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每年的這一天

慈濟的大愛,已悠悠走過三十二年。
由衷感恩全球慈濟人,
篳路藍縷、披荊斬棘,
在人間開拓一條康莊菩薩大道,
奠定了慈濟世界志業的堅穩基石。

人生多疾苦、世間亦無常,
所以佛陀為度化眾生之一大事因緣,
乘願再來世間;
我們也秉承慈悲喜捨的精神,
為「大愛」之使命走入人群,
拯救各地的災厄苦難,
陪伴徬徨無助的人走過悲傷,
期盼將大愛與感恩的菩提善種散播至全世界。

每年的這一天--「全球慈濟日」,
讓我們一起虔誠地祈求--
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社論

感恩歲月.大愛無悔

【慈濟三十二周年慶感言】

慈濟堂堂邁入第三十三個年頭了。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全球慈濟人不辭千里路遙,歡喜歸來會聚一堂。感恩分享共同走過的歲月,也切磋經驗惕勵展望於未來。

回顧過去三十二年來,不難發現慈濟的發展與社會的脈動若合符節,其價值不僅是為台灣人的愛心留下可貴的歷史見證,更重要的是啟迪喚醒人們深藏潛隱的佛心,使民眾重新重視道德自覺之內心感受,從而通過實踐,開出人生的大道。

這條人生的大道即是以慈悲喜捨為精髓所開創出來的志業之路。從六0年代的慈善濟眾到九0年代的文化傳播,要皆以人心之醒豁為根砥。斯土斯民在證嚴上人的開示啟悟下,許多人重回生命的軌道,重做生命的主宰,重拾生命的方向。以綿綿若存的愛與信念,共同開創出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志業,更以志業重塑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並培養珍貴的生活品格。

生活不能僅有品味,更重要的是「品格」,一種自律而內省的處世態度。

當社會高度發展之後,科技化、經濟化的果實固然甜美,但金錢遊戲與享樂主義的盛行,更讓人們痛苦備嘗。回首翹望來時路,發現該追尋的很多,而根本則在人心的淨化與人生價值觀的導正,而淨化人心、導正觀念不只僅僅是信仰的問題,同時也是教化的過程。

從信仰中堅定我們的理念,從教化中純化我們的信仰,這些都是生命美善本質的引導;都是一種良性的互動與善的循環。換句話說,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與對環境的尊重。畢竟是「人」在環境中生活,失去了對人、對環境的尊重、愛與關懷,再多的成就都有缺憾。

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以慈善、醫療啟發人性深潛的愛,以教育、文化厚植人性根源的善,化人世的荒蕪成良田,去人間的缺憾成美善。在慈濟功德會歡慶三十二歲生日時,期勉慈濟全體會眾,再次省思「佛心」之精神,「師志」之信念,繼續勇敢承擔這人間的道路。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不論是心情的回饋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愛、生活與智慧

【編語】

四月二十日是慈濟功德會成立屆滿三十二周年紀念,本期特別製作「遠古梵唄響--禮讚32,展迎33」專題,將觸角延伸至海外,讓全球慈濟人與眾分享他們用心步履的智慧足跡;並廣邀慈濟服務對象、媒體工作者及外國人士管窺慈濟,見微以知著;此外,十年一階段的慈濟史紀要,則方便讀者一目了然慈濟階段性的重點發展。

愛,是人類原始的本能。當愛情來的時候,理性就躲藏起來了嗎?因愛生恨、為情成仇的事件從社會蔓延到了校園,「健檢愛情」實已刻不容緩。

年方二十二歲的張桂楨,已經歷過九次「變臉」手術,但是她卻說:「生命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願意自己是一名顱顏畸形患者。」她異於常人的這番勇氣是來自何處?

「心蓮萬蕊」單元采掇的是布施者的智慧;懂得妙用錢財為社會遍植善根的杜俊元,讓您體會到了什麼呢?

童年,原該完完全全屬於歡樂;然而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七萬名發展障礙兒童,是伴隨著淚水在成長。「影像慈濟」帶您走訪慈濟醫院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期待大家也一起伸出援手,為全省的障礙兒營造一個更健全的成長環境。

海外慈濟人的陸續歸來,讓喜慶的氣氛益顯濃厚,我們感恩用汗水與淚水交織的過往歲月,也願用慈悲和喜捨的大愛,闢拓更美好的遠景。讓我們一起用「心」禮讚--慈濟32,生日快樂!

慈濟人的大愛

華航空難、國華班機墜海相繼發生後,有關這兩起重大意外事故的新聞報導多的不得了,但是我只有在讀過三七六期《慈濟》月刊之後,才真正被感動。

原來罹難者家屬中,竟然也有慈濟委員,她不但要忍住悲痛安慰傷心的家人,還要照顧到其他罹難者家屬。

原來白髮蒼蒼、參與協助善後的慈濟老委員,幾年前也曾經因為空難,失去了兒子。

原來第一批趕赴墜機現場的慈濟人,是這樣強忍心中的震撼,一句句、綿綿不絕的佛號,安撫罹難者親屬悲愴的心靈。

這些故事,如果沒有《慈濟》月刊的披露,外界根本不知道。當空難事件

在一般媒體中被報導得只剩下冰冷的數字和政治責任時,只有《慈濟》月刊的報導,才能彰顯人性化的一面!

