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隨良醫,守護生命的磐石--良醫典範百年回顧

◎撰文/李委煌

人救人的過程,是世間最真、最善、最美的故事;
一個人願以一生之力,奉獻給陌生之地、陌生的人,
這樣的美德實踐,
需要大智大慧,需要仁心愛心,
更需要無比的勇氣。

「遙遠的台灣,是我所熱愛的地方;我的青春和終生最美好的歲月,都是在此島上安度……我也喜愛那棕色皮膚的住民--漢人、平埔番或生番,……當我為主服務的時日終了之後,我將在台灣的海浪聲所及之處,在搖曳的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眠。」

結束二十三年的宣教生活後,為台灣醫療奉獻一生的馬偕博士,寫下這段後人看來依然感動不已的話語。

一手聖經,一手鉗子

在大林慈濟醫院展出的「良醫典範百年回顧」特展中,負責導覽的志工們一一介紹一八六0年到一九六0年間,十四位影響台灣醫界發展的中外籍人物;他們不僅將生命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台灣,更在公共衛生、漢醫、殘障醫學、醫學教育等方面,率先啟引台灣醫療!

「他們不一定擁有紮實的基礎醫療教育,但都以一顆熱愛台灣的心,及堅定的信仰,讓台灣居民得以從傳統的巫術、漢醫療法外,去體認另一種科學的醫療思考方式。」

隨著志工的介紹,參觀的民眾得以想見--

百餘年前,有美麗島嶼之稱的台灣,仍是塊蠻荒之地,瘴癘逼人、傳染病肆虐。一八六二年,因「天津條約」陸續開放淡水、基隆、安平、打狗(高雄)四大港與外國通商;乘此因緣,西方傳教士得以帶著上帝福音,不遠千里進駐台灣,同時帶來西方醫療種子……

這些滿懷熱忱的西洋傳教士當時所面對的,卻是各項環境的窮乏困頓,以及基督福音與儒家文化的衝擊;正因為如此,他們轉而藉由行醫的機會開始傳教,在披荊斬棘中憑恃信心組織教會、建築教堂。

台灣教會醫療史開展於西元一八六五年,馬雅各在台南設立新樓醫院;自此之後至日治時代,台灣的西醫體系多倚賴早期外來傳教士設立的基督教醫院。

「當初馬雅各憑著一股對上帝之愛的信任,堅持地做下去,果然,就有人將他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負責籌辦良醫展的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說,原本這些「典範」對他來說,只是個已逝的歷史人物,但看到志工們那麼認真地講解,這些典範似乎也就「躍然紙上」,讓他漸從「純粹概念」昇華為有感覺、有感動的「生命經驗」了。

跨進時光隧道

「西元一八七二年,初抵台灣的馬偕博士選擇了北部地區展開宣教工作,初期的工作並不順利,他在幾度遭到訕笑、辱罵、啐唾沫、扔石頭後,仍堅持以醫療服務輔佐宣教。」

「為台灣奉獻近五十個年頭的堀內次雄,當年隨日軍來台時只是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離開台灣時,卻已是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了……」

提到因「切膚之愛」而廣受醫界景仰的蘭大衛醫師,志工張金麗不覺紅了眼眶,「蘭醫師當年在台灣曾罹患瘧疾,健康情況大損;英國教會考慮為他更換工作環境,他卻堅持留在台灣,因為他深愛台灣,台灣就像他的『第二故鄉』。」

「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不但積極訓練原住民醫師回鄉為族人服務,更從日據時代起便投身鴉片、嗎啡、毒蛇研究,以『漸減法』協助吸食鴉片者戒除毒癮。」

六十多歲的導覽志工石夏子回憶起年少時代,鄰居的阿嬤基於愛孫之情,四處為人打掃、洗衣服,賺錢供孫子吸食鴉片。正因為了解鴉片對當時台灣人的影響,所以在介紹杜聰明時,石夏子深刻感受到他的研究對於台灣社會的貢獻。

「志工能感同身受,難怪講解得那麼有感情,讓我聽了也好感動!」良醫展規畫者之一靜思文化總顧問楊憲宏說:「也許是陪伴著慈濟醫院篳路藍縷走過來,又親身從事過志工服務,因此更能體會馬偕急著在五個月內學會閩南語、好與台灣病患溝通的那分心。」

