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涯共此情

垃圾山不見了

◎撰文/蔡玉雲(慈濟多明尼加聯絡點負責人)

《多明尼加》

當慈濟拉羅馬那小學興建完成的同時,
垃圾山已被夷平,並規畫為住宅社區,
面對這一切的改變,真有說不出的感動。

多明尼加慈濟拉羅馬那(LaRomana)小學開學了!我似乎比孩子們還要高興。這一年多來,秉持著上人的教示「除了有心,還要用心」,為這所學校催生,等待的就是這一天--小朋友們穿著慈濟制服、背著慈濟書包,歡歡喜喜地走進慈濟小學……那畫面真的是好美好美啊!

住垃圾山裏的人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日起連續六天,喬治颶風直撲中美洲海岸,造成多明尼加嚴重災害。據官方統計:兩百八十七人死亡、六十五人失蹤、二十八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十多萬人無家可歸。

十二月五日,慈濟人第一次來到多明尼加賑災。我以在地台

商的身分加入勘災行列,協助翻譯與各項溝通協調。

出發那一刻,我好興奮能與這群溫柔又親切的美國慈濟人共同「出遊」,幾乎忘了此行的目的。正當我醺醺然陶醉在車外旖旎的風光,以及車內師姊們妙語如珠的心得分享,突然,一股惡臭從四面八方鑽入車內。「好臭哦!」話尚未出口,巴士便急速地往左邊一條看似不像路,且臭味更加濃郁的小巷駛入。

崎嶇不平的路上堆滿了垃圾車掉下來的、風吹過來的、居民撿回來的垃圾。不遠處,一部垃圾車正準備傾倒垃圾,隨著車子徐徐前進,成群結隊的蒼蠅像轟炸機般迎面襲來。

突然,一幕令人怵目驚心的景象歷歷在前--在那堆積如山、臭氣四溢、蚊蠅滿天飛、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垃圾堆中,竟圍滿了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人群,連野狗都不落人後地埋首在垃圾堆中「尋寶」……

第一次踏上拉羅馬那垃圾山,我無法相信,這世界上竟還有這麼一大群人,如此卑微地生活著……

小學終於有譜了

再度踏上拉羅馬那垃圾山,是在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這次是為了發放台灣送來的五個貨櫃衣物和一貨櫃食品。

空氣中依舊彌漫著垃圾的氣味,兩旁依然矗立著一間間用鐵皮七拼八湊、歪歪斜斜的小屋子。颶風對當地居民的傷害,雖然不過是吹走幾塊舊鐵皮而已,卻讓他們尋尋覓覓好幾個月,才讓家園不再開天窗。

「我們真的好期待這裏能有一所小學,孩子們就不須再走七、八公里路上學了。」聽著居民的心聲,望著這不到十坪大,連屋頂都沒有的臨時教室,內心不禁隱隱作痛起來。所幸慈濟人當下便答應為當地居民蓋所小學。

歷經半年多的奔走、接洽,多明尼加政府終於撥了一塊一千多坪的空地作為建校之用。那是一塊落差頗高、岩石頗大的空地,因為崎嶇不平,所以較少人在上面蓋違章建築,這倒省去不少請求搬遷的困擾。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七日,慈濟拉羅馬那小學終於在眾人的歡呼、期待聲中動工了!

巨大的岩石、地勢的落差,加上地處偏僻、工人及原料來源不易等問題,著實讓施工上有著相當程度的困難,但周貴宏師兄卻將這些問題一一克服了。儘管適逢雨季,整個學校工程仍順利在預定進度十七週內完工。

生活變得不一樣

幾乎每週一次的工地訪視,讓我們這些志工的心與這所學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在二000年二月四日的落成及捐贈儀式中,大家無不歡欣鼓舞,因為那的的確確是大家用愛心所堆砌出來的學校;就連那鐵網圍牆也是志工們忍著抽筋、中暑和脫皮的各種狀況,帶領著學生及當地居民共同砌成的。

雖然這只是一所擁有六間教室和辦公室、小圖書館和男女廁所的迷你學校,然而它卻是當地設備最完善的一所公立小學,目前學生人數上、下午班合計有四百二十一人。

望著從無到有的這一切,內心真是感慨萬千。記得八月二十日發放學生制服那天,我因一時疏忽,使遊覽車錯過該轉彎的路口--那是因為少了垃圾的臭味,無法提醒我們垃圾山區到了,就連參與多次的多明尼加政府安全人員也說:「怎麼路變寬了,垃圾那裏去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裏的改變可真大啊……」

