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快樂地學習與成長

◎證嚴上人

求學歲月,應是純真而快樂,
但社會上教育水準一直提高,
學子們承受著沈重的升學壓力。
尤其炎夏考季期間,
不少學生因心理壓力大而過度緊張焦慮,
甚至導致精神疾病,令人惋惜。
提升學識固然重要,
但人生更重要的是「良知良能」的啟發。
日常生活處處是智慧泉源,
只要守住本分、用心學習,
就能增長待人處事與經營人生的智慧。
期盼學子們都能喜悅自在地求學,
努力充實自我,愛己愛人,
充分發揮個人專長服務人群,
過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社論

一項跨世紀的文化工程

【我們對《經典》雜誌的期許】

人類的歷史就像一條長河,在廣袤無垠的時空變遷中,這條長河有時波濤壯闊,千堆雪起;有時浪靜波平,瀲灩似鏡;有時洄波盪漾,激起泡沫繽紛,儘管長河的浪潮有起有落,但長河的滾滾流水,不曾稍歇,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就是人類的歷史,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人的歷史。

但立足地球,放眼宇宙,人類的歷史只不過是地球歷史的一小部分,而地球又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塵。與地球的歷史相較,人類的歷史實在太短暫了;與整個宇宙相較,人類實在太渺小了。我們實在不知道,人類有任何自大的本錢與理由。

可是遺憾的是:人類永遠無法從自然的法則中獲得啟示;無法從歷史的代謝中記取教訓。當人類不斷用殺戮來完成「唯我獨尊」的同時,地球上的物種已逐漸凋零;當人類不斷用猜忌來膨脹自己的剎那,心靈中的仇恨已悄然增長,這究竟是人類的幸?還是不幸?

美國天文學家狄基長期研究宇宙的形成與歷史後慨嘆地說:「人類是宇宙的新客。」「新客」二字就足以說明,人類不僅不是宇宙的主人,而且還是宇宙新的客人。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敢斷言,如果人類不趕快停止殺戮與仇恨,很快就會變成宇宙的過客,會在宇宙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人類想要從殺戮與仇恨的泥淖中跳脫出來,必須要有包容的勇氣與宏觀的智慧。

能包容,才能涵養生機;能宏觀,才能停止殺戮。萬物並生方是美,心中有愛,萬物必然有情,這是一種人類持續生存與繁榮的根本之道,也是一種大愛與感恩文化的源頭活水。

慈濟文化志業所要建構的就是這種大愛與感恩的文化,唯有這種文化,天地間才能產生美善的循環與喜捨的互動。

《經典》雜誌的創辦,就是建基在這個理想上,或許有人會對這個理想嗤之以鼻,認為這是遙不可及的夢,但我們始終認為「道不行不至,事不做不成」,滴水的匯集都能成為壯闊的海洋,何況這絕對是個既可望又可及的理想,只要大家有心,人人肯行,沒有什麼事不可能。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本好雜誌可以涵養一個人的氣質與器度。《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可以發行一千多萬份而讓人百看不厭;精巧的《讀者文摘》可以發行全世界而讓人同聲叫好,反觀號稱創下經濟奇蹟的台灣,究竟有多少雜誌能涵養宏觀的器度與孕育多元關懷的胸襟?

《經典》雜誌在眾人的期許下,自八月起正式要和大家見面了,慈濟用了很多的心血創辦這本雜誌,目的不是只為了讓台灣增多一本雜誌的誕生,而是要把《經典》雜誌當做一項「跨世紀的文化工程」。因此,我們希望在《經典》裡,每一個字都有生命的躍動;每一張照片都有心血的灌溉;每一頁篇章都有大愛與感恩的力量。文章裡不要有仇恨;不要有殺戮;不要有鬥爭;不要有猜忌,每篇文章都要讓讀者看得安心,看得喜悅,看出對人類前途的信心與希望。

我們除了用虔誠的期待,迎接《經典》雜誌的創刊外,也希望用「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心情,把它推介給所有認識中文的讀者。多閱讀一本好的雜誌,就可少閱讀一本言不及義的書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經典》不僅能妝點您家庭的文化氣息;而且也能充實您經典的一生。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盼老者皆安

【編語】

「寡居貧病老婦林曾,獲慈濟會長期救助」,這是三十一年前《慈濟》月刊創刊號的頭條新聞,也是慈濟關懷獨居老人的源始。在日趨高齡化的現代社會,老人問題逐漸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無論是民間團體抑或政府單位,都應運而生了一些辦法。也許您還不是老人,但老人卻生活在我們周遭,本期專題報導「人人不獨親其親」,您不可不看!

從訪視延伸出來的志工居家關懷、公衛護士居家護理……到本月份開辦的「日間照護暨護理之家--輕安居」,儘管服務對象不設限在老人,但對高齡人口居多的花東地區來說,慈濟醫院仍然期待--「讓他們輕安,自在」。

什麼是「慈濟人文」?就是慈濟人的文化;慈濟人的生活、思維、教育……都涵蓋其中。新闢的「慈濟人文」專欄首先鎖定在教育志業,邀請慈濟醫學院人文室主任靜原師姊執筆,讓讀者們有機會與「慈濟人文」展開對話。

馬來西亞《慈濟》月刊創刊滿一周年了!短短一年裡,編委志工群策群力的用心看得見,表現也可圈可點,也許國內的讀者少有機會看到他們的成品,卻可以分享這群非專業的志工們編輯一份刊物的心情。

畢業過後,許多男兒就必須從軍報國了!「金馬獎」是當兵的人最害怕抽到的,然而畢業慈青倪銘均卻因抽中了金門,得以在當地推展慈濟。「去金門當兵的日子」是他服役期間的點滴回憶,印證了即使身處荒漠,只要有心找尋,甘泉也許就在不遠處。

三種感受

一、拿到三七九期的月刊,我首先被「飛越沙漠播溫情--二度援助阿富汗」的圖文給怔住,立即翻閱那篇報導。隨著文字描述,配合援助參考路線圖,看著照片,一切似乎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內心感觸不已,而自己又是何其幸運能生長在台灣!