台北 何建明

「葫蘆地,燒就旺」釋疑

貴刊三七二期刊登一則【更正啟事】,針對三七一期「隨師行記」第七十七頁更正如下:「豐原人也有句話說:『葫蘆地,燒就旺。』正確為『烘爐地,燒就旺。』」其實原文並無錯誤,不需更正;特將緣由說明如下:

一、豐原地名「葫蘆墩」的由來,就如同台灣南端地名打狗、阿猴、豬羅等地名稱。原本豐原街內有一個小墩、一個大墩形狀像葫蘆,因此被稱為「葫蘆墩」,此「葫蘆」非彼「烘爐」。

豐原葫蘆墩的葫蘆是八仙裡面的張果老大仙揹的「寶葫蘆」,葫蘆口正是小墩,每次火燒房子都在小墩葫蘆口最熱鬧的市場附近;小時候豐原街火燒房子,老一輩的人就說:「大仙又在發威、葫蘆又在噴火了!」

豐原街上的平房被火燒過之後,重蓋的房子就改建成二樓以上的新房,所以上人所說「葫蘆地,燒就旺」,意思是大火愈燒,就愈興旺,是正確的。

二、「葫蘆墩」地點是在高速公路豐原交流道下去,在豐原郵局站下車往前走不到一百公尺右邊豐原第一市場小巷內,現在還保留著四公尺直徑的「小山丘」(即小墩)做紀念,而今,因地段值錢,附近早就蓋大樓了。原有的小墩在豐原北方,大墩在豐原南方,日據時代日本人相信好風水,大墩上是豐原神社,敬奉日本的「天照大神」。台灣光復之後,大墩成為南陽國小,於是,南陽國小後段運動場比前面校地高出一丈多,這正是豐原的「葫蘆大墩」原址。

三、「葫蘆墩」為什麼會改成豐原呢?以前沒有高速公路,坐火車南下自苗栗到后里都要經過十多個山洞,過了大甲溪就是平原,而「葫蘆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年收二期稻,十月底第二期稻子收成後還可以種第三期農作物如小麥、馬鈴薯、菸葉及多種青菜等,於是改名為「豐原」,取平原年年豐收之意。

台北 陳映岑  

【編按】經查證「小墩」位於豐原市西邊葫蘆巷和墩腳巷之間(即豐原市中正路二八一巷內),小墩周圍砌石保存,防止土崩,墩前建有一座土地公廟,供人膜拜;由於時代變遷,附近早就興建大樓了,「葫蘆墩」全貌已不復存在。在此,特別感謝讀者熱心提供正確資料。

潛移默化

我們是台灣台北監獄的教化人員,負責執行受刑人的教誨教化工作。

我們亦是貴刊的長期讀者,在閱讀貴刊之餘,常發現一些深具教育意義的文章,為了充實本監對受刑人教化工作的進行,希望貴刊能惠予轉載「上人說故事」單元於《宏德學苑》上。因為我們相信,透過證嚴上人充滿智慧的小故事,定能對受刑人起潛移默化的功效。

桃園 王志明

【更正啟事】

三七六期「古佛中的難民」一文前言「一千八百五十一年前,人們保留住險遭劫難的古佛,讓內戰、冰寒交迫的巴尼亞難民,得以藏身昏暗中的千年佛窟。」更正為「約在西元一千八百五十一年,阿富汗人民保留住險遭劫難的古佛,讓現因內戰、冰寒交迫的巴尼亞難民,得以藏身佛窟中。」





▲無盡藏

慈悲喜捨 成就法身

◎證嚴上人

【全球慈濟幹部研習會開示】

國曆八十七年四月十九日
農曆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慈濟的法門,是帶動人人由善門入佛門,
切實步履佛陀芳蹤,走入智慧法海中……

諸位大德:

阿彌陀佛!

日子過得真快,去年四月三十日,我們一起在這裡慶祝慈濟三十一周年,感覺才過沒多久,我們又同樣相聚在這裡,慶祝慈濟三十二周年。

幾天前大家陸續從僑居地回來精舍,首先回來的是南非慈濟人,接著阿根廷、巴西、美國……各國的慈濟人相繼歸來,在那幾天,我真的體會到「倚門望子歸」的心情,感覺很溫馨、很歡喜。

尤其這兩、三天大家分享在僑居地推展志業的心得,我坐在後面聽啊、聽啊,心裡的感動與感恩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諸位將慈濟大愛精神帶到世界各地,所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去做的,因為有你們,慈濟志業才能跨出台灣、推展到全世界,普遍救助天下苦難眾生,所以我真的非常感恩大家!

