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娑婆法音

理性與感性--訪視工作現況

◎文/何貞青

之一‧話別

冬日的屏東難得見陰霾,今日卻陣陣與絲,是沾染了離意麼?

是不是漏掉我了?

「阿婆,我們這回來跟妳告別,下次就換別組人來看妳了。」

「啥米?那不是要讓我想念死了嘛!別換好嘸?」

「放心啦!下一組的人也都很好,會常來看妳的。」

平日,許美蓮、許美雪、許美杏三姊妹及鄭美人,加上駕車的蔡昌儒(許美雪之子),總是五人一組前往探視個案。因為成員固定,和案家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照顧戶之間逕稱「四位師姊、一位師兄」,就知道是誰了。

「人相處久了都會有感情的,我們每月探訪案家,只要遲了幾天,他們就會念,上次有位彭姓案主還特地跑去找另一位案主,詢問慈濟人來過沒,深怕我們漏掉了,沒去看他!」美蓮說。

如此深厚的情誼,臨別的不捨可想而知,「雖然捨不得,但也不擔心,相信下一組人會同樣做好訪視工作。都是慈濟人嘛,一樣的!」只是,言語間仍透著幾分離情別意。

師兄姊什麼時候來?

迎著雨絲來到下一戶,四十多歲的陳姓中年男子,多年前因意外傷了腳,如今已無法外出工作,只能在家做做手工、賺些家用。聽說這家人好喜歡師兄姊來訪,不知會以何種心情話別?

「要換新的人來喔?跟你們處得很好,怎麼就要走了呢?」

「沒關係啦!這樣可以多認識人,也不錯呀!」

「說的也是。像你們,總是跟那麼多人結好緣。」

是個開朗樂觀的人呢!由於早與妻子離異,他父兼母職帶大一雙兒女;這一家大小雖總盼著師兄姊來訪,但孩子卻正值害羞的年紀,慈濟人一來,他們卻又跑去躲。

不過,那讀高中的女兒知道父親愛跟師兄姊談天,每當父親腳痛、愁眉不展時,就會故意提起慈濟人逗爸爸開心:「你的師兄姊怎麼還沒來看你?什麼時候來呀?……」

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常是談天的話

題,說著說著,陳先生突然瞅了昌儒一眼,「嘿!你們這位師兄,人才真是好,體格擱真讚喔!」又讚又歎地,令大夥兒一怔,怎地沒來由冒出這一句?

「多謝你這麼賞識這個孩子,過獎了啦!」美雪隨即謙遜一番。

「我講實在的,前幾天叫讀國中的兒子多吃點飯,他竟然說:『爸爸,吃太多會變胖,就不能像慈濟那個叔叔一樣了!』你們這些師兄每個都很莊嚴,我兒子羨慕得想學呢!」

「啊!這是因為穿上慈誠制服的關係啦!」昌儒恍然大悟,不禁將腰桿挺得更直,還順勢理了理衣服,眉宇間泛著欣喜驕傲,果真莊嚴不已。

「好啦!好啦!以後就讓你兒子來當我們慈誠隊吧!」大夥兒不禁起哄,案主也露出笑呵呵的神情,彷彿看到兒子以後英姿煥發的樣子了。

「就這麼約定嘍!」在換組前的最後一次探訪,共同許下這分期待與心願。

離別雖總是傷感,相交甚深的故人更是依依,但未來會有更多人,以同樣的關懷心情,一起守護這共同的約定。

之二‧殊途同歸

在長期的互動中,訪視員與個案之間既需建立密切的關係,又

要保持客觀的態度,理性與感性的拿捏,在在考驗著訪視員。

目前慈濟在訪視工作的運作方式有兩種:北部地區採固定委員負責固定個案,其餘地區(中、南、東部)訪視員則每兩年輪調一次。

一般而言,個案輔導者不應經常更換是訪視工作的基本原則。慈濟採行兩種不同的方式,主要是配合各區委員的發展、個案狀況,同時也考慮到地域性質的差異。

輪組關懷
避免與個案產生情感依賴

慈濟的訪視員多為義工性質,在專業訓練及專職化上仍有加強的空間,因此輪組關懷主要是考量到客觀性的問題,避免訪視員情感太過投入,而無法釐清問題,或與個案間產生情感依賴,造成遲遲難以結案的情況。

輪組關懷期限訂為兩年,乃考慮到一年的時間恐怕無法深入個案內心世界,兩年在關係的建立與結束上則較適當;而且如果訪視員作法正確、態度積極,這段期間應足夠顯現輔導成效。

目前慈濟正積極推展社區志工的理念,訪視工作也於今年七月起,朝固定關懷社區個案進行,但在施行上確有其困難處。以中區為例,委員人數最多的地區是台中市,但個案卻絕大部分分布在雲林、彰化及台中縣,當地訪視員無法負荷,仍須靠中市委員支援、輪調。

