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後--科索沃現場見聞錄
◎撰文/吳世卿
一位剛從科索沃回來的比利時醫師,
描述返鄉的難民心態是悲喜參半--
喜的是終於回到家園;
悲的是家園一片殘敗,百廢待興。
現在,我們終於快要抵達科索沃,
親身去了解慈濟可以幫忙難民的地方。
7月7日.
法國巴黎MDM總部—→斯洛伐尼亞
從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
總部出發來到戴高樂機場,原訂晚間八點
五十五分的飛機,因北約(NATO)航空管制,延誤了一個半小時;抵達
斯洛伐尼亞(Slovenia)首府琉比亞那(Ljubljana),已是半夜。
由於科索沃首府普利斯提納(Pristina)
的空中交通尚未恢復,我們必須
在此轉機過夜,明天再由馬其頓轉陸路進入科索沃。
想起中午與剛從科索沃回來的一位比利時醫師共餐,他描述難民的心態是悲喜參半--喜的是終於回到家園;悲的是家園一片殘敗,百廢待興。現在,我們終於快要抵達科索沃,親身去了解慈濟可以幫忙難民的地方。
7月8日.
斯洛伐尼亞—→馬其頓—→科索沃
一過邊境,我們就不斷被警告要小心地雷;看來「歸鄉路遙」不只是難民的心境,也代表沿途實際的危險。
中午離開海藍山黛的斯洛伐尼亞,飛行了一小時四十五分來
到馬其頓首府史高比耶(Skopje);下午四點半出機場,MDM人員菲力浦已來會合。
車行一小時即來到科索沃邊境,邊境兩頭不是運輸車隊就是難民回鄉車隊。一過邊境,我們就不斷被警告要小心地雷;看來「歸鄉路遙」不只是難民的心境,也代表沿途實際的危險。
五十分鐘後,我們安全抵達普利斯提納。科索沃的醫療由 MDM、無國境醫療團(MSF)與國際醫療隊(IMC)負責,透過每天早上的會報,與其他非政府組織(NGO)密切合作,例如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村落的醫療人力與水電設備,以便施行小兒疫苗接種,也傳播訊息給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WFP)以利糧食補充。
MDM現有六個移動診所,義工包括醫師、護士、心理治療師、精神醫師、後勤、協調、行政等。晚餐前(其實已經晚上九點了),照例開協調會,我們列席會議、深入訪談,了解到許多現象,例如:
吉普賽人的問題:吉普賽人當初與塞族人合作,把阿裔人擠出政府僱員行列;戰爭爆發後,又被控偷竊難民財產。現有五千三百四十四人擠在一所小學,是阿裔人攻擊報復的對象。
難民心理復健:一九九0年開始,科省阿裔人受了十年壓迫,再經一年戰爭、三個月炮轟,現在突然勝利,卻又面對空無一物的家園,心理大多嚴重受創。戰後創傷復健正是 MDM最具經驗的部分,MDM計畫結合當地醫療人力,作一般心理復健。
醫療系統復健:由於受到塞族人的排擠,一般醫療系統內管理階層沒有阿裔人,如今阿裔人當家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重建及管理接管的醫療體系。
7月9日.
科索沃
一路上小孩不停揮手,好像慶祝新年,大人臉上也有一分重回家園的安定感,但翻譯人員的一句話令人喪氣:「我們(塞、阿兩族)再也
不可能住在一起!」
吉普賽營
太陽高照,像個滿懷希望的早晨,可是不到二十分鐘,就被位於科索沃迫睫(Polje)吉普賽營的景象粉碎。
吉普賽營區的空氣中,充滿燒柴、煤炭以及人體長期沒洗澡的味道。教室、操場住滿了人,帳棚內也大約如此,只是出太陽更燠熱、下雨更濕泠。幾乎所有人都在地上坐臥、休息、吃食。
MDM 的醫師雖抱怨悶熱,但為了保護病人隱私,忍住不開窗戶;更感人的是,相對於一般阿裔人的怨憤,也有阿裔醫師自願參與營區內的醫療服務。
聯合國有意將這個歐洲吉普賽人最後的根據地,分開到兩個各約三千人的營區,但吉普賽人害怕分開更容易被報復,且聯合國等機構也不知吉普賽人是否願意過固定式的居家生活;因此遷
村勢必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MDM、WHO等機構的頭痛問題。
蘇瓦瑞卡健康中心
下午參訪各地健康中心,看到他們的復甦程度,稍稍掃除吉普賽營區給人的陰霾。
蘇瓦瑞卡(Suva Reka)
健康中心距首府約一小時,瘦高的醫師主管及其他無給職的阿裔醫護人員,已將診所恢復大部分功能,有門診、小兒科、牙醫、助產士、免疫中心,服務約一萬兩千位居民。目前有 MDM巡迴提供藥品,日本醫療慈善機構AMDA也在當地活動,歐盟答應給醫師一年薪水的案子也在談……
回程路過曾經被調查過的屠殺地點卜闊墟(Bukosh),鄰近 MDM的一個健康站,一路上小孩不停揮手,好像慶祝新年,大人臉上也有一分重回家園的安定感,但翻譯人員的一句話令人喪氣:「我們(塞、阿兩族)再也不可能住在一起!」
7月10日.