法身大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今天,我想以《無量義經》裡的一段話,和大家分享--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註1),之所成就。」

大家都知道,我最有心得的是《妙法蓮華經》,尤其喜歡此經的精髓--《無量義經》。佛陀演說《法華經》前,先說《無量義經》,這部經雖不很長,但涵義深廣,《法華經》的精神盡在其中。

佛陀演說《無量義經》時,前來聞法的佛弟子非常多,光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菩薩,就有八萬位,加上比丘、比丘尼、在家居士、天界眾生……場面之大難以想像。

佛陀說那八萬位菩薩皆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初地(註2)以上的菩薩,已證知甚深的真理。除了法身大士外,還有一種菩薩是「新發意菩薩」,新發意就是發心求取菩提正覺的時間尚未很久;新發意的菩薩一定要堅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志願,才能進展到法身大士的境界。

我們有緣遇到了佛法,聽聞佛法心起歡喜;但只是歡喜沒有用,還要發心立願,切實追隨佛陀芳蹤。佛陀倒駕慈航來世間,是為了救度眾生,我們來世間是為了什麼?凡夫忙碌工作只是為了提升生活享受,但是,窮困的人固然很苦,富裕的人何嘗不苦?沒有學問的人苦,學問高的人也苦;身份卑微的人苦,其實身份高的人往往更苦啊!

離苦之法
守戒,心定,智慧生

記得剛做慈濟的時候,有次我到鄉下拜訪一位孤苦老人,看到他家大門開開

的,可是一直叫喚都沒人回應。問鄰居他去哪裡?鄰居說:他出門了,明天才會回來。我覺得奇怪,如果他真的出遠門了,怎麼不把大門鎖上?鄰居回答得很妙,說他鎖門做什麼?他窮得連鬼都懶得進去。

隔天我去拜訪一位慈濟委員,她家很有錢,住家圍牆蓋得很高。我一按門鈴就聽到許多狗在叫,傭人出來把狗叫進去關起來,可是過了好一會兒還不開門,原來要從「電眼」看清楚外面是什麼人,才肯開門。好不容易進去了,我向那位委員說:「你家好像銅牆鐵壁,要進門還真辛苦啊!」她說:「師父,沒辦法啊!治安不太好。」

窮困老人雖然物質很缺乏,卻能自在地生活;而這位有錢的委員,即使物質非常豐富,還是有煩惱啊!

所以,凡夫不論地位高低、生活貧富,都逃不了這一個「苦」字。

苦要怎麼解脫?第一步驟就是「戒」,把戒守好就能心安;心安才有定力,定才能生慧;有了智慧,痛苦就能解脫了。

和諧之道
人人認錯,就無錯

戒的意思是「防非止惡」--預防錯誤的行為,如果已經做錯了,必須趕緊停止。

去年此時,發生白曉燕綁架撕票案,當時我即強調戒的重要,期盼社會大眾都有守戒的觀念,預防罪惡發生。雖然凡夫難免起心動念做錯事,只要及時停止,就有挽回的機會;就像綁架白曉燕的人,如果多少有點守戒的觀念,趕緊把她放回去,就不會落得被警方格殺或自殺的下場。可惜凡夫經常是將錯就錯,直至無法挽救,抱憾終生。

守戒,不只要保護自己的心,也要保護別人的心。看到別人做錯事,我們要以愛心、耐心來挽救這個人,別讓他不斷錯下去。尤其當他心生慚愧,知道自己

錯了的時候,要趕緊鼓勵他,幫助他改過,別讓他的菩提善苗萎縮掉。所以,戒不只是消極地把自己顧好,還要積極地幫助別人。

每當有人問我,慈濟團體規模這麼大,要怎麼管理?我都會說:「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人人心中有戒,則心中已經有最好的制度;人人相互關懷,慈濟精神就在其中,這才是慈濟團體最佳的形態。

守戒的人,每天一定輕安自在,不會因為做錯事而經常處在沮喪懊悔中。但是,不能自以為「我沒做錯事!」社會上有很多混亂現象,就是因為人人都認為錯的是別人,以致相爭不下。

曾經有一位委員告訴我,以前她家一天到晚吵架,大家吵的是「我沒有錯,都是你的錯!」但是一家人走入慈濟後,彼此的對話變成「我錯了,對不起!」「是我不對,對不起!」人人爭著認錯後,家庭變得溫馨和樂。

所以,對自己要「把心顧好」,對別人要「常認錯」;人人認錯,就是沒錯,這即是團體能否和諧穩定的重要關鍵,希望大家要用心體會。

活水源頭
人心有愛,慧命不滅

大眾傳播媒體上經常出現一個名詞--智慧型犯罪,這是很矛盾的說法。智慧是最清淨的良知,怎麼會犯罪呢?所以應該說是聰明型犯罪;凡夫的聰明才智,若無倫理道德來規範,往往會擾亂社會、擾亂人心。

怎麼樣才能真正有益於人群?如何才能做到佛陀所教導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必須運用智慧,而不是運用聰明。

有人說慈濟是修福不修慧的團體,這是對慈濟瞭解不透徹而導致的誤解。慈濟建醫院、辦學校,固然是因應社會需要,其實更是為了廣開佛教大門,希望人人由善門入佛門,走入智慧法海中。佛法不只用講的,更應該要做出來,將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展現在大眾眼前,才能達到「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想。

三十多年前的佛教,給人的印象多來自兩方面:一是人死後去誦經做法會,或年頭祈平安、年尾謝平安,讓人覺得佛教是屬於老太婆的宗教;另一種是法師升座講經,所講演的內容,一般人不一定能夠運用在生活中,所以和社會大眾有遙遠的距離。

