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隨喜功德

◎證嚴上人

學佛,必須以歡喜心時時刻刻殷勤學習。

歡喜--即是沒有煩惱;想要心無煩惱,應先去除內心的貪、瞋、癡三毒。

殷勤--即是不懈怠;日常生活中若能事事勤快,自然就會消除怠慢心。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修得天天歡喜,必須下很大的功夫!首先要發大心、立大願,先給予別人歡喜,而後自己也會感到歡喜,這就是愛的佈施。

佛陀教育弟子:「自作歡喜,見作歡喜,教作歡喜」--自己歡喜做好事,還要教別人做;看到別人做得很好,也要起歡喜心,這就是隨喜功德。

總之,天下米一人吃不完,天下事一人做不完,大家相互勉勵、共同一心,才能成就盡善盡美的志業。



▲社論

相生相成的菩提心

西元七世紀末,印度出了一位佛教高僧寂天,他寫的《入菩薩行》是後期大乘佛教最流行的文學作品,開宗明義即說菩提心利益:「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又說:「以是善行恆微弱,罪惡力大極難堪,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寂天大師勸人真實發起菩提心,為一切眾生而興真誠的意願和修持,因為難得為人身,應再接再厲樂修善法,更何況世間人的善行通常微弱且短暫,罪惡的勢力又非常強大而持久,除了殊勝圓滿的菩提心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善行能勝過這些罪惡呢?

寂天大師以「施捨」為菩薩的菩提,即「把自己的身體、財物和三時所生的一切善業功德完全布施給一切有情,並且要加以守護、淨化和增長,這就是菩薩學處的修學要領」。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此部寶典仍為達賴喇嘛及其他藏僧宣講引用;證諸對治今日社會犯罪頻仍,人心思危的宗教修持,益彰顯發菩提心的迫切需要。

許多人把「發菩提心」視為佛教信仰的專有名詞,甚而把布施與利益有情窄化為佛教徒的事,這真是嚴重的誤解。其實,菩提心和孟子所說的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以及基督教的「博愛」,其出發點都是相通的。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都市化社會,「菩提心」很珍貴,所以我們要加倍地隨喜讚歎,更要精進地跟著實際努力。

在傳播媒體幾乎一片槍擊與擒凶的肅殺氣氛中,我們欣喜地見到「珍情畫意」的珠寶書畫義賣活動,溫馨感人地舉行,最美麗的不是珠寶書畫,而是布施的喜樂作為人間情意的至高交流。

寂天大師說:「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誰令怨敵樂,歸敬彼樂源!」即在勸導我們禮敬發菩提心的菩薩,歸依使一切眾生安樂的泉源。而我們比傳統佛教徒幸運的是,有這麼多善心發意的社會人士在前,是我們見賢思齊的對象。

證嚴上人強調:「人多力大福也大」,菩提心是相互牽引造就,所生出來的力量不可思議。慈濟立世三十二年,猶能不斷開拓醫療、教育、社區札根、國際慈善等多項志業,即是眾多菩提心相生相成的歷史見證。

有這麼多以菩提心的願行默默付出的人,我們沒有理由對目前動亂的社會感到絕望。當今物質生活已達飽和點,我們只有不斷昇華自心,不以小善為滿足,而能守護增長自己的善根智慧,滋養生成更多的菩提心,才能真正地離苦得樂。




▲無盡藏

相互感恩的慈濟文化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六年十月十九日
農曆八十六年九月十八日

慈濟人的文化就是付出的同時還要感恩;
病人感恩醫師為他減輕病痛,醫師感恩病人成就他的醫術。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看到這麼多人共聚一堂,內心真有無比的歡喜!尤其剛剛看到的壽星,不管有沒有上台接受禮物,我都由衷地祝福!慈濟大家庭的壽星確實值得大家給予祝福,因為有這麼多人在付出愛心,同心一志走在菩薩道上。人多、力大、福就大,所以我說我很感恩大家。

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壽星,每個月我都以感恩心祝福大家,也感恩人人都來關心慈濟,陪著慈濟走過了三十二年。這段期間真的很辛苦!以前,我們從慈善工作開始做起,一直到今天的四大志業、八大腳步,從無到有,從少數人到獲得社會人士普遍的信任與認同,這些累積的成果,完全是來自各位的支持。

欠缺即是不足,
人心如果不足,
一定是苦不堪言!

有人曾問我:「師父,你做慈濟只是為了救濟貧困嗎?」

我的回答是,救貧只是其中之一。娑婆世界苦難偏多,這個苦並不一定是欠缺物質的苦。

其實物質富有的人,也有人內心是空虛、充滿了無奈的苦。這些現象相信我們都看得到。

社會上有很多有錢、有名望的人,表面看來他們是要什麼有什麼,好像很富足。可是,你們知道嗎?他們有許多人在位高名大中,內心卻充滿了空虛,總覺得還欠缺很多。欠缺即是不足,人心如果不足,一定是苦不堪言!

佛陀教導我們慈悲喜捨、拔苦予樂,慈濟的慈善工作是濟貧教富。就是希望人人幸福、人人快樂!希望貧苦的人能得到富有的人的愛心,幫助他們度過「欠缺」的難關;富有的人如果有機會付出,一定也可以充實內心的空虛,體會助人的快樂。所以說,世間本來就是相扶相助的。

慈濟人的文化,是付出的同時還要感恩。一般人都認為我有錢布施、我幫助你,所以你要感謝我;但慈濟的文化卻是認為每個人都是兄弟姊妹,天地就像是眾生的大家庭。有句話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既然普天之下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兄弟姊妹有困難,我們去幫助,那也是應該的啊!

甚至我們還要感恩他接受我們的幫助,因為我們去幫助別人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內心的快樂,所以說要感恩啊!

