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遠離顛倒夢想
◎主講/證嚴上人
許多人以為「死」是最痛苦的,
其實,活在顛倒夢想的境界中,
任憑外境誘惑、人生由不得自己,
這樣的生活才是最痛苦的。
雖然人生如夢,
還是要謹慎選擇該走的路,
方向毫釐都不能偏差,
因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當最後那一口氣呼出去,不再吸進來,
平時種下的因,就會結出該有的果。
所以,若期待生命中有好緣、福緣,
最重要的就是--
守住一念心,清楚明白選擇自我的人生道路。
▲社論
愛的地標
大林慈濟醫院於本月十三日正式啟業。當證嚴上人主持將「守護生命的磐石」字面嵌入大門入口地上的蓮花圖徽中央時,許多在場的慈濟人都流下喜悅和感動的眼淚。
這是慈濟醫療志業新的里程碑,從台灣東部發展到同樣是醫療資源短缺的雲嘉地區,我們將守護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這分心願和行動力將如磐石般堅固,屹立不搖。
這樣的信念來自於花蓮慈濟醫院十四年來的服務經驗,也來自於大林慈院從有建院構想到開幕這十年間,所受到海內外一波波湧來的關愛和支持。
上人的德風感召,這座醫院獨特地獲得跨國界、跨宗教、跨社會階層之無數善士解囊相助。一包包的水泥可能是許多人發願後,用辛勞與汗水換來的;也可能出自於長年旅居國外的僑胞,對人間大愛的共鳴。
於是,在還沒有正式服務病人前,大林慈院就已凝聚四方的善念愛心,成為嘉南平原上「愛的地標」。在鐵路縱貫線上的大林站,是個不起眼的小站,矗立在鐵道旁不遠的大林慈院,特別雄偉醒目。
這座「愛的地標」,標示著泯除城鄉差距的人文關懷,也象徵回歸草根,照護鄉親生命的良醫精神。
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有一千兩百床的病床容量,有最現代化的醫療設備。然而,它沒有圍牆,以最質樸的鄉土人情,服務鄉鎮居民。因為院內最顯著的特色是,每日值班的志工都在百人以上,而五百多名新進志工均是雲嘉地區的在地民眾,他們早已熱烈期盼這個服務桑梓的機會。
不只醫院內有「流動服務台」似的志工,醫院還每天開出交通車,巡迴偏遠的鄉鎮村里,載送農漁村中的婦女和老人前來就醫,他們是忙碌的都市化發展過程中,久被遺忘的一群。
慈濟入世服務所努力秉持的「一家親」精神,在大林慈院將有更活潑深刻的發揮。全省慈濟人、醫護人員和地方鄉親在啟業前,日夜聯手趕工,鋪出七十二萬塊連鎖地磚的情景,令人動容。這是「一家親」精神的有力見證。
又一個慈濟醫療網站的啟用,固然任重,但大愛的人間行旅有太多令人感動、倍覺溫馨的風光,足以撫慰暫時的疲累,激發更多的愛如風起雲湧。
對慈濟人而言,大林慈院是另一座菩薩道場;對醫護人員而言,到最需要的地方搶救生命,醫療工作將顯現人性的價值與光輝;對地方民眾而言,他們有機會也成為人間大愛的種子,如綠油油的稻田般生根茁壯。
於是,大林慈院這塊守護生命的磬石,不只守護病人的生命,也造就更多生命日漸豐實。在天圓地方的遼闊的嘉南平原上,我們祝福人們生命良能的發揮穩如磬石。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生命因堅持而偉大
那一年我大學聯考落榜,心情跌落谷底,曾經一度想要自殺,對世界完全絕望;但最可悲的莫過於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將自己塵封在孤獨的世界裏。
翌年,我重考吊車尾上了屏東師院,因此對這分得來不易的成果更顯珍惜。我試著揮別過去因為不成熟的青春歲月所衍生的陰霾,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來獲致成就感及自我肯定,最後因緣具足落定在「慈青社」。
大三那年寒假因緣際會,我參加慈濟大專青年志工隊,在居家關懷時認識了「小龍」,而深深震撼了我。
二十二年來第一次深刻了解到,早上醒來能自己從床上起身下床,是一件幸福而難能可貴的事!歷經一星期慈濟文化的薰陶,讓我更加深刻體認到上人所說的「行善、行孝不能等!」
四年的大學生活有數不盡的人與事,來來往往、進進出出我的生命,但我永遠難以忘懷--榮民之家長年臥病在床的爺爺,在我們這些慈青孩子的鼓舞下,展露出那一抹淺淺滿足的笑容;育幼院的孩童在一個個團康遊戲中綻放出的燦爛笑靨;大四畢業前夕靜坐於窗前凝思,心中飽滿充實而清淨的喜悅湧上心頭。
漸漸地,覺得生活愈來愈簡單,因為深切體認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對許多人與事少了比較和計較的心,反而騰出了許多空間,容納人世間因溫情凝聚而上演的一幕幕「真理」!
十七、八歲的你,此刻正在追逐什麼?值得嗎?對於青春的生命,你也曾有過徬徨和疑惑嗎?打開心門,勇敢做個手心向下的人,相信你會找到答案的!
午夜十二點,窗外倏地下起雨來,淅瀝淅瀝無情地拍打著屋簷。看著送給自己的那句座右銘:生命因為堅持而偉大。也送給你一起分享--如果此刻的你願意從當下開始堅持。
嘉義 莊大輝
心繫鄉親 甜蜜溫馨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十三日,我終於和一個睽違已久的老友重逢!大林慈濟 醫院從孕育到誕生,我們始終懷著一種既興奮又期待的心情迎接它的來臨 。
原是一大片長滿甘蔗的田園,在上人悲心大願的號召下,匯聚眾人無數心 力、血汗、金錢與時間,變成一座屹立不搖、守護生命的磐石,為醫療資 源較貧乏的雲嘉地區,扮演健康守護者的角色。
傳承花蓮慈院的經驗,大林慈院在各項建設上顯得格外宏偉、落落大方。 硬體建築人性化的設計,加上一群視病如親的醫師、護士與志工,還有台 灣「良醫典範百年回顧」醫療展、九二一希望工程展示……整體上給人很 安穩的感覺。置身在這種被愛的環境當中,縱使這世上有再多的憂傷苦痛 ,很快就會被化解了。
記得我們南非慈青當時每天省下零錢,綿綿愛心匯集成一條小溪,一年後
終於流入為善競爭的汪洋大海裏,那種身在遠方,卻心繫鄉親的情懷,是 甜蜜又溫馨的。
這期間,我們曾親睹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過程,增加了我們面對更多挑戰的 信心,有幸成為推動時代巨輪的一股力量,真是有道不盡的喜悅和感恩!
