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手千眼

穿溫暖的衣,夢裏笑

◎撰文/李曉雯

【中美洲六國衣物發放】

山下一窪人畜共用的湖水是他們生活的泉源,
滿天的星斗和皓潔的月光是他們唯一的照明設備。
全家人擠在一件毛毯中,
夜裏不知要凍醒幾回?
穿上了台灣人捐的愛心衣,
但願小男孩今晚可以微笑入夢!

十七歲的瑪莉亞抱著才兩個月大的嬰兒,來到宏都拉斯南部恰魯迪克(Choluteca)新草原臨時收容所(Nueva Choluteca)的發放現場,她用毛巾包裹著稚嫩的嬰孩,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不讓他受風吹日曬。

未婚生子的瑪莉亞和多數失去丈夫的婦女一樣,必須負起獨立扶養孩子的責任,平常僅靠一些小買賣勉強餬口;去年十月,密契(Mitch)颶風摧毀了她們的家,如今什麼都沒有了,更無法多想未來的生活會如何,只能喃喃地向我們訴說孩子衣服不夠、沒有鞋穿、沒有牛奶喝的困境。

帶著五個孩子與其他七戶人家同住一個帳棚的歐拉莉雅,心有餘悸地描述那場惡夢:十月三十日凌晨,她在睡夢中被房屋崩落的巨大聲響驚醒、帶著孩子倉皇逃難的情形。家毀了,很多親朋好友喪生了,歐拉莉雅心中的苦不知向誰傾吐?

原本在市場擺攤維生的瑞斯汀娜,因沒有戶籍無法住進政府安排的收容所,只好和一群相同遭遇的人在蒙哥戴山區(Mogote)撿拾木板和大型塑膠袋,勉強拼湊一個擋風遮雨的歇腳處。隨著山坡上的土地逐漸被政府徵收,他們被迫遷徙到更高的山區。

山下一窪人畜共用的死水是他們生活的泉源,入夜後滿天的星斗和皓潔的月光是他們唯一的照明設備。日夜溫差頗大的宏國,夜晚襲來陣陣涼意,全家人就靠一

件毛毯取暖,如何熬過漫漫長夜?

「沒有人會窮到什麼都沒有」,
只要有愛心,生命就有希望。

二月一、二兩日晴空萬里,八十三位身穿藍天白雲的身影出現在宏國首都和南部的恰魯迪克,穿梭在新希望(Nueva Esperanza)、蒙哥戴山區等十多個收容所間,將台灣人愛心捐贈的衣服、食物等親手送到災民手中。

一次次從報章雜誌和前往宏國勘災的慈濟人口中,了解首都德古斯加巴(Tegucigalpa)的嚴重受災情形,親自來到這個悲情城市,看到崩落的土石、坍塌的房屋、連根拔起的樹木殘骸,還有災民愁眉不展的面容、盤旋天空等待啄食狗和牛屍體的黑色禿鷹……,一幕幕慘景,因慈濟人帶著愛心物資的到來而有了希望。

在新希望收容所的操場上,災民們協助將發放物資從倉庫中搬出,一袋袋按號碼打包好的衣服、成堆的米和一箱箱的罐頭,在陽光照耀下更為亮眼。災民們手裏握著提領單,攜家帶眷來到

發放現場,在收容所負責人和武裝警察真槍實彈的維持秩序中,按號碼排好隊,等待領取一包米、一袋衣服和一箱食品罐頭。

吳旬枝師姊用西班牙文恭讀上人對災民的慰問函後,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代表致詞,他說:「聖母瑪麗亞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窮到什麼都沒有』,我們也相信只要有愛心,生命就有希望。雖然我們帶來的東西不多,但我們帶來了愛和關懷。感謝你們給我們服務的機會,也希望你們能彼此互助。願上帝保佑你們!」許多災民聽了都感動地頻頻拭淚。

發放時,一句虔誠的「阿彌陀佛」、一個疼惜的擁抱,讓災民愁容化為微笑。孩子們一拿到衣服,立刻歡天喜地換上,有的還拉拉我的衣角、指指相機,希

望能為他們剛穿上新衣的帥氣模樣,留下美好的回憶。

師兄姊也不忘準備棒棒糖,讓這些飽受貧苦折磨的孩子嚐嚐甜滋味。看到糖果,孩子們的眼睛都亮了起來,有的一拿到糖果就開心地吃了起來;有的將棒棒糖藏在背後,伸手還想再要一支;一位姊姊捨不得吃,和妹妹合吃一支,你一口、我一口,姊妹情誼在心頭;兩歲的艾瑪直拉著師兄的手,希望能多一支棒棒糖給媽媽吃,嬌小可愛的模樣惹人愛憐,而單純的孝心也讓師兄姊感動不已!

看到病苦的人們露出燦爛笑容,
令人不禁也跟著歡喜起來!

去年四月籌組的慈濟全球人醫會(TIMMA)也在這次發放中有所表現。來自洛杉磯、阿靈頓、紐約長島、多明尼加等地的醫師,在短時間內組織十四人的醫療團隊,根據災民患病的資料,準備所需藥品和器材,來到新希望收容所和蒙哥戴山區的發放點,為當地災民施醫施藥。

二十一歲的克勞蒂懷著既緊張又期待的心情來看病,她說這是她生平第一次看病,以前若有病,只是隨便吃藥或是得過且過不去理它。對於中醫師曾敦化的針灸治療,她起初十分害怕,但經扎針後,腹痛和胸痛的症狀消失了,她開心地和同伴述說中醫療效的神奇。

在蒙哥戴的山上,師兄背著一位腳痛的老婆婆前來義診,經過二十分鐘的針灸治療,老婆婆奇蹟似地自己走路下山;而脖子長期僵硬疼痛的老先生,針灸下床後,脖子也可以靈活轉動了。看到病苦的人們露出燦爛笑容,令人不禁也跟著歡喜起來!

