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再被趕走了
◎撰文/何貞青
【遊民義診】
每位遊民背後都有一長串的故事,
除了溫飽問題,
還要面對常人難以想像的就醫困境,
沒錢、沒固定住處、沒健保卡……
乾淨明亮的醫院大廳對他們而言,
宛若門禁森嚴的銅牆鐵壁。
天空飄著冷冷雨絲,萬華雙園國小狹長的走廊卻是暖烘烘的;一張張歷盡風霜的臉龐,一個個佝僂早衰的身影,由公園、天橋、地下道慢慢走出來,悄悄地聚集到這裏,等待一個溫馨又特別的盛會。
「之前的醫藥費沒付清,
醫院不肯讓我掛號,
我一生氣也不看了!」
七十六歲的蕭老伯瘸著右腿、拄著柺杖,
夾雜在一大群遊民當中。剛看完
病的他,正等候著領藥。
「阿伯,您的腳怎麼了?」
「兩年多前被車撞到,沒錢治療,就變成跛腳啦!」
幾乎每位遊民背後都有一長串的故事。蕭老伯的妻子早逝,子女遠走他鄉,孤老無依地從台東流浪到台北,早先在大廈幫人看房子,還有得吃住;自車禍撞斷右腿,肇事者逃逸,不但得不到賠償無法就醫,連工作也丟了,從此流落街頭。
平日蕭老伯就睡在街頭、車站,靠著好心人施捨過活,除了溫飽的問題,還需面對常人難以想像的就醫困境:一般人身體若有小毛病,只要上醫院拿個藥就解決,但對沒錢、沒身分證、沒健保卡的蕭老伯而言,乾淨明亮的醫院大門,幾乎和銅牆鐵壁無異。
「你們知道嗎?最近我生病去醫院掛號,他們說我之前的醫藥費沒有付清,不肯幫我看。他們這麼瞧不起人,我一生氣也不看了!」提起求醫被拒的遭遇,他忿忿不平地抱怨,身旁幾位遊民聽了也連連點頭,或許都是同病相憐吧!
最後,他突然想起什麼似地,小心翼翼地從口袋掏出一張單子,原來是轉診單,他順手抖了抖,興奮地炫耀:「剛剛醫師告訴我,只要拿這個去醫院,他們就不敢不幫我看病!」老伯眼裏閃過一絲得意與安心:「這下子,我不會再被趕走了!」
除了診療、還有抽血檢驗,
便於追蹤治療、控制病情。
由於經濟因素以及外界的排拒,遊民要進醫院看病並不容易(註一)。也許只是一個小傷口或輕微的皮膚病,卻因處在惡劣的衛生環境下逐漸潰爛發炎、甚至無可挽救;如果能及時得到適當處理,可能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遊民是全國醫療照顧體系的盲點,他們的健康狀況比一般人差,所以醫療方面的援助是他們最需要的。」長期關注遊民的創世基金會平安站站長何棋生說。
「我們不希望遊民的健康惡化到必須送急診,才有機會進入醫療照顧體系。」社會局社工員楊運生也提出遊民醫療的迫切性。
而這也正是北區慈濟人醫會投入遊民健檢義診的主因。
經過實際評估,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十八日,北區慈濟人醫會、創世基金會、社會局等單位,協商規畫出在尾牙、端午、中秋三節固
定義診的模式;因為專科醫師多、分科也細,可兼具醫療照顧的深度與廣度。
「老先生您好!我們又見面了,這次是哪裏不舒服?」醫師主動和藹地招呼,讓複診的病人有些訝異,平日受慣別人的冷眼,想不到有人會記得他們,害羞、畏縮也在醫師親切詢問下轉成一分信任,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委屈來。
「劉先生,您的狀況必須持續治療,我開張轉診單,你拿著便可以上醫院看病!」無法一次處理的疾病,醫師也詳細記錄病狀,再將資料轉交相關單位及醫療院所,務求給予完善持續的照顧。
在這裏,醫病間的互動除了展現專業,更有一分尊敬與疼惜。
除了現場直接診療,慈濟人醫會同時也為他們做抽血檢驗,因為許多遊民身上隱藏危險的傳染病而不自知,如果不全面檢測追蹤,病情可能惡化或蔓延。前兩次的檢驗報告就因此發現幾起開放性肺結核病例,因屬法定傳染疾病,慈濟人醫會隨即將報告分送創世基金會及衛生單位,請其協助就醫治療,讓疾病獲得控制改善,也間接照顧到全民健康。
此外,透過這份檢驗報告,專家學者還可以分析研究哪些疾病容易在遊民當中發生,以作為疾病預防規畫的參考,減低疾病對遊民、甚至對社會的威脅。
只要您願意停佇腳步,
他們會搶著訴說自己的故事,
流浪生涯的辛酸與趣事……
在候診現場,也可以見到慈濟志工或攙扶、或引導,熱情有勁地帶領團康衛教。「其實放下刻板印象,主動接近這些遊民朋友,會發現他們都是很和善熱情的。」一位志工提出對遊民的看法。
的確,一句問候或是關注的眼神,只要願
意在他們身旁停佇,很容易就可以和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會搶著訴說自己的故事,流浪生涯的辛酸與趣聞,以及未來的期望……,因為他們太少有機會和一般民眾說話了。而這裏,也是他們不會遭到排斥的地方。
「老張!這麼久沒見到你,跑到哪裏去了,怎麼都沒跟我聯絡?」
「吳先生!你終於來了,我們還在想要不要派車去接你呢!」……
會場中,還可見到創世基金會及社會局工作人員四處穿梭,搜尋那些久不見蹤跡、或急需診療的遊民,畢竟他們居無定所,行蹤難以掌控,只有這等盛大場合才能找到。
而許多福利政策也必須他們主動出現才能告知,例如北市社會局針對罹患重大疾病及年老的遊民,制訂一項免費加入健保的服務,但許多符合資格的人根本不清楚,社工員只好在義診現場守株待兔了。
由於遊民問題牽涉複雜的心理及社會因素,非短期間、或是幾次義診可解決,目前健檢義診的照顧模式暫時可行,但未來呢?
