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寫歷史
◎撰文/歐君萍
【操場上的彩虹】
將近兩年的長期陪伴,
他們以「用心」克服了非專業,
全心全意為每所學校的誕生,
留下最值得紀念的回憶。
酷熱的六月天,台中縣東勢國小正在進行斜屋頂鋪設雲田瓦的工程,工人們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工作著。一個藍衣白褲的身影踏著怯怯的步伐朝忙碌中的工人走來,她是負責拍攝東勢國小重建歷史的影視志工鄧秀琴。
畏高的她,走在四樓屋頂上,兩條腿抖個不停,但她說:「工人這麼賣力工作都不喊辛苦了,我當然要將這樣珍貴的鏡頭捕捉到攝影機裏。」
負責嘉義大吉國中的影視志工廖幼娘,謙稱自己原只是個會洗衣、燒飯、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對於拿相機拍照、操作電腦製作檔案,以及拍攝新聞等皆一竅不通。大林慈濟醫院動工第二年,由於嘉義地區還沒有大愛電視台的駐地記者,廖幼娘便開始投入影視志工,以「用心」克服非專業。
六十八歲的徐明江,年輕時負責報社廣告業務推廣工作,早期人力不足時還得身兼採訪任務,他沒受過專業攝影訓練,攝影技巧全靠自個兒摸索出來。他說:「技術要好,一定得多嘗試各種角度、多用心拍。」
不辭路遙遠
自慈濟援建學校後,為力行證嚴上人「為學校留歷史」的期待,慈濟中區文宣組攝影社的六位「長青」志工,兩兩一組負責台中和南投兩地共四十九所學校的平面拍照及檔案製作。攝影社社長林昭雄笑著說:「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年齡都在六十歲以上,但一到希望工程的工地,我們就忘了自己的歲數!」
除了製作平面檔案,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
也決定為每所希望工程學校拍攝一支紀錄片。從此,遍布全省的影視志工肩上多了一項任務--組成一個個迷你的「節目製作群」,不定期前往各學校拍攝重建工程的點點滴滴。
「為了配合學生上課的時間,我們中壢這組六人通常凌晨四、五點出門,車程兩個多鐘頭,到達學校剛好趕上學生上學或工人上工;然後拍到傍晚五、六點甚至更晚才回家。」鄧秀琴說。
住在屏東的戴敦仁負責的是南投鹿谷國小,從屏東到鹿谷路程遙遠,坐飛機來回一趟要花四千多元不划算;搭火車轉來轉去又很不方便;所以每回到學校拍攝,戴敦仁大部分是利用凌晨自行開車前往。為免在近三小時的路程中猛打瞌睡,他總邀請幾位「隨扈」志工陪他聊天,也藉此了解希望工程重建進度。
中壢地區六位影視志工負責石岡國小、東勢國小和中山幼兒實驗學校三所,成員之一呂桂樹說,他們「貪心」多認養了兩所學校,幾個人要把空檔時間兜在一起並不容易,因此經常是誰有空誰就到工地拍攝。
「一個月到工地三、四次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一星期去兩次,因為工地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發生過就追不回來了。」在台電服務的呂桂樹,盡可能跟同事調班抽空去工地,也因此經常被同事取笑「拿自己的錢,做別人的代誌」。
呂桂樹說:「我從不把拍希望工程當成『外務』,因為拍久拍出了感情,就捨不得離開那個地方,加上每次去都收穫滿滿,當然愈做愈開心了。」
專業的肯定
廖幼娘說,以前幫大愛電視台拍攝新聞,播出的畫面頂多只有一兩分鐘,通常拍十分鐘的帶子就綽綽有餘;但同樣要剪成兩分鐘的紀錄片,
拍三十分鐘的帶子卻還怕不夠使用,所以每次「出班」都必須先架構題材。
在成為慈濟影視志工前就已「玩過」多年攝影機的呂桂樹說:「那些人、那些畫面一定要拍、那些畫面要補特寫、那些空景不能遺漏……事先的準備功課一定要做!」儘管拍攝前心中已有腳本,但是抵達現場往往會遇到許多變化球,譬如原本排定的工程進度因雨順延,或事先約好採訪的對象臨時變卦……這時除了反應要機智外,還得馬上準備另一項拍攝備案。
天氣變化是左右錄影或拍照品質好壞的重要因素,志工通常會選在有陽光的日子前往拍攝,因為這樣不僅照出來的顏色比較飽和,畫面的主題也比較容易展現。但有些志工為了真實呈現雨天時工人賣力工作的情形,還特地選在大雨的天氣出班呢!
