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之愛
挑蔥老夫婦的心願
◎撰文/黃秀花
謝阿公和謝阿嬤加起來有一百六十歲了,
年輕時種田,收成了就背米去救濟貧民,
老了耕不動田,挑一把蔥賺三十五元,
卻有個大大的心願……
「大埤?在哪裏啊?」很多人初聽到這個地名,可能還搞不清楚它位於台灣的哪一個角落,甚至會把「埤(ㄆㄧˊ)」誤讀成「ㄅㄟ」;更甭提「西勢潭」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了。
其實大埤就位於雲林縣境內,距離即將啟業的慈濟大林醫院約三十分鐘車程。幾個月前,一對住在大埤鄉西勢潭的老夫婦,頂著烈日,共乘一部摩托車到大林醫院,說要捐出四十萬元購買一部交通車,作為將來接送病患到院看診之用。
這對純樸的老夫妻,先生叫謝杏源,八十一歲,妻子叫謝林化,也近八十了,雖兒孫滿堂,但子女都往外地發展,只有兩老還住在鄉下的三合院裏。
大樹下挑蔥
那天,和嘉義的影視志工阮慶萬和吳明重約在北港碰面,準備去造訪這對老夫妻。原以為阮慶萬曾採訪過他們,算是識途老馬了,怎知從北港轉民雄、再轉大埤,竟然迷路了。
望著眼前縱橫交錯的阡陌小徑,不知該往哪一方向走,只得沿途向人探問。左轉、右轉,折騰了老半天,好不容易車子轉進一條小路,終於看到西勢潭的指標;又開了一小段路,眼前出現一間廟宇,阮慶萬這才憶起從廟宇的左側直駛就是謝家了。
遠遠望見謝林化已在門口的大埕外等候。頭戴斗笠、手著袖
套,一付尋常農家婦女的打扮,見她手腳靈活、健步如飛,實在看不出已年近八旬;待她禮貌性脫下斗笠,向我們打招呼,方見白髮滿首、皺紋橫列。
謝林化領著我們往他平日工作的地點走去,路旁兩側人家醃製酸菜的濃鹹味撲鼻而來,原來這裏以出產酸菜聞名。步行五、六分鐘後,看見謝杏源正坐在一棵碩大的茄冬樹下的矮凳上挑蔥。
「阮不敢休息啦!怕一休息,就沒工作好做囉!」謝杏源邊挑蔥邊抬頭說話。「這樹有多大,在樹下做事應該蠻涼快的?」師兄好奇地問。「將近百年的歷史了!」謝林化接腔。「沒有啦!這樹是在我懂事後才種的,我今年也才八十一歲,沒有那麼老啦!」謝杏源立刻更正。
和老樹一起成長的謝杏源,似乎對它頗有感情;老樹對他而言,就像村子之於他的意義一樣,情感同樣是濃得化不開。
這麼一個熱愛鄉土的人,難怪會興起捐一部車給大林醫院載送鄉親看病的念頭。
挑一把三十五
「我常去北港看病,看到那邊的醫院有四、五部車在接送病患,看完後再把他們載回家,為偏遠村莊的居民帶來方便,只是車子並未繞到大埤這方向來。」謝杏源隨即用左手指向旁邊一起挑蔥的老婦人,
「像她們,都不會騎車,要看病不好意思麻煩鄰居載,坐計程車又太貴。」
「看您很健康啊!生什麼病?」「生骨刺,老毛病了!挑蔥仔,悶坐太久,站起來會不舒服;但是,閒閒沒代誌做又覺得難過。」「這蔥,您們一天可以挑多少把?一把多少錢?」「一把三十五元,今天早上還挑不到四把呢!」「這麼說,您們一天也頂多賺個三百元左右。」
再怎麼累加估算,謝杏源夫妻倆一個月根本賺不到一萬元,扣除生活開銷,還能存錢下來,可真是節省。
「我兒子、女兒會給我們生活費啦!五、六年前,我們就聽過證嚴法師的錄音帶,講的是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助人的故事,最近才知道原來花蓮有慈濟醫院……」
謝杏源如數家珍地述說他所知的慈濟事,多半訊息是從各方聽來的,就憑著點滴累積的印象,讓他對慈濟有著莫名的好感。
老宅裏的紅匾
