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綻放吧!Zemvelo--南非首座慈濟小學落成
◎文/翁瑜敏
南非屋谷沙凱貧瘠的土地上
開滿朵朵紫色小花,
當地人說,
花的祖魯名字叫:Zemvelo!
取「獨立生命」之意。
那些孩子,
就如同每一朵初綻的Zemvelo,
正展現他們獨特的生命力,
而南非慈濟小學,
該是幫助他們盛開的養分吧!
已是初夏,屋谷沙凱(Vukuzakhe)貧瘠的土地上開滿朵朵紫色小花,微風吹過,掀起一片紫浪,煞是好看。當地人Thelma告訴我,花的祖魯名字叫:Zemvelo!
因每一朵花從發芽到盛開,都是獨立生長,Zemvelo就是取「獨立生命」之意。這是祖魯族對待每一種生命的方式吧,我想。
「自然教學」
與天意抗衡的努力
屋谷沙凱原本沒有學校!
九四年南非大選後,原被摒棄在白人繁華外的伊薩凱尼(Ezakheni)黑人區,併入了大雷地史密斯(ladysmith),屋谷沙凱是該區新規畫的十五個村莊之一。雖然離市中心僅半小時的車程,但錯落有致的維多利亞建築與精巧細緻的歐式洋房,從未出現在這塊平坦的丘陵上。
有的,僅是泥土糊起的小屋、枯黃的野草及散亂的礫石堆。帶刺的非洲常綠灌木叢稀疏地點綴著一點綠意,但在一片乾枯中,卻顯得有些寂寥了。
九六年初,政府派了六位老師來到屋谷沙凱,孩子們上學毋需再長途跋涉。但有了老師,卻沒有教室。
樹下,是村民唯一想到可以上課的空間,然而「自然教學」一切得靠天意。太陽烤過大地時,孩子們得汗涔涔地躲回家裡;烏雲籠罩天際時,老師們需緊急拉扯下課鈴;寒風呼嘯而過時,學校根本沒有半個人影了。
與「天意」抗衡,是屋谷沙凱村民對孩子教育的努力!但經濟泰半處於貧窮且失業的村民,只能勉強湊齊幾包泥土的經費,在荒草礫石堆中蓋起屋谷沙凱的第一所小學--Amanka makazama。
孩子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教室,但門、窗呢?幾個洞口算是交代了!孩子們上課,偶一失神,眼光便直愣愣地穿過洞口,落在遠遠的牛群身上,或者越過牛群,回到家裡溜躂走動。
平坦的山丘沒有屏障,飛沙走石的狂風硬是從門洞衝了進來,再從窗口疾馳而去,或向上直竄,大搖大擺地掀起屋頂,以顯威力;急落的大雨,沿著屋簷沖刷土牆,泥土一寸寸地剝落。最後,茅草屋頂塌了,土牆僅剩兩片……但孩子們仍起勁地跟著老師上歷史、學算術、念ABC,畢竟,一切仍強過在樹下上課的日子啊!
泥土教室
僅是權宜之計
九六年三月,雷地史密斯慈濟人
首次載送玉米粉、食用油等物品到屋谷沙凱的托兒所發放。托兒所有一頓沒一頓的伙食及面黃肌瘦的幼兒,讓慈濟人從此展開定期關懷,並負擔起孩童每月所需的伙食。
不遠處的小學,令人直覺以為是廢棄的舊屋,不甚在意。
約是七月,氣溫在攝氏零度上下徘徊,慈濟人至托兒所做例行關懷。不料殘垣破壁裡,突然一陣喧嘩,鑽出一大群學童,眾人當場楞住,問起托兒所負責人Ms. Maqubane,才知那破屋竟是一所小學。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想到冷風刮過的嚴寒,眾人心裡一陣顫動,再無法坐視不管,立即購置建材,補修屋頂、門窗及牆壁。
安然度過了寒冬,漫長的雨季轉眼又至,泥巴糊起的教室,得再次承受雨水的考驗。十月一場連日的大雨後,慈濟人前往屋谷沙凱勘察,雖然校舍無恙,卻發現原先只有兩百三十七位學生,因學校環境的改善,竟增至三百四十三位學生了;一間四、五坪大的教室容納著數十名學童,只見黑壓壓的一片人頭,有的甚至得站著上課。
慈濟人趕緊提供更多的建屋泥土,全校師生及村民熟練地架起木條充當鋼筋,並將水慢慢和入泥土,全心全意地擴建起自己的教室。
興建新校
一併解決用水問題
泥土教室畢竟只是一時之計,為小學重建永久教室的構想,仍時時盤旋在慈濟人心中。
