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
膚
◎李昀
水泡護衛著傷口,
就像燭淚被「膚」止住,
結成了燭花,痛楚熔成了晶瑩。
不小心,手臂被鼎沸的水蒸氣燙傷,立刻紅腫起來;用冷水沖,且不停地敷藥,隔天仍起了幾個拇指大的水泡,煞是嚇人!
外子上班前一再叮嚀:「不可將水泡弄破,否則受到感染就不易痊癒。」
然而七個月大的兒子把我這手臂當枕頭睡、當秋千玩、乳牙癢時當固齒器……脆弱的水泡怎保得住?破時水花四濺,連皮也揭去,赤紅的肉暴露出來,兒子更好奇地要來摸。索性用紗布包紮,雖然痛楚也無計可施。
半夜,拆開紗布一看,傷口已潰爛,用雙氧水不斷消毒,藥水一接觸,立刻痛-徹-心-扉!燙時只是一剎那、一秒鐘的接觸,足教痛楚放肆地在皮下狂舞,而我只能無助地任它在手臂上啃噬出恐怖的烙印。
兩天後,傷口結出一層膜,不知是新膚還是藥粉凝固,但四周又生出無數小水泡將傷口團團圍住,外子日夜悉心為我照料,一一用消毒過的針刺破,唯恐再次造成「失膚」的錯誤。
想起證嚴上人曾說過,一滴燭淚落下來,立刻就會被一層結出的薄膜止住,因為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做「膚」。
開始明白--皮膚保護著肉體,受傷了還會生起另一層膚來,在新膚與舊膚交替間,水泡便負責暫時的保護;那些去而復返的水泡,如母親一樣護衛著傷口,就像燭淚被「膚」止住,結成了燭花,痛楚熔成了晶瑩。
小小的肌膚之傷,已教人痛徹心扉,更何況那些身體殘障或是與病魔長期搏鬥的人呢?身體病痛尚有醫師診治,而心靈的病又該如何醫治?
有沒有一條清楚又易走的路,讓人子在經歷人世的滄桑冷暖後,可以放下執著,不再受貪、瞋、癡念的綑綁,真正自由自在、安住身心呢?
烙印雖會留下,並無損於生命的美麗;心若把痛楚放下,淬煉後的生命將會更堅強。
▲衲履足跡
2000.09.01 一顆「心」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一日《八月初四(五)》
【靜思小語】人心向善,造福社會不可限量;人心趨惡,危害社會一大力量。
與萬物同窗
「巍峨超越中央山,坦蕩不讓太平洋,好山好水好文章,萬物和我做同窗……」慈濟大學附設高級中學全體師生,於精舍尋根時齊唱校歌,並帶來打竹板、相聲及吉他演奏等節目,一時之間,觀音殿裏洋溢著年輕的朝氣。
「看到大家,我感到人生很有希望!」上人欣慰地提及,方才一位表演打竹板的國中女生,在三歲時就曾被爸媽抱來台中分會,敬獻一個長長的竹筒撲滿;當時她還以稚嫩的童音說:「我要把錢錢給師公蓋學校!」之後,小女孩幾乎在每月上人行腳至台中時,都會來獻撲滿。
「在慈濟有很多這樣的小菩薩,他們會幫忙做家事、打工來賺取工資,給我蓋醫院、學校,所以稱他們是『小菩薩』,因為他們心中有愛、會守本分。」
上人表示,建設好的學校、號召有愛心的老師投入,給孩子們一個希望的未來,是大人的本分;「孩子們的本分是在家孝順父母,在校尊敬師長,並且要認真讀書、學習衣食住行及待人接物的禮節,這才是有良好品行的好孩子。」
上人勉勵第一屆學生要做出模範,「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們用盡心血、體力與時間,全天候陪伴你們長大,就是希望你們以後成為有用的人。大家要感恩,既是有緣共同生活、求學,就要安下心盡自己的本分,好好讀書、好好學習。」
馬來西亞郭濟航師兄以及大愛電視台同仁吳建良等十七人回精舍,在談及當地種種感人情事後,吳師兄請示上人文化推動事宜。
上人表示,文化媒體的功能與意義在於--作為「橋樑」,
以平常心、耐心及誠心,實在地報導自己所見聞的感動人事,以達到淨化人心的目標。
「所謂『善惡無記』,為善或為惡都在這一念心。若能發揮善的一面,顯露清淨的智慧,這分力量不可限量;反之,若是心趨向於惡,就將會變成危害社會的很大力量!如何使『心』朝向善與智慧,就是文化媒體的使命。」
▲衲履足跡
2000.09.05 生死無執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五日《八月初八(二)》
【靜思小語】有生必有死,把握當下造福社會,才能突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棄命必死難
拂曉涼意襲人,觀音殿裏法音靜靜流傳。上人近來在晨語開示中,多就郭孟雍師兄新作之歌曲「人有二十難」之詞意詳加闡釋;今晨續講第三難--棄命必死難。
上人表示,眾生因執著生命,一旦處在生死邊緣,便會掙扎難以放下,尤其與所愛生離死別,更是苦不堪言。「其實,人生有生必有死,因緣生則聚,因緣滅則散,生命的開始與結束,不過是因緣的生滅現象。」
「唯有透徹無常虛幻的生命,把握當下,造福社會人群,才能顯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如此,生命將盡之時,就能心安理得、瀟灑自在。」
大疑大悟
志工早會,有人問,平日以念佛、持咒為功課,這樣算不算學佛?