祈願這分大愛能擴散到地球上每一個角落,誠如上人在開示中提到「普天 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 諒的人」。醫院的落成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促進社會祥和、人人安居 樂業的起步。大家齊心努力,許自己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台北 陳煒岱
希望有所幫助
歷經九二一後,讓我了解到人的渺小,也見證了人間的溫暖。
證嚴上人說:「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這句話讓我深刻領悟,世上的溫暖,既抓不到、也摸不著,這分溫情必須自己去體會才能了解吧!
我今年剛考完高中聯考,覺得輕鬆不少,但在重建區組合屋中上課的同學們,可能就沒這麼輕鬆。想想自己是何等的幸福啊!
當那巨大的災害吞噬了許許多多的生命,我很想為受害的人做些什麼事,卻不知該如何著手。之後,我捐了一點錢,雖然只是少少的三百元,卻是我滿滿的愛心與溫暖,希望能有所幫助。
九二一賑災中,慈濟人的付出,令我敬佩,縱使天氣酷熱或颳風下雨,都不辭勞苦地付出。對你們不只有讚歎,更有說不完地感謝:「辛苦了,謝謝你們的付出!」
宜蘭 朱雪鳳
更靠近慈濟了
《慈濟》月刊是我認識慈濟的第一步。
從月刊中,我學習了很多人際關係中應對的種種道理。感恩、惜福、愛,這些讓我在日常生活中,過得比別人都快樂、幸福。慈濟人的大愛精神,啟迪了我服務大眾的動力,並時常勉勵自己做個開心、健康的慈濟人。
慈濟讓我心中時常充滿著感恩,感恩慈濟精神陶冶我心靈上的生活,激勵我思想上的成長。我時常把靜思小語抄在小筆記本上,當課業或生活失意時,靜思語便成為鼓勵我的最佳座右銘。
開學後,我將成為慈青社的一員,我滿心期待這天的到來,因為我就可以更接近慈濟。每當看到慈濟師兄姊為大家奉獻時,我就很想加入他們,卻又不知如何行動;如今,我終於可以實現了。
彰化 陳佩瑋
分擔家事的小孩
敬愛的師公上人:
您辛苦了!為了台灣九二一受災的民眾,您經常東奔西跑,實在很辛苦,也讓我們很感動。
從導師蕭亦鳳老師的口中,了解您是一位對眾生心懷慈悲,並且富有愛心的修行者。
在平常的談話裏,您說出了很多有益人生的「靜思語」,讓有些人從很壞,變成富有愛心、樂於助人的人。使我從會跟父母親頂嘴的個性,變成了一個會幫父母分擔家事的小孩。
也謝謝您幫助了許多國家的災民,使我們增進了許多國際的友誼。
敬祝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平平安安
高雄市光華國小六年七班 宗寰敬上
▲無盡藏
感恩是回饋的開始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典禮‧祈福晚會現場開示】
十方大愛寸寸分分蓋起來的大林慈濟醫院,
充滿了每個人的期待--
期待一個完善的醫療設施、
以及愛的人文關懷真正實現;
這是感恩的時刻,
也是未來永恆回饋服務的開始。
大林慈濟醫院啟業這一刻,是感恩的時刻,也是永恆回饋服務的開始。
三十四年來,慈濟四大志業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一路走來,真的有很多事要感恩。二十二年前籌設花蓮慈濟醫院之初,為了找土地遭遇了很多困難,感恩中央及地方各界對我的鼓勵、關心和幫助,讓慈濟醫院能在當時醫療資源欠缺的花蓮成立。
從此全球的慈濟人就有一個期待--為了照顧民眾的健康、實現人本醫療的精神,慈濟醫療志業有必要更加普遍。
十年建院期間,
有人做小工、
幫佣、甚至撿破銅爛鐵,
心心念念就是
要存錢給我蓋醫院,
十年前,嘉義縣長以及地方民意代表等人多次到花蓮,告訴我雲嘉地區醫療欠缺的情形--當地沒有具規模的醫院,民眾罹患重病或急症,不是往北送就是往南送,因延誤治療時機而喪失寶貴生命的悲劇,時有所聞。
那時我想,使社會人人健康、家庭幸福,是我們的責任,哪個地方欠缺醫療,慈濟就有義務到那個地方去。因此我決定應當地鄉親所託,在雲嘉地區蓋一所慈濟醫院。
建院必須要有土地,為了這塊地,奔走了足足有五年之久。感恩從中央政府到各界人士的支援,和台糖公司的配合。慈濟在取得土地、辦好一切
手續後,馬上由建築委員會著手規畫,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建築藍圖。
感恩全球的慈濟人,知道醫療志業的啟動需要經費,儘管有些人僑居國外,仍然關心台灣,不斷在海外呼籲捐款;對於台灣慈濟人,我的感恩之情更無法用言語來描述。
不管是大企業家出錢出力、奉獻智慧;或是做小生意、擺路邊攤的人,克勤克儉,心心唸唸就是存錢給我蓋醫院;還有做小工、為人幫傭、撿破銅爛鐵的人,從天亮做到深夜,即使只能奉獻一塊磚、一包水泥,再怎麼辛苦都心甘情願。還有老人、小孩省下錢給我……真的是「大恩無言說」!