小學校長Mr.Buthelezi獲准調職的消息卻在這時傳來。
「留下來為學校、為孩子一起奮鬥吧!」在慈濟委員方龍生不斷地鼓勵下,Mr.Buthelezi彷彿也看到了學校的希望,而決心留下來與慈濟人一起奮鬥。
建校,首先得向市政府取得土地
建造權,但伊薩凱尼的土地歸祖魯國王所有,即使徵得市政府的認可,仍得取得祖魯國王的同意。慈濟人歷經三、四個月的聯絡,均不得其門而入,最後透過當地警察局局長Malinga的協助,才找到祖魯國王在該區委派的管理者;九七年三月十二日取得建造權後,四月立即動工興建學校。
「我們得到的同意書,竟是我們要多少土地,就用多少土地。」方龍生回想起聯絡的延宕,及出人意外的結局,亦是莞爾。
村民得知即將進行建校工程,主動將原本礫石密布的學校用地整平;另一方面,慈濟人為節省經費,除了決定親自負責購材外,並委請當地警察局長及該校校長,一同輪流監督工程。
之前,屋谷沙凱村民曾向伊薩凱尼區建設局申請開鑿水井,卻久無下文,平時只得走一個小時到警察局附近的水塔取水。為了建校工程,慈濟人費了一番工夫,市府才同意供水卡車定期載水至建校工地。但卡車來回一趟約四十公里,有時慢來、有時甚至不來,所有的工程常得停頓;眾人雖急如熱鍋上的螞蟻,然期盼學校盡快完工的心願,亦不得不緩一緩了。
由於在工程進行中深受缺水之苦,慈濟人於是與警察局長連袂拜訪該區的工程隊。慈濟人的熱心積極,使得他們立刻應允在小學建地上,免費挖鑿水井;學生及居民的飲水問題,亦一併獲得了解決。
村民提著大大小小的桶子來裝水,在抽水馬達一壓一鬆間展開了話題。漸漸地,學校還未建好,這裡已成了村民聊天聚會的場地。
「阿彌陀佛」
陽光子民天真的感謝
九七年六月底,學校十間教室的外觀已大致完工,兩排平行的磚瓦校舍鑲著透明的玻璃窗,反射著烈陽的驕氣,將灰黑的磚瓦染成一片亮麗,矗立在廣闊的黃土及百來間的泥屋中,彷彿一座捍衛著孩子希望的城堡。
雖然室內的一些細部工程還未完成,但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已迫不及待地搬了進去。到屋谷沙凱任教一年多的Miss Thwala說:「慈濟讓我們有了一間最好的學校,不論嚴冬酷暑、颳風下雨,我們都可以在這裡上課了!」
有了教室,卻無課本。慈濟人千
里迢迢從台灣運來了《用兩隻腳走路的青蛙》、《摩陀小和尚》等英文版童書。
有的孩子上學要走上半個小時,被烈日曬得發燙的泥路該如何用一雙雙裸露的小腳踩踏?當地台商紛紛捐出皮鞋。皮革的摩擦聲在回家的途中一路響起,從腳底鑽進了心窩;原來發黃的衣服換上了台灣來的款式--卡其服上繡著三條槓及三年二班的字樣,運動服胸前是斗大的中國字「會稽」,他們雖不知道它的意思,卻知道是慈濟人送來的。
屋谷沙凱的孩子,彷如太陽特別篩選的子民,黝黑的膚色在陽光底下顯得特別耀眼,從教室到操場,總有用不完的精力。
遠遠地看到慈濟人,孩子們會飛奔而來。沒事,只想在他們身邊打轉;看到慈濟人習慣合起雙掌說「阿彌陀佛」,他們也會跟著說。一旦問起這四個字的意思,他們卻是面面相覷,用祖魯語交頭接耳,再經過一番推拉,一個英文說得比較流利的孩子才囁嚅道:「是……謝謝你!」
「謝謝你!」、「謝謝你!」一旁的孩子們睜著一雙藏著稚氣的大眼,亦會咧開嘴角、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
「新學校好大!」
「它好漂亮、好乾淨!」
「我喜歡坐在裡面上課!」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用簡單的英文形容對學校的看法。小小的手掌輕撫著桌面,笑著說:「這個也是新的哦!」
當地居民體認到教育是孩子未來的希望,小學啟建不久,便陸續有人從其他村落搬過來。Mr. Buthelezi說:「現在學生已增至四百多位了,再過不久可能就突破五百位了。」
慈濟小學
扮演養分供給小站
十一月八日,南非第一座慈濟小學落成了!