上人表示,「念佛」是要念佛心,學習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要將佛心念入自己的心中,以大慈悲心為人群付出,方是學佛真義。
衛生署長李明亮偕同二十多位醫藥記者前來。有記者提起,大多數人對慈濟和上人多是肯定與敬佩,但亦曾聽聞負面看法,慈濟是否應用心在宣傳上,以釋人之疑?
「腳踏實地,做就對了!」上人表示:「人難免都會站在個人立場,以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事物;所以,只能自許恪守本分,認真做事。對於能了解的人,心存感恩;不能了解的人,也希望能提出來,如此就能為之釋疑。佛教中有句話『大疑大悟』,疑惑並非不好,有很大的疑問,才能徹底尋求了解。」
▲衲履足跡
2000.09.06 身心風光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六日《八月九日(三)》
【靜思小語】真正的道場在心中,真正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得睹佛經」不難!
「即便是親自聽佛說法,要能真切把握其義已有一段差距,何況是輾轉流傳的經文?要依文體會佛法義理,可說非常困難。」晨曦時分,大眾寂然靜坐,聆聽上人開示「人有二十難」之「得睹佛經難」。
「從佛經流傳過程來看--佛陀說法後,先經弟子口耳相傳,再抄寫流通。佛經千里迢迢傳來中國,透過翻譯為文言古版本。能讀懂文言佛經,又能提起興趣用心研究,研究後又能立願身體力行者,萬人之中能有幾人?既有種種困難,如何作為修行依止?』
上人表示,修行之道無他,即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必須先修養好自己的身心,踏踏實實地身體力行,以濟度眾生為使命,才能體會修行風光。若不能以佛心為己心,立深弘誓願投入群眾,必然無法體會佛陀教法、感受那分輕安的法喜。
「『自古佛道重實踐』,唯有實踐佛道、體會佛心,才能時時沐浴在佛陀的智慧大海中;如此,則得睹佛經有何難!」
志工早會,上人再次言及,修行並非要在深山中,也不一定要在道場裏;真正的道場在心中,真正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尋常日用間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表現彬彬有禮的行儀,這就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
▲衲履足跡
2000.09.07 經一事,長一智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七日《八月初十(四)》
【靜思小語】智慧在人群中獲得,立願的悲心也自人群的苦難中激發。
大樹發於毫芒
清早,天色漸漸亮起來,在林葉間上下飛翔的鳥兒,啼聲啁啾,清脆悅耳,時遠時近地傳進觀音殿。「生值佛世難」,是上人在早課中開示的主題。
「佛世距今二千六百多年,雖然時間上與我們相離很遠,但若有心學佛,能依教奉行、體會佛心,自然就會與佛的境界愈來愈近。」
上人勉眾,人生短短幾十年,苦難偏多,「既得人身,又聞佛法,是十分殊勝的因緣,若不好好把握時間啟發慧命、精進勤聚道糧,則生生世世都會苦惱不斷。」
近來報導,有兩顆小星球差點撞上地球,上人就從這則「星球撞地球」事件說起,教人要居安思危。
「學佛的目的在啟發人們『愛』的本性,使之發揮生命良能。」上人表示:「人生難免一死,若能體認世間無常,積極地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的慧命,就能在來時安然自在,去時無牽無掛,這就是『慧命的延伸』。」
有位年輕女孩頗有大志與理想,但近來徘徊十字路口。上人慈示,人生的方向及理想固定後,心不要再動搖。
「所謂『大樹發於毫芒』,毫芒中隱藏大樹的基因,有基因才能成長為大樹啊!若是才種下種子,卻又不時翻土瞧瞧,這種子就算發了芽,但根已受損,就永遠只是小小的一株嫩芽罷了!」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在人群中獲得,立願也要在苦難的人群中,才能激發我們的悲心。」上人勉之「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開啟良能
慈濟技術學院新學期即將開學,由委員及慈誠隊組成的「慈誠懿德會」,責任在陪伴孩子們成長,引導他們走上人生正軌。上人在其研習會上殷切開示。
「老師們的功能在傳授知識,慈誠懿德爸媽的良能在給予智慧。」上人勉勵慈懿會成員發揮智慧力量,付出最清淨單純的愛,引導孩子們發揮生命的真正價值。
「很希望慈濟的教育志業,能啟發孩子們的智慧良能,使他們明白自己與自然萬物是生命共同體,應當好好愛惜。此外,也必須教育孩子們要有感恩心,感
恩父母、師長、眾生以及大地。」
上人強調,智慧良能的啟發,有賴生活教育的落實。所以,教育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之道,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要輔導孩子們成為彬彬有禮、形象好、氣質佳的好學生,就要以身作則。自己的氣質、威儀,平日就要自我訓練;當自身展露著美好的氣質,無形之中,孩子就會受到影響,將你的話聽入心中。」
▲衲履足跡
2000.09.08 欲如烈焰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八日《八月十一(五)》
【靜思小語】貪戀色欲,如身負柴薪走向烈焰,終致焚身之苦。
忍色忍欲難
儘管人生短暫,有些人卻因為一念「貪」,對物質生活索求無度,對人際私情患得患失,所以苦惱不斷。
上人在早課中解析「人有二十難」的第六難「忍色忍欲難」,並舉例說明,欲念一開,就如墜入茫茫大海,被湧起的千尺浪潮所滅頂;也像背著柴薪走向火焰,以致惹火上身。
「受外境誘引,使自己被情欲牽制,而造成人生的苦難;為了愛欲毀滅自己,是無明啊!社會上的情殺事件,多起於一念色欲,因愛生恨、因恨成仇,以致相互殘害。」