由於當地沒水沒電,牙醫僅能做簡單的拔牙和補牙治療。有的患者牙齒蛀得厲害,醫師只好一顆一顆慢慢拔;兩天下來,兩位牙醫師共拔了一百二十顆蛀牙。

接受西醫診治的患者最多。僑居多明尼加的周貴宏醫師,自從上次參與慈濟在多明尼加的義診後,又主動報名來宏都拉斯義診;他以流利的西語耐心地向患者解說用藥方式,遇到愛哭的孩子,就給一支棒棒糖轉移他們的

注意力。由於衛生環境不好,罹患皮膚病、腹痛、胸痛的人很多。一位小男孩的腳被割傷而長膿,內科許明彰醫師拿起消毒藥水,細心地為他清理傷口。兩天義診下來,共診治九百零二位病患。

「我也要成為慈濟的一員!」
宏國第一夫人瑪莉亞說。

在天主教Lolo倉庫裏,師兄姊和十多位來自新希望收容所的災民志工,正忙著將M(男人)、W(女人)、B(男孩)、G(女孩)和I(嬰兒)五類衣服,平均一人四件按每戶男女老幼人數,一一放入袋中。

透過翻譯人員說明,災民志工明瞭整個募衣過程後,打包起來也特別起勁、特別開心。師兄姊集思廣益設計打包動線,只見災民志工拿著裝衣服的塑膠袋,像在Shopping一樣到各分類區裝衣服,短短時間就完成了預定的工作。

在運抵宏國的二十三個衣服貨櫃和兩個食物貨櫃中,其中捐給宏國第一夫人創辦的瑪莉亞(Maria)基金會三個貨櫃的衣服,其餘則透過當地最深入民間疾苦的卡瑞塔斯(Caritas)天主教會在全國的分支機構,送交給貧困災民。

當宏國第一夫人打開一箱嬰兒衣服,看到一

件件折疊整齊、樣式可愛的衣服時,忍不住讚歎台灣人的愛心和慈濟人的用心。第一夫人表示,自從風災發生後,她不斷奔波各地下鄉慰問和發放,因此當聽到黃思賢執行長介紹慈濟國際賑災的理念時,數度紅了眼眶,並感動地說:「當我卸下第一夫人職務時,我也要成為慈濟的一員!」

結束宏國發放和義診行程,二月三、四兩日,黃執行長帶領九位慈濟人陸續前往鄰近的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舉行衣服捐贈和發放。

薩爾瓦多全國家計中心的奧斯卡先生表示,當他們打開紙箱看到衣服時,十分驚訝,因為不僅有些衣服是全新的,而且每一件都是乾乾淨淨、折疊得十分整齊,這和他們以往接受其他單位捐贈的舊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特別感動和感謝。

在這次受害嚴重僅次於宏都拉斯的尼加拉瓜,通往北美的泛美公路整個被洪水沖斷,災難已過三個月,有些災區積水未退,房子仍浸泡在水中。慈濟將十二個貨櫃委託當地卡瑞塔斯天主教會分發。

教會負責人羅納德致詞時說:「這次的愛心捐贈讓天主教和佛教結合,我們的宗旨都是為了解救天下蒼生的苦難,請慈濟基金會放心,我們一定會將這些衣服直接送到災區,親手交到災民手上。」



元月二十五日下午,正當先遣人員在宏都拉斯為即將發放的相關事宜做準備時,傳來南美洲哥倫比亞發生六級大地震的消息,美國分會緊急調派三位師兄前往卡拉卡(Calarca)和亞門尼亞(Amenia)兩個重災區勘災;二月六日結束中美洲發放後,四位師兄立即轉往哥倫比亞複勘。

接著,二月二十二日起,哥倫比亞發放米糧;二十七日加勒比海國家海地和多明尼加的衣物發放和義診也要展開了……

情牽中南美,不知換上新衣的小男孩,今晚是不是能帶著微笑入夢?

賑災點滴

◎撰文/李曉雯

面對這些西班牙語系的中美洲國家,溝通是另一項艱難的挑戰。幾位原本不會說西班牙文的師兄,因多次前往宏國勘災、發放的因緣,特別學了幾句簡單的生活用語,以便和災民有更好的互動。有的人甚至開始去上課;會從一數到十九的濟耀師兄,發願要在年底前學會一百句西班牙語。

來自美國洛杉磯、西雅圖、鳳凰城、德州、芝加哥、亞特蘭大、紐約、紐澤西、長島等十多個地區的八十三位師兄姊,不僅自付旅費、住宿費,還帶了電鍋、米、罐頭、泡麵、乾糧等食物,自己煮三餐吃呢!常常,發放團員早上起床,師兄姊已備好清粥小菜和午餐飯菜;吃完早餐,每個人用便當自己裝飯盒,以利用中午前往下一個收容所發放的車程時間,在車上快速用餐。

去年十一月下旬,慈濟為了援助中美洲颶風受災的國家,在台灣發起「賑濟中美洲,衣靠有情人」募衣專案,計募得六十只四十呎貨櫃,約三百五十萬件八成新或全新的衣物,並動員超過三萬兩千人次的志工,二十五天內進行分類、整燙、摺疊、打包、裝箱、上櫃等工作,將無限的愛心與關懷融入有形的物資之中;這批衣物已於二月初全部運抵六個國家,並陸續發放給災民。外交部肯定這項愛心活動,襄助全部海陸運費;而在貨櫃提領及贈衣等相關事宜,亦蒙中華民國駐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大使館多所協助。

由於捐贈衣服的因緣,慈濟人首次來到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各國駐外使節和台商風聞慈濟已久,利用這次捐贈機會加深對慈濟的認識和了解。幾位瓜地馬拉和尼加拉瓜台商有心要在當地推動慈濟,回饋社會,不但索取許多文宣書籍詳加閱讀,更希望有機會能回花蓮尋根。

