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轉妙法輪
◎撰文╱證嚴上人
佛經中有一句話:「一善念起,百種惡消除;一惡念起,百善消滅除。」心起善念,所有埋怨、仇恨、嫉妒……就會逐漸消除;沒有惡念,自然不會惹禍生非。
人人心中有愛,社會上的善事源源不斷,這是善的循環,也就是「轉妙法輪」。
如果心起惡念,對人惡言惡相,與人結怨連仇,即是惡的循環,也就是「惡業輪轉」。
想要社會祥和安定,唯有帶動善念、轉妙法輪。若能寸寸心念寸寸愛,自然舉手投足皆謙和仁慈、利益人群。
▲社論
蓮華不著水 月不住空
時光飛逝,慈濟功德會下個月將成立屆滿三十三周年。許多海外慈濟人紛紛回來尋根慶祝,而本會國際慈善的工作也比以前更為拓展,佛陀「願天下眾生皆安樂」的悲願有了更寬廣的實現空間。
最近一兩個月來,舉世注目的南斯拉夫戰火,已使超過五十萬的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被迫離開家園,顛沛流離。報上所見的難民照片,不論是驚惶的婦孺,或兩眼憔悴含著淚水的兒童,皆令人感到心酸不忍。
人心若為惡,可以至窮凶極惡的地步,只為了「種族中心主義」作祟,南斯拉夫政府屠殺驅逐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裔,以達「淨化種族」的目的。結果引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嚴重關切,企圖以一連串的空襲制止南國的暴行。但以暴制暴,怕只會引發南國執政者民族主義派更多的怒火,可憐不知還有多少無辜的百姓將受苦喪生。
人心向上為善,其實是我們更大的天賦本能,而且可以跨越不同種族國家,合力救援因戰爭而傷病的難民。如本會與南加州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合作,緊急運送抗生素等藥品至難民收容區。另外,本會也加入外交部組織的國內民間慈善團體,前往馬其頓與其他國際救援組織並肩照顧難民。
為搶救戰火餘生的國際合作,雖非我們樂見,但因舉世動亂不盡,此等人道關懷乃屬必須,而我等佛教徒願天下蒼生得離苦的心念行動亦無盡。
本會自一九九一年以來,已累積八、九年的國際慈善工作經驗。以去年一年計,共援助了三十多個國家。為了使這項工作更完善,下月初將在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舉辦「國際援助與社會發展」國際研討會,邀集八個國際性慈善團體與會,其中包括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世界醫師聯盟、世界衛生組織等,國內慈善服務團體和學術界也有多人參加,會議的主題將從歷史的脈絡檢視國際援助的過去與未來發展。
有了行動經驗,再加以學理的觀點分析,我們相信這樣的檢討將有助於本會的國際慈善更深入、更有效率,也更能朝向平等尊重的原則努力。
過去的腳程是未來信心的憑藉,然而,菩薩道的行者不會執著於已做了多少,如「普賢菩薩行願讚」所云:「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蓮華生於水而不沾水,日月行於太空而不住定於太空任何一點;以悲心大願遊化人間,心境永遠自在。
願以此在慈濟周年慶前夕,和所有慈濟人共勉。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帶來希望
【編語】
巴爾幹半島煙硝彌漫、北朝鮮饑荒連年……儘管人們的苦難無法立刻獲得平息,國際救援組織的人道關懷,總是為絕望中的人們帶來希望的曙光;慈濟緊急醫療援助阿爾巴尼亞難民中心,提供化肥、奶粉和衣物予北朝鮮……未來,務實的救援方針仍在持續評估中。
「天下事不是一時一人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證嚴上人在一九九一年接受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時表示,慈濟的成就是來自許多人善意的匯集。下個月,慈濟就要邁入第三十四個年頭了,我們將自本期開始製作系列「接棒」專題,探討慈濟精神的傳承。
生命的結束,也可以激起美麗的火花!「大體捐贈」不僅為生死之間的過度提供更好的存在方式,延續的生命將因學生的感念,回饋到更多病人的身上;而「尊重生命」的理念,也會深植在每位參與者的心中。
在兩岸醫學文化交流活動中,慈濟的「大體捐贈」引起廈門醫學界人士的震撼,與會人士甚至宣稱:「這是一項革命性的啟發。」除此,慈濟在短短五、六年間,即獲得十七萬筆志願捐髓者資料,躍居世界第三大骨髓庫,其宣導模式,亦是當地急欲觀摩與學習的。
在「收視率第一」的前提下,當今媒體不斷追逐流行也創造流行;反觀沒有商業利益考量的大愛電視台,以「大愛」取鏡,既抓得住時代脈動,更抓得住人們的感動。「用生命紀錄生命」是螢光幕後的小小故事,故事裏卻有著許多人的大大感動。
新專欄「風和草的對話」,是一個關於親子、師生之間的園地,歡迎讀者一起來投稿。母親節前夕,記者特地訪問了兒童精進班的班媽媽,「成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她們的經驗談。
搶手好書
猶記得前幾期尚未細細翻閱的月刊,仍攤在茶几上,怎麼今天學姊又從分會帶回來最新一期的月刊?
