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衲履足跡

◎撰文/善慧書苑

重點摘要

從汐止林肯大郡慘劇、中油油管爆炸到東南亞霾害,每有天災人禍發生,當地慈濟人總是盡力去關懷,這讓上人憶起了民國六十二年的首次賑災……

上人為什麼積極為志業建設而疾呼?行善必無災嗎?佛教有不殺生戒,身為佛弟子的醫學生要做動物實驗時,怎麼辦?

一代聖哲德蕾莎修女與世長辭,留予世人無盡追思。許多人比喻上人為「台灣的德蕾莎」,上人有何看法?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日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一

工地如家

數起颱風過境台灣,不知工程中的大林醫院是否受到影響?上人昨日一早搭火車抵台北後,旋即南下台中分會,今晨立即趕赴工地現場。

見工地仍如往常忙碌工作,上人不禁關心地詢問工程人員,同仁們答:「此地風雨不大,沒有受災。」上人聽了,不安的心情才放下來。

上人環顧工地,建築已達一層樓高,須稍微仰視才能見著拔高而立的鋼筋,較之以往須「俯視」院區工程,可明顯感到時間所造就的成果。

工務所裡樹立著一面病房窗戶樣品,上人仔細與工程人員討論,希望在美觀之外,須注重防風擋雨之堅固性,並且顧及病人開合的方便性。

大林醫院自去年十月開工以來,不論是建築師、包商或營建室同仁,大家莫不竭盡心力付出,並且視工程需要,主動加班,使建院進度不斷超前。而慈濟建築委員們更是詳細審查工程諸多細節,適時提供經驗、智慧予工程人員。如今地下室部分已完工,七月即將步入地上工程,預計五百多天後將完成整體結構。由於大林工地非常注重安全、講究環保,故曾多次榮獲環保署及嘉義縣政府列為「模範工地」。

當地及附近鄉鎮的師兄姊亦以感恩心意來工地輪值,除為參訪民眾介紹,並為工程人員舉辦義診及共修,使工地呈現「和」的氣息。另外,為了敦親睦鄰及工程募款,師兄姊昨夜在工地舉辦了一場「廟會」,以各式可口吃食廣招來眾,共為建院工事盡一分心力。

「慈濟的文化,就是『大愛、感恩』。」上人開示時,有感大林醫院工程是集眾人之力以成,衷心感恩大家以發自內心的大愛、為服務人間而共襄盛舉。建築委員們從建設慈院、審閱第一張工程圖開始,至今十多年來,堅持為慈濟奉獻的心意,用心維護建築的品質,實在可說是『功在慈濟』啊!此外,我也要感恩營建廠商及建築師能將慈濟的文化精神,發揮在建築事務上;以及營建室同仁從花蓮帶來慈濟人文,使工地洋溢祥和的氣氛,也令人感恩。」

「當地委員能使工程人員『茶湯無缺』,配合節令供應點心,使工地宛似大家庭,真是功德無量。全省慈濟人甚至海外慈濟人如美國、馬來西亞等地,也為募集建設經費進行義賣或舉辦愛心宴活動,既募款也募心。」上人尤表示,馬來西亞慈濟人大都是普通人家,沒有寬裕的經濟能力,但卻集資出錢,從七月開始,分三班全天候製作月餅義賣,實乃盛情可感!

積極建設三原因

慈濟在醫療志業建設外,亦以「過秒關」的心態,分秒必爭進行教育、文化建設。腳步跑得如此之快,上人解釋原因有三--一、人生無常;二、因緣成熟;三、善用社會資源。

「要知人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啊!我近一、兩年,因為常提到慈濟三十年了、三十一年了,所以特別感到自己年紀已大,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人的生命實在有限,尤其意外之事,誰又料想得到?所以要趕快把握當下,盡力去做!」

「再者,可說是因緣成熟使然。因緣稍縱即逝,所以要把握剎那間的因緣,才能成就事功。看看現在的社會,人人富有物質,也富有愛心,樂於從事社會公益;而慈濟三十多年來,以『信實誠正』得到民眾普遍的肯定與護持,凡此種種因緣,都得好好把握,才能為社會謀取更大的福利,奠定祥和社會的堅實基礎。」

讓社會資源能充分利用,不致浪

費、流失,為第三原因。「很多人雖很富有,但心靈空虛,在宗教認知上沒有分辨正邪的智慧,為求心安或為求福,將錢財大量消耗在無意義的事上,真是可惜,也令人感到很遺憾!若能帶動民眾有正信的宗教理念,有『取於社會、用於社會』的人生價值觀,資源就不會流失,點點滴滴都能在社會上發揮效用,實際嘉惠民眾。」

上人勉同仁們,慈濟的目標就是希望匯聚民眾力量,同來造福社會,此使命可說是任重道遠,同仁們更應該致力彼此間「和」的氣氛。

「要知『家和萬事興』!人就是在於『氣氛』,大家相處能多一點關懷,即使工作再辛苦,流汗再多,也會覺得清涼歡喜。今在工地共事,大家要有『同事度』的精神,意即工作不分你我,要有共同體的認知,彼此勉勵、關懷,展現慈濟的文化精神。」上人希望大家做到「大愛、感恩」,並帶動社會也能「以愛共聚,彼此感恩」,達到祥和的境界。

因大林醫院工程的關係,嘉義慈濟人更加凝聚團結精神,會務發展非常蓬勃。今日,聯絡處七位師兄姊,向上人請示推動志業以何為要?

上人就精神面來談:「大家固然要有推動力,但不可太自我,凡事獨斷獨行,要有包容別人意見的雅量。人事圓融最重要,所以要以『愛』來相互對待。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首先必須『善解(註)』別人;即使是自己對,別人不對,也要能夠『包容』對方,不要起爭執而傷感情;做慈濟事是很辛苦的,但要『知足』自己能去付出;最重要的就是『感恩』,感恩有這麼多人與自己一起做慈濟。大家能日日飲用這『四神湯』,自然人事和諧,諸事圓滿。」

專心深入才能盡得其妙

雨後新晴,一行來到潭子慈濟菜園。享受難得的閒情逸趣。回返分會,慈青數人敬呈暑期營隊檔案,訴說活動中的心路歷程。其中有位男同學,大學讀理工畢業後,因認為與己志趣不合,欲轉攻中醫。他問,如何才能啟發救人的心?

