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人的2、3事
◎陳秋山、黃秀花
《資深委員話當年》之四.拓荒篇
在許多資深委員的心目中,
上人是一位無可取代的精神導師,
是一位帶領他們走過百變紅塵、多事人間的大智慧者。
尤其,上人那淺顯易懂、直指人心的佛法詮釋,
更讓許多識字不多、原本生活懵懂的人,肯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走出終日煩惱的桎梏,進而將領受的愛與喜悅?
伸向那些曾經視而不見的比鄰暗角,
為需要的人燃一堆溫暖的火。
然而,究竟是如何的一種力量與感動,讓這些資深委員
無怨無求地伴隨證嚴上人,
走過那一段艱辛的「拓荒歲月」,至今不渝?
對已經髮蒼蒼、眼茫茫的歷史長跑者而言,
儘管生命中值得感激的回憶漸漸模糊,
娓娓道出的隻字片段,
仍帶著一分經歲月釀過的、沈靜淡雅的清香……
「實在想不透,出家有什麼好,為什麼非讓自己過這麼苦的生活不可?」
當年,因心疼上人刻苦勞作而清瘦的身形,常如此自問卻從不敢求教上人的靜節師姊,此刻,在窗外星光寂寥的夜晚,細說她的親身見證。
每次接近精舍,聽到上人和常住師父們操運機器做手套,
發出「淒洽、淒洽」的聲音時,
我的心底就有一分說不出的酸楚……
不接受供養,必須自力更生;要吃飯、繳貸款,必須耕種、做手工;要幫助窮人,更必須縮衣節食、積極趕工。對跟隨上人修行的弟子來說,生活不僅是一堆現實問題的串連,還需負起一分「眾生苦難兩肩挑」的使命。
有一天,從未有過耕作經驗的弟子們,興起了「我們來種田吧!」的念頭。而耕田必須有牛,沒錢買牛怎
麼辦?
自己來囉!上人的大弟子德慈師父,就曾經把自己當牛,套上犁具,頂著夏日炎陽,在一片石頭地上,使勁兒地耕起了田。
後來雖然由村長那裡借來了牛,可也花了好一段「被牛拖著耕田」的適應期,才摸清了牛脾氣,而得以駕馭無礙。
「上人很慈悲,只要十一點多接近正午,他就會叫我去把在外頭從事農耕的人都叫回來,怕大家受不了日正當中的酷熱。」靜節師姊緊接著說:「可是回來之後,大家並不是就此休息唷,而是要再接再厲幫忙做其他的手工藝!」這也是上人曾說的:「休息對我而言,就是換另一種工作方式。」
耕種不單是要忍受白日的汗流浹背,三更半夜還需要「巡田水」。因為上人對弟子的要求很高,每晚一定督促大家讀經,所以如果哪天需要「巡田水」,那天就有人整晚不能睡覺了,常常巡完田水已接近做早課的時間,而出家人的作息又不容一刻鬆懈,所以整日不能閤眼也得捱過去。
儘管付出的心力是如此虔誠,卻常遇收成欠佳的窘境。而靠耕作的收成與手工賺的錢,幾乎都繳了貸款。當時在精舍負責「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靜節師姊,常向持家的德慈師父要不到錢,只好到田野間採些野菜,大夥兒將就著果腹。
有一回,連續好幾天沒有油炒菜了,每天就吃著「刮兮兮」的野菜,可能蠻懷念「油滋滋」的味道,於是靜節師姊偕幾位師姊出錢合買了一小瓶油。這件事後來還害她被常住師父「念」了好久。被說得手足無措的靜節師姊忙說:「以後不敢、不敢了!」
說起上人教導弟子讀經識字的嚴謹,靜節師姊聳起肩膀、縮著脖子,又是一副敬畏的神色,她說:「因為沒錢買經書,上人就每天抄經文,晚上好為弟子上課。」
「有時,我會故意待在廚房裡找
事做,企圖蹺課,可是上人會跑來叫我:『靜節呀,你怎麼不來上課呢?』」上人不放鬆、嚴格的教育態度,讓靜節師姊常常提心吊膽,戰戰兢兢。
尤其當上人要問問題時,她更是緊張得「批批欻」(直打哆嗦),因為「答錯可是要罰站的!」靜節師姊認真的神情,彷彿昨日才剛被罰過似的。
年節有些信徒會專程拿些錢來精舍,希望供養法師。可是,上人會將這些錢悉數捐給功德會,準備為貧苦的人添衣食。
「有時候們的米缸都快見底了,油、鹽也快光了,可是只要艱苦(貧窮)人一來,即使功德會再沒有錢,上人也會不惜將身邊僅剩的物質都給他們。」靜節師姊說,有一段時間,精舍常有一些精神異常的人來要飯吃,上人也都會設法讓他們吃飽,決不趕他們走。
某日精舍發放,正在廚房幫忙的靜容師姊看見師姊們因忙於賑米,不慎將米粒掉落地面,便俯身一粒粒拾起,順手放進米缸中。
一回身,上人忽現前問道:「你剛才手上拿的是什麼?」「那是掉落地面的米粒,我撿起來放進米缸裡。」