中美洲六國物資發放一覽表

製表日期:88.2.22
┌────┬────────────────────┬───┐
│國家 │援助內容 │日期 │
├────┼────────────────────┼───┤
│宏都拉斯│衣物二十三櫃、食物三櫃 │2/1.2 │
│ │(發放一千四百八十五戶:每戶一包米、一箱│ │
│ │食品罐頭、一袋衣服) │ │
│ │急救包二千份 │ │
│ │(溫度計、抗生素、感冒藥、腸胃藥、抗生素│ │
│ │軟膏、皮膚軟膏、消炎軟膏、OK繃、三角巾│ │
│ │、紗布、酒精紗布、剪刀) │ │
│ │義診服務九百零二人 │ │
├────┼────────────────────┼───┤
│瓜地馬拉│衣服八櫃 │2/3 │
├────┼────────────────────┼───┤
│薩爾瓦多│衣服八櫃 │2/4 │
├────┼────────────────────┼───┤
│尼加拉瓜│衣服十二櫃、一櫃物資(縫紉機、鞋子、罐頭│2/5 │
│ │) │ │
├────┼────────────────────┼───┤
│多明尼加│衣服五櫃、義診 │2/26 │
├────┼────────────────────┼───┤
│海地 │衣服四櫃 │3/1 │
└────┴────────────────────┴───┘
註:
.宏都拉斯87/12已發放消毒器材、防疫設備
.多明尼加87/12已發放850戶糧食、毛巾被以及醫療急救包,並舉辦義診,服務823名病患
.援助中美洲、加勒比海六國的衣物共計六十貨櫃,每貨櫃約五萬八千件



▲悲智願行

社區健康前哨,我來當!

◎撰文/何貞青、婁雅君

【醫事青年成長營】

結營時一位學員說:
「在這裏,我帶走的是一分感動,
一分懂得付出的心,還有一分責任!」
許多人的生命,因此多開了一個窗口。

寒假裏五花八門的營隊何其多,「慈濟醫事青年成長營」有什麼獨特魅力?

好管「閒事」 愛打「小報告」

為了讓就讀於各大專院校醫事相關科系的青年,在求學過程就能培養關懷社會的精神,並走出校園從事服務性活動,由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慈濟護專與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合辦的第一屆「慈濟醫事青年成長營」,元月二十九日到二月二日在花蓮靜思堂開辦;共有三百零七位來自全省醫學、護理、藥劑、食品營養、醫技、公衛等科系學生參與。

為了因應專業性成長營隊的需求,此次特別安排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以及慈誠懿德

會成員擔任隊輔爸媽,藉由他們的身教言行,讓學員體會醫者風範、慈濟人文;「希望學員來到這裏,不只是專業知識的累積,在人文涵養上更有所啟發。」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校長李明亮對學員們如此期許。

在醫學倫理亟待重整的當前,強調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並重的全人醫療理念,既是未來潮流,也是此次營隊首要傳達的重要觀念;「醫事青年是二十一世紀的醫療希望,必須深刻體認自身的使命與責任,除了專業技能的充實,人文素養及社會關懷更是不能忽略。」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王本榮在「醫療從業人員的使命」課程中提醒學員。

期間,也安排一系列有關社區調查評估的課程,「讓學員知道如何進入全然陌生的社區,去了解居民真正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協助,並從中學習如何尊重被服務者。」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同時也是營隊指導醫師王英偉說:「期望他們藉此了解社區,加入社區服務的行列,人人成為『社區紅衛兵』!」

所謂「社區紅衛兵」,可不是革命有理、造反無罪的舊時代紅小兵,而是受過社區評估訓練的新新人類,發揮「好管閒事、愛打小報告」的特質,時時觀察社區內有哪些問題?積極發掘社會資源、通報相關單位,以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政府及許多社會團體均樂於為弱勢族群提供服務,但限於人力物力,常無法深入發掘個案及其需求,此時散於社會各角落的學員就是最佳的「線人」,藉由這些前哨的觀察、通報,社會救助網絡可以廣為擴散,需要幫助的人也可以得到適切的幫助。

有樣學樣 成長多

當然,要成為社區健康前哨,還得經過一番歷鍊才行哪!

在醫事成長營裏,除了醫師使命、醫學倫理、醫病關係、尊重生命等觀念啟迪的課程,對學員影響最深的,就是實地進行的「社區參訪與服務」,幾天內所學,都在此時派上用場。

不論拜訪仁愛之家、到鄰近的光華社區進行評估、偏遠山區義診,或原住民社區調查……對甚少跨出校園從事醫事相關服務的學員而言,每個活動都是一項挑戰,每一步都是視野的全新開拓。

在光華社區,學員們捲起舌頭努力說著京片子,跟榮民伯伯聊起來,好說歹說地就只為了解社區內年長民眾的需求。

「問卷的填寫是其次,主要是抱著關懷的心,向這些榮民伯伯們學習人生的智慧。」負責策畫的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萬育維,行前一再叮嚀學員帶著尊重的態度去投入。

「雖然聽不太懂伯伯在說什麼,可是和他們聊天的感覺真好,我想,回去後也該多花些時間,和家裏的爺爺奶奶多聊聊。」一位學員有感而發。

人醫會在萬榮鄉馬遠、西林兩個村落的義診,從一開始的掛號、建立病歷、基本檢查(量身高、體重、驗血、驗尿等)、看診,到最後的領藥,在在需要人力,跟隨出團的學員就派上用場了。正式的醫療服務由人醫會的醫護人員操作,學員就在一旁學習醫護人員的專業精神,觀察他們與病人間的互動。

長庚大學醫學系四年級的黃紹基,義診時跟在薛文正醫師身旁轉來轉去,「你也來試試看吧!」薛醫師主動叫住他,不但教導他操作超音波,還熱心提供臨床經驗。「我們素未謀面,薛醫師卻如此用心指導……我四年來所學的,全在短短一個下午印證到了!」知識長足進步是一回事,最讓黃紹基感動的,是薛醫師那分傾囊相授的無私胸懷。