上人答:「要先覺悟人生。也就是說,我們要分析:人來世間,什麼是最有價值的?我曾分析過,認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有價值。若對生命的價值有充分的認知,就會自然地尊重生命;而有尊重生命的情操,對眾生就會有『覺有情』,能平等、普遍地愛護一切生命。」

同學坦言自己對很多事不能看得很清楚,即使到處走走、看看,似乎也不能明白,徒然增添迷茫與痛苦。

「非要什麼都去看看,心中才能明白嗎?我們在此時此地看到花開了,是否一定要繞了全世界一圈後,才能證明此地因逢開花的季節,所以花開了?事實上,我們找到一個點後,如果能把握這個點,專注地用心深入,自然能有所得。就如研究細菌一樣,必須用顯微鏡仔細觀察,才能透徹了解;意即集中焦點,必有收穫。」

上人慈示這位同學,求學、求知不要籠統分散,也不要好高騖遠,一門深入就能領會其中奧妙。如在學校選擇專攻的科目,總是自己有興趣才會去選,但讀了四年畢業,才說不喜歡,如此這四年豈不浪費了?如今想學醫,既然有決心,就要專心去學,而且要培養出一種感情--對生命的感情,這樣才不會學了又說沒興趣,不想繼續了,要換別種學識領域。凡事總要專心深入,一心一志,才能盡得其妙。

註:善解--面對任何人事物,皆用心發掘其良善、有益的一面,以化解心中煩惱。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四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三

前些天颱風入侵花蓮,上人數度

冒著風雨,到慈院及醫學院、護專探訪;之後,又逢全省行腳,首站即迎向南台灣的大太陽,兼程到大林醫院工地巡視;於今到達台中分會,午後雨聲大作,平添幾許寒意。天氣是如此變化多端,上人費力適應之餘,還得面對多場大型集會開示,可謂辛苦備嘗。

表揚慈院資深志工

於中區慈濟人聯誼會上,上人頒獎表揚慈院資深志工及三位捐髓者後,開示提到,眼見大林醫院建築物的成長,就想到慈濟志業也是從無到有,一直不斷地往前推展。走過三十多年,於今回想起來,雖覺得擔頭很重,但也因得到無數人護持,心中充滿了感恩。即使面對少數不能體會慈濟之苦心者,即使面對他們的無理批評,亦能心中坦然,無怨無悔。

「當初創建慈院,是認為照顧病人是我們的本分。尊重生命既是我們發的願,那麼無論遭遇任何挫折,都必須『甘願做,歡喜受』。所以,即使慈院分秒發揮救人功能,有時仍難免因疏忽一件小事而令人埋怨,對此,我都不會放在心上。俗諺:『九頓米糕,一頓清粥。』一次招待不周,就忘記曾接受九次善待,這正是凡夫的心態!因此,能透徹人性,自然就不會多所計較。」

上人感恩慈院志工們能視病人的需要,給予適時的幫助;乃至於對醫護人員,也扮演著精神鼓勵的重要角色。「醫師的天職是救人,這是非常神聖的工作。然而,儘管他們辛苦地付出,病人們常因身體不適,偶有誤解或稍感不滿意,百般挑剔、咨意批評。所以,醫師必定要抱著平常心,心情才不會受影響而低沈下去。但是,醫師也是人,也需要有人了解他,給予讚歎。志工們以一分善體人意的慈懷,經常對醫護人員表示肯定,可說是提振他們精神的強心劑!」

「至於捐髓者能做到『頭目髓腦悉施人』,真是非常難能可貴!」上人表示,所謂發菩薩心者,意謂著除了布施身外之物,也能大捨身內的器官。但這種助人的悲心談何容易!」慈濟是個大愛團體,具足福德因緣,人人在相互勉勵、關懷下,發心行大布施的人很多,所以才能在短短四年內,就擁有十五萬多筆資料的骨髓庫。

上人表示,慈濟是由一粒粒的沙、一滴滴的水合成,不能缺少你我他任何一個人的力量。「已遇慈濟因緣,就要抱著感恩心,乘能做之時趕快付出行動去助人,使自己因為充滿愛心而成為幸福之人。」

生死一線間

張基文與黃炳松師兄在榮董會上,分別訴說自己最近的遭遇,甚是發人深省。

八月初,張師兄聯合其他師兄姊,載送一位在豐原省立醫院開刀的照顧戶(註)回其梨山的家。師兄顧及病人受不住山道顛簸,於是一路徐行。到青山段時,被後方來車催促,師兄讓路一邊,五輛車超越而去。接著就在兩、三分鐘內,師兄突見前面落石如雨,猛然將最前方四部車壓扁,一時之間,傷者哭號聲四起,慘不忍聞。此時,師兄姊們不顧自己安危,立即投入救災行動,除將傷者拉出車外,並緊急聯絡警方來協助,同時也開車送部分傷患到附近醫院急救。對於慈濟人的善心義舉,獲救的人家咸表示:「世間怎會有如此的好人!」

黃師兄是牛耳石雕公園負責人。五月份,因黃師兄捐贈土地,上人乘看地之便,順路到牛耳公園拜訪,將離去時,隨行的師兄姊都說他好有福報,有幸得上人來此一遊。得到眾人祝福,他亦非常歡喜。隔天,他去女兒家,因一時閃失,被大鐵門包夾,才心想「糟了」,就昏厥不省人事。就在此時,曾小姐偕先生開車路過該

處,見這危急場面,立即呼叫人來,及時將黃師兄拉出鐵門,曾小姐並馬上施以心肺復甦術,終於將黃師兄救醒。黃師兄在送到醫院急救後,總算保住了生命。黃師兄衷心感恩與慈濟結緣,受到眾人祝福,所以才能遇到貴人而化險為夷。

「平安就在一念間!」上人稱歎張師兄等人,由於為病人著想,所以減速慢行,後又謙讓別人先行,遂逃過一劫,冥冥之中自有「一善破千災」的感應。而黃師兄則是福人有福報,才能死裡逃生,其人其事正是「修福的見證」。