從二十四日門診開放至今,
醫護、志工和鄉親
就像一家人,
每天都有溫馨的故事發生。
三年十個月前,這裏還是一片甘蔗園;三年十個月後,湧現出這片宏偉的建築。眼前這所醫院不論是一塊磚還是一包水泥,都來自於全球慈濟人和十方大德的大愛,點滴彙集而成;每一個人付出的力量不管是大還是小,愛心都是同等的!
感恩為了今天的啟業,全省各地的慈濟委員、榮董、志工、鄉親,大家夜以繼日趕工把七十二萬塊連鎖磚鋪起來,連院長、副院長也帶領醫師、護士幫忙,每個人都把慈濟志業當作是自己的家業。
從七月二十四日開放門診到現在,二十幾天的時間,充滿愛心的醫護、行政人員以及志工,和鄉親間互動良好,就像是一家人一樣,每天都有溫馨、充滿人情味的故事發生。
前天我在台中,早上五點多一位阿嬤來看我,她告訴我:「師父,我要拿錢來拜託你啦!」說完,她拿出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給我。「師父,我的背上背了一口鍋(編按:駝背),現在我還在撿破爛呢!」
我問:「妳在做環保啊?資源回收很好啊!」
她回道:「是啊!做環保是很好啦!但我很省,我的節儉是出了名的。」
她說她八十七歲了,有七個兒子,還有女兒,但目前一個人獨居,因為她吃素,不想麻煩子女。「這些錢都是我省下來的,要拜託師父替我做更多事,幫我救人。」
多可愛的一位老人家啊!不僅體貼子女、為他們設想,即使背都駝了還在撿破爛,只為了存錢奉獻社會。她不只愛兒女、愛媳婦,還有著對普天下人的大愛,多麼有智慧的老人家啊!這就是真正的菩薩。
農曆七月十四日醫院啟業,
象徵眾人長期以「付出」
實踐佛法有成,
正是一大歡喜事!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日,大林慈濟醫院選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前夕啟業,具足了多重意義。
台灣民間每到農曆七月就事事禁忌;其實農曆七月是佛教的「歡喜月」。佛陀時代,每年農曆四月到七月是雨季,佛陀帶領弟子結夏安居,不外出托缽,專心研究教理;三個月的修習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圓滿,人人道業精進,透徹真理,因此佛陀很歡喜,所以這一天是「佛歡喜日」。
七月也是佛教的「感恩月」。佛弟子們以最虔誠的心,將三個月內修行的功德供佛、供僧,回向父母以表達孝思。
民間還傳說農曆七月「鬼門開」,必須唸經拜拜。其實「經是道,道是路」,唸經是要念出我們心中的虔誠--每一句好話都指引我們走一條好路、每一句佛經都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只要虔誠地讓身、口、意清淨,時時有正念,就不會「疑心生暗鬼」,而能日日吉祥、時時平安。
正信的宗教要超越迷信、禁忌;大林慈濟醫院啟業正像徵眾人長時以「付出」實踐佛法有成,正是一大喜事!而今後將造福雲嘉南地區民眾的健康,更是一件吉祥、值得感恩的事!所以,這一刻--農曆七月十五前夕,是歡喜日、感恩日、吉祥日;讓我們以虔誠的心造福、祝福。
期待同仁疼惜每一個生命,
用愛編織醫療文化,
讓醫院真正成為
「守護生命的磐石」!
「人生最尊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痛。」我常說醫師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護士是病人心目中的白衣大士;當我們生病、心靈惶恐的時候,就需要有優秀的醫護人員,以科學的醫療、愛心的撫慰,即時解除身心的痛苦。
大林慈濟醫院聚集了眾多具有愛心的醫護同仁,他們個個心中充滿大愛,都將「疼惜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作自己的任務,也都會以「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自我期許。
醫院的功能在於搶救生命,十方大眾懷著感恩心、歡喜心,用愛來奉獻,將點滴力量聚集在一起,以聚沙成塔、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精神,將大林慈濟醫院建設完成,因此這建築物中的每一寸牆壁、每一根柱子、每一片土地上,都是無數人愛與智慧的結合,可說是「以愛為梁,智慧為牆」。這是一個屬於大家的醫院,需要各位鄉親持續的愛護。
大林慈濟醫院寸寸分分都是用愛鋪起來的,充滿了每個人的期待--期待一個完善的醫療設施、以及愛的人文關懷真正實現。相信所有同仁一定能合心、和氣、協力,用愛編織這一片醫療文化,真正作為「守護生命的磐石」!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十三日講於大林慈濟醫院)
所謂諸法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法華經》
▲大林慈院啟業報導
大林小鎮的現代「醫心館」
◎撰文/李委煌
偏遠的嘉義大林鎮,從來不曾這麼熱鬧過!
慈濟醫院啟業典禮當天,
累計有兩萬人次的用餐量。
大家說,
在這裏吃的是「平安飯」、
喝的是「開心水」,吃喝之間,
還錯以為這裏是鎮上的一座大公園……
參觀醫院的人比看病的人多,
陪伴的志工比就醫的病患多;
人雖多,引入的卻是喜悅祝福,
這就是佛教大林慈濟醫院。
在「佛陀問病圖」前輕輕閉眼合十後,
志工們帶著佛陀的祝福,
視病患如親人、噓寒問暖;
病人及家屬則領受著
佛陀的無量慈悲、安心受照顧。
佛陀問病之心,
是大醫王心,是良醫之心……
隨著醫院啟業的
「良醫典範回顧」特展,
三週內,已有兩萬人參觀。
有佛陀慈悲為經,
藉良醫之心作緯;
用鄉親護持造樑,
以志工之愛為牆;
大林慈濟醫院
將以守護生命磬石為職志!