同樣情形也發生在東部及南部,所以輪組關懷是目前較適合這些地區採行的方式,未來將依個案性質及委員成長狀況再做調整。

不過,輔導的最終目標在使案家能自立,輔導過程中難免產生瓶頸,此時換組或許是一種轉機,他人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但抽離決非最佳解決辦法,假如換了另一組訪視員,而問題仍然存在,個案不僅容易產生挫折感,也會造成不良的輔導關係,唯有嘗試突破才是根本之道。

北區現況
訪視工作逐步落實鄰里

大台北為全省首善之區,在社會資源網絡密集發達、觀念宣導快速流通等因素下,訪視工作的推動也有別於其他區域。

目前,北區訪視組成員約三百多人,個案數近一千件(包括新案及居家關懷個案),兩者在地域分布上較平均,沒有大幅跨界支援的問題,因此有較佳的條件採取固定組員負責固定範圍;在以個案需求為優先考量的原則下,不輪組關懷有其必要性,藉此與案家建立密切關係,有利於發展較佳的互動模式。

另一方面,因為北區社會資源密集,個案數多且性質複雜,訪視員在輔導過程中常需與外界相關單位聯繫、相互轉介,在接觸面廣、互動頻繁下,有助於經驗累積;加以訪視課程的訓練完整、對專業理念接受度高,因此大部分訪視員都可以掌握與個案之間的關係,情感羈絆、影響評估客觀性的情形也較能突破。

因應社區志工的理念,訪視工作也將逐步落實在鄰里,對北區而言不只更確立原先的方針,對個案的關懷深度與時間也相對增加。

未來方向
配合社會脈動隨時調整

目前全省訪視運作方式雖不盡相同,出發點都在為案家服務,日後將更著重個案需求的評估,配合社會轉型、區域發展等脈動,隨時調整訪視腳步,落實更適切的社會服務工作。




▲人間情懷

小器

◎文/卜靈均

有一次到台中,聽說那兒的月餅名聞遐邇,所以下車就隨意買了兩盒。剛進車坐好,忽然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八、九歲小女孩,靠在車窗外伸手向我討餅。

她長得眉清目秀,神態一派可愛天真,只不過體質單薄、瘦骨嶙峋,顯得分外可憐。

我一面想不知是誰家小孩流浪至此,一面很自然地在剛揭開蓋的盒裡,拿出幾個小圓餅給她。孩子接了月餅,喜出望外,眉開眼笑地朝我點點頭,把餅用紙包起來,轉身就離開了,而我的車也向著回家的路前進。

我舒服的坐好,要開始欣賞盒中的幾個餅,可是不知為了什麼,腦中和心裡不再是月餅的誘惑,而是那襤褸的可憐孩子所留下深刻的影子。

她的小臉閃著天真、善良和美好,她的眼睛露出驚喜、快樂和感謝,她到底是誰家子女?從哪兒來的?她為什麼要到了月餅,根本不吃就包起來轉身離去?

在我把小月餅放在孩子坦誠乞求的手裡時,我感覺到她的欣喜,和她發自內心的感謝,以及那毫不虛飾的要求與滿足,表情可愛又誠懇。於是,我聯想到這孩子一定是個孝女,而她也一定是急著把這些個小餅帶回家,去侍奉在床上的母親。

當時,我為什麼沒有把一盒月餅都給她?是沒有勇氣,還是捨不得?照理說,我可以很輕鬆的再多買好幾盒餅,就算把兩盒都給那孩子,也是應該的,然而,我只拿出了幾個……

對這無法挽救的事實,除了遺憾,只有自責,我聽見理智在叫:「你怎麼如此小器!」




▲人生講座

創業路上停看聽

◎曹興誠、何國慶主講/張舜燕整理

《生涯規畫系列--創業規畫》

創業必須仰賴天時、地利、人和,
創業者更須具備「老鷹」特質--
飛得高、看得遠、能準確掌握目標物

創業前須三思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近年來,台灣地區雇主人數的成長率持續攀升,在創業人口的性別、年齡上,也展現出更大幅度的彈性。這群追求「興趣與事業並進,理想與行動同步」的創業家,也企圖在變化多端的商場競爭中,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不過,「創業」果真是成功最迅速的道路嗎?「當上老闆」即是職場生涯的終極目標嗎?

聯華電子公司董事長曹興誠,認識一位在美國加州執業的律師朋友,專門提供新公司的登記服務,以實際案例數字看來,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新公司,經歷三年的市場競爭後,便黯然消失了。

這位律師也表示,雖然有約百分之五的新公司生存下來,但「生存」並不等於「成功」,往後仍須面對商場競爭的壓力。

「許多人在創業條件不充分下,便急於在商場中搶佔一席之地,最後難免遭遇被淘汰的命運。」曹興誠說:「假使一個人因在工作上不願單方面聽從別人的指示,就貿然興起『自己當老闆』的念頭,這樣的創業動機,所承擔的風險非常高。」

基本上,如果員工都獲得良好的照顧,也享受到分工後的利益與資源,相信多數員工不至於一心想獨闖天下。

相反地,如果資方認為經營所得全屬資方,非全體員工的奮鬥,會因而助長了創業人口。

體制內創業vs個人創業

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曾經說過,在一個成熟、健全的經濟環境中,多數人會選擇在大型機構或企業中擔任專職,與工作伙伴分工合作;只有少數人會考慮創業。