「平時就要常常『自我祝福』,並且『祝福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祝福』,如此必能在人生路上逢凶化吉。」上人強調,福是出於愛,有愛心的人必得大福。人生無常,沒有任何一物能永久擁有,只要如此看得開,就可去除我執,全心造福人群。

註:感恩戶--即接受慈濟經濟補助的個案;由於感恩個案示現貧苦之相,讓慈濟人從幫助他們中成就菩薩道業,故又稱感恩戶。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四

回歸初發心

鑑於許多委員活動頻繁,缺乏充裕的時間走入會員家中,而藉收取善款,告知慈濟動態,或傾聽他們的苦悶,解其心結,上人於是在台中分會的「感恩時刻」致勉眾人,希望大家回歸初發心,恢復初任委員時,一心要勸募更多人加入會員行列,以達祥和社會的目標。

「增加會員就如同增添淨化人心的力量;因為多一個慈濟人,社會就多一分平安。所以,想要淨化人心,就要多接引會員來加入慈濟。」

上人教示大家:「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慈濟是大家的,是否能利用身在慈濟的因緣,多行善事,累積道糧,就看個人的福德因緣。欲善盡委員之責,就要將舊會員再找回來,並且不斷接引新會員,如此才能淨化人心。」

八點多動身北上,一、兩個鐘頭後,來到三義地帶。此行驅車而來,一路上亦是夾風帶雨,四下都是灰黑的雨天光景。在聯絡處,亦即慈傳師姊府上,早已有附近鄉鎮多人,群集等候上人。

鄉下人情味濃厚,客家民風尤其體貼周到,大家為鬆弛上人壓力,紛紛獻唱客家山歌。不論是老者渾樸的嗓音,或是壯者高亢的清音,皆令人感動,想必他們已勤練了不少時間。感受當地「人和」的氣象,上人祝福師兄姊們,共同致力將三義營造成慈濟模範村。

過正午,續往桃園方向。當抵達位於大樓的聯絡處時,放眼望去,滿是人潮,據說共有一千兩百多人與會。桃園地區推行社區志工,依區域劃分七組。六百多位委員及慈誠隊,藉活動加強凝聚力,希望透過理念與力量的整合,有效落實鄰里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目標。

上人慈示十多位組長及幹部們,當初大家因為愛慈濟,想出任委員,所以對先生百般溫柔,殷勤料理家事,而終於排除萬難,得到先生肯定,進而護持太太受證為委員。

「這分初發心的精神,必須保持好,不可當初柔和忍辱,現在卻又熟不拘禮。對於偏遠地方的貧寒人家,固然要聞聲救苦,付出大愛;對於周圍的人,亦即家人、同事,若無法發揮愛心,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希望大家要與身旁的人好好相處,彼此善解、包容;再將愛心推及更多的人,使社會充滿好人好事,成為幸福、健康的社會。」

點滴資源皆珍貴

在與會員們開示時,上人感恩大家

長年護持,匯集人人點滴愛心,成就了慈濟世界。「大力量是點點滴滴結合而成的,要知道,即使是十元、五十元,若能集合起來,也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所謂『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又如『大富由天,小富由儉』,都在說明不要輕視小數目的累積。所以,對於任何一點一滴的付出,我都非常感恩!」

上人以水電為喻,無水無電時,實在非常不便、苦不堪言,所以,每一滴水都要很珍惜。日常生活中能隨手關水關電,就能少繳水電費,這也就是「節流」。若大家都有節約用水用電的共識,就能減少資源的過度消耗,且能培養節儉的美德,省下金錢去幫助別人,可說一舉數得。

「每回看到社會又出事了,我就很內疚!因為我出家後,走入滾滾紅塵,為的就是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所以,雖然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但我並不求什麼,只希望人人過著平安幸福的日子。」上人哽咽道:「但是,慈濟已三十二年了,我口口聲聲說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但到底淨化了多少人心?社會是否比較祥和了呢?感覺上要達到社會祥和的目標,這條路還很遙遠啊!所以,我自認對社會有愧疚,必得再繼續努力!」

上人呼籲大眾,慈濟要做的事很多,需要很多人投入,希望大家切勿輕視一點一滴的付出,只要匯集眾人之力,必能完成祥和社會的目標。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六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五

如何做好「公僕」?

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偕夫人朱俶賢,及祕書長張有惠與夫人黃祥如,一同拜訪上人。

蕭院長感謝慈濟在他的故鄉嘉義建立大林醫院,造福鄉親,並表示,他在擔任地方民意代表期間,親眼見證慈濟人在上人領導下,自動自發地推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志業,而且不只在台灣,海外只要有台灣人去的地方,慈濟也慢慢發揮很好的作用。

接著,蕭院長請教,如何做個符合社會、民眾需要的人民公僕?

上人表示,人民最愛的就是「社會祥和」。台灣可說是天時、地利均備,只欠人和。現在的人大多智識高、功能好,但是智識高不見得能提出愛心,功能好也不一定會發揮良能;唯有人人淨化心靈,心想好念,發揮大愛,才能讓台灣更好。

上人也說明最近的三種心情:「生命無常、把握因緣、匯聚愛心資源為社會再建設」,並報告慈濟志業的現況。蕭院長說,自己雖非慈濟人,但非常認同慈濟精神,若慈濟有需要政府協助之處,必盡力協助。

臨行前,上人為兩對伉儷掛上念珠、觀音項鍊,並致贈一九九六慈濟年鑑,蕭院長及張祕書長也各以一萬元善款捐作慈濟建設基金,隨後,上人邀請他們到花蓮看看慈濟各項建設。

區組長的用心

北區九至十六區各組組長、副組長,與上人分享心得。

「最近我們組裡成立讀書會,一起研讀慈濟的書籍。以前看書是『被書看』,因為老是打瞌睡;但現在為了向『厝邊頭尾』介紹書中的智慧,再也不敢不用心了。」

「落實社區志工後,因為能就近關懷會員,所以更能開導會員化解心結。有位住在我家樓上的會員,先生要跟她離婚,我誠懇地與她聊了三小時,希望師父的法能進入她心中。過了幾天,她來向我道謝說,他們夫妻和好了,離婚的念頭也打消了。」

