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十三日
時間可以成就一個人,
可以成就事業、志業,
時間就是生命!
慈濟醫院、醫學院、護專、文化中心及大愛電視台等志業體的主管,於昨天回到花蓮進行兩天一夜的心靈之旅,今日與上人座談時,紛紛分享心得或提出問題請教上人。
「戒毒中心」
慈濟醫學院總務長鄭暄表示,經過昨日的志工經驗之後,覺得當志工可以開發心靈的層次,所以發願與太太每星期來慈院當志工。而且他覺得慈濟是「戒毒中心」--戒「貪、瞋、癡」三毒;參加慈濟活動,三毒的程度就會降低,這是他此行最大的收穫。
時間的價值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請教上人如何安排時間應付忙碌的工作?大愛電視台新聞部主任黃晴雯則問道,若見到上人獨自一人,是應該去陪陪上人或者讓上人一個人靜一靜?
對於時間的看法,上人說道:「在人生道上,沒有比時間更重要的,因為生命是在時間中流過,人生的成敗也是在時間中決定。我們一定要非常愛惜時間,要運用得分分秒秒都覺得夠用;所謂『夠用』,就是時間用過以後有成果。時間能成就一個人,可以成就很多事業、志業,時間就是生命。」
「我一開始修行就知道時間即是我的生命。佛經裡有一句偈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段偈文給我非常大的鞭策。『忙人無是非,閒人無樂趣』,空空地過日子有什麼快樂?我運用時間的原則是不希望任何分秒空過。把時間跟自己的生命價值緊密結合在一起,時刻付出力量利益眾生,就是可愛的人生。」
內心深處
至於上人喜不喜歡獨自一人?上人透露內心深處的心情:「其實我的個性是很喜歡寧靜的,常希望一個人獨處,但是要投入群眾從事各項志業,就沒有這種權利了。」
「有一天我到內湖聯絡處,看到牆壁上掛著一幅很漂亮的
圖,我停下腳步觀賞,旁邊一位委員說:『師父,這幅圖的景象您很熟悉吧!』我說:『沒有啊!這是哪裡啊?怎麼這麼漂亮!』她說:『這是我們的精舍啊!』我問她是在精舍什麼地方,她告訴我,可是我不曉得,我從沒走到那邊去。其實我在精舍的活動範圍很小,除了書房,大部分時間都在會客,很少有機會一個人四處走走。」
「我喜歡一個人的時間嗎?我好喜歡!如果可以一整天都不用講話,就是我最大的享受;或者在書桌前坐一整天看書或批公文,沒有人跟我講話,也是我最享受的時候。有時有人會提醒我:『師父,您的書房又小又暗。』但是只要靜靜的就好,我不求什麼好環境。」
「雖然寧靜平淡的生活,此生是不可得了,但是『為佛教、為眾生』是師父給我的教誨,也是我發願終生奉行的圭臬,所以即使日日奔波忙碌,難免偶爾感嘆,但決不後悔!」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三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十五日
在修行的路上,
有顆時時助人的心,
就會常感平靜,
永不退道心。
秋冬之交,氣候宜人,但不多久即是隆冬臘月。志工早會上,上人感於季節遞嬗,天氣愈來愈冷,大陸水患省分積水百多日仍未退去,災民家園尚未復建,景況實是苦不堪言。慈濟實地勘災後,近日將赴各省發放米糧。
自我祝福
上人表示,發揮愛心幫助困難的人,使其生活平安無憂,就是為自己造福,累積福德資糧。
凡事都在因緣果報中,就如耕耘一畝田,儘管田地肥沃,若無下種,就沒有收成;修行也是如此,放下無明煩惱就如除淨心田的雜草,還要把握因緣種下好種子,來日才有豐碩的果實。
「播下種子後必須花很多功夫好好照顧,種子才能順利地成長。行善造福也是一樣,要謹慎保持感恩、無所求的清淨心念,才能心無掛礙、輕安自在。」
上人尤強調,助人不可存有人我的對立、敵友的分別;真正的尊重生命是沒有分別心,只要有生命受到威脅,我們就應該義無反顧去幫助。「在修行路上,有顆時時助人的心,就會常感平靜,永不退道心。」
「前陣子台灣風災,有些人家積水成患,也有傷亡發生,但相較於大陸全面性水患受災人數高達數百萬人,台灣顯然有福多了!有福之人要自我祝福,不要常說台灣都救不完了還去救別人……總之,大家知福、惜福、再造福,行有餘力多去幫助別人,就是真正的『自我祝福』。」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十七日
地球的破壞者是人,
可以挽救地球的也是人。
只要肯付出行動,
未來就會更美好。
「全球生態環境遭破壞,不僅導致許多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受到威脅,更危及人類的生命。每個人都必須體認到地球所面臨的危險,並且確知我們應扮演的角色,意識到我們可以造成的改變。」
珍古德博士來訪
關懷環境、動物以及社區的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Dr.Jane Goodall),多年來在非洲坦尚尼亞進行黑猩猩研究之餘,於世界各地巡迴演講,宣導正確的保育觀念,此次三度來台,因聞知慈濟對於尊重生命的努力,行程中安排參觀慈濟及拜會上人。
