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衲履足跡

2000.07.02 情愛縛人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二日《農六月初一(日)》

【靜思小語】被情纏縛的人,人生由不得自己,任由命運拉著走。

開放愛心

「大多數人都是為情纏縛,不得解脫,任由命運拉著走。」今日是上人行腳台中的第四天,台中分會一早來了位傷心婦人。她的先生早逝、好不容易拉拔大的兒子近日又在軍中驟逝……上人安慰:「人生之緣或長或短,緣既盡了,就祝福他,不要用情將他牽住;此時最重要的是剪斷情鎖,孩子才能安然超脫。」

婦人依然深鎖愁眉,上人再勸:「事情已經過去,現在應該好好安排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志願走的道路,不要過那種由不得自己的人生!」

上人強調,人生的幸福在於「無量」,「普天下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的愛,要開放自己的愛心,不要執著在一個人身上;無所求付出所得到的法喜是無法形容的,這也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南投地區土石流頻傳,上人在委員組長及幹部會議中,感嘆人生無常之餘,也呼籲大家用愛擁抱、呵護大地,才能撫平大地的創傷。「雖然九二一帶給人類與大地創傷,但也帶動人類愛的力量成長--許多人為救災救難而付出愛心,這分超越的大愛,就是菩薩的精神。」

「行菩薩道做人間事,要能人圓、事圓、理圓--對內要勇於承擔且樂於配合,才能廣結好緣;對外要付出無所求,才能輕安自在。」

「無求」、「無欲」是修行者的重要課題,上人在中區慈濟人聯誼會上,闡釋「求不得苦」。「心中有求是痛苦之源。人生無法要求十全十美,若執意求事事如意,心就不能滿足,人生必然有缺陷。心中無欲,才會感到滿足,這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一位醫師來訪,問及「如何放下私心?」上人表示,佛陀在俗時也有國家、地位、妻小,但他心中所想的是天下苦難眾生,這就是超越私心的大愛精神。「凡夫放不下私心,為的就是『欲』。這『欲』若用得正確,就可以成『願』;佛陀的願是為眾人,凡夫的願是為私我。」

上人表示,正信佛法不是求佛保佑,而是反求諸己。「人人內心都有一尊有求必應的佛,只要心中無欲、心念清淨,內心的這尊佛就是最靈感、有求必應的佛。期待人人都能心無私欲,發心立願,為人間苦難眾生付出。」

▲衲履足跡

2000.07.04 感恩人人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四日《農六月初三(二)》

【靜思小語】相信別人都是在成就我們,自然會對每個人心存感恩。

共事之道

「慈濟需要的不純然只是藝術,很期待藝術作品能以寫實手法為時代留下見證,讓大眾都看得懂,並歡喜接受,對後人有所啟示與感動。」

擅長雕刻的郭清志先生來訪,上人談到,慈濟「希望工程」盼望能結合藝術家,以「九二一」為主題,在校園內創作富紀念性的藝術作品,表達眾人為震災付出的愛心,使師生們睹物憶昔,永懷感恩之情。

行腳至甫興工完成的后里聯絡處,上人讚歎此地是優雅的修行道場,「后里民風純樸、善良,人人心地一片清淨,期待大家相互鼓勵學做菩薩,照顧好這片心地,用心推動佛教精神、慈濟文化;莫成為凡夫的的是非場。」

上人表示,凡夫心起起落落,一旦起退心,要想再往前走,就要費更大的力氣!「度化別人要先從自己開始。不要連自己的心都顧不好!做慈濟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若是為別人做,共事之際就容易有所埋怨;一旦生起雜想,如何還能繼續做下去自己要對自己的道業負責。」