「我是組長中最資淺的,當初組長責任落在我身上時,我很惶恐,兩

個月內瘦了三公斤。到精舍參加幹部研習時,上人給我們每人一個裝著『想師豆(相思豆)』的小瓶子,裡面還有一塊寫了字的小石頭;我拿到的小瓶子,裡面寫的字是『勇於承擔』。這給我很大的鼓勵,使我更有信心挑起重責,之後體重就不再下降了。」

「我們組內開會時,我常鼓勵大家發言,讓人人都有拿麥克風的機會,我說:『大家都是一家人,說得好或不好都沒關係,都是一種學習。』像一些資深委員,現在雖較少參與活動,但他們對勸募很在行,我就請他們來談勸募的經驗。我一直覺得當組長沒有什麼重要,最重要的是組員的心,組員們合作無間才能做得好,而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

上人表示,見大家這麼用心,使他感到安心。大家都是他的在家弟子,父母關心子女是一生一世,師父關心弟子則是生生世世。

「世俗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師父對大家也有很深的期許,希望你們成為真正的菩薩。平時大家互稱『菩薩』以彼此鼓勵,但要曉得,『名』很好叫,『行』可不太好修;就是因為不好修,所以要很用心。善解、知足、包容、感恩,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否真的做到?這是很大的問題。若只聽不做,仍是菩薩歸菩薩,凡夫歸凡夫。」

「慈濟是一個修行團體,也是走入社會的團體。佛陀的教育,我們固然要不斷地追求,但不是要你們每天去聽經,或一天到晚拜佛念佛。佛教有很多法門,慈濟法門是『行』的法門,做中學、學中做,身體力行菩薩道。既已選擇這個法門,就要時常反省自己是不是一心一志朝著目標前進。現在社會上雖然宗教很興盛,卻很複雜,所以希望你們要自愛。如果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跑那個道場,一心多用,各個法門都只學到皮毛,這樣只是在浪費生命罷了。」

「希望大家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三心兩意,唯有一心一志才能道業有成。要記得『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

德蕾莎修女辭世

今日凌晨,德蕾莎修女因心臟衰竭,在印度加爾各答她所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總部,以八十七高齡結束了充滿仁愛光輝的一生。

一九一O年八月二十六日,德蕾莎修女誕生於阿爾巴尼亞。十八歲在愛爾蘭成為天主教傳教修女後,迄今七十年來,以最謙遜的心靈,帶領各國籍的修女與義工,為窮苦人中最窮苦的人服務。而今,一代聖哲告別人間,留予世人無盡追思。

午後,超視記者左燕妮與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前來採訪上人。

左小姐:「您是否知道德蕾莎修女去世的消息?」

上人:「我近午獲悉這消息,很震驚。多年前德蕾莎修女曾經到台灣,可惜沒有見面的機會,覺得很惋惜。人的生命有限,但精神能長存人間,我相信她所帶領的修女們會把她的精神傳遞下去。」

左小姐:「有人形容您是『台灣的德蕾莎』,您的看法呢?」

上人:「我不敢和她比,我很敬佩她。我相信她將乘願再來,繼續救度蒼生。」

黃先生則請問上人,對於本月上旬越航客機在柬埔寨失事的看法:「機上六十二名乘客,除了兩名大人和小孩獲救,其餘皆罹難,其中有二十二名是台灣人,家屬非常痛苦,是否可以請您談談生死。」

上人:「我們可以體會家屬喪親之痛,但要勇於面對現實。只一直悲哀哭泣,於事無補,要把自己身體照顧好,往後才能照顧好其他家人。」

人生無常,生命不知何時結束,也許還有很久,也許就在下一秒。上

人表示,我們活在世上,每天都要以感恩的心來努力付出,莫浪費了珍貴的人生良能。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七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六

慈誠募心

北區慈誠隊落實分區編制後,在致力整合區內人力之時,也加強與該區委員的凝聚力,期能真正合作分工和心。由此次溫妮颱風重創北部,當地慈誠隊結合委員,發揮迅速的救災行動,顯見彼此已達良好默契,共同印證推動社區志工的正確性與必要性。

所有中隊長以上幹部,除向上人報告救災經過,並表示在社區關懷工作上,環保工作仍如平常積極推行,而今更朝「助念」及「勸募」兩方面努力,既擴大慈誠隊原有功能,也希望藉此與社區民眾更加融合。

上人表示慈誠隊向來令人很安心,所作所為莫不以師志為己志,實是非常貼心的弟子。以推動社區志工來說,慈誠師兄們充分顯現男眾「該做就做」的魄力,並能集思廣益發展社區志工的執行方面。

至於推動助念,上人強調必須注重形象與威儀,以整體的莊重氣質與人廣結善緣。又如勸募工作,慈誠師兄若能人人一本勸募簿,隨時隨地「募心」,在啟發別人愛心之餘,自己也藉此鍛鍊修行功夫,可說一舉數得。上人感恩師兄們以「和」供養,並希望大家在慈濟菩薩道上要永遠謹遵師訓,做一個名實相符的金剛護法。

「貪」是苦源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上人在對北區九至十六區委員及培訓委員開示時,言及《八大人覺經》第二覺知。

上人說,世間一切災難,都是眾生心念所感招--因為心的欲望無窮,所以造作惡業,惡業共聚,天下就多災多難。「欲」從「貪」起,心中貪名、貪利、貪所愛的一切,便不擇手段與人爭奪,而招來了苦難。人在六道中,就是因為貪欲,所以生生死死,疲勞不堪,若能少欲無為,與人無爭,自然身心自在。

學佛,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人。所說「覺悟」,就是透徹世間萬物實乃生滅無常,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第一覺知中的「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即使生前享有盛名、權勢,死後能留下什麼?除了自造之「業」外,帶不走任何東西。所以,看得開的人,就會「應用」其所有;看不開的人,只會「享受」其所有。迷情眾生盡情享受,不懂得造福人間,所以就生死疲勞;覺悟的有情人視富貴如浮雲,為人群奉獻一切,自然能解脫塵縛。

「人生在世,壽命能有多久?我們應把握剎那、恆持當下,恆以救度眾生為念。能力行不懈,慧命就增長;若心生退轉,慧命就停滯。希望大家忙忙碌碌做菩薩,而不要庸庸碌碌過日子,如此生命用得有意義,才是我們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救濟原則

