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琉璃世界

當下幸會

◎撰文/孫秉森﹝慈誠隊員﹞

赤足表虔敬

自從三重聯絡處成立之後,往來於台北分會間相對遞減,尤其,地下樓除有特殊聚會,否則幾近絕響!

那天為旁聽慈玫師姊講「慈濟人的生死觀」,使我重返睽違已久的「老地方」。抵達時,依舊先行脫鞋、放置,然後準備上堂入室。這個習慣性的基本動作,雖一般住家為維護整潔亦然,但此時此地是有所分野的。

因為,這原是佛教儀規,揭示「若對形像,及近尊師,除病則徒跣是儀,無容輒著鞋履。」以及「履屣不旋佛塔,教已先明;富羅﹝短靴﹞勿進香台,頒之自久。﹝註一﹞」除外,在東方猶太教及回教也律制儀式,必須脫鞋赤足以表示一種謙恭的心。

而佛教更為究竟禮數,如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載:「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可知佛陀僧團托缽乞食、用食皆赤足,是為對施主謙卑感恩。

另於《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一卷述:「令受戒者,偏露右肩,脫革屣,一一皆須三遍禮敬。」彰顯赤足為虔誠恭敬的體現。

指月應見月

「歡迎您來做慈濟」輕快的旋律揚起,台上六位師姊配合著節奏徐徐蠕動身子,手舞足蹈。手語隊是慈濟大團體的小甘草,每在活動中串場表演,予與會群眾有熱身、潤滑、餘興之效。

手語是最古老原始的語言,人類藉著與生俱來的抓握器官--手和手臂,活絡其腕關節、腕骨、掌骨、指骨等,運用眼根、耳根、身根、意根的感覺,不假借諸如旗幟、號角、鏡光、烽火等他物的助力,直以徒手赤拳做示意動作或信號來代替、象徵、描述,臻達溝通或傳遞訊息。

雖說手語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自然表現,但並非「有形無字」。早於一六二0年即有手語字母及手勢語言的書籍問世;經一百五十六年後,聾啞教育的始祖厄貝再改良傳統式手語,直到勒埃倫發明單手字母手語,遂有一個字、一個音節及一個動作的手勢,沿用迄今。

十九世紀之前,位於北美洲平原的印地安人區,是部落種族的大雜院、語言障礙的化外之地,平日人與人相處,就是靠手語交流,跨越語言藩籬,維繫彼此情感,歷時甚久。影響所及,遂為現今童子軍用語。

是故,手語是人類語言的濫觴,由裡而外的無聲訴求,猶張力一齣默劇的內心戲。因此,每當我看到手語表演時,其形象宛如展現寶印手、化佛手、玉環手、合掌手、甘露手……等大悲心手相。隨而,雙掌向內向外、舉上指下,乃至反覆分合變化,似正結打施無畏印、轉法輪印、禪定印、觸地印等等的手印。

印順導師說過:「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哪一樣不是文字!」又云:「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如離卻文字,即凡聖永隔!(註二)」足見手語是動感文字,亦如說法。

「指月」為佛教常用之喻語,以「指」擬言教,以「月」謂佛法。出自於《楞嚴經》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意指一切言教,只是方便啟發他人,好像用手指月,予人因指月而見月,千萬不可見指不見月,執著言教而忽視佛教的根本精神。

因此,以「指月」的心態觀

賞手語,著眼在其內涵,否則所見只是一場虛晃的舞藝!

見法即見佛

證嚴上人聲望名聞遐邇,與會開示,更經常座無虛席。善男信女無不為趨謁證嚴上人尊顏,瞻仰其法暉,而深感畢生莫大之聖事、喜事、幸事!

這次在「靜思生活營聯誼會」上,原本局外旁觀的我,卻因身著與學員相同的藍天白雲服裝,誤被延請入坐,然後,又為遞補座位,再次陰錯陽差地,驅落在男眾第一排第一個位置上,雖有喧賓奪主的尷尬,但基於適時配合,只好義無反顧了!這將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啊!因為,距上人講台僅咫尺之隔,而且還正面相對,豈不千載難逢?

