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天地父母恩
◎證嚴上人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世間一切萬物,都是靠天地來滋養。人維持生命所需之種種要素,如空氣、水分或食糧,亦無一不是由天地供應。
父母嘗盡種種辛勞、磨難,苦心撫育子女長大成人,其恩德就如天地般廣闊浩瀚。
知天地恩,就會珍惜資源、憐惜眾生,不敢放縱貪慾來破壞自然環境;知父母恩,才能潔身自愛、守禮重紀,不讓父母操煩擔憂。
期盼大家知恩、感恩,奉獻良能成就美善人生,回報天地父母恩!
▲社論
老人問題是社會的鏡子
近幾個月來,獨居老人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消息屢見報端,對照於熱鬧昂揚的社會發展,鼎沸的車水馬龍人語市聲,這些一顆顆的生命未嘗沒有走過繁華,卻被遺忘在封閉的小角落,孤寂以終,所謂晚景淒涼莫過於此。
老人未必沒有子女親朋,但他們也不是碰巧不在身邊,可能早已疏於聯絡,而疏於聯絡可能不是他們有意如此,而是社會流動頻繁,生活節奏快速,多方面的角色責任沈重,使得他們無暇也無心照顧關懷已被推擠到社會邊緣的老人。
在舞台上風光的終須下台,忙碌一生總有退休歇息的時候,體力與容顏終將衰老,今日的青壯年是明日的老年,今日許多老人的境遇,會不會宿命般地在下一代重演?
這樣屬於社會結構性的命運,想來也令人怵然心驚。其實,在人煙稠密的台灣,離重鄉土人情的農業社會不遠,在客觀條件上,我們比幅員廣大、同時又重個人私密性的許多西方國家,更能避免這些悲劇事件的發生。
證嚴上人這兩個月來,亟力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懷老人,且將社區「族群化」,即將生活在周遭的鄰居,當做自己親人族人般,彼此照應。這樣的呼籲,直指解決老人問題的重要著力點。
在民主國家一般的觀念裏,很容易將對弱勢族群的照顧救助,劃歸於政府的責任。但是,即便是政府有專責單位,也得依靠各方面的民間人力資源,如協助調查「有苦有難的人在哪裏」,提供義工支援訪視照護工作。民間的配合回應愈熱烈,政府的福利設施才能更周延落實。
而「社區族群化」的理想,則進一步將民間力量提升到與政府同等的位置。社區居民最能了解自己的需求,以及社區資源、環境特性在哪裏,當能更貼切地改善社區生活品質,尤其是人與人的關係。
以老人問題而言,可說幾乎每家都會有老人。老人需要什麼?無非是人人所需要的尊重與關懷,而關懷小自一聲問候,大至醫療照護,甚至予以受虐老人庇護,均需親人近鄰多用心多留意,有力的出力,或轉報縣市社會局來處理。這樣做,含有感念前人的虔誠,有滋潤工業社會疏離人心的溫厚,有重建綿長人情的慈悲,對下一代更做了敬老的最佳身教。
當然,最基本的要求還是,為人子女者須克盡孝養的天職。父母懷胎養育子女長大成人,花費的心血與經歷的憂苦無數,恩重已難報,又怎能棄養而不顧呢?
老人問題不只是老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其中反映出這個社會有多少情義,有多少承先啟後的歷史人文情操,也預示了下一代老人將何去何從。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不論是心情的回饋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五月馨香
【編語】
康乃馨盛開的季節,孝思總是滿溢。「活佛在堂上」一文,證嚴上人提醒為人子女--孝,不是在一時、一刻;父母如同堂上佛,須時時恭敬對待。
時空嬗遞,二十四孝的故事幾成絕響,二十世紀末的人們如何實踐孝道?「現代『孝』貌」專題中的真實故事,有兩代之間對孝的不同看待、有親子之間為愛而努力跨越、有離鄉遊子無法承歡膝下的感嘆、有心力不足以看顧老病父母的無奈……種種兩難的局面,他們將如何化解?
奚淞畫觀音的因緣,起始於母親重病;他說:「直到母親去世多年,我真正學佛後,才明白--親人的去世,其實是種慈悲示現。」
問林臣英最感驕傲的是什麼?答案竟然不是她得獎的服裝設計作品,而是四十二個護專兒女。
如果三個臭皮匠可以勝過一個諸葛亮,那麼三個滿懷愛心的媽媽,攜手創建慈濟希望工程--快樂兒童精進班,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面對一群群古靈精怪的孩子們,光只有愛心就夠嗎?想加入班媽媽的行列,又需要什麼條件呢?