當時我看到這種現象,覺得很心疼,佛法是這麼圓融透徹的教育,卻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或俗不可耐,實在太可惜,所以發願要接引人由善門入佛門,使佛法能融入一般人日常生活中。

慈濟在民國五十五年創立後,由慈善起家,一直到民國六十五年,全省慈善工作已有穩固的基礎。

民國六十八年那一年,我經常心臟病發作,有人很關心地問我:「師父,您在的時候有慈濟,您不在的時候怎麼辦?」我被這些話震撼住,有次開會時就問花蓮的委員們:「我在的時候,大家這麼熱心,我往生之後,你們會怎麼做呢?」

她們的回答同樣讓我很震撼,她們說:「師父,您做到什麼時候,我們就跟到什麼時候。」換句話說就是:「您不在,我們就不做了。」

當時慈濟已經有將近兩千多戶的照顧戶,都是孤老無依或孤兒寡婦,我怎麼忍心讓他們在我往生後就失去依靠?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讓我的生命成為永生不滅的慧命。

剛好那一年我的師父--印順導師,來靜思精舍小住數日,有天中午我和師父一起喝茶,師父說:「你要把身體照顧好,身體不好怎麼做慈濟?」我說:「師父,人總是有生有死。我不擔心自己的身體,倒是很擔心如何讓慈濟慧命永存。」

師父問我打算如何做?我說:「我要找一個只要有人付出愛心,救人工作就能持續不斷的方法。」師父看了我一下,說:「世間有這麼好的事嗎?」我說:「應該有吧!」接著我又說:「師父,假如我蓋醫院呢?」他很吃驚地問:「你想蓋醫院?」我說:「我是這麼想,因為醫院本身就是在救人,假如我把醫院蓋起來,我不在時,醫院仍然會繼續救人,如果有盈餘的話,還可以救助窮困的

人。」

有位教授很愛護我,當他聽我說要蓋醫院時,很高興地表示支援,但是隔幾天後,他告訴我:「起初聽您說要蓋醫院,我很高興,但是回去後一直想,發現我錯了。」我問:「為什麼錯了呢?」他說:「蓋醫院的負擔很重,您的身體沒辦法承擔,會縮短生命。現在有很多人需要您,您要把身體照顧好。」我說:「我願意將三十年的壽命換成五年的時間,將醫院蓋成並推動它上軌道。」

我舉例說明:「一個水池如果光靠上方的水塔供水,一旦水塔沒水了,水池也就沒水了。所以,我不如把花在建水塔的功夫及時間,用來挖水井,一直挖到有水為止,有了活水源頭,那就不必煩惱了。」

智慧之愛
隨分隨力,付出無所求

如今,慈濟醫院已經建設起來了,我還是繼續在挖掘活水的源頭;活水的源頭在哪裡?就是在人心!

人人心中都有愛,但許多人的愛是深深埋藏起來。愛心最完美的表達,就是付出,以智慧付出愛心,無形的愛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

最近有位杜先生,捐了一塊土地給慈濟,據說換算成市價約值十五億。但是他捨出來之後有沒有膨脹自己呢?前幾天聯歡會,他也來跟大家同樂,為了讓大家歡喜,他扮演機器人,他的表情最逼真,因為先前已整整練習一天。他能捨又能縮小自己,這就是智慧!

有的人願意捨,但是怕人家不知道,到處宣說自己捐了多少錢,或者希望師父會多看他幾眼。這是聰明,不是智慧,這種人總是讓我擔憂。

慈濟是社會大眾點滴愛心所成就,不論大額捐款或小額捐款,我都銘感在心,因為我看重的不是金額大小,而是那分真誠的愛心。

民國七十二年,時任省主席的李登輝先生來訪時,問我慈濟醫院建設經費需

要多少?現在已籌募到多少?我說總預算是六至八億,已勸募到的經費不到三千萬。

諸位想想,這相差多遠?可是我很有信心,只要是真心誠意為社會做事,必能得大眾護持。當時有人告訴我,日本有位社長要捐兩億美金給我,那時美金對台幣的匯率是一比四十,兩億美金等於八十億台幣!但是我毫無考慮就婉拒,因為我希望台灣人一起來耕耘福田,大家合力建設一所充滿大愛的醫院,我的理想果然達成了!

如今,仍同樣期盼大家以無所求的心,隨分隨力歡喜付出,攜手同心將世間建設成充滿大愛的清淨世界。

皈依要義
體會佛法、落實於生活

今天有七十三位要皈依。其實皈依的儀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希望諸位能真正用心瞭解皈依的意義。

三皈依是: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皈依僧--統領大眾,一切無礙。

所有的真理大道,都不離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要體解大道必須發無上心,不是只有說「我知道!我知道!」而已,必須發心付出行動,才能真正體會奧妙真理。

至於皈依法,你們不要以為一定要有法師講經,才能深入經藏;深入經藏的意思是,時刻在人事物中用心體會人生的真理。經,不是在藏經閣裡,而是在內心;我們應該時時從心靈深處將佛陀的教誨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就可以智慧如海,不是光聽法師講經就能智慧如海。

皈依僧必須起恭敬心--以恭敬仁愛的心對待每個人,則別人同樣也會恭敬你。能讓人由衷尊敬,才能統領大眾為社會付出。

也許你們有人會認為:「我們長住國外,真希望師父去看看我們,或者派出

家弟子到海外慈濟據點常住,否則其他道場都有師父講經,我們都沒有。」其實,大家不要輕視自己,人人心中都有自性三寶,只要真能「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還怕修得不好嗎?