上人慈祥地對她說:「你所拾起的每一粒米都是屬於照顧戶的,怎麼能放進精舍的米缸?慈濟人一定要做到『誠』與『正』,即使是幾粒米也不例外,救濟的歸救濟,公私要分明。」
這個令人感動的訓示,靜容師姊從此永銘在心,一生不敢或忘。
早期的個案訪視,無論山高水遠、
日曬雨淋,常常都由上人親率前往
民國六十五年隨上人環島複查照顧戶時,靜瑩師姊負責提醫藥箱。「每看完一件個案,回到遊覽車上,上人一定請大家針對個案的情形做一番討論。」她對於上人分秒必爭的積極態度印象深刻。
當車子到屏東楓港的時候,路的兩旁有許多賣烤小鳥和果子狸的攤販,上人想把這些眾生買來放生,但唯恐出家人出面購買販家不肯出售,於是就請司機把車子開遠一點,迴避一下。車上的師兄姊,在商議分組完畢後,分頭將目之所及的小鳥和果子狸,全部搜購一空。
接著,車子行到台東一處名為「壽卡」的地方;那兒地勢較高,很適合放生。
陸續將牠們放出去後,不知怎地,小鳥兒竟在遊覽車的上空盤旋了兩圈,果子狸跑了一半後也停下來回頭張望。上人就對牠們說:「要飛高一點、跑遠一點,愈深山愈好,不要再被人抓來囉!」
一向很有時間觀念的上人,總是會在約定時間前到達約定地點。他不僅如此自我要求,也希望座下弟子努力做到。
有一次瑞穗大火,住玉里的陳靜枝師姊當天就已前往勘災,並告知上
人。上人決定隔天親臨一趟災難現場。
隔天,上人在約定時間的前半個鐘頭抵達,靜枝師姊則準時到。一見面,上人就說:「花蓮離瑞穗比較近,玉里離瑞穗比較遠呵?」輕輕的一句話,讓靜枝師姊整個臉漲紅了。
上人是希望有災難,慈濟人就該打頭陣;雖未明說,但靜枝師姊已了然於心,她知道從此以後做任何事,一定得提前做準備,才不致有突發狀況時措手不及。
自稱年輕時候總是「行如颱風」、有些莽撞的靜枝師姊,有一回隨上人訪視個案途中,忽覺頭暈想吐,上人就將駕駛旁前座的位子讓給師姊。在下車交換位子時,上人扶著車門的手尚不及收回,而頭昏得有些迷糊的靜枝師姊,就將車門用力一關,不慎竟把上人的手夾得凹陷了進去。
大家一陣驚慌,靜枝師姊更是萬分惶恐內疚,但是,上人不發一語,既未發出唉痛聲,臉上也未顯一點痛苦的表情,對於肇事者--靜枝師姊,更未加責難。然而這一路,靜枝師姊的內心卻是有夠受的了,且至今記憶仍然鮮明。
很多人都說上人有輕功?
訪視個案常是不分天氣、不挑地域的,晴天雨天也得行,
山高路險也得走,而傳說就是這麼開始的……
有一回至山上看個案,剛下過雨,山路泥淖不堪,走過的人鞋底必定膠著爛泥,滯礙難行;雨雖停了,泥路兩旁垂晃的枝葉,仍不住地滴著水滴。
有人因擔心「小龍(蛇)」出沒,口中念念有詞,而每個人的褲管也都沾染了稀濁的爛泥,唯獨上人的鞋與褲管依然如初,很多人就此相信「上人有輕功喔!」然而上人的解釋卻是:「凡事多用心。出門看個案穿著簡便為要,你們就是愛漂亮,還有人穿高跟鞋呢!」
上人對弟子的生活習慣要求的很嚴格。有次一位師姊在車上吃東西,將果皮紙屑隨手往車外丟,因此遭到上人告誡:「垃圾要帶回去,隨意丟棄,外面沒有人清掃,會製造髒亂。」
有時走著走著,看見路旁栽種的小花可愛又美麗,心想摘一兩朵應該沒關係,可是上人又會立刻制止任意攀折花木的舉動。
有過這般經驗的靜施師姊說,雖然只是生活上的小細節,但上人都會要求弟子遵守,「上人當時對我們的教育,至今仍受益匪淺!」
早期靜思精舍每年都會舉辦「佛七」,
其間,從上人的觀機逗教中,
更可見其「嚴謹」及「慈藹」兼具的風範。
在進入慈濟前即已學佛多年的靜
曜師姊,原本自認對佛法涉獵頗深,因此有點「貢高我慢」;有次上人就藉著「打佛七」來調教她……
「上人連續三天叫我示範穿海青,對我而言,五戒、菩薩戒都受過了,這也不算什麼……」
「上人穿海青的動作、威儀都很細膩,但我認為學佛與穿衣服沒什麼關係,所以只大略看一下,並沒有很用心學。」
第一天, 當上人點名要靜曜師姊上臺示範,粗枝大葉的她怎麼也穿不好,惹得全場大眾忍不住笑了出聲。
「怎麼連穿衣服都不會呢?」上人很慈悲地請常住師父在休息時間教她,她仍舊沒有用心地學。
第二天,她想:「不會那麼倒楣又叫到我吧!」怎知上人用眼神掃視全場後,又示意她上台示範,結果又一樣窘態畢出,害得她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結束後,上人依然請常住師父教她,這回她不敢再不用心了,但又怕難為情,於是就蹲在角落練習。孰料,正當穿得起勁時,上人竟無聲無息地走到她面前,說道:「早用心不就好了!」