就讀慈濟護專護理系二年級的胡瑜琳,本身是布農族原住民,從營隊課程中了解慈濟在原住民社區所做的研究與服務,感受良深,很希望為自己的族群做些事情。「我知道必須更充實自己,才有辦法回饋。回到社區之後,我也會試著透過教會的長老、牧師,在公共衛生宣導上多加努力。」胡瑜琳對自己有深深期許。

高雄醫學院的黃蕙芳,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就被安排前往西林村參加義診,分配在藥局協助

的她,起先手忙腳亂、很怕做不好,「但是洪美惠媽媽信任我,一直在旁邊教導,讓我愈來愈有信心。」有了這次難得的經驗,黃蕙芳滿心期望回去後加入南區慈濟人醫會的服務行列。

……

疼惜後進 傾囊授

學員們的心聲,是感激,是驚異,是平日所學印證於臨床後的恍然大悟。而亦師亦友的輔導爸媽們也以過來人的身分提出建議。

看到孩子們在義診現場因為緊張而量不出病人的脈搏,人醫會護理人員賴仙珠除了上前解圍,不忘鼓勵他們在學校時要用心學習,因為「醫療工作攸關人命,絲毫大意不得!像這次義診還有人在旁協助,如果出了校門一切可就要靠自己囉!」

賴仙珠也鼓勵同學多方學習語言,以她自己為例,參加人醫會義診多至偏遠原住民社區,許多上年紀的老人家只會說日語,為了拉近距離,她特地向親戚惡補了常用的日語單字,雖然不是完整的句子,卻讓對方覺得很親切,溝通較容易;在病人的信任下,往往可以幫助醫師深入發掘許多潛在的病況。

同是人醫會護理人員的高培蓓,以其長達十二年的臨床經驗和學員分享護病關係的心得。由於護理人員與病人接觸時間較醫師為長,關係應是更密切的,但病人常只在意醫師,卻忽略總是在他們身旁的護理人員。

例如,病人不舒服時,第一個反應的就是護理人員,但當護理人員在職權範圍內做好適當處置,往往病人還是不滿意,總是會要求醫師親自處理,這對竭盡心力的護理人員來說,是頗為現實的衝擊。

而剛踏出校門的護校生,帶著滿腔熱忱希望將所學盡數用於病人身上,但因技巧不熟練或經驗不足,再遇到如上的情形,會造成很大的挫折感,長久下來,

良好的護病關係自然難以建立。「這種現實中會面臨的情況,學校是沒有教的,只有靠自己去面對、去調適。因此,『反觀自照』就很重要了。」高培蓓希望同學們想想:「當初為何投入護理的領域?服務熱忱為什麼日益消減?應該如何改善?同時,試著去體會病人的恐懼與不適。最重要的,要不斷加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唯有不斷反省思考、做好心理建設,才能在護病關係中找到調適的方法。

王本榮醫師也建議學員,在學期間除了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最好也廣泛涉獵專業以外的知識,「即使是武俠小說,也有可能給你一些不同的想法。」

「醫療是一種累積性的學問!」王本榮希望學員懷著尊重感恩的心去對待患者,「每個病人都是老師,是幫助我們學習、累積知識的活教材。」

此外,人醫會李維哲、王世叡、張樹福、郭石城等諸位醫師,也以疼惜後進的心,不斷提醒學員們珍惜在校期間多充實自己,發掘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性,因為出社會就沒那麼多進修的時間了……

有心服務 機會頻

只要有心,就可以關注很多事。

「服務是終身延續的課題,不是短短兩、三個鐘頭的社區參訪就結束。這次活動只是個開始,重要的是將這分感覺帶回去,關心家中的長輩、社區中的老鄰居。」萬育維教授提醒。

「學員們日後不一定都要成為慈濟人,只要將在這裏學到的精神與實務帶回去運用,將來不論到哪裏,都能對社會有所幫助。」王英偉醫師說。

事實上,學員在參訪過程中所接觸的原住民、年老榮民、幼兒等弱勢族群,固然是眾人關懷的重點,但社區內一般人的健康問題也可以是關切主題,例如戒菸宣導、交通安全,都是日常可以著力的。

此外,目前慈濟正展開關懷獨居老人行動,學員們回到社區之後也可配合慈濟訪視員,以其專業所學協助居家護理等工作;又或者參與慈濟人醫會活動,雖然在校學習階段無法從事醫療行為,但可以在衛教團康中宣導正確觀念,做扎根的教育工作。誠如北區慈濟人醫會總幹事呂芳川所說:「歡迎孩子們和我們一起從做中學,學中做。」

五天四夜或許短促,但因有悉心呵護的輔導爸媽,有照料生活細節的慈青營隊幹部,有原不相識卻有緣聚首、相互分享砥礪的伙伴……短短時光亦如永恆。

「在這裏,我帶走的是一分感動,一分懂得付出的心,還有一分責任!」許多人的生命,因此多開了一個窗口。



▲悲智願行

記得!生病的是「人」

◎主講/賴其萬(慈濟醫院副院長).整理/編輯部

【醫學與人文】

無論是醫師、護士、公衛、醫技人員……
永遠都要記得你面對的是「人」,
以人本的角度來關懷病人,
如此才是一個成功的醫療工作者。

醫學是人類有史以來古老的技術之一,歷史上的名醫不只是專精醫術,大部分也都是博學好思的學者。一九00年代,對美國醫學教育很有影響的威廉歐遜(William Osler)說過一句話:「一個好醫師一定要博覽群書。」

一九一0年代,亞伯(Abraham Flexner)教授鑑於當時美國醫學教育的雜亂無章以及缺乏科技水準,而發表了一篇報告,強調科學知識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這篇報告獲得很大的回響,使得整個醫學教育開始著重科學;然而,卻也逐漸忽視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直到一九七0年代以後,人們又漸漸發覺沒有人文教育是不行的;如果醫療忽略了人的存在,病人可能遭致身心更嚴重的傷害;人文教育才慢慢又開始抬頭。

照顧「病人」,而不光治「病」

到底人文包括哪些?哲學、文學、藝術、歷史、邏輯、人類學、心理學、倫理學、人際關係,都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許很多人會問:「這跟我們從事醫療、護理工作有什麼關係?」

就醫學教育的觀點來看,這些人文素養的加強,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提升醫者道德倫理、推理能力、邏輯演繹、敏銳觀察、用字精確、人際溝通,而有助於醫療品質的改善。我們要如何應用人文教育來

改善當前的醫療品質呢?