可是,當我起心動念之剎那間,隨即想到印順師公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裡說的一段故事--

「有次佛陀從忉利天來到人間,佛弟子們都歡喜地去見佛。這時,蓮華色尼為了搶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以為最先見到了佛,但佛陀卻對他說,須菩提早已先見我身了。

事實上,那次須菩提並未參與迎佛的盛會。當眾人全去見佛陀時,須菩提謹記佛曾說:『見法即見佛』,何不正觀法相?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從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

而以身相得見如來,身相只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若取著假相為佛,即不見如實空相,自也不能深見如來之所以為如來了!」

念茲在茲,反觀那些經年或終生未必能親睹上人一眼者,卻仍孜孜實踐佛心師志,倒是了悟「見法即見佛」至理,除了令人折服、讚歎之外,不得不肯定他們真是由衷最愛上人的貼心弟子!

註釋:一、見《南海寄歸內法傳》義淨撰
二、見《般若經講記》印順《妙雲集》上編之一


//缺影像慈濟p60-61



▲天涯共此情

啊!出刊了--馬來西亞《慈濟》月刊一周年

◎撰文/馬來西亞編委志工群

《馬來西亞》

懷著惶恐的心情,我們戰戰兢兢,不敢大意……
看到每期月刊逐漸成形,心裡真有股想大呼一聲的輕鬆快意。

馬來西亞《慈濟》月刊創刊滿周年了!

這一年,好多人都失眠了!白天,編委志工們忙著各自的工作;夜晚,還得騰出時間記錄慈濟裡的感人點滴。

以前,總是他們寫別人的故事;這一次,他們要和大家分享屬於自己的心情。

聽!這群編委志工怎麼說……

草創時期的黑色記憶

◎撰文/周勤賢(主編)

慈濟的第四個十年,將是全力發展文化志業的年代。為了讓慈濟的點點滴滴,得以流傳久遠,成為大馬地區淨化人心的源頭活水,一年前,馬來西亞分會負責人郭濟航決定創辦馬來西亞《慈濟》月刊。

一年匆匆逝去,《慈濟》月刊從最早由我一人主編,到現在有十位編委志工,頁數由十二頁增加至二十八頁,發行量也由四千份增至七千份了;內容更由原先以英文為主,轉變為中文月刊和英文季刊。

創刊之初,我心裡還未完全準備就緒,卻已匍匐於文字堆中。從企畫開始,一直到邀稿、催稿、改稿、寫稿,都需一手包辦。有時還得背著相機,記錄每一項活動的精采畫面。

常常為了準時讓月刊出版,往往要趕工到三更半夜,然後花

上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在午夜過後到美編店裡(美編晚上十一點過後,才有空檔為《慈濟》月刊排版),用「有問題立即修正」的方式,忙到凌晨三、四點。

就在一切漸上軌道,第八期的企畫工作剛剛決定時,母親卻不幸中風,每天除了跑醫院、忙工作外,月刊的編輯任務更是閒置不得。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我情緒十分低落。

背負著沈重的壓力,本想請長假,卻又不知道編委工作有誰可以承擔(因為許多編委都是沒有相關經驗的志工),終於,我還是打消了請假的念頭。就這樣寫稿、催稿、拍照、半夜找美編的日子,仍舊持續。如今,回想起那段日子,還真是心有餘悸。

而今,在編委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切終於漸入佳境。只求能以一分平常心編好月刊,但求菩薩給我更多的智慧、勇氣和力量,繼續承擔這份工作;未來,也寄望有更多人才一起投入。

身兼數職的「超人」

◎撰文/黃芝靈(記者)

第一次成立編委會的地點,是在大馬日本協會為慈濟馬來西亞洗腎中心籌款的活動場地;靠近發電機的一角,就是我們開會的地方。

有人輕聲問周勤賢師兄,編委志工是否就只有四位?他笑笑地點頭。我趕緊看看他給我們的工作分配表,偷偷地左右一瞄,天呀!我們都是身兼數職的「超人」--又是記者,又是編輯,還得負責打字校對。而周師兄更得充當跑腿,負責送稿給美編、製版廠和印刷廠。

在大家戰戰兢兢地「用功」下,馬來西亞《慈濟》月刊創刊號終於出爐了!封面是大海上的小帆迎向朝陽,彷彿跟我們說要有信心、毅力和勇氣來承擔這文化志業。雖然大家總是忙著趕

稿、催稿,日子忙得透不過氣,但心裡總是蠻踏實的!