「最好是找到一個可以固定診療的地點!」這是所有關注遊民問題的單位共同的想法。
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問題尚待克服,包括固定醫療站與現行健保制度的牴觸(註二)、如何避免不公與依賴的現象,最重要的還要兼顧社區民眾的感受,亦即:在保障弱勢團體的基本生存權益時,也必須設法降低或避免他們對社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
隨著活動接近尾聲,熱鬧的一天也即將過去。
「伯伯請多保重!」
「自己的身體要顧好,藥要記得吃喔!」……
手上捧著應景禮品、臉上掛著幾分笑意,遊民在一聲聲叮囑中逐漸散去;或許仍舊得回到街頭,繼續面對不堪的現實,但至少此刻心中多了一分溫暖與期待。
註1:以台北市遊民為例,除非是路倒送急診,醫藥費用全由政府社會局負擔外,若醫師評估無急診的必要,轉往一般門診,遊民就需自費或補辦健保卡,整個就醫過程非常繁雜。
註2:固定為遊民提供免費醫療雖然立意良好,但對於大多數繳交健保費的民眾而言,有若干不盡公平之處;然而處於弱勢的遊民又確實有醫療上的需求,因此現階段健檢義診仍有其必要,日後再設法協助他們逐漸加入全民健保體系。
▲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藍衣小護士
◎撰文/賴麗君
【社區量血壓】
穿著藍衣服的慈濟志工,
總是笑臉相迎地為居民量血壓,
大部分人都難以抗拒這麼熱情的關懷,
即使有時想偷懶都不行。
漸漸地,血壓站就像舊時廟前的榕樹下,
社區居民都喜歡來這開講、話家常……
秋天的暖陽溫柔地灑在早晨的中駝國宅,八十二歲的張老伯拄著柺杖在空地散步,中庭傳來陣陣笑聲及談話聲,他好奇地走進中庭瞧瞧。
一群穿著藍衣服的慈濟志工正在為老人量血壓,有些親切地為他們奉茶,有些則與他們閒話家常。
「老伯!您要不要來量血壓,我們是慈濟功德會的志工,每個星期四早上八點半,我們都會來這裏免費幫大家量血壓……」師姊帶著柔和的笑意迎向他,張老伯這才靦腆地伸出手。
從此張老伯每個星期四都來,「來這裏量血壓很愉快,還可跟師姊、鄰居聊天,師姊們也很關心我,常常打電話問我的身體狀況。」自量血壓後,獨居的張老伯便隨時注意自己的血壓及飲食狀況,漸漸身體也少了許多病痛。
高血壓防治計畫推行了兩年,
目前成立了二百零九個血壓站,
服務了大約七萬人次。
從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份起,慈濟基金會配合行政院衛生署在全省社區推動「高血壓防治計畫」,由慈濟志工定期對社區內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量血壓。
這些量血壓的慈濟志工,是由慈濟醫院及慈濟人醫會訓練而成,除了初期的培訓,每星期還安排課程,邀請專家學者或醫師來為他們「充電」,讓志工可以不斷吸收醫療新知,進而將所知所學傳遞給社區民眾。
這項計畫分成兩階段、三模式進行。
兩階段即:血壓測量及事後的追蹤關懷。每位量過血壓的民眾都發給血壓紀錄卡,詳載血壓狀況作為追蹤;對血壓值偏高(舒張壓90毫米汞柱以上,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上)的民眾,則敦促及早就醫、定期服藥。這些紀錄資料將送交衛生署,藉以統計國人的血壓狀況。
三模式為:一、配合慈濟大型活動,設立血壓測量服務站,並結合當地衛生所醫師、護士提供醫療諮詢服務;二、長期於社區設立服務站,定期為社區居民服務;三、慈濟人就近於住家附近推動,從關懷家人做起,進而推及同一公寓、同一巷弄居民,讓每一戶就是一個測量血壓的定點。
值得一提的是,推行了近兩年,目前全省各地已有二百零九個血壓站,老人多的社區、人潮集中的寺廟、市場、銀髮族社團……,常是設置血壓站的精華地段,也許有天你會在住家附近,發現一群穿著藍衣服的「小護士」為民眾們量血壓。
剛踏出第一步其實不簡單,許多血壓站初遇的問題就是當地居民的排斥,有些人一看到慈濟人,就以為是來收功德款或招募會員的,所以在一旁觀望或根本相應不理,甚至直接擺出不歡迎的態度。