【啟業典禮與會來賓、代表致詞】‧日期/八月十三日
◎整理/洪淑芬
人本醫療 扎根大林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陳英和
大林慈院從甘蔗園到現在的醫療大樓,硬體建設及設備都是靠疼惜這塊土地的各方大德,在上人的呼籲下出錢出力;這期間有人一塊磚、一包水泥地捐贈,也有人忍受著炙熱的太陽到現場幫忙,這種愛心總動員不但讓醫院建立起來,也讓我們看到台灣未來的希望。
慈濟在花蓮蓋醫院服務民眾已經十四年了,這段時間我們在上人的領導下,從綜合醫院升格為準醫學中心;讓在地的民眾很肯定,在醫學界也佔有一席之地。我們很希望能將在花蓮的醫療經驗,推廣至全台每一個需要醫療的地方。
這次,由林俊龍院長帶領最堅強的醫療團隊,及慈濟人的愛心、上人的關心與祝福來到大林奉獻;林俊龍院長是心臟內科權威,簡守信副院長是整型外科權威,黃佳經副院長則是醫療管理界的前輩,他們在開放門診至今,兩週來已做出相當好的成果,受到在地民眾的肯定。
在此替大林慈院的同仁高興,你們已經有個很成功的開始;也替在地的民眾高興,你們已經有最好的資源。
慈濟醫療志業是上人悲願的實現,也是慈濟人愛心的成果、民眾冀望的所在,在此和醫療同仁相互鼓勵,希望大家努力做好醫療工作,達成搶救生命、維護健康的使命。
水泥有愛、鋼筋有情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林俊龍
十年前,大林慈濟醫院促進委員會開始運
作,經過一段非常艱苦的土地取得過程,才展開建設。
在三年又十個月的建設過程中,要感恩的人實在很多,包括營造廠商、建築師……,特別是慈濟的建築委員,幾乎每個星期來督促、幫忙;還有全球慈濟人及愛心人士「一包水泥一分愛、一噸鋼筋一世情」,這樣慢慢累積下來,才有今天這麼好的硬體和設備。
我們一定追隨良醫的精神,提供高品質和親切、愛心的服務,成為守護雲、嘉、南鄉親生命的磐石。
最寶貴的資產
副總統呂秀蓮
這幾年來,「慈濟」兩個字不只照耀著台灣,也照亮了全世界,我們以慈濟為榮,慈濟是台灣的驕傲。
從花東到嘉義大林,從台灣到全世界,慈濟彰顯的是我佛的慈悲、人性的光輝、愛心的力量;因為上人有大愛、有大德、有大心、有大力,這樣無窮的力量,一分一秒在增長,也讓人性的光輝更加光亮。
論土地面積,台灣在全世界排名一百三十五,論人口排名四十五,但我們的愛心指數應是世界第一。相信在二十一世紀來臨時,慈濟人所代表的愛心將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也將會變成最新興的產業。
這個醫院的誕生,裏面有最前端的醫學、最深沈的人性光輝,還有最無遠弗屆的慈悲。讓我以謙卑的心,希望在上人的引領之下,讓慈濟人的大愛精神,作為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根本。
好聲望就是富貴
前司法院院長林洋港
雲嘉地區醫療資源貧乏,民眾遇到重大疾病,向南要到台南、高雄市,向北要到台北市就醫。上人在十多年前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決定在大林設立一所綜合醫院。
慈濟功德會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四年歷史,二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到靜思精舍會見上人時,看到幾位比丘尼在菜圃裏做工;進到簡單的建築物裏,就是師父們做蠟燭、替貿易商做產品加工的地方。
今天我看到慈濟功德會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遍布全球,並得到各界熱心的支持和奉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慈濟人始終保持大慈大愛的心情,而且大小捐款都透明化,所有的支出絕對都對民眾有所幫助。
我的南投鄉親很多在八七水災後搬到花蓮定居,他們告訴我,到花蓮慈濟醫院看病的人,不僅肉體上的痛苦能受到良好的照顧,醫院的醫師、護士及志工都非常親切,並且耐心地聽他的家庭情況和遭遇,了解之後再進行開導,連心病都幫他解決了。
最後,我引用《菜根譚》裏的一句話祝福各位:「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然舒徐繁衍。」各位不要以為慈濟沒有「富」啊!聲望好就是「貴」啊!我對慈濟充滿了敬佩,對慈濟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信心。
照耀光明的標竿
前行政院院長蕭萬長
回憶起十幾年前我在經濟部服務的時候,有很多嘉義的鄉親、朋友若生重病就很煩惱,因為要送去台北,一床難求,都要透過我們這些在台北服務的鄉親幫忙,讓我深深感覺嘉義、雲林、台南地區的醫療設施確實要加強。
那時我很感恩證嚴上人,他了解這一點,所以決定在大林興建一座現代化的醫院。大林慈濟醫院的現址,當時是台糖的甘蔗園,因為台糖隸屬經濟部管轄,所以我就和台糖溝通,希望能提供土地給慈濟,多做些回饋鄉里的事。
經過好幾年的辛苦交涉,這個計畫從開始到動工,以及今天落成,我差不多都有參與,所以今天我以感恩的心情,代表嘉義子弟來向上人表示萬分的感謝。
相信鄉親都和我有相同的心情,在我們嘉義就有一家如此現代化且又有很好管理、很人性化的醫院,可以照顧雲嘉地區鄉親的生命健康。
咱們的社會有黑暗,但也有光明。大家看看現在社會的變化,我們需要一個淨化人心、導正社會風氣的標竿。慈濟在國際間有如此好的聲譽,這都是慈濟人在上人的領導下所創造出來的。祝福大林慈濟醫院未來能成為台灣社會中,一個照耀光明的標竿。
喚醒「心」動力
行政院祕書長魏啟林
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啟業,彰顯的不僅是慈濟一貫以大慈大愛來濟世的精神;也不只是一間一千兩百個床位的醫院,如何在三萬人的小鎮經營出一個醫療體系;更不僅只有均衡台灣西南部區域醫療資源的功能而已。
幾年來,如果有人問我:「台灣還有愛心嗎?」我就想要說:「請你看看我們的慈濟。」慈濟喚醒所有台灣人去發掘幾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大家奮鬥最重要的動力--就是對這塊土地及所有人的愛心。