回首這一段時光,心中只有深深的感恩,我與月刊有著一分深厚的情誼,她的成長,帶動了我的成長。因為她,我看到社會溫情的一面;因為她,我感恩所有慈濟人的大愛;因為她,我找到了自己柔軟的心。

當截稿的日子逼近時

◎撰文/邱苑妮(記者)

猶記得那是加入慈濟後的第四個月,周勤賢師兄的一通電話,讓我得以用一支生澀的筆,用文字記錄慈濟歷史。就這樣,我搖楫而來,與大家開始了每月一次的文字相遇!

文字對我而言,已不再是大學時代寫詩時期的風花雪月,取而代之的是善用心中與筆端的力量,步步紮實地將慈濟的美善事蹟與精神理念傳遞予讀者。也因為負責的是慈善版,更讓我心中時時記取要用一顆文學的心去悲憫眾生的苦,藉由報導人間情事,傳播善的種子,給讀者帶來啟發與省思。

文字工作需要時間完成,撰寫篇篇血淚交織的故事,更需要將情緒充分地融入其中。在力求遣詞用字美善真實的同時,卻又得顧及篇幅的長短適中。而靈感這種東西,往往稍縱即逝,有時上班當兒,突然文思泉湧,卻只能待休息時間一到,才能放下手邊的工作,記錄瞬間的感覺。

遇到文思枯竭時,更是苦不堪言。那種抓破頭皮、絞盡腦汁,仍寫不出一個字的感覺,特別是截稿日迫近時,一顆心揪在那兒,總要等到成功完稿,懸宕的心才得以完全放下。

譯出般若智慧

◎撰文/黃時好(翻譯)

去年初,周勤賢師兄正在籌備出版馬來西亞《慈濟》月刊時,邀我加入筆耕隊翻譯及打字工作,當時我可真是又驚又喜,立刻答應了。驚的是,中文根底那麼淺薄,不知可否勝任這定期急速的任務。喜的是,我終於有機會圓滿在心底許下已久的心願!

記得我初入佛門,在報章上閱讀佛學版時,總覺得佛陀的法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會讓我們清安自在,受惠無窮。因此就開始摘錄「佛心慧語」,也在心中期許著,來日等我退休後,閒暇

無事時,把這些深具意義的話翻譯成英文,讓接受英文教育的親朋,也能品味到佛法的芳香。

這一年來,從打字、翻譯的工作中,我更加深入地去體受每一字、每一句的真實義,從中感受人間的坎坷,體認到能擁有生命的使用權是何等的福報。因此,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更能放下「自我中心」的傲慢意識,也催化了如何在不如意時盡快扭轉心境。

建構一個美麗的畫面

◎撰文/李平合(美編)

讀著慈濟人的手稿,皺摺的信紙上寫滿了對人生無限的感恩。在每一段援助個案紀錄中,慈濟人以真誠的筆觸,留下一頁頁動人心弦的篇章。

隨著文字,我藉著電腦試圖建構一個令人歡喜的設計。有時在凌晨對著發亮的電腦螢光幕獨自發呆;有時是一群人在旁邊焦急地等著。等什麼呢?就是那份二校稿呀!大家拿到二校稿,又開始目不轉睛地瞧。我只有在一旁猛念佛號,祈禱別再出錯了!

懷著惶恐的心情,我戰戰兢兢的工作,不敢大意。在周勤賢師兄的護航下,我們看著每期《慈濟》月刊逐漸成形,心裡總有股想大呼一聲的輕鬆快意。




▲娑婆法音

排隊彎彎愛說話--課輔在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撰文/婁雅君

「我在寫功課,不要吵我!」
……
「你是哪一族?」
「排隊彎彎!」
院童起初的種種反應,雖讓慈青感到不知所措,
然而三年的課輔,時間產生了情感,
彼此的成長分享也因而湧出不斷……

「姊姊,我帶你去參觀我們住的地方。」小孩拉著我的手,邊走邊介紹:「這邊是小男生住的地方,那邊是小女生和大女生住的地方,另外一邊是大男生住的地方。」小孩手指漆著紅白兩色的房子為我這個才初次見面的陌生訪客介紹他們的「家」。