「我們兩次騎車到大林醫院,看到那邊的人都很忙,忙到連午餐時間到了,還沒停下來吃。」謝杏源謙稱:「我是一個土(質樸)人,說不出什麼感想,只直覺那是在做好事。」
連續兩次親臨大林醫院參觀,更堅定了謝杏源捐錢購置交通車的決心。
「您們難道不會想留些老本嗎?」
「也有人曾經問過我們,為什麼不把錢拿去出國觀光,卻把它捐給慈濟?」謝杏源說,他覺得哪裏的風光都一樣,再美、再好,看了也帶不回來,倒不如把錢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據謝杏源說,過去他們還耕種五、六分水稻田時,每逢歲末年終,總會扛著兩、三袋米去救濟貧民;但現在年紀大了,耕不了那麼多田,大部分的田都出租給別人,自己僅留下一分多的地,收成只能自給自足,就沒有多餘的米糧可以佈施了。
臨走前,謝杏源夫婦盛情地邀我們到三合院老宅坐坐。無論外觀或內在,老屋都已顯得陳舊;但在老朽的土厝牆上卻陳列著許多紅紅亮亮的匾額,上面寫著是當選「模範父親、模範母親」
的字樣。
謝林化指著其中一面匾額上方的一張放大照片,面露喜色地說:「相片裏面的兩個小孩是我們的曾孫,而且是最年長的兩個,我們已經有二十個曾孫了。」
問她總共生了幾個孩子?「四子兩女,總共六個。」謝林
化說,他們分別住在基隆、板橋、中壢、嘉義、高雄,還有一個住在附近的崙尾村。聽得我們不免對她開起玩笑:「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有喔!你們不就可以全省走透透了嗎?」
不藏私、不為己,只希望能為鄉里盡點心力,這兩位加起來近一百六十歲的老夫妻,雖不識字,卻有著一顆清澈質樸的心;雖不富有,卻有著助人為樂的好心腸。
一起圓夢
◎撰文/葉文鶯
「有一對挑蔥的阿公、阿嬤,為了買車給醫院載送病患,捐出四十萬元,連『老本』都拿出來了!」慈濟大林醫院社服室志工組長黃明月在院內同仁朝會時披露這則消息:「阿公原想買部交通車,他看人家開九人座的車,就上前去問車主:車子好不好開?一台多少錢?哇!七、八十萬啊?」
「我們要不要來幫這一對年紀加起來一百六十歲的阿公、阿嬤圓滿心願呢?」同仁回以熱烈掌聲。於是,從七月八日開始,每天都有人陸續到社服室捐款,一百、兩百不嫌少,一萬、五千不嫌多,有個人捐款,也有單位合捐。
維修組新進同仁陳啟泰毫不考慮地捐出一萬元,黃明月擔心會不會對他造成太大負擔?陳啟泰說:「人家可以吃粥,我何必一定要吃乾飯?」言下之意,只要節省點兒,佈施捐款其實不難。陳啟泰謙稱,洗腎室有位同仁發心捐出一個月薪水,他還是「小巫見大巫」呢!
而他口中這位洗腎室同仁,是台北的慈濟委員,因大林醫院離她家鄉很近,所以七月份辭去原工作到慈濟任職。「為善不落人後嘛!」她說
看來,大林醫院「一包水泥一分愛,一噸鋼筋一世情」的溫情還在延燒。到慈濟工作還不滿一年的社服室許志豪說,在花蓮慈院工作時,感受到慈濟這麼龐大的志業,卻沒有一件事是他參與過的,覺得很可惜;如今來到這個草創期的醫院,看到志工們協助院區打掃、鋪磚的付出,他覺得有很多人想來慈濟「圓夢」,大埤鄉阿公和阿嬤的夢想也是其中之一,所以他當然要把握機會「參」一腳囉!
為了讓院內擁有充足的交通車,免費載送民眾就醫,大埤鄉謝杏源、謝林化老夫婦的善行,同時也帶動同仁與志工們眾善奉行,居然又額外發起另一部交通車的捐款行動了……
▲天涯共此情
南非「張爸爸」歷劫平安
◎撰文/徐梅玉
滿頭白髮的「張爸爸」
來到貧民區關心大愛屋工程進度,
與黑人居民正熱情地擁抱話家常時,
一個持槍歹徒突然闖入……
敬愛的上人:
阿彌陀佛!
