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長情大愛

◎主講/證嚴上人

現在人常常不滿足,
動不動就比較地位高低、
錢財多少、名氣大小……
良田千畝,一手只能端一個碗;
豪宅千楝,一夜只能睡一間房。
人生如果不滿足,
那怕住在天堂裏也不快樂。

人生最美的,
就是心中有情、有愛,
要說情,就說長情;
要談愛,就談大愛。
要努力將情拉長、愛擴大--
從自己的心擴大到自己的家,
從自己的家擴大到整個社會,
從整個社會跨越國際到普天之下,
使人人有情、有愛,
這種長情、大愛的境界,
才是真正的
海闊天空、自由自在。

▲社論

用心即是專業

為了讓多所「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儘早完成,北區慈誠隊自上月中旬以來,動員約兩萬人次志工,緊鑼密鼓地輪番進駐八所中小學,做校園清掃和景觀鋪設工作。他們多是在大地依然沈睡時搭車南下,抵達目的地後,用過早餐隨即動手整理,一個週末委身於汗水和灰塵中的密集勞動,換得日漸成形的校園美景,和「我有投入」的滿心歡喜。

其實,這樣披星戴月地趕赴建設工地幫忙,也不是第一次了。前年九二一災後,千餘戶大愛屋能在短短兩三個月內竣工,必須歸功於南北許許多多慈誠志工,把握每一個能工作的白天,犧牲本可以睡好眠的夜晚,以「螞蟻雄兵」的精神接力完成。

在現代強調個人名利與職業分工的社會,這群志工的服務方式可說是非常「另類」。他們各有各的職業,絕大多數不是工程專業,敲敲打打之中要學習整地、鋪磚、拌水泥、搭鋼架。不說各自在職場上如何獨當一面,在此只有縮小自己,學習如何做一顆螺絲釘,融入群體,讓整個大愛工程運轉無礙。

至於現代人注重的休閒娛樂,在這種勞其筋骨的付出中,也有了新的體會。原來,日常生活的玩樂模式之外,還有很多讓人開發內在喜悅的機會因緣。

慈濟三十五年來,創造眾人齊做好事、同走好路的美好機緣,隨著志業的多元拓展,也不斷牽引出更大的為善機緣。其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在於其感人的力量,在有情眾生的交流共感中,個人消融了小我的煩惱,精神境界有了淨化提升,這是金錢換不來的,回向給自己的功德。

換一個角色身分,做平常沒有機會做的好事,發現自己另一方面的潛能,雖說必須工作勞動,但它毋寧說是一種遊戲,可以玩得輕安自在,正是菩薩遊戲人間的現代寫照。

「希望工程」進行年餘以來,全球慈濟人傾心鼎力支持,使得這個看來艱鉅的任務,完成指日可待。其標示的不只是物質硬體的建設,還有無以計數的志工的用心。

證嚴上人說:「用心也是專業。」又說:「用心即是資深。」肯用心的人,就像是一塊會吸水的海綿,在學習中成長,不只成就了利益眾生之事,也增加自己的知識技能,還有優游於人事的智慧。只要肯用心,修行上就能精進不懈,沒有資深與資淺的差別,甚至成為別人尊敬的榜樣。

在年年更加浩蕩的慈濟隊伍中,我們樂見許多人不再過散漫的人生,在用心付出的淬鍊中,一步一步打造人心的希望工程。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鐵窗下的悟

舉頭仰望窗外,夜之輕紗已鋪滿了整個天空。今夜,我在思維遨遊,思索著一千多個囚居日子的心路歷程;頓時,內心感到惶恐不安與茫然。追憶民國八十六年到台北監獄服刑之時,我真的不敢想像往後歲月將如何度過。

雖曾叱吒風雲,如今身繫囹圄,卻也黯然神傷。夜裏失眠,輾轉反側,寤寐難眠,想漫漫刑期已無法用勇氣去面對。曾經少不更事的衝動、粗暴無知的狂妄、情不自禁的貪婪,現在我所付出的代價,竟是鐵窗陪伴的淒涼。

也許是機緣,也許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報,就在我最無助失落的時候,幸好上人的弟子、新竹慈濟委員江秀鑾師姊抱持著濟世助人的宗旨,長期對我付出愛心關懷和教導,其中之勸慰和鼓勵,使我深深感動。

江師姊寄來五本上人的著作,已成為我每日必修的課程。江師姊寄來的每一封信,都教導我怎樣去解脫煩惱,如何善用生命的使用權,使我深切領悟到「今生的努力向善,是可以改變現世環境的」。

感恩江師姊引領我接觸佛法,使我對於現在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前途,已不再感到悲觀、徬徨及失望,而更以現今的環境作為最佳的修行場所;徹底戒除心中貪、瞋、癡的欲念,痛定思痛、充實自己、磨鍊自己、堅強意志、腳踏實地地走向未來。