「那你就是住在這邊的小男生宿舍嘍!」

「不是,我住在小女生那邊。」小孩急切地告訴我。

我滿腹疑惑地問:「為什麼你會住在小女生那邊?」

小孩以認真的眼神及口吻說:「我是女生耶!」

原來這個剪著「男生」頭的

小孩是個不折不扣的女生呢!這是我第一個接觸到的阿尼色弗(Onesiphorus)院童。

因為台東師範學院的慈青自民國八十五年起開始在阿尼色弗為院童進行課業輔導,於是有這樣的機會得以拜訪這個位於台東卑南鄉的兒童之家。

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阿尼色弗(註)是由基督教創立的跨世界性機構,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十所,以幫助兒童生活為目的。

民國五十八年傅約翰(JohnFu)牧師奉美國總會之命來台創立「阿尼色弗小兒麻痹之家」,照顧罹患小兒麻痹的兒童。隨著醫療衛生的改善,小兒麻痹罹患率降低,因此阿尼色弗開始收養來自問題家庭的小孩,並於民國六十九年更名為「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這裡的孩子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家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原住民,年齡層從幼稚園到高中不等。除了少數身體殘疾的院童外,其他的孩子大都來自破碎的家庭;有因雙親終日與杯中物為伍,孩子則選擇蹺家、蹺課在外遊蕩;有遭受父母虐待,兄弟姊妹一起住進去的;甚至也有遭受性虐待、身心俱創的孩子。

你會發現阿尼色弗的孩子因血統的關係,都有著一雙深邃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孩子的眼睛純真而無邪。探索那無邪的背後,卻隱藏著太多的秘密,這秘密遠超過那雙眼所能負荷的。就像帶我參觀阿尼色弗的那個孩子,她可以很快樂地和我說東道西,但是一問到:「為什麼來這裡?」她便垂下了雙眼,低頭無言……。

他們來到阿尼色弗只為一個目的--能夠安心成長!餓了,能夠吃一頓為自己準備的飯;倦了,能一覺睡至天明的「家」。

阿尼色弗的社工吳小姐表示,進來這裡的孩子大多有一段不願對外人道的過去。他們的心靈多半較為封閉,教導起來也一般孩子更為吃力。

阿尼色弗兒童之家院長呂立漢說:「其實孩子們都很懂事,他們知道我們是真正地關心他們才會管他們。雖然這裡的孩子需要的愛和耐心遠比一般的孩子來得多,但是我們的教導絕不溺愛、放縱。」

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個比呂院長還高的大男生乖乖地站在呂院長面前聽訓。因為在阿尼色弗可由不得孩子們胡來,否則呂叔叔(孩子們對院長的稱呼)可是會打屁股的!

慈青陪伴學習成長

除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有著一半原住民血統的呂院長總是對院童說:「讀書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具有社會競爭力。」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台東師院的慈青與空大一個服務性社團合作,每星期一次到阿尼色弗為孩子們進行課輔活動,這正符

合了呂院長希望院童加強課業的期望。

民國八十四年度第二學期試辦了一學期之後,就正式列為台東師院慈青每學期社團活動的項目之一,至今已近三個年頭了。目前是阿尼色弗的員工,也是在這裡長大的「瀑布」曾對慈青說,來這裡服務的社團不少,但是像慈青待了這麼久的倒是未見。

「有時候要來課輔之前總會想:又要去了,好想休息一次,但總還是會再次踏上前往阿尼色弗的路。一次次課輔下來,不知不覺時間就這麼過了。」鐘詩瑩敘述著與阿尼色弗將近兩年多的緣。

「剛開始他們很難接近,態度很冷淡。」這似乎是第一次接觸阿尼色弗的慈青普遍的印象。低年級的小朋友比較容易親近,他們會拉著你到處玩。但是年紀較大的孩子就不同了。李尚儒回想一年前剛到阿尼色弗的情景,「孩子們流露出冷漠的眼神……讓我覺得好沒成就感喔!」

「我在寫功課,不要吵我!」諸如此類的話,雖然讓許多慈青感到相當挫敗。曾經有一位院童問林師宇:「妳是哪一族的?」林師宇讓他猜了一會兒後反問:「那你呢?」

「排隊彎彎!」

「我又問她:『那你會不會說排隊彎彎的話,教我好不好?』小朋友想了一下,說了一句。旁邊的小朋友聽了抿著嘴一直笑,我問那是什麼意思?小朋友回答:『妳是小狗』。」

「我知道小朋友可以在這當中獲得歡樂與些許的自信,因此也欣然地接受『妳是小狗』這句話來縮短彼此間的距離,並告訴他:『謝謝你教我說排隊彎彎的話。』」

時間逐漸在慈青和院童之間累積成何種形式存在呢?