平日難得有官員造訪的寂靜村子顯得熱鬧異常,男男女女紛紛穿起最華麗的衣飾,慶祝這個大日子。七時許,村民們已陸續來到新學校,但落成典禮要到九點才開始呀!
人潮不斷湧進廊簷走道,最後實在沒空位了,仍趕緊在烈日下找到最佳的視野,擺張椅子坐了下來;沒位子的人也心甘情願地站著,人牆逐漸將原本相對的校舍圍成一圈,僅空出司令台與中間的廣場。
為歡迎緩緩開進學校的來賓車陣,等待的人牆裡,一婦人扯開喉嚨、蹙口出聲,嘯聲隨即牽引成一片。佇立一旁的我,為突然的嘯聲所震懾,驀然意識到,這是祖魯族祖先遺留下來表達喜悅之情的風俗時,心中不禁為之莊嚴了。
祖魯人生性喜唱歌跳舞,也習以歌聲、舞蹈表達心中摯誠的感受。典禮上,耀眼的陽光彷如金針,直往人的毛細孔鑽,祖魯族戰士在廣場中央翻滾扭打、嘶聲拚鬥,黝黑、糾結的肌肉沁出晶瑩汗珠。圍觀人群的表情莊重而欣喜,即使曼德拉總統蒞臨,
村民歡迎的陣勢,大約亦是如此吧!
典禮結束了,人潮逐漸散去,但學童仍流連未去。站在新落成的磚瓦教室裡,四年級的小女孩Goodness眼神亮著一抹光彩,篤定地說著未來的志願:「小學畢業後還要念高中、上大學,長大後要當老師。」一旁的學童也紛紛說起未來的志向,有的也要當老師,有的要當護士,還有的要當經理。
小小年紀各有不同的夢想,如同每一朵初綻的Zemvelo,正展現他們獨特的生命力,而南非慈濟小學該是幫助他們盛開的養分吧!
從發放開始
◎文/翁瑜敏
南非有燦爛的陽光、乾淨的空氣、豐富的礦產,還有宜人的氣候,唯獨境內主要河川大多流向最乾燥、人口最稀少的西部地區,全國平均約有一千兩百萬人缺少適當的飲用水。對南非人而言,維持生命基本要素之一的水,比鑽石還珍貴。
雷地史密斯位於南非東部,該地慈濟人經過四年長期觀察後,發現當地黑人區居民,多數得大老遠花兩、三個小時到市府搭建的水塔取水,要不就是接引雨水飲用。施鴻祺便表示,剛來此設廠,不懂為何工人三天兩頭肚子痛,後來才發現問題出在飲水衛生上。
於是,雷地史密斯慈濟人於九七年展開鑿井計畫,預計九八年六月完成三十口水井的挖鑿工程,屆時受惠者將達六千戶、三萬人。
籌畫鑿井之初,原計畫與政府部門合作,但因作業繁複費時,工程一度陷入膠著。一位印度裔的南非人Mr.ESmail得知慈濟人的心意及積極,不僅主動聯繫,還將每口井的價格從兩萬四千元南非幣降至六千元;六月二十六日,由慈濟人策畫挖鑿的第一口井,終於在聖恰司(St. Chads)啟用了。目前慈濟人在聖恰司已開鑿了五口水井,受惠者達一千戶,而第六、七、八口井亦於溫班克(Witbank)開鑿,預計受惠者為六百戶。
從發放開始,雷地史密斯慈濟人的腳印逐步擴散到為流浪漢煮食、關懷老人院,今年更積極展開援建學校及挖鑿水井,跨出的每一個腳印是「慈悲喜捨」的真實體悟,亦是一種生活的淬鍊。
「我們試圖以實際的發放行動,去關懷黑人。」林天進說:「有次我們將衣服送到一位黑人手中,他的眼淚立刻掉了下來,哽咽道:『若沒有慈濟送的這些衣服,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在零度以下的氣溫度過。』」
「從發放開始,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發放並非唯一的方式。」方龍生補充道:「我們為何要去蓋學校、挖水井?因為我們體會到單純的發放是不夠的,還得搭配其他計畫。我們住在這裡,無論做什麼建設或措施,都看得到它的後續發展,也看得到當地人民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幫助。
因此,雷地史密斯慈濟志業的推展演變至今,主體已完全放在根本解決黑人區真正的痛苦面上了;水井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水井,請求支援建校的案子也接二連三湧來,但再接再厲建校,對雷地史密斯慈濟人而言卻非易事。目前雷地史密斯還有鑿井的計畫,三十口井需十八萬南非幣(約一百萬台幣),以目前僅三十戶台商及十幾戶固定會員而言,方龍生表示,要籌募到更多的建校經費,並不容易啊!