辛苦總是有代價的!影視志工拍回來的帶子,全都送交大愛電視台製作人負責後製,剪接成兩分鐘的紀錄片,再經由專業的評審評選出前九名,在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的影視志工共修會上相互觀摩。
「影視志工拍攝時比我們更重視細節,也更用心去經營每個鏡頭,從他們的拍攝帶只剪出兩分鐘的畫面,實在有些可惜。」大愛電視台製作人湯昇榮說,志工拍攝的影帶裏頭經常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要剪出最棒的兩分鐘畫面總讓製作群傷透腦筋。
已連續三次獲選為前三名的社寮國小影視志工廖啟宏說:「拍攝希望工程的紀錄片不同於拍攝新聞,畫面處理必須多花點心思設計,且又要講求
自然和真實,每個畫面的捕捉都得用心觀察。」
「為了等雨景,我留在學校好多天;為了收錄雨的聲音,我特地買來一支專業用的shutgun(收音用的指向性麥克風),像拍戲一樣,照著分鏡表一個鏡頭一個鏡頭拍。工人還誤以為我們是在拍廣告呢!」
負責掌鏡的呂桂樹等拍、跟拍了好多天,終於完成「雨天的工人」,在最近一次影視志工共修會中得到第一名的殊榮。他說:「專業評審的肯定,對我們這些志工就是最大的鼓勵。」
徐明江也覺得,有時下雨的工地看起來有種特別的美感,因此他不會特地挑選晴天才去學校拍照。他說穿著雨鞋雨衣、揹著相機在工地照相,更能體會工人冒雨工作的辛勞。
負傷上陣
今年三月二十八日,廖幼娘騎著摩托車前往大吉國中,途中一時失神,撞上停在路旁的貨櫃車,機車全毀,她則顏面嚴重受創、右手肘骨折、鼻子也出血不止。
在加護病房住院的她,呼吸器才剛拿掉,見大愛電視台工作人員前來探望,勉強開口說:「明天大吉國中的地板要洗石子,你們要記得去拍呀!」影視志工不像其他志工容易找人「補位」,難怪病榻中的廖幼娘始終放不下心休息養病。
出院後,即使無法立即出門為希望工程做紀錄,她仍然練習以左手打電腦,繼續做檔案;五月,又執起紙筆開始做訪問記錄了!
廖幼娘負傷「復出」,逢熟人便誠懇致歉:「很對不起啊!我傷還沒好,這個樣子實在不應該出來見人。」雖然她斷掉的十顆牙齒還沒有補好,且僵著一張臉採訪,然而這張臉卻是動人的。
負責南投埔里線多所希望工程拍照工作的徐明江,四月中旬在埔里國中工地為了捕捉一位工人專心銲鐵的臉部特寫,沒注意到地面突起的鋼筋,一腳踩空跌了個四腳朝天。摔倒的那刻,他以雙手護著相機,結果相機沒事,他卻在就醫檢查後,發現自己左側心臟上方的胸骨嚴重挫傷,身上更有多處瘀傷。
「我這個是內傷,沒法開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會好,只能吃止痛藥緩解疼痛。」一個多月後,他因為吃了過多的止痛藥造成十二指腸潰瘍,住院九天。出院隔天,馬上又揹起相機開車到埔里國中「補足」近半個月沒拍到的工程進度。
帶著胸部的舊傷和肚子裏的新傷,徐明江身手矯健地穿梭在工地間,敏捷地交替使用兩部相機捕捉各式各樣值得記錄的鏡頭。這天,徐明江踏在工地上的每個步伐都格外用心,因為他擔心自己若不小心閃神受傷,可能又得「罷工」一陣子不能拍照了!
另一種收穫
廖幼娘健步如飛地在工地穿梭,她認為再多
的時間與勞力付出,都無法與她從中所得到的成長和收穫相比。一年多來,有機會學習與人溝通協調,是在「藉事鍊心」;而了解拍攝紀錄片的概念、進而掌握拍攝要領,是她身為一名家庭主婦過去所不敢想像、而如今能夠擁有的「能力」。
石岡國小總務主任林素月也是影視志工的一分子,「人家說『隔行如隔山』,我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地震前總是把重心放在教學上,幾乎很少去關心其他事物;不過學校在被慈濟援建後,我不僅對建築有了更多的了解,還學會了攝影,我們退休的校長李水娘笑我是『萬能的總務主任』。」製作人湯昇榮還稱許林主任拍的畫面愈來愈有專業水準。
鄧秀琴在石岡國小一年多的拍攝過程中,和林素月發展出如姊妹般的情誼,她常跟主任說:「我好愛到你們學校來唷!來了之後就不想回去了呢!」學生的年輕活力彷彿注入她的體內,讓將近五十歲的鄧秀琴恰似「返老還童」,和孩子們說著童言童語打成一片。
「大吉國中的黃義春校長告訴我:『不要學校蓋好了,你們就不來了!還是要常常到學校跟我們互動啊!』」廖幼娘將這句話聽在心裏,學校對志工們付出的肯定,比任何回饋都來得窩心!