媽媽難為?成為班媽媽的美慧,終於懂得如何和兒子「談情說愛」;透過慈濟親子研習課程,慮光才真正明白--愛,不是佔有。
一次次經驗累積,一回回增添設備,還有一批批生力軍的加入,這就是為什麼菲律賓義診人數屢破紀錄的原因囉!而華商回饋當地社會蔚然成風,則是義診、發放所延伸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應。
我愛我的蘿蔔腿
夏天到了,我又開始擔心我的蘿蔔腿。看到三七六期月刊中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身體健康的時候,好比腳上穿著一雙合適的鞋,舒服得忘了鞋子的存在,然而生病時……」我吃了一驚。每天我用最不喜歡的蘿蔔腿走路、騎車、散步,卻又不斷地抱怨它長得醜,甚至為了要遮醜而穿長褲害它長濕疹。
突然想起一句話,不要抱怨你的腿不夠美,去看看那些失去雙腿卻仍努力生活的人,你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幸
運。
是的,我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我開始學會感謝,感謝我的蘿蔔腿帶給我美好的生活,感謝月刊讓我學會知足,現在我不得不說:「知足感恩的女人最快樂!」真的,就像現在的我。
台中 楊宜宜
生命的充電器
對我而言,月刊有如同充電器一般,讓我在閱讀當中體會到生命的無常,沒有時間去和人計較和比較,也讓我從中反省、檢討自己,進而更加肯定當志工的意義。
自己是個習氣重我執深的人,雖發心要為善、當志工,卻在與大家共事中老拿著自己的尺去量別人,所以常常覺得無法將事情辦好而退道心。
在一次閒著的情況下隨手拿起一本月刊看看,一篇接著一篇,哇!我心中那些自我的煩惱似乎得到了解脫,心情像撥雲見日頓時開朗了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才是自己的問題。
如今,閱讀月刊成為我必要的功課,在其中我找到了生命珍貴的意義和不退初心的最佳方法。
美國 三寶弟子
常思己過 莫論人非
當我走過生命的每一個曾經時,赫然發現,難得人身,難聞佛法,更難得走在菩薩道上。
常受上人的一些感召: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故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有關懷、安慰與鼓勵的心胸,才能有健康的身心奉獻給社會,使社會更祥和,這才能廣結善緣,把社會的溫暖與愛心散播出去,更應懂得感恩與珍惜,才能長久擁有該有的一切。
人生本無常,不管幸或不幸,既然來到這人世間,就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若能透徹人生的真理,即使遭遇悲情、困頓的難關,也能很快的超越,自然而然,慈悲喜捨也會流露於心田。
試想既然來到人間,就要活出對自己、對社會有交代的人生,每天將生命良能充分發揮出來,才不會虛度此生。願以此與有緣的眾生共勉之。
台南 梁湘敬
幸好有好題材
加拿大慈濟「人間清流」廣播節目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分鐘,廣播文稿卻要四、五百字左右,太長太短都不適合。我剛接到主筆文稿一任務,內心實在非常惶恐,怕自己做不好。但想起上人的話「勇於承擔,樂於配合」,也就二話不說,接下這項使命。
幸而月刊及慈濟出版的書籍中有許多好題材,不管是上人開示的金玉良言和警世語,或是慈濟人的心路歷程,篇篇都是那麼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期望大家在收聽慈濟「人間清流」之際,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悟。
加拿大 慈捷
將月刊當禮物
我喜歡月刊中的「隨師行記」因為從文中知道上人一天安排好多的工作,跟上人比起來,自己的忙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我會常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上人的精神。
看著這本月刊成長,也看到了編輯們的用心,很多人都是透過月刊知道慈濟的訊息,真實的故事更感動了許多人。我去收功德款時,常將月刊當成禮物送給會員,他們都很高興,也因此能夠繼續發心,護持慈濟。
台北 潘廖葉
▲無盡藏
活佛在堂上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孝順不能等!
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
如果連眼前的活佛都不會恭敬,
還需要到遠方的寺廟去拜佛嗎?
諸位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為壽星慶生,在祝福壽星的同時,也要祝福壽星的父母。因為如果沒有父母的養育,怎會有今天的壽星--你們呢?
最近,常在報上看到老人獨居的問題,他們有些是沒有子女;但也有人把子女栽培得頗有成就,後來子女僑居國外,自己獨居在台灣,老而孤單。病了沒人照顧,往生了也沒人發現,這是現代社會的老人問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最主要的是年輕人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今生我是你父,
前世你是我母。
人人都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
幾年前我曾講過《父母恩重
難報經》,開頭是一個故事--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阿難外出托缽。途中看到一堆白骨時,佛陀馬上跪下虔誠地向這堆白骨頂禮。阿難覺得很奇怪,便問佛陀說:「佛陀啊!您是人天導師,無上尊貴的覺者,您為何要向一堆白骨頂禮呢?」佛陀回答:「因為這堆白骨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啊!」
人的壽命不論是長或短,總是有限。當一期的生命結束〈往生〉之後,靈魂〈業識〉還會再投胎到另一處,當他被生下後,又開始了另一期的生命;往生後又再投胎……,每個人都一樣啊!說不定現在坐在你旁邊的人,就是你前世的兄弟姊妹或父母。所以說,我們都是互為父母、互為子女。
我常說:人生就像一齣戲。上了舞台,你演你的角色,我演我的角色--你是我爹,我是你子等。戲演完了,下台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們都是不斷地在上台、下台,角色也一直在更換。所以佛陀說,這些白骨都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
佛陀又向阿難說:「阿難,你來將這堆白骨中的男眾和女眾分開。」阿難面有難色地說:「佛陀啊!人如果還活著的話,可以從他們的衣著分辨出男女;但死了之後只剩下一堆骨頭,要如何分辨呢?」
佛陀告訴他:「你把顏色較白的撿出來,把較黑、較黃的放在另一邊;較白的便是男眾,較黑、較黃的則是女眾。」
阿難問:「為什麼呢?」佛陀說:「因為男眾的生活較悠閒,有時間求道,所以骨頭較白;而女眾必須為傳宗接代和生活操勞打拚,身心的折磨和煩惱較多,所以骨頭較黑、較黃。」〈編按:指當時的印度社會〉
《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從女人懷胎開始說起。記得幾年前講這部經時,有位婦產科主任說我很像婦產科醫師,因為從胚胎開始,一直到生產的這段過程,我都描述得清清楚楚。我告訴他並不是我懂醫學,而是看了佛經之
後才知道的。可見,佛陀真是一位大醫王。一個小生命要在母體中生長真的不簡單,所以要感恩母親啊!
在感嘆父母難為的同時,
是否也曾想到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
也是歷盡千辛萬苦呢?