工作、生活漸入軌道,細讀書籍的閒暇相對減少,但每期剛出爐的《慈濟》月刊,絕對是我們這屋子最搶手的書,無論是主題內容或是美編、插畫,都有令人驚喜的成長。
自家人看自家書,愈看愈對眼,尤其三八八期的專題「青春重奏」,更讓我興起「無論如何都要推薦給我的國中寶貝學生傳閱」的決心,與他們一同分享。
一本好雜誌,不在於出版團體的屬性,或報導內容偏向哪一方面,只要能從中學習,擴展視野,提升美善的心靈,就是一本值得翻閱的好書。
祝福《慈濟》月刊,期期都能如封面的三願,努力而進步。
新竹 謝玉娟
從美援到台援
最近幾期的《慈濟》月刊、大愛電視台的「人間菩提」節目及證嚴上人的講演,都詳盡介紹了年前賑濟中美洲六國的情景,令我相當感動。
回想多年前貧窮落後的台灣,不也曾接受美援嗎?百姓們上教堂排隊領美援的玉米粉、奶油、麵粉和一包包的舊衣。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曾幾何時,我們台灣人也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了。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該知福、惜福,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台中 李長芬
親密關係
我是一位學生,團體生活中難免會和人發生齟齬。當人在氣頭上時,無心的話總是那麼自然地就脫口而出,卻也輕易地傷害了對方,亦使我和他人之間有了無形的裂痕。唯一能使我冷靜的,就是月刊裏的句句良言。有時心中的莫名恐慌,讓我不知如何適從,空虛的心靈不知該寄託何處,而月刊也成為我充實心靈的補給站。
《慈濟》月刊如同一場及時雨,澆熄我的無明火,使我清醒、使我冷靜了;「月刊」是心靈的擺渡者,讓我這一葉小舟,不再漂浮不定,有了停泊之處。
月刊與我之間的心靈對話,將我的無謂煩惱化作澄清的思維,將我的莫名恐懼化作自在坦然的胸懷。月刊與我,是何等的親密!
高雄 洪慧伶
期許自己再努力
因為旅居海外,慈濟刊物成為我的「最愛」,尤其是月刊。當友人交到我手中時,即使已過期,對我而言內容卻永遠不過期;每本我都從頭看,有時一口氣完成,有時分段享受,而部分報導更是反覆地看,感受較深的文章則推薦給朋友一起分享。
看完三八0期「隨師行記」最後一段「心靈深處」的內容,一顆脆弱的心彷彿重重地被喚醒--
上人的教育就是要我們勇於擔當,甘願做就得歡喜受,每個人發生的困難,都是觀念問題,所有的壓力其實都是磨鍊,是用來成就自己的,再困難或無奈都必須克服過去。
上人說:「把握因緣,做就對了。」慈濟之美,美在從生活中認識自己,身為慈濟人要能相互砥礪,發揮與眾不同的韌性與毅力。我期許自己再努力,以學習的心、柔軟的心,面對一切。
紐西蘭 慈捷
開啟智慧的「鑰匙」
有機會認識慈濟,也許是自己修來的福報;而能閱讀到《慈濟》月刊,更是讓自己本身在待人處事方面有很大的改變和成長。
自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底初步接觸慈濟,便開始閱讀《慈濟》月刊,浩瀚的內容讓我如獲至寶,一時無法把這些豐富的智慧「資產」一一融會貫通,於是做起筆記,把一句句受用無盡的話給記錄下來,以增加記憶,時時提醒自己。
如今,養成每月看月刊做筆記的習慣,也找到了開啟智慧的「鑰匙」;只因每每遇到困境無法突破時,總會在筆記本的字裏行間重新找回自我,恢復寧靜和安定的心情,得以面對和跨越逆境,而這些種種,皆因《慈濟》月刊所賜。
馬來西亞 周勤賢
【更正啟事】
第三八八期第三十九頁圖說「玉里佛教蓮社」,應更正為「靜思精舍」。第三頁「更正啟事」,應更正為第三八七期。因編輯誤植,謹向作者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行經知路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簡單、短短的一句話,
如果能好好實踐,
就能清楚知道路在哪裏、
該怎麼走。
道理不必聽很多,簡單、短短的一句話,如果能好好實踐,就能清楚知道路在哪裏、該怎麼走;慈濟委員的現身說法,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將這些真人實事記錄下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慈濟大藏經」。