「在工地拍攝時,經常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上演著。」呂桂樹說,有次在石岡國小工地拍攝,遇到一位沒了雙腿的年輕人坐在滑板車上來回幫忙,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那位年輕人不僅幫忙校園重建,還天天幫獨居老人送便當。「從那些小人物身上,我們得到許多的人生啟示,更覺得自己的一點點付出,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用攝影機記錄希望工程重建的歷史,對我而言是有趣的;比較累的只有車程往返時間較長,不過自己開車出門既能欣賞沿途風景,還能多認識幾條路,也是一種樂趣啊!」戴敦仁對於自己一年來的付出,輕描淡寫地說著。
▲九二一兩周年
詩的記憶
◎撰文/子魚
【操場上的彩虹】
我每天在學校都很快樂
上課看老師講台上表演
下課換我球場上出招
日子過得很有趣
大地震過去了
我很快就把害怕
丟進垃圾桶
我才不要為害怕煩惱呢!
我要換上球鞋
到學校的操場上
和蜻蜓「瘋」
學校的日子真的很有趣
--和平國小黃日炘
這是一年前我到南投和平國小,指導在此併校上課的集集、和平兩校小朋友童詩創作時,小朋友的作品之一。
■
那是九二一大地震周年,慈濟在中部重建區辦了多場祈福晚會,因緣際會,我以慈濟志工的身分,認識了集集國小校長簡泗淵。我告訴校長,希望能到校指導孩子們童詩。一番討論之後,我們敲定一週後在和平國小大禮堂上課。
九月二十八日凌晨,我們一群志工自台北出發。星星隨著我們的前進,慢慢閉上眼睛;晨曦在路途上,揭開新一天的帷幕。
進入和平國小,校工正在駕駛除草車,割除操場上的青草。季末的蟬聲,把和平國小叫得很響亮。青草香,把我們台北人醺醉了。
正逢學校下課時間,孩子們以飛快的速度跑去玩溜滑梯、盪鞦韆與地球儀。孩子見到我們,都很自然地打招呼,很有禮貌,令人印象深刻。
我說:「小朋友!我要找集集國小的校長。」話剛說完,還來不及告訴他們我是誰,已經有四、五個大大小小的同學飛奔去找校長了。純樸、天真、可愛,是這兩個國小學生給我的印象。
集集鎮,質樸的小山城,古時候是貨物集散地。綠色隧道與集集火車站是廣為人知且喜愛的地標。位在此間的和平國小,寬廣的校區漂浮著油綠的氣息;校長熱情地歡迎我們,正如那嫣紅盛開的鳳凰花。
兩校的校長特別將第三、四節課留給我上童詩。孩子們陸陸續續進入禮堂,兩個學校三到六年級的學生總共只有兩百多人,比在台北市一個年級的學生都少。每個人經過我們身旁,都投以好奇的眼光。我也以微笑和好奇回報,再加一個鬼臉,他們都哈哈大笑,笑得很燦爛。
■
這群孩子第一次接觸童詩課,我用詼諧的口吻,引導孩子們進入詩的情境。我要大家開始「飆」想像力,把感情放到詩裏面。孩子們如癡如醉,第一堂課是愉快的。
或許有些殘忍吧!第二堂課我帶動孩子回到九二一大地震當時的情境。我觸動恐怖的記憶,有些孩子真的掉下眼淚,用感情的筆、童稚的心,點點滴滴敘述當時狀況;他們很快寫下心靈感受,在童詩中閃閃發光。
【變矮了】
左晃
右晃
上動
下動
地震把我家前面的那棟大樓
搖倒了
我們這條街
四樓變三樓
三樓變二樓
二樓變一樓
一樓變平地
我家就是這樣變矮的!
--和平國小林維彥
【一下子】
我覺得天和地
一下子交換位置
一下子又交換回來
我的家 來不及站穩
我的親人 來不及揮手
一下子 都在我模糊的眼裏
模 模 糊 糊
可怕的一下子 已經變成我永遠
擦不掉的記憶
--和平國小陳品潔
【積木】
嘩啦啦!嘩啦啦!
頑皮的地震寶寶
打翻了學校房子
樹木車子像積木一樣
掉落在整條路上
搞破壞的地震寶寶
真不乖
應該請慈祥的地球媽媽
好好地教教他
--集集國小陳俊宇
【樹在害怕】
秋天吹起一陣冷風
樹 脫去身上的葉子
說:「我不怕!春天來時,
我會變回綠色!」
大地搖動的那天晚上
樹大叫一聲 啊!倒下去了
牠沒有死 紅凸凸的眼睛
開始哭泣 好大聲
最後 樹說了一句話:
「救我!」
--和平國小葉家真
【那夜】
那夜 月亮和星星都閉上眼睛
因為他們不忍心看見破碎的小鎮
那夜 風和夜鶯都不說話
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說安慰的話
那夜 路燈和螢火蟲都不去照路
因為他們不願意照亮悲慘的世界
那夜 恐懼和焦慮爬上我的身體
我用哭聲度過 那夜
--和平國小張珮琪
【地牛在抓癢】
地牛很奇怪
選在九月二十一日凌晨
起床抓抓癢
愈抓愈癢愈用力
愈用力愈抓愈癢
愈癢愈抓愈用力
地牛用盡全身力量抓抓癢
終於抓出一條痕跡
在流血
--集集國小劉美均
【沒有房子住】
凶悍的大地
將我們的房子 沒收
我們住在帳棚裏
看星星
慈濟人來搭組合屋
我們住得很安全
星星在我的夢裏
平靜地 睡著了
--集集國小陳子怡
【校園不見了】
那一夜
地牛張開大嘴巴
把我們的學校
吃掉了
幸好「希望工程」的叔叔阿姨
用大愛幫我們建學校
我們的校園
復活了
--集集國小陳莞筑
【集集國小】
集集國小轟隆一聲
被地牛撞倒之後
他們就來讀我們和平國小
一年了!