「有一次我告訴輔導的小朋友:『我快要畢業了!』他的反應是:『妳走啊!』後來,有時候聊天聊到一半,他會主動地告訴我他未來的計畫。突然之間覺得他長大了,也懂事許多。」鐘詩瑩說道。

「老師,妳看我考零分!」提到那位從國中帶到高中的男生,林師宇笑說:「以前他是完全不念書的,常常還得意洋洋地向我炫耀他的考試成績,現在卻能主動拿功課來問我。」

「孩子們和慈青接觸後,最明顯的改變應該是在人際溝通上。這裡的孩子大多保守、不敢表達、自信心不夠。多接觸外界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幫助,慈青可以帶給他們一些正面的衝擊,讓

他們認識到圍牆外的天空。」呂院長如此表示。

呂院長也提到一位考上軍校的院童,「他以前很悲觀,對於未來沒有什麼嚮往與憧憬,覺得離開阿尼色弗後只能回到山上。我一直鼓勵他繼續念書,未來才有希望,慈青對他們來說即是個好的榜樣,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個挺拔的軍校學生了。」

再造受虐兒的溫暖窩

位於綠色隧道旁的阿尼色弗徜徉在綠野山林間,一進大門穿過阿尼色弗的辦公室及教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與天地和諧共存的靜謐。紅白兩色漆成的房子,令人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溫馨小屋中。山腳下的籃球場,是院童們放學後三兩成群活動的場所;另一邊的棒球場,以大地的紅泥土勾勒出輪廓,配上修剪整齊的翠綠草皮,是許多年少的心編織夢想的地方。

台東阿尼色弗的創辦人傅約翰發現打球能帶給孩子們自信和快樂,就購置了一塊果園供孩子們運動之用。站在空無一人的球場上,你似乎可以聽到那鋁棒擊中球後發出「鏗」的清脆聲,引出一群孩子的喝采及歡笑聲。孩子也在這一聲清脆中找回屬於這個年紀應有的自信與無憂。

球場的盡頭是一座小農場,飼養著雞、豬等動物。這個自成一方的小天地就是阿尼色弗為這一群孩子精心打造的家園。

孩子們泰半的時間在這裡度過,在這自成天地的世界裡,有保姆媽媽照顧他們的食、衣、住,有呂院長、社工、義工們彌補這群孩子所缺乏的愛。

但是呂院長也不諱言地表示:「不管我們如何幫孩子,也無法代替他們的『家』。」就像一位院童曾向呂院長說:「我知道你很愛我,但我還是羨慕別人有父母!」也因此阿尼色弗的孩子每逢寒暑假幾乎都會回家和家人相聚,除非家庭情況不適合讓孩子回家,像是父母有虐待小孩的情形,回家,對孩子只是徒增傷害。

目前,阿尼色弗正為「鳴和園」的興建而努力。鳴和園是專為受虐兒設置的緊急庇護中心,包括性受虐者在內;希望為更多不幸的兒童建立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們能夠在這裡安心長大。

註:阿尼色弗--人名,《聖經》中熱心助人的良善使徒;含有「家」之意。




▲竹林禪話

耕心--寫在「竹林禪話」專欄前

◎撰文/惟法

筆耕是文字記錄的歷史傳承,
身耕是信解行證的具體表現,
心耕是經體悟後的銷歸自性,
深耕是塵緣佛事或佛事塵緣。

一九九八年春季精進生活營,頃於美國分會靜思堂圓滿結業,我參加了這次營隊,並擔任「小隊輔」的任務。每次活動我最喜歡的就是學員的「心得分享」,因為,那是最佳的體悟、最真實的報告,也是一種現身說法。

有一位從外州來的學員,她進入慈濟的時日雖然不長,但她很認真地參與並研讀了上人的《靜思語》,及請了許多上人的著作,發現慈濟世界實在很美。不幸的是,過了一陣子,卻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她心中想「慈濟人不該是這個樣子!」因此而信心動搖,想要退轉。後來再思考:不對啊!上人的法並沒有錯,是「人」做錯了。