除了感謝母親,也要感謝父親,更要感恩天地間的一切眾生及萬物!記得以前我種花生時,把種子丟到泥土中後,必須再用腳把土踩得紮實一些。隔天去看時,本來平坦的土地已經裂開出一條條的縫;第三天便看到地上已經冒出兩片嫩芽了。大地孕育萬物也是非常地辛苦,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的心,面對父母及愛惜天地萬物。
現在的父母真的很難為!送孩子到學校念書,無論穿的、用的都要選名牌、趕流行、和別人比較。不知道大家在感嘆現代父母難為時,是否也曾想到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也是歷盡千辛萬苦呢?所以,我一再強調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
現在的孩子,大都在父母的羽翼呵護下成長,把父母黏得緊緊的;長大後,要他們向父母說句感恩、貼心的話,卻認為那是肉麻的事而說不出口。
小時候黏著父母,為什麼長大後卻和父母產生疏離,甚至還讓父母獨居呢?這是不對的啊!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對眼前的活佛不恭敬,反而到很遠的寺廟去拜佛,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取之當地、用之當地,
則無論身在何處
都能受到認同而平安無恙。
剛剛聽黃主任談到菲律賓義診的情形--那裡的貧富懸殊極大!貧困的人連要動個甲狀腺的手術,都必須整整做工四年,不吃、不用才有辦法存下這筆醫療費用。還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看過醫生;並不是他們沒病,而是沒錢就醫。
菲律賓的慈濟人取之當地、用之當地,常舉辦義診來回饋當地居民。第一次義診時,就診人數約一千多人;第二次增加到二千多人;這次已經是第十一次了,在三天的時間內共看了五千多人,開了好幾百檯的刀。
在之前的義診中,有位白內障患者前來接受開刀手術。當他隔天拆掉紗布、眼睛重獲光明
時,高興地直說要上電台告訴菲律賓同胞:不要搶劫華人、不要再綁架華人!因為華人對他們很好,是來救濟、幫助他們的。所以說,我們去救人,相對地也是在保護自己;我們去愛人,自然就會得人愛。
幾年前,美國洛杉磯發生黑人暴動事件。有位在那裡做麵包生意的慈濟會員,有一天要送麵包給店家時,忽然有一群黑人跑出來攔下他的車,問他是日本人或韓國人?這位會員看到這群來勢洶洶的黑人,害怕地回答:「我是來自台灣的中國人。」那群黑人一聽,臉色馬上柔和下來,還輕聲地告訴他:「你不要走這裏,趕快從另一條路回去。」
這位會員回去後,心裏覺得很納悶?就將先前的遭遇告訴所僱用的黑人店員,問她知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女店員回道:「你不知道啊!我們很感恩台灣的中國人。因為你們不僅幫助、關心我們,還給我們的孩子獎學金。所以暴動時大家有共識,我們絕不會攻擊台灣的中國人。」
他又問這位女店員,到底是台灣的那些中國人在救濟你們?她回答:「是慈濟!台灣有一個團體叫慈濟。」那時他很高興,便趕緊打電話回高雄給向他收功德款的委員。記得那天我人在屏東,正要趕赴中鋼一場講座。這位接獲訊息的委員就馬上轉告我這件事,說在美國的那位會員一再感謝慈濟救了他。
這件事剛過不久,有一位住英國的委員打電話給我,說打算把在南非的生意結束掉。我問他為什麼要結束?他說南非工廠是營運得很好,但是黑人常常出來搶劫。因此當地時有暴動,社會很不安定。
那時我就將發生在美國那位會員身上的事情告訴他,並跟他說:台商在南非會被搶、被放火,是因為他們去當地開發資源、使用勞工,賺了錢卻是自己在享受。那些黑人的工資被壓低、生活困苦,心中當然充滿瞋恨,因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動亂。所以,我告訴他一定要「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給當地的人福利;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暴動。
他聽了之後說:「師父,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從那時起,他開始召集幾位台商一起關心當地人的生活。雖然到處都有暴動,但是他們卻很勇敢地裝載了滿車的救濟物品,常到最窮困的黑人區發放。現在慈濟已經在南非建立了很好的形象,也與黑人有了深厚的情感。只要一見慈濟出車,他們就會自動保護。
在南非,最初我們只是提供貧困人家日常所需;漸漸地也開始教他們生活的技藝,如縫製衣物。剛開始,只有一個庇護工廠、十部縫紉機。後來,慈濟從台灣送去幾個貨櫃的布匹用來做衣服,再將賣得的錢買縫紉機。到現在一共有一百多部的機器,他們已經可以自力更生了。
接下來,慈濟也在那裡建學校。本來當地的校舍都是以牛糞攪拌泥土為材料蓋成的,非常簡陋!我們則採用鋼筋、瓦片及空心磚為他們蓋校舍,讓孩子可以在明亮、堅固的教室裏安心地上課。
除此之外,因為當地都靠一些池塘的水維生,以致有很多人感染了疾病。所以慈濟又協助他們開鑿水井,以解決他們的用水問題。
你付出多少,就會發揮多少的力量。那年南非黑人取得政權後,很多白人在一夕之間失業了,生活陷入困境!那時慈濟送去的十幾個貨櫃的救濟物品,正好也幫助了這些失業的白人。真正達到了「黑白救」--黑人、白人都救的目的,所以白人們也都很感恩慈濟。
更重要的是,白人們因此而省悟到以前所表現出「強烈優越感」的不當。於是他們主動向慈濟表示願意把「工夫」傳授給黑人,義務教他們做衣服、剪燙頭髮、做水電……等等。黑人們看到白人同樣接受別人的救濟,心態平衡了些;因此,也很用心地向白人學習技藝。
慈濟的慈善工作是從台灣開始的;
把台灣照顧好,
是慈濟的本分事。
最近,大家從媒體上可以看到:在汐止的花東新村裏,住了好幾百戶的原住民。由於房子是違章建築,不但破爛不堪,還沒水沒電!慈濟發現之後,便到那裡進行義診,並買發電機給他們使用。
在台灣,只要有任何災難發生,慈濟人一定馬上趕到現場,而且從頭至尾極盡可能地提供協助。就像不久前的「華航空難」,從事件發生到現在,慈濟人對罹難者家屬的關心和付出一直未停歇過。
總之,慈濟的慈善工作是從台灣開始的;把台灣照顧好,我們才有力量去幫助其他的地方。
能助人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我真的非常感恩大家對慈濟的關心!由於有你們的投入,慈濟才有力量為社會再建設,並不斷地付出關懷。
祝福大家日日吉祥、家家平安。
阿彌陀佛!