芒果樹又結了一次水果
以前不認識他們
現在 我們可以一起坐在樹下
吃芒果
--和平國小楊舜雅
經歷這麼大的劫難,每個人都是從恐懼之中活過來。集集國小校長簡泗淵說:「學校全毀,我還在為重建的問題大傷腦筋,孩子們早已忘掉恐懼,快快樂樂在操場上遊戲。有時會有幾個孩子跑來安慰我。孩子真是天使的化身。」
當然了!孩子還是有自己的情緒,孩子能哭,就是表達感情的最好方式了。
下課了!孩子們又一窩蜂衝出去玩。同行的志工嘉琦說:「孩子就是孩子,早忘了前一刻還有沉重的心情。」
■
隨著時間的流轉,人們會慢慢淡忘掉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大地震。傾毀的房子重新蓋起來,刻意留下來的遺跡也會鋪上青苔。孩子們長大之後,回想這段記憶時,或許已經模糊,但曾經用詩歌留下的這一段紀錄,卻是最好的見證。每首童詩都有孩子最真摯的情懷。
記得那天要離開和平國小的時候,孩子們已經進教室準備吃中餐,時有人探頭出來看看我們還在不在,我朝他們再扮一個鬼臉,他們迅速將頭縮回去,不久就傳來一陣燦爛的笑聲。
祝福他們一生都燦爛。
▲九二一兩周年
乘著愛的翅膀
◎撰文/涂慶鐘
【生活在大愛村】
乘著愛的翅膀,
希望露出了曙光;
相依相扶持,
未來的路有了方向……
七百多個日子,
有歡樂、有悲傷,
如果沒有愛,
生命還有什麼光芒?
乘著愛的翅膀,
記憶裏不再只有悲傷,
手裏還留著溫暖,
因為一路有人陪伴。
註:九二一地震後,慈濟三個月內在台中、南投、雲林地區,興建了十九個大愛村,安置一千七百四十一戶災戶;目前已有一百二十九戶居民自立遷出。
▲九二一兩周年
「老」朋友
◎撰文/范毓雯
【生活在大愛村】
地震,震出了一群彼此關心的「老」朋友,
有人一起同甘共苦,總是比較不孤單。
第一次見到這群有老有少的志工們,是慈濟在草屯工商進行安心計畫營隊時;侯劉秀、林陳含笑、陳絹等幾位阿嬤正在廚房一角撿菜、洗菜。
「阿嬤,恁攏作伙出來做志工喔?」
「對啊,嘸代誌就出來做一下!」有著一頭銀白髮絲的林陳含笑說。
「阮嘸媳婦、也嘸孫,有的就是時間,嘸出來也是閒閒待在大愛村裏。」一位阿嬤說。
「恁是怎麼來的?」
「是阿杉哥載阮來!」
阿嬤口中的「阿杉哥」,名叫謝松杉,三十出頭,和太太王玉仙一起住在草屯慈濟大愛村。
阿杉哥說,會加入慈濟當志工,完全是拜九二一地震之賜。當時家倒屋毀、居無定所,得知慈濟將於草屯興建大愛村,他腦中即閃過一個念頭:若有緣搬進大愛村,也要盡一己之力來回饋。
「沒想到我的願望真的實現了!」阿杉哥如願以償住進大愛村,在從事忙碌的警察工作之餘,也開始投入志工行列。
阮是左鄰右舍
阿杉哥帶來的這群阿嬤,分別是他在大愛村的左鄰右舍。左鄰是親切和藹的徐媽媽;右舍是古意樸實的侯劉秀;右斜方是靦腆溫和的陳絹;後門對望出去則是人如其名、臉上總有一抹笑意的林陳含笑。
陳絹與侯劉秀地震前就是鄰居,抽籤住進大愛村,湊巧又成了鄰居。
陳絹的大兒子、媳婦、孫子與小兒子都被地震給「搖去了」,顰眉蹙額的模樣也就因此烙印在她臉上。
兒子剛往生的那段時間,陳絹整個人都是「憨神、憨神」,有時拿了一盤玉米放在桌上也忘記要吃,常常呆坐著,煩惱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時常喃喃說:「活著做什麼?死了算了!」
後來,陳絹與二兒子、媳婦、孫子同住在大愛屋,空間稍嫌不足;獨居的侯劉秀心想,反正自己一個人,便邀陳絹晚上過去她家睡。
從搬進大愛村,陳絹每晚都會到侯劉秀那兒報到,至今也經過了六百多個日子。
「有人作伴也不錯啦,暗瞑一個人睏才不會驚。」侯劉秀說。
住在大愛村期間,讓陳絹很感動的一件事,就是有次和徐媽媽到一位志工家包粽子。本來說好要各自拿回大愛村義賣,捐作希望工程重建基金,沒想到徐媽媽臨時改變主意,拿出三百元買了三串粽子,讓陳絹帶回去和鄰居結緣。
「徐媽媽真好心,她知道我個性害羞,不敢拿去義賣,才自己出錢讓我去『結緣』啦!」陳絹靦腆地說。
因為地震關係,也震出一群彼此關心的「老」朋友,讓陳絹在大愛村的日子不致太孤單,原先心如刀割的痛楚,也在鄰居的關心與互動下,漸漸撫平心頭的傷。
「阿杉哥跟玉仙經常帶我去做志工;含笑會邀我去運動、爬山;劉秀提供所在給我住、星期日幫忙我帶孫子。大家這樣關心,我也要祝福自己,才會愈來愈好。」陳絹用著如同她嬌小身軀般的細小聲音說道。
來去當志工