一位阿嬤一邊聽著志工的解說,一邊認真地做筆記,她說她從高雄來,已經來兩趟了,就是希望將十四位良醫的歷史背景仔細抄錄下來,好回去說給孫子聽。

另一位隨著父母前來參觀的小孩,在專注聽完導覽介紹後,也興起「心嚮往之」的典範追尋,他說:「我以後長大也要當醫師救人!」

「要是這些典範尚在台灣的話,我一定要採訪他們--到底是什麼動力,讓他們願意為台灣奉獻一生?」這是《時報週刊》副總編輯吳鈴嬌的觀後感。

先當好人,再成良醫

醫界裏有句格言:「先當好人,再成良醫!( Before becoming a doctor, become a man! )」這裏所謂的「好人」,指的就是「不只要留意病情, 更要留意病人本身」的好醫師;畢竟把病人當作「人」而非「病」來看是 更重要的。若要詮釋得親切些,就說是「視病如親」吧!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認為,當前醫師的養成訓練,往往著重關心病 人的生理,忽略了他們的心理感受。「當換藥、開藥、處方等只剩下習慣 時,這樣的醫療是否還是『清醒』的?」

門診空檔,大林慈院的醫護人員也會前往參觀,除了緬懷醫界前輩外,也 深自期許「良醫」、「良護」的使命。「以前我們根本沒唸過醫學史,大 家也普遍不重視這樣的課程,所以現在自己來參觀

時,對這些典範人物與歷史也都感到很好奇!」簡守信說。

固然「關心病人」很難透過課本來教導,但至少可以「模仿」;醫學界普 遍相信「跟隨典範學習」是很重要的,藉由此次展覽,生起恭敬、尊重的 心,甚至願意接續跟隨;正像林俊龍院長率眾宣誓所言:「追隨良醫,以 守護雲嘉民眾生命為磐石」--這就是大林慈濟醫院啟業的誓言!

▲大林慈院啟業報導

阿公阿嬤一日「遊」

◎撰文/黃秀花

交通車蜿蜒鄉間,隨招隨停,
讓住在偏遠地區、不識字、
又不主動求醫的婦女和老人變積極了。

「各位村民大家好!新開業的大林慈濟醫院自明天起,每天早上八點都有免費的交通車來廟口載大家去看病,身體若有欠安的村民,請多加利用。」

住在雲林沿海地區的阿月,得知大林慈院有這項便民服務,迫不及待

跑到廟裏的廣播室,抓起麥克風向村民放送……

庄頭庄尾大放送

五十七歲的阿月住在雲林縣四湖鄉的一個沿海村落,由於鄉下謀生不易,年輕人大多在外地工作、讀書,村子裏只剩下老人、小孩和婦女;除了少數人還以務農為業外,多數的中壯年男人都靠「討海」維生。

雲林縣本就是醫療資源十分匱乏的地區,沿海居民找不到醫師看病不足為奇。早年當地民眾生了病,習慣到藥房買藥吃,要不就是撐到身體受不了,才由家人載往嘉義或北上就醫。最近幾年,因北港附近的幾家診所開始派車下鄉載送病患,民眾才慢慢有「生病,要找醫師」的觀念。

「二十多年前,我曾因甲狀腺腫到台大醫院看病,當年的交通可沒像現在這麼方便,轉了好幾趟車才到達台北,一趟路走起來真是辛苦!」阿月猶記得,那時台大醫院每月都會按時寄藥過來。

總是小病不斷的阿月,平常還算會留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反倒是他那以「討海」為業,身體一向硬朗的丈夫,卻因罹患肝病、延誤就醫,轉變成末期肝癌,十七年前就過世了。

丈夫過世,五個子女也陸續到外地就學、就業,阿月凡事得靠自己,偏偏她又不識字,一出門就像「青瞑牛」。所以,當她聽到大林慈院這家「新蓋好的大醫院」有專車接送服務,感到方便極了!

逗陣坐車來看病

交通車從四湖鄉的沿海地區三條崙出發,直行廣溝厝、箔子寮,再繞往口湖鄉的下崙、金湖、口湖、水林鄉的土間厝、北港鎮、嘉義縣的新港、溪口等地,歷時一個半鐘頭到達大林慈院。

第一天,當交通車開抵阿月住的村子時,有十七位婦女和老人在這裏等候上車,大多是眼睛退化和骨頭痠痛的毛病。

很多歐巴桑不曾出遠門,更別說到過大醫院看病,因此一下車,就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直呼:「喔!有夠大間ㄟ!」

還沒踏進醫院大廳,站在門口的志工已經迎上前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進入大廳,又有志工引領到初診櫃台拿單子,幫不識字的鄉親填寫初診資料,然後再帶到掛號櫃台交由那邊的志工陪同掛號。

那天,醫院的掛號人數特別多,阿月除了自己排隊掛眼科外,還要留意同村的老人家是否有人照應。她左顧右盼,發現每排隊伍都有志工在旁協

助,這才放下心;而等候掛號時,有椅子可坐下來休息,還有志工端來茶水……

「服務實在有夠好!」阿月說:「來這感覺足親切!」

阿月掛到七十號,等同來的厝邊都掛完號,發現號碼都在六、七十號左右。這下子,阿月開始擔心了:「恐怕等一整個早上也看不到醫師,十二點半交通車就會開了,怎麼辦?」

正當阿月大感傷腦筋時,院內突然發出廣播:「各位鄉親!由於今天看病的民眾實在太多了,十一條線的交通車都將延後一個小時開車,請大家準時候車。」這時,她才收起憂色、展露笑顏。

