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清潤如水
◎撰文╱證嚴上人
佛陀曾說:一味之水,滋潤世間,遍覆三千大千國土,無量種性具足蒙潤。
水能滋潤一切生靈,人性無染的愛也像清水一樣--不分國家種族,不論貧富貴賤,仁澤普及天下萬物。
期盼大家培養開闊的心靈,學習慈悲柔和的智慧,放下人相、我相的執著,大愛普及一切眾生,如慈雲廣被大地,似甘露普潤群生。
▲社論
古道照顏色
本月海內外慈濟人歡度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最醒目的慶祝活動要屬花蓮靜思堂舉辦的慈濟志業博覽會,首度完整呈現慈濟多元化志業的歷史與未來,除文字與照片敘述外,還有聲音影像的媒體輔助,結合花藝與庭園設計的典雅布置,形成難得的真善美饗宴。
順著博覽會四合的迴廊向下轉進一層,則是隋唐魏晉時期的古佛石雕展覽。每尊佛雕雖因年代已久,經歷風化的侵襲,但仍保持柔和莊嚴的面容,慈視過往的參觀人群。
光明圓滿相好的古佛,看似來自渺遠的虛空,和具有喜怒哀樂多變臉色的現代人有何關聯呢?
其實,儘管時空流變,古佛傳達給我們的永恆訊息是,唯有全付身心投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淬勵,方能成就那無上清淨歡喜的容顏。
佛雕展上一層的博覽會,是無數平凡眾生慈懷柔腸學古佛,至某一階段的成績展現。慈濟提供他們因緣種子上求佛道,而他們也不斷為慈濟注入生機,拓展未可限量的慈善福利志業。
古佛是我們的精神導師,給我們鼓舞和信心不斷發心發願,對許多曾經迷茫於人生旅途上的人而言,學佛後終於找到身心依止的方向。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要承接延續古佛精神,何嘗不需今人用心觀察當今社會人心的需求,開創種種方便法門,以新的語言、新的行動、新的傳播途徑,落實體現古佛慈悲喜捨的教誨。
所以,慈濟不只從事濟貧救病的慈善醫療服務,近十年來更致力於教育文化的深耕。大愛電視台的成立,更象徵借助傳播科技的力量,將「人文社會」的美好景象帶入每一家庭的歷史新里程。
在博覽會中,遍布海外二十八個國家的分會、聯絡處,亦展現他們配合當地風土民情,針對其生活或精神的不同匱乏,予以關懷援助。在台灣的慈濟人,無從想像講不同語言的外國人士,將得到慈濟大愛精神何等實質的幫助,但海外慈濟志業的成長茁壯,即使在烽火頻傳的土地上,亦排除萬難成立據點,此證明菩薩精神的源遠流長,不受國界、種族、社會文化條件所阻礙。
古佛修行成就走過的古道,有今人接棒,踏上同樣的正途,古今輝映,照見人心可以轉識成智,散發清淨祥和的光采顏色,這顏色不只存在於古佛身上,我們亦在許多以「甘願做,歡喜受」互勉的慈濟人臉上看到了。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與時競爭
【編語】
不同於曲終人散後的悵然,慈濟三十三周年慶落幕後,海外慈濟人又帶著滿懷的愛、祝福與力量,返回僑居地繼續耕耘、繼續拓荒。
邁入第三十四年的慈濟,志業已推展至全球二十八個國家、一百個據點;慈濟人與時競爭的服務精神,輻射出永恆愛的光芒。
針對周年慶活動,本期企畫了一系列報導--
「永遠的慈濟老友」,回憶克難時代的人情溫暖,也見證了慈濟今昔的成長;
「愛予生機--骨髓捐贈相見歡」,有捐髓者的難捨能捨、受髓家屬的戒慎恐懼,以及骨髓推動小組的盡心盡力;
「海外菩薩雲來集」,幾則短短故事、幾張活動剪影,雖難以盡呈海外會務的完整面貌,卻能管窺到一些小小的感動;
「大愛無國界」,從緊急救援、長期扶助、醫療義診三面向,探討慈濟國際賑災的發展,以及分享與會組織的經驗作法。
繼上期「提燈照路--委員篇」之後,本期專題【接棒】系列,將為讀者介紹慈濟「護法金剛--慈誠隊」;凝聚陽剛之氣的慈誠組織,是慈濟世界深具特色的一支隊伍,成立雖然只有短短十年,卻扮演著推動志業的吃重角色。
在這充滿喜慶的月份,慈濟醫院也經衛生署評鑑通過,由區域醫院晉升為花東地區第一家「準醫學中心」;這不僅是對慈院醫療專業的肯定,也是對慈濟尊重生命的一大肯定。
生之勇氣
從得知自己罹患免疫系統不全的那天開始,ITP的惡夢、關節炎的痛、到現今的紅斑性狼瘡,都是我不願、不想、也不能接受的。
但,一路走來,我的淚,再也流出不來,是有點麻木、有點宿命、也開始接受,雖有不甘,但生命還是要繼續。
前些日子在醫院等候驗血時,那是間華人開的診所,裏面有些雜誌,其中有本《慈濟》月刊,在等候醫師的一個半小時裏,我看了兩本。沒有煩躁,沒有不耐煩,只有感動。感謝這世上有這些默默付出的人,才能使那些瀕臨絕望的人,仍願意再為生命努力,並滿懷感激。感謝您們!