二、三七四期專題報導「在前進的路上仰望」,其中一篇由葉文鶯所撰寫的「長遠的『宗教』之路」,也讓初入慈濟的我有很深的省思和觸發。

三、常常在月刊、大愛電視台看到一些報導,都用客觀、同理心去詮釋,不會為了突顯慈濟的美,而過分渲染傷者的悲,讓字裡行間與影片中,有著滿滿的關懷與尊重。

台北 琪琪

修行貴在實踐

這幾年在獄中收到各種慈濟刊物,

我總是逐字逐字地,不敢讀太快,否則讀完了,就得等好一陣子才能再收到。這些看似都是日常生活上淺顯易懂的道理,當我把它們用以反省我的過去而深思時,卻竟都宛若巨鐘響般,鳴於我的耳鼓內,震懾在我的心坎上!

看到慈濟師兄姊實踐慈悲喜捨,那種無我相、無人相和無眾生相的精神,所串演出來的許許多多活生生的真實故事,我常被感動得眼淚奪眶而出。那種感動使我豁然開悟,原來修行佛法貴在能實踐出來,而不在於心領神會於腦海中。得一法而拳拳服膺之,千萬倍勝於得萬法而行不出!實在好慚愧!

以前的我的確只「似」「佛學者」,卻不是「學佛者」,所以才懂得愈多,所知障也愈大。想想自己的過去,唉!以前的我真像一個寓言故事中的迂儒。該迂儒收集熟讀許多武功秘笈,自以為懂許多曠世精絕的招式;與人論武,頭頭是道,卻平日疏於操習那些招式。有一天幾個宵小好色之徒到他家鬧事,他為了保護妻小,挺身而戰,卻手忙腳亂,一個招式也使不出來。結果妻小被奪,幸好終於來了一個平日只知用刀砍柴的樵夫,解圍救了他的性命。所以,能說善道,卻知而不習,臨危上陣,何用之有?

美國 明果

我的「婚姻物語」

在今天這種講究速食文化的大環境中,外遇的問題似乎已是見怪不怪。但是看到了靜淇師姊在三七二期月刊中所寫的「婚姻物語」一文,感受到外遇對當事人的傷害如果沒有正確的輔導,很可能兩敗俱傷,甚至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憾事。

一向自認是標準「賢妻良母」的我,每每看到或聽到類似的新聞,總在聲聲抱怨下,耳提面命地告訴先生,自己是如何的賢慧、如何的體貼,所以別對不起我……卻萬萬沒想到,所謂的外遇竟也有所謂的「精神外遇」,而這種型態的外遇,更是讓我惶恐、無助。

在無數的反省和自責中,我很勉強地承認自己的自以為是,對先生的愛雖然深,然而被愛的人感到的竟是喘不過去的壓力,然後我更勉強自己改變自己去迎合先生要求。

表面上我彷彿平息了自己的怨和怒,然而每當夜深人靜時,看著身旁曾經在心靈上背叛我的人,便無法克制地獨自哭泣。長久下來,身心的不適漸漸地影響了家庭的氣氛,而所謂的「模範夫妻」也只不過是虛華的外表。

相敬如「冰」早已成習慣,本以為自己將要如此的度過下半輩子時,感謝慈濟!感恩上人的教誨!也感謝自己願意踏出接觸慈濟的願力!

在師父的靜思語裡,在《慈濟》月刊的世界中,我這個一向自認是一百分的妻子開始思索何謂「大愛」?何謂「縮小自己」?何謂「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要比誰更愛誰,不要比誰更怕誰」。

短短兩個月間,先生看見了我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也改變了作息時間,留在家人身邊的時間愈來愈多,夫妻之間的感覺似乎慢慢地由「冰封三尺」解凍成清涼入口的冰淇淋。

重生的感情,竟然比戀愛時更美好,此時我才明白「要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而且要以「歡喜受」的心去改變。一念心的轉變竟帶給自己如此多的「得」,只因為我進入慈濟世界,進而了解真正的「善解」、「包容」,並由內心真正歡喜地去改變。

經營婚姻真的不容易,但是今天的我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走在慈濟路上,只會愈來愈好,愈來愈平順,感恩!

加拿大 領悟




▲無盡藏

從疼惜身邊開始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七年六月十四日
農曆八十七年五月二十日

由於人類的一念貪--貪圖享受,
讓地球不斷遭受破壞;
而疼惜身邊的人事物,就是在疼惜地球,
從身邊的事物做起,就是在造福人群!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大家都抱著歡喜心而來,歡喜出自於愛心;若人人心中有愛,就會時時歡喜,而歡喜就是福啊!

剛剛姚居士談到地球不斷地遭受到人類的破壞,都是由於人類的一念貪--貪圖享受,以致臭氧層破洞。比如現在一般人的家中大都有裝設冷氣,所以即使在炎熱的天氣裡也會覺得很涼爽;然而就是因為享受冷氣,無形中也在破壞地球的環境,這些我們都要負起責任。到底我們該如何調伏心境,讓「心靜自然涼」呢?

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麼冷氣。天氣炎熱時,人們會拿把扇子坐在樹下乘涼,日子還是一樣過,因為心無所求;現在有了冷氣,在比較之下,家家競相裝設,嚴重的後果就產生了。很多人都會覺得以前天氣再怎麼熱,也不會像現在熱得讓人受不了。

其實,感覺熱是因為有對比。因為在冷氣房內很涼爽,一旦到了外面就會覺得好熱;另外一個原因是家家戶戶開冷氣,把室內的熱空氣全都趕到外面,當然也會熱啊!