垃圾山已被夷平了,並規畫

為住宅社區。原來沒水沒電的垃圾山區,現在是電線桿林立,水泥建造的房子也不再稀奇了。面對這一切的改變,真有說不出的感動。

「每個結束,是為下個開始做準備。」九月五日學校的開學,是多明尼加慈濟人實踐教育扎根工作的開始,設立獎學金、推行靜思語教學、長期關懷以及定期義診,都是一條需要長期耕耘的道路。

想我在多明尼加的日子

◎撰文/JenChang(美國新澤西慈青)

前一陣子,我有機會與慈濟人及慈青一同前往多明尼加發放。一開始我根本不想去,但媽媽希望我去體會窮困人家的生活,所以是在勉為其難下成行的。

第一天,我們前往身心障礙醫院關懷病患,並準備了小點心分送給小朋友。當我上到兒童病房樓層時,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迎面而來。

我的眼光不敢完全停留在孩子身上,他們令我害怕。四周滿是叫聲、哭聲、談話聲;身旁的師姑、師伯及慈青迅速衝向他們要照顧的孩子,而我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兒。

幾分鐘後,我回過神,才開始學著把餅乾遞給小孩子,並試著逗他們笑。終於一位小女孩露出了笑容!頓時,我覺得好溫暖、好高興。雖然只是個笑靨,但讓我覺得我為世界做了一點貢獻。

雖有歡樂但也有心碎的畫面。有些小朋友躺在鋪有毯子的地板上,雙腳被牢牢綁在床柱,甚至有些被關在籠子裏。醫院連紗窗也沒有,蚊蟲恣意地爬滿了小朋友的身體,但這些弱智的孩子,竟不知道或無力用手將蒼

蠅揮走;嬰兒的紙尿褲已經髒到非換不可的地步了,也沒有人替他們換。我為這些可憐無助的小朋友覺得難過,也體會到我是何等幸福!

第二天,來到慈濟拉羅馬那小學。我們分為兩組,一組負責發玩具和制服;一組負責照顧學童並維持秩序。那天大約來了三百位小朋友,他們全都穿上家裏最好的衣服;大部分小女生穿上可愛的洋裝,小男生則盡量穿著比較正式的襯衫及褲子。

活動結束後,我們分組去居家關懷。這裏的住家全是自「垃圾山」撿拾來的鐵片搭建而成。雖然小朋友都骨瘦如柴,但卻有個不成比例的大肚子。問他們需要什麼?大家的回答一致是「什麼都需要」。

雖然這一趟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所感受到、所看到的,將是我這一輩子永難忘懷的記憶。

我終於知道我能生長在美國、有一個溫暖的家、衣食無虞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我不能再像以往無止盡地要求,現在,買東西前我會先考慮這東西是不是真的需要,或只是我想要的而已?我也常常會想起,住在多明尼加垃圾山的人們,目前生活得如何,並提醒自己要心存感恩。(張心怡譯)



▲醫海慈航

只要能救一個人

◎撰文/劉鳳娟

【國際慈濟人醫會台灣年會】

源於一顆拯救生命的心念
他們跨出設備齊全的醫院
將義診服務的觸角從窮鄉僻壤
延伸至天災肆虐、烽火綿延的國度

無力就醫的貧病悲苦
醫療資源缺乏的無奈
……
不論任何宗教、種族的病患
對他們來說
都是自己的一分責任
同是一種心底的痛

為將醫療大愛親自送達
儘管要上山下海
儘管要披荊斬棘
只要是需要他們的地方
再遠
也要克服萬難前行

因為
他們說:
「只要能救一個人,
整個義診就有價值了!」



▲醫海慈航

當醫師聚在一起--TIMA催生者陳正誠

◎撰文/李曉雯

【國際慈濟人醫會台灣年會】.人物篇

義診規模大小不是最重要的,
只要一個人因而得救,整個義診就有價值了。
--陳正誠

外型高大、談話風趣幽默的陳正誠醫師,在兩千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中,時而擔任分組座談會主持人,時而充當中英文翻譯;為了在中秋晚會表演手語歌,他在腰間皮帶上夾著小抄,連隊伍行進間雙手也不得閒,把握時間勤練習。有他在的地方,歡笑聲總是不絕於耳!