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慈濟人的誠意逐漸得到居民的認同,後來便愈來愈多人來參與,目前包括其他各種不定期、不定點的量血壓活動,已服務了大約七萬人次(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至民國八十七年六月止)。
許多老人量完血壓,
還喜歡待在血壓站聊天,
因為這裏就像熟悉的老地方。
報上曾刊登獨居老人陳屍家中無人知曉的悲劇,引起社會的震撼,其實藉由社區量血壓活動也可發現社區獨居老人,並就近關懷。
一回在台北市老人福利協進會舉辦量血壓活動,八十一歲的孫老先生突然臉色蒼白,血壓明顯降低,志工陳麗霞及簡麗年馬上送他到醫院就診。
「那兩位師姊很好心呀!我回家後還打電話問我身體狀況。」孫老先生感恩地說道。後來,慈濟人得知孫老先生是獨居老人,就更加關心他,常常藉由量血壓詢問他的生活近況。
「像孫老先生這種狀況,我們都會在血壓卡上註明,並主動關懷其生活。」信義區慈濟委員洪文珠說。
有時發現名冊上有些居民好久沒量血壓,志工們就會打電話追蹤,「你這麼久
沒來,我們好想念呀!明天去看看你好不好?」大部分的人都難以抗拒熱情的關切。一位住在永和的林老伯開玩笑地說:「每次想要偷懶,只要一想到師姊們,就不敢不去了,因為她們會打電話來『盯』我呀!」
許多老人量完血壓,喜歡待在血壓站與志工們聊天,一聊就是天南地北話不盡,因為這裏就像熟悉的老地方,而志工們就像多年的老友。
除了社區定點、定時量血壓,每當舉辦如社區義剪、園遊會、三大節慶等大型活動,慈濟志工都會在現場為民眾量血壓,去年八月十九日起,慈濟志工更以定點巡迴的方式在花蓮機場計程車休息站、慈濟醫院大門口、花蓮汽車客運公司北濱總站三處,每週安排三個時段免費量血壓。
訓練農會家政班婦女量血壓,
讓她們在照顧家人之餘,
也能惠及鄰里。
一開始,量血壓的工作都是由慈濟志工負責,現在又加入許多生力軍,今年三月份起,慈濟醫院派出數名專業醫護人員至花蓮地區八個農會,訓練家政班婦女量血壓及衛教宣導,讓他們在自我照顧之餘,也能走入社區為鄰里服務。
玉溪鄉農會家政班學員蘇琇梅以她個人為例,她本身有血壓偏高現象,又很喜歡吃蜜餞,現在知道醃漬物含有大量的鈉,血壓偏高的人不宜多吃,所以現在不僅「戒掉」,而且每天勤做運動。
「我不但學習到不少高血壓知識,也增進了和先生之間的情感。」吉安鄉農會的高媽媽說,每當幫先生量血壓,先生就會親親她。
此外,附近居民看到慈濟志工到社區量血壓也會主動幫忙,例如台中莒光新城有位高齡八十四歲的常伯伯,每到量血壓的日子,一大早便到血壓站打掃;台中公賣局配銷處的員工,每星期二下班前必會將公廁清掃乾淨,好讓星期三來量血壓的志工有乾淨的廁所可使用;台北市信義區一位蕭老伯積極地為血壓站爭取場地……,一個量血壓的動作帶動起社區居民的參與,也拉近彼此的距離、凝聚了社區力量。
慈濟社區志工除了持續推廣高血壓防治外,未來在各定點血壓站,也會拿著吸菸娃娃進行菸害防治宣導,並推廣「六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
從播種到成長,每一腳印都留下辛勤灌溉的痕跡,如今這棵樹的根已經延伸到全省各社區,不僅綠葉濃密,且更結滿果實。
▲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赴診苦難國度
◎撰文/李曉雯
【美國慈濟義診中心】
在義診中心這幢白色的平房前,
兩棵柳樹如魁偉的士兵,
默默護衛著來到這裏疲憊的旅人。
夕陽裏,
片片落葉如歸巢倦鳥,抖動翅膀飄落而下,
歇腳於草坪的綠意中。
遠行出診的日子,
這幢白色建築在志工的眼裏,宛若一艘小船,
靜靜地泊在夜色裏,正積攢著驅動力。
柳樹成了甲板上高高的桅杆,
等待張帆駛向茫茫苦海。
「去醫院看診一次至少要美金四、五十元,我們負擔不起,而且語言又不通,病都講不清楚,怎麼看得好呢?」來自香港、因心臟病到美國慈濟義診中心求診的林先生無奈地說。
一般人總以為美國是富庶的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完善,但就慈濟義診中心所在的聖蓋博谷區(San Gabriel Valley)而言,百分之七十五的新移民沒有醫療保險,沒有工作收入,加上沒有交通工具和語言文化的隔閡,是美國醫療網路的一個死角。
