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生命的日記

◎證嚴上人

日曆一張張撕下,生活也一頁頁翻過去。每天的點點滴滴好似一篇文章,一個人的一生就如一本書。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在每個日子裡,是否寫下了值得留念的生命日記?

爆竹聲響迎新歲,春到人間又一年。希望大家把握分秒,廣結大愛善緣,豐富多彩的人生。


▲社論

慈悲使人富足

經濟不景氣是近來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跳票、股市大跌、政府金融紓困等一連串的消息,幾乎每天大篇幅登在報端,隨著那些數字的跳躍,許多人的心也起起落落,徬徨不安。

經濟反映了社會脈動的現實複雜面,但無法反映社會人心的整體真相。想想看:那些數字對一般人有立即明顯的意義嗎?我們「看」與「感覺」這個世界,和他人「交往」的過程,其得失可以換成金錢計算嗎?

當許多人因荷包縮水,或進帳不如預期而覺得匱乏時,其實是我們該認真思考「何謂匱乏」。我們的生活所需不多,卻要求太多,欲望被擴張成無底洞,自然也膨脹空虛的幻覺。而個人的貪欲造成他人的匱乏,嫁禍於社會共同承擔,這是形成貧富差距、國家動亂的重要原因,古往今來皆有明訓。

印尼前一陣子發生嚴重暴動,金融風暴固然影響許多企業,但受創最鉅的卻是升斗小民。根據統計,印尼有幾千萬人生活在聯合國的貧窮線以下,年平均所得只有兩百五十元美金,居住環境惡劣,孩子缺乏受正常教育的機會,而這次金融風暴更使半數人口一億人以上淪為貧民。

其實不只印尼,據聞全球五十七億人口中,十一億人控制了百分之八十三的全人類收入,最窮的十一億人只有全人類所得的百分之一點四。

窮人的生活境遇悲慘,被逼得喘不過氣來時,很可能游走道德與法律的邊緣,搶劫別人的財富;但是,一些米糧油糖的贈予,就可以安撫他們的心。元月初,慈濟到印尼發放五萬份民生物資賑濟,就看到許多純真滿足的面容。

我們由此得到的啟示是,並非是窮人,而是人心的慳貪,造成這個世界的動盪,如果能以慈悲的心念看到別人的匱乏,伸出援手,世界就多一分祥和。貧窮問題的改善固然要靠有形的物資,更有賴感同身受的悲憫情懷,和實實在的行動付出。

和金錢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慈悲不會匱乏,可以自心開發;慈悲的相互薰染不可量不可數,把人們緊密地連在一起,而不像錢財一般,使人相互競爭衝突。慈濟在海外進行災難援助的腳程所以愈走愈深,不是因我們出了多少財力,而是因眾志成城,人如菩薩的心力不斷湧現。

慈悲使人富足,因為我們發現它達成金錢也無能的交易,那就是知足、感恩與歡喜,那是永不會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過年

【編語】

「縹緲花香浮島嶼」「蔥蘢佳氣護蓬萊」蘸滿墨汁的筆端,一氣呵成地寫下一幅幅春聯;慈濟書畫聯誼會的成員忙著揮毫、忙著結緣、忙著義賣,年的氛圍,就這樣逐漸漾了開來!

「一個人孤單、兩個人有伴……三個人、四個人就有了溫暖……」,在「愛相聚.春意鬧」冬令發放特別報導中,孤苦無依的老人們提前感受了年節氣氛;歡樂時光也許短暫,但溫暖記憶卻可伴隨久久長長。

返鄉的人潮,透露出人們對年節團圓的重視,不少海內外慈濟人也乘此連續假期,舉家回到靜思精舍大團圓。或報告各地會務近況,或交流學習各項經驗,或至醫院服務病患,或到老人院拜年團康……

「恭禧發財!」春節期間,人們總不忘彼此祝福、討個好采頭。社論「慈悲使人富足」告訴讀者,什麼是「永不會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新年許新願,您的願望是什麼呢?「愛.信任.原諒」專題報導的企畫構想,係來自於證嚴上人的新春三願「一願,人心淨化;二願,社會祥和;三願,天下無災難」。三願歸結,重點在「人心」,如果人人皆有「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的心念,世間災禍的減少誠可預期!您是否也一起來發個好願呢?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呷飽」,大年初三出發前往哥倫比亞賑災的團員可不能「睡呷飽」,雖然三百個醫療急救包及兩千份乾糧已送入遭受芮氏六級大地震的重災區,但後援工作仍得加緊腳步,讓災民免除斷糧危機。