做一位好醫師,
不只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
還要真心地關懷病人。

我常說:「病」是人生最痛苦的事!在生死掙扎中,最期盼有好醫師來解決身體的痛苦,所以病人應該感恩醫師為他減輕病痛、解決痛苦;不過話又說回來,我也常說醫師要感恩病人,因為有這麼多病人付出苦不堪言的代價,他的醫術才會愈來愈純熟。所以,醫師要感恩病人成就了他。這就是相互感恩的慈濟文化。

慈濟醫院中就有許多這樣的醫師,等一下有一位醫師要上台現身說法,他就是生命醫療工程的大醫王--骨科陳英和醫師。他不僅能「移花接木」,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慈悲的心,目前也是醫務部的主任。

記得慈濟醫院剛開幕時,一切尚未就緒;開刀房也還在整理中,儀器、手術台均未裝好,他就已經來到醫院了,所以醫院裡很多的設備都是他親手裝上的。他是一位好醫師,醫院上上下下的員工都很敬重他。

我還記得很清楚:幾年前台東有一位患者,因為腳傷沒有處理好,引發骨髓炎;到處求醫無效後,送到我們醫院。所有看過的人都說那隻腳必須截肢,但是陳主任力排眾議,希望能儘量留下。他不希望這麼一位年紀輕輕的婦女只剩下一隻腳,所以很用心地幫她治療。

有一天,這位患者的先生非常感恩地對我說:「謝謝師父蓋了這間醫院,因為有這麼好的醫院,才會有這麼好的醫師。陳英和醫師把我太太的腳照顧的很好,還很關心病人呢!」

我問他,如何關心法?

他回道:「有一天晚上十二點多,我陪著太太睡著了,不久感覺身旁好像有人,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陳主任來巡視。他抬起我太太的腳,用鼻子去聞,我看了非常感動、也很感

恩!」

這位先生說,平常醫師如果能按時巡視病房、幫患者敷藥就已經很好了,他竟然肯用鼻子去聞病人的腳、了解病情的進展,所以他非常的感恩。這位患者的腳也就在陳主任用心的治療下被保住了,後來,健健康康地出院回家了。

這件事我一直記掛在心,到底腳傷和用鼻子聞,有什麼關聯呢?

有一天,我就此事請教陳主任。他說,其實病症看多了,用聞的就能夠了解細菌在傷口的變化,再應病下藥,即能穩住病情,毋需再等待細菌培養的報告出來。我聽了之後,真的好感動啊!

一位好醫師不只要有醫學知識,還要真心投入。陳主任在兩、三年前出國深造回來,對僵直性脊椎炎很有研究。我曾見過一位病人,他的背彎成三百六十度,走路時下巴會碰到膝蓋,像蝦子一樣!手術後竟能平躺在病床上,沒幾天就能握著助行器行走,再過一段時間,已經能走路進精舍看我,真是不可思議啊!

所以,生命的醫療工程需要有好的工程師。

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可見,救命的功德很大!

我很感恩有這麼多人支持我,幫助我將把醫院蓋起來;醫院完成後,分秒都在發揮救人的功能。就像半年前,有位六十幾歲的老伯,割草時因為沒把割草機的螺絲鎖好,一啟動割草機,刀片就飛了起來,把他的兩隻腳從腳踝處割掉,割的整整齊齊的。當他被救護車送來醫院時,兩隻腳掌還用冰袋裝著,我們馬上緊急處理,用顯微手術將切斷的腳縫合上去。

隔天早上,我到醫院加護病房看他,他一看到我,馬上雙手合十向我說:「師父,還好有慈濟醫院、有好醫師,我才有救!」

我伸手按按他的腳趾,問他是否知道我在摸哪隻腳趾頭?他說:「知道啊!你摸的是大姆指。」我又摸他的第三指,他說:「我知道是中指,有點麻麻的。」

諸位,這種巧奪天工的醫術,多令人敬佩啊!尤其從玉里送到花蓮,車程要一、兩個小時;加上他是在工作場所發生事故,再怎麼快速處理,送到醫院至少也要花三個小時,我們還能把兩隻完全分離的腳掌接回去。現在這位老伯早已康復多時,而且還健步如飛呢!

想到醫院的這些成就,我就不由自主地要說聲:「感恩啊!」如果沒有這麼多人的愛心點點滴滴累積起來,我那有辦法建這所醫院呢?

現在,我們又再規畫全省的醫療網,希望在醫療資源較欠缺的地方建設,普遍救更多的人。有句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可見救命的功德很大!

慈濟第一個三十年已經過去,第二個三十年又過了一年了,我們要為社會人群建設的工程很大,所以還是要請各位本著過去支持慈濟的心,把點滴的愛心再結合起來,為我們的社會再建設。希望慈濟世界能因為各位的力量,再開創出更有愛的社會。

要祥和社會,必須人人提倡愛。希望慈濟的精神和愛能落實在社區中,將愛普遍地散播出去,大家同心、同道、同力,走上康莊的菩薩大道。

在此感恩各位,也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聞思修

婚姻物語

◎文/靜淇

小江和秀敏夫妻倆曾都是我的同事,憨厚上進的小江雖較不善言辭,但配上伶俐幹練的秀敏,上下班同進同出,倒也是令人稱羨的一對。

後來小江與朋友合夥做生意,憑著專業的眼光和豐富的人脈,幾年下來不但業務擴展迅速,業績更是扶搖直上,同事們莫不為他的成就感到高興。

外遇風波

然而,就在大家的羨慕聲中,小江竟然有了外遇,這對一向自負、號稱「完全掌控全局」的秀敏來說,不啻是個嚴重的打擊。她崩潰了!原本開朗樂觀的笑容不見了,豐腴的身材也消瘦了,兩人之間從劇烈爭吵到行同陌路地冷戰,問題似乎愈來愈不可收拾……

就在一次衝突中,小江動手打了秀敏後,離家數日不歸,秀敏在傷心絕望之餘,吞食安眠藥自殺,所幸及時送醫挽回性命。從此,秀敏宛若變了另一個人,整天精神恍惚、沈默不語。大夥兒紛紛發揮同事愛,支持她、安慰她,王小姐更拉著她在下班後一起學插花。