紐約 潔西卡
拾獲
因為身繫囹圄,有機緣拜讀到《慈濟》月刊二月號的專題「愛、信任、原諒」,雖不曾接觸過慈濟,但對證嚴上人悲憫世人的心懷,由衷敬佩,因此想藉由閱讀《慈濟》月刊,多認識慈濟。
此時雖身處囹圄中,但閱讀到月刊後,卻是無比興奮,像是找到失去許久的「東西」,我會珍惜這分充滿大愛的刊物,並傳閱和友人分享,感謝您們辛苦辦這麼好的月刊。
台東 楊渝升
收藏著愛
我們一家四口都是慈濟會員,因此,每個月都會從慈濟阿姨那兒索取《慈濟》月刊來閱讀。
我是一個國中生,每天都為課業忙碌,再加上身體不好常跑醫院,所以並無多餘的時間去翻閱《慈濟》月刊。直到前年春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月刊,一頁一頁的細讀,從「隨師行記」一直到「上人說故事」,不但讓我體會到慈濟世界的溫暖之情,更感受到人間有愛。
每當心情煩悶時,總喜歡翻開月刊的封面裏--靜思晨語,每讀它一遍,心就靜了下來。雖然這只是一本薄薄的月刊,但它卻收藏著無數人的愛,成為我每月必讀的書籍。
桃園 陳慧如
心有所感
大約兩年前,由於一名慈濟志工、也是我的宗親的介紹,而認識了慈濟,成了一名慈濟的會員。
自此我即不斷地參閱《慈濟》中文版月刊與英文版季刊,每次接到這位志工送來的刊物都愛不釋手,想一口氣讀完,它不但使我增加了對佛陀與佛教的認識,更令我體會到證嚴上人對慈濟四大志業的努力與貢獻。他用心良苦捨身慈悲的精神,以不分種族、宗教、地域去普愛天下之眾生。
而慈濟人履行證嚴上人慈悲為懷的理念--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令我內心深深的感動。
馬來西亞 謝丕源
如何做到
「再艱難的環境都可激發生之勇氣,慈悲的力量自會尋來,撫平創傷與苦痛。」第三八六期《慈濟》月刊社論中的這段話,我深有同感,因為這正為慈濟人的感恩大愛作了最佳註解。
我是《慈濟》月刊、《慈濟道侶》的長期讀者,透過刊物的報導,我了解到無論飛安事故、風災、水患等一連串讓人傷痛的天災人禍,都在慈濟人的溫情關懷下逐漸遠離。
十四歲、罹患骨癌的林志群在慈濟醫院志工的協助下和歌手萬芳合唱,圓滿了錄製歌唱專輯的心願;近百名因家貧無法接受手術的兔脣病童,帶著歡喜走出慈濟印尼雅加達義診中心;全省動員近三萬兩千人次投入響應「賑濟中美洲,『衣』靠有情人」活動,當三百六十多萬件衣服送抵災區,災民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經歷飛機停飛、火車誤點、高速公路塞車一路驚險,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主任李政道博士仍在二十四小時內將骨髓液自慈濟醫院送至大陸杭州……
慈濟人不畏荊棘阻礙、暗礁逆流的磨難,越過重重關卡,表現出的勇氣與毅力,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予人慰懷、助人圓願、為人解難、長人信心!我不禁要問:「慈濟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台北 胡啟端
幸福的人
每當拿到月刊,我就從頭至尾細細品嘗,這當中有歡笑、有淚水。上人的開示處處都告訴我們,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報導、主角人物的悲慘人生,令人佩服他們有勇氣、毅力,革除不良習氣或斷除惡念,從此幡然醒悟。
每當我對生活中的人、事偶起煩惱或埋怨時,就想自己實在是位非常幸福的人,不但身體健康有份好工作,又有與我同心同行慈濟菩薩道的好母親,我真該知足了。
永和 施淑芬
【更正啟事】
第三八八期第八十八頁第一欄第十八行「林麗雲」,應更正為「連麗香」。第三八九期第五十九頁上欄最後一行,漏植「水兵:對方說:『這裏是燈塔』……」;封底背景說明「民國八十六年」,應更正為「民國八十七年」。
▲無盡藏
信能增長諸善法
◎主講/證嚴上人恭錄/靜淇
我對自己及普天下人都有一分信心--
相信自己有耐心、毅力堅持到底,
也相信人人都有愛心,
能夠發揮力量、裨益眾生。
感恩的五月,正值慈濟三十三週年慶。今早,精舍有一項「慈濟老友回娘家」活動,這些老友是早期關心精舍、幫助慈濟的人;有兩位老友一大早就回到精舍,其中一位是好幾年沒見的邱記者--邱錫英先生。