懷胎守護恩 頌曰:
累劫因緣重 今來托母胎 月逾生五臟 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 動止劫風災 羅衣都不掛 妝鏡惹塵埃
臨產受苦恩 頌曰:
懷經十箇月 難產將欲臨 朝朝如重病 日日似昏沈
難將惶怖述 愁淚滿胸襟 含悲告親族 惟懼死來侵
--《父母恩重難報經》
生子忘憂恩 頌曰:
慈母生兒日 五臟總開張 身心俱悶絕 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 歡喜倍加常 喜定悲還至 痛苦徹心腸
咽苦吐甘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 顧憐沒失時 吐甘無稍息 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 恩深復倍悲 但令孩兒飽 慈母不辭飢
--《父母恩重難報經》
▲無盡藏
善門已開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七年四月十二日
農曆八十七年三月十六日
三十二年前,有許多人告訴我:
善門難開!慈濟的慈善工作,到底能做多久?
可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念善心,
只要有人啟發,善心就能被點燃。
而這麼多年來,事實證明: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愛心……
諸位大德:
阿彌陀佛!
每當我從大家手中接過沈甸甸的竹筒時,內心都充滿了無限的感恩!那種回歸原點的心情,只能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感恩。
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是慈濟的生日,
也是全球慈濟人
回娘家的日子。
慈濟,是在三十二年前的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成立的;這一天,現在也成為全球慈濟人回花蓮團聚的日子。
今年,南非慈濟人最先回來,瑪莉就是其中一位。她在當地協助慈濟發揮愛的功能,不但指導黑人學習裁縫等手工技藝,還收養了六十七位孤兒和流浪兒。聽委員們說,瑪莉因為看到慈濟人都很慈祥、友善,心裡很感動,也想授證當慈濟委員呢!
我曾經有過要在尼泊爾建立流浪兒之家的構想,後來因為當地的政治環境不太理想,而暫時將計畫擱置著。
為什麼我會想在尼泊爾建立流浪兒之家呢?因為那裡有許多小孩,一出生就被丟棄,有的小孩必須棲身在垃圾堆中找尋食物,才得以生存。我知道這個情形後,心裡很難過,所以想幫助他們。
南非的情形也和尼泊爾差不多,有許多人住在髒亂的垃圾堆中。當時,南非慈濟人曾和我商量,要在當地建造房屋讓他們住。目前這個計畫還在進行中,希望南非的台商和慈濟人能共同發揮愛心來完成。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
將每日的一念善心點滴累積起來,
就是一股愛的大力量。
今年慈濟邁入第三十三年。
回想三十二年前,慈濟要開始做慈善工作時,有很多人告訴我:「善門難開!你能做多久?有多少人可以支持你?需要救的人又有多少呢?」愈是關心我的人,就愈不希望我去做。
可是我想:既然決心走入如
來大家庭,當然要視天下眾生為自己的家人。所以我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
我常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點滴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愛心,只要有人去啟發,這個愛心就能被點燃,匯聚後的力量就會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的目標正確,就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與信任,進而與慈濟一起推動慈善工作。
現在我們所說的「竹筒歲月」,是來自於當初我呼籲三十位會員,每天要到市場買菜前,先存五毛錢起來,作為從事慈善工作的基金。那時有人問我:「師父!我一個月捐十五元就好了,為什麼要每天存五毛錢呢?」
我說:「『心』是很重要的。每天記得發一念善心,投五毛錢至竹筒裡,這就是福。」愛心愈豐富,福就愈大;日行一善,將來必有餘慶。尤其,少買五毛錢的菜,並不會影響當天的菜色,也不會影響家庭的經濟運作。
所以,當這些會員到市場買菜,菜販抓起一把菜在秤時,她們都會說:「抽幾根出來吧!少買一些,可以省一、兩毛錢。」久了之後,菜販們覺得很奇怪,就問她們到底為什麼?
「每天存五毛錢啊!」「要做什麼?」「救濟啊!」「騙人!五毛錢怎麼能救濟?」「農場的師父說的啊!(編按:當時靜思精舍所在地的附近通稱為農場人)多力量就大,就可以做救濟的工作了。」
菜販們一聽,馬上表示也要加入存錢行善的行列。買菜的省五毛錢、賣菜的捐五毛錢,這樣就有了一元。當時每個月都有竹筒送回精舍,這種捐贈愛心撲滿的精神代代相傳,直到三十二年後的現在,也有好多小朋友會把存滿錢的撲滿送來給我,作為慈濟的建設基金。
為了推動全省醫療網和
達成「教育完全化」的目標,
現在的慈濟仍然很需要大家力量的匯聚。
三月底,協助慈濟從事阿富汗救災工作的洛杉磯「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愛德華博士來台灣見我,並把蘇聯政府封他為騎士所贈予的寶劍轉送給慈濟;甚至回國前,還把身上配戴的勳章拿下來送我。
我說這些東西對你而言很寶貴、也很榮耀,不能送給我。他說他很感動,已經把台灣當作第二故鄉,所以願意把象徵最高榮譽的勳章留在台灣;唯一希望的是,要我繼續支持他救助阿富汗。
他回美國後,傳真了一封信過來。信中他提到在台灣見到許多小孩、老人存錢讓我蓋醫院,有的小孩身上背著重重的一大包銅板,就像聖誕老公公一樣,令他看了非常感動,不知流了多少次的眼淚?因此,他下定決心要為慈濟做事,而且一分一毛錢都不會浪費掉。
三十二年來,慈濟的慈善工作能從花蓮開始,遍布到全省,甚至全球,都要感恩委員們無所求地付出。他們常自掏腰包帶民眾坐慈濟列車回來,每次都帶回來好多人的心;有很多人都是在列車上聽委員現身說法,而開始了解慈濟的。
慈濟目前在全省各地,有許多建設在進行,真的很需要大家的力量。在醫療上,我期待慈濟的醫療網能早日建立,為欠缺醫療資源的地方盡一分心力;在教育方面,慈濟也會朝著「教育完全化」的方向前進,教導學子們身心健全發展。
希望大家繼續能為醫療與教育的建設一起努力--取之社會、建設社會,進一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在此虔誠祝福大家:日日健康,家家吉祥!