用心,看得見

看著月刊從精簡、樸實,到印刷精美、內容編排完整充實,絲毫不比專業雜誌遜色,你們的用心,可見一斑。

月刊的影響力真的無遠弗屆,我的父母親原先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支持我做慈濟,可是讀了幾期月刊之後,真正明白上人的苦心和所為為何,現在不僅加入會員,更放下身段,投入環保志工的行列,還會笑瞇瞇地對鄰居說:「垃圾變黃金,黃金變基金哦!」

我將閱畢的月刊放在自己服務的診所書報架上,供候診的患者閱讀,盼能藉此接引更多善心人士加入慈濟大家庭。

台南 許利君

微言表寸心

小民生於一九四四年,現五旬有四,初小文化程度,長年在吟呻中度過,當局在變革以來,一切均有好轉,去年長江發生了特大洪災,生活亦有困難,今蒙貴會賑援,精神倍增,贈微言聊表寸心。


一張白紙寫微言,激動心情敘不完。

千山萬水隔不住,民間組織送溫暖。
咫尺只隔五十年,海峽兩岸乃赤縣。
中華同胞共心願,炎黃子孫一家人。
貴會深知實際情,精心安排用盡神。
上等衣食賑災區,慈善之心留後人。

湖北 張實中

雖然我是基督徒

我是一位基督徒,兩年多前,偶然看到證嚴法師在電視上演講,覺得她言語柔和,滿懷愛心,即私下前往花蓮,一睹她的慈顏。歸來後,即捐款響應。

去年五月,路經二二八公園,在慈濟園遊會上,一位慈誠隊員送我三七七期《慈濟》月刊閱讀。我看到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的基督徒志工愛德華.亞帝斯博士拜訪證嚴法師的報導,以及兒童們拿著「給師公蓋醫院」字樣的竹節撲滿封底照片,心頭十分感動。

另一則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班研究生Natasha的投稿,她利用來台念書期間,到慈濟外文期刊部當志工,幫忙潤飾英文季刊的文章;這使我深感佩服證嚴法師的大愛與慈悲感召了外國人來幫忙,也欣賞Natasha的奉獻與付出。

家父極為推崇證嚴法師,某日我在父親的書架上,發現《千手佛心》一書,讀後屢被內容感動。我想,是證嚴法師的大愛,和作者、譯者、出版社等眾人的智慧、善心和能力,成就了這本書的面世,真的是眾志成城。

平日極少收看電視節目的我,唯獨衷情於Discovery和大愛新聞頻道。雖然我只讀聖經,沒有看過佛經,但我現在很想多知道有關慈濟的點點滴滴。

台北 呂底亞

文章可以轉載嗎?

Dear Sir,

I am a postgraduate from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 read your on-line monthly magazine and it contains a lot of very motivational and inspiring articles. I wish that those articles can be read by more people.

Therefore, I converted some of the articles into GIF format and I would like to put these articles (in GIF format) on my webpage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read them easily without the need of having a Chinese viewer.

I would like to seek the permission from you that I am allowed to list some of the articles on my webpage.

To respect the integrity, I will ensure the original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act. But, the format may be changed as in the minimum way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have easy management. For example, long article may be truncated into a few parts for faster loading.

You can browse the webpage that I have put up tentatively: http://iris14.cadcam.nus.edu.sg/~me02996/inspiring.html If I am permitted, I will increase the listing of the articles.

Thank you for your consideration.

Sadhu, Sam

【中譯】

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士後研究生,從網路上閱讀到《慈濟》月刊,覺得內容富有啟發性和鼓舞力,很希望那些文章能被更多人閱讀到,因此想將文章轉成GIF格式,然後貼在我的網頁上,方便沒有中文瀏覽器的人閱讀,我希望您們能同意我將部分文章放在我的網頁上。

為了能快速轉載,在處理的過程中,文章也許會有稍微的變化,例如,長的文章只節錄部分,但我保證會維持原作的完整性。您們可以先到http://iris14.cadcam.nus.edu.sg/~me02996/inspiring.html瀏覽我暫時放上去的文章,如果我得到您們的同意,我會再增加更多文章上去。

新加坡 沙度.姍

【編按】《慈濟》月刊的文章非常歡迎各界轉載,如欲轉載,請洽電話: (02)27760111轉2307。

【更正啟事】

三八六期專題報導「生命有悲苦,愛卻帶來希望」,第五十五頁第三段「實地觀察災情的第一線記者聯合報汪莉絹小姐」,筆者誤植為「汪麗絹」,謹向受訪者暨讀者致歉。


▲無盡藏

愛的新願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八年元月十日
農曆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愛的力量--
可以撫平心靈的不安,
讓社會安定、祥和,
甚至消除世間所有的災難。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日子實在過得很快,農曆春節馬上又要到來,真是歲月如梭啊!

