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三種布施

◎證嚴上人

佈施的方法,分以下三種:

財施--
佈施財物予貧困之人,如對飢餓者施予飲食,對生病者施予醫藥,對寒凍者施予衣物……亦即佈施資生之物予匱乏之人,故又稱為資生施。

無畏施--
有人雖然財物不缺,但精神上煩惱不安,或因疾病、急難而憂苦惶恐,給予安慰使之不再憂懼,即為無畏施。

法施--
人生在世苦空無常,以佛法分析世間苦相,引導眾生妄念息、智慧生,得到身心徹底安樂,即為法施。

六度萬行(註),佈施為首。為眾生付出須秉持真誠無求、尊重感恩之心,才是真正菩薩心懷,功德無量。

註: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六法含括了菩薩修學的一切行門。




▲社論

兩位時代人物典範

「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這是當今國際保育界代表人物珍古德博士的話,這位近年來風塵僕僕於世界各地演講,宣導尊重關愛所有生命的黑猩猩研究學家,本月初來到花蓮,曾拜訪證嚴上人,兩人對彼此為「尊重生命」所付出的行動努力,均有相知互敬的精神交契。

這兩位分別在宗教界和保育界默默耕耘三、四十年的時代人物典範,均站在生命相續的廣闊視野上,為迷茫於營求小我私利的芸芸眾生,指出心靈明路,並以超乎常人的信念和毅力,以自身的大願大行,開闢落實於生活的行動空間。她們喚起人類良知,起而效行的人們已匯聚成源源不絕的力量。

珍古德博士所強調的「了解、關心與行動」,來自於她在非洲坦尚尼亞叢林中,四十年長期觀察黑猩猩從自由生活到被人類追捕,面臨滅種危機的過程體會;她願意走出學術研究的框架,投入野生動物的保護行動,力挽人類科技侵吞野生自然之狂瀾,是由於她有洞悉所有生命應和平共存的慧眼,以及不忍弱勢生命被殘殺的悲憫情懷。

同樣地,證嚴上人慈悲濟世,目睹貧苦眾生掙扎於生存邊緣,以身教號召十方善士出錢出力,使貧者得到溫情的撫慰和支持而有活下去的希望,使有能力布施的富者發揮生命良能,體悟感恩惜福的道理,生活變得充實快樂許多。

珍古德博士著眼於挽救殘破生病的自然環境,包括可能會被趕盡殺絕的最接近人類的動物;證嚴上人著眼於回歸有情人間。但兩人不約而同地從問題的本源--人心出發,警示我們人的貪念是社會動亂、大自然疲憊的主因,人必須心懷謙卑與善意,努力營造人與環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新世界。

當很多人為環境的污染和禍害日益嚴重,金錢和權力的爭奪使得人情淡薄而深感悲觀的時候,珍古德博士和證嚴上人依然如赤子般懷抱著堅定的信念和熱情,相信人心本善,相信這個地球還有改善的希望。

大半人生為眾生付出,她們勞心勞形後的體驗,不是長篇的大道理,而是簡單的幾句話,如兩人皆提倡應破除「不差我一個人」建立,「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的心理。

珍古德博士於八年前開始針對青少年成立「根與芽的教育計畫」,旨在鼓勵年輕一代採取行動,關懷環境、動物和社區,「根」與「芽」比喻可以改變世界的潛力;而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個種子開始」、「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有異曲同工的精神涵義。

她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典範,是引領我們跨世紀提升精神文明的領導人物。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給歷史一個交代

【編語】

貧病,是各地慈濟人從事慈善工作的共同觀察;醫療,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法之一。

於是,花蓮慈濟醫院成立了;美國慈濟義診中心成立了;海外各地慈濟人組織的義診隊成立了;而今,全球慈濟人醫會也快成立了!

十月底,六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心醫護人員出席在洛杉磯舉辦的「全球慈濟人醫會」座談,會中確立了未來的工作目標,如匯集各地醫療資源、訓練各工作層面志工、配合慈濟國際賑災……等等。

《慈濟志業一九九八重點回顧》首先鎖定「全球義診」作為報導主題,並將於未來兩期帶領讀者一起去回顧文化、骨髓捐贈、國內重大災難後續關懷以及大陸賑災等議題。

如惡夢般的瑞伯、芭比絲已遠走了,留存在人們心中的是--驚悸、不安或者還有因社會的關懷而遺留的一點溫情。「措手不及的颱風夜」、「芭比絲狂舞後」描述台灣、菲律賓兩地慈濟人在同一場風災中所展現的愛。

自八月份專題報導「一個生命中的必然--從安寧療護認識死亡課題」,獲得讀者們的廣大回響後,編輯部即積極策畫「心蓮故事」專欄,並邀請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主治醫師許禮安執筆,藉由真實故事的探討,讓讀者對「生命與死亡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與體會。