佛言 睹人施道 助之歡喜 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 此福盡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 數百千人 各以炬來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
沙門問佛 何者為善 何者最大 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 志與道合者大
--《佛說四十二章經》
▲聞思修
承諾
◎撰文/慈玫
我們承諾好好做事、好好待人,
是選擇讓生命活出美好溫馨的一面。
華航空難發生後,報紙以「人間煉獄」來形容那滿地殘破的機骸,和碎成萬片的罹難者。幾天後,林園鄉灌裝瓦斯車爆炸,烈焰滔天,我又看到了「人間煉獄」出現在圖片標題上。
這樣一樁樁重大的災難,接連出現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令人在沈重哀傷之餘,心底起一陣冷顫:高度機械化的物質文明,過度緊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有可能只消一個動作,就摧毀無數生靈。
※ ※ ※
有許多人原不該這麼早離世的,例如陳家小兄弟,在去年汐止林肯大郡崩塌時喪生。親戚從瓦礫堆中挖出他們的撲滿,沈甸甸的。祖母睹物傷情,姑姑交給我說要捐給慈濟。
我把那個小衛兵造型的撲滿,從台北提到花蓮,感受著它的重量,遙想童稚的兩兄弟,如何「匡噹!匡噹!」地投下銅板,彷彿投下一個又一個希望。也許只為買一件心愛的禮物,也許是要努力做個好孩子,做善事、幫助窮苦的人。
他們一定很活潑,而且有點頑皮,才會把小衛兵的嘴上塗滿鬍鬚。孩子們的世界充滿好奇與想像力,以全部的精力對生命做出承諾:他們要好好長大!但是,命運沒有給他們機會。
是建商的貪圖己利,破壞了他們天真無邪的承諾,與周遭親愛的人對他們的承諾。
每個人活著,都需要對自己、對別人,或者是來自於別人的承諾,連結成網來維繫;但這樣的網,在今天的生活環境危機中,未必如想像中強韌。
※ ※ ※
許多災難事故,或出於私心,或出於躁動,但都事關一念的輕忽,輕視生命間彼此的相屬與承諾,輕視我們對大地、對他人應有的承諾,我們不是理所當然地在這地球予取予求。
後者的承諾,是敬業的承諾,是二十世紀末人類脣齒相依的承諾,因此重如泰山,需要嚴肅面對,以知識和智慧來承擔。
這樣的承諾,超乎小情小愛的承諾,它出於本分,不期待回報,以敬慎的心情,為
人類的平安福祉獻上一分力量。
這樣的承諾,可以出於慈悲觀,為不忍眾生因我受苦,我們儘量把對別人可能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不管是精神或肉體的傷害都要避免,因為我們令旁人產生的憂惱,可能埋下其傷害更多人的業緣種子。
唯有以慈悲心規範自己,以「凝神專注,攝心一處」的工作與行事態度,我們才能確保:組成社會的無數小小螺絲釘都能流暢運轉。然後,我們也才得見人性的希望,如果大家都混水摸魚,相互薰染,我們會看得起自己嗎?
這樣的承諾,其實也不必出於宗教觀。我們承諾好好做事、好好待人,是選擇讓生命活出那美好溫馨的一面。讓別人免於生存的恐懼,也是讓自己安心,體會到「你好我也好」,體會到小水滴融入大海的開闊與朗然。
※ ※ ※
人類從遠古得以存活繁衍至今,固然發生許多強凌弱的戰爭悲劇,但和平互助的精神仍是主要的原動力。最早的人類社會雛形是隊群組織,人數從二十人至五十人不等,仍無法獨立生存,須靠與其他隊群聯盟,才能聚集基本的生活資源。
在抵抗天然災害,團體與團體間爭奪物質利益的長久歷史經驗裡,我們的祖先付出多少代價,才體認到休戰的必要、和諧共處的可貴。
所以,「和平共存」已成為本世紀進入下世紀的最大議題,因為我們只有地球一個生存空間,我們沒有本錢讓原子彈等毀滅性的武器被動用。
當國與國間開始以最大的自制,承諾不發動戰爭,人與人間更須承諾相互疼惜,不要讓傷痛諷刺地成為許多人生存的唯一回憶。
▲聞思修
牽緊您的手
◎撰文/靜淇
握著父親長滿繭的大手,
我知道:現在,是我牽他的時候了。
身體硬朗的父親,自四年前輕微中風後,健康情形日走下坡,左腳也因此不大能使力,日前又因痛風腫起來,在床上足足躺了七天。
前幾天看他精神還不錯,帶他到外面走走,一路上我扶著他,他也緊緊握住我的手,生怕跌倒。走著走著,父親突然用不是很清晰的口音告訴我:「以前都是我牽妳,現在卻換成妳牽我,人一老,就沒用了。」
剎時,我的心好酸好痛,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從小至今四十七年來,即使我已為人妻、人母,父親一直都是我的依靠,陪我走過每個成長階段,而今他已七十三高齡,能讓我牽著手的時光還有多少呢?
父親生長在日治時代貧苦的農家,身為長子,必須挑起比其他九個兄弟姊妹更多的工作,小小年紀種田、放牛、做家事……的工夫,已是莊內人人皆知。
國小畢業後,父親進入鐵道部服務,雖然當時「吃頭路」是人人稱羨的事,但在幾十年前,生活普遍困苦的大環境下,區區幾百元、上千元的薪水,實不足撫養食指浩繁的一家。所以,下班後父親總是馬上換上雨靴、拿起鋤頭下田去。
雖然生活的壓力以及須長年照顧多病的母親,讓父親平時極少與子女話家常,也不擅用語言、肢體表達對家人的愛,但我們卻可以深切感受、經驗到,在任何需要的時刻,父親長滿繭的大手,總是會給我們力量。尤其十五年前母親病逝後,父親更是我們唯一分享感動與成長、喜樂與悲傷的對象。
看著父親日益老態遲緩的行動,在陪著他散步時,我不禁再加點力量緊握住他的手,同時心中反覆咀嚼著:爸爸,我會永遠牽著你的手。
▲聞思修
秤量慈悲
◎撰文/林幸惠
看待他人的錯誤時,
你用了幾分慈悲?