世事難料,滄海桑田;
人生沒有
恆常不變的富有。

剛剛我們從德旻師的介紹中,知道國際間有許多貧困苦難的眾生,也看到了天災人禍所造成的災難。記得二、三十年前,我見過一位從菲律賓來的老太太。當時菲幣比台幣大多了,華人在當地很有勢力,也很享受。一戶三口人家,竟僱用了一、二十位的傭人。當時那位老太太給我的感覺,頗有呼風喚雨的權勢。她口口聲聲說菲律賓有多好、人民的生活多富裕,簡直真像天堂一樣。

不過世事難料,滄海桑田多變化!人生沒有恆常不變的富有。菲律賓由於政治因素,造成社會不安、經濟落後、菲幣貶值,有錢人不如從前般富裕,貧困的人卻是愈來愈貧困;不健康的社會,造成了貧且病的現象。

菲律賓的慈濟人就像台灣的慈濟人一樣,付出愛而無所求。也因為這分愛心,感動了當地最大的醫院--崇仁醫院。從副院長到各科主任、主治醫師,約有二、三十位醫師組成了一支義診醫療團。他們每三個月一次,選擇最偏遠、貧苦的離島進行義診。不管是從照片或錄影帶上所看到的畫面,都令人感到好心疼!恨不得能徹底幫助那些貧苦的人。

有的孩子頭上長的瘤比頭還大,其中一位孩子的大腸還露到外面來。那些孩子如果生長在台灣,病情決不會拖到這麼嚴重,這就是幸與不幸的差別。台灣的孩子真的很有福!看看現在坐在你們身邊的孩子,想睡時靠在媽媽的身邊就睡,媽媽還輕撫著他的背,多幸福啊!

剛剛有一群小朋友一面拿撲滿給我時,一面說:「師公,給您救可憐的人。」「師公,請您要保重!」「師公,您很有愛心……」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要救人,當我從他們的小手接過撲滿時,不禁想到這就是台灣的福!如果他們能保有這顆愛心直到長大,將來的社會一定充滿安和樂利。

泰北扶困計畫--
從慈善切入,
由教育深耕。

我們也從照片上看到了泰北的孩子,但是為什麼會有泰北的難民呢?這是人禍啊!由於政治的紛爭、黨派的歧見,造成了中國人的悲哀,讓那麼多人家破人亡!泰北的老兵有家歸不得,既不能回大陸,也不能到台灣,四、五十年來一直寄居在當地。他們的身份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更不是泰國人。

記得有一首歌的歌名叫「亞細亞的孤兒」,就是在描述他們這群無家可歸的難民。他們居留當地後,與原住民結婚,現在已有了第二代、第三代,可是代代都是難民。因為泰國政府不承認他們,而且他們也不能越過界線,只能生活在那一片崇山峻嶺間,所以生活很貧困。

四年前的新春,當時擔任僑委會委員長的章孝嚴先生到精舍來,請我幫忙一件事。他說本來政府每年都編有幫助泰北老兵的預算,不過現在經費沒有了,而老兵的生活又不能不顧,所以希望慈濟能接手幫助泰北難胞的工作。

當時我委派了王端正先生率員前往瞭解,發現難胞的生活真的很苦!雖然位在崇山峻嶺間的難民村空氣清新、山巒蒼翠,可是欠缺維生的物資以及安身的房屋。他們住的都是由茅草或樹枝搭蓋成的簡陋草寮,且家徒四壁;而所謂的教室只是破破爛爛的草屋,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小雨,讓人看了十分心酸!

泰北老兵也是我們的同胞,只因為戰亂、人禍而流離失所。他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落地生根呢?又要到什麼時候,他們的第三代才能落籍成為泰國華人呢?聽到團員回來的報告後,我立了一個很大的願--決定先幫難胞安居,而後就業,最後是教育。想「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讓他們的生活安定下來之後再談教育,這就是慈濟對泰北的三年扶困計畫。

我們選擇了四個村為他們重建房舍,只要台幣十萬元就可以為一個五、六口的家庭建造一間二十四坪的房子。房子陸續建好之後,難胞們喜氣洋洋的從茅草屋遷入堅固的新家。

接著進行的是就業問題。當地有個華亮農場,是我們的政府派農業專家去協助開墾而成的。在政府對泰北的援助結束後,慈濟便接續經營這個農場。除了請農業專家繼續留在當地開課講習,訓練難民接枝種水果之外,也教他們種茶。茶種還是從台灣引進成功的培育茶苗,免費提供難民種植。

去年梅樹結實纍纍,可惜來了一場颱風,沖毀了往山下的道路,因此無法運送梅子下山販賣。不過泰國的慈濟人很有智慧,他們上山幫忙採收並教他們醃漬梅子儲存;待路修好,再一罐罐運下山販賣。

在安居、就業之後,接著就是教育。當逐步按照計畫實施時,泰北的地方政府非常感動,知道慈濟是無所求地付出,因此去年就希望我們能幫難民建設學校。其實這點原本就在我們的方案中,唯一的要求是學校要建設在省城內,好讓難民村的孩子能和市區的孩子一樣接受平等的教育;而且在受完小學教育後,有

機會繼續上初中、高職……。不過,最好是泰國政府能讓這些受較好教育的孩子擁有泰國籍,以解決他們的身份問題。

由於當地政府非常認同我們的想法,願意提供土地讓慈濟建校,那片土地距離市區只有三、五分鐘的路程。上個月,泰北清邁省的省長和芳縣縣長來台時,我在台北分會和他們見了面。他們希望我們能儘早建校,我說由於土地的手續還沒完成,無法進行作業。他們回答道:「這些問題,我們回去就可以馬上解決。」他們並不是說說而已。前幾天,土地權狀已經核發下來了。

有人質疑:慈濟有沒有
照顧到台灣呢?
其實照顧台灣是理所當然的,
就像吃三餐那樣平常。

今天我會告訴大家這些,最主要是想讓大家瞭解:普天下的愛不分南北、人種或區域,何況泰北難民本就是我們的同胞。

也許有人會認為:為什麼要救到那麼遠的地方?到底有沒有持續照顧台灣呢?有!三十幾年來,慈濟絕對沒有忽視台灣;只不過我們已經把照顧台灣當成是理所當然,就像在吃三餐那樣的平常。在台灣,只要任何地方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儘快趕到現場,並抱持著菩薩的大愛付出關懷。