弟子五月二十八日下午在約堡東區亞歷山大市遭歹徒劫車;佛菩薩保佑,弟子左臉顴骨部位受子彈擦傷,經許宏達醫師縫了幾針,現在已經拆線無恙,請上人放心。
本來不想驚動上人,但前日台灣友人看電視得知,來電關心,南非的師兄姊也要我向上人報平安,才大膽向上人報告。
我現在都在分會縫製毛毯,希望可以幫助本地貧困的人度過寒冬。
在此祝福上人還有常住師父都平安。
弟子惟至頂禮
二000年六月九日
槍聲響起
南非今年夏季大雨不斷,引發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水災過後,慈濟人於亞歷山大(Alexsandra)貧民區為流離失所的黑人災戶興建五十六間組合屋,工程進展相當順利,預計在七月底完工啟用。
五月二十八日週日下午,張敏輝(法號惟至)一如往常開著小巴士去接孫子們下課,回程順道前往亞歷山大區看看慈濟大愛屋的施工進度。
抵達工地,將車子停妥後,附近暫居於帳棚的貧戶聞聲而至,與他熱情擁抱話家常。張敏輝告訴這群朋友一個好消息--慈濟將為每一幢大愛屋安裝熱水器,此後大家可以在寒冬裏舒服地洗個熱水澡了。
就在大家一片歡欣之時,一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突然竄進屋內,持槍指著張敏輝要車鑰匙。張敏輝先是一楞,隨後馬上會意過來對方要搶車子,於是將車鑰匙扔給歹徒。
說時遲那時快,歹徒朝他開了一槍後,和等候在車旁的一名三十歲左右男子迅速駕車逃逸。
所幸,子彈僅擦傷張敏輝的
左側面頰,留下一道五公分長的深溝,雖然當場血流如注,但沒有生命危險;隨行的媳婦、三個孫子及三個學童和朋友也都無人受傷,僅受到驚嚇。在場目睹的居民立刻向警方報案。
「當時歹徒全身發抖,感覺得出來他心裏也很害怕。」張敏輝不但沒有一絲恨意,反而同情歹徒的心境,「我想他沒有傷害我的意思,只是四周圍觀的人都認識他,不停地指責他:『這位老先生是來幫助我們的,你怎麼可以搶人家的車子!』他是騎虎難下才開槍,喔!不!應該是擦槍走火。」
是我太大意了
過去慈濟人在街頭發放時,也曾三番兩次遭受流浪漢或當地歹徒攻擊,在濟貧與安危孰重孰輕的考量下,於是將賑災工作鎖定在遭天災嚴重襲擊的貧民區。此次在亞歷山大貧民區興建大愛屋,就是因為該區房舍遭大雨嚴重損毀,居民無家可歸,慈濟人便運用僑民的善心捐款來協助他們。
這次在大愛屋工地發生搶劫傷人事件,引起當地華僑與政府相關單位的震驚,有僑民反映:「慈濟是不是該放棄援助這些忘恩負義的黑人?」慈濟志工也不免擔心:「師父常說做善事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到底以後要怎麼做才可以兩全其美呢?有沒有可能請當地警察保護我們的進出安全呢?」
張敏輝表示:「這一次是我太大意,沒有記住師父說的『做善事也要有智慧』,讓這麼多人為我擔心,真的很抱歉!慈濟志業是千秋大業,不能輕言放棄;況且,大部分黑人的心地是善良的,所以我們還是會繼續幫助他們。」
「至於請警察保護我們當然
是可以,但不是長久之計,時時提高警覺才是上上之策。」張敏輝滿臉歉意地說。
山本拷克機
張敏輝一九七二年自台灣遷居史瓦濟蘭,一九七九年轉往文達,兩年後到南非設成衣廠。非洲二十多年的生活經驗,讓他深刻瞭解黑人的貧苦,因此一九九二年慈濟志業開始在非洲萌芽後,他便以慈濟委員身份,時常隨隊或帶隊深入不毛之地發放。
數年前,張敏輝將成衣事業交予長子後,便全心投入慈濟志業,過著退而不休的日子。一得空閒,他總是一個人開車去探視索威托孤兒院--快開學了,看看孩子們缺少什麼文具用品;慰問康寧養老院--快過農曆年了,陪陪老人家聊天解悶。
康寧養老院是當地老華僑興辦的,院裏的老人都只會講廣東話或是一點點英文。張敏輝的廣東話並不十分流利,但多年來他以行動證明,只要由內而外散發愛心,將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
今年六月南半球冬天來臨前,慈濟約堡聯絡處捐贈了兩百多條毛毯給蓮花之家孤兒院、希望之家托兒所、康寧養老院以及盲人院;這些包裹著溫暖的毛毯,是由南非台商捐贈四百多碼布料,六十多歲的張敏輝花了數個月時間,以山本拷克機獨力縫製完成。
期間有許多人想幫忙,但因為機器只有一部,而且只有張敏輝知道如何使用;再加上張敏輝認為慈濟有許多工作正愁人手不足,何必浪費人力在僅需他一人即可完成的工作上呢?既然他如此堅持,大家也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不以善小而不為
頂著一頭短而平的白髮,張敏輝滿臉風霜卻笑容可掬的模樣令人印象深刻。對於許多南非慈濟人來說,他們喜歡以「張爸爸」來暱稱張敏輝,因為這當中充滿著無限的親切與尊敬。
其實六十七歲的「張爸爸」早已為人祖父,而且非常喜歡為孫子們理髮;一方面得以享受祖孫情,另一方面可將節省下來的費用投入「捐款隨喜箱」中,作為慈濟賑災之用。雖然僅是區區數十元,但他從沒有「善小而不為」的念頭。
如果朋友需要幫忙,「張爸爸」一定抽空前往;若遇到夫妻間的摩擦,大部分人都不願捲入別人的家庭是非中,可是「張爸爸」並不擔心這一點,他總是憑著一股愛心,不厭其煩地以靜思語或上人開示勸導他們,讓許多夫妻得以重修舊好。
許宏達醫師的父親許宗霖也說:「是的,做善事不僅僅需要愛心、更需要耐性。一位成功的善人絕對無法只靠幾次作秀般的善行,就得到別人的認同。我兒子就曾經說過:『張伯伯是我們南非慈濟人的精神領袖。』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天涯共此情