伶俐的秀敏巧思巧手,不但插出了興趣,也插出了獨特的風格,辦公室內天天有不同的花藝可欣賞,就連活動場地的布置,也不再假手花店。

大家都感覺到秀敏明顯轉變了,她變得更自信、更快樂。幾個月後又常常看到小江的溫馨接送情,原來他倦鳥歸巢了。

修剪哲學

有天秀敏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經營婚姻就像插花一樣!要插一盆賞心悅目的花,一定要把多餘的枝枝葉葉修剪掉,否則無法展現出花形的特色和風格;在漫漫的婚姻路上,夫妻雙方各自的缺點就像多餘的枝葉,若不毅然決然地修剪,不但會破壞整體的美感,更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刺傷對方。」

她說以前給小江的壓力太大、空間太小,甚至都用負面的字眼來看他的缺點,所以當她在修剪枝葉、調整花形時,突然警覺到自己也應該反省缺點、去掉它。

經營美滿的婚姻不易,幸運地,秀敏從插花中學到了寶貴的一課;在調整心態多看看對方的優點後,她原諒了先生的外遇,也活出了自己。






▲聞思修

簡單

◎文/靜暘

那天,雙手接過上人贈送的「想師豆」,裡頭寫著「簡單」兩個字,
不禁會心一笑--這正是我當初踏入慈濟的一念單純心啊!

這也讓我想起了印度的一個古老傳說--

寶藏不在嘴上

有一群聰明人,要去挖掘寶藏,根據推論,寶藏應該埋在山頂上,至於在山上的什麼地方,則引起一番爭論。

正當議論紛紛,一個農夫路過,好奇地停下來聽他們的談話;這個單純的農夫不甚明瞭聰明人的爭執緣由,只聽懂似乎在某個地方埋著巨大的寶藏。於是就默默跟在隊伍的後面。

聰明人走入無盡的山頭,不管到任何一處,都在爭論,從未動手掘土。單純的農夫卻一言不發,往那些聰明人爭論過的地方,努力地挖掘掘下去,一天一天地掘,終於找到了一大座寶藏。

起而行

慈濟的工作就和這段古老的傳說所印證的道理一樣:講得再多,不去力行也是枉然!

有人告訴上人:「道理我都知道,只是做不到。」上人回答:「知道而做不到,是『道』未到,要快修。」所謂「道」就是路,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有次有人送來一個地球儀,上人指著上面的地圖對我們說:「現在你們都是腳踏實地行走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各地風光亦一覽無遺。」

當下,我深深體會到:慈濟是「起而行」,不是「坐而言」的團體;慈濟以有形的志業,顯現佛教的真理,在學佛的路上能事理圓融,從探討外界的風光,再深入內心風光,而能知行合一。

簡單法則

上人是一位指路者,因為對路很熟,畫一張簡圖,告訴我們如何走,很快就能到達目的地。沒有信心的人,對於這張簡圖,也許會存疑、猶豫,但是地圖若太複雜,令人看不懂,可能反倒使人迷路。

其實,上人的法都是透徹佛理教義後,經過身體力行的印證,我們只要用簡單的心持守,如此一路走去,不但安全,且必能會通道理。而我,也將終生奉行這「簡單法則」。



▲聞思修

惜物情懷

◎文/慈玫

很久沒來花蓮的母親,才剛抵達的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打掃起屋子,做完後她滿足地說:「摸摸ㄌㄟ,惜惜.ㄌㄟ,真好!」

我有點驚訝,母親是這樣表達她對做家事的情感,她把屋內的擺設家具,都當作子女一樣地疼惜,要親手去撫摸照顧一番才放心。

母親對桌椅、盆栽等等的用心,也許來自於古老的教化,一個中國女性總是被要求把家料理好。親密的家人會變,無法充分掌握,只有物會靜靜地完全接納她的照拂,以乾淨的光澤報答她的付出。

輕慢踐踏

我想起外祖母生前用的鏡奩,也是擦拭得黑黑亮亮的;記憶裏以前走訪的幾座古老的宅第,眠床和梳妝台即使已看出歲月的痕跡,卻仍泛出異樣的光采,無言地宣說著女主人愛物惜物的情懷。

我一面為這般細緻幽微的物情而感動,一面卻也湧起深深的失落感。小時候我曾珍愛的鉛筆盒如今流落何方?我們是否溫柔對待環繞在周圍、承載包容我們、給我們許多方便的每樣東西?

啊!什麼時候開始,濫用、破壞、然後丟棄,變成我們的用物邏輯?物質的豐裕,導致消費時代的高唱替換,我們無動於衷地待物,當它是朝生暮死的蟲;有許多東西,我們從來沒機會使用就被丟進垃圾裏。

人在流浪

東西只是被移走,其實是人在流浪。也許是生活的奔波,使我們無法在一個地方坐暖住暖,醞釀出人與物相連的情懷;也許是人與人的短兵相接,充滿緊張衝突,熱情轉眼即逝,這樣的心理也轉移到待物上。

那怎麼辦呢?我們都已經自顧不暇了,再沒有很多心思照顧周遭的物品。更何況,東西舊了或許已不堪使用,拿來款待別人也是有失禮數呢!

