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1999.05.01 安心法門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一日農曆三月十六日
【靜思小語】幫助苦難眾生得安樂,心靈自然清朗安詳。
心寬天地寬
以法務、企業界人士為主的第十九屆靜思生活營,今天起展開兩天的活動。一百二十位學員與上人座談,提出一些問題請上人開示--
問:慈濟人多由「行門」悟入,如何從「行門」了解「萬法唯心」的道理?
上人:學佛假如是以「做學問」的心態去鑽研,會愈鑽愈深,深得不能見天地。佛法不是用念的,也不是用聽的,最重要的是在於「行」--身體力行。
想體會「萬法唯心」,方法很簡單,就是--做得心安;心安就是妙法。
例如天下苦難眾生那麼多,光是念佛念經而不伸手救援,能心安嗎?不安就要盡己所能去救援。看到苦難眾生得安樂,自己也在救援過程中有所領悟,自然覺得心安。這就是福慧雙修的安心法門。
問:上人開展慈濟各項志業,這麼多年來遇到數不清的挫折和無奈,這必定要有決心、毅力與耐力才能突破重重難關,一般人如何培養這些特質?
上人:人生要有宗旨、目標,然後要有一股衝力往目標奮勇前進。然而人生的目標必須正確--培養端正品格、發揮良能為眾服務,而非追求私欲的滿足或物質的享受。建立了正確的目標,心中就會湧起一股大愛的力量,這分力量會帶給我們毅力、勇氣與使命感,鞭策我們超越種種困難。
問:生活中,通常是理性和感性要融合在一起,但是遇到矛盾時,應該怎麼協調比較好?
上人:感性與理性在佛教來說,就是慈悲與智慧,二者不可偏廢。但如果一定要說哪樣比較重要,我認為感性更重於理性;因為太過理性缺少感性,這種冷漠的人生會使人沒有前進的動力。猶如慈悲與智慧要平行,但如果二者僅能擇其一,寧可選慈悲,因為一個具有真正清淨愛心的人,自然能由慈悲產生智慧。
問: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定下心來?
上人:想要「身忙心不忙」,實在要有功夫。所謂「心寬天地寬」,要讓心安靜,首先必須放開心懷。只要天天喝「慈濟四神湯」--知足、善解、感恩、包容,則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能保持心胸開朗,再忙碌都可以將心靜下來。
▲衲履足跡
1999.05.05 能受天磨方鐵漢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五日農曆三月二十日
【靜思小語】世間事難得十全十美,心胸要開闊才經得起任何磨鍊。
初夏以來,和暖的天氣並不多見,陰涼有雨的日子倒是常有,微風帶來涼意,雨水清洗大地,分外令人舒爽。就在這涼爽飄雨的季節,海外慈濟人從全球各個角落紛紛返回花蓮,參與全球慈濟人研習與聯誼活動。
棉被與鐵板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難掩歡喜神色,表示這些天看到海外慈濟人陸續回來,大家一團和氣的模樣,令他深感安慰,念及如果天下人人都能和平相處、彼此關懷,是多麼美好的事!「幸福要靠自己去創造,假如每個人都對天下安危懷有一分使命感,願意先淨化自己進而帶動他人,則人間就是光明安樂的淨土!」
上人以「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勉勵肩挑重任者要能接受考驗。「在人群中做事,每個人的見解都不相同,難免受人批評甚至嫉妒、毀謗,我們要以寬大柔軟的心去化解衝突與敵意,就如將球丟在軟綿綿的棉被上,丟得再用力也跳不起來。」
「所以,面對他人的誤解,不要埋怨也不要生氣,將『做就對了』視作本分事,這就是在鋪棉被。若聽到一點聲音或看到一點臉色就以牙還牙,便是在鋪鐵板,別人丟球過來會愈彈愈高。這種相處方式,不但對方辛苦,自己也會受傷。」
「世間事難得十全十美,要有開闊的心胸,才經得起任何磨鍊!」
遊戲規則
今日,慈濟人已遍布全球五大洲,各地紛然成立聯絡據點,推動濟貧教富工作。各地區在會務運作上,更有賴健全的組織系統,並依上人指示之「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才能分工而和心。
美國分會是海外最大也成立最早的分會組織,以洛杉磯為核心,漸次發展出各支會及聯絡處。為討論支會升為分會等議題,上人出席在慈院召開的美國分會董事會,與各支會負責人共同協商。
上人開示說,佛陀成道是由
凡入聖的過程,我們只要跟著佛陀的腳步走,以他為榜樣,也一樣能夠得到解脫。所以說,佛陀是教示我們方法,我們必須自救,而不是求佛來救。「自己有煩惱要自求解脫,救苦救難要從自己開始;苦難不得解脫,關鍵是在自己,有煩惱要趕快去除,不要自我障礙、做繭自縛。」
「世間凡夫,覺悟有先後。佛陀是先覺,我們是後覺,還有未覺者。佛陀帶著我們走上覺道,我們也要帶著後來的人走菩薩道。身為幹部,既要面對苦難眾生,去做救人的工作,還要帶著許多新發意菩薩一起去做,實在是很辛苦的事!」
上人勉勵,要做得瀟灑、自在、輕安,就要學習「菩薩遊戲人間」的精神,面對人事挫折不要太認真,否則就是自己拿繩子綁自己。「人我是非到我面前,我很快就忘掉了,不會有埋怨的心,所以心無是非;希望大家也學著『忘掉是非』,如此就能做得心無掛礙,超然解脫。」
