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互敬互愛的人生
◎證嚴上人
待人處事要時刻存有尊重之心,不可輕視任何人、事、物。
佛陀舉世間四項不可輕忽之事(註)為例:
火苗雖小,不可輕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王子雖小,不可輕視--長大繼承王位,可統領天下臣民。
龍子雖小,不可輕視--古人認為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為龍王所恩賜,因而心懷敬畏。
沙彌雖小,不可輕視--年幼之出家人雖智慧未開,只要用心進修道業,將來就是德慧具足的人天師表。
總之,人人皆有其良知良能,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與人相互敬重才是安和的人生。
註:語出《雜阿含經》卷四十六: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
▲社論
有一種愛
美國總統柯林頓緋聞案、高中女生為情墜樓自殺……每天翻開報紙,感情糾紛層出不窮。人不能無情無愛,但是情愛沒控制好而有偏差,就會變成煩惱、無明、迷惑的愛。
佛陀說,心的罪源來自愛欲,尤其是男女的愛欲。因為不斷渴求,所以感受不到滿足;因為患得患失,所以憂懼難安。「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從古至今,多少男女因而浮沈其中,甚至釀成自毀毀人的悲劇。
相對於一般男女之間渴盼被滿足的愛,是以慈悲為中心,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大愛,是清澈無染,是不求回報的;儘管無緣無故,仍然願意盡己所能幫助困厄匱乏的人,沒有地域之別,沒有種族之分,只是單純期望對方離苦得樂。所以--
當我們知道,瑞伯颱風夾帶的豪雨,造成台灣全省多處水患、居民遭土石掩埋、安養院的老人被迫暫遷……倉卒之間,他們也許沒有足夠的準備,急需三餐和飲水的供應、慟失親人的關懷,以及後續的種種協助;
當我們知道,巴布亞紐幾內亞在海嘯中瞬間失去家園和骨肉的災民,需要的只是斧鋸刀鏟,便可以運用大自然的樹木為樁、竹枝為牆、樹葉覆頂,重建自己的家園;
當我們知道,居住在臨時草棚屋中的祕魯水患災民,幾片防水布,就可以讓一大家子擋風雨、打地鋪;
當我們知道,大陸長江沿岸受洪澇侵襲泡在水中長達三個月的災民,幾斤大米、幾件棉衣棉被,就能讓一個瑟縮在堤上茅棚中的家庭,安度寒冬。……
於是,在台灣受災的每塊土地上,關注全省災情的慈濟人,在風強雨驟中,快速而整齊地集結物資、人力,給予受困的民眾,一份熱食,一句關懷;颱風一過,更動員千餘名慈誠、委員協助國軍,清理汐止地區垃圾泥漿遍布的街道巷弄,並逐一慰訪災戶。
於是,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愛它培,澳洲慈濟人飛越海洋,將一袋袋價值不到台幣一千五百元的建房工具,親手交到純樸災民手中。
於是,在水患後傳染病肆虐的祕魯災區,美國、阿根廷慈濟人自籌旅費,前往義診、發放。
於是,在長江沿岸小小村落的河堤上,慈濟人看到價值不到台幣一千元的米棉衣被,溫暖了簡陋茅棚中一個家庭的嚴冬。
這種愛,永不枯竭;這種愛,永不疲憊;這種愛,永不失落。因為甘願給予,所以歡喜無尤;因為只求付出,所以永遠豐裕。
當人們不再計較於「我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我可以得到什麼」取而代之的是「我可以為你做什麼」「我可以給你什麼」時,會發現自己無比富足;會歡喜於:有能力給予,是最有福的人。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尋找幸福
【編語】
本期「給生命一個更好的承諾」文中提到一句話:「史懷哲所謂的『幸福的缺陷』,原來是要靠服務他人才能獲致圓滿。」
於是,便不難理解,為何當我們向遇見的志工說:「辛苦了!」他們卻笑笑地回答:「幸福啦!」
慈濟是一個志工團體,舉凡訪視、醫療、文化、財務、清潔、環保、諮詢……志工不僅扮演了吃重的角色,也是推動團體蓬勃發展的重要因子,本期專題報導「做志工,幸福啦!」將揭露他們幸福的祕訣。
如果說,幸福是一種生命力的話,那麼感受不到幸福的人,又將如何面對人生?二十五歲的孫曉明選擇墜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卻躲不過命運的安排--癱瘓一生。
將生命擲到谷底後清醒的她,開始體悟到生命的韌性與可貴,「夢醒.重生」是她向世人的告白。
大多數人眼中,擁有財富是一件幸福的事,企業家洪敏昌在投入慈濟之後,想說的是:付出,才是真正的幸福。
青瞑、跛腳、住破厝,獨居老人阿九仔為何成了鄰居眼中的「幸福人」?是因為姪子的感恩回報;是因為社會的人情溫情;也是因為厝邊的相看顧……