我相信,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也就是對待自己的態度。
曾經,在與親友的一件細故中,因為覺得是對方的錯,不但欠錢不還,還到處講述我的壞話,於是,我把自己囚禁在不能原諒他人的心念裡,煩悶鬱結。
不巧的是,這位朋友常出入我們這棟大廈,冤家路窄,經常在電梯裡與她相遇。於是,搭電梯成了我的夢魘,每次撞見她,因舊仇、新恨牽扯出的情緒,總讓自己無法瀟灑地出門。
有一次,又在電梯裡遇到她,當我擺過頭,避開她的影像時,卻瞥見了鏡中的自己--穿著旗袍,正要趕赴一場慈濟茶會,宣導善解、包容、感恩、知足的精神。
剎時,羞愧衝破了自設的牢寵--我可以琅琅上口艱深的道理,卻做不到簡單的事!躲開她,是怕看見自己痛苦的心。唔!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債權人?
幾番掙扎後,於是,我提起勇氣靠過去問候她。當她感動得兩行熱淚落下時,我終於在諒解的隙縫中,看到了自己微量的慈悲。
誰都會犯錯,但我們在看待別人的錯誤時,常一心一意只想到自己的真理和尺度,於是為淵驅魚,一口舔走了一顆潛藏的慈悲心,再也無法用其他的角度,看自己到底什麼地方出了錯?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該算計的不是別人的錯誤,而是觀察自己,到底還存有多少慈悲的計量?
▲五月特輯
現代「孝」貌--反哺思親恩
◎撰文/陳秋山
道德標準隨時空的變遷而流動,就像廣開方便法門的佛法,因地制宜、觀機逗教,但一致的目標無不朝解脫而行;孝,也始終不改其「善待」生命的本質,唯於實踐上難以單一標準而論。
.古中國社會的孝道文化,重在單向要求「子女回報親恩」,在父權至上的社會結構底下,「順」的外顯行為被強化成「孝」的標準內涵,因之在傳統的家族倫理下,媳婦對公婆「凡事無違」,似乎成了天經地義。
隨著大眾教育的逐日普及,長者經驗的傳承不再是後輩觀念扎根的唯一方式,甚且,西方推崇的「個人意識」,在國際間文化交流頻繁的今日,更不時地影響著新世代對傳統家族倫理的看法。一味強調「順等同於孝」的要求,是否還能教人心甘情願?
.兩代之間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那看似冥頑固執的上一代,往往正在文化變遷的洪流中感到無所適從。唯當看見已然形成的限制,透過不斷地內省與學習,放棄一些舊的自我時,才有機會跨入未知的新經驗。但,兩代間該由誰先跨步?
.「孝」字顯示「子承老」的意涵,承歡膝下、孝養父母以終,是對看顧己身生命者情理皆然的報答。但工商社會中,人在疲於奔命地尋找自身的生存位置之餘,要如何對臍帶相連的命運做最適當的安排?
.在面對媒體掀開老人孤苦無依的晚境,於正視老歸何處的問題時,是否只能悲情地略過當事者的現實處境,一味指向「子女棄養」的不該?
在提醒世人孝之理想時,不可忽略人人因緣各異。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切合自身實踐的孝道,值得每個人去思考。而答案,在體驗中。
▲五月特輯
孝路怎麼走
◎撰文/臥箏
時代更迭衍生出不同的孝順觀與孝法,
這當中是傳統的「孝順」觀經典?
還是「順著自己的意去孝」開明?
自從邁入長輩們眼中的適婚年齡後,每隔一陣子,家中就會有熱心的姑嬸輩上門,欲促成一段好姻緣。最近一次連續假日自北部返家,正巧遇著已到家中媒說數次的鄰村姑婆再度上門,從她口中得知男方一家子在腦海中把我形塑成一位千載難逢的「孝女」時,禁不住好奇地問:「他們又不認識我,怎麼會覺得我是『孝女』呢?」
「傻孩子,」姑婆一副天經地義地說:「人家說『娶媳婦看娘內』,他們看妳媽媽就知道了呀!」
「聽話」的母親是村中的孝女
母親的孝順在鄰里間是出了名的,尤其,身為獨生女,婚前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般疼愛的出身背景,更為她為人媳後任勞任怨、事公婆至孝的種種表現,大大地加了分。
印象中,每次鄉人稱讚母親孝順時,最常用的具體形容詞是「很聽話」。的確,在母親的觀念裡,孝和順是分不開的--即使,有時心裡覺得「順」得有點委曲,為了克盡「孝」道,她還是會選擇「聽話」。記得小學填學生家庭資料卡時,因為搞不清楚「家管」與「管家」的區別,選擇了自己僅認識的「管家」兩字,填在母親的職稱欄上,被頑皮的男同學看到後,大聲對著班上的其他同學嚷嚷著:「xxx的媽媽是管家婆!」
因為被取笑的羞憤,回家後,我即噘著嘴向母親抱怨:「為什麼人家的媽媽都有工作,只有妳是『管家』,害我被同學們笑?」當時母親是怎麼安慰我的,已經忘了,一直到最近聽她提起當年往事,才明白她之所以會成為「家管」,有泰半因素是為了「孝順」。
頂撞長輩是母親眼中的大不孝
父親在五個兄弟中排行老四,卻是最晚娶親的,而小叔婚後因為工作的緣故,和嬸嬸搬到了台北,因此母親一進門,就成了大家庭中的小媳婦。