委員、慈誠及功能組幹部會議上,師兄姊細述溫妮颱風救災情形;人間溫情固然深刻感人,而災變現場的悽慘景象,亦讓人感傷不已。如災戶們有的原本生活富裕,在接受慈濟人慰問金時,不禁心中感慨而眼眶含淚;也有前一夜,全家正快樂地討論婚禮事宜,未料才沒多久,準新娘與新郎就天人永隔了……

在此次救災行動中,慈濟人「跑在前頭」救助災民,並完成「做到最後」的原則。為更加強大家的理念與能力,上人分析慈濟之救濟大約可分

長期、急難及心靈救濟三類。以「急難救濟」而言,所謂「救急如救火」,任何意外災難,一接到消息就必須跑到最前,進行安撫工作;不分是貧是富,立即發放慰問金,同時追蹤評估未來是否要列入中期或長期救濟。

如此次水患,許多人家突然遭水淹沒家當,一無所有,必須先給予些許現金應急,供他們購買日用雜物。這種關懷的心意一定要表達出來,才顯見人間溫情的真摯。發放慰問金亦須考慮周詳,若水只淹到腳,財物未損,就不必給予慰問金,但可協助清理工作;若淹到腰部,多少有所損失,就要給予慰問金;至於淹到一人高度以上,家財可說完全泡湯了,則慰問金就要更多。

「要發願做個救人的人!」上人表示,能救人的人是有福的人,不似遭遇災難成為被救的人,實在悲悽無奈,所以救人者必須抱著尊重、感恩的心去付出。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八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七

來到災區

來到汐止,從一條大道轉入汐萬路,不久,遠遠望見多棟高大的建築,這便是溫妮颱風過境後,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林肯大郡。

「有受到驚嚇嗎?」上人甫下車,即被幾戶人家圍繞,看見一位老婆婆,便慈言相詢。「我沒有,是前面的人嚇到了。」老婆婆住家離山較遠,沒有受到波及。

災區現場,明顯可見擋土牆已成殘垣,土石崩塌散置。被崩落的山石擠壓而傾斜的第一棟大廈,為免影響其他建築,已完全鏟平移除。

住在第三棟三樓的黃明輝師兄,是當天災難的目擊者,他描述當時突然聽到巨響,才發現擋土牆已經崩塌,快速聯絡其他慈誠師兄後,自己趕忙跑去救災,及時搶救了兩位居民。未久,師兄們來到現場,不顧己身安危,冒險救人,終於救出十多位居民。之後多天,慈濟人仍持續支援救災工作。

上人站在擋土牆前,有些災戶手指自己住家,向上人說:「我就住在那裡。雖然沒有遭殃,但難免心驚膽寒。」「我就住在被山石淹沒的地方,連續好多天都無法睡著。」「太太當場死亡,我目睹這事發生。」……而後行至公祭處,仍有民眾向上人訴說家人慘遭不幸的經過。「事已發生,過去就過去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將心安下來,心平氣和地看看這事如何彌補。」上人一一對大家安慰道。

公祭處掛有二十八位罹難者的相片,上人拈香致意:「願你們乘願再來,好好安息吧!」環顧相片中的人,年紀較大者氣質高尚,幼小孩童則活潑可愛。「他們好年輕啊!」」上人注視一會兒,心中百感莫名,轉身之時,又嘆言:「人生無常……」

將離去,眺望遠山碧綠蒼翠,山坡下住屋亦清晰可見,視野如此美好,「這兒也是個美麗風景的地方啊!」無奈國土危脆,上人語多感慨。

接著,上人過訪天主教仁愛修女會。該院依止德蕾莎姆姆安貧樂道、幫助窮人的奉獻精神,修女們身著與姆姆同式的白衣藍邊修女服,在陳設簡單的屋宇中,無私無悔地照顧十來個老人。附近一些慈濟委員亦會來此協助料理餐點、打掃環境或為老人沐浴,有的甚至每天過來幫忙,與修女們結下甚深好緣。上人也曾來此拜訪,與修女們一見如故,情誼親切。此時,見老人們正聚在一起,等待吃水果點心,上人與大家寒暄並致送念珠。

聞知汐止靜修院住持玄光長老圓寂,上人於是前往致意。此院正是三十多年前上人初次離家、打算從此走上修行之路的所在,當時蒙玄光長老慈

悲收留,三天後雖被母親帶回,然而上人已深植出家的堅定意志。

時雖近午,上人掛念內湖大湖山莊災區,仍驅車往視。來到接近河道閘門的卓姓人家,卓太太告訴上人,溫妮颱風來襲時,水沖到地下室打破窗戶,婆婆下樓探看,因水流急促不慎跌倒,先生及小姑設法營救,亦慘遭沒頂。見卓太太姊姊及姊夫在場,上人慈慰卓太太要堅強,並叮嚀娘家親人要好好照顧她。

與媒體記者雙向交流

慈濟之對外管道--志業中心祕書室,為使媒體記者更了解慈濟,今日邀集百多位記者前來台北分會聯誼。上人在會中與大家談話時,提及對當今記者們的殷切期待。

「雖說人間苦難多,但在悲悽背後,卻也有許多溫馨的感人故事。希望身為社會大眾耳目的媒體記者們,在提供民眾更廣的見識之時,不要偏頗地只採訪黑暗面,令人心寒;應該也要多致力於溫馨人事的描寫,才能使民眾對社會有全面認識。」

「台灣可說得享天時地利,唯一欠缺的,就是人和。若上下能和,台灣真是寶島!如何安定人心,使台灣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媒體的責任非常重大!對於不好的事,固然可以報導,使人有所警惕;但對於正面的好人好事,也要多鼓勵,使人見賢思齊。若能採取如此中肯的報導立場,相信台灣必然會更好。」

「期待社會上各行各業,能以共同的良知,發揮不同行業的功能。」上人表示,所謂「一筆定江山」,任何事經過媒體記者的筆尖,往往能導引大眾思想走向。所以寄望大家,明白自己的影響力以及身負的重責,用心深入感人情事,締造社會善美的循環。

記者們聆聽上人一席話後,有些人再問及上人諸多問題,諸如到汐止仁愛修女會的感想、得知德蕾莎修女辭世的心情、對於人稱上人是「台灣的德蕾莎」有何看法、對弟子黃乃輝榮獲今年十大傑出青年的期許,以及有腦性疾病的孩子是否前世造作惡業、籌建兒復中心的理念……等。