誠正信實兼備

現任夏威夷史壯伯(Straub)醫院心臟科主任的陳正誠,是國際慈濟人醫會主要催生者;過去曾任夏威夷台灣醫師學會主席,他提倡醫師不該只會看病,醫心更重要。

一九九六年初,在台灣醫師學會的聚會上,他邀請慈濟宗教處主任黃思賢前往介紹慈濟,深獲與會來賓的認同;不久,范濟榮醫師及其夫人蕭慈光就將這股力量凝聚起來,同年四月二十日成立慈濟夏威夷聯絡處。

成立大會當天,目睹整個夏威夷的華人團結起來,不輕易落淚的陳正誠感動地哭紅了雙眼,並發願以「佛心師志」,努力在當地推動慈濟志業。為了提醒自己,他還將剛滿月的兒子取名為「信實」。

夏威夷慈濟人多數是醫師,一九九七年六月大家在聯絡處設立義診室,提供各族裔貧困患者醫療服務;二000年五月,「夏威夷慈濟義診中心」開始運作,每週一到週五晚上共有十四位醫師提供不同科別的義診。

「他們都是不同國籍的專業醫師,大家來義診中心服務,不但沒有薪水,還捐藥品,但每個人都做得很高興!」陳正誠說。

當醫師聚在一起

有感於大多數國際慈善組織在進行醫療救援時,均以提供藥品或醫療器材為主,具體實施醫療者屈指可數;同時台灣、菲律賓、美國洛杉磯等地慈濟人均有義診經驗,卻無機會交流。

因此,陳正誠在與范濟榮、賴濟勝醫師討論後,主張由慈濟花蓮本會統籌,將分散世界各地的慈濟醫護志工組織起來,有計畫地到貧困或急難地區救助病苦。

這個構想在一九九八年二月提出後,即獲得上人認同,並得到美國、台灣等地醫師們的響應。當年四月,第一次籌備會議在夏威夷召開,有十多位來自台灣、菲律賓和美國各地的醫師與會;同年十月,上人正式命名為「國際慈濟人醫會」(Tzu-ChiInternationalMedicalAssociation,簡稱TIMA)。

「救人」是關鍵

一九九八年三月,陳正誠與范濟榮、司馬康醫師等前往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夏克島(Chuuk),勘察當地醫療嚴重缺乏的情形;同時也陸續參與慈濟在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地的義診,與其他國家人醫會的成員進行經驗交流。

「參與這幾次義診,我覺得菲律賓人醫會真的做得很好,因為他們的團隊精神非常好!尤其聽到將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的構想時,他們馬上說:『這是TIMAmission!』每次我們開會,菲律賓崇仁醫院執行副院長呂秀泉和柯賢志醫師都會撥空前來參加!」

菲律賓人醫會長期義診下來,無論在人員配合、克難環境的布置、看診動線的安排、診別

和人數的質量等,都令陳正誠十分佩服。

「記得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次到印尼義診,因為人生地不熟,尚且還有暴動,大家不免慌了手腳。幸有菲律賓人醫會參與,從容不迫地布置場地、規畫動線,穩住了陣腳,讓大家很快就進入狀況,為患者看病。」

「義診規模大或小並不重要,只要能救一個人,整個義診就有價值了!因為一個孩子無論再怎麼聰明,卻因兔脣而表達不清,或因外貌遭人譏笑,將對其一生造成缺憾;不過經診治改變外貌後,對孩子的成長將有很大的助益。」

合心力量大

相對於前兩屆年會在夏威夷、洛杉磯召開,參與的醫護志工以美國地區為主;今年在台灣召開,有三百多位來自十二個國家的醫護人員和志工共襄盛舉,這對致力推動人醫會運作的陳正誠是很大的鼓勵。

「尤其東南亞地區有很大的進展--印尼慈濟人醫會即將成立;新加坡也要設立義診中心,並到鄰近的印尼巴淡島支援義診;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地也考慮成立人醫會。我希望先將東南亞的醫療人力整合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南美洲,讓美國的醫療志工就近支援墨西哥、宏都拉斯等地的義診。」

這是陳正誠整合全球醫療志工的初步構想。針對台灣慈濟人醫會,他也提出想法:「可以將台灣的醫療外銷--讓台灣的醫師具有國際執照,在國際上受到肯定;同時也將所有科別的醫師製成檔案,將來需要義診時,可以有更多人來發揮功能。」

陳正誠不斷用心規畫人醫會的願景,這股發心和行動力何在?「這就是『佛心師志』。有了這分共同的信念,大家坐下來不用多講,就曉得怎麼做了,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並不是參與的人愈多愈好,而是大家要合心與認同,才是最重要的。」