用菩薩的智慧,
對待自己的孩子;
用媽媽的愛心,
關懷別人的孩子。
愛得不恰當,是現代父母最容易犯的毛病--把自己無法得到的幸福或無法實現的夢想,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樣樣好,於是也盡其所能地給予孩子最好的。
然而希望愈大,失望落空便隨之而來,親子間的情感、關係也就愈形緊張。
一個人照鏡子,一定要與鏡子保持距離,才可以看清楚自己的臉;假如把鏡子貼在臉上,想要看清楚是不可能的。親子之情如同此理,父母對子女雖有輔導、教養的責任,卻不能以權威強迫子女該如何做;因為抓得愈緊,反彈愈大。
人生需要愛,除了用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更需要以媽媽的心去愛別人的孩子。
有位慈濟委員,原本很煩惱就讀北一女的女兒和一個坐過牢的男孩子交往。朋友建議她閱讀《慈濟心蓮》--「多為子女祝福」一文後,她改變了想法,轉而接納、關心那個男孩;甚至在男孩因逃兵而入獄期間,仍不斷給予鼓勵、引導。
隨著時空變遷,女兒考進了大學,男孩出獄後也另外找到合適的對象結婚、生子,並與她維持像母子般的感情。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結局嗎?所以說,親子之情要用智慧去調適。
將病人揹到屋外,
借天光看診,
甚至為病人洗腳,
以分辨烏腳的部位。
慈濟也有許多良醫的故事。
記得第一次和慈濟醫院院長曾文賓見面時,他還是台大醫院的副院長。當他聽到我計畫籌建醫院的想法,不禁疑惑道:「出家人怎會想蓋醫院?」於是,我把慈濟救貧的經驗--發現因病而貧的現象說給他聽。他因而談到年輕時,曾到嘉南地區偏遠鄉下研究「烏腳病」的往事。
幾十年前的鄉下,生活十分困苦,家中大都點著一盞昏昏暗暗的小燈泡。因屋內昏暗不清,曾院長只好把病人揹到屋外,藉天光看診;甚至為病人洗腳,以分辨烏腳的部位和顏色。
當時我聽到這些事情時,心中好震撼,心想:他真是一位好醫師,將來醫院建好後,一定要邀請他來。我與曾院長的緣,就是在那時結下的。
南斯拉夫的戰爭,
造成廣大難民潮;
倉皇逃難之際,
很多人就在半路倒下。
接連不斷的水災、旱災、海嘯、雪災,造成北朝鮮連年飢荒、寸草不生。孩子們因長期營養不良,個個全身虛胖、雙腳骨瘦如柴,真令人心疼啊!
慈濟於是決定給予及時援助。北京味全公司答應緊急出貨,提供符合當地孩子所需要的三千九百箱奶粉;香港慈濟志工也前往廣東勘察化肥上船的進度,並瞭解工作人員黏貼慈濟標幟的情形,好讓北朝鮮人民知道這是來自台灣的一分愛。
由於北朝鮮民族自尊心強,一直不肯向外求援,使得這次的援助發放工作困難重重。但我真的很感恩,因為經過協商之後,慈濟得以秉持一向的重點勘災原則,深入該國災區瞭解實際困境。
此次援助北朝鮮的三千九百箱奶粉、五千六百噸化學肥料及七十萬件冬衣,已經在三月底運抵北朝鮮;此時,他們已將肥料撒在土地上施肥春耕。虔誠祝福他們今年會有好豐收,也希望大愛能撫平人間的苦難。
最近南斯拉夫的戰爭,造成廣大難民潮,一批批難民倉皇逃難,很多人就在半路倒下、死亡。
今天我們生長在台灣,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在是很幸福。所以,我們要知福、惜福、再造福;造福的力量點點滴滴集合起來,就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安定力量。希望大家當一滴「永不乾涸」的水,共同牽手合心,創造一個祥和的社會。
(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四日講於慈濟全省委會員聯誼會)
火刀怨毒等 雖害猶可忍 若自造惡業 後苦過於是
親眷皆分離 唯業不相捨 善惡未來世 一切時隨逐
《正法念處經》
隨花何處去 其香亦隨逐 若作善惡業 隨逐亦如是
眾鳥依樹林 旦去暮還集 眾生亦如是 後時還合會
《正法念處經》
▲千手千眼
何時回家--科索沃難民的悲歌
「越過那座山,就是科索沃了!」
馬其頓史丹科維克難民營中的男孩望向遠方,
悠悠地說:「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在煙硝彌漫中,希望