對這樣的說辭或許我們是可以同意的,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古董家具呢?不純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是因為藉某種對過去的流連,我們把自己放回長長的歷史時空中,感知自己是被那麼多的人事造就,溫柔地包裹著。

惜物惜情

同樣地,當我們提倡環保,實施資源回收與再利用,不只是為了生態環境的維護,那樣有點嚴肅的理由,而是為了留住流浪之前的舊時依靠,讓我們對自己不是那麼現實無情,而重燃信心。

當老一輩的人說不要糟蹋東西時,其實他們在說不要輕慢踐踏製造、購買或致贈這件東西的人的真情,這樣的惜物情懷是改善淡漠的人際關係的著力點。





▲上人說故事

愛吵架的夫妻

◎文/證嚴上人

「瞋恚」由「無明」而生,無明讓人面對外在境界時,
事事看不順眼、情緒不穩定,表現出不理智的行動,不僅自己煩惱也困擾他人。

有對夫妻開了一家糕餅店,因為生活忙碌又欠缺涵養,兩人經常稍不順意就發脾氣,每天過著吵架、打架的忙亂日子。左右鄰居被吵得沒辦法過一天安寧的生活,於是請鄉長想辦法,鄉長說:「我也知道必須想辦法解決,但這對夫妻實在很沒修養,愈去勸他們,他們吵得愈厲害,真讓人傷腦筋!」

有一天,鄉長外出散步,遠遠就看到那家糕餅店前圍著一群人,他心裡明白又發生了什麼事。他來到店門口,穿過人群走進店裡,看到先生很激動地對太太說:「你如果再不聽話,什麼事都反對,我就要拿刀殺你!」太太也大聲說:「殺啊!殺啊!反正我也不想活了。」鄉長上前將兩人拉開,說:「外面圍了那麼多人看你們吵架,你們難道不覺得慚愧嗎?」

這對夫妻往外看,果然很多人,但是,他們不僅不聽鄉長勸解,反而罵得更大聲,動作更激烈。鄉長看他們這樣,故意不理他們,往外大聲叫說:「來啊!來啊!所有鄉親趕快來,這裡有很多糕餅,大家儘量拿去享用吧!」

夫妻倆聽了,急忙問鄉長為何如此!鄉長說:「反正你們一個想殺人,一個想要死,被殺的人死了,殺了人要被抓去關,留這些糕餅有何用!」

兩人聽了,靜默無言,鄉長就說:「夫妻倆不要動不動就吵架,家和萬事興啊!有緣才能結成夫妻,應該要相互尊重,用感恩心來化解對立。你們聽到大家要搬糕餅,感到心疼,這表示你們對努力得來的成果很看重,既然如此,就不要輕易毀掉這個家啊!」

夫妻倆冷靜下來,覺得鄉長的話很有道理,答應以後願意好好相處,不再吵架打架了。

為了維繫家庭,「工作」是家中每個人的本分,只要認清自己的責任,安守本分,即使終日忙碌,心仍然會很平靜。如果覺得--要不是為了你們,我何必這麼辛苦!或認為自己付出的比別人多,則情緒就不平衡了,心中的無明會不斷產生,動不動就對家人發脾氣,使家庭氣氛緊張不安。

心不冷靜,就容易產生無明〔註〕的念頭,所以學佛就是要學習讓心時刻保持平靜,不要讓無明遮住智慧,如此才不會與人起衝突,使自己和對方身心都不得安寧。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用心,隨時注意自己的心境是否安詳清明。

註:無明--愚癡,不明白道理。



▲千江映月

愛在槌下聲聲響

◎文/黃秀花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特別報導》

這是一場藝術與慈善相遇合的盛宴,
那落槌聲聲,譜的正是大愛的旋律;
捐者與買者都是樂譜上跳躍的音符,
他們為慈濟而輕唱、曼舞,
而慈濟--正為需要的眾生在努力!

籌備多時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書畫珠寶義賣活動,已於十一月上旬落幕。這場由慈友會、慈濟榮董聯誼會及企業聯誼會共同發起的義賣活動,自兩、三年前開始募件,獲得海內外企業家、收藏家、藝術工作者熱烈響應,短期內即募集到珠寶、古董、書畫等共四百多件珍品。

相較於三年前的拍賣活動,僅由幾位熱心的企業家夫人負責推動,這次因蘇富比拍賣公司和寒舍開發公司的義務承辦,使得活動的進行更顯專業而順遂。

當看到眾善心人士捐贈的珍品時,蘇富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胡瑞即表示,在其承辦過的國內外慈善拍賣會中,從未見過如此高品質的拍賣物,足見大家的愛心驚人!

負責珠寶收件的寒舍公司,也對這次捐贈物品品質給予極高的評價。「有很多寶物是我們以前賣掉的,我能了解當初買主有多麼珍愛這些東西,這次竟毫不考慮地捐出來義賣,真是不容易!」寒舍總經理王定乾肯定地說。

同時他還觀察到許多企業家夫人,過去衣著光鮮亮麗,在穿上慈濟制服後,放下身段參與街頭募款,一樣是那麼地有自信和美麗。「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令人相信!」

由於受到這些捐贈者的善心所感動,寒舍公司在董事長蔡辰洋的帶領下,所有員工皆投入這次義賣活動;從高雄、台中、台北,乃至新光美術館的預展,每天都有該公司人員駐守,協助現場拍賣物件的解說及義賣品的鑑定、估價,盛情令人感佩。

當然,慈濟人的動員能力,亦不在話下。當中如高明善提供所屬建泰藝術廣場,作為書畫收件處,由畫家李源海負責整件;畢業於美術系的郭淑靜,參與預展會場的書畫布置、解說;張順得帶領慈誠隊員擔起運送重任,「從高雄到台中的路上,看到師兄們謹慎仔細地以對講機對話,讓坐在車上的我好緊張喔!」郭淑靜說。

由各地師姊所組成的美麗隊伍,也一路從南至北隨展助緣,恰如其分地扮演親善大使的角色;擦上「慈濟面霜」的她們,態度親切、笑容可掬,與寶物的美感相互輝映,再加以物件捐贈背後的溫馨故事推瀾,頗能抓住人心。

向來具有「化腐朽為神奇」本領的慈誠師兄是「出力」最多的護法金剛。如雕刻家朱銘所贈重達三百五十公斤的「青銅萬佛像」,在啟用起重機仍無法送上新光美術館的展覽會場下,最後還是勞煩一位師兄特別製造帶有輪子的木頭底座,再由七、八位壯漢共同搬運,才推動這件鉅作。

這一群無聲的工作人員,正是讓此次義賣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幕後功臣;他們的付出為這場愛心盛會做了見證,也為人性之美譜出一頁動人的篇章。

籌備多時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書畫珠寶義賣活動,已於十一月上旬落幕。這場由慈友會、慈濟榮董聯誼會及企業聯誼會共同發起的義賣活動,自兩、三年前開始募件,獲得海內外企業家、收藏家、藝術工作者熱烈響應,短期內即募集到珠寶、古董、書畫等共四百多件珍品。

相較於三年前的拍賣活動,僅由幾位熱心的企業家夫人負責推動,這次因蘇富比拍賣公司和寒舍開發公司的義務承辦,使得活動的進行更顯專業而順遂。

當看到眾善心人士捐贈的珍品時,蘇富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胡瑞即表示,在其承辦過的國內外慈善拍賣會中,從未見過如此高品質的拍賣物,足見大家的愛心驚人!