結束在靜思堂「生態自然保育」的演講後,博士在眾多學子及記者跟隨下,來到慈院與上人見面。因為行程緊湊加以身染瘧疾未癒,博士臉容看來有些疲憊,但仍自然流露一股安詳優雅的氣質。
博士深入非洲三十多年研究黑猩猩,她的愛心、毅力、智慧和努力,改寫了動物行為研究史,成為動物保育代表人士,得到多項國際性獎章與殊榮。二十年前成立珍古德協會,關懷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如今又推動「根與芽」計畫,教導世界各地青少年尊重所有生命,採取行動為動物、環境及彼此創造更理想的未來。
博士向上人說明目前正推展的青少年教育計畫,並表示自己幸運擁有得自父母的良好體力以及許多朋友的支持,她才能從事自己的理想。
上人對於博士致力宣揚尊重生命的主張,表示敬佩與親切,「我也感覺到有很多同心同志同道的人與我一起為社會付出,就像你和我其實是以同樣的愛心投入社會工作,所以我們都是好夥伴!」
上人這番話,博士深有同感,並再次感謝所有識與不識者的支持,她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地球必能恢復原來乾淨、充滿生機的樣子。
上人亦有同感:「我們的確
要對人類有信心!雖然環境的破壞者是人,但人也可以挽救地球。希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提高環保意識,拯救地球。」
「讓小朋友感到希望是很重要的,否則人類就沒有未來。」博士言及有些國家如坦尚尼亞的小朋友,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室只有四面牆沒有黑板也無文具;小朋友處在這樣的環境,未來如何有希望?
「我還看過連牆壁也沒有,老師和小朋友就在樹下上課,實在令人心疼!」上人也提到慈濟從事國際賑災所見,「但是,這些孩子雖然處在不好的環境,卻很樂觀開朗,比文明國家的孩子在心靈上更純淨呢!」
博士會心地說,在水泥叢林中長大的小孩,失去了與大自然的聯繫,沒有樹木與鳥兒陪伴,就像喪失了生命中可貴的一部分。
上人與博士互勉:「所以,你要好好保重自己,帶動更多人去關懷生命。」
上人與博士的對話雖簡短,但尊重生命與強調要付出實際行動的理念相同,自然地形成一種默契。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七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十九日
慈濟發展到如今規模,
都是源於最單純的心念--
把愛傳達給需要的人!
泰國陳明雄師兄以照片檔案向上人報告,泰國聯絡處十月三十一日在中華會館為國際賑災募款而辦的義賣活動情形。
師兄表示,當天義賣的物品很豐富,許多是師兄姊親手做的、煮的或自己工廠生產的東西。例如陳麗滿師姊的婆婆,兩個星期裏包了兩千五百粒素粽,手都被綁粽子的繩子割破了,還是義賣得很歡喜。會場很熱烈,比預期多賣了兩千張園遊券。十一月一日當地慈濟人又到熱水塘老人院舉行義賣。
與陳師兄同來者有泰國黃灌君師兄及劉壽美師姊。黃師兄在泰國一直幫慈濟奔走分會登記的事務,上人因此一見面就向他致謝,並略談慈濟創立緣起以及救助泰北的因緣。
單純的心
上人表示,慈濟三十幾年來在台灣本土成長、發展起來,如今有眾多人參與,是經過歲月的累積;慈濟所做的,從來都不是商業的、營利的,只是出自一分宗教精神,啟發大家的愛心,使之投入教富、濟貧的行列。慢慢地慈濟有了規模,許多移民海外的人士將這分愛的種子帶出去,到僑居地播種、發芽、生根,所以慈濟才能夠遍布全球。
「人生無常」不只是歲數大的人才會面臨的問題,人生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很不可預測的。「當初興建慈濟醫院的時候,我
只是很單純地想要救人;可是那時有人質疑:醫院蓋好後誰來經營呢?因為我又不是醫師,而且身體也不太好。記得孫運璿先生來看土地的時候,看到我瘦弱的身軀,對陪同的吳縣長說:『證嚴法師能夠把醫院蓋起來嗎?繼承的人是誰呢?』吳縣長把這些話轉述給我。」
「我蓋醫院憑的只是一念心--因為花蓮缺醫療,但是沒有人願意來補足,只有慈濟人來做。企業家認為花東地區人口太少,不划算;而政府單位以計量式的方式來計算,認為花蓮十幾萬人口,現有醫院的病床數是夠的。但是他們沒有把『質』考慮進去,因此沒有人願意來改善這裏的醫療環境。」
「對我來說,生命是平等的;有人的地方,醫療就必須改善。至於醫院蓋起來後,就交給專業的人去經營。我的想法一向就是這麼的單純。」
上人舉慈濟照顧泰北老兵與其後裔為例,同樣只是出於一分單純的心--讓這群沒有國籍的「亞細亞孤兒」能夠安居樂業,所以慈濟幫他們蓋房子、建學校,也請人教導他們發展農業。「這個發心很單純,沒有任何商業訴求,而這分工作的持續,實有賴泰國慈濟人的恆常發心。」
「慈濟只是希望啟發人的愛心,期待華人在每個僑居地都能受人歡迎,而要得人尊重就要去付出。泰國也是佛教國家,應該更能認同『三輪體空』,不為名利。」