科索沃
李發.莫利那返回家園的第三天,在自家花園裏踩到地雷,左腿被截肢。沒聽到他一句埋怨的話,他只希望早日回去工作,並趕快聯絡到流落在德國的太太與七個小孩。
普利斯提納醫院
一早,大陣雨。我們出發前往普利斯提納市立醫院與其他偏遠的健康中心。道路雖經維和部隊認可通行,MDM仍使用特種防爆車輛以策安全。
據醫院的護士說,病床已有二十九年沒有換,擔架、推床的帆布也顯得年代久遠。但是,床單、走道都是乾淨的,看得出他們著重的是對病人的照顧,其他的事暫緩。
病房內截下肢的很多。五十三歲的李發.莫利那(Rifa Morina)是地雷的受害人,在北約停止轟炸後返回家園,沒想到第三天在自家花園裏踩到地雷,左腿被截肢。沒聽到他一句埋怨或想報復的話,他只希望早日回去工作,並趕快聯絡到流落在德國的太太與七個小孩。
MDM 的文森醫師(Dr Vincent)當下答應幫他聯絡國際移民辦公室(IOM),協助辦理移民;回到車上,文森馬上又用無線聯絡幫他做義肢的機構,真是視病如親。
馬利雪夫、潘諾克健康中心
下午雨停了,但到處泥濘。馬利雪夫(Malisevac)健康中心目前除了無疆界藥局(Pharmacies Sans Frontier)在給藥,裏面又有一個私人供藥團體,其他如 MDM等單位也準備參與,就等WHO在下星期就各醫療機構的整合作最後的決定。
稍後,來到更偏遠的潘諾克(Panorc)健康中心。當地有一百三十間房子,約一千八百人。因為躲進鄰近山區,沒有被塞人
屠殺,但重回家園後,就在不遠的草墩邊,發現三顆地雷。
帕嘎盧墟
MDM 通常在成功的將業務交由當地醫師接手後,就立即開發新點,帕嘎盧墟(Pagarushe)就是個新開發的地點。文森醫師認為在此地設站成功率很大,因為當地德蕾莎修女協會的負責人答應支援,義診中心預定地所有人也願意提供場地;前者掌握人數與需求,並且有能力提供部分醫藥與糧食,後者則提供運作所需的硬體。
回程,恰好遇到騎自行車摔傷的小孩,文森醫師二話不說馬上緊急治療,小孩痛但咬牙不吭聲。菲力浦除了叮囑他騎車小心,還開玩笑說他下次可找不到法國或中國醫師在路邊給他治病!
7月11日.
科索沃
伊布理河將市區劃開兩邊,橋的這方居住阿裔,另一方則是塞族,兩邊勢同水火。他們的風俗早就難以區分,何以相互殺戮?
一大早起霧,果然整天晴朗。因為是週日,大家都休息,沒什麼活動,就選靠邊境的兩個城市:米厝密卡(Mitrovica)與沛區(Pec)勘察。
米厝密卡
流經米市的伊布理河(Ibri)
將市區劃開兩邊,靠山的是塞族人活動的八
百米長、毫無損傷的街道區,平地則全是阿裔居住、但被破壞的街景;兩
邊靠一座橋聯絡,目前相處勢同水火,幸好有法國維和部隊維持秩序。
塞人街上貼滿訃聞,紅框的是被激進分子科索沃解放軍(KLA)所害,藍色是被一般人所殺。公告的方式與對面阿裔區一樣,不同的是殺人的激進分子換成了塞族解放軍。塞人區街頭老人訴說被迫害的故事,在阿裔這邊如出一轍。
站在橋上,令人百思不解:怨恨到底出自何處?正如橋下被亙古河水琢磨的卵石,他們的風俗早就難以區分,何以相互殺戮?在沛區似乎有了答案。
沛區
沛區是鄰近蒙特尼哥羅(Montenegro)的一個城,郊外山腳下有個叫沛區愛國者(Pec Patriarcat)的東正教(Orthodox)修道院,是南斯拉夫塞族人信奉的東正教發源地,翻過山就是塞爾維亞。
黑衫飄動的修行地,在前兩週緊急狀況下竟然容納了兩千兩百名塞族人,因為這裏連科解軍都不敢進入,以免引起全面的宗教戰爭。現在大部分人已移到蒙特尼哥羅,僅存五十位,但我們當場看到教士把難民帶進修道院,準備轉往蒙國。
這個在科索沃阿裔回教信仰境內的塞族東正教聖地,將來必定成為爭執之地,加上萬一科省獨立,沛區可能立即成為第二個
耶路撒冷。
回程看到麥田中雜草叢生,一如我們這幾天在各地所見,牧草地多於農地。偶爾看到踩中地雷的死牛,指出了為什麼麥田多不收;也可能是戰後家園殘破,難民當務之急是修屋頂、補牆。
少數有耕作的田裏,幾乎都是玉米、向日葵等短期作物,或許是各國救援組織提供的糧食並不很充分或完全合意,因為供糧站除了麵包,幾乎都是各種豆類、副食品。
7月12日.
