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子民
◎撰文/惟法、謝景貴
參加岱柏柏罕醫院擴建落成、
了解慈濟醫療站及供水系統運作情形,
和衣索匹亞的饑荒現況,
是我們造訪「鮮花」子民的主要原因。
衣索匹亞(Ethiopia)確實相當遙遠。
我們於五月二十六日晚間搭機抵達泰國曼谷,轉搭衣索匹亞航空公司班機,中途在印度孟買(Bombay)停留後,再飛衣國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意指「鮮花」的城市;到達時已是次日當地時間上午十一點,行程共計十八個小時。
此次任務除了參加岱柏柏罕醫院(Debre Birhan)擴建落成捐贈儀式,與了解慈濟一九九三年對北秀省(Shewa)三年醫療衛生援助計畫、安全供水系統目前的運作情形外,另一項任務就是了解衣國因乾旱引起的饑荒現況,以作為未來援助評估之參考。
【糧食問題】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衣國發生了舉世關注的大饑荒之後,國際社會協助衣國建立了一套預防災害重演系統,由歐美國家共同捐贈三十七萬五千噸的糧食儲存在衣國;每逢發生糧食短缺情形,糧倉會先借給衣國政府足夠應付災情的糧食,等衣國下一次糧食收成再還給糧倉。
目前,衣國的中央存糧主要儲存在八個不同的糧倉。五月二十八日,我們拜訪了距離首都東南約一百公里的那札瑞斯(Nazareth),這裏的倉儲設備可以儲存十萬噸的糧食。
管理人員告訴我們目前糧倉存量未滿,但已經開始發揮它的功能,尤其最近這一個月,進來的糧食都儘快地分配到需要的地方。
受到這兩年來乾旱的影響,衣國的糧食生產量銳減;由於國際社會已及時反應,估計所缺的糧食在各方支援下,應不成問題。然而,歐美各國希望藉由援助的機會,迫使衣索匹亞和厄立特里亞(Eritrea)停止爭戰,以致未來的援助糧將暫緩運交給衣國。
天災加上人禍,最後受苦受難的還是無辜的老百姓,面對這樣高度政治性的爭議,我們也只能徒呼奈何。
【醫院落成】
五月二十九日,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安排我們搭乘
兩輛吉普車及一輛四輪傳動貨車載運著行李,沿著柏油路一直往北趲行。
道路兩旁盡是一望無垠、熱帶性的草原,由於缺乏供水設備,加上久旱缺雨,小石頭處處可見,草地一片枯黃,牛、羊毫無選擇,勉強吞食,皮可見骨。
沿途不時可見以石頭為建材的圓錐型建築,通常是三至四幢建築再圈以石籬為一個單位,分散在山中的小丘上。遠遠望去彷如林立的蘑菇叢,這樣的景象愈往北走愈明顯。
經過三個多小時後,終於抵達岱柏柏罕鎮。這裏與首都阿迪斯阿貝巴滿街皆是計程車的市容迥然不同,主要交通工具是兩輪
的載客馬車,或用來載水、載物的驢;沒有馬、驢的家庭,婦女只好自己背負著盛水用的陶甕、或上山砍來的木材,形成這幅小鎮的特色。
岱柏柏罕鎮隸屬於北秀省,位於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北方一百三十公里處,全鎮五萬多居民加上北秀省約一百八十萬人口,就只靠這所擁有近一百張病床、也是該區唯一能動手術的岱柏柏罕醫院。
岱柏柏罕醫院是一棟有六十五年歷史的舊建物,手術室、X光室、檢驗、門診區全都雜處一起,不僅空間擁擠、動線凌亂,更糟的是衛生環境惡劣,院內感染情形十分嚴重,連該院負責人最近都因幫病患動手術不慎被感染。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慈濟與MDM簽約,計畫兩年內資助岱柏柏罕醫院進行擴建,以提升當地醫療品質及服務。內容包括:新建手術室、分娩室和血庫室,擴建門診區,修整所有病房及增建一間X光機房,並興建十間廁所、維修病房區的供水管線。同時,提供檢驗技術人員、醫療及行政人員和外科護士在職訓練與進修,以及補充基本醫療用具等。
五月三十日上午九點,我們參加了岱柏柏罕醫院擴建工程啟用儀式,由慈濟基金會代表和北秀省副省長迪卡(Atdkilt Teka)先生共同剪綵,一起揭開了以中文、英文和衣文書寫的紀念碑。
儀式中,醫院負責人若德(Daniel Zewde)醫師、衣國政府災難防治委員會官員格別構(Kassaw Gebeyaw)先生、當地民眾代表以及MDM援助衣國計畫執行負責人喬塞.費南德斯(Jose Fernandes)都分別致詞;感謝慈濟自一九九三年以來對當地的援助,尤其岱柏柏罕醫院的擴建完成更深具意義。
【訪醫療站】
一九九三年,慈濟針對北秀省曼斯基斯區進行三年醫療衛生援助方案--興建或整修兩個衛
生中心、十四間醫療站及十五個集水站;此外,當地醫護人員的訓練以及病歷、藥局的建檔與管理,也是當時方案的主要重點。
五月三十一日清早,揮別了岱柏柏罕醫院,車行約一個鐘頭,顛顛簸簸抵達了眉熱若醫療站(Mezezo Health Station)。
七、八位村民用擔架抬著一位婦人來到醫療站,詢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婦人已經在自己的家裏產下一位新生兒,母親是來醫療站取下胎盤的。看到醫療站時時發揮救人的功能,大家都感到相當喜悅。
這間醫療站是在一九九五年完成,主要建物包括門診室、產房、廁所和員工宿舍,服務約一萬五千位村民。然而根據衣國整體的基礎醫療網規畫,每五千人的地區就應設置一所這樣的醫療站;由此可見此地醫療匱乏的情形。
這裏的供水系統有兩個來源:一是使用自來水,將水用馬達抽上水塔後儲存使用,但這個系統經常沒有水;一是自山上引來山泉,另外造一個儲水池,不只供應醫療站用水,也免費提供村民取水(村裏政府的供水站是