上人表示,好幾年前曾拜訪仁愛修女會,與當時的院長及修女們感覺很親切。他們過著刻苦勤儉的生活,是真正在為窮人、老人及病人服務,其崇高的精神令人非常敬仰。「記得當時我要到附近的彌勒內院,那是個佛教寺宇,但院長及修女們欣然與我同行,那真是很親、很親的感覺。」

「德蕾莎姆姆與世長辭,我感到非常心痛。她是世間真正的聖人,為人間的悲苦無私地付出,得知她過世了,感覺世間已失去這位偉人,心中實在悲哀。但相信她的精神永在,還會回到人間。我們只是宗教名詞不同,事實上精神是相通的,我認為她也是菩薩,菩薩是不忍眾生苦、永遠不捨眾生,所以她必然會乘願再來。」

「我不敢與德蕾莎姆姆的聖格相比,我還是『台灣的釋證嚴』,只是努力做自己該做的本分事而已。他人將我與她相稱,或許是因為我們行事都是以愛為方針,有此共同的精神交會點。但事實上,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任何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

「凡事都要以平常心視之,不可因得到獎勵就自以為特別。努力上進是為人應做之事,若得個什麼獎就自我膨脹,那麼得這個名就不是好現象。黃乃輝是腦性麻痹的孩子,他得此病而能自立自強,的確難能可貴。但我期許他要有智慧,而不是徒具聰明。他若能穩定自立自強的腳步,做好該做的事,並且不為名所迷,能夠縮小自己,他就會對人有良好的影響。」

「若認為殘障孩子是『前世造業,今生如此』因果報應,這是錯誤的觀念。人都會生病,殘障孩子也不過是顯出一種病症,只是此病與一般人

不同而已。所以,育有此類孩子的父母,不可自己『心中有殘』,以為這是見不得人的事;畢竟,父母本身有健康的心態,才能教養孩子有健康心靈。」

「籌建兒復中心,目的在透過及早治療與教育,使先天失調的孩子,得到後天良好的彌補,能自行料理生活。在父母這一方,則對其心理建設,使他們明白,雖然孩子生有這種病,仍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要愛護他、教育他,陪伴他長大。」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九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九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八

文化工作者的責任

台北分會同仁隨著會務擴大,人數日益增加,呈現人才濟濟的蓬勃氣象。上人與之開示言,當今社會價值觀不斷在變,人倫道德日趨沒落,想想未來,不知會變成什麼世界?然而,兩個月來,慈濟舉辦六十多梯次的暑期營隊,看到學員們的成長,令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大部分的孩子在家中都是少爺、小姐,父母則是老媽子,小心侍候著孩子們;但經過營隊的洗禮之後,大家都知道要孝順父母、感恩父母。他們心中的愛與良知被啟發,使人感覺有歡喜的成就感。

除有這分歡喜心外,短短兩個月來,天下發生多起天災人禍,令人也感受到悲歡離合的悽然心情。而普天之下雖苦難偏多,只要當地有慈濟人,必定迅速到苦難現場伸出援手。這些感人的真人實事很多,期待文化工作者透過各種媒體將其記錄下來,為歷史作愛的見證。

文化工作,是影響人心深遠的事業;引導大眾走向人生正確方向,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上人對從事慈濟文化工作的同仁,向來寄望甚殷,在面對數位主管時,不免語重心長,希望大家要帶好同仁,負起留存慈濟歷史的使命。

人才

在人才的羅致上,上人提到,每個人都富有愛心,也都有願意去做的心志,只是身為主管,要能「知人善任」,必須順應同仁們的專才,讓人人有機會去做;愈有事做,就愈能體會志業精神所在,也就愈能專心致志地投入,且會忙得很快樂。否則,若將人才閒置,使其空有才華卻無從發揮出來,他很快就會退轉,甚至會因此而咨意批評。

稍有智識的知識分子,大多有「所知障(註)」,他們懂得很多道理,但不一定會使用。即使他們懂得道理的名稱,但因沒有機會實際去做,就無法體會印證道理的喜悅。一旦讓他們適才適性地付出,他們就能事理相應,深入體會慈濟精神,而成為一股強大支持志業的力量。所以,主管們要能知人,並且給予機會,則任何人都會是個人才。

註:所知障--執著於世俗學識,使本性智慧受到遮障。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九

分區編組甘苦談

上下午各有一場委員會議,一至八區各組組長、副組長,以及十六區之區組長、副區組長,分別依序向上人報告組內活動情形與個人心得。

「自從擔任組長以來,壓力很大,很多事必須自己去面對,不像以往自己是個組員,有資深組長可以依恃。雖然分區後,大家還在適應中,但我總是以『做就對了』來自我期許,帶領大家進入狀況。」

「有挫折才有成長。面對人事困擾,已學會感恩對方促使自己道業日益增長。」「事情無論如何艱難,也

要全心以赴,拚命做下去!」

欣見大家用心付出,上人鼓勵:「做事不要怕困難,要體認到,這是『自造福田,自得福緣』。」上人雖肯定大家的成就,但也表示社區志工尚未完全上軌道,委員間彼此心力交會仍有待加強,才能充分發揮社區志工的功能。

「帶人是很辛苦的!」上人體會大家身為幹部的心情,表示在一般公司行號,設有職業管理的層屬順序,上司有權責指使下屬辦事。但慈濟是志業機構,人人都是秉持愛心來投入,沒有絕對的硬性制度規範,而是強調人人要自我管理。所以大家帶動組員,是要「帶心」,而非「帶身」而已。所說「帶心」,是希望帶動他們成為「志工」,而不是「義工」。志工是自己立願而來,以志業精神來做事;而義工則是義務性質,可以說不做就不做了。所以,大家要有耐心,只要真為志業做事,必然苦盡甘來,得到組員們真心護持。

各區負責人的使命

在與區組長及區副組長的開示中,上人從分區編組的目標談起,清楚指示區組長、區副組長及各組組長、副組長,乃至組員們的責任、功能。

上人語重心長地表示,佛陀來人間,為的是要「救心」;慈濟的目標也是希望以菩薩關懷眾生的心,來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但如何能投入社會、深入人心,完成淨化人心的目標?關鍵在於委員們能否真正貼近人心,去做淨化的工作;若能落實社區志工,委員就能及時關懷民眾家庭,由點而線而面,完成淨化人心的目標。