古早代誌講不完

阿月和一群歐巴桑、歐吉桑在眼科診間等候時,有志工走過來和他們「開講」;遇有老人家想上廁所,志工也會陪同前往,等他們上完後,再帶回診間。

大家聊天的話題,從相互關心住在哪裏?來醫

院要花多久時間?彼此有幾個孩子?孩子在做些什麼?到對醫院有何看法?有無需要改進之處?

聽聞志工談起大林慈院創辦因緣、募款艱辛,「喔!是按呢噢!要蓋一間病院實在不簡單呢!」一位滿頭銀髮的歐巴桑點著頭回應。

「聽說醫院這塊地,以前是甘蔗園,是大家出錢出力把它蓋起來的!」家住金湖、已坐交通車來看過三、四次病的曾振入老先生說:「古早人就曾說過,大家若有心向善,黑土也會變黃金!」

老人家談起古早的「代誌」,話題便沒完沒了,見大家也都聽得興致盎然,講得更起勁了。「你們有去看過後面的鄉土文化展嗎?那裏有很多古早的東西喔!」

「我們先在那邊看看再回來,反正離看診的號碼還很遠。」有人提議。

一群人就這麼浩浩蕩蕩走向後面的展覽處。先是看到陀螺、扯鈴、毽子、萬花筒等童玩;接著步入一扇古樸的木門,裏邊的兩個側室分別是擺有線書、硯墨的書房和擺有三寸金蓮、古早梳妝台的仕

女閨房。

一位歐巴桑看到三寸金蓮,高興地拿起來對大家說:「以前,我婆婆有綁小腳,就是穿這個啦!」

行至早期犁田的機器面前,一位歐吉桑也很興奮地說:「你們看!以前犁田就是用這個啦,一丸接一丸土捲起來,土要鬆軟,種子撒下,才會生長得很好。」老人家很有經驗地談起他的「種田經」,眾人聽得津津有味。

其他,如柑仔店內擺的稱鉈仔、收涎餅、金柑仔糖,還有古井、石磨等,也都讓這群上了年紀的長者回味無窮。

全程服務不漏勾

返回候診區未久,阿月這一團人便一個接一個進入診間看病。掛七十號的阿月一直到近午時才輪到。

醫師說,阿月只是歲數漸大,眼睛有點退化,小東西看不清楚,沒什麼大礙。接著就請護士帶她去做視力檢查,做完檢查後,阿月再度回到診間,由醫師開給口服藥方和眼藥水。

出了診間後,阿月到骨科診間關心同村的老人家,包括她的三叔和三嬸。一直等到同村的長輩都看完門診後,又陪他們去照X光。這一路上,有志工帶領……

「這次來看病,我所接觸到的,不論是醫師、護士、櫃台小姐、醫技人員或志工都很客氣,這間病院真的很溫馨!」搭上返程的交通車後,阿月便對旁人分享了起來。

「幫我看病的那位醫師,看病真詳細,也很有笑容。」阿月的三嬸也開口加入談話,停了一下後,她又說:「那位醫師自己身體也不舒服,還抱病看診。我看,病人實在太多了,他可能看到現在還沒吃飯呢!」

同車來看中醫科的一位林女士,也對從掛號、候診、看病、做檢查、批價到領藥,一整個流程下來,都有志工相陪,感到相當滿意。「就像一貫作業一樣,環環相扣,絲毫不漏勾。」家住口湖的她說,下次還要帶伯母和嬸嬸來掛腸胃科和耳鼻喉科。

不必擔心走嘸路

「我是聽人講這間病院不錯,所以過來試看看!」也是住在口湖的一位李太太,家裏經營養殖業,因划舢板出海採收蛤蜊扭到手,忍痛繼續工作三個月,直到工作告一段落才讓台北的兒子接她去北部醫治。

前前後後看過多家醫院,無論是中西醫或傷科,效果都不顯著。「雖然有醫師跟我講,我這種手痛必須長時間治療,才能見效;但我不習慣待在台北,所以就跑回來了。」

正巧,她那天從台北坐車回到北港,又搭了一部計程車準備返回口湖,在車上和司機聊天時,司

機跟她談起,曾載過一位歐巴桑來過大林慈院看病,同樣也是手的毛病,那位歐巴桑感覺醫得很有效,便推薦她也來試試。

「我現在是掛中醫科,感覺醫師不錯!我弟媳之前騎機車摔傷,現在腳一直無法往後伸,她說等我醫好了,她也要來。唉!病哪裏能拖,不然就會跟我一樣,愈拖愈難醫。」李太太說。



由於大林慈院提供派車接送偏遠地區民眾看病的服務,使得一些不識字、又不主動求醫的婦女和老人看病變積極了。

因為他們知道,從村裏上車,車子會一直開到醫院大門口,下車後,馬上又會有志工來接應。即使家人有事忙或不在身邊而無法陪伴看病,來到大林慈院後,依然會有志工全程作陪、服務到底,根本不必擔心會走嘸路!