要收費的)。
離開了眉熱若,我們繼續前往巴須醫療站(Bash Health Station)。由於當地沒有電力供應,醫療站裏的電燈是靠太陽能,保存藥品的冰箱則使用柴油、電力兩用的設計。
這些醫療站平均每天約有十到十五位病人,醫護人員(醫療站沒有醫師)的月薪大約是三百七十元(約合台幣一千五百元左右)。
據醫護人員表示,醫療站藥品嚴重不足,藥品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政府提供預算購買,一是國際捐贈(IDA, International Dispensary Association )。我們在架子上看到的幾乎都是國際捐贈的藥品,由於村民來拿IDA的藥品需要付錢,即使是一瓶兒童用的感冒藥也要索價六元(約合台幣二十四元),許多貧窮的村民根本無法負擔。
再往北行,抵達了瑪哈瑪達(Mehal Meda)。用過午餐後,繼續探訪另外兩個醫療站,順便了解乾旱對這個窮困之鄉造成的影響。
熱眉羅醫療站(Zemero Health Station)是在一九九三年完成,也是整個方案中最早完成的醫療站。由於當時只是整修而非重建,且歷經七年時間,所以建物本身已疲態畢露,然而內外環境倒是打理的相當整潔。
醫療站外仍見村民排隊取水。村民告訴我們,村裏已經取不到水,只剩醫療站的水龍頭還有水。
趕著夕陽的餘暉,我們最後來到了采辛納醫療站(Tsehay Sina Health Station);一樣的設計理念,一樣的缺藥,十公尺深的水井裏看得到波光倒影,和今天各個醫療站的情形一樣,仍能維持供水。
【雨季不來】
六月一日早上八點,我們走訪瑪哈瑪達衛生中心(Mehal Meda Health Center)。該中心係二十八年前興建,一九九四年慈濟與MDM合作整修,並捐贈越野救護車,成為方圓十六萬人口依賴的衛生中心。
一九九八年十月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出資,擬將此中心擴建為區域醫院,只是執行至今,許多周邊配套措施未能完成,其中最主要原因是醫技人員嚴重缺乏,沒有麻醉師等配合,所有需要手術的病患都必須送往岱柏柏罕醫院。
蓓蕾娜(Belaynesh Atlaw)小小的身軀踡縮在病床上,看不出已經有五歲半,小女孩罹患的是先天性心臟病,由於沒有旅費送到岱柏柏罕醫院,只能留在這裏觀察,打打點滴充數。
另外一位小產的婦女,因為失血過多被送來住院,除了同樣付不起旅費前往岱柏柏罕醫院外,醫師很無奈地告訴我們,就算她有錢去,也沒辦法輸血;因為當地血庫只能以血換血,除非有家屬隨行捐多少袋血給血庫就能換多少袋血出來,否則縱使有錢也買不到血。
午後,我們開始往距離約三百公里外的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趕
路,除中途造訪莫拉利衛生中心(Molale Health Center)外,就沒有再停留。
這一趟醫療站造訪之旅,值得安慰的是,它們依然扮演著治病救人的功能。
回到首都,我們拜訪了衣國災害防治準備委員會(DPPC,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 Commission),聽取乾旱災情簡報,也詢問了許多問題。接著又陸續走訪了當地的非政府組織(NGO)--基督教救援發展協會(CRDA, Christian Relief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以及總部位於美國的關懷(Care),大致了解衣國的災情及現況。
衣國有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以農維生,每年靠的是兩次的雨季--小雨季是一到四月,主要雨季是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來決定今年作物豐收與否。
過去兩年來平均降雨量不足,長期乾旱的結果造成農產不足,是這次饑荒危機的主要原因。原本寄望今年初的小雨季能帶來甘霖,卻由於全球氣候大反常,又讓農民們失望了。據科學家預測,反聖嬰現象要到今年夏秋之間才會結束。
最後,我們回到了MDM辦公室,喬塞也提供了一些他們所作的調查報告。我們皆一併帶回,提供本會作未來援助的評估。
▲千江映月
原住民風吹進大林牙科
◎撰文/李委煌
大林醫院承辦牙科助理培訓班,
讓更多原住民習得一技之長;
經訓練過的牙科助理,
估計就業率是百分之百。
六月四日,慈濟嘉義聯絡處熱鬧地像在辦喜事般,十八位原住民女孩身著如護士裝的全白制服,參加她們努力了七個月後的結業典禮。會場陳列的齒模、印模材料、器械工具、筆記本、活動相片等,見證了這一培訓的成果。
從去年十一月中旬開始,她們每週六、日,風雨無阻地從全省各地來到嘉義接受牙科助理培訓課程。整套課程包括授課、實習與社區服務共兩百五十個小時,能堅持學習完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經訓練過的牙科助理有相當的市場,估計就業率是百分之百;事實上有的學員在培訓期間,即已受聘進入牙科診所工作。負責這項培訓計畫的大林醫院牙科主任張樹福,期望原住民委員會可以繼續提供培訓經費,讓更多原住民習得一技之長。
牙醫師的另兩隻手
三十七歲的阿里山鄒族少婦莊靜美,原在食品加工廠擔任課長,長年的工作瓶頸及想服務族人的熱忱,讓她在一番掙扎後,決定報名大林醫院承辦的「原住民牙科助理培訓班」,藉此機會轉換跑道。
雖然她的年紀略高於報名申請條件,但憑著強烈的企圖心與高出勤率,不但擔任班長,也在結業典禮上獲頒「學習優良獎」。