我常告訴海外的慈濟人:「腳踩別人的地,頭頂別人的天,不管到哪個地方,一定要先去付出、去愛人,才會獲得別人的疼愛。」

因此,不管慈濟人僑居何處,都會謹記一句話:「取諸當地,用諸當地。」遇到當地或鄰近國家發生災難時,便會立即帶著慈濟的愛和理念,結合當地華人展開勘災、救援的行動。去年,慈濟就援助了三十個國家之多。

祕魯發生水患的消息
一傳回本會時,
美國慈濟人
便主動認領賑災工作。
他們說:「從美國去心台灣近。」
多近?
也是要搭
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啊!

去年二、三月間,祕魯受到聖嬰現象影響發生大水災。水退後,房屋倒塌、田園流失,千萬人無家可歸。求援的訊息傳回本會時,適逢全球慈濟人在花蓮舉行研討會,美國的慈濟委員馬上表示:南美地區的慈濟人不多,祕魯賑災工作可不可以由他們來做?

我說:「祕魯很遠呢!」

他們說:「從美國去比較近。」

「多近?」

「才十幾個小時而已。」

「開車嗎?」

「不是,搭飛機。」

「那怎麼算近呢?」

「總是比從台灣去要近得多啊!」

沒錯,從台灣到祕魯要三十幾個小時航程,由美國出發當然比台灣近得多。因此,我把祕魯的賑災工作交給美國的慈濟委員去執行。

他們在去年五月進入災區實地瞭解情況,發現災民迫切需要的是藥品和食物,就馬上回美國準備;八月前往發放和義診時,得知災民自二月水災發生後,無力重建家園,不織布搭成的帳棚也已逐漸破爛了,因此決定為災民蓋房子。十一月底,房屋建好交給災民時,他們都好高興,紛紛表示一輩子沒住過那麼好的房子,更沒想到還能有房子住。

到底房子有多漂亮呢?簡陋的鐵皮屋頂、四面牆用土塊疊起,牆壁也沒塗抹石灰,建造一戶只需台幣八千多元;但在災民的眼中卻是很漂亮了。

當我看到照片,聽著美國慈濟委員轉述時,心裏好難過,也深深欽佩他們如此知足。簡陋的土磚屋就足以讓他們安居一輩子,反觀台灣,很多人住再好的房子都還不滿足。

去年十月間,中美洲宏都拉斯、多明尼加、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等國家遭受強烈颶風的侵襲,災情十分慘重!各項建設破壞殆盡,估計即使經過四十年的復建,也難以恢復本來的面貌。美國慈濟人到達宏都拉斯時,已是災後的第十一天。當時挖出的屍體有七千多具,尚有一萬兩千多人還找不到。可見單單就宏都拉斯而言,傷亡就已經相當慘

重。

由於宏國還處在災後一片慌亂之中,加上國家窮困,無法馬上進行消毒工作。慈濟勘災人員問宏國的衛生部門:「是否有噴灑設備可以使用?」他們拿出兩個噴灑器,一個已經無法使用,另一個也破舊不堪。他們說:「整個首都就只有這兩個。」可見,這個國家多貧窮!因此,我請美國慈濟人趕快採買消毒器材、防疫設備,協助該國迅速展開防疫工作,以免疫情擴散、加重災情。

在台灣,有很多人喜歡汰舊換新,仍然完好的東西隨意就丟棄。我們經常可以在垃圾堆中,看到吃的、用的或是穿的東西;然而在多明尼加,卻有一些人是生活在垃圾堆中。垃圾車一到垃圾場後,不管大人或小孩,馬上一擁而上,在垃圾堆中找尋可以吃的東西。

這些都是慈濟人到當地勘災時,親眼目睹的景象。人生苦難何其多啊!

這次
在印尼的大規模發放,
是希望
以慈濟的大愛精神,
結合當地華人、
台商的力量,
能有助於印尼的社會
走向祥和、安定。

印尼自去年五月發生暴動後,到處斷垣殘壁,火燒的痕跡迄今尚未復原。許多華人、台商都不敢回去,工廠、商店無法開工,經濟受創、亞洲金融風暴的侵襲更是雪上加霜!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造成失業人口驟增、人民愈加貧窮,社會也就更加混亂。

大約四年前,有幾位台商把慈濟的精神帶到印尼,他們每個月下鄉去義診、施藥。我一直在想:如果能結合更多當地台商和華人的力量,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印尼的貧窮人家,應會有助於安定印尼的社會。