「財色、名利,本來就是一場空;用心計較、百般求取,只是徒然造業,最後能得到什麼?」上人慨嘆,心不起貪戀,則色、欲在心中根本不會起作用,又何需要忍?所以,只要將心念調適好,不被外境所動搖,就會時時快樂,天天平安。
▲衲履足跡
2000.09.09 愛所能愛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九日《八月十二(六)》
【靜思小語】無法愛的人,就讓她安心離去;要及時去愛我們愛得到的人。
母親的惑
「還是會想她啊……」一位師姊的女兒在國外因意外往生已有一段時日,至今說起這件悲傷事,仍忍不住淚水簌簌落下。
上人勸慰道,現實既然無法改變,就要轉變心念哪!有緣成為母子,緣長即相聚較久,緣短則很快分離,萬般皆是因緣,由不得自己做主;要透徹因緣聚散的道理,才能面對人生無常的變化。
「就當作她還在國外留學,或者想像她已經嫁得好歸宿了!」上人教導師姊要善解過去、把握當下:「已經不在我們身邊、再也無法讓我們愛的人,就好好祝福她,讓她安心離去;反而要回過頭來及時去愛那些我們愛得到的人。妳雖失去一個女兒,但妳的家庭、先生都還需要妳,所以妳一定要堅強起來。心要開朗、樂觀,家裏才有亮麗的氣氛。」
「我很內疚答應讓女兒到國外,才會發生這種不幸。」師姊思潮起伏,一再地回顧過去,且頻問上人種種。
「女兒在國外時,常說星期天要去教堂做禮拜、唱聖詩,我都答應她了,是不是因為這樣,佛祖才沒有保佑她?」
上人開示:「不要迷信!不論是去寺廟念經,或是去教堂做禮拜,這並無分別;佛經、聖經的內容都是好話,重要的是要拿來落實在生活上,端正自己的行為。」
「會發生的就會發生,心不要纏繞在『相』的執著上。」上人回答,人生舞台,劇本自己寫、角色自己演、戲也是自己導。「妳與女兒不過是在一場戲中同台演出,她的台詞念完了,所以先鞠躬下台。世間親情難以割捨,既然遇到了,就不要沈溺在痛苦的悲情裏;要做有智慧的人,不要做想不通的人。」
數次問答後,師姊愁容依然,上人末了也只能再勸:「妳不快樂,孩子也會痛苦;妳能放下,孩子才能解脫,安心地捨此投彼,做個人見人愛的小菩薩。」
師姊一行辭去。此時,窗外淅瀝瀝的雨聲不再,林木枝葉閃著美麗的水光;但盼師姊早日回復開朗的笑聲。
▲衲履足跡
2000.09.10 心靈哲學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日《八月十三(日)》
【靜思小語】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只說「幸福」
「現在青少年的生活優渥又自由,一不小心,就容易誤入歧途。」台灣電視公司董事長賴國洲先生,與上人談及令人憂心的青少年問題,認為媒體應負起導正之責。
「若只單向針對青少年,並
不足以解決問題。」上人以為,成年人掌握著經濟及社會動脈,又直接影響青少年,因此若欲透過媒體促進社會安定,節目內容不能只針對青少年,要普遍化、適應各年齡層。
「現在的媒體充斥著煽動性及暴力事件,對於好事總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對於壞事卻鉅細靡遺、大幅報導,大家看多了這種節目,如何能心平氣和,社會又怎會有祥和之氣?」
上人與賴先生提到,淨化人心是慈濟不變的宗旨,「慈濟人常常做得很累,卻從不說辛苦,而說是『幸福』。若能將此一文化散播到社會,人生的字典中便沒有『辛苦』二字了。」
心量無量
同行的楊憲宏先生提到,古人說「謀定而後動」,慈濟人做事卻是勇往直前、邊走邊整隊,也因此能積極達到目標。
上人表示:「人的生命有限,要做的事很多;慈濟懷抱為人付出的使命感,憑藉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兩種信念,目標確立後,勇往直前,邊走邊整隊,從而開創出四大志業八大腳印。」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就是:相信自己無欺詐、亦無偏心;同時也要相信別人有愛心,不要對人事常感懷疑,將人排斥在外。憑藉著這樣的信念,就是最大的前進力量。」
賴先生感慨有能力辦媒體者不少,但有愛心疼惜社會、用心去辦媒體者卻有限。上人表示,大愛台的目標不在營利,而在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也期待更多媒體加入弘揚淨化人心的使命,這才是社會之福。
「不必擔心與人結合,別人會勝過我們,或我們會因此黯淡無光,要有容人的胸量,才會有很多人與我們朝著共同的目標走去;否則單打獨鬥,即使目標正確都會感到很無力。」上人表示,若大家都有共同的方向,彼此交流、相輔相成,就會更明
亮、發光!這是一種心靈的哲學。「讚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你去成就別人一件好事,也就如同是自己在做好事。」
北區培訓委員精神研習會於靜思堂舉行,上人對近五百位學員開示,佛經並非只是拿來念,而是要身體力行。「心量要不斷放大,做個耕耘心田的農夫,若迷於私情私愛,就會迷失於虛幻的境界中。唯有擴大愛、拉長情,才能見到人生美麗的風光。」
▲衲履足跡
2000.09.11 人間富貴花間露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一日《八月十四(一)》
【靜思小語】權勢如大繩索,捆綁著人們不得自在。
有勢不臨難
「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富貴、功名和權勢在鏡花水月般的人世間,不過是草露風霜、夢幻泡影,既虛幻不實又剎時生滅。但是,凡夫沈溺在名利權勢的漩渦中,使心常在得失之間掙扎--得之,則求無止盡;失之,則痛苦逾恆。
早課時分,上人繼續剖析「人有二十難」的第九難「有勢不臨難」--
對一般人來說,權勢在前,垂手可得,要能割捨不戀棧,實在是非常困難。權傾一世,顯赫無比,人前人後呼風喚雨,出入之間排場豪華,自己說一,別人不敢說二,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何等躊躇滿志!