在瑞伯初襲的風雨夜,將月刊送製版,心裏祈求著--全省各地平安無事;次日清晨,災情仍是一一傳出,心繫著受災民眾,慈濟人再次冒著大風大雨,送上最溫暖的關懷。
平凡真誠的風格
三八二期「教師節特別報導」令人印象深刻,人的一生無論是在學業上、事業上、言行上都會遇到一些啟發和引領我們的良師,即使是一句話、一個舉動,都可能對我們的一生影響深遠。
月刊在平易中見平凡,平凡中見其可貴與真誠。這份刊物雖非屬於商業營利性質,卻可看出在專業上的用心設計。尤其今年新改版的月刊,無論在品質、印刷等方面,並不輸給一般市面上的雜誌刊物。
台中 涂慶鐘
為需要而建設
報載慈濟欲在大湖蓋醫院,當地部分居民持反對意見,說是會破壞水土。就我所知,慈濟一向很提倡環保,請問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桃園 張鈞堯
【編按】疼惜大地是慈濟向來秉持的宗旨。近幾年,風災水患造成土石崩塌,經常站在第一線救援的慈濟人,對大地
慘遭破壞後的反撲,感受尤其深刻。
慈濟不為建設而建設,慈濟是為需要而建設。台灣目前有二十多萬名身心障礙兒童,北部地區即佔十五萬人以上,另外又考慮到社會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因此慈濟希望能在北部建立一所具國際水準的兒童復健醫院暨老人照護醫學中心。
在選擇土地的過程中,珍惜自然資源仍是慈濟最重要的考量;規畫中的慈濟醫療福利園區,基地完全位在平地,沒有山坡地開發的問題。大湖周圍昔日原是個美麗的地方,但是現在有的只是鐵皮屋、貨櫃屋、零星散亂的果菜園、電線竿、電纜、油污、噪音、廢氣……,觸目所及是水泥地、柏油鋪面……環境的惡化加上排水不佳,每逢颱風或豪雨就造成積水現象。
慈濟對「內湖醫療福利園區」的規畫極為慎重,尤其重視環境影響評估,委請中華民國環境保護文教基金會做包括自然、生活、生態及社經、人文環境的調查;園區配置則聘請國際頂尖醫療建築設計公司NBBJ規畫設計。期在兼顧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的情況下,進一步改善目前大湖日益惡化的環境品質,積極恢復大湖保護區成為美麗的生機花園。
目前,慈濟「內湖醫療福利園區」計畫正由政府相關單位審核中。慈濟強調「不為建設而建設,是為需要而建設」,未來能否開發,將尊重政府法令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在合法且提升民眾健康福祉及改善當地環境的前提下進行。
曇花之美
三八一期「曇花人生」一文,我看了好多遍,我偏愛曇花,也種過曇花,我想像曇花開五百多朵的盛大模樣,要說有多美就有多美,只可惜照片放得太少,無緣見到。另外,月刊的插畫都畫的很棒,每次拿到,家人總是搶著看。
三重 吳彩雲
悟
我在監受刑,每天均以感恩與悔悟往昔為己任。閱讀月刊第三七八期「現代孝貌--反哺思親恩」中的五篇文章,咸認不但文章雋永、真摯,更是現代教化世道人心的暮鼓晨鐘,使我銘感肺腑,久久不能自己……
土城 藍豐哲
「活」力
我是一位剛接觸月刊不久的讀者,在看了三七六期「李志成、郭玉琴夫婦抗癌記」一文後,覺得好感動、好感動。
以前,我一直認為人要是活得那麼痛苦不如早點往生來得快活。文中的郭玉琴如此堅強地對抗病魔,令我對她以及照顧陪伴她的先生好佩服。
我的母親也是死於癌症,我常感慨如果能早點認識慈濟,也許我和母親都會堅強一點,也許母親就不會這麼早走了。
台南 小婷
感謝插畫志工
我是月刊三七五期「希望您喜歡」一文的作者,我覺得插圖實在是太棒--它述說了我所有的心情,勝過千言萬語。
有明月,忍不住想唱……「看看天上彎著那半邊月,像母親的側影一樣美……」
有陽光,好溫暖。
還有一個那麼可愛的小女生,在青天白雲上,拉小提琴訴心曲,而一切又全在「心」裏,真是太好的一幅圖。
感恩潘勁瑞師兄,祝福您畫出更多更好的畫!
美國 小凡
▲特別報導
瑞伯風雨中
◎撰文/何貞青、賴麗君
黑夜,在警戒等待中消逝
黎明天曙,風雨未曾稍止
瑞伯颱風的咆哮聲中--
汐止鎮三分之二盡成水域;
內湖安養院的老人被迫遷移;
無辜民眾遭土石吞噬;
……
於是,在疾風驟雨中,
慈濟人踏出了家門,
展開援助……
等待一場未知的任務
◎撰文/何貞青
「各慈誠中隊注意,瑞伯颱風即將來襲,請保持警戒、隨時待命,有狀況立即回報!」颱風登陸前兩日,全省慈濟人早已完成聯繫工作,冷靜而戒慎地等待一場未知的任務。
十五日當晚,得知北台灣將受到嚴重衝擊,慈濟社工人員徹夜留守台北分會社服組蒐集訊息,其餘慈濟人也緊守電視、收音機旁關注災況。「汐止、內湖已傳出淹水消息,請將救生艇、救生衣準備好,明天一早台北分會集合!」當晚北區慈誠大隊長黎逢時一聲令下,北區緊急救難小組隨即在十六日清晨成立,汐止、內湖重災區的慈濟人立即展開勘災評估工作。
救災經驗豐富的師兄姊深知,一份熱騰騰的食物,一句衷心的關懷問候,對一夜停水停電、飽受驚嚇的災民比什麼都珍貴,因此兩地均以熱食供應為主。然而,短短數小時內,又在商家店鋪歇業的大颱
風天,哪裏去找數千份的熱食材料?