師兄聞言表示:「原來上人的思想是那麼簡單,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種境界不容易。」
上人言:「人生本來就很無常,認真做就對了。」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九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九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把握這分福緣,
即是「精進」。
北區委員精進佛二活動,四、五百人在靜思堂共修,上人於上下午各開示一場。首場開示闡明修行要把握正確方向,應廣結眾生緣以成佛道;次場則表示為人助念要有正確的心態與作法。
累積成佛資糧
上人說,菩薩道路遠難行,必須恆長精進、一心向前,才能到達成佛的最終目標。難得人身並且有福聽聞佛法,就要好好把握因緣;真正的把握,即是「精進」--走入群眾種好因、結好緣,這就是在累積成佛的資糧。
「學佛之人要用功於淨化心地,有一念煩惱、埋怨、瞋恨,
就會惡緣糾纏,生生世世障礙修行。所以要抱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既學習佛法充實自己,同時利益人群,廣結善緣。如此雙管齊下,時間就不會空過。」
上人表示,入道場共修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須與人合一,營造整體之美。以念誦、禮拜來說,不論聲音或動作都必須與人合齊,才不會令人困擾。這種觀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訓練自己與團體配合,不能獨斷獨行。
關於「助念」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過程,人在將死以及往生不久的短暫時間裏,各地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佛教儀軌中有所謂「助念」--在人臨終時與往生後一段時間內誦念佛號,目的在使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上人表示,人將往生時,往往心有牽掛,或是惦記著什麼人,或是放不下什麼事,感覺很痛苦。若在此時安慰他,讓他安心,他就不會心有掙扎,能夠安然而去。反之,家屬若啼哭不休,會使臨終者心神大亂,更加痛苦。眾人一起念佛,可以讓大家節哀、停止哭泣,並且形成一種祥和的氣氛,使生死兩相安。若助念儀式莊嚴,令來探訪者心生歡喜,也是接引人入佛門的方便途徑。
人往生後要助念幾小時?上人認為不必執著,因時因地制宜即可。人往生後的去處,決定於生前所造作之業,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並非只靠助念就能往生善處,否則修行就無意義了。
再者,助念的另一層意義,在表示團體間的「聯誼、團結、關懷」。這種關懷,可使團體的情誼更密切,是一種很善美的形式。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三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苦難眾生正需要我們救援,
不必介意別人的誤解,
提起精神做就對了!
志業中心每月例行會報中,宗教室同仁報告國際賑災現況:菲律賓南部葛丹戀尼示省和北部蜂雅絲蘭省,已完成初步賑災工作,發放米糧、尼龍蓆、線氈被及帆布等給予約一萬戶災民;宏都拉斯勘災團已先行發給醫療物資,這幾天持續勘災工作,將針對災區消毒防疫與缺乏小孩衣物、尿布、維他命及醫藥等現狀進行評估。
「弱勢」之無奈
國內外災難都是慈濟救助的對象,天災人禍頻仍,慈濟的責任與負擔也愈來愈重。「三十三年慈濟路,感覺好像永遠處在弱勢中。」言到萬般無奈處,上人語音哽咽,慨嘆不已。
上人說,慈濟當初從慈善開始,在人力、物力都很拮据的情況下,點點滴滴地從事孤老、寡婦、幼兒的救濟工作,辛苦地一路走來。開展醫療志業時,缺人又缺錢,那種非常吃緊的狀況與感受,更是不堪回首。
「慈濟醫院有幸在大眾支持下,終於建造起來。雖然硬體建設順利完成,但是號召人力前來投入,就非常不容易了;當時要聘請醫師到花蓮,簡直難如登天。
慈院啟業數年後,人力雖有增補,但所面臨的人事壓力真是無法言喻!人們相處不圓融所產生的困擾,就是我很大的壓力,雖然此時已有不少人來慈院服務,我仍得時時為他們的事操心!」
「教育方面也不輕鬆,既要煩惱優良師資的來源,也要非常注意學生的安全,但是目前的年輕人就像脫韁的野馬,經常為他們提心吊膽。」
而社會上人云亦云的風氣,也讓慈濟飽受誤解的批評,卻又無可奈何。
上人為慈濟之「弱勢」而嘆,但也自我鼓勵說:「雖然種種困難很折磨人心,但既然已經開步走了,就要堅定意志,繼續勇猛地走下去!畢竟慈濟的目標是淨化人心、為大眾謀福利,所以不能因為少數人有所誤解而動搖根本的意志。」