「搬進大愛村後,我發現鄰居都是一些老人家,有的獨居、有的親人在地震中往生,他們平時都待在家裏,所以有時慈濟活動需要志工,我
就邀他們一起去。」阿杉哥說。
阿嬤們一聽到是要去當慈濟的志工,只要時間能配合便毫不考慮地答應,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是「應該的」。
「有人發心,阮才有組合屋可住,所以去做志工也是應該的,而且每次看到大家笑瞇瞇的臉,心情快活,精神也來了。」陳絹說。
在阿杉哥的呼朋引伴下,不僅資源回收,舉凡營隊香積、希望工程義賣園遊會、大林慈濟醫院鋪連鎖磚等活動,都可看到這群阿嬤的身影。
再次拜訪阿嬤們,正好是草屯的資源回收日。一早,大家先將大愛村的回收物整理集中好後,乘著一點空檔時間,又趕緊回自家打點,林陳含笑在一塊石頭上努力搓洗衣服,侯劉秀進屋準備換穿的衣物。
因為住的近,在時間逐日累積中,也多少知道彼此間的作息動靜。那天,阿杉哥的太太王玉仙起得稍晚,住對門的林陳含笑立即透過紗門調侃她一番:「睏到日頭曬屁股了!」
沒多久,阿嬤們都已「全副武裝」--戴口罩、戴斗笠、蒙面巾、著長袖衣褲、雨鞋。阿杉哥開著環保車先行離去,阿嬤們則由王玉仙負責載到一處賣場旁的慈濟回收站。
「我是最怕碰垃圾的,手一碰,心裏就怪怪癢癢的,得趕快洗手;經過垃圾堆,我也是閉著氣。」徐媽媽憶起當初對資源回收的印象。
不過看到大家賣力地在垃圾堆中分類,不怕髒也不怕臭,並努力將回收的錢聚沙成塔作為慈濟建設基金,徐媽媽被這種精神感動了,也不再管對垃圾的「恐懼」了。
「第一次去,我不知道怎麼回收、怎麼分類,就看著人家做,自己也跟著做,後來我自創一招,就是邊撿邊念阿彌陀佛,念的愈快動作便跟著加快!」徐媽媽說。
王玉仙也記得自己對資源回收還不怎麼了解
時,也都是用頭痛、肚子痛等理由向先生推託,結果幾次下來就被先生「破案」了。「後來跟著參加幾次後,看到連肢障的人都做得那麼投入,便想為什麼自己不能做呢?實際去做之後,歡喜的感覺就產生了!」
生活相照應
為了捕捉一些畫面,這天我和幾位阿嬤相約在阿杉哥家。
抵達不久,就聽到阿杉哥的聲音自屋後伴隨著雨聲傳來:「徐媽媽,您家後面積水了啦!」
推開紗門探頭一看,只看到阿杉哥蹲踞的背影,正試著將排水管出水孔銜接一片瓦楞板,好讓自屋頂流瀉而下的雨水排入排水孔,當雨水不再囤積於屋角一隅,他早已滿身濕漉。
「我自從認識阿杉後,就增加不少做志工和接觸慈濟的機會!」徐媽媽由衷地說。
接著,侯劉秀與陳絹也相偕來到,反倒是住對面的林陳含笑兀自在家中忙進忙出,過了好一會兒,才姍姍來遲。
林陳含笑是這群阿嬤當中年紀最大的,一頭雪白的銀絲襯得肌膚更顯白皙,正當照相機準備好要拍照時,林陳含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躲到侯劉秀的背後。
「阮的頭毛白啦,照相嘸好看啦。」這動作配上了脫口而出的話,讓大家都笑翻了,心想阿嬤的身手還真俐落,竟然躲得過攝影記者的快手與快門。
「白水、白水啦(白得很美啦!)!」侯劉秀說。
「就是啊,自然就水。」陳絹也說。
後來,不知是誰提到了上次王玉仙載大家去超市和南投市大賣場採買的情形。
「那間榴槤一斤四十五元吶,別間一斤五十五元。」
「對啊,價錢要看清楚,不要唬人騙去。」
「上次坐車嘸開冷氣,害我頭暈!」
「唉唷,妳上次去大林做志工,不是一下車就吐!」……
乘著相聚時刻,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聊起天來。
■
明年年底,大愛村的居住期限就到了。
「我們打算在草屯買房子,因為我們和這裏的慈濟人處的很好,所以想在草屯定居下來。」王玉仙說,「侯劉秀阿嬤也告訴我,有能力的話,她要蓋一間像組合屋一樣的房子。反正到時候,我們會幫阿嬤一起想辦法的。」
歷經近兩年的歲月,大愛村裏已經草木扶疏,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蔓延外,一種平實的情味也悄悄滋釀於人心之間。
的確,有人一起想辦法、一起同甘共苦,總是比較不孤單。
▲九二一兩周年
村民的「張老師」
◎撰文/賴麗君
【生活在大愛村】
曾經,在我最悲傷的時候,有人安慰;
如今,當別人需要我,我更要去傾聽。
--李美雲
你認為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是什麼?