▲大林慈院啟業報導

愈付出愈快樂

◎撰文/葉文鶯

在醫療服務的舞台上,
病人和家屬是最受關注的主角,
但若有機會與這群熱心志工聊上一段,
會發現志工背後的故事也很精彩!

「請問電梯在哪裏?」

「內視鏡室怎麼走?」

「關節痠痛該掛哪一科?」

「他的病情危急,萬一--」

走進大林慈濟醫院,民眾所拋出的問號或情緒,除了一樓大廳服務台提供定點諮詢,身穿黃色背心、一向被稱為「流動服務台」的醫療志工,往往帶著微笑接下這些問題,親切予以解說、引領和撫慰。

大林慈院社會服務室自今年元月至七月,完成首批種子志工與新進志工的培訓,前者以曾在花蓮慈院擔任志工六次以上的中南部委員、慈誠隊員及培訓委員、培訓慈誠隊員為主;新進志工則開放給雲嘉地區有興趣的民眾參加。

經過半年訓練,這批生力軍隨著七月二十四日正式開放門診,一百八十多位種子志工加上五百多名新進志工開始排班,在院區門診、急診室與病房區服務,不但全年無休,而且每日值班人數均在百人以上,堪稱院內最顯著的服務特色。

他們參與動機各有不同,也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專生、家庭主婦、店家老闆、上班族、銀髮族,也有因病而希望抓住助人機會的參與者;更有趣的是,夫妻檔、父母子女檔、兄弟姊妹檔,甚至姑嫂、叔姪檔也不在少數呢!

【銀髮族】

他們的時間最多、家庭責任最少,
雖然體力較差、記憶力也衰退了,
但他們追求生活的充實、生命的意義,熱情不減!

七十歲的陳貴枝在銀白短髮上別著幾根髮夾,把自己梳理得整整齊齊,挺著纖細高挑的身子,站在牙科門診服務。

陳貴枝原本住台中照顧外孫,女兒常鼓勵她:「乘現在還能走能動,應該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她也覺得有道理,當下打定主意等大林慈院建好,就搬回大林老家就近當志工。

受訓期間,從住家步行到大林慈院約須半小時,偶爾會有開車的師姊經過,邀她搭便車。她說:「做志工是自己選擇的路,一定要走

乎透!」果然,結訓時獲頒全勤獎,得到證嚴上人《靜思語》一書,成了她最佳精神食糧。

為了適應早起晚睡的志工生活作息,原本早睡早起的她每到值班前一週,便開始練習晚睡,「撐」到十點才就寢。即便如此,陳貴枝還是很感恩地說:「人雖老,但是要做什麼、吃什麼、去哪裏,都能自己來,正因為身體健康才有辦法做志工啊!」

七十四歲的李瓊榮也是新進志工,他說:「我的記憶力差,口才又不好,但是我不會的就做記號,我還學如何使用電腦自動掛號機,自己先學會,別人有需要時才會代人操作。」

「老人家快樂最要緊!」李瓊榮的兒子李春成說,自從母親過世,父親對學佛便很有興趣,白天在園子裏種點菜蔬、做做環保,晚上若非閱讀經書,便參加共修,偶爾也為往生蓮友助念。

「讀書好,做慈濟更好!」民國十七年次的

林玉英是長青學苑的學生,書法和繪畫是她老來最大的嗜好,不過當志工的快樂,曾讓她在一星期的服務期間,忘了吃藥、打電話向家人報平安。

當志工的這一分快樂,也幫助林玉英走過人生的暗淡時期。去年,恩愛走過五十年的先生因病往生,四天後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林玉英在傷痛不捨中,很快收起眼淚,到南投幫忙蓋大愛屋。

「這是我先生的照片啦!他已經是慈濟榮董,我把他放在這裏。」身穿志工背心的林玉英在中醫科候診椅坐下來,悄悄翻開委員證背面,說:「幸好有慈濟,要不然我不知道要流多少眼淚!」

【上班族】

排除時間與工作上的雙重壓力,
他們善用假日甚至請假當志工,
心靈的豐實感絕對值回票價!