守志不動的方法是什麼?「反求諸己!」上人明確表示,與其要求別人來了解、肯定、信任我們,不如要求自己守好本分、堅定心志。「世間災難何其多,許多苦難眾生正需要我們救援。不必多想遭遇到的阻礙,總是提起精神,做就對了!」
寬諒包容,夫妻同心
一位加入慈濟未久的師姊偕先生來見上人,這位師姊見到上人即淚如雨下,經大家勸慰,良久才止住淚。哽咽說起先生事業
廣及全世界,經商往來之間傳有外緣,令她傷心,雖然自己曾看過不少上人的著作,卻運用不出來,內心既慚愧又痛苦。
在一旁的先生見妻子聲淚俱下,亦神色黯然,時而拍拍妻子肩背,卻始終未發一語。
「感情的事,最是擾人。」上人勸說:「在凡夫的世界裏,就是要邊走邊修正、邊走邊整隊。他人與自己都是有待修正習氣的凡夫,凡夫容易被情所困。過去的事不要再計較,就算真有其事,也只是一時觀念偏差或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緣;事情既已過去,就不要常去執著,重要的是面對未來,相互調整彼此腳步。兩人腳步要和齊,必須同心;要同心就要相互體貼、寬諒。人生能夠活在善解、包容、知足的境界中,才有幸福可言。」
上人以最近芭比絲颱風造成菲律賓及台灣災情的實例,向夫妻倆說明世間無常之理,希望彼此能珍惜結為夫妻的因緣,也要感恩身為有福之人,沒有流離失所的困境。
上人也對這位先生說,所謂「欲火燒身」,私情是非常狹隘的;愛得不能自拔時,必然會計較,這種計較就會造成雙方的困擾,婚外情所帶來的困擾是無窮無盡的。
上人提醒這位先生,如今事業有成也有美滿的家庭,要好好珍惜才是;而對於師姊,上人則鼓勵她投入慈善為社會付出,讓先生無後顧之憂,安心做事業。
師姊表示,希望先生也來一起投入。上人說明志業是出於自己的志願,這種為人群付出的人生,其輕安自在不是辛苦做事業所能比擬的。「我一定會來!」這先生語氣鄭重而肯定地允諾,讓在場眾人歡喜稱好!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人生境界百千萬種,
藉境修心、藉事鍊心,
才能超脫得自在。
連續幾天,上人在早課開講「釋迦牟尼佛傳」,從佛陀身為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講起,於今情節已發展到太子與耶輸陀羅成親的經過。古老的故事一路追溯而來,佛陀成道的歷史具體、清晰而感人。
「苦」為良師
上人特別講到,婚後的太子對其本身與自然界的觀察及體會,發現人生無常之理,即使他享有名利地位及天倫之樂,也感到這種人生既不久長且充滿痛苦。為探討萬物真理,太子有心步向修行,完成真理的追求,解決人間的苦難。父王和撫養他長大的姨母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才能教太子放棄修行的念頭,在未來繼承王位;耶輸陀羅看到太子時常獨自沈思的模樣,也是疼在心裡,想盡辦法要讓太子歡喜。
太子住在皇宮的這段時間,表面上看來宮裏的人是享盡福報,但事實上人人各懷心事,不知如何突破層層煩惱……
「所以說,人生是苦,即使身處皇宮,也有別人難以體會的痛苦。此為佛陀所說:娑婆世界有物質貧乏的苦難;有身病、心病的苦難;再加上山河大地無常危脆之苦,真是眾苦匯聚地!」上人教示大家,學佛要先知苦,才會下決心修行,所以要多多思考人生百態,探討世間苦相,這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
「怨憎會」與「愛別離」
「怨憎會」與「愛別離」,是人生苦痛的來源。志工早會上,師姊們報告的兩則夫妻之間的故事,恰為強烈對比,令人深有所悟--
一位中年婦人的先生經年游手好閒,婦人為負起家計出外工作賺錢,先生很不高興,太太回到家就對她拳打腳踢,最近婦人因被打得太嚴重而住進慈院來,她在院內療傷期間,表情總是充滿著悲苦、無奈。
另一則故事是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兩人自年輕就很少分開過,出門旅行必相偕同行,情感非常濃密。此次老阿嬤血管瘤破裂來到慈院,老阿公充分表露體貼的情意,很難接受萬一生死分離,所以時時顯得相當悲愁。
對於中年婦人天天過著挨打的恐慌日子,卻為了孩子而不忍離開家庭,這種惡緣聚會,上人表示就是所謂冤家路窄、不得不在一起的「怨憎會」之苦。至於老夫妻恩愛一生,終究必須分離,這就是「愛別離」之苦。
「冤家對頭是過去生結的緣,要運用智慧化解這分惡緣,千萬不可鑽牛角尖想不開。至於恩愛情深的人也要有心理準備,緣盡了就祝福對方快去快回,莫過度傷悲使其心有掛礙。學佛的人就是要學習凡事看得開,所謂『遇境隨緣』,不要執著也不必強求,隨緣就好。」
生活化的佛法
林尚德師兄為靜思文化創作《等待的1/24》一書,與慈濟結下深緣,之後幾次與林幸惠師姊相偕前來花蓮,為籌拍慈濟世界人物故事而蒐集資料。
上人與林師兄談到,真誠的感情是創作的泉源,慈濟世界是真人實事,不必憑空杜撰或講得天花亂墜,只要投入感情,就能創作非常動人的作品。