醫療是個愛心事業,今天大林慈濟醫院的成立,主要彰顯的就是這個意義。我們在
九二一震災時,也看到慈濟這些令人感動的朋友,協助政府在災區工作,在不幸的災難中,給我們鼓舞的勇氣。
這幾年來,台灣逐漸導向多元化、前瞻性發展的社會,慈濟以一個跨越種族、國界、文化、政治黨派的團體,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一股非常穩定的力量。
疼惜鄉土
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
林俊龍院長是我的大學同學,原本他在美國當心臟科醫師,做得很好,有一天他說要回來台灣服務,這分疼惜台灣的心,讓我相當感動;這次,他又為了大林慈濟醫院,甘願從花蓮來此服務,讓我更加敬佩。
而黃佳經副院長原本是馬偕醫院最好的行政人才,他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後,現在也來大林為慈濟效勞。
根據衛生署統計,雲林嘉義地區大概每一萬人平均有二點八張病床,現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後,已經提高為三、四床左右;再幾年後,台大、長庚醫院也會跟進,到那個時候,三家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都在此,各位鄉親!你們享有的醫療資源已不輸台北了。
站在衛生主管的立場,我們希望大林慈濟醫院能在提供高科技及最好的人性關懷外,還能夠再推廣預防醫學,讓這個地方的民眾能有很好的醫療和衛生教育知識,讓他們不會生病,也不必來看病,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除了醫療,還有教育
嘉義縣長李雅景
十幾年前,嘉義地區醫療資源十分缺乏,因此本地鄉親興起建立大醫院來救人的心情,在各處推動建院行動。今天終於在上人的愛心號召下,凝聚所有人的心力,在大林啟用這間擁有
現代化醫療設施的醫院。
不只是醫療,嘉義縣在九二一地震中,倒塌的學校非常多,慈濟也認養了幾所學校的重建工作,目前所有工程進度都已超前,希望讓學童早日脫離簡易教室的克難環境。
謹代表全縣父老鄉親向證嚴法師及所有慈濟人表示十二萬分的感謝,但願在大林慈濟醫院啟用後,院長暨所有醫護人員,能與慈濟人的愛心作連結,發揮最大的功能。
慈濟福
立法委員曾振農
與慈濟結緣是在七年多前當選立法委員時,當時我的丈人因誤診而過世,內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要我想盡辦法,爭取慈濟醫院來嘉義開業。
那時候剛好大林的老鎮長、老議員也在爭取,我們接連六、七次到花蓮拜見上人;那時蕭前院長剛好是經濟部長,因此我多次向他報告、提出看法,也獲得他的極力支持。經過一百三
十六次的協商會議,解決了土地問題,才終於讓嘉義與慈濟結緣。
這塊地由過去蔗農開著鐵牛車在此種甘蔗,到今天那麼多的醫師在這麼大的醫院裏服務,我們已經因慈濟緣,而開始享慈濟福。
幾年前我在柬甫寨時,當地發生一件空難事件,二十分鐘內竟然就看到慈濟人在現場協助救難工作,那個過程實在讓人感受良深--只要有災難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慈濟人關懷的腳步。
希望未來享受到慈濟福的人,也可以拿出愛心做更多的回饋。
小鎮有喜
大林鎮長林金敏
我們大林鎮今天是不是在辦喜事?是嘛!啟業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也是邁向成功的一大步。
大林慈濟醫院的啟業,不僅提升了大林鎮周邊鄉鎮市的醫療水準,也為病患帶來一片生機。在此特別代表所有鎮民,感謝上人將慈濟醫院設在大林鎮,帶動整個大林鎮的經濟成長,也促進了地方上的進步繁榮。
這段時間,全省慈濟志工這麼熱心地來此付出,看在眼裏真的感到非常溫馨,今天醫院已經落成了,相信這是大家都期待的,今後所有鄉親的健康都可以交給慈濟醫院了。
像企鵝般和好
大林鎮耆老簡坤枝
我是老人,比較不會說話,但今天特地來感恩證嚴上人、所有慈濟人,一點一滴的付出,來這裏建立這所醫院,幫了我們鎮民不少忙。
我在電視上看到企鵝,整群都很和平,連打鬥的情形都沒有。我想人若能像企鵝一般和好,那該有多好?因為有這種心情,所以我撿石頭畫了五百隻大小不一的企鵝,送給慈濟義賣。
我活了那麼大的歲數也沒做啥,只是愛社會,愛心不分大小,我能為社會盡一點愛心,自己也感到很開心。
只會說「感恩」
大林鎮民陳來發夫婦
感謝上人今天來大林種這一畦福田,將醫院蓋得這麼好,像我們這些不識字的人來這裏看病,師兄師姊都幫我們服務得很好。
大林慈濟醫院四周的連鎖磚總共有七十二萬塊,都是大家合作完成,從下午一點半工作到六點半,連下雨也在鋪,從不躲雨。
感恩師父!我們不會說話,比較會做環保,今天來參觀醫院,就是要來感恩上人。
▲大林慈院啟業報導
從甘蔗田到醫療園
◎撰文/李委煌
大林慈濟醫院三年十個月的興建過程,
他們數年如一日地見證醫院從無到有,
啟業當天對他們來說,
是圓滿、無憾,
也是另一階段付出的開始……
菩薩手 金剛腳
【郭秋雪】
啟業典禮這天,早晚近萬人次蒞臨大林慈院,讓整天埋於準備眾人伙食的 阿嬤郭秋雪,一刻也不得閒下來共襄盛會。她說,光準備那麼多人的伙食 就快來不及了,還要洗碗,哪顧得了參加典禮!語氣中不見遺憾或抱怨。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並非只有這天。家住大林鎮的郭秋雪,是慈濟多年的 會員,四年前大林慈院動工後,她就開始在工地幫忙燒開水、料理工作人 員的伙食或摺紙蓮義賣。
隨著全省會眾陸續赴工地參觀,郭秋雪又忙著烹煮米粉、素羹、飯菜等, 讓一天曾累計達三千人次的參訪會眾,都可以吃到可口的餐點。
由於需準備的伙食量很大,很多人都煮到快拿不動炒菜的大鏟子。但人稱 「金剛腳」、「菩薩手」的郭秋雪卻是愈做愈歡喜,只見她穩穩地手執鏟 子,流暢地將大鍋菜翻來覆去,面對旁人的讚歎,郭秋雪不好意思地說: 「是菩薩在做,不是我在做啦!」
大林慈院啟業後,伙食供應便交由院方專人負責,香積任務算已圓滿結束 。郭秋雪今年初開始接受醫院的志工培訓,半年的課程,她還是全勤呢! 對她來說,啟業不但不是休息,反而是另一階段志工服務的開始!