去年,印尼大企業家黃奕聰、黃榮年父子回來參加靜思生活營。他們得知我有這項構想時,十分肯定、支援!回印尼後,便馬上展開濟貧的籌備工作。

這次到印尼進行發放的工作,共有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澳洲和美國的慈濟人七十八位;再加上當地三百多位志工的參與,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便發放了五萬份的物資,讓貧窮人家得到溫飽。

這幾天,印尼還陸續傳出暴動,我很擔心慈濟人的安危。因為發放團共分成二十組,每組要負責幾千戶人家,場面會不會失控、會不會發生意外……?直到他們打電話回來報平安,我才放下心。

慈濟雖然立足台灣,卻把愛心散播到世界各地。比如這次的印尼發放,就是將當地華人、台商結合起來,用他們的愛心、力量去幫助窮人;台灣慈濟人只是將愛心與經驗帶過去而已。

參與這次印尼發放的台灣成員,有很多是企業家。為什麼會邀請他們去呢?有兩項意義:一是讓這些企業家去感受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做生意多困難,如此才會更珍惜台灣社會的安定、幸福;二是帶動當地的企業人士,讓他們瞭解台灣企業家是如此地奉獻、服務社會,藉以啟發他們回饋當地社會的心。

這次印尼的救濟工作雖是集合當地華人、台商的力量,卻是以「台灣慈濟」的名義去落實愛的帶動。我們希望從此以後,印尼的社會能慢慢恢復一片祥和與安定。

遭逢喪親之痛的家屬,
能為往生者
捐大體、捐器官,
將愛擴及其他人,
實在令人敬佩!

幾天前,慈濟醫院正好有第一百位人士在往生後捐出大體做病理解剖。病理解剖對醫學研究非常重要,所以願意捐贈大體供病理解剖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尤其家屬剛遭逢喪親之痛,還能發揮幫助其他病人的愛心,實在令人敬佩!

隔天,又有一位家住台南、在花蓮服役的年輕人,不幸發生車禍腦死。由於這位年輕人曾簽立捐贈器官同意書,所以他的父母一到醫院後,馬上表示要把兒子的器官捐出來;這位年輕人所捐出的眼角膜、腎臟、肝臟、骨骼等器官,一共嘉惠了近二十人。

愛的力量,可以撫平心靈的不安,讓社會更祥和。但願新的一年,是平安的一年。但是要求平安,必須先有一顆清淨、平和的心--愛心;若人人有愛心,自然可以消除一切的災難。

新的一年開始,祝福大家:諸事如意,平安吉祥!

一切佛法 自心現量 見外五塵 執為實有
猶如牛羊 不能覺知 生死輪中 無由出離
《華嚴經》

應以善法 扶助自心 應以法雨 潤澤自心
應以妙法 治淨自心 應以精進 堅固自心
《華嚴經》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愛相聚.春意鬧

◎撰文/何貞青

一個人的年夜飯是什麼滋味?
空寂的屋子、獨自守歲,又是什麼光景?
新春伊始,闔家熱鬧團圓的景像,
只在孤老無依的長者心上增添感嘆。
總在此際登場的慈濟冬令發放,
廣邀照顧戶圍爐同歡,共享一場豐盛饗宴,
也讓重視傳統的老人家得到心寬。
圍爐的人不一定相識,相聚一起就是有緣,
熱騰騰的年菜,暖烘烘的人情,
笑臉兒輕輕一綻,喜氣就上了眉梢,
年夜飯嘛,就是要大家一起吃才有滋味!
一個人孤單,兩個人有伴,三個人、四個人……就有了溫暖,
當相互關切的心漸漸匯成暖流,
獨居、孤老、無依,就不必跟淒涼畫上等號。
寒意日深,年味漸濃的時刻,
一起來取暖、圍爐吧!

慈濟冬令發放的由來
春意漸濃,家家戶戶慶團圓之際,可曾想到孤老無依者的淒涼?民國五十七年歲末,證嚴上人念及慈濟長期照顧戶中,多是貧因孤苦老人,於是決定在年節前,辦理冬令發放--贈慰問金、棉衣被、食米、紅包,並備素筵提早與照顧戶圍爐過年。之後,冬令發放遂成為慈濟與照顧戶間的年度盛事。

今年的冬令發放,二月六日起於各地陸續展開,多是採定點方式舉行,除固定的年禮外,義診、義剪以及精心策畫的表演節目、團康活動,更是為了讓照顧戶們開開心心圍爐相聚。而對於居住偏遠地區或無法前來的照顧戶,慈濟人則親自將年禮及心意送到家。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午時年夜飯

◎撰文/楊倩蓉

「來吃年夜飯囉!」
雖然日正當中,提前享用了這頓圍爐,
但眼前熱鬧的景象,
卻讓孤獨的陳老伯感受到人情溫暖。

一九九九年,聯合國命名為「國際老人年」,但是對於獨居且罹患腎臟病的陳老伯,卻感覺不到這個年頭是屬於老年人的,他照樣需要一星期三次進出醫院洗腎,一趟下來就是四小時。

四年多前,陳老伯的妻子罹病去世後,連說話的對象都沒有,偏偏此病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少了老妻照料,樣樣得自己來,馬虎不得!