美國分會邁向第十年了!全美二十多州、四十七個聯絡點的慈濟人,以三天半的精進生活營來慶賀這個特別的日子,並相互抵礪「付出不是為了取悅當代,而是為了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

身為美國分會慈誠隊一員、「竹林禪話」專欄作者惟法師兄,亦以「弟子用心,師父放心」為題,抒發美國分會九周年感言。

風雨中感人的畫面

瑞伯颱風來襲,對台北縣汐止、五堵地區,造成相當嚴重之傷害,個人因緣際會與所屬官兵,共同參與了救災行列,目睹災區現場,不論火車站、淨水廠、學校、社區地下室、街道,無不浸泡在濁水與污泥中,一眼望去滿目瘡痍;道路兩旁,堆滿因泡水毀損之家具、家電用品與垃圾,讓人感受到大自然風雨之無情。

但對所屬官兵冒著強風豪雨,不畏艱苦,全力投入救災工作,協助災區民眾迅速重整家園之大愛精神,深深體會人間之有情;另對來自各地慈濟志工主動投入救災行列,協助引導救災官兵深入災區、為弟兄擦汗奉茶、叮嚀官兵注意安全、協助清運垃圾等,編織成一幅幅溫馨與感人畫面,讓人感受到溫情滿人間與慈濟精神之偉大。

值此救災工作暫告段落之際,期望透過貴刊向所有參與瑞伯颱風救災工作的國軍官兵暨慈濟志工們,致上最高之敬意!

台北 張寶輝

簡單、易懂、富教育性

I am an undergradate from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 received two copies of Tzu Chi magzines(Chinese & English versions)from one of the Tzu Chi members during Ren Chi Hospital's funfair on 21 Jun 1998. Both my mother and I enjoyed reading the magazines. My mother also recommended the magazines to her friends.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s are simpl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educational. In addition, the true life stories published in the magazines are very heart wrenching. I remember very vividly about the story of a lady who is disfigured by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Hence, my mother and I would like to subscribe to Tzu Chi magazines (Chinese version)

I hope that Tzu Chi Foundation will keep up the good work and be able to reach more readers in the future.

Thank you and Best Regards.

Dai Yilin

【中譯】

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生。今年六月二十一日,我在仁濟醫院的園遊會 裏,從一位慈濟會員的手中拿到兩本慈濟的刊物(中文版月刊及英文版季 刊)。媽媽和我讀了以後都好喜歡,媽媽甚至還把它推薦給其他朋友。

刊物的內容簡單、易懂且富教育性,裏面刊登的真實故事非常地觸動人心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被硫酸毀容女士的故事(《慈濟》月刊三六五 期,「迎向美麗生命」一文)。因此,我們很希望能訂閱《慈濟》月刊。 希望慈濟基金會能愈做愈好,並預祝讀者愈來愈多。

新加坡 戴宜玲

【編按】《慈濟》月刊是一本贈閱的刊物,歡迎讀者就近至各地分會或聯絡點索取;如需郵寄,請劃撥費郵資:一年一百六十五元。郵局劃撥帳號06562443,戶名:慈濟基金會心蓮專戶。

心漾出漣漪

I am writing with gratitude for a job well done in your death and dying articles "Experiences in the Heart Lotus Ward "by wen-ying & "Step into the Gate of Medicine " were particularly bold & inspiring!I commend you for including articles on difficult issues & for doing so with great honesty.

I teach a college writing class at Rider University in Lawrenceville ,N.J.,where students are eager to confront difficult issues, but often have been sheltered in their up bringing. Thus I will be distributing as part of their reading assignment your superbly written & presented "Step into the Gate of Medicine." As I teach two classes, thirty- two students will be exposed to the material. You can see that you have dropped a pebble into a pond and the ripples spread outward!

While I am not Buddhist, nor am I Chinese, my husband & his family are Chinese;my mother-in-law & father-in-law are Buddhists, and my sister-in-law is a Buddhist nun. My mother-in-law is responsible for having given me a copy of your impressive magazine.

With much gratitude!