佛陀也曾特別叮嚀弟子要「依法不依人」,好在這位學員能及時省悟。

學佛是要經由日常的人、事、物及時間的變化中去體會「生命無常」,由環境敗壞的過程裡去體悟「國土的危脆」,而升起對「生命的價值」及「人生的目標」的重新評估。經上也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也就是要「見微知著」。慈濟的「人間菩薩道」,更是要我們時時用心、事事用心,並且要左肩擔「如來家業」,右肩擔「慈濟形象」,中間是自己的

「氣質」,以期達到「理事圓融的智慧」。

在慈濟世界裡,許多人都能以心轉境,時時保持快樂的心情。之所以能不隨境轉,就是在於心存善解、包容、感恩,時時起智慧觀照,抱著「菩薩遊戲人間」的態度來做事,凡事不計較、比較,自然與人相安無事;能夠如此,則身體再辛苦勞累,心靈也會覺得歡喜。只要我們大家都自願地當上人的「用心弟子」,這樣的話,不但自己成就了,上人也不那麼勞累。

我們慈濟有兩本大家非常熟悉的書,一本是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一本是《慈濟》月刊。前者是「愛」的教授;而後者雖說是刊物,但它卻記錄了許許多多慈濟人「愛」的實踐,將它說成書也不為過,我深信有非常多的人是經由這兩本書而進入慈濟的,尤其是月刊中每月的「隨師行記」--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上人行腳時的隨機開示,給人極深的省思與覺悟,是慈濟人的每月必讀。

《慈濟》月刊是一本勵志清心的刊物,常常予人一種親切感,像一個交往多年的老朋友,有如「心靈交流道」所敘述的:「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有如月刊封面所示:「慈濟是為淨化心靈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裡面篇篇是好文章,尤能讓大家發起內心的共鳴,及激發大愛的精神,它的功能是舉足輕重的。

我之所以開始投稿之因緣,是因為上人賜給我的法號是「惟法」,再加上「慈誠隊員」號稱「護法金剛」,因此希望能借月刊之一角,以一個在慈濟世界裡學佛人的心聲,闡述我們慈濟的精神與理念;故「竹林禪話」篇篇文章,不離闡揚「慈濟法門」之大意,希望能讓大家看到「慈濟法門」的真精神,不要被「化城」所迷惑,障在人情事故當中,真正做一個上人的「用心弟子」。

更期望全體筆耕的同修們,能藉著這隻「筆」的因緣,為文字記錄的歷史作傳承、以「身耕」作信解行證的具體表現、以「心耕」作體悟後的銷歸自性、以「深耕」作塵緣即佛事、佛事即塵緣;並且以感恩心廣結善緣、積福修德,在人間路上來去自如!

寫於洛杉磯慈濟美國分會



▲竹林禪話

從「知足」開始

◎撰文/惟法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要做眾生馬牛,這分胸襟要多寬廣!
不過千里始於足下的第一步,先從「知足」開始吧!

誰是這世上「最富有」的人呢?也許有人會說是國王、是石油大王、是什麼什麼企業的大王,或是富可敵國的家族企業,或是……。其實都不是,俗話說「知足常樂」,常樂就是「福氣」,「知足」就是「智慧」,人貴知足,所以說真正能「知足」的人,才是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靜暘師姊(紀媽咪)是慈濟的資深委員、是名作家(《無子西瓜》的作者)、是名嘴,因此,在慈濟世界裡,她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真的是上人既「貼心」又「用心」的弟子。二十幾年來跟隨著上人,上人怎樣教導她,她總是拳拳服膺,一點兒也不馬虎,並且能舉一反三。今年慈濟美國分會靜思堂舉辦新春團拜,很有福報地請到她來洛杉磯與我們共度。

據說那次她是因為媳婦生第二胎,她來美國做「媳婦的媳婦」。以前我看過她的大作《無子西瓜》,她對先生的體貼入微(無子西瓜),對公公的孝順(浴佛記),已經讓人稱讚

不已,但那總是對待長輩與平輩,現在卻是對待晚輩。

誠如她自己所說,她曾經是一個出自富裕家庭的嬌嬌女(驕傲霸道),然後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為人婆。這樣的一趟人生,我想最可貴的是她把每個角色(正、反派角色)都詮釋得非常好,尤其是飾演一位優秀的慈濟委員--那是因為她找到了本具的那一顆善良又知足的心,否則如何去用「媳婦的媳婦」來飾演「婆婆」的角色,而心仍然能保持那麼地「清淨」呢?那不是縮小自己、有容乃大嗎?