看到邱記者,我心裏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不由得想起當初要蓋醫院的時候。那時花蓮的交通還不是很方便;不像現在搭火車兩、三個小時就到了,蘇花公路部分路段仍是單線通車,從台北到花蓮要八個鐘頭的車程,醫療資源也非常匱乏。慈濟從慈善工作經驗中,慢慢發現明明可以救活的病人,卻常因醫療的欠缺與落後,而眼睜睜看著寶貴的生命回天乏術,甚至造成家庭陷入困境。
由此,我深深覺得花東地區民眾的生命沒有保障。為了使他們在發生病痛或意外傷害時,能及時受到醫療照護,我不禁興起了建醫院的念頭,然而,一個出家人要如何蓋醫院?大家都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連慈濟委員也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不過,我相信只要有信心、耐力和愛心,一定可以做得到。
當時雖然我也很擔心,但我對自己及普天下的人都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耐心、毅力,能夠堅持到底;也相信人人都有愛,只要把愛心集合起來,就能發揮龐大的力量。
直到現在,
慈濟的建設
從未中斷過,
因為
有大家的愛心付出,
就能累積匯聚成
一股大力量。
我花了近三年時間,還勸募不到三千萬元,但是建院經費預估需要六至八億元。當時的省主席林洋港先生告訴我,蔣總統經國先生非常關心建院的事情,答應幫忙解決土地問題,要我準備動土開工。
隔天一早,中央日報就登出了斗大的新聞:慈濟決定在花蓮國福裡建院,土地已經有了著落,準備動土開工,建院基金已募近八千萬元。看到這則消息,我嚇了一跳,心想:這位記者是誰啊?我根本還沒募到八千萬元,怎麼可以亂寫呢?
我急忙去問花蓮的慈濟委員:「這位邱記者是誰?他為什麼要這麼寫?」委員去詢問,邱記者便解釋道:「哎呀!你們師父實在太單純了,蓋一座醫院需要八億元,現在還募不到三千萬元,誰敢放心捐款啊?至少也要有十分之一的經費,人家才會放心地捐款,所以我才寫八千萬元。」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今天看到邱記者,我還向他提起這件往事。
其實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抱持著一個念頭:要自我祝福!人家說慈濟有錢,我就說:「慈濟有錢,是因為有大家的付出,不過,錢都還在大家口袋裏。」直到現在,慈濟的建設沒有中斷過,這是因為有大家愛心的付出,累積起來就能匯聚成一股大力量。
慈濟的教育
能夠受到肯定,
主要是加上了
愛的文化;
孩子有了充分的愛,
自然就有
正確的人生方向。
昨天,在精舍舉辦了兩天一
夜的靜思生活營,參加的對象有律師、法
官、檢察官、警察學校的教授,以及企業界人士等一百多人,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十分擔心。我告訴他們,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都已同時在推動,花蓮地區的醫療工程已經建設得差不多了,但教育工程還未完成,因為我們要建設一個從幼稚園到博士班的完全教育。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交給政府做就好了!」政府的確應該負起社會教育之責,但現在的教育已經亮起紅燈。慈濟護專創校至今已近十年,教育出來的孩子,由於能將慈濟愛的文化應用於工作上,所以受到各醫院的歡迎及大家的好評;慈濟醫學院雖然成立不到五年,但第三年就躋身私立大學辦學績效醫學系類第三名,這是我們具體的成績。
為什麼慈濟的教育能受到各方的肯定呢?主要是加上了愛的文化。學校除了老師、教授的教導外,還有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的關愛;孩子有了充分、真誠的愛,自然就有正確的人生方向,這種模式可以讓社會教育機構參考。
人的生命很短暫,
要把握這分緣、
這分愛、這分力量,
趕緊發揮人生良能。
看到慈濟不斷在推動醫療或教育的建設,也許有人會問:慈濟是不是已經很有錢,不然為什麼要投入那麼多的建設?