目前莊靜美已通過大林醫院牙科助理甄試,她深知原住民部落相當缺乏衛教資訊,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回到山上教導族人保健牙齒。
另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陳孟
軒,在課程前幾週都是「非自願」地被父母從台南半強迫帶來、並坐在後頭「監看」;第四週起,她開始有興味地自己搭車前來上課。她說,她已辭去原先代課老師的工作,決定到大林醫院牙科服務。
培訓課程內容,除了臨床牙科醫學概論、牙體型態學、齒顎畸形與矯治概念、口腔解剖學、殘障牙科學概論、全口假牙的認識等專業學理外,還包括參觀牙科治療椅與牙刷工廠、原住民博物館、拜會原住民委員會等。
另外,也安排美姿美儀、泡咖啡、服務態度、電話接聽等相關課程,希望未來這些原住民牙科助理,能帶給病人一股清新之感。學員陳孟軒說,她從學習中了解到助理是和病患接觸的第一線,需要尊重他們就醫的感受與情緒,像禮貌與儀容就真要下一
番功夫。
像這樣完全免費且課程完整紮實的原住民牙科助理培訓,可說是全台灣頭一遭。當初原民會透過管道向全台原住民發通知,但許多人質疑:「怎可能有這樣的培訓班呢?」以致大家裹足不前;後來,有人知道課程辦得非常紮實,才後悔當時沒有報名參加。
學員安靜宜說,她雖然在醫院工作多年,但從未接觸過牙科,也不曾使用過牙線、不了解正確的刷牙方法、口腔保健與疾病預防。培訓過程中,她也將這些知識教與家人,讓全家人受惠。
牙科助理是醫師的另外兩隻手,儘管醫師專業再好,也須助理人員的協助才能做好整體服務。大林醫院啟業後,這些培訓出來的學員將加入牙科助理的服務行列,相信屆時的大林牙科,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原住民風味。
創造機會--張樹福
三年前,張樹福醫師從嘉義到台北開會,由牙醫師公會得知慈濟義診需要人力,便立即找到台北分會,主動遞上名片,表明想參加義診的意願。
不意,名片遞了三次,卻都石沈大海……左等右盼,才終於接獲邀約。從此,慈濟的義診活動常可見張樹福穿梭的身影。
學生時代,張樹福即常參與山地醫療服務,過去也一直從事山地口腔醫療資源的調查,因此特別關心山地醫療訊息,對於山地部落或偏遠地區義診,總是熱心前往。他尤其不忍鄉下老人身體不好、不識字、又沒交通工具,常得等到兒孫回來才有機會看診,所以常主動驅車拜訪,幫老人家處理牙齒問題。
對於義診經驗,張樹福可說相當「資深」,足跡曾踏遍寮國、緬甸、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地。他自己備有整套的牙科設備,平時就將這些可攜式儀器、睡袋等東西放置於後車廂,哪裏有義診徵召,隨時可走!
在台北執業二十多年後,由於太太往生,張樹福決定回到故鄉嘉義;在此之前,他特意回鄉探勘醫療環境。他看到許多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遠從山上、海邊來到醫院,由於不識字、沒人理會,便協助他們掛號、填寫病歷。陪伴這些阿公阿嬤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與意義感,於是決定放下台北更好的發展機會,回鄉服務。
回鄉五、六年來,張樹福先後服務於當地的天主教醫院與基督教醫院。本想孩子已大,有份
穩定的工作,人生也就安安穩穩;沒想到慈濟來此設立大林醫院,意外地又影響了他。
張樹福知道山地原住民失業率是平地同胞的好幾倍,而醫院同事汪朝麗剛好是嘉義市都市原住民委員會理事長,兩人於是共商協助原住民就業計畫。張樹福想到,牙科助理一直都很有市場需求,若能學得這項技術,一定可以提高就業機會。
他開始設計課程,而汪朝麗也同時向原住民委員會爭取到一筆訓練經費;這項全省少見的牙科助理培訓課程,便在去年十一月展開。
因原民會要求訓練牙科助理的機構,需有準醫學中心以上的醫療水平,慈濟大林醫院具備此資格,故有能力承接此項培訓課程;在種種因緣巧合的安排下,張樹福心想:乾脆到大林醫院服務算了。
終於,他辭去原來的牙醫工作,接下大林醫院牙科主任一職,而這批培訓中的原住民女性助理,也就成了自己未來科內的助理。
不僅培訓大林醫院的牙科助理,張樹福應徵牙醫師時,只要聽說有適合的人選,都會親自登門拜訪,為此,他跑遍屏東、高雄、台北、台中等地尋覓人才。
未來,張樹福希望大林醫院能專門為罹患腦性麻痹、智障等病患專設一個「殘障牙科」,將他們整口有問題的牙齒一次弄好!屆時的殘障牙科,將會是牙科的一大特色。
就像義診,張樹福認為應該主動去把病人找出來,而非坐著等他們自己來;有服務病人的機會,他常覺得很感恩。
今年元月,大林醫院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成立後,張樹福更常配合醫院社服組的活動安排,不時出入課堂間擔任志工或講師。
推動的手--汪朝麗
目前擔任大林醫院醫事室高專的汪朝麗,三十三年前從護專畢業後,就一直在嘉義市的醫院服務。
汪朝麗的故鄉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三年前慈濟義診團要前往當地義診,張樹福主動邀請對鄉民疾病問題與醫療環境都很清楚的她為慈濟帶路。從那次以後,汪朝麗開始跟著慈濟人醫會四處
義診。
汪朝麗說,常有許多失業的原住民朋友請她代為尋找工作機會,幾次介紹下來,她坦承,缺乏一技之長的原住民朋友往往容易被拒絕,對此她也頗感無奈,於是開始思考:如何為原住民朋友創造工作機會?