「上人如果拍拍你,隨後總是會再『膚膚』你。」靜曜師姊領悟到:「上人可能覺得我不是朽木,所以願意花時間來雕我,提醒我凡事要『多用心』。」
靜媓師姊也是因為打佛七的因緣,觸發她心靈的成長,而在慈濟菩薩道上精進不息。
她是民國七十五年那場佛七當中的一員,由於在七天內,從清晨四點上第一支香,到晚上九點最後一支香為止,全員幾乎整天盤坐、拜佛、繞佛,鮮少起身,當時大家因擔心儀態不佳,皆不敢往前的位置就坐。
「你們若不認為自己是朽木的話,就往前坐讓我來雕!」上人輕輕的這話,激勵她和幾位年輕的師姊紛紛往前挪。
隨後,上人談及佛陀《本生經》的一段故事--
有個村莊鬧旱災,佛陀不忍眾生受飢餓之苦,就幻化成一隻大鯨魚。但大鯨魚游到淺灘擱淺了,被正在海邊曬網的五個漁夫看到,他們興奮地趕緊跑回村莊敲鑼通告大家。
因正處飢荒時期,全村的人皆出動過來合力將魚拖上岸。這隻大鯨魚剛好足夠讓村民維持一段時間,而免於挨餓。
佛陀的悲願感動了天龍八部普降甘霖,讓村民得以開始耕種,等大鯨魚吃完後,剛好農作物也已收成了。
上人表示,後來佛陀成佛所度的五個比丘,就是當時在海邊曬網的這五名漁夫。他願效法大鯨魚與眾人結「血肉緣」。
上人又說:「我不是要你們來拜拜,吃個飯,添點香油錢就兩不相欠,這稱『浮萍緣』;我要和你們結的是『血肉緣』。」當場大家都為上人的這段話感動落淚。
▲特別企畫
台灣發展史中的慈濟足跡
◎陳玉芳、張舜燕
《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九六年》之一
一塊位在太平洋北迴歸線上的島嶼--台灣,
雖然只佔全球土地面積的萬分之三,
甚至在有些世界地圖中還找不到位置,
卻在近代地球村的經濟舞台上,
以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經濟奇蹟」享譽世界--
人民平均所得超過一萬美金,名列世界前二十五名的高排行。
台灣人民以勤勉的傳統精神,耕耘出世界經濟的一片天。
而近三十年來,贏得世界對台灣尊嚴的另一篇社會人文精神--
「慈濟經驗」,則被譽為台灣社會發展中最動人、溫馨的一章!
在慈濟世界邁向第三十年的歷史時刻,
讓我們以台灣經濟發展的脈絡為切入點,
以慈濟建醫院為分水嶺,一探慈濟發展與時代的關係。
【民國40~54年】
戰後,百廢待興,美援長達十五年
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台灣,經濟蕭條、物資奇缺、人民生活艱困。土地上有炮燼餘灰,人心上有戰爭烙下的傷痕,一切,百廢待興。
在當時,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援之一,是來自美國的援助,自民國四十年起至民國五十四年止,十五年間美國提供台灣約十五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民國五十年冬天,證嚴上人經過台東鹿野,輾轉來到花蓮普明寺修行。
次年,證嚴上人拜一代佛學高僧印順長老為師,印順師公上人叮嚀:「為佛教,為眾生!」此語成為上人日後創建慈濟世界的座右銘。
【民國55~67年】
美援停止次年,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
打從美援停止那天開始,象徵台灣已經準備「經濟起飛」的起點!五十四年至六十三年,是最令西方學者注目的台灣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國人傳統勤儉的美德,也落實於經濟環境改善後的家庭中,以民國六十一年的國人平均儲蓄率達百分之三十,居世界首位的記錄來觀察,當時台灣社會不僅大力進行經濟「開源」,更是家家推行「節流」。
台灣開始由農業進入工業社會,煤炭消失後電鍋出現,電視由黑白變彩色,交通工具從腳踏車換成摩托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然而,台灣經濟穩定成長的另一面,卻是頻遭外交挫折。民國六十一年退出聯合國、六十七年中美斷交……國際彌漫一股冷眼看孤島的氣氛,但島上的人民卻志氣高昂,心想,我們要靠自己!