以全台灣人口比例來說,慈濟可說是很龐大的組織,「如此大的團體,我的心意如何能正確地傳達出去?這必須我『喊』,你們就能『應』;然後,再以這種共鳴傳給委員們。

為使心聲能正確傳達,就必須設負責的人--也就是區組長。但若只有區組長一人,恐怕『孤掌難鳴』,必得要兩隻手以上,才能產生更大的共鳴,所以區組長必須有區副組長來協助。」

「『區組長』及『區副組長』,都只是為工作方便所設的名詞而已,不應有階級之分。每區之區副組長通常有兩人,與區組長之間要有『三位一體』的共識,就如香爐也要三隻腳才能站得穩。所以,三人間必定要『以和為貴』,才能安定地發揮大力量。」

除此之外,區組長及區副組長還有其他兩項很重要的功能。「每個社區都有特殊的文化型態,如何適應各區獨有的文化,來帶動區民投入慈濟自度度人行列,以達到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功能,就必須有賴區組長及區副組長的智慧。區組長及區副組長必須負責理解所屬社區之文化,以及區民的需要是什麼?將這些資料蒐集、分析、整理,並做出規畫,以帶動組員有計畫地接引社區居民。」

「再者,區組長及區副組長必須關懷該區每組組員互動情形。但要同時關懷這許多組員是不可能的,所以另設組長數名。組長們面對組員,想要帶動他們具有『志工』心態,發自內心深處來志願投入慈濟工作,而非『義工』可做可不做,並不容易。所以,就要區組長及區副組長在關懷、了解組員之餘,也要關懷組長,輔導組長們確實帶出組員的志業精神。」

各組組長的功能,就是將組員們帶好;組員能帶得好,他們就能在社會上發揮很大的淨化人心的力量。所以,組長的責任也很大,對組內資深委員要尊敬,對資淺委員則要愛護。

而最基層的各組組員,也就是每位委員,當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走入社區區民的家庭中,傾聽家家那本難念的經,及時解其心結,化解其家

庭問題,並適時介紹慈濟精神,啟人善念,達到淨化人心的目標。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初十

行善必無災?

預定行程中,本不包括宜蘭,但世事難料,還是因故而來。上人與當地慈濟人開示時,言及一切是因緣,何時來去無法固定;而此回出門行腳,尤感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面對變遷無常的人間,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時間,趕快去做有益人群的事。唯有真正去做了之後,所感受到的輕安自在,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任誰也取不走。

午後,十多位委員、慈誠隊幹部與上人座談。

有委員家中屢遭大火,財物損失不少;此事引起一些人疑惑、不解,為何行善事亦會遭遇不測?

上人表示,高大的山,風雨一來都保不住,何況是人造建築?所以說,平安就是福。不幸受災時,就要念及人生本無常,要善解、要看開。

「我年輕時,住清水的阿嬤往生,我們全家從豐原包專車趕去奔喪,不料豐原家中竟遭竊,令母親非常煩惱。有位姑娘勸她說,錢是人賺的,只要人平安就好,別人偷走多少,我們就再補回多少。豐原人也有句話說:『葫蘆地,燒就旺。』意思是大火愈燒,就愈興旺。」

「至於是否行善就不會受災?看看我,也很努力做好事啊,但為何總是藥不離身?行善事是本分事;而遭遇障礙,則是與生俱來的業力使然。如果做慈濟就會賺大錢、不會生病,那麼全省兩千多萬人都會來做慈濟了;而既然一律賺大錢,也就不會有大企業家、小企業家之別了。所以,不要以為做慈濟就不會發生什麼事,並非如此;但我們若常行善事,就會賺到『心安』,這是一種很歡喜的踏實感。」

社會道場

宜蘭地區亦依區域分組以落實社區志工,上人希望大家建立「和心」共識,以確實達到淨化人心的目標。

「慈濟是菩薩道場,我們的心態必定要調整得無私無我,不能有任何私心。落實社區志工,目的在達到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功能,所以,希望大家能為大體著想,做好區域分組事宜,不要以自己的立場出發,爭取個人私利。慈濟之一大事因緣,是淨化人心,當今天下之天災人禍,都源自人心不調。以柬埔寨而言,為何天災人禍不斷?因為他們長年生活困苦,所謂『人貧起盜心』,多數人不但無法去關心別人、做布施之事,反而還相互搶劫、爭鬥,在這種共業之下,國家遂永無安定之時。」

「慈濟是菩薩修行的道場,雖然我沒有建設堂皇大殿供大家共修,但我已鋪就平坦的菩薩道給大家行走。放眼天下,寺院道場多,社會道場少,你們就是走入人群,在社會道場裡用功修行。我們經行(註),是行在大地眾生的周圍,而非行在寺院大殿拜墊的周圍。希望大家在此菩薩道場裡,能夠把握時間好好用心,彼此心手相連做慈濟;若能和心,自然就沒有困難的事。」

越過秀美山川,一路行向花蓮,向晚時分終抵精舍。大眾接駕,上人回房,結束十多天來的辛苦奔忙。

註:經行--在固定的地方兜圈子,避免坐禪或念佛時,發生昏沈或睡眠。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三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十二日

對新加坡慈濟人的叮嚀

在精舍培訓一週的十八位新加坡師兄姊,與暑期最後一梯次大專志工

一起舉行圓緣。

點心燈後,上人開示道:「兩個多月間,辦了六十二梯次的營隊,每梯次來時都滿心歡喜,回去時也都依依不捨。人生本就是來來去去,重要的來的目的是什麼?來到這裡做些什麼?學到什麼?回去能不能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結好緣、時時說好話、日日行好事,是我對大家的期待。社會的未來靠你們去承擔,但願你們每個人都要做一顆慈濟種子,把大愛精神散播到每個角落。」

新加坡師兄姊即將返回僑居地,向上人告假,由於回台一趟十分不容易,李志成師兄長跪懇請上人予以簡單開示。上人慈悲應允,開示道:「就是因為回來一趟不容易,所以回去後大家心一定要和。台灣有句俗諺『家和萬事興』,但我要說的是『心和萬事興』,如果大家能夠和,那麼做任何事沒有不成功的。」