「建設屋谷沙凱慈濟小學的經費是十五萬南非幣,早已超過我們一、兩年內的經費負擔了,所以我們不得不走出去,尋找每一個募款的可能性。這次建校經費便是從本地的台商及會員募集來的。」方龍生不諱言地說:「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台商及會員有限,我們很擔心,未來的經費沒有辦法支付我們想完成的計畫!」
樂觀的施鴻祺卻另有想法。他希望在屋谷沙凱援建的第一所南非慈濟小學,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能,讓當地的校長、老師了解慈濟精神,進而影響到其他村民。也因此,南非慈濟人在小學落成典禮翌日,緊接舉辦了「靜思語教學」講座。
施鴻祺說:「若當地人了解慈濟的理念與作法,進而自力更生,或可與慈濟合作蓋一間學校,不是更有意義?」
雖然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但看到當地人因為學校的落成與水井的使用,改善了生活環境,雷地史密斯慈濟人覺得生命似乎更充實了,恰如林天進所說:「我們的人生留『黑』不留白啊!」
▲千江映月
孩子,我們出去走走!
◎文/楊倩蓉
豔陽下,家屬們顯得有些羞怯不安,緊緊地抱著孩子,唯恐有一點閃失……
對障礙兒家屬來說,帶孩子出門一趟並不容易,除了得時時照護孩子的一舉一動之外,更得有面對突如其來異樣眼光的勇氣。
但是,坐在陽光底下的感覺真的很舒服!
為此,高雄慈濟人特別為障礙兒及家屬舉辦了一場「親情天地、感恩歲月」的親子活動。
十一月十二日,天氣晴朗。
高雄鳳山國父紀念館旁的百榕園一隅,正在舉辦一場兒童寫生比賽,許多父母靜靜地陪在一旁,欣賞孩子自如地揮灑著彩筆。
公園另一端,高雄慈濟人正忙碌地張羅著當天的活動事宜。九時一到,公園入口處湧進一陣車潮,下車者不是摟抱著孩子,就是推著輪椅上的孩子,一旁的慈濟人見狀連忙上前,幫助他們扶持住孩子軟軟的身軀。
這是高雄地區首次為障礙兒及家屬舉辦的「親情天地、感恩歲月」關懷身心障礙兒童親子活動。
出門一趟不容易
豔陽下,那一群健康活潑的孩子,多已完成寫生,正朝氣蓬勃地在草地上追逐玩耍,身後不時傳來父母「不要跑得太遠了」的叮嚀聲。公園彼端,障礙兒的家屬們顯得有些羞怯不安,緊緊地抱著孩子,唯恐有一點閃失。
對障礙兒家屬來說,帶孩子出門一趟並不容易!除了必須攜帶孩子的個人隨身用品、時時照護他的一舉一動,更得留心不讓外界的一些聲光刺激,引起孩子不良的情緒反應。
但是,坐在陽光底下的感覺真的很舒服!
在欣賞了一系列精心策畫的節目,參與復健治療師透過音樂節拍帶領的舒展四肢活動後,漸漸地,家屬們緊張拘謹的神色緩和了,一顆忐忑不安的心也放下了,開始為孩子們一一解說眼前精彩的畫面。孩子們雖不一定能完全領略,卻能感受到現場流動著輕鬆的氣氛,而顯得興致十足。
在扶養這些障礙兒的過程中,家屬們遇到的是怎樣的困境與挫折呢?一些家長鼓起了勇氣,帶著自己的孩子走上台,拿起麥克風,談起了他們
的困境與需要。
無助家長盲目摸索
多數母親談到初次帶孩子就醫的情形時,對於醫師冷漠的態度與不負責的處理方式,造成日後家屬們得靠自己盲目摸索,且延誤了孩子的早期治療,頗有些話要說。
田媽媽十三歲的兒子,出生後因蠶豆症引發聽力障礙,當初察覺孩子有異樣,即趕緊前往就醫,但醫師在說了一些不著邊際的安慰話之後,只告訴她,孩子是因為黃疸傷到了腦。後來向另一位醫師求診時,才知孩子罹患了腦性麻痹。
手足無措的她慌亂地詢問醫師:「該如何是好?」醫師只冷冷地說:「沒辦法!」她不死心地追問,是否有相似的病歷可供參考?可不可以給她病患家屬的聯絡電話,好請教他們的經驗?但是因為病歷要保護,不宜公開,所以醫師拒絕了。
「應該有一些關於這類的醫學書籍可以讀閱吧?」對於田媽媽的追問,醫師輕蔑地答說:「有是有,但都是原文書籍,國內也沒有翻譯本,妳看得懂嗎?」
田媽媽乍聽之下的反應,竟是很羞愧地想:「為什麼我沒有把英文學好?為什麼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閱讀這些外文書呢?」受了這樣的刺激,加上為了孩子,她只有自己努力加強英文能力,上圖書館猛K相關書籍。
缺乏認知錯失早療
蔡美惠對於十一歲罹患僵直性腦性麻痹的兒子,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初不知道早期復健的重要性,讓孩子錯過了一至六歲的復健黃金期;如今只能做一些補償性的復健,使孩子病情不致惡化。