上人強調真實與合乎情理的重要性:「就如我最近在晨語講述『釋迦牟尼佛傳』,關於佛陀生平故事的版本很多,每個版本說法不同,其中有的充滿神話色彩,但我的講法著重合情合理,不希望將人引入空幻的世界,使人心在虛渺中更加迷茫。」
「我認為佛法要人間化,不主張將佛陀神化,而是要聖化、人格化,如此才能普遍讓大眾接受。」
上人期待林師兄在慈濟世界用心探討真實的人生。
歷史性的人生
又一梯次靜思生活營開營,上人為學員們開示,提到「創造歷史性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何謂歷史性的人生?上人說,來到人間要自許做個好榜樣,要做家庭、事業、社會,乃至人類的榜樣。真正用心做人的人,事事都在利益人群,步步都是踏實穩健,往往是「今天的所作所為,就是明日的歷史」,這樣才不枉費來人間一趟。
上人以志工早會中師姊報告的那對恩愛老夫妻為例表示,這對老夫妻鶼鰈情深,也盡責任將子女撫養長大,是非常幸福的家庭,「但是,這樣的人生就夠了嗎?不夠!」
「這種人生雖然幸福,卻太平常了,如鳥飛過虛空,無痕無跡。要知能以人的身軀來到世間,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有多少人有此警覺,能夠用心去探討人生的意義、充分發揮良能去利益人群?大多數人只知道吃喝玩樂、計較名利、庸庸碌碌地生活。佛陀不斷地啟發我們要珍惜難得的人身,認清無常的真義,把握當下可以利益人群的因緣,好好地在世間留下深刻的足跡,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上人表示,道德與愛的觀念不只是用口說,必須以行動做出來,化成人生道上的足跡,令後人有所依循,這就是人文、文化,也就是人間珍貴的歷史。
情為何物?
有位師姊與先生結褵數載,原本也是幸福家庭,但近來聽信人言,懷疑先生行為不軌,幾次與先生爭吵,事後又懊悔,心情一落千丈,也造成先生的苦惱。
師姊向上人哭訴心事,明知自己不對,卻很難突破,每當又聽說先生與別人如何,就無法忍受而失去理智。
「妳是學佛的人,應該要用清淨的佛心來待人處事,對先生要有信心,不要疑心。」上人告訴師姊,口舌是非無影無形,何苦對空穴來風之事心生猜疑而自我纏縛?
上人勸師姊,人生境界百千萬種,既知自己定力不夠,更要自我警惕「藉境修心、藉事鍊心」,不要再對境生迷,成為終日胡思亂想的可憐凡夫。
如何才能超脫感情的束縛,得到解脫自在?在午後靜思生活營學員與上人座談的時間中,針對學員的問題,上人再次為困於感情者指點迷津。
「很多人其實不懂什麼是『感情』,這種不懂『感情之實質』的情,就叫做『迷情』。佛陀與菩薩都有情,但那是『覺悟的情』,凡夫則是『迷惑的情』,因為迷惑,所以為感情而毀掉自己或他人。平常若能弄清楚人生方向,建立為人付出的健康心態,則不論何種情境現前,都不會被迷情糾纏不清。所以,平時就要先去了解『情』,要明白私情小愛終究是虛幻不實!」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忙碌的生活中,
若不時刻反省心念,
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甚至鑄下大錯。
「心很寧靜時,人聲、車聲、動物叫聲、風聲……,各種聲音聽來就像樂器合奏般悅耳……」晨語時上人開示,心靜則面對任何境界皆可圓融處之,想要有這分寧靜的心態,就要常常警惕自己反觀自性,注意起心動念。
心不隨境轉
「其實我們都有與佛陀同等的智慧,但是都被後天環境種種人事物遮蔽了,於是時時受外境影響,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招惹很多煩惱,造作種種惡業。」
上人提到幾年前發生一件將母親「放生」的案件,已讓人深感悲哀,現今居然有人稍不順心就將父母「滅生」,使人不禁感嘆「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上人告誡大眾:「在忙碌的生活中,若不時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合宜,往往會被紛亂的人事拉著團團轉,不自覺中累積惡業,甚至迷失人生方向、鑄下大錯。所以,身、口、意必須時時調整,唯有以清淨的心面對世間,才能過著和樂幸福的人生。」
探病
聽志工說有位剛住進心蓮病房的醫師夫人,心結難解,希望見到上人,於是前往探望。
面對上人的關心,陳醫師表示,慈濟醫院真的不一樣,來了就有安心的感覺,而且感受到真的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由於陳醫師的夫人正在睡眠中,上人本來不欲打擾,但是陳醫師表示,太太心心念念就是要見上人,因此喚醒妻子。
看到上人親自前來,陳太太眼眶紅了,表示罹患這樣的病實在無法放寬心。上人慈慰道:「把心放寬,其他一切就盡人事。看得開,生命才有空間,若是看不開,『希望』都被擋在門外了。」上人叮嚀她要用快樂的心面對每一天。「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過去就不會再回來了,快樂是一種表情,煩惱也是一種表情,但是快樂能帶給每一個人安心。先生對妳很好,而且在妳生病住院時還能來陪妳,真的是很難得!」