更以感恩的心,用一生所能來彌補我所造成的罪業,並誓願發菩提心、努力修持、增長佛心,珍惜每一個未來的日子。

桃園龜山 李鏡祥

比財富更重要的事

由於工作關係,二十多年來,筆者可謂看盡股票市場之形形色色。行情大好時,投資人賺錢易如反掌,隨便買幾種股票,一兩個星期後股價漲了,賣出必有收穫;唯若大盤重跌(例如近半年來),投資人十之八九會受重創,尤其借錢買股者,積蓄賠光、傾家蕩產者,隨處可見。所犯的通病,主要就是一個「貪」字。

筆者有位堂弟,在股海浮沉多年,他坦承過去賺大錢時從未想到慈濟;只有在窮困潦倒時,才去尋求慰藉。而他這些年最快樂的時候,不是有錢時,反而是參與慈濟志工活動時,他閱讀了證嚴上人的幾本著作後,思想有了相當大的轉變。

他說:「以後不再一心追求財富,買股票會量力而為,視為投資的一部分。賺了,多做善事;賠了,也無傷大雅,不影響正常生活。錢可以少賺,但要多做有意義的善事,心裏會更充實、快樂。」

台北 榮春

後母心

看了四0九期《慈濟》月刊「邱比特的箭」一文中主人翁林小蘭的故事,

想起自己曾有過的經歷,一時無法抑制而淚流滿面。

向父母親跪求得來的婚姻路,卻因自己適應不良,面對「後母」此一重大責任及媳婦角色,常常有心做得好,卻因年輕無法將分寸拿捏得恰當,在種種人事矛盾中,刺傷了別人也嚴重傷害自己,更以無明的是非困擾著最親近的人,使我萬般灰心之餘想就此遠離。

然而,對孩子卻又難以割捨,原因在於我就讀高中時,曾因目睹父母為了事業爭吵而大打出手,因而擔心父母會不會離婚、父親會不會傷害母親等悲觀想法;再觀照自己的小孩,他們是否也會有如此悲觀想法?

為了不願自己曾有過的烙印再次地傷害他人,縱使覺得自己目前的婚姻生活已毫無希望可言,但想到尚未獨立成人的孩子而作罷,雖然他們皆非出於己身,但也不能由孩子來承受父母婚姻不幸的痛苦。

也因此,我又定下心來面對人事、環境種種的磨鍊,而每個月寄來的《慈濟》月刊也成為自我反省的重要支柱。感謝上人創造此一良善團體,使我在人生路途,有個反觀自我的憑藉,萬般感恩無法言喻。

無名氏

謝台灣慈濟基金會濟貧

手接賑物激淚流,
苦盼圓月掛蒼穹;
海峽有情金橋架,
宏光追溯華夏族。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 吳培富

(編按:元月上旬慈濟到貴州進行扶困計畫,致贈三縣貧困居民度冬物資,貴陽市花溪區即其中之一)

改變自己

記得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媽媽經常開車載我上、下學。媽媽喜歡在車上播放證嚴法師開示的錄音帶。每天利用一些短暫的時間,藉由證嚴法師的智慧法語和許多例證,啟示了我很多人生的道理。

升上國中,班導師更是將靜思語教學帶入課堂中,其中有些語錄明明白白地指出了我的錯誤,使我更懂得反省,受益良多。

小時候,一遇到不合己意的事,總是一味地責怪別人。上了國中後,說話更是一條直腸子通到底,只要自己認為不好的,或別人做錯事,我就會很主觀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說服他們和我有一樣的看法,完全忽略了對方的立場;而對於與自己理念不合的事物,也總是無法認同。

不過,當我聽到「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這句靜思語時,如同當頭棒喝一般。的確,在想改變別人前,要先想到自己是否做好?適時的調整自己,不是更能與別人溝通嗎?

它也讓我明白在批評別人時,先觀察他是否真的是如此這般的人,直接說出來會不會對他造成傷害?一粒小沙子,會讓人淚流不止。我學著用委婉的口氣告訴對方,讓他不感到尷尬。

在反省思過的檢視中,更使我了解自己的缺點,對於他人給予的批評也欣然接受,並勇於改過。所以「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可說是我最受用的一句話!

在靜思語錄中我學到了很多,只是如果沒有一顆真正想去實踐的心,光說不練也是枉然;要有行動力,做就對了!