夢境成真
【林淑靖】
祈福晚會結束後,看著載送前來參加啟業典禮的全省志工交通車,一輛接一輛從眼前駛離,林淑靖心中不由得興起不捨之情。「他們就像是親人回到家一樣……」
晚上十點,林淑靖稍加巡視一番後將燈熄去,於漆黑寂靜中關上醫院慈濟部大門,然後準備回家;她略估一下,今天約有兩萬多人次的用餐量!大林鎮似乎從來沒有如此熱鬧過。
歷經覓地、簽約、整地、動工終至完工,大林慈院對林淑靖來說,就像是懷胎十月的母親般,喜悅迎接醫院啟業這一刻。
盛傳於慈濟人間的「乞丐發大願」故事,主角就是林淑靖,她也是醫院所在地志工群的組長;大林慈院興設的因緣,與她捐出部分土地與積極促
成,有絕對的關連。
大願前的一場夢,改變了她的一生……夢中出現一位出家師父,她根本不認識,直到在《慈濟》月刊上見到證嚴上人的法相,她才驚覺夢中的師父竟就是上人!
為了讓會眾有處聆聽上人開示的聯絡會所,林淑靖決定貸款買下三分多的土地捐給慈濟,後來再加上公婆捐出四分多的祖產,共約八分土地,便成了今日大林慈院基地的開端。
為此,林淑靖深深感到在建院過程中,別人做累了可以休息,但她卻沒有停下來的權利;因為對林淑靖來說,有更多的自許與責任。大願既發,再大的挫折也得去面對。
當然,讓上人可以常來大林,讓會眾可以就近聆聽上人開示的心願,終究是完成了……
用鏡頭看醫院「長大」
【阮慶萬、何賢能】
大林慈院啟業典禮當天,來自全省各地近五十位影視志工,統籌由在地的嘉義影視組志工分派任務;現場近二十台攝影機,當天「虎視眈眈」、「疏而不漏」地捕捉啟業歷史畫面……
趁著數十位全省影視志工在場之便,嘉義區影視組組長阮慶萬取出早年他拍攝的影帶,播放當初大林慈院地質鑽探、測量的場景畫面。
「以前劈甘蔗時你也在呀!」大林慈院原是一大片甘蔗田的畫面,引起許多人的驚呼聲……過往的歷史,讓人有時空更迭的感動,也給人一種來不及參與的慨嘆。有機緣用攝影機從頭記錄至今,數年來未曾間斷,阮慶萬以為,能拍攝到匯集全球慈濟人愛心蓋成的醫院成長史,實在是令人興奮的事!
「不知哪來的一股力量……無
論如何,總算是撐過來了!」同樣全程參與大林慈院興建的當地志工何賢能,當談起這四年來的建院點滴,也相當興奮。啟業典禮這天的歷史重溫,令他自覺圓滿而無憾。
身兼志工組副組長與影視組志工的何賢能,對於大林慈院的影像紀錄,也感同身受。「當腳踩在灌漿前『一望無際』的偌大鋼筋面上,不僅感受到建築物的宏偉,更可藉此領會到證嚴上人的心願力量。」為了攝影與報導,何賢能無數次上下工地,一層層地看著醫院「長大」,即使閉起眼來,腦海中也可呈現出醫院各樓科室的功能藍圖。
由於進出工地採訪之便,何賢能也以相機記錄了大林慈院,從簽約、清除地面甘蔗田、整地、種植樹苗、動工典禮,乃至各樓層完工時的點滴風貌。他說,要趕緊撥冗整理出一本大林慈院的院史檔案!