上人以自己為例:「我有心絞痛的毛病,過去經常不定期發作。一般人若遇到疼痛總會大聲呼喊出來作為發洩。有幾次我在演講時心絞痛發作,但我只是把喊痛的力量,發揮在講話的聲音上。因此,聽講的人只感覺到我的聲音好像突然變大了,卻不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
上人建議師姊多回憶快樂的事,當心起煩惱的時候,找個對
象傾吐。對於陳醫師放下工作親自來陪伴妻子,上人亦表示讚歎,並鼓勵陳醫師:夫妻總是緣,盡力就是。
來到另一位師姊的病房,熱熱鬧鬧的一群親戚,個個面帶笑容地站在門口,一點也不像是來醫院探病的人,病房內也充滿和樂溫馨氣氛。上人讚歎師姊很樂觀,還發心輔導其他患者。
師姊表示,人生就是這麼短暫,歡歡喜喜是過日子,心存苦悶也是過日子。上人則讚道:「世間最漂亮的臉孔,就是病人的笑容。」並鼓勵師姊以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別人,這樣不但是志工,更是菩薩。
佛法就在生活中
東區慈濟人精進佛一活動中,上人開示,大家能夠聚集一堂,在同個時候以一樣虔誠的心共同精進,要好好惜緣。精進的意思就是道心不間斷,隨時把握時間修福修慧。
「慈濟人濟貧教富、聞聲救苦,可以看到世間萬象,佛法的道理就在其中。精進不是只在佛堂中精進,其實無處不是道場,就像瑞伯颱風時你們親赴災區救援,那地方是不是道場呢?千真萬確是道場啊!你們為了將食糧送到災民手中,拉著繩子涉水過溪,水流很急,水深及腰,你們穿著雨衣、抱著食糧,步步維艱地走到對岸,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只為關懷與你們素不相識的人--因為他們遭受危難,你們運用智慧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這就是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我們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行於菩薩道上,要愛惜這分因緣。一個人成不了菩薩,必須大家和心合作才能發揮大力量為眾生拔苦解厄,所以我們要相互尊重、和心互愛,好好地保護這分善緣!」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六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NBBJ期盼將慈濟人文
融入建築體中,
作為留予未來世代
的珍貴禮物。
在這初冬之際,又到上人每月行腳的日子。志工早會後,上人與隨行眾乘火車北上。
午後來到台北分會,今日北區十六區委員分兩梯次聯誼,除了往日的流程外,新增一場特殊的簡報--由總部設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NBBJ建築設計規畫公司,介紹慈濟潭子、新店等地醫療園區的規畫。
人性化醫療願景
由NBBJ設計的具規模之醫院每年超過數百家,其業績根據醫療雜誌的統計,已連續七年獲得第一名。慈濟委託該公司規畫設計,希望借重其專長,提供民眾溫馨體貼的醫療服務。
為了深入體會慈濟精神,好將慈濟人文融入建築體中,NBBJ內部自行規定,所有參與設計慈濟建築的人,都必須閱讀《靜思語》並觀看上人行腳及開示錄影帶。
NBBJ總裁安德森先生(Neil Anderson)透過副總裁葉慶亞先生的翻譯,簡要介紹該公司的設計理念。安德森先生表示,經過設計群詳細討論,計畫中所有建設皆具前瞻性,希望充分表現慈濟特有的人文觀,作為留予未來世代的珍貴禮物。
「所有參與設計慈濟建築者,都視此工作為專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經驗,都以參與這次設計為榮。為達成歷史性的使命,這分工作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很艱難的任務,不過也令人感到非常興奮、愉快!」安德森先生說。
上人開示時,感慨良深說道:「看現在、想過去,當年在花蓮建設慈濟醫院時,哪有這麼多人來聽建築師的報告!台北地區十多年前委員人數不多,四、五人組成一小組,全部也不過四、五組而已;但現在,委員們來聽建築師報告,台北分會場地已不夠用,還得分好幾場才行!」
欣見認同、支持慈濟的人愈來愈多,上人鼓勵大家,人的生命短短幾十年,但慧命無窮盡,若以有限的生命在世間留下慧命的足跡,人生就沒有白來。
醫院分秒發揮救人功能,護持建院真正是功德無量!上人希望委員們把握難得的因緣,為未來開創珍貴史頁!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農曆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團體的形象