◎撰文/謝景貴
【科索沃難民.在馬其頓】
肯諾瓦在敘述完如何被驅離家園後,
臉上沒有怨也沒有恨;
他說,
他會原諒塞裔的軍警,
因為唯有愛才能化解仇恨。
從馬其頓回來之後,我好想蒙頭大睡,試著想是不是矇上眼睛、摀著耳朵,這個世界的苦難就會消失?但我終究還是坐了起來,在明亮的桌前逐字地走進幾天前的記憶……
浩劫
歷經冰封的寒冬,初春的科索沃也漸漸渲染了些三月的青綠,在這理應充滿希望的季節裏,科索沃的居民卻集體面臨了命運的浩劫。
艾斯德雷特.肯諾瓦(Astrit Kumnova)是一位二十六歲的年輕人,也是科索沃首府普利斯提那大學英文系的學生。三月底的一個午后,他的住處突然闖進一些持槍、戴黑面罩的人,
喝令他立刻收拾行李離開科索沃;當他走出屋外,才發現整個城鎮的居民都遭到同樣的對待,而驅趕他們的正是塞爾
維亞裔軍警。
一九九九年三月底,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the Balkan Peninsula)烽火又起。新南斯拉夫聯邦(Yugoslavia)以殘酷暴行意圖將佔科索沃省兩百萬人口百分之九十的阿爾巴尼亞裔居民驅離,引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嚴重關切,並在談判破裂後,開始轟炸南斯拉夫。
然而,塞爾維亞裔總統米羅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在科索沃實施的「種族淨化」政策並未因而受阻,於是像肯諾瓦一樣的阿爾巴尼亞裔居民仍然被強制驅離了科索沃,向南流亡到馬其頓(F.Y.R.ofMacedonia)、阿爾巴尼亞(Albania)以及蒙特尼哥羅(Montenegro)邊境。
隨著難民人數持續增加、北約的轟炸行動愈益猛烈,一幅幅扶老攜幼倉皇出走的畫面,伴隨著跳動的統計數字,每天都深深刺入世人的心;難民人數不是一千、兩千,而是幾萬、幾十萬,這樣的難民潮終於被形容為區域性的危機。
甚至隨著各個強權兩極化的表態,曾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巴爾幹半島再度被繪聲繪影成可能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火藥庫。
難民
隨著國際媒體的報導,一段段錯綜的歷史情節又再度提醒世人,巴爾幹半島上因戰爭而引起的族群遷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遠在一三八九年為了抵抗入侵的鄂圖曼(Ottoman)帝國,當時的塞爾維亞和波士尼亞聯軍在科索沃原野戰役中慘敗,於是塞爾維亞人從此自科索沃遷到了波士尼亞、克羅地亞和匈牙利南部,而阿爾巴尼亞人則在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大舉遷入科索沃。
這段已塵封的歷史,又在六百多年後被掀起,並夾雜著密布的戰雲,模糊了我的視界。站在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Skopje)
北方近郊的史丹科維克(Stenkovic)二號難民營中,五十歲的索培亞尼.拜倫平靜地說,四天的流亡過程,他們被塞進火車、巴士中,甚至有些人徒步走到邊界;邊界的山谷裏沒有飲水、沒有食物,他們在春寒陰雨中整整等了兩天才得以跨過邊界。
他說,他比較幸運,因為是卡車司機,所以家人能和他一起乘車往南逃離家園,然而他也逃脫不了飢寒交迫的困境,最讓他難堪及心疼的是,四個孩子伸手向他要東西吃,他卻不知要到何處去找食物。
十歲的雷諾(Rinor)緊緊地依靠在他身邊,順從父親的指示,靦腆而有禮貌地向遠從台灣來的叔叔問安。
他永遠不會知道十四世紀的爭戰和他有什麼關係?甚至他可能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只因他是阿爾巴尼亞裔的小孩就必須捱餓、逃跑?孩子疑惑的眼神凝視著我,而我是該繼續當個陌生的叔叔,心虛地拿塊糖果給他?還是該緊緊地握起他的手,即使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他?