張樹福告訴她,一般牙科助理不一定需要護專畢業,只要高中畢業再加強訓練即可。於是,她與張樹福共同擬定培訓企畫,並向原民會申請經費。
由於此一培訓課程成效良好,汪朝麗說,現在原民會甚至還主動問她若要再舉辦什麼樣的培訓,可以繼續提供經費。
汪朝麗除了跟隨慈濟人醫會義診,也曾被邀請參加慈濟舉辦的靜思生活營,這是信仰基督的她,生平第一次參與佛教團體活動;沒料到,這也為她日後的人生來個大轉彎。
她清楚記得,當時上人第一句就問:「在你們當中,有誰不是佛教徒呢?」結果三百多個學員,就汪朝麗一人舉手。上人緊接著邀她會後見面,那時她還不太清楚這個「上人」在慈濟究竟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她對上人表明自己不但是原住民,也是個基督徒。上人慈悲地對她說,請她要多委屈一下,兩天的營隊生活若感覺不自在,可以不參加早課,而在寮房禱告、感謝主。
雖然汪朝麗還是「勉強」參加,但她選擇在團隊後頭「觀看」;恰巧她在活動會場看到唯一可見的一張椅子,便坐下休息。沒想到才剛坐下,一位學員突然跑過來說:「不好意思,這個椅子平時是給上人坐的……」汪朝麗連忙起身。就在那時,數百位學員一起向後轉身,面向椅子後的上人法照問訊行禮。
「我差一點就坐在那兒給大家拜了……」回憶至此,汪朝麗不禁覺得好笑,也感到當時有些羞怯失禮。
這件事上人輾轉知道,對汪朝麗說:「真是對妳感到深深歉意,我們應該想到為信仰基督教的妳先準備張椅子的。」
上人謙遜的回應、對非佛教徒學員的設想與體貼,以及尊重信仰差異的親切態度,讓汪朝麗留下深刻印象。這對她選擇提早在原服務醫院退休,並轉往大林醫院工作有頗大的關聯。
由於在嘉義市的大醫院服務幾十年了,汪朝麗對嘉義地區醫療環境的認識與人脈相當豐沛,她期許自己對慈濟大林醫院未來的院務推動有所幫助。
▲大愛劇場外
再牽你的手
◎撰文/王友梅
戲要上演了,不是要賺人熱淚,
而是要再看看--
邱文吉如何從困頓、絕望的人生中,
找回尊嚴、找到方向……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三日,慈院心蓮病房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由主治醫師陳世琦及護士擔任伴郎、伴娘,慈青列隊扮演花童;邱文吉牽著結褵三十三載的妻子王秀美,在眾人的祝福聲中,再度拍下曾被撕毀三十三年的結婚照。
就在大家演唱「雙人枕頭」時,王秀美卻泣不成聲,因為想到已罹患肝癌的先生,隨時隨地都可能離她而去……
打老婆的男人
「他,虐妻二十六載,生命盡頭痛懺」第二天,各大報都刊登了這段溫馨、感人的新聞。
動人、真實的故事,一直是大愛劇場製作的題材,但是對於一位長年打罵妻小、終日賭博的浪子故事,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擔心鏡頭前一再呈現出虐妻的畫面,好嗎?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邱文吉,我調出了他在茶會心得分享的錄影帶,當時他
已經獲知罹患了肝癌,但仍拖著孱弱的身子,從旗津到花蓮,與會員分享他成長、虐妻以及加入慈濟的種種經過。
這崎嶇轉折的生命歷程,聽他說來輕輕鬆鬆,但我的眼淚卻如洪水決堤,情緒久久不能回復。我決定和編劇秀玲立刻趕到花蓮,趁他還有精神的時候,聊聊他的故事。
邱文吉病房門口掛了個「謝絕訪客」的牌子,因為太多媒體想採訪他,他虛弱的身體哪堪折騰。
他唯獨希望大愛劇場能編寫他的故事,看到我們,立刻強坐起身子,神采奕奕的模樣,似乎比我想像中好多了。秀玲事前已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與邱文吉初次見面,便一見如故。
邱文吉慈藹幽默,怎麼也看不出是個會打老婆的男人,他娓娓訴說著與慈濟的因緣……秀玲邊記錄,邊按摩他那已枯槁的雙腳;我很震驚眼前所見的這一幕,對於一位陌生的癌症病人,秀玲怎能那麼自然地流露關心?
為了顧及病人的體力,我們聊了半個多小時就匆匆告別。幾次想再去探望他,都因病情惡化而無法如願,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十六日,邱文吉往生了,享年五十四歲。
雞槽飯的童年
邱文吉走了,留下來的卻很多,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把他留在世間的種種串連起來。
和秀玲來到他的家鄉--旗津,憑著地址很難找到他家,但問起慈濟的邱文吉,街巷鄰里每個人都清楚他的住處。
一進他的家門,便看到剛收完功德款回來的媳婦秀敏,又忙碌地接起了電話,原來是有人來問如何加入慈濟……。從媳婦口中,我們進一步得知,大家
過去心目中的邱文吉,是個吃、喝、賭、打老婆、打兒子的人;但如果探究他的童年,就不難理解是怎麼一回事了!