陳老伯其實很想看看孫子的臉、聽聽他們說話,可是兩個女兒嫁得遠,過年難得回來一次,最多打個電話;他拉不下面子要求女兒常回來看他,反而說些生活愜意的虛話,掛上電話,室內一片沈寂,他又後悔方才的逞強。

慈濟台北分會舉辦的冬令發放圍爐,今年他已經是第三次參加了!自從三年多前,慈濟一些師兄姊知道他生活困難,不僅補助金錢,也常來看他,聊聊天、說說話。那天上午九點準時到的陳老伯,見師姊們忙進忙出洗菜、切菜,攪動著一鍋熱騰騰、香氣撲鼻的年菜,心裏感動極了!

等待圍爐期間,有人讓師兄姊理髮、剃鬍子,有的接受按摩、義診,更多的人聚集在卡拉OK旁,現場高歌一曲。陳老伯摸摸自己新近才理過的頭髮,愉悅地看著台上表演。眼見人潮愈來愈多,他見到師姊準備搬桌子清出更大空間,連忙上前幫忙。「唉呀!還好有您幫忙哦!」師姊笑著說。

自從認識慈濟,每個月陳老伯都會到台北分會走走,一方面是運動,主要還是去感受人情的親切與溫暖的氣氛;以前年輕時不覺得,步入老年後愈加珍惜愛心人的可貴,尤其現在寂寞孤獨的處境,愈想看到更多微笑。

特別是看到別人帶孩子嚶嚶笑語地走過身邊,陳老伯心裏即湧起一股淒涼感,想起近幾年洗腎的關係,心臟也開始不好,常常半夜身體不舒服,還是獨自一人到醫院掛急診,不敢麻煩左鄰右舍。

「陳老伯,來吃年夜飯囉!」師姊在餐桌旁招呼著他,雖然日正當中,提前享用了這一頓圍爐,眼看四周都是人影的熱鬧氣氛,心情大好的陳老伯開心地說:「好,這就來啦!」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一起吃才夠味

◎撰文/楊倩蓉

「這樣才像過年嘛!」
王老伯說:「明年我還要再來吃慈濟的冬令圍爐哦!」

「吃飯,要有人一起吃才有滋味!」儘管圍爐的人互不相識,七十幾歲的王老伯仍然吃得口齒留香,不停地讚歎師姊的手藝,雖然他自己的廚藝也是相當了得,「煮給自己吃有什麼意思?」王老伯說道。一旁幾位老人家聽到,也放慢箸子默認。

「你還是年輕人,不能體會人老孤獨的滋味。」王老伯對身邊的一位年輕人傾吐心情。

「可是您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打發時間呀!」年輕人說。

王老伯搖搖頭,停下筷子,看著年輕人慨嘆:「你不知道人老骨頭僵硬,很多年輕時候的興趣就因行動不便而放棄,只能做一些靜態的事情。我一個月只有一萬出頭的生活費,房租一繳就是八千,剩下的錢用來吃飯都很勉強,想要種花草又沒有地方,沒錢哪裏都去不得!」

「您是榮民,一定有很多榮民朋友,可以

找他們聊天啊!」年輕人再度建議。「有是有,可是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總不能一天到晚找他們聊天。有時我也會坐計程車到榮家看我的老朋友,可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比當初。」王老伯搖搖頭說:「我每次出去就覺得難過,坐計程車很貴,可是又不敢坐公車,我的行動太慢會遭人白眼的,下車還沒踏穩車子就開走,常常差點跌倒,即使跌倒也沒有人扶我起來……」他又說:「最怕就是身體不舒服時,連拿一杯開水的力氣都沒有,也不好意思大聲叫人,只能等稍微好些時,再趕快叫車去醫院。」

「伯伯,您怎麼沒有娶妻生子呢?」

「怎麼沒有?來台灣前才剛新婚,來到台灣後,很多人幫忙介紹女朋友,我都不肯,因為如果被家鄉的親戚長輩知道,會被全村罵得狗血淋頭的,做人要講情義啊!」王老伯接著又道:「不過,十幾年前妻子寫信給我,說她要改嫁,我雖然自由了,可是人已經老了,誰願意嫁我呢?不然我還真想要幾個小孩,有小孩就熱鬧多了,一個人吃飯真沒意思。」