記得我創辦慈濟的時候還未滿三十歲,現在已是六十出頭了;我不能等一項建設做完再接著做另一項,一定要利用有限的生命,趕緊集合大家的愛心,為社會做更多的建設。
五月份是全球慈濟人回娘家的日子,平時他們都在各地發揮愛的良能,如今他們即將回來展示成果,也回來看看慈濟三十三年來所走過的路。
感恩大家的愛心付出,也期待大家攜手同行這條人間菩薩道。祝福大家平安吉祥、福慧雙修!
(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二日講於慈濟全省委會員聯誼會)
信為道元功德母 增長一切諸善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 示現開發無上道
淨信離垢心堅固 滅除憍慢恭敬本 信是寶藏第一法 為清淨手受眾行
《華嚴經》
信能捨離諸染著 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轉勝成眾善 究竟必至如來處
清淨明利諸善根 信力堅固不可壞 信永除滅一切惡 信能逮得無師寶
《華嚴經》
▲慈濟33周年慶.系列活動
心光交會
隨著思鄉之風
分散在五大洲的慈濟人
回到了心靈的故鄉
系列活動也開鑼了
精舍朝山祈無災
迎接老友回娘家
骨髓捐贈相見歡
推展會務甘苦談
國際援助經驗享
博覽會場成果展
大愛鋪成了法華坡
心血注滿了來時路
當心靈相交的時刻
星光耀著淚光
淚光耀著燭光
燭光更耀著心光
……
▲慈濟33周年慶.系列活動
永遠的慈濟老友
◎撰文/黃秀花、彭靜梅、范毓雯
談起往事,老友們時而神采飛揚、時而緬懷感歎,
漾著笑的紋路從眼尾延伸到嘴角;
當時出於一片善心的幫忙,
不意,竟奠下慈濟日後成長的基石……
「看到『慈悲為心,濟度彼岸』那塊匾額,就好像見到師父一樣!」眼眶裏打轉多時的淚珠,終於不聽話地滾了下來,陳金桂還未來得及拂去,淚水便成串地在滿是皺摺的臉上,彎彎曲曲地爬行。
回憶過去,很多老友忍不住淚眼婆娑。每當想起與上人初遇、和慈濟共患難的往事,就像一幕幕重新倒帶的電影,教他們難忘且回味。
共度克難歲月
當年上人隻身在普明寺旁的小木屋修行,住在佳民村的李阿花、林桂英及梁阿完三位原住民少女,常藉地緣之便親近上人。由於年齡與上人相近,三人又同為基督教女青年隊的隊員,充滿服務熱忱,自然義不容辭地幫忙瘦弱的上人提水、圍籬笆、砍柴、種玉米等。
「小木屋設備簡陋,蚊蟲又多,但師父都不准我們傷害生命。」林桂英還見過上人拿糖果餵螞蟻。梁阿完和李阿花則喜歡跟著上人學法器、做早晚課,有時晚上睡不著還跑到小木屋聊天,儼然把精舍當自個兒的家。
功德會還未成立前,就常至精舍走動的陳貞如,當年才二十五歲,她常騎著摩托車載上人四處訪視貧戶,足跡甚至遠達壽豐鄉的志學村。
「跟在師父身邊,學到的就是『慈悲』兩個字!」陳貞如提及有次訪貧,一位照顧戶血流如注,上人只顧奮力攙扶對方上計程車送醫急救,並
未理會自己的袈裟沾染血污,那一幕真令她感動。
人稱「阿妹」的廖榮妹,想起功德會草創初期,她在和仁經營小雜貨舖的生活雖吃緊了些,但見到上人和幾位出家師父艱困過日,憐惜之情油然而生,一口氣便和媳婦載著兩百斤米和兩桶沙拉油,沿著驚險陡峻的蘇花公路一路開到了精舍。
事隔二十多年,德慈師父帶著慈青至和仁進行居家關懷,途中在一家雜貨舖買水給慈青們解渴,沒想到這家店正好是阿妹開的,昏暗的光線中,阿妹仍一眼就認出多年未見的德慈師父,驚喜之下,二話不說地向前抱住德慈師父。
年前,阿妹不慎出了車禍,右手臂至今還略為浮腫,稍微舉高或做個動作就痛得眉頭深鎖,糖尿病也纏身多年。儘管如此,看到德慈師父再度帶著一群人來看她,令她高興地似乎忘了身上的病痛。
民國五十六年,常住師父用土地權狀貸款買下精舍一甲半的土地,需償債三萬多元。原擬以稻作收成來償還,卻因不諳農事,施肥過量,導致米穫少、質又差;正當遍尋買主不得時,經營碾米廠的黃阿萬夫婦適時伸出了援手。