為提供低收入病患及時、有效且免費的醫療服務,義診中心於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在洛杉磯阿罕布拉市(Alhambra)成立。除了固定提供中、西醫和牙科門診外,也定期舉辦骨髓捐贈驗血活動、預防保健宣導、癌症健康檢查和感冒預防注射等,五年來共嘉惠四萬多位貧病患者。
因美國分會長期發放的機緣,一九九五年七月,義診中心首次跨出中心為艾爾蒙地市(El Monte)低收入家庭義診;在一位熱心志工提報下,同年十月更前往北加州聖荷西萬佛聖城,長期為僧眾、學生和居士提供醫療服務;十二月則前往墨西哥匹匹拉(Pipila)貧區,為居民健康檢查;一九九八年二月開始,又配合本會國際賑災的腳步,跨國前往祕魯為水患災民義診,並提供醫品援助遭受天災或內戰侵擾的阿富汗、塞內加爾等國家……將關懷的腳步漸漸向世界各地需要醫療援助的地方靠近。
從評估援助的對象,
到計畫出診前的準備,
過程之繁複令人難以想像。
如何決定一個地區是否需要醫療援助?從提報個案開始,義診中心行政人員便實地前往勘察、從網路或政府相關單位收集資料……力求做出全面而客觀的評估,再決定援助的對象和計畫。
「萬佛聖城、洛杉磯聖伯納汀諾(San Bernardino)貧區和墨西哥等定期義診的地點,評估之初就發現多位於偏遠地區,對外交通不便、沒有醫療資源,加上有的非法移民沒有醫療保險,有的還得靠政府微薄的補助金度日,根本無力支付昂貴的醫藥費……」志工大隊長曾慈慧感慨地說。
決定義診點後,從收集居民的生活型態、環境衛生狀況、罹患疾病種類、附近醫療資源分布等資料,到配合醫師決定攜帶的醫療器材
和藥品等,還得費盡時間和心力去準備。
「像墨西哥、祕魯等國家,由於天氣炎熱,加上衛生環境欠佳、衛教觀念缺乏,罹患皮膚病和腸胃疾病的患者較多;另外,兒童蛀牙、成人牙周病的情況也很嚴重。必須針對各地民眾不同的症狀,準備適當的藥物,才不致有量不足的情況發生。」
接著,還要向當地政府或警察局等相關機構,申請活動許可。「起初他們看到宗教團體來申請,往往因為不了解而有些刁難,但經一次又一次溝通、接觸,體認到我們助人的誠意後,辦起手續就容易多了!」參與前置作業的志工副大隊長何佩貞說。
而每次出診前的醫療用品整理、人車安排、場地布置……等,都顯得那麼井然有序,其實志工在幕後不斷開會、溝通和聯繫的辛勞,卻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
好不容易克服困難出發了,
還是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
「每次出診無論是社區或跨國,都會有很多細節和臨時狀況,除非自己親身經驗,否則很難體會出其中的緊張和複雜。」負責出診行政事務的曾慈慧說,在面對說西班牙語的祕魯或墨西哥病患時,每張醫療桌上,總會細心地放置英文和西語的說明標誌,同時也邀請會說
西語的志工和醫護人員擔任翻譯,協助問診。
有時翻譯人員不夠,醫師們就針對患者回家後需注意的事項,請翻譯人員事先錄音,「拔完牙只要按個play給患者聽,就一切OK了!」這是牙醫師方敏智的經驗談。
西醫許明彰在看診後,則會叮嚀翻譯人員用畫圖的方式將使用方法告訴患者,避免有些居民因識字有限而誤用。
社區出診距離近、問題少;跨國出診卻囿於各國法令和環境差異,在繁瑣的通關手續、器材和藥物運送、交通安排等,常是狀況連連。
「到祕魯出診時,有些藥品是從歐洲購買再經美國轉到祕魯,由於數量很多,原以為相關文件備妥就可以過關,但他們要求提供每項藥物的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和副作用等資料,耽誤了很多時間。」
「援助塞內加爾等第三世界國家醫療用品時,由於當地資訊較落後,開出的藥品有些是歐美沒有的,只能以最新的藥物替代,不免又擔心他們會不會使用。」
「還有一次去墨西哥義診,通關檢查人員以攜帶藥物太多為由,禁止我們入境,最後在溝通無效後,大隊人馬只好打道回府!」曾慈慧無奈地表示。
有時在克服種種困難後,大隊人馬好不容易要出發了,但在路上,還是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像墨西哥貧區沒有街名和路標,每次都要靠當地志工帶路,遇到車子突然拋錨或是跟丟車隊,落單的人就只好靠比手畫腳和胸前的慈濟標誌,一路問人囉!