照顧台灣不只是我和慈濟人的責任,也是你們的責任!我相信你們每一個人也都有能力做到,因為慈濟委員和你們一樣都是從會員開始瞭解之後才投入。你們也可以和他們一樣,多了解、多投入;有朝一日也可以穿上制服當委員,做人間的菩薩。

疼惜身邊的人事物,就是在疼惜地球;從身邊的事物做起,就是在造福人群!佛教講因果,所以平常我們就要多惜福、多造福!希望你們和我一起手牽手,為我們的社會、社區多付出自己的力量。

千言萬語也說不盡我對大家的感恩,祝福你們。阿彌陀佛!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 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 皈依能懃諸難懃
《無量義經》

應深起敬心 如法修行 廣化一切 懃心流布
常當慇懃 晝夜守護 普令眾生 各獲法利
《無量義經》



▲特別報導

嘉義震災關懷行

◎撰文/林秋香、賴麗君、馮燕珠

大林醫院度過強震考驗

位於此次地震區的慈濟嘉義大林醫院工地,由於防震系統良好,並未遭受任何損害。

依照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醫院耐震力應比一般建物高出百分之五十,大林醫院在設計之初,即考量嘉南地區位處斷層帶,因此特別加強耐震性,高出建築技術規則規定。

慈濟基金會營建室主任林敏朝及大林醫院工地主任陳永銘表示,大林醫院整棟大樓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梁柱韌性系統強度設計,利用韌性鋼構架及剪力牆抵禦地震力。地下室基礎底設有碎石盲溝,能吸收及分散地震襲擊時超額孔隙水壓;而棟與棟間設計十公分寬伸縮縫隙;砌磚隔間牆也設計補強梁柱。由於以上抗震措施,大大增強大樓安全性。(賴麗君)

樓塌屋倒心驚慌

前往圳南村的路上,儘管顛簸

蜿蜒,有人開始頭暈作嘔,但想及受災民眾驚慌失措的心,大家也顧不得自己了。

抵達圳南村,只見房屋倒的倒、裂的裂,豈是一個慘字所能形容!「夭壽喔!那個牆壁突然倒下來壓住一個八歲的查某囝仔!現在已經送去醫院了!」一位村民說,八歲的林思汎正在屋裡吃麵,不料牆壁啪地一聲壓在她身上,還好緊急送醫,目前已無大礙。

一見到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村民們紛紛前來訴苦。「拜託你幫幫忙啦!我已經沒有房子住了,現在寄住在活動中心。真不甘!十幾年的老房子就這樣倒了……」村民林正勝哭著說。

相較於瑞里村,房屋毀壞情形嚴重的圳南村災民表示,並未受到政府官員和媒體同等的關注,也因此對於慈濟人的關懷感動地說:「真是菩薩再世!」圳南村約有十來戶房子斷裂崩塌情形較嚴重,慈濟人將資料一一登錄並查詢食宿無虞,方安心離去。(賴麗君)

研討勘災路線

強震後第二天一早,嘉義聯絡處便已聚集了許多師兄姊。訪視組長王壽榮手拿著剛自番路鄉公所傳來的災情

查報單,向大家解說受災戶的狀況;交通組的師兄們則圍在地圖前討論如何到番路鄉勘災……(馮燕珠)

握緊雙手遞關懷

六十八歲的王胤到嘉義市辦事,不料在回竹崎的途中遇到強震,滾落的大石將他連人帶機車壓倒,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

慈濟人赴殯儀館慰問其家屬,王胤的太太靜靜地坐在一旁,不多話的她出奇地平靜,面對慈濟人的慰問只是頷首致意,沈默良久才開口說:「我本來想看他可不可以活到八十歲,誰知道……」

她沒有落淚,但空洞的聲音卻讓人更感淒涼,一旁慈濟人只盼由緊握的手中,將堅定的祝福傳遞過去。(馮燕珠)

平靜村落埋危機

來到災區之一--番路鄉觸口村。這個在山腳下的小村落,看來似乎很平靜……

「阿嬤,昨日的地動(地震),您有驚到沒?」

「有啊!我在睡午覺,那知就地動,廚房塌下來了。」八十歲的老阿嬤驚魂甫定地說。

阿嬤簡陋的廚房屋梁,被地震滾下的落石壓壞了,若再一次強烈的震動,勢必整個廚房都會崩塌。

「這叫我要按那煮菜?」

「阿嬤,您暫時不要在這煮菜,

很危險哪!」但守著老屋近半個世紀的阿嬤,怎是一句勸說就捨得離去呢!(馮燕珠)

詳知實情好協助

瑞峰村有一名村民因外出採竹筍被落石擊中斃命,年僅三十八歲,育有一兒一女,分別為八歲、五歲。由於妻子輕度智障,喪事全由妹妹料理,慈濟人除致贈慰問金外,並教其妹如何向政府申請補助,以免將來生活陷入困境。離去前,又留下聯絡方式,以備災民不時之需。(賴麗君)

小小身軀忍大痛

林思汎躺在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小兒科加護病房內,八歲的她是這次地震中受傷最嚴重的。倒塌的圍牆壓在她小小的身體上,橫膈膜破裂、胸部、頭部也受到重傷。開完刀,她的身上插滿了管子,一雙骨碌碌的大眼睛不安地張望著,不時微皺的眉頭反射出她正忍受極大的痛苦,讓人看得心疼不已。

胸部的傷讓林思汎呼吸困難而不住發抖,師姊輕輕握住她的手,安慰她:「要勇敢喔!很快就可以好了。」思汎的眼睛定定地凝視著師姊,插了管子的口無法言語,但被握住的手已不再顫抖。(馮燕珠)

震災關懷日誌

◎整理/林秋香

七月十七日

12:51 嘉義大地震

.嘉義地區師兄姊自電視快報獲悉震央在距阿里山以西十四點二公里處的梅山鄉瑞里地區,規模高達六點二級,震度五級,持續約一分鐘,造成嘉義山區: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阿里山鄉達邦嚴重災情。