林盛威和鄉親的十年大事
◎撰文/黃秀花
Liem Seng Wie是佃農,
除了孩子多,還有老父老母要扶養;
十年來,他從未進醫院看過病,
更遑論要負擔孩子的手術費用。
外科手術房裏,兔脣和小腫瘤患者一個緊鄰一個,靜靜地躺在手術台上。六月十七、十八日,慈濟在印尼舉辦第五次義診,這也是在當格朗(Tangerang)縣的第二次義診。
兔脣男孩
一位罹患兔脣的男孩突然發出驚慌的哭鬧聲,他的父親左哄右騙,好不容易才將他抱上手術台,正要轉身離去,男孩卻縱身一跳地跟在後面跑。志工見狀立刻趨前安撫,但不論如何勸說,男孩就是不從,只好破例讓父親留下來陪伴他。
問父親叫什麼名字?他回答:「Liem Seng Wie」。
「林-盛-威!你是華裔嗎?」透過印尼慈濟人的翻譯,他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Liem Seng Wie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已不清楚自己是第幾代的移民,妻子Nano 也是華裔,他們有八個孩子,老二罹患肝病已經往生,今天來看診的是就讀小學二年級的麼兒Handi。
Liem Seng Wie是佃農,除了孩子多,還有老父老母要扶養,生活極為拮据。十年來,他從未踏進醫院看過病,更遑論要負擔
孩子的手術費用。
他聽說慈濟要來義診,一週前便帶著 Handi 到當格朗縣政府醫院(慈濟簽定的後送醫院)做術前檢查,「我等這天已經很久了!希望兒子手術後,兔脣可以改善,不再被別人譏笑。」
為了減低 Handi 對手術的驚怕,志工故意當著他的面,問鄰床剛動完兔脣手術的小女孩:「痛不痛、怕不怕?」
「不痛、不怕!」 Handi 聽到比自己小的女孩都如此勇敢,這才不認輸地乖乖躺上手術台,讓醫師從麻醉、切割到縫合,順利完成手術。
地上的三柱香
為進一步瞭解Liem Seng Wie一家的生活,我們決定跟隨這對父子返家。
Liem Seng Wie 住在 Muara鄉Petopan村,距離義診處的 Kosambi鄉公所約一個多小時車程。廂型車很快穿越過市區平整的道路,進入顛簸難行的石子路,沿著一條綿延的溪流旁緩慢行駛。
河水混濁,卻隨處可見婦女洗衣、牛隻戲水,還有小孩游泳的畫面,衛生堪慮,也難怪在義診現場,會有那麼多患有痢疾和皮膚病的民眾來求診。
印尼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回教人口,但 Petopan村卻有很多居民信奉佛教,顯然跟華裔人口大量聚居有關,但他們都不會說華語,只是在生活習慣上仍保有一丁點兒的中國味。
Liem Seng Wie的住家是三合院式,大廳門前還綁著一串粽子,原來他們也過端午節;外面涼棚的地上插著三炷香,Liem Seng Wie說,那是他今早要帶Handi出門前插的,用意是祈求神明保佑兒子手術平安。
遠方傳來摩托車聲,抬頭望去是一位身著慈濟志工背心的男子;男子名叫陳青山,剛從慈濟義診處幫忙回來。
陳青山在當地一個佛教團體擔任幹事,負責關懷附近五村的居民, Handi父子早上前往義診處,即是由他安排車子搭載。在協助慈濟義診工作告一段落後,熱心的他不忘又回頭來關心Handi的術後情況。
隨行為我們翻譯的志工陳惠嘉表示,慈濟印尼分會與當格朗縣衛生局合作,長期對該縣的肺結核患者提供藥品及營養品,並辦理小型巡迴義診;其中,有好幾個村落的患者資料,就是靠陳青山提報的。
住海邊的少女
次日,我們再度走訪印尼鄉間探視慈濟的照顧戶。
十四歲的少女 Lipin住海邊,父親是位漁夫,收入根本不足養活一家六口人。慈濟印尼分會補助 Lipin學費和生活費已兩年多,她成績一向不錯,偶爾也協助父親補魚網。她告訴我們,將來想念大學,並希望學成回歸故裡,推動村莊的發展。
像 Lipin這樣接受印尼分會學費補助的孩子,在當格朗縣就有兩百六十多位,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這些受助的孩子也懂得回饋,我們最後走訪的 Ko Chan Yi老先生的住家,便是由這些孩子合力蓋成的。
返回義診處已近下午兩點,各科的門診和手術仍持續進行著。
在眼科診療室,因白內障前來就診的病患相當多。五十八歲從事建築業的 Rustam由於經年處於灰塵籠罩的工作環境,加上眼睛長期受陽光折射而導致白內障。月入約台幣兩千元的他,怎堪負擔一次九千元的手術費?昨天他來動手術,今天回來複診時,頻頻感謝慈濟,讓他得以重見光明。
在牙科診間,三十歲的農民 Gunaf 特地放自己一天假,來治療他的牙痛問題。經印尼空軍醫院 Yogianto醫師診斷,發現他的牙根發展異常,經施行手術並以細線縫合後,Gunaf開心地說:
「舒服多了!」
快樂泉源
由於義診地點不在醫院,很多手術如甲狀腺和疝氣都不能冒險進行。印尼分會負責人劉素美表示,這些個案日後將再由志工分頭進行訪視,以提供必要的補助或轉送大型醫院治療。
兩天義診下來,服務人數高達五千七百四十七人,此乃結合新加坡、印尼及台灣近百位醫護人員及三百多位志工通力合作的成果。
來自台灣的眼科醫師黃國銳很佩服同行的三位印尼醫師,能以克難的儀器及熟練的技巧完成囊外白內障手術。他特別注意到一位女醫師,每次手術欲切入病人眼球時,都會念一句「Bismilam Hirohman Hirohman!」懇求上天保佑及祝福。
新加坡慈濟人醫會召集人馮寶興醫師說,義診讓他體會到大家努力的泉源是來自於快樂,這與用金錢和地位作為醫療動力的出發點有很大不同,前者顯然有意義多了!