牙醫師邊診療還得邊趕蒼蠅,
擔心跑進病人嘴裏造成感染。
義診的場地有時是借用學校教室或操場,有時是臨時用帳棚搭起來的,遇到缺電的地區,還要自備發電機才有辦法讓牙科診療儀器運轉。
「那個村落很窮,屋子多是幾片木板搭成,鳥兒不只在屋頂築巢,義診時還在教室飛來飛去呢!」今年五月首次參與墨西哥義診的牙醫師方敏智又驚訝又感慨。
三年前第一次參與萬佛聖城義診的陳恂滿醫師表示:「萬佛聖城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精神療養院遺址,裏面的設備都很陳舊簡陋,使用很不方便。」幾次義診後,大家發心認購設備,將所有設備汰舊換新,「以後無論誰去看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這些設備。」
聖伯納汀諾十八萬居民中,約有一半人口為低收入戶,其中百分之十五的人是一無所有
的「赤貧」,住在山區的西裔居民,生病時都是用土法治療。
第一次到洛杉磯聖伯納汀諾貧區義診時,有不少非法移民深怕身分曝光,掛號填寫資料時隱姓埋名,為義診作業帶來不少麻煩。經志工們耐心解釋,清除其疑慮後,才安心讓醫師問診。看到醫師浩浩蕩蕩帶著診療儀器前來,大家眼神都充滿了期待……
不少患者對中醫尤其是針炙感到好奇,面對長長的細針卻毫不恐懼,一位小女孩還不時揚起扎滿銀針的雙臂,向同伴們炫耀;另一位七個月前因搬貨而扭傷腰的卡車司機,經王思宏醫師針灸治療後,轉身容易、痛意也全消了。
在所有診療科別中,牙醫最讓小朋友感到害怕,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接受牙醫檢查,緊張地用小手摀住自己的嘴,有的乾脆抓住壓舌板扔在地下,耐心的醫師為逗孩子開心,又笑又唱還扮鬼臉,讓孩子們放鬆心情,乖乖地任由醫師「擺佈」。
陳恂滿醫師表示,孩子們大多缺乏正確牙齒保健常識,起初因攜帶性設備不夠,只能做簡單的健康檢查或醫療諮詢,現在有活動式治療檯、X光機等器械的增添和改良,就能提供補牙、拔牙等治療。
方敏智醫師則嘆言:「有些衛生落後地區,邊診療還要邊找人站在一旁負責趕蒼蠅!因為蒼蠅四處飛揚,病人嘴巴一張開,不小心會跑進去,若不注意,很容易造成感染。」為改善此現象,從此就用紗網將每個窗戶罩起來。環境的惡劣由此可知。
義診時,志工們往往在一旁帶動候診患者做團康,並宣導基本的衛教常識。曾慈慧說:「短期內要看出成效比較困難,因為我們兩三個月才來義診一次,而且居民流動性大,無法確實追蹤。但在醫護人員和志工的耐心宣導
下,也讓他們留下正確觀念。」
夏天一片消暑的西瓜,
冬天一杯熱騰騰的香茶,
總讓候診病患溫暖在心。
慈濟人的出現,使得原本寧靜的村落增添許多歡笑聲,解決病苦外,志工們會帶些糖果、文具和小朋友結緣;夏天一杯清涼的飲料或一片消暑的西瓜,冬天一杯熱騰騰的香茶,總讓候診患者吃在嘴裏、溫暖在心裏……
對於慈濟人不辭辛勞地為他們診療,祕魯的患者用西班牙語嘰哩呱拉地表達一長串的感謝;聖伯納汀諾農場的墨籍工人,只要身體不適,就會從遠地託人載送到義診中心,只因心中存著一分信任。
現在墨西哥居民看到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時,總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當慈濟車隊一駛進義診村落,孩子們便夾道歡呼:「慈濟!慈濟!」有些居民還成為慈濟志工,關懷自己的同胞。
居民如此熱情回應,志工和醫護人員也將心裏的感觸化為具體的協助,如發心捐贈醫療器材、發電機等設備,讓貧困患者接受更好的診治;有的則因感動而成為長期義診志工……
「免費為病患義診和在診所中看病有很大差別,就如同『give(施)』和『take(受)』。在祕魯義診時,我們給患者的急救包剛好送完,看到患者失望的眼神,心裏好難過,就將口袋中僅有的鋼筆送給他。或許給別人的只是一點點,卻能讓別人很快樂!而這快樂也是支持我當志工最大的原動力!」參與出診近兩年的耳鼻喉科杜友情醫師發願將來還要做fulltime志工。
做志工四年多的何佩貞表示:「和先生一起去萬佛聖城義診後,兩人共同體會到助人的快樂,不但感情變得更好,先生也因感動而更熱心投入慈濟事。因為有慈濟,讓我的生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我會更珍惜能為別人服務的機會。」
加入慈濟近五年,即使懷孕也不忘挺著大肚子參與出診的牙醫師陳恂滿也說:「義診時,光聯絡人員、租車、準備器材和醫藥等就很費事,但慈濟提供很好的環境,大家分工合作,不但讓我結交到許多朋友,也從中學習很多醫療行政作業經驗,這些都是在自己診所中
學不到的。」
航空公司給予票價優惠,
政府頒獎表揚,
都是對義診志工的肯定。
累積三年多的出診經驗,義診隊已漸漸形成一套工作模式,例如針對新志工或新醫師的參與,為避免重複的溝通和叮嚀,義診中心根據以往的經驗做出一份中英文的行前叮嚀,讓大家在短時間內進入狀況,培養默契,讓作業流程更為順暢。
目前南加州三十幾個義診機構,只有慈濟義診中心提供中、西醫和牙科服務,而且經費是由愛心人士捐贈,每次出診動員的醫師和志工人數最多,這是其他團體目前無法做到的。
義診中心五年來,無論是門診或各地出
診,都獲得當地居民和政府單位的讚揚與肯定。「有些航空公司知道慈濟的善行義舉,會特別在票價上給予優惠。另一家在佛羅里達的慈善機構,知道我們要運輸醫療物資給需要的國家時,不但以成本價計算運費,並協助報關手續的文件等。社會上處處都有愛心人士的贊助。」曾慈慧感恩且欣慰地說。