苗栗 賴玟君

【更正啟事】

.第四0九期第五頁封面圖說,應更正為「埔里國中」;第四十一頁上欄第十四行,「端端的舅舅看著母親和『姊姊』出事的地方……」,應更正為「妹妹」。

.第四一0期第一一三頁第二欄第五行,「詹先生已將孩子取好名字『亦誠』」,應更正為「昱誠」。

因編輯疏失,謹向當事者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遠離人間地獄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時時助人、日日做好事、分分秒秒存好心,
人生就沒有苦、沒有煩惱。

最近自殺個案頻傳,有的是不堪久病,或是經濟壓力,抑或是感情問題……自殺就能一了百了嗎?不可能,而且將留下多少遺憾啊!

人生要有正確的目標,而且要經得起磨鍊。千萬不要因為經濟壓力就想不開,只要努力,生活一定可以過下去,絕對不至於餓死。若為了感情問題輕生,那就更沒價值了;生命不一定要依靠某個人才能活下去,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我們去關懷、付出,應該勇敢面對人生的苦境,以毅力、智慧去處理,這樣人生才不會有遺憾。

人生最大的遺憾有兩件事情--一件是該做而不去做,真的很遺憾;另一件是不該做而去做,這是終身遺憾。人生無常,世事更無常,財富、名利、地位、愛情,都不是永遠不變的;在這樣變動無常的人生中,如何把握生命的價值觀,是很重要的。

人生會鑽牛角尖、走極端,是受到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毛病污染,以至於煩惱覆蓋了心靈,看不破、想不開。知足,心就快樂;感恩,就沒有敵人。所以,儘管眼前困難重重,有心改變、用心突破,就不難!

年輕時販毒,
棄家人於不顧,
如今老、病、殘廢,
無人聞問。
我們不去原諒他,
誰原諒他呢?

三芝有一位六十六歲的獨居老人,年輕時販毒,有次警察去他家臨檢,起出很多毒品。兒子替他頂罪,被關了兩年多,在這期間父親不曾去探過監。所以兒子對父親充滿恨意,如今父親又病又老、生活無法自理,兒子還是沒有回來看他。

警察把這個個案轉介給慈濟。他的過去令很多人唾棄,志工去探望他的時候,連鄰居都認為這種人根本不值得理會。

然而,我們若不原諒他,什麼人原諒他呢?援助暗角眾生是慈濟人的願,就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去年九月志工們接到這個個案,就開始去關心他,幫他打掃環境。

他的棉被、床上都是大小便,可以想像他的身軀是多麼髒臭!然而志工們依舊為他清洗、沐浴。屋頂破了,想辦法幫他用塑膠布蓋起來;牆壁破了,想辦法幫他補起來。但是志工無法天天在身邊照顧,風雨來了,還是會為他擔心。

由於老人家有兒子,無法申請低收入戶進入公立安養院;志工們到處為他奔走,終於在今年二月通過低收入戶,讓他住進桃園仁愛之家,這個個案的關懷才算告一段落。

助人之樂如何?
志工發自內心的微笑
就是答案。
而這笑,
展現了人生最真誠的美!

其實人間就有地獄、天堂,就如這位老人過去從事販毒危害社會,現在老、病、殘廢,無人聞問,好像被遺棄在垃圾堆中,吃、拉都在那裏。家人不理,外人去關心他,鄰居還感到沒必要!

但對志工而言,關懷是沒有分別心的--沒有分別這個人過去是多麼的壞、沒有分別這個人是不是我的親人、也不去分別這環境有多臭……這樣清淨的心地,不就是菩薩心嗎?

時時助人、日日做好事、分分秒秒存好心,人生就沒有苦、沒有煩惱;慈濟人身體力行佛陀的法,佛菩薩的願力就在我們心中。

若問志工助人之樂如何?他們發自內心的微笑就是答案;而這分笑而不答,正是展現了人生最真誠的美啊!

(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二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見樹豐果 當願眾生 起道樹行 成無上果
見諸流水 當願眾生 得正法流 入佛智海
《華嚴經》

▲特別報導

打開柔軟心--上了「慈濟人文」課之後

◎撰文/婁雅君

第一次到醫院當志工,
看到癌末病患對抗病魔的樂觀與勇氣,
鼓舞了她原本因家庭問題而低落的心……

「爺爺輕快的歌聲,讓我想起
家裏那個愛唱歌卻老忘詞的阿嬤。」
總嫌阿嬤太囉嗦的孩子,
發現自己可以耐心地陪陌生的爺爺聊天,
為什麼不能多關心朝夕相處的阿嬤。

「沒有人願意當社會的邊緣人,
社會問題也是你我的責任。」
夜訪遊民的學生,不再事不關己,
看到遊民的處境,
也激發了對社會的責任心。

在「慈濟人文」課之後,
學生反思對生命的態度,
也寫下屬於自己的心靈篇章。

▲特別報導

憂鬱不再來

◎撰文/李慧芳(政治大學心理系四年級)

像我這樣有手有腳
幸福的人,
有什麼資格說「苦」!