科索沃—→馬其頓—→法國巴黎
短短數天勘災,實在有太多災民的需求還要再確認,但也只能暫時打住將資料帶回,以利迅速做出對災民有益的規畫。
為了獲知當地人的看法,我們特地向當地一個草根性慈善機構「德蕾莎修女協會」的甘尼醫師請教。
一九八一年來,塞裔政府因應阿裔學生反壓迫運動,逐漸在社會各階層用手段取代阿裔的工作機會。後來,阿裔開始抵制、拒絕運用塞人政府資源,導致一九九0年五月德蕾莎修女協會成立,服務以阿裔為主,無力負擔醫藥的貧窮人。
一九九二年,德蕾莎修女協會在各地成立健康中心(現有九十六個點、四百位醫師、六百位護士)提供免費醫療,以及地區分會(四十六個分會、六百三十五個次分會,共七千位義工)做食物發放。物資都來自捐贈、或由阿裔人自籌;人力則完全是義工。
甘尼醫師起先不太願意進入討論,一直到了解慈濟賑災的直接、重點、尊重等原則,才主動切入主題,表示願意調查當地幾個嚴重受害地區的需求提供我們作評估,尤其是冬衣的問題。在零下五度、甚至到零下十五度的寒冬來臨前,如生產及通訊尚未恢復,難民將如何度過?
在機場候機準備離開科索沃時,菲力浦談到 MDM駐科省工作
人員普遍對我們印象良好,特別是週日晚上(廚師休假)煮泡麵給他們加菜、路上推拼裝車、拍照前先尋求同意、幫忙收餐具等事。這些慈濟必修事項,想不到也成為友誼的橋樑。
到達巴黎已經是晚上十時。短短數天勘災,實在有太多災民的需求還要再確認,但也只能暫時打住將資料帶回,希望利用一點點的時空隔離把資料沉澱,以利迅速做出對災民有益的規畫。
▲千手千眼
新生活--關懷科索沃流美難民
面對這群迢迢來美,舉目無親、語言不通,
又以老弱婦孺為主的科索沃難民,
我們期待以大愛溫慰並平撫他們歷經的創痛,
喚起他們心底屢受摧殘的愛,並對未來生活重新傾注熱情。
之一.安居計畫
◎撰文/那英梅(美國達拉斯)
儘管從電視上一再看到巴爾幹半島烽火連天,一再從報章上閱讀到科索沃難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然而下意識仍覺得逃難是上一代的歷史,戰爭只會發生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直到這批浩劫餘生的阿裔難民踏上德州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為了準備發放物資,
聯絡處成了小超市,
點貨、進貨也成了志工的新功課。
美國政府提供兩萬個名額安置科索沃難民,其中約兩千名透過國際難民救援組織(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簡稱 IRC)等機構的安排,從六月起陸續來到德州達拉斯。
達拉斯慈濟人事先與IRC聯繫,表達協助的意願。難民抵達後,該組織除了接機、暫時安置,也幫忙租房子、添購簡單家具等。由於工作人員不多,每逢人手不夠或車輛調度有困難,就請慈濟人支援。
大部分的難民家庭在此地都是舉目無親、語言不通,成員又多以老弱婦孺為主,在尚未租到公寓前,IRC只得先將他們安置在旅館。因為美國政府提供的食物購買券需經多日申請登記才能核發,初來乍到的難民不免面臨食物和民生必需品青黃不接的時刻;目前抵達德州達拉斯的近百位難民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第一餐是由慈濟達拉斯聯絡處虞定一夫婦所提供。
每當獲知有新難民被安置在旅館中,虞定一夫婦便立即買麵包牛奶連夜送去,並每天與IRC保持聯繫,提供難民近況、人數和所需物品等;相關資料也作為慈濟每週六定期發放的參考。
為了準備發放物資,達拉斯聯絡處成了小超市,從食品、餐具、電話、電器用品到圖書和玩具,應有盡有;有的來自十方大德捐贈,有的是志工分頭去購買。在社工組組長陳承文的運籌下,分門別類,井井有條,點貨、進貨成了志工的新功課。
打包發放品也是一門學問。志工們按照發放單上記載的每戶男女人數、年齡、發放時間等,一一將適合的內衣褲、衣服、食物和日用品等裝箱。截至七月十三日止,已援助三十四戶人家,共一百九十七人。看到慈濟人帶來的牛奶、蔬菜、水果、麵包、糖、麵粉、調味品,許多難民家庭不禁笑逐顏開!