提案討論過程,上人強調,我們雖自勉要「菩薩遊戲人間」,凡事看開不要太執著,但畢竟也要有「遊戲規則」,才能使人事在安定的秩序下完成該盡的本分。「團體要經營長久並不困難,但想要千秋百世都做得很好,就要看現在的『遊戲規則』如何定。」
「籌畫人事行政架構時必定要體認--佛教慈悲喜捨的大愛精神是慈濟的命脈、慈濟的靈魂,慈濟永遠以佛教精神為依歸;『為佛教、為眾生』是我們不可變更的志節。身為我的弟子,莫忘『以師志為己志』,如同我矢志堅守佛教精神。」
會中決定,目前全美六個支會包括紐約、德州、芝加哥、紐澤西、北加州及夏威夷,升格為分會,與原先南加州洛杉磯分會同屬平行組織,各設董事會及執行長。
上人在結語時表示,分會成立後,只要大家對人和心互愛,對事用心細心,凡事就不用擔
心,必定能夠圓滿成就各項志業的推動。
自我救濟
午後有場「茶敘」活動,上人特地與海外各地區百多位主要負責人,在慈濟醫學院茶道教室品茗談心。
在海外做慈濟,沒有上人在旁為依怙,所有委曲與辛酸必須獨自承擔,許多人提起如何在當地濟貧教富,身體力行菩薩道。
如美國鳳凰城的林美月師姊說,有位來自臺灣的留學生車禍身亡,師姊將他血肉模糊的臉容擦拭乾淨,也通知在臺的親屬,並且在不通英語的情況下,終能到火葬場協助家屬領取骨灰。此舉也使得留學生的臺灣親人感受到慈濟人的溫馨人情。
紐約長島濟捨師兄分享:以往認為上人的靜思語太簡單,某次回臺隨師行腳,體認到上人真正是「做了再說」的實踐者,內心深受感動之餘,再閱讀靜思語,才感到句句字字充滿生命力;如今他在長島帶動大家讀靜思語,將上人的法融入生活中。
海外弟子平時不在身邊,上人殷殷致勉大家,學佛要正信,要學得輕安自在,慈濟法門很簡單--「做就對了!」不要求佛來幫我們解除困難,重要的是自我救濟。大家都是凡夫,處在凡夫之間必須有「忍」的功夫,能達到忍而無忍的地步才是真正的超脫。如此簡單的法門若能在返回僑居地後,切實應用在生活中,就是「妙法」了。
▲衲履足跡
1999.05.08 人生四寶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靜思小語】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
老友相逢
朗朗旭日高昇,這是一天晴光美好的日子。一大早,又有「慈濟老友」回家來了,他們是當年慈院籌建舉行義賣期間,發心成立「推動小組」,以專長協助上人建設慈院的社會優秀青年。
十四人與上人久別重逢,一眨眼已經十七個年頭過去了,歲月將這群菁英催至中年,乃至成為頂著白髮的老人,大家與上人在會客室聚談,悠悠時光在彈指間消逝,一如過往共同努力的日子已走入歷史。
大家一一向上人報告近況,包括教育界、商界、餐飲界及政
界等,都有他們如今投身的領域。上人關心地聆聽他們說話後,表示看到大家能夠彼此惜緣、相互鞭策,就感到安心。
「慈濟弘揚佛法的方式就是推動四大志業,我實不知什麼修福修慧,但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只知佛陀來人間是要救度苦難眾生--包括物資缺乏與心靈空虛者。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心,付出愛的行動。」
「貪」為禍首
海外慈濟人接連兩天報告全球會務後,今日在講經堂禮拜法華經序,涵泳在莊嚴的宗教氣氛中。上人在大家繞佛、靜坐後開示示說,來到人間要有使命感,幫助天下眾生離苦得樂是我們共同的理想。
「學佛道上,不要『輕視自己』,並且要『感恩別人』。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我們雖然是眾生之一,但我們的心與佛心平等無二,同樣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能夠發揮與佛一樣無邊的力量。所以,我們要以平等心尊重人人的佛性;也要以平等心感恩別人的付出。」
上人表示,凡夫心有「貪、瞋、癡、慢、疑」五毒,究其根源以「貪」為禍首。大者如國家執政者的野心造成國際紛爭,使百姓民不聊生;又如商人沒有取於社會、用於社會,以維繫社會的繁榮與安定,反而唯利是圖造成社會混亂;小者如個人在欲心趨使下,不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破壞了自己的人生。「『貪』字不小心就成了『貧』,心靈貧困的人生真是苦不堪言。」
一切只是觀念而已。上人說,心中有清水之愛,也就是大愛,這樣的人生必定幸福。「我無法講『經』,也不論『道』,只能與大家說『路』,談談我是如何走慈濟這條路。慈濟走來已經三十三年,可說步步都是用心血走出來的。慈濟人三十多年如一日,以愛心、耐心、毅力,連結成浩盪長的隊伍。生命的價值,就在於能去付出,唯有『做就對了』,才能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
創造幸福人生的方法,上人提出四寶:「『安心睡』--白天認真做事,晚上就能安眠;『快樂吃』--吃飯不要挑剔,有乾淨營養的食物可吃就應該知足;『歡喜笑』--心無瞋怒才能時時展露笑容,所以凡事要包容、善解;『健康做』--人生無常,生命短促,無私付出才能解脫自己的煩惱。」
上人表示,菩薩道場在人間,人人若能化小愛為大愛,不僅能自度,並且能化人間為淨土,則天下和平的理想並非遙不可及。
答弟子問
午後舉行「慈濟志業活動圖書館」活動,海外慈濟幹部分數梯次與上人及志業體主管進行面對面問答。與上人座談時,大家提出有關學佛、人事及生活各種問題。
問:推動慈濟如何無礙?