「我們板橋的茶會取消了,原先準備的兩百個便當可以送過去。」板橋慈濟人主動打電話通知。
「災區還需要三、四百斤的麵線?好,沒問題我現在就做!」接獲訊息的製麵師傅立刻動手。
「我的麵包再一小時就出爐,馬上送到!」麵包店老闆也熱心地說。……
從事餐飲業的師兄姊,此刻就成了救災小組的大倉儲,不論是菜販、米商、麵攤老闆或雜貨店主人,只要一通電話,立即將蔬菜米糧送往災區煮食;加上負責採買的師兄姊平日即注意各地超商店面所在,或敲門、或請託地四處蒐購,各區慈濟人的熱心熱情也就這麼源源不絕注入災區。
風雨遠颺後,因不忍災民面對狼籍的家園,證嚴上人又於十七日晚間指示北區慈濟人即刻展開關懷慰問,並協助災區環境的清理。
次晨七時,一千位慈濟人迅速齊聚汐止。由五百位委員師姊逐次慰訪一千六百戶受災戶,了解災況;五百位慈誠師兄則配合軍方清除受災最嚴重的保長、長安等六里的巷道民宅;同時,持續供應熱食給
無法煮食的居民。
從第一件災情傳出,到全面動員救助;從水患蔓延的汐止,到土石崩塌的內湖,經由一場場災難歷鍊出經驗的慈濟人,在緊急中展現沈穩,紛擾當中有條不紊,不唯災後一日間完成緊急糧食供應,更且將關懷的精神延伸至善後工作,這一場殘酷的災變,遂不至於僅存慘痛的記憶。
「我們以『慈悲心』為根源,以『合心』為動力。當一處有災難,所有的慈濟人都能放下私事,主動地、有組織地投入支援,從來不必擔心人員的調度、物資的集結。這樣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瑞伯風災慈濟關懷行動一覽表
┌──┬──────────────────┬──────────────────────┐
│地點│災況 │援助項目 │
├──┼──────────────────┼──────────────────────┤
│內湖│唯恐淹水不及徹離,康寧安養中心提前將│供應中、晚餐 │
│ │二十二名老人遷移至三民國中 │ │
│ ├──────────────────┼──────────────────────┤
│ │內湖路一段四棟房屋遭土石掩埋,五位居│提供熱食、乾糧、薑茶給救難人員 │
│ │民罹難 │助念、發放慰問金計十三萬元(房屋全毀每戶三萬│
│ │ │元,共三戶;往生者每名一萬元,共四名) │
├──┼──────────────────┼──────────────────────┤
│基隆│七堵淹水 │前往關懷、提供熱食 │
├──┼──────────────────┼──────────────────────┤
│汐止│基隆河暴漲,淹水嚴重,部分災民撤至秀│提供熱食、便當、麵包、包子、饅頭、油飯、礦泉│
│ │峰國中大禮堂、靜修禪院 │水供應被單、毛毯禦寒 │
│ │ │協助清理保長里、長安里、鄉長里、禮門里、保安│
│ │ │里、大同里街道巷弄中的廢棄傢具及垃圾 │
│ ├──────────────────┼──────────────────────┤
│ │花東新村對外聯絡橋樑沖毀 │供應礦泉水 │
├──┼──────────────────┼──────────────────────┤
│木柵│老泉里二十幾戶淹水嚴重,至活動中心避│供應早餐及礦泉水 │
│ │難 │提供三床棉被予一清寒住戶 │
├──┼──────────────────┼──────────────────────┤
│五股│德泰村登林路土石崩塌,一棟工廠、一戶│供應熱食予救難人員 │
│ │民宅全毀,七人罹難、七人受傷 │至醫院慰問傷者 │
│ │ │發放慰問金計十三萬元(房屋全毀每戶三萬元,共│
│ │ │兩戶;往生者每名一萬元,共七名) │
├──┼──────────────────┼──────────────────────┤
│苗栗│大湖鄉一棟三合院倒塌 │發放慰問金兩萬元 │
├──┼──────────────────┼──────────────────────┤
│台中│大雅鄉一老宅倒塌,案主受傷住院 │關懷受災戶 │
├──┼──────────────────┼──────────────────────┤
│宜蘭│礁溪鄉竹林安養院嚴重積水,六十多位老│協助餵食 │
│ │人移至安全處 │ │
├──┼──────────────────┼──────────────────────┤
│花蓮│花蓮市一人往生 │前往關懷 │
│ ├──────────────────┼──────────────────────┤
│ │玉里鎮河水暴漲,三人死亡、一人失蹤、│發放慰問金(往生者每名一萬元) │
│ │一人受傷 │ │
│ ├──────────────────┼──────────────────────┤
│ │鳳林鎮發生土石流及淹水、三戶民房倒塌│供應綠豆湯、麥片、八寶粥、飲料予救難人員 │
│ │ │發放慰問金計十六萬五千元(房屋全毀每戶三萬元│
│ │ │,共三戶;淹水每戶五千元,共十五戶) │
│ │ │提供三床棉被予房屋全毀戶 │
│ ├──────────────────┼──────────────────────┤
│ │萬榮鄉見晴村發生土石流 │發放慰問金計兩萬五千元(房屋半毀一戶一萬五千│
│ │ │元;淹水每戶五千元,共八戶) │
│ ├──────────────────┼──────────────────────┤
│ │萬榮鄉明利村發生土石流 │發放慰問金計五萬五千元(房屋半毀一戶一萬五千│
│ │ │元;淹水戶五千元,共八戶) │
│ ├──────────────────┼──────────────────────┤
│ │豐濱鄉道路中斷 │前往關懷 │
├──┼──────────────────┼──────────────────────┤
│台東│台東市一人往生 │前往關懷 │
│ ├──────────────────┼──────────────────────┤
│ │池上鄉發生土石流 │發放慰問金(淹水一戶一萬元) │
├──┼──────────────────┼──────────────────────┤
│台南│北門鄉一人被招牌砸死 │發放慰問金一萬元 │
├──┼──────────────────┼──────────────────────┤
│屏東│牡丹鄉一獨居老人受困被救出 │發放白米、乾糧,以及棉被、枕頭 │
│ ├──────────────────┼──────────────────────┤
│ │恆春鎮七十八歲老先生被招牌砸死 │發放慰問金一萬元 │
│ ├──────────────────┼──────────────────────┤
│ │車城鄉溫泉村內埔路一民宅受損 │發放慰問金一萬五千元 │
└──┴──────────────────┴──────────────────────┘
資料統計至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九日
資料提供:社工組
▲專題報導
助人為樂知何似?