14:00 聯繫災情

.一、三組師兄姊集合於聯絡處待命。獲本會電話關懷師兄姊居家安然否?嘉義災情如何?期待視災況協助救援、關懷慰問災戶,並隨時聯繫報告。

.聯絡處主動和受災區番路、梅山、竹崎鄉公所民政課電話聯繫,查詢災情狀況。各鄉公所僅獲得傷亡人數統計,至於有關民宅、財產等損失概況尚未彙整統計。

14:30 慰問、勘災同時進行

.嘉義第二組師兄姊十人,攜帶飲水及簡單晚餐、急難預備金上山,前往梅山鄉災區勘災;預計若中途路斷,將徒步進入山區。

.嘉義聯絡處以電話查詢當地醫院急診室,獲悉約有二十餘名傷患分別就醫於六大醫院。

.集合於聯絡處待命的一、三組委員臨時編成五小組,分別前往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陽醫院、榮民醫院、省立醫院、聖瑪爾定醫院、華濟醫院關懷慰問。

15:00 前往梅山鄉瑞里村,路斷折返

.到達太平村派出所,主管簡略告知災況,隨後派警員協助帶路入山。

.進入太興村遇四噸大落石及土石崩塌,路斷不能通行,公路局工程處正緊急清除及修復中,估計晚間才能通行。師兄姊就地與災區瑞里大飯店聯繫,得悉海鷗部隊直昇機加入救援傷患行動,已將飯店內受傷人員送往嘉義各大醫院。

16:00 轉往圳南村勘查

.決定待明日道路修復再上瑞里村,轉往另一災區圳南村逐戶關懷慰問,了解受災狀況,填載相關資料。共有十餘戶屋牆斷裂;四戶三樓住家地基滑動,一樓樓梯歪曲傾斜,無法上樓,屋主已暫遷居親友及鄰居家。

20:00 回程,萬家燈火

.查詢各戶食宿無虞,師兄姊安心離開。

七月十八日

6:30-9:00 再訪瑞里村

.嘉義第二組師兄姊集合在大林醫院工地,會合梅山師兄姊搭車進入瑞里村實地勘察。

.抵達瑞里大飯店,員工們正忙著打包行李,有人捨不得離去地說,老闆已宣布遣散,他們也不知將何去何從?師兄姊表示,如果有任何需要,可找慈濟人幫忙。

10:00 赴殯儀館慰問往生者家屬

.第一、三組前往市立殯儀館,慰問往生者家屬,並致贈急難慰問金一萬元。

11:00 進入番路鄉

.第一、三組前往番路鄉最嚴重的災區公田村、觸口村,就鄉公所提供的災情概況進行實地勘察。

14:00 前往瑞峰村

.第二組離開瑞里,經由蜿蜒山路、越過重重土石堆,終於來到瑞峰村,前往罹難者家中致贈慰問金。

18:30 再赴醫院慰問傷者

.三名師兄姊再度前往聖馬爾定醫院及嘉義基督教醫院慰問重傷住院患者。





▲專題報導

人人不獨親其親

◎企畫/葉文鶯、李委煌 撰文/李委煌

台灣社會愈來愈多自成一「家」的老年人被遺忘在角落;獨居老人孤死事件,至今仍不斷地發生……

孤單無助--對部分獨居老人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必然。儘管缺乏家人的支持,但社區鄰里間有沒有可能「不獨親其親」,使獨居老人也可以獲得親情的慰藉?而民間社福機構和政府福利政策,亦是否能夠整合人力、財力,提供物質與精神的全面照顧?

近來,證嚴上人呼籲「社區族群化」,便

是希望人人跨出家門,關懷社區內的左鄰右舍;有事相互幫忙,沒事坐坐聊天,打破現代社會的疏離感。如此一來,即使仍有老人獨居,至少並不孤單。

針對獨居老人的問題,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只是初步,緊接著是積極協助他們與社區打成一片,開發志工為老人服務、帶動全民敬老愛老的風氣,甚至看重老人資源,讓他們也有機會持續發光發熱,甚至進一步去服務其他的老人。

誠然,老人並非只是一群需要社會資源的弱勢族群。很多老人依然不斷創造生命價值,多方面吸收新知、發展興趣;他們提早規畫老年生涯,把握為人群付出的機會,甚至達觀地預囑身後的大體布施,善用人身使用權。

由此得知,即使邁入老年,只要有適切的生活規畫,依舊可以過得坦然、自在。而對於一些缺乏照料、孤苦無依的獨居老人,則希望藉由社區鄰里的相互照顧,使他們不致有所匱乏。

獨居老人問題的浮現,不單純是老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與責任。但願大眾所普遍投注的這分關心,不若乍現即凋的曇花,在聚焦之後,更著眼於一顆恆持的平常心,時時關照。




▲專題報導

延伸子女心,疼惜長者情

◎撰文/何貞青

《慈濟經驗》

一如以往對獨居老人的訪視照顧,慈濟持續抱以關懷,
並透過「回歸社區」的方式,協助長者身心皆安、頤養晚年。

【案例】

陳老爺爺住在永和一處廢棄的菜市場,今年高齡九十二歲,是從大陸來台的外省人。妻子早逝的他原本還有兩個兒子,但是老大在久遠以前一場金門砲戰中為國捐軀,小兒子則不幸罹患精神疾病,整天在外遊蕩,想到時才會回來看看老父。

以往,老爺爺就靠拾荒以及大兒子的撫卹金過活,但隨著年紀老大,已經無法外出工作,政府的撫卹金也只發放二十年;如今,老邁無依的他只靠鄰居一位江老太太偶爾照料飲食,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江老太太只得提報本會處理。