「我們只是看到出家人上門,突生善念,便出高價收購所有的米。」黃阿萬夫婦說,當時看到慈師父的衣角都磨破了,不忍心他繼續奔波,才出手相助,沒想到因而紓解了精舍的困境。
當年家開塑膠行的李秋鳳,有顆慈悲心腸、十分禮敬出家人,只要出家師父來買東西一律免費,但有次她卻碰到一位說什麼也不肯白拿東西的出家人。「我不拿錢,他就不買。後來,我跟師父說,就讓我有機會供養一次吧!」
李秋鳳訝異怎麼會有這麼「性格」的師父,堅持不接受供養,回家後便對家人提起,兒子楊振隆聞言,不假思索地說:「這麼好的師父,我們應該要跟著他一起學佛!」
為了聆聽上人講《地藏經》,母子倆常關起店門暫停生意,有人好奇何人有此魅力,能讓這對母子放下生意不做,跑去聽經?便決定也跟著去瞧瞧!一傳十、十傳百,跟去精舍聽經的人愈來愈
多,楊家的貨車便成了載送信眾往返的交通工具。
除了載送信眾,每次《慈濟》月刊一出刊,楊振隆都幫忙載運至郵局寄送。當時月刊的發行量約六千份,眼見每到出刊日,精舍師父就為包裝刊物忙碌不已,楊振隆便出資買了一部自動包裝機,方便大家打包。
最早的醫病醫心
民國六十一年,慈濟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成立,每週在花蓮仁愛街舉辦兩次義診,後來足跡遠至台東豐濱和花蓮鄉下,參與的醫護人員雖不盡然出自同一家醫院,但醫治病人的熱忱卻是一致的。
在花蓮八0五醫院服役,退役後仍選擇留在花蓮服務的李武寬中醫師,毫不考慮地就答應加入慈濟義診行列。
「義診是義不容辭,也是職責所在。」李武寬說,早期在花蓮城隍廟旁一間不起眼的房子替貧民看診,面對的多半是重症病患。「真的是貧病交加!」參與慈濟義診,讓他深刻體會到偏遠地區民眾對醫療的需求,這也是他決定留在花蓮執業的原因。
「師父,您以前抱過的那個孫子,醫學院快畢業了!」五月二日的老友聚會中,九十七歲的張有傳老醫師興奮地說。這讓上人憶起一段往事--
當年對棒球相當風靡的父子檔醫師張有傳和張澄溫,即使世界少棒賽打得正熱,仍不放棄義診,總隨身攜帶著小收音機,邊看病邊聽少棒賽,中華隊打贏了,全場便歡聲雷動。
有一次義診,剛好張澄溫的太太即將臨盆,「今天可能會生喔!如果快生的時候就趕快到醫院去。」張澄溫交代太太及家人後,照樣出門義診。結果連生了好幾位千金的張太太,那一胎生了個男孩,讓經常抱憾「媳婦生一堆女兒」的張有傳,開心極了!
時光匆匆,當時才剛滿月的孩子,如今就快當醫師了。
現任省立花蓮醫院院長的鄒永宏,民國六十三年就參加慈濟在仁愛街的義診,利用每週二、週六午休時間幫貧民看病。
犧牲休息時間看病的鄒永宏說:「愈做愈有興趣啊!」他還記得當年的醫師群如黃博施、朱隆陽、張有傳父子檔,以及護士鄧淑卿、林碧芑等人,都是因義診因緣慢慢熟絡的;他也和許多常來看診的病患成為朋友,「與其說那是醫病關係,還不如說是朋友關係。」
義診期間,常可發現很多「老病人」。「其實不見得真的老,而是他們很喜歡參與這樣的聚會,就算沒病也會來看看醫師。」鄒永宏說在看病之前,慈濟委員都會對病患說些關懷之類的話,宗教
與醫療結合,既醫病痛、也醫心。
第一代夢想實踐家
民國六十八年,慈濟計畫在花蓮籌建醫院,經費嚴重短缺,很多人都覺如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達成;但也有人相信夢想會實現,總在緊要關頭使把力,堪稱是醫院的催生者。
「每當我開車經過慈濟醫院時,看到自己年少的夢想終能實現,內心真有說不出的激動!」蘇美珠一面端視著「慈濟之光」的獎牌,一面回溯起當年的情景。
從蘇美珠第一次踏進精舍,看見常住師父利用裁縫店丟棄的碎布一針一線縫製嬰兒鞋,內心就打定主意要幫忙慈濟做點事。當得知慈濟要蓋醫院,便想機會來了。
蘇美珠經營的舞蹈社,每年都會排定一次公
演;為了幫慈濟籌募建院基金,民國七十年特別盛大舉辦,鮮少登場的蘇美珠還破例第一次和先生張鵬同台表演「琵琶與傘」。兩晚兩場演出全部爆滿,所有門票收入全數捐出,這項善舉也帶動民間團體如獅子會的共襄盛舉,總計募得二十八萬五千四百五十元。為此上人還回贈一面「慈濟之光」的獎牌。