原本我是一個自怨、自艾又憂鬱的女生,老覺得上天忘了眷顧我,讓我從小到大遭受很多生命的苦澀,更怨恨家庭及周遭事物不能如我所願,就這樣常深陷於思想偏激的泥沼裏。

朋友建議我來修「慈濟人文」課,他說這門課一定對我有所幫助。最初我僅是抱著陌生和好奇的心情來上課,後來竟然讓我發現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感覺到人間其實有許多溫暖。

每課堂的講師都不同,他們除了分享自己的生涯規畫、個人奮鬥的經驗外,也說出如何幫助苦難人的心路歷程。透過真實的照片,我才知道原來社會上有那麼多受苦的人,而像我這樣有手有腳、幸福的人,有什麼資格說自己苦?

像主講者之一--口足畫家謝坤山,在面對失去手、腳的重大打擊後,竟然還可以樂觀地述說自己如何重生,包括怎樣刷牙洗臉、吃飯穿衣、上廁所等生活瑣事。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他不僅愉快地勝任這些事,對自己更是有信心。他提到有次搭公車忘了帶殘障手冊,公車司機很不客氣地說:「你沒有帶殘障手冊,我怎麼知道你是殘障?」

我的一位老師是小兒麻痹患者,也曾經面對這種情形,當時他感到非常沮喪和挫折;我想這種事要是發生在我身上,我也會

相當難堪與自卑。但是謝坤山卻不這麼認為,他反而感謝司機把他當成普通人,因為他覺得自己和平常人沒什麼兩樣。

這個例子啟發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快樂不是客觀事實造成的,端看當事人以什麼態度看待。我發現自己從前太悲觀了,如果我曾換個角度去想,就不會常常在夜裏哭泣了。

兩次到「仁愛之家」的實務課程也讓我受益良多。回來後,我最大的感慨是:既然我能陪仁愛之家的老人聊天、照顧他們,為什麼不能體貼自己的祖父母及外公、外婆呢?

自從上了國中,我跟外公、外婆的距離愈來愈遠,即使有空也沒回去探望,刻意忽略與他們相處的機會,讓他們掛念著我們這些孫子女。想到外公這幾年生病、身體變差,只剩孤伶伶的外婆在照顧,這學期結束後,一定要回去好好陪他們。

不料上天好像開了一個大玩笑!我才有此決定,那天深夜,刺耳的電鈴聲劃破了寧靜,傳來外公去世的消息,外公在毫無預警下匆匆走了,讓我好錯愕!

我知道我的內心深處是害怕的,怕語言與他們有隔閡,怕他們的健康狀況不好,可能面對病痛和不適,但我卻欺騙自己--他們仍然很快樂、很健康。也因為如此,讓我無限懊悔!面對孤單的外婆,我也只能給予她精神上的慰藉和溫暖,以彌補我從前的疏失。

▲特別報導

放大心眼

◎撰文/黃妍蓉(政治大學金融系四年級)

我發覺到自己的心眼愈來愈小,
不懂得為別人著想。
好在選了這門課,
才能以更關愛、
更感恩的態度來看待周遭的人。

大三那年,透過打工存了好久的錢,終於完成我到紐約遊學的夢想。

在紐約華人聚居的法拉盛(Flusing)街頭,我看到慈濟舊衣回收的箱子和招牌,第一次,我感受到慈濟的觸角竟然那麼廣。

大三下學期,銀行會計是必修課,授課的翁霓老師是位慈濟人,除了上課不施脂粉、常常穿著深藍樣式的簡單衣物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要求我們交報告時,盡量做到環保、紙張要雙面列印,這讓以往印報告總用了一堆紙的我,驚覺到自己的浪費。

這些都是小事,但是周遭的人很少會注意到。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小小的開端,我還沒正式接觸慈濟,卻從老師身上學到不少道理。

當初選修「慈濟人文」這門課,原以為只是聽聽演講罷了,沒想到課程內容會這麼豐富。

最讓我感受良多的是,談「九二一急難救助」。記得九二一地震發生那陣子,常常在街頭、電視看到有人為賑災在募款,我卻沒有捐出愛心。那時心想:我也算受災戶吧!