首先,我們希望訓練出的是「醫師」,而不是「醫匠」。

醫匠就如同木匠、工匠,是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醫學人才,卻因為缺乏人文素養,始終無法真正關懷病人,甚至為了證明他的科學理論,把病人當成一個實驗的對象。我們希望訓練出來的醫師,是能真正照顧「病人」,而非治「病」而已。

其次,我們希望訓練出對病人有整體照顧概念的醫師;不只是解除病人的病痛,還要關心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聞名於世的英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病房(St.Christopher's Hospice)創辦人桑德絲(Dr.Cicely Saunders)醫師,即是從全人照顧的觀點出發。

桑德絲從小就覺得得之於社會很多,想要回饋社會,於是選讀了護理系,並順利從事照顧病人的工作。有一天,她在搬動病人時不慎傷到背,無法再做護士的工作,因而改念社工系,希望透過社會工作來服務病人。

畢業之後,她致力於照顧臨終病人,卻發現很多臨終患者往往得不到好的照顧。每當她為了病患和醫師爭論時,醫師便說:「妳只是一個社工員,妳懂什麼醫學!」

於是,她在三十幾歲時決定再去念醫學系,並選擇照顧患有重症的病人為終身職志。

我在桑德絲的自傳中學了很多,包括所謂的「全人照顧」,她說:「許多醫師在面對無法醫治的重症病人時,常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想拒絕這些病人,這是錯誤的。」

「事實上,我們還是可以為臨終病人做許多事。」她發現很多癌症病人到了末期都會有難以忍受的疼痛,需要打止痛針,於是她便發展出「整體疼痛控制(Total pain control)」的概念。她說:「如果病人每隔六小時就叫痛,那我們是否每五個小時就幫他打針?」

她就這樣用心去照顧每一位病人,找出每個病人需要的劑量與用藥時間,使臨終病人在最後幾個月,不會感到疼痛難忍,也

不致昏睡不醒。此外,她又想到照顧這些病人的家屬如此勞累,是不是應該讓家屬休息一下?於是,她發起了居家照顧,替家屬照顧病人,使家屬有機會得到休息或處理其他事情。這些原來都不是醫師需要做的事,但是她卻從全人照顧的觀點出發,提供了病人最人性的照顧。

溝通品質,需要用心學習

第三,我們希望訓練出能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好醫師,能讓病人知道病情、癒後狀況,以及家屬所面臨的問題。

譬如說,我是從事腦神經專科,特別是在癲癇方面。癲癇,在歷史上很早就有記載,無法預料何時會發作,一發作時病人會全身抽搐、昏倒。有些人對這種病不了解,就附會說是鬼附身,造成很多誤解。

作為一個從事醫療工作的人,我們有責任去教育大眾改變偏見。美國人有一句話說:「及時的一針,可以防止將來縫九針。」我有一位病人患有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這種病常常在用力或很興奮的情緒下發生,這位病人是在與他太太親熱時突然頭疼,而後昏迷不醒。住院幾個星期後,他很幸運地手術成功並康復出院。

有一天,他來門診,告訴我說他太太自殺獲救,我問:「為什麼要自殺?」他說:「因為她無法獲得公婆的諒解。」原來,這對公婆認為,兒子就是在與媳婦親熱時,差點死掉!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治療病人時,常忘了和家屬解釋這個病是如何引起的?事實上,這對公婆是沒有理由怪媳婦的,因為他們的兒子本身患有先天性腦動脈瘤。

身為一位醫師,一定要負起教育病人的責任,學習如何跟病人說明診斷與治療;而且不只是教育病人和家屬,更重要的是要讓社會人士也能了解。

醫病之間,關懷是雙向的

我常在病房對學生說,不要跟我說這個個案如何如何,這是一個人,就說某某先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在這裏。

著有《人文在醫學上的地位在哪裏?》一書的作者卡西兒(Cassell)主張,醫學教育應該特別重視人文,但很多人譏諷他說:「人文教育不是真實的,內科學、外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

他答辯說:「雖然醫學科技能將自身抽出,只管肉體的某部分,但是醫師接觸病人時,要面對的除了疾病,還有疾病附帶的恐懼、欲望、關切、期待、希望、幻想,以及病人與醫師互動之間的意義。」

換句話說,你面對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病;當一個醫師沒有人文修養時,是無法應付病人因病而衍生出來的許多問題。

五年前,有一次我去醫院途中,呼叫器忽然響起,是一位病人家屬打來的。他說太太昨晚睡覺後就叫不醒,已經送到急診室,仍在昏迷中,他心裏很急,希望我幫他打電話到醫院詢問情況及生存機率。

這位病患是我照顧快十年的重癲癇患者,參與了我的新藥實驗後,已有好幾個月沒發作。我也很擔心到底是怎麼回事?當時我的行程緊湊,早上七點要到醫院做檢查,八點半到下午兩點有門診;我告訴他,如果能馬上聯絡到就回電給他,萬一沒有聯絡上,就要等到下午兩點。

我趕快打電話到醫院,很幸運地接通加護病房醫師,了解到病人在送至醫院時已經腦死,現在用呼吸器維持餘生。

我回電給這位家屬,安慰他:「人總是會有這麼一天。」這對夫妻已結婚將近四十年了,鶼鰈情深,他在電話那頭哭泣;忽然間,卻冒出一句話來:「我是一個不喜歡探人隱私的人,不過,你剛才提及要到醫院去檢查,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我回答他醫師建議我做些檢查,我心中有點擔心。沒想到這位先生在太太將往生時,竟然還有心情跟我說:「賴醫師,我們全家人都為你禱告,希望你一切平安。」掛斷電話之後,我一時熱淚盈眶,視線模糊,幾乎再也無法繼續開車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病人也會回頭來關心醫師。突然間,我了解到醫病關係也可以相互關懷。



身為醫師、公衛或醫技人員,通常會享受到崇高的社會地位,但不要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除非你有相等的奉獻。

希望大家好好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永遠記得你面對的病人是「人」,以人本的關懷來看待病人,如此才是一個成功的醫療工作人員。

(八十八年二月一日講於慈濟醫事青年成長營)


▲醫海慈航

世界不再顛倒看

◎撰文/范毓雯

「我期盼在有生之年,再創另一次一百例!而技術與經驗的傳承,更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慈濟醫院副院長陳英和肩負的使命感,正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抬頭挺胸的契機!