在五、六0年代農業社會的家族制度中,大家長是唯一的權力掌握者,整個大家庭的風氣是尊家長、重階級,因而在「孝」的實踐面上,標榜的便是「順」。所以,當社會上紡織業逐漸起步,婦女漸有機會投入職場,而爺爺一聲令下,無論如何一定要有一位媳婦留在家中料理家務,且三位伯母的眼光同時望向母親時,和伯母一樣擁有紡織好手藝的母親,沒有搖頭的餘地。
料理一家二十幾口人的三餐、衣物之清洗,以及打理大環境之清潔,對身手向來俐落的母親而言,不是件難事,但要照顧一群年齡層從兩、三歲到十一、二歲都有的各房小孩,著實讓母親傷透了腦筋。
爺爺、奶奶是心疼乖巧的媳婦,但更寵愛會撒嬌的孫子們。每每我們這群小孩子為了爭玩具、玩遊戲而吵架,或者臨吃飯前還拚命往嘴巴裡塞糖果、餅干,被母親及時制止,而哭鬧不休時,最後被「訓」一頓的,通常是母親。
不知爺爺、奶奶是真的被我們所說的「餅干再不吃就會壞掉了」,或「吃一顆糖果後會更吃得下飯」等理由給說服了,還是太了解小孩子看到「欺負」他們的大人,被一個更大的人「欺負」回來,心裡就能得到安撫,所以總是偏袒孫子,委曲了母親。
對於長輩的「訓誡」,母親是從不回嘴的,因為她認為,不聽長輩的話即是忤逆,忤逆是大不孝,而「不孝」在她小時候和外公一起看過的戲碼中,是被列在「十惡不赦」中的一條罪狀。
以順為孝的背後真章
這樣唯家長是瞻的家族制度,以及鄰里間以順為量孝標準的風氣,為母親心中的孝,紮下了一根深柢固的定義。她深深地以為,這樣的「孝順」會這麼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所以當發現心目中受過高等教育,應更懂得「孝順」的女兒,卻不是用她所熟悉的方式來表達孝順時,她內心起了不小的掙扎。
國小肄業的母親對教育有一分崇高的憧憬,認為讀過書的孩子才能懂得忠孝節義、為人處世的道理,因此和父親極力地栽培我們三姊妹。怎知,原以為會「更聽話」的孩子,卻三不五時地「反動」她的思想,尤其,一而再地向她的「孝順」觀念下戰帖。
近年來,奶奶因為脊椎側彎以及風濕的
關係,行動不便而較少出去戶外走動。細心的母親見附近廟宇的廣場上,總有一群上了年紀的老人聚在一起閒聊,便開始每天趁著太陽初升,氣溫怡人的時刻,推著輪椅帶奶奶到那兒透透氣,順便交交朋友。
有一陣子,母親的腳趾頭因為長期做家事浸水而皮膚潰瀾,走起路來疼痛不堪,但為了不讓奶奶失望,硬是穿上布鞋,照常推著奶奶出去透氣,也因此讓病情一直未能好轉。我和妹妹知道後,心疼地質問她為什麼不讓我們代勞?或者告訴奶奶實情,暫停一些時日?難道一定要這樣犧牲自己來達成長輩的期望,才叫孝順嗎?
「妳們讀的書多,有自己的想法,就連孝順,也有自己的方式,這樣……沒什麼不好。不過,妳們不是常跟我說,做什麼事情,自己願意最重要嗎?順著妳們爺爺奶奶的意,讓他們活得高興、快樂,是我表示孝順他們的方式,我是心甘情願的啊!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並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孝順』父母,倒比較像是在討他們的歡心。如果今天我用了一個自以為很好的方式來替代,但卻不是妳們爺爺奶奶所能接受的,我並不認為這樣叫作『孝』。」
聽完母親的這番話,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原來母親的內心,也有一套她自己的「行孝」哲學,在以順為孝的背後,堅守的是「讓被孝順的人覺得受到孝順」的原則。
家家孝法因人而異
儘管母親對盡孝的方式,是以「順」來自我要求,但對於我們表現「孝順」她的方式,她卻也是要求自己來接受。
比如說,母親一直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我和妹妹常藉機告訴她,人生無常,如果我們沒有比妳先走,一定不會丟棄妳不管,但哪天若先走一步,妳還是要靠自己活下去啊!
這話由子女口中說出,母親聽來自是殘忍,但細想,著實不是子女逃避盡孝之責的遁詞,漸漸地,她也要求自己去面對「養兒防老」這觀念中潛藏的不測,並接受我們諸如此類表達「順」的方式。
年近六十的母親,接受了傳統「孝-順」觀的薰陶,卻在邁入「被孝順」之際,跨入了子女們「順著自己的意去孝」的新時代中,想來就像夾心餅干中的夾心--面得貼著上一輩的觀念去做,一面又得循著下一代的思想去理解,雖然「夾」得挺不透氣,但她還是在這兩種確有落差的孝順觀中,努力地尋找著相容處。
看著母親,突然明白,孝,並不是一條單行道,否則即使孝得再自以為無懈可擊,當父母感受不到時,不過徒營孝相,而無「孝用」。
自此,我不再自以為是地批評母親的孝順觀,因為那是她考慮過爺爺、奶奶的感受後,選擇的適合方式。而一直以來強調忠於自己的感覺去盡孝的我,似乎也開始試著在自己的「孝行」裡,逐漸加入一點一滴的「父母意」,來順順這條時有阻塞的孝順路。
▲五月特輯
誰來跨步
◎撰文/老鼠
如果代溝是兩代親子間
因時代背景所造成的自然現象,
這跨溝的步伐該由誰來邁?