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師父不會告訴你們「冒煙才是熱的」,因為打開冰庫也有煙;師父會說:「你們去喝喝看!到底是熱的還是冷的?」師父希望你們在生活中體會佛法,不只是坐著聽聞佛法。

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們要把師父的精神帶回僑居地,將大愛種子散播在每個地方,如此就算有形的距離很遙遠,心靈仍然很貼近。但是,要怎麼做才能做得好呢?一定要用「和」與「愛」--人人心和,相互敬愛。

你們在僑居地發願救人,千萬不能忘記也要自救。為什麼要救自己?因為凡夫總是為了人事是非而苦不堪言!這種煩惱要怎麼解除?如何才能輕安自在?

所謂「付出無所求,輕安自在」,凡事先要求自己而非要求別人,才能解脫自在。若自己有錯而不反省,卻不斷去注意別人的錯,怎麼可能輕安自在呢?與你們無關係的人,你們冒著危險去救援,若與同志同道者反而不能和合相處,豈非顛倒的行為?

我們要先以戒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能解脫心中的煩惱;不過不是自己解脫就沒事了,看到別人犯錯,也要以愛心輔導他改正錯誤,這才能輕安自在地與人共事。

希望諸位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得人疼愛的人。不要認為自己反正還是凡夫,犯一些錯沒關係,不用急著改;要知道人生無常,不趕緊改,以後是否還有機會改就不知道了。心裡好的種子要不斷撒播,不好的種子要即刻拔除,這是我對大家的期待。

諸位回僑居地後,要用心體會「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意義,努力朝法身大士的境界邁進。但願明年再相會時,人人道業都有長足進步!

註1:解脫知見--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註2:初地--菩薩修行的境界,從初地至十地分別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Happy Birthday Tzu Chi慈濟生日快樂

【32周年慶系列活動翦影】

我們回來了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的「生日」,也是全球慈濟人「回家團圓」的日子。今年,慈濟滿三十二歲,將近五百位來自全球二十四國的慈濟人,帶著遊子回鄉的歡悅

心情,回到了花蓮--心靈的故鄉。

接連十天的周年慶系列活動,包括全球慈濟幹部研習、骨髓捐贈相見歡……期盼海外慈濟人在有限的時間裡,盡情汲取慈濟精神的精髓以及大家庭濃郁情誼。

雖然終究要各自回到僑居地,但彼此的心靈將更加貼近……

跑出生命活力

天色未亮,慈濟醫學院門口已集合近八百位師生,準備參加「精舍之路」越野賽跑。蓬勃朝氣展現躍動的生命力,他們伴著晨曦,大步邁向慈濟世界的發祥地--靜思精舍。

「路標不清楚,跑錯路了!」一位學生跑至終點後,有點懊惱地表示。不過正如上人所言,賽跑的意義在於持之以恆的運動家精神,即使耽誤了一些時間,只要努力不懈,終究會到達目的地。

慈龍歡騰

全球慈濟人聯歡同樂,北區慈誠師兄以雄健龍舞歡迎海外歸來的「家人」們,上人親自授予一面「慈龍隊」錦旗。

藍天白雲
為我慈龍手足,
炯炯眼眸
散發旭日光芒。

期盼全球慈濟人秉持佛心師志,以千手千眼之姿,舞出一片大愛天地。

妙蓮生華

我沒說,你懂。
你沒說,我懂。
不是心有靈犀,
而是藉由雙手,
柔柔一比,
靜靜一畫,
無需多費脣舌,
一切盡在不言中。

註:在慈濟大大小小的活動中,總少不了手語帶動唱,所以全球慈濟幹部研習會安排了一堂「妙蓮生華--手語教學」,保證大家返回僑居地後,馬上可以派上用場哦!

瑪麗的居家關懷行

「我來自南非,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你想去嗎?那是一個很美的國度。加油!你要堅強唷!以後我帶你去南非,讓我親自照顧你。」

四月十七日下午的一場居家關懷,南非慈濟志工Marry用英文和一位癱瘓二十多年前的照顧戶交談著。

她親切的問候和爽朗笑聲,逗得照顧戶綻放難得的笑顏。

想見「骨髓媽媽」

罹患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症的五歲董正心小弟弟,在前年七月接受非親屬骨髓移植後,就經常向父母吵著說:「我要找骨髓媽媽!」

他們一直熱切期待著受髓滿一年的相見歡,終於盼到這一天,董小弟卻害羞得說不出話,他的父母激動地流下淚來說:「謝謝大家給我孩子一個重生的機會!」

祈願天燈

如果悲苦有形,則世間眾生的種種煎熬痛苦,浩瀚虛空也容納不了。

這苦難的世間啊!

何時才不再有烽火、饑饉、疫病、天災?