「執著權勢,趨炎附勢不斷向上攀,卻不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這分汲汲於追求之心,永遠不會滿足;何況,權勢其實是一條大繩索,這分自我榮耀的優越感,將捆綁著我們的身心不得自在。再者,世態炎涼,得勢時,眾人圍繞;失勢時,人多迴避,更令人感到世事紛擾,浮生乏味了。」
「淡泊之人,並不感到自己有所欠缺,也不認為生活中還有什麼好追求的,所以是心靈最富有的人。世間萬法都是無常,何必自陷於變化無常的權勢濁流中?唯有淡泊無欲,才能超然解脫,過一個心靈豐富的人生。」
「職權」與「職責」
數位海外慈濟人來訪,上人再次就「有勢不臨難」加以闡明:「凡夫不執著權勢很難!要沒有權勢之欲,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人常要求『職權』,卻不說『職責』,不問自己到底盡了多少責任,只光拿著放大鏡看別人,認為『你怎麼沒有尊重我?』
『你有事怎麼不跟我說?』……鏡子總是往外照,而鮮少向內自照。」
上人表示,慈濟人要心中有佛,待人如敬佛。應該感恩團體中的每一個人,今日若沒有他人的參與,自己一個人怎可能做得如此歡喜?所以要心存感恩,不要心中有鬼,老是看人不順眼。縱使別人對我們有所批評,也應懷抱感恩心,因為這也是一種教育,使我們學得縮小自己,謙讓為懷。
「慈濟人盡全力付出,但切莫只『對外發展』,忘了『往內回向』--對於無緣無故的苦難人,固然要伸手相援,對於身邊的法親,更要相親相愛相扶持;如此團體才能凝聚心力,人人也才能做得皆大歡喜。」
▲衲履足跡
2000.09.12 「是非」莫認真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二日《八月十五(二)》
【靜思小語】「工作」認真,「人事是非」莫認真。
幸福總會來
又逢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去年此時正是「九二一」大地震後第三天;如今「九二一」將屆滿一年,上人寄語重建區民眾:「人生總是要忍耐,苦日子過去,就是幸福日子的到來;若能用開朗的心迎接未來,人生還是充滿希望。」
「過去雖然辛苦,可以把它當成是人生的經驗,並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上人虔誠祝福重建區居民掃除陰霾、迎向光明的未來,為重建家園努力!
「願」的種子
成立兩年多的國際慈濟人醫會,今年首度在台灣舉行年會,來自全球十二個國家的醫護與行政志工迢迢回到慈濟發源地參訪。晨間,各國人醫會負責人進精舍與上人商討籌辦義診中心事宜。
上人表示樂觀其成,但強調人與人間「合心、和氣、協力」的重要性,「莫因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臉色而心生計較、反彈,以致在助人工作上起了退心。我們對與己無關的人都能用心付出、給予很多的愛,即使受其難堪也不在意、不動怒;但對
於和自己同心同道的人,反而無法提起善解、包容之心,這就是顛倒!」
「『工作認真』是正確的,但若『是非認真』則是錯誤的。凡夫世界是非難免,但必定要將是非當教育,不要將人事當是非,如此才能心不退轉。」
「光靠自己一人哪有力量為普天下付出?所以我們要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若能有此觀念,到任何地方發展慈濟都會有很大的空間。」
有人問,此次回來才知慈濟規模之大,不知要在僑居地做多久,才能像花蓮志業一樣龐大?「慈濟能有今日的規模,事實上是歲月的累積。『合抱之樹發於毫芒』,我們做了三十五年,剛開始所發的志願猶如毫芒,但因發自內心,即使辛苦也覺得甘甜;若沒有出自內心的『甘』,很快就會疲累而退失初發心。」
上人說,毫芒就是基因,基因如種子,因緣成熟就會開花結果。
做該做的事
午後,上人在與人醫會學員座談時開示,能生得人身是很不簡單的事,而我們不僅身為人類,且生在同時代,更難得的是同心同道要為苦難眾生付出,期待大家相勉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生生世世行菩薩道。
問:上人三十多年前創立慈濟時,是否曾預料到志業會有如今龐大的發展?
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規畫,我的生命規畫就是為普天下眾生服務;並沒有想到未來會如何,只是把握當下,盡自己的本分去做就是了。
問:就慈濟發展軌跡來看,上人如何能預見事情的演變,適時適地推展志業?
答:我心裏有很篤定的方向,會去評估人與人之間什麼事是最需要的?什麼事是社會上應該做的?該做的,哪怕再辛苦,我也會去做,並且堅持到底。
問:身為基督徒卻參加慈濟義診,是否有所衝突與矛盾?
答:真正透徹宗教的人,心無分別,因為宗教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愛。
我不是醫師,但我知道生病很苦,我雖然不能直接為病人看病,但我可以號召很多醫師來付出。這些發心前來參與的醫師,或有信仰或無信仰,有信仰者也並非都是佛教徒,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懷抱一分愛心而來。
問:如何帶動醫療同業投入慈濟?