走一趟大里大愛村,許多村民可能會這麼跟你說:「阿雲的聲音是我們聽過尚水(最美)的聲音!」
阿雲就是住在大里大愛村的李美雲,她不是聲樂家,也不是歌星,她--只是一位默默行善的志工。
看不到垃圾
有人說,只要聽到李美雲的聲音,情緒再怎麼激動的人,也會被平撫下來。「我以前講話也很大聲,可能是因為做了慈濟志工,比較懂得聲色柔和。」李美雲笑著說。
李美雲一家五口原住在台中霧峰,九二一地震後房子全倒,一家人就住進大里大愛村,沒想到這一住就和慈濟結上了緣。
「我剛搬進來的時候嚇了一跳,這裏真是太漂亮了!心想這麼漂亮的環境應該要好好維護。一天,慈濟志工阿純和麗花來這裏關懷我們,我跟她們說想要當志工,她們就教我做環保。」
於是,李美雲就成了村裏的環保志工。早上做成衣生意,下班後,就推著手推車挨家挨戶去收回收物。
「請問有沒有東西要回收哦--」李美雲那細柔婉轉的聲音引起許多村民的注意,看她長得清秀白淨,不禁心生憐惜:「小姐!妳家裏是不是有困難?」經過一番解釋,大家才知道她是環保志工,回收物變賣所得是要拿去給慈濟幫助貧苦的人,「難怪她看起來真有禮貌,聲音幼幼蓋好聽!」
走一趟大里大愛村,你大概連一張紙屑也看不到,因為在李美雲的溫柔宣導下,村民們早已養成隨手撿垃圾的好習慣。
村民的「張老師」
由於李美雲待人親切和善,村民總喜歡向她傾吐心事,現在她也是村民的「張老師」哦!
與村民漸漸熟稔,李美雲發現許多人除了背負家園重建的重擔,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無奈,於是在做環保之餘,她也常上門去關心他們。
戚太太的先生在幾年前重度中風,雖然育有二女二子,但一個兒子在大陸從不寄錢回家,另一個兒子無所事事,家中經濟全靠兩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做工賺取微薄薪水勉強支撐。
「我跟兒子說,你要去工作啊!姊姊嫁了,不能一輩子靠她們吃穿,人家也有家庭,你再這樣下去,我乾脆去跳海給魚吃,省得活活氣死!」
六十多歲的戚太太常常到李美雲家中訴苦,李美雲就像女兒一般安慰她,握著她顫抖的手,輕聲地說:「妳現在要把自己身體照顧好,生活有困難,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李美雲說,像戚太太這樣經濟困窘,又有家庭問題的村民頗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跟他們聊一聊,也許他們會得到一些抒解。」
張太太的先生在幾年前車禍成了植物人,她一人獨力要照顧先生及兩個小孩,又要工作賺錢。九二一地震毀了他們的家,她也因此失去工作,李美雲得知她的狀況後,除了協助她先生就醫安養,還為她申請兩個以工代賑的機會,現在她一個月有兩、三萬元收入,加上政府的殘障津貼補助,勉強可以度日。
「阿雲很關心我,常常陪我去安養院看我先生,有什麼困難找她,她都很熱心幫忙,知道有什麼福利措施也會幫我去申請。住進大愛村是我的福氣,才能遇到像她這麼好的人。」
纖瘦的張太太感動地說,李美雲就像姊姊一樣,對她相當照顧,「我心情不好對她訴苦,她都會耐心傾聽,也很會安慰人,聲音又很溫柔,聽到她的聲音心情就好了一半。」
許多阿公、阿嬤也喜歡跟李美雲「開講」,一聊就沒完沒了,「阮阿雲人水,聲嘛水,擱真關心阮這些老伙仔。」「阿嬤人嘛真水咧!」李美雲就像他們的孫女一般,嘻嘻哈哈跟他們撒嬌。
讓痛苦昇華
看似活潑開朗的李美雲,其實這一、兩年來也遭遇許多令人難以承受的傷痛,去年九月她大哥診斷出罹患肝癌,捱不到一年,今年六月就走了,享年才四十七歲。
剛忙完大哥的喪事,七月中旬她兒子騎機車遭大卡車撞成重傷,當時她正帶著女兒到花蓮慈濟中學報名入學,接到先生來電,簡直無法置信。慈濟志工為她訂了機票回大里,一路上她整個人恍恍惚惚,趕到醫院,看到兒子滿臉是血,一顆心如同被重擊一般。