◎撰文/葉文鶯
走進台北分會,地板微濕晶亮,一位志工雙腳踩在窗台,企圖抹去玻璃上頭的指印灰塵,手上的報紙發出「漬污漬污」的聲音。
幾位家庭主婦分散在大廳、門廊、流通處、洗手間及各層樓梯間打掃。大概是習慣了「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罷!最懂得力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哲學的,莫過於像這樣的主婦,或許她們早已打點好自家,又趕緊把握時間來當志工呢!
瞧個個身手俐落,因為專心使力,背後沁出一片汗水,那背影像極了經年在人後打點、默默提供一個溫馨住家的母親,平凡地布施眾人一個清爽、潔淨的空間。
細想,擦窗掃地的清潔工作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這不是自掃門前雪的彎腰之舉,如果這些主婦不是一早來當志工,或許可以多睡會兒、到公園跳一段正流行的元極舞、乘早到市場買菜、與鄰人閒話家常,或者喝一杯悠閒的咖啡。
一位家住台北分會附近的慈濟會員,她的孩子大了,上班時間也較彈性,每週撥出一天,利用上班前時間來做清潔志工。她的志工經驗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參加基督教女青年會做機構關懷、寒暑假帶兒童營隊等等;即使身為佛教徒又是慈濟會員,亦不侷限在佛教道場服務,她在台大醫院也做了五年志工。
有人形容慈濟志工是外人眼中「呷自己的米,做別人的大誌,做得真歡喜的傻瓜」。若問:為人群服務的快樂在那裏?恐怕這些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志工最得其中三昧。
「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證嚴上人常喻,集眾人力量行善,則每五百人便若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本著「助人為樂」的龐大慈濟志工群,他們在出版部發行組協助刊物打包郵寄、將紙箱瓶罐回收做環保、在分會醫務室或到社區為民眾量血壓、架起老花眼鏡幫忙核對收據、在慈濟醫院推床送病歷、幫期刊部攝影或畫插圖、充當翻譯招待慈濟外賓、慰訪照顧戶、探望受刑人或關懷老人、發起愛心募款義賣、參與國際賑災行動等等,隨時隨地、隨分隨力奉獻。
曾有機構對於慈濟擁有龐大的志工群感到好奇,推測是否因召募方式與眾不同?其實不然,慈濟台北分會社工組組長鄧玲玲表示,「信仰支持」才是吸引大量志工加入的主因;志工透過服務與助人的過程,開發了內在且正向的潛能,無形中獲得心靈層次的回饋與生命轉化,促使個人及他人生活有所改善,所以擔任志工所啟動的「善的循環」才能源源不斷。
▲專題報導
用圖像聯繫生命的角色與段落--插畫志工
◎撰文/彭靜梅
將文意與圖像連結,
強化版面的視覺效果,
插畫志工用心「孵化」每一項創作,
讓讀者在咀嚼文字的同時,
也獲得心靈上的美感經驗。
可曾為一方小小的插圖所吸引,而去閱讀整篇文章?