答:自己先做得感動,自然能感動別人;唯有盡自己的本分、做該做的事,才有可能影響別人。
▲衲履足跡
2000.09.13 「觸事無心」不難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三日《八月十六(三)》
【靜思小語】任境界變化,心不生染著、計較,自然就清淨自在。
相信自己
生活中,難免要與諸多人事接觸,若心態沒有調整好,臨事千般計較,事過纏留不休,如此心隨境界起伏不定,日子總難有輕安的時候,這就是「觸事無心難」。
上人在晨語中開示,身心要得輕安,必定要善加體悟「空」的道理。「萬法因緣生、因緣滅,會生滅變化的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假相,任境界千變萬化,自己的心不要與之相應,而生染著、計較,自然就會清淨、安詳、自在了。」
「歡喜是空,生氣也是空,這些情緒都是心隨境界而起的生住異滅現象。當體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沒有執著與分別、不受是非干擾;以平常心面對人事,世間還有什麼事情能使我們為之喜怒哀樂?」
全球人醫會在靜思堂舉辦圓緣,「如回大家庭」是眾人一致的心聲。
「所謂『天下一家親』,慈濟家庭無國界的分別,也無人種的歧視,更無宗教的隔閡,眾人來自天南地北,唯有共同的目標與理念--尊重生命、為人類付出,真的是充滿大愛的精神!。」
上人說,當初在無人無錢的情況下創立慈濟,憑的就是為苦難眾生付出的使命感,希望將這顆心化為人世愛的種子。「這分理想的開頭,就在『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務必要把握好自己的一顆真誠愛心!」
上人勉示,只要把握因緣,一顆小小的種子也會有成就大樹的一天。對己要從內心做到誠正信實,對人則要相信每個人都有愛心,打開心量去容納別人;如此在僑居地推動慈濟,就會具足很大的力量。
▲衲履足跡
2000.09.14 不求別人求自己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四日《八月十七(四)》
【靜思小語】不求別人對自己好,而是期勉自己善待別人。
無犯則無戒
受戒,是出家人正式取得比丘或比丘尼資格的必經歷程。九月底,精舍有十二位出家眾將入戒場登壇受戒,行前上人召集大家致勉,強調修行必定要下大決心才會有成就。
上人表示,「戒」重在能「守」,守戒不得有偏差亦不能執著。佛世時代,僧團成立後,因凡夫各有習氣,在言行與心態上無法自我調適好,所以有違犯的情形,佛因此制戒。人若無犯,也就無戒,這是必須認清的觀念。
「人之所以會犯戒、違規,皆因沒有下定決心!修行若無決心,心就難定下來。『一時的感動』,下了『一時的決心』,由於缺乏徹底的決心和恆持修行的心志,就無法分秒警惕自我老實修行;無法自我控制心念,就會經常犯戒,既有損自己的慧命,也會擾亂叢林。」
上人教誨眾人善加省思:出家是出於一時的決心,還是永恆的皈依?若認為修行這條路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皈依處,就當時時自我檢討如何待人、起心動念間不與人計較,如此心能常保在平靜中,就不致衝動犯戒;反之,若只是一時的決心,就會一直在意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心常隨境轉,犯戒在所難免。
「若不能以法為重、以追求真理為要務,就會執著世俗看重的學問、名利,如此必然人我是非不斷。有純粹修行的心念,就會明白守護善良本性,遠比追求學問重要。」
「心有戒律,自然行有純真」,上人表示,內心存著清淨之戒律,行為中展現純真之本性,才是真正受人尊重的人。
凡事靠自己
「誰能成就我們?唯有自己!」上人期勉大家立定堅毅的信念,事事守本分,向大自然與人群學習。「我非常自愛,因為
自愛,所以能敞開心胸去愛人;也因為自愛,所以能取得別人的肯定,發展慈濟志業。」
「自愛,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心。修行是自我檢討,而非指正別人;不是要求別人對自己好,而是期勉自己要善待別人。」
上人再次強調,唯有自愛,才能愛人、包容人、與人結好緣。修行必須內省,莫與人計較,才能與眾生結歡喜因、歡喜緣;唯有廣結善緣,才能團結力量,挑起如來家業。「與人百般計較,不只是和別人過不去,也是和自己過不去;一旦種下煩惱因、結煩惱緣,將導致修行的障礙。」
▲衲履足跡
2000.09.15 稻穗飽滿必低垂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五日《八月十八(五)》
【靜思小語】真正有學問、有能力的人,必然謙遜為懷,樂於奉獻。
「除滅我慢」不難
「凡夫總喜歡比較,若認為自己技術好、學識淵博、家境富裕……很容易就不可一世、貢高我慢;不了解自己一切優勢源於眾人所成就,應該懷著感恩心,尊重別人,濟世利群。」上人在早課中解析「人有二十難」之「除滅我慢難」。
上人譬喻,稻穗愈飽滿頭垂得愈低,真正有學問、有能力的人,必然謙遜為懷,認為自己尚不足而有待充實;也必然滿懷愛心,自期要為大眾奉獻所能。
「我們應時時自我提醒,不要傲於名利、學問等而迷失做人該有的禮儀。若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做好待人接物的生活禮節,尊重別人,謙虛自己,自然就能滅除我慢,生活得自在。」
但求盡心盡力
為籌措希望工程基金,美國波士頓慈青施宜良等人向上人報告,將在歲末公演音樂劇「深情的慟」。此劇乃擷取九二一震災