義診結束,所有志工和醫護人員圍成大圈圈高唱「我們都是一家人」,平常在手術房內不苟言笑的新加坡醫師都笑開了;印尼空軍醫院外科主任 Chandra Svaras也跟著「拉車向前行」的音樂,比出「牛」的動作。此時,國籍、宗教、種族等藩籬已然被打破。
共同成就一件事的喜悅,是難以言喻的!
親筆寫一百封信
◎撰文╱黃秀花
此次印尼義診,在外科手術房內有一支遠從新加坡前來支援的醫療團隊,多數兔脣和小腫瘤患者的手術都由他們操刀,合作默契極佳,動作俐落、確實,令人讚歎。
發起人蔡麗琳談到這支醫療團隊的組成,是因當初她看到台灣、美國及菲律賓都有醫師組織人醫會,周遊各地義診,便想:「新加坡也有很多優秀的醫師啊!為什麼不把他們也組織起來做善事呢?」
憑著一股傻勁,蔡麗琳親筆寫了一百封信發給她所知道的醫師,希望號召他們來參加慈濟的義診活動。結果,整型外科醫師馮寶興的回應,讓她喜出望外。
「我們希望找到一位負責人,馮寶興醫師人脈廣、公信力又好,正是我們尋覓已久的人。」蔡麗琳說,馮醫師是「Dr. Yes」,對於行善助人之事從不說「No!」
去年八月慈濟醫院慶祝十三週年慶,馮寶興帶著同在醫界服務的太太林淑卿到花蓮拜見證嚴上人,在參觀慈濟志業體後,夫妻倆對慈濟的人文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慈濟醫學院的大體解剖課程,那種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最讓他們感動。
臨走前,林淑卿請購了一套《靜思語》回去閱讀,後來還鼓勵先生、孩子參加靜思生活營與學佛營。
為瞭解慈濟人醫會如何運作及吸取經驗,馮寶興參加菲律賓分會舉辦的第十八次義診活動,回去後他召集醫界朋友組成新加坡人醫會,例如皮膚科醫師吳志祿、婦產科醫師黃紆錦、泌尿科醫師劉志明、口腔外科醫師林深耀等,都是藉由他牽線,而成為慈濟義診的班底。
「印尼有很多貧窮的病患,長了腫瘤卻沒錢看病。」吳志祿醫師表示,醫師的職責就是要治療病人,能為貧民服務是很有意義的。黃紆錦醫師也說:「在新加坡生活富足,人們生了小病就會來找醫師,很少看到腫瘤長得那麼大的病人。」
本身有四個孩子的林深耀醫師,初次參加慈濟的義診,就為不少兔脣小孩動刀:「這次的義診,讓我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改變,和這些貧窮的孩子相較,我的孩子幸福多了!」
召集人馮寶興醫師談到未來新加坡人醫會的發展時表示,他並不急著找很多醫師加入人醫會,而是希望以理念相結合,先去啟發醫師們的愛心,他們認同後自然而然就會投入。
▲天涯共此情
踏上地震後的蘇門答臘
◎撰文/黃秀花
雖然房屋倒塌、龜裂情況嚴重,
但習於貧苦生活的災民並未顯得特別悲傷,
反倒是初次見到來自台灣的慈濟人,
在發放物資時還對他們說:
「得立馬卡系(謝謝)!」感到新鮮極了。
六月五日凌晨,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發生芮氏規模七.九強震,造成一百多人死亡、一千三百多人受傷。六月十九日慈濟結束在當格朗縣兩天的義診後,我們從雅加達搭機來到蘇門答臘受災最嚴重的西南岸大城班古魯(Pengkulu)。
種滿棕櫚的島嶼
乘坐大巴士沿著海岸線往南行駛,滿山滿谷的棕櫚樹圍繞了整個島嶼,偶爾路旁還有幾隻猿猴探頭出來打招呼,熱帶度假勝地的美名可見一斑。
然而,隨著車子愈駛愈遠,外頭的景象開始有了變化。一處處的倒房,所幸大多是木造屋,並沒有造成太大人員傷亡,也有零星的幾間磚瓦屋傾倒或龜裂。
慈濟印尼分會早已與來自台灣的救難隊和醫療隊聯繫,獲知最新災況;並從當地鄉公所提供的資料,得知班古魯縣 Gading Cempaka、Sukajati、 Selamu、Peno四鄉的災情最為嚴重。