「我每天四點起床出去買菜,吃完早飯就不知道做些什麼事,電視也沒心情看,一個人很痛苦!想死又死不成,吞幾次藥,偏偏還是被救回來。」「伯伯,您怎麼敢自殺?自殺不好耶!」年輕人難過地表示。「我也知道不好,可是日子只能過一天算

一天,你剛才問我新年要怎麼過?還不是一個人吃飯、看電視,跟平常沒兩樣。」

打開話匣子的王老伯,捨不得錯過與人交談的時光,一旁的師姊細心地將圍爐桌上的點心飲料一一裝入塑膠袋內,好讓他待會兒帶回去吃。

王老伯眉開眼笑地對年輕人說:「今天的飯是我這幾個月來,吃得最有滋味的一頓,我真的很開心哩!這樣比較像過年嘛,明年我還要再吃慈濟的冬令圍爐哦!」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歡愉的臉龐

◎撰文/彭靜梅

看著臨時搭蓋棚子底下正在忙著義剪、義燙的志工,
呂老先生尾隨跟蹤的目光,
也在鑽動的人群中忙得不亦樂乎!

在義診處,許多候診的照顧戶正等著檢查身體,戴著橄欖綠毛線帽的呂老先生也在人群中。

黑色皺巴巴的臉,瘦削而乾燥,正因為瘦所以顯得個頭高,加上當時還算硬朗的身體,比起鄰坐其他殘疾或病人,狀況的確給人較為放心的感覺。偶爾,人們經過和他打招呼,他也會自然地回禮,沒一點兒扭捏或矜持,神情很是爽朗。

許是有熟悉的人同來,又或許不只一次到過精舍來領發放物品,老先生看似非常自在、習慣。候診的空檔,他閒散地四處張望,看到前頭臨時搭蓋棚子底下正在忙著義剪、義燙的志工,尾隨跟蹤的目光也在鑽動的人群中忙得不亦樂乎!而節慶歡愉的訊息,更在他臉上洩露出來。

受到精舍冬令發放現場熱鬧景象的影響,每個穿梭其間的人,似乎都感染年節快樂的氣氛,交談的話語多、隔閡也減少了。

國語講得流利的老先生穿著灰夾克,如果沒有細問很容意讓人誤以為是老榮民。事實上,現年六十多歲的老先生,是道地的泰雅族原住民,早年妻子難產過世,後來與兒子同住。五年前,兒子因為酒後駕車不幸失事身亡。

「我現在一個人租房子住,每月租金要兩

千塊。」他和旁人閒聊,又說到目前在蘇花公路的三棧地區擺攤子賣石頭,每月大概可以收入二、三千元。雖然收入不多,但精舍每月發給他的米糧和補助金,卻對他的生活幫助很大。

他平常以撿石頭為樂,再把撿來的石頭擺在攤位上兜售,一方面當作休閒,又可賺點生活費,總算是一舉兩得。對於這樣的生活,他覺得很自在,因為過去雖然有兒子,但不學無術,反而令他困擾擔心。

也許因為原住民樂天的性格,老先生講述過去的同時,心情是平靜的。雖然前陣子小腿因車禍受傷,又有些胃潰瘍的毛病,但他似乎不以為意,只是安心地等著冬令發放這天,慈濟為他們所安排的節目。

信仰天主的他,對慈濟所給他的幫助,覺得很實際、很受用,他甚至向旁人說:「真的,慈濟人對原住民的愛很大!」沒有阿諛造作,只是較先前平靜的口吻加重些語氣,而且一派正氣凜然的樣子。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溫情頻回首

◎撰文/彭靜梅

高老太太提著領到的禮盒,
頻頻回首道謝,
慢慢步入午後才下起的雨中,
隱沒在同時離開的人群裏……

「不用送了,謝謝啦!」從乾癟的嘴脣和已剩沒幾顆牙的口中吐出的幾個字,夾雜在雨聲中依舊清晰可辨,七十六歲的高老太太頻頻回首,對著送行的人道謝。

看著高老太太失衡的步履,身體因提領發放物品而微向一邊傾斜,加上不時扭轉軀體,使得原就不甚靈活的動作更加危險。「小心呀!」高老太太顧著向後回禮,一不小心竟踩到地面積水較多的低窪處,濺起一陣水花。

參加精舍發放的工作人員非常體貼,一方面希望盡可能讓高老太太感受充分的溫情,一方面卻又擔心這樣的多禮讓她不自在。然而,進退兩難之際,雙方為彼此設想和相互感恩的心,已為這場歲末冬雨更添幾許春意。