「我連哭都哭不出來,好幾天睡不著覺,也吃不下,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真的無法體會那種痛。」回想當時情景,李美雲仍略顯激動,愛子心切藏在她那屢屢欲溢出的淚水中。
慈濟志工李阿純得知她的狀況,每天熬五穀米漿送到醫院給她兒子喝,著實令她感動。
儘管每天要忙著照顧兒子,村民有任何困難,她仍義不容辭抽出僅存的休息時間去幫助他們。因為曾經遭遇傷痛,她更深深體會雪中送炭的可貴。「在我最悲傷的時候,因為有人安慰,我才能振作起來。所以當別人需要我的時候,我更要去幫助他們。」
在文學中,悲劇往往比喜劇更具感染力,因為痛苦比快樂更容易使人昇華,當然也更容易讓人毀滅,昇華或毀滅常常就在一念之間。在李美雲身上我看到痛苦與悲傷昇華成一股慈悲的力量,它在大里大愛村裏流轉著,溫暖許多失落的心房。
▲九二一兩周年
溫馨「祖孫」情
◎撰文/范毓雯
【生活在大愛村】
為了賺錢搬新家,趙先生幾乎是日夜加班,
精神異常的妻子和兩個年幼子女,就靠志工耐心照顧。
搬出大愛屋那天,趙先生眼眶微紅地說:
「這段日子若沒有大家的幫忙,真不知要怎麼辦……」
「請問是那位?」「我是……」話才剛從林玉秀口中迸出兩個字兒,隨即被大樓對講機裏的聲音打斷。「林奶奶!」小孩子興奮欣喜的聲音不斷從對講機中傳出。
這一家人與慈濟志工林玉秀結識在九二一地震後,因趙家搬進豐原大愛屋……
■
「剛搬進來的那段時間,簡直把我搞慘了,太太的病一發作,就會砸屋子的門,把家裏的東西全甩出去,弄得左鄰右舍提心吊膽的。」趙先生每天筋疲力竭下班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收拾屋裏屋外一片狼藉的景象。
趙太太是位慢性精神病患,需依靠藥物長期控制病情,但因趙家積欠了八個月的健保費,已經沒有健保卡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趙先生不敢隨便請假,因此辦理補繳健保費的手續一直延宕。而太太也因無法定期服藥,病情經常發作。
幸好,省立豐原醫院醫療團隊定期會來大愛村關懷居民的健康與精神狀況,呂尚恆醫師更特地安排每星期兩次到趙家替趙太太看診。
得知趙家的健保費挪不出時間去繳納,林玉秀便義不容辭地代勞。腳踏車、摩托車樣樣不通的她,就靠著雙腳從住家走到市公所,來回至少一個小時以上。「市公所那兒有慈濟的會員,我平時就會走去收善款,幫忙代勞也只是多走幾趟而已啦!」林玉秀稀鬆平常地說。
有次,大愛村舉辦惜福義賣活動,林玉秀去幫忙,結果發現趙先生的兒子小彬因為喉嚨痛沒去上學。當晚,林玉秀特地前往趙家,提醒趙先生帶小彬去看醫師。話一出口,趙先生面有難色地說,兩個小孩的健保卡都還沒換成本年度的新卡。
林玉秀一聽,二話不說又幫忙代勞。數天後,便將孩子們的健保卡與趙太太的重殘手冊送至趙家。
接送
地震後,小彬轉學到大愛村附近的富春國小就讀。林玉秀透過家長、老師口中,得知小彬經常蹺課。
搬進大愛屋一安頓好,趙先生開始不斷地努力工作、加班、存錢,戒了菸酒,連平時看電影的娛樂也犧牲,只希望早日能夠擁有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對小彬的情況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乘著一次去趙家拜訪的因緣,林玉秀一看到小彬,就關心地問他:「小彬啊,你告訴我,怎麼好幾天沒有去上學呢?」小彬囁嚅地說:「我的衣服很髒,同學會笑我,而且我也沒有夏天的制服……」
兩天後,林玉秀就為小彬送來了新制服。
一位同是大愛村的居民詹先生,也時常鼓勵
小彬要去上課,連續一個星期都帶小彬去吃早餐,然後送他去學校。「詹先生時常鼓勵小彬,甚至還帶他去速食店--為了和小彬交換條件,要去學校上課!」林玉秀說。
不過,只要大人稍微對小彬放心一些,他就又故態復萌逃學去。再度與小彬的一次談話中,林玉秀才終於明白小彬深藏在心中的祕密。
轉到新校之初,趙太太每天一定會送小彬去上學,但趙太太怪異邋遢的樣子,總引來其他小朋友的側目。小彬怕被其他小朋友笑,後來乾脆不去上課。