孩子八個月大時,蔡美惠曾帶他去大醫院做復健,但是由於看門診的醫師並不固定,且多是兼職,沒有一套設計完整的療育計畫;加上醫院裡許多所謂的治療師,其實是護理系的實習生,孩子交給他們,只有一直哭,哭滿一小時後,就由家長帶回去,
實在談不上什麼復健。
另一方面,由於南北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為了掛一個門診,住在南部的家長常得帶著孩子北上奔波,十分不便。對於國內醫療設備的失望,有一段時間,蔡美惠轉而四處尋求偏方,從氣功、針灸、收驚、參加消災祈福法會及朝山等方式中,獨自茫然摸索。
在障礙兒學習認知方面,一般的復健機構,特別是公立的啟智學校,對於收容障礙兒童的條件設限頗多,除了不收重度腦性麻痹兒童外,還需要生活能夠自理、有行動能力的孩子才收;至於坐輪椅的孩子,則需由父母陪同才許可。相較之下,一些私人的收容機構反而條件較鬆,但卻礙於經費及場地關係,無法收容太多障礙兒。
民眾觀念有待開啟
家有障礙兒,不僅是障礙兒需要學習與療育,家中成員也需學習如何與障礙兒相處、如何幫助障礙兒。但有不少家長因為生了障礙兒,而抱持消極的態度,覺得只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即可,卻忽略了復健的重要性。
像是定期的追蹤檢查,及了解孩子還有哪些正常的功能需要好好維持,這都是早期復健中相當重要的觀念;早期復健雖不一定能使孩子情況好轉,卻能幫助孩子維持原有的功能。
蔡美惠當初就是因為缺乏這樣的認知,以致忽略了孩子腦神經受損後,筋沒有成長,骨骼卻會繼續成長的問題,使得筋愈拉愈長,造成孩子髖關節脫臼,等到發現時已太晚,只有開刀一途了。
也因此,對於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的設立,家屬們莫不深切期待。
「二十四小時都在照護著孩子,看不到成就感,很需要社會的支持與關懷。」每次帶孩子出門,李媽媽都感覺到社會大眾對腦性麻痹兒童缺乏認識與了解,甚至以為這樣的孩子會傷害別人,避之唯恐不及,讓她覺得很難過。
這樣的封閉觀念,也影響了障礙兒的家屬。據李太太表示,有位女孩就因為弟弟是障礙兒而自殺了三次;因為每次論及婚嫁時,男方家長到家裡一看,獲悉家中有位障礙兒,不是怕有遺傳因子,就是怕將來會被拖累。而這女孩的婚事,也就這樣吹了。
盼一個無障礙空間
要帶一個腦性麻痹兒童出門,需要極大的勇氣!
常有父母指著搖搖擺擺的障礙兒對孩子說:「你看,大象來了!」除了得忍受類似的異樣眼光外,大環境潛藏的危險因子與公共設施缺乏人性化的設計,都是讓許多障礙兒家屬難以帶孩子走出戶外的原因。
推著輪椅上的孩子進入公園的張媽媽即表示,公園入口處多設有路障防止車輛入內,卻也造成行動不便的人出入不方便;此外,進入公園是希望能多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氣,但樹木卻多已遭砍伐,只有一大片光禿禿的水泥地,孩子很容易發生意外。
戶外的遊樂設施是針對一般兒童設計的,張媽媽每次帶行動不便的孩子來時,常只能在一旁觀看,頂多讓孩子拉拉單槓,伸展一下肌肉。然而,如果不帶孩子到戶外走走,少了外界的刺激,只會使孩子原有的功能退化,受損的功能更形惡化。
還有噪音、污染、路面不平……等,許多不佳環境因素的存在,讓家長們即使再小心,也難保證孩子的行動安全。
「如果能有一個無障礙空間,讓殘障人士也能通行無阻,那該有多好!」這是許多障礙兒父母的期盼。
早療機構發芽了
◎文/楊倩蓉
近年來,身心發展障礙兒童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除了慈濟基金會在民國八十一年初,即已開始成立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規畫小組,進行復健中心完整的軟、硬體設備研究與規畫工作,及積極對外籌募建院基金外,一些社會公益團體及由障礙兒家屬所成立的家長團體,亦紛紛站出來替腦性麻痹兒童的未來,尋求醫療資源與福利服務。透過這些團體所發出的聲音,過去一直潛藏在暗角的障礙兒問題,總算有了雲開見日的機會。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四千到五千名缺陷兒童誕生,十六歲以下的兒童約十五萬人有發展障礙的情形。從政府登記立案的教養機構所能收容的人數,僅五千人左右的數字來看,國內腦性麻痹兒童所需要的空間極度不足;而收容亦非究竟之本,根本之計仍需從「早期療育」著手。