先遣人員陳金福配合印尼空軍衛生局人員前往勘災,發現有許多國際救援團體已提供物資援助,便決定選擇最偏僻、少有人抵達的Selamu鄉三個村 落進行細部勘察。
他向金光集團徵求五名在當地棕櫚園工作的原住民,連同原有的志工共十二人,分四路進行三天的訪視後,決定針對 Selamu 村八十五戶、Rimbo Kedui村兩百四十六戶、Napal村一百六十戶,每戶發給十公斤白米、白糖、奶粉、食用油、泡麵、皮膚用藥等。
我們在Selamu村發放時,看到有災民頭戴寫著中文「新生」小學的帽子,也有一位老先生穿著繡有「道明」中學的制服,顯見台灣的救濟物資已送達此地。
雖然房屋倒塌、龜裂情況嚴重,但習於貧苦生活的災民並未顯得特別悲傷,反倒是初次見到來自台灣的慈濟人,在發放物資時還對他們說:「得立馬卡系(謝謝)!」感到新鮮極了。
十年心血全泡湯
我們拜訪了一位住在發放點附近的六十五歲災民 Nupin,他的家十分簡陋,牆壁上還留有兩道裂痕,不過房子看起來還算穩
固。
房間除了床外,不見其他東西,走進廚房,只見地上堆了幾個燒黑的鍋子,對邊還有一個煮飯用的烘爐,後門外有一口井,這似乎是印尼鄉間人家普遍的陳設。
住在Rimbo Kedui村的年輕男子Gupuh,新居才落成沒多久,尚在進行內部裝飾,就被強震震垮了大半。
「這房子是我離鄉背井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一間農場做了十年工,點滴積蓄蓋成的;短短的幾秒鐘,十年的心血全泡湯了!」三十歲的 Gupuh臉上難掩不捨。
不過,目前暫時住在帳棚裏的 Gupuh強調,自己還年輕,可以再打拚:「我們一定會再把房子重建起來的!」
來到 Napal 村時,天色已暗,當地又停電,幸有好心的村民提來煤油燈照明,才使發放工作順利進行。
「離這兒不遠處有一間小學倒塌了!」十五歲的男孩Heri說。
我們前往探看,發現學校裏有三間教室傾倒。孩子說,這幾天他們都在戶外上課。
「最近有下雨嗎?你們在戶外如何上課?」「自地震後,在外面上課還未遇過大雨。」孩子們回答。
這算是老天爺的垂愛吧!但一想到印尼氣候如此燠熱,孩子們在戶外上課毫無庇蔭,想必一定很辛苦。
再往前走,校園最裏邊的一間木造屋已蓋好大半,將充作臨時教室,容納全校六班共一百多位學生輪流上課。這間臨時教室只是用簡單的木板搭建而成,談不上堅固,但起碼能遮陽蔽雨,算是聊勝於無。
強震的威力
次日,陳金福帶領我們勘察另一災區 Gading Cempaka鄉 Kuala Lempuing村,一下車就看到一個臨時醫療站。
據工作人員說,裏邊的衛生所已被震得不堪使用,只好在戶外搭帳棚繼續為村民服務。探頭一看,整個衛生所的地板已經隆起,牆壁也斷裂成兩半 ,可想見當時地震的威力有多麼猛!
轉往 Betungan 鄉的一間小學,Tazin Dalil 校長指著屋頂塌陷、牆壁傾倒的教室說:「現在學生必須搬到走廊上課,幸好快放暑假了。」不過,他仍擔憂重建經費過於龐大,籌措不易。
考量沿海地區夜晚氣溫驟降,唯恐災民露宿戶外,受不了寒氣侵襲,陳金福於是將印尼空軍轉來的八十床救濟棉被,全數送給班古魯市濱海的八十戶災民。
兩天走訪蘇門答臘災區,看見倒房多為木造屋,即便是磚瓦屋,樓層也僅一、二層,因此災況沒想像中嚴重,但對原本生活就貧苦的災民而言,要重建家園也非易事。
在 Rimbo Kedui村發放時,遇上滂沱大雨,大家都紛紛跑到屋簷下躲雨,一位身著紅衣藍短褲的小男孩,卻冒著大雨在追著一頭牛。我想,那頭牛應該是他們家的一大財產,走丟了,損失該有多大!
目睹那一幕,心頭不禁一震!不知當時小男孩的心情,是擔憂?是無奈?還是喜樂?