負責珠寶收件的寒舍公司,也對這次捐贈物品品質給予極高的評價。「有很多寶物是我們以前賣掉的,我能了解當初買主有多麼珍愛這些東西,這次竟毫不考慮地捐出來義賣,真是不容易!」寒舍總經理王定乾肯定地說。

同時他還觀察到許多企業家夫人,過去衣著光鮮亮麗,在穿上慈濟制服後,放下身段參與街頭募款,一樣是那麼地有自信和美麗。「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令人相信!」

由於受到這些捐贈者的善心所感動,寒舍公司在董事長蔡辰洋的帶領下,所有員工皆投入這次義賣活動;從高雄、台中、台北,乃至新光美術館的預展,每天都有該公司人員駐守,協助現場拍賣物件的解說及義賣品的鑑定、估價,盛情令人感佩。

當然,慈濟人的動員能力,亦不在話下。當中如高明善提供所屬建泰藝術廣場,作為書畫收件處,由畫家李源海負責整件;畢業於美術系的郭淑靜,參與預展會場的書畫布置、解說;張順得帶領慈誠隊員擔起運送重任,「從高雄到台中的路上,看到師兄們謹慎仔細地以對講機對話,讓坐在車上的我好緊張喔!」郭淑靜說。

由各地師姊所組成的美麗隊伍,也一路從南至北隨展助緣,恰如其分地扮演親善大使的角色;擦上「慈濟面霜」的她們,態度親切、笑容可掬,與寶物的美感相互輝映,再加以物件捐贈背後的溫馨故事推瀾,頗能抓住人心。

向來具有「化腐朽為神奇」本領的慈誠師兄是「出力」最多的護法金剛。如雕刻家朱銘所贈重達三百五十公斤的「青銅萬佛像」,在啟用起重機仍無法送上新光美術館的展覽會場下,最後還是勞煩一位師兄特別製造帶有輪子的木頭底座,再由七、八位壯漢共同搬運,才推動這件鉅作。

這一群無聲的工作人員,正是讓此次義賣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幕後功臣;他們的付出為這場愛心盛會做了見證,也為人性之美譜出一頁動人的篇章。


▲千江映月

愛在捨.得間流轉

◎文/黃秀花

捨,是「善」的循環;得,是「愛」的傳承。
每一件拍賣品在捨與得之間,都是無限愛心的流轉,
無盡溫情的串連。

「謝謝!功德無量!」在拍賣官落槌後,第一件拍賣品「觀音菩薩」,以高於底價兩倍的十五萬元賣出,為拍賣活動敲出了好兆頭。

這場為慈濟大林醫院及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籌募基金的拍賣會,十一月八、九日下午在新光美術館分別進行書畫、珠寶的拍賣,吸引了國內外企業家、收藏家、珠寶商等六百多人前來共襄「善」舉。

「寶物有價、愛心無價!」拍賣會一開始,主持人葉樹姍即提醒到場貴賓:「今天大家來這裡的目的,不在尋寶,而是承繼愛心。」義務擔任拍賣官的蔡辰洋也呼籲:「不要只是拍手,要多舉手贊助。」果然,在這樣的感性號召下,眾人的愛心不斷地在會場中流轉。

買了又捐
善的循環不止息

八日登場的書畫、古董拍賣品中,幾件在預展時已引起書面熱烈標購的作品,在拍賣會上亦引發競標。如施金輝的「觀音菩薩」、「佛像」、林風眠的「秋林」等,皆經激烈競標後,才找到「歸屬」。一對特地從高雄趕來參與的陳姓夫婦,雖未能標到他們想要的畫作,仍說道:「能參加這個活動,覺得很有意義。」

一些志在「布施」、不在「擁有」的愛心人士,以高價標得溥心畬的「山水」、傅抱石的「山水」、余承堯的「平溪」後,旋即又捐出拍賣。一位買了又捐的簡先生就表示:「我要做一滴永不乾凅的水,希望捐畫再賣,能帶動『善』的循環。」

喜歡收藏古物的的企業界名人黃任中,表示是為「行善」而來,沒想拍賣品具有相當水準,他看上了清代虛谷和尚的「松鼠」與曾縵雲的「花情翩翩」仕女圖,而出價收購,不僅捧了好友蔡辰洋的場,也留下「愛」的足印,可謂一舉兩得。

雕刻家朱銘的鉅作「青銅萬佛像」,經高雄慈濟人商議後,決定集眾人之力請回,永久供奉在高雄分會;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石壁寒泉」,則

由寒舍總經理王定乾以高價購得。

極品落誰家?
港台買者行善不讓

這件稀世珍寶在原主蔡辰洋的大力促銷下,引起台灣、香港兩地三位買主相互競標的局面,三方你來我往展開拉踞戰,一直飆到衝破二千萬還未分出高下。這時其中一位受託競標者,打電話回去請示老闆是否願意再加價?等她掛了電話,香港買家已加到二千一百萬,最後蔡辰洋使出柔性訴求,對另一位台灣買主說:「這位大菩薩,你今天什麼都做了,就差這一件!」只見這位張太太立刻舉起手,以二千二百萬元得標,讓寶物留在台灣。

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一些名貴的寶石並未如預期般掀起標購熱潮,但部分競標者雖未能得標,仍將原本競標價錢悉數捐出,足見「難捨能捨」的有心人不在少數。