「經過這次年會,國際慈濟人醫會已經成為慈濟每年都要召開的一個重要會議,時間就訂在中秋節前後。希望明年大家能將一些成果帶回來,同時也期望更多有心的醫護人員一起加入。」




▲醫海慈航

笑笑彌勒--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總領隊呂秀泉

◎撰文/蘇怡文

【國際慈濟人醫會台灣年會】.人物篇

義診嘉惠了菲律賓的貧病居民,
也讓他們對華人的印象逐漸改觀。
--呂秀泉

提起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無人不豎起大拇指說:「讚!」

菲律賓是由七千多個大、小島嶼組成,人口集中在呂宋與未獅亞兩個大島上。由於貧富差距大,加上交通不便,許多生活在偏遠離島的貧病患者,甚至一輩子都沒到過醫院就診。

於是,一九九五年慈濟菲律賓分會決定成立義診團,為偏遠山區和鄉下的居民義診。

當初促成這個義診團的幕後推手--崇仁醫院執行副院長呂秀泉,可說是居功厥偉。

呂秀泉身材高大魁梧、圓滾滾的肚子、爽朗的笑聲,活像尊彌勒佛,讓人想忘了他都很難。

祖籍福建晉江的他,是菲律賓出生的第三代華僑,篤信天主教。一九六六年獲美國賓州專科大學博士學位,並於該校擔任副教授,那一年他才三十歲。

行醫三十多年的呂秀泉,目前是「菲律賓專家醫學會」首席主席與主考官,也是頭頸部外科專家。

佛教和天主教可以合作嗎?

有百年歷史的中華崇仁醫院位於菲律賓馬尼拉市,當初是由一群華僑成立的慈善醫院;目前由「善舉公所」負責經營。由於慈濟菲律賓分會負責人林小正的先生是這家醫院的董事之一,因此促成慈濟與其合作的因緣。

五年前,林小正親自造訪呂秀泉,詳細為他介紹慈濟志業,並說明此行的來意--由於慈濟打算在菲律賓從事定期義診計畫,因此想藉助他組織醫療隊的豐富經驗,幫忙慈濟在菲國籌組一支醫療義診隊,服務當地貧病居民。

個性直爽、急公好義的呂秀泉十分贊同,卻又擔心地問林小正:「佛教和天主教可以合作嗎?」

林小正告訴他:「慈濟是不分宗教、跨越國界的慈善團體。」

有了這句話,呂秀泉便開始投入籌備義診事宜,負責遊說崇

仁醫院的醫師加入;醫療用品、藥劑等義診所需經費,則由慈濟菲律賓分會負責籌措。

一隻蚊子都飛不進去

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菲律賓慈濟人第一次義診在碧瑤山區展開。

呂秀泉與二十二位崇仁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多位慈濟志工,帶著麻醉機與藥品,借用碧瑤獅子會所當診間及手術室,短短三天內,為一百七十三位貧病患者做手術治療。

「義診之前,醫師們還親自為碧瑤獅子會所清潔和消毒,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要乾淨到連一隻蚊子都飛不進去。」呂秀泉回憶道。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醫師在動了十幾個小時的手術後,並不急著休息,不管多晚,他們一樣挽起袖子再將『手術間』打掃、消毒一遍,並分組輪班照顧恢復室裏的病人。」呂秀泉表示:「參加義診的醫師不斷增加中,目前每次義診大約有將近六十位醫護人員參與。」

從第一次義診服務一百多人次,到現在平均五千人次以上,最高就診紀錄更達七千多人,每位醫師看診及動手術時間一天超過十二個小時,究竟是什麼樣精銳的醫療團體才能勝任?

「剛開始,是由我們崇仁醫院的醫護人員志願參加,慢慢地再推展到其他醫院及附近私人診所的醫師。當他們義診時,看到許多民眾因貧窮而沒機會到醫院就診,只能聽天由命,令他們十分震撼;再目睹慈濟志工的投入精神,無形中讓他們放下了身段,克服簡陋環境的障礙。連我都要抬桌子、鎖螺絲釘呢!」呂秀泉驕傲地說。

義診改變華人形象

由於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的努力,感動了許多當地華商贊助義診所需經費,讓原本各據一方的華人團體,開始合作為義診而努力,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在菲律賓,有許多人排華,主要是華人給當地人財大氣粗的感覺。由於義診的因緣嘉惠了當地貧病居民,如今他們對華人的印象已逐漸在改觀中。我們覺得最大的成就是,有些義診所到之處,當地華人更組織成立慈濟聯絡點。」呂秀泉說。