上人:佛陀曾以木船直流而下比喻,船身能夠不被兩岸卡住,是因為船保持「平衡」所致。同理,慈濟人做慈濟事,不為名利也無其他目的,只是不忍眾生苦,無求就無障礙,只要保持無私無我之心,就能順利推動志業,而不必與權勢、政治攀緣。
問:學佛是否要多聽經、念經?
上人:佛陀講經是要啟發我們的慈悲與智慧,所以重要的是聽經之後是否了解?念經之後有否實行?假如聽經、念經之後不了解也不實行,等於一無用處。慈濟是注重實踐的法門,唯有去做、去投入,才有真切的體悟。
問:慈悲心如何堅持?
上人:我常說「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用心付出卻得不到別人的回響,是否有所後悔?唯有無怨無悔,才能持續精進勇猛心。所以,要恆持「慈悲喜捨」而不退轉,必須從心地上力求做到「無悔、無怨、無憂、無求」。
問:推動慈濟志業有時會有無力感。
上人:「無力感」就是自覺孤單無助。人多力就大,合作共事的人多一些,所能發揮的力量就大了;但要得眾人協助,唯有自己常喝「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如此自然能廣結善緣。不要與人計較,得失心也不要太大,好好做人就能得人緣。
問:如何帶得動人?
上人:要耕耘一畝田,要先播種。想要帶人,愛心就是種子,自己先付出愛心,才能帶動更多人。
問:「多用心」並不容易。
上人:說話、做事、走路、吃飯……都是訓練自己用心的機會。日常生活中,時時都是自我訓練多用心的因緣。
問:要教別人如何教育孩子,可以說得很容易,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常感到很煩惱。
上人:將勸導別人如何教育孩子的話,拿來提醒自己就對了。凡人都認為孩子是「我的」,所以牽腸掛肚而感到痛苦;若能將愛擴大,視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都是平等的眾生,就能以冷靜清明的心境來面對孩子,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問:聽人說必須求生淨土,才不會有隔世之迷?
上人: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現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生生世世心無退轉。所謂「心淨國土淨」,淨土就在我們心中,離開自心並無淨土可言。學佛不離世間法,離世如何覓菩提?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將內心的貪瞋癡慢疑去除,如此心就清淨,心淨則無處不是淨土。
問:有些資深委員習氣較重,不知如何相處?
上人:能發心走入慈濟菩薩道的人,必定有其優點,我們不要以凡夫心對人存有成見,老是注意他的缺點,應該多去發現他的優點,多愛他一些。所謂「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是鬼。」大家既然已發心學做菩薩,就要保持純真美好的心。
假如我們千里迢迢去救遠方的人,卻不肯以悲憫心關懷與我們結伴同行菩薩道上的人,豈非顛倒又愚癡?慈悲不只要用在別人身上,也要用在與自己同志同道的人才是。
上人總結開示說,人人皆有佛性,學佛要自覺、自救,將自己的佛性提升上來。有人對我們有成見,這只是小事;自己心有障礙,才是大事。做慈濟事實上是為自己做,是藉眾生相來磨鍊心性,使自己做到身處人事而心不起煩惱。他人示現苦難、煩惱的形態,我們才能真實看到人生之苦,進而警惕自己,所以付出的同時一定要感恩。
▲衲履足跡
1999.05.09 布施貴在真誠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九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靜思小語】只要是發自真誠的愛,不論布施多寡都是有心人。
自己的田,自己耕
下雨了,群山迷濛。清晨,天還未亮,遠遠地就傳來朝山者「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聲。朝山眾人為精舍帶來溫馨熱鬧的氣氛,陰涼的天候將人情味烘托得更加濃郁。
今天是慈濟三十三歲生日,這些天來,委員、慈誠隊、志業體同仁、精舍常住及海外慈濟人分批前來朝山,大家三步一拜,虔誠祝賀慈濟周年慶,也為天下眾生祈福。
會客室外有兩株白梅,雨水滴落在梅樹枝葉上,淅淅瀝瀝地傳進室內。大家與上人閒談的歡笑聲,時而掩蓋了雨聲,只聽得滿室的洋洋喜氣。
看在場這麼多人,上人由衷表示:「人生無常,唯有珍惜現在,多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成就。慈濟擁有這麼多有心人,真的讓我很有信心!」
「只要是發自真誠的愛心,不論布施多寡都是有心人。」上人強調:「我也有固執的一面,
小錢不敢輕視,大錢卻不很在意。」
上人舉例說明,以前曾有一位住在三重的委員問道,她有位會員住在北投,為了收那二十元的功德款,她每個月要花五十元車資到北投,是否能將車錢以會員的名義代為捐款就好?上人回答:「你為了收功德款花五十元車資,是你做濟貧教富工作所發的菩薩心;而會員捐二十元,是他自己的發心,兩者意義不同,不能混為一談。而且,最重要的不是那二十元,而是在會員那分心意。」
「所以說,小錢我不敢輕視,因為我是要淨化人心,希望啟發大家的愛心,人人盡自己力量去關懷眾生。」
至於何謂「大錢不很在意」?上人提及建設慈濟醫院之初,一位日本人願意捐款兩億美金,但上人認為「自己的田地,要自己來耕耘」,希望臺灣人自立自強,所以婉謝那位日本人的好意,建院款項完全由臺灣民眾集資,既啟發無數人的愛心,也充分落實救助病人的理想。