「人各有習氣,但也各有功能。若能將慈濟視為自己的志業,則別人的付出,都是在成就我們;自然就會對每個人心存感恩,而不會將別人的習氣放在自己心上起煩惱。」

上人表示,大家投入慈濟就是在為社會人群付出,這是人生的志業。「做慈濟要『發心』,這不是口頭說說,也不是想想而已,是要真正將志業與生命合為一體;若能如此,就決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有人我是非。」上人深切期待大家能確實對每個人懷抱感恩心。

▲衲履足跡

2000.07.08 舉足輕重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八日《農六月初七(六)》

【靜思小語】你的一步錯,將使社會不安;你的一步穩健,社會就會平平安安。

杯水成甕

聞說有颱風將襲,清晨時分,遠木近樹隨風搖曳,天空有灰雲散布,遂使七月暑熱退去不少,空氣裏飽含的濕氣,帶來許多清涼。

上人與一早來訪的陳乃裕師兄談到,慈濟志業非為一人、一時而做,是為廣大群眾及無盡未來,傳續一分大愛的精神。人生短暫,個人一世的生命能做多少事?所以志業的永續經營,有賴大家敞開心胸,讓眾多人才一起投入。

所謂「滴水成河、杯水成甕、粒米成籮」,說的就是集眾志之力量,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若人人只知固守自己的範圍,將自己縮成一個「小我」,志業就難以開展鴻圖。唯有人人心量放大,成就一個「大我」的胸襟,則人才如百川匯入大海,能應各方需要而發揮其才,這才是志業整體之福。

誠如百多年前,各國傳教士本著拓荒的精神來到台灣,他們或是天主教徒或是基督教徒,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以醫療專長奉獻予台灣子民,若他們存有狹隘的種族及宗教之見,教義的宣揚也就無法在異域生根發展了。

簡言之,若對宗教有徹底信仰,就能坦開心胸,以無我無私之愛,廣泛弘揚人性之愛。

明辨是非

如何教育青少年「明辨是非、止惡行善」,走上人生正軌,是上人非常重視之事。在靜思堂與慈青志工隊、高中成長營的孩子們開示時,上人強調,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而不「驕傲自己」。

靜思語裏有句話:「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大家應如是深思,若行為錯誤、思想偏差,將造成社會混亂,所以說「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

事實上,每個人對於社會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你的一步錯,將使社會不安;你的一步穩健,社會就會平平安安,所以說「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社會生態是否健康,端看民眾的心理是否健全,因此每個人都要將身心照顧好。

上人期勉每位學子在營隊中學習人生的正軌,勿使自己在人生路上走錯了路、迷失了方向。「期待大家從自己做起,親子、師生、朋友的倫理,乃至男女間的感情,都要合乎規矩、禮儀,這分待人處事的道理必須分明,不要模糊應付,致使人生方向錯亂。」

「不要為一時的貪玩,而耽誤一世的前程。求學階段要用功讀書,用心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孩子,不令父母、師長擔憂;將來學有所長,盡責守分,成為社會的棟梁!」

▲衲履足跡

2000.07.10 不作「傻媽媽」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十日《農六月初九(一)》

【靜思小語】以清淨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才能愛得無煩惱。

共緣不共業

面對一群參加志工早會的慈青志工隊,上人表示,融洽的親子感情,才足以維持家庭幸福,要將心穩定下來,調和身心及生活規矩,盡自己的責任好好求學,並以感恩心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如此的人生才是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耽於男女之情,夜不歸家,有時相勸不下,孩子甚至說:『媽媽既是普愛天下眾生的慈濟人,為何不能也愛對方呢?』」一位師姊向上人吐露她的煩惱。

上人表示:「妳可以坦然地與孩子說:我也同樣愛對方啊!真正的愛是要為對方著想,你們現在還年輕,都在就學中,相處時要考慮到平安、時間及功課等問題。如果能放學後互道再見,相互叮嚀要平安回家,功課也彼此鼓勵,這才是真正的愛。」