冷場「救火員」
以專業帶動買氣

由企業家夫人組成的慈友會八位成員,身著禮服充當模特兒展示珠寶,她們放下身段,不斷頷首微笑,只盼身上配戴的寶物能獲得青睞。稍有冷場出現時,嘉記銀樓林老闆立刻扮演起「救火員」的角色,以其專業知識解說珠寶的來源、意義、價值、設計巧思等,常因此帶動買氣。

例如,一套由三十五顆未穿洞珍珠組成的「南洋珠項鍊極品」,林老闆強調它飽滿圓潤、純淨無瑕,象徵人生修養很好。在多次舉牌後,由一位鄒女士以三百八十萬標得,隨即又捐出拍賣,第二次再募得四百萬元,令林臣英看了當場感動落淚:「大家實在太有愛心了!」

而一套紅寶鑲鑽戒指耳環,是十幾年前收藏者向泰國最好的三家珠寶批發商分別購得。「此套色澤鮮紅如火、結晶極佳、煦麗動人,如佛光普照、溫暖人心,適合世代流傳。」在林老闆傾力推介下,這套紅寶石以二千七百萬元成交,拔得所有拍賣品的頭籌。

值得一提的是,珠寶設計師陳婉君特別為這次活動設計「蓮花遍地錶」,分別以翡翠代表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紅寶石代表溫暖、熱情、有愛心;藍寶石代表清淨、智慧;鑽石代表堅忍不拔、散發光彩;由於這隻腕錶象徵意義深遠,雖未及上目錄,仍然一登場就被人以電話投摽購得,這位善心人士立刻又捐出拍賣,最後由香港來的一位顧小姐標購。

百分之百
是成交量也是愛心濃度

在編號二百一十五的一對「慈濟三十周年對錶」登場時,鄒女士和蔡辰洋共同以二百萬元圓滿並落槌後,拍賣活動宣告結束。這一刻,許多工作人員忍不住哭了,長期以來的辛勤耕耘與等待,終化成了欣喜的淚水。

兩天下來,四百多件拍賣品達到百分之百的成交率,其中書畫、古董募得五千一百萬元,珠寶募到一億三千一百萬元,總計一億八千二百萬元,主辦單位全數捐作慈濟大林醫院及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建設基金。

「這是我見過最成功的拍賣會,所有物品全部成交,沒有一件流標,真是令人感動!」寒舍總經理王定乾讚歎地說;主持人葉樹姍則再次強調,這次拍賣活動主要不在募「錢」,而在募「心」,希望將愛的種子散播出去;兩天下來站立超過十二小時的拍賣官蔡辰洋表示:「雖辛苦,也很幸福!」身為活動發起人之一的林臣英,則以一句「感恩!」代替所有的言語。



▲千江映月

美與善的連線

雖然,對於為何捐出這些作品,
朱銘開玩笑說:「因為它值錢啊!」
奚淞體悟道:「不計我得我失!」
王俠軍認為:「是眾人的成就!」
林季鋒謙虛表示:「我只會畫畫!」
其實,終究其因還是那一分--對慈濟的認同!

朱銘:用快刀雕出原創

◎文/馮燕珠

在這次拍賣會中,出現了一尊價值不菲,且頗具「份量」的作品--由雕刻家朱銘喜捨的「青銅萬佛像」。顧名思義,這件作品上的大大小小佛像加起來,有一萬尊以上,重達三百五十公斤,耗時一個多月的工作天才完成。

如此耗時、耗工、更耗心力的作品,朱銘怎會捨得捐出來呢?

他先是笑著說:「因為它值錢呀!」隨即又正色道,事實上也是認同慈濟的理念;慈濟這三十二年來推動了不少具體建設,為社會盡了不少力,現在自己能有機會盡一分力量,何樂而不為呢?

走入朱銘位在外雙溪的家,彷彿走進一個小型博物館。大門外擺了他的「人間」系列;圍牆上放的是「團結」;由屋內到屋外,更是布滿了「太極」、「人間」、「運動」等系列及其他多以歷史人物、故事說明為主的早期作品,青銅萬佛像也屬那時期的雕工。之後的「太極」,則奠定了朱銘的聲譽。

對朱銘來說,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而藝術是不能用學的,要修行。修什麼呢?就是要把自己找回來。

藝術創作者在學習初期,多少會吸收別人的東西,當有一天要自己做時,發現滿腦子都是別人的東西,就

好像兩隻手拿滿了別人的東西,卻沒有第三隻手去拿自己的東西。這樣的作品,縱使有華麗的外表,卻沒有生命;要把別人的東西忘掉,把「自己」找回來,這樣的創作才是活的。

朱銘認為修行要投資一輩子,有開始也許並不一定會有所悟,但至少不再停留原點。像他每天晚上也要做「晚課」--在睡前想一個有關自然、生活或藝術的問題,並想出答案。朱銘很會「想」,自問自答就是他在生活中的修行。

他的工作室門上寫著「縱手放意無心而得」,表示現在他創作靠的是「快刀」。「在想之前就下刀,別人的東西來不及現出來,這樣的創作才是你自己的。」朱銘說:「先做再說。做,就對了!」

朱銘表示,甫於日前過世的楊英風是帶領他走入現代雕刻的恩師,「沒有楊英風,就沒有今天的朱銘。」

楊英風崇尚自然,講求天人合一,朱銘則是以天地為師。他的創作有一個特色,就是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使作品更具創造力;創作至今,可說已沒有材料能限制朱銘了。

誠如朱銘所說:「非想一點記一點,非學一樣做一樣,得將藝術的種子,種活在心田。」以藝術主宰生活,一如出家人修佛的態度一樣,由生活中修行,了無雜念、淨化身心,則人生無處不是道場。

問他要做到何時?朱銘想想,笑著說:「做到不能動吧!」他以一種靜修的方式生活,師法自然,真實地活著。

奚淞:從畫觀音中得禪定

◎文/翁瑜敏

面對奚淞以筆墨白描的觀音畫像,令人不自覺地在線條及空白處放下紛擾的心念。然對奚淞而言,十年前因母病逝,認識到人世無法迴避的痛苦--老、病、死,畫觀音是止悲療傷的開始。