「現在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已經非常有名氣,很多地方都打電話要求我們去義診,我們會先去勘察,然後再決定地點,當然以最需要的地方為優先。參加義診之後,我才深深體會到世上苦難的人真的很多。」呂秀泉神情黯然地說。

原來「佛」在心中

儘管帶領慈濟人做義診,但篤信天主教的呂秀泉始終沒有真正投入慈濟,直到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上人邀請菲律賓慈濟人醫會成員回精舍過中秋節。

「在我想像中,慈濟應該有雄偉的寺院、金碧輝煌的菩薩造像、到處香煙繚繞。」

「但是初到精舍,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素素淨淨的佛堂裏,只有三尊佛像,供桌上也沒有火紅的大蠟燭、香、供果;常住師父還告訴我,真正的佛在我們心中。這才使我對佛教有全然不同的體會。」

「上人和我談到慈濟的歷史、慈濟醫院的設立……使我對慈濟有更深的了解,心想上人如此瘦弱,竟能做這麼多事,而我呢?所以那一趟中秋尋根之旅,我更加確定,要將辦好義診當成自己的責任。」呂秀泉堅定地說。

在崇仁醫院時,所有的醫護同仁都非常敬畏呂秀泉,因為不笑的他看起來相當嚴肅,

而且脾氣又不好。「進慈濟最大的損失是再也不能發脾氣、不能罵人。」呂秀泉開玩笑的同時,突然又表情嚴肅地說:「因為我是慈濟人,要有慈濟人的形象。」

**與月刊紙本不符,以此為正確
儘管帶領慈濟人做義診,但篤信天主教的呂秀泉始終沒有真正投入慈濟,直到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上人邀請菲律賓慈濟人醫會成員回精舍過中秋節。

每年中秋回「故鄉」

八月十三日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典禮,呂秀泉特地回來參觀,問他對大林慈院的感想,他說:「你們好幸福喔!大林慈濟醫院的設備又新、又先進、又齊全,如果菲律賓也能擁有這麼大型的醫院,我們就非常幸福了。」

「自從一九九七年回來與上人歡度中秋節後,每年中秋我都會回精舍,我很喜歡回來,這裏讓我有返家探親的感覺。」呂秀泉開心地說。

九月十三日,國際慈濟人醫會圓緣當天,呂秀泉正式授證為慈濟委員。對他而言,這是更重的承擔與責任。

「我希望有一天能看見慈濟醫院矗立在菲律賓的土地上,我要圓這個願!」呂秀泉對自己許下深深地期許。




▲醫海慈航

享受平等的快樂--印尼空軍醫療首長羅斯迪將軍

◎撰文/陳美羿

【國際慈濟人醫會台灣年會】.人物篇

以前來台灣參加軍事會議是研究怎樣「殺人」,
現在來慈濟是學習怎樣「救人」、「愛人」。
--羅斯迪

「兩年前,我第一次聽到『慈濟』的名字。『慈濟』的發音是印尼話『神聖』的意思。」羅斯迪(Rusdi)將軍說:「一個叫做『神聖』的慈善團體,令人印象特別深刻呀!」

出席此次人醫會年會的團體中,印尼團的人數最多,共來了四十一人,羅斯迪將軍是其中一位。

黝黑高大的羅斯迪,本就鶴立雞群,加上他官拜印尼「空軍少將」的身分,更引人注目。

慈濟印尼分會負責人劉素美說:「羅斯迪將軍本身是位醫師,而且是印尼空軍醫療單位最高首長,管轄七十多個軍方醫院。」

一九九九年八月,羅斯迪將軍隨印尼人醫會來台參訪,他跟上人說:「以前來台灣參加軍事會議,是來研究怎麼『殺人』的;現在來台灣,是來慈濟學怎麼『救人』、『愛人』的。」

二000年元月,印尼和新加坡慈濟人醫會成員要到巴淡島義診,羅斯迪將軍說:「當我向長官報告這件事時,他說,我們不只要協助,還要參與。」

於是印尼軍方也配合動員了五十多位空軍醫療團的醫護人員參加,並且派飛機運送人員和醫療器材。

兩百多位醫護人員和志工在兩天內,提供了內科、眼科、婦科和外科手術等醫療服務,嘉惠約一千五百人次。

這一次義診,深深打動了羅斯迪將軍的心。他表示,如果印尼每一個省,都有一個慈濟定點,推廣慈善、醫療,該有多好。

今年六月,印尼蘇門答臘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九的強震,受災

最嚴重的班古魯縣(Pengkulu)至少一百多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

印尼及台灣慈濟人在結束了兩天的義診活動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災區賑災。

「這一次,羅斯迪將軍又派了一架力士型飛機協助運送物資,我們才得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最偏遠的幾個村莊發放白米、食用油、奶粉、泡麵和醫藥。另外還對濱海的八十戶災民發放棉被。」劉素美說。

