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的心情告白
盼孩子能一圓
自己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這樣的期待
成為孩子小小肩膀
難以負荷的壓力……
之一.孩子不是我
◎撰文/慮光
去年暑假,大兒子阿賓即將升上高三。
那天晚餐,沒見到阿賓下樓吃飯,納悶地問小兒子:「哥哥呢?」他神色略顯凝重地敷衍我說:「他在睡覺啦!叫我們先吃。」我心頭有些不悅,叭噠叭噠地走向三樓、用力推開房門……
天哪!怎麼會這樣呢?阿賓竟只穿著一件內褲橫躺在浴室裡,嘴角還流著穢物,斷斷續續地嘟嚷著:「開學了,我完了,學校不要我(被退學),怎麼辦?」看著孩子的狼狽狀,一陣心酸湧上,做母親僅存的幻想在這瞬間也完全消失。
「我的教育方式錯了嗎?」我並不期待孩子在課業上能更上一層樓,只盼他在技藝方面可以出類拔萃,一圓母親年輕時未能完成的夢想。是這樣的期待造成孩子的壓力嗎?
想到慈濟人常是解開他人心鎖的一把鑰匙,於是撥了電話到台中分會,那頭值班人員語氣柔和地對我說:「您別急,先把孩子弄乾淨,讓他好好地睡上一覺,等明天醒過來時,也許就沒事了。」
由於先生有事回花蓮,當晚我和小兒子輪流照顧阿賓,如此折騰了一夜。當東方漸白,孩子逐漸甦醒後,他激動地握住我的手說:「媽,學校不要我了,我是不是很笨?」
我趕緊回答:「你就是太聰明了,聰明到我不知該如何教你。一切都過去了,就把它當作一種經驗--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
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我和先生該反省的吧!以前家貧,為了工作不得不讓孩子給大伯家帶,在暴力管教下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生活;現在又因為工作繁忙,少有時間與孩子分享生活點滴,再度磋跎了他們青春歲月該有的歡顏。
我發覺自己常忘記:孩子不是我,他有他所擅長,也自有不足之處;他應當負荷他這個年齡所能負荷的壓力,我不該為他製訂標準,更不應要求他按此目標去達成。
我曾在慈濟活動中受過親子課程的薰陶,每次上完課都感到法喜充滿,然而回到家中、境界一來時,成績卻始終不及格。「常自責自己是位失敗的媽媽。」「孩子不會讀書沒關係,只要他乖、身體健康就好!」每每想起證嚴上人曾說過的話,我就滿心慚愧。
雖然阿賓念的學校並不如我所期望的,但想想,只要他盡好做學生的本分,不就好了嗎?可是自己卻常有種輸不起的心情,甚至言行不一地以自我的標準來要求他,長久下來,孩子自也承受了許多額外的壓力。
生命歷程裡,每個人不都得去經驗那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等一扇扇的門嗎?只要孩子能穩住自己,相信這些經歷對他都是有益的。
之二.愛他卻不佔有
◎撰文/李委煌
哲學家紀伯倫在所著《先知》一書裡,有段談論關於孩子的話-
你的孩子,並非你的孩子……
他們經由你而來,
卻不是你所創造的;
他跟隨你,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
而非你的思想;
你可以給他們身軀安居之處,
卻藏置不住他們的靈魂……
然而,就像慮光曾對孩子的嚴苛要求,許多母親不也同樣這般來「佔有」孩子嗎?