雖然美國政府提供每位難民八個月的醫療保險,但語言不通,難民遇急症往往不知要去哪裏看病。有天,一位太太被油燙傷,當翻譯人員趕到時,已是數小時之後了;有鑑於此,慈濟人又為難民緊急添購急救包,以備不時之需。
舉凡難民學英文、學開車、
找工作和孩子上學的文具,
都在慈濟的關懷範圍。
茲古提兄妹原本是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戰爭毀了他們的家,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會說簡單英文的哥哥表示,當務之急是先
找一份工作,將生活安定下來,然後讓妹妹繼續上學。言語中流露著兄妹相依為命的心情。
卓格薩一家由老奶奶帶著六個女兒、一個女婿、兩個孫女共十口,擠在狹小的旅館裏,年齡從一歲到六十歲都有。小孫女哭鬧不止,徐佩華看得心疼,知道他們已租妥公寓,便主動幫忙他們遷入,好讓孩子有大一點的活動空間。
說到孩子,幾乎每戶難民家都有;在孩子純真無邪的眼中,戰爭的不幸似乎已被眼前大環境的新奇所取代。公寓中的游泳池是符悌小姊妹的最愛,而志工們帶去的玩具熊和圖畫書都讓這些孩子們發出驚喜的歡呼。那一雙雙發亮的眼睛讓所有志工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為讓難民盡快適應當地生活,達拉斯聯絡處已聘請一位會說阿爾巴尼亞語的波士尼亞女士擔任翻譯,並製作一套英語和阿語對照的錄音帶和書,提供難民學習英文之用;另也向監理處拿開車須知,翻譯成阿文讓他們閱讀;此外,許多人表達想要工作的意願,慈濟也代覓就業機會。八月初各級學校即將開學,慈濟除了幫難民孩子註冊外,也為他們準備了新書包和新文具。
當握著難民的手、擁住他們的肩,傳達安慰與鼓勵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和平的可貴與人類的休戚與共--天涯若比鄰。(李曉雯整理)
之二.義診服務
◎撰文/潘鳴(美國洛杉磯)
「就是他們?難民?」七月十三日下午,當科索沃阿裔居民斯蘭尼可一家踏入慈濟義診中心,正準備為他們作西醫和牙醫服務的醫護人員和志工們心中似有疑問--眼前這些阿裔人士穿著整潔、舉止文雅、儀表有度,與印象中的難民形象大相逕庭。
斯蘭尼可有二十六位親戚被殺害,
如今雖置身自由世界,
過去的夢魘仍揮之不去。
不同於貧窮和自然災害的逃生者,這個家庭的成員,和千千萬萬個科索沃阿裔居民一樣,在躲避人種滅絕中失去家園。
費迪瑪女士在擠車逃亡時傷到腰,無法挺直身體,後來久居帳棚受涼,病情加重。慈濟中醫師為她針灸後,很快恢復正常;幾位志工上前擁抱祝賀她,而她的兒女們正等著看牙醫和打預防注射針。
斯蘭尼可一家一無所有,他們的家已在戰火中化為灰燼。當塞軍驅逐他們時,不允許他們攜帶任何物品。他們於六月二十日赤手空拳到達美國,轉往在洛杉磯當地親戚何雷克斯家中。
在等待就診的時候,斯蘭尼可一家享受著慈濟志工端來的西瓜和點心。十二歲的女孩莎拉被桌上的紙和筆吸引,興奮地又寫又畫。
她已經有五個月未上學了,很想念學校和同學。莎拉蓄著短
髮,看起來像一個小男生,聽她家人訴說,為防被塞裔軍人強暴,阿裔少女一律剪短了頭髮。斯蘭尼可有二十六位親戚被殺害,如今雖然置身自由世界,但是過去的夢魘揮之不去。
志工陪難民家庭到超市買東西,
孩子們都相當興奮,
一家之主卻哭了……
何雷克斯的手機響個不停,他不斷在電話中為眼前的親戚安排生活上瑣碎的一切。「過去幾週,我沒辦法好好工作,小至買糖、買鹽,我都得親自接送及翻譯。我很感謝慈濟志工的幫忙,不然我真的要累垮了!」
長年生活在阿爾巴尼亞這多霧的山城,斯蘭尼可一家突然置身南加州夏日的豔陽之下,十分難以適應;另外,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也使他們嚮往以前不用操心和沒有壓力的日子。
種種心理的調適,每天都在發生,王思宏回憶起幾天前陪斯蘭尼可一家人到超市買東西,孩子們都相當興奮,而四十二歲的斯蘭尼可卻哭了;他的男子自尊受到了一次挫折,為自己身為一家之主,無力照顧妻小而難過。
阿族人民自強自立的個性,在他鄉異國,將面對許許多多尚待克服的心理障礙,這也是慈濟志工關懷的目標之一。
南加州分會日前成立「協助科索沃難民安居專案」,志工們分區了解和蒐集難民名冊,擬定服務計畫,以接濟青黃不接時期的難民生活。除義診服務外,還將提供一個月的民生用品,並發放兒童文具用品。
志工們在快樂的付出中,以大愛溫慰難民歷經逃難生活所留下的創痛。我們雖無法將他們最摯愛的人帶回來,但一定能喚起他們心底屢受摧殘的愛,並且對未來生活重新傾注熱情。
(編按:關於科索沃戰火背景,可參閱本刊三八九期)
復建
◎撰文/劉金鵬
(編按:七月上旬慈濟基金會除直接派員親赴科索沃了解難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專人參與外交部安排的科索沃關懷行……)