二十六歲的黃淑美在一家幼稚園任教,她與同事顏月秀、張芳苓同時報名志工訓練。工作中的黃淑美幾乎每天把精力榨乾,卻仍利用時間進修幼兒文學、加入醫療志工。

「什麼才是永恆的呢?」黃淑美認為,人心是個無底洞,如果一個人過於物質導向,追逐的結果必然把自己弄得很累,而透過服務別人,卻可以豐富自己的心靈,這才是永恆。

范泰維不管是參加志工培訓或正式排班服務,都必須穿越雲層往返於嘉義、金門之間。可別誤以為連金門人也到大林鎮當志工,范泰維其實是嘉義巿人,服務於民雄工業區,去年十月奉調到金門做工程監造。

「當志工是基於對生命價值的認知,還有對團體的認同。」范泰維相信,人類社會是相互依存的,慈濟總幫窮困潦倒的人度過難關,避免許多人走上絕路,所以即使人在金門工作,還是盡可能將公務做好,以抽出時間當志工。

正式排班後,范泰維不惜奉獻假期加上自假,選定每兩週連續在醫院服務三天;而最教其他志工稱讚的,他也戒除了檳榔和飲酒的嗜好,「這樣對

健康和自我形象都好嘛!」他不好意思笑著說。

【家庭主婦】

時間像被放在砧板上,切割得厲害。
一生操勞家務、操煩家人,
好不容易探出頭、踏出門做志工,值得喝采!

「我希望妳以後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余金秀的先生臨終前,拉著她的手再三叮嚀,他擔心一向依賴他的妻子無法承受這個重大變故,甚至拜託其他慈誠師兄,萬一哪天妻子在慈濟道上萌生退意,請大家多多鼓勵她。

余金秀的先生是慈濟醫學院的「大體老師」蔡俊明,民國八十六年因癌症不治往生。生命頓失重心,余金秀日日以淚洗面,有一天再度想起先生的話,才覺得自己徒然浪費時間。

「我要到醫院當志工了,你交代的事,我有做到喔!」出發前往大林之前,余金秀對著先生的遺像說完這段話才步出家門。

「我唯一擔心的是身體不太耐用,血壓稍微高了一點,而且腸胃不好。」余金秀笑說:「但我寧可不要閒著有空生病!我現在是為『慈濟』而活,如果生命裏沒有慈濟,那就毫無滋味可言了!」

「當志工不敢說身體不累,但是我的心從沒有感到疲倦,反而愈精進。」性情溫婉的呂淑燕回溯志工培訓期間,上課地點換過四、五個地方,從嘉義聯絡處、大林鎮運動公園到大林慈院動力中心、慢性病大樓川堂等,志工們坐一整天的硬板凳不打緊,不是天氣躁熱,就是逢颳風下雨,大伙兒還得挨緊點兒坐,由此可見志工所標榜的「六耐」--耐煩、耐苦、耐用、耐勞、耐怨、耐熱,所言不虛。

「正式上線後,因為醫院空間尚未打理妥當,我們在病房鋪起泡棉地板和墊被,志工十或十二人睡在一間。」呂淑燕對於初期克難的日子非但沒有抱怨,有時候甚至還在深夜十一點,與志工組長黃明月捧著小點心和飲料,到急診室關懷值班同仁。認識她的人也許會發現,這陣子她的頭髮和臉龐蒼白了些,只有笑容從來沒有減少過。

廖秀仍是一名「遠道」的志工,也是「就近」的志工。移民澳洲布里斯本,邊照顧留學子女,邊推動慈濟,由於先生鄧金成仍留在台灣阿里山經營事業,她成了台、澳兩地的空中飛人。今年上半年利用返台停留時間,也趕搭首梯種子志工培訓的列車。

七月二十四日開診第一天,廖秀仍到醫院當志工,鄧金成開了兩個半小時的車,載著鄰居前來參觀,順道給妻子「探班」。

「很多人看我事業那麼忙碌,問我:你太太怎麼都不幫忙呢?」鄧金成笑說:「因為她也是在做好事嘛!家庭方面,她並沒有因為做慈濟而疏忽,而且澳洲慈濟人所做的慈善事業,已經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這很難得!」聽起來頗以妻子為榮。

【超越病痛】

每個人的生命都可說是倒數計時,
即使無法確定還有多少個明天可以醒來,
但是他們發願每一天都去愛人、助人。

一位歐吉桑同時掛眼科、心臟科和復健科。董士源先將老人家帶至眼科門診。

「等一下有人會帶你到別科。」語畢,阿公央求著:「不要啦!你在這裏等我,我看完你再帶我。」

鄉下老人多數子女不在身邊,渴望有人陪他說說話,董士源於是一路陪到底。當歐吉桑看完病,臨走時不忘跟董士源約定,「我會再來看醫師,你要再來帶我,跟我講話喔!」

家住大林,對待病人就好像親人一樣,董士源特別注意單獨來看病的歐巴桑、歐吉桑,主動引領他們掛號。志工訓練半年來的十二個週休假日的星期日,董士源從不缺席,而且都是該組第一個報到,舉起號碼牌集合同組志工,而排頭也自然成了他的固定座位。