還記得小學課本裏「看圖說故事」的單元練習,直到現在,恐怕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文字在替圖片發言;其實,圖的本身不但畫中有話,更渴望你的傾聽……
每一個孵化的過程,
都是一項對腦力的挑戰。
生長在佛教家庭的潘勁瑞,雖然是家中最晚接觸慈濟的人,卻也不減他和慈濟的緣分。
民國八十五年,潘勁瑞返回家鄉宜蘭擔任
東光國中美術科代理教師期間,得知《慈濟》月刊徵求插畫志工,擅長美術的他心想:「若能為文章配上好的插圖,或能使文章更具可看性。」於是主動與編輯接觸,開始月刊插畫的任務。
「每一次編輯把文章傳來,對我都是一項腦力的挑戰,因為必須用心體會作者的感受,然後思考用什麼方式表達。不過整個創作如同『孵化』的過程,非常有趣。」潘勁瑞說,文章中有珍貴的人生歷鍊,從中他也體會不少。他重視每一件作品,除了將它們視為創作,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張,也會力求將文意與圖象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走進潘勁瑞家的頂樓畫室,才知道提供給《慈濟》月刊、《慈濟道侶》的插畫,原來就是在這樣一個堆滿各種靜物、很藝術的空間下創作出來的。聽著雨滴打在鐵皮屋頂的響聲,彷彿隔絕了塵囂的嘈雜,將直矗在頂樓的畫室遺世獨立。
看著貼掛在牆上四週的作品,各式媒材呈現的豐富多樣,顯示主人是位喜愛思考、富於想像,且擅於利用不同素材的藝術創作者;每當潘勁瑞接獲《慈濟》月刊或《慈濟道侶》的文稿,總先審慎閱讀內文,體會其中的意涵,慢慢蘊釀靈感之後才提畫筆。
提到上個月才替月刊「教師節特別報導」所畫的插圖,潘勁瑞說,一開始他先回想一般人對老師的印象,而後再進行圖案聯想。他舉其中在人物頭頂畫植物那幅畫為例,說明他欲藉由播種植物及成長的象徵,來代表人類的智力開發;這樣的構圖無非是要引人入勝,希望將具有新鮮感的想像力(即虛象),注入一個普遍性的概念(即實象)中,造成虛實掩映的特殊視界,而達到整合文章和吸引讀者的窺探目的。
總要求有所感之後,才將意念化為具體成品的潘勁瑞,一直很在意創作是否「言之有物」,惟恐流於無病呻吟,而顯得矯柔造作。因此,他的創作態度嚴肅,雖然畢業於國內美術系所作風最前衛的國立藝術學院,卻仍執著於自己的創作理念,不為新潮時髦或反流行等極端藝術風尚所魅惑。
從畫插圖到擔任教職,
都是志工角色的扮演。
擔任慈濟插畫志工,潘勁瑞是經過長時間的蘊釀。
民國八十一年的暑假,就讀國立藝術學院的潘勁瑞正值大五,由於父母的
鼓勵,抱著增加生活體驗的心情,與弟弟
勁成一起報名參加慈濟醫院大專青年志工服務隊。
那次,在醫院看到生、老、病、死的真面目,也了解證嚴上人及常住師父們悲心濟世的大願,更讓他在長期生活安逸的學涯中,對人生的價值和目標,有著另一番啟發。
畢業後,潘勁瑞在彰化縣謀得教職,且加入慈濟中區教師聯誼會,接觸許多熱心投入教學工作的老師,更確立人生方向。彰化三年,當地慈濟人對潘勁瑞照顧有加,平時有任何活動,總不忘邀約。民國八十五年,在他返回家鄉宜蘭任教前夕,師兄姊除了為他舉辦歡送茶會,其中兩位師兄甚至還幫他載了一卡車的家當回家。這一切種種,莫不感動著他,讓他日後更樂意為慈濟志業貢獻所長。
已取得合格教師資格的潘勁瑞,目前任職東光國中美術資優班教師。雖然,藝能科教學長久以來不受重視,連帶地擔任該科老師亦有志難伸,但即便在此劣勢之下,潘勁瑞依舊不改慣有的堅持。
看似原地踏步的他,其實是比別人更往下深厚耕耘。他非常樂於陪伴學生,目的便在「只要可以讓他成長得更完整!」談及第一年從事教職時,某次與同事聊天,當年充滿熱情的他似乎被潑了一桶冷水--同事對他說:「年輕時我也跟你一般滿懷熱情,幾年之後你就會像我這樣了。」
語出,如一記棒喝,卻也更堅定他教學的理想和意志,不只傳授技巧給學生,還藉著美
術課程提升他們審美的能力,以及融入「人格教育」。
潘勁瑞所扮演的志工角色,不僅在繪畫慈濟刊物插圖而已,甚至可說延伸至教職,以本身的藝術修養薰陶學生的人格胚胎。他將過去在慈濟中區教師聯誼會所習得的靜思語教學融入美術課,他說:「美術除了要有好的表現技巧,心靈上的美感經驗更是重要。」譬如「感恩、知足、善解、包容」這些人格修養上的好習慣,都對美術學習有正面的影響。
另外,帶著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如骨髓捐贈義賣會、舉辦跳蚤市場,以及美術班學生參與現場義畫等等,讓教學從教室走到戶外,美術課由畫紙步入實際的愛心行動。除外,學生平時也自動發起「日捐一元」的善行;而身為老師也以慈濟刊物上的好文章與學生分享,讓孩子的生命有多層次的感受。
創作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生命整體才是最大的創作。
「有機會因為你的一點付出,而帶給他人好處,這是生命中一件美好的事。」潘勁瑞在付出的同時獲得許多樂趣,也大概是這個誘因,讓他能無怨無悔地以美術教師的專業,繼續扮演「插畫」志工的附屬角色。
一個人要能安於平淡,且默默的付出,做一些鮮為人知甚或不被重視的事,的確需要相當的堅持和忍受寂寞的毅力,才不致因外力的影響而自我懷疑、後繼無力。潘勁瑞說:「創作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生命整體才是最大的創作;我用圖像表達生命,聯繫生命的角色與段落。因此不管是志工、教師,或是創作者的角色,同樣都是美好的創作。」
由此可見,志工頭銜已不再是潘勁瑞的分身,而是早已安住其生命軸心裏的本尊。
▲專題報導
聽別人說,也說給別人聽--諮詢志工
◎撰文/李委煌
以接電話為服務方式的諮詢志工,
除了必須頭腦清晰以因應各式各樣的問題,
更得具備輔導與溝通的技巧。
「我已經割腕了,但我想和你們聊聊……」去年十一月左右,一通自殺的電話,突然撥進台北分會諮詢志工室。
電話那頭是一位來自香港、罹患精神躁鬱症的中年男子,由於經商失敗走避台灣,不得已將債務困擾留給家人,卻無法擺脫內心的不安。志工聽得出他心情激動且已經自殺,趕緊將電話轉給一旁更專業的社工員。
經技巧性詢問得知對方住址,電話這頭依舊保持情緒安撫,幾位社工員和值班的慈濟委員則迅速按址馳援。
「你們不要靠近!」門打開後,只見地上一灘血,案主手裏緊握一把刀喝止道。一番苦口婆心後,案主情緒稍穩,社工員趨前取下他
手中的刀,立即陪同就醫。經過治療、手術、轉院等程序,社工員回到家已近半夜。
兩、三個月後,這位精神躁鬱者再度於割腕自殺時來電,諮詢志工立即轉給社工員,並會同警察、消防隊前往破門援救。
輔導,
是接納對方的情緒,
不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近來,自殺事件的層出不窮,對曾在馬偕醫院擔任過四年平安線(生命線前身)電話諮詢員、目前是慈濟台北分會資深諮詢志工的鄭聖芬來說,心情總結只有「遺憾」兩字!