「父母心疼孩子,若能與孩子相互感應,孩子自然就會感恩;若父母的付出,孩子有感無應,其實也無須強求。『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孩子只是眾生之一,關心他就好,不必執著;若孩子不受教,要以菩薩心悲憫他,否則就會變成愛孩子愛得很苦惱的『傻媽媽』啊!」

「有緣成為親子,做人父母的只要盡責任就好,不必太過操心。」上人強調,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共緣不共業」,各人有各人的業必須承擔。「『業』好比是人生舞台上的腳本,今生所拿的腳本是前世所寫,現在所做將是後世的腳本。過去生我們唯一帶來的就是這腳本,當上台演出的時候,要好好思考如何圓融這場戲,當鞠躬下台,彼此也要和平相處;莫相互指責而讓下一個腳本又糾纏在一起。」

上人再三勸告,要以菩薩心對孩子,才能付出得輕安自在。「你可以原諒他,但不一定能拯救他;孩子既然體會不到父母的心,不如將愛付出給天下眾生。凡事盡心隨緣就好,人情世事看開、看淡些,才能自度度人。」

▲衲履足跡

2000.07.13 為正路而堅持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十三日《農六月十二(四)》

【靜思小語】遭遇困難就如身有芒刺,當忍痛拔除才能逆增上緣。

師兄的難題

一位師兄原本生活順遂,家計無須掛心,但最近突生意外,債台高築;為了償付債款,想另謀生計,但此項職業若仔細深思,有違正信佛法。

上人開示:「生活清淡心自閒!自己的心要顧好,辛苦總會熬過來,何必為短暫的生計困難而自毀前程?要勇於承擔,好好解決,如同身有芒刺,就要忍痛拔除,待完全拔除盡淨,全身就舒服了。」上人期許師兄要以智慧解決困難,鞭策自己逆增上緣,否則隨波逐流、造業不斷,就苦無邊際了。

「我再辛苦也是拼盡生命『為佛教、為眾生』,希望能弘揚正信佛教。你既已入慈濟些許時間,應該明白佛法中,何謂『正念正知正見』?何謂『正命正業』?不要為生活而明知故犯。當前雖有困難,但眼光要放遠,人生總要為正路而堅持,否則來生就由不得自己了。」

上人慈祥地勸告再三,「別人在背後的議論,不妨坦誠面對。面子在虛幻的人間,不過是個『假面具』而已!人與人之間就是一分情,愈是逃避問題,這分情就會愈疏離;若坦然以對,誠心地以自己的例子現身說法,就能淨化人心、開啟他人的智慧,使知人生的正確方向。」

「菩薩的品格要不斷往上

升,而不要往下流;期待人人能自我淨化。」上人再次勉勵師兄,今生既已走上慈濟菩薩道,就要珍惜這分成長慧命的道業。期望能潔身自愛,以誠懇、坦然之心,將這條道路鋪得平坦又暢通;若有心結,無異自造藩籬、自我設限,最終所逃避的,將是通往佛菩薩境界之路!

▲衲履足跡

2000.07.19 珍惜如常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十九日《農六月十八(三)》

【靜思小語】人生無常難料,境界現前時,要善解、包容。

追懷謝金木居士

「謝居士這星期天還在大林慈院鋪連鎖磚,星期一下午兩點發生車禍,就這樣安詳地過去了。他心無執著,意不貪戀,更沒有一點痛苦的拖磨,是一種福報,但再怎麼樣還是令人不捨啊!」上人今昨兩天數度紅著眼眶,哽咽地向大家報告謝金木居士往生的消息。

「人生最煩惱的就是病痛的折磨,聽到家說他往生面容很安詳,我就安心了。不過,人生就像一場夢,醒來,我還是希望他明明覺覺,知道師父還需要他,趕快帶著慈濟菩薩的種子再回來。」

普天下這麼多弟子進進出出的安危總令上人掛心:「每天我都過著居安思危的日子,不過,學佛就是要學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要善解、包容。雖然謝居士的師姊很鎮定,但人的感情真的很難割捨,但願慈濟這個大家庭能給她更多力量,也感謝當地慈誠委員一直輪流念佛,陪伴她、安慰她。」