上人表示,慈濟是菩薩訓練場,付出的人要有「三輪體空」的觀念--不執著「我是救人的人」、「他是被我救的人」、「我付出了多少東西」。「若要求布施多少錢就要得到多少讚歎,還有什麼功德可言?有所求就會受限,唯有真誠付出無所求,才有無量無盡的功德。」
記者的使命
大眾傳播媒體記者三十多人來訪,有人請問上人對記者們的期望為何?上人愷切指出,社會是否安詳,媒體是關鍵之一。
「現在許多人都是跟著媒體走,媒體所報導的是真、是假、是善、是惡,人往往都無法善加分辨,盲目地人云亦云。」
「多報導社會光明面,使人生起信心,見賢思齊,則社會就能在穩定中成長;若盡是報導一些負面現象,就會影響人心惶恐不安,青少年也會模仿惡行。社會安定與否?媒體責任重大,期待記者們以淨化人心為己任,為社會祥和盡一分心力。」
執愛多苦
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亞帝斯博士,終於克服萬難赴阿爾巴尼亞完成發放藥品給難民的任
務,他來到精舍面見上人,談起途中所見的難民慘象,數十萬的難民絡繹於途,何處是歸鄉、何日是歸期,令人唏噓不已。
今日藥師法會因逢慈濟三十三周年慶,上人開示時,抒發聽取全球行政會務報告的感想,表示內心有著無限的歡喜,由大家豐碩的成果看來,可想見著實做得相當辛苦。「不論海內外,所有慈濟人共同的心就是『大愛、感恩』,在付出大愛的同時,內心充滿感恩,這正是人間活生生的菩薩--只要有苦難呼救的地方,慈濟人就有所『感應』,立即聞聲救苦。」
「凡人常是『我執』深重,執著於人我是非,執著於小愛。一旦自己有所偏愛,就會想佔為己有,患得患失,造成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唯有覺悟人生無常、四大苦空,覺悟普天下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才能去除執著。」
人世間無常危脆,充滿苦難與煩惱,所以需要菩薩心懷悲憫去救拔一切。上人提到亞帝斯博士及宗教處同仁往赴阿爾巴尼亞及馬其頓的見聞,表示世間浩劫莫過於人禍,人禍則從人心而起,三十三年來,慈濟以無悔、無怨、無憂、無求之心,發揮慈悲喜捨的力量,這分至誠的宗教情操,從往昔到今天,從沒有更移。
「慈濟是個虔誠的宗教團體,寸寸步步用愛鋪路走過三十三年,期待全球慈濟人體認世間危脆,要發心如初,以無比的毅力與勇氣度過重重難關,努力建設清淨無染的世界!」
愛淚交織
一年一度的「骨髓相見歡」活動,總是令很多人哭紅了雙眼,臺上臺下以淚水交織一幅感人的畫面,成為所有參加者此生難以忘懷的記憶。
為使海外慈濟人更明瞭慈濟推動骨髓捐贈的意義與成果,上人與海外幹部們亦同聚靜思堂,親見捐髓者與受髓者及其家人相會的場面;只聽得會場一片嚶嚶啜泣之聲,為人性的美善光輝深受感動。
受髓者若還健在,當與捐髓者相見,自然是兩人都難掩內心感懷,紛然落下淚來;即使受髓者已不在人世,其親人也親自前來,感謝這位救他至親的恩人。
有位受髓者雖然往生,但他的父母、兄弟都趕來見捐髓人
一面;與捐髓者相見,受髓者的母親一陣百感交集,望著捐髓者泣不成聲。捐髓者邱女士也哽咽說,今日她是懷抱著無限的祝福而來,知道受髓者已不在人間,原本不想來參加這項活動,但轉念一想,每個人都有終點,只是早晚而已,這位受髓的小弟弟不只擁有父母的愛,更有一大群人為了救他而促成骨髓捐贈,所以他是帶著滿滿的愛離去,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才是。
有位受髓者的父親坦言說,全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家中獨子卻因病而死,原本心有怨恨,不知為何有此不幸遭遇。但後來想到那位毫不認識的捐髓者,是與己無緣無故的人,卻能發揮愛心獻出骨髓,這種無私的愛就是佛教所說的慈悲喜捨。由孩子與捐髓者的關係,使他充分體認佛教真正精神,所以從此對人生有新的體驗,明白所謂的「人間菩薩」,是無所求地付出,永遠無怨無悔。
有位受髓者也誠懇地呼籲病友們,當今科技發達,醫療儀器十分先進,醫師的技術也十分精湛,又有慈濟推動骨髓捐贈活動,只要自己勇敢面對,就可以重新享有健康的新生命!
「有愛的世界,是多麼溫暖、光明!」上人帶著感動的心情致詞說,捐髓者這分勇敢的愛心就是菩薩的精神,無所求地為不認識的人付出,即是佛教所說的最高境界--三輪體空。骨髓捐贈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希望全球的人共同來推動,不論是白、黃、紅、黑種人,每個人都來發心立願,成為捐髓救人的活菩薩。
祈願大愛照寰宇
集眾人虔誠祈禱之心念,以消弭世間災難、共創天下和平為未來願景--入晚以後,在靜思堂有場「全球祈福大會」,由上人領著精舍常住師父,為全球慈濟幹部點燈,燭光象徵全世界慈濟人的大愛,祈求大愛之光照寰宇,人間喜樂無災難。
上人提及南斯拉夫戰事,對此世紀人禍感到十分悲痛,種族衝突引發大屠殺,短短數天造成多少寡婦孤兒!人禍從心起,只因欲念熾盛,泯沒良知,遮蓋了本性的光明。
慈濟一路走來三十多年,無一日不是為了淨化人心,希望啟發人人的愛心、良知。「一分愛心,一分光明。只要我們將人心的無明掀開,使良知發揮良能,則黑暗的世間就能大放光明!」
▲衲履足跡
1999.05.10 菩薩道上精進行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
【靜思小語】奉獻時間是精進,奉獻錢財是福德,奉獻毅力是智慧。
珍重再見
人生無不散的筵席,海外慈濟人結束所有研習活動,賦歸在即,圓緣會上離愁別緒滿溢;大家談起這幾天的心得,收穫盈筐的喜悅掩不了不捨的心情,愈是體悟良深愈是感恩得激動難抑。
越南來的解賢法師,多次在當地協助慈濟辦活動,他表示學佛必須身體力行,慈濟就是實實在在「做就對了」,所以做慈濟能得到發自內心深處的法喜。
上人與這群海外弟子開示說,知道大家回來一趟真是不容易,平日在負擔家計之餘,又要定期捐款給慈濟,這趟來回費用也得自理,有些人想回來臺灣,還得省吃儉用湊旅費、積年假,著實令人感動!