她說:「過去深切感受人生之苦時,也曾想要自殘,當時認為,只要讓自己失去意識,就能中止纏繞心頭的困擾;但同時卻又不禁自問:難道就這樣無奈地豎起白旗,承認生命的挫敗?」事後想想,求死的念頭其實是尋求逃避而已!
從小習慣獨處、熱愛天馬行空於內心世界的鄭聖芬坦言,儘管習護理出身、曾受過專業輔導訓練,但旁人或許看不出她也曾經為憂鬱症所苦,幾乎花了整整五年才走出陰霾。也因此,後來在接獲自殺或憂鬱症個案求助的電話,重新經歷自己生命中的曾經,使她更容易以同理心來處理個案;不過,鄭聖芬認為:「輔導,是接納對方的情緒,不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一位因先生去世而頓覺生命無依的婦人,不敢獨自上街、無力自行打理生活,親友們勸說久了,漸感心煩而無法再給予支持。鄭聖芬體會她的抑鬱無助,便留了呼叫器號碼,告訴她:「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要妳覺得心情低落,一定要記得撥電話給我。」
從長期的諮詢輔導經驗中,鄭聖芬了解陪伴個案走過心理障礙的過程,都不會是短期的。通常一個問題的背後,往往也牽連著一大把的旁枝末節,除了需要耐心、愛心之外,跟案主親友的溝通也很重要。
鄭聖芬提及最近一個即將結案的例子。個案家庭問題複雜,案主透過電話告訴社工人員,指名希望能與他所信任的
「慈濟委員」諮詢晤談。鄭聖芬表示,經由和案主溝通,她與案主的母親、太太有了會談的機會,進而了解家庭問題的關鍵所在,才有效地提供意見和方法,讓他們一家嘗試如何相處。
一位相識七、八年的朋友來找鄭聖芬說,因感情問題心生恨意,想傷害對方泄憤。由於友人隻身在台北,鄭聖芬擔心她會因無所依靠而愈鑽牛角尖,所以決定邀她到家裏同住,以便就近關照。兩個半月後,友人對她說:「我終於走出來了!」對方這一聲如釋重負的話,是給鄭聖芬最大的回饋。
究竟是怎麼樣的心思,讓這樣一位志工性質的諮詢人員,願意將別人生命中的龍捲風也帶到自己的生活?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諮」也。
民國七十五年即加入慈濟會員的鄭聖芬,四年後正式授證為委員。民國八十一年台北分會成立「諮詢志工股」,因過去所接受的專業輔導訓練,順理成章地被推選為首任股長。對投身於諮詢輔導的社會服務工作,鄭聖芬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自小她就意識到自己本具的助人熱情。
鄭聖芬說:「在慈濟所做的諮詢工作是不太一樣的,若有必要,也可能需要『介入』案主的家庭,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協助個案改善問題。也由於這麼真實的陪伴,慈濟才接引了那麼多人!」她並且提到,案主指名要跟慈濟委員談,是對慈濟的一種肯定,說明了我們取信於人,以及委員們深具愛心、耐心的正面形象。
然而,儘管社會對慈濟的期望愈來愈高,但是諮詢志工股並沒有定位要走向專業輔導諮商的角色,還是以提供一般性諮詢服務為主。也因為慈濟諮詢志工並非專業的輔導人員,所以以「陪伴」個案的方式,與個案一起成長、
一起分享。對諮詢志工來說,這是收穫最多、心靈最能成長的時刻。
鄭聖芬猶記得證嚴上人常對志工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志工們體會多少,好好發揮出來就好,不論放在訪視、公關等活動上,其實都是不同層面的諮詢。
諮詢志工與專業諮商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諮詢志工通常是回答來電者關於慈濟志業的相關問題,例如:「如何加入慈濟?」「慈濟到底在做什麼?」「我知道有一個人生活很苦,你們可不可以幫助他?」……等等,所以諮詢志工必須是熟悉慈濟團體的慈濟委員,若有需要專業諮商或志工無法處理的個案,志工會轉介給社工員或相關單位;因此,一位接受過訓練的諮詢志工,對於資源轉介的管道不可不熟悉。
諮詢志工,
是提供資訊的窗口,
也是接引十方的媒介。
廣義來說,每位慈濟人都在做諮詢志工。因為來電個案中有些是希望加入慈濟,並且可能進一步成為慈濟會員或委員;若需要居家關懷的個案,志工和社工員可能一起走進對方的家庭,給予輔導支持。事實上,這些事平常一般慈濟委員就已經在做。諮詢志工的角色是多元的,他們是提供資訊的窗口,也是接引十方大德走入慈濟世界的因緣媒介。擔任諮詢志工,需有更開闊的人格特質與更廣泛資訊的回應。
在諮詢志工股,最重要的不是學習諮詢技巧,而是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人格特質。志工雖然每天拿起電話聽別人說,也說給別人聽,但誠如德宣師父所囑咐的:「教別人、看別人容易,重要的是藉此反觀自省、自我成長。所有的答案都是一分愛、一分關懷,希望諮詢志工們心中的和風與清流,都能傳入每個有緣人心中,也就傳達了慈濟的關懷。」