「三十年前的台灣,國民所得只有兩百美元,人民生活困苦,家家沒有電話,幾十個人擠在一起看黑白電視;就在這時候慈濟致力於幫助窮人,幫助政府財力的不足,改善偏遠地方的貧窮問題。」經濟學教授高希均指出慈濟成立的時代意義。
慈濟誕生在一個經濟困頓的年代。民國五十五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花蓮成立,展開對台灣貧民的救濟工作。
當時普遍人民生活差,慈濟的募款工作相對艱難。需要生活救濟的人多,捐善款的人少;這時期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是名符其實的「克難」。證嚴上人與六位弟子靠著每日增產一隻嬰兒鞋,加上當地護持功德會的幾位婦人每天省下五毛菜錢,就這樣胼手胝足寫下了慈濟創基史;並成立後的第二個月展開濟貧工作--第一個慈濟照顧戶是從大陸來台尋夫未著而流落異鄉的林曾老太太。
功德會成立後的前十年是創業維艱時期,精舍常住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一邊籌措生活費用,一邊做濟貧工作,前前後後一共嘗試過包括織手套、爆米香、糊水泥袋、犁田種稻等二十一項工作;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不是野菜就是足足要吃一個月的五毛錢豆腐,早期生活的艱辛不在話下。
「犁地時如果碰到石頭,犁具就會跳起來,必須將牛與犁具往後拉才能重新前進。但是牛隻不容易後退,在大太陽下又要使勁全力拉犁,內煎外熱使人幾乎要休克,再想到如此辛苦仍還不了債,就忍不住蹲在地上哭。」第一代弟子德慈師父憶當時為了建蓋一所修行地(靜思精舍)向銀行貸款,一邊又要籌措濟貧經費而努
力工作償債的往事。
台灣早期教育尚未普及,參與慈濟的委員泰半是不識字、上了年紀的家庭主婦,加上當時知道慈濟的人不多,募款工作著實困難重重。
這些大半輩子未拿過筆寫字的老歐巴桑,為了募款常是一手拿著功德簿(勸募簿),一手握著筆桿,顫顫抖抖地畫下一隻羊(指楊家),或是一棵樹、一個大石頭(門前的標誌),來記錄路形與護持會員。
即便因難重重,功德會早期即確立了慈善志業發展的方向,與開展救濟形式;功德會第一年就救助了三十一人。
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台東卑南鄉大南村原住民部落大火;民國六十二年娜拉颱風造成重大傷亡……慈濟都發起全面賑災活動,並將救援物資親自送達災難現場,奠立了慈善大型賑災活動的運作模式。
【民國68~79年】
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慈濟從慈善發展到醫療、教育
跨入七0年代的台灣,經濟走向資訊工業,有「台灣矽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園區成立,中小企業生產的許多產品成為世界主要供應來源,台灣成為全球第十六大貿易國。
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因素,人民是最大的功臣;使早期農業社會,成功地邁向輕工業、重工業、科技資訊工業等不同時代的社會中堅份子,來自台灣教育背景不斷革新,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
由於產業與教育的相得益彰,所以台灣能比其他開發中國家,在更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吸收西方工業家二百年時間發展出的「工業化經驗」,在台澎金馬營造「世界經濟奇蹟」的榮耀!