可曾想過若連最基本的吞嚥、吃飯、行走等日常行為都需彎拱著身軀,會是多麼不便?更遑論疾病加諸於身上的疼痛及心靈創傷所帶來的痛苦了。

宏祥近一百八十度的脊椎彎曲,
可說是世上前所未見的。

六十年次的陳宏祥,十四歲時被父親發現走路身體略駝的怪模樣,雖隔年即由醫院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止痛劑的服用略為減輕疼痛,但宏祥的脊椎還是持續彎曲、僵硬。就這樣看

病、吃藥過了十三年,宏祥的脊椎嚴重彎曲到下巴緊貼著膝蓋,陳爸爸既心疼又無奈地形容兒子當時的模樣,就像「煮熟的蝦子整隻拱起來」--眼前顛倒的景物,雙手扶著牆壁、墊腳才能勉為其難行走,吃飯需躺臥在床一口口餵食、吞嚥困難等,令人聽了真是難以置信。

一月二十日,宏祥在父親的陪同下,卻挺直腰桿出現在慈濟醫院舉辦的「僵直性脊椎炎手術一百例病友聯誼會」。

締造這項百例手術佳績的慈濟醫院副院長陳英和表示,宏祥近一百八十度的脊椎彎曲,可說是世上前所未見的。他自民國八十年施行第一例手術至今所累積的百例病患中,有六位的彎曲程度達一百度以上,其中三位更遠超過醫療文獻所記載;十六位為七十度至一百度的嚴重駝背;七十八位為七十度以下的一般駝背。

聯誼會進行前,陳英和先為病友們進行門診。由媳婦陪伴前來的六十五歲王清吉,與僵直性脊椎炎纏鬥了三十年的光陰。「只要聽說哪兒有良醫,就帶爸爸去就醫。」王清吉的媳婦說,儘管四處求醫,病變還是造成王清吉的脊椎彎曲到下巴距離膝蓋只有十公分,伴隨而來的則是胃潰瘍、呼吸困難等併發症。

「僵直性脊椎炎除使身形躬曲變形,對內臟也會造成壓迫。」陳英和表示,胸腔容積變小導致心肺功能變差,也會影響消化機能減退;因此病患大都營養狀況較差,難見略有「福態」的病患。的確,眼前所見的病患個個都是消瘦的身影。

陳英和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又被稱作「竹竿病」,是種主要侵犯脊椎,和髖、膝、肩等周邊大關節的慢性疾病,漸進、陣發與破壞性的使脊椎僵硬、肢體變形、機能減退,脊椎失去柔軟度而形如一根彎曲的竹竿,有時更可能造成眼部虹彩炎、肺部肋膜炎及主動脈血管炎等併發症。

目前醫學研究只發現此病疑似與某種特殊體質有關,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血液中皆可檢驗出有HLA-B27的抗原。男性罹患比例是女性的四至六倍,對男性而言,二十歲左右、當兵前後時期正是好發年齡。

「若清晨起床下背部感覺疼痛,稍作運動可緩解不適感,而此症狀持續三個月之久,就有必要尋求醫師診斷,是否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否則患者身體的脊椎關節、腰骨關節和髖關節等部位,會因發炎不斷被破壞而纖維化、骨化,最後導致關節無法活動且呈現彎曲變形的僵硬狀態。」

陳英和表示,以萬分之六的發生率推算,台灣地區保守估計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患者,且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發病的早期與一般關節痠痛類似,患者在缺乏正確認知的情況下,未能及時就醫,以防止惡化,於是脊椎彎曲的程度也較國外案例顯得嚴重。

運動可以維持關節靈活度,

是患者最必須養成的。

「沒有罹患此病的人是很難了解這種痛苦的。」吳惠月說出了病友們的共同心聲。即使被告知手術治療將增加復原的可能性,患者內心仍需經過一番激烈掙扎,因為被視為身軀命脈的「龍骨」,豈能輕易動刀?

為了克服心中對手術的恐懼,第一位接受陳英和手術的病患林春幸,花了一年的時間不斷探詢、了解。

「會不會像月亮歌后李佩菁一樣,動了脊椎手術變成下肢癱瘓?」為了解決患者的疑慮,陳英和總是詳細地與病人溝通病情與治療方式,並建議最適當的手術療程。

陳英和說明,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手術有三種:單節椎板切骨術、多節椎板切骨術、以及一九八五年發表兼具安全與效果的經椎弓椎體切骨術。林春幸在民國八十年接受經椎弓椎體切骨術之後,一位接著一位慕名而來的病患,也都是在恐懼不安的心理下,逐漸地建立起對這項手術的信心。

「當然,並非所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嚴重到必須動手術!」陳英和強調需要接受手術的病患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只要靠藥物治療,輔以運動療程,即可避免惡化。

「須以手術治療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疼痛到相當程度且確實與某節被破壞的關節炎有關;一是變形的脊椎經測量與正常脊椎相差四十度以上。」對病患而言,矯正手術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得到平衡的脊椎狀態,回復正常形狀。