希望
在不安中,肯諾瓦的身影給了我一絲希望!他身上穿著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UnitedNationsHighCommissionerforRefugees簡稱UNHCR)的T恤,一度讓我誤以為他是UNHCR的工作人員,而上前詢問目前難民營的狀況;直到他告訴我,他是志願工作者,志願在難民營中照顧最近才抵達的鄉親。
更讓人動容的是,他在敘述完如何被驅離家園後,臉上沒有怨也沒有恨。他說,他會原諒塞裔的軍警,因為唯有愛才能化解仇恨。
這似乎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困境中的唯一出路,而我在煙硝彌漫的巴爾幹半島上也隱約看到了希望。
科索沃風雲
◎撰文/編輯部
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的科索沃,屬於南斯拉夫聯邦「塞爾維亞共和國」南方的一省。主政的塞爾維亞人講塞克語、信奉希臘正教,然而境內百分之九十人口屬於阿爾巴尼亞後裔,完全不說塞克語,信奉的是伊斯蘭教。
科省境內阿裔與塞族間的矛盾衝突歷經數個世紀。自一三八九年塞爾維亞傳奇領袖拉薩爾因抵抗土耳其軍隊在科索沃被殺後,此地就成為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聖殿,阿裔與塞族衝突不斷。隨著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興起,科索沃大批塞人遭屠殺或被迫離境,阿裔人民則大量移入。
二次大戰後的前南斯拉夫聯邦時代,科省屬於塞爾維亞人民共和國的自治區;一九六八年經前南聯修憲定位成「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境內的種族爭端並未因而紓緩,不時發生流血衝突。一九九0
年七月塞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收回科省自治權,由新南聯軍隊與塞國警方同時接管。
由於族群、宗教、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差異,前南斯拉夫聯邦原有的六個共和國自一九九一年開始陸續獨立,只剩塞爾維亞和蒙特尼哥羅合組「新南斯拉夫聯邦」,由塞
爾維亞當政。一九九一年科索沃阿裔亦舉行公投要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遭塞國政府武力鎮壓。
主張分離的科索沃阿裔游擊隊,一九九七年發動攻擊塞爾維亞警察局和公家機關;次年二月,在塞國警方的逮捕行動中,屠殺了科省數十名疑似「分離分子」,導致爆發街頭戰爭。三月,科省阿裔不顧後果舉行總統及國會選舉,成為動亂擴大的催化劑,塞軍和阿裔解放軍的戰鬥日劇,大批科省阿裔逃往鄰近的阿爾巴尼亞及西歐國家。
一九九八年八月,聯合國安理會十五國發表共同聲明,呼籲交戰雙方立即停火。十月,在北約武力威脅下,迫使南斯拉夫聯邦總統米羅塞維奇接受聯合國決議案,准許人道組織進入科索沃維持和平任務,並與阿裔恢復自治談判。
戰爭並未就此落幕,塞國政府轉以政治逮捕對付在科省鄉間迅速擴散的阿裔解放軍勢力;並且焚燒村鎮、屠殺阿裔人民。以貫徹其在科省的「種族淨化」政策。
經國際斡旋失敗,北約於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今,持續對南斯拉夫的軍事目標發動空襲。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統計,已有超過五十萬科省阿裔難民逃往鄰國,這股難民潮被稱為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最大規模的種族強迫遷徙。
(資料來源:吳東野「科索沃會成為第二個波士尼亞?」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1998.9)
※
科索沃難民持續增加中,國際慈善組織紛紛展開救援行動,慈濟本會除派員隨同外交部前往馬其頓難民營了解現狀、評估援助計畫外,美國分會也提供運費協助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將四千六百磅醫藥送進阿爾巴尼亞難民營,並發起街頭募款活動。
「難民需要什麼?慈濟又能提供什麼援助?」不同於一般天災的援助,面對四處流離的難民、持續的戰火,證嚴上人指示救援計畫應從「務實」面考量,在確保賑災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深入了解難民所需,提供最適切的援助。
合作,讓救援更完善
◎撰文/EdwardArtis
【科索沃難民.在阿爾巴尼亞】
慈濟美國分會與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合作,
萬里跋涉,
將四千六百磅的抗生素運抵阿爾巴尼亞的難民營……
4/9晚 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4/11晚 義大利羅馬
四月九日晚上七點十分,我和詹姆斯博士(Dr.James Laws)搭乘法國航空離開洛杉磯,經巴黎轉往義大利,抵達羅馬已是四月十一日晚上九點了。