▲天涯共此情
菲律賓義診現場
◎撰文/顏霖沼
慈濟菲律賓分會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在亞眉省(Albay)馬容(Mayon)火山下的黎牙實備市(Legazpi)舉行大型義診。
近四百人的龐大醫護及志工團,三天共診治五千六百四十七人。
當地僑團除提供場地、交通車、冷氣等硬體設備,更動員了兩百多名志工參與現場服務。
菲律賓分會負責人林小正說:「這次義診可說是亞眉省僑界四百年來首度大團結。」
何時輪我?
義診上午九點才開始,清晨五點,便有病患陸續到崇德中學門口排隊等候。到了七點多豔陽高照時,隊伍已長得繞過轉角。
病患們手上拿著志工一早發的號碼牌,按照科別在帳棚下靜默等待。陽光下一張張候診的臉龐難掩些許的憂鬱,志工則依看診速度不定時開門請一定的名額入診。
中午時分,志工宣佈當日某些科別就診人數已經額滿,請病患明天儘早。雖然多數患者都能理解、配合,但總難掩失望神情,猶抱一絲希望頻頻在門外徘徊。
不辭路遠
在臨時佈置的外科手術室裏,醫師專注地為病患劃下每一刀,細細地縫合每道傷口,並不忘體貼地安撫病患的情緒。
設備雖不如大醫院完善,工作量也遠超過平日,但醫師不因此減損醫療的品質。這群醫師前一天搭乘了十二個小時的長途巴士來到此地,第二天便立刻投入義診活動。
問他們為什麼要選擇搭巴士這麼耗時耗力的方式前來?一位醫師回答:「這兒的飛機班次極少,機場設備簡陋,且雨季就要來臨,機場可能隨時因大雨關閉,若遇到這種情況,義診勢必取消,此地的病患便失去一次可以免除病痛的機會。」
嘰哩咕嚕
「 Salaman!(謝謝)」眼疾患者在步出門診室後,用菲律賓話表達對慈 濟的謝意,同時也接受志工們的祝福。
醫療團在當地治癒了許多人的宿疾,贏得了人們的感謝和尊敬。義診現場 ,不時迎面而來的病患會用剛剛慈青所教的手語,一面比出謝謝、一面口 念「阿彌陀佛」;甚至握住志工的手,嘰哩咕嚕說出一大串感謝的話。有 時志工們也學著嘰哩咕嚕地回應過去,雖引來一陣爆笑,卻拉近了彼此的 距離。
晴雨都快樂
義診第二天下午,下了一場大雨,驟疾的雨勢不消多久便讓地面處處積水 。曬了大半天豔陽的病患,此刻又遭受大雨淋襲,原本遮陽的傘正好用來 擋雨。
孩子們倒是興高采烈地在大雨中玩了起來,在學校的球場上成群地打起水 仗,大門外不知是候診還是看熱鬧的小孩,調皮地對著相機擺pose。
在這個經濟不振,社會福利制度不佳,又遭逢天災的地方,或許就是要學 習孩子們那種天生樂觀的性情,才能繼續面對這樣的生活吧!
▲天涯共此情
自在飛花輕似夢
◎撰文/林碧珠
或許正中的困惑已不需要解答,
因為他已經找到人生的方向……
澳洲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國度,藍藍的天空、美麗的海岸、知識莊嚴的學府,吸引許多華人來此深造。
吳正中與妻子林春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修習碩士學位,他主修財經、她攻讀教育,夫妻計畫學成後就要返台貢獻所學,回饋社會。
他們來自中上家庭,但都自食其力,節衣縮食籌措留學費用。妻子在今年三月就拿到碩士學位,吳正中預定七月畢業,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人生是那樣的燦爛美好。
無常驚夢
三月底,一向孝順可人的林春特地邀請雙親前來參加她的畢業典禮,同時覽賞澳洲風光。離家以來,父母感情有些不睦,林春想善盡一個做女兒的本分,努力撮合雙親言歸舊好。
為了讓父母玩得盡興,他們放下每週伙食費不逾台幣一千元預算的節儉生活,暫時奢侈一下,夫妻倆事先勘察了適合雙親的旅遊動線、嘗過旅途中適合父母口味的餐食。林春的孝心讓正
中激賞在心底,善體人意的妻子正是上天對他最大的恩賜。
四月十九日,雙親快快樂樂地搭機返台,臨別前在機場打給林春的最後一通電話中,林春向父母說她等一下就要到學校去。
校園裏那段斜坡是學生們平常走慣的,那天恰巧停了一部滿載貨物的大卡車,司機下車詢問下貨地點,不在駕駛座上。原本停住不動的車子不知怎地突然快速往下坡滑動,學生們見狀大聲驚叫閃開,林春直覺地將身子往右跳開,那部要命的車子竟也往右飛快滑動,瞬間奪去了林春的命。這時,搭載雙親離去的飛機才剛起飛一個小時而已。
慈濟人聞訊趕來,哀痛莫名的正中哭倒在紀雅瑩師姊懷裏,是幸福遭天妒嗎?為什麼上天會奪走他最摯愛的妻子?