無論手術與否,運動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必須養成的。因為運動可以維持關節靈活度、增強肌力與活性,讓關節不易變形。其中,最理想的運動是游泳,優點有三:第一、游泳是一種水療,最不會造成運動傷害;其次、可運動到人體所有關節;第三、能鍛鍊背部的肌肉,幫助患者對抗脊椎的彎曲。

因此,陳英和除希望病友定期回診,以掌握手術後的復原情況外,也再次對病友耳提面命,要多運動、避免菸酒。

改變並非一夕之間,
卻真實的發生在術後病患身上。

在病友聯誼會上,個子嬌小、笑容略為靦腆的林春幸,外表已不見任何異狀,她目前在基隆市立療養院擔任臨終關懷的志工,這和過去未接受手術治療前,因身形呈現六十五度彎曲,而自卑封閉、足不出戶的生活相較,簡直是天壤之別。

「我再創的生命是陳醫師改變的。」林春幸輕聲細語地陳述這段內心最深的感受,而她的復原情形更成為病友們最鮮明的例證。

改變並非一夕間,但卻真實

的發生在每位手術後病患的身上。動完手術的林朝榮繼續經營麵店生意,上門來的顧客不見過去傴僂身影的老闆,總是好奇地問:「老闆換人了?老闆娘怎麼還是一樣?」再定神一看眼前不就是老是被「孤ㄟ、孤ㄟ」叫喚的老闆嗎?林朝榮抬頭挺胸地向病友們敘述在他身上所發生的「奇蹟」,在旁的林太太更是難掩內心的感動,直說「我們的後半生是陳英和醫師賜予的」。

眼見平躺於床上的宏祥能自行以碗筷駕輕就熟吃飯的模樣,且逐日進步的復健成效,陳爸爸長年的牽掛也總算放下了。

「有沒有變胖?」「有啦!變比較胖了。」聯誼會中,不時傳來陳英和與病友間的對話。手術後消化機能的改善,身軀不再瘦弱不堪,且陳英和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就是:「開刀前大家都比我矮,開刀後每位都比我還高。」喜悅的背後卻是醫師與病患共同走過一段苦盡甘來的歲月。

「我期盼在有生之年,能再創另一次的一百例;除繼續服務病人外,技術與經驗的傳承將是今後投入的方向。」陳英和肩負的使命感,正是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抬頭挺胸的契機!

駝背嚴重度分級:
第一級 小於40度 輕度
第二級 40~70度 中度
第三級 70~100度 重度
第四級 大於100度 非常嚴重

僵直性脊椎炎手術100例基本資料
性別:男93人、女7人
年齡:18~64歲
地區:花蓮8人、台灣其他縣市87人、海外5人



▲上布施

好事總多磨

◎撰文/Alice Lee(美國慈濟骨髓中心副主任)

當A小姐被告知骨髓配對上時,
就像中了樂透獎般雀躍不已,
雖然捐髓過程一波三折,
終究無法阻擋她那分初發的善心。

我話還沒說完,L先生就像中了樂透獎般,興奮地搶著說:
「那太好了!等她回來我一定轉告她,請您明天再打過來。」

「我是慈濟骨髓捐贈中心的Alice,請問A小姐在家嗎?」

「對不起!我太太在醫院照顧兒子,有什麼事我可以幫得上忙嗎?」一個斯文和藹的聲音由電話另一端傳來。我的腦子頓時一片空白,猶豫了一下,能再說下去嗎?人家兒子正生病著呢!放棄嗎?連試都沒試就打退堂鼓,不行!

想想醫院裏那位患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年輕患者,正焦迫地等待這唯一的救命機會。我掙扎了片刻,說:「謝謝您L先生,事情是這樣的,上次幫您太太抽血複查,結果出來了,她的白血球抗原和一位患有白血病的美籍華裔年輕人配對上了,我來向她恭喜,也想和她聊聊有關骨髓捐贈的事,您看我什……」

還沒等我說完話,L先生就像中了樂透獎般,興奮地搶著說:「那太好了!她晚上回來,我一定轉告她,請您明天再打過來,我們都起得很早。」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大惑不解,一夜沒好睡,好不容易才熬到天亮。

一早,懷著一顆探索和焦慮不安的心,故作鎮靜地依約打電話到L公館,很快地傳來女主人悅耳的聲音:「妳是Alice對嗎?告訴我什麼時候要抽髓?我好安排人來看護我兒子。」

我差點沒昏倒,如此的乾

脆!我趕緊清清嗓子,壓低嗓門,禮貌地說:「您真有福報,十幾萬人唯獨您有這個福分能和這位年輕人結再造生命的好因緣,不過我還是想請您進一步了解有關捐髓的事。」

「不用啦!在醫院這麼久,我對骨髓移植的事太清楚了。」

啊?這麼內行!她是醫師?護士?可是又怎會在醫院照顧自己的小孩?我連忙接腔:「是嗎?那太好了!為了保護供受雙方的健康,在捐髓前還得要先幫您做個健康檢查,到時候醫師會為您做全面的解釋,如果您有任何疑慮請儘管問他,千萬別客氣。」

「那就儘快幫我安排吧!」

放下電話,我馬上聯絡醫院打電話給美國國家骨髓資料庫(NMDP)的Polly小姐,並請慈濟美國分會李希敏師姊幫忙通知A小姐家附近的陳麗俐師姊負責就近關懷。

很快地,Polly和移植中心協調後,決定於十月十四日對病患做移植前的「殲滅治療」,二十一日進行抽髓、輸髓手術。

不知是老天爺愛捉弄人?還是好事多磨?
第二天,醫院通知A小姐的白血球數量低於正常值,要等上升到正常範圍才能抽髓。

在師姊們和L先生的陪同下,A小姐十月十三日在希望之城醫院(City of Hope)完成捐髓前體檢,並抽好一袋血,準備等抽完骨髓後再回輸。

當天下午,Polly忽然來電通知:病人得了肝炎,需要時間治療,骨髓移植延至十二月,至於在哪一天就不知道啦!我連忙通知A小姐,從電話裏可以聽出她失望的聲音,但她也表示理解,並祝福病人早日治好肝炎。