「慈濟並將在班古魯縣援建四所學校。」羅斯迪將軍哽咽地說:「作為一位空軍將官,我感恩慈濟、感恩上人幫助我們的國家和同胞。」

身為將官,出入有司機、隨扈侍候;交通工具是豪華轎車;住宿是五星級飯店;安排的座位也都是貴賓席……

羅斯迪將軍表示,參加兩千年人醫會年會,他享受到了「平等的快樂」。因為來到慈濟,睡的是大通鋪;吃的是素菜;跟著大家坐遊覽車;出入的行李還得自己拎……更有趣的是,在他頂頭還有一位「總司令」對他發號施令;一位小隊長,二十四小時「管」著他。

「總司令」就是營隊的學員長,來自美國紐約長島的醫師濟捨。學員長口令一喊,任誰都要乖乖地排隊、乖乖地走路、乖乖地坐下。

小隊長就像全天候的保母,管學員的服裝儀容、管吃飯洗碗、管就寢、管起床……無所不管。

今年中秋,在精舍的晚會上,羅斯迪將軍和印尼團員合跳民俗舞,還用生硬的國語說:「上人!我愛您!」贏得滿堂彩。

歷經五天的年會,羅斯迪將軍表示:「我更愛慈濟了!在這裏,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大家融合在一起,像一家人般。」

「我希望永遠參與慈濟,雖然我的力量微薄如塵土,我也要追隨上人。」羅斯迪將軍說:「我承諾下次再來,要多學幾句中文,才更像一個慈濟人。」




▲醫海慈航

那裏需要,往那裏去--菲律賓慈濟人醫會

◎撰文/賴麗君

【國際慈濟人醫會台灣年會】.義診經驗篇

義診團就如同一座行動醫院,那裏有需要就往那裏去。

.一名六十一歲的婦女被家人送到義診地點時,左下巴的腫瘤已經裂開,血膿沿著傷口滲出……他們有限的收入實在無法應付化療所需的鉅額費用,只能將希望寄託在義診上。

.四十一歲的PereginiaCasugay已經是子宮頸癌末期,以捕魚維生的他們無錢就醫,才會讓病情一直擴大,她拉住醫師的手,悲泣地說:「我還有六個孩子,他們需要我,請救救我,讓我活下去……」

.五十三歲的Procopio曾在一家旅行社工作數十年,卻因為老闆惡意裁員丟了工作,菲律賓長年經濟不景氣,他已經失業四、五年了,他說,除非病得很嚴重,否則生病都是「自然好」,因為連三餐溫飽都有問題,怎可能有錢上醫院呢?

從免費施藥到下鄉義診

菲律賓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一點八,百分之四十點六的人口在貧窮線下,日常生活已見拮据,遑論負擔突來的疾病或意外醫療費用。

除了無錢就醫,菲律賓的醫療資源分配相當不均。每年從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有百分之三十會到美國,另外百分之七十則多留在馬尼拉等大都市,鄉下或偏遠地區醫師、護士都相當缺乏。

菲律賓公立醫院大多設有免費診治部,如馬尼拉的東方大道醫院(EastAve.MedicalCenter)即有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的病患免付診療費,私立中華崇仁醫院(ChineseGeneralHospital)也設有一百床免費病床;但是無論公私立醫院,貧病患者僅可免費看病,手術、X光片檢查及藥品等費用仍得自行負擔。

自一九九五年二月起,菲律賓慈濟人每週固定在東方

大道醫院和崇仁醫院,針對貧民展開免費施藥服務;截至今年十月初,已幫助一萬零兩百四十九人次。東方大道醫院院長OrlandP.Pua曾表示:「本院有十三個民間社團協助病人解除急難,但大部分的資助仍來自慈濟。」

在施藥的過程中,慈濟人發現許多住在偏遠地區的貧民,因為無錢看診而延誤就醫,造成病情愈加嚴重,因此深覺有下鄉義診的必要。於是,力邀崇仁醫院的醫師們一起合作,於一九九五年四月在碧瑤(Baguio)山區舉辦第一次義診。