中的真實故事,融合手語、歌唱、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所編成,共有四幕劇、十首曲目。
對於這群年輕人的熱情,上人表示歡喜,也叮嚀大家:「凡事皆有起頭,或許步履不穩,就如小孩學走路,雖搖搖擺擺、跌跌撞撞,但那純真的模樣卻很可愛!行事但求盡心盡力,自有真誠動人在其中;若有求名之心,就會患得患失,失去當初的善意。」
上人又言,就如音符各有音階,若用心調和,就能組合美好的樂章;樂理如此,人心亦然,多人任事,各有行事風格,唯有講求「合心、和氣、協力」,才能共同成就一樁美事。
▲衲履足跡
2000.09.17 環境薰陶人心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七日《八月二十(日)》
【靜思小語】與好人、好環境為鄰,才能顧好心念,避免踏入險惡陷阱。
對重建區的祝福
志工早會,上人提起昨晚透過電視實況轉播,看見慈濟人參與集集大愛村「九二一」祈福晚會,雖然花蓮、南投相隔遙遠,卻好像親臨現場,與大家同心祈福一般。
上人也藉此機會為即將在草屯舉行晚會的民眾講一段話--
「九二一地震短短幾秒鐘,卻似一世紀之久,好像從天堂忽然到了人間煉獄,幾十年打拚的家園破滅,親友人天永隔,所有的心血毀於一旦,這就是人生無常啊!」
上人鼓勵大家,大自然的災害既然臨頭,大家要順天命,同時也要發揮人類本能,勇敢地東山再起,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
「感恩很多愛心人,用愛的力量陪伴我們走過坎坷,用愛的力量支持我們走向平坦、光明的路。我相信世界每個角落的慈濟人,此刻都與我一樣用虔誠的心,與大家一同追思過去,也虔誠地為未來祝福!」
醫者之心
參與慈濟九二一「安心計畫」,到中部重建區校園辦暑期營隊的二十多位慈濟大學「快樂健康社」同學,今來精舍參加志工早會。
心得分享時間,在花蓮慈院當實習醫師的駱子文同學說,原本住院醫師擔心分配給他的見習
個案太棘手,但他硬著頭皮嘗試。到了病房先與病患阿姨聊天,阿姨還拿出照片與他分享,並誇他「好可愛!」
某天,他在課堂上碰到那位阿姨,請她坐在身邊並關心問及近況,剛開始阿姨沒說什麼,後來突然說:「有你在這邊,我就安心多了。」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當醫師的重要,讓我有勇氣往醫學的路上繼續邁進,也希望自己當一位視病如親的好醫師。」駱同學說。
上人勉勵同學們加入慈青行列,把服務的人生觀當成人與人互動溝通的語言。「環境會薰陶一個人的心,」上人說:「一定要選擇好的環境,常常與好人在一起,才照顧得了這分心,避免踏進險惡的陷阱裏。」
▲衲履足跡
2000.09.19 至仁無親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十九日《八月二十二(二)》
【靜思小語】「仁」的極致,沒有親疏之別,普愛天下眾生。
「會善知識」不難
「會善知識」是人生第十六難,到底難在哪裏?上人在早課中說起一則故事--
古中國的老子道德高尚,有位學者聽聞老子盛名,於是千里尋訪。好不容易來到老子故里,四顧張望,見老子家居陋巷、環境髒亂,心裏很不歡喜。
一見老子,開口便說:「久聞先生德高、學識淵博,遂不遠千里慕名而來,但今所見令人失望,猶如來到鼠洞,亦如身處牛馬豬舍,真不知有何可以請教之處!」
老子漠然不應。學者轉身就走,回程卻覺得心裏空虛,深思再三後,隔天又去見老子。表達歉意後,問及昨日對他大聲辱罵,為何毫無反應?老子回答:「世間名分與我無關,早就棄如敝屣,不論你怎麼看待我,都與我無關。」
學者聞言,趕緊彎下身段走在老子後面,恭敬地說:「很慚愧自己是求道之人,竟然還在名相上打轉,不知如何才能調伏自己的心?」
老子說:「唯有回歸本性。你昨天的聲色,好似被綁住的野馬躁動亂撞;外表看似衿莊機智,其實心性諠躁跋扈,失去了自然本性。」(註一)
上人表示,這則短文告訴我們,善知識遍於天地間,若能以
清淨本性面對人事物,則世間任何聲音無不在說法。所以縮小自己、去除成見、尊重人人,才會時時得到良好的啟發;如此,遇善知識何難之有?
智慧父母
慈濟大學將在十月底開學,上人對七十多位新加入的慈誠懿德爸媽開示陪伴這些大孩子的正確心態。
「慈誠懿德爸媽來自不同背景、家庭,如果因家境好、事業大,就無心地炫耀自己,對孩子而言,實在是最壞的示範,會使他們生起比較、計較心。」
「我們要以身作則,用智慧輔導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他們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有充分的愛心與智慧』,而不是豐富的物質;讓他們懂得『唯有對人尊重、恭敬,才是真正無量的智慧財』。」
「莊子說:『至仁無親』,仁的極致沒有親疏之別。我們要視天下孩子為己子,不只關心自己的孩子,而是用平等心去愛每一個孩子。」
「這是一分任重道遠的使命,大家要有信心,千萬不要想:那些孩子都是大學生,我連小學都沒讀,怎麼引導他們?我們要以父母心、菩薩心來引導孩子,當他們智慧的父母,陪伴他們超越凡夫,成為智者。」
說「仁」
午後,上人與先後來到的何國慶師兄、慈濟大學曾應龍教授談「真空妙有」時強調,生在人間就要用心做好人間事,決不能離開現實,認為什麼都是「無」、都是「假」,以致無所事事,白來人間一趟。
「佛法說真空,但也說妙有;在妙有中,亦要透徹真空。真空妙有應取中道,不能偏執『空』、也不能偏執『有』。」
在真空妙有的人生中,當順應自然、善盡本分。上人接著講述《莊子》的故事。
有人向莊子請教「仁」的問題,莊子回答「至仁無親」;人又追問,若無親就無愛,無愛就無孝,既是無孝,豈有「仁」?