然而,富庶、解嚴後的社會開始丕變,麥當勞速食文化進駐、自力救濟頻仍、本土意識抬頭(校園民歌、鄉土文學興起);繁榮的背後則是股市發燒、環境污染、社會多元價值混淆。
證嚴上人一開始的目標即放在救濟全台貧民,而非僅侷限在花蓮一隅。因此,他固定每個月行腳,親自帶頭到本島各地探視照顧戶,因而促成許多人漸漸加入慈濟行列。例如早在六十九年二月,慈濟即在澎湖外島展開第一次冬令發放。
濟貧工作,從花蓮到全省
在慈濟會務發展歷程中,台灣本島交通佔重要角色。證嚴上人行腳外,平日端靠慈濟委員帶人帶車至花蓮靜思精舍參訪,以增加護持會眾以及維繫委員向心力。
早期東西交通不便,直到民國六十九年北迴鐵路通車打通東西交通命脈才改善。接著南迴鐵路通車、以及航空發達之後,參訪精舍人潮不斷增多,慈濟會員人數呈大幅成長。
而後無論台灣最南端的屏東、離花最遠的高雄,甚至離島的金門、琉
球等地都能夠在便捷的交通網絡中互通;人員漸漸組織起來,促使慈濟成為全國性慈善團體。
慈濟在訪貧過程中,常發現照顧戶多為「因病而貧」,加上當時東部醫療資源貧乏,人民無法獲得健全的醫療照顧。
有鑑於此,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十日,「慈濟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成立,集合幾位當地醫師每週舉辦兩次義診,針對貧戶給予基本診療。義診工作長達十五年。
正因為義診所的設施與功能有限,加上證嚴上人得知一位山地難產婦人因繳不出保證金而遭拒於一家醫院前,生命不知是生是死,讓證嚴上人心生一念:「蓋一家醫院吧!」
籌建醫院,促使會務發展
從民國六十八年起,慈濟開始籌建醫院,透過勸募過程,不僅拓展了慈濟會務,也奠下成為全國性慈善機構的基石。
從僅有三千萬到募集三億元建院基本基金,慈濟醫院在寸土寸金的台灣島上前後尋覓了七塊土地、破土兩次後,台灣百姓自己募款自己蓋的醫院開門了。
慈濟醫院不僅帶動全國醫院不收
保證金制度風氣,從此俗稱「後山」的老百姓不必老遠奔走至台北就醫,大大保障了花東人民的生命安全。
此外,慈濟醫院每天都有來自全省各地的人擔任志工。在醫院各角落幫忙跑病歷、推病床、安慰病人與家屬。針對出院病人,慈院並利用充沛的志工資源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居家關懷」與義診。慈院漸漸建立「醫病人」而非「醫病」,強調以生命關懷為出發點的特色。
關懷生命,培育醫護專才
在慈濟世界裡,人才的培育佔著承接慈濟志業的關鍵角色。
民國七十七年,慈濟踏入辦教育行列。為解決東部護理人力荒,以及照顧東部原住民少女就學就業,七十八年九月十七日,東部第一所護理專校---慈濟護專創校。接著,可謂台灣最後一所醫學院的慈濟醫學院,也在八十三年十月正式開學。
「培育良醫」與宛若救苦觀世音的護理人員,一直是證嚴上人的心願,期待透過慈濟特殊的人文教育,培養出一代代術德兼備的醫師,進而得以到台灣任何一個偏遠的角落,為人群服務。
結合移民,推展海外志業
順應世界經濟交流的趨勢,印有MADE IN TAIWAN(台灣製)商標的產品,正在世各國的商品架上廣為流通。中華民國人民的足跡,踏上世界五大洲的土地,與較早期移民潮的海外中國人,一起履行「四海之內皆有中國人」的精神。
歷經無數經濟危機與外交挫折的考驗,台灣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小島,並不是一個人人所嚮往、最適合人居的地方。一波波的移民潮似乎代表著對寶島的失去信心。
慈濟結合了這一群群台灣移民,在世界各地從事慈善助人工作。
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美國分會靜思堂成立,從此展開慈濟海外志業。短短幾年間,這一群群台灣移民在當地展開賑災、救濟工作。
這樣的付出對於中國人的形象有莫大助益。
在九四年美國洛杉磯黑人暴動事件中,曾有一位從高雄前往美國定居的慈濟委員,在街上遭一群黑人攔截並被問及從那裡來的,她慌亂地說:「我是中國人,從台灣來的中國人。」不意,他們臉上的表情隨即變得柔和,並指引她到安全的地方。只因平日當地華人定期對黑人流浪漢發放食物,對黑人貧窮家庭提供醫療與生活幫助,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民國八十年~】
從物質追求到精神提升,以「愛」回饋社會、世界
台灣的經濟工業,發展為「科技導向」的資訊社會,由高居世界一、
二的外匯存底的經濟實力,創造出中國歷史數千年來,空前的物質富裕時代。中華民國建立了世界所稱譽的「台灣經濟奇蹟」。
民國八十一年,國民平均生產毛額突破美金一萬元的歷史關卡。「台灣錢淹腳目」的形容出現在世界各大傳播媒體中。
民國八十三年,台灣的電腦資訊產品產值達到一百一十五億美元,高居全球第四大,有七項資訊業產品產量高居世界第一位。台灣邁入了以高科技生產的現代化資訊時代。
許多因經濟奇蹟而致富的台灣人,試圖以物慾填滿空虛的心靈。
在商業中心的黃金地段上,世界知名的商品展示在琳瑯滿目的櫥窗內;許多因金錢遊戲帶來的房地產、股市狂飆,大家樂、六合彩的賭風盛行……台灣被外國媒體冠上「貪婪之島」的稱號。
近幾年來,台灣「經濟奇蹟」的光環逐漸褪色,取而代之是必須面臨文化乖離、價值觀模糊……等種種衝擊;在脫序的社會中,人們經歷了物質的滿足,漸漸希望追求心靈層面的依歸,亟待心靈救贖……。
台灣社會需要清流的滋潤--用生命,耕耘台灣土地;以真心,互愛二千萬的骨肉手足。