回想這段情境,他雖平靜,但心境的轉化卻歷歷在目:「那時我每天就好像在冬天跳到冰冷的游泳池般,得鼓起最大的勇氣才能衝進醫院。」面對母親插滿管子、靠著人工肺喘息的生命,奚淞的心情彷如也在死亡邊緣打轉,血壓甚至隨著監視器上母親體內的氧及二氧化碳比例呈現短暫性的偏高現象。從未有臨終陪伴經驗的

奚淞說:「我根本沒有想到面臨一位親人的病重跟死亡,是那麼慘的一件事!」

那時,奚淞站在加護病房,打開黃色的窗簾,底下的台北東區車水馬龍,年輕人恣意揮灑歡樂,而他的母親及其他病患卻在瀕死邊緣掙扎。感覺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奚淞幾乎想開窗對著底下那群另一世界的人大喊:「你們知不知道這邊有這種事!人世間有這種事情!」

母親去世帶給奚淞的衝擊,促使他把這種感覺化為一種表現。

想到母親以一位傳統的女性處於新時代,總是為了別人縮小自己,他實在無法將母親的慈愛化成灰飛啊!於是,在母親生病期間,他開始嘗試畫觀音像,在母親去世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定把這個漸趨成熟的表現與雄獅畫廊作結合,持續了三年的展覽。「我每個月展一幅,若賣掉就捐給需要的兒童,這就像出於一位母親對小孩的一種愛吧!」

常人以為畫觀音需要的靜心,對奚淞而言正好相反:「我是以畫觀音來解決當時心情上的問題。我覺得母親的死除了帶給我悲痛,同時引發了所謂人世間痛苦的事實,面對這種痛苦跟不安,我並未很正規地依佛教方式去禪坐或聽經,而是畫觀音。」

他將畫觀音比喻為一種禪定。三年來,他在每一筆勾勒、均勻的呼吸及鎮定的動作中,體會神經通過手指抵達毛筆的筆尖,及筆尖和紙接觸的微妙感覺,知道做了多少,做了幾分,以及還可以延續幾分。

「通常我一畫就可以安定下來,我是一個心情很混亂的人,畫了觀音後才得到安定。我發現這種感覺可以維繫,這種維繫可以帶到日常生活當中。就如同人家學佛,每天半小時的禪坐同樣可以達到,只是我用的方法不一樣。」奚淞的學佛,是回歸到生活的基本覺察了。

「親人的去世是一種慈悲的示現。」母親去世多年後,奚淞從學佛中才慢慢了解死亡的另一層深意:「佛陀本身就是面對苦產生的一種追求和覺悟,如果一個人連痛苦、老死都不認識的話,很難真正進入學佛的狀態,這也是我事後才懂得。」

畫觀音,亦讓奚淞與慈濟結了緣。當從朋友處得知慈濟為籌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打算舉辦書畫義賣時,他慨然捐贈了一幅《持蓮觀音》。

「似乎很久了!」奚淞捐畫距今已有一年多,問他何以能放心地讓慈濟全權處理,他沈默良久後說道:「放心是個大學問呢!這也是我希望能夠達到的境界。我不敢說現在真的能夠『放心』,但如果真能深入佛法、體驗佛法,我想那就是真的可以放心了--亦即有作者,而沒有我執;也就是我可以做一件事,但不會去計較是我得,或是我失了吧!」

王俠軍:融感恩與真誠於琉璃中

◎文/黃秀花

七年前,王俠軍第一次見到證嚴上人時,便直覺會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

果然,五年後幾位慈濟人找上他,洽談靜思堂大殿的琉璃工程;去年慈濟慶祝三十周年,慈引等人興起仿照靜思精舍三尊菩薩,製成琉璃佛像的構想,又想到了王俠軍;如今這項琉璃藝術品已完成,而且登上了拍賣舞臺,間接發揮救人的功能。

回首自己的藝術創作來時路,王俠軍最初鍾情的其實是電影。

年輕時代的他甚好空想,認為電影可以實現創作美夢;然而,因為「眼高手低」,致使想像與實際出入頗大,遭受一連串的挫折後,他逐漸覺得空泛、虛無,亟欲突破似有若無的感覺,於是選擇了「看得見」的琉璃創作再出發。

王俠軍將創作過程中碰到的各種考驗,視為修持的機會。「我曾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做玻璃,不但花很多體力和時間吹、燒,而且常得面臨燙傷、割傷等意外,甚至作品的失敗,假如沒有一分創作的期待,根本做不下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又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以前我身體很差,每天早上要連續打噴嚏半小時,得一面喝開水、一面熱敷,用盡各種方法才能正常面對一天的工作。吹了十年的玻璃後,我的身體反而變好了。」他也認為,因做琉璃而有機緣創作佛像,是種難得的福報。

王俠軍表示,「感恩」是他創作的原動力。他常以上人所說的「尊重別人就是莊嚴自己」,來提醒自己要感謝眾人的成就,才能源源不絕地創作,特別是佛像,做的過程雖然很辛苦,卻得到很多歡喜。

問他是否曾遭遇過創作瓶頸?王俠軍表示,因為從事過如電影、廣告、雜誌等許多行業,他什麼雜事都做過,累積了不少創作題材,而最重要的是因為強調「感恩」和「真誠」,所以在創作上才得以自由揮灑、游刃有餘。

如何將「感恩」投射於創作中?王俠軍舉「山」為例解說。平時山對人們的意義並不大,可是當創作者把情感投入,去感受它的存在與意象,從無情變成有情世界後,再觀看山,就會發覺它的雄偉、可靠,甚至從中得見更多的智慧、安詳和人生,這即

是一種修行的境界。

此外,「真誠」也是王俠軍所要傳達的創作理念,製作三尊琉璃菩薩對他而言正是一大試煉。他說,像琉璃菩薩這樣的造型、大小,需經三十幾道手續,光退火的時間便要十四天,放在爐中從高溫慢慢降下,不能縮短時間或運轉太快,否則對玻璃不誠實、違背時,就要承擔失敗的壓力和後果。

他和工作伙伴們的確也經歷多次實驗,期間全公司員工還茹素一個月,甚至開了慈濟茶會,將關懷、感恩的心融入其中,才使得出爐後的佛像如此莊嚴、慈悲。

「過去我學習佛法,只是空的知識,但從慈濟人身上,我看到執行推動的力量,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溫暖,正是我想表達的有情世界。」王俠軍將創作的源頭、情感、心境注入作品中,身為欣賞者的你,在讚歎琉璃晶瑩剔透及流動美感之餘,是否也感受到那分真摯的生命力呢?

