者也無煩惱,雙方都清淨。」
問:「一般人付出往往要求回報,如何做到付出無所求?」
上人:「常人付出多少就要得多少,這是平常人的理論;修行人要超越一般理論,達到『大智若愚』境界--亦即不懂得計較、也不與人爭。」
問:「甚至對方不感恩,也不必在意?」
上人:「是不必在意。付出的人不是要被感恩的人,而是要去感恩對方。因為對方受盡苦難折磨,才使我們有機會付出,從而知道自己是幸福之人;能有『知福』的心境,是對方所成就,所以要感恩。」
陳國慈女士亦司法律事務,她表示,法律致力達到目標與成就,若付出無所求,是否也不必努力工作了?
上人說明,付出無所求是指在精神層面,但對世間發生的事情,是非也要清楚明辨才行。如社會犯罪率偏高問題,要看法界人士以什麼心態審理案件,律師若能對人施以教育、輔導,便能化仇為情。
上人提到,滾滾紅塵苦難偏多,人生的使命,即是要去幫助人,能夠無所求付出同時感恩,這就是人性之美。如最近慈濟人遠赴宏都拉斯、多明尼加,乃至於衣索匹亞及北朝鮮等地賑災,只要哪裏有災難,慈濟人就去哪裏關懷。
「每次大家出門救援,我就非常擔心他們的安危,總要他們都回到家報平安,一顆心才能放下來……」聽到上人這麼說,吳女士又問:「既是非常擔心,又如何能靜心呢?」
「雖然是很擔心,但我會以虔誠的心,誠懇地祈禱一切平安;這種心情含有積極的『信』--相信一切都很好。並非消極地聽天由命、很煩惱而一無辦法。」
今逢藥師法會日,上人開示,世間唯有愛心,能使人與人展現親切又溫馨的氣氛,慈濟三十四年來,每天皆在推動大愛精神,目的就在消除紛爭、創造祥和。希望這分精神與愛心能綿延不斷,使慈濟還有無數個三十四年呈現人間!
▲衲履足跡
2000.05.28 無私的奉獻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二十八日《四月二十五(日)》
【靜思小語】大體老師以大愛捨身,這種豁達、超越、解脫的心境,正意謂著對生死的透徹了悟。
追思大體老師
慈濟醫學院這學期的「大體解剖課」結束,早上舉行大體火化儀式後,接著舉辦感恩及追思典禮,十三位大體老師的家屬及五十二位同學,齊聚一堂,緬懷捨身菩薩們的無私精神。
「阿伯生前是受敬重的父親,往生後更是好老師,允許我們用生澀的技術,學習人體知識。課堂上,我用手拍著阿伯的手背,就好像孫子對待阿公一樣;我們為著學校的大小考試,心情有時高興、有時難過,阿伯總是微笑地給我們鼓勵。」
「往生被上寫著:『慈悲心,願再來。』阿伯無聲地來,又無聲地去,但在我們心中的印象,卻是如此美好……」
同學們帶著無限的深情,追思大體老師的恩情,有的安慰白髮送黑髮的家屬,關心地告訴大體老師的母親,莫再傷悲與不捨;有的則感於大體老師大愛無私的精神,自許要努力用功完成醫學教育,直到披上白袍宣誓成為好醫師,以不負大體老師的捨身;也有的感恩逝者的大愛,超越生與死,成就今日大家相聚的因緣。
在同學們追思的同時,現場放映大體老師們的生前遺照,有家居生活情形、出外旅行留影、或獨照或與親友一起,景物依舊,人事卻不復以往。家屬代表致詞時,傷逝之情教他們泣淚,然述及因捐贈大體而與慈濟結緣,又教人深深感受人間的溫情。
「父親捐贈大體,使我們對生命有了不同的領悟,透過父親,我們進入慈濟世界,體會到人世間可貴的大愛精神,這是一堂很重要的生命課程。」
上人開示時,感恩大體老師教育天下英才的用心,那分捨身成就醫學教育的菩薩精神,十分令人敬重與感動。
「對一般人來說,生離死別苦不堪言,因為執著生死,所以放不下;宗教家所追求的生命哲理,是解脫生死,知道生命如何來去,面對死亡而心不惶恐。大體老師以大愛捨身,這種豁達、超越、解脫的心境,正意謂著對生死的透徹了悟。今生的病痛,已安然解脫,往生後又能造就良醫,無私的奉獻真正是功德無量。期待乘願再來人間,歡迎他們再回到慈濟世界。」
▲衲履足跡
2000.05.31 不畏逆境折磨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四月二十八(三)》
【靜思小語】遭逢逆境仍要心存感恩,記取教訓,方能得到處世的智慧。
人事中有真理
「世人雖知好事要做、惡事要改過,卻總是任時間蹉跎。『慢慢來』的心態,變成凡事都在『拖』,結果無所作為,徒留遺憾。」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開示:「人與人之間相互對立,實乃苦不堪言。但多數人都沒有深思,不明白這可能是過去生所結的惡緣使然。」
「『我過去生與他結惡緣,今生才為他所障礙,所有的不如意,就算是還債吧!』能如此想,就是在消業;若不肯『認賬』、也不肯『還賬』,則單是該償還的『利息』就愈積愈多了。」
「若能明知因果之理,就知別人的成功,是其有結好因好緣,不必羨慕別人,只要自己往好的方向精進,不與人結惡緣,則不僅能『自覺』,還能現身說法以『覺他』。」
「遭逢惡緣、逆境,其實也不必消沈,甚至還要心存『感恩』,若無人我是非的折磨,怎能體會道理?就如走路踢到石頭,大多數人都會回頭看一下,有的人覺得:『只是一粒小石頭,還好沒有跌倒,很感恩!』這樣的人便能記取教訓,具有處世的智慧
- May 20 Wed 2009 16:49
2000年06月 403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