這天,社工員看見高老太太到來,便前去寒暄,不多時,兩人竟如老友般閒扯起來。「前幾天,我從台北的女兒那裏回來。」帶有原住民口音的高老太太用國語說道。簡單的文法和字句雖然說得不流利,卻足以達成溝通目的。「我女兒貸款買房子,沒錢回家。」語氣中那分諒解,有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但仍牽扯著一分無奈,因為三個女兒目前還得輪流照顧一位殘障的兄弟。

其實,她最擔心的還是和她同住一起的小兒子。「他愛喝酒,有時打零工,有時沒有。」小兒子四十多歲尚未娶妻,又兩天打漁三天曬網,據說有一回酒醉發酒瘋,搗毀家中許多物品。

「電視、電話都壞了!我也不敢隨便出門,大門關不起來。」「他賺錢也沒給我,我生病都沒問,買東西也不會給我吃。」高老太太灰濁的雙眼濕溽著,不覺竟懷念起前年才心臟病過世但孝順的大兒子。她揉著花白眼睛說,五、六年前做過白內障手術,但右眼現已

看不清了。睜著一隻眼仍舊看見發放現場跳著原住民舞蹈的表演,那景象使她臉上泛起昔日青春的光彩。

「以前我也會跳那種舞!」沒錯,泰雅族血統的她想必舞技非凡,這回憶使她想起十多年前就和自己天人永隔的先生。「現在住的房子已經五十多年,是先生蓋的,可是卻被兒子打壞掉,我很怕颱風來時會倒塌。」

兩個月前才回家住的高老太太,之前曾有一段時間借住朋友家,後來因為不習慣,加上想念和先生共築的「愛巢」,還是決定回自己家過日子。

在發放現場,免費剪了頭髮,又和其他照顧戶一起圍爐,她摸摸花白的頭,喜孜孜地說:「和大家吃飯,又有人講話,真好!」

「你們的愛心是這樣的!」高老太太說著說著便神秘地豎起拇指頭,隨後又咧嘴笑開,一會兒可能想起自己牙掉光了,害羞地伸手掩飾。

她一直不停地道謝,在離去精舍前提著領到的禮盒,慢慢步入午後才下起的雨中,逐漸隱沒在同時離開的人群裏……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老翁的年禮

◎撰文/賴麗君

「這是送給您的年禮--福慧珍粥、海菜湯包……」
師姊一一解釋食物的吃法,
葉老伯不停地點頭並開心地笑。

我們去看葉老伯時,他正拄著柺杖在菜園裏撿垃圾,瘦小的身子,加上背呈九十度駝著,更顯矮小,頭上一頂縫了又縫的破斗笠幾乎可以蓋住整個身子。只見他身穿灰黑色麻布外套及西裝褲,一雙黑色布鞋像是歷盡千里跋涉,磨損得連內裏都翻露出來。

「葉老伯!我們來看您!」連續喊了幾次,直到走近他身邊才赫然發現我們。

「恁來呀哦!」他抬起頭說。我們看見一張畫盡歲月痕跡的臉,雙頰因少了兩排牙齒而似坑洞一般凹陷進去。

八十六歲的葉老伯是住在屏東縣佳冬鄉的獨居老人,三年前,附近一位先生看他處境可憐,於是提報給慈濟。

「阮厝底頭前,來坐啦!」葉老伯緩緩引領我們來到住處,只見一幢六0年代的土角厝覆蓋在幾棵粗大的樹下,四處並無人家,只有一間廟宇為鄰。才走一小段路,葉老伯就已經喘個不停,一股腦兒蹲在家門口,幾位師姊也隨著蹲下。

「葉老伯,這是送給您的年禮--福慧珍粥、海菜湯包……」師姊一一解釋食物的吃法,葉老伯不停地點頭並開心地笑。

「您兒子過年會不會回來看您?」當師姊提起葉老伯唯一的兒子,他的臉頓時沈下來。

「阮不知影,隨在伊啦!」據葉老伯說,唯一的兒子目前在台中工作,平時很少回家,連過年過節也難得回來探望,彷彿沒這個孩子似的。

當問及是否還有其他親人,他嘆了一口氣,緩緩地訴說那段悲苦往事:「阮還在阿母肚子裏,阿爸就去世,一出生還沒滿月,阿母

也去了,後來被送到外家厝撫養,當時日子真歹過,沒人疼惜、沒東西吃……」

當他七、八歲時,即被送去有錢人家裏當長工,放牛、撿材薪、帶小孩……,任人使喚打罵,童年就這樣耗盡。

「長大後到日本人家中做奴才,日本人回日本,我也跟著去,那時是阮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頭家娘對我很好,不僅供我吃、住,還教我念日文、學算術,當時阮日語講得蓋好耶!」