慮光在事過境遷後坦誠,由於阿賓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眼疾,自小就配戴著一副深厚的大眼鏡,這樣的外觀,不時令作母親的她感到丟臉,因而常遷怒,沒給孩子好臉色。
現在想來,慮光覺得自己在這種心情下,對阿賓未付出過多少關愛,反倒老是想著:怎麼會生出這款孩子呢?因而常一逕地自怨自艾。
一次送便當給阿賓,發覺體育課時他竟因被老師認為是低能兒,而出列在外,那一刻,慮光驚覺到孩子有許多委屈都自己壓抑了下來,也覺悟到自己和孩子間長期存在著一道溝通的鴻溝。
進入慈濟後,慮光透過多次親子課程的研習,漸懂得以同理心來看待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進而放棄威權式的管教與要求。
那次阿賓在浴室裡借酒澆愁的窘態,就像一記當頭棒喝,敲醒了慮光教養孩子的執著,讓她最初「為什麼我做慈濟,孩子還會如此」的想法,轉變成「我從沒注意到孩子真正需求」的自責。
當初阿賓報考高中時,興趣在影視科方面,但為了母親的要求和期望,選擇了室內布置科,結果這靜態科系的課程反壓抑了他年輕的活力。
「那時他在外面遇到任何事情,回來後都不會和做母親的我分享,現在想想,覺得自己真是個失敗的母親!」慮光深深自責。
「對不起,都是媽媽不小心!」儘管覺得阿賓的先天性白內障羞辱了自己、折磨了彼此,但慮光想,孩子今天這個樣子,不就是因為自己懷胎時不慎感染風疹和亂服成藥嗎?於是在一次機緣下,她和孩子做了這樣的懺悔。
現在,偶爾慮光鬧情緒時,阿賓會調皮地說:「過去妳驗收我在學校的成績單,現在變成我驗收妳在慈濟的成績單囉!」兒子這般善解的回應,讓慮光更加提醒自己:在往後人生路途上,一定要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天涯共此情
親吻醫師
◎撰文/何貞青
【菲律賓】
因白內障而失明多年的老先生,
重見光明後激動得說不出話,
一旁的老妻抱住醫師頻頻親吻說:
「我沒想到他可以動手術,不必一輩子當瞎子……」
如果在台灣,這種人山人海的景象,只有在熱門演唱會,或百貨公司限時搶購中才看得到!
然而,這裡不是台灣,人們也不是為享樂而來,這是慈濟菲律賓義診團在菲律賓中部班乃島(Panay)怡朗市(Iloilo city)中山中學的義診現場。
若非親臨現場,很難相信三天(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二日)的義診竟能吸引五千五百六十八位病患,但對正在進行第十二次義診團團員而言,卻已是司空見慣。「這裡貧富差距大,窮人連維持基本生活都不容易,更遑論就醫看病!」
原來菲律賓採行醫藥分業制度,病患除了支付醫師診療費,還需負擔藥品費用;雖然公立醫院有提供免費診療,但藥品、手術、X光片等費用仍須自付,對許多失業、低收入者是沈重的負擔,有些人甚至拖了數十年的病症從未就醫過;而慈濟菲律賓義診團既提供診療服務,又免費配備藥品,確實切中他們的需要,因此每到一處總引起熱烈迴響。
不辭路遙 只為求醫
義診早上九點鐘才開始,許多來自山區及周邊村落的民眾,從前一天半夜開始趕路,凌晨三點就來排隊了。蜂擁而至的人群,還得勞動警察維持秩序,以免發生危險。
在烈日下焦灼等待的民眾,
幾乎個個有張風霜的臉,仔細觀察,一雙雙友善的眸子中,除了熱切期待,偶爾還夾雜一絲絲疑慮「真有這麼好嗎?看病、拿藥真的不要錢嗎?」這是他們從沒遇過的事。然而即使疑慮,他們還是願意用等待來確認,因為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脫離病痛折磨,找回健康、工作與未來的機會。
在人群中走一遭,罹患甲狀腺腫、兔唇、白內障者……隨處可見,這些症狀雖不會引起立即的生命危險,但卻是一輩子的折磨。「只要幾個小時,就可以解決病患數十年的痛苦,甚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呢?」這也是義診團之所以排除萬難,提供外科手術服務的原因,更是醫師抱著慈悲心,犧牲休假前來義診的使命。
因白內障而失明多年的老先生,重見光明後激動得說不出話,一旁的老妻抱住醫師頻頻親吻說:「我沒想到他可以動手術,不必一輩子當瞎子……」狂喜與激動化成淚水傾洩而出。
年輕的太太罹患甲狀腺腫瘤九年了,夫妻兩人還在存錢等著就醫,如今不必再等了;先生溫柔呵護手術後的太太,不時抬眼望向每一位慈濟人,閃爍的眼眸,盈滿難以言傳的感激。
還有一群大男孩,列隊等著醫師幫他們施行成年禮--割包皮。當地的習俗,若沒經過這場洗禮,就不算男子漢;有些付不起醫藥費的家庭,只好去衛生安全堪慮的理髮廳切割。趁著這次義診,醫師也一併為他們服務,在外頭等待的父親們,見到孩子出來,立即迎上,又擁抱又親吻,「恭喜你!現在起你是個大人了!」
有許多病人感動於醫師與慈濟人的付出,頻頻詢問慈濟人的地址,要一一寄送感謝卡……
付出與獲得之間,其實是難以衡量的啊!