Lenore Baeli Wang

【中譯】

讀了《慈濟》月刊中有關生與死的專題報導(慈濟英文季刊一九九七冬季號),特以感恩之心寫下此函。葉文鶯小姐的「心蓮經驗」(《慈濟》月刊三六九期)及「跨門檻入醫門」(慈濟醫學院學生上大體解剖課的心得,刊登於《慈濟》月刊三六四期),均有坦白且發人深省的報導,你們以不同角度及誠實的筆觸切入主題,令我讚歎。

我在美國新澤西州Rider大學教英文寫作,由於學生們的成長環境使他們較少接觸到社會上艱苦的人事物,所以我準備將「跨門檻入醫門」一文給學生們研讀,我教的兩班共計三十二名學生將會因閱讀此文而受益。可以預見你們投下的小石子,在他們的心湖漾出美麗的漣漪。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中國人。我的先生是中國人;我的婆婆是佛教徒;我的小姑是比丘姑。我是從我婆婆那裏拿到慈濟英文季刊;為此,我深覺感激。

美國 蕾諾.王

【三八三期更正啟事】

.專題報導中「新全民互助運動」一文,第二十九頁筆者誤植為「社會局第五科專員……」及「合計約三百萬名志工中……」,應更正為「第六科專員」及「合計約二百萬名志工」。該文作者謹向受訪者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平安之路用愛鋪

◎證嚴上人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七年十月十一日
農曆八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關心別人就是關心自己,
救助別人就是救助自己,
我們要一起用愛鋪路,用愛造橋。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印象中,往年的雙十節都會有閱兵典禮,展現國防軍備的實力;可是今年就不一樣,演出各種民間遊藝。雖然慶祝的方式、氣氛不同,卻讓人覺得多了一分祥和。

今年的中秋,除了南部地區看得到月亮外,其他地方不是下雨就是陰天,尤其東部及北部更是雨勢不斷。雖然下雨,卻仍然有很多人回精舍過中秋;尤其菲律賓義診團的二十幾位醫護人員、醫療志工和印尼的慈濟人還特地趕回來。看到他們,我真的很感恩、也很感動!

下雨的中秋夜,
雖然看不到天上的明月,
但是人人的「心月」都亮了起來。
因為我們的心中,
都有一輪真誠、愛的明月。

記得多年前,菲律賓和印尼的華僑人士來花蓮時,說當地常有華人遭綁架、搶劫。我對他們說:「為什麼華人在僑居地會有被綁架、勒索的情形發生?為什麼被害的對象都是華人呢?追究原因,最主要的可能是華人不懂得付出。華人很勤快、腦筋好,在世界各地都很會賺錢,但是卻很少回饋當地社會。」

我鼓勵菲律賓的慈濟人,要用愛化解仇恨--頭頂別人的天,腳踩別人的地,又用當地的勞工、取當地的資源,在賺錢的同時,應該做回饋的工作、關心當地的人民;遇有任何天災、急難,更應該及時提供協助。

聽我這麼說,那幾位菲律賓慈濟人回到僑居地後,馬上很認真地展開行動。雖然人數不多,但愛的行動是可以感動人的。菲律賓崇仁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柯賢智先生的母親,深愛慈濟、投入志工工作體會貧病者之苦多年;她鼓勵孩子幫忙計畫籌備義診工作。柯醫師一向尊順母親所做的慈濟事,就向呂副院長說:「我媽媽在做慈濟,很想到偏遠地區義診,不知老師可否幫忙把義診團組織起來?」呂副院長一聽,馬上就答應了!

就這樣,愛的呼喚讓好多人加入了菲律賓義診團。第一次義診時,只有一百七十三人;第二次義診,就增加到九百六十一人。醫師們都好高興,覺得助人的感覺真好!雖然頂著烈日到偏遠的地方義診,卻比平日在醫院為病人診療時更覺得快樂、充實!

當我聽到他們就地為七十多人動甲狀腺手術的消息時,實在很驚訝!因為在台灣動手術,一定是在無菌開刀房……;而菲律賓義診團借用的是學校的教室,幾張桌子拼起來就是手術檯。

然而,真是不可思議!開完

刀的患者,隔天就能下床走路,然後帶著滿懷感恩回家。我真的很感慨,窮人好像比較「韌命」,抵抗力也較強。除了甲狀腺手術外,眼科手術、拔牙……等,也都在現場進行。

在志工與醫護人員的不斷努力下,菲律賓義診人數從剛開始的近兩百人、兩千……,增加到五千多人;現在,每次義診都超過五千人以上。他們每三個月舉行一次,最近幾天即將舉行第十四次義診。

也許你們不相信,每次醫師們都幾乎拔了整籃子的牙齒。因為菲律賓的慈濟人,每次義診地點都選擇在偏遠的地方,那些地區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機會看病;尤其口腔衛生不良,需要拔牙的人數都有好幾百人之多。

這樣的義診是很累的!因為醫師們還要有人先去現場佈置,沒水沒電的地方要先接水電;沒紗窗的地方要先釘上紗窗,否則蒼蠅、蚊子會到處飛。有時候,開刀開到一半突然沒電,他們就拿著手電筒繼續開刀……。不但看病看到很晚,還要整夜照顧動完手術的患者;隔天一大早,又有一堆病患等著看診。雖然這麼辛苦,但是他們卻做得很歡喜!