外交部洽請世界展望會駐科索沃人員協助安排,邀請慈濟基金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台灣紅十字會以及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七月七日至十二日同赴科索沃勘災;我奉派代表慈濟前往。
就在出發前六天,七月二日美國慈悲國際會(Mercy Corps International)副總裁卡威先生來慈濟台北分會拜訪。接待中,我了解到該會成立於一九七九年,起初是以救助從「殺戮戰場」逃離的柬埔寨難民為主;一九八一年從急難救助擴大為長期紓困,迄今已在亞、非、中美洲、巴爾幹半島、中東等五十餘國留下愛的足跡。
卡威先生發覺慈濟與該會諸多理念相符--慈濟倡揚佛陀的大愛感恩,慈悲會傳揚基督的慈悲之愛,目的都是為了消弭世上的仇恨、暴戾及貧窮。當他得知我即將赴科索沃勘災時,立刻表明慈悲國際會早在一九九三年即派駐人員於該地進行長期服
務,並將當地代表賀西流先生(TerryHeselius)的聯絡電話給我。
六天後,也就是七月八日,在科索沃首府的市民中心、一場聯合國難民公署為所有非政府組織辦的安全說明會上,我見到了賀西流先生。滿臉大白鬍子的他,堆滿了笑容並親切地告訴我:已從卡威先生處得知我要來訪的消息了。
從他那裏,我初步了解到難民最新狀況與需求,也相約在我返台後,彼此透過電子郵件繼續聯繫。
科省面積不大,從南到北只需三個小時車程。進入科省三天,除了首府普利斯提納外,我們另造訪了第二大城普仁(Prizren)及北方城市密特維沙(Mitrovice)。
除密城遭塞族人有系統地破壞外,其他城市尚稱安好,水電亦可維持供應;然而鄉村則被破壞的相當嚴重,觸目可見農舍、農具被燒毀、畜產品被搶奪……
塞裔軍警撤離時,不但在農田中設置地雷,一般農舍中亦置有詭雷。當我們造訪位於首府的醫院時,即遇到一位十三歲的小女孩,其於重返家園後,在自己家裏觸發詭雷,因而失去雙足。根據聯合國難民公署官員肯
特先生(Randolph Kent)指出,此後一、二十年類似事件將不斷在科索沃發生。
種族的仇恨並未隨塞軍撤離而消失,滯留在科省的塞裔老人及無處可去的塞裔家庭,又成為阿裔的報復對象。當我們造訪密特維沙城時,亦親眼看到市區一幢房舍正被烈焰吞噬。
戰爭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派軍駐入,同時亦挹注大量資金、物資;隨之而來的非政府組織亦超過七十多個,在農業、房舍重建、教育等方面提供難民協助。
在各救援組織協助下,難民目前並未面臨斷炊之苦;但缺乏的物資有:建材、小麥及一般蔬菜種子、肥料等。
根據聯合國難民公署的估計,超過四十二萬名難民已重返家園,預計重建恢復舊有生活,可能要四、五年的時間。然而每年十月,冬季就降臨科索沃,積雪最高可達兩公尺,被毀的房舍如無法儘快修復,居民在嚴冬中的處境,則更加堪憐!
慈濟基金會關懷科索沃難民計畫
為協助戰亂後的科索沃難民獲得基本健康保障,慈濟初期援助方案以醫療復建為主;將與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擇定普利斯提納(Pristina)、馬利雪夫(Malishev)、蘇瓦瑞卡(Suva Rcka)、米厝密卡(Mitrovec)四個地區,進行醫療援助。
援助內容包括:
一,組織移動性醫療團服務民眾
二,協助醫療院所修復遭破壞的硬體設施,如水電管線、屋頂、牆壁等。
三,檢測水資源(當地水井有80﹪被撤軍刻意污染),加強傳染疾病的控制。
四,建立醫療中心,加強培訓當地醫護人才。希望透過以上措施改善難民身心健康,盡快重建家園。另外,針對難民過冬及復耕問題,刻正積極與美國慈悲國際會及科索沃當地德蕾莎修女協會討論、評估中。
▲千手千眼
當雪白的化肥撒向翠綠秧田--援助北朝鮮
◎撰文/李委煌
「kamsa humnida(謝謝您們)!」
發放甫結束,團員列隊脫帽向農民們鞠躬致謝;
這突來的舉動,令原已坐在一旁休息的農民,
也站了起來向團員們敬禮回道:
「kamsa humnida!」
初夏,北朝鮮晚間八點,夕陽殘暉仍映灑天際;大同江畔柳樹輕揚、河面波光粼粼。首都平壤市街寬路潔,不時見到有人彎腰打掃,整個節奏是鬆緩的,若以彩繪呈現,最恰當的恐是灰色。
由於電力吃緊,偶爾的供電暫止,每每讓平壤市主要交通工具電車原地休憩。人們似乎早有體恤時艱的共識,不見有人跳腳怨懟,即使正值下班時間,乘客依舊悠閒地靜坐電車補眠,或蹲坐在車外輕吹涼風……印象中都會緊湊忙碌的律動,在這裏彷彿成了定格。
遠遠的薄霧,矗立著樓高一百零五層的柳京大樓,模糊的地標輪廓就像北朝鮮給予世人的印象,神祕而不可知。
離開平壤市區後,沿途所見,盡是無際的翠綠農作;境內少高聳山巒,視野所及,幾無障礙。待走近田間細看,才發覺在大地翠綠的外衣下,部分秧苗枯黃、姿態略顯垂頹,原來是起因於土壤貧瘠所導致的「營養不良」--就像我們在當地幼兒院裏所見到的許多孩童……
有了化肥,就可以生產更多的稻米