隔天,恰好是詹姆斯博士六十一歲生日,我們早上七點就開始打電話聯絡去巴雷(Bari)的行程。但到火車站才發現,這一兩天火車因罷工而停駛;想改搭飛機,又因戰爭和運輸救援物資,空中交通擁擠,致使機場關閉;考慮租一輛車子,但當地警察告訴我們,前往巴雷的路況十分糟糕。讓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4/12中午 義大利羅馬→4/12下午 義大利巴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羅馬聯絡人Christoph Baker得知情形,評估狀況後決定協助我們租車前往。歷經三個半小時、五百公哩的路途,我們順利抵達巴雷,並打電話和巴雷市文化部長LucioAlbergo約好碰面的時間。
晚上八點半左右,Lucio
Albergo和我們在旅館大廳見面,雙方洽談兩個多小時,報告目前分頭進行的援助計畫,並討論合作事項。
十三日早上,Christoph Baker傳真表示已經幫我們從機場拿到要送往阿爾巴尼亞首都提蘭那(Tirana)的藥品。他祝福我們一切順利,也希望這些藥品能如期趕上船運的時間。
早上十點,我們與巴雷的政府官員開了一連串會議,在交流彼此援助計畫和觀念時,我們展示了慈濟旗子,並告訴他們這是證嚴法師和台灣好朋友及美國人的愛心。
接著,我們探訪當地幾個救援機構,他們正為分散在阿爾巴尼亞、蒙特尼哥羅和馬其頓的難民收集和打包救援物資。
4/13晚 義大利巴雷→4/14晚 阿爾巴尼亞杜雷梭→4/16晚 提蘭那→4/17晚 庫克斯難民營
十三日晚上,我們搭船前往阿爾巴尼亞的杜雷梭市(Durres),十四日晚間抵達後,按計畫利用停留的兩天時間探訪該市難民營,並拜會非政府組織的慈善機構。
十六日傍晚抵達提蘭那;隔天一早,原想搭乘義大利軍用直昇機前往阿爾巴尼亞最北邊的庫克斯(Kukes)難民營,但因天候不佳無法起飛,只好雇車前往。
庫克斯市居民約有兩萬五千人,我們抵達那晚,有一萬位剛到的難民正在公園和街上搭帳棚,如今這個城市已進駐了十四萬難民。在庫克斯難民營中,我們聽到許多悲慘的故事,也目睹一對驚嚇過度的夫妻,一整天呆坐在樹底下。
城市裏,有數以千計沒有牌照的小車子,裏面擠了八至十個人。這些是難民中比較幸運的,因為他們有車子可以逃離科索沃,但是他們失去了身分證,車子牌照也被拿走,被迫永遠離開他們的家。
※
阿爾巴尼亞的難民營需要很多幫忙,但必須先想清楚再做。例如在Bosnia,有約一萬七千噸不適合且沒有用的救災物品,不僅造成浪費,也擋住了物資供給線。
我們親眼目睹難民真正所需,也見到一些真正在幫忙的人。也許我們可以幫助這些已在進行中的救災工作,而不是去建立一個新的且又多餘的救災系統。
現在正是需要團體合作的時候,我們期望能真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婦女、小孩以及老人。與實際在當地工作的人見面後,我們從他們那裏得到目前最需要的物品明細,然後盡可能將他們需要的藥品和設備提供給他們,讓他們的工作更完善。
依我看來,如果直接的援助無法抵達那些有難民居住的市立醫院,當地的阿爾巴尼亞人以及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不久將會有衝突,因為我們已經目睹一些當地居民對這些難民的態度冷漠。(李曉雯、楊倩蓉、林聖授合譯)
註:以上資料截至四月十九日傳訊
街頭,飛揚人情溫暖
◎撰文/聞軒
【無國界的愛.在美國】
「慈濟大愛無國界,齊心同步為難民」,
四月十七、十八日,
全美慈濟人發起街頭募款……
四月十七、十八兩天,美國洛杉磯、紐約、新澤西、芝加哥、休士頓、舊金山、聖荷西、奧斯汀等各大城市的慈濟志工走上街頭,高舉著募款標語牌,為科索沃難民獻出一分愛心。
洛杉磯近日出現高溫暑熱天氣,近兩百位志工和慈青汗流浹背地站在烈日下熱心勸募。十二個街口或超市的定點,從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皆可見志工熱情付出愛心的場面。
與洛杉磯暑熱天候相反,芝加哥仍在酷冷的氣候中,站在冷風寒雨中勸募的志工們,因為忘記帶手套,捧著愛心箱的雙手都凍得發紅。天氣雖冷,但他們熱情未減,為芝城帶來一片人情溫暖。
一些市民對亞裔人士發起捐助科索沃難民活動有所不解,北加州支會志工特地編寫了文宣品,從科索沃難民悲慘的生活困境,到慈濟國際救助的善款運用方式,作了詳盡的呈現和解說,使許多詢問者在了解後,慷慨解囊。
由於此次救助的對象是亞洲以外地區、非華裔難民,紐約和長島的志工除在當地華埠募款,也首次走出華人社區,前往曼哈頓中城、砲台公園、華盛頓港和大頸等地區募款,並得到非華裔人士的善心回應。
▲聞思修
越野回家
◎撰文/慈玫
勻出慢條斯里的好心情,
在細碎不歇的腳步中領略沿途風光。
淡淡的三月天,清晨六點,我們往山的方向出發,將迤邐行過田野、山腳,到達另一端群巒俯視的精舍。
在活動項目上,這是醫學院一年一度的「十公里越野賽跑」,選擇校園到精舍的路徑,除了有飲水思源的精神意義外,這條路也是難得地空曠清幽。
群山巍然靜默,山下飄浮霧白的水嵐成帶披開,像夢幻般揭露林間神祕的生機,頃刻間又在點點陽光的穿透中消融。
我們在遠處的光影變化中前行,學生們志在得標,早把我們拋在腦後。我們體力不如,耐力則夠,在人生的旅途上已行過一半,現在是勻出慢條斯里的好心情,在細碎不歇的腳步中,領略沿途風光。
*
鄉間的路雞犬相聞,我看到一個男人蹲在可以當曬榖場的庭院中,撫摸、逗弄著狗;也看到一隻雞,像鳥般從路的一邊,高高飛到另一邊。啊!我叫了一聲,旁邊的同事說,沒被關起來養的雞,本來就會飛呀!