直到台灣光復後,葉老伯才回台,但是親人搬得搬、走得走,音訊杳然,他孑然一身,有家歸不得、有淚無處垂;於是在現在的住所,找來幾根木頭、瓦片,胡亂蓋起老厝,也在此地成家生子,但因生活困苦,妻子受不了,不久就攜著長女離家出走,不知去向。

「阮不知影伊去叨位,是不是還活著?跑就跑,隨伊去。」葉老伯輕鬆地說著,但是我們知道他不是不曾傷心過,只是半個世紀的生死兩茫茫,錐心刺骨的大悲早已凝結,而淚水也乾了。葉老伯的生活除種菜外,還會四處走走,但因前陣子不小心摔到水溝裏,再也不敢離家太遠。

老厝破了,慈濟人來幫他修繕,附近鄰居也常會送米及日常用品給葉老伯,雖然他衰弱的視力無法辨認誰是誰,但是每次有人去關心,他就會說:「恁來呀哦!」彷彿與對方很熟似的。

也許今年他的孩子依然不會回來,但是他還有一群慈濟孩子默默為他祝福……


▲冬令發放特別報導

山上的孤孤居

◎撰文/賴麗君

方老伯家最熱鬧的時候就是一年一度的冬令發放,
因為會有許多慈濟人相約去看他!

車子繞著山路,沿途林木蔥蔥、落英繽紛,彷彿走進春天的懷抱,若非寒風蕭蕭,還真感覺不到嚴冬的瑟縮!

「方伯老先生的家就在山上!」師姊說。

經過一片嫩綠菜園,我們抵達方老伯的家,只見門額上寫著頗有深意的「孤孤居」三個字,門前一棵盛開的九重葛輕巧巧地攀上屋簷,兩棵辣椒樹立在房子兩旁,奇形怪狀的石頭頗有「個性」地仰躺一地,別緻脫俗的擺設,令人覺得這個幾坪大的小築別有洞天。

「方老伯!來向您拜早年囉!」方老伯聞聲從門口探出頭來,「是師兄姊呀!進來坐、進來坐!」方老伯慈祥地笑著,兩頰還帶著甜甜的酒窩。

方老伯今年七十二歲,是住在苗栗獅潭鄉百壽村山上的老榮民;十幾歲時離開雲南老家,歷經北伐、抗日,幾經流連顛沛,於民國三十八年來台,曾在榮工處工作,退休後就搬到百壽村山上賃居,從此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獨居的方老伯,屋子整理得有條不紊、一

塵不染,更布置得典雅舒適,又因座落青山綠林間,彷彿與世隔絕的仙居,因而自名為「孤孤居」。「孤代表『只有一個』的意思,這山上只有我這一幢小房子,我又是孤獨的老頭兒,所以稱作孤孤居。」

房子附近有一大片菜園,每天方老伯在那裏蒔花種菜好不愜意,方老伯說,雖然土地是向國家租的,但能夠在這麼美麗的地方居住就心滿意足了。門前一幅對聯:「茅舍小屋觀山水,休閒生活種果樂」,更將他灑脫的心境表露無遺。

雖然方老伯能夠料理自己的生活,但唯恐遇有不時之需乏人照料,況且獨居山上難免孤寂,苗栗慈濟人從去年即開始前往關懷。師兄姊表示,每回上山看他,他皆熱情地煮麵給大家吃,並相贈一堆採來的山藥。

為了回饋慈濟,方老伯不但加入慈濟會員,更表明大去之後也要捐贈遺體,「我一生為國盡忠,希望百年之後也能對社會做最後的貢獻。」當師姊將冬令發放年禮送去時,他很不好意思地說:「你們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還帶這麼多東西!」

來台後,方老伯舉目無親,每當年節家家戶戶慶團圓,形單影隻的他只能暗自傷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他的心情寫照。

自從與慈濟人相識,除了平常的居家關懷外,方老伯家最熱鬧的時候就是一年一度的冬令發放,因為會有許多慈濟人相約去看他;而能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聊天,就是方老伯最快樂的事了!

師兄姊也很喜歡親近這位豁達的老者,聽聽他的人生閱歷、體會他的人生態度。徐明江師兄說:「一般看到的獨居老人大部分過得很悲苦,但是方老伯卻很懂得安排生活,知足、灑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當天離去時,方老伯依依不捨地邀我們留下來吃他煮的家常麵,但因還需趕路,無法久留,只得婉拒。最後他說:「我有私藏的東西要給你們!」他不知從哪裏拿出一盒牛奶罐,神秘兮兮地打開,原來是一盒糖果。「送給你們!」他笑瞇著眼,此情此景就像爺爺將捨不得吃的私藏零嘴送給孫子般,也許在他內心,早把我們當成親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