「慈濟四大志業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需要接棒的人,謝居士現在靜靜地躺在那裏,當他再來時,我們將看到一位可愛的小

菩薩了!」說到這裏,上人的聲音再度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並再次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警惕大家要愛惜人生,把握分秒造福的機會。

志工早會中,上人鼓勵大家上台追思謝金木居士。台南蔡美月師姊感懷地說,謝居士每天都固定在下午兩點以前到達分會,若看到值班的師姊有什麼該做的事沒做好,就默默地收尾;每月一千多份《慈濟》月刊也都是謝居士一一分好,讓每位委員帶回去給會員。

因謝金木一句「用心就是資深」而勇敢接下台南第四組副組長陳淑珍說,有次活動結束後,謝居士見她晚上十點多了還在外面等家人來接,進進出出三次予以關心;還有次一起參加告別式,謝居士用心地準備了《三十七道品》,讓大家在車上可以把握時間精進。「他既像慈母又像嚴父,更像兄長一樣,每次到聯絡處看到他就覺得很安心。」

志工早會末了,上人懇切地叮嚀:「如果大家愛師父,就要把自己照顧好!每天我的心都吊在半空中,掛心著每個人的安危,也掛心社會上的祥和……如果沒有大家,我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所以大家要好好用心地照顧自己的平安。」

▲衲履足跡

2000.07.22 醫療無國界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二十二日《農六月二十一(六)》

【靜思小語】從事醫療工作者須有宗教家的情懷,奉獻大愛、尊重生命。

視作「家務事」

「這麼多人從全省各地來到大林幫忙,看起來就好像在辦喜事一般,真是令人非常感恩啊!」上人昨日從花蓮北上,經台北輾轉台中,夜宿台中分會;今日一早即驅車前來大林慈院。抵達時,正值志工早會尾聲,上人隨即與眾開示;而遠在花蓮靜思精舍進行早會的志工們,也透過鏡頭連線一起聆聽。

上人表示,大林慈院在啟業前規畫展出台灣百年醫療史,使人飲水思源,感恩當年前來拓荒的傳教士們,以宗教家的愛心,一邊行醫、一邊傳教,抱持著奉獻大愛的精神,從事尊重生命的使命。

「宗教無國界、也無種族分別,從事醫療工作就要如宗教家般放大心胸,無所分別地尊重生命、搶救生命。」上人表示,在慈濟人的愛心付出下,大林慈院

已完成硬體建設,接下來最重要的是軟體,也就是同仁們要發揮誠懇的愛,如活佛與菩薩般無所求地為病人付出。

「院長及兩位副院長在醫院尚未啟業前,就常坐鎮在醫院裏領導大家分工合作,三位夫人也是用愛心來關懷、照顧大家;期盼同仁們亦將醫院視作自己的家,把醫院所有的事務當作『家務』般關心。」上人希望同仁們盡自己一分真誠的愛,為地方、為人類而付出。

▲衲履足跡

2000.07.23 福地廣,心地闊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二十三日《農六月二十二(日)》

【靜思小語】以愛耕耘心地,福田無量無邊。

愛要說出口

清晨五點多,上人聞說有兩百多位志工要集合分配工作,即前往關心並對眾開示:「看大家不辭勞苦全力鋪設連鎖磚,就像是耕耘心地--『福地廣,心地闊』,大家以愛心來連接每一寸土地,這心的福田是無量無邊的。」

志工早會依時在七點舉行,上人透過SNG同時與大林及花蓮兩地志工開示。提及昨日來到大林,聽到有人說:「乘早做,較涼!」覺得很感動、很溫馨,「今天大清早又看到很多志工在工作,大家點點滴滴付出的大愛,匯聚起來就如『粒米成籮』、『滴水成河』。」