「幫幫忙」夫婦
【曾龍輝與林桂月】
「同霑-法喜-但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啟業典禮祈福晚會上,歌手殷正洋慢步清唱,字句間莫不撥動了在場眾人的心弦;望著醫院大廳滿繞的志工與鄉親,讓在地志工林桂月感動於眾人愛心造就了大林慈院,而哭腫了雙眼。
啟業典禮當天,她負責三十五位來自台北、高雄、屏東等地音控志工們的點心、茶水和材料採買等工作。
由於家離醫院只有六、七公里,建院這幾年來,林桂月與先生曾龍輝常因地緣關係奔波於機場、車站與醫院之間,接送遠道來訪的慈濟人。此外,建院過程中,夫婦倆幾乎每天輪替往醫院報到,機動配合工地「打雜」所需。
醫院啟業前夕,仍有未就緒之處,曾龍輝與林月桂也就自許承擔,常忙到深夜十一點多才回家。
此外,像臨時需要大量的百貨品、搬運工,曾龍輝夫妻倆也是義不容辭地跑在第一。也因此,常有人以「幫幫忙師兄」、「幫幫忙師姊」來稱喚他們。
綠化大使
【林華有】
林華有三年前自農會退休後,就開始照料起大林慈院工地旁一處約三分地的樹苗;每週至少一次澆灌,每月至少一次的除草,三不五時還得前來巡視看看,如同看顧出生未久的嬰孩般。
約莫七年多前,林華有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了兩千棵樟樹苗;今年初,他將這批親自培育長大的樟樹,全數捐給大林慈院,以充實院區的植栽綠化。
為了推廣綠化環境,林華有多年來大量培育樹苗,並贈予地方、學校作綠化植栽。他說,原本兩千棵樟樹苗是希望供作鄉內的行道樹之用,後來得知大林慈院也需要,就決定送來這兒了。
儘管醫院已啟業了,但他依舊繼續照顧著這片樹圃,隨時給它們澆水、除草;不僅如此,林華有又「認養」院區另一偏僻處的果園假山,細心為醫院看護著周邊的景觀與綠化。
人手不足時,林華有也曾協助鋪設路面與花台工程。退休生活對他而言,因做慈濟志工而歡喜自在。
▲大林慈院啟業報導
現代版「佛陀問病圖」
有位老比丘,平日只顧自己修行,不與人交往;
別人生病了,他覺得事不關己,連舉手之勞的小事,也很少主動幫助他人。
就因為從不關心別人,所以當他生了重病,也沒人理會他。
佛陀得知後,立即率眾比丘前去探望,
還沒進門,就聞到一股惡臭,弟子們莫不側身掩鼻;
佛陀毫不猶豫地走向老比丘床前,輕輕掀開衣衫,
看到他全身充滿膿瘡、地上都是大小便……
佛陀吩咐弟子舀水來,親自彎下身輕柔地為老比丘擦拭身軀、清洗傷口……
弟子們幫忙把周圍清掃乾淨之後,佛陀還為老比丘說法,
教導他修行真正的意義,要付出愛心關懷他人。
直到老比丘體力漸漸恢復,佛陀才安心帶著弟子離去。
走進花蓮慈濟醫院或大林慈濟醫院,都會有個巨幅的「佛陀問病圖」矗立在大廳牆面,
是慈濟醫療志業尊重生命、濟世救人的精神指標。
大林慈濟醫院啟業當天,在一樓大廳「佛陀問病圖」大型壁畫前,
院長林俊龍、副院長簡守信及黃佳經,
還有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陳英和、副院長張耀仁、
慈濟志業中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及陳紹明、慈濟榮譽董事杜俊元,
共同演出這則佛教故事;
彰顯佛陀「醫人醫心」的本懷,
正是慈濟醫療志業傳承「良醫」精神、身心靈照護的自許……
「大愛」問病圖--【李健儀】
◎撰文/李委煌
時間約在上午九點前後,晨曦從畫面的右方斜射入林間--以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問病」為歷史背景,眾比丘在菩提樹蔭下的一塊大磐石邊,有人捧高湯、有人抱水壺、有人擰毛巾,大家正細心地照顧著瘦骨嶙峋的比丘。
身後,鹿群依傍著河畔哺乳,遠處的山巒起伏更迭;樹蔭下,有光線從葉縫篩進來,在輕風吹拂下若隱若現……空氣中已有霧氣凝集。
尋找構圖靈感
攤開「佛陀問病圖」,李健儀說,人物畫最難之處在於神態與氣韻的掌握。四年前,他獲天主教教廷梵蒂岡的遴選委託,創作了一幅有一百二十三人的「追封聖人圖」,以紀念清朝太平天國時期因信奉天主教而遭迫害的殉道者。
為了考證畫中人物的服飾與髮型,他特地到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故宮博物院找尋資料……像這樣的資料蒐集與考據,同樣也出現在大林慈院的「佛陀問病圖」上。
為了尋找構圖靈感,李健儀經友人介紹到山上一處清修寺院,委請院裏比丘權充model,擺出不同的手臉姿勢。「傳統的佛陀形象常顯得較豐腴,其實這種『圓融』感更應該表現在精神上,而非止於外型。」李健儀說,他比較喜愛將「佛陀問病圖」視為「大愛問病圖」。
因為「佛陀」一般意指「釋迦牟尼佛」,「大愛」則
是人人普遍具有的佛性;既然人皆有佛性,那麼以當前佛教界令人敬重的印順導師為畫中「主角」,有何不可呢?而讓慈悲濟世的證嚴上人也身列眾比丘之一,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揣摩出畫中比丘「病懨懨」的感覺,李健儀專程跑到老人安養機構,待一位「皮包骨」老人脫衣擦澡之際,記錄下畫面。「一層皮包在骨頭上,但仍看得出皮下的肱骨、肩胛骨、手筋起伏等,這並不容易表現。」
為了表現人物造型的莊嚴與現代感,李健儀絞盡了腦汁,連背景他都用心地參考實景繪製。像畫中的石塊與粗樹根的盤纏是源自台中公園的老榕樹;印度種的菩提樹拍攝自靜思精舍;山巒的構圖則來自花蓮慈濟醫院後方的中央山脈……
畫中擰水的比丘原來是使用木盆,但經上人再三推敲,決定改為陶盆;另外,眾比丘身著南傳佛教袈裟、象徵祥和的鴿子、中遠景的牛群、山腳下的村落農家、百年老榕樹幹的肌理……總之,畫面中的冷暖顏色、陰陽對比、動線流暢、手腳姿態、頭臉角度、衣服摺紋與布料質感等,李健儀都一項
項地與上人溝通討論,整幅畫作修了又改、改了又修,整整歷時一年有餘才告定稿。
專攻人物肖象
李健儀擅長捕捉人物的神韻與構圖,是有其特殊的學習背景……
初中畢業後,因家貧而未能繼續升學,喜愛繪畫的李健儀,便決定在宜蘭羅東的家鄉當學徒,學習電影招牌廣告的繪製工夫。