何時才能人人幸福平安?

天燈冉冉上升,願諸佛菩薩垂聽慈濟人的衷心祝禱--

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專題報導

遠古梵唄響

◎企畫/陳秋山.撰文/陳秋山

【禮讚32,展迎33】

踩佛陀的足跡 慈濟
從歲月的一端走來
五毛錢與竹筒的記憶 猶新
胼手胝足的身影 依舊
淨信 粒米成籮
   滴水成河

生命感動於這樣的發現
靈魂深處一個小小善念
凝聚如普照萬物的日月

白天黑夜不眠地
看顧眾生苦
在依傍大地輪迴的四季間
傳唱希望之歌 不歇

禮讚再次自東方升起 忽覺
三十二載光陰荏苒過
「佛心師志」的誓約 如初
生生世世的菩薩道侶

在澄澈靈識間種下菩提
悲智雙運 見證
人間覺有情

喜悅充盈在這季節
感恩與祝福 聲聲
喝采伴期待 切切
會是萬年猶在的遠古梵唄
在無量劫中流轉





▲專題報導

寰宇慈濟香

【禮讚32,展迎33】

《海外慈濟人做慈濟》

慈濟,根紮台灣
種籽,遠渡重洋
隨風落植五大洲
用心拓土培苗的海外慈濟人
以愛披棘澆灌
年復一年
今朝 但聞空中滿是慈濟香

圓一個休止符

◎撰文/周禛智、李曉雯(澳洲)

做安寧志工,與患者的情誼經常被措手不及地畫上休止符,
也曾因此悵然,直到體會怎麼「前腳走,後腳放」。

第一次到雪梨聖心安寧療護院(Sacred Heart Hospice)當志工,是在紫藤花盛開的尾聲。我推著初見面、罹患乳癌末期的伊莉莎修女來到後花園時,紫色的花瓣隨著微風輕輕地灑了滿髮滿地,修女以微弱的聲音說:「上週花才盛開著呢!多麼短暫的生命啊!」

短暫,正是做安寧志工經常體會到的滋味。每週一次的訪視,與病患僅數面之緣,好不容易才熟識,卻往往措手不及地被畫上休止符;那種惆悵的失落感,起初常令我望院卻步,深怕再去觸動那些埋在心靈深處、稍碰即痛的心弦。兩年下來,才漸能「前腳走,後腳放」,珍惜每一刻與患者相處的時光,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途。

聖心安寧療護院是座造型特殊、色彩悅目的三層樓建築,院內有一百多張安寧病床,全院聞不到一點刺鼻的藥水味,也幾乎聽不見病人痛苦的呻吟聲;在一樓的交誼廳,還可看到患者玩賓果、學絲畫等輕鬆的畫面。

在那兒經常可以看到患者帶來的大狗、小貓,陪著主人到處蹓躂,因為他們的病痛已被完全控制,乍看之下與常人無異。反而是我,當關節炎的老毛病發作時,在院內一拐一拐地蹣跚走著時,常會有發心的新志工走過來,當我是病友般地關心,真不知是要高興,還是傷心?

位於南半球的澳洲,是個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國家,但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政府刪減預算,導致醫院無充足經費汰換或添購醫療器材,也無法從事醫療研究計畫。在因緣際會或慈濟人的主動關懷下,了解院方的需要,經多方評估後,以捐款或募款方式解決院中急需添購的醫療設備問題,讓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能在更好的醫療品質下,安心接受診療。

因此,在澳洲雪梨、布里斯本和墨爾本的會務發展中,多著重在與當地醫院保持聯繫,同時也在醫院擔任志工,協助翻譯、整理檔案、慰訪病患等工作。付出多少精神力量,得到的就是同等的快樂和自在。雖然在澳洲需要經濟補助的個案並不多,但透過機構慰訪活動,慈濟人給予孤老病苦的人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幫助他們打開心胸,為生活平添許多歡聲笑語。

點燈

◎撰文/王萍華、李曉雯(美國)

受刑人,你們不是被遺棄的一群,
在這段黑暗的日子裡,讓慈濟人來為你們點一盞燈。

「您們知道嗎?在獄中的人最需要別人的體諒和安慰,讓我們心中存有希望,不覺得被遺棄。和您們相逢,或許會是我一生的轉捩點吧!非常感恩您們!」

二十六歲的小唐,因綁架案被判了三百五十年的刑期,目前在紐約市雷克島監獄(Rikers Island)服刑。想到漫長又黑暗的來年,萬念俱灰的他只想以死來解決。

在小唐自殺未遂後,去年八月,紐約慈濟人受獄中心理醫生之邀,前去關懷他。

慈濟人的愛心和持續不斷地關懷與安慰,深深感動了小唐。來信中,他提及在獄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西班牙老伯,突然心臟病發,扶他去看醫生後,心中仍十分惦記……,想起慈濟人說生病時可誦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他照做了。

經文中的十二願震撼了他的心靈,他體悟到佛所言菩薩應以無相布施,才能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就如做多少壞事,就會受到多少的苦報一樣。現在的他,每天持誦《金剛經》和《阿彌陀經》。

上個月中旬,小唐接受移民局審問,因為是非法入境,主審法官判他遣返大陸。驚喜之餘,他寫信告訴慈濟人:若將來回到家鄉,一定要在當地推展慈濟理念,用大愛的光芒來照亮整個大陸!