鄰里多關照

這是陳老爺爺與慈濟結緣的開始。

初次探訪,潘師姊拎著剛煮好的稀飯去看他。老爺爺精神其實還不錯,只是先前不慎摔下床,造成行動不便、生活難以自理。解決了爺爺的民生問

題後,潘師姊環顧凌亂窄小的屋子,開始思量老人家需要的是什麼?「錢,對他來講是沒用的,反倒是三餐的照料、生活細節的打理,以及心靈慰藉才是重點。」潘師姊想。

首先從政府社福單位著手,向里長詢問之下得知:因為陳爺爺還有一個小兒子,所以無法辦理低收入戶申請,而兒子又必須經過精神鑑定才能確認無法擔負奉養之責,這個問題牽涉層面很廣,一時之間難以解決。

既然如此,那就先從改善生活環境做起吧!除了送些食物,潘師姊帶著陳爺爺慢慢清理屋子、教導他如何使用紙尿布,一步步培養他自我照顧的能力,這個過程也讓爺爺找回一分尊嚴及自信--至少自己不是個凡事靠人、苟延殘喘的老頭子。

再來,「遠親不如近鄰」,經驗豐富的潘師姊決定做資源串連的工作,將社區內能夠幫助他的人找出來。畢竟慈濟人無法天天探望,在服務的頻率及品質上會受到影響,反而是周遭的人更能落實完善的照顧。

這方面里長伯當然是首要人選,具有公權力的他們,常是慈濟人訪視的好幫手。師姊三不五時的拜訪,或以電話詢問爺爺的狀況。見到外人這麼熱心,里長伯也開始積極奔走,協助解決陳爺爺兒子的精神鑑定問題。

此外,爺爺在附近有一位擔任連長的朋友,據說連長太太曾向他借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錢未還,「他們才是最該負起照顧責任的人!」大家一致認為。於是登門拜訪、溝通的工作就交給師姊;或許自知理虧,連長太太很快就應允協助,再加上原來提報的江老太太,就有三股力量可以一起幫助他了。

孤老不孤單

目前,由熱心的里長統籌照顧的工作,里長每天請附近麵攤固定送去午、晚餐,讓爺爺不再擔心有這餐沒下頓;連長太太過來關懷、打掃的次數也多了,還有爺爺可以處理個人衛生問題,過去那種凌亂淒涼的景況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清爽的環境,一個身心皆安的老人家。

原先,師姊還試著幫他尋找合適的安養機構,但爺爺記掛著兒子,所以一直不肯去,如今一切都打理妥當,旁邊有人照顧,去不去也沒有關係了。「只要資源運用得當,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付出的,前提是必須提供他們付出的機會與方法。」潘師姊認為。

獨居的老爺爺從此不再孤單,這不僅是人性溫良面的具體呈現,同時也是慈濟慈善工作不斷追尋的目標。

雖然透過媒體的報導,獨居老人問題一夕之間渲染開來,然而傳達給社會大眾的印象多屬悲情的一面:貧病交加、慘遭遺棄、往生多時無人聞問……誠然,老人因社會功能退化,生活自理的能力多少受到限制,一旦獨居可能衍生更多問題。但必須認清的是,獨居的老人不見得都不健康,也未必沒有家人,只是某些因素(例如個性孤僻、家庭關係不佳、單身或離婚等)造成他們獨居的狀態。

「獨居老人的問題應被當成一般現象來看待,是平常就要持續關懷,而不是一、二個個案凸顯後才去重視。」慈濟台北分會社工員鄧玲玲表示。

以慈濟的慈善工作而言,獨居老人不是新的服

務項目,而是一向就在進行的照顧工作。尤其慈濟面對的個案類型廣泛,以北區為例,獨居老人只佔總個案數的百分之九。所以,慈濟回歸平常個案處理,依其需求給予適當的協助,如前述的陳老爺爺,即是慈濟典型獨居老人的處理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針對老人照顧的單位很多,在提供服務時,「資源不重疊」及「專業分工」兩個要項是必須考慮進去的。

從現實的例子來看,一個獨居老人可能會有經濟、飲食、就醫、安養、居家服務等需求。慈濟在經濟、精神關懷及人力支援方面較能著力,其他如長期居家照顧或需要居家護理的個案,通常轉介專門的老人服務單位(如立心基金會、紅心字會等),這是基於慈濟訪視員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訓練,同時已有其他機構在進行,因此避免重複。

同樣的,當這些機構在案主的經濟支援上有問題、或是人手不足時,也常轉介至慈濟,尋求志工協助進行居家服務;這種機構間的分工合作、資源整合,也是社會服務工作發展的趨勢。

事實上,在獨居老人的議題中還有一個重要層面必須進行,那就是社會教育及觀念宣導。很多社會現象是預防重於治療的,如果帶動大眾一起體認關懷老人的重要性,人人疼惜家中及社區中的長者,或許就不會產生這麼多獨居老人的問題。

目前慈濟志工均已回歸社區,除落實原本的訪視工作外,還可以藉茶會方式做預防性的宣導工作,或利用社區量血壓的活動,呼籲老人注重健康問題;甚至可以提倡「老人資源」的積極運用,鼓勵老人多參與社區活動,或者進一步擔任社區志工,讓健康的老人為需要關懷照護的獨居老人提供服務。

如此,不僅能提供老人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也能增加老人人際互動的機會;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協助他們以積極的心態迎向晚年。




▲專題報導

一加一大於二--政府與民間共謀出路

◎撰文/馮燕珠、葉文鶯

《社會資源》

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
共同投入關懷、服務老人,
以涵蓋獨居老人全面性的需求與照顧。

老人照顧包含身心健康、經濟安全及安養終老等層面,老年人「獨居」的現象,因欠缺家庭成員的照顧,更感被關懷、服務的需要性。所以結合政府福利資源和民間社福機構,以及鄰里社區的志工服務,提供完善的照顧,顯得格外重要。

儘管獨居老人問題已經引起社會普遍的關注,然而老人福利政策應具全面性的規畫,並謹慎評估政策的影響性。從政府計畫於今年七月陸續推動的「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中,如設置社區居家服務中心、整合社區資源提供托老、獎勵民間興建老人住宅及社區、支援老人服務老人等措施,可見老人照顧尤重居家化、社區化。

限於人力、財力的不足與個案量需求日增,老人照顧勢必促進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大至擬訂完善福利措施、增加日間托老與居家照顧,小至開拓社區資源,充分利用社區空間和志願服務人力。可以說,獨居老人現象接續曝光之後,老人福利可望出現曙光。

政府借重民間
執行第一線服務工作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獨居老人約有兩萬多人,佔北市老人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點四八,數目驚人;不過,台北巿政府社會局第四科科長周麗華指出,這份報告係根據戶籍資料統計,而社會局對於獨居老人的定義,是以「獨居事實」為依據,所以事實與資料有出入。

於是,社會局採雙管齊下進行獨居老人清查工作。首先向民政局調閱資料,將名冊交由警察機關轉介管區警員執行訪查;此外,民政局也委託區里幹事協助過濾獨居老人名冊,結果發現:台北巿真正獨居的老人只有六千多人!