三年前開始,每逢中秋,呂副院長都會率領慈濟義診團回來精舍。今年的中秋,美中不足的是當天下了雨;雖然看不到天上的明月,但是人人的「心月」都亮了起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時時都有一輪圓滿、清涼的明月--,愛心。那天晚上在靜思堂,我和來自菲律賓、印尼、日本、美國及台灣各地的慈濟人共度了一個清涼、心光互照的中秋夜。

在印尼展開救濟,
最主要是可以凝聚當地華人的愛心,
共同回饋當地的貧民。

這次回來的,還有印尼的慈濟人。慈濟的會務,在印尼和菲律賓是同時起步的。菲律賓的義診工作做得非常好,可說是慈濟在全球推動義診最成功的地區;但若論耐心和愛心,印尼的慈濟人亦不差。只是目前印尼的慈濟委員只有四位,再加上當地排華十分嚴重,推動上真的很困難!

當時我也曾以同樣的話告訴印尼的慈濟人,希望他們能回饋當地、救濟貧窮人,因為印尼的窮人很多。他們真的做到了!幾年下來,儘管當地排華依舊,但是他們的救濟工作並沒有停頓下來;甚至在五月的暴動中,仍持續付出關懷。

然而一連串的暴動,導致很多華人的事業都停擺了。原本就已經很貧窮的印尼人失業之後,更是貧上加貧、雪上加霜!而且他們住的地方既濕臭又髒亂,真的很可憐!印尼的慈濟人每星期都去救濟,每次發放的戶數都在七、八百戶左右。

所謂:「冤可解,不可結。」

我希望印尼人民和華人不要再繼續對立下去。所以,印尼的慈濟人回來時,我提議是不是可以將當地華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合辦一個大型的義診和救濟發放?

當我提出此構想時,有位旅居印尼的大企業家黃老先生知道後,馬上要他的兒子及公司全力配合慈濟。

八月中秋,黃老先生的兒子回來花蓮時,提出救濟的計畫,其中還包括勞軍一項。因為當地的軍人薪水微薄,眷屬的生活都發生了問題,而華人在當地又需要軍警的保護;如果華人能用愛心展開大型的救濟工作,不管是老百姓、軍人或是警察,都會產生互愛及感恩心的。

其實,在印尼展開大規模的救濟行動,最主要是可以結合當地華人的愛心,共同回饋當地的貧困者。甚至我也提出構想:「看到他們居住的環境那麼糟,是不是可以為他們蓋房子?」黃老先生聽了馬上說:「對啊!如果師父想在那邊蓋房子,我們可以撥出一些土地。」我就問:「蓋一間房子要多少錢?」他說:「大約兩萬元。」

我一聽,蓋一間房子只要兩萬元,實在很便宜。當地有那麼多華人,可以呼籲他們認捐啊!一個人認捐一間、兩間、十間……,或兩個人、三個人認捐一間都可以。一旦他們住的品質及環境衛生提升了,身心的健康就能獲得改善。如此一來,相信他們對華人會心存感恩,而不是仇視的心態。

佛陀曾說過一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愛心是沒有空間、限量的。地球上,很多國家都有慈濟人,只要有苦難的地方,當地的慈濟人便會馬上伸出援手,這就是愛心;而這分愛心的起點,來自台灣。

台灣是慈濟的發祥地,只要每個人獻出一點點的愛心,滴水亦能成河。海外的慈濟人濟貧款項都是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

地,並非從台灣撥款過去,他們反而還從國外匯錢回來作為國際救濟專用。

希望天下無災難,
不能光靠祈禱;
而是需要影響人心--
用愛鋪路,
用愛造橋。

這次大陸賑災,我不敢在台灣呼籲,因為正反兩面的聲音都很大,我也受到不少壓力;反倒是海外慈濟人非常支援,紛紛舉辦義賣來援助大陸賑災。儘管我有著不少壓力,但只要受災的人能得到幫助,也不負捐款人所託就好。

有反對慈濟到大陸賑災的人說:「為什麼不救台灣,要救大陸?」我們要發好願祝福台灣平安、富足,為什麼要詛咒「救台灣」呢?台灣若有災害發生,才需要救助啊!就像道格、賀伯颱風來襲時,慈濟也發動募款,就是「救台灣」啊!我好害怕聽到「救台灣」這句話,但願以後不要再有這種詛咒了。

記得今年五月間,慈濟援助阿富汗藥品。在照片上,我們所看到的婦女都是醫師、護士,而且她們的手上都拿著槍。也許,你們會覺得奇怪:醫師是要救人的,為什麼還拿著槍?原來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當她們在救人的時候,若遇有反抗軍來襲,便馬上拿起槍枝打仗。為什麼大都是女人呢?因為他們的男人都赴戰場,死的死、傷的傷,只好由女人來保衛國家;甚至有些小孩才十二、三歲,槍枝比他的身高還長,也是必須扛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看看這些天災嚴重、人禍不斷的國家,再回頭看看臺灣:若我們希望豐衣足食、風調雨順、社會祥和,唯有靠--大愛。大家要多發心、多發願,關心別人就是關心自己,救助別人也就是在救助自己。希望大家用愛鋪路,用愛造橋。