從上人發起建院至民國七十二年動土為止,還募不到三千萬,距六至八億的預算還有一大段差距;但當時中央日報卻以顯著頭條新聞刊出:「慈濟已募到八千萬,開始動土了。」
「這位邱記者是誰?我又沒有募到那麼多錢,他怎麼這樣寫,我到哪裏去湊足八千萬?」上人為此擔憂不已,便找人去了解狀況。
「你們師父太單純了,要蓋一間八億的醫院,如果現在還募不到八千萬,誰有信心再捐?起碼也要說已經募到十分之一了,人家才會對我們有信心。」原來邱錫英的用意是想帶動大眾捐款。不僅如此,邱太太還捐出退休金三十萬元贊助建院基金。
中國時報記者石常輝擔任花蓮外勤記者總幹事時,正巧碰上慈濟醫院動土,他便以在地記者身分,義務為慈濟承攬起接待外賓之責。後來,慈濟醫學院建地的取得,他也出了「臨門一腳」之力。
「慈濟是大家的,不是花蓮人的,慈濟座落在花蓮就表示與花蓮有緣,如果因為土地問題不能解決,而無法在此蓋醫學院,那將是花蓮的一大損失。」石常輝當年就憑著這番話,奔波各單位遊說。
從事毫芒雕刻的樓永譽,當年曾義賣作品捐作慈濟建院基金。多年前他罹病,經檢查是肝硬化,慈濟醫院啟用後,重新診斷才知是膽
結石,而後也是在慈院治癒。「我以前替慈濟醫院義賣募款,現在慈濟醫院救了我,因緣真是奇妙。」
實質的財施是立即、顯而易見的效果,文字的傳播卻是無形且長遠的力量。有鑑於此,當初因採訪認識慈濟的邱錫英、張新舟、侯蔚萍等記者,後來都成為慈濟的文化志工,長達兩、三年的時間,他們都為《慈濟》月刊撰稿或編輯,將慈濟理念藉由文字傳達開來。
當時年少意氣風發的張新舟,還召集一群花蓮師專的學生成立「炬光會」,每逢過年過節便協助慈濟送禮給照顧戶,並幫忙獨居老人打掃房間。該組織的型態有點類似今日的慈青團體。
身為基督徒的印刷行老闆林清材,當年有感於上人「愛無邊」的寬容胸襟,遂發心助印《慈濟》月刊「徵信名冊」、慈院創院簡介等刊物,並為當時經濟困窘的慈濟設計了「在一朵青蓮中慈航普渡」的識別標誌。曾有人開玩笑說這艘船看起來像海盜船,他回答說:「沒關係!師父的愛可讓海盜船變成慈航普渡。」沒想到,如今這個標誌已傳遍全世界!
※
談起往事,老友們時而神采飛揚、時而緬懷感歎,畢竟經過二、三十年歲月的洗鍊,大家都已不再年輕;每說到風光之處,漾著笑的紋路就從眼尾一直延伸到嘴角,看起來是那麼地和諧。歲月雖在他們的外貌留下了刻痕,但慈藹的神情始終未變!
編按:三十三年前,慈濟因許多有心、有願的大德護持,才能在花蓮生根、滋長,由台灣一隅延伸至世界各地……在歡度慈濟三十三歲生日的同時,為感念這些當年的老友,特地舉辦「慈濟老友回娘家」活動,在五月二、八日兩天,近百位與慈濟相識二、三十年的老友,相偕至靜思精舍敘舊。
▲慈濟33周年慶.系列活動
愛予生機--骨髓捐贈相見歡
◎撰文/李委煌
音樂輕奏,年來的期盼終揭開面紗,
捐受髓雙方相擁而泣;
是初見後的歡喜催化,
是觸景傷情的哀悽、悸動,
更多的卻是悲欣交集……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今年的這一天--五月九日,也剛好是慈濟「骨髓捐贈相見歡」活動的日子。
為了這天,一位已往生受髓者的父母特地從台北開車趕來花蓮,可是等了四年,捐髓者今年還是沒有出現……
丁先生本打算請太太與女兒代表出席向捐髓者致意,但擔心太太控制不住情緒,索性跟著上飛機一起到花蓮,結果上台致詞時卻比太太更激動……當看到捐髓者李秀玲竟如此瘦削,他們更加心疼了。李秀玲捐髓時體重不到四十公斤,連捐血的資格都沒有。
「雖和孩子只有十六年的緣分,但他卻以自己的生命教育了我。」學佛二十多年的丁先生表示,他從哀慟中想通了何謂「慈悲喜捨」:「能對一個完全不相識的人布施骨髓,這不就是人間菩薩嗎?」
「生命只有一次,我卻幸運地擁有三次!」受髓者游國芳攜家帶眷由大陸深圳趕來,只為了向捐髓者白文錦當面道謝:救了一個人,也等於救了他一家人!