義診中心所在地阿罕布拉市政府,曾頒獎表揚慈濟義診中心的善行義舉;今年一月,義診中心榮獲聖蓋博醫院基金會頒發「一九九八年社區服務績優團體獎」,這是該獎項頒發四年來,首次由亞裔且是佛教團體獲得。
因義診中心的帶動,美國各地支會、聯絡處在醫療志業上也都有良好的發展,如紐約支會與艾姆赫斯特醫院合作,提供醫療巡迴車為貧困、無保險的華裔老人免費健檢服務;德州支會和北加州支會,提供流行感冒疫苗給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目前正籌備成立義診中心的夏威夷支會,在眾多醫護人員的護持下,不但定期在會所提供義診服務,八月更前往位於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島(AmericanSamoa),為七百多位患者診療。
義診中心經費支援雖有限,但未來卻計畫朝向醫療服務多元化邁進,例如開放夜間及二十四小時門診;與其他醫院長期合作;加強婦女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檢查等服務;為日益增多的癌症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成立小規模兒童復健中心……
在出診方面,除了將服務範圍擴展到紐約、德州,支援當地醫療服務,同時網羅更多專業人士加入出診行列,並加強志工的語言和專業素養,以期在出診中發揮最大的效益,帶給病患最大的福利。
今年四月,全球慈濟人醫會籌備會首次在夏威夷召開,並為台灣、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地的醫師建立資料庫,未來無論是僑居地的慈善會務或國際賑災,需要醫療人員參與時,便可透過全球資料庫,讓有心從事志願服務的醫護人員,在不同地區提供所長,以有效達到統籌人力的運用和經驗傳承。
※
「給人歡喜是天使,解決苦難是菩薩」,拂曉時分,人們猶在甜美的睡夢中,洛杉磯慈濟人早已精神抖擻地齊聚義診中心門口,清點好一箱箱儀器、藥品等,準備出發前往貧困地區為貧病眾生施醫施藥。
▲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愛在義診蔓延時
◎撰文/李委煌
【海外其他地區義診】
「只要幾個小時,
就可以解決病患數十年的痛苦,甚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呢?」
繼菲律賓義診團之後,
巴西、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慈濟人……
也因應當地慈善的因緣,將關懷的觸角延伸至醫療。
「這是一個機會、
一個恢復健康的機會;
等身體好了,就可以找到工作,改善生活了!」
就診現場,
一對對企盼的眼神,
正似遙望著一個重生的希望……
.住在山裏的老婆婆狂喜地抱住醫師,頻頻親吻說:「我從沒想過,我先生可以不必一輩子當瞎子……」
在公立醫院可免費看病、開刀、打針,買藥卻得自費,這是菲律賓窮人最深的無奈!一九九五年,菲律賓慈濟人開始定期施藥,接著更遠赴深山、離島義診。
.有「移民天堂」之稱的巴西,都市與鄉村的醫療資源,卻如同當地貧富差距般巨大。到衛生所看病不用錢,但卻買不起昂貴的藥品;排隊掛號需等候多天,拍張心電圖,甚至得等上三個月……
一九九五年三月,巴西慈濟人在長期資助的唐伯教育中心成立義診保健室;次年三月組成義診隊,展開每月一次的偏遠地區貧民免費醫療服務。
.肺結核俗稱「富貴病」,是印尼四大傳染病之一。在許多貧瘠村落,付不起長期醫療費用的病患,往往只能待在家中咳血等死……
與西朗縣(Serang)衛生局合作施藥的因緣,讓印尼慈濟人了解鄉間貧民醫療不足的窘境;一九九七年三月,進一步結合衛生局醫療人員,至縣內各村落巡迴義診。
.七十六歲的爺爺,左眼貼著的膠布底下,隱約露出一個大窟窿;小女娃的左眼與四肢,滿布著不規則的肉瘤,嘴脣微裂,頭髮稀疏……越戰的傷害,鮮明地烙印在人們身上。
無健保制度的越南人民平均月所得只有五十美元,真遇疾病時,往往只有靜待病魔的吞噬。一九九八年元月,越南慈濟人開始將關懷的觸角延伸至醫療。
.如果只是傷風、感冒,族人會遵循老奶奶的指示,到山裏採藥自療;實在病重,才或扶或抬的,到車子可抵達的山路搭車就醫。萬一路上有什麼閃失呢?村民無奈地說:「那就看你的命了……」
接連數月的旱災,令馬來西亞沙巴州政府稅收銳減而縮緊醫療預算。一九九八年七月,慈濟受州政府邀請至內陸赤貧部落為原住民免費診療,而這也是馬來西亞最大型的一次義診活動。
籌不出醫藥費、路途遙遠,是山間及鄉野村民就診的兩大困難。
即便義診隊開拔到當地,仍有住在更遠的病患得向親友借錢,搭兩、三個鐘頭的車前來;有的扶老攜幼半夜趕四十多哩路,只為早點掛號;而來自菲律賓Camiguin離島的三十多位村民,更是儉省車資,搭船、換車花了四個鐘頭才抵達。
印尼日惹登霸區(Tempak)穆里歐亞村(Candemulyo)的一位小學老師說:「我班上有位學生,五歲時得到耳疾,現在五年級了,還沒看過醫師。」
住在深山的九十歲老爺爺開心地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醫師!」有人則如做夢般:「不敢相信有這麼好的事!」
住在菲律賓中部班乃島(Panay)山區的大男孩,列隊等著醫師幫他們施行成年禮--割包皮……
對篤信天主的菲律賓、巴西和印尼人來說,義診彷彿成了他們的「福音」!