為了不傷趙太太的心,也能顧及到小彬的感受,林玉秀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
每天一早,林玉秀搭著先生的便車到校門口,等趙太太將小彬送到校門口後,接下來到教室的這段路,就由林玉秀來「護送」。
「你阿嬤送你來啊?」小朋友第一次看到小彬身旁的陌生臉孔,七嘴八舌地問他,小彬的嘴角則輕輕漾起一絲笑意,點了點頭。
「他剛來你們班上念書,你們要多照顧小彬喔!」林玉秀叮嚀每個個頭都比她高的小朋友。
這樣的溫馨接送情,持續了半個月之久,小彬熟悉了新環境與新朋友,當然心中的疙瘩也慢慢落下,適應了學校的生活。
禮物
接著,林玉秀又發現當時已五年級的小彬,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各科成績不是不及格,就是掛鴨蛋,只好親自教他注音符號及九九乘法;並請一位慈濟教聯會的葉老師每星期一次幫他輔導功課。
「我買一本字典給他,因為他還有些國字都認不得,也麻煩大愛村的安親班老師教他查字典。」林玉秀說。
為了鼓勵小彬用功讀書,林玉秀與小彬協
議,若期末考成績四科都有五十分以上,就送他一輛腳踏車。
期末考一結束,林玉秀見到小彬就問:「考的怎麼樣?腳踏車我已經準備好了喔!」
小彬說:「我社會、自然考了七十多分、國語五十多分,不過數學只有四十五分!」說完,小彬轉身拿出考卷。
雖只有一科之差沒有達到約定的標準,林玉秀還是深感欣慰,不僅是因為小彬的成績進步了,也慶幸著這位孩子的「古意」,沒有為了獎品而謊報成績。
這又讓她在心底暗自盤算,一定要找個適當時機,把腳踏車送給小彬當作禮物。
居住在大愛村一年多後,有天趙先生告訴林玉秀,打算在年中搬離大愛屋。「組合屋畢竟不是長久居住的地方,我打聽到大雅那裏的國中風評不錯,所以我考慮搬家,這樣就近讓孩子到那裏就讀也好。」
因此,林玉秀原先答應送給小彬的腳踏車,不僅是成績進步的獎勵,也成了離別前夕的禮物。
每逢假日或放學後,小彬像是一隻快活的小鳥,在大愛村裏騎著腳踏車,心血來潮還騎去找同學玩。雖然戶外有空間可擺放腳踏車,但是將腳踏車視如寶貝的小彬,堅持一定要擺在屋內。
「搬走後,我能不能騎腳踏車來看您?」小彬的期盼,讓林玉秀感到十分窩心。
喬遷
今年六月二十四日,是趙家的喬遷之喜。這一天,豐原地區的慈濟志工特地來幫趙先生搬家,他們小心翼翼地把趙家神明請下供桌,幫忙打包一袋一袋的行李,大家忙進忙出,一下子就把所有家當統統搬上小貨車。
回想過去這段住大愛村的日子,為了賺錢搬新家,趙先生幾乎是日夜加班,所以精神異常的妻子和兩個年幼子女,就靠志工耐心照顧。
「看到他們今天搬新家,真的很高興。他們能自立,堅強起來,我們都感到滿心歡喜。」林玉秀說。
「住在大愛屋很安穩,無憂無慮,所以我才能全心全力工作賺錢。這段日子若沒有大家的幫忙,真不知要怎麼辦?」搬家當天,趙先生眼眶微紅地說。
■
搭上了電梯,耳邊依稀還傳來小朋友玩笑的叫鬧聲,林玉秀按了門鈴、進了門,等候在門邊的是小彬和小玲。
「這裏是客廳,靠近廁所的是媽媽和小玲的房間,那裏是爸爸的房間,隔壁是我的房間。」小彬像小主人般迫不及待地跟客人介紹他們的新環境。
從事木工的趙先生,省吃儉用地掙來這一處
可遮風蔽雨的住所,屋內擺設雖談不上講究,但確實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再度展開新生活的家。
如今,小彬上了國中,小玲也讀幼稚園了,孩子們就學方便,反倒趙先生自己每天得花費比過去多一倍的路程到工廠上班。
「有自己的家,心裏才比較踏實。地震之前都是租房子,因為太太有病,經常被人趕,所以再累也要努力存錢、再苦也要自己買房子,好讓小孩能安穩、快樂的成長。」趙先生的臉上洋溢著苦盡甘來的寬慰。
「不管到那裏都有慈濟人的陪伴!」趙先生有感而發的感謝,讓林玉秀有種安心的感受。
- May 20 Wed 2009 19:38
2001年09月 418期-C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