一般而言,腦性麻痹兒童在六歲之前是治療的黃金期,恢復功能的效果較顯著;六到十四歲之間,只能作補償性的功能復健;十四歲以後,所有的復健工作只能幫助他們維持現有的功能,不讓情況再惡化下去。因此,「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觀念相當重要。
然而,即使腦性麻痹兒童的家長有這方面的認知,卻常得面臨求助無門與支離破碎的醫療資源問題;因為,針對腦性麻痹兒童所設計的醫療系統,必須是統合各類小兒神經科醫師、兒童心理治療師、語言、物理與職能治療師等。
目前慈濟預定在台北市內湖區設置的,即是一所以醫學中心附設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為目標的完整早療機構,同時擔負培育、研究、發展與教學的功能。屆時除希冀能更加提升國內障礙兒醫療品質、培訓大量專業人才外,亦盼望每一位腦性麻痹兒童及其家庭都能受到妥善的照顧。
另外,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將各設立的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也已相繼完成初審與核定,期待在民國八十七年底及八十八年陸續動工,四年後正式啟用。
▲千江映月
讓榮耀歸諸汗水--運動員藥物檢驗的意義
◎文/何惠卿
榮耀的背後,是無數的汗水與堅持,然而為了獲取勝利,卻有人不惜鋌而走險。
慈濟醫學院在教育部委託下,成立了國內首座「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以保障運動員的健康及避免藥物濫用造成傷害。
還記得「火戰車」這部描述運動員奮鬥精神的電影開頭嗎?一大群運動員在海灘上練習慢跑,蔚藍的海水陪襯其旁,予人心胸寬闊無垠;遠方,海鳥飛翔而過,純白浪花緩緩濺打著海岸,如運動員週而復始的練習般,朝夕來回……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畫面,卻引人深思--
所有榮耀的背後,是無數的汗水與堅持。
維持競賽公平
藥物檢驗應運而生
古民族體育運動源起於人類為了求生存,在與大自然、野獸搏鬥的過程中,發明了許多訓練體能的方法;之後,為了鼓勵民眾踴躍參與,比賽活動因而產生,藉著名次或獎品的吸引,激起人們努力練習、求進步的心,從而達成鍛鍊體力、活絡健康的目標。
以代表世界運動精神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最初的起源在於消弭古希臘城邦間的戰爭:不論平日各城邦之間如何因為經濟、政治、土地等問題而引起征戰,在運動會期間皆應遵守共識,不起爭議、在運動場上公平競爭;而其勝利之後的最高榮耀也只是葉冠一頂而已。
然而,時至近代,隨著運動競賽勝利而來的名利、物質、精神崇拜等誘惑,卻使得許多人迷失其中,為了獲取勝利鋌而走險。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故意自鴉片中提煉某些物質,注射於賽馬身上,企圖在比賽時獲取勝利;一九0六年美國聖路易奧運會中,也有馬拉松選手服用加有砷與蛋的白蘭地酒,藉以提高運動成績。
近四十年來,選手使用禁藥獲取勝利的情況愈形頻繁。一九六0年羅馬奧運會上,一名丹麥自由車選手因為過度使用安非他命而喪生,引起震撼;一九六七年法國自由車大賽中,一名選手又因相同因素而死亡。
當時,國際奧會特別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在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會中,已有不少運動員習慣使用藥物。
鑑於此,國際奧會成立了醫藥委員會,並於其下設置「禁藥與生化小組」,負責運動員藥物檢驗的工作,以保障運動員的健康和競爭的公平性。