「大林慈院召募志工,你想不想參加?」聽同事這麼宣傳,幼時因高燒導致腦性麻痹的董士源懷疑自己究竟可不可以參加。對方鼓舞他說:「像你這樣,讓人看到一定會感動,會引起良好的示範,你一定要來。」

董士源任教於梅山國中,三年前一度因顱內出血而開刀,醫師宣布病危,開刀後也可能半身不遂、無法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是有太太的照顧加上自己持續做運動,他恢復得比預期還好。

「開刀後,我講話變得較不清晰,當然也講不快,可是我的生命是撿回來的,我想盡量使用生命的剩餘價值,所以來當志工。」在大林慈院復健科門診區,董士源曾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使得一位原本不願講話的病人打開心門,他希望日後常有機會到這科門診區,多服務像他這樣身體有障礙的患者。

自覺「不太聰明」,事實上是為人忠厚的林金春,把參加志工訓練當成自我成長的機會。培訓期間上過許多課,林金春大概平時鮮少提筆,每到了要繳交心得報告時,往往幾行字思考良久,不知如何用文字表達,只好向子女求助。

她與先生育有三名子女,去年鄰家遭逢不幸,留下三個孩子無人照料,他們夫妻倆義務負起撫養之責,所以林金春既要當六個孩子的媽,偶爾又要協助先生管理工廠出貨,每個月為了當兩天志工,要在行前把家務和公事都做好。

其實,林金春很少向人透露她年初參加志工培訓時,才因癌症開過刀,「我起初很煩惱自己還能活多久?孩子們的教育怎麼辦?簡直對生命感到絕望,還好家人和病友們一再鼓舞,我才能夠面對現實。」當林金春把心情放輕鬆,反而諸事順利,症狀獲得控制。她祈求菩薩加持,讓她保持健康,為社會多付出。

▲大林慈院啟業報導

歷史性的一天--啟業前首日門診

◎撰文/陳美羿

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前的首日門診,
看「病」、
看「醫院」的民眾蜂擁而至,
掛號、看診、逛展覽,
熱鬧得不得了。

七月二十四日,是大林慈濟醫院歷史性的一天--啟業前的首日門診。簡單隆重的致詞、授袍儀式後,病患、參觀民眾蜂擁而至,掛號、看診,熱鬧得不得了。

突然,人群中出現了兩張熟悉的面孔,是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曾文賓先生和夫人,他們專程趕來道喜:「需要我幫忙嗎?我可以看門診。」曾院長旋即加入門診行列,為雲嘉民眾守護健康。

大林大愛大醫院

住在大林鎮的簡玉蘭和鍾春妹,不到七點就來了,兩位八旬老人看到醫師、護士在「唱歌」、「跳舞」(指手語歌),覺得很新奇。簡玉蘭阿嬤還學了幾招,在候診時不斷地練習。

「這個醫院好大,我們都找不到路。」原來剛才她倆想逛逛,就慢慢地「黑白走」,走到三樓就迷路了。她們問一個年輕人,年輕人要帶她們坐電梯,老人說:「不要!不要!不要浪費電。」

兩人又慢慢走樓梯下來,想不到又走過了頭,走到地下室去。最後還是遇到志工,才把她倆帶回來候診。

從斗六來的周奶奶看完病,由媳婦推著到台灣本土文化展示區參觀,看到許多「古早味」的文物,老人家指指點點,開心得不得了。

一位少婦帶著公公來看診,公公坐著輪椅由外籍女傭推著,少婦則緊緊看著兩個孩子。她說,大林慈院什麼都好,就是院區太大了,她擔心待會兒會忘記車子停在哪兒?

兩個小孩看到童玩區,吵著要去玩。「等阿公看完病再去!否則搞丟了,就將妳們『登報作廢』!」

一位老伯掛完號,又急匆匆地到大門口張望,原來他在找他的兒子。「人這麼多,怎麼找啊?」志工見了,告訴他打電話找比較快。

老伯翻遍口袋,就是沒有零錢,只好拿大鈔要買電話卡。志工問他:「電話幾號?」老伯說完,志工也把自己的手機撥通了。

老伯把事情解決後,感恩地說:「我今天回去,要邀太太一起來報名學習當志工,跟妳們一樣,幫助別人。」

病房裏的「聽長」

上午八點半,急診處「平平安安」,沒有病人「光顧」,但是李肇碩主任和趙凱醫師聚在電腦前討論著,護理人員和志工也嚴陣以待,讓人有一種「風雨前的寧靜」感。

不久,急診病人陸陸續續進來,其中還有兩位老人辦了手續,住進病房裏。

吳盧碧蓮老太太,是從急診收進來的第一位住

院病人。

八十多歲的老人家躺在舒適的病床上,閉眼假寐。護士小姐掀開被單,在她的腳下墊上冰枕。烏黑的小腿包著紗布,不知道她還痛嗎?