上人表示:「有多少慈濟志工,就有多少菩薩家庭,社會上若有很多菩薩家庭,就表示善良

風俗已經建立。希望大家要更用心,使全球變成『菩薩村』!」

花蓮正在舉辦親子營,心得分享時,大林志工透過螢幕看見一對兄弟偕父親上台,其中一子表示,參加這幾天的營隊活動後,心變得柔軟許多,因而鼓起勇氣向父親說:「我愛您!」話語才落,兄弟齊向父親就地三拜,只見父親驚異的表情,在接受兩拜後,一時情緒激動難抑,轉過身去拭淚……

此一幕真情流露的景象,亦惹得許多人拭淚不已。上人歎道:「所謂『孝感動天』,也難怪這位純樸的爸爸這麼激動!」

又有一位慈青請母親上台,她說,現在的母親是繼母,以往自己很害怕回家,因為不知如何面對爸爸與「阿姨」。來到營隊後,才知「阿姨」很愛她,是自己不知珍惜;之前始終喚繼母「阿姨」,未曾叫過一聲「媽」,心中有很多的懺悔。

說至此,女孩鼓起勇氣說:「媽!我愛您!」母女相擁而泣。母親流淚感恩說:「從不懂得什麼是佛教,也不認識慈濟,但今天我賺到了一個女兒,很感謝慈濟送給我一個好女兒。」

上人表示:「親情要好好愛惜,這分緣要好好疼惜!對父母的愛與感恩一定要常常說出來,而為人父母的,也不要吝於對子女們說出自己的愛。愛與感恩是最美的循環!」

醫院也是道場

上人對嘉義地區五十多位幹部殷切開示,大林慈院不久就要啟用,嘉義慈濟人身為地主,要更加凝聚心力,接引當地人投入關懷社區的行列。「建醫院雖然是要救病人,但最重要的是要救心。如果志工們能因為付出而心生歡喜,這就是『救心』。」

「人唯有做了之後,心才會感動與體會。我積極從事社會建設,無非就是要引導人心向善;大家為了建設就不得不認真打拚,如此既增長自己的道心,同

時也能啟發更多人一起付出愛的力量。」上人認為,慈濟建醫院對病人來說,是建造一座治療病苦的地方,但對行菩薩道的人而言,無異是建設一個道場,使人因付出無求、同時感恩,而法喜充滿。

目前嘉義地區約有五百人報名大林慈院志工,上人期許幹部們必定要好好帶動這些志工」,以「合心、和氣、協力」的精神共同來推動慈濟志業。

▲衲履足跡

2000.07.24 愛的文化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二十四日《農六月二十三(一)》

【靜思小語】緬懷前人無私大愛,步履芳蹤。

典型在宿昔

歷經三年十個月興建,大林慈院於今天將先行開診,為八月十三日的啟業預作準備。全院上下懷著戒慎、欣喜的心,在一樓大廳佛陀問病圖前集合,簡單而隆重地舉行開診典禮。

上人為醫師、護士、行政人員及志工代表授袍後開示,「經十年規畫,這所搶救生命的醫院已然完成!感恩全球慈濟人的付出,以及建築委員們的智慧奉獻。此時此刻,硬體規模已成,軟體則期待各位以菩薩心來投入,為雲嘉南地區民眾服務。」

開診典禮後,全體移師到良醫百年回顧展會場,由上人揭幕後正式開展,也將大家的思緒溯及台灣百年前的醫療史跡--「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緬懷前人無私之大愛,希盼今人步履芳蹤,是這項「追隨良醫」回顧展的宗旨。

行至本土文化展覽區,上人在客家茶亭停步暫歇。此亭以稻草覆頂,脩竹為柱,亭內長椅數把,周圍有早年民生用品如簑

衣、畚箕及鋤頭之類。時隔不過三、四十年,尋常生活使用的器具,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進入醫療大樓,由中醫科門診開始巡行,上人一一與前來看診的男女老幼親切招呼。滿滿人潮中,大家見到上人,莫不笑臉相迎,人人眼中有笑,口吐蓮花,熱鬧、溫馨的氣氛,宛如在辦喜事一般。