總而言之,我們的心要有滿滿的愛,這樣才能化解仇恨和敵對,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

今天你們來到這裏,就是抱著愛心與關心;要淨化人心,正需要你們的這分力量。希望各位能繼續護持慈濟的志業,也呼籲別人一起來護持;用我們的愛和虔誠,祈求社會能夠祥和、天下無災難。

希望天下無災難,不能光靠誦經或祈禱,而是需要大家一起身體力行。千言萬語,也說不盡我的感恩!在此,謹用最虔誠的心祝福大家:人人平安、家家吉祥。

阿彌陀佛!

譬如大海 一人斗量 經歷劫數 尚可窮底 得其妙寶
人有至心 精進求道不止 會當剋果 何願不得
《無量義經》

世間之事 人用是故 坐不得道
當熟思計 遠離眾惡 擇其善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 無可樂者
遇佛在世 當勤精進
《無量義經》


▲聞思修

一杯來不及的牛奶

◎撰文/靜淇

再風光的喪禮、再豐盛的祭品,
都抵不過那杯來不及的熱牛奶……

看著那位打扮入時、不知姓名的女士,親切地挨著行動不便的阿公,忙著挾菜盛湯,一口一口耐心地餵食,當湯汁不慎從阿公的嘴角流下時,又忙不迭地擦拭。原以為他是她的親人,後來才知他們是分住在相距百里遠的兩個陌生人。

這動人的一幕,是發生在九月二十六日晚上。

那天,中區第九組的慈濟人結合社區民眾,在西屯區逢甲公園舉辦了一場「中秋夜,慈濟情,敬老關懷月光晚會」,用心準備了可口的晚宴,以及精采的表演節目,邀請區內的獨居老人和街坊鄰居共度中秋佳節。

她家住南部,到台中洽公,正好駕車路過,隨即加入行列。「感恩慈濟舉辦這場活動,讓我能圓多年來缺角的夢,為了彌補我的遺憾,今後我將參加慈濟社區關懷的工作,尤其是照顧獨居老人。」活動後,她有感而發地說。

原來,她的母親纏綿病榻多年,她和兄弟姊妹各有工作、家庭要忙,只好將母親送到安養院。探望的次數由每週一次,逐漸減少到一年三節;就在母親病情加劇送醫急診時,她匆忙趕到已是半夜了。

母親用微弱的氣息要求喝杯熱牛奶,也許是心急加上趕路疲倦,她竟不耐煩地要母親等一下,好歹讓她喘口氣、歇息一會兒。沒想到五分鐘後,母親竟因一口氣吸不進來,急救無效往生了。

再風光的喪禮、再豐盛的祭品,都抵不過那杯來不及的熱牛奶,就是因為「等一下」,而留給她一輩子的遺憾。她淚流滿面地向我述說著這段陳年往事。

忙碌的現代人,因為忙碌而疏離了無價的親情,也因為忙碌,錯失了太多可以教育兒孫的愛的示範。其實,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多,只要真誠的一句溫言愛語、及時的一個貼心動作,他們也就心滿意足了。


▲聞思修

一葉扁舟任西東

◎撰文/慈玫

做累了沒有怨言,只有和氣與歡喜,
還有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
這真是天底下最豐厚的利息,
也是慈濟無數志工相互濡染、激盪的人情之美。

和一起開會旅遊十天的學術界朋友道別,跟著來接的邱玉芬師姊上了一部中型旅行車,一車的「藍天白雲」已等在裏面。尚未從江南湖光水色的印象中回過神來,頃刻間我彷彿已回到台灣。

同根生的慈濟人,異鄉見面很快熟稔。高樓大廈聳立的上海,在殘留的洋場煙雲中繁榮滋長,人口逾千萬,大到令人覺得不著邊際。而有慈濟人的上海使我安下心來,享有一段難得的心靈旅程。

近十位師兄師姊的自我介紹是開場白,說起今年端午節眾人合力包了兩萬個粽子義賣,募得善款九萬元人民幣,作為在貴州蓋小學之用。那纍纍的粽子如何生成,已成了他們用生命鑴刻的共同記憶。

他們眉開眼笑地說: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包粽子,現學現賣。包了幾天下來,有的對粽葉過敏,但是訂單還是一直來。最後幾天為了趕工,大家晚上不回家,就在借我們大灶的師兄廠房打地鋪,後來才發現,很多人的手指頭都被粽繩磨破流血了。很累啊!