究竟是什麼力量,
讓醫師從被拜託來參與,
到將之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呢?
看診需要醫師,舉辦義診更需要發心、愛心與耐心的醫護人員。
支援慈濟菲律賓義診的崇仁醫院副院長呂秀泉表示:「慈濟剛開始辦義診時,找醫師很困難,幾乎都是拜託人家;不過幾次下來,整體醫療的表現,卻吸引許多醫師主動參與,這也證明出慈濟義診隊的服務品質。」
從一九九六年三月起,未缺席過任何一次醫療服務機會的巴西義診隊隊長王台璋說:「我對於每月一次的義診,已成了一分不可推卸的責任!也許是這般堅定的使命感吧,幾年來也帶動一些醫護人員作為義診班底。」
有的醫護人員來自地方衛生局的召募、有的則是主動表示共襄盛舉的意願;更多的來源是,慈濟義診「為善競爭」所成就的循環。在越南首次義診中,戲稱自己為「雜牌軍」的義診隊,就是為著一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共通信念,而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經常搭乘十幾個小時顛簸車程方能抵達義診會場的醫師們,並非穿上白袍、帶上聽診器就可以開始問診。受邀參與慈濟義診的越南胡志明市醫師,二話不說便挽起袖子協助志工打掃教室;將「開刀房搬到院外」的慈濟菲律賓
分會醫療隊,更如同神奇的魔術師般,把學校會議室改成手術室、教室變為恢復室;下鄉義診的醫師們早已習慣需身兼數職的超人工作量。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醫師們願意參與較平時在醫院裏多上四倍工作量的義診?除了一分來自「付出無所求」的人生意義感外,「受到慈濟志工們愛心的鼓勵」,常是其中的一個答案。
義診前後的大大小小事項,
都有賴志工群的細心處理。
志工們當然也沒能閒著。
由於義診的地點都在窮鄉僻壤,除須先勘察評估、尋找適合的場地外,水電、交通、動線等問題也都得審慎安排,才能讓醫護人員無後顧之憂,全心診治病患。
在馬來西亞沙巴的首次義診,即經過兩次實地探勘、八次籌備會議,直到當地州政府了解並同意慈濟「直接、重點、尊重」的理念。
面對實施共產主義的越南,當地慈濟人進行義診尤其得謹慎戒懼地籌備一切事宜;而為了解決義診時大量人潮的如廁問題,越南莊明昭師兄更發心為出借場地的家合國小,加蓋九間現代化的抽水馬桶廁所。
在義診現場,掛號、填寫病歷、維持秩序、配藥、解說用藥、擦拭嘔吐穢物、關懷病人家屬、哄騙哭鬧的孩童、宣導牙齒保健及衛生教育、帶動候診病患做團康……大大小小事項,都有賴志工群的細心處理。每一次義診對大家來說,都是經驗的再累積。
另外,結合當地資源則讓義診的進行更加完善。像菲華商會不僅協助場地的尋覓,也透過廣播電台讓村民們得知這項訊息;出借場地的校方,則出動教職員及學生整理、布置會場;地方政府也提供車輛載送村民就診,並用石子填平崎嶇不平的泥路。
一年平均辦四、五次義診的盧尾丁醫師,在參與慈濟菲律賓義診後表示,「慈濟義診的規模大、醫師素質齊全、藥品多完整,又有志工群的大力配合,這些都是其他義診單位很難做到的。」
「華人是好人!