行經一片檳榔園的時候,同事告訴我,那後面有一口古井,水質很好,很多人都去那兒打水。
走過竹林掩映的平房村舍,另一位同事說起她的願望,是在鄉下蓋一座這樣的房子,後院種菜,前院種兩棵樹,一棵是巴吉魯(麵包樹),另一棵是有著密密翠綠小葉的樟樹。
早已過了青春說夢的年齡,此時在田野的懷抱中,我們的心卻充滿古意,和回歸大自然的慕情。
而當發現白色蝴蝶在菜田裏飛舞成浪,甚且在我們前行的路上穿梭時,我們像小孩子般地歡欣鼓舞。然後,誰又指向遠方樹梢,那上頭站著一排體態悠閒的白鷺鷥,望向我們這邊,我們快樂地尖叫起來。
曠野中那一排白色的身影,何以令人狂喜?是因大自然充滿共生的機趣,它們一會兒屬於天空,一會兒屬於水田,一會兒選擇樹上棲息,一個挨著一個,既有個體的自由,又有群體的親密。
而究竟是白鷺鷥在看我們?還是我們看白鷺鷥?誰是主角?舞台又在哪裏?大地萬物渾然已成一體。
同樣的路徑數不清走過多少回,但幾乎都是開車經過,瀏覽田園風光的心情其實很短暫,因為總是為辦事來去。
而今日的速度,比車速放慢了十倍,慢到終於感受到一步一步自己走的踏實,慢到細細領悟何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須把意念集中在丹田,手腳輕鬆擺動,才能不斷生出前進的力量,不被膝蓋以下的痠麻感磨去耐性。
*
其實,今年已是第三次「走」這段越野賽。平時欠缺運動的我,所以不放棄這個機會,是因懷念體力考驗後的痛快淋漓,尤其是歷經「千辛萬苦」後「回家」的感覺。
「回家」後看到先抵達的人笑著、歡呼著,或坐或臥怡然自得,而師父們為我們在齋堂準備豐盛的點心,令人倍覺溫馨,這些情景每年都成了迷人的召喚。
也許,心靈深處的召喚是:總是好奇於發現,每次回到精舍的不同感覺。精舍的風貌沒有一天相同,不說人、事、物的恆常流動,近年來的擴建象徵大愛力量的增長,十方善士源源而來,也越來越快地感知社會的脈動聲息。
精舍的最初記憶,是前後兩棟水泥房,素樸如農舍。幾年前我和一位老菩薩,坐在新建的文物流通處外面,對著群山談天,天上白雲翻飛,那樣天地浩蕩人渺小的景象依然深刻,但如今的老菩薩已成失憶的老人。我記得她告訴我,美容的祕訣是清晨仰臉朝天,接受露水;有一次她還以半帶教訓的口吻說:「落去做代誌,若嘸冊白讀了!(去做事,不然書白讀了)」
我懷念她,懷念在志工早會前,大家七手八腳淘洗豆子,搬去鋪曬的光景,懷念低低矮矮的知客室,如何曾經熙來攘往,在此捻醫院棉球、開會、寄放東西……
然而,這只是我短暫的記憶,因為精舍每天都在創造記憶,每天都有新的人前來,他們在歷經人生的種種波折後,越野回家。
▲專題報導
提燈照路--委員篇
◎企畫/葉文鶯、何貞青 撰文/葉文鶯 資料提供/李曉雯、莊淑惠
【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接棒系列】
慈濟,從「無」蘊存到「有」
又如何在「有」中追求超越
上人直指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
慈濟,便成為菩薩的訓練道場
不管先來後到,只要願意起跑
便能播下結成佛果的種子
然而愈豐碩的果實,耕耘的腳步要愈密實
慈濟委員、慈誠隊、常住師父數十年如一日
步伐踩在群眾前面,傳承上人理念
以志業號召愛心,用愛心點燃人間闃暗
以發心做起步,藉恆持力精勤不懈
值此三十三周年慶
我們以「接棒」系列專題作獻禮
呈現慈濟委員的發心與堅持
慈誠隊的養成與特色
以及精舍常住師父所挑起的如來家業
藉由反芻這群慈濟精神接棒人的耕耘及成長
冀望一個更開闊的未來
▲專題報導
那襲藍身影
◎撰文/葉文鶯
【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接棒系列】
忙,忙,忙……
慈濟委員究竟在忙些什麼?