七年前曾伴隨父親走過抗癌的歷程,
江月滿深切了解病人的需要與親屬的傷痛。
她說,「只要捐髓者有需要,我隨時可以再捐!」
江月滿從捐髓者行列中緩緩走出,懷裏抱著一隻小熊玩偶,是準備要送給那位體內已流著她血液的王堂駿小弟弟。王小弟弟的父親正在國外出差,所以委託慈濟人轉交一封信給她--
江小姐您好:
我是堂駿的父親,雖然我們素不相識,但在我最絕望的時候,您願意捐贈骨髓給堂駿,我夫妻倆藉此信向您致上最高敬意,也十二萬分感謝您,讓我兒有重生的機會。
我兒於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八日接受您的骨髓時,醫師已向我表明這種移植是和生命作賭注。如果順利的話,還有許多後續的問題,如排斥、血球的穩定性、定期追蹤檢查等。目前小孩每月仍要回台大醫院追蹤檢查,身體狀況還算平
穩,他活動力很強也很調皮,請江小姐勿牽掛。
我兒骨髓移植已兩年了,這兩年當中也曾發生過種種狀況,醫院進進出出,終究是平安度過難關。身為家長的,總是希望孩子身體能夠早日康復,像正常小孩一樣去上學、遊玩。
今年的檢查,醫師告訴我們堂駿的白血球功能比一般小孩差,所以盡量不要外出以避免不必要的感染,所以堂駿像是溫室裏的花朵,我們得時時刻刻保護、照顧他。
五月五日公司將派我到大陸出差,五月十二日才回來,恰巧遇上五月九日相見歡的日子,所以無法當面感謝您,實在對您感到抱歉,只好以這封感謝信來表達我的心意。
祝
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答謝人王堂駿之父敬上
一九九九年五月四日
現場簡短播映了王小弟弟的居家畫面。見著可愛的他,江月滿忍不住落淚表示:「我相信只要是健康的人,都可以捐髓救人!」
今年三十二歲的江月滿說,她剛滿十八歲時,最興奮的事就是可以捐血,當時她還是個高中生。「那時捐血就像現在捐髓般,不是很普遍。」十多年前的保守環境,江月滿「捨」血的觀念反顯得前衛。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江月滿從媒體得知國內將舉辦首次的大型捐髓驗血活動,隔日一早,她騎機車從桃園縣新屋鄉一路駛往台大醫院,挽袖響應志願捐髓活動。
三年多後,一通來自慈濟的配對成功電話,再度喚起她當年的一片善心。「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告訴我的家人!」
江月滿不知捐髓前還有諸如抽血複驗、體檢、備血等繁複的過程,她似乎得隨時待命、等候通知;這些瑣事還好都可編理由請假,但最後三天的住院抽髓,她只好和同在工廠裏工作的姊姊坦言,並希望能為她保密,別讓母親擔心。
「說也奇怪,在確定捐髓之後,騎車時,竟開始留意起自己了;即使天熱,我也穿著外套,深怕萬一著了涼,就無法順利捐髓了!」一股微妙的生命連結湧上了江月滿的心頭。
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七日,江月滿住進台大醫院,並首度與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的志工會面,她坦言當時很怕他們介紹慈濟、向她募款。
隔日進行抽髓手術。或許是受髓者才七個月大,讓她只捐出約三百西西的骨髓液;也或許是她
經常性的捐血,新陳代謝功能良好。兩個小時後江月滿醒來,絲毫不覺痠疼。
住院期間,來自慈濟志工的關懷不斷--花、水果、補品……「就當在醫院裏度了三天兩夜的假期」。為此,江月滿對慈濟有了不同的看法,甚至主動想多了解慈濟。
捐髓後一個月,她決定加入慈濟會員,每月固定捐款,並且安排了一趟花蓮慈濟之行。「爸,我們來到花蓮了!」江月滿從懷裏掏出七年前因胰臟癌過世父親的照片,輕輕地在心頭喚著……
江月滿的父親生前就一直想去花蓮走走,這個想法隨著父親往生後懸在她心頭多年,藉此意料外的一分「髓緣」,江月滿不但認識了慈濟,也圓滿了一樁心願。
「雖不能說我三十歲後的人生是慈濟給的,但若非這次捐髓的因緣,我不可能認識慈濟,並在生命中產生重大影響……」江月滿說。
七年前曾伴隨父親走過抗癌的歷程,江月滿深切了解病人的需要與親屬的傷痛,當知曉王小弟弟目前免疫系統仍弱時,她毫不猶豫地說:「只要他還有需要,我隨時都
可以再捐髓給他!」她說,捐髓若可以救人,豈能拒絕呢?