跨進民國八十年,台灣以「人」為關懷點出發的全國性民間社會團體,已達到八百個組織的規模。
在這個人人渴求思想來安定心靈,需要文化清流來澄靜的時際裡,藉著單純的「尊重生命」訴求,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慈濟這一群默默無名的慈善團體漸受矚目。
人心導向光明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慈濟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辦「預約人間淨土」活動,掀起了社會一陣公益活動風潮。
慈濟成為動員力、組織力極強的慈善團體。例如,為推動台灣骨髓庫,光是民國八十四年一年中,捐髓驗血活動即舉辦了近四千場,動員萬人支援;而骨髓庫在成立短短兩年內即擁有十一萬名志願捐髓人,成為全世界第三大骨髓庫。
在場場活動背後,慈濟想說的卻是精神層次的話--即是證嚴上人闡釋的「淨化人心」。因此,慈濟成立各種外圍團體--教聯會結合各級老師,探討靜思語教學;榮董聯誼會與慈友會結合企業家與其夫人的力量,推動「回饋社會觀」;上人要求全由男眾組成的慈誠隊員遵守包括不抽菸、不飲酒、不邪淫等十戒律,以及做個「賢夫良父」,從愛顧自己的家庭做起。
慈濟的蓬勃發展,與一九八0年代末期台灣的經濟高度發達時期有相當的關連,慈濟燃起人們心中隱藏的感恩與回報之心。以會員人次的增長情形來看,七十六年會員突破十萬人,七十九年底突破一百萬人;四年間會員人次增加十倍;跨入民國八十年
的慈濟,會員由三百萬跳到四百萬人次。慈濟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團體。
慈濟人包括大學生、小朋友,包括企業大亨或是販夫走卒:期待透過組合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的人,一起關懷所生所長的社會,將人心導向一個良善光明境界。
環保建立惜福觀
四十年前的台灣人民,沒有先天
豐富資源礦產的優勢、沒有成熟的工商發展傳承下來。上一代的勤奮祖先,有的是夜以繼日的勞動生產,用血汗勞力,換來這一代的物質豐裕與生活品質。然從「無到有」的過程,無意間造成周遭環境。生態資源的破壞。
從農業過渡到工業社會,隨之產生的廢棄污水、伐木造紙、地層下限,台灣為工業發展付出了慘痛代價。
根據台大城鄉所在民國八十一年的研究分析指出,台灣地區垃圾每年成長率為百分之五,平均每人一日製造的垃圾量為零點九六公斤,其中紙類佔最高比例為百分之二十。換算起來每人每年約用掉一百八十多公斤的紙,意即需砍伐三棵多二十年至四十年樹齡的原木大樹。
有鑒於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嚴重,證嚴上人在民國七十九年八月的一場演講中呼籲全省動員做資源回收,將「垃圾變黃金」!
環保工作從個人開展到社區,台中黎明社區、台北雙和地區與板橋建國里紛紛跟進,動員社區民眾參與。此時資源回收不限於紙類,而拓展至垃圾分類,回收包括鋁鐵罐、塑膠瓶、寶特瓶等類。
環保走入生活中,慈濟人人手一個環保袋、環保杯,便當盒取代塑膠袋、紙杯與保麗龍盒,傳遞一種「惜福」觀。加上淨山、淨灘、掃街活動相繼出現,藉著社區全家人扶老攜幼參與,從珍惜大自然、關心周遭的環境做起,將環保意識徹底落實。
用愛塑造台灣國際新形象
當台灣正思索著如何以豐厚的經濟資本走上國際政治舞台時,慈濟則以「國際救援組織」的形式,走入國際社會。
早在民國八十年向中國大陸華東水患災民伸出援手之前,證嚴上人即曾將得麥格塞塞獎的一半獎金,捐給當時飽受水災之苦的孟加拉災民,慈濟慈善工作從此由台灣本島向世界延伸。後來,在遭水患的尼泊爾、鬧乾旱的柬埔寨、殘存中國人的泰北,都有慈濟賑災與工作團的足跡。
慈濟更在九三年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簡稱M.D.M.)簽約合作,將足跡踏進非洲內陸與世界戰亂國家。
如今,在世界各地,北至阿拉斯加南到南非,都有慈濟人在當地發起各種慈善活動。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南非外長夫人恩壽女士(Mrs. MZO)偕同夫婿來台訪問期間,特別要求參觀慈濟,她並親口對證嚴上人說,對於當地慈濟人不斷救濟黑人貧民之舉,心中無限感激。大陸作家劉賓雁來台訪問後
說:「台灣的外匯存底很多,但台灣的良心存底在慈濟。」
一九九一年,證嚴上人獲頒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主辦單位指出,證嚴法師「喚醒了台灣現代社會對古代佛教教義所蘊含的同情與施捨心的再認識」。
此外,美國國會頒贈「對人類具貢獻終身成就獎」、香港中文大學贈獎譽博士學位、美國德州州政府頒給「聖安東尼榮譽市長證」……。
當世界各國不斷呼喊建立國際觀,強調人道精神之際,慈濟以「尊重生命」的理念走入國際,塑立台灣中國人的愛心新形象。
【未來】
打造「信心」,營建慈濟地球村
五十年來,台灣從一蕞爾小島搖身變成在國際經貿中佔有一席之地,被世人譽為經濟奇蹟。
「信心」二字,是未來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突破的基本條件。從海外科技人才「反向移民」為例做說明。早期自台灣赴美國求學的留學生命到學位之後,趨於在美國就業成家,這般「楚材晉用」的文化相當普遍。
近年來,由於亞洲國家的經濟起飛,就業市場的空間擴大,自美學成歸國的高科技人才,不僅將高學歷的知識帶台灣,更引進層面寬廣的理念與價值觀,投入經營台灣的理念。