四十多年前的旗津,邱文吉的父親貧病交困,眾多嗷嗷待哺的孩子,使得家中生計難以維持,父母只好連哄帶騙,把他賣給了郭家;當時的社會,賣做養子、養女的情況相當普遍,但命運有好有壞,不幸的是,邱文吉正是後者。
郭家缺男丁,本來要邱文吉繼承香火,不料養母卻生了個弟弟,便視他為眼中釘,讓他做盡家中粗活,迄至適學年齡,仍不准他念書,生了病也不讓他看醫師,三餐吃不飽,動輒就是一頓打罵。
他快撐不下去了,偷偷地跑回生母家。父母雖心疼他,還是把他送回養父母處,當然又遭一頓毒打。童年失去孺慕之愛的他,受盡養父母的欺凌,小小心靈充滿了許多無奈與恨。
「阿母!你們不能忘了,一定要帶我回去喔!一定要帶我回去……」小邱文吉打著赤腳在河邊洗衣、挑水,他聲嘶力竭地向母親道別。他哪裏知道,生母決不會帶他回去;他哪裏知道,每一聲呼喊都刺痛父母的心。
由於我負責審片,儘管已看過許多次,但每次看到戲劇畫面的重現,淚水仍是不聽使喚地流個不停。
生父往生時,養父曾帶他回去,但他死也不肯跪拜、不掉一滴眼淚;他不懂,父母為什麼不要他,讓他受了這麼多苦、這麼多委屈,他心中只有恨。在回家路上,他大哭了一場,因為他更孤獨了。
為了求戲劇的真實性,劇組特別赴旗津拍攝,圍觀的人看到我們拍攝的內容,都知道是邱文吉的故事;他們說,他是「吃雞槽飯長大的孩子」。
鐵漢導演流淚
三個月的拍攝期間,每個人的情緒都被劇情感染了。
我們到現場探班時,飾演邱文吉的吳帆總是深鎖著眉頭,大概還沒從邱文吉的身分跳出來;飾演王秀美的易淑寬,為配合劇情,常常被打,一天下來,頭暈目眩,筋骨痠痛,她說:「被打幾天(假打)就快受不了,秀美師姊怎麼能忍受二十六年?」導演龍冠吾,更是鐵漢柔情,據說每次拍到感人處,常是邊哭邊拍。
五月中旬,全球慈濟人精神研討會,特別邀請編劇、導演及演員,與大家分享「再牽你的手」這齣戲;編劇秀玲簡短扼要地說完邱文吉的故事,輪到龍導演上台分享時,他卻哭得說不出話,台下硬是被這「無聲勝有聲」的場面,感動得哭成一團。
為籌畫「再牽你的手」一劇,從採訪、編劇到製作完成,歷時八個月,編劇秀玲和邱文吉一家人都變成好朋友,她曾經問王秀美:「邱師兄把妳打得那麼慘,妳為什麼不離開他?」
王秀美認真地說:「他是我的丈夫,他爬高我跟他一起爬,他往下我也跟他往下。」看著邱文吉的遺照,王秀美不禁悲從中來:「我情願被他再打二十六年,也不要像現在這樣!」
整齣戲從場景、道具、服裝……全回溯到五0年代的台灣舊景,有雞舍、明星花露水、貝林痱子粉、葫蘆瓢、麵粉袋……
戲要上演了,不是想賺人熱淚,而是要再看看邱文吉如何從這麼困頓、這麼絕望的人生中,找回尊嚴、找到方向;七年的慈濟菩薩道,讓他活的自在滿足,臨走前,還一再交代兒媳要孝順媽媽,繼續圓他做慈濟的願。
他說,他來世還要再做慈濟。
(註:「大愛劇場--再牽你的手」將自六月二十八日晚間九點至十點播出,次日上午十一點至十二點重播,共二十五集。)
▲校園記事
重建區的驪歌
◎撰文/何貞青
【九二一地震後】
這一屆的孩子,
見證了校園的崩毀,也看到希望在重建;
失去優裕的外在環境,心靈卻建構出更寬廣的版圖。
如今,那些悲傷、恐懼交織的日子漸遠離,
淬煉後的童顏少了懵懂,增添了溫厚,
只因他們從無數關愛中大步走來,
並在感悟珍惜中繼續前進。
兩班變一班
◎撰文/何貞青
【重建區的驪歌.之一】
《告別童稚年代》
「這一年過得好快樂!因為來到和平國小上課,認識了許多新朋友,還擁有兩位最棒的老師,讓我都不想畢業了!」集集國小六年甲班一位同學說。
九二一地震後,集集國小教室倒塌,學生全部寄讀到鄰近的和平國小校區上課,兩校同是六個年級六個班,合併上課後,彼此多出一半同學,也多了一位老師,原來的小世界突然豐富多彩起來。尤其對成熟如小大人的六年級而言,這告別童稚時代的最後一年,更是特殊難忘。
從十五變成三十九
驟變的學習環境,突然多出來的老師和同學、一時間還真讓人適應不
來。
「應該要感謝地震,讓我們班從十五個小朋友變成三十九個,日子熱鬧多了!」和平國小張宏仁老師開玩笑說。
「雖是借用和平國小的教室,但其實集集的孩子比較強勢,反而是和平的孩子包容性較大。」集集國小王麗玲老師說。的確,二十四比十五,光是舉手表決就壓倒人家了。
事實上隔閡不可能沒有,但是「我們一直告訴孩子,在這個班上沒有集集國小,也沒有和平國小,我們只有一個六年甲班,大家要相互扶持,共同度過國小最後一年。」
學生人數暴增,在個別照顧上無法如過去一般面面俱到,但整個同儕互動和人際關係的學習卻大有收穫。
張宏仁老師說,以前和平只有十五個小朋友,連打個躲避球都很沒意思,現在三十幾個湊在一起,體育課就熱鬧起勁了!還有原本考試都只有十五人比拚,「常常一不小心就考第一名!」現在多人競爭,名次變動大,反而促進良性競爭;大家會跟好學生看齊,程度好的會教落後的,孕育出一種相互提攜的學習環境。
當然,這一切都靠兩位老師充分的溝通配合。
由於和平國小的課程進度較快,張宏仁老師特別利用休息時間為集集的孩子補課,不論課堂上或私底下,每位學生他都一視同仁,不會偏袒自己學校的孩子。
看到張宏仁輕易帶領孩子唱歌跳舞,王麗玲也趕忙利用寒假進修,把丟掉多年的團康經驗找回跟全班分享。其實,併班後老師們也會相互激勵呢!