Polly又安排了十二月中下旬五個時段讓A小姐選一天作為抽髓日。A小姐和先生挑了十二月二十二日,並按規定於十二月七日回希望之城醫院抽自備血、作血液常規檢查、傳染病標誌檢查及懷孕試驗。這次體檢醫師在她脖子上發現幾個小小的淋巴腫,可能是感冒引起的,希望過兩天再看看。

不知是老天爺愛捉弄人還是好事多磨?第二天,醫院通知說,A小姐的白血球數量低於正常值,要等上升到正常範圍才能抽髓。A小姐懊惱地說:「奇怪!我感覺很好,怎麼會這樣?」

A小姐自己在家猛補了兩天,十二月十一日乘接兒子出院之便,又到醫院檢查白血球指數,結果還是太低。先生出國不在家,沒人好商量,A小姐靈機一動,跑去街頭找中醫師開中藥吃,希望讓白血球數升快點。

就這樣,她興沖沖買了一瓶成藥回來,誰知道才吃完不到半小時,全身發癢發燙,不久,連嘴脣都腫起來!經過家庭醫師及時治療,藥物過敏才控制下來。十二月二十一日,A小姐的家庭醫師檢查確定她的白血球已

升到正常值,但是抗過敏的藥還需持續服用,抽髓時間只好再度延後。一月五日,A小姐再一次複檢,還是差一點,就是那麼一點點,她只好再努力食補!

說來也怪,L先生回來後的第二天,帶她再去檢查,不但白血球正常,連淋巴腫也消了。
消息傳開,皆大歡喜,醫院快馬加鞭決定提前抽髓。

一月十日,A小姐雀躍似地從機場把久別的先生接回來,一路上,她不停地描述著自己的戰績和傑作。「總算把你等回來了,這下我可鬆口氣了!」久別勝新婚,L先生牽起愛妻的手,輕輕地拍了兩下安慰說:「沒事啦!都是我不好,一定是我不在家,妳一個人太累了,休息兩天我再陪妳去檢查,這回一定過關。」

說來也怪,L先生回來後的第二天帶她去檢查,不但白血球正常,連淋巴腫也消了。消息傳開,皆大歡喜,醫院快馬加鞭決定一月二十六日早上七點半準時進開刀房抽髓,以免再出狀況。

橙縣的慈濟人由王惠瑛師姊安排兩人一班,輪流天天送營養品到A小姐家關懷,大家無微不至地照顧她,一心只想讓她趕快多長點骨髓。

抽髓前一晚,韶波帶我去買了一盆美麗的鮮花,並附上「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感恩您無私的奉獻和慈悲大愛的精神」小卡片,以表慈濟人對她的感恩之心。

清晨五點半,在昏暗的大雨裏,張惠芬師姊依約載A小姐來到醫院。我們高興地獻花、照相留念。不一會兒,護士小姐來帶她上開刀房作術前準備。

七點,我被允許到開刀房陪A小姐,她已經感覺眼皮沈重和有些暈眩,但還是輕聲問我:「我的臉色會不會很慘白?早上我只淡淡地化了一下妝而已。」「看起來很好,別擔心!」

七點半,準時推入抽髓。十點左右,一切順利。午飯時,L先生調侃太太:「她食量很大,什麼都吃,碰巧我又是個老饕,在家也喜歡下廚做兩道可口小菜,飽飽她的口福。」

A小姐要求要吃希敏師姊買來的午餐,自我解嘲地說:「醫師說不暈就可以出院,我要多吃一點趕快出院,你們也好早點回家休息!」一面就大口地吃起來了。

出院前,醫師仔細檢查並開玩笑說:「妳知道嗎?妳的骨髓相當充沛,一邊只扎一針就抽夠兩袋啦!」晚上八點左右,在輸完兩袋自備血和點滴後,拿了鐵劑和止痛藥,L先生輕鬆愉快地護送著奉獻大愛的太太回去,我們大夥也都快樂地在濛濛細雨中各自回家。

歸途中,我不禁對這位擇善固執、
不屈不撓、意志堅定的善心小姐敬佩不已。

(編按:這是慈濟自民國八十二年推動骨髓捐贈迄今,第一百零三例非親屬骨髓移植,也是第一例在美國的捐贈者;住在洛杉磯的三十七歲華裔婦女,捐髓給北卡羅萊納州二十一歲的華裔青年。)

愛的奇蹟

◎撰文/AliceLee

經我多次和達觀爽朗的A小姐交談得知,她兒子今年五歲,生下來就是先天性心臟病,三年開了七次刀,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的常客,最高紀錄曾連續住院達八個月之久。

去年六月,A小姐的兒子開刀補上一片豬瓣膜,卻傷了橫隔膜神經,以致無法呼吸,在群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只好試作了氣管切開。醫師說不知要等多久才能恢復呼吸功能,也許六個月,也許八個月,也許一年……

沒想到奇蹟似地,就在A小姐作完體檢的第六天,醫院通知說她兒子可以出院,等明年春天再回來做氣管封口,就可以了。

「這短短的三年裏,陪著兒子經歷過不知多少次的生死關口,身為人母,將心比心,不得不感謝上天賜給我這個捐髓救人的機會。」

A小姐告訴我,她之所以對骨髓移植那麼了解,乃因兒子是加護病房的常客,認識了一位天天到加護病房陪小病童玩的年輕女志工,原本她罹患有白血病,弟弟捐髓才救回了她的命,所以康復後她發願到病房來盡點心意回饋社會。

每天看到這位瘦小女孩臉上綻放出的燦爛生命火花,帶給病人無限的希望和信心,A小姐也暗自祈求自己能被配上,好代替兒子回報社會。

「相信此時,受髓男孩的家人知道兒子得救,肯定正雙手合十默默感恩著上人前瞻性的慈悲大愛,和尊重生命的正確理念。」A小姐希望這位年輕人也能知福、惜福、再造福,日後多為天下眾生作些有益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