鄭聖芬心目中最好的諮商輔導員是證嚴上人,無論是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曾被上人的關心和開示成功地輔導過。她說:「上人的法語與教誨,若能內化成自己的人格修養、並進一步體現在諮詢工作裏,則彷若如虎添翼,真正是『自助』又能『助人』!」
鄭聖芬表示,人是很敏感的,擔任諮詢志工只要真誠對待每一個案,對方便能夠感受到,好比自己的親子關係也是靠真誠彌補過來的。她認為擅於「反觀自覺」者,才是最具「諮詢相」的一分特質。就像證嚴上人所說的:「有智慧的人,所言所行,都可以助人!」
她以上人為例,期許所有諮詢志工、也叮嚀自己。
▲專題報導
接住急診變化球的心靈捕手--急診志工
◎撰文/范毓雯
急診室不同於一般病房,
急診志工除了要眼睛放亮、耳朵豎起、動作敏捷之外,
還得要有常識、見識加上膽識才行。
「急診」顧名思義是搶救生命危急的病患,志工所要具備的條件除了基礎急救常識,以便必要時協助醫護人員外,病人被送進急診室後,家屬親友往往很緊張,醫療人員此時無暇兼顧家屬的情緒反應,志工正好可以充當溝通與安撫家屬的潤滑劑。
學習溝通協調的能力外,
也要僅守絕對的「禁忌」。
在慈濟醫院急診室擔任志工已經六年的吳維祥認為,要勝任急診室志工,最好有經常至急診室現場學習的機會,經由「做中學、學中做」的親身體驗,以及對突發狀況的反應,才能訓練出在急診室的服務能力。總之,急診室志工的一舉一動,得要有常識、見識加上膽識才行。
「媽媽,我好痛……」小妹妹被送進來,急診室立即被哀嚎聲引起一陣騷動。一根五公
分長的鐵釘插入她的右腳底,醫護人員拉上布幕準備為她拔除,志工替代家屬在一旁安慰,順便防止小妹妹亂動;布幕外,另一些志工則陪伴心急如焚的家屬一同等待。
在驚天動地的哭叫後,布幕終於掀開,小妹妹僅餘眼角的淚光,她的病床逐漸被推遠,走廊上,志工黃色背心身影依稀可見……
不僅在急診室,門診、加護病房、服務台、病歷室和各病房,都可見到來自全省各地的慈濟志工四處穿梭。他們受過基本護理常識訓練,了解服務須知、溝通技巧和病房見習,才正式步入志工服務。
急診室醫護人員二十四小時與突發狀況奮戰,志工便成了介於醫護人員與病人及家屬間最好的「潤滑劑」。曾有一次感冒大流行,一對夫妻帶著小孩到急診室求診,那父親急躁地要求醫師先替他的小孩看病,護士跟他說:「大家都在等,也都很急,你稍微再等一下。」他一聽,怒火中燒,隨手拿起一張椅子往旁邊一甩,就往外跑出去了!
吳維祥立即上前向他解釋:「急診室是『救命非救急』的地方,愈是嚴重的病人才是醫護人員優先處理的對象。我能體會一個父親的心情」……等語,才讓對方情緒緩和下來,化解誤會。
除了必須學習溝通協調的能力,志工的嘴巴可也有些是絕對「禁忌」,譬如告知病情。
「我要求自己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千萬不能說,尤其絕對沒有資格告訴病人病情,畢竟志工不是醫師、護士。還有,病人要求志工做什麼,都不能掉以輕心,連病人想喝口水都要經過醫師允許才可以,否則像腦震盪的病人一給水喝就有危險。」談到這點,吳維祥的面容變得嚴肅起來,因為急診病人脆弱的生命,無法承受一絲一毫的疏忽與錯誤。
急診室像戰場前線,
隨時要耳聰目明、手腳快。
急診室像戰場前線,志工也跟著隨時要眼睛放亮、耳朵豎起、動作快地處於高度備戰
狀態,一有病人被送至門口立即上前照料家屬,一聽到有人喚「師兄(師姊)麻煩……」時,不管是協助穩住躁動病人、推送病人做檢驗、拿X光片、協助掛號、辦理住院等等,二話不說,馬上行動!遇緊急變化球,志工還得動動腦筋,激發巧思和智慧來處理。
一位年輕人在刀光劍影廝殺中,被割掉一只耳朵,當他來到急診室,志工急表關切地詢問耳朵的下落,也許還有接合機會;但年輕人卻說,耳朵掉落在打架現場,他的仇家還在那裏,他不敢回去撿。如此情況,多虧志工主動協助聯絡管區警員,在警察的陪同下順利取回耳朵,把握了接縫時機。
也有人在屋頂上漆柏油時不慎掉落,或因打架被潑灑油漆,結果整身掛「彩」地被送來急診室;此時,志工也要趕緊幫忙想辦法,看是需要利用什麼清潔液清洗,先將病人打點乾淨。
讓吳維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位大學女生躍下四樓自殺,骨盆破裂造成大量內出血,緊急輸血時,因無法順利讓鮮血流入體內,眼見生命跡象愈見薄弱,吳維祥只得試著遵照醫師指示,在輸血袋的血液透過三叉頭(threeway)注滿已固定在血管上的針筒時,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加壓針筒注射進女孩子的血管中。「一個針筒容量才五十西西,所以一邊抽、一邊送,連續好幾個小時,兩隻手好酸好酸。」吳維祥說道。