除了經濟的付出外,大家又投注時間、秉持毅力,在僑居地從事濟貧教富工作,愈是用心深入苦難,愈是開啟智慧。「奉獻時間是精進,奉獻錢財是福德,奉獻毅力是智慧。」上人讚歎大家,真是菩薩道上的精進行者。
以和為貴
以和為貴,是上人對大家最懇切的叮嚀。上人強調,大家和心互愛、和睦相處,就能使他很安心、很有信心。
用過午飯,上人行步來到餐廳,慰勞這些天為活動忙碌的臺灣師兄姊。海外慈濟人也紛紛起立熱烈鼓掌致意,感恩負責香積組、生活組、總務組、文宣組及隊輔組等臺灣慈濟人,因為有他們任勞任怨地付出,海外慈濟人才能專心參與各項研習課程。
「真是捨不得你們離開……」上人站在台上,一時不知要再從何談起,只是告訴海外幹部們,臺灣的師兄姊付出無所求,讓大家帶回滿滿的愛,這就是慈濟一家親,唯恐付出得不夠!
▲衲履足跡
1999.05.15 心靈資糧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農曆四月一日
【靜思小語】別人做了什麼好事,要常感念於心;至於是非則要淡忘,不要積壓在心中成為垃圾。
心念單純最自在
慈濟三十三周年慶已圓滿結束,海外慈濟人陸續返回僑居地,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包括臺灣慈濟志工及志業體同仁,總算可以紓緩緊張忙碌的作息,回復平日的生活步調。
宗教處、文宣組等單位,在活動期間傾盡人力任勞任怨,上人特召集大家致勉一番。
「在慈濟任事要以志業精神從事專業工作,尤其精舍是本會精神中心,在精舍任職的同仁更要有一分使命感,期待大家要做到『分工和心』。
事情單純或複雜,關鍵在於人的心念。上人表示,心念要單純些,不要將原本簡單的事弄得太複雜,複雜化就會有很多漏洞,難以盡善盡美。
與人共事,是否能相互「尊重」,是使事情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尊重』不是在口頭上,真正的尊重是善解,能善解就能將事情簡單化,若硬將事情扭曲,一切就複雜困難多了。」
上人再言,尊重是以態度來尊重,工作則要認真地就事論事,意即與人討論事務應以尊重、謙和的態度,將事情很認真地說清楚,甚至該堅持的原則不能輕易讓步;若怕得罪人而打馬虎眼,一旦出事卻將責任推給對方,就不是真正的尊重。
「堅持原則要採用圓融的方式,得理饒人就是圓融,得理不饒人不僅壞事,也顯得自己心胸狹窄。是自己不對就要勇於承認,別人不對則要善解與包容,這才是心量寬大的表現。」
「大家都是有心來慈濟『修行』--修心養性、端正行為的『在家居士』,這是很高尚的名稱,意謂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必定要努力修得深厚的涵養。不要經常自認委曲,也不要老愛生氣,感恩的話要多說,氣話要少說。所謂「讚歎別人是美化自己」,要多自我美化,不要一點小事就放在心裡煎熬,然後再來與人過不去。別人做了什麼好事,要常放在自己心裡,至於是非則要淡忘,千萬不要積壓心中成為垃圾。心胸要寬大,自己才能活得快樂,進而能夠幫助別人也活得自在。」
▲衲履足跡
1999.05.16 內正外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六日農曆四月二日
【靜思小語】正確原則要堅守,但行事不能尖銳而傷害別人。
與人相處之道
上回行腳全省到台東分會,因為行程匆匆,無法與當地慈濟人召開幹部座談,今日適有空檔時間,專程驅車前往。
台東的委員及慈誠隊幹部依次報告會務推動情形。上人指示方針後,也為大家說明何為「苦難的眾生」--
「當我們變得怒目圓睜、口出惡言,就是苦難的眾生。因為被人我是非卡住而發脾氣時,心就像陷在烈火焚燒的困境中。」
「救苦救難要從自己救起,否則自己的心都解脫不了,如何以圓融的智慧來幫助眾生?我們若對遙遠地方的苦難之人心生悲憫,卻與近在眼前的人爭吵不休,就實在太愚癡了。」
「雖然大家生活背景不同,但我們有共同處--同樣懷抱大愛的心,同樣愛慈濟,同樣關懷普天下眾生。這若非彼此緣分很深,怎會有這麼多相同之處?所以必定要好好珍惜這分緣啊!」
真的珍惜緣分,行為舉止就有禮節,以維持團體和諧。上人強調,與人相處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彼此講話做事才會順耳又順眼,例如兩人相互行禮,要有距離才容得下彎身鞠躬的空間;若距離太近,就會「熟不拘禮」,在疏忽禮節的情形下產生不愉快的局面。
上人也提到「原則」與「主觀」的分別。「原則必定要守在正確的方向,並且在堅持時不能傷害到他人。主觀的人則是凡事不論對或錯,總是以為自己的看法最正確,如此一意孤行會使團體失和。總之,做事不要主觀,但道理一定要堅持,在堅持時不可尖銳,以圓融的方式來處理才是智者的行徑。」
▲衲履足跡
1999.05.20 菩薩的感應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農曆四月六日
【靜思小語】力行菩薩道,不是求菩薩來感應,而是要去感應眾生之苦,無所求付出。
最幸福的人生
有求的人生,求而不得,實在非常痛苦!上人在志工早會上提及時下新聞,一則是澳門臺商被搶,一則是男子對女友潑汽油,令人慨嘆陷在貪欲與情愛的渴求中,真是苦不堪言。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悔、無怨、無憂、無求,這是多麼輕安自在的境界啊!」上人說:「大慈無悔,就是帶給人間快樂、平安、幸福;奉獻再多也不後悔。大悲無怨,即是一心一意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大愛,不求回報也無埋怨。所謂『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傷在別人身上,痛在我的心中;苦在眾生,但是悲在我心,我們怎麼忍心看眾生受苦難?」