經濟部在未來邁入公元二千年、已開發國家之林的經濟藍圖中,設定了國民生產毛額達四千四百億美元、每人平均國民所得突破二萬美元,台澎金馬建設為西太平洋地區交通轉運中心、金融中心與科技重鎮的地位。
雖然這只是紙上規畫的藍圖,卻象徵著未來台灣經濟面追求的標的。
三十年來,克難功德會從第一年只救濟十三戶貧戶,至今能長期照顧全省近四千戶照顧戶,慈濟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助人組織,轉變為台灣規模最大的本土慈善團體。
如今,慈濟擁有會員人數超過四百萬名,亦即台灣省每五個人當中,便有一位是「慈濟人」,三十年來累積濟貧基金達十七億元,總計濟助貧病急難者已逾一百二十三萬人次;擁有數千名由社會各階層人士擔任的義工。這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同樣是由這群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人所努力而來的,因此慈濟成為李登輝總統口中「台灣經驗中最動人的篇章!」
未來,慈濟有形的建設包括慈濟醫院大林分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籌設;教育的終極目標則是設立慈濟綜合大學,以期永續培養具慈濟人文素養的人才;無形的建設方面,則以「淨化人心」為標的。
透過慈濟不變的步伐--四大志業六大腳印(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損贈),透過台灣人民的攜手打拚,期待--
淨土就在台灣。
【參考資料】
‧黃昭堂《台灣爆發力的秘密》.前衛出版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濟四十年》《台灣經濟再定位》.天下叢書
‧宋光宇編《台灣經驗--歷史經濟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東大出版
‧《認識台灣.一起走過從前》.天下叢書
‧祝萍主編《社會重建》.時報叢書
‧隱仕著《消費狂潮與台灣危機》.獨家出版社
重大紀事對照表
┌---┬------------┬-------------┬-----------------┬-----------┐
│年份 │國際重大紀事 │台灣重大紀事 │慈濟重要紀事 │台灣經濟指標 │
├---┼------------┼-------------┼-----------------┼-----------┤
│55~60│.54年世界經濟強國為美、│.54年長達十五年的美援停止│.55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 │.54年外匯存底二億四千│
│ │蘇聯、日本、西德 │;期間美國提供約十五億元的│.55年5月展開濟貧工作 │五百萬美元 │
│ │.58年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經濟援助 │.56年7月發行《慈濟月刊》 │.55年每人平均生產毛額│
│ │太空船,人類首度成功登陸│.56年台北改制為院轄市 │.56年12月首次為照顧戶興建房屋落成│二百三十六美元 │
│ │月球 │.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58年在普明寺辦理首次冬令發放 │.57年製造業產值比例首│
│ │.6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58年政府來台後,首次舉行│.58年3月台東卑南大南村部落大火, │度超越農業(24%:22%│
│ │.60年起世界連續三年旱災│增補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次發起大陸賑災 │) │
│ │,國際缺糧嚴重 │.59年發起國民儲蓄運動 │ │.對外貿易三十九億美元│
│ │ │.60年南北高速公路開工;同│ │,為世界第29大貿易國 │
│ │ │年國人識字率居亞洲第二位 │ │ │
├---┼------------┼-------------┼-----------------┼-----------┤
│61~70│.63年發生第一次世界石油│.61年人口數超過一千五百萬│.61年9月「慈濟附設貧民施義診所」 │.61年國人平均儲蓄率達│
│ │危機;69年第二次世界石油│.63年推動「十大建設」;66│花蓮市成立;62年7月首次到台東義診 │30%,居世界第一;每人│
│ │危機 │年推動「十二項建設」 │此後經常舉辦 │平均生產毛額提升至五百│
│ │.68年 OEDC將台灣、南韓 │.67年蔣經國就任第六屆總統│.65年12月首次或省政府表揚全省寺廟│一十九美元 │
│ │香港、新加坡列入世界新興│.68年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興辦公益慈善事業第一名;此後經常獲│.67年出口成長率居世界│
│ │工業國家;同年美國國會通│.69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政│獎 │第一,達百分之三十五點│