發展至今,國際奧會近兩百個會員國中,已有二十二個國家的「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通過認證,正式從事此項工作;同時,它也是全球所趨,成為各國爭取大型運動會舉辦權的優勢條件。
提升檢驗水準
計畫五年取得認證
「藥物濫用檢測與研究」是慈濟醫學院發展計畫中的一環。民國八十三年二月,慈濟醫學院獲准立案招生的同時,教育部亦委託慈濟醫學院籌設國內首座「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希望將台灣的運動員藥物檢測由篩檢階段提升到鑑定階段。
隔年四月,教育部正式宣布我國「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成立;民國八十六年元月,在國際奧會委員吳經國、教育部次長楊朝祥、慈濟醫學院校長李明亮等人共同剪綵與祝福下,慈濟醫學院「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落成啟用,並計畫在五年內取得國際奧會的認證。
一年來,為了實踐這個目標,藥檢中心除了善用精密儀器,如:液相層析儀、酵素免疫分析儀、氣相層析儀、氣相層析質譜儀等,實地進行第二十七、二十八屆全國大專運動會以及東亞運國手的禁藥檢驗工作外;亦將座落於慈濟醫學院後棟一樓的一百一十坪寬敞空間,充分規畫為儀器、存藥、冷藏、樣品分裝、藥檢、行政等環境,由七位專員分頭進行藥物檢測、毒品收集、教育影片、手冊的製作與宣導等;並於九六年和九七年間派員至加拿大國際奧會認證的實驗室做為期數週的訓練……期待在不斷的觀摩與學習下,吸取國外經驗,使國內運動員藥物檢測的工作更上層樓。
國際奧會醫藥委員會轄下「運動禁藥暨生化委員會」委員兼執行祕書奧迪.席古拉(Jordi Segura)博士,日前參觀慈濟醫學院「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了解慈濟濟貧困、建醫院、辦學校的博愛精神後,除表示慈濟的理念與國際奧會一致外;在肯定慈濟為維護運動員健康的用心時,也強調:禁藥檢測工作表面上看是針對運動員,避免他們因藥物濫用而影響競賽的公平性,實則亦有喚醒全民反毒意識之效。
在國際奧會所列的運動員五大禁藥種類中,有不少是屬於毒品,藥檢中心在這方面將能提供經驗予政府反毒單位,甚至進一步與教育單位結合,深入校園從事反毒宣導及檢測。此外,運動員因為追求勝利導致的藥物濫用行為,多少也反應了社會的部分價值觀,如果大眾能群起抵制,將可遏阻不法者助長此風。
奧會評估嚴謹
定期考核維持品質
依據國際奧會憲章中的「醫藥準則」,藥檢中心欲取得認證許可,必
須具備檢體採樣程序、檢體和藥品保存、檢體分析方法以及實驗室品質的維持四項基本要件。
其中,採樣、檢驗人員必須分開,全程也需配合監視,以保障誠實運動員的努力;同時,檢驗人員的實際經驗與分析報告也列為考核標準。若通過了,亦不代表永遠擁有檢驗資格,每年,國際奧會將會繼續評估,藉此考核與確認各實驗室的技術。
目前世界各國檢驗禁藥的方法為「抽檢尿液」,分別於比賽與平時舉行。運動員在收到通知一個小時之內,必須在相關人員的陪伴和監視下,抵達採樣工作站,自由選擇一組兩瓶已編號碼的容器,並在採樣人員的監視下,裝入至少一百毫升的尿液,交予工作人員,此即採樣。
拿到樣本之後,工作人員必須在嚴格監送下將之運抵實驗室。檢測第一瓶時,若發現有使用禁藥的可能,則自該瓶中再取剩餘尿液,進行檢驗;反應如同為陽性,就通知該名運動員。同時,針對另一瓶尿液做檢驗,若仍呈陽性反應,即可確認該名運動員使用禁藥。
對此,慈濟醫學院運動員藥物檢驗中心主任曾應龍表示,藥檢工作從通知運動員開始,到沿途陪伴、尿液採樣、尿液檢測、藥物分析、公布結果,乃至運動員的懲罰等,是一連串專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相互之間的共識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是維護競爭的公平性和運動員的健康;同時,透過對於使用藥物的認知,亦可避免部分選手因常識不足而鑄錯。
然而,檢驗技術再進步,仍有可能出現目前科技無法檢測的狀況,曾應龍希望未來多和國外實驗室交流,以彌補檢體採樣及檢測分析經驗的不足。
不當使用藥物
觸犯賽規、危害健康
何謂藥物濫用?