「至於大喜無憂,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要擁有多少才能滿足?其實物質的欲望是無底洞,哪怕擁有天下一切,還是覺得不夠。心永遠不滿足,人生就永遠不快樂,總在憂煩之中。唯有大喜,才能無憂。」
「大捨無求,既然發心為普天下眾生付出,則所有的付出都是無所求。我們要抱著喜捨的心態,把我們這分愛落實在生活中,進而帶動更多人投入付出的行列。」
「搶劫是為財,強求對方的愛是為情,陷在貪欲或情愛之中實在苦不堪言。心中的貪瞋癡,使自己受苦,人我是非理不清,解脫不出來,這樣的人就是苦難的眾生。」
「學佛者,一定要慈悲喜捨,看待天下眾生如己,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我們要好好將佛陀的教育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向自己內心的菩薩求;我們力行菩薩道,不是求菩薩來感應,是自己要去感應眾生之苦,發心付出一切,並且是無所求的付出。做該做的事而無所求,真是輕安自在啊!」
事忙心不忙
一位志業體高階主管請示上人,如何能「事忙心不忙」。
「凡夫啊!境界臨頭,難免起心動念。就我來說,當下或許感到生氣,但事後就淡忘了,難再將事件說完全,只依稀記得曾為某事生氣而已。我的人生,可說是『有擔憂而無煩惱』。佛法中所說的煩惱,是自心的貪瞋癡三毒,引發名利權勢的得失計較,而在心中造成煩惱與痛苦;又有慢、疑的毒素,傲慢心大、不可一世,或者對任何人事都疑心疑鬼,這也會對自己與他人造成傷害,形成人與事的障礙。」
「至於我『擔憂』什麼呢?全世界的慈濟人,四面八方去各個苦難國家做救濟工作,身處危險邊緣,如何讓我不擔憂牽掛?什麼人現在在哪裡勘災?什麼人已經出發到哪裡賑災?像這些事我會記得很清楚,但要我說什麼人曾如何令我生氣,就實在記不
得了。」
上人並言,慈濟團體實在很美,人人都想付出所有,只是因為各人有自己的習性,如有人做事時比較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所以造成人事困擾。但畢竟大家行善的方向是相同的,所以要多多包容、善解、感恩、知足,不去計較別人的缺失,則所見仍是圓滿。
▲衲履足跡
1999.05.22 萬物唯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二日農曆四月八日
【靜思小語】世間萬物是善、是惡、是美、是醜,關鍵在於自己一念心。
歡喜浴佛
農曆四月初八,是佛陀的生日。在慈濟醫院同仁倡議下,首次舉行「浴佛節」活動。
早上七時許,由三十六精舍常住師父帶領慈濟志業三位副總執行長、主管、醫護同仁及志工們,依次為布置在慈院大廳「佛陀問病圖」前的佛陀幼年聖像,以小木勺舀水「浴佛」,獻上鮮花。之後,再以兩位常住師父為一組,推著安置佛像及水皿的小車,領著大家到各病房,讓無法下樓的病人也有親自浴佛的機會。
當上人來到大廳,許多民眾正排隊等候浴佛,長長隊伍緩緩前進,人群中有慈濟護專及醫學院的師生,也有病人由家屬推著輪椅來到。在三座聖像底下用以盛水的透明玻璃器皿中,有民眾獻上的鮮花及蠟燭飄浮水上,點點燭光與多彩花朵交映成趣,加上浴佛者虔誠的容顏,帶來一股沈靜、安詳、莊嚴的氣息。
高古佛雕
上人觀看片刻,隨即來到設
在靜思堂國際會議廳的「高古佛雕展」。上人屢次前來觀賞,無奈時間匆促,總無法有較多閒暇細細端詳。今日因緣難得,上人在諸佛菩薩聖像圍繞的廳堂,慢慢向前移動,在每件作品前駐足觀看。
會場光線昏黃柔和,繪畫圖像或是泥塑、石雕,在深色布景襯托下,更見立體效果,佛菩薩聖像之莊嚴慈祥表露無遺。緩步慢行之中,上人在一幅明代石碑前停下,此是以書法筆意在方形石塊表面雕出觀世音菩薩的形像,技藝高超,線條粗細順滯有致,充分表現菩薩溫潤之美。
「佛像呈現的面貌是創作者心意的反映,然而最重要的是觀者心境上對於作品的解釋。如果以歡喜心來看,自然見到的是慈祥又莊嚴的佛菩薩。」上人之意,是所謂「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是鬼」,萬事萬物展現眼前,是善是惡、是美是醜,關鍵就在自己一念心。
感念佛恩
每月例行的慈濟志業體員工精進日,今天有一項特殊的活動--為慶祝佛陀生日,慈院舉行菩提樹布置比賽,由各單位同仁自由創作,經主管們組成的評審團評分,前幾名在今日接受上人頒獎。
同仁們心得分享時,提起此次布置菩提樹的感想。有的本來對佛教毫無概念,只好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有的為增加樹的可看性,而集體合作努力,甚至連病患也一起來參與,充滿團隊精神的歡喜氣氛;向人解說布置方式的意義時,也警惕自己要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
上人歡喜地表示,在慈濟志業體舉行慶祝佛誕活動,是他長久以來的心願。以往每到十二月,在各地總可見到「聖誕樹」,耶穌基督是博愛的聖人,衪的生日的確值得人人來慶祝;但慈濟是佛教團體,身為佛教徒,總希望將佛教精神落實在人間,希望大家也知道佛陀誕生的日子,使人人對佛教有更深的認識。今年慈院同仁主動提議慶祝佛誕節,著實使他滿懷感動與感恩!