「九二一真是一場浩劫,但能遇到像張老師這樣心胸開闊又無私的人,集集的孩子真的很有福氣。」王麗玲老師說,「正因為他不分彼此,所以我也告訴自己:決不可以偏心。」
兩位老師同改一本聯絡簿,對每一位學生作家訪,所有學生狀況都
瞭若指掌,為了不讓孩子起分別心,有時還輪流扮黑白臉,「總要有一個領導中心鞏固起來,才不會出現雙頭馬車,讓孩子無所適從。」這種信任、配合的互動模式,自然也影響到學生。
生命中的第一場別離
一般而言,學童經過變動之後,心境難免不安多變;六年甲班是校內年紀最大的孩子,想像中該是敏感複雜的。但這一班學生卻彷彿向陽的花樹,呈現一股自信大方的氣度。
集集的楊伊婷以前在班上總是拿第一名,併班之後第一名被搶走了。雖然很難過,可是她沒有灰心,也沒有嫉妒別人,而是更努力把第一名拿回來。對於曾經打敗過她的同學,伊婷說:「他也很有風度哦!我們是君子之爭,友誼不會因為這樣破壞掉。」
「我們班一下子人口暴增,雖然混亂,但亂中有序,很有趣!」和平國小的湯龍輝是學校的大隊長,升旗時全校都要聽他喊口令。原本就很優秀的他,有了更多交流學習的同伴,也激發出不少潛能,「集集的同學來了之後,我在球類競賽方面就多了陳明揚這個玩伴;學藝方面呢,有楊伊
婷切磋功課。最高興的是有兩位優秀的老師陪我們。」
這特殊的一年,也終將在六月畫下句點。六年甲班的孩子有些要直接上集集國中,有些打算到外地去念,面對生命中第一場小小的別離,他們還不太懂得哀傷,反倒是老師們依依不捨。
「這一班在我們兩個老師的生命中,永遠佔著一個重要的位置。」王麗玲說,因為,他們一起走過九二一,一起迎接千禧年,共同參加熱鬧的運動會,還打破兩校歷來傳統,遠至外地畢業旅行……第一次帶畢業班,情感下得深,又是災後併班的特殊情況,想忘也忘不了,這分記憶是永永遠遠的。
「希望他們以後走得更順利,平平安安度過青澀的年少時代。」張宏仁老師深深祝福。
「當他們遇到挫折失敗時,回想國小生涯曾經有過那麼多朋友作伴,還有兩位真心愛過他們的老師,因此能產生信心向前,那就夠了。」王麗玲老師也期望地說。
■
悶熱的六月天,午後的微風輕拂,吹下幾朵枝頭燦放的鳳凰花瓣,張宏仁和王麗玲帶著孩子們在禮堂練唱畢業歌,不時的嬉鬧聲,顯示離別的情緒還遠在天邊,對未來的憧憬與好奇反倒在心底躍躍蠢動。
或許,要很久很久以後,他們才會回想起曾有一個熱鬧的午後,他們與同伴一起大聲唱歌,聽兩位老師輪流教唱歌舞……那是生命中最初、也最值得懷念的時光。
六年都同班
◎撰文/婁雅君
又是驪歌輕唱的六月季節,南投縣國姓鄉福龜國小沒有象徵畢業的鳳凰花樹,卻有一棵靜靜守候在校園一角、狀似烏龜的老榕樹。它,看著孩子長大,也看著孩子離開。
六年甲班,全校唯一的畢業班,校園裏的一草一木都有他們點點滴滴的回憶。在涼亭,有三五好友的交談笑聲;鞦韆下,有歡樂的嬉鬧;籃球場上,有師生分隊競技的畫面。
地震後,校園環境有了改變,教室也換成校門外右側的小木屋。毀壞的校舍與田園小學成了孩子們在福龜國小最後一年的記憶。
「地震後來學校看,教室的『鐵絲』都跑出來了。」欣宜說。
「那個叫『鋼筋』,鐵絲怎麼蓋房子?欣宜的想像力真豐富!」同學在一旁笑道。
想到相處了六年的教室在一夕間毀壞,欣宜還是有一些難過與不捨。
不過,這樣的情緒並未在孩子的心中停留太久,去年十一月完成的田園小學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我最喜歡田園小學的小木屋,很漂亮,而且(校園)沒有圍牆喔!」
田園小學前是一大片果菜園,這樣的空間,滿足了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下了課,可以去澆澆水或享受田野之樂,利用社會課焢蕃薯則是孩子們的最愛。
「畢業後我會想念主任、老師……全部的東西,還有升旗唱國歌時飄來的山豬味道。」
外在環境的改變並未影響同班六年的情誼,甚至有的人從福龜國小幼稚園就開始同班,難怪孩子會毫不猶豫地說:「我們全班都是好朋友。」
「有一次同學放屁,真臭耶!全班同學都衝出教室外,連老師也跑出來。」提及這個共同的回憶,大家都笑成了一團,還偷偷地望著那位施放毒氣的同學。
「小胖幼稚園的時候,就是這樣胖胖、呆呆的,他脾氣很好,被老師罵還是笑嘻嘻的。」
不論是六年或是更久的同窗之誼,即將畢業的這一刻,孩子們紛紛道出了對同學的祝福。俊毅看著從幼稚園就同班的好朋友家維說:「以前和現在的家維都很可愛,希望你可以再長高點。」家維則希望俊毅的功課愈來愈好。
對老師,孩子們也是依依不捨。「因為教室太熱,許主任都會帶我們去大榕樹下上課,而且我最喜歡聽許主任講喜怒哀樂的故事給我們聽。」
「主任,希望我們畢業後您還是一樣的美麗!」這是孩子們簡單而真摯的祝福。
不分彼此
◎撰文/何貞青
阮義忠所拍攝的慈濟希望工程海報,兩位可愛的小女孩吸引無數目光,她們正是集集與和平國小三年級的學生。
那天前往集集採訪兩校畢業班時,順道帶去幾張海報給學校留念。「我原本還想跑到台北仁愛路口的看板前去拍照,這下子不用去啦!」集集國小簡泗淵校長接過海報眉開眼笑,迫不及待跟和平國小陳豐信校長及小朋友們分享。
災後為了不浪費資源、不耽誤重建進度,集集國小決定不蓋簡易教室,轉而借用和平國小教室併班上課。兩校相距不遠,學生家長都認識,接送也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溫文的簡校長和樸實的陳校長,兩人還是初中同學,畢業四十多年,因為地震相互協助,彷彿又變成同窗,「朋友們來這裏看他時,也都順便來看我啦!」簡泗淵校長笑說,這個合併後的學校,從校長到學生都是好同學。
兩校學生水乳交融到什麼程度呢?
五月下旬集集鎮五所小學舉辦聯合運動會,由於各校行政需分立,集集還是得跟和平競賽。但學生們平時混在一起上課,早就分不出誰是集集、誰是和平?大隊接力賽跑時,接棒竟然一團混亂,大家都傳錯了學校!