象徵純潔、堅韌的木蘭花,是北朝鮮的國花,也是百姓的自詡。然而,這股純潔與堅韌之毅力,此刻正面臨了嚴厲的挑戰。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簡稱 FAO)與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World Food Program,簡稱 WFP)今年六月上旬在北朝鮮境內的評估報告顯示:一九九四年天災來臨前,北朝鮮百姓的穀物配給量是每人每天平均七百公克;但經年的水、旱災後,糧產急遽下降,到一九九七年底,每人每天的分配量劇減至三百公克;到一九九八年三月,僅剩一百公克……
聯合國與世界各國、各團體,自一九九五年來陸續提供北
朝鮮物資、穀種、燃料與農耕技術指導,期能紓解該國連年的天災與饑荒窘境。據聯合國資料統計,自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北朝鮮每年接受外援糧食約七十萬噸;然而,這只能暫緩該國糧
食短缺情形,並無法恢復到災前的生產水平。
復原能力為何不佳,應是有跡可循的。北朝鮮多山、坡度陡,全國可耕作面積不到兩成,加上氣候嚴寒,農耕期短,年僅一穫,因此農業發展有限;另外,目前該國窘迫的經濟情況,也限制了自行生產、或是從國外輸入化肥與殺蟲劑的能力。
不僅如此,由於連年天災,農產量急遽下降,為了增加墾殖面積,過度開發山坡地;為了賺取外匯,又大量砍伐林木,整個生態環境被破壞了,一遇豪雨,難免又引起水患,於是惡性循環……
慈濟基金會志業中心高級專員謝景貴,在今年一月底前往勘察後表示,「除了給孩童吃的奶粉和白米等糧食,北朝鮮更迫切需要的是化肥。」
「我們的農民很勤奮,只要有肥料,他們有能力自己耕作生產!」北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正基說:「此時正是決定秧苗能否順利生長的關鍵期,有了化肥,我們就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稻米,糧食不足的問題,才得以慢慢被解決。」
於是,慈濟決定以化肥為主要賑濟物資,從今年三月播種、育秧到六月後的插秧期間,按施肥期分三批陸續提供共兩萬噸化肥。
破裂輪胎,繼續奔馳在顛簸的泥路
在金正基的安排下,六月九日我們來到增山郡一處規模較大的幼兒院參觀。
目前正是北朝鮮每年收成前的「倉空期」,即使是像這所「郡」(相當於縣)級的幼兒院孩童,也只有在十月收成後的兩、三個月可配給到白米。因此我們在院裏所能看到的,除了發育不良的甘藷、馬鈴薯,以及用玉米、小麥製成的粥、饅頭與麵條外,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營養食品;即使廚房也是空無一物,
糖、奶粉、食用油等付之闕如。
我們一直以為院裏瘦小的幼童只有三、四歲,經一再詢問確認後,才了解他們已有六、七歲了!
孩童,是北朝鮮的「未來王」,也是糧食配給系統的優先照顧者;眼見這些孩子們的糧食都已如此匱乏,偏遠農村的孩子與一般百姓的缺糧情況,更可想而知。
面對此一窘境,北朝鮮當然也有一套應對機制。缺乏燃料,農人們便以增加人力或動物拖曳,來取代已荒廢不用或無力修復的農機器具;而政府也鼓勵百姓以
飼養如羊等反芻類動物,來取代較耗飼料如豬的單胃動物。
在發放現場,我們見到一輛吐著煙的貨車緩緩駛進,煙霧是來自車後立著的一個鐵桶,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農人克難地自行改裝機件,藉著燃燒木炭以氣體傳動貨車,而這鐵桶,就是提供燒材燃料之處。據當地居民表示,跑六十公里得燒上近百公斤的木材,最高車速可達七十公里。大家聽了不禁嘖嘖稱奇,並對北朝鮮人民堅強的生命韌性深感敬佩。
我們也發現所有可見的車胎,幾乎都已磨得平滑不堪;有的內胎從破洞的外胎處暴露出來,而裂開的外胎則以橡膠、補釘修掩,繼續載著數噸重的化肥,奔馳在顛簸崎嶇的泥路上。
愛的傳遞,是人類和諧的最大動力
「看到農民們將剛領到的化肥,由左腰向右上前方撒向秧苗時,我彷彿也看到了來自慈濟的愛心,正撒播在每一寸的稻田中、撒播在辛勤耕作農夫的心田裏……」參與六月中旬第二梯發放的吳福川,道出此行令他深刻的印象。
在雙方密切溝通下,慈濟第
二批化肥發放,順利由二十五位師兄代表前往。為了帶動現場氣氛,團員們早在出發前,就已勤練了兩首手語歌--「我願」和「謝謝您們」。
當我們來到文德郡龍林農場的發放點,由於該處位在集體住宅的中心點,吸引了不少民眾和小朋友圍觀。團員們臨機一動,邀請農民們一起來跳「阿爸牽水牛」,並現場翻譯成韓語,祝福農民今年能大豐收。
隨後,當農民開始搬運化肥時,團員們也沒閒著,即使穿著白褲,也不畏髒污幫著扛運;看到我們白褲髒了、雙手黑了,農民們頻頻揮手作勢說,他們自己搬運就可以了。
大概是使力不當或是少做粗活的緣故,不消來回幾包,我已腰痠背疼,很想停下休息;但當我接觸到農人們粗糙黝黑的雙手,一股難以言喻的生命力,使我遺忘了痠疼疲憊,反倒更賣力地搬運起來!