上人再言,佛陀具有超越的智慧,值得我們敬仰。如從《父母
恩重難報經》,可知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世的佛陀,就能分析胎兒在母體十個月中成長的詳細情形;而在《阿彌陀經》經文中,即已直接說明宇宙有幾十萬億個世界;乃至據《無量義經》所示,「頭目髓腦悉施人」,以當今發達的科技,可證明佛陀智慧的教示。
「人能依止佛陀智慧的教示,擴大愛心普及天下眾生,就能使自他都離苦得樂。所以,要感念佛陀以身示教,使我們明白真理之道!」
▲衲履足跡
1999.05.23 浴火鳳凰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三日農曆四月九日
【靜思小語】精純鋼鐵源於烈火洪爐不斷冶煉,超卓品格來自勇於接受人事磨鍊。
為何會有人事問題
美國幾位師兄姊即將返回美國,向上人告假,也乘此機會向上人請法。
有位師姊原本熱心在當地推動慈濟志業,但因人事問題而心生退轉。「可能是我比較脆弱,被傷害了,心就掉到谷底。」師姊黯然地說。
「我們來人間就是要『學做人』,仁德智慧的人好比良師,值得我們看齊,使大家有學習的榜樣。至於顯露不好形態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讓我們能自我警惕,不重蹈覆轍。」上人表示。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若不是污泥供給養分,哪能開出美麗的蓮花?同樣的道理,複雜紛擾的人事是最佳的磨鍊機會,使我們的福慧心蓮綻放得又大又美!既然曾經辛辛苦苦地在當地用心做事,現在更應提起毅力突破難關,不可以用遠離來作為無言的抗議,這是逃避的行為!」
師姊仍然難過地表示,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慢慢地重新調適。
上人直言道,人的生命有多長,怎可讓我們慢慢來?修正習氣要有堅毅的魄力,要如快刀斬亂麻,如果畏畏縮縮優柔寡斷,會被習氣拖著走,愈來愈提不起
精神。
師姊再言,近來常思索為何會變得如此,很難理解在慈濟為何會有人事問題?
上人慈示,要了解人人各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個性觀念都不一樣,大家調整腳步相互配合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不順利的時候。「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別人無心之錯,我們不要有意地放在心中。在茫茫人海中,大家有緣共聚於慈濟,為共同的目標努力,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要惜緣啊!」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來慈濟不是只有「做」,而是要「修」--凡事都要「藉境修心、藉事鍊心」。
「世間什麼最折磨人?就是人我是非;什麼事最辛苦?就是心結解不開。但是,最精純的鋼鐵來自烈火洪爐不斷地冶煉,真正有心修行必能克服種種障礙。在慈濟,大家都還是凡夫,但是既然一起在菩薩道上學習,希望彼此真心相待,相互包容、善解。」
另一位師姊問:由於父親常常要求陪伴,以致於無法專心投入慈濟工作,不知小愛、大愛要如何取捨?
上人表示,大愛之中其實也包含著小愛,並非要捨棄小愛才能成就大愛。這兩者可以取得平衡點,但要自己以智慧來安排。
▲衲履足跡
1999.05.27 人生的燈塔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農曆四月十三日
【靜思小語】美化人心要靠人生教育,也就是宗教教化。
信仰要理智
臺北市民政局林正修局長拜會上人,提及目前民間宗教道場,素質參差不齊,需要正信的宗教團體共同來研究解決之道。
上人表示,所謂宗教,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正信的宗教都是弘揚人性光明美善的一面,這樣的智慧引導,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需要。以佛教而言,可讓人了解因緣果報的觀念而懂得自我規範言行,是社會一股穩定人心的力量。
但是目前社會廣泛有種「有信無教」的情形,如一味求神保佑而不去理解人生真理,或向神壇問明牌、求符水等等,引發家庭或社會問題。如此迷茫無智的信仰,就是迷信。雖然人人都需要宗教來啟發善良本性、透徹人生真理,不過若流於迷信,則不如不信。
上人認為,政府有責任輔導民眾選擇正確的信仰,對於以宗教之名行詐騙之實的團體,必須以法律規範強力制止。對於正信宗教團體則應給予支持。如果不明究裡,將迷信的團體也列入正式道場,對社會影響很大。
如今的社會,大家看似十分富有,可是心靈卻很貧窮,人心茫然無所依歸,正信宗教的提倡實是當務之急!