有鑑於此,全巿計有一萬多名獨居老人的高雄巿政府,也交由各區公所里幹事展開清查,目的在確立真正需要關懷的對象。

獨居老人的數目固然較原先統計資料為少,不過仍為數龐大,因此,政府必須借重民間老人服務機構與志工團體的力量。

「台北巿的民間資源豐富,而這幾年來針對老人服務也有良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源充足,能夠協助政府執行第一線的服務工作。」周麗華科長說,老人照顧必須長期且持續性,有了民間組織的加入,便能隨時掌握老人的需求,必要時立即通報處理。

不但台北巿社會局主動與長老教會、慈濟、法鼓山聯繫,同樣地,高雄巿政府也結合民間慈善公益團體,組成社區關懷服務隊,由志工們分區認養,就近針對社區內獨居老人進行電話問安、關懷訪視、交通接送等服務。目前北、高兩巿加入這項關懷行列的,分別有近二十個團體。

一般說來,民間的老人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辦理日間托老、居家照顧(服務內容包括家事服務、協助個人清潔、陪同就醫、代取藥品、簡易復健、電話問安、從事休閒等),部分機構還認領老人中心,推動社區老人從事文康休閒、舉辦健康講座,以增進人際互動、促進銀髮族身心健

康。

紅心字會副祕書長康淑華指出,「居家照顧」是提供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最好的照顧方式,既可以讓獨居老人留在他們所熟悉的家中,居家服務員更可代理家人的角色,不僅照顧老人,更提供了心理和情緒的支持。

不過,居家照顧服務員招募不易,康淑華說:「一來薪資不高,另一方面服務員多半是二度就業婦女,雖然她們接受過職業訓練,並非歐巴桑幫傭性質,但是一般大眾並不認為她們是半專業的照顧者,因此服務員的社會形象和工作權責有待確立。」

立心基金會總幹事張美珠也贊成透過日間託老、療養院和居家照顧的提供,讓老人留在家庭、社區,擁有經濟安全、社會參與及醫療照顧。只是,「各行政區老人的型態必然有些落差,在服務需求和照顧模式方面有所不同,民間團體可以相互支援服務項目,同一個地區不一定要由那一家機構提供服務,總之,機構間聯繫整合前,必須要有比較深入而正確的評估。」

至於政府與民間社福組織皆有意開發運用的志工團體,社工員出身的立心基金會張美珠總幹事強調,志工資源固然受肯定,但是應秉持無所求地付出,即使被服務者的一顰一笑也不應該被視為服務的回饋。 

「若能有固定的志工去看老人,不但可以確實照顧,還可以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老人也不會因為每次都要面對不同的人,而感到困擾。」周麗華科長指出,在這之前社會局必須對志工統一展開訓練,讓他們了解訪視的重點,巿政府印製一本志工服務手冊,詳列有關老人福利、訪視流程、資源網路等資訊,也是為了方便志工在執行服務時有所依據。

周麗華進一步說明:「志工執行服務時,必然會遇到實務狀況和政策上的衝突,譬如有些老人對志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要他們代為尋找兒子或第二春,社會局在這方面希望志工遵守服務倫理,將狀況報請社工員處理;此外,也希望志工尊重訪視對象的隱私權和自主權,避免產生金錢往來、推銷健康食品或保險的行為,還有必須徵得獨居老人同意後,才能將其資料轉介給服務機構。」

民間輔助政府
督導並整合資源

為了大力推行獨居老人照護方案,中央與地方政府自今年下半年度開始陸續編列專款預算,而在所有老人照護的需求中,尤重醫療與安養。由於全民健保已經提供老人基本的醫療保障,所以長期照護的推廣也成為政府的重點措施之一,例如:增加護理床位、培訓專業人才及志工投入長期照護團隊;另外,在行政院擬定的「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中,也著眼於結合民間資源到宅照顧獨居老人、鼓勵民間興建老人住宅和老人社區。

台北巿老人個案量多,所以分散到十三個老人中心,社會局在每個中心建立督導系統,由擔任督導的社工員實地執行訪視。周麗華科長表示:「如此一來,督導社工便知道服務個案時可能遇到的狀況,才能告知第一線服務人員如何應變。」

高雄巿所制定的「獨居老人居家服務計畫」,是由巿政府社會局專司老人服務的長青中心結合各區公所、衛生所、派出所、榮民服務處、里辦公室及民間公益慈善團體,聯合組成服務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方案同時也是社政、衛政和警政的大結合--衛生局將身體狀況較差的老人造冊,透過社會局的訪查,請衛教護士特別注意;各區派出所也有社區獨居老人的資料,平時請管區警員多多走動,注意老人的安全,甚至設置巡邏箱以便隨時掌握狀況。所有局處都釋出資源,讓整個巿政府變成一個團隊,希望能夠涵蓋獨居老人全面性的需求。 

政府與民間合作雖能整合許多資源,但是否也有難以避免的衝突呢?高雄巿長青中心教保課課長李慧玲表示,政府主要負責的項目有三--(一)行政協調:協調民間團體的分工、分區,匯整志工回報的資料,並定期舉行研討會訓練。(二)轉介資源:如發現老人遭遺棄、虐待,可轉介給專業社工員處理。(三)提供資源:負責志工在職訓練、提供相關資訊,如製作服務手冊。

至於民間團體,則負責執行第一線的訪視、問

安和基本的居家服務。所以,「民間團體有自己的系統,實務經驗紮實;政府單位則具備行政和專業的優勢。」李慧玲說,政府和民間可說是感性和理性的組合吧!