莊子說,至仁是很開闊的心,將愛變成一種自然--被愛、愛人是很自然的循環,這才是真正的「仁」;如同佛教說:「修而無修是真修」,一切出於自然,沒有感覺自己在修什麼,才是修行至高的境界。(註二)
「至仁」必定要到達無「愛」的境界,心中沒有親疏之別,怎還有孝或不孝的問題?若有「孝」的觀念,表示還有對象的執著,只是孝順、愛自己的父母、長輩;若能突破「親」的執著,對一切人平等對待、沒有分別,就是所謂的「至仁無親」。
註一:出自《莊子》天道篇「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
註二:出自《莊子》天運篇「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衲履足跡
2000.09.20 浮沈得失間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二十日《八月二十三(三)》
【靜思小語】沒有時患得,得到時患失,心將永無寧靜。
莫忘九頓飯
上人在志工早課中解析《人有二十難》之「見性學道難」,探討人在世間不斷迷失之因,以及如何找回本性的方法。
上人說,凡夫對於世間萬法,總在分別中造成對立,如貧富、貴賤等等,都因有執著故有得失,以致煩惱不斷、痛苦無限。「人對於所愛的就拚命爭取--沒有時患得,得到時患失,心不斷在分別中,所以就不斷地在得失的情緒中,永無寧靜之時。」
若凡事以平常心、平等心處之,心無得失、分別,自然就不再有對立的觀念,對於一般人放不下的名利、權勢,就會淡然視之,也不會有「我對,你不對;你對,我不對」的心態;此時物我交融、人我一體,無爭、無求,且能擴大愛心,恆持善念,照見清淨的本性。
上人感嘆,科技媒體進步,人的眼界開闊了,但心眼並不沒有跟著擴大,天真自然的本性已被蒙蔽,到處可見相互鬥爭、計較、怒罵的習氣,真是可惜生而為人!
「人容易將別人對我們的好忘懷,對我們的不好永遠記掛,所以俗云『九頓飯,一頓粥』,有些人不但不感恩長時間幫助他的人,反而只要有一點點不如他的意,就反恩成仇,這就是心眼沒有開。」
「人心先亂,歲時隨之失序。」上人表示,人心受到污染,心地破壞了,就造成歲時不調;「雖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器世間不斷在破壞中,但幸而人間有愛。明天就是九二一周年,台灣這次地震震出了很多人的愛心,能有這股巨大的力量,真是令人非常感恩。」
現代宗教重應用
午後,上人來到慈濟大學,與代校長藍忠孚及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老師們談話。
上人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學識高,也因而產生「所知障」;期待各位老師能導引年輕人明白生活的目標,以及生命正確的價值觀,讓宗教生活化,使學生注重生活上的實踐力行,不要只鑽在批判、論辯中。
「宗教不過就是『人生宗旨,生活教育』,不要定義得太狹隘、看待得太嚴肅;我們要開拓出一條『現代宗教』的道路,而不要原地踏步在千百年前的宗教。當然,教源不能捨,但最重
要的是必須注重『應用』,不能因為鑽研過去而迷失現在。」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這是慈濟的精神理念;慈濟團體中能啟發這個理念的活生生教材很多,若老師們能投入,自然能體會得更貼切、更深入。」上人與大家相勉,希望在課程規劃上莫將宗教的界線畫得太清,而能含納各個正信宗教共有的大愛方向,使年輕學子有正軌的人生依循。
▲衲履足跡
2000.09.21 追思九二一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二十一日《八月二十四(四)》
【靜思小語】追想過去的悲情,更應感恩每天的平安。
調伏「內在的眾生」
「度己尚且不易,何況要度化他人!」上人在晨語中開示《人有二十難》之「隨化度人難」。
「人間就具足六道--當我們心生歡喜,就如處在三善道中;當我們心有煩惱,則無異於置身在三惡道中。所謂『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們如果把握不住自己的心,動輒被境界所轉,自己都度不了,要如何度化眾生?」
「時時自省,心不隨境轉,先調教好『內在的眾生』,才能進一步度化『外在的眾生』。自度、度人的不二法門就是--精誠,『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的精進虔誠做到最徹底時,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能感動人,隨時隨地都能度化他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上人教示大家,既發心發願行菩薩道,就要堅持精誠精進的心,時時不懈怠,則「隨化度人」不難!