不為事業,不為名位,
就是忙著付出關懷、付出愛。
塑身
在外商公司上班、平時總愛頂著一頭鬈髮的她,這時卻努力紮攏髮絲,梳了個包包頭;不喜歡髮雕的氣味和頭皮緊繃的感覺,但為了尊重團體所要求的形象,以及自己多年前選擇的身分,即使打扮稍嫌老氣,她仍甘之如飴。
慈濟強調整體美,從外在形塑中國傳統女性形象,穿上旗袍式的「柔和忍辱衣」,不僅讓她在舉手投足間表現溫柔典雅的端莊氣質,更得時時謹記師訓--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不諱
「請問太平間在哪裏?」眼前這人不作答,那表情好像被人大觸霉頭而顯得不高興。她繼續找到森冷的太平間,陪伴家屬讓往生者在佛號聲中走完生命終程。
「明早先到劉家輪班助念,然後再去第一殯儀館參加告別式,九點在門口集合。記得穿旗袍喔!」她攤開通訊簿逐一通知組內委員,
一整晚家裏的電話都在佔線。
次日,就讀大學的女兒打電話回來抱怨:「每天都電話熱線,媽媽的活動比我參加的社團還多!」
觸景
開車經過醫院門前,看見老人躺臥在停放汽車的白線上,資深委員示意停車,兩位新委跟著下來。對於詢問,老人只是一逕地搖頭,她們只好合力將他扶起,交由該院警衛和志工處理。
車子駛離巿區,窗外繁華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疏落的郊區宅院。八十幾歲的老伯是位眼盲且乏人照料的獨居老人,委員們三天兩頭過來探視,男眾為其沐浴,女眾打理屋子裏外;不一會兒,一鍋熱騰騰的麵線也煮好了。
夜裏,一位新委反芻著老伯的身影,想起了自己與翁姑漸行漸遠的關係,她決定明天鼓起勇氣打電話向久未見面的婆婆問好。
一心
乘著飯後空檔,她戴起老花眼鏡,一筆筆核對會員的紅色收據。這副用了七、八十年的老骨頭,一旦任起勸募、訪貧工作,仍是俐落不輸少年仔。
她相信子女可以接送或代她收善款,卻不能替代她與會員互動;她也相信子女可以幫她
核對收據與本子上的金額,但自己來總是比較安心些。再說,多看一次會員的名字,就多增加一分印象,她記起上回誰正煩心孫子不學好、家人住院、媳婦生產……待會兒有空得再打電話關心、關心。
「做委員不只募款,更要募心。這是上人很早以前給委員的話,我一直不敢忘失啊!」她說。
值得
她總在農曆二十三日動身到花蓮靜思精舍小住一宿,最重要的是帶著早年練就的「吃飯傢伙」--剃刀、剪刀和梳子。
隔天是精舍發放日,來領取生活補助金的照顧戶,就順便讓她理理門面。正仔細幫歐巴桑上捲子的她,聽到有人對剛離去的歐里桑,說:「變少年款喔(變年輕了)!」不禁覺得,大老遠從台北跑這趟太值得了。
資源
本來她也以為人老不中用,像那些過期的報紙和喝完的鐵鋁罐,只有被隨手一扔的份,但自從證嚴上人呼籲資源回收,他們這群銀髮族自稱也被「回收」為「資源」了!
她總利用清晨到公園運動的時間隨手撿拾垃圾,凡是看到可回收的東西,決不讓它們躺進垃圾桶。她家設有一個回收站,經過宣導,鄰居的「資源」全主動送到家裏來,東西一多就請師兄載去賣,所得部分捐給慈濟,部分捐作社區發展基金。
這個星期天,慈濟發起淨山健行活動,她得趕緊通知那群老知己一塊爬山去。
接手
同一班飛機上,左手邊的女乘客發出斷斷續續的哭聲,見人受苦,她無法坐視不管,詢問之後,才知道這對母女是去認屍的。
婆婆的兒子日前帶了三十萬,隻身赴東南亞娶妻,不幸被人發現陳屍於水溝,身上值錢的東西不翼而飛,然而當地警方表示無他殺嫌疑,家屬啞巴吃黃蓮、傷心氣急。
這位僑居當地的慈濟委員下飛機後,立即聯絡其他師兄姊協助這對無助的母女處理此事。當她們帶著骨灰登上回台灣的飛機,接到電話通知的台灣慈濟委員,也準備出發前往機
場,接續關懷。
人我
她在美國打工,為參與慈濟在中南美洲的賑災,特地向公司請假一週,年假去掉一半,可是她覺得這比一般休閒娛樂更有意義。
英語不流利、西班牙語完全不通、偏偏日語在那兒用不上,不過,她自信表情豐富,再說「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
「現代人常說為自己而活,有人誤解是處處為自己著想,我覺得在自己的舒適裏活慣的人,不妨把注意力放一點在別人身上。」平常跟著師姊到街頭分送毛毯和熱食給遊民、到老人院表演團康和協助餵食,讓她從自己的需求中跳出,關心別人生命中虧空的部分。
- May 19 Tue 2009 18:37
1999年04月 389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