有賴個人用心維護,
所以決不能利用慈濟身分,
從事利益個人事業之行為。
晨曉,聽到雨聲,十一月之雨感覺已帶寒意,平添深深的初冬氣息。
公私要分明
有師姊來見,請問上人個人事業經營事宜。上人強調,委員身分與私人事業不能混淆,亦即委員決不能利用慈濟身分博取他人信任來做私利之事。若真的愛慈濟、愛師父,就要潔身自愛,不能因私人行為而破壞團體形
象。
「身為委員,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大眾注目焦點會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務須謹慎。若一不小心受人批評,也不必怪罪別人,要反省是否言語失當才遭人議論。生活過得去就好,事業心不要太大,不要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也不要愈陷愈深,這樣才能過得安然自在。」
回首來時路
NBBJ安德森先生與葉慶亞先生,為台北分會同仁介紹志業體建築規畫。眼見慈濟未來展望如此生氣蓬勃,上人心有所感地表示,未來並非已萬事齊備,而是需要更多有心人護持,就像三十多年前草創維艱,也是靠大家愛心投入,才能有今天的發展規模。
上人回顧道,慈濟慈善工作救濟的首例是孤老無依的林曾老太太,慈濟以每月三百元請人為老太太料理三餐與清掃住家。當時慈濟是以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節省五毛錢來從事貧戶救濟,善款非常有限。慈濟成立第二個月,救濟的個案已漸漸增加。照顧林老太太一人每月就需三百元,其他個案若家中有數人,則依人口數調整救濟金額,這必須集結多少人的力量才能籌到這些救濟費用?所以慈濟從起步走就有十分吃緊的感覺。
慈善工作從第六年開始穩定下來,然而面對貧戶愈救愈多的狀況,上人隱約發現「因病而貧」的道理,在民國六十一年於花蓮市仁愛街成立義診所。義診所規模不大,志工性質的醫護人員只能為病人診療感冒以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急重症者則由慈濟出資轉送北部大型醫院。若生重病的是家長,先生或太太必須陪伴北上就醫,孩子們生活起居便由委員照顧。但這並非根本之道,上人生起加強東部醫療設施的念頭,因而萌生建設醫
院的構想。
此時期,花蓮慈濟委員向台北友人介紹慈濟,以致發心加入者增多,相對地報回來的個案也逐漸遍及全省。
上人為了探討貧病者為何愈救愈多,從民國六十五年開始每年兩次親自巡迴各地訪視個案。經過六年全省訪貧蒐集資料,上人更加確定「因病而貧」的道理--一家有人生病,龐大的醫藥費往往拖垮家中經濟,孩子的教育成了問題,也就衍生社會青少年問題。
早就想解決東部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現象的上人,至此更下定決心在花蓮籌建醫院,慈濟志業之發展遂由慈善步入醫療,從此上人也就展開繁忙又操煩的歲月。
重重艱難關卡接踵而來,令上人極度勞心勞力,例如徵聘醫師及行政主管的困難,上人形容道:「慈院位在偏僻的『後山』,有誰肯來呢?真可說是到處向人叩頭啊!那段求人的時期,是求在口上,痛在心裏,很少有人願意到花蓮來服務。」
如今,慈濟規模雖已擴大,服務層面廣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環保、急難救助……,仍必須面對許多誤解與批評。上人自述心情:「我的處世之道一向是與人、事、世皆無爭,不論別人如何說,我都要安守本分做好該做的事。然而我的心苦不苦呢?我也是人,忍的功夫本就是一把刀插在心上!但是,我若不忍,則大事不成。天下苦難眾生這麼多,沒有忍的心志,任何事都做不了。所以,面對任何境界,我都必須一忍再忍,忍到處之泰然的地步。」
上人勉勵大家,從慈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社會上有愛心的人還是很多,而且我們做慈濟並非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台灣的幸福乃至整個地球的平安,所以我們要很有信心,相信只要有心人共同努力,天下無災難的理想必然達成,此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農曆八十七年十月初三
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早晨,法國無線電視臺記者Pieer Skitte與Steve Gillop來台中分會訪問上人,他們是看到法國《費加洛》雜誌專訪上人的報導而引發前來採訪的意念。他們對於慈濟如何組織如此龐大的志工團體來從事助人志業,感到非常好奇,希望將此介紹給法國人。
終生大事
他們問及上人,當年從臺中離家到花蓮,在生活方式上可說是放棄了城市的生活,不知是為了體驗一下簡單生活的好處,還是
有其他意義?