九二一周年心情
九二一至今,剛好屆滿一年。慈濟從這個月十六日開始,每天晚上分別在集集、草屯、台中市、埔里及東勢等地慈濟大愛村,以「破土而出展新芽」為活動主題,陪伴重建區居民走過昔日悲情,迎向美好未來。
今夜在大愛台攝影棚裏,有最後一場晚會,將以現場直播方式傳送全世界;上人在今日志工早會上,先行以錄音方式對參加今日晚會的重建區居民說話。
「今天清晨,我如往常般靜坐,不禁追想起去年此時,一陣天搖地動後造成多少悲情!一聲聲哀號、一幕幕家園破碎、天人永隔的景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此刻想來,心情仍然很沈重……」上人提及去年的大地震,難以言說的心情化作淚水而下。
除了追思、心疼外,上人強調「無盡的感恩」。「雖然九二一已經過了一年,但在我心中那分心碎的感覺還是存在。一年來,從搶救、建設、勸募、陪伴、安心……一系列的工作,慈濟人沒有間斷過,我真的非常非常感恩。」
「我也感恩參與慈濟五十幾所校園重建的建築師,當我們發願要援建學校,他們就如菩薩般及時湧現。還有建築委員無怨無悔地投入建築監督;建商也不為賺錢,抱著愛心來完成希望工程,讓我很寬心;還有許多對工地有經驗的人士,也自願來幫助我照顧工地……」
此外,重建學校師生們凝聚感情、共度難關的精神也讓上人感動。「簡易教室的上課環境非常惡劣,不管是下雨、颳風或酷暑、寒冬,孩子們難免會煩躁,可是老師、校長們都盡量克服環境的不適、安撫孩子們的心。他們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陪伴、教育,那一分愛的付出,我真的很感動。期待學生能上進,若能如此,就是社會未來的希望!」
上人表示,很多的感恩說不完,這種感恩不是短暫的,而是時時刻刻、千秋百世。「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是非常特殊的一天,希望這分悲情永遠不要再來;我們期待未來每天都是平安、健康、輕安、自在的日子。」
追思過去的心疼外,末了上人更叮嚀大家,用虔誠、珍惜的心,「感恩每一天的平安」。
▲衲履足跡
2000.09.23 歡喜良藥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二十三日《八月二十六(六)》
【靜思小語】內服「四神湯」,外敷慈濟面霜,是讓人歡喜的良藥。
病人第一
上人昨日自花蓮啟程來到大林,展開本月份九天的行腳。
大林慈濟醫院自開幕至今已滿兩個月,每日門診量逾兩千人,目前全院工作人員包括醫師、護士及行政同仁等共七百多人。由林俊龍院長及兩位副院長主持的「院務會議」中,各科主任言及未來展望及心得感想。
有些科將了解大林附近居民健康,以謀求疾病防治法,落實社區預防保健,並建立長期照護系統。婦產科計畫到鄉鎮進行衛教工作;身心醫學科則鑑及鄉下地區有不少隱藏性精神病,欲往社區發展,同時希望將精神醫學與慈濟文化結合,以提升心靈創傷醫療品質。
醫師臨床診治病患時,也注
意到地方病症的特殊性,如雲嘉南以農業為主,年輕人皆往都會謀生,故求診者多為老人,病症常與老年疾病相關。中醫科則發現,此地接受中醫的程度相當高,且有一半以上患者從小到大未曾看過西醫。
如何為病人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是所有科別皆重視的課題。上人慈示:「慈濟醫院要真正為病人著想,唯有各科間發揮團隊精神,才能提升醫療品質,達成這分理想。盼醫師們弘揚『尊重生命』的精神,懷抱使命感來守護病人的健康。」
人人是如來
院務會議後,上人又召開院內護理及行政同仁之聚會。眾人多表示,任職以來深受慈濟師兄姊愛心的感動,日漸薰陶下,除了在此一展所能,更修正往昔習氣,學習以微笑待人,使人際間的距離更親近。
藥劑科同仁莊美華說起一件趣事--
當她還在花蓮慈院時,面對牆上掛著的「藥師如來」匾額,總自許做一位「藥師如來」。某天,一位病人望著匾額上的大字良久,終於問道:「啊,藥師沒來嗎?」
由此莊美華省悟到,一字之差,意義完全走樣,所以期許自己做事不能有一點誤差,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上人開示時,以此趣談欣然說道:「幸好啊!藥師、醫師、護理師...大家都一起來了!其實人人都有佛心,也都有菩薩的精神、力量,只要心中有愛,人人是如來、人人是菩薩!」
「各單位都充滿溫馨的氣氛,才能提供病人最好的療護。若大家能內服四神湯,外敷慈濟面霜,如此柔和、善良的形象,就能有效紓解病人身心的苦痛;期待同仁彼此相勉付出真誠的愛,如此工作再辛苦,也會歡喜而不感到倦怠。」
生死道理
上人在對雲嘉南地區委員及慈誠幹部開示時,特別強調有心在醫院當志工,當深入了解生死問題,才能幫助在生死邊緣惶恐不安的病患。
「一世終了,就如一天已過要休息;這一世的工作已經做夠了,就要長眠一番,也可以稱作『安息』--心靈輕『安』,身體休『息』。所以說死其實不可怕,怕的是心靈惶恐不安。」
▲衲履足跡
2000.09.24 清流醫師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0年九月二十四日《八月二十七(日)》
【靜思小語】人生的價值決非金錢能衡量,當顧全志節「有所為,有所不為」。
用心也要用愛
「草創維艱,慈濟醫療體系愛的文化必須大家一起來營造。」上人在與大林慈院主管餐敘時,期待大家有志一同,開創一個如大家庭般溫馨、充滿愛的醫療環境。
上人強調,人生的價值決非金錢能衡量,賺再多錢而人格不被尊重,這樣的人生不過是部賺錢的機器罷了。人生無常,何時天搖地變無人能知,即使連醫師也無法預料自己的身體何時發生病變,既然如此,何苦汲汲於名利的追求?
「人生在世,當顧全自己的志節,『有所為,有所不為』。」上人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至仁無親」,待人處事皆以平常心、平等心出發,沒有貴賤之別,也沒有貧富之分,也就是普天之下沒有不愛的人。上人期待大林慈院能導向清流文化,每位醫師立身處世都能光明正大,決無貪求廠商回扣以及收取病人紅包之事,全院上下如此,才能帶動醫界的淨化。
驅車北上台中分會途中,於午後先行來到集集國小,探視新校舍工程。上人與施工人員開示:「學校是教育的搖籃,希望工程更是千秋百世的教育搖籃。
- May 20 Wed 2009 17:23
2000年10月 407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