今昔醫療對比

前來參觀採訪的媒體記者十多人,與上人座談間,上人就上午在急診部見到一位腳長蛆的阿嬤,言及早年訪視的一則個案,感嘆往昔醫療水準落後,不知令多少人在病榻上痛苦纏綿。

那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先生,因工作意外受傷,導致全身癱瘓,遂在其破爛的草屋中療養。上人於黃昏時候抵達他家,進入屋內,一片漆黑,只聽見很微弱的聲音回答著。待摸索打開五燭光的電燈,仔細一看,床上臥有一人,令人驚駭的是:有隻老鼠正在嚙咬其腳!見了人來也不逃跑,又見無數條蛆在病人腳上蠕動,臭味陣陣襲來……

「三十多年前的花蓮鄉下,有這樣教人悲憫的人;三十多年後的現在,醫療先進又普遍,病人受到的照顧實在較以前好太多了。今昔對比,感慨良深……」

來訪者絡繹不絕,有藝術家四十多人,也有大林鎮鎮長。上人與鎮長談到,這所愛心打造而成的醫院,除了希望提升醫療水準、守護鄉親的健康外,也期盼能帶動大家的愛心,提升愛的文化。

▲衲履足跡

2000.07.25 無憾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二十五日《農六月二十四(二)》

【靜思小語】無常人生,因有愛而無憾。

人性空間

上人已在大林慈院各樓層巡視好幾回,足跡仍未遍及全院,遂又邁步到處探視。

在林俊龍院長陪同下,於地下樓層見識各項尖端醫療儀器及設備,如直線加速器、近接放射治療室。

在冷硬的現代科技設備中,又添加許多人性關懷的設計,例如以精舍大殿全景來布置走道,使空間更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此外,將另闢空間作為病人休閒中心,或設計團康,或帶動文化活動,如飲茶、打太極拳等。

上人欣然認同此項計畫,表示同仁相當用心將此地創造成快樂空間,十足展露愛的醫療文化,使病人來到這裏,不覺得自己是病人。

中午時分,上人前往嘉義縣番路鄉民和國中,參加九二一希望工程動工典禮。午後,又有媒體記者來訪,問到花蓮與大林兩地慈院,是否各以不同心情來創建?

上人表示,同樣是鑑及當地醫療資源匱乏,以保障當地居民的健康為主要考量。「大林民情純樸、可愛,患者雖大都是老人,但每每見到年輕家屬陪同來看病,足見社會習尚敦厚;所以,除了期待提升當地的醫療服務外,也希望能鼓勵當地愛的文化。」

隨著大林慈院的啟業,雲、嘉地區的委員及慈誠隊將更任重道遠,上人對大家充滿期待與盼望。

「無常的人生,因為有無數的愛心人,所以能彌補缺憾。誠如在良醫特展中所見,多少海外傳教士,本著熱忱的宗教情操,遠渡來台施醫施藥,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裏,充分發揮智慧與愛的良能,將慧命永留人間,令人緬懷。」

▲衲履足跡

2000.07.26 像「家」的醫院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二十六日《農六月二十五(三)》

【靜思小語】服務病患,要如子侍父、弟恭兄。

好命嘸,好名有

「晚飯後,附近人家乘著黃昏的美麗天色,全家大小來到院區散步……」志工早會上,一位同仁如此說道。

醫院成為民眾休閒聚集的地方,就如農村社會時代,家家戶戶總在院落中心聚會閒談……上人聽聞同仁之描述,欣然表示,希望能在大林落實社區族群化,則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人性之美,就能在此地實現。