累過了頭是生命的傾力演出,突破日常習性的衝刺有意想不到的回甘,有人念念不忘那粽子的滋味,有人已在設想明年如何推銷更多、如何做得更有效率。

做累了沒有怨言,只有和氣與歡喜,還有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這真是天底下最豐厚的利息,也是慈濟無數志工相互濡染、激盪的人情之美。

美的基調如一,美的面相則隨人事而有不同的呈現,常令人有驚鴻一瞥之感。那天跟他們去了鄭師兄的成衣工廠廠房,見到一屋子已裝箱待整理的舊衣,據說一共有八萬件。他們一件一件查,該洗的洗,洗了後燙,該縫扣子的縫,一點也不含糊,這事已忙過好幾個月的週末了。

舊衣是向台商募得,要送到貴州偏遠地區。夏末的暑氣仍然盤桓未

去,拿著蒸氣熨斗的師姊揮汗工作,若問那樣堅忍的姿勢為何存在便屬多餘,因那是修行的功課,也緣自團隊的默契。

默契的背後是走過山山水水之後,對大地眾生的悲憫,在慈濟三十多年的腳程中,逐漸向下扎根,提供海外慈濟人成長茁壯的養分。

因此,儘管相隔千里,我很容易感覺到和台灣慈濟一樣的人情脈動,可以遠瞻的精神傳承。儘管上海的這群志工平均年齡在三、四十歲間,我在他們身上看到某種老到和熱情的堅持。

這樣的堅持在異鄉並不容易,這兒的師姊不是隨著先生來此經商,就是隻身到此打天下,移居多只三、四年而已,還在為家庭與工作的穩定打基礎,是否那分飄泊感使她們渴望精神上可以安住的家?還是人在面臨生活諸多考驗時,反而最能磨鍊敢擔當的肩膀、柔韌似水的大度胸襟?

因為多數有工作,上海的慈濟志工多利用晚間和週末服務,大項目如賑災、到養老院,小項目如協助旅外發生疾病意外的台灣人,包括送醫、助念甚至火化,還有點點滴滴的相互扶持關懷等。

儘管人數不多,此地的慈濟人也發展出「小而美」的格局。即使是一支二十人的隊伍,那天進出敬老院也井然有序,在交誼廳的團康活動結束後,老人們一個個笑開了嘴,用吳儂軟語不斷稱謝,依依不捨地起身,注目相送,而幾乎每個窗台邊,也都有老伯伯、老奶奶向我們揮手。

那一刻,讓人深刻體驗到人與人的距離可以這麼近,年齡、性別、出生地的差異不會造成阻礙,只要我們心中無礙。

常常是夜晚十點後,旅行車行經大半個上海都會,載著師兄師姊回到各自的家,他鄉的夜似乎顯得特別漆黑,但車內的笑語不斷,真有「一葉扁舟任西東」的當下自在呀!


▲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TIMMA,全球人醫愛

◎撰文/何貞青、賴麗君

慈濟的義診喔!
最早是在二十四年前,「義診所」在花蓮市仁愛街,
有花蓮醫院及當地診所的醫護人員、慈濟志工來幫忙。

後來……
慈濟醫院成立了,
院裏的醫師、護士、藥劑師,
自願每個月到精舍為照顧戶診療,直到全民健保實施才終止。

現在啊!
隨著全球慈濟慈善工作不斷推展,
居於世界各地的慈濟人發現--
貧苦、災難地方都有醫療的欠缺,
於是,
美國慈濟義診中心打破傳統門診模式,走向戶外,
菲律賓、印尼、巴西……也組成了義診隊,
有計畫地將醫療帶到需要的人身旁。

還有,

今年十月三十一日,
全球慈濟醫事人員齊聚洛杉磯,
匯整出在各地服務的成果,交流經驗、分享心得,
更為未來跨國性的合作起了開端。

如今,
在偏遠的台灣山地部落、在貧窮的墨西哥小鎮、
在赤貧的菲律賓社區、甚至烽火綿延的國度……
都能見到慈濟醫療服務人員的蹤跡。

曾經的辛勞會忘記,流淌過的汗水也會乾,
但是醫療服務所留下的影響,從此生根在每一吋走過的土地,
永遠深印在每一位患者心上。

此刻,
讓我們共同回溯這些珍貴的歷史足跡,
一起體驗醫療領域中有過的動人故事吧!