我家住在離集集三十分鐘車程的地方,房屋毀損嚴重,幸好家人都沒事,為此我深懷感恩,但當時正處於人生低潮期的我,卻忽視了還有人更需要我的幫助。因此,當影片播放九二一種種災難時,看著同胞遭受苦難,尤其是失去至親的痛楚,真是於心不忍。

父親年輕時很放蕩,棄家庭妻小於不顧,生活重擔全由媽媽一手挑起,父親除了偶爾拿錢回家外,幾乎沒盡到什麼責任。在我國三那年,父親終於不再像作客一樣,在家中定居了;但是弟弟妹妹成長期間因為沒有父親的陪伴,一直和爸爸不親,有段時間甚至是以「那個人」來稱呼爸爸。

地震發生時,我人在台北,後來妹妹告訴我,那天晚上爸爸逃出來後,想起妹妹還在睡夢中,赤著腳就跑回屋裏叫醒她。我想,家人之間畢竟是有愛的,即使爸爸做了許多對不起家人的事,但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就是幸福了。

看著震災影片,心中真有無限的感觸,這場災難雖然帶來不幸,但就像上人所說的:患難中,大家才能暫時放下彼此的成見,共同朝著修復家園的目標前進。

以往,我認為參加慈濟活動的人一定都是有錢有閒,後來才知道:行善不分貧富貴賤。慈濟的力量不只是來自有錢的企業家,更多是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一點一滴地盡自己的棉薄之力匯成一股大愛。

暑假時,因為打工的環境不甚理想,大家常會為了業績勾心鬥角,我察覺到自己的心眼也變得愈來愈小、不懂得為別人著

想;一開學,幾乎要把在那種環境下養成的心態帶到學校來。

好在我選了這門課,每每上完課,就覺得彷彿重生一般,且能以更關愛、更感恩的態度來看待周遭的人。

▲特別報導

依然燦爛

◎撰文/謝晴予(政治大學統計系四年級)

儘管宿疾纏身,
「愛」讓他們敢用力地擁抱希望,
如同缺了花瓣的花朵依然努力盛開……

奶奶家在嘉義大林,幾年前就曾聽家中長輩談論即將開工的大林慈濟醫院,當時「慈濟」對我而言,與一般的慈善機構並無不同,看到長輩們對慈濟的善行義舉講得又激動、又歡喜,老實說還真有點納悶。

當時,我想:不過就是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大林建座醫院造福鄉里罷了,而且靠勸募善款成立的醫院能有多大規模?能維持多久呢?

但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大林慈院驚人的規模在極有效率的速度下完工、並即時啟用,讓我對慈濟真是不得不佩服!

這次來到花蓮慈濟醫院上實務課,便打算要好好一探究竟,親自體會一下所謂的「慈濟精神」。

我所服務的病房是二八東病房,主要關懷對象為耳鼻喉疾病患者,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陌生的病患,心裏實在有點忐忑不安;因為姊姊是護士,常聽她講述在醫院和病患接觸的經驗,感覺都不太正面。

記得剛到病房時,慈濟媽媽親切地鼓勵我們,試圖消除大家的恐懼,接著便牽著我們的手到病房開始服務。當我看到因為吃檳榔而罹患口腔癌的患者時,其實感覺不大舒服,他們有的臉部

僵硬無法活動,嚴重點的甚至嘴部還有缺陷。

當病患開口講話、從嘴角流出分泌物時,慈濟媽媽依然保持可愛的笑容,迅速地為他遞上面紙擦拭,並親切地和他們聊天談心,看到這一幕,我既震驚、又覺得慚愧!

在慈濟醫院,我看到的病患與原有的印象非常不同,很多患者雖然身染重病,心情卻是愉悅的,對人生態度也很樂觀;他們身上有病痛,也許無法進食、也許剛開完刀體力不佳,但當他們看到我們進病房時,馬上眼睛一亮、雙眼有神,開心地跟我們說說笑笑,還鼓勵我們這些身體健康的傻學生要知福惜福、多向慈濟媽媽們學習。

我回想姊姊敘述的病患,不都是愁眉苦臉躺在床上,或呼天搶地地想要人去關心嗎?同樣是醫院,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我驚覺到慈濟的力量--那就是愛!

愛讓這些宿疾纏身的人能笑口常開;愛讓正處於人生低潮的他們依然活得自在、有尊嚴、有自信;愛讓他們敢用力地擁抱希望,如同一朵缺了花瓣的花朵,依然光彩奪目地盛開,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次的實習課程讓我學到很多--人若只為自己而活,不懂得關心他人,即使物質生活豐富,心靈上一定會有空虛感。更何況我也希望有朋友來關心我,為什麼我卻自私地過自己的生活,不會主動去關懷周遭的人呢?

▲特別報導

得到更多

◎撰文/中山大學學生

原來,
「付出」也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

那天,對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日子!