他盡其所能地捍衛游移於生死邊緣的生命,這鮮明的記憶似乎喚起他當時手臂痠痛刺骨的感覺。對於傷勢嚴重或自殺之類特別需要關懷的病患,吳維祥總會繼續到病房探視。一次,吳維祥走在路上,背後傳來「爸爸……爸爸」的叫聲,他回頭一看,原來是那位曾受他照護的學生。
真實故事是學習的課題,
無奇不有盡是人生借鏡。
時間累積經驗。吳維祥大致歸類出急診室特別忙碌的時間是:上、下班時間突然下大雨;幾天大雨之後突然放晴;晚間九點到十點宴客聚會結束後;半夜一點半到三點卡拉OK結束時。急診室,像足小小的劇場,急診病人則似不斷更換戲碼登台的主角,就他這幾年所見,真是無奇不有,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既是志工學習的課題,也成了他「把握當下、及時行善」的人生借鏡--
一年中秋節傍晚,一輛廂型車發生車禍,將要臨盆的婦女被送進來,婦產科醫師看過之後確定她肚子裏的胎兒早已氣息無存。「那婦人的眼睛張得好大,一直看著我,流露出一副無論如何都要我們先救她的孩子,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的神情,至今還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
返鄉過年的大學生,在洗澡的時候二氧化碳中毒被送來急診。「看到他的模樣,也猜到多半沒希望,可是醫師還是盡力為他做了一個多小時的急救。」吳維祥說,看到急救病人因此而挽回一條命是大大慶幸,假若回天乏術,也感嘆不已。
此外,延誤就醫的情況最令醫療人員和志工們感到惋惜無力,「如果沒有掌握最初發生的前幾分鐘急救,加上轉診的時間耽擱,往往白白送掉一條人命,這是最令人感傷的。」看多了生老病死場面,吳維祥對於本身的生老病死也比較看得開。
有人欲生,有人欲死。「有人不幸因意外、天災或人為疏失喪命;有些人卻如此藐視生命!」吳維祥若遇到因感情而輕生,或是酒後肇事不知珍惜生命的病人,總是特別感嘆他們的無知。
一場似真似幻的夢境,
從此滴酒不沾……
其實在成為志工前,吳維祥也曾經歷一段「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迷途人生。
「當時,一位牌友的太太是慈濟委員,她邀我去幫忙每個月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全省委會員聯誼會。常常聽說慈濟是很好的團體,所以就一口氣答應。那天,看到大家都很愉快在做事,無形中也被歡樂的氣氛感染。」
吳維祥說,從民國八十二年開始,他就加入慈濟醫院志工行列,在急診室服務,也改掉了抽菸和賭博的習慣,可惜就是仍貪嗜杯中物。
民國八十四年元宵節前夕,幾杯春酒下肚後,竟開始在腹中興風作浪,折磨得吳維祥想吐吐不出、想睡睡不著,他的太太心急如焚,想趕緊送他到慈濟醫院急診。只見吳維祥張著眼,一副氣急神情,連說:「不可以!我不敢去!我跟那邊的阿長(護理長)、護士們都很熟,一去看病鐵定被笑死。」於是,吳維祥任由疼痛不適侵噬著每一條神經。
「咦?吳居士,你不是跟我說不喝酒嗎?」「怎麼喝了?很苦喔?」證嚴上人突然出現在吳維祥面前,面帶微笑地問了幾句話後就翩然離去;似睡似醒的吳維祥,突然間像大徹大悟般跪在地上,懺悔不已地說:「我以後不敢了!不敢了!……」分針不知爬過幾格,當吳維祥睜開雙眼,卻見自己依舊躺在家中的沙發上,原來這只是一場夢,但夢境中的懺悔卻讓吳維祥從此真的滴酒不沾了。
從糜爛的生活為之一變,吳維祥最初加入慈濟時也獲得太太的支持,他充分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到急診服務,又在假日積極參與慈濟活動。
花蓮慈濟人固定在慈院擔任急診室志工者約有四十人,排班時間為週一到週五晚間、星期六下午及星期天一整天,原則上每晚皆有五位志工,假日則有三位志工負責急診室排班工作。不過若是其他志工不能依時間前來值班,吳維祥總是遞補的最佳人選,也因此他已經有四、五次的農曆過年都在急診室度過。
這樣的情況看在太太眼裏,不禁好奇地問他:「你們在慈濟真的那麼忙嗎?」他才發現,原來自己全心投入慈濟志工,相對地待在家裏的時間減少許多,忽略了家人的感受。為此,吳維祥和兒子便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鼓勵太太也來參與慈濟,藉著參與精舍發放、各項生活營隊、隨委員助念等,逐步了解慈濟。
「要當志工,必須先把家裏照顧好,否則不就容易發生社會問題嗎?」吳維祥會心地笑說。
- May 19 Tue 2009 14:42
1998年10月 383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