在獄中服刑,原就苦悶,尤其在異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加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若沒有親友的時時關懷與慰訪,更讓漫長的服刑日子顯得無止盡。

紐約慈濟人從一九九四年九月開始,將愛的觸角延伸到上州青少年感化院和康州聯邦女子監獄,定期攜帶衣物、書籍給受刑人,並教他們手語、誦經,給予充足的精神食糧。許多受刑人不但懺悔改過,發願出獄後要回饋社會,更因此成為慈濟會員,深獲獄方認同和讚賞。

為你做飯

◎撰文/侯慧芬、張福星、楊信基、李曉雯(加拿大)

雖然得從大清早便著手切洗等準備工作,
然從流浪漢接過餐點時所展現的笑容,我們知道--
這一頓飯是被期待的。

「Enjoy your meal!」當流浪漢從我們手中接過一盤盤熱騰騰的午餐時,從他們的臉上可以感受到短暫的喜悅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心再一次被溫暖了。

加拿大卑詩省的社會福利政策修改後,從外地來的人必須住滿三個月,確實找不到工作後,才能申請救濟金,而許多人在這三個月內就已無法維持生活,只好到各慈善機構接受救濟。

救世軍機構是由基督教團體所創辦,歷史悠久,從事協助流浪漢解決三餐及煙毒勒戒的工作,所以每天都有四、五百人來用餐,週末更達一千多人。由於只有一位廚師,工作人員也不足,平時提供的食物以簡單的麵包、生菜和罐頭為主。

慈濟人從兩年多前,開始每月一次烹調七百多份中國餐給流浪漢,從此,每月供餐那天成了流浪漢最期待的日子。

穿上廚袍、戴上頭巾,二十多位慈濟人宛如一架上了齒輪的機器,循著節奏,快樂地進行著切煮工作。雖然我們不曾切洗過那麼多菜,不曾划過一片似槳般的木製鏟子,但愛使我們完成使命,順利烹調出一大爐愛的午餐。

短短一個小時的熱食供應服務,卻得從大清早就開始準備,在這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新手老手齊煮食的「用心」,以及每個人都以微笑獻上美食所表露出的「關心」。

有一次,十二點一到,救世軍人員拉下鐵門,但門外還有許多排隊候食的人,雖然我們拚命從門縫中將食物擠出去給他們,但心中總是不忍,甚至有師兄流下了淚。

我們將繼續努力,為了這個期許:眾樂而不是獨樂、兼善而不是獨善,今天比昨天更好,人人享有太平年。

留英學生之家

◎撰文/李委煌

不時邀請自台灣負笈而來的他們到聯絡處聚聚、打打牙祭,
英國慈濟人一直巧扮留學生的海外父母。

目前,英國正式授證的委員仍為個位數,但是,在慰訪老人院、支援亞塞拜然醫療以及推動中文教育等會務上,都有持續而長足的進展。若問這批少而精的英國慈濟人:「什麼是當地會務最大的特色?」相信「關懷留學生」是絕對優勢的答案。

留學生帶著親友的祝福和理想負笈海外,也同樣承受著繁重的課業壓力;為了紓解他們留學異鄉的不安,以及開啟慈濟英國會務,慈華初期甚至到中國城、地鐵車站「察言觀色」,主動去「撿」學生。

慈華表示,留學生離鄉背井,英國物價又貴,邀請他們到家裡聚聚、打打牙祭,只是很單純地希望以家庭的溫暖潤澤他們的心。

她回憶,一九九三年時曾有一對台灣兄妹來英國就學,一年後哥哥頭、手竟布滿斑點,經醫師診斷決定開刀前,卻不幸往生。當時,英國慈濟人立即為他們在台灣的家屬安排接機、住宿事宜,並協助善後--從父母所期望的頭七、佛化公祭,慈濟人都義不容辭地打點。

隨後,許多委會員的朋友及小孩遇到各種狀況,也會陸續打電話到英國聯絡處請求支援,對留學生的照顧模式於焉形成。

「英國慈濟人以父母心關懷我們留學生,而聯絡處就是我們過年的聚會場所,他們真是大菩薩!」一位公費留學生如此描繪英國慈濟人。

動中有靜

◎撰文/劉明達、蔡玥丰(馬來西亞)

帶著學生從付出的行動中實踐靜思語精神,
馬六甲教聯會這一步,跨得妙!