當慈濟在走完第一個三十年時,證嚴上人為了讓慈濟人發揮更大的良能,落實社區,因此,大力推動社區與環保志工,呼籲資深委員回到社區去工作,將原來的碼錶歸零,綁緊鞋帶,重新出發(意思是說:有心投入者,只要及時參與,為時不晚)。靜暘師姊說,大家以為她原來被人家稱為名嘴、名作家、資深委員,好像被捧到九重雲霄,樂陶陶地,這下歸零之後,有點像從九重雲霄上跌下來,其實不是。

她說:「我是慈濟的資深委員,一定要顧好自己的形象,不要讓人家說,在慈濟二十幾年的資深委員,也不過如此。」接著,她又說:「是我自己走下來的!一切重新開始。」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提得起,也要放得下。」在靜暘師姊的身上,我們得到了驗證。

常常有人因為孩子的事情求教於證嚴上人,每當有人對著上人說:「師父,我的孩子不用功,怎麼辦?」上人都會回答說:「乖就好!」或者有人會說:「師父,我的孩子既不用功讀書,又不乖,怎麼辦?」上人還是回答:「身體健康就好!」也許還有人會這麼問:「師父,我的孩子既不用功讀書,又不乖,身體也不好,怎麼辦?」上人仍然會輕輕安慰的說:「有孩子就好!」上人時時不忘教導大家:人能知足是最大的富有。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人家送我一張書籤,正面寫著一個「佛」字,背面有兩行字如此寫道:「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使我想到要做眾生的馬牛,那個胸襟要多寬廣!不過千里始於足下的第一步,先從「知足」開始吧!

如果你去問靜暘師姊,妳為什麼修得這麼好?她一定會告訴,以前她不知足的去向證嚴上人抱怨,上人說:「妳有紀太太做,就不錯了!」當她請示上人說:「我要怎麼做,上人才會歡喜?」上人回道:「妳先把家庭做好,我就歡喜。」上人就這麼一句話,靜暘師姊於言下大悟。




▲我的動物朋友

蝴蝶會再來

◎撰文/陳淑珠

多年前在陽台桔子樹上發現幾隻毛毛蟲,把葉子吃得七零八落,心中有氣,就把牠們一隻隻地往垃圾槽丟,怎知就有一隻「漏網之蟲」,結成繭,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

當時,覺得很羞愧,小小的桔子樹寬宏大量地讓毛毛蟲吃掉牠最美好的部分,而我卻心胸狹窄得容不下幾隻毛毛蟲。此後,我不再把毛毛蟲除去。

那天又發現桔子樹上有三隻毛毛蟲,心中一陣歡喜,當第一隻、第二隻成蟲各自找到枝幹,弓起身子準備變成繭時,唯獨找不到第三隻。兩、三天後,居然在儲藏室的牆上看到一個繭,失而復得的喜悅充滿心頭。

等著,等著,一早曬衣服時,看到兩隻蝴蝶已出了殼,站在樹枝上鼓動美麗的翅膀,是橙色白點鑲黑邊。回到儲藏室拿衣籃時,赫然看到地上躺著一隻蝴蝶,抖動著翅膀團團轉,天啊!是那隻把繭繫在牆上的蝴蝶。

我趕緊伸出食指讓牠抓住,一看,牠右邊的複翼壞了。見牠焦慮地在我手上爬行,女兒找了一個鞋盒讓牠暫時棲身,晚上,兒子看牠不太活動了,深怕牠會死去,建議把牠放回桔子樹上。我不禁對牠說:「把你放回大自然,不知是福是禍?希望你能發揮求生意志,自己保重!」

午後,有事要出門,兒子不放心蝴蝶,說要去看看,走近小樹卻找不到牠的蹤影,兒子滿臉失望之色,一路嘀咕:「一定被小鳥吃了!」

在車上,我向孩子們說:「這三隻蝴蝶就像人一樣,有的出生時就得天獨厚,有的卻先天不足。對不幸者,我們多一分關懷和照顧,盡力而為。若像小蝴蝶,我們無法挽救它的生命,也不必耿耿於懷,畢竟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世界。」

回家後,我把桔子樹修剪好,施了肥,好讓它早日發芽,長出嫩葉,屆時,蝴蝶還會回來產卵。兒子說:「會的,因為這裡是牠們出生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