第一次到榮民之家服務,從來沒當過志工的我,想當然爾是有那麼一些緊張;早上七點半集合出發,對我這個懶散的大學生

來說,是早了那麼一點,不過虧我起得早,才有這分難忘的經驗。

老實說,剛開始並不知道來榮民之家可以做些什麼,直到看見那些可憐的老人,才明瞭我的工作就是為這些老人帶來一股溫暖。於是,我帶著一股熱誠,心想必然可以輕鬆走入他們的世界,但我錯了!原來付出,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第二次到榮民之家,依舊緊張,擔心自己又做不到該做的;但這次出乎意料,我竟然跨過那道鴻溝了。原來只要真心關懷,他們還是感覺得到。

記得有位爺爺向我們訴說他的往事時還流下眼淚,看到他流淚,我覺得好心痛,心痛爺爺等待的那分關懷久久才來。我想我能做的不多,只須好好陪他們聊天、幫忙修修指甲就夠了。

雖然做這些事情並不如想像中容易,但我們仍然盡全力去做。

先是剪指甲,不論長短的拿捏、力道的大小都必須恰到好處才行,所謂「過猶不及」,正是這個道理。無怪乎俗話說:「小事情,大學問」。

再者,「聊天」當中的學問更是廣博。

一來,是年齡上的代溝。試想如果跟六、七十歲的爺爺,大談八卦新聞或化學變化、機械原理等,是否有點太……所以我們的話題大多限於日常生活和過往的經驗而已。

二來,是言語不通。雖然爺爺們說的都是中國話,可是湖南腔、四川腔、河北腔、山西腔……真是令人「大飽耳福」,談話中牛頭不對馬嘴、雞同鴨講的情況屢見不鮮。

最後一次實務課程,我帶著一分惆悵來到榮民之家,我們幫爺爺們辦了一個慶生會,看到每一位爺爺臉上的喜悅,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喜悅可以如此顯而易見。

幾次探訪榮民之家的老爺爺,我看見他們充滿失落的眼神與略帶哀傷的臉龐,經由幫他們修剪指甲和交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其實有滿腹的陳年往事想和我們分享。

看著這些榮民爺爺,不禁想起家中的父母,雖然他們還沒有十分衰老,但畢竟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常伴左右。或許時代在進步、改變,個人主義也日益盛行,但社會的倫理關係、親情的聯繫仍舊不變。

我不知道三次的訪視到底能為那些可敬的老榮民帶來什麼,但是我想每一位實際參與的同學,所獲得的必不亞於他們所付出的!(第七組組員/曹圭賢、謝靜旻、王健宇、林士傑、陳科仰、黃靜漪、洪世宗、林美燕、張馨文、吳家慧)

▲特別報導

嗅到心地清香

◎撰文/中山大學學生

原本想,
資源回收大概就是撿垃圾,
而且還會把全身搞得又髒又臭;
實際到社區參與後,
才發現……

慈濟人文課中,我們參與的實務課程是社區資源回收,很多組員都是第一次接觸,對這項工作大都抱持著消極的態度,有人認為大概就是在太陽底下撿一整天的垃圾,而且還會把全身搞得又髒又臭。

那天,幾個同組學員約在學校集合時,已經有點耽擱,沒想到還有其他同學缺席;當我們到達小港區的國小,許多慈濟爸媽早在那裏等候,一些社區志工也開始在忙碌了;不少家長更帶著小朋友來觀摩,還鼓勵孩子跟著一起做分類。

我們先從捆綁報紙做起,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回收物,由於慈濟在社區推動資源回收已有一段時日,當地居民多主動配合、響應,有空的人乾脆加入行列,沒時間的人也會利用假日清出舊報紙、塑膠瓶等帶來回收,所以數量是很可觀的。

近午,整理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出人意料地,家住附近的志工竟帶來了剛煮好的中餐,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素麵和素菜,吃在嘴裏可覺得美味極了!

餐後,我們開始發表自己的感想。原本當天早上被告知要做口頭心得報告時,大夥心裏直盼著慈濟爸媽會因忙碌而忘了這件事;但經過半天時間,組員們都有許多感觸,大家反而非常期待發表感想。

「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

心!」這句話最令我們深思。那天有位慈濟媽媽跟我邊聊天邊捆報紙,她說藉著回收報紙已經賺了很多錢,而且用這些錢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聽完她的話,我覺得好感動,沒想到在看似污濁的社會中,一直有這麼一群不計利益,為整個社會、地球不斷貢獻的好人!曾幾何時,那個對社會充滿熱誠、期許的青年,已經對大環境不抱任何信心,取而代之的是凡事計較、與人勾心鬥角!

我內心的衝擊非常劇烈--雖然一時之間仍摸不清自己的價值觀,也擺脫不了一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但真希望自己也能像慈濟人一樣,推廣無限的愛心去幫助別人、關懷大眾。

這次的實務經驗,給了我們很多機會去接觸社區、去認知當前台灣的真實環境,同時也讓我們省思:為什麼環保志工能跳脫

世俗眼光?為什麼在他們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不曾見過的安詳與快樂?