│ │過「台灣關係法」 │府全面推動能源、材料、資訊│.69年1月「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 │七 │
│ │.69年蘇聯侵犯阿富汗;同│、自動化四項重點科技 │基金會」立案 │.70年對外貿易突破四百│
│ │年兩伊戰爭爆發 │.70年文盲比例首次下降至10│.69年2月會務拓展至離島澎湖,展開 │億美元,成為世界第19大│
│ │ │%以下 │次冬令發放 │貿易國 │
├---┼------------┼-------------┼-----------------┼-----------┤
│71~80│.71年美與中共共同發表「│.73年立法院通過「勞基法」│.74年11月「慈濟世界」廣播節目開播│.71年每人平均生產毛額│
│ │八一七公報」 │;同年中小學就讀率達99%,│.75年8月慈濟醫院落成啟用;台北「 │達二千五百九十七美元 │
│ │.世界經濟策略趨向「保護│高中升大學就學率82% │濟文化志業中心」成立 │.76年外匯存底超過七百│
│ │政策」的時代開始 │.74年國人平均壽命七十三歲│.78年9月慈濟護專創校開學 │五十億美元,同年每人平│
│ │.75年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負│.76年中華民國宣佈解除戒嚴│.78年10月,李登輝總統頒贈證嚴上人│均生產毛額五千二百五十│
│ │債國 │,並且開放黨禁、報禁 │慈悲濟世匾額 │七美元(美金、台幣兌換│
│ │.76年世界人口突破五十億│.78年總人口數突破二千萬 │.78年12月慈濟美國靜思堂成立,開展│率28.55:1) │
│ │;79年中國大陸人口逾十一│.79年李登輝就任第八任總統│海外志業 │.79年台灣股市狂飆至指│
│ │億 │.80年台灣海基會訪北京;北│.80年1月與新聞局、勞委會合辦的「 │數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二點│
│ │.78年北京天安門事件 │京成立海協會 │福人生系列講座」首場開講 │,創歷史新高點 │
│ │.80年6月大陸華東地區發 │ │.80年4月首次舉辦對外大型公益活動 │ │
│ │百年大洪澇,十九省受災 │ │-「預約人間淨土」 │ │
│ │ │ │.80年7月發起大陸賑災全省勸募活動 │ │
│ │ │ │.80年8月,證嚴上人獲菲律賓「麥格 │ │
│ │ │ │塞獎」 │ │
└---┴------------┴-------------┴-----------------┴-----------┘
┌---┬------------┬-------------┬-----------------┬-----------┐
│ │.80年及82年前後發生兩次│.81年南迴鐵路公車,完成環│.81年3月舉辦「環保綠化」活動,推 │.81年每人平均生產毛額│
│81~85│波斯灣戰爭 │島鐵路網的規畫 │資源回收 │突破美金一萬元;同年年│
│ │.81年美國布希總統軍售台│.82年4月兩岸辜汪會談在新 │.82年1月與世界醫師聯盟簽署合作計 │底立委選舉,股市指數下│
│ │一百五十架F-16戰鬥機 │坡舉行 │,提供衣索匹亞三年醫療援助。此後雙│滑至三千六百五十七點八│
│ │.83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83年宋楚瑜當選首屆民選省│方又有盧安達、車臣合作計畫 │二 │
│ │84年日本兵庫縣南部發生大│長;陳水扁、吳敦義當選台北│.82年9月成立台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81年外匯存底超過美金│
│ │地震 │、高雄首屆民選市長 │.83年8月位台灣風災發起「關懷鄉親 │一千億,居世界第一 │
│ │.英國霸菱銀行事件,引起│.84年李登輝發表「李六點」│獻出愛心」募款活動 │.83年電腦資訊產品生產│
│ │世界金融危機 │回應江澤民先前之「江八點」│.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 │量達一百一十五億美元,│
│ │.85年3月中共展開三波的 │;同年李登輝總統赴美國康乃│.84年12月「慈濟世界」電視節目開播│僅次於美、日、德,居世│
│ │事演習,世界媒體大幅報導│爾大學演說 │;同年,證嚴上人獲行政院文化獎 │界第四位。其中包括監視│
│ │台海情勢 │.85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85年1月慈濟訊息上全球網際網路( │器等七項資訊產品,產量│
│ │ │統。同年三月二十八日捷運木│W.W.W.) │居世界第一 │
│ │ │柵線通車 │.85年2月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獲團體醫 │.85年4月外匯存底居世 │
│ │ │ │奉獻獎 │第三 │
│ │ │ │.85年5月慈濟成立三十週年,證嚴上 │ │
│ │ │ │獲頒內政一等獎章與華光一等獎章 │ │
└---┴------------┴-------------┴-----------------┴-----------┘
註:年份以民國計
- May 19 Tue 2009 00:40
1996年05月 354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