擬定全面福利政策
紮穩根基且加快腳步

雖然目前獨居老人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但是立心基金會總幹事張美珠強調:「老人福利政策的規畫應該全面化!」她認為,獨居老人和其他有生活障礙、醫療或經濟困難的老人,需求各有不同,政府在規畫上應該將所有的問題納入才合情合理。

「一定要針對各區老人的需求和特色提供服務,而不是急就章。」

張總幹事又表示,「政府應該擬定福利政策,並且開拓、培養民間的人力和能力,獎勵民間來做。政府本身有人力、財力上的限制,才將業務委託民間辦理,所以在委託之前,必須清楚告知所支援補助的項目和限度,好讓民間就政府所提供的條件妥善規畫,以避免因運作困難而撤退。」多年前由公職轉任民間社福機構的張美珠了解政府推動政策的困難,不過她仍期待政府福利政策的腳步「要加快」!

「或許有人會說政府的速度太慢,現在才開始動;其實把根基紮好最重要。」周麗華科長表示,政府的前置作業是積極蒐集資料,由現有的老人政策中去思考不足的地方,並強化獨居老人的照護功能。「其實,我們更希望老人家能夠走出來,事實上有很多老人在物質上並不是問題,主要是心靈上的空虛寂寞,所以我們將在社區多為老人們設計多元的休閒活動,鼓勵老人參加,將老人從獨居的屋子裡帶出來,減緩機能的老化。」

她說,許多老人因為失去另一半而成為獨居老人,如果是男性,因為以前都是太太打理一切,所以常導致生活無法自理。這種情況若在日本,便有

社團專門教導鰥居的人煮菜、縫衣服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讓他們增進自我照顧的能力。

李慧玲也強調:「我們希望準備充分之後再行實施,避免往後發生過多的錯誤。」她說,政府其實一直有動作,但凡事最重根基,不希望只是一頭熱栽進去,衍生許多不必要的問題,最後不了了之。

「社會局迫於社會壓力在最近制訂了一些政策,雖然有些同業抱持觀望的態度,不過我個人的看法很樂觀,政府重視老人問題,正好有機會促進與民間的合作,建立更完善的老人福利。」紅心字會副祕書長康淑華表示:「據經建會推估,到了民國一百二十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超過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一,也就是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而這龐大的族群必然有更大的力量促進自身福利,所以我相信老人福利會愈做愈好,只是目前尚處於建構階段,民間工作者需要發出更多聲音向政府反應,並且去督促、監督執行,不過在這之前必須建立彼此的信任。」

康淑華期待政府能夠重視民間社福單位的聲音,謹慎評估政策的影響性,在政策推行上有更多照顧老人的思考,畢竟「建構完整的老人福利體系,中央機關責無旁貸。」

不可或缺的小耳朵

◎撰文/葉文鶯、馮燕珠

台北巿老人基金會祕書長甘玉玦指出,獨居老人最大危機在於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常常無法即時向外求援。根據基金會以往救援老人的經驗:老人在家中發生事故的地點通常距離電話太遠(如浴室、廚房),無法撥出求救電話;老人感覺不適而臥床休息,不料因愈形虛弱以致無法向外求救。

有鑑於此,老人基金會結合無線、有線、通訊、電子科技,開發所謂「生命關懷愛心連線」緊急救援服務系統,當獨居老人發生緊急事故需要協助時,只要在家按一下連線按紐,即可與服務系統的監控中心取得聯繫,啟動免持聽筒電話,迅速獲得協助。

高雄巿目前也由廠商研發了「守護天使」緊急通報系統,社會局長青中心教保課課長李慧玲解釋,這是在老人家中裝設電話自動撥號裝置,老人可以事先錄音、設定,遇有緊急狀況時便可自動撥接到就近村里長、親友、警察局等處。七月底前他們預計完成二十套系統,長青中心優先篩選中低收入戶及身體狀況不佳的老人,給予費用補助裝置。

除了以上的電話通報系統,另一項重要的通報體系則是廣泛的民眾。目前全省各縣巿普遍設立「老人保護專線」,民眾若發現需要幫助的老人,特別是被疏忽、遺棄和受虐的老人,均可利用專線報請相關

單位處理。因此,可以說:每一位民眾都是社會局的小耳朵!

◎台灣省各縣巿政府老人保護專線暨跨縣巿區域性老人諮詢專線一覽表
台北縣政府社會科(02)29696161
桃園縣政府社會局(03)3339090轉6420
新竹縣政府社會科(03)5518101轉338.337
苗栗縣政府社會科(037)355047
台中縣政府社會科(04)5258585
彰化縣政府社會科(04)7250847
南投縣政府社會科(049)232259
雲林縣政府社會科(05)5323395
嘉義縣政府社會科(05)3620348
台南縣政府社會科(06)5744995
高雄縣政府社會科(07)7106292.6217810.6625913
屏東縣政府社會科(08)7662134
宜蘭縣政府社會科(03)9352165
花蓮縣政府社會科(03)8328107、8328108
台東縣政府社會科(089)320172
澎湖縣政府社會科(06)9264167
基隆巿政府社會局(02)242706011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4小時專線080024995
新竹巿政府社會科(03)5219515
台中巿政府社會局(04)2200030.2289111轉1662.1124
嘉義巿政府社會科(05)2288420
台南巿政府社會局(06)2919595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專線080095785

◎跨縣巿區域性諮詢服務中心
東部地區家庭諮詢服務中心(03)8222761
台灣省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04)2928585

◎民間團體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02)87870300
財團法人台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02)23361881
財團法人台北市老人基金會(02)253322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