第一次下鄉義診一切都在克難中進行,「那時手術燈還是燈泡外罩著一層紙而已!」崇仁醫院執行副院長、現任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總領隊呂秀泉回憶當時義診情形。

因為這一次下鄉,志工及醫師們才更深深體會貧病無力就醫的悲苦,於是定下一年舉辦四次義診的目標。

把手術間搬到山野間

良好的服務口碑吸引愈來愈多的醫護志工加入,「菲律賓慈濟人醫會」也因而逐步成形。

一開始,義診項目只是幾個科別而已,但隨著民眾的需求,很快就發展到全科性的服務。每次義診,總會發現許多病人帶著長了十多年的大腫瘤前來手術;並非因為當地腫瘤特別多,而是因為免費治療,貧困的病患才有機會來將腫瘤切除。

踏出設備齊全的醫院來到窮鄉僻壤服務,醫師們一切都要DIY,例如布置手術房、自己做消毒工作……菲律賓分會負責人林小正說,每一次義診都會針對

當地需求增加科別,「只要我們有需要,崇仁醫院的醫師一定會來支援;除了出力,他們也捐錢、捐藥品和器材。」

「有時候擔架不夠用,我們的醫護人員就要充當『活動擔架』,抱著一個個開完刀的病人到休息室;常常為病患手術站了一整天,晚上還要輪流照顧病患,因為手術後的病人尚需經過二十四小時的觀察,所有過程都比平時消耗多倍的體力,但他們都不曾叫苦。」談起這群發心的醫師們,林小正不禁連連稱讚。

通常一次下鄉義診為期五天,吃住都是相當簡單克難。林小正記得一年盛夏到一個荒涼的海邊小島義診,住的是一家沒有冷氣的老舊旅館。「平常醫師們吃好、住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這麼荒涼的地方,但是大家都是一心想去義診,晚上雖然都熱得滿身大汗睡不著覺,隔天還是打起精神看診,毫無怨言。」

嚴密的事前規畫到術後追蹤

整個義診工作也在在考驗著志工們的事先規畫。

義診前,林小正、醫療組組長李偉嵩、志工組組長蔡萬擂以及人醫會醫師柯賢智、呂秀泉,常常為了人力配置、動線規畫與病患後續醫療等溝通協調事宜,來回義診點不下數十次。

光是場地的勘察便是一件耗時又費力的事。很多時候,預先訂好的場地可能因故必須改變,整個規畫又必須重來。

因為義診大部分有手術一項,所以事前的宣導工作格外重要。志工們必須事先告知病患手術前禁食等注意事項,當天掛號,也須確定人數;如果人數太多,醫師一天手術不完,就要婉轉請他們翌日再來,避免讓病人整天空著肚子苦等候。

「何白雪師姊就是做登錄的工作,一整天她幾乎沒有坐下來的時候,因為她必須一直來回詢問醫師:『還可收多少病人?』並隨時注意守候的病人狀況。從日出曬到日落,所以她一直很黑,我們常開她玩笑說:『其實白雪公主一點也不白!』」林小正說。

手術後續治療也是菲律賓慈濟人醫會重要工作之一。醫師及志工們必須定期追蹤病患或為他們轉診,「義診不只是義診,我

們還要讓每個病人獲得最妥善的醫療照顧,讓他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好好工作,改善家裏的經濟狀況,這樣才是真正幫助他們。」呂秀泉說。

每次義診結束,全體工作人員都會做一次總檢討,醫師和志工可藉此提出彼此的配合問題或是需要改善的部分,以期下一次做得更完善。

「愛的感染」讓隊伍浩蕩長

從一九九五年截至二000年九月底,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累計義診次數共二十三次,幾乎跑遍全菲國,受惠民眾高達八萬八千九百六十二人。目前加入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已增加至五十多人,而且每年都在逐漸成長。

「我們的醫師每次心得分享時都說,因為受到慈濟人的感動,所以投入人醫會;但是許多志工們也是因為看到醫師的用心而更加投入。」李偉嵩說,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就是在這種「愛的感染」下日漸茁壯。

慈濟人醫會所到之處也帶動許多當地華商及菲律賓人的投入,當義診結束,他們仍繼續去付出、關懷當地人,所以每一次義診都是大愛的延續。

除了國內,菲律賓慈濟人醫會也常常支援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慈濟人義診,將良好的經驗帶到他國。