在陽光映射下,我瞥見與我合作的一年輕農人,搬得滿身盡是汗水;約莫是看我搬得方式不對,他不作聲走來我身邊,以兩掌往化肥袋角邊插出兩個凹洞,然後作勢要我這樣搬較輕鬆……一個貼心的小動作,超越了語言的隔閡,剎那間交融了彼此的心靈。
「kamsa humnida(謝謝您們)!」增山郡成亭農場發放甫結束,所有團員列隊脫帽向農民們鞠躬致謝,感恩他們辛苦前來領取化肥;這突來的舉動,令原已坐在一旁休息的農民,也站了起來向團員們敬禮回道:「kamsa humnida!」
當我們要離開最後的發放點--開川市龍浦農場時,有些農民眼眶噙著淚水,依依不捨地跟在後面,揮手向我們道別;我想,即使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誠心的感恩與尊重,是可以消弭有形、無形的隔閡,拉近原本陌生、遙遠的心距。
負責與慈濟聯繫的北朝鮮貿促會副委員長金正基表示,今年
四月來台向證嚴上人致意時,已對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愛心志工以及醫學院的大體處理方式留下深刻印象;連日來與慈濟團員相處後更發現,原來「尊重」才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好模式。他期待愛向部屬發脾氣的自己,能學到這種「尊重待人」的精神。
這些互動的點點滴滴,也許微不足道,但卻是來自人類和諧的最大動力!我也終於了解到,慈濟的直接發放原則,除了希望能確保物資送到災民手中,更希望能將愛在彼此心中傳遞--無論是當地官員、人民或是慈濟團員。
用溫暖包裹物資
◎撰文/李委煌
「哪有飛彈都打到你家門口了,你們還來幫助我們?」陳金發回憶起三年前至大陸河北賑災,正值大陸試射導彈、台海兩岸局勢緊張時期;大陸水患災區人民對來自台灣慈濟的援助,無法想像除了賑災外,沒有其他目的;除了要把救濟物資交到災民手上外,沒有其他條件,直覺上只感到不可思議!
慈濟人握著災民飽經滄桑的粗糙雙手,奉上物資的同時,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正因為這分沒有目的、條件與動機的賑災原則,使得一向保守的北朝鮮願意打破往例,讓慈濟二十五位發放團員踏進該國災區,親手遍布施。
對許多人來說,印象中的北朝鮮,除了舉世皆知的核武、共產之外,恐怕只是陌生。和台灣一樣擁有兩千兩百萬人口的北朝鮮,面積是台灣的三.五倍大;它是目前全球僅存唯一沒有任何修正的共產國家。對外承認自己的糧荒與援助需求,在自尊甚強的北朝鮮人民來說,已屬前所未有。
面對這樣一個保守而自尊的國家,也許有人不禁想問:「慈濟在國際賑災中一向堅持的『直接』原則,是否適用在這塊共產土地上?」當然,這個溝通過程是漫長的。
慈濟從一九九七年首度派員踏上北朝鮮了解缺糧情形,迄今年六月中旬,已是第五度提供北朝鮮化肥、奶粉、冬衣等援助物資;而此次二十五位團員獲准親赴該國發放,對北朝鮮來說實屬首度。
不同於其他國際救援組織僅在港口進行簡單的捐贈儀式,慈濟能夠繼續與北朝鮮結這分緣,是因為一九九八年元月,那批打理得相當乾淨、整齊,彷如全新般的十一貨櫃冬衣;慈濟捐贈的用心與尊重,令北朝鮮相當感動。
負責與慈濟聯繫的北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正基,在與花蓮本會多次溝通並親訪慈濟後,深切了解了慈濟助人的本懷,回國後立即向上級請報,並以最快速度促成了這一次的現場發放。
若說慈濟有任何目的--能夠讓北朝鮮的農田豐收、讓餓得頭頸都撐不直的幼兒有飯可吃、有基本營養可攝取,就是我們的目的;
若說慈濟有任何條件--能夠讓代表團員以關懷的心,將兩萬噸化肥親手交給農民,親自表達我們的感恩與祝福,就是我們的條件。
一分愛心蘊藏著啟動另一分善念的可能,若說慈濟在國際賑災中「堅持」些什麼,約莫就是如斯吧!即使在不同的國情民族下,我們依舊是堅持這分再單純不過的「直接」發放原則;因為我們相信,儘管語言、人種、人文不相同,但當人心直接相遇時,它所激發出的感動是相同的。
走過北朝鮮
【克難】
●當從澳門轉機、搭乘高麗航空直飛平壤的班機時,我們發現這架飛機外殼老舊、油漆龜裂,進到機艙裏更是令人大感驚奇:怎麼會有如此古董味的飛機呢?飛得起來嗎?到得了平壤嗎?回程還要搭這台嗎?