回饋風潮 儼然成形
「義診並非一種施捨,我們是抱著謙遜、回饋的心來做這些事。」慈濟菲律賓分會負責人林慈謙說。「上人曾勉勵海外慈濟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菲律賓廣大的勞工階層非常需要醫療照護,所以我們決定以義診
的方式直接給予協助,以表達華人對僑居地的關心與回饋。」
事實上,多次義診受惠的不只是菲律賓貧民,由於事前商請各地菲華商會協助尋找義診場地、招募當地志工及負責宣傳工作,商會人員除了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和當地人民關係也拉近不少,對華人形象實有提升作用。
擔任志工的中山中學菲籍老師Zambales,不但連續兩天在恢復室守夜照顧病人,還熱心帶領慈濟人至貧民區探訪,向他的同胞介紹慈濟的義診活動。「我為我的同胞高興,因為他們可以得到這麼好的醫療服務;也很榮幸參加這次義診,我喜歡慈濟,希望能成為這個團體的一員!」
同樣在中山中學任教的陳素瓊說,她在當地服務二十八年,這是第一次有華人團體來此舉行義診,除了與有榮焉,也感謝有這樣一個機會,讓她在付出中思考:「開學時我會試著教導學生,讓他們對窮人的生活多一些
體會、付出與關懷。」
點點滴滴的肯定與迴響,為義診團在各地累積出無數資源與口碑。此次甚至有遠在民答那峨島的菲華商會成員,專程組團前來觀摩,希望邀請義診團前往服務,華人回饋僑居地的風潮儼然成形。
* * *
「菲律賓到處是必須付出心血,辛勤耕耘的田地,怎麼做都做不完哪!」曾經很難體會這句由菲律賓慈濟人口中說出的話,親臨其境才終於明瞭。
未來的路還很長,相信義診團將隨著足跡遍履貧苦之地,豐潤哀苦的心靈,並逐漸豐碩成長。
非特殊景象
◎撰文/何貞青
每天上千名等候掛號的人群,無法避免小小意外的發生。
懷有五個月身孕的Neilie,帶著兩名孩子來看病,在推擠的人群中不慎發生出血現象。
巡視的志工,緊急將她送往當地醫院,並妥善照顧她帶來的兩個孩子,幸而一切無礙,當天下午就出院返家。
一來不放心,二來想實地了解當地貧民的居住環境,在慈濟人李偉嵩以及當地菲籍老師Zambales帶領下,我們走訪怡朗市內幾個貧民區,並順道探望Neilie。
即使先前已得知菲國人民普遍陷於貧窮之中,但真正進入貧民社區,還是免不了一陣愕然--狹小的巷道,簡陋的木板鐵皮屋、凌亂的環境、四處奔竄的孩子……都是當地貧民的生活寫照,最令人感嘆的是,這並非特殊景觀,而是成千成百散布於全國各處的普遍現象。
Neilie的家在聖家區,那是一塊經常淹水的區域,小小的木板屋住著一家八口,得知她安好,眾人也就放心了。
然而外人的來到還是驚動了整個村落,村民好奇地把我們團團圍住。Zambales乘機呼籲眾人把握時間去中山中學看病,因為他知道,他的同胞們很難再遇見這種免費、且完善的醫療照護機會了。
做夢也會笑
◎撰文/何貞青
James從手術室推出來時,因為麻醉的關係還沈沈地睡著。
James有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襯著黝黑的膚色,是個可愛極了的小男孩;可惜的是,他同時有張引人側目的兔唇。
菲律賓每次義診都可發現不少兔唇的病例,年齡從一、二歲到三十多歲都有。在台灣,新生兒一旦發現兔唇,三個月大時就會動手術;可是在這裡,一個日薪一百多披索(菲幣約與台幣等值)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高達兩、三萬的手術費用。許多孩子因此在歧視的眼光中成長,心靈受到嚴重創傷。
James家的情況也是如此。八歲的他是家中五個孩子裡最小的,媽媽牽著他來義診時,惹來許多憐愛的眼神,James的在眾人圍繞下羞澀地低著頭,然而小小的臉蛋卻同時流露一股倔強。
媽媽心疼地說,James他現在讀小學三年級,很喜歡去上學,但因外貌和別的孩子不一樣而常被欺負,可是他一直堅持到學校去。
此次義診團來到怡朗,和James一樣遭遇的人,命運開始改變了。醫師細心縫補上天留下的缺口,重新打造一張臉。媽媽看在眼裡好高興,從此不必擔心孩子被嘲笑,新的生活、朋友以及學校也在等著她的寶貝,一切都將會不同……
James沈睡好久了,媽媽在一旁靜靜守著,醫師、志工也不時過來探望;睡夢中的James不曉得知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如果知道了,或許夢中也會笑哪!