「阿嬤!您感覺怎樣?」

「感覺有點冷。」阿嬤說。

護士關掉冷氣,為她量體溫、拉高被子、接上氧氣,又去拿了一盞照暖燈來。不一會兒,室內已經熱烘烘的了。

窗外,工人正在趕工,施作空中花園。再過一段時間,阿嬤身體恢復些,就可以到花園走走散散心了。

另一位住院病人是八十五歲的阿公陳德煥。阿公由孫媳照顧著,兩個國中的小女孩喊他「阿太」,這是客家人的稱法。

志工試著用客家語和老人談天,老人高興極了,還慨嘆兒孫多已不通客語。說著說著,老人問:「這間醫院有多大呀?」

志工答:「十八甲。」孫媳婦笑了起來,說:「比我們還多四甲。」原來他們住的地方叫做「十四甲」。

孫媳婦說,阿公肚子不舒服,原來掛的門診

是二十一號,後來看他痛苦得頭一直往下垂,才轉送到急診去。「現在住進來,我們就安心了!」

老人精神一好,又侃侃而談日據時代的種種生活現象,貼心的志工就在啟業的第一天,當起病房的「聽長」來了。

追隨良醫而來

一部轎車緩緩地開到大廳門前,志工立刻趨前協助,並送上輪椅;病人是來自新港的黃永川老先生,由妻子、媳婦、孫子陪同,專程來掛風濕免疫科主任賴寧生的診。他們說,以前就是賴醫師的病人,看習慣了,再遠也要來。

中醫門診候診的病人雖多,卻是安安靜靜的。三十歲的蕭耀明是藍英明醫師的長期病人,又是一個「追隨良醫而來」的例子,他說:「這裏寬敞又明亮,讓人心情好舒暢。」

剛好遇到中醫部主任郭文華,於是請教他,大林慈院中醫部有哪些特色?

他說:「本院的中醫部是中西醫結合的,每一位醫師都有西醫的執照。中醫部的宗旨是--科學化的傳統醫學、全方位輔助西醫之不足。」

來自虎尾的張陳杏和鄰居郭月梅,則是來掛林俊龍院長的心臟內科。從醫院開始建設,張陳杏就來當志工,她說,等一下看完病,要去看看前些時候她手植的韓國草,活了沒有?

牙科門診好熱鬧!四位醫師忙得不亦樂乎。第一位病人是來自高雄的林寶蓮。她說,上星期六就來了,做了兩天志工,就等今天開業來看牙齒。

檢驗科為了方便門診病人,特地在衛教廣場「設攤」--成立抽血站。衛教廣場位於門診區中心點,有寬敞的座位,還有電視。病人抽完血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再走,真是貼心的服務。

熱心服務不嫌多

由草嶺遊覽公司承攬的醫院交通車,共規畫了十一條路線。門診首日就開始上路,接送偏遠地區的鄉親來看病或參訪。

司機林榮樟說,今天他跑朴子路線,沿途有人攔車,他都會停下來載一程。有人雖然不是到醫院,但他還是很樂意讓他們搭便車,因為這樣他就有機會跟他們介紹慈濟和大林慈院了。

大林長頸鹿美語班二十八位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也來參觀。站在佛陀問病圖前,小朋友有模有樣地學問訊,聽導覽志工們的講解。

老師說,大林慈院是一個很好的校外教學場所,所以趕在第一天就來了。

嘉義地區的媒體記者來訪,上人對他們說:「你們是『地主』……」台灣新聞報記者姜讚裕忙接著說:「我們都是上人的『弟子』……」因為閩南語的「地主」和「弟子」發音相同。惹得在場的人笑不可遏。

在社服室內,一位坐著輪椅,滿臉浮腫的婦人掏出錢來捐。她說,她已經洗腎十年了,深知病痛之苦。「雖然我不是有錢人,但每個月省一點錢交給慈濟,就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解除許多人的病苦。」