看到孩子們慌張迷惑得不知該傳給誰,一旁的家長、老師早哭笑不得!當然,兩校包辦了倒數一、二名,卻證明孩子真的是不分彼此。
「有了這一段共同上課的經歷,將來這些孩子很快就會適應國中的生活,對他們而言也有好處。」陳豐信校長說。
注重教育、胸襟寬廣的兩位校長,為孩子開創一個資源共享、多元學習的環境,將來,這些孩子也會比別人更懂得惜福與分享。
畢業典禮那天……
◎撰文/石昌生(南投縣集集國中)
【重建區的驪歌.之二】
《畢業心情》
說到我最難忘的一年,便是一九九九年!因為我們的畢業旅行正好和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同一天。
「各位同學,以上注意事項到此結束,解散。」解散後,三年級每一位同學的臉上無不掛上一抹笑意、一絲興奮回到教室。九月二十一日連續三天是我們的畢業旅行,明天就要出發了,誰能不高興呢?
然而,誰料想得到,我們最高興、最期待的一天,竟也是集集鎮人民大浩劫的一天。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一陣天搖地動,令大家的心情由聖母峰頂掉落到美國大峽谷谷底了……
當父親大叫地震時,我們才由床上匆忙地跑出來,全部跑到屋子後的空曠田地避難,由於餘震接二連三撲襲而來,原本很快可以到達的距離,感覺竟變得好遙遠。
天亮後,我到學校、住家四處一看,許多房子不是倒了,便是塌了,看了令人不寒而慄、毛骨悚然。由於
我們家是新蓋的,又是父親親自監工,所以很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我們學校教室損毀嚴重,暫時先借用和平國小的禮堂,直到簡易教室蓋好,才搬回去上課。後來,得知慈濟要援建我們學校時,大家心情都很高興,雖然我們三年級的同學使用不到,但是可以造福以後的學弟學妹們。
悲傷的回憶
◎撰文/李宜軒(台中縣東勢國小)
記得以前,我總是很羨慕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即將畢業,但現在換我要畢業了,心中覺得萬般地不捨。
六年級藏著我許多悲傷的回憶。無情的大地震不但摧毀了校園,也帶走了本校十四位小朋友的生命。其中,本班的鍾英吉同學就因為這次地震,喪失了寶貴的生命。陳璟文同學也因父母雙亡、弟弟罹難,跟著姊姊到基隆投靠叔叔。
地震後復課第一天是十月四日,那天我到學校,看到許多好友、同學,心中很高興,但--卻少了鍾英吉、陳璟文及幾位寄讀的同學。當我聽到鍾英吉罹難的噩耗時,我簡直不能相信!我感到很悲傷,想哭,卻又欲哭無淚。或許我太天真了,以為自己沒事,別人也一樣。但--事實是殘酷的,他畢竟是去世了,留下無限的悲哀。
也因這次地震,我們剛開始和別班併班上課,擠得像沙丁魚一樣,後來搬到簡易教室,最後又搬回上段班的教室。
在這六年中,對我恩惠最大的是老師--不論是那位老師。他們的
諄諄教誨會永遠印在我的心版上。
最克難也最特別
◎撰文/廖卉婷(南投縣中寮鄉至誠國小)
我快要畢業了。
回想過去這一年所發生的事情,真的無法相信,因為這一年非常的特殊,老天爺安排我們遇上九二一大地震,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使我們感到害怕、驚嚇;可是,也讓我們知道了世界上其實有許許多多的善心人士,以一顆慈悲的愛心,不辭辛勞來關心我們、安慰我們和幫助我們,真不知要如何感謝他們。
地震過後兩、三週,老師進到半倒塌的教室,搶救一些還有用的教具、運動器材和課桌椅。第四週後,老師通知我們要開始上課了。
剛復課時,只是在車棚下上課,後來學生家長提供一塊地給學校蓋簡易教室,也就是所謂的鐵皮屋,作為暫時上課的場所。午餐時,因為沒有場地,所以就在跑道上搭一個雨棚,當我們的「餐廳」。
有一天,校長在朝會上宣布,台南市協進國小邀我們全校師生到他們學校去遊學。經過兩個禮拜的他鄉遊學,承蒙協進國小全體師生、家長會及慈濟媽媽,還有好多好多善心人士的幫忙與心靈重建,大家才漸漸地把可怕的地震給淡忘。
後來,慈濟援建了我們學校,不但給我們蓋美麗的校園,慈濟媽媽、慈濟爸爸,每隔一、兩個禮拜就來學校帶活動,教我們手語歌、做玩具氣球……帶給我們無限的歡樂與喜悅,這是地震前所沒有的。
每次慈濟媽媽來看我們,都會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摸摸我們的頭、抱抱我們,給我們無限的安慰和勇氣。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永遠烙印在我們每一位師生的心底,一輩子也忘不了。我們也都立下志願將來要做一個「慈濟人」。
不過最可惜的,還是我們的畢業典禮,因為我們的畢業典禮沒有場地可以舉辦,試想一生中第一次的畢業典禮竟是這麼克難--沒有華麗的布景與配樂,沒有遮風蔽雨的屋頂……
雖然少了布景及配樂,我們卻得到更多人的關懷與祝福,這將是往後帶動我們奮發向上、樂於助人、愛人的原動力。
你能說我們的畢業典禮不特別嗎?
逝去這一年
◎撰文/吳宛儒(台中縣東勢國小)
好快,我就要向這充滿我六年回憶的母校說聲再見了!