▲天涯共此情
是台灣米嘍?
◎撰文、攝影/何貞青
以為可以吃到台灣米的婦人,滿臉興奮地說:
「我喜歡台灣!」
其實所有賑災資源都是菲律賓慈濟人取之當地,
卻把榮耀歸於台灣慈濟。
毒辣的豔陽在赤貧的荒野上肆虐,空氣彷彿將要燃燒起來。
五月三日起一連三天,來自馬尼拉、台灣的三十五位慈濟人,頂著驕陽烈日,四處奔波於荒野不毛的山區,為了將一包包愛心人士捐助的白米,親自交到受乾旱之苦的災民手中。
白米度糧荒
受聖嬰現象等全球性氣候失調因素影響,菲律賓南部棉蘭佬區自去年八月即未再降雨,世代務農的山區居民,在接連兩季旱災之後,面臨作物絕收、糧食中斷的慘況。
當地紅十字會估計,此次旱災有五十萬戶受到影響,急待救援的約有二十一萬戶;然而菲律賓政府因財源不足、大選將至等種種因素,無法立即展開全面性救助。因此,民間團體在初期的緊急援救行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慈濟菲律賓分會即是其中的先鋒者。
菲律賓慈濟人接獲災況訊息,隨即組成勘災小組,於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前往災情慘重的古達描島,在當地紅十字會及南古島菲華商會洪永年、戴良群、戴良榮等人協助下,深入荒野山區探訪、關懷災民。結果發現災情嚴重,遂緊急決定於二十四日進行發放,分送一千包白米供災民應急。
此番第二次前往,將針對近四千戶、兩萬三千多位災民發放
一千九百多袋白米。
榮耀歸台灣
由於此發放的路線偏遠崎嶇,聽聞偶有匪徒出沒,然而只要抵達發放點,車隊尚未停妥,上百位山村居民隨即狂奔而來,口中邊呼喊著「慈濟、感恩!」、「阿彌陀佛!」邊張開雙臂用力地擁抱慈濟人。還來不及反應,只見黝黑燦爛的笑容及閃閃發亮的白牙已團團圍住師兄姊……
「各位朋友,我們是來自台灣的慈濟功德會……」即使所有的賑災資源都是菲律賓慈濟人取之於當地,謙遜的他們在發放致辭時,仍把榮耀歸於台灣慈濟。
「雖然我們信佛教,你們信天主教;我們是中國人,你們是菲律賓人;但愛心是無分種族與宗教,所以我們來到這裡,希望能幫助大家度過這難關。」短短幾句話,昭示著愛無國界的真義,引起眾人共鳴。
「你們從台灣來,這些就是台灣米嘍?」滿臉興奮的婦女,指著米糧問。得知是在菲律賓採買的,她哈哈大笑說:「我還以為可以吃到台灣運來的米呢!」語畢還特別加上一句:「我喜歡台灣!」
救急也救命
別看災民總是一副樂天開朗的模樣,實際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就知道他們的日子過得挺艱難。
由於災民多是窮苦佃農,平常一季歉收還可勉強熬過,但只要連續兩季沒有收成,不但所有心血泡湯,有時資本家也不願再貸款給他們,只好尋求救濟了。
這次延續七、八個月的旱災,使得大麥、玉米等食用作物都枯毀殆盡,居民們只得終日在野外找尋食物。
像Simu Canik全家四口就靠香蕉、樹薯果腹。這些東西平常都是沒有人要吃的,尤其樹薯具有毒性,必須在水中
沖泡三天去掉毒素,再烘乾磨成粉才能食用。然而乾旱之後溪裡水源不多,已傳出多起處理不當、誤食而死的慘劇。但Canik別無選擇,世代務農的他和村中所有人一樣,除了耕種之外,完全不會其他謀生的技能,城鎮的人是不會雇用他們的。既無法離開山裡,又找不到別的食物,只得繼續冒著生命危險食用樹薯。
這也是為什麼慈濟的賑災發放受到如此高的期望與感謝,其意義不只是救急,對類似Canik等受災最嚴重的農民而言,還是救命呢!