林季鋒:作畫是終身的喜悅

◎文/陳秋山

「我只會畫畫,如果捐的畫義賣得出去,把這筆錢捐給慈濟,我也算是盡了一點心力。」

現年三十二歲,祖籍廣東,出生於柬埔寨的林季鋒自小就喜歡畫畫,十五年前來台後才開始接受正規美術教育,一九八九年自東海大學畢業後,隔年又赴浙江省中國美術學院進修兩年。擅長國畫的他,對工筆畫中的人物、花鳥等題材情有獨鍾。

去年十二月在佛心文化藝術館舉行個展時,由於對證嚴上人在社會上推動淨化人心的工作深感敬佩,林季鋒將部分所得捐作慈濟「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建設基金,「我相信慈濟的每項捐款都分類得很好,所以可以很放心地交付出去,以發揮最大的功用。」

由於自覺除了畫畫別無長才,所以當佛心文化藝術館負責人之一林庭

君,為此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專程南下向林季鋒募畫時,他當下即慨然捐畫。

林季鋒對於「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的建設,抱持著相當肯定的態度,他說:「兒童是國家的根,如果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如何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如果能讓那些只有輕微症狀的障礙兒及時接受治療、復健,讓他們平安長大,國家、社會才會有希望。」

從林季鋒的言談中,隱約感受得出在他年輕的生命裡,對國家、社會有著一分深刻而難喻的情感,這源自於他本身的成長經驗。

一九七五年,赤棉戰亂下的柬埔寨不斷上演著骨肉離散的悲劇,林季鋒和家人幸運地在家園赤化前,輾轉由越南逃至台灣。憶起那塊讓他十來歲就負起苦難的重擔,而如今天涯相望依然千瘡百孔、血淚斑斑的土地,林季鋒似乎有股悵然;但提起慈濟長久以來為他的故鄉所做的事,他說:「想幫忙一個歷經長期戰亂的地方,不管多有心,都是困難重重。慈濟有這麼大的愛心與勇氣,讓所有人都覺得感動。」

他也非常感謝有機會在台灣的高中以及大學接受紮實的美術教育,使他小時候畫畫的快樂在穿越烽火後,意外地淬鍊成終身相隨的喜悅。他感恩所有曾在藝術路上幫助他的老師們,也願意就能力所及幫助需要的人。

問他為何選上這一幅長四十六公分、寬四十二公分的「如意觀音」當作義賣品?他不假思索地說:「我希望捐畫的人都能捐得『如意』,畫也能『如意』地義賣出去,更祝福買畫的人事事『如意』!」

愛的橋樑

◎文/楊倩蓉

甫於今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的腦性麻痹患者黃乃輝層感慨地說:「如果三十年前有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的話,今天的我也不會是如此了!」

「雲嘉地區的確需要一所具規模的醫院!」一年前因為意外無法獲得及時、適當醫療,導致必須截肢的謝明瑞,指著離家僅一街之隔的慈濟大林醫院預定地遺憾地表示。

他們的遺憾雖然已無法彌補,但是,如果在現今每年有六百到一千兩百位腦性麻痹兒童誕生的台灣社會裡,仍然沒有一座完善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成立;在醫療資源貧瘠的地區,仍然沒有一所大型醫院的建立,那麼,未來將還有更多的人像他們一樣,因為延遲就醫或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與復健,而抱憾終身。

他們所需要的,此刻,慈濟正在努力!

從街頭勸募、園遊會、愛心宴、社區跳蚤市場等義賣活動,到「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書畫珠寶拍賣會,每場勸募、每位善心人士的喜捨,都是因應這個社會的需要,將善款一點一滴匯聚成河,去完成一項又一項的建設。

建設需要基金,而多元化的義賣活動,為各領域、各階層的人搭起了一座座愛的橋樑。

慈濟昔日的義賣活動,多以一般遊樂性質的園遊會為主,近年來在活動設計上,已漸融入生活教育層面的意義。如今年九月二十一日由北區教師聯誼會舉辦的社區跳蚤市場活動,即是讓社區居民將家中閒置的物品,拿出來義賣,不僅達到愛物惜物的目的,同時成就一樁善行。

在海外,美國加州等地愛心宴的舉辦,讓許多海外同胞了解到慈濟正在為台灣社會所做的建設與努力,亦紛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這股暖流匯聚、回饋給台灣這塊土地。  

當然,企業家們也不落人後,如今年十一月八日、九日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珠寶書畫拍賣會,已是第二次舉辦;全球各地的華人收藏家、藝術家及企業家,喜捨出個人的珍藏品,透過拍賣來籌募慈濟建設基金,以達到「喜捨一家之寶,以利天下」的目的。

企業家也好,藝術家也好,市井小民也好,海外同胞也好,慈濟各項建設中的每一磚、每一瓦,都是眾人愛心凝聚所構築的;在他們有形無形的涓滴付出中,這些在眾人期盼下的建設,亦逐步成形。  

慈濟醫院的設立,解決了花東地區因交通不便所帶來的醫療問題;慈濟醫學院及護專的成立,提供東部居民更多教育環境與就業機會的選擇;未來,嘉義大林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及其它建設的逐項完成,亦將減少許多的遺憾,達成更多人的需要與夢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