「生命苦短,過一天就少一天生命,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短暫的生命,轉化成永恆的志業。」上人言及行腳回來後,雖然醫師囑其多休息,但行程永遠排得滿滿的,「我的生命不斷在燃燒,為的就是想在短暫的生命中,把永恆的志業建設起來。」

上人勉勵大家:「要把握人身功能與因緣,把當地會務帶動起來,切莫在人事間鑽牛角尖,那是很苦的!」「我很忙,但忙得天天歡喜,雖然有很多壓力與責任,但心中有感恩,有感恩就有感動,有了感動就是一股推動的力量。」上人對大家說:「心胸要開闊、意志要宏觀,在人我是非中打轉真的不值得!要能縮小自我,立大志願,這樣人事才能圓融。」

好高騖遠不如平淡認真

有對兄弟皆是慈青,弟弟學校畢業即入志業體任職,工作既忙碌又快樂;而一向讀書、就業都很順利的哥哥,卻對未來感到迷惑,故來請示上人。

上人說:「行行出狀元,當然除了興趣,還要用心才能做好。再者,才華再好,如果安不下心也會做不好,所以要先安心。」

哥哥說:「我想到成功可能性的問題。」

上人告訴他:「若能做到心安無愧,服務人群令人歡喜,就是成功;如果權大位高但做事有違良心,就是失敗。」

沉默半晌,哥哥若有所悟地說:「我太愚昧了!」

上人開示道:「你該把心安下來,從學過、做過的事中,仔細思索自己興趣何在?單純最好!你太『聰明』了,所以想太多、心難安。你弟弟老老實實安守本分,所以工作得很快樂。」

哥哥又說:「我無法像弟弟那樣去服務人群,我好像比較適合獨立分析的工作。不過想了這麼多年,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你抱負太大了,縮小一點!」

「我覺得自己還年輕,還可以多方面嘗試。」

上人問他幾歲了,得知他已二十八歲時,上人告訴他,三十而立,應該要定下心來好好做事了。

哥哥又說:「我曾問母親:一個人跑到深山去修行到底好不好?母親回答我『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認為應該實際走入人群去付出。而我的想法,在以前我曾經努力過的那段日子,雖然對人群沒有什麼建樹,卻也不算浪費。佛經中說,禮敬一位阿羅漢(註一)不如禮敬一位辟支佛(註二),禮敬千百萬位辟支佛不如禮敬一位佛陀,顯然不同階級可以做的事並不一樣。」

上人又開示道:「阿羅漢不如辟支佛,辟支佛又不如佛陀,這是心態上的問題。阿羅漢獨善其身,聽說人生無常就遠離人間,自己修行,所以多位阿羅漢的功德合起來也不如一位辟支佛。

辟支佛是獨覺,不用聽人說,只看了四季的變化、山河大地的脆弱、人的生老病死,就能獨自覺悟人生奧妙的道理。但是辟支佛又不如佛陀,因為只有自己覺悟解脫還不夠;而佛陀不但覺悟了,且投入世間度化眾生,所以辟支佛不如佛陀。」

哥哥又說:「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只能影響一個人,我會去影響那最有影響力的人,讓他可以去影響更多的人。」

上人提醒他:「不要一下子就想自己可以影響多少人,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有時明知是好事應該去做,但還不見得能影響自己實際去做;自己都影響不了自己,如何去影響別人呢?」

上人希望這位哥哥不要把心放得太大,平平淡淡認真去做就好了。

教育就是「大捨」

第二期「醫學院榮董感恩之旅」在醫學院演藝廳舉行。一位許女士表達心中疑惑:慈濟用在醫學院的經費甚鉅,真有必要嗎?李明亮校長表示:「從事教育本來就要以大捨回饋社會。以解剖教室、動物教室為例,如果草率一點就可節省很多經費,可是真要做到尊重生命及人性化,則品質一定要要求;好的品質就是教育的一部分,這和浪費是兩回事。」

上人隨後開示,談到教育的理念,「有人說我們的建設太好了、學生太有福了,殊不知教育是百年大計,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如果學校隨便建設,那很快就會被淘汰了,所以辦學校就是要讓學生在最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其實你們看到這些建設應該很高興,因為你們所捐的錢點滴都用在最細膩、最好的工程上。」

「我們愛孩子,但不寵孩子,雖然給孩子們很充分的物質,但我們在生活上的管理還是很嚴格,非常注重他們心靈的成長。」

「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自己不是『浪費』而是『盡情』付出。醫學院成立第二年,大學聯考志願排行就超越幾間醫學院,可見我們的教育已有一定的水準。當然這些都不是為名,而是希望將來能帶動台灣更好的教育風氣。」

「有人擔心收支不平衡的問題,其實我們是為教育而付出,不是為賺錢而辦教育,所以要有決心--教育永遠是『捨』,要有如此的決心才能做好百年樹人的工作。」

註一:阿羅漢--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無生,解脫生死;三、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註二:辟支佛--意譯為緣覺,因觀世間因緣而開悟;又因無師友教導,全靠自己覺悟,又名獨覺。辟支佛為音譯,並非已成佛道。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四日農曆八十六年八月十三日

點滴在心頭

在北區培訓委員及慈誠隊研習活動中,慈青表演「拉車向前行」短劇,追溯上人成立慈濟緣起及國際賑災經過,一幕幕往事歷歷,其中之甘甜與辛酸,令觀者動容。

上人感嘆,人生如夢亦如戲,每天都在夢中,每天也都在演著戲。然而,夢境過去,記億慢慢就淡忘了;有時靜靜地回憶,或當舊戲重演,才會有種很特別的追思心態,由不得自主地從內心湧現出來。

話劇中,以幻燈投影一幀黑白老照片,照片中一棟老式建築,正是上人當年看到地上一灘血所在的診所。上人說,那家診所現在看來並不起眼,但在當時可算是東部很知名的醫院。多年後人事更迭,診所仍在;至於診所所長,如今也已是白髮老人,並曾多次在慈院就醫,後被志工感動,來精舍捐款,贊助慈濟醫療建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