當我告訴媽媽,也許今年就會嫁了時,她跟我說:「現在社會這麼亂,這些感情的事我也看不懂,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判斷了,媽媽沒意見。結婚以後,日子是你們兩個人要過,你自己喜歡比較重要,我們都是外人,只要先生、公婆疼你,就是好歸宿。」
那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忙著念書上學,畢業之後埋首工作與自己的人生規畫,三個姊姊出嫁後又各自忙著家庭……,我發現,一直以來媽媽跟我們除了平日生活瑣事上的應對之外,幾乎是不曾談心的。媽媽說自己沒念過書,無法給予我們的人生計畫什麼建議,所以總是跟著幫忙其他的事。大姊為準備考教育學分班去補習時,她幫忙接送外孫女下課;二姊懷孕時,她幫忙帶二姊的老大;三姊的婆婆生病時,爸媽輪流照顧三姊兩個女兒的生活起居,讓她可以安心照顧婆婆。在爸媽看似忙碌的生活下,為的其實都是孩子們的事。
老爸為了孫子學電腦、上麥當勞
姊姊們陸續嫁了的那一陣子,家裡真的
很冷清,過年的時候只有我跟爸媽在家,三個人每天不是睡,就是看電視,一直要到年初二姊姊都回來了,才像過年。
平常若我去參加活動時,就只剩兩個老人家在家,雖然告訴爸媽可以出去走走,但「出去」對他們來說是既不平常又麻煩的事,他們寧願待在家裡,因此我經常為了他們的假日安排而傷腦筋。
平日老爸常用撲克牌來打發時間,最近,家裡新買了電腦,我想教他玩接龍,因為電腦會自動洗牌,他就不用每次都排半天,還常常找不到完整的牌了。但是老爸卻說沒興趣,不想學電腦。
以前每次姊姊的幾個小孩回阿公、阿嬤家都會說無聊,自從有了電腦又買了英文教學光碟以後,一群小鬼一回來就圍在電腦旁邊。七十多歲的老爸看到這情景,沒過幾天就戴著老花眼鏡來找我教他電腦,他說不學電腦,跟孫子會有代溝。
印象中,老爸從來不吃外面煮的東西,但是為了要知道「麥當勞」是什麼,為什麼孫子們很喜歡去,有一天,爸媽和伯父三個加起來快兩百歲的人,一起坐公車去吃麥當勞。回來之後,他們三個一致的感想是:燒餅好吃多了,搞不清楚年輕人在想什麼。
還有一次,我們四個姊妹都很想吃牛排,可是爸媽沒興趣,最後拗不過我們,爸爸帶了一個大饅頭去把牛排夾在饅頭中間吃掉了。許多許多的回憶,發現,原來爸媽在平日生活中,是這麼用心地在愛我們。
一點關心竟成老媽自豪的幸福
小時候,我們也曾對這世界的許多事物不了解,是父母、老師和長輩不厭其煩地教我們。現在我們長大了,也許花一點心思陪爸媽說話,他們就可以從我們的世界中,看到過去年輕時的自己,而較能理解我們的一些想法,這樣兩代之間可能會比較沒有代溝。
這陣子看新聞的時候,我開始試著用台語翻譯給媽媽聽;參加慈濟的活動後回家,就打開大愛電視台告訴媽媽,等一下我會在電視上出現,那就是我今天去的地方;拿到同學會的照片就跟媽媽說,哪一個是快要結婚的準新娘,哪一個已經當了媽媽。
就這樣,我聽到媽媽跟鄰居聊天的時候,很滿足地告訴鄰居她覺得自己很幸福,可是我卻覺得自己沒有做什麼。這時候我才明白,對爸媽而言,孝順也許是對他們「多一點關心」就足夠了。
從同樣身為資深慈青的男友身上,我也
學到了許多。常覺得自己對外人比較有耐心,對家人反而不耐煩,卻常見男友仔細地跟我的爸媽解釋今天去參加了哪些活動,或和媽媽聊些瑣事,讓我在感動之餘也不斷提醒自己:多留一點耐心給家人。
生命的豐富來自父母的滋養
在書上看過一段話--你們的生命被社會滋養,在你們享有極端的自我時,不要忘記你們的自我是來自別人的自律,沒有別人對社會的建設性,你們連機會都沒有。自由的前提是群體有足夠的自律,融入社會群體的生命。
我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謝謝所有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滋養的人。
▲五月特輯
孝的距離
◎撰文/愚夫
什麼是孝順的最好距離?
是寸步不離地承歡膝下?
還是模糊空間界線,但求心中零差距?
「我想出家。」「什麼?你怎麼這麼沒出息!」
「出家怎麼會沒出息?」
「如果你出家,別人會用什麼眼光看我?若人家問起,我怎麼說?」
「這麼說,你是比較在意別人的眼光,而不在乎你兒子的感覺?」
「你說這什麼話……,早知道讓你念那麼多書是用來忤逆我的,當初就不那麼辛辛苦苦地栽培你了。」
不孝孽子?
一年多前,我初次表白自己有出家打算時,母親的反應一如預料中的激烈,只是沒想到她會說我沒出息。我知道那是母親在情
急之下,一時反應不過來的氣話,每回想起那時她臉上隨著血壓升高而不斷抽慉的肌肉和結巴的語氣,總不禁為她心疼、抱屈:竟生了這麼個孽子!
「知子莫若母」,母親知道我是個下定決心就難再被說服的頑固分子,我的「出家宣言」對不是佛教徒的她來說,無異於向她宣告斷絕母子關係,這比割掉她身上的一塊肉還痛。
此後,幾乎有一年的時間,我絕口未提出家的事。
母親和我原本像朋友般無話不談,經過那事件之後,她總試探性地要我離開目前在佛教團體中的工作,以為只要讓我回南部找個對象結婚,就會改變心意。
由於母親基於孝順的理由,應允了一樁媒妁之言的婚姻,抱憾了大半輩子,因此也不敢強迫持獨身主義的我,步上她始終認定是葬送青春的婚姻之路。
雖然偶有朋友暗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我總能面無愧色地告訴他們:「我還有個弟弟呢!」
不過,有一陣子我倒是很認真地想過自己到底孝不孝?
對於「孝」的深刻記憶是從外公的訃文開始的。當時才國小二年級的我,看見母親的名字站在「不孝女」三個字下面,心中有些納悶,還好背負「不孝」罪名的不止母親一人,阿姨、大舅也都名列其中。
長大以後,對這種為了表示「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哀痛而自責的作法雖已能理解,但總覺得這種表達方式有點作賤自己。因為,印象中外公和母親有著深厚的情感,為何明明是溫暖的關係,卻
- May 19 Tue 2009 14:02
1998年05月 378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