那一夜,校園步入恐怖的深淵,幾位同學也離我們而去,美好的記憶變得支離破碎;但很意外的,一個不熟悉的班級,讓我的校園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坐在僅存的教室裏,聽著老師諄諄的訓勉和講課,心裏只是在等待,等待下課鐘聲的響起,那與平常沒什麼兩樣,只是,小學的時光已漸漸遠離,國中的生涯則逐漸來臨。
在校園的每一角,我們曾在碧綠如茵的草地上一起捉蜻蜓,一起看雲,一起在涼亭裏談天說笑、繪畫,一起編織美麗的夢。就要別離了,不知這些美麗的夢,何時才會再重現?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天邊的星星一樣在閃耀,那鳳凰樹已綻放出鮮豔的花朵,那難忘的驪歌將為我們演奏出最感傷的樂曲,迴盪在我心
中,久久不散。
再見了母校,再見了老師、同學。這美好的回憶將收藏在我最可貴的寶貝盒裏,永遠不會變黃、變淡,永遠不朽。
失去,更懂珍惜
◎撰文/蔡宜伶(嘉義縣民和國中)
這一年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一年啊!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這天,相信很多人這輩子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很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和親人從此天人永隔,即使當天是多麼高興地在一起,過了那一刻,就只能永遠成了回憶。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天災人禍什麼時候要發生,所以珍惜與人相處的分分秒秒,不為小事與人爭執是很重要的,不要總是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到時不管怎麼彌補也沒用了。經過這次地震,我更加體會了這個道理。
九二一地震後又來了一個一0二二地震,這個地震震垮了我的教室。一切發生是那麼地突然,我都還沒找到時間細細回想這兩年是如何度過的,它就在幾天的時間內夷為平地了。
幸好有慈濟援建我們學校,讓我們暫時可以在鐵皮屋裏上課;不過在鐵皮屋裏上課也挺辛苦的,大太陽一照,整個教室熱烘烘的,像烤爐一樣。但是我們應該要懂得惜福,因為至少還有可以念書的場所,不用在外忍受風吹雨打。
為了怕我們因地震而心理受創,慈濟人幾乎每個星期都來學校,教我們手語、玩遊戲,讓我們心生感動。我想這次地震如果沒有慈濟,我們一定無法那麼快就有鐵皮屋可上課,也沒人時常來陪我們。以後我也要像慈濟人一樣多做善事,來報答大家對我們的恩情。
時間一天天過去,畢業典禮也慢慢接近了,心卻愈來愈難過,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分離是那麼令人感傷。
更有韌性,迎挑戰
◎撰文/劉瑞珍(集集國中輔導主任)
【重建區的驪歌.之三】
《祝福與期待》
回憶中,曾經滿載歡笑與豐收的集集鐵路,是聞名全台的觀光景點。許多人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只為在穿梭田野小橋、綠林山洞中尋幽訪勝,感受不同的復古風味。
九二一地震後,頹圮的火車站,斷垣殘壁的市空街景,很難令人想像這兒曾是街市繁榮、商賈聚集的小鎮。震災距今已逾八個月,災後重建工作也一一展開,大愛聚集的集集小鎮,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善心人士,實在心存太多感激、太多感恩。
六月一日是學校重建動工的日
子,我們看到了孩子興奮的臉龐,即使三年級的孩子在校舍落成前已畢業,但他們樂不可支地表示能見到學校在此時舉行動工典禮,亦滿懷欣喜。
在困境中,孩子們早學會了知福與感恩,更珍惜三年來難得相聚的這分因緣。因此,不管同窗情誼、或是師生情緣,似乎在展翅遨翔之際,心中仍有一分牽掛與不捨,情感也愈加濃馥。
「後不後悔選擇留在集集國中?」即使空曠的校地上留有許多甜蜜的回憶,但殘破的校園仍逼使一些孩子遷往他校就讀,「不會啊!只要肯用心讀書,在哪兒就學都一樣!」
多智慧的一句話。是啊!只要肯用心,就不用操心、煩心。這不正是證嚴上人的開示嗎?事事用心體會,自然心地風光、四時皆榮,香風徐徐;反之,如果我們無法認同這片心地風光,即使妙音樂動,亦如坐針氈般不自在。
當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而移民國外,寧可當空中飛人兩地奔波時,我們看到了其中衍生的問題更令人棘手。同樣地,孩子們選擇留下繼續奮鬥,在暑氣蒸騰的教室裏,揮汗如雨地上課,或是在滂沱大雨中,靜靜地數著落在鐵皮屋上韻律般的雨聲。這群孩子真教人打從內心疼惜啊!
畢業了,是值得慶賀的日子。也許今夜後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們更有韌性去迎接挑戰與困難;也許在記憶中這段克難的上課情景永難磨滅。但不管如何,我們更希望孩子們學會「慈悲喜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用這分精神繼續在社會上奉獻心力,成為祥和社會的一粒種子,散播愛與真情。
當然,我們更希望今後這群蓄勢待發、揚帆啟程的孩子,仍能以亮麗的成績找到自信,肯定自己。上天在震災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的環境,相信在另一方面更能成就孩子們的磨鍊。這分苦難的因緣,讓更多人體認慈濟人的那分無所求地付出,也為孩子許下一個希望的未來。
畢業在即,面對地震所撕裂的大地、摧毀的校園,三年級的孩子感受特別深刻;有時走過泥濘的校園到簡易教室上課,或者是在揮汗如雨、燠熱沈悶的教室裏上課,內心的悲戚與無奈,像日月嬗遞般交雜,五味雜陳。
雖然校舍全倒,重建在即,可是孩子們不向命運低頭的韌性與堅強,卻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出來。
四月份以來的推薦甄試等升學考試,孩子不因地震帶來的衝擊而受影響,捷報傳來,有勇志、志航等分別獲得榜首的喜悅,也有欣欣每考必
中的歡欣,甚至在五月中旬的南投體育季活動中,集集國中更勇奪全縣三十一所國中團體競賽總成績第二名的榮耀。
孩子們在教室倒塌夷平的空曠校地上,利用僅存的場地,繼續認真的學習;老師們也在校長的領導下認真教學、指導學生,只因我們體認:大愛聚集的集集國中沒有悲觀的權利,九二一震災震毀了家園,卻震不毀我們的意志力。
希望大家心手相連,讓全世界的人再一次看到集集重新站起來,藉此校園重建契機,呈現一個溫馨、全人教育的校園。
- May 20 Wed 2009 16:48
2000年06月 403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