「一排十五片,總共約七、八排的電影招牌,拼湊起來相當可觀!」李健儀回憶道,百餘片的拼湊,特別要注意每片的比例,比如說人頭部分佔去幾片等,都需事先規畫好。因此,李健儀對畫的構圖,別有一番嚴謹概念。
入伍時,李健儀報名參與隨營補習,取得高中文憑;退伍後,又補習考上國立藝專美術科,憑著多年的繪畫基礎,屢獲校內比賽與全國美展第一名;隨後獲頒的一項「新人獎」,讓李健儀正式跨入藝術界,並以專攻人物肖象著稱。
在沒有高學歷背景下,三十三歲的他就進入了輔仁大學美術系執教;隨後多年教學期間,李健儀面臨了創作低潮期,幾乎有近四年時間停止了創作。三十九歲時,李健儀決定忍痛暫別妻兒,赴美深造;兩年後,取得了美術與藝術雙碩士學位。
返台當時,正值國內繪畫市場活絡,畫價被炒作得炙手可熱,背後的商機與利潤幾乎令李健儀心動;但基於不讓創作淪為商品,最後他仍決定重回大專學院,致力於研究、創作的工作。
由於李健儀擅長的是油畫,為了讓此畫能長久留存,最後決定以「乾性壁畫」的材質來呈現。於是,由壁畫家陳欽明接手臨摩此畫作,並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亞洲第一幅乾性壁畫作品。
「這幅佛陀問病圖不只是為了詮釋佛典故事,最重要的是,希望讓病患、家屬在一踏入醫院即能感受到一股溫馨。」李健儀期許,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來就醫,也可以因為感受到這幅畫的溫暖,而使病痛好了一大半。
在鷹架上作畫--【陳欽明】
◎撰文/林淑白
小時候,總喜歡在彩霞滿天飛的黃昏下,追逐著瞬息萬變的雲彩。
跑著、跳著,累了,就躺下來眼巴巴的等著在天空作畫的那位神祕人物翩然現身。
年紀稍長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只是一個美麗的幻想。
鷹架上的藝術家
幾經歲月的流轉,不曾褪色的想望,那一天,在大林慈院大廳的鷹架上,遇見了在天空作畫的藝術家。
儘管大廳的佛號聲、機器聲、口令聲不曾間斷,鷹架上罩著一層保護網內的人影,依然氣定神閒地噴水、作畫。
即使牆壁上貼著「拒絕媒體採訪」,因著來自心海莫名的驅使,仍忍不住翹首向上問:「我不是媒體,可以上去看看嗎?」
爬上了凹凸不平的鷹架,眼前壯麗的色彩,是一股無法抵抗的吸引力,直讓我跨越了「只能站在後面」和「禁語」的兩大門檻,很自然地再趨前,親炙這位在鷹架上來來回回、上上下下、已經七個多月的壁畫大師--陳欽明。
陳欽明出生於如詩如畫的宜蘭羅東,民國六十一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師大美術系,當了三年的美術老師後,負笈西班牙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研究壁畫、繪畫和版畫。由於壁畫造詣佳,特別深獲指導教授的青睞,繼續留在該校從事三年的壁畫製作,並曾以「東方的極樂世界」一幅壁畫,被母校保留作為教學觀摩。
**與月刊紙本不符,以此為正確
旅居西班牙十七年間,因他靈性的創作和努力,在藝術家輩出的西班牙,贏得了「大師」的尊稱。
民國八十二年,陳欽明頂著藝術大師的光環,悄然回台定居,於台中繼續從事藝術創作、教學及展覽。
最聖潔的壁畫
噴水、沾色料、筆觸繼續輕盈的運轉著,因長久以來吸進的灰塵,讓他不禁又輕輕地咳了一聲。
「妳摸一摸牆壁,跟一般的牆是不是有什麼不同呢?」
「粗粗的質感,摸起來卻很舒服。」
「從去年底就開始造壁了,造牆的砂石,是一粒一粒經過自來水沖洗過的,作畫時噴的水是純淨的蒸餾水,所以這幅壁畫可堪稱為『最聖潔的壁畫』。」
「因為慈濟四大志業是生生世世的志業,牆壁要特別堅固,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總共造了四層,才完成這項造壁工程。」他繼續滔滔地說:「今年一月底進入壁畫的第二個階段繪製工程,上了五層染料的壁畫,每七至十年需保養一次,大概可以保存三、四百年……妳看看,是不是有些地方會發亮?」我睜大了眼睛,在他的指引下,很快地就看到一閃一閃如鑽石的光亮,直讓我驚歎不已!
「這乾性壁畫融合了現代科技與最純的染料(寶石磨粉、化石、地上氧化物、水晶、石英),不但可以抵抗強光、熱、冷、火及一切的環境污染,還可以看到因色彩飽和所產生的微妙變化與獨特視覺效果!」
算一算,陳欽明在天氣燠熱的鷹架上鑽進鑽出已快七個月了,那麼大的一幅壁畫,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
「壁畫通常必須分割為好幾個部分,分段完成。而這幅壁畫的繪製過程又必須遷就其他工程的進度而中途停止,這時為了能表現整幅畫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尤其須保持頭腦的冷靜與清新。」陳欽明說。
「我每天幾乎要換三套衣服,手被畫筆磨到可以看到真皮,在鷹架上曾經摔跤了四次,付出的心力、體力、耐力、忍的功夫,都屬空前。」
「待繪製完成後,把鷹架拆除,最後的階段就是噴上五層的保護膜!」
對牆壁噴保護膜,應該不難吧!「是由您親自動手嗎?」我還是忍不住問。
「當然,噴保護膜須具備特殊的技巧,原料也是特別調製的。因為輻射面廣,必須要在有輪子的鷹架上,才能噴得均勻,如此才能發揮保護畫質的作用。」
認真的神情,令人肅然起敬。
■
十年前,這裏還是一塊人煙罕至的台糖甘蔗田。就因當地民眾一句「生病的人仍健在,探病的人卻往生了」這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上人的心,決定在醫療資源匱乏的雲嘉地區興建醫院。
從土地的取得至啟業的今天,十年來歷經多少各界人士披星戴月的奔波,還有多少海內外十方大德嘔心瀝血的奉獻。
這樣的精神和力量完全來自於「尊重生命」的堅持與鞭策;這般拂照蒼生的浩然願景,照見了現代佛陀的入世慈悲。
- May 20 Wed 2009 17:10
2000年08月 405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