▲上人說故事
火燒笨鳥
熊熊烈火逼近,
固執的鳥兒們仍然不願飛離……
傳說在深山裏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湖邊林木蓊鬱、繁花似錦,景色十分美麗。
湖邊的林木中,有一棵樹特別高大,枝葉非常茂密,很適合鳥兒築巢安居;一段時間後鳥兒繁殖得愈來愈多,鳥巢佔滿了整棵樹。
由於這棵大樹的樹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鳥糞常掉落湖中,經年累月,整個湖被污染得骯髒混濁,湖神終於大為震怒,湖水翻騰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燒毀這棵樹。
鳥群中的鳥王趕緊命令所有鳥兒飛離大樹,大部分鳥兒都追隨鳥王飛走了,但是有些鳥兒心存僥倖,以為烈火不會持續很久,堅持不肯離開,最後都被大火燒死了。
※
凡夫的心態往往剛強傲慢,即使明知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仍縱容自己任意地背道而行,召來禍患與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輕浮的習氣,謙虛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活得光明又幸福。
▲晶瑩童心
煩惱絲
高雄縣福誠國小四年忠班 簡伯任
有一天放學回家後,爸爸帶我到隔壁新開幕的理髮店理髮,一進門吹到冷氣的風,讓人暑氣全消。
坐上椅子,師傅開始幫我理髮,爸爸說;「頭髮是煩惱絲,所以最好全部剃掉。」我說:「不要不要!煩惱是由心生起,跟頭髮的長短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沒聽過『庸人自擾』嗎?」爸爸和師傅聽了,都笑了出來。
▲晶瑩童心
如果三天看不見
台北市復興國小三年義班 許瑋筑
如果我有三天什麼都看不見,我要利用這個機會用心去「聽」人間的溫暖。
第一天,我要待在家裡聽媽媽炒菜的聲音;等爸爸回家,聽他小睡時的鼾聲;等哥哥姊姊回來,聽他們讀書的聲音。
第二天,我會待在公園一整天,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聽比我小的小弟弟、小妹妹的嬉戲聲;等到公園都沒有人時,可以聽聽風聲和鳥聲。
第三天,我要到盲人院,和那些看不見的人談天說地,聽聽他們內心的感受。
我想如果有這種經驗,可以深刻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家庭的付出、哥哥姊姊的認真、小朋友的天真無邪、大自然的美妙聲音,以及盲人們的痛苦與期望,讓我了解自己現在是多麼幸福快樂,應該要懂得珍惜。
▲靜思天地
四季的繆斯
◎撰文/謝佳勳
《靜思四季食譜》除了與你分享
創作佳餚的妙方及吃出健康的快樂外,
更期盼
大家都能創新各式各樣新鮮美味的餐點。
相傳在希臘的奧林匹克山上住了一位女神,她左手寫詩、右手能文,對於各種藝術創作都有她獨到的見解;希臘人稱這位才情洋溢、帶給人類無限靈感的女神為「繆斯(註)」。
一直覺得母親就像是生活中的繆斯,任何平凡的事物到了她的手上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她能將花瓣封凍在冰塊裏,讓一杯杯冰水飄浮著春天的美麗;
她喜歡用晶瑩剔透的器皿,讓蔬果的本色散發出夏季的活力;
她會將菊花、楓葉入菜,讓餐桌透露著秋天的訊息;
她用一款款熱氣蒸騰的料理,讓人感受到圍爐在冬天的溫暖。
她像是魔術師一般神奇,能夠無中生有;她更像是一位科學家,喜歡實驗各種不同的新配方。對於她的慧心巧手,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好方法?她想了一會兒,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地回答說:「就是多用心啊!」
對母親而言,出這本《靜思四季食譜》,除了要和所有的朋友分享創作佳餚的妙方,以及吃出健康的快樂之外,更期盼每一個人都能創新各式各樣新鮮美味的餐點。
對我而言,這本食譜的出版,除了肯定母親的才華之外,更讓我看到了她在出書這件事上的不斷努力和再學習。非常感謝母親,因為年過半百的她,在出版的過程中,親自為我示範了願意改變的勇氣,並且讓我了解到生命的無限可能。
註:繆斯--希臘神話中,司文藝、美術等九位女神的總稱。
▲靜思天地
生命之歌
◎撰文/楊倩蓉
「生命之歌」呈現的不僅是生命的無常,
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積極經營。
五年前,為了尋找離家的妻子,他將兩個孩子託付屏東的父母照顧,從此踏上了不歸路;五年來的流浪,從原先想尋妻的心情,在東飄西蕩的餐風露宿生活之後,人生方向因此亂了步驟,也不再與家人聯絡,淪為街頭遊民。
後來因為口腔長期不適,經醫師診斷為舌癌,僅存三至六個月的生命。偶然間這名中年男子閱讀到《慈濟》月刊大體捐贈的介紹,毅然地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求診,並於病情急轉直下時,在心蓮病房表達了希望捐贈大體的心願,以彌補對親人的不孝與未盡人父之責。
「回家的路--遊民夏甲生先生」的故事,將於七月十一日大愛電視台「生命之歌」節目中播出。
「生命之歌」自去年七月播出以來,平實記錄病友與家屬之間的故事風格,令觀眾感受到的不僅是生命的無常,也感染了病人對生命的樂觀與奮鬥的歷程。
從心蓮病房癌末病人的故事、肌肉萎縮症、僵直性脊椎炎、黏多醣寶寶、成骨不全的玻璃娃娃,到即將播出的這名癌末遊民的悲歌,「生命之歌」透過病友經驗的提供,不僅幫助了有相同困擾的病友與家屬,也希望喚起世人對生命的尊重。
這些病友的生命力是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一位罹患玻璃症(成骨不全)的二十八歲男子,被問及無法像正常人結婚生子時,表示:「因為不曾擁有,所以我從不覺得失去什麼。」另一位罹患黏多醣症、在校成績優異的孩子也表示:「我知道自己哪裏比不上人家,所以我在其他方面更加努力!」
生命,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在「生命之歌」所呈現的真實故事裏,相信您必有收穫。
◎「生命之歌」每週日晚間七時至七時三十分,於大愛電視台播出。
- May 19 Tue 2009 18:47
1999年06月 391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