全球慈濟人醫會
(Tzu-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Mission Association,簡稱TIMMA)
網址:http://tzuchi.org/usa/english/fclinic/frame.html
歡迎世界各地醫護人員加入愛心行列


▲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全台醫療補給站

【台灣慈濟人醫會】

台北城市
三步一診所、五步一醫院
看病還可挑醫師

澎湖離島將軍嶼
只有一間衛生室、一位醫師
生病則得選日子

台灣,這個蕞爾小島
現行醫療體系仍力有未逮之處

於是
北中南東區的人醫會成立了
有心有志的醫護人員加入了
遍布全省的慈濟志工參與了


住在山裏的婆婆卻哭了
只因醫師親自到家來看診
流浪街頭的伯伯笑了
只因拿到醫師開的轉診單
獨居社區的爺爺可慘了
因為志工會「盯」他來量血壓……


▲慈濟志業1998重點回顧

醫自遠方來

◎撰文/賴麗君

【山區、離島義診】

山地、離島的醫療資源捉襟見肘,
居民患了小病往往置之不理,
因此包含全科診療、志工服務
以及居家關懷的義診服務,
益顯重要。

「我們鄉裏有八個村,只有一間衛生所、一位醫師,到山下就醫需要三個小時!」新竹尖石鄉居民說。

「我們這兒只有一位醫師,是台灣來的,假日醫師都會回去,只好祈求自己別生病。」澎湖望安鄉將軍嶼的居民也說。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一九九七年針對台灣地區山地鄉與非山地鄉主要死亡原因比較研究顯示,山地鄉十大死因順位,意外事故高居第一位,是非山地鄉的三點二五倍,第四順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非山地鄉的六倍,這兩大死因

皆與飲酒過量有密切關係;顯見山地居民健康問題亟待解決。

而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更是原住民健康低落的幫凶。屏東霧臺鄉衛生所主任張慶光就說:「連看牙齒都要花一、兩個鐘頭車程!居民置之不理的結果,患有口腔疾病的人自然就很多。而遇到緊急狀況,也常常延誤送醫。」

為彌補偏遠地區醫療嚴重不足,早在民國七十八年,慈濟醫院就針對東部山地鄉進行定期巡迴醫療服務;而於民國八十五年成立的「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簡稱慈濟人醫會),則分北、中、南、東四區,在全省山地鄉推行定點、定期且長期的巡迴醫療,希望藉此給予當地居民即時醫療救助,並達到疾病篩檢的功效。

**與紙本不符,此處為正確

全科診療+志工服務+居家關懷
人醫義診有特色

預先了解當地需求並結合在地資源,是慈濟各地義診的共同原則。因此鄉長、村長、鄰里基層的協助不可或缺;而服務陣容則是由專科醫師、公衛護士、社工人員、當地衛生所主任及護士,組成全面性的醫療照顧模式,並與當地衛生所保持密切聯繫。

每次出診更幾乎囊括了內科、小兒科、中醫、婦科、牙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全科性服務,另外也有量身高體重、量血壓、

驗尿、照超音波、心電圖等健檢。

問診後,醫師依病人狀況開處方;病人取藥時,藥劑師會再三指導用藥方法;如果檢驗出居民罹患重大或慢性疾病,人醫會便將個案轉介給當地醫院,並請居民儘快就醫。

在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的診療中,就曾以超音波檢查出一位婦人患有急性胰臟炎,中區人醫會立即將病人送往山下的大醫院,才即時挽救婦人性命。

由於醫療服務大部分在當地小學或衛生所舉行,為避免行動不便的老人或病人錯失良機,慈濟志工及社工人員通常驅車接送他們前來診治,或直接將醫師送到病人家中問診。

一次在新竹縣尖石鄉,發現一名已臥病兩年、頭部只能稍微搖動的植物人,中醫師羅江山長期給予藥物治療,並教導家屬幫病人做復健。如今,「先生的手、腳已經能夠輕微動作,氣色和精神也有好轉。」他太太十分感謝人醫會的幫助,因為他們家庭拮据,根本沒錢治病。

山地鄉年輕人外流嚴重,年邁父母生病無人看顧,往診過程常常發現許多孤苦無依的老人,一回在南投縣仁愛鄉發現一名獨居老人病奄奄地躺在床上、全身發臭,慈濟人見狀立刻取得他的同意,為他梳洗。

人醫會要做的不只是醫療服務,還有對居民的關懷及提供及時救助,所以每次活動,志工和社工人員皆針對個案做居家關懷,如發現生活困頓的獨居老人或經濟拮据的個案,立即將他們提報為本會長期照顧戶。

至於病歷資料,除了妥善建檔,作為追蹤關懷的依據外,並製作一份給當地衛生所參考或作疾病追蹤參考。

態度改變才能改變行為,
推廣原住民兒童健康教育,
是為了根本解決問題。

山地鄉原住民的健康問題和生活文化息息相關,如果只有巡迴醫療服務,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因此每次巡迴醫療活動,人醫會都會做衛教宣導,如高血壓、肝病、痛風、口腔等常見疾病的防治。