對於菲律賓慈濟人醫會來說,義診是不分你我、宗教和種族,正如呂秀泉所說:「義診團就如同一座行動醫院,那裏有需要就往那裏去。」



▲醫海慈航

「國際慈濟人醫會」全球義診統計表

●美國義診歷史: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起,提供例行性門診,不定期至貧困地區出診,每年舉辦四次社區健康活動日。累計門診病患約六萬人次;社區出診共四十八次,嘉惠病患六千四百餘人次

一九九七年七月起,進行跨國性義診,累計義診達十四次,嘉惠病患八千八百四十人次

醫護志工:義診中心醫事人員及當地醫護人員,累計約四百七十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員、慈誠、義診中心行政人員及社區志工組成,累計約一百五十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

●馬來西亞義診歷史:

一九九四年四月起,為照顧戶提供長期義診服務;一九九八年七月起,至原住民村落進行義診;一九九九年三月起,對柏魯地區貧病者提供義診。累計義診達八十四次,嘉惠病患八千三百一十六人次

醫護志工:來自各醫院、診所醫護人員,累計超過九十八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員、慈誠及志工組成,累計四百六十七人

經費來源:濟貧基金、志工自費參與、藥廠免費供應部分藥品

●菲律賓義診歷史:

一九九五年四月起,至偏遠、離島貧困地區義診,並支援東南亞國家進行跨國性義診。累計義診達二十三次,嘉惠病患八萬八千九百六十二人次

醫護志工:以馬尼拉崇仁醫院為主,及其他醫院醫護人員,累計五十多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員、慈誠、菲華商會、社區志工組成,累計一百多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菲華商會捐款

●巴西義診歷史:

一九九六年起,平均每月舉辦一次義診,以聖保羅市郊貧民區為主。累計義診達四十二次,嘉惠病患兩萬八千四百五十六人次

醫護志工:由華人醫師組成,也有巴西籍的醫護人員,累計七十二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會員、華僑及各義診地區社工員組成,累計兩百三十二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醫護志工捐助、透過醫院到巴西公家藥廠優惠購藥

●印尼義診歷史:

一九九七年三月起,每月在西朗縣巡迴義診,累計義診超過五十次,嘉惠病患逾上萬人次;一九九八年起,在日惹、頓達島、西朗縣、當格朗縣以及巴淡島,舉行七次大型義診,嘉惠病患兩萬六千六百二十人次

醫護志工:來自當地醫護人員,累計一百五十人

慈濟志工:由印尼慈濟人及當地志工組成,累計兩百多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

●台灣義診歷史:

一九九七年五月起,為偏遠及離島地區居民、街友、社區老人舉辦定期義診。累計義診達一百二十餘次,嘉惠病患一萬九千多人次

醫護志工:北中南東各區志願醫師、護理人員,累計超過一千兩百三十四人

慈濟志工:由北中南東各區委員、慈誠隊及社區志工組成,平均每次義診動員八十多人

經費來源:慈濟基金會提供醫藥經費,膳雜費、交通費、保險費由志工自付

●巴拉圭義診歷史:

一九九七年七月起,每兩個月舉辦一次,針對五個偏遠貧困地區進行義診。累計義診達二十次,嘉惠病患約三千餘人次

醫護志工:由當地醫師和華人醫師組成,累計八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員、志工及慈青組成,累計二十餘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志工贊助

●越南義診歷史:

一九九八年元月起,至偏遠貧困或少數民族居住區義診。累計義診四次,嘉惠病患一萬兩千六百一十二人次

醫護志工:以當地醫師群為主,來自台灣、夏威夷的醫師為輔,累計四十五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會員、台商、華人、越南人組成,累計一百八十八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

●多明尼加義診歷史:

一九九八年九月起,針對因喬治颶風嚴重釀災地區的貧病居民義診。累計義診五次,嘉惠病患約四千人次

醫護志工:由兩位華人醫師及多位當地醫師組成,累計十餘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志工、華僑及慈青組成,累計六十餘人

經費來源:由美國新澤西分會提供

●新加坡義診歷史:

一九九九年三月起,至鄰近貧困國家從事跨國性義診,曾支援印尼雅加達義診兩次,並與印尼慈濟人合辦巴淡島義診一次

醫護志工:由當地各大醫院專科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累計三十多人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員、慈誠、會員及志工組成,累計七十多人

經費來源:自費及當地企業家贊助

●南非義診歷史: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起,以服務當地華僑及慈濟照顧戶為主,並辦醫學講座及每年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

醫護志工:三位醫師及八位護理人員

慈濟志工:當地委員及志工組成,累計約七十餘人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

統計日期:二000年十月二十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