我要到電台呼籲,
以後不要綁架華人了!」
事實上,義診服務不僅直接使貧病者受惠,也間接拉近華人與當地人民的友善關係。
像是在第十三次的義診後,菲國將軍市的菲華商會就決定,接續日後山區中亟待醫治的病患住院診療--全額醫療費由菲華商會支付。
華僑們在得知巴西義診隊進入聖保羅市南郊印第安保留區,為瓜拉尼族原住民診療的消息後,也緣於對象特殊,而捐贈大批醫療物資。
除了菲國有外科手術的進行外,事實上,各地的義診仍是以小病的診療為主;也就是說,當面對部分嚴重患者祈求療癒的眼神,慈濟人也只能透過當地台商或志工的協助,儘速將其送至設備完善的大醫院就診。
曾接受病患轉診的醫師,在得知慈濟的義行後,也有決定免收病患的醫藥費,以響應這一分大愛精神的醫療善舉。
許多醫護人員在活動中與慈濟人相處,不知不覺間受到慈濟精神文化的感染薰陶,不僅奉獻專業,也捐款成為慈濟的會員。一次醫療義診之旅,常常令許多醫護、志工人員,對慈濟的醫療理念與醫務工作,有全新的定義和體悟。
巴西Campo Limpo市教育局督察全程參與慈濟義診後,建議全市七十四所學校將慈濟的善行列入課程內容中,並期望該市醫學院學生加入義診活動,從中學習。
「感謝你們華人!我要到電台呼籲,以後不要綁架華人了,華人是好人!」菲律賓一位復明的老人,激動地抓住慈濟志工的手。
※
據了解,菲律賓和巴西的義診服務計畫,早已在各村落的殷切期盼下,安排到明年之後了;巴西慈濟人更是積極尋找適合地點成立義診中心。
而受政經風暴波及的印尼慈濟人,仍不畏艱阻,繼今年五月的日惹義診後,又於八月橫跨印度洋、關懷離島的漁家村民……
一個影響變成兩個;兩個接引成為四個--從懷疑、感動、肯定、支持、到全力配合,善的循環遂從一個小點逐步展開……
【慈濟全球義診統計表】
台灣
慈濟志工:由北中南東各區委員及慈誠隊組成;平均每次動員五十人
醫護志工:以北中南東各區志願醫師及慈濟醫院醫師為主;平均每次出動二十三人
義診歷史:一九九七年五月起,平均一個月三次,以山地鄉、離島地區居民、遊民、社區老人為主;累計出診四十次,服務四千三百一十二診次
經費來源:慈濟基金會提供醫材、藥材經費膳雜費、交通費、保險費由志工自付
美國
慈濟志工:由慈濟義診中心行政人員和當地委會員組成;平均每次動員五十人
醫護志工:以義診中心醫護人員為主;平均每次出動二十人
義診歷史:一九九五年七月起,平均二、三個月一次,以缺乏醫療資源的貧困社區和墨西哥為主,累計出診二十九次;一九九八年開始配合本會國際賑災,到祕魯義診,並提供醫療藥品給阿富汗、塞內加爾等國家。計嘉惠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九位病患
經費來源:在地慈濟人利用園遊會和大型募款餐會等方式籌募醫療基金
菲律賓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會員、菲華商會組成;平均每次動員六十人
醫護志工:以馬尼拉崇仁醫院為主;平均每次出動五十人
義診歷史:一九九五年四月起,平均三個月一次,以貧困離島為主;累計出診十四次,服務四萬六千三百零三診次
經費來源:在地募款菲華商會發心後續醫療費用
巴西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會員、華僑及各義診地區社工員組成;平圴每次動員三十人
醫護志工:多由巴西第二代華人移民醫師組成,也有巴西籍的醫護人員;平均每次出動十二人
義診歷史:從一九九六年起,平均一個月一次,以聖保羅市郊貧民區為主;累計出診二十六次,服務七千五百九十七診次在地募款
經費來源:醫護志工發心捐贈透過醫院到巴西公家藥廠便宜購買到藥品
印尼
慈濟志工:由印尼慈濟人及當地志工組成;平均每次動員三十人
醫護志工:與印尼西朗縣衛生局醫師合作,或是在當地召募醫護人員;平均每次出動十五人
義診歷史: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每月在西朗縣巡迴義診,累計出診九次,服務三千四百八十三診次;一九九八年在日惹、頓達島及西朗縣進行三次義診,服務五千三百四十診次。
經費來源:由委會員、志工、台商共同護持
馬來西亞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會員及志工組成;共一百七十人左右
醫護志工:有來自馬來西亞沙巴州中央醫院及私人診所二十一位醫生、沙巴州政府派來的三十位護士,共計五十一位醫護人員
義診歷史: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於沙巴州原住民村落首度進行義診;計服務二千零二十診次
經費來源:慈濟人以自費參與方式共同分擔各項費用沙巴聯絡點以「濟貧基金」向藥廠廉價購買藥品
越南
慈濟志工:由當地委會員、台商、華人、越南人組成;平均每次動員七十人
醫護志工:以義診當地醫師群為主,來自台灣、夏威夷的醫師為輔;平均每次出動二十五人
義診歷史:一九九八年一月與五月共二次;計服務五千六百五十二診次
經費來源:由委會員、台商、華人、越南人共同護持
統計時間: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 May 19 Tue 2009 14:47
1998年11月 384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