「謝謝你們送米來,我們一定會慢慢吃的。」手捧著白米的Canik和村民不斷地如此表示。或許他們不知道,這分慎重惜福的態度,其實就是對這趟發放的好回饋!
* * *
未來、菲律賓慈濟人仍將持續發放工作至十月,在下一季作物收成前,協助災民度過糧荒。
意外效應
◎撰文/何貞青
當地菲華商會成員,一接獲慈濟尋求協助救災的電話,二話不說就將平日作生意的車輛提供出來,甚至親自充當司機陪伴慈濟人深入各個偏遠、治安不佳的災區。他們許多是住在當地二、三十年了,還未曾踏入過山區一步呢!
「如果沒有跟你們來,我還不知道附近有這麼多受苦的人……」商會理事長洪永年說:「謝謝你們給我們付出與思考的機會,該是我們華商回饋的時候了。」
「我們也是受惠者喔!」商會理事戴良群說:「透過發放,華人與菲人的關係會更好,我們將會接續這一分慈悲心,繼續幫助這兒苦難的人。」
付出,成了一切善行的開端,使得這裡不盡然只是獲取商機之地,也是一片有情天地;即使目前災區依然荒涼乾凅,在不間斷地悲心澆灌下,終能恢復生機。
▲知音坊
大地的母親
◎撰文/林美依
是怎樣的一張容顏,朝暮慈視有情?
是怎樣的一雙肩膀,承挑如來家業?
是怎樣的一張容顏
朝暮慈視有情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是怎樣的一雙肩膀
承挑如來家業
秉志為佛教、為眾生
是怎樣的一雙足履
舉步不離人群
行中有愛,度化人間
習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以愛經緯勘忍世界
惕自我把握剎那,恆持當下
念茲在茲慎過秒關
勉弟子一日行善,一日菩薩
護養初心涓滴不棄
示世人慈悲喜捨,長情大愛
透徹人生覺有情
母親啊母親
心心念念在慈濟
匆匆忙忙為眾生
理想放在遠方,腳步落實現在
為大地植一園清香
無形、無染、也無求
母親啊母親
予我此名--慈濟人
養我此性--遠無明
育我此心--去執著
領我此路--菩薩道
聽我一句--無盡的感恩
▲心情急轉彎
消一口氣
◎撰文/慈賢(加拿大)
前陣子在美國念書的兒子回溫哥華度假,我正好有事要辦,就從台北打電話請他代為處理。雖然心想兒子都二十四歲了,應該可以辦好,但在他返美的前一天,還是忍不住打電話去確定事情是否辦妥了。
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還沒有。我心急地訓了他幾句,沒想到我這頭急,他那頭卻用那漫不經心、悠哉悠哉的語調反問我,在他還沒離開的最後一刻,怎麼知道他不會辦好?
忿忿地掛上電話,躺到床上喘著大氣,我趕緊開始自我療傷。想到師父的法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何況,他也還沒犯錯,是自己太心急罷了。但我還是惱他沒用鄭重的口吻跟我談事。唉!不行,憋著氣會傷身體,師父說不生氣,不是忍著氣,而是要消化掉這口氣。
想想,兒子是自己調教出來的,不合自己的意思是自己教導無方,認了吧!再說現在不是正在走慈濟菩薩道嗎?努力地走了五年,能讓兒子那麼輕描淡寫的幾句就氣倒了嗎?
師父說,沒有逆境考驗,還算修行嗎?對了,兒子也是我的活菩薩呢!要感恩他才對呀!生那門子的氣?想到此,還給自己一個會心的微笑。
後來兒子打電話來問我是不是在生氣啊?我笑著回答他:「你還沒這個能耐呢!」心裡可是甜蜜蜜的,兒子多貼心,輕輕地關心一句,也能讓我這老媽樂上半天喔!
- May 19 Tue 2009 14:04
1998年05月 378期-C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