結束心得分享後,慈濟媽媽教大家手語歌,歌詞雖然已經記不起來,但是我記得那首歌的旋律很優美,歌詞內容說到只要心中有愛,我們將不再感到寂寞與孤單……

回程路上,大家都累得睡著了,但是我想大家心裏一定充滿愛與感恩!(第十三組組員/林郁芸、郭佩茵、楊婷雅、廖于絜、陳詩蓉、白景淮、黃信揮、游家原、呂哲慶、王欣裕)

不一樣的課

◎撰文/婁雅君

「慈濟人文」課程在大專院校開設已邁入第三個學期,開設學校也由一所增至八所。從率先開課的政治大學;繼之,銘傳、中山、輔仁大學與四海工專、大同商專;到本學期新增的台灣師範大學、德明技術學院。

不論是大同商專的「生命教育與管理」,或銘傳大學的「學習與服務」,儘管課程內容與名稱不同,但誠如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所言:「這堂課我們說的不是理論,而是實踐後的心靈分享。」

為什麼「慈濟人文」課程會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專院校中開設?

政大國貿系主任林柏生表示,原本他希望系上學生在汲取專業知識外,也能夠培養關懷社會的情懷。曾在一九九八年隨同慈濟前往北朝鮮勘災的雷惠民老師,便提出邀請慈濟志工於導師課作心得分享的初步構想;經進一步討論,校方希望能以更具系統的方式來呈現,「人文與企業--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之整合課程於焉開設。

政大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是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環保、骨髓捐贈、國際賑災、

社區志工為綱要,配合在該領域服務的志工以實務經驗作介紹,並安排實務課程,讓學生親自參與服務。

由於回響不錯,陸續有學校邀請慈濟去開課,課程內容歸納為「總論」與「里仁」、「心仁」、「達人」、「濟人」、「醫人」之美六大單元,但隨著學校的不同,講師和授課內容也有所調整。

例如,本學期新增的師範大學,即以「慈濟靜思語教學之探討與實踐」為主軸。提出開課構想的師大特殊教育系副教授陳昭儀認為,靜思語教學對學生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也邀請任教於國、高中的教聯會老師,到課堂分享實務教學經驗。

總括來說,「慈濟人文」課程讓學生體會最深的,應屬實務課程了。到慈濟醫院關懷病人、隨醫師為遊民義診、到榮民之家陪爺爺聊天、到社區做資源回收……,學生在報告中提到服務的種種感受,不僅開擴了個人的生命經驗,也反思到對家人、對社會要更加關心。

「現在的年輕人價值觀有些迷失,學校開這堂課,是希望讓他們看看社會的另一面,產生一些震撼與省思,將更懂得惜福,生命也有依循的方向。」大同商專校長王士峰道出了對學子的期許。

▲天涯共此情

豪雨狂風中的熱飯包--印尼二十年來最大水患

◎撰文/高寶琴

〈印尼〉

在大水中乘坐橡皮筏、雙足涉過泥濘,
六天來,一萬個日夜趕製出來的飯包,
就這樣一個個送到災民手上。
救急雖然告一段落,掛心的是--
那用米袋拼湊成躲雨處的大大小小二十多人、
在大風雨中房子倒塌的老奶奶,
如今可好?

「西朗縣(Serang)有許多村落陷在水深兩、三公尺中,災民們大多遷移到小山丘或高速公路上,能不能請慈濟來提供食物?」二月八日下午兩點,慈濟人醫會醫師Dr. Safnelly接獲西朗縣Kragilan衛生所的求救電話。

連日豪雨不停,西朗縣已有四十六個鄉、五千一百二十四戶受災,這是印尼近二十年來受災最嚴重的一次。



印尼慈濟志工立即清點會所內的礦泉水、速食麵、餅乾、被子,並緊急向餐飲店購買一千零五十份飯包,下午四點半從雅加達出發。

平日從雅加達到西朗縣車程只需一個半小時,那天,我們卻走了五個小時。因途經當格朗縣(Tangerang)時,大雨使得高速公路限制通行,省道也癱瘓了,我們在車陣中苦候了三個鐘頭,終於來到收費站前,說明是要運送物資到災區,才特准進入高速公路。

眼見距離災區只剩一、兩公里,不料,滿載物資的卡車卻陷入泥濘之中。我們心急如焚,用了種種方法,車子卻愈陷愈深;後來,請附近永吉紙廠工程車來協助,才終於脫困。

八點抵達災區,晚上十一點發放結束後,感覺到迎面吹來的是使人無法站穩的狂風,打在身上的是使人感覺疼痛的大雨。這樣的天氣,災民們僅能在簡陋的帳棚下避風雨,坐在用紙箱子鋪著的地面上……不禁令人擔心:接下來的日子怎麼辦?