對衛教宣導不遺餘力的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暨東區人醫會負責人王英偉表示,一般衛教只能改變原住民對疾病的認知層面,較難改變其行為,所以必須從小孩子開始教育才能從根本解決。民國八十五年慈濟醫院特地與花師附小合作,在富世國小推廣原住民兒童健康生

活教育,主題是「飲酒問題之防範」,讓學生們從認識酒的種類,到了解飲酒所引發的種種危機。

「實行兩年後,我們發現小學生態度改變了!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態度改變就會改變行為,而不只有認知的改變。」王英偉認為,透過教育漸漸帶動原住民社區自覺,發現生活習性所導致的健康問題,如此才能提升社區居民整體健康並謀求改善。

面對醫療資源缺乏,山地鄉原住民苦不堪言,離島居民更是如此。以醫院設備而言,馬公本島只有省立澎湖醫院及國軍八一一兩家大型醫院,其餘都是小型的私人診所,設施簡陋、醫護人員有限,往往無法應付重大傷病;而離島的離島,只設有衛生所或衛生室,醫師大部分還是來自台灣。平日往返馬公就診也極不方便,因海面風浪只要超過五、六級,船隻便無法靠港,若遇急病,唯有靠空中運輸一途。

民國八十一年,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神發向證嚴上人表達服務人群的心願時,澎湖慈濟委員張莊桂桑在場聞言,立即邀他前往義診。六年來除天候不佳、班機無法起飛,陳神發每月皆固定到澎湖為慈濟長期照顧戶義診,足跡遍及金門、綠島、小琉球等離島。

今年七月十九日,慈濟人醫會首次在澎湖望安鄉舉行巡迴醫療,除了提供全科性的完善服務,並針對當地居民常見的腎臟問題,特別加上尿液檢驗項目,以期找出病徵。

在人口不足五百人的地區,
建立二十四小時視訊連線,
是未來計畫服務的模式。

經過一年多努力,慈濟人醫會已經服務十一個偏遠地區,在此同時,也得到許多團體的認同,進而加入服務行列。如台中駱駝車隊在每一次中區人醫會醫療服務活動,都會派二十幾部車支援;台北四一五口腔醫療服務小組,更是大力提供牙醫師及牙科器材予北區人醫會。
**與紙本不符,此處為正確

新竹縣尖石鄉護理長曾大力讚揚人醫會對當地的醫療服務,她表示這種全面性醫療關懷模式,對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幫助;霧台鄉衛生所主任張慶光也表示,安排專業科目醫療服務,正是當地最缺乏、最迫切的。

而原本新竹縣五峰鄉衛生所主任林慶豐認為當地已有聖保祿醫院,北區人醫會的醫療服務可能會造成醫療重複,後來卻發現人醫會的醫療服務對處於深山、不便就醫的居民相當有

益,因此力邀北區人醫會對當地做長期醫療服務。同時桃園縣衛生局也在今年度邀請北區人醫會對復興鄉高義、華陵及三先村做口腔醫療服務。

在不斷地檢討改進後,人醫會更找出適合當地的診療模式,例如,中區人醫會首度實行夜間門診,讓因農忙錯失就診機會的居民也能前來參加;慈濟志工則學習當地民俗歌舞與簡單族語,與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

為配合台灣省衛生處「加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口腔醫療保健服務計畫」,從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開始,東區慈濟人醫會將長期為秀林鄉十二所小學、一所國中及當地居民做口腔保健及治療,醫事人員全由慈濟醫院牙科醫師支援,此計畫,由衛生處提供一輛廂型車及二十四萬元牙科器材補助經費。

未來,人醫會將更進一步計畫「健康自我照顧模式」。王英偉表示,這項計畫由慈院支援,在人口五百人以下的偏遠地區,建立二十四小時視訊連線,提供醫療諮詢或問診;並在當地選擇教會牧師、村里長或學校老師,提供基本醫療訓練。居民一有醫療需求,可透過他們與醫師進行面對面溝通,必要時慈院將提供非處方用藥及簡易急救包。

義診只是一個開頭,
最重要的是帶動彼此關懷。

除了提供偏遠地區更簡便的醫療服務,中區人醫會負責人蔡爾貴醫師認為,帶動當地社區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義診只是一個開頭,最重要的是帶動互助關懷的精神。」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醫師是一群高所得、養尊處優的白領階級,但從這些時常服務偏遠地區的醫師身上看到的是--服務人群的熱誠與無私的付出。「犧牲休閒時間,深入偏遠山區,這在精神及體力上都是一大負擔,他們卻能堅持下來,不簡單!」許多慈濟人都這麼說。

「沒什麼!大家只是做該做的,每次出去服務,我們都當作去郊遊一樣輕鬆自在。」對於種種稱譽,醫師們卻以平常心看待。

或許只要病人一個微笑、一聲謝謝,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動力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