依據國際奧會的定義:運動員的藥物濫用(DOPING)指的是從事競賽的運動員在比賽期間內--
使用任何非人體內所產生的外物(例如毒品、利尿劑等),或使用過量的、不正當的方法(像肌肉或靜脈注射等),將體內也含有的物質(例如紅血球成長素、生長荷爾蒙等),由外界引進人體,而形成不公平的運動成績者,謂之。
此外,若運動員因為醫療的關係,必須於比賽期間使用藥物時,不管屬於何種禁藥、也不論藥物的含量以及使用方法,只要該藥物會形成不公平的運動成績,亦視為藥物濫用。
由此可知,不只是毒品,即使是醫療用物,若不當使用到明顯危害運動員健康時,也同樣觸犯競賽規則。
藥檢中心主任曾應龍也提醒,一些感冒藥中便存在有被歸屬於興奮劑的麻黃素和其類似物,萬一使用過多,將導致心跳不規律、血壓上升、血流速度加快、頭痛、焦慮、震顫等症狀。此外,五大禁藥種類中被列為興
奮劑的咖啡因,亦普遍存在於一般飲料中,若適當飲用,對人體應無大害;但若大量飲用到對人體已構成傷害、甚至因此而奪得勝利時,也被視為藥物濫用。
所以,不只醫生要擁有運動員使用禁藥方面的知識,教練和運動員就診時,也要自行留心;或透過選手村的醫師加以診治,確保安全。
加強觀念宣導
汗水堆砌真正榮耀
雖然國際奧會於一九六八年夏季墨西哥市奧運會與冬季法國格勒諾勃(Grenable)運動會中已全面施行運動員藥物檢驗工作,但多年來,國際體壇濫用禁藥的例子仍屢見不鮮。
根據統計:自一九六0年到一九八八年,已有十六名選手死於禁藥之毒;九三年,加拿大短跑好手班.強森因再度被發現使用禁藥,遭到長期禁賽的處分!九四年,日本廣島亞運中,大陸多位游泳、田徑選手連連摘下金牌,引起注目;稍後,檢測發現多位運動員使用禁藥(睪丸酮素),隨即被摘下金牌,懲以禁賽。
對於擁有運動員黃金生涯的選手來說,「禁賽」毋寧是相當嚴重的處分。處罰較輕者,即使幾年後想東山再起,也不一定能重展當年英風,更何況使用禁藥對身心帶來的後遺症!
運動員使用禁藥固有其背後因素值得省思,但加強教育與對禁藥的研究卻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慈濟醫學院今年度在醫學系開設的藥理學課程,以及將於明年成立的毒理學研究所,皆希望能透過對藥物特性的精研與掌握,為提升藥檢工作助一臂之力!
禁藥五大類
◎文/何惠卿
人類發明藥物的本意,原在醫病、救人,但若使用不當或蓄意藥物濫用,反而對人體造成難以預估的傷害。以下就國際奧會規定的運動員五大禁藥種類,概述其濫用所造成的傷害。
一、麻醉劑(Narcotics):在效用上,較屬於止痛劑,如:嗎啡、海洛英與其類似物。使用後將具高度耐痛感、欣快感,但藥效過後反因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諸如精神恍惚、呼吸抑制、嘔吐不安等,而造成身心更大傷害。
二、興奮劑(Stimulants):包括古柯鹼、過量咖啡因、安非他命等。使用後會刺激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達到減低疲勞、增強運動力和警覺性,但後遺症相當可怕,包括焦慮、心緒不安等心理問題。
三、利尿劑(Diuretics):運動員選擇服用的情況,一是將體內水分迅速排除,減低體重;二為面對檢測時,求在最短時間內將先前服用的禁藥自體內排出。短時間內雖然不會直接對人體產生重大危害,卻違反運動家公平競爭的原則。
四、合成代謝物(Anabolic Agents),包括合成代謝類固醇和Beta-2促動劑等。
1、合成代謝類固醇:若不當使用,女性會有男性化傾向,包括聲音變低、身體和臉部長毛、月經不正常等;男性則會睪丸縮小、精子數量減少、乳部變大、增強好鬥性與性慾、禿頭、攝護腺發炎和增大、腎功能能受損、長粉刺等變化。如在青年期服用,將使骨骼成長板提早閉合,妨礙正常成長。
2、Beta-2促動劑:可抑制體內脂肪的積存,並影響體內脂蛋白的聚集,而使肌肉增大。部分這類藥物的使用,會產生類似安非他命的不良後果。
五、醣蛋白脂類與胜月太類荷爾蒙(Glyco-protein and Peptide Hormones),可分以下四種:
1、生長荷爾蒙(Growth Hormone):過量使用將罹患糖尿病、四肢肥大症、過敏反應等。
2、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過度使用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功能,轉而容易感染疾病,並會對骨骼關節產生破壞或形成高血壓。
3、紅血球成長素(Erythropoietin):在人體正常分泌下,可自動調節體內紅血球的成長速度,添補體力;但若自體外不正當輸入,容易形成出血或血栓的險況。
4、人體絨毛膜生殖腺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可促使男性睪丸月固胴的增加,其不良影響則類似合成代謝類固醇。
- May 19 Tue 2009 10:54
1997年12月 373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