上人巡視醫院時,也常看到一家有人生病,全家大小都來相陪。昨日遇到一位來自斗六的阿嬤,上人誇阿嬤好命,阿嬤回答:「好命嘸,好名有!」

台灣民情純厚、謙虛、含蓄,阿嬤認為好命表示富貴,因此謙虛地說是「好名」,意指著家中父慈子孝。從阿嬤謙虛之言,可以看到鄉土草根之美,人的純真本性展露無遺。

「在大林慈院二樓挑空的廊道,憑欄俯視一樓大廳,可以看到從大門進來的人們,臉上都掛著笑容,就像回到了家;志工們也立即趨前笑臉相迎,好似看到長輩或兄弟回來了,那種歡喜的模樣,令人感受到『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意境。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家庭,但人人都站在地球的土地上,呼吸同樣的空氣;能在此地看到天下一家親的境界,真令人無限安慰!」

上人表示,大林慈院有「家」的溫馨,因為院長、副院長以及同仁,大家都懷著共同的理想,用愛心投入志業,將大愛、長情及於病患、同仁身上,在這裏可以感受到醫療志業以及愛的文化正在生根發芽。

「慈濟在大林不只要提升醫療,還要經營文化,希望藉從這個小村鎮開始,照顧好大家的健康品質,也帶入愛心文化,將人性的純良找回來,建立夜不閉戶的安和樂利社會。」

「病痛是人生最痛苦的事,醫療院所若沒有愛心,會對患者造成心靈的創傷。」上人期許大家以菩薩的「長情大愛」,從周圍做起,普遍、及時地為人付出。

▲衲履足跡

2000.07.30 生死輪迴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0年七月三十日《農六月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頭。

生死自在

人事煩惱尚不得解脫的凡夫,要「生死自在」,談何容易?上人與前來精舍的訪客談到,每個人來到人間,就如搭上一部車,上車前已買好了車票,也已決定了要在何站下車;過去生的業力,決定今生的命運,人生的末站到了,該去就去。

生而死,死了又生,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頭,生死不過是生命輪迴的起點與開頭而已,是自然的過程,所以要看開生死。能夠生死自在的人,就是透徹了知生命的人。

「所謂『淨土』,是一種心靈的境界。身處世間人群中,應當著重現實人生如何待人處世;若一味探討前世來生,恐將離開現實更遠,輕忽當下的因果造作,迷失於漫無邊際的思想深淵。

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得何生度此身?」上人表示,應好好思考這句話,邁步向前為眾生,而非地踏步鑽研故紙。

上人認為,鑽在「智慧門」中,而無行在「福德門」中,這只是「知」並非「悟」,所以境界現前,仍然迷茫,知道得再多,半點也使不上力。

「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在『開、示、悟、入』--打開眾生的心門,然後教導人要身體力行,一如自己要飲水才知冷暖,有所體悟,才能一門深入,堅定地行在菩薩康莊大道上。所以說,用心在智慧門,也要深入福德門,如此就是福慧雙修的成佛之道。」

▲上人說故事

鴦掘摩的考驗

◎整理/編輯部

作惡多端的鴦掘摩皈依佛陀後,
考驗逐一現前,
外出托缽時,遭受眾人辱罵與毆打,
連懷孕婦人見到他,
肚子也痛得哀天叫地……

作惡多端且殺生無數的鴦掘摩,在皈依佛門、加入比丘群後,知道過去所做的惡業必定要接受上天的磨難,於是請求佛陀給他一段時間,接受身心的考驗。

他獨自前往荒郊野外,無畏於日曬、雨淋、風吹,在樹下靜坐;累了就到洞裏休息。吃的是樹根、野草,穿的是破布縫補成的衣服,甚至破爛到全身裸體。無論是煎沙煮日、霜雪嚴凍或是狂風雨露,都不能動搖他修行的心志;可以說是苦人所不能苦、修人所不能修。