上人回答:「這並非只是『體驗一下』,而是『終生』的事情--看到人生的矛盾,想要尋找永恆的真理,所以離開俗家,走向出家之路。」
又問,上人對世界的未來有何看法?上人表示,期待未來的世界是光明美好的世界;若人心淨化、心中有愛,世界就會是光明的。
不為自己求安樂
驅車赴「華雨精舍」,拜晤印順師公上人。上人天天奔波忙碌、勞心費神,難得稍歇,實在相當耗損精力,師公心裏不忍,常勸上人要多保重。今日見上人精神尤為疲憊,師公的叮嚀更形殷切:「要保重身體,莫過度傷神,像我凡事都不緊張,總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以才能活到九十三歲。」
「我是由不得自己……」上人回答。
世間災難那麼多,如何運用慈濟組織人力,盡心盡力為苦難眾生拔苦解厄,使上人日日掛心。例如日前宏都拉斯風災,災民將近兩百萬人,上人提到將發起全省募衣活動,並針對疫病流行的危機,協助進行消毒防疫,希望幫助該國早日結束這場可怕的夢魘。
行車赴潭子慈濟菜園,因明日此地將有一場一千五百人的中區慈院志工聯誼會,為事先準備好餐食及場地布置,好幾十位師兄姊分頭工作。
上人步入紅磚屋後的走道,迎面看到一群上了年紀的老菩薩正忙著炊煮食物,地上放著鍋鼎、爐灶等工具,大家或洗菜或切菜,景象熱鬧而溫馨。「我們做得很歡喜!」大家喜孜孜地訴說心情。
上人見眾人忙得興致盎然,也就歡喜、安心地返回分會。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農曆八十七年十月初四
許多國家
天災導致貧困匱乏,
身處富裕社會的我們,
能付出力量幫助他們,
就是一種福分。
赴宏都拉斯勘災的謝景貴師兄,在經歷十一天的勘災工作後,終於返抵臺灣,帶回災情實況錄影帶,向上人報告此行見聞。座中有中區約二十多位企業家,大家生活都非常富裕,眼見與己處境迥異的悲慘景象,既驚訝又感傷。
人間地獄
謝師兄說,米契颶風過境中美洲,許多國家都受波及;尤其宏都拉斯在兩天強風、六天暴雨襲擊後,全國普遍受災,五百五十多萬人口中有一百九十多萬人受災,已找到七千多具屍體,還有約一萬兩千人失蹤。全國橋梁幾乎都斷裂,很多城市成為孤島,只能利用直升機空投物品暫且維生。
「災情實在太悲慘,例如有個地方山石崩落,埋沒了三條街上六十多戶人家,且大多是全家往生,無人可以辨認亡者。由於死亡人數太多,為防止腐屍蔓延疫病,只好以塑膠袋包裹屍體埋入附近挖好的坑洞中。許多坑洞層層堆疊千具屍體,所以叫做『千人塚』。」
「還有個地方原本有條小溪,因為土石流將下游堵塞,遂成一個湖泊。湖底有許多被泥沙掩埋的人及動物的屍體,因為無法打撈,散發陣陣腐臭味。」事實上,風災過後十天,勘災團進入首都時,空氣中仍飄著屍臭味。
大家望著錄影帶中洪水掀天而來的恐怖景象,再聽謝師兄描述災民流離失所的情形,真正恍如人間地獄,令人震撼且心痛。
上人略提慈濟將採取的救濟方式,強調是經過實際勘災、謹慎評估後的務實作法。在場都是事業有成的人士,上人希望大家要知福惜福,並且付出愛心幫助苦難眾生。
救援中南美
返抵台北分會,立即召開中南美洲救濟方案討論會。
在親赴災區勘察的黃思賢及謝景貴師兄報告後,上人表示,宏都拉斯在風災之前即已流行登革熱及瘧疾,可見該國衛生條件亟待改善,加上受災慘重,援助方案將持續頗久時期;而首都是重災區,全國近一半人口集中該地,故慈濟計畫以首都為主要援助地點,先進行消毒防疫工作,未來則考慮協助災民重建住房。
在人力支援上,由美國慈濟人負責中美洲宏都拉斯援助案,至於南美洲祕魯水災,則由鄰近
的阿根廷、巴西及巴拉圭慈濟人統籌救援工作。
由於宏都拉斯、祕魯、菲律賓及北韓等地的災民或窮人都迫切需要衣服,上人已呼籲全省慈濟人對外募集舊衣,使貧寒人家得以遮風禦寒。
上人與隨行眾於二十四日返花蓮。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農曆八十七年十月初十
老師教導學生
各種人生道理,
自己先以身作則,
才能得到學生信任與尊敬。
七十五位來自高雄的老師回精舍參加高雄區青少年聯誼會籌備幹部研習營,有十四位花蓮地區的老師列席觀摩。上人勉勵道,只要老師肯用心,未來的社會一定很上軌道。
老師的志氣
「教不嚴,師之惰。既然志願當老師,就要認真教,不要馬馬虎虎。學生再壞,只要能遇到很好的老師,就有改變的契機,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夠用心的老師』。這分職業是你們用心選擇的,若能一路專心做下去,就會成為『志業』。當老師也要有志氣--要立志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好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都有上進心與端正的品格,將來在社會上成為有用的人。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我們要立志扭轉環境,尤其是教育環境。」
上人認為改善教育風氣必須老師先自我要求,老師的形象對學生影響深遠。以前的老師形象都很端莊,學生不敢輕慢;不像現在,有的女老師穿迷你裙到學校,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一邊教書一邊擔心股票行情,這如何讓孩子們敬服?
上人舉一則正面的例子:一位慈青畢業後擔任實習老師,自許以信心、愛心、耐心、堅定的心來對待學生,結果原本剛強的學生逐漸變得溫和,與老師很親近;這使他體會到教育工作責任重大,雖然很艱鉅,但是看到學生的成長,就會很有成就感。
「我們要為孩子們鋪好軌道,不要讓他們在十字路口徬徨。人生的軌道是什麼?是慈悲、智慧;『道德』即是慈悲,『倫理』即是智慧,如果能幫孩子們把這軌道鋪好,他們就不會盲目摸索而走上歧路。」
「希望老師們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時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語、行為是否合宜。這是我的經驗談,我在生活中真的是戰戰兢兢,我如果沒把自己教好,怎麼教導別人呢?說出的話能讓大家從我身上印證,才是真正值得別人運用的話。同樣地,你們教給學生各種人生道理,自己先以身作則切實做到,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敬。」
- May 19 Tue 2009 15:00
1998年12月 385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