曹興誠說,一個均衡的經營體系,首先須落實「平等分配」的觀念。如此,個人不須藉微薄的財力與人力去冒險,留在體制內將能創造出更大規模、或成功率更高的工作績效。

創業須仰賴天時、地利、人和,創業者更須具備「老鷹」特質--飛得高、看得遠、能準確掌握目標物。

「如果一個人發掘了新市場的投資機會、新穎的工作方法,或是新產品的新應用等『新創見』,就值得去實踐。」曹興誠分析:「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嘗試個人創業,有些人應將目標設定在體制內創業。」

集合眾人之力,不僅降低風險,也彷彿在面前加了一把長梯子,讓人登高之後,看得更遠。

「如果員工表現優秀,或到達一定年資,我們就會邀請他融入體制裡。當然,共享決策的同時,也必須分攤營業的風險。」曹興誠強調。

成功後的經營與管理

創業之前,必須審慎評估,考量自己從事的行業適合創業嗎?自己的專業是什麼?擁有的機會點在哪裡?

「如果評估之後的答案是肯定的,也正好吻合創業時機,就值得一試了!」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台北小城建設公司董事長何國慶提到,創業成功的個案,都有一項共同點--在行業中累積相當的經歷之後,才開始嘗試自行創業。他自己的經歷也是如此。

「我知道自己沒有雄厚的背景,所以必須一步一步穩紮穩打,也許走得比較慢,至少在過程中能打下基礎。」何國慶說:「創業之初,選擇合夥人也是關鍵。」他以個人經驗表示,許多在學校結交的好同學,或是入社會認識的好朋友,並不一定是事業伙伴的第一人選。

再者,創業的過程也有高低潮的起伏,嘗到勝利的滋味時,容易產生「天下事,就是這樣輕而易舉」的誤解,而不再珍惜周遭資源,甚至以為「自我能力」很強,什麼事情都可以順利解決,因此遺漏了許多成長的契機。所以,事業成功之後的「珍惜」與「經營」,更不容忽視。

追求永續經營的目標

「成功,必須付出『學習成本』。」何國慶強調,專業能力並不是光靠一張學歷證明,而是在這個領域中實際學習的經驗;此外,創業者投入的程度、隨時間所累積的人際關係等,都直接影響創業之路是否順利。

談及商場的經營學,開宗明義第一章即是「如何賺錢」。

「不可否認的,在加入慈濟之前,我的創業目標也是為了賺錢。」何國慶坦言:「現在的我,同時會考量這筆錢是否賺得心安理得?」

「創業也許可以成功一時,如果不擅經營,很快就會被商場淘汰。證嚴法師所強調的『誠、正、信、實』,其實就是在幫助一個企業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

「師父也說,『人不能小看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一個人找到了適當的著力點,就可以發揮自己的生命潛能。」何國慶毅然扛下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的重責,不僅實踐為社會貢獻己力的誓願,也從中肯定了自我的生命價值。

(內容取材自「慈濟世界」電視節目「幸福人生講座--生涯規畫系列」)





▲家庭禪

孩子的零用錢

◎文/盧蘇偉

除非孩子將零用錢用在傷人害己上,
否則應該讓他自由決定錢的用途。

有對夫婦問我:「孩子每個月的零用錢,沒三天就全花光了,然後又利用各種機會向親友要錢,令我們十分困擾!不知該如何協助孩子才好?」

我希望他們能具體陳述對孩子用錢的期望,他們說:「就算不懂得儲蓄,致少也要會支配錢,買些有益的物品,不要一拿到就花光。」

存錢與學習用錢孰重要?

我想這對父母的困擾是:

一,捨不得孩子把父母辛苦賺來的錢隨便花掉。

二,希望孩子懂得支配金錢,能把五百元平均用在每一週。

三,希望孩子不要花錢買一些無益的玩具。

我把問題拋回給這對父母,希望他們先想一想下列問題:

一,孩子對父母給的零用錢,是否有「自由支配」的權力?

二,懂得「存錢」和「學習用錢」,那個比較重要?

三,孩子的價值觀和看法要和父母一樣,才算是個好孩子嗎?

從零用錢的支配學理財

給零用錢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學習如何支配自己的資源,不論孩子是有遠見、有野心地存錢做大事(買貴重的東西),或是經不起誘惑買下眼前的需要,這和孩子的人格特質有關,也各有利弊。

所以,除非孩子用在傷人害己上,否則應該讓他自由決定錢的用途。父母能做的是,隨孩子的年齡調整給予的金錢數目和時間。

例如,國小低年級每天或兩天給一次,每次以五十元以下為宜(視孩子實際運用需求而調整);高年級可以試著每週給一次,每次不超過兩百元;國中每週給一次,每次五百元以內;高中每月給一次,每次三千元以內;大學、專科以上試著三個月、半年給一次,一次給一萬元左右。

父母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支配零用錢,孩子長大、經濟獨立後,才能懂得如何調節供需,不至於經常透支、借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