慈濟人虔誠為林春助念、入殮、舉辦頭七法會、禮請法師到出事現場灑淨,雅瑩師姊也日日來陪伴正中,做他的心靈後盾。
同學們擔心正中承受不住喪妻的打擊,輪流來陪他過夜。正中在眾人面前佯裝堅強,其實內心正在淌血,吃不下也睡不著,不時用手摩娑往日的甜蜜照片,低喚愛妻的名字;他多麼期待,這只是一場比較漫長的噩夢而已。
在有關單位協助下,四月二十八日,林春的遺體被送回台,正中的憧憬始告幻滅,他終於相信妻子是不可能再回到他的身邊了
超脫愛別離
雅瑩師姊陪同正中護送遺體返台後,除了會同台灣慈濟人協助料理喪事外,還分別拜訪雙方的父母。四位長者含淚無語,既痛失這麼一位體貼孝順的愛女、賢媳,又擔憂正中會承受不住。
看到正中面對兩家父母,強抑悲慟、勉為歡顏的情景,雅瑩師姊好擔心他會崩潰,於是邀請正中參加全球慈濟人精神研討會,希望幫助他走出陰霾。
在全球慈濟人的祈福會場,正中很欣慰妻子生前經常到自閉兒中心關懷,種種樂意幫助別人的善舉,其實就是實踐「三十七道品」闡示的菩薩道。在正中的心目中,妻子已是菩薩的化身。只是,他依舊混沌不解,摯愛的妻子一縷芳魂究竟歸向何處?為什麼她會遭遇這種不幸?
五月十五日用完早齋,雅瑩師姊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正中一陣昏眩,跌倒在地,全身僵硬;雅瑩師姊焦急地連鞋子都顧不得穿,與大家一起護送正中到慈院急診。
醫師開了處方應可讓他安睡三小時。一個鐘頭過去,正中掙扎著爬了起來,想要離開又不敢,直盼到雅瑩師姊。在師姊的安排下,正中見到了慈悲的上人。
上人對正中開示:「人生多苦,愛別離也是苦,要認清和妻子的因緣已盡,現在最重要的是要開始報恩、付出。過去為了取悅妻子是有所求地付出,現在要化小愛為大愛,報父母恩、為眾
生無所求地付出。」
「聽懂了嗎?」上人問道。
正中點點頭。
「那你說給我聽聽看!」
正中目視上人,徐徐道出:「第一,要孝敬雙方父母;第二,要完成學業。」眼裏泛著湛然清澈之光。
或許正中的困惑已不需要解答,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雅瑩師姊擱在心上的石頭也可以暫時放下了。
給關心我的朋友
◎撰文/吳正中
致慈青夥伴們:
你們為林春所做的一切,以及對我的關心,在此致上我最真誠的謝意。
花樣年華的妻子,驟然離去,讓愛她的人悲痛不已,在無助與茫然中,有很多人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協助、關心,使我們得到依靠與溫暖,這一切我都會放在心中,記得有這麼一群朋友的支援與關懷。
「走的,讓她安心地走;活的,讓我們快樂地活。」這是自己一直告訴自己的,縱然有著無盡的傷痛與萬分不捨,我堅信她已經到一個很好很好的地方,我衷心地祝福她,也時時祈求菩薩保佑,庇護她純真、善良的靈魂;只要她過得好,我也較欣慰。
從林春身上,我感受到她對生命的光與熱,散發出對理想的執著與堅持,也表現出對人世的真情付出,誠如她告訴我的:「只要肯去做,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不要先擔心會碰到困難,任何事情一定有辦法解決的。」在她纖柔的外表下,其實蘊含著堅韌的意志。
「對朋友,我知道他們內心深處的無奈與悲傷,我會靜靜地聽他們訴苦,並不急著分享自己的歷程,因為我知道他們需要的是有人聆聽、有人陪伴;我也不會要求他們要做什麼,畢竟,呵護一顆受傷的心靈是要給他溫暖、給他支援……」這就是林春,擁有一顆柔軟與真誠的心。
林春的朋友近來寫道:「她是我遇過最好、最善良的人,總是那樣的善體人意。就算委屈自己,總是那麼盡力地活出自己;就算短暫停留,總不吝於給每個人貼心的關懷及驚喜;總不忘給這濁濁塵世的我們相信人世的美好,一道沁人心脾的暖流,一位春滿山林的仙子,五濁惡世裏絕對的驚嘆號!」
對於這分愛情,無怨無悔、至死不渝,她對我全心全意、真心相待,夠我啜飲一生也不嫌少。擁有她,是我最甜最美的時光,帶著這分盈滿心靈的情愛,等待與她來世的相逢相守,等待著和她永生永世相約的誓言……
最後,願菩薩庇佑你們;願你們在人生旅程上,覓得你們的真愛和方向;願你們平安、喜樂。祝福你們!
正中 敬上
2000. 06. 17寫於澳洲新南威爾斯
- May 20 Wed 2009 17:07
2000年07月 404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