雖說骨髓移植已經完成,
但對王家來說,卻仍有一段漫長路要走……
光是一隻誤闖的蚊子,就足以驚動全家人!
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八日,江月滿的骨髓被抽取出後,立即植入當時只有七個月大的小嬰孩王堂駿體內。在醫護人員與雙親細心的看護下,王小弟弟在五月二十七日離開了無菌室,七月十五日出院返家。
從事車床業務工作的王爸爸儘管年輕卻很細心,王堂駿出院後的病情狀況,他都一一詳載在記事本裏。「出院一個月後,王堂駿因高血壓引起腦病變再度入院,目前每個月都得返回台大醫院檢驗血球……」本子上洋洋灑灑的登載,似乎也記錄著王家一路走來的艱辛。
「在他出院後一年期間,我們全家人整天都戴著口罩,惟恐他抵抗力弱而受到病菌感染。」雖說骨髓移植已經完成,但對王家來說,卻仍有一段漫長路要走……光是一隻誤闖的蚊子,就足以驚動全家人!
決定讓王堂駿接受非親屬骨髓移植,並非不了解它的風險性,王爸爸說,王堂駿的出世,是緣於他哥哥因同一疾病往生……為了醫治大兒子的病,夫婦倆暫時放下工作,由台南遠赴台北租屋。當時一週約十萬元的醫療費,令他們兩袖清風。
哥哥五歲往生後,夫婦倆決定再生個孩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堂駿出生後,醫師從他皮膚異常白皙的徵兆,詳細檢查確定了他亦罹患了先天性免疫不全的疾病。出生的喜悅為醫師殘酷的宣判所擊潰,夫婦倆當場淚灑。
於是,當醫師提到「骨髓移植」時,夫婦倆慎重地考慮,並四處拜訪醫師、蒐集資料;然而全家三人包括姊姊在內,經檢驗並無一人的HLA(人類白血球抗原)與王堂駿相符。
他們於是透過醫院向慈濟骨髓資料庫提出申請。相當幸運地,申請當天就找到髓型相合者,而捐髓者的全力配合,更使過程愈加順利。「王堂駿目前的血型,已從原本的A型轉變成同捐髓者的O型了……」
看著眉毛由淡轉濃,並不時活碰亂跳的王堂駿,王爸爸說,歷經兩個兒子先後生病,他的人生觀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能平安、健康就是福氣!」對常出差在外的王爸爸來說,當他打電話回家,能聽到王堂駿喊聲「爸爸」,他便放心、滿足了。
一場「見證大愛」的盛會
◎撰文/李委煌
三重區慈濟委員王靜慧,剛從花蓮趕回台北,制服尚未褪去,又馬不停蹄地與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會面,驅車前往捐髓者林先生家中,希望能說服他參加今年的骨髓捐贈相見歡活動。
質樸的林先生個性較內向,除了不習慣在公開場合露臉外,他總覺得為善不欲人知,「不必出席了啦!」
陳乃裕說,這位林先生只要一年不願出席,那位受髓者(已往生)的家屬便年年來電表示:「任何時候他要去,一定要通知我們呀!今年見不到,我們可以再等明年……我們想當面感謝他,無論他是否救活了我的孩子。」
像這樣每年「相見歡」活動的邀約,從民國八十四年開始,今年已是第五度舉辦,慈濟志工一直有分難以言詮的使命感--為了捐、受髓者或家屬的一分心願,為了啟發更多人捐髓救人的愛心。即使受髓者已往生,也希望家屬明白「他是帶著滿滿的愛離去的,因為大家都已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直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沒讓家人知道。」「住院抽髓的那三天,我告訴媽媽要和朋友出去玩。」「待病人進入無菌室時我才告訴家人,讓家人了解此時除了我,無人可救他了!」……部分捐髓者因家人對捐髓不了解,怕他們擔心,往往未敢告知家人。為了這分「不敢告知家人」的糾結,也讓慈濟關懷小組的志工在聯繫上備極辛勞。
今年的「骨髓捐贈相見歡」活動,共邀請到十九對捐受髓者及眷屬參加。舉辦相見歡活動的意義,除了讓受髓者或其家屬一了感恩的心願,也讓捐髓者更加肯定「髓緣救人,無損己身」;更重要的是,帶動更多人一起響應捐髓。
- May 19 Tue 2009 18:40
1999年05月 390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