但心念一轉,想起證嚴上人的叮嚀:「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別人。」的確,今天就是因為他們需要,我們才會來此幫忙,應該抱持著一分感恩心來看待。
可能是為了節省能源吧!飛機在起飛前完全沒有空調,團員們滿身盡是汗水;此時空服人員笑容可掬地分送每人一把紙扇,一幅乘客人人搖扇的畫面相當有趣。
(陳進德.許榮隆)
●行抵北朝鮮後,我們才知道已動員了上千壯丁打包慈濟送來的萬噸化肥。在攝氏三十幾度的船艙裏,天氣炎熱加上尿素味道,實在不好受,但農民們為了家園,拚盡全力
把原本只裝五十公斤的化肥袋子,超裝到六十幾公斤!一切的辛苦,都只是為了今年能夠豐收。
在發放途中,我們看到了田埂兩邊,種滿了土豆或馬鈴薯;許多山坡地都換種上小麥、大麥與玉米,僅剩少數幾顆蘋果樹和梨子樹。路的兩旁,只要有土就種植農作,絕不放過;從沒見過一個國家的土地被如此使用。
(許榮隆)
●北朝鮮人民是知足而勤勞的,在這插秧的季節裏,全國不分男女老少,一塊兒到田裏協助除草;甚至都市裏的百姓,也都利用周末假日主動下鄉去幫忙勞動。
路上少有車輛,多是「安步當車」,偶見卡車稍停,就有人趕忙跳上搭個便車;市區交通便利,電車、地鐵等都只收低廉價錢--但得有隨時停電的心理準備。
由於少工業污染,水溝、渠道、河川、湖泊等清可見底,就連平壤市區的大同江也是如此,柳樹環繞,好不詩意。
(簡耀宗)
【勤樸】
●出發前,從《經典》雜誌與《慈濟》月刊上閱讀了有關北朝鮮的報導,印象中他們的困頓教人不忍。然而乍見當地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時,突然有種強烈的衝突與掙扎--為何需要來幫他們呢?但仔細一瞧,才發覺秧苗嚴重的「營養不良」--缺乏養分!
據農民表示,六月十五日左右正是施肥的好時機,若錯失此刻,對稻子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所以他們一領到化肥,便打算連續三天快速施肥。
原以為北朝鮮人民很冷漠,但在彼此互動中發現,其實他們充滿樂觀與熱情,雖說在物質上他們較缺乏,但人人臉上顯現著純真與堅毅的神情。
(許學智)
●出平壤市區,車行不久,映入眼簾的景象便不同。綠野平疇中,溝渠多而不見水,地寬廣而土不肥,農舍雖固多破窗,百姓勤勞好整潔,出門遠近靠雙腿,均貧樂天不知苦,精神依靠為民族。
為了入境隨俗,我們把握機會認真學習朝鮮語;不管一句或兩句,適時的表達,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發放結束,喜見農人立即下田施肥,在落日餘暉中,看那農人懷著興奮的心情,揚起剛勁有力的手臂,揮撒出粒粒的希望;而那粒粒閃亮結晶的化肥,正是所有慈濟人的關懷與愛心。
(吳福川)
●從平壤市到發放的農村,沿途所見都是灰色老舊的房舍,人民所穿的衣服,幾乎都是棕灰色的制服,表情木訥害羞。
看到農民們三五成群在田裏辛勤工作,有的除草、有的翻耕,其中一幕最是令我感觸--一位農人用牛犁土,後面跟著一大群人赤腳再將土踩碎。數十年前的台灣農村社會,恍如在眼前。
(洪俊圭)
【以誠交會】
●幾天發放工作下來,雖然手都磨破了皮,也不免有些小傷,但大家依舊把握難得因緣搶著做事,甚至還得排隊才有機會與農民們一起搬運化肥。
走過這個國度的城市與鄉村,我看到處處呈現的是整齊與清潔;即使是幼兒院的廚房與廁所,都整理得很乾淨。我想,貧窮與髒亂是不該畫上等號的。
(張國東)
●負責團康活動的我,一開始看到農民們列隊整齊、沒有笑容;帶動手語後,依舊無人微笑……心想,也許是大家還不熟識,或是他們從未遇過像慈濟這樣親手發放的團體吧!
第二天的手語帶動,漸有默契的團員熱情地手足舞蹈,並邀約農民們一塊兒互動,令許多農民們也開懷鼓掌。這回應也鼓勵了大家,雙方互動一天比一天更順暢熱鬧。
我想,只要以「誠」相待,結果總會圓滿的。
(劉登下)
慈濟援助北朝鮮物資一覽表
┌───┬─────────┬──────────────┐
│時間 │援助物資 │援助地區 │
├───┼─────────┼──────────────┤
│1998.1│.4,400箱禦寒衣服 │平安南道、黃海北道 │
├───┼─────────┼──────────────┤
│1999.1│.700,000件禦寒衣 │平安南道平城市、黃海南道平 │
│ │ 服93,600包兒童 │山郡、平安北道燕州郡 │
│ │ 奶粉、食品罐頭 │ │
├───┼─────────┼──────────────┤
│1999.3│.5,600噸化學肥料 │化肥:平安南道大同郡、文德 │
│ │ 3,852噸兒童奶粉 │郡、溫川郡、中山郡、安洲市 │
│ │ │、開川市、宿川郡、成川郡( │
│ │ │總人口數541878) │
│ │ │奶粉:平安南道平城市和黃海 │
│ │ │南道平山郡、平安北道燕州郡 │
│ │ │的295家托兒所、152家幼兒園 │
│ │ │的25903名孩子和六家醫院 │
├───┼─────────┼──────────────┤
│1999.6│.10,000噸化學肥料│平安南道大同郡、文德郡、增 │
├───┼─────────┤山郡、安洲市、開川市、共101 │
│1999.7│.4,400噸化學肥料 │個農場 │
└───┴─────────┴──────────────┘
製表日期:1999.7.16 資料提供:慈濟志業中心國際事務處
- May 19 Tue 2009 18:48
1999年07月 392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