這樣的日子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一天,佛陀告訴鴦掘摩:「你身為比丘,應該要走入社會人群。」鴦掘摩於是聽從佛陀的話,跟其他比丘一樣到城裏托缽。

然而,人們看到他就很厭惡,不但大人辱罵他,連小孩看了都紛紛走避;鴦掘摩向一位懷孕的婦人托缽,那婦人忽然肚子痛得哀天叫地。

鴦掘摩回到精舍,將經過告訴佛陀。「受人厭棄、咒罵,這些我都不在意,因為我以前做過太多壞事,這是我罪有應

得;但是,那位懷孕的婦人一看到我,連胎兒也不得安位,我該怎麼做才能解除她的痛苦?」

佛陀要鴦掘摩再回去那戶人家,向婦人腹中的胎兒說:「過去的我已經死了,現在我重生在如來的家庭,已經守戒清淨,再也不會殺生了。」果然當鴦掘摩將此話對那位婦人反覆說了三次,婦人腹中的胎兒就安定下來了。

此後鴦掘摩比丘走入人群托缽,仍然會被人用石頭和磚塊扔,甚至拿棍子打他,但鴦掘摩都沒有怨言,也不躲避。

有一天,佛陀看鴦掘摩全身是血,而且都青腫了,心疼地對他說:「你過去造的惡業確實很多,所以得長期、累劫地接受磨鍊。你要時時把心照顧好,耐心地接受這分果報。」

鴦掘摩比丘平靜地說:「我過去殺生太多、作惡多端,是罪有應得;只要我不迷失道心,即使生生世世要接受天下人的身心折磨,我都願意。」

佛陀聽了很安慰,讚歎並勉勵他自我覺悟、磨盡一切罪業。



凡夫往往是「歡喜做,甘願受」——任意妄為,到頭來不得不承受苦果;菩薩則是「甘願做,歡喜受」,用心地不敢種錯因、造錯業,讓慧命不斷成長。

期望大家好好體會因緣果報,莫種錯因、造錯業;修行路上遇到境界,當歡喜接受、耐心面對,不管多麼辛苦都要堅定道心。

▲晶瑩童心

我的家庭真快樂

◎撰文/林欣慕(三重巿碧華國小六年九班)

我家以前每天都可聽到爭吵聲,到了六年級就不同了,因為有一位愛我們的老師,每天以「靜思語」提醒我們做人做事的方法,我回到家中也會和家人分享,現在大家都有說有笑地,你讓我、我讓你,變成一個快樂家庭了。

爸爸每天都很晚回家,有時還要加班。我知道爸爸很辛苦,所以他一回到家,我立刻把他手上的東西接過來,並對他說:「爸!您辛苦了,我去放熱水讓您洗澡。」爸爸有時也會說:「兒子,你真乖,爸爸一天的辛苦減輕了好多,真是爸爸的好兒子。」

我最喜歡的媽媽,每天大清早就要去賣早餐,雖然我早上起床後不能和她道早安,不過放學後我都會幫忙做家事、照顧弟弟等,減輕媽媽的辛苦。

有一次媽媽生病,我帶媽媽去看醫師,回來後,我倒溫水給媽媽吃藥,媽媽向我說謝謝,我說:「『孝順』是父母需要時能歡喜付出,這是我應該做的。」結果媽媽好開心。

我家那位可愛又漂亮的姊姊,我以前常和她吵架,有時還會動手打架,後來老師教我們:「能忍而不計較,再大的困難都能解決。」所以,我現在不但不和姊姊吵架,還有說有笑呢!

讓我又氣又愛的弟弟,因為我每天陪他睡覺,所以他比較喜歡和我在一起,不過他都不倒垃圾,以前我恨不得把他送給別人當兒子,現在不會了,因為老師說:「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我不和弟弟計較,每天都快樂地玩在一起。

我很幸福,因為我有好老師和可愛的家人,這是世界上用錢也買不到的無價之寶,我要好好珍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