台灣本土文化展客家莊,有許多優雅端莊的客家女子,慇勤地招呼路過的來客喝茶,吃迷你的「紅龜粿」。

仔細一看,這些客家女子都是苗栗的委員師姊,穿起傳統服裝,個個都有濃濃的鄉土味。

為了慶祝大林慈院啟業,迷你的「紅龜粿」一共訂製了三千個,希望人人都同沾這分喜氣和福氣。

▲心蓮萬蕊

紙蓮傳奇

◎撰文/李委煌

一朵原本無啥新奇的紙蓮,
在一群阿嬤的努力下,
竟成了建蓋醫院的片片磚瓦與水泥。

六十七歲的何量頌家住溪口鄉,這些日子來,她常與八十多歲的老爸、擔任環保志工的先生以及幾個兒女,圍坐在客廳方桌前摺摺、捏捏做紙蓮。

一位鄰居不明究裏,趨前關心:「怎麼你們全家打了幾天幾夜的牌也不休息呀?」這才知道他們是為了建醫院而努力摺紙蓮義賣。

大林慈濟醫院籌建期間,像何量頌這樣的阿嬤在雲、嘉地區可不少呢!當他們得知做紙工就可以幫忙證嚴上人蓋醫院,大家說拚了老骨頭也要幫到底。

戴起老花眼鏡,又摺紙、又穿線地忙到夜裏十一點,有人非得等到家人叨念著:「還不睡呀,明天還要下田工作呢!」才不情願地說:「好啦!等這朵做完就去睡啦……」

精美亮麗的紙材,是工廠裁剩的回收邊紙;珠、線等配件,也有人自費購買。一朵紙蓮原本並無啥新奇,卻因著一群阿嬤的發心護持,竟變成了建院的片片磚瓦與水泥……



這一天從高雄、台中來了好幾部遊覽車,在志工一番解說大林慈濟醫院願景後,大家看著一旁為建院義賣的紙蓮,便紛紛掏出荷包共襄善舉,光這次就義賣了七萬元;算算七萬元,每朵一百元,就需要七百朵。

很多人只知拚命地做,也不知已義賣了多少。慈濟委員李淑寶說,他們近一年多來義賣的紙蓮,已超過一百萬元的預定目標;令人興奮的是,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前夕,義賣所得更達到了兩百萬元。

七月二十六日,這群阿嬤們一起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將這兩百萬元獻給上人。他們說,去年九二一地震後,也趕製了大量的紙蓮義賣捐助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否則目標老早就可達成了……

據說製作一朵紙蓮,新手要一、兩個小時;即使手巧了,完成一朵也約需四十分鐘。目前大家採分工合作方式,每人只做一個部分,然後再將各部分組合起來--從裁紙、燒線、摺花、穿珠、靜思語吊牌的護貝、打洞、裁邊、綁金剛結、串聯組合……一朵紙蓮需經過十幾個步驟,也因此,成品算是相當精緻。

一位阿嬤笑說,由於愈摺愈熟練,心情也就愈歡喜,不過必須戴上老花眼鏡才看得清楚。一朵小小細緻的紙蓮,看似簡單的摺紙,但對手、眼已不太靈光的老人家言,反而是最難的。

此外,由於兩條紅線需穿過只容許一線之孔的圓珠子,所以必須以火來燒黏,

然後再捏一捏塞入孔裏;光是這個動作,有人就被燙得手指起水泡。

「一朵紙蓮,就需要十來人的同心協力才能完成,何況是一所大醫院?」他們說,大家一起參與才會有效率;不僅自己做,也要自己去賣,所以在各個義賣園遊會場裏,總看得到這群阿嬤提著一串像粽子般的紙蓮在叫賣。

大林慈濟醫院的紙蓮義賣告一段落後,他們將繼續轉往支援彰化地區的紙蓮製作,因為位處台中縣的慈濟潭子醫療園區,可能在年底也要動工了。



「這些老人家都是利用工廠下班、中午及晚上休息空檔、看電視時間來做紙蓮……」李淑寶說,大家心裏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趕快做,好護持上人蓋醫院!」

務農的何量頌說,在摺製過程裏,心裏都沒什麼煩惱,原本常頭疼的毛病,也全都沒事了!現在兒子一下班就會幫她穿珠,女兒也會從旁協助摺花,而她除了種田,最高興的就是為慈濟做事。

此外,何量頌也報名了醫院志工的培訓。她悄悄地說,國語她根本聽不懂,但多次課程下來,她依舊堅持出席,旁人鼓勵她:「有心較重要啦!」出錢又出力,大林慈濟醫院的背後,多的是這樣的老者。

事實上,由於肯花時間又做得用心,很多人並非抱著捧場的心態來購買,而是紙蓮實在做得太漂亮了……李淑寶不僅將紙蓮掛在自己的店裏,也透過朋友經營的工廠、餐飲店、牙科診所來鋪設「行銷」管道。

「希望大家看到這朵紙蓮時,就會想起大林慈濟醫院……」一段紙蓮傳奇,在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之際,彷彿是段口耳相傳的軼事;但這些愛心與人物,卻都是活生生仍在上演的真實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