馬來西亞,一片浪漫的南洋土地、一個保守的回教世界、一個以馬來人為主體的國家。跨越種族、宗教與語言的藩籬,慈濟的種籽飄洋過海,來到這個神祕、熱情的國度。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日,海外第一個慈濟教師聯誼會於馬六甲成立,這是一個由無數發心教師組成的溫暖搖籃、一個充滿愛與包容的美麗隊伍。

幾年來,教聯會老師透過靜思語教學,逐漸認識慈濟。為求進一步了解靜思語背後深遠的意涵,教師們在從事愛心教育之餘,也親身參與訪視工作。

親身參與,帶領學生從做中學習,是馬來西亞靜思教學的一大特色。所以,發放現場常見許多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服務,哪怕只是端一杯水給不良於行的老者,或者推殘障者前往義診室。動作不難,但確是化愛為行動的具體展現。

至今,許多教聯會的幹部已突破靜思語的教學格局,紛紛參與其他志業的行列;以身教帶動靜思教學,效果自是不可思議。

馬來西亞是一個回教國家,推動靜思教育自有其宗教敏感面。為了避免落於回教國家最忌諱的傳教之嫌,並讓當地政府進一步了解慈濟,最近慈濟人更受州政府委託,深入東馬原住民赤貧區進行義診勘災,這是一個讓馬來人社會了解慈濟的絕佳機緣。

任何團體在馬來西亞受到華人認同,那只是百分之三十的認同,唯有做到讓馬來人都認同,那才是百分之百的認同。大因緣正逐漸形成,儘管路途坎坷,但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美景,已離我們不遠!

書中自有長情芽

◎撰文/李志成、蔡玥丰(新加坡)

許多人在這個國際都市停留的時間並不長,
所以新加坡慈濟文化中心傳播無遠弗屆的精神理念,
做「催芽」的工作。

新加坡是個經濟相當富裕的國家,物質環境良好,人們享有相當優越的現代化生活。但是,在高度開發的國度,在不斷追求名利的同時,人的心靈是否能保有寧靜和清明呢?

新加坡文化中心設立的出發點,就是希望能讓富者都能成為「富中之富」。因此,慈濟在新加坡會務的推展,除小部分的濟貧之外,目前重點擺在強化教富的工作上。

文物流通是很重要的,書展則是一個重要的結緣機會。前兩次書展中,有許多參與者對所展示的慈濟文物表示高度興趣,因此我們希望繼續透過這樣的活動,讓不同種族、語言與膚色的人,都能親近佛法。

即將於六月舉辦的國際書展,則期待透過與世界各地出版商或發行商的合作,更積極地藉由文物流通,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由於新加坡是由四大種族融合而成,在這裡推展慈濟志業,我們希望充分運用這個國家的特殊背景及資源,做宏觀的定位--以文物流通建立區域倉庫,透過國際網路建構的努力,成為一個無遠弗屆的銷售管道,打下志業基礎,以因應未來網路時代及消費行為改變的需求。

接著,在教育上,我們亦希望透過「靜思語教學」的推展,在華人佔百分之七十八的新加坡,形塑更豐厚的人文精神。

許多人在這個國際城市停留的時間並不長,又常輪調世界各國,所以新加坡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把握當下難得的機會,做「催芽」的工作。每一接觸過慈濟的人都是一顆種籽,歡喜萌芽之後,各自帶回僑居地,成為當地愛的種籽,把大愛精神散布得更遠、更廣、更普遍。

拉近貧富差距

◎撰文/施鴻祺、蔡玥丰(南非)

在南非,富裕與貧窮常比鄰而居,
透過職訓、鑿井、建學校,我們希望拉近當地貧富差距。

在南非,富裕與貧窮往往只是一線之隔。她是世上黃金產量最高的金色大陸,猶如佇立在南半球湛藍天際的耀眼鑽石;但是,圍繞在城市周邊的盡是貧民搭蓋的鐵皮屋,失業、教育落後、種族歧視,貧病無依的弱勢族群,在生死間浮沈。

一九九二年,南非政局動盪時,慈濟人在裝甲車的保衛下,開始了第一波援貧計畫。如今,雖然事過境遷,政事平穩,但是南非的貧病問題尚未解決。

南非慈濟人深深了解,除了固定的援助之外,教導他們生存的技能,才是根本改善之道。所以,這幾年來我們積極協助開發職訓中心,如今,在德本、約翰尼斯堡等地共有三十八個職訓點,這樣的援助活動,日後亦將持續下去。

南非雖然地大、資源豐富,但是水源不足,鄉下人必須走五到十公里的路去取水。鑑於此,一口口的慈濟水井,陸續在這片金色大陸上開挖,今年,慈濟人將往三十口水井的目標邁進。

種族隔離造成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城裡盡是豪華的高樓大廈,鄉野人家卻一無所有。雖然政府於一九九五年開始,提倡黑白人種平均教育,但黑人學校卻只是由泥土、樹枝敷設而成。只消一陣大風雨,教室就得重新修理,而一間三坪大的教室,擠上八十個學生,也是常有的事。

有時候,連教室都沒有,一塊甘蔗板釘在樹幹上當黑板,學生就這樣露天上課。一群六到十歲的小孩,必須在攝氏零度的寒冬或三十五度的烈夏,加上偶然出現的風雨中讀書。

怎麼令人捨得?所以,儘管經費極少,我們依然克服困難,在去年於屋谷沙凱完成第一所慈濟小學,五百六十位小學生終於可以安心上課了!

目前第二所小學也已有了教室,每隔幾個月,我們會舉辦一次英語教學,協助提升老師的教學方式與熱誠,期待讓學生擁有更好的教學品質。

美麗的大陸上,也應該有美麗的人心。挖水井、蓋學校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的目標,我們期待--這裡的弱勢族群有自己站起來的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