第二天上午,我們又購買了一千份飯包及礦泉水進入災區。一部分人在救災中心發放,一部分人搭乘印尼軍方提供的橡皮筏送進災區。

有些災民為了看守自己的家園,遲遲不肯離去。他們坐在高處,下半身則泡在水裏,一臉無神地望著天空;靠挖河沙維生的災民,因備有小木船,一家十幾口人及家當全搬上了船,將木船塞得滿滿的。

橡皮筏行進中,我們看見一位災民顫抖地站在高處的田埂,身上只穿著薄薄上衣,肚子餓的已無法站直;他身邊五、六位朋友走過來說,他們需要食物,並告知我們有一處小山丘聚集了更多災民。

在村長的帶領下,我們繼續乘坐橡皮筏來到小山丘。小山丘上的人潮一望無際,約三百人之多,且軍隊還陸續接村民和家中的雞、鴨、羊等家畜來此避難。我們帶來的飯包只剩七十多份,怎夠這麼多人食用?只好請大人們讓小孩先吃,下午再加送過來。

下午,又準備了一千一百多

份飯包出發。得知一清真寺的二樓,約有一百五十位災民待援……橡皮筏駛進清真寺前,須經過窄小的巷道,巷道旁的圍籬遭水沖襲,一根根的釘子全曝露在外,我們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前進,以免橡皮筏被戳破。

這時,有位年輕人突然從樓上往下跳,嚇得眾人驚聲尖叫。他不是要尋短,也不是要搗亂,他是來協助橡皮筏平安駛過巷道。他說:「橡皮筏破了,一百五十人一餐的溫飽,可能就隨飯包掉進水中,成為泡影!」



眼看著雨水再度高漲,需求的飯包也愈來愈多,志工們決定日夜趕工做飯包。

市場貨源供應不足,有人在

夜裏奔走了三、四個地方採購;賣米的志工晚上十一點接到通知,二話不說,即往煮食定點送……

原想炒飯能減少洗菜、切菜、炒菜等繁瑣工作,結果大量的飯需先用電風扇吹涼再炒,那一大鍋飯炒起來有如千斤重,男眾也紛紛捲起衣袖來幫忙,炒好了,熱騰騰地就馬上打包。

有人整晚只瞇兩、三個鐘頭休息片刻,有人得照顧二十四小時不停煮飯的鍋。志工們不能累倒,飯鍋可就不同了,持續太久高溫,它就罷工,只好壞了再修,修好了再煮。

有些村莊水仍淹到膝蓋,災民不能開伙,善心人士送來的米不能炊煮、速食麵只能乾吃,他們已兩天沒有吃到熱食,我們又緊急提供了八百五十份飯包。

進入救災中心,飢餓的村民已不再有秩序,人人手伸得長長地,嘴裏喊著:「我要、我要……」你擠我,我擠你,擠得小孩跌進水裏去。

飯包很快就發光了,看到沒領到的災民失望的眼神,我們的心情也跌到了谷底……

十日,水位漸漸下降,船反而不能進入,車子也因泥濘過深而難以前進,運送更形困難。



十一日水位續退。

在陽光的照射下,污穢的環境散發出一股惡臭的氣息,令人不敢用力呼吸。

連日來,大人、小孩泡在水中,已有災民感冒、患皮膚病,我們進入村落設醫療站,共義診了四百三十位災民。

水退去的地區,泥濘地有十公分或至膝蓋高,災民索性將所剩無幾的家當全搬到河堤上,尋找乾燥的地方暫作落腳處。床呢?就地取材,將竹子對削用繩子稍固定,就是一張現成的床。雖然沒有家中的床舒適,但他們已不用再受水患的驚慌,一家四口擠在這張小床上,可安穩地一睡到天明、到東方露出曙光。

望著遠處低地一窪水,村民利用它來洗菜、洗鍋、洗衣服……鴨子也來湊熱鬧。雨水這時也成了最好的飲用水來源,但老奶奶、老爺爺面對空蕩無存的屋子,卻找不到任何一器皿可來盛水。

慈濟供應熱食至十三日截止,這六天來共提供了一萬零九百六十三個飯包及餅乾、礦泉水、被子、衣服給災民。

緊急救援雖暫告一段落,心仍然掛念著--那用米袋拼拼湊湊成躲雨處的大大小小二十多人、在大風雨中房子倒塌的老奶奶,如今可好?

太多太多的掛念、太多太多的擔憂,也只能通通化為無盡的祝福。至二十一日發稿前,志工們仍天天進入災區,評估是否需提供後續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